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方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方文化建设

篇1

作者:王孝千 单位:富阳市东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建立健全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做到有人干事、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发挥党、政、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各自的优势和积极性,齐抓共管,形成全体职工积极参与的文化建设格局。制订出与“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的文化发展总体规划和计划[3],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通过文体活动抓凝聚力建设和精神文化;通过竞赛比武抓学习文化;通过医疗卫生工作者评先评优抓服务文化;通过岗位廉政教育和营造廉政建设氛围抓廉政文化;通过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抓管理文化,同时给予一定经费保障。明确主题“守护健康,共创和谐”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的共同愿望,也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建设的宗旨和主题。它内涵丰富、个性鲜明,充分体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把宣传精神、形象、标志文化内涵作为文化建设的切入点,激发所有工作人员的创新热情,形成团队精神,产生共鸣的效果,使工作人员的奋斗目标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目标相统一。将文化建设纳入日常工作的议事日程,定期研究,中心负责人切实担负起对单位文化建设的领导和指导责任,保证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将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到各科室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与科室评先评优挂钩。同时,把文化建设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建设和行政管理工作结合起来,使其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突出重点在办公大楼一楼设立宣传栏,专门进行社区卫生文化建设宣传。在一楼大厅增设电子显示屏,公布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动态、办事程序、服务承诺等内容。巩固和开展巾帼文明示范岗、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发挥年轻工作人员、妇女同志的积极性。在办公楼楼梯张贴廉政警示用语,体现浓厚的文化氛围。加强图书室管理,充实业务书籍数量,延长阅览室开放时间。经常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为工作人员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建立荣誉室,展览获得的各项奖励等。精神文化突现“四个一”:即一个宗旨:守护健康,共创和谐;一种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精神:敬业、务实、责任、奉献;一种质量理念:用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促进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一种历史使命:争当人民健康事业的“守门人”。强化执行要进一步拓展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着重在内涵建设上下功夫,树立品牌意识[4],发动全体工作人员尤其是医生学习工作人员守则、行为规范、行风效能建设、道德规范等规章制度。完善各类人员的考评制度和考核标准,制度和标准重点体现工作业绩、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价值观、作风等内容。要求每个科室开展一次社区卫生服务文化建设大讨论,写好关于文化建设学习讨论心得体会,把执行力建设纳入科室和人员考核准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深入社区,贴近居民,赢得社区居民的信赖,这也是社区卫生服务能够持续、健康运行的基础[5]。加强社区卫生文化建设对塑造这一功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现实意义,当前必须增强具有时代特征的社区卫生服务文化氛围,深入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教育、文明行为常识教育、典型人物模范事迹教育,在工作人员中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不断引导工作人员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在宣传方面,扩大全科医生在社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6],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文明用语和着装要求,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形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公楼大厅和走廊要体现社区卫生特色和文化内涵,建立文化宣传窗(廊)和文体健身活动场所,进一步提升文化建设氛围。总之,文化建设是从非计划、非理性的感情因素出发来协调和控制人的行为,既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创造性,又使他们的行为自觉地趋向一致,构成团结协作的整体,为实现医院目标而努力[7]。满足社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形成后,通过文化的培育、教化和熏陶,用新型的服务文化理念规范工作人员的思想与行为,不断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使广大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就会趋于一致,能增强相互之间的信任、交流和沟通。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用精神凝聚人、用机制激励人、用活动吸引人,就能将文化的理念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为社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8],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篇2

一、专业文艺团体的运营方式应当企业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为了适应市场运作要求,专业团体应打破原有的内部管理制度,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从职称考核评定、福利待遇等方面深化改革。现在是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能力与待遇挂钩。改员工制为合同制,推行竞聘上岗,取消固定工资,实行演出与工资挂钩的浮动工资制度。每年按演出场次的多少、贡献大小、艺术表演水平高低评出每个人的类别、档次。年终进行总评,多劳多得,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激励机制效果非常明显,混日子的少了,大家除了集中精力演出,空闲时间还拼命练功,参加各种业务提高班。

二、人才短缺、流失严重

受经济环境环境影响,多年来文化事业所需投入远远不足。造成文化事业基础设施陈旧老化,文化事业费严重不足,演职人员的基本工资都保证不了,更谈不上什么待遇。作为演职人员当然是愿意到有表现机会的地方和有丰厚利益的地方去。“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很自然的事情。在当今人才流动的大市场中,只有建立不断培养后备人才的机制和留人留心的环境条件,才能真正解决人才危机。作为专业团体应该把艺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音乐学院当做自己培养新人的基地,有了后备人才文化市场的产品运作才不会脱节。实际上也是加强了自身建设,提高演艺水平的过程。

三、专业团体闯入市场

1.依靠政府做好服务,团体放手发展。

篇3

1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必要性

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功能是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将所有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为公众提供切实的文化信息服务,从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达到对外宣传和弘扬本土文化的目的,营造良好的文化投资环境和建设环境,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因此,建设好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摆在各级党政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

1.2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的重要性

互联网技术在公共图书馆普及以来,各省级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开展了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但通过网络整合各种资源,使所有业务系统集成为一个体系相关、业务数据融会贯通的技术协同平台还没有出现。随着地方文化信息网的建设,必然会出现技术应用与数据资源的重复和交叉。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要充分利用各省的人文资源优势、文化品牌优势,通过文化标准的统一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促进本地文化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通过搭建网络文化平台,丰富网络文化信息量,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

2地方文化信息网的目标定位和信息资源内容

2.1地方文化信息网是政府网

作为政府网站,目的在于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扩大对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作为文化网站,旨在将文化和科技结合起来,借助因特网这种高科技手段宣传本土文化,传递文化娱乐信息,将文化作为资产来盘活,形成自己的网络文化产业。因此,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也不仅局限于政府机关的工作内容和简单的信息,而应将各种文化元素和文化服务内容融人到网站中,努力建设内容丰富、服务完善的本土文化网站,最终把这个网站建成海内外人士了解本土文化和为群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的窗口,为资源共享打好资源基础。

