文化艺术活动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艺术活动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群众文化;创新性;艺术活动;策划;探讨
文化馆是重要的文化传播机构,在价值理念的传播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主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也是实现国家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而就我国而言,当前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方面,在形式上还较为单一,内容上也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这就造成了群众不能从中得到更多新颖的内容,因此,文化工作者应该积极转变其思维,不断推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性发展,丰富文化艺术活动的内容及形式,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意义
通过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能够推动文化队伍的发展壮大,并且通过文化艺术活动能够凝聚众多的文艺工作者,推动文化队伍的稳定发展,丰富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对具有文化特长的业余群众的吸引力,使得他们加入到文化队伍中,同时也为其文化特长的发挥提供平台。政府以及文化馆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文化馆在其间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文化馆开展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质量直接影响了文化馆的形象,因此,通过进行丰富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能够增强群众对文化馆的了解,提升其地位。
二、群众文化的艺术活动创意
创意是开展群众文化艺术的首要要素,也是其基本前提,文化艺术活动只有具有创意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1、追求原创
通过头脑风暴,所有成员的见解和想法都能够充分的展示,而且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下,能够促进思维的发散,再从众多的想法中选择最具建设性的创意。当前,我们处于信息技术快速更新的时代,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进行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创新其活动内容,如果保持一成不变的内容,则群众会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因此适当的以头脑风暴的形式促进文化工作者的思维延伸和扩散,提出更多活动创意。
2、充分整合资源,并实现创新
文化馆应该增强对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包括文化馆的舞蹈、书法等人员,以实现资源的高效组合,可以开设书画音乐会,众多艺术家可以在美丽的琴声下,优美的笛声中挥毫泼墨,群众也能够更加自然的融入其中,对作家的书画作品进行评说。同时,还应该增强信息技术手段在文化艺术活动中的应用,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以实现活动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创新,从多层面满足群众需要。如可通过安装射灯,或是播放音乐来增强群众对文化活动内容的感受,同时可通过微博、微信等形式实现文化活动的即时推送,将其通过网络技术展示在更多的群众面前,场外群众可以通过投票或是网络评比的方式参与其中。
3、积极借鉴,加快发展
应该增强对国内外优秀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学习,以拓宽文化工作者的策划思路,在日常应该注意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对其中可借鉴的部分进行归纳,并且经过不断的创新演化成为自己的独有特色。
三、群众文化艺术的活动策划
策划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过程就是对活动进行设计研究的阶段,通过活动策划能够增强文化活动的科学性,推动活动更加有效的进行。
1、从群众需要中出发
服务群众是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求在进行活动策划时,需要结合群众的实际需求,对于群众的文化兴趣、文化需求应该有充分的了解。文化工作者应该在活动开展之前,以走访或是问卷调查等形式增强对群众文化喜好的了解,同时结合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确定其活动目的、基本形式以及其主要内容等。如果活动没有结合结合群众需求而展开,则得到的效果是难以与群众需求相符的,也是难以被群主所认可的。
2、了解自身的实际状况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展开不仅需要结合群众的实际需求,同时还应该与其自身情况相符合。对于自身可利用的资源有清楚的认识,主要是可调用的活动人员,以及可投入的活动道具,此外对于活动可调用的资金情况以及分配状况也应该能够清楚的了解,并且对于这些内容应该进行详细的列举分析,以全面了解其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活动才能与其规模相对应。
3、明确艺术活动中的定位
并不是说包含的元素越多,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就越丰富,要求对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能够形成准确的定位,在此前提下,才能保证其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的科学性。如果活动场地较为开阔,则可以选择进行较为活跃、接地气的活动内容。
4、实行精密策划
需要保证活动策划过程的细致性,以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这就要求策划人员需要对活动的内容、形式以及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如计划在室外进行,则需要考虑到出现了不利天气或是群众人数超过预期时,应该如何处理,应该提前制定好应对措施,以避免活动发生混乱,同时要求工作人员能够以沉着冷静的态度应对突发状况。
四、结束语
通过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能够促进文化活力的不断提升,这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工作者应该不断提高其活动策划能力、创意能力,推动活动内容与形式的不断丰富。
参考文献
[1]文化艺术活动掠影[J].鄂尔多斯文化.2013(03)
篇2
关键词:文化志愿者文化活动群众艺术馆
近些年来我国对精神文明建设尤为重视,同时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要求也逐渐增加。人民群众也更加喜欢直接参加和融入文化活动中,因此文化志愿者的队伍显著壮大,所以对文化交流的产所也提出新的要求。
一、群众艺术馆是文化志愿者开展文化活动和组织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
群众艺术管属于公益性文化组织机构,主要工作是对基层的群众提供基本的文化需要,提供高质量、有实际意义的文化活动。同样为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众可以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也为党、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中,均为免费为基层群众开放的,由基层群众中选拔的专业艺术人员根据文化活动的主题进行组织和排练,并且免费为人民群众进行演出,群众艺术馆的大部分人员均为政府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的离退休的老干部、民间文化艺术的爱好者、青少年艺术班的志愿者等组成,在选出主要负责人后,由负责人组织和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因此在对于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群众艺术管是文化志愿者们活动组织、开展的重要基础和阵地。
二、群众艺术馆对文化志愿者对文化活动的组织具有总要的指导作用
长时间以来群众艺术管为基层提供的文化活动均免费,从而能够保证文化活动的纯粹公益性,从而能够保证文化活动的广泛普及获得较好的宣传意义。
众所周知公益性文化活动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最为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在文化志愿者的演出内容的确定和范围具有指导的作用,例如近些年来我生为积极的相应当合国家的号召,普及和提高基层群众的法律知识和宣传党的方针和路线。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能够更多的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文化,提高自我修养和素质。也受到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欢迎[1]。
三、群众艺术馆是文化志愿者培养和成长的主要来源
在群众艺术馆的所有演员和业务骨干均为文化志愿者,同样在文化活动的开展中逐渐发掘和培养相关的人才和业务骨干。同时着重培养当地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逐层培养,重点选拔。同时大部分当地的文化志愿者均为离退休的老干部,所以相对组织能力较强,所以在文化活动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群众文化馆工作的业务干部要负责群众文化宣传、辅导、组织、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因此除了具备一专多能的业务素质外,必须具有热爱群众文化事业心,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与志愿者精神异曲同工。文化馆的业务干部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主力军之一,是文化志愿者的主要力量源泉。在基层的工作中群众文化馆大部分工作者和业务骨干业务水平和文化修养均处于较高的水平,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积极努力的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演出,同时对贫困的地区的人民提供无偿的文化艺术演出。
在文化活动的开展和组织中培养的大量的青、老年业务骨干人员,从而对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服务工作注入例如新的血液,也改变了群众文化管的文化形式单一,文化水平较低的情况。在丰富文化活动的同时还能够,对农民文化生活的质量的改善起到重要推动作用[2]。
四、群众艺术管是文化志愿者文化活动宣传和群众知识获得的重要途径
对于地区相对偏远,群众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对于文化知识的获取方式主要为文化活动宣传。由于地域偏远交通不便利因此当地的信息传递不畅通,相关的文化知识和信息只能通过电视和广播进行传递,但对于当地群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对于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当地建立群众文化馆,对于来此进行文化宣传和组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地,也为定期相关文化知识的宣传提供了便利条件[3]。
例如在我省偏远山区,自从建立的群众文化馆后,不但定期举行法律法规知识文化活动、先进农业科技知识和党政惠民政策等的宣传活动,同时当地群众还经常依据上级文化馆的指导进行相关知识的文化活动,并且采用方言和地方戏曲的形式,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同时获得较好的效果,群众理解较为彻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志愿者服务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群众文化馆作为文化志愿者的先锋队伍,将通过各种灵活方式和有效途径,弘扬志愿者精神,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汇聚文化志愿者的力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同时,鼓励支持文化志愿者从事群众文化的各种服务活动,调动文化志愿者的积极性,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树立奉献精神,努力提高服务水平,让志愿者们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各施所长,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贡献[5]。
