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类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类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突出重围》是江苏卫视推出的一档室内的闯关竞技类节目,闯关类节目已经不是新鲜的事物了,各大卫视也先后推出过很多闯关的节目,比如湖南卫视的《智勇大冲关》等等,这些闯关类的节目大都在室外进行,在室外进行的好处是节目的扩声问题比较好解决,录制环境的开阔,使得话筒声音受声学环境的影响较小:有观众的互动参与,环境声比较丰富。
而我们的录影场地是在江苏广电石湫影视基地的面积2400平方米的录影棚内,棚高有将近20米,而且录影棚的声学装修还没有完成,反射面是混凝土的墙壁,混响时间在4秒左右,跟节目组沟通过以后,我们得知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录制,音响团队要做到的是,首先要保证扩声的音量和清晰度,因为选手和道具操作者要在节目进行的全过程中要随时能听清楚主持人的口令:而且要清楚的收到各个关卡机械运行的声音和选手动作的声音,并且要保证主持人和各位选手话筒声音的纯净度,这些对于音响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一.扩声解决方案
本文由收集整理
1.音箱的摆放和调试
录制节目的演播厅是一个60m*40m的未经声学处理的演播厅,而且考虑到现场的舞美环境是比较复杂的,地面摆放着高矮不一的通关道具和装饰的摆件,不便于音箱的摆放,在和节目组沟通以后,我们初步决定采取吊挂音箱为主重点区域架设补声音箱的方式进行扩音(图1)。
我们将12支ev qrx115吊挂在9m高的幕布的上方,a、b面距离均等的各吊挂六支,40度下倾角打向地面,音箱吊挂完成后,测试时发现,由于场地四面是坚硬的反射面,虽然有幕布的阻挡和绒质地面的声音吸收,但是在音箱覆盖区域以外,回音(echo)的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声音听起来比较浑浊,声音录入也能拾取到中低频为主回音。我们通过调音台的30段均衡器对输出通道的均衡进行调整,在60hz频点处进行了低切,对80hz段的信号进行了10db的衰减,对100hz和120hz段的信号分别进行了5db的衰减,低频反射过多、声音浑浊的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声音的清晰度有了显著提高。
在和节目组沟通以后,我们得知,节目有三个主要的语言拾取区域,一个是主持人区,其他的两个是选手采访区,我们在这两个区域分别补了两支mivoc v10音箱,作为补声音箱,补声音箱架设完成后,不但增加了主持人的舞台监听的清晰度,也通过对音箱信号发送量的调整,运用掩蔽效应,用指向性较强的近距离音源声音音量盖住了反射声,使录制的信号变得清晰,结实。
2.语言话筒的选择和调试
在话筒的选择方面,是我们和节目组沟通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为在日本的一档类似节目中,主持人用的是dpa4088头戴话筒和dpa纽扣话筒,节目组也希望和原片一样使用头戴和纽扣话筒,我们仔细研究了原片,对比了原片录制化境和现场录制环境的区别,发现原片的场地比较小,而且没有使用扩声,主持人是和选手一起在激烈的互动:而我们录制的节目是在2400平方米未经声学处理的演播厅,需要现场扩声来营造热烈的环境,主持人有特定的区域。在音箱安装到位后,我们在使用头戴话筒的情况下,对声场进行了测试,发现在保证正常录制的情况下,扩声的声压级完全不能满足节目的要求;在扩声声压级满足节目要求的情况下话筒就会回输以致啸叫,录制的声音也不能达到播出标准。最后我们选择了shure ur24/ beta58(图2)手持话筒作为节目录制话筒,同时使用shure ur4d(图3)接收机作为无线接收。
男低音的低音音区在82-392hz,而女高音的高音泛音也就在10khz左右,所以在人声均衡处理方面我们对话筒进行同一了80hz的低切和15hz的高切,这样在不影响音质的情况下提高了声音的清晰度也降低了扩声的难度,然后在录制的过程中再根据每个人的声音特性进行单独的频率调整。
因为这档节目的声音呈现是语言为主的节目,所以在动态的处理上我们是遵循语言类节目的动态处理标准的,和音乐类节目的动态处理是不一样的,只是在均衡后做了一个阈值为-2,比例为2.5:1的一个保护性压缩,在尽量不影响语言音质的情况下,控制住语言声音的动态范围,保证声音录制的质量。这些调整在随后的录制中证明也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3.调音台的选择
在调音台的选择上,我们考虑的主要是输入输出通路的数量,扩声及录制操作的方便性,和体积的大小。
因为场地的原因,音响人员只能将设备放在在一个宽1.5米左右的空间里;现场有包括无线话筒,有线环境话筒,音乐、音效约20来轨的输入信号;而且因为扩声和录制是用同一张调音台,我们需要调音台有便捷的母线分配,编组以及输出端均衡调整等功能,最后我们选择了soundcraft vi1作为了这档节目制作的调音台(图4、图5)。
这款数字调音台的规格是高394mm,宽1034mm,深度711mm,而且在扩音和录制两个方面使用起来都十分方便。输入端从音源分配、电平调整、均衡动态调整到母线分配都是触屏操作,一目了然又操作便捷;在输出端,这张调音台给每个输出通道都配备了30段均衡器,可以在不借助任何外接设备和不破坏音源的情况下调整音箱声音的音色。而且更便捷的地方在于它为8组vca编组和输出的aux、group、matrix通道专门设置了中控版面,这为节目录制时调音师的操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二.声音的录制
1.环境话筒的选择
语言话筒的选择和调试已经介绍过了,在这个节目录制的声音组成部分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环境声音。环境声音包括机械道具运行的声音,选手动作反应的声音等等,在不同的环节中环境声音的平衡是各有侧重的。
在环境话筒的选择方面,我们也下足了工夫,例如在选手落水的环节中我们使用了audio-technica at880水下话筒进行试验,发现水下话筒只有放在水波压力较大的点,或者话筒本身在水里移动的时候才会较好的拾取到水波运动的声音,如果选手落水的点和话筒放置的点有偏差的话,那么水波对话筒振膜带来的震动不够,拾取到的声音就极其微小,这样的声音录制对于节目的呈现来说就是不适合的,于是放弃了水下话筒的使用。
为了拾取选手在独木桥上奔跑时脚步的声音,我们尝试将shuer wl51纽扣话筒固定在独木桥上,结果发现因为纽扣话筒的指向性是全向的,而且灵敏度很高,收音时收取到了太多的扩声的声音和其他周围工作人员的声音,这样的声音信号在后期合成时也是不能满足节目要求的。
通过多次试验,最后我们发现sennheiser 416强指话筒作为环境音的拾音话筒,它的拾音角度只有15°,指向比较精准;对于拾音角度外的声音抗干扰性很强;而且作为电容话筒,灵敏度和声音的还原度也很好。全场我们分区使用了九支sennheiser 416强指话筒作为环境音的拾音话筒。
2.环境声音的拾取和运用
现场的环境声是作为节目的背景声音存在的,同时作为背景音的还有音乐和音效,所以环境声音的拾取有两个重要的部分,一是与节目组沟通,选择适当的拾音位置,拾取到有特点的,节目需要的环境声;再就是做好现场环境声和音乐音效的平衡。
以节目的两个环节为例,首先是有一个环节叫疯狂滚木,在这个环节中,节目组希望拾取到滚木滚过轨道的声音,在话筒的架设方面我们选择了离音源最近的轨道下方来固定话筒(图6、图7、图8)。但是由于轨道用软质的塑料包裹过,而且滚木的重量较轻,和轨道之间摩擦的声音较小,也并不是我们期望的硬质物体碰撞的声音,所以我们建议节目组在这一环节用音乐和音效为主,适当的添加一些环境话筒的声音以增加现场感。这种声音的比例在节目录制中取得了不错效果。
而在另一个环节“变幻城墙”中我们同样选择了正对选手活动的方向架设了两支环境话筒,在这个环节中,游戏机械的声音比较大,而且由于游戏难度较大,所以选手在通过这个关卡的过程中会有较多的语言上的反应,这些都被环境话筒清晰地拾取到了,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建议节目组以环境话筒为主,增加节目的紧张刺激感,然后轻轻的垫上音乐和音效,增强游戏的效果,也保持整个节目背景声音的完整性,这样的声音处理在节目录制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通话系统
通话系统是演播厅进行节目录制的过程中现场编导和导播控制间音、响控制间和灯光控制间等进行通话的必备架构。在《突出重围》这类室内闯关竞技类节目中,通话系统尤其的重要。因为录制场地较大,现场每位编导视线覆盖的范围只是自己负责的区域,很难对整体的录制情况进行全盘的把握;而且在工作区域的设置上,视频、导播和音响二级录制调音台的位置是在高清转播车上,现场编导、现场调音位和现场灯光控制位是在演播厅现场,所以对通话系统的要求就是要让各个工种之间能够及时互相沟通,达到互相配合,以及及时得到导播指令。
在现场,我们使用了hme dx2000 wireless intercom system作为现场无线通话系统,这台最大承载量达到十五台无线腰包的通话基站完全能满足现场编导和音响灯光的通话需求。
在和转播车的通联方面,我们通过两线方式进行连接,在通话信号进入转播车以后,使用分配器将信号分作两路,一路信号直接进入转播车通话矩阵,作为主要通联方式;一路信号用直连的方式接入一个cleare com有线腰包,作为备用通联方式。这样在通话矩阵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导播一样可以对现场进行控制,这样不但对参赛选手的安全进行了有效的保障,同时也提高了节目录制的效率。
三.经验总结
这次节目的录制,是中国室内闯关竞技类节目的第一次大的尝试,在其中,我获得了室内闯关竞技类节目声音录制的一些经验。
首先,在扩声方面,语言密集区域如主持人活动区,选手采访区等,应该适合集中,这样的话在音箱的布置、声音录制的清晰度和一致性方面会更容易取得好的效果。
篇2
关键词: 经济欠发达地区 林业类 职业教育
作为职业教育的特色和灵魂的区域性实训基地建设不仅是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林业类实训基地建设面临的困难
(一)教学基础条件不足,难以保证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林业作为大农业的一部分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森林(包括天然林和人工林)为主要经营利用对象的综合性生产部门。其最大特点在于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占地面积大、受地理环境制约强。再者由于财政收入低,当地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比较少,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严重不足,使得专业难以具备开展相关实习实训必需的基础教学条件。仅以新疆阿勒泰地区为例,目前该地区林学专业主要与国家、地方相关林业管理、管护部门合作进行,然而由于林木较强的物候特性,使专业理论知识教授时间和技能实训时间无法很好地切合。同时,学生校外实习期间的食宿等非教育教学因素,共同造成现有实习条件也无法满足学生实训需要,学生的生均实训时间得不到保证,动手能力得不到提高,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实训教师队伍素质不高,难以保证学生的实训质量
在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各种工艺、技术较落后,目前采用聘请企事业单位中的一线技术员工作为实训教师的方式,由于专兼教师沟通少,理实难统一等原因,无法满足职业院校实践教学的需要。因此,地处欠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只能利用假期时间,送本校教师到经济发达地区进行技术培训。由于培训时间短,这些教师只学会一些基本的东西,回来后就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得技能理论与操作衔接不良,培训效果较差。
(三)校企合作基础不定,难以进行深度合作
校企合作的存在不仅解决了学校校外实习基地紧缺的问题,缓解了学校资源压力,而且为增强师生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搭建了平台。然而在校企深入合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校企合作存在很多困难,其中表现得较突出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校企双方目标利益具有差距。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具有公益性特征,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着重于追求社会价值和长远利益;企业作为盈利机构,则主要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和直接利益。
第二,校企合作政策法规不完善,合作机制没有保障。目前,校企合作还多处于学校、企业利益结合共同合作,没有相应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积极参与。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训基地建设的措施
(一)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把握技术发展的前沿,做到资源共享,注重真实性和创新性
职业教育特色就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其实训基地应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而建立,为当地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建设实训基地时,应以本地区行业发展情况为依据,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并校企共同分析学生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进行课程设置,以合理性、可行性原则配置实验实训设备。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平台所需资金较多,在建设过程中考虑同时满足相关专业各层次的需要,避免重复建设。
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把握技术发展的前沿,将基础操作技能和前沿科技有机结合,做到适度超前并留有可发展的空间。既要跟上经济发达地区企业技术水平的发展,又要体现出以当地企业生产为依据的特色,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工艺,又能很好地为当地企业服务。