2.2地方文化信息网主打地方文化信息

随着文化信息网站的逐步建设,各地都在对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公共资源的重复建设问题,造成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所以地方文化信息网在资源建设定位方面,应该充分整合本地特色资源,开发地方民俗资源、旅游文化、舞台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数字化加工,这样各地方文化信息网才能丰富多彩,各具特色,这样的文化信息网才能吸引读者,增加点击率。

2.1开发地方民俗资源现今地方民族民俗文化已成为地方民族经济和社会文明发展的又一亮点,成为地方民族旅游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成为地方民族教育的重要内涵和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地方各类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声像化采集与利用,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对于地方民族文化信息产品的开发,地方民族文化宣传有着潜在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对于地方民族文化教育、民族学科资源建设、民族的对外文化交流,以及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地方民族民俗文化信息资源的多样化、电子化、网络化、共享化的重要方略。

由于地方民俗内容丰富多彩,诸如民族的衣着打扮习俗,居住、饮食习俗,生产、旅行习俗,买卖交易习俗,婚姻、丧葬习俗,姓名、称谓习俗,人际交往习俗,岁时、节日习俗,信仰、迷信习俗,礼仪、禁忌习俗,游艺、娱乐习俗,结盟、议事习俗,财产分配与继承习俗等等。所以数字化方式可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如录音、摄像、扫描、拍照等。

2.2.2开发本地旅游文化资源挖掘地方文献,发挥旅游信息中心作用,是人们认识各地区的重要工具。其内容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它记载着本地区大量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文献资料,如本地秀丽风光、历史上本地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历史遗迹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产品等。图书馆可根据旅游经济的需要开发馆藏资源,按照不同的主题对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与之相配套的旅游信息二次文献,建设旅游特色数据库。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数据库,使本地文化更全面地予以展示,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本地。

在网页制作方式上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图片、音视频等相结合的方式,使页面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2.2.3本地舞台艺术的数字化本地舞台艺术包括地方戏曲、民歌、戏剧、舞蹈、曲艺等多种形式的民间群众文化艺术,是本地区的特色艺术。比如山西的道情、罗罗腔、碗碗腔;福建的闽戏、高甲戏、莆仙戏、歌仔红戏;湖南的花鼓戏、荆河戏、辰河戏等等。这些地方戏曲只有依照地域划分,进行本地化的数字化加工,才能全面具体的展现给广大群众,并且对这些珍贵的民间艺术加以保护,得以长期流传。

在数字化加工技术方面,可采用摄像、图片采集、原声传送等方式。

2.2.4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一itage,又译为无形文化遗产),其概念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总则》中的界定,它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公约》从概念框架上对此定义作了具体的说明,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颂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川并进而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促进、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比较抽象化,其内容与上述地方民俗、旅游文化、舞台艺术三方面有关联也存在一些重复,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区分和标引。在数字化加工技术方面也可采用摄像、图片、扫描等方式。

2.3地方文化信息网的栏目设置

根据对现有的16个地方文化信息网的研究,地方文化信息网在栏目划分方面要以表现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为基准,栏目设置要根据本地资源类别进行分类。以我馆负责建设的三晋文化信息网为例,共分十二个栏目,分别是:三晋纵横、文化艺术、旅游观光、人物春秋、文物博览、地方民俗、山西特产、魅力山西、晋商文化、锦绣太原、古籍珍品、三晋文苑。基本上全部都以本地资源进行加工建设的。有部分地方文化信息网是以服务宣传为目的的,所以加设了一些服务公众的栏目。

3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1要坚持实际性和特色化的原则,为资源共享提供平台

资源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而坚持世纪性和特色化建设原则,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在进行文化信息网建设时,一定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建设的总体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设备和网络环境配置计划,引进优秀的软件平台;要遵循技术能力和社会需求优先的原则,先易后难,从小到大,要有步骤、宏观有序进行;在具体实施中各地要在国家的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运行规则的基础上分散建设,同时突出各资源库在统一标准下的专有特色,突出本地资源特色,做好本地区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工作,真正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发挥传播优秀文化的作用。

3.2要积极关注基层文化生活,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国家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中国的西部与东部、乡村与城市之间已经架构起四通八达的信息通道,人们的交流与沟通已经可以跨越时空瞬间完成。但是,在我国的基层村镇,知识的贫乏导致的贫困仍随处可见,愚昧、落后的思想和认识仍然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如何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丰富、充实的精神食粮,就成为我们文化工作者在进人新世纪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新世纪的图书馆将是一个高度网络化、共享化,对全社会信息资源具有保障功能的崭新体系。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传播先进文化,整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用先进文化占领基层文化阵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实现最广泛的资源共享。

3.3地方文化信息网建设需要有力的统一与规范

我国的网络化建设一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由于缺乏有力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使得信息网建设各行其是,造成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在同一区域内各个专用网络系统间互不相通,相互独立的局面。在网络信息资源内容上,资源开发分散,重复现象严重,浏览一下各个网站的资源目录就会发现,大多数站点都存在着设置的信息栏目贪多求全,提供的信息内容大同小异,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文化信息网建设重点在于地方文化资源的建设,如果没有统一与规范,在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方面会产生障碍,不利于资源共享。重视文化信息资源的内容结构、调整,优化其内容构成不仅是网络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用户的迫切需求。

3.3.1形式的统一通过对各地的文化信息网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种形式,一是以政府网的形式出现;二是文化信息网,以地方文化信息为主打但其中也有政府网的职能;三是数字文化网,以数字化图书馆为主打。如果将这三种形式的网站加以规划整合,规范成统一的形式,可能更趋于合理化。

3.3.2数据格式的统一文化信息网的数据格式多以视频数据、图片数据为主。不同的平台使用不同的格式,给数据交流造成很多不便,如果各信息网提供唯一的元数据接口,相信用起来可能更方便一些。

