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技能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酒店管理技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酒店管理技能

篇1

(一)为少数民族文化主题酒店的发展提供合格的劳动力

云南省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酒店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也在扩大,但面对愈来愈激烈的行业竞争,云南省的许多本土酒店因缺乏竞争力和特色而遇到了发展瓶颈,酒店从业人员缺乏有独特竞争力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是导致这种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旅游酒店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特别是来自世界知名品牌集团旗下的酒店纷纷入驻所带来的愈来愈激烈的竞争,云南省的许多本土酒店选择避开与世界知名品牌旗下的酒店提供同质性的服务,转而提供异质性的服务是保持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目前市场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的以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主题酒店就是这种选择的结果。这些主题酒店以民族文化为特色,并把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运用于酒店的管理与服务中。类似的主题酒店,既有经济实惠的宾馆、客栈,如大理古城的白族客栈、丽江的纳西族民居客栈、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客栈等;也有高档的星级酒店,如洲际酒店集团旗下的丽江古城英迪格酒店、大理的风花雪月大酒店、西双版纳安娜塔拉度假酒店等等。这些民族文化主题酒店的发展需要一批具备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从业人员来经营管理。民族文化主题酒店所需要的掌握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从业人员既需要酒店自身的培训和培养,但更重要的是从相应的职业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中招聘。并且,从职业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中招聘需要的人才不仅可以降低酒店的培训和管理成本,还可以为职业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供就业途径。所以,在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除了完整的现代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外,增加相应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些既掌握现代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掌握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将成为民族文化主题酒店发展所需要的合格劳动力,也为自身的就业和发展寻求到更多的途径和更大的平台。

(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路径

作为云南省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的民族文化在旅游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保护还是开发利用的难题,特别是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陷入了传承断代的困境,培养和提高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路径。不可否认,旅游业的发展为云南省少数民族群体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路径,也为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实现价值的机会。同时,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对民族文化应该保护还是开发利用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或者说如何在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人们争论的焦点。这种争论的产生是因为人们意识到民族文化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也面临着失去“本真”、部分传统文化事项消失、文化多样性减少、文化同质性越来越强等问题。简言之,在旅游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既有全球化的影响、生活方式的转变、社会变迁等原因,也有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的“缺失”的原因,并且后一个原因显得更为重要。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体的年轻一代不愿意“子承父业”般地传承民族文化是因为他们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价值实现平台和机会。如今,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主题酒店那些掌握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人员,将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纳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体系中,不仅满足主题酒店对人才的需求,并且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将从单纯的民间传承方式转变为民间传承与职业教育并举的方式,接受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学生将成为传承、展示和传播民族文化的传承人。这不仅为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价值实现提供了平台,还为多样性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三)为云南省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创新提供新思路

地处中国西南地区的云南省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教育较为落后等原因,地方高职院校培养的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酒店管理人才的水平较低,与东部沿海地区的酒店管理人才相比缺乏竞争力。在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注重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培育是提高云南省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人才的竞争力的新思路。一个地方的人才培养水平与其经济发展状况息息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云南省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理念、教学资源,还是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投入都落后于国内较发达地区。所以,如果云南省只是一味地完全照搬国内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就可能相对于国内其它地区的人才缺乏竞争力,也无法有效满足当地酒店对“专业且有特色”的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这也是造成目前云南省许多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在高星级酒店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云南省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应该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地方性优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掌握较为完整的现代酒店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掌握本地民族文化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为云南省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本投资提供了新思路。

