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建设规划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班级文化建设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班级文化建设规划

篇1

1.生活世界的概念阐释——教育学的视角

胡塞尔将生活世界看成是一个“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被给予的并且可能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1]。在他的哲学体系当中,生活世界是一个超验(先验)性的概念,是一个“非课题性的、奠基的、直观的、主观的自然态度的世界”[2]。用胡塞尔自己的话解释,就是一个没有“所谓客观科学的真理的衣服”的世界。这个哲学的、过于抽象的解释显然不能照搬到我们的教育学当中。为此,我们需要树立一个自己的、与教育紧密结合的生活世界的解释。事实上,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不可能脱离我们现实的、可被感知到的日常生活世界而独立发生。但是,如果把教育仅仅回归到发生过的和正在发生的生活世界,就会陷入无限的机械重复当中,这样的生活世界是没有未来的。同时,现实的生活世界也不是全部都是美好的,各种丑恶和不良现象都时有发生。因此,教育回归的生活世界就绝不仅仅是我们的“实然”生活,它还需要一个方向,就是我们需要追寻和实现的“应然”生活。易连云教授说“回归生活世界……是要探索人的生命涌动与理性超越在生命活动中的有效结合,也就是人自身,回到人‘真实的’的生命活动之中”[3]。这种“理性的超越”就是一种应然的生活世界。檀传宝教授也解释说“教育在应然层面上的回归,主要反映的是教育尤其是德育的超越性品质,表明的是教育完善生活、提升生活的本质内涵”[4]。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幸福生活,实质上就是指我们的“应然”生活。由此可知,应然的生活世界不是我们预先设计好等待着被实现的目标世界,实质上它代表着一种方向。如果我们将其理解成一种目标,那么就陷入了“叔本华式的谬误”:实现了这样的目标生活就意味着生活本身结束了;如果我们又无法去实现它,那么它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据此,教育学视野下的生活世界,不仅仅意指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还包含了对日常生活世界的理性超越,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诉求和一种方向。

2.生活世界下的文化与班级文化

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由文化、社会和人格三个要素所构成。文化的本源就是生活。但是文化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它不仅伴随着人类的历史一直走到了今天,还涵盖了人类所涉及的所有领域。因此,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文化都是极其复杂的。日常生活世界中,人们的一举一动无不透露着某种文化的气息,但是我们却很难说清楚这种文化到底是什么,大有“百姓日用而不知”之义。法国心理学家莫尔斯提供了一组分析数据,称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世界思想文献中就包含了超过250个文化定义。文化一词的滥用使文化与其他与之相类似的词语发生混淆,也人为的增加了对文化理解的难度。其实,将文化看成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是一种认识上的偏离。美国学者约翰·H·霍尔和玛丽·乔·尼兹为我们打开了思考文化的另外一扇门,“像文化这样含义丰富的词,我们不能指望单单通过仔细的界定就可以把握其真谛。定义文化,并且由此将其变成一种与世界上各种文化的精妙之物都不同的“东西”是错误的”[5]。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认为文化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6]。这个看似复合而成的定义实质上指出了文化是特定群体(如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整体,是人类所有生活方式的总和。说“文化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梁漱溟也提到“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样法”[7]。所以,文化就是一定社会民众生活的全部活动方式的总和,它立足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同时又反映着一种价值观,指向未来生活。

班级文化,实质上就是班级学生生活的全部活动方式的总和。班级中学生的生命活动全部都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世界中,但是班级文化的意义不止于此。班级文化的种种隐性教育价值使得班级文化不仅在反映现有的生活世界,更使得学生在班级文化的影响下去改造现有的生活世界,体现它的育人功能,实现“理性的超越”。这两点才是班级文化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所在,也是研究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

二、基于生活世界对当前班级文化建设的反思

1.对学生生活基础的忽视

首先,班级成员原有的生活基础没有得到重视。“文化有两个基本特征,一个是创造性,一个是继承性”[8]。学生在走入班级之前,或多或少都已经受到某种文化氛围的熏陶,而这种熏陶就是文化的一种继承。班级文化的建设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基础之上,不考虑学生的现实生活基础和发展程度来谈班级文化的建设,必然使得所有的文化建设成为无根之萍。其次,从“物质、精神、制度、活动”[9]四个方面来建构班级文化,客观上忽略了各个生活圈之间的交叉影响。班级文化在生活中生成,这里不仅仅是班集体内部的生活,学生的家庭、社区乃至与整个社会的生活态度情感价值观,都会对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当这些影响显现在班级生活中时,它就影响着整个班级文化的生成。再次,生活世界从来都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存在,它时刻都在变化发展着。任何文化也都是在动态中生成,有着自己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当前从班级文化的结构来分析班级文化的建设,将班级文化分解成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等。这种思路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将班级文化看成是一种具体可操作的目标,静态的预见这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可能影响,却看不到生活世界是在变化中延续着,以及变化的生活世界对这几个方面的反作用。因此,这种思维既没有呼应班级原有的生活基础,又不能体现班级文化应有的生成性特征,最终使班级文化的建设成为纸上谈兵。

2.对班级文化育人价值观的偏离

我国班级文化研究的思维范式有着明显从企业文化建设研究当中借鉴的痕迹,但是两者却有着根本的不同。班级文化对学生有一种隐性的教育意义,有育人的功能。对企业文化来说,它形成、发展、变更的直接动力和根本原因都是资本,能够促进更好的资本运作增加企业的利益就是好的企业文化,反之亦然。除此之外,企业文化的建设更加突出的是制度管理,在此之下的人是一种工具性的存在。但是班级文化的核心是它的育人功能,人也就是学生在班级当中属于绝对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发展就是班级存在的目的,班级文化也是为此才有价值。虽然现有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确实提到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但是立足点并非是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的发展和对现实的超越,而是像建设企业文化那样将班级文化的建设看成是一种管理手段,实现对学生的控制,而且这种手段现在还有被看成是目的的嫌疑。这样的班级文化研究完全悖离了教育的宗旨,无法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生活世界,不论是实然的生活世界还是应然的。

3.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遮蔽

从生活世界的角度出发,班级文化的主体必须也必然是学生,否则就构不成班级文化。文化的主体是人,班级文化的主体就是一个个的学生。是学生的生活铸就了班级文化,是学生自己生成了班级文化,学生永远是班级文化生成的主体。虽然目前有的口号是在强调“自主管理、自主建设”、“以学生为中心”,但实质上学生仍然只是等待被改造的对象,就像是厨师手中等待被处理的初级食材。班级文化的建设成了班主任和校领导指挥下的“系统工程”(指从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在这样的“系统工程”当中,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听话”,在家听家长的话,在学校听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话。如此,学生的主体性在哪里?学生还有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吗?被遮蔽的主体性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被紧紧地限制住了。

三、回归生活世界——班级文化建设旨归

1.生活基础的回归

生活的意义在于生活本身,任何脱离生活的班级文化研究对于生活本身来说显然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班级文化只能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生成。首先,以班级学生的原有生活为基础。任何阶段的学生都不是一片空白的走进教室,在此之前,他们就已经在各自的生活世界中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历程,形成了个体化的经验。正是这些经验才使得学生可以恰当地交流,班级生活得以展开,班级文化才能有条件地生成。其次,学生并非只生活在有限的班级中,同时还是学校、家庭、社区的一员。班级文化虽然在班级生活中生成,但是学生的班级生活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是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些不同的生活圈都对班级文化的生成有着间接的推动作用,这同样是不可能被忽略掉的。最后,学生已有的生活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事件发生,这些事件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对学生产生影响。回归生活世界的班级文化建设不可能不考虑到种种新生因素的作用。因此,回归生活基础还要求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

2.价值诉求的回归

如果说生活基础的回归是在彰显实然生活世界的的意义,那么价值诉求的回归就要突出应然生活世界的指向作用。价值诉求回归应然的生活世界旨在为回归生活世界的班级文化建设奠定一个价值基础,“规定其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是斥诸一种超越性的回归和建设性的适应,是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11]。因此,要摆脱企业文化对班级文化的错误导向和将教育管理本身看成是目的的思想误区,班级文化建设的价值诉求迫切需要回归到两个层面。第一,我们需要肯定人的价值。人是一种“可能”的存在,他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他的发展方向是多位的而非单一[3]。正是这种无限的发展可能为人的价值存在提供了基础。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班级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在于帮助学生实现这些价值。所以,班级文化的建设需要确立这样的价值观:将学生都看成是具有着无限发展潜力的个体,去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价值。第二,我们需要坚持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而不是实现它对班级学生的管理功能。教育中的管理永远都只能是手段,不能成为目的。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还需要以学生为基础,要将学生本人看成是目的,不能以教师、班主任或者其他人的喜好为考量标准。否则,学生的发展程度再高都只是作为实现别人目标的工具,根本就没有学生自己生活世界的参与,自我的价值便不存在了。

