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方案

篇1

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在全市树立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典型,推动广大中小学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各项要求,明确学校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义务和责任,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引领学校特色发展。争取到2020年,在全市创建2—3所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10所左右的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50所左右的__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一)创建阶段。各中小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对照教育部制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标准(试行)》(见附件)认真开展创建工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做好所属中小学创建工作的组织和指导,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认定阶段。__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认定从2015年开始,隔年进行。各县区每批推荐3-5所工作突出的学校,参加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评选。市教育局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后,公布市级特色学校名单,并从中择优推荐3—5所学校参加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评审。

(三)推广阶段。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现场会和建立工作交流平台等形式,及时宣传推广各县区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经验,引领和带动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要按照“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原则,将争创工作作为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组织,确保争创工作顺利开展。

(二)完善工作制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实施、检查督导、评估评价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完善心理辅导伦理规范、档案管理、值班值勤、学生转介、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建立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制度,推动学校积极开展校本研究,开发贴近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考核制度,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和心理辅导计入教学工作量。

(三)注重专业指导。市教育局将组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对各地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工作给予指导,帮助学校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主管教育部门要充分协调区域内外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结合实际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机构,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定期组织开展专题性培训、观摩研讨和经验交流等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交流活动。

篇2

〔关键词〕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2-0010-03

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早,于1987年发端,历经20多年风起云涌,取得了许多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近年来,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积极推进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全方位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作为工作重点,建立了一整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运作模式,提升了办学水平,推进了素质教育。为了提炼经验,发现问题,找到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方向,近期,南京市教育局对全市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逐渐明晰了以“规范管理、专业引领、品牌塑造、积极导向”为特征的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以规范化管理提升心育工作的品位

南京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之初就得到了行政的大力推动和规范管理,经过不断的摸索与整合,南京市形成了体系化的行政管理机制,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整体工作具有了较高品位。当前,其行政管理机制形成了两大模块:行政与服务体系和行政管理制度体系。

1.行政与服务体系是由三个三级子系统组成的立体网络结构

工作网络――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区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咨询网络――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师”工作站)区县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师”工作站分站)学校心理咨询室;

科研网络――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组区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组学校心理健康教研组。

2.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则是心育系列工作制度化的产物

在大量的课题研究和教育实践基础上,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保障和促进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首先是纲领性文件的制定,如1996年颁发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培训内容、途径方法,到教师队伍培训、考核评估等做出相关的规定;1999年制定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

其次是各项具体工作领域的制度建设,包括学校心理教育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学校心理咨询室管理与评估制度、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工作监督制度等。例如,为规范学校心理教育专业人员资格认证,南京市于2000年制定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员资格认证实施办法》,并配套制定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方案》和《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员培训方案》;2001年又制定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员考核办法》;为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健康发展,南京市于1999年出台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暂行办法》,2002年制定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室评估方案(试行)》,2006年对《评估方案》作了修订,正式颁布了《南京市学校合格心理咨询室建设及评估标准》,后为适应形势需要,又于2007年颁发了《南京市学校示范心理咨询室建设及评估标准》;为确保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南京市相继出台了《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准则》(2001)和《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工作规程》(2007)。

这些政策和文件的颁布施行,使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战略与策略的层面上都进入了规范化的运作轨道。

二、以专业化建设锻造心育工作的品质

南京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一套专业化的操作模式,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规范地实施,为心理教育的品质提供了保障。这套实践操作模式包括五大模块: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规范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多元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层级式的心理健康防护系统。

1.以科研课题引领教育实践,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科学化

南京是在全国最早启动心理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城市之一。早在1987年,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就着手研制出版了《儿童・少年・青年心理培育纲要》,这是国内推出的首个学校心理教育的指导性蓝本,出版后立即引起全国极大关注。紧接着该所又会同市鼓楼区教育局编写了《完善你自己――中学生心理百题》,这也是全国最早出版的中学生心理读本。此后,南京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在科研引领之下健康有序地发展着。

“九五”期间,南京市几十所学校汇聚在国家重点课题《大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十五”期间,南京市又成功立项了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小学生心理监护系统的构建与运作》,集中了80多所中小学参与研究。此外,南京市还先后完成了《中学班主任与心理教育研究》《心育与德育关系的研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的研究》等一大批各级心理教育课题。并且,全市逐渐建立了一批立足本市、辐射全国的心理教育研究中心,其中较具影响力的有“中小学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儿童感统训练中心”“儿童心理剧研究中心”“情感教育研究中心”“少儿心理科学院”等。科研课题整合了全市学校的心育资源,引领了全市学校的心育实践。2007年,南京市由教育行政领导亲自挂帅,从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启动了中小学生“学习力”研究,以多领域合作、多学科融合的方式开掘学生学习的心理潜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这项研究正在稳步进行中。

