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脑梗患者的康复训练

篇1

脑梗塞,又称脑梗、缺血性脑卒中,病因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氧、缺血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该病起病急、病程长、致死和致残率高[1]。虽然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其死亡率已有所降低,但抢救后多数患者会出现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口角歪斜等病变。因此,医护人员应彻底改变“重治疗,轻康复”的现状,重视护理配合可以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和减轻患者的痛苦,为患者愈后生活质量提供保障。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2011年4月-2014年-4月来我院治疗脑梗塞的患者共66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为66.34±12.11。将这6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女性15例,男性18例,平均年龄为64.64±12.16,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33例,女性17例,男性16例,平均年龄为65.66±11.26,行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两组在性别、年龄和病情上的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内科治疗,使用常规药物:改善脑血液循环以及营养脑神经的药物治疗。对实验组患者行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经常翻身变换

瘫痪肢体肌肉松弛,静脉回流不顺畅,很容易出现水肿,通过翻身变换有利于预防肌肉萎缩。通常仰卧与健侧卧位交替,健侧卧为主[2],频次为每隔1h定期翻身一次。手指尽量保持轻度弯曲、掌心向下、瘫痪下肢伸直、膝关节伸直以防止屈曲畸形。翻身时,注意力道适中,动作轻盈谨慎,借助枕头和沙袋等物品作支撑,使患者处于不同的卧位。

1.2.2被动活动

对于瘫痪比较严重的患者,需要他人协助完成瘫痪肢体运动,可以由专门的康复护士完成也可以在护士指导家属完成。被动活动主要有3项护理:良肢位摆放、肢体按摩和协助关节运动。按摩时要求身体放松,侧肢体进行按摩。常用的手法包括摩法、滚法、揉法、振法和按法[3],方向沿手指,手臂,腕背,前臂至肩部,从患者远端向近端做向心性按摩,一般情况下每天2次,每次至少需要20min。

1.2.3主动活动

发挥患者主观能动意识,根据肌力不同,患者的训练动作要遵循先简单后逐渐复杂的基本原则。膝关节、活动足趾关节等要反复屈伸,手指能动性的保持或恢复可以通过我健身球以实现屈伸、并拢、分开等动作。要自觉进行独立翻身运动, 包括健侧位翻身和患侧位翻身,患者仰卧位,双手叉握完成独立翻身训练。逐渐改善肢体运动系统,为坐、立、行创造条件。

1.2.3.1坐位训练

当患者能抗重力做运动时,可以让患者进行坐位训练。康复护士先将病床调高,患者翻身为健侧位,用健侧下肢带动患侧缓缓移向床边,再借助肘部和前臂支撑起上身。根据肢力情况,让患者保持坐立一段时间,肢体恢复较好后,转为轮椅坐位训练。

1.2.3.2站立训练

锻炼患者躯干肌和各大关节,刚开始站立时,动作要缓慢,先在护士、家属或拐杖的搀扶下完成,然后逐渐减为单人独立站立。每次需维持站立一定时间,可以从1min开始训练,直至10min或以上为止。

1.2.3.3行走训练

当患者能抵抗重力且能抵抗一定阻力时,或者可以独立徒手站立较长时间(15min以上)时对其进行行走训练。应先在康复护士或家属的搀扶下原地上下抬放双腿,再试着迈开双腿、交替前行。视情况确定是否可以独立行走,在行走训练过程中若有不适则应回床躺卧休息。

1.3 观察指标

让患者在入院时和住院30天后进行偏瘫肢体肌力测试和选择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Barthel指数评分。肌力评定方法[4]:肌力等级通常分0级―5级。各级具体评定内容为:0级: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Ⅰ级:有轻微肌肉收缩,但不能引起肌肉收缩;Ⅱ级:无法克服肢体自身重量完成运动,但能在水平面上、无负荷下完成完成关节全范围运动;Ⅲ级:能抗重力完成运动,但不能抵抗阻力;Ⅳ级:能克服中等阻力;Ⅴ级:能完成运动且能克服充分阻力运动。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统计数据用Excel记录,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力测试情况如表1所示,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我院治疗30天后,对照组和康复组的患者的上下肢肌力情况比较经过χ2检验,得出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力测试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上肢 下肢

≤II

≥III

≤II

≥III

对照组 33 16 17 18 15

康复组 33 4 29 5 28

P值 ―

如表2所示,两组患者在住院时Barthel指数评分经t检验后发现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接受治疗30天后,两组Barthel指数的分数有一定差距,且P

表2 两组患者住院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住院时 住院第30天

对照组 33 6.4±4.54 45.67±6.87

康复组 33 6.5±5.34 60.57±5.67

P值 ― >0.05

(备注:计量资料为:平均值±标准差)

3 讨论

篇2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2(b)-112-02

脑梗死伴吞咽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它可引起饮水呛咳、吞咽困难等,常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而死亡。目前,临床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鼻饲,但鼻饲管易造成患者痛苦甚至窒息,且鼻饲注入食物成分单一,易引起电解质紊乱、腹水、营养不良及鼻腔、口腔黏膜损伤等。因此,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及时进行康复训练,改善其吞咽进食功能非常必要。我科自2004年6月~2006年6月收治脑梗死伴吞咽功能障碍者60例,通过康复训练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

脑梗死的诊断采用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按吞咽障碍程度的评定标准[2]分轻、中、重三度。轻度吞咽障碍:进流质食物有轻度误咽,进糊状或黏团状食物无误咽;中度吞咽障碍:进流质食物误咽严重,进糊状或黏团状食物轻度误咽;重度吞咽障碍:进糊状或黏稠状食物也有严重误咽。

1.2一般资料

60例脑梗死患者中男32例,平均年龄65.2岁,女28例,平均年龄67.3岁。诊断均符合上述标准,并经过CT或MRI证实。全部病例无意识障碍、口腔黏膜溃疡及咽喉病变,生命体征平稳,语言流利,神经学等体征不再进展。60例中,轻度吞咽困难18例;中度吞咽困难22例;重度吞咽困难2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其中12例行鼻饲导管进食。