3.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

班级文化作为班级学生生活方式的总和,与每个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学生是理所当然的主体。而要在班级文化中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就要有一个清晰的学生观:学生不是接受书本知识的“容器”,也不是为了实现他人目的的“工具”,而是一个独立的人、整体的人,是一个拥有着独立思想的认知体,有着自己不可替代的价值。其次,我们也需要一种明确的教师观:教师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引导人。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说,教师是学生“生活世界”不可或缺的一种存在。他们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在精神上指引学生前进发展有着更加伟大的意义。尤其是在班级生活中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上,教师承担着旁人无可代替的责任。学生有着怎样的价值观,就随之形成相应的班级文化,但是无论教师多么重要,他们始终都将作为一个辅助角色而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才是教师存在的根本意义所在。可以说,正是教师的辅助角色衬托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被认可,班级文化才是学生的班级文化,才能诱发学生的共鸣,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验现象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 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北京:三联书店,1994.

[3] 易连云.重建学校精神家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 檀传宝.实然与应然: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两个向度.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2).

[5] [美]约翰·H·霍尔,玛丽·乔·尼兹.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周晓虹,徐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 [英]泰勒.原始文化.蔡江浓,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7] 徐书业.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基于生态的视角.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2

1.全员参与,规划发展

校园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之始,就应调动全体师生共同参与,进行准确的定位和长远的规划。

首先,学校定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总方向,总思路。学校定位涉及办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通过研究学校的历史、现实、未来来定位,在定位时要传承历史,展望未来,具有前瞻性、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其次,学校文化建设还应有长远规划。国家的教育发展目标以及学校的办学理念都应该贯彻到规划中,一所学校需要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这样的学校才是有灵魂、有生命力的学校。校园文化的核心不在于学校的硬件,而在于以办学宗旨为代表的意识形态内涵,校园文化规划应该符合学校内部和外部社会环境、学校发展目标,以及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文化追求,学校应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来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规划。

再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在人,归根到底是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挖掘。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尊重师生在学校中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师生员工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尊崇民主平等的价值理想,让师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只有具有师生个性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才是有价值的校园文化。

2.以生为本,立足特色

每所学校都有丰富的校本课程资源,并且每个地方都有各自不同的地域特征和人文特色。作为育人阵地的校园文化,应有学生的思维、学生的视觉及学生的物化成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紧扣现实生活,提炼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等手段和途径,由师生自主开发,争创学校特色,努力提升教育质量,最终促使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例如在教学楼师生必经的走廊布置学生书画作品,在树木下安置学生书写的树木简介石,办好广播室、校报等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让文化成为师生的文化,让师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美的熏陶,得到心灵的净化。

3.教室文化,分享魅力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室无疑是学校最重要的场所,学生在学校的生命时光大部分都在这里度过,学习活动大部分都在这里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理应加强教室文化建设,彰显班级特色文化。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班级文化又通常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忽略的地方,很多学校把经费和关注点都投到了校史室等面子工程上,唯独忘记了学生朝夕相处的场所,因此,教室文化建设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时代呼唤有个性的新人,学生需要有个性的发展。教育是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积极发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利用个性班名的设计、征集,调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集中体现班级的精神风貌。例如,“小蜜蜂”班、“雏鹰”班、“阳光”班,以形象的事物象征班级精神,当这些凝聚学生创意和心血的标志出现在教室或每个学生的书本上时,学生怎能不为此而自豪呢?而这份自豪感也正是作为班级小主人为班级争取荣誉的动力。此外,充分利用班级环境造就文化氛围,让每一个角落都能与学生“对话”。班级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图书角”等给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丰富班级环境文化内涵,使师生都受到陶冶和感化,使其如“润物细无声”的春夜喜雨,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让其受益终生。

4.精心组织,活动育人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育人主要通过各种活动展开,只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真、求知、求乐。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应坚持“一个主体”“三条主线”串联的校园文化活动模式。一个主体,即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以学生为参与的主体,鼓励每一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之中,达到在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目的。三条主线:一是以日常规范教育训练为主线开展文化教育活动,通过实行学生自理自治来逐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觉守纪的能力,对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二是以重大节日和各种文体活动为主线,开展主题文化活动,对学生施以健康向上、明礼诚信、自强自立、崇尚科学、爱国守法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三是以特色文化活动为主线开展活动,结合本学校的特点开展具有文化特色的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施以导行、导言作用。

篇3

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十”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学校规章制度建设为基础,以中小学生为主体,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不断丰富学校文化内涵,打造鲜明办学特色,努力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收熏陶和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立足实际,着眼于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全面成长和特长发展以及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

(二)教育性原则。精心设计和布置以校园环境为载体的静态校园文化,讲究艺术性,坚持高品位,达到美观、高雅,使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空地都具有教育作用。

(三)校本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学校文化传统底蕴,利用师资条件优势和社区资源,寻找建设的着力点,将办学特色融入其中。

(四)发展性原则。校园文化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

(五)实践性原则。结合学校文化生成特点,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培植学校文化,使其持续生长。

三、主要目标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力求品位”的总体思路,力争使学校达到“办学理念先进、校园环境优美、师生身心健康、文化氛围浓厚”的目标。从而逐步推动全区中小学校普遍自觉走文化立校、文化治校、文化强校之路,全面创设环境优雅、内涵丰富、理念先进、制度科学、功能完备的学校文化系统,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让校园处处充满文化的气息。

四、主要任务

校园文化是以学校物质条件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文化的统一,是学校环境、规章制度、文化氛围、活动形式等各要素的总和。各中小学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念文化建设

学校要动员全体师生在认真总结本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时代精神,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深化科学教育思想,提炼明确学校定位和发展规划,提出最切合本校师生发展的育人目标和富有个性内涵的办学理念,形成系统、独特、能为全体师生广泛认同的、符合学校发展方向的学校理念文化体系,并据此提炼形成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文字简明、指导性强的校训,凝炼符合学校传统、办学特色、发展远景,并相对固定的校风、教风、学风。学校要引导和鼓励班级围绕“三风一训”,形成优良的班风。

(二)形象文化建设

各学校要重视本校形象塑造规划,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发展方向、育人特色等符合自身实际的理念文化,运用文化设计元素统一规划设计校徽、校歌等代表学校形象的标识,并从设计学原理出发,确定本校的标准字和标准色。标准字即学校对内对外宣传中所使用的以一种字体为主的专用美术字体;标准色即体现学校整体外部形象的以一种色彩为主的专用美术色彩,学校的楼宇、各种设施设备、以及学校校服等均应与学校确定的标准色相协调。采用校徽、标准字和标准色可以展示学校的整体风格和个性形象,从而使学校彰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营造大方典雅的环境氛围。各学校要从建设良好的教育品牌形象出发,将校刊、校报、校广播台、校园网、宣传阅报栏以及校牌、各室的门牌等标识文化设置精美、位置恰当,使其具有宣传性、艺术性和教育性;要完善学校视听觉形象标识的规范管理与使用,规范学校的导示系统如楼名、路名和雕塑铭文,让师生耳濡目染地感受文化的氛围;要通过建立校史陈列室、荣誉室等设施,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环境文化建设

校园环境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活动场所和所有教学设施设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要在学校理念文化的指导下,按照学校形象文化的统一风格,通过对学校自然环境的建设,提升师生的审美情操和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的向往追求,促进师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实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

1.校园外景

(1)门口挂校牌,大门两侧设安全警示,校内醒目位置设“三风一训”、悬挂国旗,主要建筑物正面题写励志标语,走廊悬挂名人画像,师生佩戴校徽,最醒目处设置体现办学目标的巨幅标语。校园道路平整,校舍场地整洁优雅,无卫生死角。

(2)文化长廊:因校制宜设展示橱窗,张贴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设阅报栏,出黑板报,展师生作品,颂学子风采,扬知名校友。

(3)绿化场地:科学合理设计校园绿化,种植树木花草,使校园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花草树木贴标签,假山池泉示安全,醒目处设温馨提示,有条件学校可设计布置艺术雕塑。