二、云南省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民族文化技能培养的现状

(一)民族文化技能未被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在云南省诸多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高校中,人才培养目标大都定位在培养熟悉酒店企业各项主要业务,具备牢固专业管理理论知识和熟练职业技能的通用型酒店专业人才,并没有将具有地方性优势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酒店管理专业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方面的培养多集中于饭店前厅、餐饮、客房、康乐等部门的基本服务技能方面。目前,云南省尚未有一所高校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技能作为专门的教学模块进行教学开发和实习实训。有些学校针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知识设置了选修课程,但仅限于一般知识的了解,没有实际操作的内容。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云南省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地方性优势。少数民族的语言、艺术表演、手工艺、和年节习俗等民族文化资源是游客可以直接感知和体验的要素,也是吸引众多游客的主要旅游资源。这些地方性优势资源要转化为地方性发展优势就需要有一批能够将这种资源转化为资本的经营管理人才。遗憾的是,因为在现有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忽视了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未能将这些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资本从而实现价值。

(二)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不足

将少数民族文化知识融入到酒店专业教育中,使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掌握全面的酒店管理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对学校、学生以及当地酒店的发展都是有利的。但现实中,各高校针对少数民族文化技能的培养方面的教学资源太少,既没有设置专门的课程,也没有现成的教材,相应的实训室资源也较为稀缺。更重要的是,各高校能够熟悉各少数民族知识并具备一定民族文化技能的专业教师寥寥无几,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面临极大的困难。各高校虽然理念上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人才的培养,但却因教学资源的不足和师资力量的匮乏无法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结果就是掌握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的缺乏。

(三)未能发挥少数民族学生的特长与潜能

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不重视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作用,更没有相应的培养和培训实践,导致一些本身具备少数民族文化技能的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在就业中未能充分发挥。云南省酒店管理教育的学生中,本地生源占相当大的比例。在这些学生中,有些本身就是少数民族学生,这些学生熟悉本民族的文化知识,并具备一些民族文化技能。对于一些少数民族文化主题酒店来说,这些学生身上具备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正是他们需要和缺乏的,在就业中只需要稍加培训即可发挥其在文化展示和传播方面的优势。但现实中,云南省各高校中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同一种模式下的“生产线”式的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同其他学生进行相同模式的培养,这些学生不能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其民族文化技能方面的特长也不能很好地发挥。

三、酒店管理专业少数民族文化技能培养的对策与途径

(一)将民族文化技能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应该增加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内容。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根据民族文化的现实表现和市场需求,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有代表性且内容较为完善的可归纳为以下几类:民族艺术、民族工艺、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餐饮、民族医药等项目。在云南省旅游酒店管理人才教育中可以将以上几个模块作为特色开发项目纳入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中。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在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应该引起云南省教育厅、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并将民族文化技能的培养纳入到人才培养的体系中来,将少数民族文化技能作为一项同专业技能同等重要的内容进行教育和学习。

(二)开发编制民族文化技能类的教材

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少数民族文化技能,使云南特色少数民族文化转化为校园课堂知识,首先应该开发体现少数民族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并编制相关教材。只有如此,少数民族文化技能才能像其它专业技能一样得到教学的支持和保障,同时,学校、教师和学生也能更好的重视这项技能的培养和学习。教材的开发和编制应该至少有三方面的人员参与:一是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二是真正熟悉和掌握民族文化技能的民族文化传承者、民间工艺大师等;三是从事民族文化研究的专家和知名学者。酒店管理专业教师能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职业特点把握教材内容的重点内容及难易程度;民间艺人提供民族文化技能的基本知识概括和内容展示;专家和知名学者对教材的内容和大致方向进行把关,保证教材的科学性、现实性和前沿性。

(三)聘请民间艺人入课堂

少数民族文化技能的培养离不开民间工艺品的制作情景展示和实物制作过程的展现等,这个环节是专业课教师目前无法胜任的。因此,进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少数民族文化技能培养,缺乏具备民族文化技能的师资力量是一大难题。要解决师资力量的难题,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就是直接聘请民间艺人进入课堂,亲身讲解和演示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聘请民间艺人、民族原生态歌舞的创作者等作为兼职教师进入课堂,指导学生进行歌舞排练,手工艺制作等。这样既解决了师资问题,又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专业性,使学生学习到真正的民族手工艺,并从现实中了解其用途和文化意义。