1.3训练方法

1.3.1重度吞咽困难患者不能从口腔正常进食,需要管饲饮食(一般为鼻胃管饮食)。按鼻饲护理常规,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合个体的流质饮食,以保证患者生理需要。在康复训练方面,主要培养患者的空吞咽能力,为了激发患者食欲并有利于护士的训练,每日三餐时在患者面前摆放一盘其平素爱吃的食物,让其想象把这些食物吞咽下去而诱发吞咽动作,时间为20 min。经过训练,基本完成吞咽过程者由医生、护士进行评估,达到满意效果后应尽早拔出胃管,进行下一步吞咽康复训练。

1.3.2中度吞咽困难针对不同的吞咽肌群,分别进行功能训练。

1.3.2.1颊肌、喉部肌训练。首先嘱患者坐位,以热(不烫伤皮肤为宜)、冷(不冻伤皮肤为宜)毛巾湿敷患者颊部皮肤10~15 min。然后进行颊部皮肤按摩10~15 min。随后嘱其轻吸一口气,做鼓腮、吹气动作锻炼颊部肌群。休息5 min后,嘱其发“a、 o、 e”声音以锻炼喉部肌群。其频率和次数依患者情况而定,建议每次10~20 min,2次/d。

1.3.2.2舌肌和咀嚼肌训练。如患者舌肌萎缩或伸缩无力可用消毒舌钳帮助患者夹住舌,帮助患者做舌的上下、左右、环绕等运动。每个运动发复做10~15次,同时注意舌钳夹舌时松、紧适宜,防止舌体受损,嘱患者休息5 min,然后护理人员双手大拇指放于患者鼻翼两侧,四指弯曲托住下颌,帮助患者做牙齿咬合运动10~15次,以锻炼咀嚼肌,2次/d,同时注意观察患者,避免咬伤舌体。

1.3.2.3冷刺激吞咽反射区。无菌棉签10枚,用5%葡萄糖液5 ml浸湿,平铺在一次性输液器包装袋中,冰冻2 h以上备用。常规口腔消毒后,用冰棉签直接刺激患者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等。停止刺激后,指导患者舌尖抵上齿龈,同时用鼻深吸气2次。操作时,注意棉签在口腔内停留不超过5 s,冰棉签现取现用,防止棉签解冻或脱入口中。

1.3.2.4吞咽辅助肌群训练。嘱患者舌体尽力前伸5 s后收回,反复10次,舌体尽力后卷5 s后放松,反复10次,舌体在口腔中顺时针、逆时针各环绕10次,咬紧上下磨牙10次,鼓腮10次,吸吮10次,闭口深呼吸10次,每日训练2次。

1.3.3轻度吞咽困难行进食训练时,首先准备好吸引器、氧气等抢救物品,向患者解释以取得合作,患者取端坐位,环境安静,精神集中,选择半流食或软食等易于吞咽和控制的食物,如较稠的芝麻糊、蛋羹、豆腐脑等。这些食物流动速度慢,容易变形,易于吞咽。进食前先空咽几次,将食物放于健侧,每次1~3 ml为宜,此过程要催促患者。同时注意观察是否有呛咳、发绀等。出现问题及时通知医生并积极抢救。

1.4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1999年日本学者滕岛一郎吞咽疗效评价标准[3],吞咽能力≥9分为痊愈,6~8分为明显好转,3~5分为好转,1~2分为无效。

2 结果

60例脑梗死伴吞咽障碍者经6周左右的康复训练护理,其吞咽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据以上疗效评价标准,20例重度吞咽困难者15例痊愈(75.0%),3例明显好转(15.0%),2例好转(10.0%);22例中度吞咽困难者痊愈18例(81.8%),明显好转3例(13.6%),好转1例(4.5%);18例轻度吞咽困难者全部痊愈。

3 讨论

脑梗死是吞咽障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约占全部吞咽障碍的25%。这类患者最大的危险和痛苦就是常常将水、食物等本应咽入食管的东西误吸入气管,导致肺部感染;同时患者常因怕被呛而拒服水、食物和药物并因此引起严重营养不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病死率明显升高。因此,及时、有效地治疗该病症,尽早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对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积极治疗吞咽障碍可明显改善吞咽功能,摄取足够的营养,减少脱水、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有利于机体康复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脑梗死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训练是一种简单、方便、经济、实用而值得推广的康复技术,它需要护士的耐心细致和患者的积极配合才能完成。因此,护患之间良好的沟通,患者渴求病愈的心态,护士对患者的责任意识及训练有素的技术实施是完成此项工作的前提,通过上述康复训练,不仅提高了早期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倪朝民.脑血管病的临床康复[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127.

[2]韩晓微,王桂静,林桂英,等.脑血管病吞咽障碍的护理[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3,32:380.

篇3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脑梗死 神经保护 康复训练

The experiment on functional recovery and expression of VEGF in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 after rehabilitative training

Cui Yong Huang Jingsheng Wu Guang et al.

Abstract:Objective:To approach the experiment on functional recovery and expression of VEGF in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after rehabilitative training.Methods: ①The object of investigations are 78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of department of nerve.There are 48 men and 30 women.The patients of average age is (58.33±7.66) years.②Disparting 23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for drug treatment who are rehabilitative training (passive exercise)at the same time is rehabilitative group,and another 26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who are only for drug treatment is treatment group.Rehabilitative patients are passive exercised by physiatrician 30-40 minute everyday.③The patients are got the blood of ulnar vein for 2~3 ml when they were in hospital and get the blood in the same way at the seventh and fifteenth day;The normal group get blood for only once.The measure of VEGF adopt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Results:①Compared with different time in the same group:VEGF began express in the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at the first day,the content achieved a certainty peak at the seventh day,subsequently the express began to descend.The density of VEGF were compared with different time in the rehabilitative group at the first、the seventh and the fifteenth day,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P < 0.05).There was same resul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t the first、the seventh and the fifteenth day,(P < 0.05).②Compared with different group in the same time:At the fifteenth day,Although the density of VEGF obviously descended in the all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of blood serum,the patients of the density of VEGF in the rehabilitative group were still higher than the patients who were not rehabilitative training,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m,(P < 0.05).③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density of VEGF in the blood serum and grading the nerves of function in the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There was obvious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ensity of VEGF among mild、moderate and severity,among which the severity’s content of VEGF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e mild’s and the moderate’s (P < 0.001). Conclusion:①Rehabilitative training can promote the expression of VEGF in the blood serum of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②To detect the level of VEGF might be significant to estimate if the state of an illness is mild or severity.