(4)运动场地:悬挂或书写巨幅标语,绘制简笔画。

(5)校园广播站:乡镇中心小学及以上学校成立广播站,每天定时播报。

2.教师办公室和集体备课室

走廊挂教师作品,门口挂室牌。室内醒目位置贴室训,挂《教师职业规范》、《中小学教学常规》;适当位置放花盆,办公桌面置贴有教师照片的桌牌。办公室摆放整洁有序,布置温馨雅致。有条件的学校要逐步改善教师办公环境。

3.教室

走廊挂学生书画、名人名言,门口挂室牌。室内选择性张贴(或悬挂)国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眼保健操挂图、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值日生表、班级(学校)活动安排表、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名人名言、中国地图、世界地图等,合理设置图书角、卫生角、公告栏、黑板报或学习园地。室内陈列力求温馨大方,整洁和谐。

4.功能室和少年宫等专用教室

悬挂管理制度,题写与专用教室相符合的标语、字画、手工作品等,环境布置与所开展的活动相适宜,温馨、大方、得体。

5.学生寝室

走廊张贴书画、防疫、消防、安全用电类宣传画等安全警示用语,设置安全疏散标志。寝室门两面(里、外)张贴住宿学生个人信息(班级、姓名等),室内布置《寝室公约》、《文明寝室评比办法》、休闲书画、学生制作的工艺品。适当位置贴学生值日表、寝室管理分解表等。铺位贴学生信息(姓名、班级、家长联系电话等)标签。室内陈列务求整齐划一,如被成方、鞋成线等;室内卫生务求干爽清洁。

6.学生食堂

布置饮食文化标语,如节约粮食、节约用水等,悬挂饮食价格公示牌、食品卫生安全投诉电话等。

(四)行为文化

各学校要在正确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加强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建设,并通过仪式、典礼和节日等常规性的活动,逐步建立和巩固学校师生良好的行为模式,使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于无形中内化为师生自觉地行动。

1.大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广泛开展歌咏、乐器、舞蹈、绘画等艺术社团,球类、武术、棋艺等体育社团,航模、机器人等科普社团,读书会、文学社等文化社团,以及放风筝、剪纸等乡土特色社团活动。

2、积极开展教师活动,组织恳谈会、青年读书会、教研沙龙、教师论坛、教学反思会,体育俱乐部、教工之家等,并积极开展各类活动。

2.统筹安排艺术节、体育节、科技周、健康周、各类竞赛等文化展示活动。

3.围绕结合国旗下讲话、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三爱”、主题班会、经典诵读等活动,有计划地开展德育主题教育活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班级、进课堂。

4.行为习惯养成。穿戴整洁大方,教师穿正装,学生穿校服,举止文明优雅,交谈亲切自然,见面问候礼让。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不化妆,学生到校不带手机。

5.师生必须说普通话,写规范字。

五、实施步骤

(一)动员启动阶段。各校组织召开会议,学习文件,进行宣传动员,统一思想,明晰校园文化的内涵和主要任务,制定本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要充分调动校内校外资源,要充分挖掘学校历史文化,做好校园文化的征集、讨论。

(二)方案论证阶段。区教科体局将组织人员,对各校方案进行认证和审核,并将结果及时反馈学校,在此基础上,面向全区各中小学公布各校方案,让全体师生了解、督促方案实施的情况。

(三)组织实施阶段。各中小学按照年度建设方案,深入扎实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特别要抓住寒暑假两个重点时间节点抢抓工期施工。

(四)考核验收阶段。对各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情况,通过现场考核的形式,评定“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对考核优秀学校给予通报表扬,对考核较差的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同时,教育督导部门根据学校建设规划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常态化督导。

六、相关要求

(一)成立组织,制定方案。各校要对照本意见,根据实际情况,迅速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在广泛宣传讨论、科学认证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本校校园文化3年规划和年度建设方案,明确分工,落实任务及各阶段工作目标。

(二)保障投入,有序推进。各校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到学校教育经费的预算中,与学校校舍建设和改造、教育教学设施配备添置、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等工作统筹结合起来,给予必要资金保障,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经费使用上,既要大力筹措,又要严格按程序报批。

篇4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要与课余体育活动结合起来,规定使85%以上的学生每天必须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要将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形成制度。实际上学生的体育活动大部分是在课外完成的,单靠每周体育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课外体育活动在阳光体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阳光体育使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有了重要的保障,推动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积极开展。课外体育与体育课相结合,既完成了学校体育的教学任务,又促进了课外活动的开展。如每到节日和重大活动的时候,班级就会组织一些文艺体育节目,这些体育节目的完成要靠在课余的时间来完成。班级之间组织的体育比赛、训练比赛也要在课余时间完成。因此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的补充,学校要从增强学生的体质出发,开拓思路,发散思维,积极组织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全面地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阳光体育的行列中,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学生的健康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2.阳光体育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得到加强

学校的体育文化建设不仅是传授体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宣传体育的知识的内涵,提升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和人文气息会影响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的需求,还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更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通过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推动了学校体育环境、体育安全、体育营养等知识的宣传,营造了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推动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创新。加强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体育风貌,有利于校风的建设,有利于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3.阳光体育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阳光体育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有促进作用,体育活动大多在同伴的相互交往、合作中完成,比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频繁接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虽然现在提倡给学生减负,减作业,但由于学生升学压力的影响,这种提倡就成了口号,学习压力、教师压力、理想与现实的压力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对立的心理。通过阳光体育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正确地对待失败,以此树立良好的信心。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积极地参加运动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精神放松,消除紧张和烦躁,为心理健康奠定基础。

4.阳光体育活动推动了学校体育设施建设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体育场地和体育场馆是必不可少的,要有相应的运动空间和体育器材做保障。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我国学校体育场地器材逐步得到完善,并不断丰富起来。但总体来讲,中学体育场地与设施不足,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体育场地缺乏尤为严重。阳光活动开展五年多来,这种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首先是学校的领导重视了,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场地有了保证;其次是体育器材得到补充或者更新,阳光体育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需要大量的体育活动器材,学校也会专款专用,合理配置。最后,体育场地建设规划纳入学校发展计划中。学校要发展,不能只发展智育,而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5.结语

篇5

近几年来,肥城市丘明中学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到,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华夏文明一脉相承,几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培养了中华民族高尚的传统美德。

教书育人德为先,文化引领是关键。为此,学校领导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教学中的研究和建设工作,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探寻历史文明足迹,逐渐找到了适合自身的特色发展之路:以“左丘明优秀文化”为依托,以“品德・礼仪・生本”为办学主线,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素质教育整体规划部署中,以卓越的品质、高尚的品格、独特的品味装点温馨校园,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传统文化教育特色。

丘明中学地处左丘明故里,左丘明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为学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奠定了厚重的人文基础。肥城市丘明中学遵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理念,把“左丘明优秀文化”引入校园,从左丘明优秀文化中提炼出“品德・礼仪・生本”的办学主线,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强化环境育人,实施“校本课程多样化”“分类分层选课走班”课程与教学改革,打造以左丘明优秀文化为依托、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的校园文化特色学校。

学校从“认真学习,大力营造改革创新氛围;统筹规划,全力加快课程课堂改革;创新发展,努力提升校园文化品味”三个方面推进特色文化建设和课程课堂改革,找到了学校发展的路径,找回了教育发展的自信心。随着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主题活动丰富多彩,各项发展科学高效。

科学探究抓文化特色。肥城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悠久,素有“君子之邑”之美称,这里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春秋鸿儒左丘明曾经在这里成长、生活和立业,此地文化历史沉淀厚重,博大精深,一直令人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和左丘明文化的神秘、庄重与伟大。2008年初,曾经有过50余年辉煌历史的矿区中学移交地方政府管理,从此开始了新的征程。面对崭新的发展形势,针对当时的生存环境,构思未来的发展思路,学校领导班子带领老师们认真学习上级有关素质教育的文件,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统一思想认识,把握发展方向,提升了发展信心,全体教职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接下来,学校领导科学调研、集思广益,决定以左丘明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内涵,为校园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让左丘明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特色和亮点。