2.以专业素质建设教师队伍,使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专业化

首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和资格认证。2002年,在明确区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这两类不同工作性质的基础上,南京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员”两个层次的资格认证制度,成立了资格认证机构,制定了规范的培训方案,认定了培训部门的资质,提出了具体的考核办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员资格认证,是一个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要求的较为完整的体系,是促进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深入、规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具有较高科学价值的研究成果。这项举措已被国家教育部编入高校相关学科教材。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99名教师取得了心理咨询员资格,1882名教师取得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

其次,对心理教师进行职称评定。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的稳定和专业成长,南京市开始了心理教师职称评定,目前暂属于政治系列。同时也开启了市级心理学科带头人的评选。

此外,在教师通识培训中,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分量和专业性,南京市还专门组建了由高校专家、一线优秀专业人员等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以专家数据库方式为各教师培训机构提供师资信息。此举得到了教师管理与培训部门的高度赞誉。

3.以评估督导改良心理咨询室,使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规范化

学校心理咨询室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重要阵地,为此南京市一直致力于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与完善,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一是明确心理咨询室的职能。要求学校心理咨询室不仅承担对上门求询的学生进行个别咨询的职责,而且要承担宣传心理教育、指导班级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实施专题性团体心理辅导、整合学校心理教育资源等任务。

二是认证心理咨询室的专业人员。要求这些人员必须经市教育局组织的心理咨询员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后持证上岗。

三是评估和验收合格心理咨询室。我们制定了合格心理咨询室的试行标准,从2002年起每年进行评估和验收,以市教育局的名义认定合格心理咨询室。为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水平不断跃升,又于2007年启动了学校示范心理咨询室的评估验收。

四是总结和交流心理咨询室工作经验。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心理学术团体举办过多次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验交流会和心理咨询室建设专题论坛,一些区县也分别召开过心理咨询室建设经验交流会。截至目前,南京市经过评估验收的学校合格心理咨询室已达551个,占市中小学总数的90%以上,并验收了首批47个示范心理咨询室。

4.以多样形式传递心育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元化

课程是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课堂是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南京市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心理辅导课、心理活动课等,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市有80多所小学先后开设了心理教育活动课,每周一节,每节20分钟;初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课;高中则以选修课(有的学校还作为必修课)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常识和心理健康辅导。市里还先后编写了《中小学各年级心理教育实验读本》、《心理教育活动手册(幼儿卷、小学卷、中学卷)》等教材,开展了心理剧展演、群体心理素质训练、学生心理小论文征集等活动。许多学校还形成了自己的成果和经验,创出许多团体心育活动的形式,如“少儿俱乐部”系列、“校园心理剧”系列、“心育游戏”系列、“心育体操”系列、“音乐育心”系列、“心育小研究员”系列、“心育行为练习”系列等。心育课已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此外“同伴互助”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举措,全市许多学校建立了“同伴互助小组”“心理互助热线”,一些学校还设置“班级心育委员”“心理信息员”,使同伴互助落到了实处。

5.以三道防线建立防护系统,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层级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践中,南京市形成了三级心理健康防护系统。一级系统(心理培育系统)面向全体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育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这部分工作主要是由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规划、组织、管理,主要承担者是学校。二级系统(心理辅导系统)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对一般性的心理困扰、初始性的心理障碍进行辅导。这部分工作主要由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织管理,“陶老师”和学校心理咨询室一起实施。三级系统(心理矫正系统)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援助,对患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与治疗。这部分工作主要由“陶老师”承担,学校心理咨询室配合进行。

三、以特色化运作打造心育工作的品牌

南京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意识地引进特色化的品牌运作方式,塑造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形象,使心育工作生动鲜明地呈现,以此提升教育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主要有以下三大品牌。

1.“智慧果”青少年性教育热线

1994年,南京市开通了全国第一条专为中学生提供性心理咨询与性教育的电话热线,并赋予它一个诗意的名称――“智慧果”。热线开通后即引起了广泛、热烈而持续的反响,国内外五十多家媒体先后进行了报道,一时间北京的“少女课堂”和南京的“智慧果”成了当时国内青少年性教育的代表模式。该热线已接待咨询近万人次。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协调管理;冲突沟通;组织共赢

一、管理:协调的出发点

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负责者,要做心理咨询、个案分析、团体辅导、预防性咨询、发展性辅导与干预性矫正等工作,其职责是助人解除心理困惑与烦忧,但是协调也是其一项不可或缺的职责。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这就意味着作为骨干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要思考怎样处理好与校长的上下级关系,协调好与教导处、政教处、团委等部门的关系;同时,既要发挥好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的主体作用,又要让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协调,说到底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通过各种管理策略,使一个学校组织系统内的各个部分(部门、个人)消除分歧,达到关系和谐、步调一致,齐心协力地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而努力。