Keywords: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erebral Infarction;Neuroprotective effect Rehabilitative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1-0001-0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又叫血管调理素(vasculotropin)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生长因子[3],具有促内皮细胞分裂的作用,可以促进血管的生长和侧支循环的建立。最近VEGF基因已克隆出来,有人应用重组VEGF给冠状动脉[4]和下肢动脉闭塞的动物血管内持续灌注14天,证明可以促进血管的新生和侧支循环的建立,有效地防治心肌梗塞和闭塞性血管病[5,6]。在脑缺血发生时,VEGF对神经系统具有多重保护作用,涉及血管形成、促进神经发生、直接的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作用等多种机制。康复功能训练可增加大脑的血液循环、改善脑缺血、促进脑组织的代偿、恢复,同时可使VEGF表达上调,而促进微血管新生。

本实验通过对2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后测定VEGF,并和26例非康复训练脑梗死患者的血清作对照,初步探讨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并对55例脑梗死患者在不同时间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及测定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含量,比较轻、中、重度3组之间差异,以此说明VEGF的含量与脑缺血损伤程度关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为本院神经内科2007年6月~2007年10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5名,其中男45名,女30名,年龄40~65岁,平均(58.33±7.66)岁。

1.2 纳入标准:①发病在24 h以内;②诊断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③经颅脑CT或MRI扫描确诊。排除标准:①以前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②3个月内有脑部外伤史的患者;③有心肌梗死、肾脏及肝脏疾病的患者;④有肿瘤疾病的患者。健康体检者(正常组):26名,其中男16名,女10名,年龄40~62岁,平均(56.43±6.56)岁,并且符合排除标准除外影响VEGF的相关因素。

1.3 主要试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测试盒:美国ADL公司生产

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

1.4 主要实验仪器。

酶标仪:芬兰 Denley Dragon公司生产,MK2型。

高速离心机:德国Heraeus公司生产,PTCO型。

超低温冰箱:北京三洋公司生产,MPF-2AT型。

1.5 方法。

1.5.1 研究对象分组。

将23名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功能康复训练的(被动运动)脑梗死患者分为康复组,而26名只进行药物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康复患者均由康复医师进行被动训练,每天30-40分钟。55名未进行康复训练的脑梗死患者分为ACI组,给予神经功能评分。

1.5.2 康复训练。

从早期开始进行关节活动的训练,不仅可以维持关节正常的活动范围,还可以有效的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的发生,并可以达到促进全身机体恢复的作用。在急性期可做比最大活动范围略小的被动运动,具体的被动活动范围可参考下列标准:

肩关节:屈曲:0°~ 90°;

外展:0°~ 90°;

外旋:0°~ 30°。

肘关节:屈曲:20°~ 120°。

前臂:90°旋后位 ~ 中立位。

下列一些关节和肢体比较容易引起变形和挛缩,必须特别加以注意。

上肢――肩关节:内收、外旋。下肢――髋关节:屈曲、内收、外旋。

肘关节:屈曲。膝关节:屈曲。

腕关节:屈曲。踝关节:伸展。

指关节:屈曲(有时伸展)。

1.5.3 神经功能评分: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

1.5.4 标本采集。

住院后第1天采清晨空腹肘静脉血2~3 mL,并于住院第7、15 d各采血1次;正常组采血1次。标本应清澈透明,悬浮物应离心去除,避免溶血和高血脂标本;所有样本以无菌试管留取,不抗凝,室温放置待凝固后,用离心机以3 000 r•min 离心10 min,分离血清,置于(-80℃)超低温冰柜内保存待测。

1.5.5 标本检测。

血清VEGF的测定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检测,试剂盒由美国 Adlitteram Diagnostic Laboratories (ADL)有限公司生产,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上要求操作,最后在酶标仪上进行测定A450值。绘制标准曲线,以标准品浓度作横坐标,A值作纵坐标,以平滑线连接,各标准品的坐标点。通过标本的A值可在标准曲线上查出其浓度。同时行入院的常规检查:血生化、血常规、纤维蛋白原等项目。

1.6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应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均采用X±S.E.M 表示,两样本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同一组间不同时间点的比较。急性脑梗死患者第一天时VEGF开始表达,第7天时其含量达到一定高峰,之后表达开始下降。康复组在第1天、第7天、第15天VEGF的浓度不同时间点比较(P < 0.05)说明有明显差别。治疗组在第1天、第7天、第15天VEGF的浓度不同时间点比较(P < 0.05)亦说明有明显差别。见表1。

2.2 同一时间点不同组间的比较。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与正常人比较血清中VEGF(P > 0.05)无明显差别。在第7天,康复组与治疗组患者血清中VEGF含量均升高到一定浓度,经单因素的方差分析(P > 0.05)说明亦无明显差别。在第15天所有脑梗死患者的血清中VEGF含量明显下降,而康复组患者经14天的康复训练,虽然VEGF含量下降但仍高于未经康复训练的治疗组(*P < 0.05),两组间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图2。

2.3 血清VEGF的含量与ACI组神经功能评分的关系 血清VEGF在神经功能评分轻、中、重度3组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其中神经功能评分重度患者的血清VEGF含量明显高于轻度与中度(P < 0.001)。见表3。说明VEGF的含量与脑缺血损伤程度有关,提示检测VEGF水平对判断病情的轻重可能有意义。