规范措施抓文化培育。文化特色业已确定,学校陆续出台了一些相关措施,指导此项工作扎实有效。2008年,学校因时而谋,顺势而动,决议将“左丘明文化”作为发展依托,将“重德、尊礼、生本、成才”作为校园精神。领导班子带领部分学生拜谒左丘明墓,缅怀左丘明的历史功绩,学习左丘明的崇高精神,让左丘明文化深入人心。学校与当地小学进行联谊活动,共同探究传承左丘明文化的思路和方法,在许多方面交流了看法,达成了共识。2009年,学校从左丘明文化中提炼出精华部分,将“品德・礼仪・生本”作为学校育人主线,提出“品德让学生健康成长,礼仪让学生修身向上,生本让学生远航”的教育理念。在校园内举行研讨会、交流会、座谈会,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左丘明文化充盈校园的每一个角落。2010年,全校教师集资筹建了左丘明铜像,建设了刻有旅美华人丘恩处博士题词的新校碑,组织教师编辑创作了弘扬左丘明文化的系列校本教材,部分教材在省市级评比中脱颖而出,深受好评,这证明校本课程资源研发走在了省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前列。2011年,学校将矿区中学更名为“丘明中学”,组建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机构,了具有左丘明文化特质的校旗、校徽和校歌,在国际左丘明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丘明中学左丘明文化研究会,各项文化研究工作有条不紊,成绩显著。2012年,学校筹资建设了含有“品德、礼仪、生本、左丘明文化”内容的文化墙,“一像二亭三场四墙”文化建设规划初见成效。宣传介绍左丘明文化的报告会、故事会、演唱会、书画展、演讲比赛精彩纷呈,影响深远。2013年,学校通过了《特色文化近期发展规划方案》,制定了《班级文化建设指导方案》,校园文化建设走上了规范有序的发展之路。“开放式阅览室”的启用进一步证明丘明中学“书香校园”工作新上台阶,“品德・礼仪・生本”理念深入人心,特色文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回顾总结看文化成就。自2008年以来,丘明中学全体教师密切协作,勤勉工作,各项研究工作扎实高效,一大批研究作品逐渐问世:《走进左丘明》介绍左丘明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过程和精神实质,以及丘明中学传承左丘明文化的背景、过程和研究成就;《校本课程指导》(品德礼仪生本篇)演绎了新的思想:品德塑灵魂、礼仪展风采、生本传神韵,介绍了丘明中学在德育工作、礼仪教育、生本课堂改革等方面的办学理念和典型做法;1~5期《左丘明文化研究会会刊》紧紧抓住民族文化的根和血脉,大力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周边地区起到了延伸辐射、帮扶带动的作用;《家校导报》向学生和家长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宣传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架起了家校之间思想交流的桥梁;《特色文化发展之路》与《教学教研》宣传读本作为对外交流的宣传媒介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色文化系列教材的陆续印刷出版昭示着校园文化研究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学校申报的国家级、省市级研究课题正在深入进行中……2012年10月,学校荣获“全国首批中小学传统文化特色学校”称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研究工作得到了高度认可。国际左丘明文化研究会参观团多次前来参观视察,韩国济州教育考察团慕名前来商谈教育交流事宜,省市各级领导专家多次前来调研指导,兄弟学校同仁纷纷前来学习交流,这一切都说明,丘明中学传统文化研究赢得了海内外高度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

目前,丘明中学正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坚定改革的信心,积极打造“文化高地,幸福校园”。学校利用桃乡历史名人左丘明的影响,搭建有益的研究平台,在上级领导专家的帮助指导下,采取分层次推进的发展方法,拓宽深化左丘明文化发展的内涵,将校园建成布局合理、特色高雅的精神家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加快课程改革的推进步伐,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篇6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教育;德育功能;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7—0031—03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现状

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生德育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从目前国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情势分析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目标错位

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发展的阻碍集中表现为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的关系断裂错位。现阶段高等教育研究者对校园文化、德育教育均有了深入认识,理论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但两个领域的研究却呈各自发展的态势,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如何发挥作用促成德育功能实现却涉及较少。没有认清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发展的共存关系,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导致校园文化失去对学生德育教育的牵引作用,不能产生积极影响。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内容偏离

现实社会包含了是非曲直、真假善恶、美丑正邪的矛盾冲突,而当前部分大学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却有意无意地回避现实,只展示给学生美好、和谐的非真实一面。空泛的“崇高”理想与“奉献”精神对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冲突并无实质帮助,学校将这些不真实的德育内容向学生灌输,又不能规避社会现实对学生思想的冲击,导致当代大学生敷衍校园德育课程,又无处寻求应对真实社会的道德理念,只有独自摸索,逐渐形成了两套伦理道德标准,校内、校外区别使用,甚至引发道德滑坡、道德缺失的恶性循环。此外,德育内容中政治成分过多,忽视人文性、实践性知识的补入,使大学德育教育多通过“两课”课堂,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本手段,思政课程有助于大学生道德理念与人生信仰的培养塑造,但并不代表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德育教育。虽然校园活动中也有学雷锋树新风、庆祝建党、建国等重要节点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活动,却始终偏于政治化,让学生难以在自然缓和的氛围中接受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品德素质仅依赖深奥的政治理论与空洞的道德准则是不能发挥实际效用的,没有融入人文科学知识,使之升华为一种人文精神,形成稳定的思想品格结构。

(三)校园文化建设德育认同率低

大学德育教育的核心目标始终是对大学生行为品格、理想信念的优化教育。无论采取何种德育理论、德育方法,真正能够作用于大学生,产生实际效果,才有其德育意义。反之即使再优秀的理论方法,不能被大学生接受,就毫无价值。当前部分大学不合理的文化建设方向与失当的德育内容导致大学生对于校园文化不认同,对于德育理念不认同,没有校园认同感,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德育的一系列举措产生抵触情绪。诸多高校文化建设与德育问题导致学生失去价值判断的理性和耐性,学生理想信念逐渐淡化。

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德育的功能评价

大学校园文化渗透于学生在校园的各类活动之中,通过常规的思想教育课程和文化传承、示范引导、实践交流等“隐性课程”(美国课程专家杰克逊(P.W.Jackson)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首先提出)渠道,让大学生自然接受德育教化,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多元影响。

(一)价值导向功能

所谓价值导向功能,是大学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理念和价值信仰取向的教化引导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德育功能,使学生在认识与价值观上趋于优化。大学生具有“心理不成熟、思想可塑性、行为个性化、易受外界影响”的特征,必须以先进的文化强化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引导。“这种价值的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暗示渗透。”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以诸如校园环境熏陶、制度条例要求、教师课堂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学生交流体悟等丰富的形式,辅助大学生对所处环境的文化价值产生认同感,从而实现性格品质的塑造,树立健康积极、奋发向上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虽然所有大学均以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学生为目标,但德育教育过程中又带有各自校园的特色。不同时代的大学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不同学校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会不自觉地体现出所在高校的价值理念。

(二)管理规范功能

高等学校除了教会大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知识外,还要指导他们如何完成个体社会化过程,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行动。正如人在社会活动中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现实社会的缩影,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必须建立一套处理相互之间种种关系的准则与规范。校规校纪、校训规章等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管理规范功能的具体表现,它规范着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对错误的思想观念予以及时有效的抑制,促使学生向善的方向发展,进而不断提升学生道德水平。例如禁止打架斗殴、不允许在宿舍内使用违禁物品等具有一定强制性的“硬约束”规范,通过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逐步内化为其日常行为习惯,从而自觉避免道德品质的降低。

(三)人格健全功能

人格是“个人的意识倾向和各种稳定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所发挥的人格健全功能就是要保障大学生复杂多重的性格心理得到良好的疏导,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理想。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正处于心理能量的高能区,如不及时平稳地释放能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大学校园健康、高雅、活跃、先进的特定文化氛围有助于舒缓大学生心理压力,晚会庆典、文体活动、学术讲座、比赛展览等校园活动能够满足学生交流、结群需要,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完善认知结构,获取自我认同感,促进身心健康协调地发展。同时构筑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处于安定、适应的学习、生活状态,从而陶冶性情,使人格得以健全。

(四)审美教育功 能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高校德育的内在要求。审美教育不仅是美的形式教育和情感教育,同时包含着德育因素,因为美本质上就是真与善的统一,而审美则往往包含着对真理和道德的评价。我国古代很早就十分注重道德教育过程中的美育艺术与方法,孔子就提出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对于运用诗歌、音乐等教育形式来进行道德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古人所倡导的礼乐文化,其本质与当前道德教育中的美育理念是相同的。西方近代美育思想家席勒也曾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大学校园精致的环境布局、独特的建筑风格无不体现着美的特质。欧美著名高校大多拥有众多古老的中世纪建筑和体现现想的建筑群,它们不但成为学校实施教育的场地,更是艺术和美的化身。这些优美的校园环境给予学生美的感受与影响,满足审美欲望,既能得到理智上的满足,又能得到情感上的愉悦。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本身具备熏陶学生品质的潜能,能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审美素质、审美想象,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从而塑造美好品德。

