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养殖污染防治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海水养殖污染防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Q95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前言
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国家经济建设的生命线。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而对水域的破坏性开采、不合理利用及大量污染物肆意排放等,导致淡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一、目前养殖生产中的污染现状
1养殖者技术和管理水平远远落后于形势的发展我国目前养殖生态环境总体水平不太乐观,第一,养殖的分散性较大,规模小,范围广等形式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发展,也给管理上带来一定的麻烦。第二,放养密度增加,放养方式单一化,放养品种混养不当,进行日常管理和环境管理技术水平落后且不到位,使得水体污染日益严重。第三,由于生产者对质量的意识淡薄,导致对养殖环境与产品质量重视不够,忽略了预防及控制疾病的工作;只注重管理,不惜采用多种药物,且加大用药量治疗鱼病,鱼体药残普遍存在,水体药残比较严重,造成水产品的药物和有害物残留超标,水产品食用安全系数下降。
2重视产量,忽视水体污染及其带来的危害
为了获得较高产量,水产养殖逐步由粗放式养殖转变到集约化养殖,不断增加密度,提高投饵量,忽视高密度与高投饵所带来的大量残饵、排泄物沉于水体而造成的危害。科学研究表明投入水体饵料通常有/"2或更多未被鱼类摄食,产生的残饵、残骸与鱼虾排泄物一起沉到水底,通过耗氧并分解为氨氮,使其转变为氨化物、亚硝态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危害水体。高密度养殖使水域自净能力变差,致使大量病毒、细菌等致病微生物在水中滋生,水质严重恶化,而污染水体则可通过水流动导致邻近区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致使病原微生物四处蔓延。
2长期以来污水的乱排乱放
大量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经过任何处理或不按标准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使一些近岸水域生活污水量和有机物废弃物含量日益增加。污水中各种有毒物质、化学物质、重金属等一旦进入水体,将改变水体理化性质,影响各种水质指标,当这些污染物的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破坏水生生态系统,造成对养殖鱼类的危害。为了防止污水的乱排乱放,可以采取一定调控措施达到减少污染的目的:避免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于养殖水体,可经过严密处理净化水体使其无毒排放;可以通过过滤、沉淀、分离除去毒害物质;可用混凝法沉淀污水中可溶性或胶体物质;可用中和法处理酸碱物质等。废水中所含污染物种类较多,单纯只用一种处理方法不能去除所有污染物,往往需要几种方法组成一处理系统才能完成。
二、养殖池塘污染的原因
1池塘底部淤泥的积累
池塘既是水生生物的生长环境,又是其分泌物、排泄物的处理场所。随着养殖生产的进行,大量饵料投入池塘,残饵和水生生物的粪便、尸体、死亡藻类不断增加而又无法排出池外,沉积于池底,在池塘底部形成一层黑色的淤泥。
一些养殖池塘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养殖池塘缺乏必要的清整维护,池塘底部淤泥无人清理,池底淤泥越积越厚。淤泥中的有机物质在缺氧条件下发酵分解产生大量的中间产物,如氨、硫化氢、甲烷、氢、有机酸、硫醇、低级胺类等,这些物质的产生,不仅对水生动物有着直接的危害,而且会使底质和水质酸化,P H 值明显下降,从而间接影响水生动物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这些物质轻则会影响水生动物的生长,导致饲料系数增大,养殖成本上升,重则引起水生动物中毒死亡和泛塘,对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
2滥施药物造成的药物污染
由于水产疾病防治技术滞后及养殖户用药知识匮乏等因素,导致许多养殖户使用价廉、残留严重的农药、鱼药及化工原料,造成了养殖水体的严重污染。另外,各种人药、兽药中的抗生素、激素类药物近年来在水产养殖业上的应用,虽然对治愈疾病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却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水环境和水生动物体内的微生态平衡,使养殖水生动物失去了一些正常的菌群屏障及生物拮抗作用,从而导致外源性效应菌和内源性致病菌大量繁殖,引发更大的病害。
3残饵过多造成的饲料污染
投饲过多、投饲方法不当或饲料质量较差造成残饵过多引起饲料污染。传统的池塘养殖因追求高产高效,放养密度普遍较大,投饲量也普遍偏大。且多人工投喂青绿饲料和植物性原料饲料,饲料营养不全面,所投饲料在池塘水体中流失较多,利用率低,增加了水体中有机物的污染量。
三、养殖池塘污染的修复技术
1彻底清淤消毒
鱼种放养前必须做到清淤消毒,清除池塘过剩的淤泥,进行消毒、曝晒,将池塘淤泥中的有机物在缺氧环境下产生的硫化氢、氨气等有害物质氧化成硫酸根、硝酸根,使之无害,并成为植物良好的营养,改善水质和底质条件。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渔业生产过程的监督管理力度,继承我们祖先冬季夹塘泥清淤的良好传统,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从法律上或经营承包合同上明确规定水产养殖单位必须3~5年清淤一次,彻底改变目前因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造成的对池塘养殖掠夺式经营,走健康、无公害、可持续发展之路。
2转换养殖模式,推广生态养殖。
减少苗种放养密度,降低养殖产量,提高水产品品质。加大科学宣传力度,提高养殖水平,加强鱼病监控,实行凭处方购药、用药,推广使用无拮抗、无毒性、无残留的渔药,减少因药物残留造成的养殖池塘的污染。
3改变投饲方式,向颗粒化、自动化发展。
为减少残饵对池塘水体的污染程度,在养殖过程中应提倡、推广使用优质配合颗粒饲料,并搭设食场、食台,采用自动喷料机投喂,以提高饲料质量和利用率。
4营造人工湿地,进行生物修复。
根据养殖单位自身情况,将部分养殖池塘放弃养殖功能,改造成人工湿地。池底种植芦苇、蒲草、菰等挺水植物,池中放养菱、睡莲、浮萍等浮叶植物、漂浮植物,采用以下工艺流程:养殖污水沉淀池人工湿地养殖池塘,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系统环境,对养殖污水进行生态处理。养殖污水中的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湿地的沉淀、过滤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进而被微生物利用;污水中可溶性有机物则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与生物代谢降解而被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无机氮和磷,作为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元素,直接被湿地中的植物吸收利用。通过定期收割湿地植物而将池塘中的有机物质从养殖系统中去除。
5利用微生物修复
根据微生物原理,对水生动物及其生活环境中正常的有益微生物菌种或菌株,进行鉴别、筛选、选种、培养、干燥等手段制成活菌制剂,应用于水产养殖生产,使用方式有两种。
(1)拌饵投喂乳酸菌、酵母菌、芽孢杆菌等,以改善养殖对象肠道微生物菌群,提高其消化率和机体免疫力。
(2)直接向水体中役放光合细菌、芽孢菌、硝化细菌等,将水体或底泥中的有机物、氨氮、亚硝酸盐等分解吸收,转化为有益或无害物质,以改善池塘水质和底质。
结束语
水体环境遭到人类活动或养殖物自身的破坏,容易形成养殖水体的严重污染。养殖水体污染,是指由人类的养殖活动、养殖对象自身的分泌和排泄物、饵料过剩、药物残留等因素,造成水体遭到破坏、水质因子平衡失调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毕士川,黄冬梅.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与建议[J]. 中国水产. 2005(04)
[2] 陈俊玉,何建顺.加强水产品药残控制提高质量安全管理水平[J]. 江西水产科技. 2005(01)
篇2
一、我国海洋渔业生产取得的成绩
(一)浅海、滩涂海水养殖和海珍品增养殖取得显著成效
为实施“海上辽宁”、“海上山东”的战略,辽宁、山东两省充分发挥地处辽东、山东半岛和北黄海、渤海湾的优势,利用浅海、滩涂积极发展水养殖业。1996年,辽宁、 山东两省海水养殖产量分别达到111万吨和259.7万吨,占海产品总量的43%和54.5%。 为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两省又积极开发海水增养殖业,实施了对虾人工增殖放流和海底底播工程。辽宁省自1985年开始生产性放流以来,共放流1~3厘米幼对虾125亿尾,回捕产量达1.9万吨,直接经济效益6.5亿元, 社会效益达2.8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0,居全国领先水平。海底底播是近些年来新兴的生产领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大连市长海县是一个海岛县,全县底播增殖面积40万亩,重点发展鲍鱼、海参、海胆、虾夷扇贝等海珍品,以及文蛤、杂色蛤、魁蚶等品种,产量共达8万多吨, 初步建成了一个以底播增殖为主的海底庄园。山东省长岛县的海水养殖区现在已由近岸浅海扩展到深水大流海区,养殖品种由传统的海带、扇贝扩大到鲍鱼、海参、虾夷扇贝等海珍系列养殖,养殖形式也由单一的筏式养殖转变形成为海上筏养、海底播养、陆上工厂化养殖等多种养殖形式一起上的新局面。在列岛周围70万亩海域,初步形成了上、中、下水层综合利用的“蓝色牧场”。1996年全县海产品产量30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达20.87万吨,养殖收入6.58亿元。 浙江省在合理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之后,也确立了以养殖业为主的发展思路,海水养殖取得显著发展。1996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达到85.82万亩,产量达39.51万吨,列全国第六位。1997年,浙江省桃花海洋渔业公司和象山港渔业公司,分别从福建省引进欧鳗和大黄花鱼种苗,采取大面积海水人工养殖,并获得成功,由于经济效益显著,预计将会有更大发展。
(二)建立了新型的海洋捕捞机制,积极发展远洋渔业
浙江省濒临东海,大陆架渔场面积达34050万亩, 是浙江省陆域面积的两倍多。著名的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丰富的渔业资源加速了浙江省海洋捕捞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渔业总产量达342.14万吨,其中海洋捕捞占259.72万吨,居全国首位。针对我国近海传统鱼种结构的变化,浙江省积极采取对策,使海洋捕捞结构从以沿岸近海为主,初步实现了向外海发展的转变,远洋捕捞作业已发展到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极大地促进了海洋渔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外海渔获量已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61%。远洋渔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并具有了一定规模,去年产量达13.4万吨。
(三)积极开发水产品加工业,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辽宁、山东、浙江三省渔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本省水产品保鲜加工业的迅速掘起。水产品加工是水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也是今后海洋经济增值的发展方向。为瞄准国内国际市场,浙江省首先发展冷冻小包装和方便食品,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海洋药物等产品,使水产品获得显著增值。1996年,全省水产品加工总量达60余万吨, 加工产值63.8亿元,水产品加工综合能力列全国前茅。
二、对我国水产品需求潜力和海洋渔业资源潜力的分析
据农业部渔业局测算,1995年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0.5公斤,人均消费量为11.6公斤,但消费极不平均,沿海地区有的高达40公斤,而内陆一些地区人均消费不到1公斤, 所以内陆地区水产品的消费潜力是很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食鲜味美的水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如果按每人每年增加1公斤水产品消费来计算,5年就需要增加600 万吨的产量。 而根据有关部门预测, 今后几年每年人口将净增加1400万左右,满足新增人口对水产品的消费就需增加水产品产量16万吨。因此,应充分挖掘渔业资源的潜力,以满足人民对水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提高养殖单产的增产潜力