(四)在学生实训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少数民族文化技能的掌握离不开实习实训环节,因此,为保障少数民族文化技能的实习训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学校应积极开发实习实训资源,建设培养培训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的技能教室、实训基地以及民族文化展示或体验中心等。例如,提供舞蹈教室供学生进行民族歌舞的学习和排练;建立手工艺学习教室,供学生进行民族手工艺的学习和制作练习等。实训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可以利用学校现有实训室资源,同时学校也可寻求当地的文艺表演单位、民间工艺作坊等作为实训基地。此外,学校最好能成立少数民族文化展示厅或少数民族文化体验中心,展示厅除了展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之外还可以展示学生民族歌舞表演以及学生制作的民族手工艺品等。民族文化展示厅或体验中心在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最好可以向社会开放,学生的手工艺品也可明码标价进行销售,这样既传播了少数民族文化,又可以为学校和学生提供一些商机。

(五)寻求企业和政府的合作与支持

成功的教育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了各项技能之后,最终要经过实训实习的过程走向工作岗位。目前,云南省已经存在一定数量的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主题酒店。对于大部分的酒店而言,引入少数民族文化主题也是提升酒店竞争力实现较好发展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这些主题酒店聘请掌握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来经营管理。因此,酒店通过提供实习机会和岗位等方式参与到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民族文化技能培养过程中是有必要的。高职院校则可以利用酒店的需求和愿望,积极寻求学校与酒店的合作,共同培养可以满足民族文化主题酒店发展需要的学生。当然,专业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地方政府和社会的支持,特别是需要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云南省职业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应该寻求省政府、教育厅、省民委、文化厅等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四、结论

篇2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 酒店管理专业 发展

一、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技能竞赛的特点分析

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技能竞赛一直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就指导着酒店管理相关专业的设置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适应市场需求。根据比赛组织部分的级别不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技能大赛分为不同级别,其中越高级别的比赛其设计与准备越充分,其引导作用更明显。作为高级别的职业技能大赛,其设计通常紧跟市场需求,大赛组委会在比赛项目测策阶段会听取行业意义、走访企业获取最新需求信息,咨询专业进行充分的调研与分析,比而确定比赛项目与流程。每一场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大赛都会对相并专业的发展带来一定范围的影响力。

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技能竞赛的比赛项目通常围绕主题,设计如:菜单编制、中餐宴会摆台、分菜、“中式铺床”、“西餐摆台”、“调酒”、综合服务能力等比赛项目,并明确规定标准与评分要求。策划精良的比赛有时还设计如“现场招聘”“解决投拆”等比赛项目,即能展示选手自身素质,又能直接面对就业的良好机遇。

二、职业技能大赛对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1.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无论各级各类比赛,在赛前都会下发明确的比赛项目名称、流程、时间规定、比赛程序、标准要求等。如某职业技能大赛中餐宴会摆台项目的赛前通知单中明确给出以下要求:

(1)比赛项目:中餐摆台

(2)时间限制:4分钟

(3)比赛目的:检验选手能否按规范程序和标准要求完成西餐摆台操作,同时,检验选手的工作效果和熟练程度。

(4)比赛流程:

①选手进场,检查物品;

②宣布餐厅门的朝向;

③宣布开始;

④选手按以下顺序完成操作:铺台布(选手需站主位右侧,台布应为两对折)、骨碟定位、放小件餐具、放玻璃器皿、拉椅操作。同时为使比赛更加具有观赏性,选手操作期间,由专业老师向观众讲解西餐摆台的规范程序和标准要求。

⑤选手操作完毕,由评委老师进行现场简评并打分。

(5)操作要求(以托盘操作为例):左手托盘,右手摆餐具;在椅子右侧从主宾位开始按顺时针方向进行;摆件要托盘操作要求合理、便捷、卫生,动作要快而不乱、步伐要稳。

依据此标准,在准备比赛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比赛规定,对比赛选手进行强化训练,这个阶段,即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使技能操作得到强化,形成职业习惯,真正起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就业能力的重要作用。