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应考虑各种实训场地、仪器设备、软件、师资、人员,各种管理与服务平台等,力求做到资源共享,提高投资效益。在功能角度上,要求基地具有教学、科研、开发、生产和培训等多种功能。实训基地的建设应注重真实性和创新性,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要求贴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林学实训基地除了完成职业院校的实训课程教学外,还可以丰富基地内涵,面向社会开放,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应充分利用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等资源优势应成为职业技能鉴定基地扩大培训项目,面向社会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培训。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
作为实训基地管理者的中职学校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并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更新观念。通过定期对实训教师进行高级职业技能培训,走专兼结合的道路,培养一批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派相关专业教师到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深入学习,聘请兼职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管理、教学方案制定等工作。通过实训基地建设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教师得到锻炼和培养,提高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设计能力,加强教师与企事业单位的密切联系,培养出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与扎实理论知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优秀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提供很好的平台。
(三)深化校企合作模式,拓展合作内涵
篇3
一、对经济类数学认识的必要性
数学奔向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当今科学发展的一个显明的趋势。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门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不断形成新的学科门类。数理语言学、数理逻辑学、定量社会学、计量历史学等学科均大量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各自领域的问题,甚至在文学中,也经常运用数学模型和矩阵论来分析作家的艺术特色,探求作品的语言特点。而数学思想体现在各个学科的现象则更是随处可见,如文艺创作的模糊性和模糊数学、绘画中的递归现象、元数学对伦理学的影响,等等。社会科学的数学化是客观的必然发展趋势,因为把数学应用于各门社会科学可以大大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效率,可以使社会科学精确化,并使之提高到一个现代化的新水平,成为更加完善的科学。新的形势已经迫切需要经济类学生也具备较好的数学基础。
经济类学生的高等数学教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有许多经济类学生对数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当然也有些学生或许是由于不愿意学习数理化而转向文科的。因此,教师应首先让学生们意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不能因为不是专业课程而轻视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考虑到经济类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弱,内容不宜太多、太难、太深;教师可以在绪论课中讲述高等数学的大致内容,尤其是这些知识的应用背景,它们所能解决的问题。比如,用导数可以方便地求解函数极值、描出函数的大致图形,用积分可以求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等等。让学生能初步了解高等数学的强大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讲述数学的思想方法、思维方法,同时应强调它的应用背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述导数时,纯粹的数学概念会使学生望而却步;但如果与切线的斜率、物体运动的速度联系起来,就容易理解了;定积分最初是用来解决曲边图形的面积问题,它的思想方法是用无限细分法,将很多矩形近似替代曲边梯形,再求极限而得,思路是非常巧妙的;另外,集合论中的罗素悖论、极限论中的许多有趣的现象等都会引起学生探其究竟的兴趣。对于既有兴趣又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开设一些选修课使他们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为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的数学教育,应该使学生们学习的数学知识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深深铭刻于头脑中,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却随时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二、高等数学及教学的特点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性学科,经济学当中涉及到许多数学知识。因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要,数学教学质量低不仅关系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影响到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根据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任务,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充分提高数学的应用性。
(一)高等数学是许多领域极为重要的基本工具。对于数学学科的工具性应有全面的认识。从狭义上看,作为公共基础课的高等数学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可以为学生学习许多后继课程中的有关内容提供服务,但仅这样理解是很不够的。高等数学中所提供的数学知识,还应当成为应用的工具和研究的工具。高等农林院校的毕业生将有相当数量直接进入企事业基层单位从事生产和管理工作。日新月异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它们对大学毕业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机会和条件。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将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领域,在这里充分的数学工具将更是必不可少的。
(二)高等数学是培养理性思维能力的主要渠道。自然界是一个大的动态系统,数学本质上是理性的思维系统属于理性科学范畴。数学在形式上不同于反映物质及其运动机理的实在的技术知识。但数学的理性要求反映在数学教育中本质上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技术的训练,数学的内容一方面是为专业服务的工具,另一方面则是对学生理性素质的培养。概念和理论的高度抽象性、逻辑推理的严密度和精确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这门具有理性思维科学的基本特征。数学学科的这种特殊性将对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极大的作用。其他学科虽也有这些能力的培养作用,但均不如数学学科来得直接、持续、全面而有力。也可以这样说,数学教育在教学方面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
(三)应尽可能地联系经济类问题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正确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以掌握数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为前提的,因此数学知识也必须扎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数学基础教学与实际应用的关系,从时间上、侧重点上加以区别,在让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在运用上多研究培养学生善于把实际问题抽象归纳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正确的方法加以解决的能力。
三、目前经济类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计划学时带有盲目性,分类教学大纲不明确。经济类专业数学国家无统一要求也无统一大纲,对数学的要求尚处于摸索阶段。师范院校各经济类专业特点各异,内容纷繁,至今未能有一个切合各专业实际的教学大纲。一些有远见卓识的高校领导及教师尽管已经意识到当今社会发展急需培养精文智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文科专门人才,但对本专业到底应该讲什么内容、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学生能够接受到什么程度,心中无数。因而,计划学时带有盲目性。有的专业学一学期,有的一年,有的两年;周时有的专业两节,有的四节。制定计划往往以专业课为前提,夹缝安排高等数学。这样,当然难以保证高等数学课的教学质量。作为公共课,高等数学不同于外语、马列、体育,相对大纲、学时在基本趋于一致的同时,还应体现各专业特点和要求,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抓住根本。
(二)采用教材带有随意性,教材内容针对性不强。教材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目前杂陈于书橱案几的高等数学教材,林林总总,争奇斗妍,各有特色,但是也不乏有一些粗制滥造,质量不高的教材,相对于文科专业有新意、有特色的教材比较少。因而,各专业采用教材程度不同地带有某种随意性。经济类专业各种层次的要求不同,大多希望教材与相关专业贴近。但现今大部分高等数学教材其内容、形式与模式,未能脱离单纯传授数学知识的传统,加之各校自编教材日益增多,势必形成以教材牵制教学,而不管专业的需求和学生的承受力。有的经济类专业采用的却是理科高等数学教材,教师讲课只好做大的取舍,内容缺乏连贯性,讲到哪算哪,极大地影响了经济类数学的教学工作。
(三)课程设置不配套,教学内容与相关专业不衔接。经济类数学其内容包括范围很广,师范院校不同于工科院校、财经院校,有工程数学、经济数学之分,因而课程体系不配套,教学内容与专业不合拍。例如,教育类专业的教学统计课,其实质是数学、统计学与教育学的交叉,没有数学基础知识难以使教育统计课的学习达到一定的高度。但这些专业受各种因素制约,大多不开高等数学,只开教育统计,教师讲不透,学生理解不透。因而,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目的和意义不够明确,形成在许多专业上只是为了完成学业而被动地去学习教学。
(四)师资队伍缺乏稳定性,教师专业知识面不够。长期以来,从事高等数学课的教师工作量重,业务水平、职称评定都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因而导致教师队伍不够稳定,而文科数学教师受诸多因素影响,这方面矛盾更为突出。事实上,经济类数学教师所付出的心血并不比其他教师少,为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他们还需要掌握一些经济类专业最基本的知识,才能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水平。这就要求切实解决经济类数学教师的实际问题,给他们创造一定的条件和环境发挥其潜力,以保证有一支相对稳定的经济类数学师资队伍。
(五)对于文科高等数学教育的宣传不够。由于历史原因,文史诸专业一进入大学,就与自然科学绝缘,而近些年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失误,大部分文科生在高中阶段数理化等课程就放弃了,从而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科盲”。虽然早在70多年前先生就提出了“文理沟通”的思想,但时至今日,尚无实践结果,这一理论思想没有在实践上得到贯彻,化为现实。所以,我们应从社会进步的需要、科技发展的需要、文化碰撞交流的需要、人们自身发展的需要诸方面去研究这一问题,从理论上到实践上都能从较深的层次上提出问题,从而指导文科高等数学教育的开展,加大宣传力度,以早日达成共识。这样必能促进经济类高等数学教育的开展。
四、经济类数学改革的建议
(一)改善经济类专业的数学课程体系。按照教学大纲,本科阶段数学课基本上只开设《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年级作为选修课也只开设《运筹学》。但是,这些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和解决经济方面问题的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再开设诸如系统分析、离散数学、最优化教程、运筹学等课程。而且,目前经济类数学教材体系不鲜明,这样容易使知识孤立起来,得不到有机的综合运用。同时,还缺少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课程体系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与实践的能力,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要尽可能地指出他们在经济中的效用性,我们目前的教材正是缺少了这一点。课程体系的内容不仅要有知识性,还应辅以方法论的思想,适当加入趣味性的数学历史小故事,让学生了解数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掌握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注重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数学与经济学类学科间的联系与相互为用,重点加强数学与经济学内的整合,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二)结合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专业特色。数学教学要凸现数学课程的特色,又要完成经济学课程的基本目标,还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因此,在掌握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广度时需要适度把握,精心设计。特别是要结合其他课程的教学经验,形成结合数学、经济学特色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实现学科的交叉和专业的融合。