我国海水养殖单产整体水平不高。“七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平均为442斤/亩;“八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已提高到677斤/亩。随着我国海洋渔业的迅速发展,相应的良种体系、渔用饲料体系、病害防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养殖优良品种的引进及池塘改造等,“九五”期间,我国海水养殖单产达到800 斤/亩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扩大养殖面积的潜力
我国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和滩涂面积约为2亿亩, 按现有科学技术水平,可进行人工养殖的面积为4000万亩。到1995年止,已利用的浅海和滩涂面积为1074万亩,仅占可养殖面积的26.8%。由于养殖技术、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用于养殖的面积将不断扩大。如:山东省长岛县就已在30~40米水深的海域进行养殖,并获得成功。另根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料,我国近海3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为4.8亿亩; 4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6.2亿亩。由此足以说明, 我国扩大海水养殖面积潜力是很大的。
(三)开发外海和远洋渔业资源的潜力
据资源调查,我国部分外海还有一定的渔业资源蕴藏量。仅南海外海海域就有近100万吨。稳定近海,调整远洋捕捞结构已势在必行。 外海海域特别是公海海域渔业资源还有相当大的潜力。随着我国远洋渔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和同第三世界国家渔业合作的日益发展,远洋渔业产量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据农业部渔业局提供的资料,预计到本世纪末,远洋和外海渔业产量将增加50万吨。
三、目前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近海捕捞过度,造成渔业资源渐趋枯竭
近海捕捞是一项投入高回报率也高的产业,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我国渔业生产管理机构的执法力度又相对薄弱,因此海洋捕捞出现了无度、无序的现象,造成我国海洋渔业传统资源渐趋枯竭。以舟山渔场为例,大、小黄鱼和墨鱼等传统经济鱼类已形不成渔汛,带鱼也趋于小型化、低龄化。如1996年冬汛结束后, 在捕获的带鱼中, 每尾在100 ~150克的占一半左右,而且渔业总产量中带鱼比例与1995 年同期相比下降一成多,比上年减少4~5万吨。
(二)渔业病害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近年来,受综合因素影响,海区生态环境恶化,海洋渔业病害日趋严重。对虾、扇贝、鲍鱼、海带等均不同程度受到病害影响,且危害品种有扩大蔓延之势。1993年爆发流行性虾病后,全国对虾产量由1991年的22万吨锐降至1994年的6.4万吨,养殖、加工、 销售等环节累计经济损失年均达100亿元,对虾养殖业遭到毁灭性打击, 极大地挫伤了虾农养殖积极性。虽然一些地方坚持以防为主和以混养为主的方针,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大面积对虾养殖病害的防治,至今仍没有某个地方或单位研究出彻底有效的解决措施。渔业病害已经愈来愈成为制约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三)我国近岸海洋污染日趋严重
渤海、东海、黄海近岸海域都不同程度受到来自三方面的污染。其中,陆源污染占整个海洋污染的80%,船舶污染占15%,海水养殖、海洋矿藏开发造成的污染占5%。污染造成的后果是海水富营养化, 诱发赤潮。如辽宁省1996年出现赤潮32次,每次最长时间达7~8天,严重影响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严格执法,加大实施休渔制度的力度
为保护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应加强对海洋渔业捕捞的管理,严格划定我近海休渔区域,建立健全休渔制度。据了解,浙江省舟山渔场在对带鱼实行了两个月的休渔期后,今年捕获的带鱼普遍比往年大出一指宽。辽宁省今年比往年晚一个月捕获海蛰,增收5 亿多元。这充分说明休渔制度有效可行。因此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充分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严格执行休渔制度,以确保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组织科研院校联合攻关,加强渔业病害的防治研究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面积的海水养殖一旦发生病害,很难找到立竿见影的方法和技术。因此,建议国家科委与沿海省、市、县各级政府,采取多渠道集资的办法,积极扶持科研院校加紧进行渔业病害防治的基础性研究和预防性研究,并将其列入国家计划,以确保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建议国家从大农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把用于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和良种的1亿美元专项经费, 划出一部分用来支持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
(三)在黄海北部海域建立渔业经济技术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篇3
(一)浅海、滩涂海水养殖和海珍品增养殖取得显著成效
为实施“海上辽宁”、“海上山东”的战略,辽宁、山东两省充分发挥地处辽东、山东半岛和北黄海、渤海湾的优势,利用浅海、滩涂积极发展水养殖业。1996年,辽宁、山东两省海水养殖产量分别达到111万吨和259.7万吨,占海产品总量的43%和54.5%。为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两省又积极开发海水增养殖业,实施了对虾人工增殖放流和海底底播工程。辽宁省自1985年开始生产性放流以来,共放流1~3厘米幼对虾125亿尾,回捕产量达1.9万吨,直接经济效益6.5亿元,社会效益达2.8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0,居全国领先水平。海底底播是近些年来新兴的生产领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大连市长海县是一个海岛县,全县底播增殖面积40万亩,重点发展鲍鱼、海参、海胆、虾夷扇贝等海珍品,以及文蛤、杂色蛤、魁蚶等品种,产量共达8万多吨,初步建成了一个以底播增殖为主的海底庄园。山东省长岛县的海水养殖区现在已由近岸浅海扩展到深水大流海区,养殖品种由传统的海带、扇贝扩大到鲍鱼、海参、虾夷扇贝等海珍系列养殖,养殖形式也由单一的筏式养殖转变形成为海上筏养、海底播养、陆上工厂化养殖等多种养殖形式一起上的新局面。在列岛周围70万亩海域,初步形成了上、中、下水层综合利用的“蓝色牧场”。1996年全县海产品产量30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达20.87万吨,养殖收入6.58亿元。浙江省在合理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之后,也确立了以养殖业为主的发展思路,海水养殖取得显著发展。1996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达到85.82万亩,产量达39.51万吨,列全国第六位。1997年,浙江省桃花海洋渔业公司和象山港渔业公司,分别从福建省引进欧鳗和大黄花鱼种苗,采取大面积海水人工养殖,并获得成功,由于经济效益显著,预计将会有更大发展。
(二)建立了新型的海洋捕捞机制,积极发展远洋渔业
浙江省濒临东海,大陆架渔场面积达34050万亩,是浙江省陆域面积的两倍多。著名的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丰富的渔业资源加速了浙江省海洋捕捞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渔业总产量达342.14万吨,其中海洋捕捞占259.72万吨,居全国首位。针对我国近海传统鱼种结构的变化,浙江省积极采取对策,使海洋捕捞结构从以沿岸近海为主,初步实现了向外海发展的转变,远洋捕捞作业已发展到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极大地促进了海洋渔业的发展。1996年,全省外海渔获量已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61%。远洋渔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并具有了一定规模,去年产量达13.4万吨。
(三)积极开发水产品加工业,培育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辽宁、山东、浙江三省渔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带动了本省水产品保鲜加工业的迅速掘起。水产品加工是水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也是今后海洋经济增值的发展方向。为瞄准国内国际市场,浙江省首先发展冷冻小包装和方便食品,在此基础上又开发了海洋药物等产品,使水产品获得显著增值。1996年,全省水产品加工总量达60余万吨,加工产值63.8亿元,水产品加工综合能力列全国前茅。
二、对我国水产品需求潜力和海洋渔业资源潜力的分析
据农业部渔业局测算,1995年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0.5公斤,人均消费量为11.6公斤,但消费极不平均,沿海地区有的高达40公斤,而内陆一些地区人均消费不到1公斤,所以内陆地区水产品的消费潜力是很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对高蛋白、低脂肪,食鲜味美的水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如果按每人每年增加1公斤水产品消费来计算,5年就需要增加600万吨的产量。而根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后几年每年人口将净增加1400万左右,满足新增人口对水产品的消费就需增加水产品产量16万吨。因此,应充分挖掘渔业资源的潜力,以满足人民对水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一)提高养殖单产的增产潜力
我国海水养殖单产整体水平不高。“七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平均为442斤/亩;“八五”期间,海水养殖单产已提高到677斤/亩。随着我国海洋渔业的迅速发展,相应的良种体系、渔用饲料体系、病害防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养殖优良品种的引进及池塘改造等,“九五”期间,我国海水养殖单产达到800斤/亩以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二)扩大养殖面积的潜力
我国15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和滩涂面积约为2亿亩,按现有科学技术水平,可进行人工养殖的面积为4000万亩。到1995年止,已利用的浅海和滩涂面积为1074万亩,仅占可养殖面积的26.8%。由于养殖技术、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用于养殖的面积将不断扩大。如:山东省长岛县就已在30~40米水深的海域进行养殖,并获得成功。另根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资料,我国近海3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为4.8亿亩;40米等深线所围浅水面积6.2亿亩。由此足以说明,我国扩大海水养殖面积潜力是很大的。
(三)开发外海和远洋渔业资源的潜力
据资源调查,我国部分外海还有一定的渔业资源蕴藏量。仅南海外海海域就有近100万吨。稳定近海,调整远洋捕捞结构已势在必行。外海海域特别是公海海域渔业资源还有相当大的潜力。随着我国远洋渔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和同第三世界国家渔业合作的日益发展,远洋渔业产量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是可能的。据农业部渔业局提供的资料,预计到本世纪末,远洋和外海渔业产量将增加50万吨。
三、目前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近海捕捞过度,造成渔业资源渐趋枯竭
近海捕捞是一项投入高回报率也高的产业,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我国渔业生产管理机构的执法力度又相对薄弱,因此海洋捕捞出现了无度、无序的现象,造成我国海洋渔业传统资源渐趋枯竭。以舟山渔场为例,大、小黄鱼和墨鱼等传统经济鱼类已形不成渔汛,带鱼也趋于小型化、低龄化。如1996年冬汛结束后,在捕获的带鱼中,每尾在100~150克的占一半左右,而且渔业总产量中带鱼比例与1995年同期相比下降一成多,比上年减少4~5万吨。
(二)渔业病害严重制约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近年来,受综合因素影响,海区生态环境恶化,海洋渔业病害日趋严重。对虾、扇贝、鲍鱼、海带等均不同程度受到病害影响,且危害品种有扩大蔓延之势。1993年爆发流行性虾病后,全国对虾产量由1991年的22万吨锐降至1994年的6.4万吨,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累计经济损失年均达100亿元,对虾养殖业遭到毁灭性打击,极大地挫伤了虾农养殖积极性。虽然一些地方坚持以防为主和以混养为主的方针,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大面积对虾养殖病害的防治,至今仍没有某个地方或单位研究出彻底有效的解决措施。渔业病害已经愈来愈成为制约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三)我国近岸海洋污染日趋严重