以上项目的设置,是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技能大赛的常规项目,但高职教育不同于短期培训也不同于中职教育的地方主要就在于学生的后续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部分准备充分的高水平比赛为了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设计了没有固定答案题目,需临场应对的项目,测试学生的基本功,以及表达能力、反映能力与各方面综合素质。例如:设计新客入住登记的比赛题目。题目是发散性的,如:客人寻问旅游景点等相关问题,通过回答,可以评价学生的基本素质。另如:应对英语母语的客人,可以充分测试参赛者英语服务的水平。部分比赛还有解决投诉等方面的题目,通过这些酒店管理工作常规面对的问题,考核尚未就业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效果显著。

基于此,师生在准备比赛时,就不仅仅局限于常规训练,而是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列入教学的重要工作中来。有效地促进专业的建设、课程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从而使学生受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相互交流,开拓视野

比赛不仅是比成绩、比高低,更是一个交流学机的绝好机会。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接触到专业的比赛场所(通常选在酒店进行)、接受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来说就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一方面是展示学子风采的大好时机,另外也有幸面对行业、领域内的专家,与他们沟通、交流、学习,必然是提高水平、受益终生。另外,酒店管理专业也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专业,很多新知识、新方法、新手段需要了解、学习,闭门造车、固步自封是必然被信息化的社会所抛弃,通过比赛可以在这方面进行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同时酒店管理专业的学习内容也有国家、地域的差别。通过参加比赛,师生们可以了解当地酒店管理方面的相关特色,可以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增长见识。若是在异地参加比赛还可以接触不同的风土人情、人文习惯等,这些对于师生来说,都是知识的不断积累。

三、小结

酒店管理专业技能大赛是促进本专业发展、进步的动力之一,作为专业教师,适当带领学生参加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大赛,即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可以促进教师的不断进步,从而加速专业向更高标准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达.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9

[2]范智军;杜安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实施路径探讨[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

[3]胡霞露.酒店职业技能大赛之价值探析[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

篇3

一、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建设方案

1.构建质量标准

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加强市场调研,明确职业岗位(群)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将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企业标准融入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中(图1),突出对学生职业特定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行业通用能力和跨行业能力的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提供保障。

2.重组课程体系

打破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分层化能力标准,结合岗位能力要求,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并引入先进的课程内容,形成核心能力课程模块、职业特定能力课程模块、行业通用能力课程模拟和跨行业能力模块。核心职业技能模块教学也就是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一般包括与人交往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的能力、创新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见表1)。

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实践

1.开展心理素质的教育。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和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在现代社会中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人,首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所以在当今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的情况下要开展相应的心理素质培训,培训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自信心。学校可以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心理讲座,开设一些心理教育课程,学生也可以在课余组织一些心理学方面的游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讲授有关酒店的情况,使学生在还没有步入酒店的时候,就能对工作环境有正确的认识。

2.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提高学习的重要性,一方面,从学生增长知识、掌握技能、提升素质的角度引导学生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还要从学生未来自我发展,适应社会的角度强化学生对提高自学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帮助学生树立自学意识,树立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要根据酒店管理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向学生传授相应的学习方法、技巧和策略,通过新老生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取长补短。最后,要把自学能力的培养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在实践中探索、应用、验证并不断总结修正,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式和策略。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3.采取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本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围绕学院“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的主导模式,积极探索不同形式的“工学结合”,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间深度合作。例如从2007级学生开始,每年推行一个“双证融通”试点班,尝试“2+1”、“1+0.5+1+0.5”、“1.5+0.5+0.5+0.5”等各具特色的“工学交替”教学安排,提炼不同教学形式的特色与经验,积累典型案例,丰富教学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学结合教学成果,并不断进行推广和实践。各种不同形式“工学结合“的教学安排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克服学校教育脱离酒店企业生产实际的单纯式学历教育。实践证明,通过不同形式的工学结合,本专业学生在专业理念、服务意识、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专业文化特色明显体现,同时对于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教学改革。为切实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整合校企优势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改革活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任务驱动,通过团队合作、社会调查、综合汇报、专题研讨、技能竞赛、情景模拟、案例分析、亲身体验等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借助行业企业资源的资源优势,开展“金牌服务明星进课堂”、“行业企业专家进教室”、“实践教学进店堂”等专题教学活动,以此拓展专业视野,提高教学效果。可以说,不同形式的教学改革,构筑了校企共同参与的开放式教育体系,整合了教育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念与实践课程体系,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篇4