(三)强化教学实践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兴趣和学科特点,在改革课堂讲授方法的同时,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篇4
现在,大家在选择专业时,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今后的就业。就业状况,往往成为考生及家长选择专业的重要依据。高薪、稳定、需求多,是很多考生和家长对经济类专业今后就业前景的看法,而一些人力资源公司、调查公司公布的数据更让这些想法获得了有力的支持。
麦可思研究院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中显示,2012年就业率最高的五十个专业中,经济类专业占据了榜单的十分之一,其中税务专业高居榜首。这份报告还指出,在薪金方面,2008届本科专业门类中,三年后月收入最高的也是经济学,为5976元,该专业三年内月收入涨幅在本科主要专业门类中也最大。在智联招聘网上,与经济行业相关的职位占据了“招聘数量最多的岗位”和“薪水最高的岗位”榜单的半壁江山。
然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现实总比想象残酷。经济类相关行业依靠竞争来维持其生存,人与人容易拉开差距,在这些行业中,处在顶端的人只是少数,少数的人占有多数的资源,领取高额的薪水。一名刚毕业的学生要想脱颖而出,绝非易事。整个行业的高收入水平是纯粹平均水平所造成的假象――少数高收入人群与大量中低收入人群进行平均。事实上,这个行业内,管理层与基层,经验丰富者与应届毕业生,甚至不同公司的员工之间,收入水平都会有天壤之别。
经济类专业在高校的布点增加,也埋下了许多隐患。这类专业知识结构复杂、内容繁多,又强调数量化的概念和实战能力。扩招很容易降低单个学生享受到的教学资源以及用人单位的关注度。本科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也导致了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对于市场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大量的“经济类人才”,但却不一定需要“经济类专业的毕业生”。一方面是市场对高素质经济类人才的强烈需要,另一方面却是高等教育中经济人才培养的缺乏。
经济学是一门下游学科,所谓下游学科,主要是指非基础学科,这些学科在进一步深造时大多只能在本学科内继续努力,极少能转向其他学科。所以,如果你还对其他学科有一些兴趣,或者学过奥赛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但对经济很感兴趣,可以先读四年基础学科,到了研究生阶段再考经济类专业。特别是数学和计算机方面的专业,这类专业在运算和逻辑方面的知识,能够较好的与应用经济学的专业进行对接。
目前的经济类专业有两大分支,一类是理论经济学,一类是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顾名思义,重点在理论的研究,本科专业目录中的经济学专业就是理论经济学。它还分为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但是这些都是研究生的范畴了。而应用经济学主要指应用理论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专业领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规律性,或对非经济活动领域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分析而建立的各经济类专业。具体又细分为财政学、金融学、经济与贸易等。
篇5
关键词: 高职高专 经济数学 教学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高职高专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高专经济类招生人数直线上升。由于高职高专学生进校分数比较低,因此数学素质普遍较差。通过了解我们发现经济类专业入学新生的数学高考成绩超过60%的学生不及格,而且有极少数学生分数不到30分,这为经济数学的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而经济数学作为经济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是学好专业课程的基础。面对现状,高职高专应对经济数学教学作出适当的调整。
一、结合高职高专教学改革,明确经济数学教学目标的定位
高职高专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所以教学目标要坚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经济数学作为经济类的公共基础课,其目的不是培养“数学家”,而是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素质,以便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减少枯燥的理论推导,降低理论重心,注重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注意介绍数学概念的形成背景。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要保证专业课的需要,需要什么讲什么,需要多少讲多少,坚决去掉那些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到的内容。
二、认识经济数学的重要性,树立学生信心
经济数学作为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以及学习专业课的重要工具,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经济数学的重要性。对于经济类学生而言,许多专业课如西方微观经济学、基础统计等是与经济数学密不可分的。掌握了经济数学,可以通过数理分析,使学生更轻松、更准确地学习经济学,且能保持和激发他们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例如经济学中有个非常常用的经济术语:边际量。它和经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边际量表示一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如果掌握了经济数学,就很容易就明白“边际量”近似于或者说就是经济数学中的“一阶导数”。如果没有经济数学知识,那么我们就只能直观地凭对它的语言陈述来理解这一经济术语,而导致不能准确地把握这一术语。
其次树立学习信心。因为高职高专经济类学生大部分数学基础差,对学习数学有一种恐惧感,认为数学很难,因此在面对经济数学时,学习起来缺乏信心。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要从简单、基础的初等数学转换到抽象、复杂的经济数学的学习中也有一定难度。由此,树立学生学习经济数学的信心,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尤为重要。教学过程应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减少理论证明,注重实际应用,穿插数学史,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改进教学方法
在当前经济数学的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推导证明,而忽略实际的运用,以及与所学专业的联系。在目前高职高专经济数学普遍压缩学时、学生基础差的情况下,仍然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将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培养的学生难以达到高职高专经济数学教育所要求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改进高职高专经济数学教学方法,使素质教育始终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需要,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1)用“案例教学法”引入数学概念,对于极限、导数、微分、不定积分、定积分、数学建模等重要数学概念都通过不同的实例引入,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2)用“问题驱动法”展开教学内容,用实际问题逐步展开教学内容,问题一环扣一环,便于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实现,把学生吸引到教学内容中去,充分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用“讨论法”展开习题课的教学。在习题课的教学中,提出问题,并引导大家讨论问题,不但可以达到释难解疑的目的,而且能培养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4)用“对比法”引入新的数学概念与运算,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采用对比法引入新的数学概念与运算。这样,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新的数学概念与运算,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指多媒体教学。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适当应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了单一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把传统的数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由于多媒体教学板书规范、生动、清晰、表现力强,便于演习、展示和插播影视资料,特别是丰富多彩的画面,可引导学生一步步认识抽象的概念和定理,消除学生对经济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
五、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还没有转变高中的学习方法,对大学的学习很不习惯。传统的高中教学是教师反复讲解,学生被动接受,通过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而进入大学后,从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经济数学的特点,高中的学习方法已不适应大学的学习。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向自主学习方式。
总之,高职高专经济数学应立足于高职高专特色,根据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对数学的要求,强化基础知识,突出实际应用,加强与专业课的联系,以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树.经济应用数学基础(一)微积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经济类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理论课,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及进行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通过高等数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能力,缜密的分析习惯,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及以后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因此针对经济人才培养注重知识的有效管理和应用的显著特点,改革高等数学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探索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更好的发挥高等数学教学在经济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经济类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落后。传统的教学理念基本上是遵循“概念——性质——计算”,忽略了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没有注重学生能力方面的提高。教师把现成的结论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不是积极的主动学习者。由于高等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经济类专业文科学生较多,学生的数学基础、逻辑推理能力本来就比较薄弱,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高等数学枯燥乏味,对高数的学习越来越失去兴趣,最后甚至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
2.教学内容过于数学化。高等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的模式。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体系,教师教学也是在学科意识的指导下按部就班的传授知识,因而忽略了经济类专业学生需要面对的是较为宽广的后继专业课程,从而限制了学生思维活动的范围和知识视野。