二、冲突:协调的现实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协调管理,从另一个角度讲,是因为在学校组织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冲突。冲突是不同的各方相互之间作用的一种形式。在学校,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然而,现代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具有工作目标多元化、科层结构层次化、岗位设置多样化、职责分工精细化的特征。因而,在心理健康教育推进过程中,正如组织管理专家所认为的那样,由于个体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水平、工作经历和价值观点等,意见、想法容易不同;个体对组织有不同看法,对达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有不同意见;组织结构的缺陷,沟通不畅等;都有可能引发冲突[1]。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按照美国冲突管理研究学者杰克曼(Drulanan)的观点[2],可以把常见的冲突分为三种类型:价值冲突——双方或各方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任务有不同的认识而发生的冲突;意见冲突——不同方面在看待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方式时主张采取不同方式导致的冲突;利益冲突——在相互发生作用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有不同追求进而形成的冲突。心理健康教育的冲突也可以表现为具体内涵的不同,区分为人员冲突(参与活动的人员安排上有矛盾)、经费冲突(学校经费短缺情况下经费投入有争夺)、时间冲突(组织活动的时间分配上有重叠)等类型。不管是哪种冲突,从实践活动来看,本质上主要还是认识的分歧和行动上的不一致,不存在着根本目标上或整体利益上的对立,这是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协调管理的最重要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冲突不是一个纯粹的消极问题,而是学校组织的一个要素,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个积极因素。现代冲突管理理论认为,冲突不仅具有客观存在性和主观知觉性,而且,具有作用的两重性,即冲突对于组织或群体既有破坏性、阻滞性这类反面属性,也有建设性和推动性这样的正面属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问题不在于有冲突,而在于人们怎样看待冲突,对冲突做出如何反应。一味专注于冲突的消极本性,害怕冲突,回避冲突,消极对待冲突,会使冲突的破坏性、阻滞性这类反面属性暴露无遗。坦诚地面对冲突,重视冲突对学校组织的积极作用,在冲突中我们就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充分地讨论,吸收各方面意见,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更合理的方案设计;也会引发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一些平时不太注意的细节问题的认识,通过争论,加以顺利解决。冲突的顺利解决更让人们感到双方的诚意、尊重与合作,相互之间更接近了,学校组织的凝聚力更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切合学校教育的实际。从这些意义上说,冲突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创新,何尝不是一种有益的撞击,发展的动力,这也正是冲突的团体约束、凝聚和激励的功能。

三、沟通:协调的策略

管理专家劳伦斯(P.R.I.awl-ence)提出解决组织中部门间的冲突有三种方式,即面对问题或解决问题,或滑润歧义,或强迫决定。他认为,第一种最有效果,因为面对冲突,进行协调,可以使冲突双方不再各执已见,从而消除纷争;第二种方式只能减少双方的需要,犹如油可以减低机器问的摩擦一般,但实际上冲突只是暂时隐形,仍有再爆发的可能;第三种方式虽可收一时之效,但强制手段终难持久,非到不得已时不要使用。

管理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西蒙(HebertA.simon)指出:“没有沟通,管理过程就不会影响个人的决定。”他十分重视冲突管理中的沟通功能,把沟通解释为一种双向过程,它包括从组织的各个部分向决策中心的信息沟通,也包括从决策中心向各个部分的信息沟通。

我们可以参考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和优秀专职教师的实践经验,融合管理专家对解决冲突问题的建议,建构几种比较有效的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冲突的协调策略:1.信息提供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者要多向学校各个部门传递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资料,包括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要求、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兄弟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的及时通报等,以提高大家的认识,加强理解,消除歧义,达到齐心合力。这种策略可以看做是从决策中心向各个部分的信息沟通。

2.协商讨论策略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时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而且影响面较大。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就要征得学校分管领导的同意,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邀请相关部门一起开会协商讨论,陈述问题,收集各方信息,共商对策,谋求共识,形成相应的解决方案,然后分工行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就是从组织的各个部分向决策中心的信息沟通。

3.个别沟通策略

如果协调对象比较单一,协调内容又不是十分复杂,而且主要是一些认识上的冲突问题,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平时相互之间多联系,互通信息,主动找相关人员进行谈心,交换看法,陈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解释工作中一些困难,取得对方的理解和支持,消除分歧,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4.寻求支持策略

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标得以有效地贯彻落实,如果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通过自身力量很难解决问题,就需要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呈报困难,请求领导出面直接进行干预与协调双方的冲突,召集各方人员或者各部门负责人进行沟通,借助上级领导的行政力量迅速地进行协调,消除麻烦,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这种策略实质上是一种强迫决定,一般尽可能少用。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沟通主要侧重在三个方面。一是认识沟通。二是方案沟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要与学校的整个工作计划协调,根据学校的教育工作重点来规划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尽可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渗透到其他各项活动中去,从而真正做到“春雨润土,悄无声息”。三是活动沟通。

四、共赢:协调的灵魂

协调追求学校教育的共赢,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协调前要做好调研,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和要求,掌握事实情况,摸清各个方面的矛盾与困难,理清协调的目标和具体任务,为协调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协调过程中,要立足学校工作的总体目标,一切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讲大局,讲合作,讲奉献,以事实为依据,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以理顺关系,解决问题;协调成功后,一定要让在不同岗位、履行不同职责的人,各在其位,各谋其政,精诚团结,竭尽全力,以获得协调工作的最佳效果。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把协调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寻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与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亮,林西.管理沟通理论发展阶段略述[J].中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6).