参考文献:
[1]志愿者(volunteer)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voluntas”,意为“意愿”。《海西志愿者行动》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7
[2]胡本春.对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以安徽马鞍山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39-42
篇3
现代社会背景下,国际间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白炽化,在这种紧迫的形式之下,我们清醒地看到,人才的培养,对一个国家的昌盛和繁荣,起到了决定的作用。而人才的培养在于高校的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是高校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某种程度来说,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竞争,组成了21世纪主要竞争模式。因此,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是保障国家向前高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里所说的综合素质,包括了专业知识,以及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掌握的和了解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同时还包括各种文化艺术方面的基本修养和基础知识。艺术教育能够开发人的的大脑、启迪人的思维,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及想象力,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的心理、文化和思想的成熟和发展。鉴于此,人们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它构成了高校教育的核心。作为职能部门,就更应该开展和组织各种形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开辟和挖掘各种艺术教育途径,创造良好的氛围,创建一个和谐温馨的校园。不仅如此,还要将文化活动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领域,使美育教育得到有效发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还要不断探索文化活动的内涵和规律,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和探讨,组建一支具有一定表演天赋的高水平的校园文化队伍,将它当成是一个重要的客体,在大学艺术教育活动中开展和实施。
一在开展公共艺术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高校公共艺术活动似乎一直是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着,而实际上,它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尽管近几年来高校也在组织各种形式的比赛,效果和成绩都很不错,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也在层出不穷地开展着,但纵观艺术教育的总体性,仍旧有许多差强人意的地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建设方面
目前一般高校都将公共艺术教研室取消,同时也不在配备专门的研究人员,美术学院、音乐学院都有各自的教研室,自成一体、独立发展、各自为伍。从学校层面上看,也没有统一的管理和规划,尽管很多高校在人员的配置上,由学院领导和相关部门担任委员,设立了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但却是有名无实,没有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
2教学方面
对学校自身而言,美术和公共音乐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公共艺术教学的要求也不高,基本设施也不完善。公共艺术教育的经费和师资力量的配备上,也越来越缩减,学生一些相关的艺术教育得不到根本的满足。在很多大学中,尽管设有艺术专业,但更多重视的是专业教育,而将艺术素质教育放在一个无足轻重的地位上,公共艺术教育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在这些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艺术专业的课程安排上随意性强。
3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不协调
对艺术选修课的学习,尽管学生们都投入了较高的热情,但因为学校并没有开设较多的类型,所以造成了学生们对自己喜欢的艺术选修课进行自主的选择。很多学生升入大三之后,仍旧没有选修艺术课的机会。即便有一些同学参加了艺术课的学习,却带有极强的功利目的,只是为了拿到艺术学分才去学习的,同时因为教师上课时随意性很强,使学生们逃课、厌学现象严重,没有收获到真正的知识。虽然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开展像“十佳歌手”比赛这样的艺术活动,有时报名的人数多达几百人,但在一些比较高雅的艺术活动上,却少有人报名参加,很多学生甚至不具备基本的能力和艺术知识。在一些大型演出活动中,很多学生因为不识例谱,不能完成整体的表演。参加艺术团的面试时,那些缺乏节奏感、五音不全的人仍旧大有人在。很多学生不具备一些基本的艺术常识,只会哼唱一些流行歌曲,这都是公共艺术活动不能顺利实施的症结所在。
二开展高校公共艺术活动的对策
1在艺术教育工作中,确立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
在艺术教育中,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和途径,必须提高开课率。艺术教育的核心,是使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开足开齐艺术课,使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第一,开设优质艺术课程,提高学生艺术素养。高校学生想要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必须开设相关的优质的艺术课程,开设艺术课程要根据学生本身的具体情况而定,艺术程度不同所修的知识也不相同,有基础的识谱知识教学,有专业性比较强的作曲知识教学,也有普及提高的合唱指挥教学。在开设艺术课程中,要考虑到全面的艺术修养,既要提高学生的艺术技能,也要提高学生的艺术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如制作、表现、创造、分析、思考和艺术理论的研究,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艺术基础,开设戏剧、音乐、舞蹈、视觉艺术等艺术学科,舞蹈方面可以开设形体舞蹈、舞蹈表演、舞蹈欣赏、大学舞蹈、舞蹈创作等;音乐方面可以开设视唱与练耳、大学音乐、音乐赏析、合唱与指挥、作曲等;戏剧方面可以开设话剧欣赏、表演与创作、戏曲赏析与表演等;视觉艺术方面可以开设素描、绘画、雕塑、大学影视设计、着装艺术、摄影艺术与技法、民间艺术、中外美术作品赏析等等。
第二,选拔优秀教师,提高艺术兴趣。高水平艺术教育必须要有高水平的艺术教师来完成,所以引入高水平艺术教师是进行高水平艺术教育的前提条件。在选拔公共课艺术教育老师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教师的专业素质,要选拔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师,教师的基本功必须扎实,专业必须是过硬的。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不同门类艺术课的知识,对艺术具有一种新的认识,有自己的艺术价值观。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僵硬死板,学习知识要生动活泼,提高学生参与公共艺术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与活力,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所以,各高校要鼓励优秀艺术教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广泛开设公共艺术课,这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2规范课外艺术活动,促进校园艺术文化建设
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课外艺术活动,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培育人才是校园艺术文化建设的宗旨,可通过艺术社团经常举办群众性的艺术活动,使公共艺术在校园里广泛传播,努力打造校园公共艺术的文化环境,在校园里营造浓郁的艺术文化气息。
第一,推进艺术社团建设,提高学生艺术兴趣。艺术社团是学生展示自我艺术才华的场所,因此,艺术社团要广泛吸引不同专业的学生,打造良好的艺术环境,努力挖掘学生的艺术才华,给不同年龄以及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展示才华的场所。校园艺术团建设不能够简单粗糙,要以高标准的要求来引领艺术社团的发展,积极引导艺术社团走向标准化、职业化,将艺术社团的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同时,艺术社团还要从不同领域去构建,加大学校级和学院级艺术社团的建设,各级领导要对艺术社团的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在经费上和政策上给予扶持,并聘请专业的艺术教师进行艺术指导,对艺术社团的学分制试点也要加快进程。通过艺术技能的培训以及艺术理论知识的学习,设置一定的学分制,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努力掌握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使学生对艺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参与其中。
第二,艺术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艺术社团的活动是系统艺术活动体系的一部分,艺术活动的内容很多,如有针对性的电影放映、开办艺术文化学习讲座、外请艺术演出等。同时,还有自娱自乐性质的文化艺术活动、艺术创作评比、有奖艺术竞赛,以及大型的具有影响力的艺术活动。举办大学生电影节及丰富多彩的文艺晚会,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以及歌咏比赛等艺术活动。
3建立艺术中心,保证公共艺术活动
高校艺术教育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要有相对稳定的艺术培训中心和艺术指导委员会,各高校艺术指导委员会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参与来完成,相关部门不仅要参与其中,还要明确人员的职责以及权利和义务等问题,在艺术教育上,更好地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精神,使公共艺术活动能够得到有效地实施。另外,艺术培训中心也要建立,艺术培训中心的教师要聘请优秀艺术教师兼任,艺术教师要参与指导艺术活动,指导艺术社团工作,并承担公共艺术课的教学。同时,要积极调动艺术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在公共艺术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艺术教师在课余时间的相关工作要给予一定的课时补贴,并且另计算教学工作量,保证公共艺术活动的有效实施。
总之,校园公共艺术活动只有在活动方式和内容上不断丰富,才能活跃校园的艺术文化生活,满足学生对艺术知识的渴望和提高学生艺术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并积极参与到艺术活动中来。校园公共艺术活动要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艺术培养方式,搞活艺术文化,使其向着多样性的方向发展。,只有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才能解决公共艺术活动实施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更好地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彭波,杨广平.社会转型期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价值工程,2010(18).