3.3.3后台数据尽可能用大型通用型数据库如SQL,ORCLE等。

篇4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承民间地方特色文化活动是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功能。安吉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保护一利用一发挥社会效益一惠民一公众参与”的发展道路。民间群众文化活动与当地的生活和生产习俗相伴而生,与当地的民间信仰息息相关。不少民间地方文化活动,经过千百年流传,依然散发着独特的文艺魅力,由于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有效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可是,由于商品经济的急功近利,几乎产生于农耕文明的所有节日和民俗活动都被弱化,一些节日和民俗活动的红火和热闹只是成为商家进行促销的简单手段,传统节俗深蕴的文化意义渐去渐远。社会民俗活动、传统节日甚至遗弃。对民俗文物、民间工艺则重视不够,进行展示的更不多见。因此,现代年轻人无法直观地了解我们的地方群众文化。可喜的是近年来,安吉县在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开发利用中,积极发挥地方文化群众作用,助推了进新农村美丽乡村的建设。安吉县从四方面作了新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安吉地方群众文化与产业完美的结合演绎新农村建设新一轮春天。作为吴昌硕大师故里的鄣吴镇,素有“扇子之乡”的美誉,制扇工艺源远流长,随着扇子从实用型向收藏型转变,扇面艺术这一独特的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已经成为鄣吴制扇业“华丽转身”的核心。为推动扇面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鄣吴镇以鄣吴・昌硕文化节为契机,向全国10多个省市的当代书画名家征集扇面作品进行展览,搭建交流、继承和发展扇面艺术的平台。文化活动的开展,更是成为鄣吴镇深厚文化的一大看点。

书画艺术与制扇工艺成功结台是鄣吴打造地方文化力作,鄣吴镇把“昌硕”品牌推向了日本。‘昌硕’商标申请国际注册,是制扇业“华丽转身”的象征,更是鄣吴镇打造民俗文化的号角。一把小扇子究竟能做成多大的产业?占地400多平方米的鄣吴镇扇子民俗文化展览中心将日常制扇工艺向参观者立体开放,吸引游客体验制扇过程的乐趣。在鄣吴村林立的制扇坊中问,游客在欣赏的同时还可以动手制作,体验“当”制扇艺人的乐趣。“扇子文化展览中心的建立,融美丽乡村创建和景点创建于一体。文化游正成为鄣吴美丽乡村旅游的主打产品。

二是群众文化活动节是打造美丽乡村的新推手。“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留下的节日,近年来,安吉县郎村民族村充分利用民俗节日活动,喜迎八方来宾。据悉,在“三月三”独特的节日气氛中热情的畲族姑娘请嘉宾在欣赏节目时,品尝地道的畲族酿造的米酒――酸甜适度,回味绵长。欢乐的舞蹈跳起来,美妙的歌声唱起来,丰富多彩的畲族风情表演让人目不暇接……畲家小吃传统小吃乐游人,过年酿的山哈酒、过节打的甜糍粑、清明制的青团子……畲家人如过节般纷纷拿出了自己的绝活。三月三节日在畲村河边激流中演绎了一场放竹排古老的节目。沿着弯曲的河道“飞流直下下,苕源溪两岸早已站满了围观的村民、游人,畲家竹竹排如一支利剑穿流而过,成百上千的岸上游人紧追不舍,跟着竹排沿溪而下……古老的放竹排节目让所有的来客大开眼界。民俗风情节活动的举办,进一步继承、弘扬和发展了畲族民族文化,展示了畲村生产生活独特魅力风情。如今的畲村已经成为安吉县休闲旅游的一颗璀璨明珠。

三是创建成一个“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特色精品群。安吉县在全省率先创建地域文化展示馆。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韵地域文化新格局。从2009年开始,安吉出台以“中国美丽乡村一地域民俗文化展示馆”建设为主题,在全县分批开展了建设工作。一是建设强政策,为创文化特色提供支撑。充分彰显地域文化魅力。“中国美丽乡村――地域文化展示馆”建设以《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总体规划》为蓝本,结合《“中国美丽乡村”精品观光带实施方案》和各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充分挖掘安吉地域特色文化,展示地域特色文化精品。全县“中国美丽乡村――地域文化民俗展示馆”建设主要分为四大类、十六个方面展示。超前规划。各乡镇、行政村把“中国美丽乡村一地域文化展示馆”建设纳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做到一步到位,分步实施,注重特色,形成亮点。地域文化展示馆原则要求在200平方米以上。二是建设强策划,先点后面。“中国美丽乡村一地域文化展示馆”建设坚持以精品为主,避免村与村之间展示内容重复。各乡镇在实施初期先建设卜2个村,进行示范带动和经验总结,建一个,成一个,带一片。原则要求紧密围绕每年县委、县政府指定的“中国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任务,重点扶持建设。三是建设强投入,弘扬繁荣地方文化,丰富美丽乡村内涵。“中国美丽乡村…地域文化展示馆”建设以村集体投入为主,县、乡镇两级财政根据项目评估验收结果适当奖励补助。各乡镇积极引导建设村拓宽融资渠道,提倡鼓励社会化投入。充分开发和利用村内文保点、古民居、老会堂等建筑,保持历史原汁原味。日前,18个地域文化展示馆已于近日相继落成,充分挖掘安吉地域特色文化,对安吉自然生态、历史文明、民俗文化、人地和谐四类文化重新“梳妆”,使其“出落”成一个“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精品群。这是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亮点,也是安吉记忆、弘扬、传承和普及安吉丰厚文化“家底”的一个缩影。

篇5

[关键词]艺术教育 地方高校 特色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张科(1975- ),男,四川资阳人,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四川 乐山 61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课题“活动课程化理念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课题编号:11SA087)、2013年度乐山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地方高校艺术素质教育实践模式的探索与创新”(课题编号:JG13-ZD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037-02

高校校园文化是文化现象中极其重要又独具特色的一种,它主要是依托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及其学校特点,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具体发展需求,形成的共同认同、共同遵守、共同经营的精神、物质、制度、行为等方面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学校的价值观念、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等内涵。校园文化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的重要载体。

一、艺术教育与特色校园文化

1.艺术、艺术教育与文化。艺术可以从哲学与科学的角度来定义:哲学是挑起争论的,科学是能终止争论的,艺术就是哲学与科学的抽象实体。艺术有时被称为精致艺术或美术,指凭借技巧、意愿、想象力、经验等综合人为因素的融合与平衡以创作隐含美学的器物、环境、影像、动作或声音的表达模式,以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或有深意的情感与意识的、人类用以表达既有感知的且将个人或群体体验沉淀与展现的过程。艺术是由各种门类构成的,艺术文化与其他文化共同构建了文化的整体,没有艺术以及其他文化的共同构建,整体的大文化是不可能存在的,可以说是二者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艺术文化有重要的位置,艺术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门类中都蕴涵有文化因素;整个人类文化史中离不开艺术文化,它是人类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最灿烂的瑰宝之一;文化与艺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相互完善。