[2]D.J.D.Sando、H.van.derMerwe.Ananalyticalagendaforconflictandconflictresolutiontheoryandpractice..Mandesteruniversitypress,NewYork:1993,25~42.

[3]万涛.不同类型团队冲突管理研究的构思与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

篇4

[关键词]技工学校 心理健康 教师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199-01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重要性和意义

技工学校的学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高的期望给他们造成了过重的压力和困扰;市场竞争、就业的压力也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他们大多数人,到技工学校学习是出于无奈,不喜欢所学专业,认为前途渺茫,有强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从长远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之养成“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健康教育活动课,从学校“心育”的任务来看,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动同龄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积极发展,预防因缺少关注、引导而可能发生的心理不适应、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学校的“心育”,涉及了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如自我意识发展、学习潜能开发、情感情绪调控、人际交往训练、青春期心理适应等等。这些内容。有的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有的可以在学校日常教育内容中结合,有的可以在班主任的个别思想工作中体现,以班级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则是一种可以兼顾青少年成长发展过程各种心理需要的团体辅导形式,它用一个比较充分、集中地辅导时间,围绕一个比较专一的辅导主题对学生进行辅导,为学校“心育”工作开辟了专门的渠道。“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该成为学校“心育”的重要载体,它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学生个性、是学校教育人性化方面所起的独特作用是其他“心育”形式所无法完全取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 、实施技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策略

1、为教师创造更为宽松的教学环境

实施民主管理,让教师认识到自我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认可,进而体现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价值。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减轻、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加强一线教师的知识技能培训,提高教师适应和实践新时期教学要求的能力;制定合理、规范、可考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效果评估标准,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评估不同于一般的对学科课程的评估。本课程评估的重心应是学生自身的变化。

心理教育活动课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估:

第一,班级状况:主要是指班级达到的情况。即通过活动,班级整体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如班级整体问题是否有所改观?班级的凝聚力是否增强?

第二,学生个人情况:一是学生是否对本课程感兴趣。表现为爱上这门课,积极参加本门课程的活动等;二是学生自身的心理状况是否发生了变化,包括学生的自我认识、自信心、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变化。这些可通过与学生的交谈、观察等方法来评估。

第三,活动设计的质量:一是活动无科学性错误;二是活动的主题和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应该是学生要解决的;三是活动设计得情景是否生动、有趣、是否受学生欢迎。

第四,教师的表现:一是教师的角色是否到位(包括组织引导者的角色、知己的角色、心理辅导者的角色);二是教师的情感是否投入,情绪是否乐观、开朗。能否通过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给学生以感染力;三是教师是否有创造性。

2、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要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要引导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提高自身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树立道德自律观念,强化爱岗敬业、拥有开放的胸襟、真诚的民主意识和无悔的奉献精神。

要帮助教师开展自我教育,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正确对待自身素质的缺失,坦然接受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创造条件争取再学习、再提高。教师要学会自我疏导,在对各种社会现实产生不良情感时,往往需要适当地排遣,否则就会产生郁闷;在心情不舒畅的时候,,进行自我减压.。

要树立教师心理教育观念,健全教师心理教育机制:要建立教师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让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其自我调整心态提供依据。要为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教师多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建议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使教师出现的一些消极的心理感受能够及时得到排遣。

管理方式的改革促进教育公平,让教师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实施民主管理,让教师认识到自我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创新管理形式,让教师充分感受到校园环境的和谐。

3、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技能

科学合理的自我评价和定位,我们教师都是独一无二的,你要善于分析自己:要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分析自己特质的强、弱、危及自己的专业才能,以及对教育目标的认识与价值信念,每位教师对自己的个性专长和优缺点要心知肚明,并根据自己的这些特点给自己的整体定好位。在评价中尤其要看到自身的进步。提升自我境界,塑造自身人格 。

提高任课教师的业务素质 :首先,应该准确的把握心理健康教师应具备的人格特征。其次,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任课教师的业务培训培训工作,提高其专业素质:第三,安排其深入教育实地,进行学生心理状况的调查,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与教学活动,此外,我们还应关 注所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的心理状况,加强对教师的辅导,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4、组织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任务是学生的发展:一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置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心理健康活动是以个体成长的需要发展为出发点,,既要符合一般学生的发展水平,也要符合个别学生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目标是注重学生的体验、经验,不能将知识传授作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积极投入,主动地参与活动过程。