三、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价值引导

(一)正确梳理校园文化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到:“道德的目的是各科教学共同的和首要的目的。”“社会对于教育的责任便是它的至高无上的道德责任。”同样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也是德育。高等教育必须将德育放在教育首位,将德育思想始终贯彻于育人过程之中。以校园文化建设实现高校德育的价值目标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途径。“校园文化通过氛围的营造,对学生进行一种潜在的隐性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由于本身的浸染性使然,校园文化与德育有着高度的契合,以德育来指导校园文化建设正是为了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于无形的作用,保证其方向,提升其层次。”在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当中,以德育作为风向标,避免空泛化、说教化,让德育真正实现具体化、生活化,组织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校园文化的育德、育人实效,将德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

(二)重树大学生校园文化认同感

真正能够实现学生德育教育的大学校园文化,必然是得到学生认同和支持的,在分析研究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德育的关系后,就应充分意识到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的重要影响作用。要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使学生认同学校文化建设理念,融入校园文化氛围,才能实现真正的学生道德教育目的。首先应当合理规划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协调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各方面的平衡发展,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接受并回归到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角色,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构建过程当中。其次,教育者需要从大学生立场考虑研究德育教育内容,安排符合实际生活、能得到学生认可的德育课程和文化艺术活动,使学生能够自觉接受校园德育熏陶。引发大学生的内心共鸣,真正接纳学校的德育理念,得到全面的校园文化熏染,这样才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自然形成的德育教育。而这种教育的深入落实,能够全面深刻地提升学生品格素养,同时让学生的群体智慧再作用于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促进其蓬勃发展。

(三)全面建设大学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德育教育

1.发挥物质环境的文化载体功能

良好的物质文化可以促成大学生积极感受校园环境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学生品格的陶冶塑造。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环境的格局布置、教学硬件设施的配备、校园建筑的建设构造等等。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对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理解还较为欠缺,部分高校一味注重校园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追求新教学办公建筑的修建,对“不和谐”的旧有建筑进行拆除,从而开始新的校园建设规划。实际上,这些旧有建筑很大部分是具备一定历史文化底蕴的,保存修复旧有建筑对于高校的物质文化积淀具有重大意义。应当充分发挥高校历史建筑的文化价值,如图书馆、教学楼、广场、礼堂、河塘湖畔、水榭石桥、雕像建筑等,应积极挖掘建筑物的历史意义,开发其中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与品质信念,以它们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核心进行环境规划,形成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并以这特有的环境氛围形成独有的校园文化风格,才能体现出校园文化的厚重感与庄严感,形成物质文化。

2.积极发展校园行为文化

“要改变把大学生当作单纯的接受、灌输对象的态度和做法,把大学生放到学生社团组织中、放到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发挥其创造性和自主性,通过学生社团这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生在校园内的日常行为活动都是构成校园行为文化的组成部分,积极发展校园行为文化,鼓励学生加入学生团体,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校园活动能够进一步发挥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者的主体作用,通过组织策划活动、分工协作完成任务、登台表演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空间与平台展示青年风采,充分锻炼组织、交际、协作等社会能力,既能促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又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多元发展。

3.实现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双重道德熏陶

从本质上来讲,大学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各个层面都体现着精神文化,通过对学生精神思想的影响来实现道德教育目的。其中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最直接的物质反映,制度文化所囊括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校训校纪都应是学校的精神倡导。除了《大学生日常行为准则》等基本制度外,还应多让学生参与其中,征求学生意见制定相关道德行为要求,或者签署《道德行为承诺书》等。通过这种明文的精神要求确定学生的行为界限,并且又有学生们的参与沟通,能够避免制度条例沦为学校单方的硬性要求,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形成道德的行为习惯,同时充分发挥精神文化的熏染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潜意识状态下接受的信息影响、印迹最深刻,保持最牢固,最易构成稳定的认识结构。精神文化的发展主要就存在于学生意识领域,需要通过大学校园物质、制度、行为等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感染学生,使大学生们形成成熟的理想信念与人生价值观。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共同开发,是促 进校园德育发展的双重保障,要保障行为规定与精神陶冶相结合,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王德勋.试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及实施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10).

篇7

记者:当我们走进和平县中小学时。会感到一股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息。毫无疑问.这是贵县推进文化育人的重要成果之一。请您谈谈.贵县实施文化育人的总体情况。

黄伟平:我县在2010年9月提出创建教育强县战略,与此同时,县教育局也提出教育创强内涵建设,以文化育人为抓手,以“一校一强项”和“一校一特色”为主线,大力推进教研文化和社团文化建设,整体提升素质教育水平,力促教育创强名副其实。目前,我县已经完成文化育人第一阶段主要任务,结集出版了文化育人丛书《第一阶段成果篇》、《理论篇》、《特色教育篇》、《教师文化篇》等。2014年12月30日,我县文化育人被广东省教育厅列入全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记者:您所说的“一校一强项”和“一校一特色”工程建设,其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请您介绍一下。

黄伟平:这是说每所学校都要结合本校实际确定强项或特色建设方向,凸显优势,彰显亮点,集中更多资源大力推进文化育人,确保富有成效。目前,全县特色建设成效比较显著的学校达23所,如和平中学与福和中学推进教研文化育人及社团文化育人、上陵中学实施信心教育、实验中学推进和文化育人、阳明镇第二小学推行阳明文化育人、古寨镇中心小学实验葫芦丝特色教育、礼士镇中心小学实施“青蓝工程”、东水镇中心小学实施爱心教育等,尤其是青州中学、上陵中学、古寨镇中心小学、阳明镇第一小学等应邀在第十一、十二届广东省校长论坛上作特色教育经验介绍,这吸引了全市四个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300人次前来参观交流。

记者: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更需要一个好的育人理念为核心。为了使文化育人取得更大的成效.近年来.贵县着力于“社团文化”建设.其情况如何.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黄伟平:我县将社团文化提高到与教研文化相同的地位,同步推进、同步落实。我县以校园社团组织工作为抓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社团数量,使每所学校至少要有12个社团,实现社团工作“三化”(常规化、系统化、科学化)、“三固定”(固定每周活动时间、固定人员负责辅导、固定场所开展活动)、“两覆盖”(覆盖每位老师、覆盖每位学生),促进“人人有社团、个个有活动”,落实“人人有兴趣、个个有专长”的育人观,引领学生多元发展。目前,全县中小学共有800多个校园社团。同时,我县以文化活动为抓手,提升文化活动数量和质量。2014年,我县中小学共开展各项文化活动155l场次,师生共有57万人次参加相关活动,人均参加8场次以上。

我县尤其重视校园文学社的建设工作,让校园文学成为校园文化的一大亮点。全县中小学现有50个文学社,社员近万人,是最为活跃的一种社团。四年来,全县中小学文学社每年出版460多期文学社刊,刊发15000多篇优秀文章,参加文学活动人数多达5万人次。全县中小学文学社均实现一社至少一刊,个别实现一社三刊,如福和中学福风文学社下辖《福风文学》、《福风文摘》、《福风周报》等。

记者:推进文化育人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你们是如何推进实施的?

黄伟平:一是抓好规划,出台《和平县中小学实施文化育人中长期规划(2011-2020)》;二是抓配套措施和制度,相继出台了包括强项和特色建设规划、特色教育学校评估方案等五种规范性文件;三是举办两届校长论坛进行研讨推动,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战略设计和实质性推动;四是持之以恒地大力推进实施,不断强化执行落实,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增强信心。

记者:实施文化育人十分强调特色教育。请你介绍一下贵县有哪些教育特色?

黄伟平:我县实施的文化育人要求“一校一特色”,全县48所学校有48个特色。例如,实施经典文化育人,既要让学生学习经典、赏识经典,增长智慧,又要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施客家文化育人活动,充分利用客家人“勤俭和忍”文化传统进行系列教育活动,既传承了客家文化又促进了校风建设;推进阳明文化育人,充分利用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智慧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熏陶;实施红色文化育人,利用各校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革命教育和实践活动,等等。

记者:教研文化是教育的核心,贵县在实施文化育人过程中是如何抓好教研文化建设的?