渤海、东海、黄海近岸海域都不同程度受到来自三方面的污染。其中,陆源污染占整个海洋污染的80%,船舶污染占15%,海水养殖、海洋矿藏开发造成的污染占5%。污染造成的后果是海水富营养化,诱发赤潮。如辽宁省1996年出现赤潮32次,每次最长时间达7~8天,严重影响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严格执法,加大实施休渔制度的力度
为保护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应加强对海洋渔业捕捞的管理,严格划定我近海休渔区域,建立健全休渔制度。据了解,浙江省舟山渔场在对带鱼实行了两个月的休渔期后,今年捕获的带鱼普遍比往年大出一指宽。辽宁省今年比往年晚一个月捕获海蛰,增收5亿多元。这充分说明休渔制度有效可行。因此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充分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严格执行休渔制度,以确保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组织科研院校联合攻关,加强渔业病害的防治研究
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面积的海水养殖一旦发生病害,很难找到立竿见影的方法和技术。因此,建议国家科委与沿海省、市、县各级政府,采取多渠道集资的办法,积极扶持科研院校加紧进行渔业病害防治的基础性研究和预防性研究,并将其列入国家计划,以确保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建议国家从大农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把用于引进农业高新技术和良种的1亿美元专项经费,划出一部分用来支持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
(三)在黄海北部海域建立渔业经济技术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
篇4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保护对策;莱州湾
中图分类号 X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296-02
2009年4月,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总书记从全面和战略高度深谋远虑的重要部署,也是莱州市面临的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莱州湾属半封闭海湾,是污染的重灾户,水体交换能力差,接纳陆源污染物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受污面积大,局部海域已呈现“荒漠化”。运用科学的方法实现环境与经济、人类与社会和谐永续发展是应对莱州湾生态不断遭到破坏的根本所在。本文根据莱州湾生态及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套保护对策,试图有效改善其水质、底质环境,以期为莱州湾的环境治理提供启示。
1莱州湾概况
1.1莱州湾地理概况
莱州湾位于渤海南部,面积约8 000 km2,约占渤海总面积的1/10。海岸线长400 km,有黄河等10余条河流注入。濒临的城市有东营、潍坊、烟台3个地级市及所辖的9个县市区;由注入河流辐射到的有济南、青岛、东营等9个市及所辖34个县市区[1]。莱州湾水深多在5 m内,底质以泥沙为主。地势属凹陷型,由沿岸向深海缓延倾斜,形成了幅员广阔而平坦的潮间带和潮上带堆积平原。潮间带坡比多在0.03%内,宽3~5 km,底质泥砂型,沉积物有机含量为0.18~0.23。
1.2 莱州湾气象水文概况
莱州湾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沛,有利于水生动植物生长。其冬季风强盛,夏季风较弱,年降水量为400~600 mm,降水多集中在6―8月。水温受气温影响很大,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潮汐属不正规半日潮,潮流多为旋转流,最大流速为1.5 m/s。莱州湾属超浅型海湾,水色浑黄,透明度1 m左右,盐度为12.7~33.5。
1.3莱州湾生物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概况
历史上莱州湾是山东近海主要渔场和鱼虾蟹贝产卵场。分布的鱼虾蟹类110余种,分布滩涂的贝类资源39种;海盐资源蕴藏量位于全国前列;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不同类型油气田60余个,石油地质储量11.5亿t。
2莱州湾环境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沿岸人口的增多和人为干预的日益加剧,以及工业、农业、海洋运输业、油气开采业等蓬勃兴起,莱州湾污染日趋严重,给该水域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2.1渔业资源严重萎缩
莱州湾拥有亚洲最大的纯碱厂――潍坊纯碱厂、全国三大盐场之一――羊口盐场及星罗棋布的中小型盐场、溴素厂。据调查,莱州湾现有各种类型排污口17处,年排入污水量逾2亿t,水域中油类、重金属和氮污染分别达到Ⅲ、Ⅱ、Ⅱ级。而莱州湾养殖区面积最大,占山东省的33.7%,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对渔业造成严重的影响。一是生物多样性降低。莱州湾生态环境污染趋势日益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重大威胁,导致生物种群、分布数量不断减少,已有50余种主要经济鱼虾贝类资源锐减或衰退,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鲅鱼、鲐鱼、墨鱼、黄姑鱼、银鱼、褐虾等早已绝迹。二是水产品质量下降。水产品质量下降,如梭鱼、半滑舌鳎等经济品种因长期生存在受污染的水域中而导使其肉质变异,对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一定威胁,并严重影响着滨海旅游业、盐及盐化工业的持续发展。
2.2重金属污染严重
莱州湾位于渤海南部,为半封闭性海湾,湾内水深较浅,水交换能力较差。重金属是近海环境中最主要的污染物之一,沉积物被认为是海洋环境中重金属最终的蓄积地,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能反映海域的污染状况。1998年海岸带基础调查已发现,莱州湾沿岸地区养殖贝类受到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其中镉含量的超标率达到50%,这说明重金属污染已给区域生态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2.3海水入侵严重
1976年在莱州市滨海平原首先发现海水入侵现象,主要由超量开采地下水而造成。随后在渤海沿岸、黄海沿岸一些海岛也发生海水入侵现象。海水入侵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寿光县1981―1989年,咸淡水界面向南推移1 777 m,平均扩侵速度197 m/年,其中1988年扩侵258 m。莱州市海水入侵发展最快,灾情最严重。1976―1989年,海水入侵面积累计为238.2 km2,占全市滨海平原总面积的80%以上[2-3]。海水入侵使耕地灌溉能力受到影响,人口吃水发生困难,海侵区内工业设备锈蚀严重,产品质量下降,部分企业转产或停产。
3莱州湾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3.1加强莱州湾的管理
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采取相应的措施并确保实施,这是莱州湾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取得成功的关键;采取适应性的管理策略和行动计划。根据生态系统功能和社会需要,通过控制性的科学管理、监测和调控管理活动,提高当前的管理水平,以满足生态系统容量和社会需求方面的变化。同时,发挥公众的环境监督作用,使他们理解和参与适应性管理行动。如渔业方面,推进渔业生态安全率,实施放流苗种检验检疫制度、苗种采购政府招标制度、放流苗种定点生产制度;引进设施渔业养殖的最新成果,积极开展循环水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推动工厂化养鱼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循环水养殖模式转变;设立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区,渔政执法部门应该继续加大渔政管理投入、强化管理手段、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控制湾内渔船数量、保护莱州湾及近海渔业资源,以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等。
3.2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一是加强海上污染的控制与防治。石油是莱州湾主要污染物之一,主要来自于港口、码头、石油化工厂、炼油厂等,对于上述单位,责令其必须建立除油设施,对含油废水进行处理,充分利用“3S”技术,完善海上溢油监测系统,对莱州湾的石油污染实行实时动态监控,同时建立海域油污防备和反应系统,增强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能力。另外,对船舶的污染物排放也要加强监管[4]。养殖业对海域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忽视。控制养殖业污染物排放,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改进养殖技术、改变养殖观念,建立合理高效的人工养殖生态系统,对养殖业产生的废物加以回收利用,努力实现清洁生产。二是控制陆源污染物的排放。根据莱州湾自身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对工业、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建立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入海总量控制的双控制度。对工业污染,应合理调整工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对建设项目进行严格审批,禁止新建污染企业;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真正实现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通过推行清洁生产,确保排污企业达标排放;提高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率,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对于农业污染,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严格控制农药污染;进一步加强禽畜养殖污染控制,推广禽畜粪便综合利用技术;实施育林涵养水土措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负荷。
3.3加强莱州湾内环境监测能力,严格控制围填海项目
应用RS、GIS、GPS 等现代科学技术对莱州湾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的动态监测,这是解决莱州湾生态问题的中心工作。对于莱州湾水质、沉积物和生物进行立体监测,利用卫星遥感、监测船以及监测站等建立完善的监测预报系统,以监控河口及海域,及时控制重大水质污染事故,为海域的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依据,为污染防治提供条件。
在进行大规模填海工程和海岸工程之前,要进行充分的海洋环境调查与评价,严格控制占用海域和海岸线的项目建设,减少围填海对环境的影响。在莱州湾海域和沿岸,除经政府批准并且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外,应暂停其他填海工程项目建设。
3.4加强莱州湾环保科学的研究,构建生态平衡
莱州湾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必须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先进的工程技术及设备是生态保护的重要保证。研究莱州湾海域的环境保护和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对促进生态良性循环、提高莱州湾水体和湿地自净能力、污染物迁移转化过滤等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地限定各厂矿企业及河道排放入湾的污染物总量;推广降低能耗、提高环境效益的技术设备;培养科技骨干,形成一支多学科、多层次的环保科技队伍。
针对莱州湾封闭性较强、水体交换不畅、纳污区分布集中等特点,不仅要采取“治”,如限制入海污水总量、加大监测等,还需进行“疏”,即加快莱州湾水体交换速度、改变纳污区分布、加速吸纳沉淀在湾内的污染物、加快扩散与稀释,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降低污染物浓度,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4参考文献
[1] 王文海.中国海湾志第四分册:山东半岛南部和江苏省海湾[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27.