3.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数学是一门讲究严谨逻辑推理的课程。尽管许多教师都愿意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但是由于自身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有限,制作的课件和教学要求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能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直观、高效的应用特点。而由于高等数学教学的灵活性强,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完全丢弃,因此,如何将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现代教育技术更好的结合,实现教学效率最优化是高等数学教学方法中又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经济类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创新教学理念,融入数学思想。将数学文化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已受到许多学者的重视。张楚廷教授强调:“教育并不总是在让学生认知,教育很大程度上是让学生欣赏,只有这样,才有最佳的教育效益。”张奠宙教授指出:“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在实际数学教学中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和世俗的人情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思想已成为一种教育理念。高等数学具有基础性,并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数学的基础知识与思想方法已渗入科学研究、工程技术等各个理工科的领域中;同时,由于数学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运用,也促进这些学科的创新与发展。通过讲解知识点的产生、发展过程,使学生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和概念与实际的规律,从而使问题变得简单易懂,增强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使教育的内涵更为丰富,进而在专业课教学中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达到数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互相渗透的效果。
2.突出专业特色,改革教学内容。经济类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内容应具有专业特色。教学内容的确定首先应该以学生打好基础为前提,同时学好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知识;其次,应为专业服务,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数学工具的使用技能以及数据处理的能力,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做好准备。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经济类专业高等数学的教学目的,在保证数学知识的严谨性、逻辑性的前提下,删除或简化不必要的推理论证过程,可以考虑以直观的几何图形及说明解释来替代。教学的内容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把高等数学知识与解决经济管理领域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强调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背景,注重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一方面,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与经济类专业课教师的交流和沟通,了解经济类学科对数学知识的要求,在教学中进行重点讲解;另一方面,数学教师还要学习一些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学习与经济管理有关的数学模型,如存贮模型、最优价格模型、蛛网模型等等。通过学习交流,领悟数学与经济的联系,掌握新知识和新概念,提高自己的经管专业知识水平,真正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授课水平。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学生上课兴趣不高和教师的授课方式有很大关联。因此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应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法并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除了使用系统讲授这一常规教学方法外,还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灵活的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等。恰当的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融合。既要结合多媒体信息量大、形式多样化的特性,也要应用黑板为学生勾勒课程的整体脉络,并利用黑板对新接触的数学符号的规范使用进行示范。特别在新模式中,教师应强调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只要求学生掌握简单计算。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训练学生利用必要的数学软件,如matlab、mathematic等,建立丰富的网络课程和立体化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平台,将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一方面增加了教学信息容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直观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现代化教学的能力。
4.推行双语教学,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中科院陆启铿院士在《21世纪的数学》一文中指出:“数学历来被认为是一切学科的基础,在20世纪已渗透到各个领域,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控制论、决策论等,难以尽列”。他引用前英国皇家学会主席,牛顿研究所所长阿迪雅的话说:“21世纪几乎肯定会把数学再次转变为全人类的活动”。推行双语教学是适应时代之举。经济类院校由于某些专业与国际上的接轨性,使得数学教学实施双语教学有了其必要性。此外,“双语教学”既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更高层次、更广阔的教学平台,又能强烈地刺激学生的大脑兴奋灶,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会用英语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又通过学习数学掌握和运用英语,达到双赢的目的,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种尝试,是极为有意义的事。
当然,高等数学采取双语教学在目前也有很大的困难,作为自然科学的学科,要用英语讲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本就抽象的学科学生在中文教学下都很难学懂,双语教学又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因此,在现阶段进行高等数学的双语教学可以选择英语基础好,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教授英语基础扎实,对双语教学感兴趣的学生,先从小范围开始尝试,慢慢扩大教学的范围。除此以外,在现阶段也没有合适的双语教材。笔者认为可以选择英文原版教材辅助中文教材进行讲解,英文教材要求文字通俗易懂,注重概念和定理的直观解释,注重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
三、结束语
数学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而且能够给予人一种特殊的思维品质。学习一门课程要思考其延伸的作用。学习高等数学不能只学数学知识,还应该努力培养自己创造性思维和运用数学的能力。数学的知识和方法,已经成为学生素质和能力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具备良好的数学素质,既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利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又可以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随着对经济管理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完善以及恰当运用,将有助于提高对经济管理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的认识,对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潜能和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到,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对于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更应该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中丰富自己的知识贮备,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孟金涛,张伟,刘林.经济管理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8,30(4).
篇7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院校尤其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设置了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如何使经济法基础知识教学适应高职高专的社会需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课程教学意图体现“教、学、做、练、用” 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务求符合职业能力培养需求;教学内容应具有针对性与适用性;教学过程注重层次递进性,强化技能训练。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等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高职教育应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要面向地方区域经济的行业职业岗位的需要。把区域性作为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确定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主要是面向经济产业和行业服务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只有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产业需求和社会服务需求来培养人才,才能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才可能解决一方面高职学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很多专业领域又紧缺技能型应用人才的矛盾。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等经济类专业开设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并将其设为专业基础课正是针对以上培养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经济法基础知识始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各有关经济方面法律的条文规定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在专业领域中运用经济法律的能力,同时通过经济法基础知识重点课程建设,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经济法学科的理论研究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系统思维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多年来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实践,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逐步发展出自己所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色。