3 讨论

血管再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内皮细胞分裂、血管基底膜及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和内皮细胞迁移等;新血管的形成来源于先前存在的血管的内皮细胞增殖,而内皮细胞增殖有赖于VEGF的刺激[7]。VEGF为分泌性蛋白,作用于特异性受体,从而保护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防止毛细血管消失,同时刺激内皮细胞增殖,血管新生,神经功能迅速恢复[8]。新近的研究表明,VEGF还可通过抑制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调节离子通道、促进神经发生、直接神经营养等机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9]。本次实验研究了血清VEGF的含量与ACI组神经功能评分的关系,血清VEGF在神经功能评分轻、中、重度3组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其中神经功能评分重度患者的血清VEGF明显高于轻度与中度。说明VEGF的含量与脑缺血损伤程度有关,提示检测VEGF水平对判断病情的轻重可能有意义。

脑缺血后血流增加可诱导VEGF的大量表达[10,11],运动康复训练具有改善侧枝循环、增加脑缺血后脑血流量的作用,并激活血管新生,新生血管形成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神经功能的缺失,微血管新生的范围与程度直接关系到缺血边缘区血流的改善,影响神经元生理功能的恢复。从而决定了患者的预后,尤其是在梗死周围半暗带中新生血管的数量与中风患者的存活率直接相关[13]。本次实验研究表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与正常人比较血清中VEGF无明显差别。在第7天,康复组与治疗组患者血清中VEGF含量均升高到一定浓度,但经单因素的方差分析无明显差别。在第15天所有脑梗死患者的血清中VEGF含量明显下降,而康复组患者经14天的康复训练,虽然VEGF含量下降但仍高于未经康复训练的治疗组。

大脑重塑与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在横断面研究及队列研究中均有所深入。近来研究表明,运动系统通过残存神经元输出运动指令来完成自身的重塑,卒中后皮质兴奋性的改变更为运动系统的修复提供了良好基础[14]。这对保证帮助运动技能学习的那部分神经功能区的完好无损尤为重要。丰富康复训练是促进大脑树突生长的一个积极因素。丰富康复训练能促进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后功能的恢复,并加强了损伤对侧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可塑性改变,以上作用可能是多种积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脑皮层缺血或局灶性、创伤性损伤可作为一种刺激引起大量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引起一定的自发恢复;运动训练可加强这种可塑性改变和功能的恢复。

总之,脑缺血后血流增加可诱导VEGF的大量表达。运动康复训练具有改善侧枝循环、增加脑缺血后脑血流量的作用。因此从理论上讲,具有诱导VEGF表达的可行性。这样患者血清中VEGF的含量增加,就更能发挥VEGF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神经保护,神经生长的作用,更快的完成脑结构重塑的过程。及时恢复缺血区的血供,使脑组织的损伤尽最大可能的修复,最终达到患者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l996,29:379―38l

[2] Memezawa H,Smith MI,Siesijo BK,et a1.Penumbral tissues salvaged by reperfusion following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in rats[J].Stroke,1992,23:552-559

[3] Fcrrara N.Henzel WJ.Pituitary Follicular cell secrete a novel heparin-binding growth factor specific for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r.1989,16l:85I

[4] 杨亚东,马大龙,顾建人等,人VEGF基因的克隆和表达.高技术通讯,1993,2:13

[5] Satoshi Zheng LP,Isner JM,Therapeuticangiogenesis a sigle itraarterial bolus of vascular enothelial growth factor augments revascularization in a rabbit ischemic hind limb model [J].Clin Invest,1994.93:662

[6] Satoshi T,LIQP,Syme JM.Intramuscular administra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duces dose-depend collateral artery augmentation in a rabbit model of chronic limb ischemia.Circulation.1994,90(part2):228

[7] Risau W.Mechanisms of angiogenesis[J].Nature,1997,386(17):671-674

[8] Sun Y,Jin K,Xie L,Childs J,et al.VEGF-induced neuroprotection.Neurogenesis and angiogenesis after focal cerebral ischemia[J].J Clin Invest,2003,111:1843-1851

[9] Sun FY,Guo X.Molecular and cellular mechanisms of neuroprotection by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J].J Neurusci Res,2005,79(1-2):180-184

[10] Hayashi T,Abe K,Suzuki H.Rapid induction of vascul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gene expression after transient middle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in rats[J].Stroke,1997.28(10):2039-2044

[11] 邢影,徐忠信,莽靖,等.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一再灌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5(3):174-176

[12] Hai J,Li ST,Lin Q,et al.Vascule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xpression and angiogenesis induced by 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 in rat brain[J].Neurosurgery,2003,53(4):963-972

篇4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是指在目标肌肉的对应皮肤表面放置电极,采集患者肌电信号,再通过一定渠道反馈给患者,患者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对肌肉活动进行控制[1]。为了探讨分析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吞咽训练在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选取我院2016年8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6年8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5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6例。选取的患者均符合相关脑梗死的临床指标,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未有精神病患者,病程范围均为1到12个月。26例实验组患者中22例男性患者,4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为41到72岁,平均年龄为(56.5±14.1)岁;26例对照组患者中21例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年龄范围为42到73岁,平均年龄为(57.8±13.8)岁。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能够进行比较。

1.2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6例。对照M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例如吞咽训练等,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以及食管上段括约肌开放情况。

常规训练内容主要有口颜面功能的训练、感觉刺激、电刺激、导管球囊扩张术以及吞咽功能训练等[2]。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方法为使患者端坐,处于放松状态,保持平静呼吸,放松颌下,使患者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吞咽唾液,连续五次,观察记录患者的波形和波峰值,取平均值为目标值,之后使患者用力吞咽唾液,从低目标值开始,逐渐提高,最后使患者用力吞咽并屏住呼吸2到3秒。

1.3 评价方法

1.3.1 通过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量表对患者进行吞咽功能的总体评价。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量表主要分为7个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分别对应1到7分,分数越高代表吞咽功能越好。

1.3.2 通过吞咽造影检查对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食管上段的开放情况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利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标准为P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以及食管上段括约肌开放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相应训练后,实验组吞咽障碍患者食管上段完全开放例数为21例,5例患者未完全开放,对照组食管上段完全开放例数为18例,8例患者未完全开放,具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患者发生脑梗死后,出现神经性的吞咽障碍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症状。但这种由脑梗死引起的吞咽障碍在很大程度上引起患者出现脱水以及吸入性肺炎等众多并发症,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神经性吞咽障碍主要体现在患者咽部肌肉活动的延迟,食管上段括约肌无法完全开放,导致出现机体内有食物滞留现象,吞咽活动与机体气道之间失去了平衡等。常规的治疗内容主要有口颜面功能的训练、感觉刺激、电刺激以及吞咽训练等。