[2] 薛禹群,吴吉春,谢春红,等.莱州湾沿岸海水入侵与咸水入侵研究[J].科学通报,1997(22):1-3.
篇5
我市地处亚热带,拥有zz公里的海岸带和两个内海,水质良好,水温常年稳定,水产养殖没有生长停滞期,发展海水养殖得天独厚。全市现有虾池面积xx亩,其中高位池面积xx亩,主要分布:xxzz亩、zzxx亩、zzx亩、东澳x亩。低位池面积xx亩,主要分布:xxaa亩、xxzz亩、xxvv亩、xxvv亩、xxzz亩。养殖方式为合作社和专业户,其中合作社有xx家、专业户有xx多户。两个内海有渔排xx个、vv个栏口,其中老爷海有渔排zz个、 xx个栏口;小海有渔排xx个、 vv个栏口。
由于低位虾池都抽用两个内海海水进行养殖,而两个内海渔排放养长期都处于“无序、无度、无偿”状况。因放养过度,水道堵塞,海水交换能力低,导致海水质量差,环境污染严重,病害频发,且在渔排和虾池之间相互传染,恶性循环,不仅渔排养殖不能得较高经济效益,而且虾池养殖也效益低下。据调查,在没有发生病害情况下,低位池养殖成本约xx元/亩,产量约xx公斤/亩,价格xx元/公斤左右,经济效益较好,可一旦发病就会严重亏损,有些养殖户难于维持下去。为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经过广泛宣传发动和政府扶持,很多地区养殖户对其虾塘进行更新改造,据统计,全市已改造的虾池有zz亩,其中xxvv亩、zzvv亩、xxvv亩、zzxx亩、xxvv亩。经过更新改造后的虾池养殖效益明显上升,据调查,更新改造后虾池产量约xx公斤/亩,养殖成本约vv元/亩,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全市尚有vv亩低位池等待改造。
我市低位池大都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早期建设没有科学规划,布局不合理,排灌系统不科学,进排水不分家,容易造成病毒交叉感染。从现未改造的低位池状态来看,存在池塘陈旧老化、池水浅、漏水严重、技术落后等,加上渔排放养密度过高,水质差及病毒交叉感染严重等因素影响,严重制约我市海水养殖业发展。因此,引导和扶持农民从内海养殖向外海养殖和进行低位池改造,对发展我市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非常必要。
二、发展我市海水养殖业的意见
(一)引导和扶持农民发展深水网箱养殖
鉴于小海海域现有养殖渔排x个、x个栏口,且都放养在港门口的狭小水道上,严重地影响海水交换,影响小海周边x亩虾池的养殖。同时,因渔排放养过度,病害频发,很多渔排养殖连年亏损。为使渔排养殖和虾池养殖达到双赢,一方面要加强对小海渔排养殖规划管控,迁移港区及狭榨通道渔排,严禁新增渔排。同时,在港北附近划定一片海域,通过政府扶持,引导渔排养殖户成立合作社,拆除小海养殖渔排转向深海网箱养殖。
据了解,制作周长x米双浮管圆式深水网箱成本约为x万元/个,建议由市政府补贴制作,安排给愿意拆除自家渔排的养殖户养殖。实施计划为:2014年安排x万元制作x个深水网箱进行养殖试验,成功后,每年安排x个,争取5年内把港区及航道上渔排转移完成。
(二)引导和扶持低位虾池改造
鉴于我市目前尚有x亩低位虾池未改造,这些虾池大都陈旧破损,设施差,病害多,产量低,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下,需分步实施改造。改造要求为:①池塘水深1.8米以上;②四周水泥硬化式增铺地膜;③进排水分开;④每亩配1-2台增氧机;⑤有条件的进行中央排污。据测算,每亩改造成本约为4000元。
为调动农民改造低位池积极性,促进养殖增效,建议市政府每亩补贴xx元,从2014年起,每年改造xx亩,争取3-5年内全部完成低位池改造。
(三)扶持种苗繁育基地建设
1、扶持和乐蟹种苗繁育基地建设
近年来,由于和乐蟹天然资源的过度捕捞以及养殖环境的恶化,造成天然捕捞和乐蟹种苗量急剧下降,未能满足我市养殖和乐蟹的需求,制约和乐蟹的发展壮大。因此建议政府予以扶持,并引进资金技术,兴建和乐蟹育苗场来解决我市养殖户养殖和乐蟹苗种问题。初步设计规模为:投资xx万,占地面积x亩,育苗车间x座,育苗池x个,育苗水体x立方,年产和乐蟹苗x亿尾。通过扶持发展和乐蟹种苗基地,发挥品牌效益,推动和乐蟹产业发展。
2、扶持东风螺种苗基地建设
目前我市养殖东风螺有xx多户、x千多口,主要分布在xx镇,年产东风螺xx吨,产值xx万元。可市内没有一座育苗场,苗种均来自文昌及琼海。由于东风螺养殖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我市水质跟文昌、琼海又有差别,所以养殖户每次购苗,都要测验苗场的水质是否与本地水质相近,才确定购苗,选择苗种空间非常有限。因此,建议政府扶持在xx镇建设一座东风螺育苗场,初定规模为:投资x万,年产x亿粒。通过扶持东风螺种苗基地建设,推动东风螺产业发展。
篇6
1.1入海河口海水水质超标现象严重
近年来,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量比重越来越大,2007年,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量为4.2万t,占总入海量的比例大约为65%;2008~2012年,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量大约在3.9~9.4万t不等,占比逐步由79%升至91%左右。入海河流水质对海水水质产生较大影响,如钦江、茅岭江注入的茅尾海海域,南流江、大风江注入的廉州湾海域,COD、氮、磷浓度相比高于其它海域,特别是茅尾海海域,无机氮普遍超标。2012年,在广西9条入海河流的11个水质监测断面中,南流江携带入海污染物为36425t,钦江为15693t,茅岭江为8189t,北仑河为6008t,防城河为5967t,大风江为3801t,白沙河为2670t,西门江为1062t,南康江为969t。入海河流携带的入海污染物,如高锰酸盐、总氮、总磷、石油类、重金属等均比以前年份明显增加。除茅岭江入海河口水质多年来基本能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外,其余监测断面的水质均不同程度出现超标,甚至有V类、劣V类水质情况出现,超标因子主要有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等。
1.2海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增加
随着港口码头的开发建设以及临海钢铁工业的发展,重金属污染物开始在海洋沉积物中累积富集,造成铁山港、廉州湾、防城港、珍珠港等海域铬金属含量呈有显著性上升趋势,珍珠港海域沉积物中铜含量也有显著增加的现象。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增加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入海排污口未达标废水排放。据调查,2012年,所监测的17个广西沿海城镇排污口中,仅有1个排污口的废水达标排放,达标率仅5.9%,其余16个排污口的废水未达标排放。未达标排放超标因子主要为磷酸盐、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氨氮等;二是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2012年,广西沿海钦州、北海、防城港三市共有废水外排的工业企业276家,年排工业污水量7763.76万t,化学需氧量22060.96t,氨氮748.81t,石油类66.14t,重金属1306.6kg。大量的工业污水排放使附近海域各类沉积物因子产生明显变化,而这些因子对广西近岸海湾沉积物环境质量产生一定影响,造成锌、有机碳、石油类、铅、砷、铜、镉、硫化物和总铬等沉积物因子超标现象。2002~2012年,广西近岸海域中锌的超标率为4.8%,有机碳、石油类和铅超标率为2.4%,砷和铜超标率为1.7%,镉超标率为0.7%,硫化物和总铬超标率为0.3%。不同海湾中的沉积物因子均出现严重的超标现象,例如,廉州湾,锌超标率为20.0%,石油类和有机碳的超标率分别为11.4%、5.7%;茅尾海,砷和铜超标率为6.5%;防城港湾,锌和铅超标率分别为8.6%、6.7%;珍珠湾,锌超标率为10.0%。反映出广西沿岸海湾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有加重的变化趋势,此外,生活污水、规模养殖、港口船舶等不同途径排放入海的污染物及其废水、污水也会造成海岸带重金属污染趋势的加重。
2海岸带海洋环境污染风险影响分析
广西北部湾海岸带海洋环境污染风险影响主要来源于临岸石化工业企业污染、有色金属重金属污染、港口码头船舶溢油污染等。广西沿海钦州、北海、防城港三市现有石油开采炼制及石油产品加工企业5家、油类贮存库12家、涉油港口及码头8个,其中规模最大的为中石油广西石化钦州1000万t炼油项目、中石化北海炼化项目(20万t/年聚丙烯)项目。除海上石油开采位于涠洲岛西南方约30km的海域外,其它石油炼制企业分别位于铁山港、钦州港经济开发区。这些石油开采及加工企业每年都将向近岸海域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水,对近海海域环境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涉油港口及码头船舶溢油污染,也是海岸带污染风险主要来源之一。
2.1石化工业企业污染风险影响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广西依托两大炼油、石化项目,将建成沿海大型储油工程,原油和成品油码头,深度开发石油化工后续产品,发展乙烯、丙烯腈、芳烃、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重交沥青等,原油加工能力规划达到2600万t,乙烯100万t,芳烃100万t。其中,钦州港、涠洲岛将建成30万t级原油码头及其配套工程,钦州港将建成2000万t原油储备库等工程。这些石化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铁山港湾口西侧啄罗作业区,涠洲岛西北部及西南部,钦州港经济开发区的三墩及金鼓江口沿岸,防城港东湾、企沙半岛西部海域。根据规划布局及潜在环境风险分析,涠洲岛西南部油田区是溢油和石化有机物污染的易发区域,存在溢油事故和石化有机物泄露的环境污染风险。
2.2有色金属重金属污染风险影响
广西工业与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充分利用广西地缘及沿海港口优势,引进国外红土镍矿资源,采用国内外先进适用冶炼技术,积极发展镍、铬合金及其精深加工不锈钢产品,延伸不锈钢产业链,开发不锈钢制品。沿海三市工业与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对镍铬合金及其精深加工产业发展也有了明确目标,规划建设的项目分布在沿海工业园区,原料主要来自海外,采取先进生产工艺和完善的污水、雨水收集处理设施后,废水可以做到不外排,生产厂区废水对海域的影响不大,但是,来自海外的原料矿山地质环境复杂,部分原料含有重铬、镉等金属,装卸过程中如果撒落在码头前沿水域,直接造成港口附近海域水体和沉积物铬、镉重金属含量升高;进港的红土镍矿等原料在码头露天堆放,目前大部分堆场没有完善的雨水、渗滤液收集处理设施,遇到降雨,码头区初期雨水、堆场渗滤液收集不完全处理不达标,直接从码头前沿排入海域,造成港口码头附近海域水质、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升高。从2000~2012年水质监测结果看,广西近岸海域水质重金属污染指标的变化明显,重金属含量很低,2008年以来污染指数基本维持稳定状态(小于0.15),从检出率分析,汞、镉的检出率有上升的趋势;2002年,广西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指数有上升趋势。由此可见,随着“十二五”沿海有色金属冶炼项目的增加,势必会影响到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升高的可能。
2.3港口码头船舶溢油污染风险影响