一、课程教学目标和意图体现高职高专的职业要求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重点掌握岗位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适应各专业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的培养目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应重视“经济法基础知识”中基本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理论观察、分析问题,最终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把“教、学、做、练、用”定位为“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务求符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1.理论知识教学以“必需、够用”为标准。“经济法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占用学时为45学时,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两者的比例为2︰1。理论知识教学以“必需、够用”为标准,“必需”是指理论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教会学生按照这样的层次递进式学习;了解法律规定—查阅相关法律规定—会解读法律规定—运用法律规定;“够用”是指要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和相关专业需要相吻合,以实际课程占用的课时要求为标准。因此在“够用”的标准下,教师“教”的内容要“精”“准”。“精”的标准就要求选取精当的内容,“准”指选准法律规定,同时教师的讲解也要“精”“准”。
2.实践教学在案例的选取上务求“新”“简”。积极选取最新的案例,跟踪经济法发展的前沿,力求做到与现实同步,充实教学内容。“简”是指选取的案例既要简约又要符合考核学生综合知识的需要,要选用有递进层次和层层深入性的案例。
三、教学内容应具有的针对性与应用性
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经济法基础知识”会计电算化等经济类相关专业开设,由于每个专业面临的岗位关键技能不同,决定了每个专业的教学略有不同。会计电算化专业本课程作为会计资格考试课程之一,可以设计考试系统;其他专业在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相同的条件下,考核内容这方面就没有硬性要求而是主要采取了案例引导教学法。
针对课程性质不断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在完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根据经济法律的适应经济形势需求不断变动修改的特点,不断增加新的教学内容。
针对高职学生就业需求重点讲解相关内容。为了使教学内容更精练、新颖,更能反映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更能适应学生,充分体现与时代同步的精神,比如,在内容选取上我们针对当前就业形势,对于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和有限责任公司的相关规定详细讲解,为将来学生的自主创业做准备。
四、教学过程的层次递进性
“教”是指理论知识教学,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教会学生法律规定,解读法律规定,然后会查阅相关法律规定,即了解法律规定—查阅相关法律规定—会解读法律规定,采用这种方式理解和吃透教材的内容。
关于“学”,以前我们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采用案例引导教学方法实现的目的是“教师教学生学”,这二者之间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完全不一样的。其实,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师教会学生学”,当然我们的差距还是很大。
“教师教学生学”的案例引导教学模式即采用“任务驱动”方式。在讲解某一个章节内容时,流程如下:
举具体案例实例(选取典型案例)—引出本章具体内容—指出问题。 教师讲解本章节具体内容—再进一步解决所举的具体实例—发散思维举相关案例,提高学生能力(根据具体教学状况可以选取教师举例和学生举例两种方式,实现互动)。
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学习途径: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设立经济法基础知识教学网站进行教、学研讨,师生互动;在教学网站上将相关法规收集齐全提供给学生;每章案例资源上网;上传相关案例视频,如《经济与法》和《今日说法》的相关视频案例等。
“做、练”指我们采取的校内校外实践实训教学,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企业、社会需要。为此,我们在学习指导和校企交替环节设计了自拟案例、课前五分钟演讲、辩论赛、法院旁听、模拟法庭、10个实训项目等实践实训环节。针对测试知识掌握情况我们设计了考试系统。
“用”是指实际应用,这种应用需要根据学生的自身实际和在校条件的限制。“教、学、做、练”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用”。为此我们设计了调查报告写作、校园法律咨询平台、社区法律咨询等技能检验环节。
教学过程的层次递进性还体现在目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高职院校“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实践、实训环节教学情境设计模式,整体上按照授课环节设计教学情境如下:(1)课前:课程网页上的学习方法指导、课前五分钟演讲;(2)课中:案例引导教学;(3)课中+课余:自拟案例、10个实训项目;(4)课后:考试系统测试、“教、学”研讨与交流;(5)课余:辩论赛、法院旁听、模拟法庭、校园法律咨询平台、社区法律咨询;(6)毕业前:部分学生可以写经济法方面的毕业实践调查报告。
五、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经济法基础知识”课程组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思路,以专业岗位能力为导向,以创新性和实践性为特征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相互交融的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上突出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的思想,强化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理论教学以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以日常实践活动为纽带,采用探究性和创造性教学方法,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同合作开发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教学部分鼓励学生在模拟职业岗位情景实训或在真实环境、条件变数很大的实际工作场所中获得所需的技能。
1.案例引导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为:讲授每章节之前先提出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提出重点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讨论,最后教师评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实施效果:抽象的法律法规具体化,学生学习兴趣提高。
2.阶段性课前5分钟演讲和辩论赛相结合。演讲题目和形式学生自拟自导;辩论赛先以小组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最后复赛利用课堂实践对抗进行。
3.个别教学内容师生讨论式。我们在教学中作了关于讨论式教学的尝试。具体做法是先把学生自动组合成小组,对授课教师所给出的案例或提出的法律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然后写出集中书面意见,按照合议庭评议方式进行,不同意见执笔人均要在书面意见中体现。再由授课教师点评,请部分学生参与交流,这样的互动教学兴趣浓厚,教学效果好。
4.设计专业实训项目共10项,规定实训流程和考评方法。例如,讨论并制作一份企业设立策划书、进行公司审批申请及登记注册、签订并完成一份业务合同法律文本设计、订立劳动合同、书写诉状等。
5.模拟法庭。课题组和鞍山铁西人民法院、鞍山正大律师事务所长期合作开展此项教学实践。通过学生模拟审理案件的全过程,在检验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胆识,形象、直观地再现法庭审理过程,学生印象深刻,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6.旁听审判。每学期安排两次授课教师带领学生到鞍山市铁西区人民法院和鞍山市立山区人民法院旁听审判,使学生在熟悉程序法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掌握实体法的具体运用。通过直接参与法院审理案件的过程,学生亲身感受诉讼的步骤、程序,加深对法律应用于实践的感性认识。
7.专业实践活动:社区法律咨询、消费者权益日法律宣传,专业见习。利用寒暑假期到法院、检察院、证券公司、律师事务所等实习基地进行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司法职业精神也得到培养。
8.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平台教学交流。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增强了教学效果。
9.考试方式多样化。期末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占总成绩的70%,题型以选择题、名词解释、解答题、案例分析为主,用于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案例分析题主要考核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或作业题(主要是案例分析),并组织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形成文章,占成绩的10%,其余实践活动占20%,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程考核的灵活性。
作为一门不同于经济系列课程的法律学科,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既保留经济法的特色和理论体系,同时又融入实践性教学,且能与其他学科相互衔接,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是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只有在全面、准确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才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才能促使经济法教学与经管类专业的实际相结合,更好地发挥经济法教学的应有作用,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汉宏.关于“情境—达标”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5).
[2]邓擎刚.浅议经济法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j].商场现代化,2009 (6).
篇8
关键词: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改革;经济学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096-02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市场经济已经为社会接受,越来越多的大学都尝试对人文社科类其他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这些课程大致主要有政治经济学和称之为西方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基础、经济学概论等的西方经济学。对于政治经济学,学生在高中政治课基础上完全可以理解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而言,非经管类专业学生由于基础课程安排、专业适应,对西方经济学相关内容和经济学思维方式还未形成,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很难适应。所以,探讨和分析非经管类专业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很有必要。
一、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重要性
西方经济学作为以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运行为背景,全面阐释市场经济一般理论体系的课程,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毋庸置疑,在提高学生市场经济意识,参与市场行为能力提升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专业也在尝试在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设介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西方经济学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高校毕业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为西方经济学理论主要由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某一个经济部门或领域中的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和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等构成的,其理论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实践紧密结合,无论是什么样的人才都需要参与到市场经济中,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市场经济知识,在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中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十分有必要。
二、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相关基础课程开设不足