[2]张洪慧.和谐视域下大学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2010(9).
[3]黄宏.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创新建设的途径与策略[J].活力, 2010(18).
[4]张杰.基于和谐校园文化视阈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5]张美玉.高校艺术教育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民族音乐,2010(5).
[6]樊普.高校和谐图书馆与和谐校园文化构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0(31).
篇4
用。但目前不少学生活动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如何优化校园
文化活动,特别是学术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营
造健康向上的文化及学术氛围,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当中亟需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校园文化活动优化活动质量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
Some Ideas on Optimizing the Academ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on Campu
s
――Take Finance Academic Festival i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as an Example
FAN Co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AbstractCultural activities on campus plays the role of guiding stud
ents' thinking, building campus atmosphere, demonstrating the role of
students. But many student activities did not play the role of guidanc
e and education. How to optimize the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in pa
rticular, academic activities, enhance students' ability to apply know
ledge and innovation in activities, create a healthy cultural and acad
emic atmosphere is the issue needs to be solved in current campus cons
truction.
Key wordscultural activities; optimize; activity quality
1 财经学术节举办背景及活动意义
财经学术节主要面向财务会计税务审计等专业的学生。作为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
,学生除了要掌握课堂知识,更需要联系实际对所学知识作进一步的思考,加强
思维创新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并需要扩宽视野、提升自身素质。而学校也一
直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积极倡导实践教学精神和“嵌入式”学期制思路,努
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在此背景下,学院整合师生资源,并积极与国际四大会
计师事务所合作,安排了技能性学术竞赛、专业讲座、嘉宾论坛、校友交流、企
业参观、经济视频展播等系列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进
一步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并借助以技能大赛为主体的系列活
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实际工作中需要具备的财会税知识和理念,更好的引导学
生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从远观上说,财经学术节立足校园
,迈向社会,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学术节在推动和谐校园的基础上形成了财经竞赛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工
作育人的良好格局,较好地实现了全面育人的工作目标。
2 财经学术节活动特色,注重导向及品质
(1)学术节活动层次高,引入校企合作的模式。作为财经专业的活动,财经学术
节得到了专业对口企业的大力支持,其中包括国际知名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全程
参与,特别是来自四大的合伙人、高级管理人员担任财经学术节的顾问和评委,
热情指导并直接参与财经学术节的各项活动。在活动期间举办的各项论坛、讲座
等环节中,著名教授、学者、企业家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使学生能更好
的了解、接触最新财经学术前沿,拓宽了学生的思维。(2)活动引导性强。财经
学术节共组织了十余项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覆盖了高校财经学术活动的方方
面面。“财会税综合技能大赛,使学生们在同台竞技、切磋交流中进一步巩固与
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财经大论坛,让学生在著名教授、学者、企业家身上
发现智慧的灵光;企业参观,丰富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直观感受知名企业的文
化与底蕴;校友交流,则让学生通过前辈的经验分享,在自己的学习和职业道路
上更加明晰。(3)活动参与面广。参与学术节主题活动综合技能大赛的队伍就达
70余支,共计300余人。技能比赛除了主要面向财会税专业的学生外,鼓励不同学
院、年级的学生组成队伍,倡导每只参赛队伍吸收非专业的学生组队参与其中,
以延伸参赛队伍的知识面和整体素质。而其他的系列活动,则号召学生广泛参与
,系列活动参与人次达2000多人。可以说,财经学术节在我校中营造了浓厚的学
术氛围,有效地践行了“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的校训,引导学生们培养科学精
神和提升自身素质,使得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 财经学术节推进过程中的工作机制
3.1 建立完善的活动开展制度,明确职责分工
财经学术节从听取学生意见、确立活动项目到拟定详细活动策划书,再到学生会
主席团审阅修改、学校相关部门批准,最后到活动开展、总结等等一系列的活动
开展环节,都建立起完善的活动开展机制,每一名学生干部都明确学术节各个环
节的具体要求。在学术节活动开展之前拟定一份完整详细的活动策划,不仅要包
括活动开展的具体流程,更重要的是要明确个人职责,细化各项分工,做到精细
化管理。如此完善每一个细节,落实每一个细节,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
做”。对待每一项再细小的工作都高标准、严要求,保证高质量的去完成,那么
活动最终的质量才能有所保障。完善的活动开展机制是财经学术节活动得以成功
开展的基本保障。
3.2 创新活动形式,增加活动吸引力
在活动开展形式上敢于创新,大胆尝试。财经学术节是以综合技能大赛为主,但
为了提高活动的趣味性和观赏性,在活动当中穿插了各种趣味环节,如必答无疑
、趣味找茬等,巧妙地将枯燥的专业知识与有趣的问答环节结合在一起,全面考
核综合素质能力。另外,在活动间隙,将财经论坛、企业调研、电影展播贯穿其
中,极大地增加了活动的吸引力,让更多同学能在学术节中享受到快乐的同时也
收获了知识财富。
3.3 激励机制的合理运用
财经学术节顺利的开展,需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双方共同全力的配合。而这提到的
激励不仅仅是指对参赛者所提供的奖励政策,也包括了对组织和协助者的鼓励,
即让学生干部参加富有挑战性工作,激发高校学生的工作热情。这主要包含三个
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有“参政”的需要,有展示自己做出成绩的欲望,愿意为
同学服务;二是分配工作要尽量考虑学生的特长和爱好,人尽其才;三是要使工
作的要求既具有挑战性,又能让学生敢于接受。这样就为学生干部提供了活动的
舞台,用其所长,从而激发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对于参
赛者,则更多采取竞争激励法。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
种手段。一个好的激励政策,好的竞争意识,让学生的成就动机更为强烈,学习
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得到增强,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3.4 将专业因素融入活动,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广外大财经学院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与企业单位构建互
动合作平台,通过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基地,通过项目化管理和运作,
逐步形成基地化、专业化、项目化、日常化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同时,作为专
业性非常强的学科,财会税专业的学生更要联系实际对所学知识作进一步思考,
加强思维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并需要涉猎与专业相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以
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质,故借此次财经学术节,将专业和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会计师事务所的全程参与和指导,通过案例分析,现场展示,知识竞赛等形
式,将实际工作中需要使用的知识融入到活动之中,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
实践能力。
3.5 做好活动结束后的总结工作
提高活动的整体水平就要在每次活动结束后做好总结工作。财经学术节结束后,
各个负责人做好自身负责的相关文件记录,为以后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关注学
生的评价,正确定位活动的效果;反思活动中的不足,避免今后出现同样的错误
;发掘活动中的亮点,表彰活动中的优秀干事,同时给其他同学树立正确的标杆
。通过总结工作让参与活动组织的人都有提高,为下一届的财经学术节积累了经
验和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要提升质量,实现活动的价值,需要不断挖掘活动内涵,提高
层次,找准切入点,努力做到服务学校中心工作,努力做到贴近青年学生,服务
于学生的成长成才。财经学术节的开展置身于学校发展、行业发展的大环境中,
使活动始终紧跟社会步伐,始终服务于学校的中心工作,始终贴近广大青年学生
,始终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学生、学校、社会创造了更多的价值,成为了
一个重要的育人载体,成为了和谐校园的一个良好反映。
参考文献
[1]林成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育人途径选择与和谐校园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6).