随着广西沿海地区港口建设快速发展,每年进出港的船舶数量快速增加,自2001年至2009年,广西沿海各港口进出港船舶数量增加5倍;2001~2012年,广西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10倍,说明进出港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船舶装载燃油数量及燃油仓单仓燃油量增加,一旦发生船身损坏的溢油事故,将会产生较大溢油量的溢油事故风险影响。特别是钦州港,自2009年以来,货物吞吐量年均增长约1000万t,进出港船舶大型化更加明显,除布置了原油码头外同时还有海上原油过驳装卸作业,成为我国沿海港口海上原油过驳的第一大港,发生溢油事故的风险的可能性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3海岸带海洋环境污染面临的问题
3.1临海工业企业布局部分重叠
广西沿海城区/县城工业园规划整合度低,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及产业链延伸。广西沿海三市临海工业园以重化工业布局外,沿海的有些市县也根据本地现有企业情况和资源禀赋出发,规划建设了多个工业区,而工业区的产业规划导向趋同。此外,除了临海工业区外,沿海的市县也设置了多个城区产业园。市县间、城区内的产业园主导产业也多有同构化倾向,如北海市工业园、北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北海市出口加工区、钦州中国-马来西亚产业园、钦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灵山县工业区、防城港市大西南临港工业区等。从整个北部湾经济区来看,沿海三市的临海工业区、各市县的产业园规划的主导产业部分重叠,造成了资源及环境容量的争夺,不利于污染物的综合治理。北部湾经济区应整体全面规划各个产业园区的导向及其定位,城市之间要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错位的发展战略,在重大项目和重大产业布局上,充分考虑各个城市的资源环境优势与限制因子,避免雷同、重复建设。按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防城企沙工业园区主导产业为钢铁业,而根据2012年环境统计,沿海三市的铁合金冶炼及有色金属制造共有29家,其中钦州市辖区多个工业园就分布27家,而产值较大的铁合金冶炼企业则建于北海铁山港;在磷化工布置方面,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发展规划》,钦州港工业区应布置磷化工,然而目前防城港的磷化工企业的产值占了广西沿海三市产值的88.2%。此类现象反映了各地在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上缺乏协调性,产业的布局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存在明显矛盾。临海工业企业布局重叠,不但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工业企业都存在污染环境问题,尤其是重化工业。重复建设,就是意味着污染潜在风险加大,对人口、环境、资源的影响就会更加严重。
3.2环境风险污染物种类多样化
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一批依托原油炼制企业副产品为原料的石化企业将建成投产,这些石化企业除溢油风险外,将增加甲醇、苯类、酯类、丙烯腈等石化有机污染物泄露风险。除之此外,临港工业园区的生产项目中,污染物种类产生多样化,许多含有风险项目,存在潜在的环境污染风险,如磷酸泄漏会造成极大的环境风险。“十二五”期间,广西还将依托炼油、石化两大项目,将建成沿海大型储油工程,原油和成品油码头,深度开发石油化工后续产品,发展乙烯、丙烯腈、芳烃、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重交沥青等。此外,根据北部湾港总体规划,考虑到广西沿海临港工业的大发展,将形成吞吐量突变,加之西部大开发对广西港口需求,广西北部湾港2015年、2020年货物吞吐量将分别增加到2亿t、3.5亿t。防城港渔澫港区、钦州港金鼓港区、大榄坪港区和铁山西港区将兼顾石油和化工类接卸,这些港区要逐步实行分工承接不同类型的货物种类,例如,液体化学品主要由金谷港区的鹰岭作业区和金鼓江作业区承担接卸。主要危险品主要类别有:石油制品及其他散装液体化学品,其中后者主要包括甲醇、乙醇、硫酸、农药和磷酸等;石化危险品主要由防城港渔澫港作业区承担接卸,主要危险品主要类别有:燃料油、汽油、柴油、甲醇、乙醇、石脑油等。这些石化品种不但种类多样,而且还有毒及易燃,一旦发生事故灾害,就会危及人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同时还造成环境污染风险。
3.3应对海上溢油污染风险处置能力不足
广西沿海海上溢油污染风险处置能力主要集中于海事部门,但设备的配置及使用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作为区域性的溢油应急处置中心主要是以钦州溢油应急反应基地为主的区域溢油应急处置中心,设备包括“海特191”中型溢油应急回收船和国家中型应急设备库,其中“海特191”中型溢油应急回收船可一次性回收中高粘度浮油640m3,收油效率每小时可达200m3,国家中型应急设备库具备一次控制500t溢油综合清除能力。其功能主要为钦州港及周边海域应急服务,特别是防止溢油向茅尾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海洋公园漂移,降低溢油进入茅尾海和污染茅尾海内生态敏感区的风险。设备库选址位于勒沟作业区,北海及防城港目前还没有溢油应急处置基地,应对海上溢油污染风险处置能力明显不足;二是:目前广西沿海溢油应急设备大部分分散储存于企业的应急设备库中,由于目前港区内各企业没有签订联防联控协议,一旦其他海域发生较大的溢油事故,不能及时将各企业的应急设备调往现场处置溢油事故;三是:广西沿海三市港区现已建成的码头业主还有相当部分没有进行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风险评估,正在生产的码头、港口大部分没有按照《港口码头溢油应急设备配备要求》配备相应的防治污染设备和器材。另外,溢油应急设备主要用于油类等难溶于水的物品收集处置,难以处置易溶于水的化学物品。由此可见,随着广西沿海工业发展及港口码头船舶的增多,环境污染的风险增大,应对海上溢油污染风险处置能力不足。
4海岸带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4.1工业企业污染防治对策
积极贯彻《循环经济促进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以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为手段,加强工业园区和工业企业的物质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坚持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与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实施,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重点开发研究节能、节水、污染防治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制定和颁布实施排放入海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办法,减少污染物的入海排放。加强沿海地区各市工业企业和入海直排口的环境监管和达标考核,确保实现达标排放。新建排污口选址必须充分考虑海域水质保护需求,设置不合理的排污口要予以调整或取缔。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工业体系。加强工业企业准入机制建设,严格限制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企业在沿海地区的布局。加强工业企业园区化建设,实施工业园区集中排污、废水集中处理、限制零星向海排放的制度,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减轻海洋环境污染。
4.2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对策
强化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管控,实施船舶及其相关活动的污染物零排放计划。加强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置设施建设,规范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理行为,完善主要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置设施建设,配备油污水回收船,对港口船舶油污水压载水、洗舱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加强渔港渔船的监督管理,新建渔港要同步建设废水、废油、废渣回收与处理装置,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要安装废水、废油、废渣回收处理装置,满足渔船油污水等的接收处理要求,并依法办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禁止随意向渔港和渔业水域倾倒垃圾、废旧鱼箱等废弃物,要设置渔港生活垃圾接收处理设施和设备,实现集中统一处理,防止垃圾污染。在近岸海域航行的船舶实施含油污水“铅封”,实现近岸海域船舶含油污水“零排放”。在远洋船舶和沿海外贸港口中配置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灭活设备的设施,防止外来生物入侵。在煤炭、矿石运输量较大的港口新建雨污水应急系统,满足暴雨时收集初期雨水的需要。
4.3城镇生活污染防治对策
沿海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给近岸海域环境造成直接的污染。所以,一要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坚持“厂网并举,管网先行”,与城市道路、旧城改造、小区建设等工程统筹考虑、协调实施的措施,减少城镇生活污水的污染;二要强化城镇生活垃圾污染控制,加快建立合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处置体系,统筹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与管理,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向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发展。合理布局和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促进不同区域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处理水平,配套完善城市垃圾转运设施。大力推进县城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重点建立和完善县城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完善生活垃圾处理市场竞争机制,推动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三要加快完善城镇污泥处置及污水再生利用工程,积极鼓励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污水再生利用产业政策,加强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利用,提高污水再生利用水平,合理处置污水处理厂污泥,鼓励污泥的无害化综合利用。
4.4海水养殖污染防治对策