篇5

关键词:县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

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因此,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当代社会,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尤为重要。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随着新教育改革理念的提出,我们学习了大量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个体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研究。作者基于心理健康对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而提出本课题,主要研究分析本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近两年,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关心指导、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众多教师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校课题组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和实践探索,最终取得了可喜成果。[1]2016年9月-2019年6月,我们以我校学生为样本,进行了大量的心理量表和问卷调查,建立健全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多渠道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定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同时,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不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全方位渗透各种教育资源,积极实践,总结经验,形成了以下成果:

1.“阳光心语”简报集锦。阳光心语简报自开办以来,便受到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简报里的心理小知识,不仅可以调节学生的消极心态,还纠正了他们之前对心理学的一些误解,让学生放开了思想包袱。学生再去个体咨询时,心态自然放松,不怕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排挤了。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该校本教程凝结了众多教师的心血,是教师反复备课、磨课修改后,精心选取的12节心理课,也包含了对新生适应的班会课和和入学适应讲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方案等。今后,我们还会在磨课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完善校本教程。[2]

篇6

〔论文关键词〕学校心理辅导;心理辅导行政;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心理辅导也称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20世纪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它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标志,逐渐受到心理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关注。近十多年以来,在心理辅导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已初具规模。然而,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陆地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缺乏明确统一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换言之,从区域教育或整体管理角度看,学校在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上依然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缺乏规范性、统一性、科学性、实效性。另外,尽管各级各类学校均已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从管理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大陆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心理辅导行政,导致了学校没有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其负责人没有明确的责权和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孤军奋战,没有吸引广大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积极参与。

学校心理辅导行政是指根据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建立学校心理辅导组织,选择合适的心理辅导教师,拟订切实可行的心理辅导计划,运用领导、沟通、协调等现代行为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切实有效地执行,并评估其成效,以实现心理辅导的工作目标。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在学校心理辅导行政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究。因此,本文回顾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总结和吸纳国内外心理辅导行政经验,并对我们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新的展望。从而为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实践建设奠定基础。

一、国内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历史与现状

(一)国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吴增强指出:“在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参与作用不可忽视,美国的一些州通过立法来支持学校心理辅导。”1946年通过的《乔治—巴登法案》(The George Barden Act)促使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一个心理咨询人员的培养计划。1957年,美国联邦政府推出《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规定学校要推行辅导及评估计划,识别天才及迟缓的学生并因材施教,而大学也不断增设辅导训练课程,并给辅导工作提供专门的经费,这一法案极大地刺激了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会(APA)下属的学校心理学分会(DPS)和国家学校心理学学会(NASP)制定了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人员必须达到专业标准。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一些心理健康研究者提出在学校建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center),由学校自己实施心理辅导。1970年,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率先在学校设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全校学生、员工及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服务。1976年,弗吉尼亚州第一个通过立法,实行心理咨询执照制度,美国的学校心理辅导逐步走上专业化道路。

基于学校心理健康计划的成功,1980年美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学校心理健康运动”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学生提供综合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完整、协调、健康的学习环境。

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各种社区服务机构和社会专业机构加强了合作,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专业支持,加快了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1990年,全美32个州的中小学只有178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1993年约500个。1995年,美国联邦政府出资在加州和马里兰州成立了校本心理健康援助中心,并且提供资金帮助、教师培训、技术指导,有效地促进了校本心理辅导的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校本心理健康中心快速发展,1998年已经超过了1150个,到2000年,全美45个州有1400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目前校本心理健康教育仍在不断地发展,追求整合的学校心理辅导将仍是美国中小学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美国,几乎每所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或学生心理辅导室,即使是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在所属的学区内也有这样的机构为学生服务。学校心理教育人员的职能形式日趋多样,职能范围也不断扩大和延伸,由最初的筛选者角色,发展到修复者角色和咨询师角色,以及现在的“工程师”角色。

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广泛地影响了世界各国,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1960年马来西亚出版了由教育部编著的《学校辅导服务》,以政府的力量推进心理辅导的发展。日本学校教育法则规定,心理辅导由地方教育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在初级中学设立学生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辅导;设立前途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职业选择和其他前途辅导事项。学校均制定周全的辅导计划,包括学生、学业的辅导重点,各部门辅导活动的计划等,并建立严密的组织网络和专门的学生辅导部。在人员配置方面,以中小学教师的兼职辅导和地方心理学专家的专职咨询相结合,调动一切力量,重视班主任的作用,发挥生活委员等学生干部的力量。