篇5
公司各单位工会
为进一步满足广大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广大职工的文化艺术修养和艺术情趣,挖掘和培养更多的文艺骨干,促进公司职工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经研究决定,群众工作部、职工艺术协会将开展“艺课堂”职工文化艺术培训活动,并于近期举办首期艺术培训班。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宗旨
“艺课堂”,即公司职工艺术协会文化艺术培训课堂。其主要宗旨就是免费为喜爱艺术的职工提供一个学习、交流、提高的平台,给喜爱艺术的职工创造展示艺术才华的机会,为公司及基层单位培养优秀文艺骨干。
二、活动方式
利用业余时间,分期举办各类艺术培训班。邀请区、市级专业人员担任授课教师,采用集体集中授课、辅导的方式,通过理论讲解、现场示范等科学、规律的教学、训练,使参加培训的职工能扎实的掌握演奏、演唱技能。为方便学员学习,培训班免费提供练习乐器。
三、培训项目
⒈吉他(初级);⒉吉他(综合);⒊声乐(通俗、民族、美声);⒋古筝;⒌架子鼓。
四、培训对象
公司各单位在册和劳务派遣职工中喜爱艺术的职工。
五、学员条件
⑴有一定的乐感和节奏感;⑵喜爱并愿意积极参与公司文艺活动;⑶参加吉它初级培训班、古筝、架子鼓培训的学员可以是零基础,参加吉它综合班培训的学员须具有初级及以上的水平;⑷参加声乐培训班学员声音无严重缺陷。
六、报名方式
方式一:参加培训的职工,可通过本单位工会统一报名。
方式二:参加培训的职工,可直接联系艺课堂报名。
联系人:XX,联系电话(微信同号,加微信请注明“培训班报名”)。
七、报名时间
自通知下发之日起,至4月10日截止。
八、培训时间
根据报名及当前疫情情况安排培训,具体培训时间另行通知。
各单位工会要认真对待此次活动。做好广泛宣传发动,鼓励更多的文艺爱好者踊跃参加培训。
篇6
(一)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教材与课程的乡土化
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最先需要变革的是以地方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教材编订和课程设置。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承途径的乡土教材及乡土教育,通过对地方乡土文化社会的实践调查,以当地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民族状况等为主要内容,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经验相贴合,让学生从自身生活的人文、自然与社会的环境中建构自己的地方性知识,使其产生浓厚的乡土意识、乡土情感和乡土责任。但在当前,大量乡村社会人口向城镇快速流动,乡土社会凋敝,乡土教材逐步退出基础教育,乡土意识培植的场域不断被压缩,导致人们对自身的传统文化环境缺乏应有的自觉意识,乡土记忆、族群记忆相对模糊,具体表现在对地方传统文化的日益陌生化、对地方文化发展传承的责任感、义务感及主体意识缺失。因此,结合乡土教育的近百年经验,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可设置相关地方文化的系列课程,其教材至少应有两种以上编订形式,先编撰文本教材,然后收集整理与文本教材相应的影像资料。其内容应包括自然与人文两方面要素:一是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生态环境;二是聚落建筑、经济活动、饮食服饰等显性文化及语言、习俗、文艺等隐性文化。以地方传统的优秀文化艺术为主体内容的教材编订,能使学生的乡土知识与文化自觉得以回归与重塑,从而实现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高校可借助本地优势,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以广西为例,壮族织锦与山歌、苗族蜡染、侗族芦笙等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均可成为地方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课程的内容。
(二)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层级化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模式强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引导,创设师生、生生之间彼此交换、分享视觉影像及艺术作品的情境,实现师生共同讨论、双向互动。视觉影像的欣赏与剖析应先将影像的意义层级化,第一层是影像显性意义(包括是谁、什么、怎么被呈现在作品中),第二层是影像由表象传达何种意义与价值等隐含意义。[3]因此,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也应相应层级化,具体表现在:第一,教师选择学生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来源的地方文化视觉影像或艺术作品,并对其艺术形态、风格和创作表现手法等学科知识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对影像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显性意义进行初步考察、理解与分享,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形成积极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情趣。第二,教师介绍各理论流派分析视觉文化的不同视角,引导学生进入具体情境,剖析影像作品的表达方式,审视作品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文化隐喻意义,讨论艺术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的关联。将文化艺术视为复杂系统,要重视其审美价值,更要引导学生对文化艺术作品及影像做出批判性的解读,引导学生通过对地方性知识的欣赏与认知,形成对本土传统文化艺术的认同。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是以文化艺术形式为载体的,教师的教学步骤应该为:先解读艺术的审美特性和审美价值,继而引导学生以批判的视角深入了解文化艺术符号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对作品所蕴含或表达的价值观、权力关系、信仰等社会意义进行剖析,由此达到对社会的理解和批判,并实现自我意义的建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进行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并在创作过程中思考、理解、厘清和表达自己的价值、观点与信仰,最后通过创作和作品进行分享和交流。
(三)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实践教学
视觉文化艺术教育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中,应推广双向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文化名人、文化传承人或民间艺人等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动态模式。与课堂层级化教学相结合,由校内教师完成传统文化艺术多样化形态的理论讲授,形成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形态的初始印象,完成初步的审美体验。然后,重点选取最具地方性、民族性的文化艺术形态,筛选相应的文化名人或民间艺人进行现场展演和体验,从而把民间艺人的展演实践与学校的文化学术传承相融合,通过演出展示、技艺培训、实践参与等环节构成动态模式。其具体操作步骤是:先在学校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获知当地学生对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的了解程度和学习意愿。再安排课程教学、艺人展演、参与演出、学术讨论等,并进行课堂观察与课后访谈,获得这一文化实践活动的一手资料。最后,进行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探寻该模式的实践效果,并形成新的改良方案。这一动态模式弥补了以往艺术教育单一模式的缺陷。一方面,通过民间艺人或文化传承人对地方民间文化的文化展演让学生获得直观的地方文化常识;另一方面,通过学校的相关学术梳理深化学生前期的浅层记忆,培养学习、守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的兴趣热情,从而培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氛围,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性。这一模式的推广也有利于降低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成本,并形成地方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长效机制。
(四)推广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与校园周边社区常态化展演的模式