将表面肌电生物反馈与吞咽训练结合运用在脑梗死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能够更加直接准确的了解患者的吞咽活动情况,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过程中运用多种吞咽动作方式,设定了的合理目标值,循序渐进,逐渐递增,使患者能够更好的适应训练。另外,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能讲患者进行吞咽的波形图进行记录,更加直接和形象化,也利于进行后续的分析和治疗。

从本次实验结果来看,治疗前两组患者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以及食管上段括约肌开放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相应训练后,实验组吞咽障碍患者食管上段完全开放例数为21例,5例患者未完全开放,对照组食管上段完全开放例数为18例,8例患者未完全开放,具有统计学差异(P

综上所述,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吞咽训练在脑梗死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吞咽障碍患者的食管上段括约肌开放情况,恢复吞咽功能,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相关疾病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康复训练治疗对于某些疾病患者在病后恢复生理功能或是延缓病情的发展,是非常关键的。无论是中风脑梗后,肢体功能有障碍的患者,还是经过骨外科手术后,需要加强骨头、关节功能的病人,或是神经肌肉创伤、脊髓损伤甚至是截肢病人,尽早咨询康复医生,展开务实有效的康复训练,对于生理功能的恢复,减小疾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都有着不容小视的价值和意义。

在凯健,患者能得到专业的康复训练和周到的生活护理。来自康复科的专家医生与康复理疗师会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让患者能循序渐进、切实有效地执行康复计划,以期让生理功能尽可能得以恢复,提高日后的生活质量――这也是凯健国际作为专业康复护理养老机构始终追求的目标。

正因如此,多位突发脑血管意外的患者,为了得到专业的康复训练,选择了入住凯健。比如运动员夏先生、企业家顾先生,还有从外地赶来的王女士……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身体状况都取得了明显好转。而在脑溢血后,被某民营医院判定为终身要坐轮椅的张先生更是在凯健专业团队的训练和护理之下,坚持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摆脱了轮椅和拐杖。开心的张先生还接家人来凯健团圆,共度佳节,一家人都重拾了笑容。

温馨养老,老人喜悦家人放心

眼下,不少老人的子女都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在老人身边照顾。而拥有资深医生护士、专业康复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和厨师团队的凯健国际,则是让老人们安全愉快地度过晚年的好选择。

篇6

冬季是脑梗死发病高峰期,此期就诊患者数可增加一倍,且多于清晨发病。冬季清晨易发生脑梗死的关键因素,首先是冷刺激,冬季气温骤降易导致脑血管强烈收缩;其次,人在夜间入睡后,迷走神经兴奋,血压较白天偏低,血流缓慢;第三,夜间长时间处于睡眠状态,水分摄入较少,血黏度较高,一些前列腺疾病患者可因夜间排尿增多而致血黏度更高。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易导致脑部血供减少,甚至中断,发生脑梗死。

值得注意的是,脑梗死可发生于夜间的各个时段,通常所说的“清晨多发”,其实是在夜间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多于清晨才被发现。

如何识别“脑梗”征兆

① 运动神经功能障碍

突然口角歪斜、口角流涎、说话不清、吐字困难、失语或词不达意、吞咽困难、一侧肢体乏力或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行走如踏棉絮或突然跌倒。

②感觉神经功能障碍

面、舌、唇或肢体麻木,黑蒙或一时视物模糊,耳鸣或听力改变。

② 意识障碍

精神萎靡不振,嗜睡或整日昏昏沉沉,性格反常(如突然变得沉默、表情淡漠、行动迟缓或多语烦躁),短暂的意识丧失。

③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疲乏无力,出虚汗,低热,胸闷,心悸,突然出现打嗝、呕吐等。

如何应对突发“脑梗”

发生脑梗死后,病情较轻者可表现为言语困难、口眼歪斜等,严重者可出现肢体偏瘫、晕厥,甚至昏迷。当患者出现上述情况时,家属必须保持冷静,立即呼叫救护车,带上患者的病历本及就诊卡,将其平稳送至医院,以便尽快接受全面检查和针对性处理。送医途中,若患者已昏迷,家属应将其头偏向一侧,避免窒息。

经检查(头颅CT、磁共振等)明确为脑梗死后,需根据患者的疾病阶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脑梗死溶栓的窗口期为起病后4.5小时内,由于清晨发现脑梗死的患者,多无法明确起病时间,此时多采取抗血小板治疗及其他对症治疗措施,如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五招”预防“脑梗”来袭

脑梗死会对患者的神经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以下五招可帮助脑血管病患者安全度过寒冬清晨这一疾病“危险期”。

①坚持体检 坚持年度体检,及时发现脑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②控制危险因素 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者应及时治疗,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高血压患者尤应重视血压的控制,警惕血压波动、夜间血压偏低诱发脑梗死。

③补充水分 中老年人在入睡前和夜间醒来时可适当补充水分,稀血液,降低夜间发生脑梗死的风险。

④调整服药时间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可将服药时间调整为下午或睡前,提高夜间血药浓度,增强抗血小板作用,预防夜间脑梗死。

⑤定期随访 有脑梗死病史者,出院后应坚持定期随访和康复训练。患者宜在出院后1个月内随访,此后每3个月随访一次,评价预后,监测康复效果,预防脑梗死再次发作。

专家简介

篇7

脑梗塞,祖国医学称为“中风”、“卒中”,是由于供应脑的动脉粥样硬化等自身病变使管腔狭窄,闭塞或在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中断,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面对突如其来的机体功能衰退导致的手足不听指挥,生活不能自理,说话别人听不懂等脑梗症状,会对病人造成许多心理创伤。此类心理创伤若不能改善,非但不利于病人的康复治疗,甚至会导致身体免疫能力下降,并发症也就与日俱增了。俗语说“心病要用心药医”。在医疗实践中,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一样有治疗作用,对脑梗病人而言,心理护理更为重要。