(二)我国台湾地区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

在我国,与大陆相比,台湾地区与香港的心理学研究显得更加成熟,在心理学的应用上也更加广泛,尤其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应用,显得更加完善。

樊富珉、古怡指出,“台湾地区青少年心理辅导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道路。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从小学到大学有关学生辅导工作的法规、条文,确定行政组织、人员编制和聘用、工作实施目标及要点等,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保证了辅导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实。”刘华山曾指出:“台湾地区自1954年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经过了由教育学术团体倡导到教育行政当局明令建立相应制度的过程,辅导工作已步入正规化。如今,一个从小学至大学各级学校纵向贯通的辅导体系已建立起来。在学校中,辅导内容涵盖了生活、学习与职业选择等各个领域,形成了辅导、教学、训导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在台湾地区,中小学设有辅导工作推广委员会,委员会日常工作由执行秘书负责。委员会下设两个组织,即学生辅导中心和心理卫生中心,两个中心之下又分别设有生活辅导、教育辅导、职业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五个组具体负责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主要职责是收集并了解学生情况;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举行咨询与个案会议;进行参观访问与调查工作;定期举行各种心理测验;与家庭密切联系,进行家访与召开恳谈会等;设计各级辅导方案,供有关教师参考实施。

依照法令,台湾各级学校均设有辅导组织及专职辅导工作人员。各个学校辅导组织的形态,是由学校行政首长根据对辅导工作的认识、学校的设备及学生的人数而决定的。所以,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不同人文环境的学校,其辅导组织的类型各不相同。现以“国小”“国中”及高中辅导三级组织为例:

台湾的“国民小学”一般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全校的辅导工作。它由校长牵头,下设主任委员和执行秘书各一名,另有委员会成员3~4名,聘请专职辅导教师担任。委员会细分为资料、辅导、联络和特教组,相互配合,再由各科任教师、级任教师和年级主任等共同参与,推动辅导工作的开展。

台湾“国民中学”的辅导工作也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由校长牵头,下设推行计划委员会、特殊个案研讨会、就业辅导委员会和升学辅导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向校长负责,做好自己所承担的辅导工作。辅导委员会的实际领导为执行秘书,负责整个委员会的工作。秘书有一人,有的也有多人。执行秘书主要抓委员会下设的几个小组:行政业务组、生活辅导组、学生辅导组、职业辅导组、研究计划组和测验统计组。各年级导师参与生活、学业、职业三级活动。

台湾的高级中学辅导工作组织,依照台湾“教育部”1979年公布的《高级中学法》而设置。学校的辅导工作由专设的机构——辅导工作委员会统筹规划,校长兼主任委员,作为全校辅导工作的总负责人。委员会成员包括教务、训导、总务、实习辅导及图书馆等处室主任,主任教官,主任辅导教师,教学、训育、管理、卫生、实习、就业等组长,各科教师代表若干名及辅导教师。辅导工作委员会设置专任辅导教师,以每15个班设置1人为原则,由校长聘请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担任,并由校长从辅导教师中选一人为主任辅导教师,负责规划、协调全校学生辅导工作。

二、我国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展望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行政组织是一个围绕着组织目标,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开放多维的有机的整体系统。一般来说,行政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基本要素:组织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法规制度、人员构成、物质因素。与行政组织一样,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也是由以上六大要素构成。鉴于美国和台湾地区的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经验,结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在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组织目标是组织建设和努力的方向。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的最根本目标是从学生心理成长的角度,实施对学校辅导的管理,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全面而健康地发展。从具体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校心理辅导室来说,各自均有不同层次的工作目标,心理辅导行政需要对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规范、系统的组织目标体系,从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

第二,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组织三级工作网络

在机构组织的建设上,可以采用“三级工作网络”的组织体系。在“一级工作机构”中,由教育局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该区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及考核工作;在“二级工作机构”中,各学区辅导中心、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在“三级工作机构”中,由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运行与实施。

第三,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的权责体系的建设

权责体系是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核心要素之一,明确心理辅导室的核心地位和权责能够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我们认为应将心理辅导室作为学校的一个独立部门来设置,使之成为一个与教务处、政教处、科教处、总务处并列的处室。换句话说,心理辅导室主任可以确定为学校中层领导。这样做,有助于学校心理辅导室参与到学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师生心理环境的创设和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最终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法规制度建设

法规制度的建设有助于心理辅导行政的可持续发展。法规制度的建设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性文件,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运行机制、管理办法、评估方案等;(2)教师队伍建设文件,如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的文件;(3)评估考核性文件,如学校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体系等。

第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教师培训的关键是要引导、鼓励和发动广大教师参与和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提升教师的心理辅导理念和技能外,更要提高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热情和效能感,以及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培训途径上可以采取多种途径结合,如相互听课、评课、个案研讨、学术沙龙等。