视觉文化艺术素质教育与乡土教育均强调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在文化艺术与日常生活边界模糊化的背景下,高校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地理边界不应过度清晰,而应该是校内、校外的一体化。学校并非独立于社会之外,校园周边的文化传统背景影响甚至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底色”,是当地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交互影响的重要中介。文化艺术素质教育应内在地、逻辑地包含高校周边社区的文化建设。因此,高校文化艺术素质教育应与校园周边社区的文化建设相融合。通过校园周边社区化教育打造传统文化艺术的校外教育环境。具体可先从校园周边社区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挖掘与整理入手,确定其文化艺术的类型与特色,然后在校园周边社区与地方的合力下加大投入,建设一部分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项目或举办相关的地方文化艺术活动,营造学生校外文化活动的有利环境。以地方戏剧为例,高校可与周边的村社、居民小区及单位社区等进行常态化的联系,与社区共同出资或通过社区文化精英发动民众自筹资金,组建村社文艺队或文艺工作小组,让学生、社区民众共同参与,利用闲暇时间自娱自乐,形成小型社区常态化、日常化的文化艺术娱乐方式和交流空间。校园周边不同社区间还可利用地方民俗节庆或日常闲暇相互交流、学习,以日常性的娱乐休闲方式,拉近地方文化艺术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以休闲娱乐的方式实现地方文化艺术的教育学习,由此培养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横向传播的有利氛围。[4]学校可利用周边社区的公共空间,对当地多种文化艺术形态予以收集整理和展出,让学生在兴趣观摩、参与互动中了解和学习地方传统文化艺术。多重社区力量共同介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各种艺术展演及各种相关活动的举办,强化文化艺术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经常性的接触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和培育出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所必需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意识。这样,将学校周边社区文化艺术活动与学校场域内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相结合,可以共同打造双向多元的文化艺术素质教育途径。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艺术能力
当代大学生艺术素质不容乐观。在中国城乡差异较大,农村出身的大学生缺乏对艺术的认识。大多数的学生只是学习学科专业知识,艺术熏陶不够,缺乏对艺术的系统性认识和培养,传统的教育观念只重视学历及分数的高低,没有真正意识到艺术的熏陶对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的益处和积极作用。同时大学教育对艺术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按照具体的标准开设相关的艺术课程,或者艺术人才的缺乏导致大学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把关于艺术的课程做为点缀和摆设,很少有培养学生艺术素质方面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
1科学发展观对人才的要求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高校工作,始终关心和爱护学生成长,为他们放飞青想、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要全面深化改革,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流动,不断激发广大青年的活力和创造力。”对此,高校团委应努力加强青年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教育,建立起和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助力青年成长成才。这就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因此,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当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2大学生文化艺术能力的提高在高等院校的必要性
首先应该明确,大学生文化艺术能力的提高,不是要削弱学科教育或者简单地改变专业和课程设置,两者之间有交融有渗透。确切地说,专业课程的教育培养的目标是使人有能力去做事,而艺术文化能力培养的是让人更有气质、更有自觉性和对于美的追求,更高雅和高尚,同时可以丰富人的生活和生命色彩,使人由平面向立体化发展。如果说,文科学生缺乏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周密的数学技巧的运算能力,需要学习科学的常识及严密的判断,以防止可能发生的没有意义的空想的话,那么综合性大学、侧重理科的大学或医科大学也需要艺术素养的学习和提高,工作和学习中怎样处理人际关系,怎样丰富生命的色彩,使生命更有灵性等等。现在,为了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内的高校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文化艺术素质的培养,进一步认识到其紧迫性和必要性,努力寻找提高大学生文化艺术素质的途径和方法。目前,有很多国内高校,因为其在政府政策扶植、专业划分、师资调配、生源等方面的不足,导致艺术类学科的教育没有经费支持、没有场地安排的状态,对于大部分国内高校来说,艺术团的组建和指导是学生文化艺术培养的主要手段。特别是高等院校大学生艺术团存在大学生艺术素质总体偏弱、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不够浓郁、大学生参与艺术教育的意识不强等诸多问题。高校文化艺术社团多维度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文化艺术社团通过活动辐射、熏陶、造就学校文化艺术氛围,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校园文化的形成具有相互的辐射和先导作用,引领高校先进文化艺术发展。
3课题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在国内对大学生艺术文化素养方法及途径的研究几乎是没有的情况下,对大学生艺术文化能力培养及艺术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已日渐提上日程,也是当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的迫切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同时,海外的大学教学中比较重视创新能力和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将实践与教学结合在一起,并注重分工与团体合作,着重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的自我学习能力,通过项目分工、体验式学习等对专业内容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解剖学习等特色,融合艺术教育,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大学生文化艺术能力的提高可以唤起社会各界及高校各层对艺术素养的重视,提高社会关注度,提升高校的整体教育水平,并有利于推动国家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而相关课题的研究刚好可以通过相关的缺失原因分析,提出相关的解决途径,进一步促进对高校学生文化艺术素质的重视度和培养,同时促进社会的文化水平的不断完善和提高,更好地发挥高校学生的主体和宣传作用,使学生的境界得到进一步提升,并最终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4课题优势及创新
篇8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特点;自身价值
近年来我国群众文化艺术得以快速发展起来,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作为专门的档案,可以说是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真实记录,更好的将各个时期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的真实面貌得以反映出来,作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其即有档案的共性,同时还具有文化艺术的特殊性,文体艺术档案为文化艺术管理、创作、交流、研究及教学等多项工作提供有效的服务,其具有较强的历史性、见证性和不可再生性,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利用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可以为文化艺术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为各项活动和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当前随着艺术档案参考凭证的作用不断被人们的所认知,各项艺术档案工作深入开展,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文化艺术档案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可以有效的发挥出文化艺术档案的作用,为我国文化建设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特点
(一)内容的广泛性和丰富性
由于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产生的,是对群众文化活动成果和反映和记录,所以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大致记录的活动成果包括了造型艺术、综艺艺术、表演艺术和语言艺术,而且这几类艺术中又包括了诸多层的类属,同时还有一些演出和培训等活动,不仅有效的反映了社会现象,而且还有对自然现象的反映。通过深入到生活中收集这些材料素质,进行作品的创作,并将其二轻局化为群众艺术档案。
(二)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个体性与整体性