根据事物传承和发展的规律,艺术催生了艺术教育,没有艺术教育,艺术就无法传承与发展。因为文化和艺术的不可分割性,在对校园文化的研究中,艺术教育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艺术教育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是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有效通道,是完善人格的基础。《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中明确指出:“公共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共艺术教育泛指高校除专业艺术教育之外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一切非专业艺术教育活动,通常简称为艺术教育。

2.特色校园文化。特色校园文化指一个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所建设出独特的、得到认可的、取得卓有成效的、值得借鉴推广的校园文化。特色校园化存在于其独特性,根据校园文化的内涵,其生存和发展应该有其独特的价值。一是特色校园文化彰显育人功能。文化是一种概念,某种程度上涵盖了“校园的所有”,正是因为其全面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显得若有若无,漂浮不定,在育人上体现得不充分、不贴切。特色校园文化具体的内容和形式应将文化元素恰如其分地展现,存于每个人的身边,与生活、成长息息相关,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提升。二是特色校园文化体现强大凝聚力。强大的凝聚力来源于高度的认同,特色校园文化应该尊重学校发展历史和积淀的成果,汲取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精髓,让每个人在其中享受和生长,增强文化自信,带来广大师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三是特色校园文化发展的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方向正确和动力不竭的体现,特色校园文化因为其具体的目标和主体、科学的程序和完善的保障,解决了校园文化的运行机制问题,因而实现了持续的生长和完善。

二、艺术教育推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实践证明,加强艺术教育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要内容,艺术教育对特色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教育丰富了具体内容。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校园文化是艺术思想的延伸和艺术作品高度浓缩。艺术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其门类和形式丰富多样,校园中的艺术活动都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与表现形式。艺术内容的丰富性、超强的表现力、积极的感染力使得校园文化在内容上显得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在表现上显得直观有力、摄人心魂,在思想上显得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在形式上显得充满活力、惹人喜欢。艺术教育活动的实施让校园文化精彩纷呈,充满生机和活力,吸引和感召着大学生自愿、主动地参与其中,推动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

2.艺术教育完成了美的教育。美育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地方高校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艺术教育中的基本知识教育就是帮助学生了解美的基本知识和元素,掌握美的基本规律,能正确鉴别美与丑的实质;在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发现和欣赏美的活动,将学生的知识逐步提升为艺术的基本能力固化在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中。在进行高层次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将已有的艺术知识和元素通过不同的形式、顺序置于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来,就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区别于其他的艺术作品,实现了创造。美育对人的思想、知识、素质、情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将自己置身于美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学习体验、实践完善,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传承表达艺术,创造创新艺术,从而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

3.艺术教育提供了创新源泉。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人精神和情感的具体表现,艺术教育就是将学生的视角引导到如何了解生活、走入社会,并且用艺术的语言和形式去分析、设计、创作表达生活的原貌和自己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形成其自身的创造思维,最后升华成为创造能力。艺术教育鼓励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勇于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追求个人独特的风格与色彩,以及在施行技术时的构思和表现方法突破技术的极限。艺术教育独特的教育和表现形式及其过程,让学生在充满挑战和活力的环境中自由生长,不断发现和创造,始终让校园文化保持向上发展势头,不断更新充满活力。

三、创新艺术教育形式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1.艺术教育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打造校园文化人人参与特色。首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普及性的艺术教育活动。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对接,用课程的理念来管理艺术类活动,开设如舞蹈、声乐、戏剧、器乐等文化艺术类活动课程,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从中选择,并取得相应的学分,在完成活动中提高艺术修养和技能。艺术活动课程化解决了校园文化活动面向人人的目标、全面发展的内涵等问题,普遍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

其次,面向特长学生进行提高性的艺术教育活动。针对有艺术潜质或者艺术专长的同学成立艺术专长实验班,为学校艺术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证。在全校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中遴选有潜质的、有兴趣爱好的学生集中组建舞蹈、声乐、话剧、戏曲等艺术门类艺术专长班,采取独立设置、集中管理的模式进行三年一贯制的综合培养,在保证其自身专业学习以外,通过讲座、集训等方式完成每周固定课时的艺术类系统培训实践,让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实践活动“能看、能听、能说、能演、能教”,从而掌握艺术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表达和传承艺术的能力和精神。专长班通过提高性质的培养为学校提供了一批艺术教育核心人才。

2.艺术教育坚持民族与地方相结合,打造校园文化精品特色。地方高校多处于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这些不可复制的优势,为特色校园文化的打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学校可以主动挖掘民族和地方文化,根据学生的来源和民族的习惯,举行少数民族文化节、少数民族风情展、集体锅庄舞会、少数民族风俗知识竞赛等活动,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增强民族间的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吸引师生广泛参与,使学校师生加深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为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精品化路线提供了优厚的环境。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坚持民族与地方相结合,就是将民族元素和地方元素大胆引入到校园文化的作品创作中来,形成一大批高层次的艺术作品。民族元素中的勤劳勇敢、奋发上进、热情大气等元素和高校校园文化的积极、活泼、向上的要求,以及青年大学生热情、开放、包容等特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形成完全不同于课本、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校园文化。传统、原始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引入到高校,经过先进的理念指导、前沿的方法等再次创作赋予其时代性和流行性,更加脍炙人口、具有感染力,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精品。艺术教育中与民族和地方相结合的做法,让校园中的精品层出不穷,经过积累慢慢形成了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又一特色。

3.艺术教育坚持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打造校园文化创新特色。坚持开放办学,艺术教育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校内外结合的发展思路,确立“创作以智力引入为主,提高以艺术实践为本”的艺术教育策略,加强艺术实践环节,努力提高学生艺术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艺术教育的活力,形成校园文化的创新特色。