第六,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

篇7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基础。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自2002年教育部首次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后,2012年教育部再次颁布了《纲要》的修订版,并于2014年3月进一步颁发了《关于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的通知》。至此,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从十五年前的初创期、十年前的发展规范期走到了如今的完善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迎来了创新性、特色化发展的新机遇。

如何更好地让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如何进一步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向现代化、特色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是当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全新挑战与任铡

一、学科规划之根: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的校本目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发展应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围绕师生心理健康发展与调试的实际需要,落实学校教育理念和内涵发展要求,创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关怀个体过去、当下、未来全程”的人性化体验式心育模式。

具体的工作目标应锁定为,创建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下的全新工作机制,壮大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构建“三位一体全程人性化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改善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策略,引领并服务于师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学科规划之本: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的校本策略

(一)树立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创新“网络式”工作机制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是当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遍面临的困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从本质上讲是缺乏“全员参与、关注个体”的大心理健康教育观,仅靠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单打独斗”造成的。因此,心理健康教师绝不能止步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者的角色,更应成为学校大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营造者、学校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引领者、推进者,进而通过树立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创新“网络式”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破解因人力资源匮乏造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上新台阶的问题。

首先,要树立“全员参与、关注个体”的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和通力合作。有实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面向全体促发展,更要关注个体解疑难。而和学生们朝夕相处的班主任老师、学科教师更容易发现学生的问题,也更具备及时解决问题的条件,因此全体教师都应该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视为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树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观,结合实际工作切实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研究”。而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应在提升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与技能方面发挥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其次,要创新“网络式”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建立在主管校长领导下的,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以德育主任、德育学科教研室教师、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网络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分工负责,各司其职。

最后,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有关“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和心理辅导要计入工作量,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评优评比、工资待遇、职务评聘等方面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的相关规定,制定适切新型工作机制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工作实施办法、检查评估办法和绩效奖励方案,切实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完善硬件、软件资源,提升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

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师资培训内容,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制定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计划,分专题落实,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为核心,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交流和教研活动,走出去引进来,引领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发展,进而全面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

(三)构建“三位一体全程化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构建“三位一体全程化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指向学生身心全程、全面发展。

其次,营造“尊重”文化引领下的“关照心灵”的校园心理文化。创设符合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要求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每学期都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物化”关照心灵的心理文化,通过学生心理社团、宣传栏、校园广播、心理网站等校园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大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氛围。

再次,充分发挥学科渗透过程中的隐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全员参与的大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引领各学科教师挖掘学科心育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适时征集学科(或常规教育)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案例,供教师学习交流。进而引领家庭教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发挥积极的基础性作用。与学校家长委员会积极配合,引领家长做好家庭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学年为家长举办1~2次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宣传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教育方法。通过家长委员会、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了解、反馈学生的心理状况,协助家长或监护人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充分利用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最后,创新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施策略。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体系必然会对课程实施策略提出全新的要求。“三位一体全程化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需要一套有利于学生参与和体悟的实施策略与之配合。全新的体悟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贯彻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针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创设基于真实情景的活动体验课堂,通过让学生全情参与到富有启发和拓展意义的活动中来唤醒他们心灵深处的潜意识,通过体验、感受、内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学科规划之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发展的校本保障措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证明,完备的组织结构、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到实处,需要充分发挥组织保障作用,需要依靠学校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全体教师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和课程观,只有在时间、空间、师资等方面提供保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才能得以有效发挥。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实施、检查督导、评估评价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也是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完善心理辅导伦理规范、档案管理、值班值勤、学生转介、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工作制度,明晰责任与任务,加强团队合作意识。通过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考核与管理过程,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

篇8

关键词:航海类大学生 心理健康 工作评价

我国航海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航海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在专业队伍建设、理论建设方面,还是实践经验积累和科学研究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为了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促进航海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设和平衡发展,必须建立一套评估指标体系,以评促建。

航海类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评价体系的构建

我们根据船员心理健康培养目标及其可操作性的要求,归纳出航海类院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工作重点,筛选评价指标,最终确定了以六个一级指标和十七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和分值,具体考核标准如下表所示:

本卷满分为100分,评估标准根据学院评分细则及学院心理教育工作建设情况制定,所得分数85分以上为优,70分以上为良,60分以上为及格,60分以下为存在严重问题,相关部门根据评估情况进行相应的改进和调整。

评估方案的实施要严格保证评估指标的完整性与客观性,纵向上,实现学院互评与学校评估的对接,横向上,做好学生座谈,工作人员座谈,现场视察,工作记录检查等工作的落实,各项检查工作应做到细致入微,全面覆盖,最终形成一个从制度到工作效果,从学校季度考核到院系定期评估的全方位立体式考核架构。