Abstract: There exists serious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current hospitality management major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nd the demand for talented person in hotel industry. To enhance studen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professional reform is imperative. They must improve their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innovate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curriculum system, and curriculum content, to cultivate senior talents for the modern hotel industry..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能力;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city;hospitality management major;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6-0272-02

0 引言

随着中国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国际各大品牌的酒店管理集团蜂拥进入中国市场,甚至把中国市场作为其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酒店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同时也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高职院校每年有大量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进入酒店工作,他们能否在酒店有很好的职业发展?能否有机会从一名普通服务员晋升到酒店的管理层甚至高级管理层?笔者目睹很多高职学生在酒店的成长历程,通过对多个个案的研究以及对当前酒店管理专业高职学生学习状况的研究发现,学生职业发展好坏最关键的因素,不是职业技能的高低,而是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而现实中,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实践能力差、管理能力欠缺,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不具备从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无法达到市场的人才需求。作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如何进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培养出适应酒店业发展需求的应用性实践性人才成了当务之急。

1 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是要为酒店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应该成为培养的重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是指知识结构中为其职业发展提供不断动力的隐性因素和显性因素的总和。

1.1 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中的隐性因素 隐性因素是指酒店管理专业所需要的相关职业意识,可分为角色、敬业、道德、服务、质量、团队、品牌和制度等意识。

1.2 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中的显性因素 显性因素可以划分为四项能力,包括专业能力、个人行动能力、发展能力和管理能力。

1.2.1 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指从事本专业的人员能够顺利完成工作所具备的能力和素养,要求既懂专业知识又会专业技能,具体包括酒店服务技能、酒店核心岗位能力和外语表达能力。

1.2.2 个人行动能力 个人行动能力指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意想不到的困难、正确领会酒店领导的意图、贯彻执行酒店各种经营理念的能力,包括解决问题能力、执行能力和应变能力。

1.2.3 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指酒店员工在达到基本工作状态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素质和水平的能力,在学生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能力表现在多方面,主要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2.4 管理能力 现今酒店业的人才缺口很大,不仅急需一线的服务人员,还需要大量懂专业会操作的管理人员,而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在经过短期的实践操作后,完全可能晋升到酒店的管理层。酒店管理专业高职学生,要在酒店业长期发展并立于不败之地,管理能力是他们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管理能力包括计划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和控制能力。

2 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方案与需求脱节,难以适应市场对酒店人才的需求 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培养人才应以社会需求、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当前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酒店企业看重人才的综合素质,认为学生尚未达到企业要求,仍然需要进行较长的岗前培训或在岗培训。然而,学生却认为在校学的知识与工作实践相差很大,这种学科体系下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被认为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以致于成绩好的学生也很难找到理想工作;即使工作了,可持续发展空间也不大。

2.2 教学内容理论性强而实践操作性不足,难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酒店管理专业教材为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内容主要体现了酒店管理工作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是,这些只是静态的具体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缺乏动态的、可操作的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难以胜任酒店的具体工作。

2.3 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力量不强 合格的教师是培养合格毕业生的关键。而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虽学历不低,但酒店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相对缺乏。酒店管理专业教育的应用性要求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才能做到深入浅出。这些只有空泛专业理论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可避免会由于缺乏酒店实践经验而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知识传授水平,同时难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的甚至发出错误的信息,造成学生对酒店期望值过高。缺乏合格的、高水准的酒店管理方向教师是高职院校酒店人才培养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