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减少氮磷污染物排放。加大对海洋水产养殖项目的管理,根据环境容量,合理调整养殖布局,科学确定养殖密度,优化养殖生产结构。加快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改进排水系统,配备水质净化设备,推广应用节水、节能、减排型水产养殖技术和模式,大力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推广高效安全配合饲料,减少养殖污染排放。禁止直接向海投放肥料,改善养殖环境和生产条件。加强标准化海水养殖示范场(区)的建设,对新建的养殖场要严格执行“三同时”环保验收的制度。逐步推行养殖废水弃物处理与利用技术,严格控制养殖污水的排放,对养殖废水污染的管理要纳入总量控制,在相对集中的规模化养殖场或养殖小区,建设废水处理利用设施,有效治理养殖集中区的污染,减轻海水养殖业的污染,发展生态健康养殖。
4.5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
篇7
1、海带养殖时要选健壮的海带幼苗,大小要均匀,色泽要鲜亮。幼苗的出库时间要根据水温定,水温稳定在19度以下才行。
2、先暂养在风浪小,水色清,流水畅的海区。养殖期间要及时拆连,调节水层,还要勤刷洗,防治病害。另外,水质最好用肥水,切忌不能在工业废水污染的海水中养殖。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关键词:近海严重污染防止污染恶化
中图分类号: TE99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The cause of 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the policy of management
about sea alongshore in our country
LiHaixiangLiuXiaoping
(Shandong Geo-engineeryng Exploration Institute,ShandongJinan 250014,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ine economy for instant success, extensive management, even at the expense of the environment, causing serious pollution of coastal waters. In addition, an important reason for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egal system is not perfect, imperfect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In order to prevent further deterior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oastal waters, shall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as soon as possible,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management system for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rengthen the mechanism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law enforcement.
Keywords: coastal pollution prevent worsening pollution
引言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域辽阔,海洋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合理开发我国的海洋资源可以带来巨大的生态经济效益,然而,在以往海洋资源不被视为商品,使其被无偿或低偿使用,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摆脱传统发展模式中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两难困境,真正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国,必须针对我国海洋资源过度利用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提出防治办法。
1、中国海洋环境基本状况
1.1中国海域自然状况
中国海域位于亚洲大陆东侧的中纬度和低纬度带,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带,各海域与大洋之间均有大陆边缘的半岛或群岛断续间隔,基本属封闭性海区。海岸线漫长,长达18000km,分布有6500多个岛屿,沿海滩涂380万公顷,海洋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同时,中国海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潜力十分巨大。
1.2我国海水水质情况
近年来,我国近岸海域污染状况严重,2009年,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为146980km2,其中较清洁海域面积70920 km2,轻度污染海域面积25500 km2,中度污染海域面积20840 km2,严重污染海域面积29720 km2。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
1.3中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发展
国家海洋局作为中国海洋工作的主管部门,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对中国的海洋环境实施监测,特别是1972年斯德哥尔摩环境大会以后,国家海洋局开始组织对中国沿海的环境污染进行调查。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开始逐步建立海洋环境监测业务体系,从国家、区域、沿海地方省市到基层单位的四级海洋环境监测机构逐步建立,并广泛开展了中国海域的环境监测工作。近年来,国家海洋局相继制定了海洋工程和海岸环境影响报告书核准和审核相关管理规定和程序,全面推进了海洋工程和海岸工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此外,对中国海监进行了整编,充实了执法力量,加强了能力建设,指导地方成立了执法队伍,加大了海上执法力度。
2.中国海洋污染现状及特点
2.1中国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
近年我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仍呈继续恶化趋势,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毗邻海域污染最为严重。由于污染严重,导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赤潮大规模频繁发生,使沿海经济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受到危害。
2.1.1近岸海域污染依然严重
截止到2009年,我国全海域受污染面积为76060 km2,其中轻度污染海域面积25500 km2,中度污染海域面积20840 km2,严重污染海域面积29720 km2,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磷酸盐、部分重金属和石油类,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近岸、河口、海湾和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大中城市邻近海域以及排污口附近海域。海洋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较好,近岸部分海域沉积物受到DDT、多氯联苯、砷和石油类等的污染。海洋生物质量状况基本良好,但近岸部分监测地点个别贝类体内残留的铅、镉、铜、砷等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粪大肠菌群含量超过二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少数监测地点个别贝类体内仍然残留有六六六和DDT。
2.1.2陆源排污严重污染近岸海域
中国近海海域的主要污染物80%以上来自陆源排污。每年上百亿吨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将大量的氮、磷、石油类、重金属类(锌、镉、铅、汞、铜等)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携带排放入海,造成近岸海域水质恶化。2005年,全国陆源入海排污监测结果表示,84%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主要超标污染物为营养盐、粪大肠菌群和B0D5等。入海污染物的排放严重影响了邻近增养殖区、保护区、滨海风景旅游区等海洋功能区的功能。
2.1.3海水养殖区环境不容乐观
通过对50个海水增养殖区实施监测的结果表明,56%的增养殖区水质状况良好,部分养殖区海水受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的影响,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48%的增养殖区沉积物质量状况良好,部分养殖区沉积物中粪大肠菌群、有机碳、砷的含量较高;养殖生物总体质量一般,部分养殖区养殖生物体内出现DDT、多氯联苯、粪大肠菌群、镉、砷和铅的超标等现象。
2.1.4赤潮灾害频繁发生
由于含有高浓度营养物质的大量污水排放入海,致使我国近海海域赤潮频繁发生,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给海洋生态造成巨大破坏,特别是有毒赤潮的发生,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危害和威胁。
2.1.5近岸海洋生态环境脆弱
近年来,海洋污染加剧和围填海等人为破坏行为的存在,使我国近岸海域生境恶化,生态系统结构失衡,典型生态系统受损,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减少,赤潮等海洋生态灾害频发中国。总体而言,中国近岸海洋生态系统整体处于脆弱状态,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缓解。
2.1.6海岸侵蚀灾害严重
据统计,目前70%左右的沙岸和大部分开敞式淤泥岸遭受侵蚀,沙质海岸侵蚀岸线己逾2500公里,主要是受沿岸挖砂、水库拦砂、河流人工改道等人为活动的影响。
2.2中国海洋环境污染的特点
2.2.1我国近海污染物普遍是以氮、磷、油类为主
①油类污染在各海区均有分布,局部区域严重,其中锦州湾、渤海湾、辽东湾、黄海北部、胶州湾、莱州湾及大连湾油类污染尤其显著;②中国近海水体中营养盐含量普遍偏高,超标严重;③重金属污染严重,各海区河口或港湾的海洋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超标,特别是1998年我国近岸水城持续受到重金属污染,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汞的超标率分别达到42%、19%、22%和29%。
2.2.2污染物的浓度分布为河口高于近岸,近岸高于远岸
污染区城主要集中于近岸,近岸又以河口、港湾污染最为严重。如长江、珠江口等,其中长江口、珠江口、胶州湾、杭州湾、舟山渔场营养盐含量最高。
2.2.3赤潮是中国近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