西方经济学的开课时间一般为本科的低年级,以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居多。而对于多数人文社科类专业来讲还没有来得及甚至根本就没有计划开设高等数学等相关基础课程。因而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对于西方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与定量分析,微观分析、宏观分析和结构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等根本就是一头雾水,无从下手。对于经济学的学习有很大的难度。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本身特征决定了经济学学习的困难
众所周知经济学流派众多,观点不一甚至经常对立,并时常出现理论与经济生活现象不一致的状况。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所讲授的许多内容抽象、难懂,主要从概念、特征、作用、性质方面理解问题。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形成的,假设条件放宽,理论有可能不成立。对于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通常无法辨别其内容的是非。
(三)非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通常遇到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教学质量和教学任务常常打架
例如《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门课程来讲,安排至少有120学时以上。而对非经济管理类专业来讲教学计划一般要求一学期54学时讲完微观、宏观内容。教师如果要实现学生理解并保证教学质量,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学生学到的东西就少;教师如果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学生学的东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这样就出现鱼和熊掌不能兼而得之的尴尬局面。
(四)教材的适用性与针对性较差
由于西方经济学主要是从西方引进,西方经济学教材理论多按照西方社会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编写,课程的内容主要侧重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体系的介绍,与中国市场经济运行并不完全吻合。这样的教材本身对中国学生学习经济学就有难度,而目前不少高校的非经济类专业也采用了几乎与经济类专业一样的标准教材,这类经济学教材中有一部分内容是非经济类专业的大学生不需要熟悉和掌握的,当这些内容也被放在针对非经济类专业学生的经济学教学内容里边,这就增加了非经济类专业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难度,容易使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课程,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效果难免不佳。
(五)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不够合理
大多数学校经济学授课方式还是按照“老师讲授―学生背诵―做例题―考试―遗忘”的授课方式进行,这样的授课方式容易让学生对经济学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会在学生中形成经济学学好学坏无关紧要,只要应付考试就行,经济学与自己专业相关性不大,使得非经管类专业学生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不尽理想,也就无法实现在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的目的。
三、非经管类专业开设经济学的改进方向
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经济学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整体构架和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促使学生能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现实问题,使学生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更好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所以对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讲授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一)合理安排教学计划,选择本土化课程教材
结合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尽量安排将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经济学课程安排在大学二年级以后。在教学计划中一定要先安排开设高等数学或经济数学等课程,只要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弹性系数、边际分析等知识时能更好的接受。中国现在普遍接受的经济学教材的结论以及案例大多都是来源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实例。对于国内学生来讲对理论知识的解读缺乏感性的认识。为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在在教材选择上尽量选择那些本土化教材。在讲授过程上应该更多地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以及大学生的实践水平。
(二)创新教学方法,倡导互动式教学
在经济领域,本来就没有固定不变的联系,所以对经济学的研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范式。如果把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作为一种范式去讲解,就会使学生对经济学形成一个固定化模式,这必然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思维的培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构建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除传统的讲授方法外,要引入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中与学生互动。提倡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具有传统讲授不具备的优势,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抽象的经济学概念和逻辑关系,使学生明白经济学原理的实际应用之处,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经济问题的热情。特别是结合中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案例展开讨论,可以更全面地向学生讲授经济学的实际用途,并引起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例如在讲需求定理时,对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的价格和需求数量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很多同学都能用日常生活经验总结出来,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总结出需求定理的内容。对于需求定理的例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闻,教师可以先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进而总结出需求定理例外的几种情况。让学生多参与教学过程,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巩固所学内容。在案例教学时重点关注分析的过程,因为西方经济学很多的案例分析的结果并不唯一,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相应的解决方案也不尽相同,教学不是纠正学生的分析结果,而是教会学生使用什么分析方法,从哪里切入进行分析。
(三)减少理论考核,应用性考核方式为主
中国经济类专业教学,一般通过围绕教材而设立的题库来监督与考核教师是否按要求授课、学生是否按要求掌握了基本知识。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样容易形成学生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知识,而不是从经济学理论分析入手,不能达到对经济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通过考核方式改革,建立学生成绩的以作业、课堂提问、案例讨论、小论文及期末考试等多方面加以确定。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各章节的经济理论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或作业题,开展案例教学,围绕经济现象让学生参与讨论,就某一经济理论开展教学,并把课堂讨论计入相应成绩,没有参与讨论或者没有自己简介的不给成绩评定,结合经济理论让学生写出专题论文,依据学生论文评定论文成绩。这样做可以形成学生重视课堂学习,会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经济理论的认识和应用,可以顺利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的。
(四)构建经济学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专业性教育的有益补充。通识教育的目标不在于教授专业知识,而在于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社会生活事务的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帮助很大。因此对于在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设经济学通识课程,很有必要和意义。结合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提高大学生参与市场经济能力,应适时在非经管类专业学生中开设经济学通识教育。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可以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部分相关基础知识进行整合,培养学生市场经济基础知识,熟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通过通识教育能够让学生胜任企事业单位相关工作。经济学通识教育理论内容应更具有概括性、基本性,在课堂中只讲授经济学最基本原理,只用保留经济学和管理学完整体系,相关深层次理论可以不用讲授过多。
参考文献:
[1] 王桂霞,刘佳.普通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改进的途径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6).
[2] 易杏花,刘云忠.让“沉闷”的经济学生动起来――《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2).
[3] 杨波.适应经济学发展趋势的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经济,2007,(5).
[4] 李萍,张晓虹.《西方经济学》通识教育案例教学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2010,(1).
篇9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2.040
1我国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现状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具有高知识密集、高技术密集和高创新性的新兴产业,对新兴技术类和产业经济类人才具有强烈的需求。当前正是我国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因此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经济人才培养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同时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学科相关教学资源也亟待升级改造。