坚持“请进来”,以智力求支持。根据地方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在师资培养、演员提高等方面与省、市地方文化系统等单位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邀请知名专家根据学校和地方的实际情况创作经典作品。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学生通过聆听大师的声音,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陶冶了情操,增长了见识,高水平的艺术活动与学生的理论学习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坚持“走出去”,以开放求活力。抓好艺术教育校外进修和采风两个重点。制订艺术教育教师进修计划,派出老师到相关专业知名高校进修,提高艺术素质和能力。组织艺术教育教师校外采风,通过“行万里路”式的观摩研习让艺术教育始终保持活力。

4.艺术教育建立长效机制,打造校园文化可持续特色。探索和完善艺术教育实践模式的长效机制是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关键所在。修订已有的制度和方案,并将其纳入学校的整体人才培养方案,解决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问题;通过学分冲抵、奖学金、评优评奖等激励措施吸引同学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解决激励问题;通过“自主+外聘”的形式,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解决特色校园文化的智力支撑问题;抓住民族文化的背景,通过艺术教育本土化研究,进行民族文化的开发包装,解决特色校园文化的内涵问题;加大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校外艺术实践,营造校园文化创新氛围,解决特色校园文化中人才培养的着力点问题;通过开展艺术教育的国际研究、本土研究、学术研究,解决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问题。

[参考文献]

[1]维斯百科.艺术[DB/OL]. http:///wiki/%E8%89%BA%E6%9C%AF,2010-07-28.

篇6

关键词:地方高校;新农村文化;建设;实效性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背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涵是“乡风文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任务。新农村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文化建设更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生活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奋斗目标,而实现精神富有的关键是社会文化的全面提升。近年来,浙江省正大力推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农村文化建设对构建“两富”型新农村具有点睛意义。

改革开放至今,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人民物质生活条件大幅度提高,农村文化建设也有所进展。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并不乐观。进入21世纪,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在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和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多元化和多种价值取向深刻地冲击着农村群众的思想。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受到侵蚀,一些地方的农民思想道德出现问题。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农村文化中仍然存在封建迷信、愚昧消极、奢侈腐化等不良现象。

在新农村传承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提升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地方政府的责任,更是地方高校的时代使命。赵沁平教授认为,高校自诞生之日起,便聚集了大量文化人才与科技精英。高校通过知识传承、科技创新,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是当代高校的三大职责。地方高校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根据高等教育的l展趋势,明确自身的社会服务责任,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积极为新农村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当然,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地方高校自身也能获得发展机遇,这是一种互利共赢之举。因此,增强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是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研究课题。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1.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培育适应新时代的新农民

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和核心永远是农民。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及外出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总体水平相对偏低,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占全部农村人口的1/3,根本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村人口及外出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培育会读书、有技术、会上网的新型农业人口。

2.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新农村不仅是“物”的新农村,更是“人”的新农村。必须切实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广大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新农村文化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

当前,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发展相互交融,文化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事实证明,新农村文化建设得越好,新农村经济发展得就越快。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对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

地方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场所,在地方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明确地方高校的有利条件,才能更好地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进而不断提升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1.地方高校具有地缘优势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看,地方高校离大城市相对较远,通常在二、三线城市,校区也建在城郊。地缘优势使地方高校能比较直观地了解当地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并且能较为准确、系统地掌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诉求。地方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了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高校应强化社会服务职能,把服务新农村文化发展作为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抓手,并制定相关政策。

2.地方高校具有人缘优势

地方高校以培养本地人才为目标,其招生对象以本地生源为主。地方高校为当地培养了大量农村干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农业技术人员。培养高素质农村人才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地方院校毕业的学生成了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当地农村社会特别是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为地方院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也为地方高校进一步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搭建了平台,有助于地方高校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文化建设。

3.地方高校具有智缘优势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地方高校的办学实力显著增强。近年来,地方高校不惜重金,大力引进博士、教授等高级知识分子,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日渐雄厚,专业设置更加完备,科研条件和科研能力不断提升,科研成果颇为丰厚。地方高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可以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传承和弘扬。地方高校的人才、技术及科研条件都为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

4.地方高校具有网信资源优势

当今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任何地方、任何人的发展都离不开互联网和瞬息万变的信息资源。新农村的发展,特别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更需要网络信息资源的帮助。地方高校则可以通过网络传播、网络教育等方式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

四、增强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实效性的策略

1.地方高校要更新观念,强化社会服务意识

地方高校要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以服务地方为己任,更加明确地认识到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要将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置于地方高校发展的首要地位,从学校规划、政策制定、招生计划、教师考核、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等方面,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地方高校要深入农村和农民群体,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利用各种渠道将先进文化、核心价值观、农业技术传播到新农村,切实提高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效用

据统计,地方高校几乎一半的馆藏图书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无法被社会共享。在强调高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图书馆要与时俱进,提高图书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改变只服务本校师生的传统观念,不断拓展服务范围,以适应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求。地方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开展个性化服务,建立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地方本土特色的数据库。数据库要随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求而变化,及时更新信息内容,从而更好地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

3.地方高校要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目前地方上从事农村文化建设的工作人员普遍文化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难以有效完成新形势下的农村文化建设任务,严重影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很明确,即为当地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地方高校要不断整合教育资源,设置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关的专业,大力培养新农村文化建设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同时,要积极配合地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把对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列入学校教学的常规工作之中,并要注重培训质量。

4.地方高校要大力挖掘当地新农村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农村中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活动,但部分文化得不到保护或逐渐失传。地方高校有责任对农村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传承和弘扬,不断提升新农村文化层次;要鼓励师生投身于新农村文化建设,贴近农村、农民,创造出反映农民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以满足当地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农村群众的精神境界。地方高校要加强当地特色文化研究,创办专门的研究中心,提高地方文化的品牌影响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地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5.建立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

地方高校要为师生及科研人员在新农村传统文化的发掘、保护与创新研究等方面提供经费保障,建立多渠道的经费筹措机制。只有地方高校建立起多元化经费筹集渠道,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制约其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经济问题,才能切实发挥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功能,使服务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1]赵沁平.发挥大学第四功能作用、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6(3).

[2]黄宪伟.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7(4).

[3]王晓娥.地方高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切入点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

[4]陈运贵.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社科纵横,2012(7).