近年来,中国赤潮灾害多发,且普遍具有以下特点:发生次数增多,持续时间延长,大面积赤潮增加、区域集中,有毒有害藻种类增加。上世纪70年代在中国仅发现9次赤潮,80年代75次,90年代猛增到262次,2001-2004年的四年中已发生赤潮371次,总面积超过6.6万km2,其中仅2003年就发生赤潮119次,且近年来不但海河沿岸水域频繁发生赤潮,而且在开阔的近海也时有发生。
3.防治海洋污染的对策
3.1.实施海岸带综合管理,协调沿海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
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海岸带综合管理体制,实现临海经济、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的协调发展;②加大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高新技术开发投入力度,科学评估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和海洋环境承载力指标,提出海洋资源开发重点领域和海洋环境管理优先顺序,制定科学的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③因地制宜地完善海岸带功能区划,严格控制海岸带各种生产性开发活动,加强对海上及海岸工程项目的环境评价及监测管理,优先发展科技含量高、污染轻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
3.2.实施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控制陆源污染
①完善沿海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三废的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染物的处理能力和处理效率,大幅度减少各种污染物的入海量,在有条件的大城市城区,尽快实现污水的三级处理后循环利用,没有条件或基础设施不达标的城区也要尽快实现污水的二级处理或深海集中排放;②严格控制固体污染,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或处理设施,有效减少固体垃圾对海洋环境的污染;③开展水上保持及小流域综合整治小范工程,防止大量的有机污染物和有毒废物通过水上流失进入海洋造成污染。
3.3.完善海洋保护区建设,恢复海洋生态环境
①采取积极措施,完善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在现有的海洋自然保护区基础上,扩大海洋保护区数量,增加海洋保护区面积;②根据近海海洋环境特点和生物地理分布进行典型海区生态环境地理区划,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岛屿、海域或海岸带区域规划不同形式的海洋保护区,建立海洋保护区代表系统,重点对沿海重要的经济生物资源、珍稀海洋动植物、典型的海岸地质景观和海洋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尤其是对重点河口、海湾和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综合保护;③推进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对重要的海洋生物繁殖地和栖息地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以恢复海洋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生产力。
3.4.实施生态渔业工程,保护和恢复近海渔业资源
①积极调整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优化渔业局,推动近海生态渔区建设。完善禁渔区一期、捕捞许可证、渔具限制等管理措施,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保护近海渔业资源;②实施海洋农牧化工程,通过投放人工鱼礁、改造海洋牧场等措施改善近海海洋生态质量,改善海洋生境,扩大人工增殖放流品种和数量,加速恢复近海渔业资源,增加渔业资源量;②建立近海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生态渔业工程,积极恢复近海渔业生物的产卵场和育幼场,保持其栖息地海洋环境条件的稳定和改善。调整捕捞结构,保持海洋生物种群食物链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从而最终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3.5.完善海洋环境监测体系,提升海洋监测能力
①围绕重点海域海洋环境承载力和海洋资源可开发量评价进行全面系统的近海综合调查,全面掌握近海海洋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经济状况指标,为海洋环境监测提供评价基线数据;②加大对海洋环境监测的投入力度,对现有观测台站进行技术改造,提升地方的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在重点排污口、河口湾、港口、养殖区等重点污染控制区建立区域性海洋观测网,为科学保护和利用海洋资源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③建立近海海洋环境信息管理及决策支持系统,将包括海洋综合管理、海洋开发决策、海洋污染源管理、海洋监测、海洋灾害及应急监测系统等内容在内的海洋环境信息和数据纳入统一的信息网络,使政府主管部门、海洋环境管理部门、各涉海用户及公众及时了解和掌握所关心的海域信息,为海洋开发决策、海洋环境管理和碧海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3.6.海洋意识普及与公众参与
①加强对公众的海洋意识和海洋法律、法规教育,尤其是针对青少年开展海洋环境知识普及;②鼓励和支持公众和企业参与海洋环境保护行动,组织海洋环境保护和环境监测志愿者队伍,对涉及公众切身利益或公众关注的海域开展志愿监测行动,以弥补专业监测网络的不足;③开展形式多样的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环境维护公益活动,提高公众的海洋意识和参与度;④采取鼓励政策,推动海洋环境保护民间社团建设,并通过赞助和募捐的方式设立海洋环境保护基金,对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进行奖励;⑤建立定期的区域海洋环境质量状况信息制度,为公众和民间团体提供参与和监督海洋环境保护的信息渠道与反馈机制。
4.结语
近岸海域是海洋中和人类社会关系最密切的部分,由于人口向海岸带地区迅速集中,海岸带便遭受了人类过度活动、各类污染物排放、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退化等过程的综合影响,给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带来巨大的压力。面对日益恶化的海洋环境和逐渐衰退的海洋生物资源,我们必须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海洋环境的重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防治海洋环境污染,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督管理,真正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国。
参考文献
[1] 张玉珍,张丽玉,曾悦,洪华生,张珞平,方秦华,我国近岸海域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山东环境,2003,02期
[2] 高强,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03期
篇9
(滦南县海洋开发总公司,河北 滦南063500)
青蛤俗称蚶子,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但由于过度捕捞、海洋污染以及沿海开发致使在我县沿海区域青蛤几近绝迹,尤其在冬季市场行情较好,在春节前后价格更是急剧攀高。
中国对虾俗称东方虾,是举世闻名的海产珍品,因其个体大,味道好,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青睐,一直以来作为海水养殖的重要品种而倍受重视。多年来,养虾业已成为我县沿海渔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但自90年代初流行性对虾病毒病发生以来,产量大减,养虾业陷入低谷,虾农多采用大大降低放苗密度,改精养为粗养。
如何既能提高池塘综合养殖经济效益,又能避免粗放的资源浪费已成为现代对虾养殖业的新课题,选择新型高效的养殖模式已成为发展的必然。随着滩涂贝类池塘养殖取得成功,近几年通过不断的考察学习,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我们利用养虾池塘进行贝虾混养(以贝为主)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获得成功,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贝类和对虾的不同生活习性特点,使其在同一水体中形成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可使水质得到改良,减少化肥及药物的使用,提供生态无公害水产品。
1养殖池塘的选择
选择水源充足且不受工农业排污的影响,进排水方便,交通便利,底质为泥沙质或细沙质的虾池。池塘大小3.33~5.33 hm2,形状为长方形,池深2 m,堤坝不漏水。紧邻贝虾混养池的两侧或一侧,配备饵料培养池。
2青蛤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2.1池塘修整
在冬季前将池塘水排干后晒池、翻耕,池底外圈修整出一条宽2~3 m环沟,深50 cm;池底内部修整出呈“十”字带沟,池底整理出若干块青蛤养殖区域。然后耙平,使底质松软,晾晒至春季放水前。
2.2消毒、纳水
放养前必须清除敌害生物(蟹类、螺类等)以及有害微生物,消毒处理在3月底进行,用生石灰900 kg/hm2,将大块粉碎,水溶后全池泼洒。3~5 d后纳水,纳水口安装60目网滤水,注意闸口封闭完好,避免敌害生物从闸门缝隙进入池内,初次纳水深20 cm左右。
2.3肥水
肥水在4月初进行,施肥尽量不使用无机化肥,最好用已发酵好的鸡粪750 kg/hm2施肥,施肥量及次数根据池水肥瘦情况调整,使水色保持黄绿色或浅褐绿色为宜。后逐渐蓄水至投苗前水深30 cm左右。
2.4饵料培养池
根据养殖区条件选取在紧邻贝虾混养池的两侧或一侧修建饵料培养池,大小0.67~1.33 hm2。饵料培养池的准备工作同上,只是无需修整环沟、带沟,饵料生物培养可与放苗同时进行,待养殖池透明度高时,为养殖池提供备用饵料。在青蛤摄食旺盛季节,刮取无污染自然海区滩涂上的表层浮泥,经处理后投入饵料培养池内,增加基础饵料生物数量,根据水色逐渐蓄水至1.5~2 m。
3青蛤苗种的选择和运输
养殖所需青蛤苗种从自然海区人工采捕,规格200~300粒/kg左右。在购进苗种时要严把质量关,要求颗粒均匀、色泽鲜艳、活动力强、无错壳破损,保证青蛤苗的新鲜度。采用小麻袋包装,便于搬卸,在装卸时防止蛤苗破损。运输最好在夜间,在清晨投放,避免苗种淋雨、干露时间过长。
4苗种投放
4.1青蛤苗的投放
在4月上旬投放青蛤苗种,青蛤养殖区水深度保持30 cm左右,水温16 ℃左右,pH值7.5~8.5。苗种投放前用0.5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5 min,用人工进行播撒在青蛤养殖滩面上,投放的密度200~300粒/m2左右。投放苗种时要注意撒播均匀,避免蛤苗叠堆过重。2 d后把未潜入蛤苗用人工拣出,否则死蛤很容易传染造成水质败坏。而后根据水色每天从饵料培养池往青蛤养殖池中注入富含饵料海水,至放虾苗前青蛤滩面水深80 cm左右。