在当前战略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的趋势下,产业经济学的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复合型高端人才。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体制和资源约束下,我国在产业经济类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的方法呆板;过于强调理论,脱离实际,缺乏社会实践,难以适应新兴产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由此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产业经济类人才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经济类创新性人才目前仍然是非常紧缺。另一方面,虽然产业经济学课程也已经围绕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然而紧密结合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及新兴产业教学资源研究仍显不足,基本停留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理论改革上,并未真正提出适应现代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教学理念,关于新兴产业经济类人才培养方式和有效途径研究尚不多见,面向新兴产业发展和需求的产业经济学教学资源也亟待整合、更新和升级改造。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1.1人才培养观念的保守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学科,学科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论知识的教授。老师致力于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对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课堂之外,师生进行学习交流的机会不多,课程考核仍然以考试分数为主,学生为应对考试就会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这种情况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必然不深刻,逻辑思维体系就不易建立。而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强调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填鸭式的人才培养观念下,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虽然有所掌握,但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不强。
1.2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单一
和国外人才培养目标相比,我国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显得比较单一。我国人才培养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国外注重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是既有深厚知识基础,又有创新思辨的人才。因此,学校就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转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人才培养侧重于校内单方面培养,而与产业企业合作的比较少。学生参加讲座、例会的机会虽然多,但是参与校企合作开发的项目的机会不多。这种单一校内培养方式不利于产业经济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很好的结合,使得学生学术研究的价值大打折扣。中国的学术论文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是真正被认可的成果却是少数,这也与我们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有关。
1.3教学内容的滞后
教学所用的教材内容滞后。编写一本教材往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情况又比较复杂,所以产业经济学的教材一般要滞后于当前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实际。一些产业政策条例和产业案例得不到及时更新,学生掌握的信息过时,这会影响学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的把握和对其发展前景的思索。
2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的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既需要掌握高精尖技术的技术人才,还需要熟悉产业战略布局的产业经济人才。产业经济人才是以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掌握专业的产业理论知识的人才。培养高层次的产业经济人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增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产业经济人才参与。虽然近几年培养的产业经济类人才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经济类创新性人才目前仍然非常緊缺。因此,要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效发展,就要求对高层次产业经济学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2.1培养更多的产业经济高层次人才
目前高层次人才特别是经济学方面的人才是不足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了2005年至2014年之间我国较高层次的人才数量。从趋势上可以看出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的人数整体上逐年增加,海归人数也在增加。经济学研究生人数也从2005年的1.87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2.8万人。但是这些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人才在总量上占比全国总的受教育人数还是较少。
2.2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产业经济人才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不可分割。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会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要求主导产业的更换升级,这就要求产业经济人才要有国际视野。通过阅读国外最新产业经济文献,了解现下最先进的产业经济理论,选择符合我国实际的主导产业,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往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方向发展。
2.3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产业经济人才
如果说本科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那研究生教学就要求学生开始学会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学术界对其研究还不够完备。这些都需要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来完善学术研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比较符合实际的方案。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产业经济人才,除了要求阅读大量的文献和著作来开拓思维,还要求深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部门,进行实地考察。当然这些都要求教育设施的改善、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正确的教学引导。培养创新型人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更强大的带动作用。
3适应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改革创新
产业经济学人才掌握专业的产业经济理论知识,可以运用所学很好的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布局规划,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时间虽较短,但发展环境复杂,面临的问题较多,急需产业经济类人才改变其发展现状。这也使得它的发展必然会对高校产业经济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3.1提高师资水平与教材内容更新
一方面,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吸纳知识的效果。高校产经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还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呆板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好的教材有清晰明了的概念,丰富的内容,逻辑合理的结构,简便易懂。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存在一些新的问题。产业经济学教材要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这些实际情况,添加最新产业案例,附上最新产业政策条例,从而引导学生以新的视角思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3.2注重实验教学
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和市场运作紧密联系。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做好产业经济的理论教学,还要加强其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和具体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实验教学就是将产业经济学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建设产业系统平台,使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对相关知识进行计量操作。虽然一些产业经济问题的实验结果,不能代表现实产业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但是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很好的了解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积累自身分析和预测产业发展趋势的经验。实验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熟练相关计量软件的运用,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打下基础。这比纯粹的理论教学更有成效,也算是对理论教学的一个补充和巩固。学生也更能展现出积极性和创造性。
3.3注重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学校为了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可以与当地企业进行沟通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师资力量对一些学生进行指导,辅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实践项目。另外,学校可还以请企业优秀工作人员来校讲座会谈,与学生互动交流。
4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的体制机制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发强烈,这不仅要求对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还要求对现有人才培养体制进行改进和创新。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产业经济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创新型产业经济人才需要社会各界发挥自己的作用,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自由的学术氛围,相对自由的学术环境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4.1以市场为导向
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会走向社会,服务于企业。现在很多高校毕业生掌握的知识理论和学习技能是和社会脱节的,并不符合市场需求。学校对产业经济学学生的要求更多的是学好课本知识,查看产业理论文献。但是只偏重理论教学,就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实用性不强。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经济学教学的新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要改变高校在产业经济学课程设计上有理论性而无实践性的状况。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产业经济学人才时,把握市场动向,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将学生推向企业学习,锻炼其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2形成校企合作模式
高校与企业双向合作,整合高校资源。一方面,学校可以为产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机会,鼓励他们去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实习,切身体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的发展状态。尽可能给学生机会,参与相关产业的合作项目,策划相关部分的方案。在企人员可以对学生的策划方案给予指导和点评;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请一些优秀产业经济学校友来校指导学生有效学习产业经济学。还可以请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层次技术人员和专家来校授课,让师生更全面的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4.3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力度