黄伟平:我县在文化育人思路中提出“教研文化提质量”,高度重视教研文化建设,使之在文化育人工作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一是从教师文化建设人手。从2010年起,我们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订阅一份教育类期刊,定期学习,定期研讨,定期总结,不断提升教师素养和修养。二是建立学区教研联动机制。我们将全县17个乡镇分成六个学区,每个学区由4-8所学校组成一个学区交流单位,定期举办学区教师交流、教研交流活动,促进学区内部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和水平,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建立县级教研中心,强化新课程改革研究,积极组织中小学开展大课题、小课题、微课题研究活动,以课题研究带动课堂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同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大胆探索符合山区学校的教学模式,勇于尝试导学案模式、“136模式”、“三段六节模式”以及“梦想课堂模式”等,促进教研成果转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

记者:那么.你们将如何确保这些文化育人措施执行到位呢?

黄伟平:我县以教育管理为抓手,增强发展内力,加快发展提升。一是以“星级教师”评选为抓手,调动教师积极性。如组织各校评选“星级教师”,严格按照本校教职工总数10%比例评选校级“星级教师”,由学校给予每人奖励一个月T资;同时,组织县级“星级教师”评选,每年评选100位,由县给予每人奖励一个月工资。与之配套的是,全县每两年评选一届“星级骨干教师”,每人每年给予奖励两个月工资。通过“星级教师”培养、评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教师们工作积极性和上进心,较好地落实了教师工作责任,提升了常规教育教学水平,整体提高了教育教学工作效率。二是以过程和结果评价机制为抓手,增强可持续发展潜力。如结合教育创强内涵建设需要,修改完善文化育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机制,完善校长年度考核机制,增添学校发展内力,激发校长的创新能力;配套出台教研文化建设奖励细则、社团文化建设奖励方案、宣传工作奖励方案等,促使各项工作得到更好的落实,各项制度得到更好的执行。

记者:自实施文化育人以来,贵县取得了那些重要进展?

黄伟平:我县的文化育人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三”。首先,体现在“三个减少”。一是减少流失生。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生活,使得师生的学校生活更为充实和快乐,使得大家乐意留在学校参加各种活动。在此种情形之下,师生交流更为密切,分享学习经验更为容易,使得更多学生在参加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既体验了快乐幸福,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得了某些学习经验,感染或陶冶形成某种学习兴趣与爱好,使得更多学生更加喜欢学习,更加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由此,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成为一种大形势,勤奋学习成为一种主流力量。在这种良好氛围之下,部分曾经厌学的学生也逐渐感到校外生活不如校园生活,感到学校集体生活更能体验快乐。二是减少学困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增加和丰富极大地增加了学校集体凝聚力和影响力,也逐步影响到部分原先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方法不佳的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改进学习方法。在各种比赛活动中,强烈的荣誉感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激情,他们从这种荣誉感中激活内在的学习需求,即从同学中请求帮助,从老师中请求指导,促使自己成绩稳步提升。三是减少低分生。由于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习风气进一步好转和浓厚。加之班级图书角历经四余年的建设,使学生的阅读极为方便,尤其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人数呈几何级上升趋势,由此使得良好学习习惯在大多数学生中养成。在此氛围之中,学生学习逐渐成为自觉,也更加勤奋好学,学习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寓育人;流程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2-0009-02

doi:10. 3969/j.issn.1671-5918. 2015. 02-005

[本刊网址]http://

高职院校实施学生公寓育人流程化管理,可使各级管理责任明确,能够贯彻落实各项相关方针政策,强化制度建设,丰富教育载体,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一、高职院校公寓育人流程化的管理的内涵梳理

(一)学生公寓育人的内涵

高校学生公寓的核心功能是育人,学生公寓既是校园生活区,又是校园文化区,既是促进学生高尚人格养成的重要环境载体,又是学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主要阵地。良好的公寓育人氛围,渐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向着高素养、好行为、好习惯等方面发展成才。

(二)学生公寓流程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流程化管理,指的是学生公寓管理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按照每天工作的时间顺序和流程要求,完成工作所涉及的公寓秩序、宿舍内务、违规用电器、安全防范、公寓文化宣传等职责要求,及时消除公寓不和谐、不文明、不安全的隐患。学生公寓育人流程化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实现由检查一反馈一确认一整改一评比五个过程,达到创建平安和谐、文明有序学生公寓育人环境氛围。

(三)学生公寓育人流程化管理的意义内涵

首先,通过完善学生公寓的育人流程化管理,促进纵横管理模式的建立,推进公寓层级管理,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学习生活秩序情况,开展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教育,组织传递正能量的文体活动。

其次,通过完善学生公寓的育人流程化管理,提升公寓基础管理规范化。学生公寓作为学生“第二课堂”、“第二个家”,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职业素养的提升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每年根据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对学生公寓的各项管理制度不断进行健全和完善,规范学生公寓管理相关工作流程,极大提升公寓管理育人的实效性。

二、学生公寓育人流程化管理的现状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所处地位“尴尬”,生源完全不同于本科院校,学生素质具有很大特殊性。一方面,在社会和家长传统的高期望值下,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导致心理失衡,情感、意志、行为等一系列的变化,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又大多思想活跃、头脑灵活,自我意识与竞争意识较强,但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不高,突出以自我为中心,团队精神和自律意识缺乏。

学生追求思想和行为个性化发展,传统意义上的班集体概念和功能正趋于淡化,班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层组织和主要渠道弱化明显,不少学生违纪现象大多出现在学生宿舍,或者是从学生宿舍引发的。教育部为此专门发文指出:“学生公寓成为学校安全事故的多发地段并成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各个高校“采取切实措施,全力做好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工作。”而学生公寓的管理教育育人功能重要性则越来越明显、突出。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公寓采用学生工作部门、二级学院、总务处、保卫处、物业公司等多个部门联合的管理机制,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公寓管理制度和公寓文化建设规划的制定、二级学院负责公寓管理制度及公寓文化建设规划的执行,总务处、保卫处、物业公司等更多注重硬件建设和服务。这种联合的管理机制,却忽视或放松了公寓管理的监督机制,从而使公寓管理育人核心功能,没有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学生公寓管理育人出现空档。

三、整合高职院校学生公寓育人的流程化管理可实施体系构建框架和内容

(一)重组织,“三级四员”纵横管理模式推进公寓层级管理流程化

在学校、学生处、各学院及职能部门等三级纵向公寓管理组织的规范指导下,根据高职学生公寓的特点,建立了由各学院专职辅导员、公寓管理员、公寓自管会成员、公寓物业员等四员横向实施公寓日常育人管理,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学习生活秩序情况,开展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教育,组织传递正能量的文体活动。在各公寓楼内由专职辅导员指导设立了楼层党团支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升学生良好的思想修养;公寓管理员在公寓日常管理中,负责楼内寝室卫生、生活秩序、安全稳定等方面的日常检查监督工作,按照规范的流程,把好公寓大门,能够熟练掌握消防安全防范技能,能够实施突发事件早期处理及上报,能够对楼内的水、电设施的安全运营进行监控;公寓楼自管会成员协助辅导员和公寓管理员开展工作,对学生生活情况和意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能够负责组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和寝室文化建设,同时负责公寓内学生心理健康日常疏导和反馈;公寓物业管理员能够尽心尽力做好公寓内公共环境的卫生清扫、整理,与学生融洽相处,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

(二)抓管理,“八项流程五项制度”提升公寓育人基础管理流程化

高职院校近年来实施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尤其加强了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创新探索。每年根据学生管理工作需要,规范学生公寓管理相关工作流程,如新生入学、毕业生离校、学生公寓检查评定、信息报送、学生携行李或大件物品离公寓楼、学生早出晚归公寓楼、学生晚间出公寓楼、外来人员进出公寓等工作流程。这些公寓管理工作流程的规范健全,极大提升了公寓管理的实效性。