4.2对虾苗的投放
5月中旬投放中国对虾苗种,选择晴天上午进行,水温20 ℃左右,pH值7.5~8.5。投放虾苗前用20 mg/L的聚维酮碘溶液浸泡3~5 min。放苗密度45 000~75 000尾/hm2。注意避免温差造成影响,可将苗袋放在池中浸泡2~3 min,使袋内水温与池中水温接近,然后将虾苗缓缓倒入池中。
5养殖管理
5.1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特别注意闸口、池坝是否漏水,池水水质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具体包括:察看池水透明度及水质变化情况,记录水温、盐度、pH值等数据。同时定期测量青蛤、对虾的壳(体)长和体重,掌握其生长情况。
5.2水质管理
养殖池塘水质清新、水体饵料充足是养殖青蛤成败的关键,所以要根据水质情况及时调控进排水。放苗后至5月底水温上升较为缓慢,青蛤摄食的单细胞藻类繁殖较慢,必须要适时从饵料培养池中补充富含饵料的营养水,此时应以“多进水少排水”为原则;6-9月水温上升较快,水中饵料生物生长繁殖较快,是青蛤高速生长增重时期,应严格注意这段时间的水质管理,此时要以“勤换水”为原则,并使池水深度保持在高位水深。夏季正是北方的多雨季节,要注意防止雨水过多而造成池水盐度大幅度下降,水体透明度较高,特别容易造成丝藻、浒苔等大型藻类繁殖生长,而造成青蛤大量死亡;10月下旬,进入后期管理阶段,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应以“多进水少排水”为原则,逐步把池中水位加大,在冬季结冰前要把水保持在100 cm左右,进入青蛤越冬管理。
6越冬管理
在冬季,因水温较低,青蛤代谢缓慢,不摄食,不需换水,可安全过冬。但池内水深应在100 cm为宜。池水太深、太浅都会影响青蛤越冬,雪天时要注意清雪。
7常见病害的防治
虾池养殖青蛤的常见病害主要有:弧菌感染、有害藻类;敌害鱼类主要虾虎鱼。病害防治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尽量不使用药物治疗,树立健康养殖观念。切实做好池塘养殖青蛤的病害防治工作,是确保养殖成功,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关键措施之一。
7.1弧菌感染
由弧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疾病,是青蛤发病率最高、危害也最严重的疾病,往往会造成青蛤大面积死亡。疾病症状表现为:青蛤在滩面上大量“开口”死亡,有的双壳半开半闭,极易剥开,软体为橙红色,胃内无饵料,体液粘稠腥臭味,斧足边缘呈锯齿状缺口。对该病的防治:改善青蛤的生活环境,增强青蛤体质提高抗病力,改良虾池底质和水质而防止感染;青蛤一旦感染弧菌疾病,初期应增加换水次数,大排大灌,治疗药物可用有效浓度为0.3 g/m3的二溴海因进行全池泼洒。
7.2有害藻类
养殖池常见的有害藻类有丝状蓝藻和大型绿藻。有害藻类的产生,是因为虾池水体瘦,浮游植物太少造成的。大量有害藻类繁殖,致使养殖池内青蛤缺氧而死亡。主要应采用网拖拉的办法加以清除或将青蛤滩面池水排干人工拣除;药物可采用络合铜0.7 g/m3或青苔净0.3 g/m3溶液全池泼洒杀除。
7.3敌害鱼类
青蛤、对虾的重要敌害鱼类主要有虾虎鱼、鲈鱼等,敌害鱼类能咬食青蛤的水管、斧足等器官,造成青蛤感染而死亡;
同时敌害鱼类还会容易摄食活动力弱的对虾。要防止敌害鱼类入池,应在进水时使用过滤网,网目规格应根据不同时期而调整。可采取圈网、垂钓的人工捕捞方法,中后期尽量不用药物除治。
8收获
对虾收获在10月中旬;青蛤收获时间应根据市场的需求和青蛤的生长状况来确定,待春节前后市场行情较好时,也可破冰用大耙采补。
9讨论
9.1混养品种不宜过多
虾池养殖青蛤时,尽量不过多混养其他品种(如海参、海蜇等)。虾池多品种混养理论上提高利用率,生物之间互利互惠,有利于提高效益。但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青蛤在虾池养殖过程中,肯定会发生不同种类的病害,往往在防治时会顾及对其他品种的影响,造成防治不及时或者其他品种死亡时造成的二次毒害。
9.2饵料培养池配备
篇10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域环境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3-0154-01
一、水产养殖及水域环境的概况
1、水产养殖的概况
目前,我国养殖的品种极多,青、草、鲢、I,以及鳊鱼、鲤鱼、鲫鱼等为普遍养殖的淡水品种。此外,还有特种品种等。同时,污染的数量和种类也多种多样。我国水产养殖主要采用高密度、高投饵率、高换水率的传统养殖发,不仅浪费水资源造成自身养殖环境污染,而且最终污染周围环境。许多养殖场所通过增大放养量以获得高产和高效益。由于放养密度和投饵量大,养殖水体中排泄物和残饵的积累极易使水质恶化,从而诱发各种水产动物疾病和水域环境污染。虽然我国已制定很多有关水产养殖的行业标准,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观点和执法不严不力,致使水域环境遭到破坏。
2、水域环境的概况
(1)近海水域环境概况
据我国农业部、国家环保总局的《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看,中国渔业生态环境总体状况保持两个,但局部渔业水域污染严重,主要受到氮、磷、石油类和部分重金属(铜)等污染物的影响,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近岸海水鱼虾类产卵场、索饵场及自然保护区的部分水域仍然受到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和铜的污染。
(2)内陆水域环境概况
江河、湖泊、水库等鱼类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及自然保护区主要受到总氮、总磷、高锰酸钾指数、挥发酚和铜的污染。七大水系中,黄河部分予以水域中非离子氨、总磷、有机物和重金属铜的污染相对较重;黑龙江等部分予以水域中非离子氨、总磷和有机物的污染较为严重;辽河、鸭绿江等部分予以水域中石油类的污染相对较重。
二、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的影响
1、水产养殖对水质的影响
(1)溶解氧下降溶解氧是衡量水体水质必要的指标之一,也是水产养殖生存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水质,其溶解氧量必须保持在5~10mg/L左右。
(2)总氮与总磷升高
(3)BOD与COD增多
2、对底质的影响
我国饲喂水产的技术比较低,经常出现饲料的超量投喂,这样很容易造成饲料的过剩,大量的饲料沉入水体底部。水产养殖所排出的代谢产物以及粪便等也相继沉入水体底部。经年累月,水体底部的东西越来越多。水体有机质的增多,使水中微生物的活动更加频繁,进而消耗水体底部更多的氧气,底部缺氧,致使大量的有毒物质出现,这些毒物不仅污染水体环境,而且导致水体底部生物大量死亡。
3、化学农药、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三者的不合理使用对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影响:1)化学农药和抗生素在杀灭病源生物的同时,会使水体环境中的有益生物群落受到抑制,造成水体环境微生态失衡;2)频繁使用化学农药或抗生素可能导致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天敌数量剧减;3)化学农药、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的残留,可能会在一些水生生物体内产生累积并通过食物链放大,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潜在危害;4)进入水体中一些难降解的化学农药,以及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会以原形化合物或代谢产物的方式从粪、尿等排泄物进入环境并可能构成二次污染源,在水体环境中反复循环,破坏生态平衡,造成水体污染。因此化学药品、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的不合理使用严重地威胁着水体环境的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以及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4、对水产品质量的影响
近年来,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广泛,养殖户在计算收益时发现入不敷出,许多养殖户面临着各种窘境,所以一味的依靠养殖新品种来增加效益的办法也不奏效了,而常规鱼类养殖业不一定无利可图,主要对管理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合理的管理是水产养殖成功的标准。
三、防治水产养殖对水域环境影响的对策
发展水产养殖不但要加强对水产养殖的监控,尽力减少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产生,更要注意周边水域环境的保护,寻求水产养殖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1、科学规划水产养殖的面积
我国水产养殖主要采取密集的形式,二密集养殖是饲料过剩的重要原因,饲料的大量过剩远远超过了水体自身的净化功能,对水域环境造成的污染不容置疑,因此,必须对养殖面积进行科学的规划。
2、强化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由于水产养殖中残饵、粪便排泄物等养殖废物容易造成严重的沉积污染,传统上一般都是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来对沉积物进行处理,但化学或物理的处理方法存在成本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缺点。近年来逐渐兴起的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培育的水生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或降解,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新兴技术,与传统的化学、物理处理方法相比,具有修复时间短、处理操作简便、成本低、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强化生物修复技术在我国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有利于缓解渔业水域环境的不断恶化,促进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7]。
3、加强对水产养殖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长期以来,我国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员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不但养殖技术较低,而且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欠缺,导致渔民养殖收益低,人为造成环境污染的现象较为严重。近年来,政府通过地方水产技术推广站等单位举办如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或讲座,及时将各种最新的养殖技术和环境政策法规传授给渔民,不但从一定程度提高了渔民的养殖收益,而且也有利于渔民认识到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加强渔民的环境保护和法律意识。
- 上一篇:经济类基础知识
- 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