3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探讨

3.1 搭建人才培养与酒店运营管理实践相结合的国际平台――“校企合作、订单教育” 国际酒店管理集团“订单班”是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实行“订标准、订课程、订师资、订实习、订就业”的五订制度,由校企共育酒店人才,保证学生实习和就业之间的“无缝衔接”,逐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校企共建、校企共评、校企共赢的“订单班”教学实施方案与学生管理办法,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并为优秀学生提供基层管理者的实践岗位,提高就业起点。

3.2 构建递进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1+1+1”(基础知识+技能实践+管理能力) 酒店管理专业探索构建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强化专业技能、突出英语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为重点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第一年校内学习、第二年酒店顶岗实习、第三年回校理论提高”的“1+1+1”理实交互式教学模式。并在形成的“1+1+1”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的程度。在校内教学中,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进行学习,将酒店实际工作任务引入课堂带动理论学习,并时刻以酒店职业人的形象举止要求学生,营造职业化的氛围;在校外实践中,以学习任务为导向进行工作,将学习任务卡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实习中自主学习。同时,为保证学生在为期一年的实习中真正学有所获,学校与酒店密切沟通配合,共同为学生在工作之余安排理论课程,作为实习中的专业理论指导。

3.3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加强对酒店行业和酒店市场的发展趋势的研究,掌握本行业发展动态及其对人才需求的新要求,形成有效机制,订单企业与学院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定与酒店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本专业将会同企业一线专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高星级酒店的具体工作岗位要求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课程体系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将对多门主干课程(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会展服务与管理、康乐服务与管理、酒店英语等)进行重组或整合,并对核心专业课程实施模块化教学方案。各主要专业课程主要立足培养两种能力:一是较强的服务技能,二是基层或中层管理技能。

3.4 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注重知识传授向技能培养转换 努力使酒店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充分反映酒店行业及相关领域的新进展、新要求,结合最新酒店星级评定标准,删减陈旧内容,增加新内容。同时在条件成熟时引进和使用部分国外优秀酒店职业教育教材,尝试双语教学,大力提升酒店英语教学的质量。

3.5 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建立一支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与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建立合作关系的酒店共同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双师型”和“专家型”师资队伍,不断完善酒店管理专业专任教师到高星级酒店一线挂职学习交流和酒店行业和领域的优秀人才到学院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建立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形成一支了解酒店业需求的、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柳光露,刘红.基于从业能力提升的饭店管理教学创新设计[J].江苏商论,2010,(3).

篇5

[关键词]电力系统;谐波;电能计量;重要性;原理

中图分类号:TQ8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398-01

我国电力系统中,因为大量的使用电力电子装置,导致产生了大量的谐波,从而对电能计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电能计量的不准确会给发电厂、供应商以及使用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会导致电能的浪费,这是对资源的浪费,因此,相关学者和有关部门,针对谐波对电能计量的影响进行详细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目前还没有比较科学的控制谐波对电能计量影响的办法。本文就是针对谐波对电能计量的影响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有效控制谐波提供一点微薄之力。

一、电能计量的重要性

目前我国电力系统以及电网系统逐步的向智能方向发展。而电能计量的工作,不仅能够解决电力系统智能化的发展遇到的阻碍,还能够准确的计量电能的消耗的使用量,这对于电力系统的维护与运转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电能计量也是确保发电、供电以及用电三方的利益不受到损失的重要的方式和技术手段。因此,电能计量在电力系统运行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也是我国对电能消耗进行统计的一种方式,对于我国电能资源的控制和管理,具有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