有了规矩,还要有强大的执行力来推进工作扎实开展,学生公寓管理制定了五项制度。辅导员检查制度,要求辅导员定期检查(每周一次)、不定期抽查所带学生公寓的卫生、生活安全(违章用电器等)、公寓文明等情况,特别要求公寓专职辅导员要每周至少两次对公寓进行随机抽查,发现问题,即时解决;自管会检查制度,要求学生会生活部组织自管会成员,按照学院相关规章,每周对公寓进行大检查,第二天将结果反馈到各学院生活部,限期整改;检查、反馈、确认、评比备案制度,学生公寓管理员每天对各公寓楼寝室进行内务、违规使用电器、违反寝室秩序等情况进行抽查,每周将检查结果,利用学校公寓管理网络系统向各学院进行公示,各学院对检查结果进行确认后将反馈结果上报学生处公寓管理办公室,最后将全校检查结果导入到学生管理平台,各学院辅导员和学生都可以在学生管理平台中进行扣分查询,使公寓管理各项信息透明;学期评选“文明寝室”、学年评选“标兵寝室”制度,每学期按照《“文明寝室”评比实施方案》各项要求评选校级“文明寝室”;每学年按照《“标兵寝室”评选实施办法(试行)》各项要求评选各单项“标兵寝室”。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共建和谐寝室,共创文明家园的良好氛围。公寓检查与辅导员、学生评选先进个人及获得奖学金资格相关联制度,学生公寓检查合格率是衡量各学院辅导员管理学生水平的重要指标,宿舍合格率作为每年评选辅导员公寓管理先进个人的硬性指标;学年度内寝室内务检查三次以上(含三次)不合格及有使用违规电器和违犯寝室秩序记录的学生,取消先进个人和奖学金的评选资格。

四、创新高职院校公寓育人的流程化管理实施途径和措施

(一)温馨美化走进公寓。学校公寓管理倡导以校为家的理念,通过开展寝室文化节的“星级寝室”、“温馨之家”等评比活动,不断树立学生“家”的意识,走进公寓楼,干净的楼道、别致的壁饰、亮丽的宣传公告栏、工整的寝室卡、整洁的内务、雅致的室内设计带来一种家的感觉,增进寝室同学友谊和凝聚力的同时,营造公寓楼温馨的氛围,为学生更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养成打下良好的环境基础。

(二)特色活动走进公寓。打造学生公寓特色,不断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以学院范围内开展三项主题活动。人文类文化活动,不定期的举办“征文比赛”、“朗诵比赛”、“书画大赛”、“辩论赛”,“笑脸墙”,设立“快乐书吧”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知识,展现自我,增加了同学们的文化底蕴,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质;艺术类文化活动,寝室美化大赛,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一方小天地中创造出窗明几净、内务规范、书香溢室的优雅环境,室内装饰的条幅、字画,书架上的书卷,引人深思,催人向上,特色寝室建设,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文体类文化活动,提倡身体健康、心理建康,提倡建康的生活。学生公寓篮球友谊赛,拔河比赛,足球赛,同学们强健了体魄,增进了友谊;寝室吉尼斯培养了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歌手大赛等文艺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同学们的艺术修养。

(三)养成教育走进公寓。学生公寓作为开展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一直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开展教育管理工作,实行一日生活规范量化管理。寝室、班级集体,学生个人在公寓中的一言一行,都实行量化来考核、评价、管理。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量化管理的意义,每年新生入学都要开展“公寓规章制度问答”、学习公寓量化管理规定、“叠被比赛”、“内务大赛”等,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管理到主动的养成良好习惯和文明言行,在文化活动中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四)心理健康走进公寓。公寓是学生生活的场所,学生在公寓中生活的心态比较放松,展现出比较真实的一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较好,抓住这一特点,使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公寓,设立寝室学生心理健康联络员,在公寓中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同时,在生活中观察同学们的日常状况,发现异常学生,第一时间做好相关信息的收集,并上报相关辅导员,在学校整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起到积极作用。

(五)安全教育走进公寓。公寓是学生群居生活的场所,是学生人身安全(意外伤害、诈骗和传销等)和生活安全(用电安全、用水安全等)问题的高发地,安全教育走进公寓,设立公寓安全员,定期宣传安全相关常识,监控公寓整体安全状况,一定程度上保障公寓安全。同时,按照学校的要求定期开展火灾逃生演习,制定安全预案,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篇9

一、突出理念塑造,培育适应煤矿的安全文化体系。

安全生产,文化铸魂,煤矿企业必须突出安全生产理念塑造,强化思想、硬件、载体、氛围等四个方面的建设,积极培育适应生产的安全文化。

1、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内涵,构建安全文化。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煤矿企业必须结合每个矿井的实际,对安全生产理念、方针、措施等进行梳理、挖掘与提炼,总结形成安全文化体系,编印《安全文化手册》,并经过积极培植宣灌,让安全文化理念深入人心,让企业文化在矿井安全的沃土里落地、开花、结果。

2、强化硬件建设,积极拓宽宣传思想阵地。要为煤矿各工区配置电视机、VCD等音像设备,建设图书室、阅览室和各种文娱室。要成立党员活动室、团员活动室和职工之家,活跃员工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电子显示屏、安全警示标语、黑板报等载体,多角度、多层面宣传健康向上、富有新意、充满人文关怀的安全文化。

3、构筑“五个一”安全文化建设阵地。要在交接班室、区队会议室、安全文化长廊、井下大巷和主要作业场所进行以“法规宣传、安全警句、亲情感化”为内容的安全文化修饰,及时反映矿井安全生产动态。经过积极构建,形成以班前会的安全宣誓到生产作业现场的安全教育“一条线”、以井口安全文化长廊到井下大巷悬挂安全灯箱为主的安全教育“一条龙”、以地面工业广场灯箱、橱窗、展板为主的安全教育“一条街”、以区队、班组学习室、职工之家为主的安全教育“一园地”、以广播电视、网络、黑板报、安全简报为主的安全教育“一阵地”的“五个一”覆盖矿井全方位的宣传教育体系,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宣教氛围,使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综合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二、规范管理机制,构建以精细化为内涵的安全管理文化

要从健全制度、规范现场管理着手,大力实施精细化管理,深化质量标准化,逐步建立具有特色的安全管理模式。

要推行安全管理精细化。实施安全评估,现场管理精细化。按照“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的管理理念,制定精细化管理实施细则,细化考核标准,核定评分办法,以安全评估为手段推行现场精细化管理,评估得分与单位主要负责人工资奖金挂钩,调动基层干部精细化管理的主动性。

要做到两个“无缝隙”管理。安全监管“无缝隙”。实行绩效同享、风险共担的逐级安全帮包形式,从矿级干部到基层工区逐级安全帮包结成“利益共同体”。并严格执行矿级干部8小时现场跟班,现场交接班。采掘头面配齐安监员,运输路线增设安全巡视员,无论是基层班组管理还是施工现场都始终处在有效的安全监管之中,确保安全监管“无缝隙”。责任追究“无缝隙”。一是实现全员安全绩效考核制度。调整薪酬分配办法,加大安全结构工资比例。二是建立“三违”积分、工伤事故积分再追究制度。对“三违”和工伤事故除了进行一次性处理之外,“三违”、工伤事故积分达到一定程度的要接受安全教育、经济处罚、行政处分等再处理。三是实行责任追溯制度。安全管理人员因隐患没被查出或发现隐患没有盯住整改造成事故的,实行24小时的责任追溯。通过以上措施形成全员抓安全、全员管安全、安全大家管、安全牵动每一员工切身利益的浓厚氛围。

要推行三个闭合管理。“三违”人员管理闭合。从发现“三违”人员到被处罚、串门帮教、安全培训、亲情教育、纳入安全诚信档案到重新上岗形成闭环系统。事故管理闭合。按照事故“四不放过”的原则,实行一事故一分析一处理一通报制度,按照“汇报-分析-处理-防范”的闭环程序进行处理。工程质量管理闭合。对各类工程从措施制定、开工许可、工程施工到竣工验收,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许可谁负责、谁施工谁负责、谁验收谁签字、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工程质量档案”,建立责任人签字档案,锁定有关人员的安全责任,提高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

要隐患治理的四个环节和五级排查制度。四个环节:安全隐患排查、安全隐患筛选、安全隐患治理、安全隐患跟踪监控。五级排查:岗位、班组、区队、专业组、矿五级安全隐患排查。

三、创新培训模式,形成寓教于乐的安全培训体系。

1、坚持“四结合”。一是与现场生产实际相结合,实施每日一题、每日一案、每周一活动、每周一督查、每月一考核、每季一评比的“六个一”培训工程,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着力推动职工教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二是与事故案例教育相结合。形象直观地剖析煤矿事故案例,强化培训的震撼效果。三是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培训过程中灌输公司、矿安全文化理念,以先进的安全文化引导人。四是与安全活动相结合。开展知识竞赛、知识竞答、演讲比赛等,将安全知识融入到各种活动中,做到通俗好记,寓教于乐。