[5]赵江龙,袁茁萌.地方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

[6]梁广东.地方高校融入农村文化建设的价值与路径[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10(3).

[7]徐承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探索与争鸣,2007(1).

篇7

关键词:房地产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必要性发展策略

房地产作为国家经济的支柱行业,既是人们生活所需,也是一种投资手段。除了建设环境、位置、房价等因素外,品牌文化也是房地产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房地产品牌建设中要注重品牌文化与消费群体、消费市场、社会环境的融合,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促进企业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一、房地产品牌建设的必要性

(一)满足消费者需求

房子作为消费者一生重要的投资之一,价格昂贵、交易时间长、增值空间大等因素造成了消费者的不安心理。房地产品牌是对房地产产品的一种承诺,是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再通过消费者口碑推荐和示范性购买,扩大消费群体,保证产品销售质量。

(二)提高企业竞争力

品牌建设是提高房地产企业竞争力度的手段之一,房地产行业的集约化加快了房地产产品的同质化。城市化、交通条件、市容建设等因素减弱了地理位置对房地产产品的制约性,仅依靠产品特色、卖点、价格难以打动消费者,而品牌建设突出了企业特色,区分产品差异,满足不同客户的住房要求,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拓展产品销售范围

房地产品牌建设可以有效提高产品吸引力、增加产品知名度、扩展产品销售范围。现阶段商品周期不断缩短,新产品相继涌入市场,如何在短时间内占有市场,加强品牌建设必不可少。成功的品牌有效扩展和延伸产品业务范围,扩大企业销售规模和销售业绩,抢先占取房地产市场,提高企业经济收益。

二、房地产企业文化、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文化建设形式化。一些企业把文化建设与环境建设、企业形象相混淆,对管理机制、价值观念、经营理念不予重视,没有真正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价值。企业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但很多房地产企业文化建设取决于领导决策,没有考虑员工建议,导致员工不愿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影响企业文化建设进程。第二,企业文化定位不准确。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贯彻和执行中央、政府政策精神,不能反映企业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号召力、约束力不强,不能有效发挥企业文化建设价值。第三,房地产企业文化缺乏策略性。企业文化建设基础薄弱,没有充分的市场调研,不重视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认为企业文化就是销售产品,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仅靠标语、口号约束员工行为。企业文化建设个体特色不明显,拿来主义明显,企业领导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有限,导致企业品牌特征不突出。

(二)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房价不断上涨并没有带动房地产品牌效应的发挥。从整个房地产行业来看,有很多中小型房地产企业,这些企业在发展中忽视了品牌建设。一些房地产企业只重视品牌建设,忽视了品牌后期维护,不能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售后服务,造成企业品牌形象受损。目前房地产行业竞争主要集中于产品供应环节上,竞争力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品牌效应,进而造成房地产行业品牌建设意识淡薄。品牌建设需要有准确的市场地位,与消费者所需、品牌竞争不同,更加注重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同和信任。在房地产品牌建设中,房地产商通过品牌来提高企业销售额,但企业对品牌建设还不够清楚,导致品牌宣传的笼统性。部分房地产品牌建设缺乏建设性,忽视品牌评估的重要性。地方性企业在开拓异地市场时忽视了本地房产的开发,使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一些房地产企业将企业品牌和项目品牌混为一谈,依靠项目品牌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导致项目知名度不高,产品销售困难。小型房地产企业,试图借助项目品牌冲出房地产市场,结果却适得其反。

三、房地产品牌建设过程中的企业文化展现

(一)明确企业品牌,树立企业文化

房地产品牌建设,首先要思考:树立什么样的企业品牌、怎样树立企业品牌、怎样突出品牌特征等,进而保证企业品牌的有效性和统一性。就目前房地产行业品牌建设来说,品牌标志定位不准、形式简单,没有起到宣传、推销产品的效果。有些企业分不清企业品牌和项目品牌的区别,影响企业品牌形象,削减了品牌影响力。因此企业发展中要加强文化建设,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经营理念、价值观念,树立企业形象,进而规范企业品牌,丰富品牌内涵,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提高企业竞争了和经济效益。

(二)提升品牌价值,规范企业文化

房地产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仅依靠广告、产品难以塑造品牌形象,如何保证企业品牌效应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增强企业行业认可度和市场知名度,提升企业品牌内在价值,是品牌建设的关键。企业品牌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分支,品牌建设与文化建设相辅相成。房地产品牌是消费者对住房产品的评价,包括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因此在品牌建设中要树立服务意识,贯穿房地产销售过程中,根据消费者所需,提高不同形式的产品服务。在工作中逐渐树立品牌形象,规范企业文化。

(三)革新品牌理念,充实企业文化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更注重精神享受。因此房地产企业必须认清形势、与时俱进,在品牌建设中加强市场调研,了解不同生活水平消费者的住房需求。不断革新品牌理念,准确定位产品市场,考虑到消费群体的多样性、差异性,强调品牌设计新意、体现企业文化内涵,追求品牌个性化特征,突出企业品牌效应,积极营造利于企业、员工的文化氛围,丰富房地产企业文化。

(四)打造企业品牌,丰富企业文化

品牌建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的。因此房地产企业在打造企业品牌时,要根据消费者水平准确定位品牌,品牌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既要讲究地段、价格、质量,也要重视设计、装饰、绿化。房地产企业在进行产品开发前,应对当地居民生活水平、购买能力进行调研,确认开发规模、销售价格、消费群体,保证产品的销售范围。在销售过程中注重品牌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实现企业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伍冠玲.努力建设我国房地产企业文化[J].上海房地,2009(9)

[2]王为峰,尹得刚.强化品牌塑造提升房地产企业竞争力[J].商情,2008(11)

篇8

[关键词] 客运企业 地铁 文化建设

2011年9月16日,西安地铁二号线西安北客站至会展中心段正式开通试运营。这是西北地区首条投入运营的地铁线路,给人们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西安市民正式步入“地铁时代”。当人们为之振奋的同时,发现作为现代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工具的西安地铁在文化建设上很好地与西安独特的文化魅力“接轨”,使地铁车站处处透露出西安传统文化符号和现代元素的和谐共生。