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高消耗性。国家对高校高级人才的培养进行投资资助时,要做好整体性培养资助规划。要结合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基地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实践对高校高层次人才进行培养,形成一套完整的资助体系。可以通过科研启动经费、研究生津贴等方式资助优秀青年后备人才。将中青年教师作为重点培养资助对象,纳入高校高层次人才储备队伍进行培养。并和国外高校保持学术探讨,让优秀人才出国培训,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产业经济学的学术成果。
4.4科研环境的改善
环境可以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学术氛围是软环境,学术讨论的自由与否影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给出自己的观点后,要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并允许他们提出质疑。学生和老师在一个比较平等的位置时,学生才会畅所欲言,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学术讨论的过程,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而像好的师资队伍、先进的实验平台这些就是硬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需要进行实验研究,而实验的成功需要优秀的教师进行指导,因此师资力量的提升也有利于优秀学生的培养。学校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专业平台的建设,对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和提高学生自身的学术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5结束语
篇10
一、国际经济学学科的主要特点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部分高等院校才开设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陆续引入这门课程。作为一门在中国发展时间仍不长的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国际经济学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经济学主要包括微观部分(国际贸易部分)和宏观部分(国际金融部分)两大块。其中,国际贸易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本工具,属于实物面研究;而国际金融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以宏观经济分析为主要工具,属于货币面研究。
2.理论体系比较庞大。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微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纯理论、贸易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问题,侧重于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利益分配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及其依据等。宏观部分主要研究国际收支理论与政策、汇率理论与政策、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货币制度等问题。从国际经济学所涉及到的理论派系来看,微观部分主要涉及到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宏观部分主要涉及到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可谓是理论派别林立。此外,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如克鲁格曼等人仍致力于国际经济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3.与其他专业课程互为依托。国际经济学和经济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课程互为依托。在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国际经济学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一般都是安排在其他专业课程之前或者与其同时开设。在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会涉及到一些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以前所学习的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等基础课程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学的学习也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投资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有利于学生以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来学习和研究理论和现实中所涉及的财政、金融、投资和贸易等方面的问题。
4.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国际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比较多的经济数量关系。国际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关系密切且相互支持的理论体系,是因为它体现了数学的基本特点,即概念、方法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一般来说,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都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作为支撑。而在其中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的国际经济学,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数学基础。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济学同西方经济学一样,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经济类课程,这些西方经济理论在解释或应用到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然,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生的专业基础较为薄弱。作为经济学类专业的基础学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等也是国际经济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尽管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所安排,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一问题在国内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都是存在的。再加上受应试教育这一传统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将所学的理论同经济发展实际联系起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致使专业基础不够牢固。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在国际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更是涉及到了较多的数学模型和逻辑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明显发现,学生对数学工具的运用还不够熟练,数学思维能力较弱,对逻辑推导、数学证明等比较生疏,尤其是难以理解理论模型的经济意义,不能将数学模型与其经济含义联系起来。因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3.教学方式比较传统。目前,很多国内高等院校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仍普遍采用“满堂灌”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将讲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习方法的引导,更忽视了“教”和“学”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大多学生仍倾向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的思考。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大多高校仍倾向于由教师选取相应的教材并以该教材为中心进行教学,这有利于教师完成备课、讲授等教学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但这也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材,进而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关系,难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众所周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因而以教材为中心开展教学可能会导致“教”、“学”双方思维僵化,难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学习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难以增强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定位应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其教学质量,进而增强学生用所学的国际经济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致力于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1.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有效提高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必然需要一支科研和教学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而建设好国际经济学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科内任课教师的定期交流,不断提高团队意识,此外还要积极同兄弟院校的相关师资队伍进行沟通和交流;(2)鼓励任课教师到国内外其他高等院校进修和深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层次;(3)鼓励任课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4)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使之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应用于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
2.引入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针对目前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实践,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已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因此,在我校国际经济学的教学方面,可先尝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双语教学,然后逐步推广到经贸学院的其他经济类专业。此外,可以采取诸如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际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可尝试将所涉及的理论同现实热点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能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充实新内容。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新现象层出不穷,国际经济理论也在不断发展,而教材里面知识的更新却显得有些滞后。因此,在结合教材讲授国际经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的发展动向,并及时充实新内容和引入新数据。如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的时候,要引入当前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理论;在讲授欧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的时候,要引入新数据并介绍欧盟发展的最新动向等等。此外,还应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同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坚持学以致用,并立足于为中国经济发展作贡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