2、实施培训“六法”。一是理念渗透法。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向广大干部职工灌输安全理念,告诫职工要“三思而行”。二是案例警示法。开展“揭伤疤”活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更具有震撼力和说服力,鲜活的反面教材教育广大干部职工绝不能让悲剧重演。三是现身教育法。在安全活动日学习过程中,让一些“过来人”亲身登上讲台,谈经验、说教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走动式教育法。由安全技术管理人员带着教学卡现场对职工进行操作规程、安全知识提问讲解、并现场点评指正,增强职工的感性认识。五是送知识下区队法。由主管生产的副矿长组织讲课团,利用周二、周五学习日,到基层单位开展“送教上门”活动,实现干部职工教学互动,激发基层职工学习的积极性。六是名师带徒法,签订师徒合同,实行师徒安全联保,利益同享,风险共担。

四、坚持强基固本,打造以人为本的班组安全文化

班组是煤矿生产的细胞,是安全管理的基础所在。北徐楼煤矿突出“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理念,积极培育特色鲜明、氛围浓厚的班组安全文化。

1、科学规划,打造六型班组。要根据矿井班组建设工作实际,制定班组安全建设规划,建立中长期的班组建设工作目标,努力创建学习型、技能型、创新型、质量型、效益型、和谐型等“六型班组”。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通过认真对比,选取矿井班组建设的典范,对其管理模式及班组安全文化进行总结提炼,并在全矿范围内进行推广学习,收到以弱促强、全面提高的良好的效果。

2、创新管理,激发班组活力。要注重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机制,激活班组细胞活力。一是实行区队长、班组长民主竞聘上岗制度,采取民主测评、竞聘演讲等考核程序,由职工选出自己的“带头人”,强化基层管理队伍建设。二是推行区队班组长绩效考核制度。细化安全、技术、质量、成本管理措施,进行综合考核评分,推动区队班组管理精细化、规范化。三是加强区队班组自主管理。建立区队班组例会制度,设立“区队班组活动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主题活动。要以“区队自主、班组自治、个人自律”为目标,赋予区队班组长安全管理、生产组织和考核分配等权力。同时以安全绩效考核为手段,严格追究区队班组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促进区队班组自主管理。四是大力开展“五小”创新成果、金点子工程等评比活动,鼓励员工岗位创新,激活班组创新力。

篇10

今天,我尝试探讨学校的幸福教育,提出创建生态五园学校的办学思路,以提升师生的幸福品质。

一、致力于构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生态理念,打造绿色花园

校园是师生教学、生活的场所,也应是师生心灵的家园。因此,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至关重要。永泰实小旧校区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在构建新校区时,我们致力于将百年传统文化、永泰地域特色和现代生态理念有机融合,打造绿色花园。整体建筑风格为简体欧式,暖色调,典雅美观,让人赏心悦目。

以《创建生态五园,铸造品牌学校》为题的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确立了以“绿色、自然、环保”为生态环境理念,以“人文、民主、和谐”为生态管理理念,以“文明、健康、发展”为生态育人理念,着力打造“生态五园”学校,努力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

二、积极倡导幸福健康理念,营造健康乐园

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首先讨论健康教育,他认为,“对于人世幸福状态的一种简洁而充分的描绘是: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凡是二者都具备之,人就不必再有其他的奢望了;然而一个人的身体与精神中若有一方面存在缺陷,即使功成名就,也绝无幸福可言。”只有身心健康了,我们的师生才会幸福。因此,永泰实小积极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健康一辈子”的理念,建立集田径、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体操、游泳为一体的体育场馆,与县少体校进行资源整合,创办体育特长班,创建体育强校,为国家培养了优秀运动员姚金男。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与竞赛活动,有效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课堂;建设规范的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和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等,努力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三、充分依托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创设书香艺园

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先生说得好:“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为了让学校师生都能做幸福的读书人,学校努力创设良好的读书条件,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理想的读书环境应全方位设置:学校卷味悠长,教室书香飘溢,居室墨气浓郁,书包好书相伴。

我们创设开放式图书馆,充分发挥省级示范图书馆的作用。同时,设立班级图书角、家庭图书架,让班级和学生的家都有浓浓的读书氛围。每位学生书包里必备有一本好书,做到朱永新教授所说的“像每天吃饭、睡觉、看电视一样,让阅读成为我们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社会的形成”。学校还开展图书漂流、读书竞赛、亲子共读、征文竞赛等读书活动,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依托永泰县独有的“三状元”“武术”等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以现代化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学校教育理念、管理制度和校园文化的创新。如以《榕樟园》校报、“鹰之声”电视台《说说身边事栏目》、《小学生周报》小记者站、福州电视台《少儿频道》拍摄基地为载体,办活“三状元文社”。

制定班级文化建设框架,规范评价机制,鼓励班级文化创新。配合新校区景观设计,成立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组,合理规划,精心布局,营造一个师生喜欢、家长满意的温馨家园和文化乐园。

充分发挥省级“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单位作用,传播国学经典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纳入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开齐上足艺术类课程。

三元文化与闽剧的融合是永泰实小艺术教育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校在三至五年级学生中精挑细选五十名学生成立闽剧班,特聘永泰县闽剧团的演员为闽剧班的学生上课。孩子们习得了闽剧简单的手法和步法,还学会了扇功、伞功的初步套数,角色表演富有地方色彩。之后,学校把三状元的传说、故事和业绩编入闽剧里演唱,孩子们唱得字正腔圆,演得有模有样。2007年,闽剧班孩子们表演的闽剧《乡音颂状元》,在福建省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艺术表演类节目中荣获“小学组二等奖”。同时,闽剧班孩子们表演的《乡音颂状元》等闽剧节目,还经常深入到社区、敬老院、手拉手学校,为群众、老人、老师和学生献艺,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赏。

四、努力为师生的快乐和幸福,搭建成功学园

校园,应该是师生的成功学园。首先,是教师的成功。诚如朱永新教授所言:“因为只有教师的发展才能带动学生的发展,只有教师的成长才能带动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就永远不可能有孩子的快乐。”因此,我们把教师的发展与成功提到重要的位置上来。

那么,教师通往成功的路有多远?学校能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学校可以给教师创设发展的时间平台,如,把学年工作常规化、“周二沙龙”制度化、教师发展目标化,人人制定成长规划,目标引领,自主发展;给教师搭建发展的空间平台,如建立常态课堂开放、“百人百课”竞课、教师技能大练兵、反思(随笔)周评选、课题研究、论坛等制度,实现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还可以给教师搭建展示平台,如创设他们成长的“关键事件”,帮助他们走近“关键人物”,建立“关键书籍”配备制度,建立教师知识产权购买制度,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当然,这样的发展平台还要通过学校每年一次的“教师发展需求调研”不断创设和生成。因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平台才能适应每一位教师的成长,达到教师成功的目标。这样教师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幸福指数才能更高。

教师的发展一方面是本身享受幸福人生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这个发展不能仅仅用考试成绩这个唯一的标准来衡量,应该是全方位的。因此,首先要改变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成功观念。我们通过师生讨论会、家长会等方式,让所有教育的相关者树立新的成功观念——只要孩子在某一方面表现得比昨天好,就是成功,就应该得到表扬和激励。我们要在孩子的身上发现他的点滴进步,并赏识他,让他获得信心与进一步努力的动力。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站”“鹰之声电视台”“榕樟园校报”“校园网”等阵地,不断向学生介绍和宣传一些典型的先进事迹以及具有特长的学生等,大力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而后通过师长的引导,同学的互助,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不断地超越自己,逐步发展,做最好的自己,享受成功的喜悦与幸福。

五、着力提升师生幸福品质,创建幸福家园

以上所做的一切终极目标,就是让校园成为师生工作、生活的幸福家园。另外,我们还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优化环境,提升师生的幸福品质。主要有:

1.安全是幸福的保障。因此,我们强化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加大校园及周边治安整治力度,健全校园治安网络,完善校园监控系统,努力提高保安人员素质,构建“平安校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配齐配足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努力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创建省级“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

3.办寄午食堂,解决师生的后顾之忧。

4.创立家长义工工作室,家长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学校服务。义工可分很多种,根据学生家长的社会能力、才能特长、兴趣爱好到学校做义工,为学生服务。如有社交能力强的学生家长,为学校联系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有才艺特长的家长,为学生辅导或讲课,传授艺术才能等。

5.开展“功勋实小人”评选活动,并组织获评人员进行“功勋演讲”,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广大教职工。

6.开展争当星级幸福好少年活动。

7.开展“我的幸福家园”论坛,共享实小人共同创造的幸福指数,创建“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