西安地铁文化特色

1.车站装修主题穿越“古典”与“时尚”文化

进入西安地铁二号线沿线地铁车站,恍惚间会有一种穿越之感,从古典到时尚各区域文化特色尽显其中。例如:地铁二号线最北边的车站——北客站凸显汉风遗韵,主题就被定为“古都凝眸——汉风遗韵梦未央”;行政中心站则突出“政通人和——继往开来拓新篇”的主题,车站装修突出“通”与“和”。

2.车站文化墙涵盖城市区域文化特色

车站内的文化墙也颇具特色:永宁门车站站厅层中央,一面长14米、高2.65米,金碧辉煌的《迎宾图》气势恢宏;钟楼站的《大秦腔》向中外游客展示古都西安文化的深厚底蕴;体育场站的《盛世》以古代体育运动“马球”和“蹴鞠”为主要元素反映太平盛世的景况。这些文化墙的设计表现了各区域的文化特色,从不同角度体现人文西安、科技西安、生态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等主题。

3.车站服务设施体现人文特色

西安地铁各车站设有导向标识、进站、出站一目了然,站名标识设计则根据全线各站的地标性建筑物衍变而来,比如钟楼站的标识就是简化的钟楼形象,易辨、易识、易读。西安地铁2号线17个站点中,有13个设有垂直电梯,没有设计垂直电梯的车站,配备了先进的残疾人楼梯升降机。此外,车站内自动扶梯、自动售检票机、人工服务台、乘客资讯系统、广播系统、线路运行图、自助银行,卫生间及车站、隧道区域内手机网络全线覆盖,便捷的服务设施增加了西安地铁的人文气息。

客运企业文化建设方向

从西安地铁文化建设中,我们看到了演绎现代时尚与历史传承的融合共振的运输企业,也看到了真诚、周到、专业的工作服务,提升乘客幸福感、自豪感。但目前大多数客运企业文化在发展当中,还是把主要关注点一直放在深层文化和中层文化中,即观念层文化和制度层文化的建设中,很少放在表层文化即物质层文化当中。更有企业认为把口号喊漂亮些,多出台几个员工行为规范,就能满足乘(旅)客的需求。其实不然,在21世纪的今天,企业不仅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制度化建设,更要深化地域服务的理念,加大表层文化建设,通过感觉器官就能直接体察到的视之有形、闻之有声、触之有觉的文化形象,真正与乘(旅)客的感情融为一体。

1.客运企业文化应与地区文化结合

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只有通过挖掘地区文化主题才能充分显现出来,这就需要把地区的历史文化、科学利用和改善群众生活、改善民生、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客运企业的线路不同,所结合的地区文化也不尽相同。比如: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的古城、有明显时代感的一线潮流地区、高科技云集现代城市、天人合一的生态花园城市,或是整合资源后的新区等。针对每一地区特色,运输企业可以利用港湾式停靠站、候车亭、站牌、站厅、站台、换乘区等公共设施,使用各种特色的建筑和装修风格展现出各站所处的“区域文化”。 这样的区域文化从本质上来讲是对地区人们生活空间的表述,也是地区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风貌总体形态的视觉识别窗口,从不同角度体现地区主题,凸显地区文化特色。

2.客运企业文化应突出“人文关怀”

客运市场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人与文化的问题。因而,除了在技术上尽可能地发挥既有交通空间的潜力之外,更重要的则是如何从服务机制和培养乘(旅)客良好的文明出行习惯等环节抓起,以便使运输环境本身变得更加和谐,在运输企业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倾向,就显得十分重要起来。比如制作关于运输企业的宣传片,将“绿色出行、文明出行”的理念,深入到每位乘(旅)客思想中;在运输交通工具的设计上更具“人性化”,不仅仅有爱心专座,还要普遍添加残障人士、老人等行动不便的乘客乘车必要的设施和指示,使需要帮助的乘(旅)客得到更贴心的服务。

3.客运企业文化应接轨“国际视野”

客运企业是展示中国魅力的窗口,在企业文化建设时一定要将视野与世界接轨。在硬件上,客运企业需要设计和引进更多自动化程度高、性能完善、集计算机、自动控制、光电技术等高新技术于一体的设备,让更便捷的设备与服务设施真正成为企业的名片;在软件上,客运企业不但要以文化产品、服务来满足现代人的文化需求,而且还在经济活动中注入文化价值。客运企业应着重于文化资源的利用,使运输工具和设施成为拉动旅游、广告、商业等经济发展要素的桥梁,让浓郁的商业气息和典雅的文化氛围进行有效的互补与促动,比如发售纪念卡、组织国际客运论坛、客运艺术展等活动,塑造客运企业的国际形象。

篇9

[关键词] 地方文化;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进程日益推进,图书馆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社会大学 ”,是提供知识信息并将之存储、加工的重要场所。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地从“知识 宝库”汲 取知识、增长才干,为社会实践服务。公共图书馆应将弘扬传统文化视为已任,为实现民族 的 伟大复兴发挥出积极作用。就地方文化的研究、探索、传承而言,地方图书馆“近水楼台先 得月”,应主动承担这个责任。

1 地方文化资源的价值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地方文化研究日益被重视,全国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 作,并对其进行整理、保护和传播。特别是地方历史、民间文学、民歌、民舞、民俗、民间 技 艺等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它们是珍贵的历史记忆,重视对其的开发利用可以起到 促进当地经济、文化 发展的作用。

1.1 地方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

地方文化承载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是当地人民的精神家园。保护和传承好地方文化,就 是保持了民族文化的特色,留住了民族之根、民族之魂。

1.2 地方文化面临着发掘、整理和传承的迫切性

地方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构成形态,其背后蕴藏着精湛的技艺、独特的思 维方式、丰富的精神蕴含等非物质形态的内容。这些由历史沉淀下来的民间艺术形式和艺术 化行为,对文化多样性的保存和人类发展的走向至关重要。

2 地方文化的形成、生存形式和积极作用

2.1 地方文化主要的生存状态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

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文化,包括生产劳动中创造的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工具、技艺 知识、工艺过程;非物质形态体现为民间习俗、节庆礼仪、民间传统、歌谣、戏曲、音乐、 舞蹈、民间美术、游艺竞技,等等。它们传递着传统文化信息,包含着人的精神、智慧和 创造力,例如南京的“云锦”“白局”“留左吹打乐”“湾北小马灯舞”“劝世歌谣”以及 传 统饮食方面的特色食品等。正因为有现实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它们的传承不仅创造了经 济价 值,同时给予人们精神层面上的愉悦和熏陶。