首先,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心理治疗的成功保证。护理人员要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对待病人态度要亲切关心、体贴、诚恳、言语温和,要尊重他们,包括入院时的热情接待,耐心宣讲住院规则,周围环境,查房治疗作息时间,介绍康复的措施,进行语言安慰,使病人感到亲切又使病人获得自尊心理,增加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尽快进入病人角色。护理人员要多和他们谈心,接触多问候,要帮助病人学会主动进行心理调节和自我控制,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他们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消除恐惧和悲观,摆脱杂念,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坚持主动锻炼和被动锻炼。

其次,由于失语不能通过正常的语言交流,以至于情绪极度低落的病人, 护理人员应主动向病人介绍病情,细心观察,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治疗情况,学会看病人的手势来代替语言的表达,通过了解病人的面部表情,举止行为,了解病人的内心活动。

第三,有计划的对患者进行语言训练,重复多次,耐心解释,多鼓励患者交谈,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语言功能。还要鼓励患者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减轻心理压力。加强病人社会责任感的诱导,使其有顽强意志与疾病进行抗争,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脑梗病人的心理障碍往往从认识活动障碍开始,进一步引起智能障碍和情感障碍。

第四,在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同时,最好给病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这样有利于增进病人的心身健康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情绪上得到稳定,可以增加心理治疗的效果。

第五,争取患者家属的支持,家庭成员都应积极关心、体贴、尊重和谅解病人,使病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照顾。绝不能在病人面前表现烦躁、讨厌或随意训斥病人,也不可装聋作哑,不理睬病人。对待病人的合理需要,要尽量设法给予满足。消除患者的悲哀孤独感、无价值感、被遗弃感。

最后,只要病情许可,还应鼓励病人下床活动,适当地进行锻炼,日常生活尽量做到自理。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树立长期康复训练信心,培养病人对生活的适应能力,让心理适应社会。

心理护理就是以护理人员的语言,行为,精神等来调动病人潜在积极因素,使其精神处于最佳状态,利于疾病的恢复。目前心理护理已经成为新的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护人们身心健康,使病人取得最好治疗效果的必要条件。

篇8

[关键词] 脑梗死;偏瘫;综合性护理;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32-0152-03

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身体、语言和认知功能障碍,包括伴有60%~80%的偏瘫[1]。脑梗死偏瘫患者生活不能自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生活能力,增加了家庭和社会负担,因此降低病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促进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于2014年1月~2016年1月对45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9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均为一侧肢体瘫痪,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中相关的标准。年龄42~72岁,平均(55.48±11.30)岁,根据护理方法不同随机分为综合性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入选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依从性好,排除合并有心脏疾患、支气管炎或肺部感染、惊厥或合并有脑炎者及合并其他传染病(如流行性感冒等)、免疫性疾病、合并其他疾原体感染者;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 护理干预方法

两组均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营养神经细胞等常规药物治疗,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对症护理,综合性护理干预组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干预时间8周,具体内容如下。

1.2.1 心理护理干预 脑梗死偏瘫患者易产生自卑、悲观、恐惧等负性心理,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了解患者的内心,积极鼓励患者。同时,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P知识,并向患者介绍以前经康复治疗好转的病例,增强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的自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1.2.2 康复护理干预 根据不同时期侧重点不同,急性期予被动运动以维持肌张力和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期主要进行床上、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从坐到站起的训练、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上肢及手功能的训练等[2]。日常生活训练主要包括鼓励患者双手持勺进食,协助自己刷牙、梳头等,坚持用健手带动患手做伸、屈、上举等动作,如穿衣、洗漱等,坚持练习系鞋带及使用便器等[3]。

1.2.3 饮食护理 脑梗死偏瘫患者的饮食原则是:低淀粉、低脂肪、低盐、高纤维、高矿物质,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的柔软平衡膳食为主[4]。饮食中应有适当的蛋白质。多进食鸡蛋清、瘦肉、鱼类和各种豆制品,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进食时嘱患者细嚼慢咽,对能咀嚼但不能用舌向口腔深处送进食物者,应鼓励经口进食,可用汤匙每次将少量食物送至舌根处,让患者吞咽,偏瘫患者应向健侧送入食物,以流质或糊状食物为宜。

1.2.4 健康宣教 可以借助宣传栏、手册、图片、成功病例等,向患者进行疾病的病因、预防、治疗及功能锻炼等相关知识的宣传。另外,可以通过对患者家属的宣教,增强家属对患者康复治疗的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各项治疗、护理工作。

1.3 生活质量评价标准

采用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表(QLI)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QLI是由Spitzer制定的生存质量调查表,包括劳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健康状况、照顾及情绪5个方面[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0.0 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偏瘫部位比较

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偏瘫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

干预前,综合性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的劳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健康状况、照顾及情绪5个方面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综合性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劳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健康状况、照顾及情绪5个方面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分别较干预前显著提高,且综合性护理干预组的劳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健康状况、照顾及情绪5个方面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因躯体、心理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压力,易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依从性,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6]。

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与护理工作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护理工作作为一项综合的干预措施,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改善脑梗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促进疾病的恢复至关重要。传统的护理方法是以疾病为中心进行对症护理,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相关知识认识不清,生活质量改善不显著,部分患者病情甚至还会出现恶化,仅能保证患者治疗期间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而综合性护理要求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注重个体差异和整体原则[7-10],最大程度上满足患者的需要,从而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综合性护理干预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护理、康复护理、饮食护理等,使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积极投入到治疗中,以促进患者提高生活质量[11-13]。其中心理护理是早期康复的重要环节,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伴有抑郁和焦虑心理。护理人员应关心、体贴患者,主动与患者沟通,针对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制订相应的心理护理计划,尽量消除其心理障碍,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护理与相关治疗。同时应告知患者相关的饮食原则[14],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清单,鼓励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并主动参与。

康复训练是重要的护理内容之一,指导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有利于恢复患者机体的正常功能,减少患者对于他人的依赖程度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肢位的摆放、上下肢功能锻炼、主动性康复训练、被动性康复训练、康复室内锻炼及日常生活动作训练。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主要发生于患病后的6个月内,尤其是前3个月内,一般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 h 后即行康复训练[15,16]。根据患者的需求,既要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心身兼治,又要方法有效、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进行。本研究干预组通过实施上述综合性护理干预后,综合性护理干预组的劳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健康状况、照顾及情绪5个方面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张慧. 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8):88-89.