个人艺术档案作为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归档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类,其是各门类艺术家们一生辛勤劳作的结果,但由于各门类艺术家在思想、阅历、审美、修养及才能等方面都存在着各异性,这就导致他们的作品从思想和风格上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通过对个个艺术档案的建立,可以对艺术家们的发展道路和艺术创作及表演成就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这部分档案具有较高的价值。
(三)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形象性和多样性
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有效的对社会现象和人们心理、生活需求进行反映,就这需要在活动中利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来对艺术形象进行塑造。而群众艺术档案是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历史和成果进行真实的记当,所以在对档案进行收集整理过程中不可避免会的用到一些实物和照片等,而这些实物和照片则都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
(四)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成套性和整体性
群众文化活动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利用自身的智慧共同完成的,是依靠集体来进行的,其与艺术创造不同,艺术创造性是个人或是部分人完成的,而群众文化活动强调集体性,这就使其活动中所形成的材料具有性成套性和群体性,所以在对档案进行归结整理时,需要注重这个特点,从而确保艺术活动档案记当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二、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自身价值
(一)艺术档案具有很高的保存价值
群众艺术档案是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它相对于其他档案来说,表现形式更加多样,主要是通过文字、图表、声像、实物以及文学美术作品等方式进行记载。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艺术档案是文化艺术活动的真实记录,记载了艺术团体和艺术工作者艺术风格形成、发展的全貌及非凡的艺术成就,是广大艺术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丰硕果实,具有无法估量的保存价值。此外,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真实地记录了群众艺术的发展过程,这对于让后人了解和继承群众文化艺术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二)艺术档案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
艺术档案既来源于文化艺术活动又服务于文化艺术活动。艺术档案可以反复地、多方面多层次地被利用。它既能够为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服务,又能够为社会公众和个人的文化宣传、交流活动提供服务。艺术档案不仅可以作为艺术管理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还可以作为艺术生产活动的重要凭据,更可以作为艺术研究、艺术教育的重要参考资料。
(三)艺术档案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历史价值
艺术档案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文化创新的推动力量。它的现实价值不仅表现在促进精品生产和艺术创新上,而且还有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公共文化建设。
(四)艺术档案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价值
艺术档案的潜在价值是指档案尚未开发利用时存在的一种价值,同时也是指档案材料归档分析确认的价值。这种价值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艺术档案的价值是其自身所固有的、客观存在的,但人们短时期还没有将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这种潜在的价值又是被大多数人所关注的。二是指艺术档案的价值只有通过开发利用才能实现,即把静态的档案资源变成动态的信息源。只有充分地挖掘艺术档案的价值,真正把艺术档案潜在的价值转化成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信息资源,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艺术档案的作用。
三、结束语
通过对群众文化活动进行真实记录,从而形成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可以说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从事群众文化工作者辛苦劳动的结晶,其作为重要的工具,在对群众文化艺术工作的发展和工作交流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见证。通过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可以为我国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未来的工作规划的制度提供可靠的依据,更好的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弘扬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金喜子.管好艺术档案服务文化发展[J].兰台内外,2011,6(01).
篇9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0(C)-0153-01
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不仅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而且他们对群众文化艺术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逐步向欣赏高品位且高质量的艺术作品进行转变,开始对高雅的艺术进行追求。所以,对于广大的文艺工作者来说,他们要对对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以及情感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创造出适合人民群众欣赏要求的优秀作品,并在不同层次上来把人民的心灵呼唤以及社会的迫切要求进行直观的反映,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保障。
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文化艺术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先进的、科学的以及健康的文化艺术能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重要的支撑。那么,对于文化艺术建设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群众文化艺术来说,它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要大力发展群众文化艺术,要繁荣群众文化艺术,要把群众文化艺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就目前而言,群众文化已由过去的教育型转变成了现在的休闲消遣型,尤其是随着大众传媒的高层次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趋向于花样多变的节目,那么,怎样用正确的舆论来对人们进行正确的引导,用健康的文艺节目来对人们进行教育,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对人们进行陶冶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群众文化艺术在这里就体现出了它的不可取代的作用,群众文化艺术是通过文化馆来进行传播的,而文化馆是政府专门设立的,其目的是向群众宣传教育、并组织和辅导群众积极主动的开展文化活动,它是群众艺术活动的龙头,是精神文明传播的前沿阵地,它是始终都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弘扬的是主旋律,传播的是科学文化知识,保护的是民族的文化遗产,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为群众的文化娱乐进行服务,从而来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文化消费,形成健康积极的社会风气。
三、在提高人才素质的修养方面的作用
对于群众文化艺术来说,它的内容涉及了书法、美术、舞蹈、乐器、影视表演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化剧本等等,它的创作是由高素质的艺术队伍来进行的,不仅和社会的需求相满足,还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各类文化艺术都是通过人们以点来促面的方式辐射到社会的各个阶层的,从而来促使地区群众文化的健康发展,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来对群众文化活动中人才短缺的现象进行弥补。基于群众文化艺术的这一作用,就应该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积极进行开拓和创新,加强管理并不断改革,来适应文化建设的发展,要把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出发,探索出形式各样的文化艺术活动来使人民的素质不断提升,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骨干来创作出更具教育性并且受人们欢迎的新艺术作品。