2.2 地方文化的形成及表现形式

一种是劳动人民为了消除疲劳、愉悦自身而创作的文化娱乐形式。表现为口传心授,超文 本 形式、动态存在,富有生活气息和创造力,具有质朴、纯真、浪漫等特点。另一种是地方民 众在劳动、生活中的感悟,有着鲜明的地方特征。所谓“心之忧也,我歌且谣”“饥者歌共 食,劳者歌共事”,反映心声的精神诉求,往往表现出地方行为特质。“生活理想化,理想 生活化”,歌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他们既是劳动者,也是创造者和欣 赏者。这些表现形式经历史的传承与提升,有的堪为经典,有着较高的人文审美 情趣和价值。地方图书馆致力于搜集、整理宝贵的地方文化资源,并对其加以研究、传承、 开发和利用,将地方文化吸纳为图书馆资源,可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发挥不可估 量的作用。

3 图书馆如何吸纳、传承地方文化资源,发挥其服务功能

图书馆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知识、信息、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地方 文化的传播、开发、利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延伸和扩大了图书馆的 服务范围。为此,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图书馆服务功能,探索传承地方文化的可行 性。

3.1 树立“热爱传统文化”观念

自觉投入到地方文化的搜集、整理、研究及利用之中,将地方文化中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吸纳 为自身资源。

3.2 静态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民间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是超文本的。我们可以用文字加以记录, 把那些能够转化为文本形式的非物质文化结集出版,这样既有利于保护,也便于传承。

3.3 动态保护和传承

图书馆以资料、信息形式所作的贮存是静态保护。变静态为动态,提供更灵活的服务,为利 用 文化遗产,开发文化产业带来活力,从扩展图书馆功能的角度来说,是值得探索的。

3.3.1 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其本身处于多元化的文化氛围中,在地方上有组织 、传播、推介的便利。本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地的特色文化,过去很少被 关注,更没有进行全面的挖掘、整理,有些传统项目已面临灭绝。现在国家重视地方 的非物质文化,地方图书馆正好可以将这些地方文化吸纳为自己的特色文化资源,以适应本 地区的社会信息建设的需要,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历史、 人物、地理、民俗风情提供第一手资料。

3.3.2 开设专题讲座。根据不同读者群的需要,邀请民间传人和有关专家讲授地方文化知识 ,传授传统技艺。例如笔者所在的南京市六合区第二图书馆,利用寒暑假为少年儿童举办了 多场关于地方传说和地方风俗、节庆的专题讲座,学生和家长普遍反映不仅获得了教科书 上没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如何做人、做事的直观教育。

3.3.3 建立网络资源数据库,将重点项目资源编辑成图文并茂的专题片或流媒体文件,供流 动 放映或在网站上作专题介绍。通过宣传,能够激发当地民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 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3.3.4有目的地开展项目研讨、推介传播会。图书馆是资源、信息的加工场所,应当为地方 经 济开发,特别是为创办文化产业作出相应的贡献。图书馆借助社会人才,研讨 、论证有关资源项目,为相关部门、单位的战略发展提供参考,进行延伸服务,使图书馆这 个 “社会大学”不仅有了书本知识的贮存,还能直接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建 设发挥参谋作用。

综上所述,随着知识资源、信息化不断地纵深发展,将地方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 产吸纳为图书馆延伸服务资源,树立起与时俱进的良好形象,对于打造新时期、新面 貌 的图书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民族自治地方责任重大,在新时期建设与民族自治地方实际相适应的行政文化对于民族自治地方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都具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一、 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文化概念及其特征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普遍而又特殊的社会现象,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文化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的社会领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在行政活动领域则表现为行政文化。所谓行政文化,就是指行政体系中的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对行政活动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和信仰。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文化则是由于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以及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等区别于非民族自治地方而形成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区域行政文化,它应该是符合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工作和民族意愿并能够促进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

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文化是民族自治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区域文化,它既有同于其他非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文化建设的普遍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民族性、宗教性、地域性、发展不平衡性等。

二、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文化对于指导民族自治地方行政行为扮演了重要角色,它贯穿于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加强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文化建设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明确行政价值观、提高政府综合能力的需要。

有利于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保障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的制度基础,民族自治地方是建立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权利和地位的地方行政单位。行政文化对促进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维护民族团结和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对于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成果和体现少数民族利益以及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形成正确的行政价值观。民族自治地方具有特殊的生产生活环境,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发展不平衡性等特征的行政文化,这种行政文化对民族自治地方行政主客体和行政组织的行政价值选择、行政行为目标、行政心理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加强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文化建设将是形成一种体现公平正义、科学民主、繁荣发展的价值观念,这种观念对于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组织的行为活动和行政价值观起到重要引领作用。

有利于提高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综合能力。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35期2014年第03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对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而言,加强行政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公务员素质、提高政府效率、提高政府执行能力和带动社会整体文化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示范作用。毫不夸张的说,优秀而高尚的行政文化是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活动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促进政府综合能力提高的“助推器”,是推进建设高效廉洁为民政府的强有力的支撑。

三、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机遇期,民族自治地方在行政文化建设过程中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民族自治地方在加强行政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更新观念,明确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文化建设目标。传统的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特殊性,民族自治地方在行政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以全新的观念武装头脑,积极探索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的行政文化,以服务型行政文化为建设目标。目标是激励的重要推动因素,民族自治地方行政文化建设只有以建设服务型行政文化为目标,以服务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开展行政活动,唤醒民族自治地方人民的主人翁意识。

培养民族自治地方公务员学习能力,培养先进行政理念。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号召公务员把自觉学习作为一种责任,切实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大力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了解熟悉民族工作,引领民族自治地方公务员树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行政群众观,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民族自治地方公务员真正树立健康的行政心理、高尚的行政道德、正确的行政意识,这都是先进行政理念的具体表现,先进的行政理念必然会催生先进的行政文化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