[2] 华琴. 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2009,20(4):147-148.

[3] 王玉龙. 康复功能评定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64-467.

[4] 王法欣,宋爱君,邱松. 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27-28.

[5] 石桂红. 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0):10-11.

[6] 王岩. 综合护理干预在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5):19-21.

[7] 张建英.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9(11):82-84.

[8] 高萍. 综合护理对脑梗死治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3,(9):57-59.

[9] 程蕊琼.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 全科护理,2010,8(7):1737-1738.

[10] 李红芬,刘昌. 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早期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实用医药,2009,4(31):218-219.

[11] ⑶. 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6,6(5):136-137.

[12] 熊凤清,林玉. 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河北医学,2015,21(10):1718-1720.

[13] 刘晓伟,周建仪,曾奕云,等. 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医药科学,2015,5(21):125-128.

[14] 蓝雪芬. 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4):13-16.

[15] 黄月红,罗秋兰,刘国胜,等. 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J]. 中国当代医药,2014, 21(12):119-121.

[16] 张宏. 脑梗死患者偏瘫的护理[J]. 中外医学研究,2011,9(17):81-82.

篇9

【关键词】 高龄;糖尿病;脑梗死;护理

作者单位:463400 河南省平舆县人民医院 糖尿病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糖尿病中脑中风的发病率是其他非糖尿病患者的4~6倍[1]。且糖尿病患者发病有其特殊性,易发生微小血管病变,当合并脑中风后侧枝循环功能障碍,代偿能力下降,加之高血糖可使梗塞面积加大,因此一旦合并脑梗死,糖尿病患者的预后远不及非糖尿病患者。由于发病前均有较长的糖尿病史,除脑血管外,心肾血管易受累,加之糖尿病常合并脂代谢障碍及高血压,易出现心肾功能障碍。长期糖尿病使人们的抵抗力下降,易合并皮肤、尿道、肺部感染。尤其是高龄糖尿病患者,大部分患者智能下降、听力障碍、沟通困难,使护理工作更具有挑战性。科学、恰当的护理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效果。自2008年4月至2011年6月,我们共护理此类患者56例,在合理治疗的基础上,均配合有效的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本院2008年4月到2011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其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62~86岁,平均74.5岁,糖尿病史3~26年,所有患者均作空腹及餐后2 h血糖检查,空腹及餐后胰岛素、C肽检查,据上述结果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均经头颅MRI证实为脑梗死,其中基底节区脑梗死34例,颞叶梗塞9例,顶叶梗塞6例,额叶梗塞7例。合并高血压48例,冠心病12例,肾病2例,周围神经病变32例,不同部位感染18例。既往有脑梗死病史者16例。瘫痪肢体肌力0级3例Ⅰ级8例,Ⅱ级26例,Ⅲ级12例,Ⅳ级7例。

1.2 治疗方法 住院后均根据患者高龄,合并症多的特点,及时制订实施治疗方案,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聚、扩血管药物应用、脑细胞激活剂应用等措施,积极控制血糖,预防和控制感染,部分大面积梗死患者,脑细胞脱水剂治疗。

1.3 护理措施 针对本组患者高龄,病情复杂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包括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糖尿病学监测及胰岛素用药期间的观察护理、预防皮肤、肺、尿道等感染、饮食护理、康复指导等。

1.4 疗效判定 治愈: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瘫痪肢体肌力W级以上;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瘫痪肢体肌力提高2级以上;好转:症状和体征有好转,瘫痪肢体肌力提高1级以上;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瘫痪肢体肌力提高1级以下。

1.5 结果 本组56例,治愈26例,显效22例,好转6例,无效1例,死亡1例。

2 护理体会

2.1 一般护理 由于本组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均系高龄患者,反应迟钝、抗感染能力差,日常护理中应加强基础护理,保护好皮肤黏膜。护理中严格无菌操作,病室要定期开窗通风,防止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定时给患者翻身防止压疮,进行黏膜护理时要防止损伤发生。由于患者高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致患者末梢神经功能改变,痛温觉减退,因此给患者洗脚时也要防止发生烫伤。

2.2 心理护理 糖尿病患者一般无肢体及言语障碍,合并脑梗赛后会骤然引起言语不清或肢体活动障碍,因此患者非常焦虑,情绪急燥,产生悲观情绪。对于高龄糖尿病患者与周围环境沟通能力差,听力障碍,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更缺乏正确的认识,个别患者合并症较多,生活质量差,对生活失去信心,护士应安慰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进行良好的护患沟通,尤其在沟通过程中要注意耐心,最终使患者情绪稳定,配合治疗加快病情恢复。

2.3 饮食护理 患者宜低盐、低脂、低糖、富含维生素饮食,进餐要准确,定时定量,这样使血糖浓度波动小,利于胰岛功能改善。严格要求患者按糖尿病食谱定时定量进餐,按每日每公斤体质量所需热量105~125 cal配制,并记录液体出入量。制定的三餐热量分别大致为1/5、2/5、2/5,而且要准时定量。高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长期卧床易便秘,所以应增加粗纤维的蔬菜等食物含量,以保持大便通畅。昏迷、吞咽功能差不能进食者,施行胃管内注入流质饮食;不能完成热卡定量时,则应增加静脉营养支持,保持足够的热卡供应。