1、学院互评

学院都是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落实单位,通过学院之间定期互评的方式实现心理教育指标评估的常规化,学院之间定期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打分,以季度为周期对各学院评估所得分进行统计,及时公示学院心理健康工作开展情况,点明不足与改进之处,为学院下一步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

2、学校评估

学校每季度对各学院的学生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指明工作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各学院根据评估暴露的问题及时整改完善,做到指标不漏项,问题不重犯。

3、计分系统

篇9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心理健康 多维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1高职高专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第一,从社会环境方面看: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多样化发展,社会中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苗头出现,高职高专学生作为年轻一代首先受到了冲击,无处不在的虚拟化网络也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的生活,部分学生出现信仰迷茫、自我价值感低、人际关系淡漠等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不明确,社会认可度和支持度低,学生就业形势尤其严峻等无不冲击着高职学生尚未完全成熟的心灵。

第二,从学校方面看: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一些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往往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视为思想品德问题,认为可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代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心理干预人员配备不到位,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制度不能有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有效措施,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常常成为学校常常强调但却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的问题。

第三,从学生方面看:高职学生一方面渴望成才,渴望人生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己与普通高校大学生有很大差距,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新生活适应、人际交往、家庭关系、异往、学习动机等问题也是影响高职高专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

2构建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维体系

2.1在基础课体系中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问题虽然复杂多样,但还是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和规律可以遵循。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有计划、有步骤, 系统、全面地进行教育教学,把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列入基础课计划之中,采取措施,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专项活动。结合不同时间阶段开展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开学初的新生心理适应讲座,帮助新生缓解入学不适;每年“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结合“9・10世界预防自杀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开展相应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因其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学校应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赛、专业技能大赛、各种社团活动等,开阔学生视野,锻炼能力,增进人际交往。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和生产第一线,间接缓解就业压力。

2.3延伸课堂教学的内涵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科教师的共同参与。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对此,课任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平时教育中,要真正树立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的理念,通过课堂讲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帮助学生理智客观地看待问题,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同时,要讲究教育教学方法,尊重和理解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成长氛围。各学科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要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构建学科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一致的教育体系。

2.4建立学生心理互助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视学生群体间的互助能力。一方面,可以借助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和心理互助小组等学生团体,指导他们开展好有关活动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自我教育、自我帮助,进而达到心理互助的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班级设置的心理委员的作用,引导他们主动观察,积极沟通,防微杜渐,成为心理教育工作战线的重要一环。

2.5开展灵活多样的心理咨询活动。

首先,可通过心理测量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及时有效预防、控制各种严重心理问题的产生及发展。其次,充分利用学校个体咨询、团体咨询设施,创造多样的心理咨询活动的平台,包括个体面谈咨询、个体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团体辅导等形式,建立一整套适合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体系,使不同个性、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得到满足,为他们疏导心理问题,引导他们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2.6完善的心理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管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可制定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方案,建立起由“学生心理委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共同参与的心理危机监测、评估、预防和快速反应运行机制,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

关注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学校应立足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多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让学生高高兴兴上学,快快乐乐成才,为社会输送健康有活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为贯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文件精神,落实石家庄市教育局《2016年5·10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日(月)活动方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不断提升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和品质,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 活动主题

三位一体共助健康心

二、活动意义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教育部和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关精神为指导,树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理念,不断提升广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素养,着力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培养中小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推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特色化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一)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树立敬学、勤学精神,养成自觉自愿学习的态度,促进学生学业的成功。

(三)培养学生学会创造,鼓励学生创新,发挥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

(四)培养成学生学会生活,增强学生人格协调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学生生存能力的发展。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培养成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各种素质全面提高,其教育内容方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动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会微笑面对学习和学习中遇到各种困难,树立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使他们把学习当着一种快乐和享受。

2.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时期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人格、情感和意志的辅导,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个人和社会,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

3.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心理教育。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多维的、错宗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之中,可以说协调、处理人际关系是中小学生经常遇到,不可回避的事情,因此,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养成宽宏大度,自我克制;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4.个性心理教育,把塑造个性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1.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和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像抓教学成绩一样,在安排工作时同时安排心理教育,检查工作时同时检查心理健康教育,总结工作时同时总结,反思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2.通过案例进行教育,用各种发生在学生身上或身边的事,设置教育情境,让学生自教或互教,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案例,并相互讨论当事人的过错或过失,教师及时加以正确引导。

3.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开设心理保健课,加强心理健康指导。

4.疏通学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发挥家教的作用,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听课、座谈,增加家庭教育意识,提高家长心理素质,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建立校内外一体化网络,形成辅导学生,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

5.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寓教育于这些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提高认知水平,同时学会团结协作,从而健康成长。

6.利用校园墙报,手抄报等多样化工具,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7.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磨砺学生的意识,让学生经历、体验。

六、活动安排

1、 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板报、绘手抄报等途径,宣传和培育健康理念,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与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