四、在乡镇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现代化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要有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并且能够让群众文化艺术显示出特殊功能的生活方式,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方式有歌唱比赛的举办、舞蹈、戏曲、书法、美术、摄影、剪纸、秧歌、手工艺作品以及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通过文艺活动的方式来把自然生活中的美形象的表达出来,从而来把人么的思想引入到更高的层次上来。对于乡镇文化建设来说,它不仅仅包含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对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乡镇的群众文化是文化建设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从群众文化艺术方面入手,能够在乡镇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对于农村中的群众来说,他们有很多都是民间文化的爱好者,有的是戏迷、有的是民间的故事家。有的是声乐迷、有的是剪纸高手、有的是书法爱好者、有的是美术爱好者、有的是根雕的巧匠等,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在艺术修养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基础,他们是乡镇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坚实的力量。那么,要想把群众文化艺术的在乡镇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发挥出来,就必须要把这批骨干的带头作用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够在乡镇群众业余文化活动中进行活跃起来,来把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搞得红红火火,并成为群众文化的主流。
另外,群众文化艺术事业从开始兴起就已经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其根本方向,把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根本任务的,所以说,它在乡镇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取代的。
结语:总之,群众文化艺术的价值是在诸多方面都能得到体现,对于它来说,不仅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以及文化需要得到了满足,更对国家以及整个民族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丰富和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是政府及相关人员必须要努力的方向,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丰富和发展中把其应有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作者单位:广西来宾市群众艺术馆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民间表演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节日旅游;文化建设;创意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
Reutilization of Folk Performance Art in the Context of Festival Tourism:
Taking Specific Performance Art in Nanjing Traditional Festival
WU Fu-rong
节日,“是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节日之所以不用于一般的历日,就在于这期间包含着特定的风俗习惯。”
①它有别于自然时间,是用文化的方式来划分和度量时间,是人们在时间维度中所感知的一种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时间单位,以此来规划和调节生活。在这个特定的时间里,衣食住行、社会交往、信仰仪式、娱乐活动等诸多民俗事象展示出丰富多彩的生活文化画面。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作为民众基础生活的节日也不可避免在内容、形式以及功能上有了现代转型。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前现代社会中基于“野性思维”形成的节日内涵,在现代社会中呈“去魅”状态,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节日中有“意味的形式”,如狂欢式表演等要素仍然具有再生力量。笔者以南京地区的节俗作为个案进行研究,试图论证,对这种再生力量的发掘以及合理应用对现在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一、南京传统节俗表演艺术类型分析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节日民俗丰富多样,除了汉民族共有的传统节日之外,还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传统节俗表演艺术类型更是独特,经笔者汇总,列表如下:
南京传统节俗表演艺术类型及现状一览表
时间(农历)岁节名主要表演艺术类型传承现状
立春立春迎春东郊,举行打春祭拜仪式:接春、觇春、打春、送春;自明初从乡村到城市流行唱“村田乐”的娱乐活动,三三两两,敲敲打打,说说唱唱,索钱要米,俗称“唱春” 打春、送春等旧俗仅在高淳等郊县可见
二月初一春社日祭社,演社戏 今俗已不存
二月初八张王诞(祠山庙会)祭祀张渤(祠山大帝)弘扬其治水精神,祠山庙会仪式严格、活动丰富,包含挑花篮、龙灯、狮子灯、抬阁、龙吟车、打叉、打莲湘、草台戏等,集民间表演艺术之大成,祭祀舞蹈“跳五猖”源自西周傩舞今节已不存,然节俗得以保留,传承至今,以溧水县蒲塘桥和高淳县桠溪镇两地祠山庙会最具代表性,2007年被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月十八花台会始于清康熙年间;搭建花台,邀班唱戏、看戏评戏;三天六场戏,剧目由主家选定,不能重复,唱得好挂彩加赏,若被评出了毛病,则台前的九联灯就不见升起,那场戏也得重新补唱延续至今;观众云集,连苏、锡、常等地及上海、皖南也有人闻讯而来;还举办土特产物资交流会和其他民俗文化活动,2007年被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月二十三妈祖诞(妈祖庙会)祭祀妈祖:妈祖庙谒祖进香、祈福三献礼大典、行迎神礼、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行送神礼等;民间艺术表演及其他娱乐、歌舞、杂耍项目 2006年下关举办妈祖文化民俗节,再现庙会胜景;2007年妈祖庙会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月二十八泰山庙会始于明洪武年间,盛况堪称南京江北之最;祭祀东岳大帝,“出会巡街”、“烧香礼拜”和各式民间文艺表演,如龙舞、狮舞、高跷、旱船、河蚌舞、老汉摊车、抬花轿、跑驴舞、霸王鞭等早期庙会是民众祭祀活动,后来增添了民间文艺活动,现在以商贸交流为主,2004年取消交易活动,2007年被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月十五蒋王庙庙会祭祀蒋子文,“始兴于吴,崇于晋,大于南齐,而衰于明”,有祭祀、民间歌舞、技艺和商品交流活动延续千年至今,2005年暂停办,2007年被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下,这些节俗表演涉及多种艺术,按其载体特性来分,可分为口头艺术、形体艺术、综合艺术三大类:
(1)口头艺术,即口头表达,人声说、唱、吟、咏的文化艺术,属于听觉艺术,如“村田乐”的说唱;
(2)形体艺术,即以形体、肢体为艺术语言,属于视觉艺术,如“跳五猖”
③等各类舞蹈和杂耍等;
(3)综合艺术,即口头和形体相结合的表演艺术,属于视听艺术,如“花台戏”和各类祭祀礼等。
从其传承的历史来看,南京传统节俗表演艺术的当下趋势呈现出如下规律:①带有农业生产性质的节俗表演艺术逐渐消亡或拘囿于乡村;②带有祭祀性质的节俗表演艺术趋于娱乐化;③带有娱乐性质的节俗表演艺术趋于扩大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
(1)经济结构变化。节俗表演艺术起源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汉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之所以没有发生大的变异,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始终以农业经济占据绝对主体,作为农业文明的伴生物,节日文化自然也体现出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直至近半个世纪以来,工商业文明大力冲击着传统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也随之相应改变,“传统社会的实用性的季节时间提示意义与祭祀性的神性意义已经明显失去效应”
④,如立春、春社日等以农事活动为依据或与农业生产相关联的节日不可避免地逐渐消退,节俗表演艺术也自然随之衰退。
(2)思想观念更新。随着现代科技信息的普及,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古人所不能理解,崇拜、敬畏的种种自然现象逐一掀开了神秘的面纱,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传统节俗中迷信、愚昧的消极成分逐渐消失,积极的部分得以保留,其中带有祈福、娱乐等性质的节俗表演艺术或是富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内容更得到进一步发展,如高淳跳五猖、下关妈祖祭等。