2.4 糖尿病的监测和护理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均为胰岛素应用的绝对适应证,但应用过程中应严格监测血糖变化,尤其静脉注射时速度不可太快,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每日测4或7次血糖,据血糖浓度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避免血糖过高或者出现低血糖等血糖波动现象,使空腹血糖控制在7 mmol/L左右,餐后2 h血糖控制在8~10 mmol/L。对于本组高龄患者,患者不能及时正确表达病情变化,更应注意低血糖反应的发生,防止因低血糖刺激交感神经使之兴奋,促进肾上腺分泌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加,引起心血管功能紊乱,导致患者死亡。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出冷汗、心悸、饥饿、精神不集中、反应迟钝、头晕、恶心、烦躁、嗜睡甚至昏迷时,应高度考虑低血糖反应发生,应立即测定血糖浓度证实,并立即报告医生给予紧急处理,如口服含糖食物或者静脉应用葡萄糖纠正低血糖。患者皮下注射胰岛素时,要经常改变注射部位,尤其对于高龄患者,营养状况差,局部药物吸收差,应多部位轮换注射,多选择上臂外侧、臀大肌、腹部及股外侧,两点相距1.5~2 cm,需重复注射时,与上次注射的部位应间隔8周。

2.5 预防感染 本组入院时合并不同部位感染者18例,尤以肺部、尿道感染多见。在护理过程中指导并协助患者活动,定期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防止肺部感染发生。对导尿患者2次/d尿道口护理,长期留置尿管者要用呋喃西林液冲洗膀胱,降低尿道感染的发生率。防止皮肤和黏膜的损伤,保持皮肤黏膜完整和清洁,静脉穿刺要严格无菌操作,尽量杜绝皮肤黏膜发生感染。

2.6 康复训练与指导 有研究表明急性期功能训练可以大大改变患者的生存质量[2]。我们多主张在病情稳定后1周左右进行肢体和言语锻炼。本组患者年龄大,在患病前行走功能大多不乐观,患病后情绪低落,患者大多抵制主动和被动锻炼。护士要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让患者能够接受,又利于恢复。每日将患者瘫痪肢体进行被动伸屈、按摩等,促进血液循环,淋巴循环及新陈代谢,改善肢体营养及肌张力,能下床活动的患者,鼓励多下床活动,通过功能锻炼,有效预防患肢废用性萎缩及血栓的发生。要加强康复训练的指导,让患者和家属都明确了解康复训练对于疾病恢复的重要性,自觉配合或主动进行康复训练,提高疾病的近、远期效果。

参 考 文 献

篇10

方法:选取我院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常规基础治疗和西医康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加用中药藤洗剂每天熨烫,再进行针刺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效果。

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NIHSS均下降,但治疗组下降得较明显,两组ADL均上升,治疗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早期对脑卒中患者加以中医理疗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早期脑卒中 中医理疗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9-0187-01

近几年,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已经明显降低,但是仍存在较高的致残率。有研究表明,脑卒中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可以较好降低致残率。特别是结合祖国医学的针刺和艾灸手法,有较明显效果[1]。笔者对脑卒中早期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中药熨烫,加上针灸、艾灸等理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脑卒中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卒中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经CT证实,全为首次发病。年龄为45至78岁,平均年龄为(66.23±4.56)岁,其中男36例,女24例,损伤基底节区20例,其他脑区40例;偏瘫为左侧27例,偏瘫为右侧33例,平均病程为(9.7±3.6)天,文化程度均在小学以上。所有患者排除脑肿瘤、无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及关节肌肉性疾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基础治疗,并给予常规西医康复治疗,4周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效果。

1.2.2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康复治疗。早期给以用藤洗剂每天熨烫,方药组成如下:透骨草40g,千年健30g,伸筋草25g,独活25g,红花25g,乳香25g,没药30g,两面针30g,鸡血藤30,炮制后用纱布包好,再加白酒50g,然后放在蒸锅中,蒸开后,冷却至50°后拿出药包,按揉热敷偏瘫肢体,反复30min,每天1-2次。并配合电针刺、按摩推拿、艾灸治疗以活血理气、温经通络,针刺取两侧的合谷,太冲,百会,足三里,太溪,根据偏瘫的情况,再取患侧的曲池,内关,手三里,环跳,阳陵泉,风市,肩髎,肩贞等穴位,以上穴位均给予平补平泻。严重者可用三棱针点刺井穴放血。4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效果。

1.3 疗效观察。在治疗前一天、治疗后8周末进行评定,观察以下指标。①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中计分法[3];②生活能力(ADL)运用简式Fugl—Meye运动功能评价法[4]进行评价;③认知功能障碍水平[3],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测定;④运动能力分级,采用Brunnstrom脑卒中恢复分级法。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5.0处理,以(X±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在治疗前NIHSS、ADL、MMSE的比较P>0.05,差异性不明显。治疗后,两组NIHSS均下降,但治疗组下降得较明显,两组ADL均上升,治疗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佳,P0.05。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其损伤的中枢神经是不可逆转的,故不能单靠药物进行治疗,应该积极的采取一系列手段,综合康复治疗,如训练、中频脉冲,中药熨烫,针灸、艾灸、按摩推拿等,改善脑供血,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增大关节活动度,提高偏瘫肢体功能,促进康复。

艾灸及中药藤洗剂有祛风湿,活血通络,消肿生肌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透骨草、两面针有镇静、镇痛的作用,赤芍、独活、红花有抗凝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乳香、独活有抗感染的作用。此外,利用烫熨热敷,直接作用在患肢,能够刺激皮肤,让皮肤黏膜充血扩张,使药物有效成分渗透入经络组织内,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吸收,直达病灶,起到祛风除湿的功效[5]。电针刺及按摩推拿作为一种外周刺激,能够调节神经反射中神经元的兴奋性,重组大脑皮质的部分功能,加速脑缺血区的血流量,减少脑梗体积;还可以刺激皮内感受器,产生冲动投射到大脑,再传出支配相应的肌肉,配合康复训练,使运动更加协调,从整体上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6]。

综上所述,在早期对脑卒中患者加以中医理疗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九五.攻关课题组.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5):266-272

[2] 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3] 燕铁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M].广州:广东科学技出版社,2004:84-87

[4] 郭京伟.谢欲晓.孙启良,等.针刺疗法在脑卒中早期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1):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