二、节俗表演艺术的现代资源性质
从学术角度来看,在现性传承过程中各种民俗的内涵形变与脱落增补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作为节俗物质外壳的表演要素却在当下的民众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资源功能。在前现代社会中,表演型节俗的最大功能是宇宙观和人际观的呈现,现在节俗表演承担了具有多种现代意义的复合功能,具体说,是如下几种:
1、节俗表演艺术作为地方或族群身份认同资源
节俗表演艺术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的承担民众总是以一个区隔界限相对分明的空间为基础来传承其区域或者族群文化艺术。每个区域或者族群都有其独特的表演型节俗,在歌唱和舞蹈中,地方性知识、群体宇宙知识乃至族群历史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相沿。在传承过程中,或者本真的含义已经丧失,但是表演特有的物质外壳必然会保留着上述的“有意味的形式”,如,南京地区的“跳五猖”、“唱春”呈现出与任何别的区域文化不同的身体语言与唱腔。因此,可以说,对于一个社会中的个体,地方传统表演节俗,是地方身份和族群身份的认同载体,是活着的地方志或者民族志,是不可替代的身份表达符号。这种符号系统只在固定的、不可挪移的空间中展示才有意义,特别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日渐夷平,文化身份日渐模糊的趋势下,地方-区域-全球、个体-群体-族群要形成文化自觉,那么对地方节俗表演艺术的认知就是不可忽略的身份标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节俗表演艺术作为城市公共文化艺术资源
身份认同是地方节俗表演的基础功能,除此以外,表演节俗也成为了城市文化艺术建设中的公共资源。地方政府是将民俗表演艺术加以重构展示的主要组织者。作为公共文化艺术资源的节俗表演可以呈三种形态:博物馆型、素质教育型、群众表演型。其存在的空间一般为地方博物馆(艺术馆等)、学校(大学、中学、小学等)、城市公共空间(广场、街头空地、公园等)。这种公共文化艺术资源的形式强调在民众层次上普及地方性的文化艺术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建设地方文化形象。
表演型节俗是表现健康情趣的非物质文化,在民众层次上的普及宣传意味着主动建构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定位。在城市的文化建设中,地方一般会以“良乡美俗”为理性目的对各种表演型节俗加以选择,并将这种文化艺术有机地结合到城市文化建设中去,通过媒体、教育等精神文化部门,将主要存于乡间基础生活的节俗改造为相对纯粹的艺术样式存放到展示空间。这样做的合理性在于,一个有特色的城市意象不仅靠物质环境来体现,还依靠各方面的综合因素来支撑。城市文化形象的建设主要通过公共文化艺术的展示、公共文化艺术的教育达成。这是一个需要权力机构对地方文化艺术原材料加工的过程。良好的文化艺术资源是城市品格的保证,也是地方区域文化竞争形象的自我塑造。表演节俗的公共展示有利于将城市文化设计为具有连续性的积极文化体系。
3、节俗表演艺术作为文化旅游资源
节俗表演还是地方文化、经济建设的重要资源库。这些世代保存下来的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在日益兴起的节日旅游中经历着新的转型,成为节日旅游的核心所在。所谓节日旅游,是以节日文化为吸引物、节俗活动为体验对象的一切旅游活动,大量的本地民众和外地游客,聚集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和相对集中的区域里,参加内容多样、主题鲜明的公众性节庆文化活动。在这种新环境中,传统的节俗表演艺术脱离了原来的生存空间,其人为传播与获取经济收益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新的再生形态。它虽源于传统,但本身已不仅是本土本族群的文化艺术生活的需要,而是以民俗文艺的演示为手段,以满足外部游客的文化艺术欣赏、猎奇求新的旅游需求及获取经济收益的需要为直接目的,成为可以进入市场的可转化为经济资源的文化资源,具有有偿有价的精神商品特性。
不过,“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旅游资源”。有的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源,有的则不能。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源,取决于:①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②可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正效益;③能为特定时期旅游行业所操作。“民间表演艺术”要转化为“旅游资源”亦然。民间表演艺术的独特性是吸引力产生的根本,公众参与的广泛性程度则是产生效益的前提。以“表演艺术的独特性”、“公众参与的广泛性”以及“开发的可行性”为准的,审视上表中的南京传统节俗表演艺术,均能转化为文化旅游资源,可直接进行开发利用。它们经过某些加工或“包装”后,转化为一种具有商品性质的旅游资源,重新展现在旅游者眼前。
三、民间表演艺术在节日旅游开发中的利用模式
这些经过加工或“包装”的民间表演艺术,在节日旅游的开发中,大致有如下两种利用模式:
1、节俗村落模式
这种模式的开发是在特定村落的自然环境中,将文化遗产、传统风俗等具有特定价值和意义的文化因素在原生地加以保存,通过合理的旅游开发,使其成为“活的文化”而一直延续,如溧水蒲塘桥和高淳桠溪镇的祠山庙会、高淳薛城花台会等。在旅游开发中,以传统节日为核心,开展民俗体验与观光游览相结合的旅游活动,在民间自发形成的文化“小生态”的基础上,由有关部门或单位再进行旅游策划,借助“跳五猖”、“花台会”的独特资源优势,吸引外部关注,重构原生地的文化空间。
2、旅游节庆模式
这种模式的开发是以传统民俗为主题,结合地方自然和人文资源特色,通过旅游节庆的定期举办,将原有分散的民间表演艺术移植到一个特定的节日空间里去展示。在旅游开发中,节日的节期和节俗内容都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移植或再造,借重“旧”的传统打造出一个新的“传统”,如南京国际梅花节、六合金牛湖“茉莉花•雨花石”国际文化旅游节、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等。以六合“茉莉花•雨花石”国际文化旅游节为例,它集中整合了南京民间节俗中的歌舞表演,突出了民间艺术节特色,以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作为构建节日文化空间的场域,使其更具有原生态特性,进一步加强了地方文化形象的塑造。
3、舞台展演模式
这种模式的开发是通过职业演员担当相应的展演角色,通过艺术团的舞台演出,向旅游者展演相应的文化艺术。这种模式直接依赖于音乐、舞蹈等艺术样式,借助灯光、音响等现代科技手段,将历史、仪式、习俗等文化加以形象化展演。
⑤如《神韵金陵》这类融合了南京历史文化与民俗民情的大型歌舞剧,即可作为此类开发的借鉴。像“村田乐”、“跳五猖”、“花台戏”以及民歌、杂耍等表演艺术,本身就具有可表演性和欣赏性;打春、送春以及其他祭祀活动等,既有神圣性,同时也不失娱乐性。借助政府、企业和地方等各方力量,打造一台综合性的民间艺术展演会,不仅丰富了南京市的旅游演出市场,而且也成为在全球化过程中地方文化身份认同的一张名片。
四、结语
从发展的学术角度来看,我们今天所体验的一切民俗都是现代社会中呈流动相的艺术。因此,节俗表演艺术担负的多种现代功能正是其本身发展的体现。在节日旅游开发应用的诉求语境中,节俗表演形式引起越来越多的外部关注,这种关注让表演主体和艺术消费主体双方都能更多体验到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对旅游者而言,它们是节日旅游语境中的可预见的消费构成要素,可以获得“陌生化”的艺术感受。对地方旅游设计者来说,这种民俗表演重构本身就是活着的非物质文化的延续。亦即,地域社会的民间表演艺术,有可能通过和外部的接触而得以再生与维系。“我们今天应该逐渐习惯欣赏那种以一种统合的观念看待多来源的节日文化要素的关系的思维,这是我们这个越来越分化的复杂社会面对多元文化而应该采行的思维。”
⑥ 在民俗的发展过程中,地方传承主体的文化与经济诉求本身就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力量。只要以发展的眼光,而非简单的批评模式看待新历史中的民俗表演形式,可以使得地方非物质文化的承担主体与民俗艺术消费者获得双赢。
①高丙中《居住在文化空间里》,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页。
②本表资料来源:《江宁府志》(清康熙七年刻本)、《新京备乘》(民国二十一年北京清阁南京分店铅印本)、《首都志》(民国二十四年南京正中书铅印本)、《正德江宁县志》(抄本)、《六合县志》(清光绪六年修十年刻本)、《六合县续志稿》(民国九年石印本)、《高淳县志》(民国七年刻本)、《中华全国风俗志》(胡朴安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南京民俗志》(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六朝民俗》(张承宗著,南京出版社2002年版)、南京地方志网站njdfznjecn/wtypeaspx?typeid=1245。
③跳五猖是一种民间舞蹈,流行于南京市高淳县及安徽省郎溪县。相传“跳五猖”兴盛于明代初期,1949年后停顿,如今有所恢复。过去在庙会中上演,现在成为欢度春节的文娱节目。五猖是指东西南北中五方天帝,跳五猖包括五猖、六武士、道士、和尚、土地、判官等10多人的舞蹈。先在广场进行,然后巡回表演。内容为逐妖除魔,消灾降福。登场人物,除六武士外,均戴面具,着类似戏曲中的服装。表演时用大锣、大鼓、大钹伴奏。道士、和尚、土地的舞姿轻盈简洁,而判官与五猖的动作节奏急促,舞姿粗犷有力。挥舞双刀的五方猖神表演“亮刀”、“劈刀”、“云手”等刀式,显得十分威武雄壮。表演时,众多表演者在场上或行、或舞、或趴、或跃,跳着各种寓意的舞蹈,其中有祈求吉祥、和平的排字“天下太平”等阵式,最多时上场表演者达100余人。
④冉昆玉、董金权《传统节日文化生存发展策略――写在传统节日法定化之后》,《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第2期,第116页。
⑤吴晓《旅游景观展演与民间艺术的消费――湘西德夯个案的文化阐释》,《文艺争鸣》,2010年第12期,第128页。
- 上一篇:高中生物教学措施
- 下一篇:乡镇精神文明建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