二、电能表的结构与计量原理

(一)智能电能表

智能电能表主要是由测量单元、数据处理单元、通信单元等组成,据有电能量计量、数据处理、实时监测、自动控制、信息交互等功能的电能表。是目前我国电力系统中,以及建筑中,比较常用的电能表。而智能电能表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分别为单相表和三相表。单相表,一般是对家庭用电消耗电能计量的方式,是以220V电压为计量标准,而三相表,主要适用于工业企业的用电,以380V电压为标准,计量电能消耗的电能表。同时,由于智能电能表本身的设备和功能的原因,缴费的方式也可以进行选择,不同的缴费方式,电表的类型也不同。一般可以分为本地表和远程表。如果用户使用的是IC卡缴费,这样的电能表是在用本地表。如果用户要去供电局缴费,并且智能电能表没有安装在用户家庭范围之内,就是远程表。

(二)数字式电能表

数字式电能表是前几年大量使用的一种电能计量的器具。其结构主要是以数字乘法器为工作的核心,而数字式电能表的工作原理,主要以数字功率表为基础,利用乘法器,实现对电能的测量的,而且因为使用的模拟乘法器和数字乘法器的不同,电能的计量也会产生一定的细微的差别,而且使用的是微处理核为核心的电能计量方式。

三、电力系统谐波与电能计量的探究

(一)谐波对智能电能表的影响

谐波的产生会对电能计量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对智能电能表的结构分析以及计量原理的了解,可以清楚的知道谐波对智能电能表产生的影响。首先,智能电能表与数字式电能表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因为智能电能表本身的组成构造,能过准确的计算出电能消耗的情况,避免了计量点能出现误差的情况,而且即使有误差,也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的。但是谐波的出现,对智能电能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为智能电能表的是按照正弦50Hz范围波动的,也就是说,正弦波动的失真情况只要在一定范围内,就是允许的。但是谐波的产生,干扰了智能电能波的基波,让智能电能表的正弦波动超出了一定的范围,这样就会导致计量的失真,进一步导致了乘法器出现故障,产生计算错误的情况。但是由于智能电能表不是纯基波构成的正弦波,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一定会受到谐波的干扰,造成一定的电能计量误差。

(二)谐波条件下的电能计量合理性的影响

谐波的产生对电能计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想要了解谐波条件下,电能计量的和理性地影响,首先要了解谐波的条件下的电能计量的方式,分别为,第一,利用基波和谐波的综合功率,作为电能计量的标准。第二,利用基波功率作为电能表电能计量的方式,第三种就是基波和谐波分别计量的一种电能计量方式。

因为电能计量的选择方式的不同,导致谐波对电能计量的合理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一,谐波的产生导致了显性和非线性负荷消耗的电能,损失了一部分的电能。第二,谐波对非线性负荷引起的谐波电能净损耗,是因为电网注入的谐波在电网用户中产生了一定的电能的损耗,第三,谐波功率方向的化,对电能计量产生了一定的损耗的影响。而且无论电压和电流的波动是否发生了变化,只要谐波功率和方向发生变化,就会带来一定的电能的损耗和消耗,给用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也就是说,无论电压是否为正弦波,只要谐波产生了变化,就会带来一定的电能的消耗。

因此,通过对谐波条件下,对电能计量和理性的影响的分析可以知道,谐波对电能计量产生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当电压为正弦波的时候,而且负荷为线性的时候,因为电路中只有基波电流和电压,这个时候的电压和电流是没有畸变的情况发生的,因此,负荷只需要消耗基波的功率既可以了。这样不会产生额外的消耗。对电能的计量不会产生影响。第二,则是电压为正弦波的时候,此时的负荷为非线性的,因为电压中只有基波信号的存在,所以导致电流中既有基波存在,又有谐波的存在,而形成的正交互式的电流,会对系统中的谐波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电能计量出现了偏差。第三,则是电压为非正弦波,而且负荷也是非线性的,这样在线路中会存在高次的谐波存在的情况,同时导致了基波和谐波功率的消耗,导致整个电能计量出现偏差。

四、结语

电力系统想要科学化的运转,首先要确保电能计量的准确性。因为电能计量的不准确,会导致电力系统和用户产生一定的经济纠纷。而本文针对谐波对电能计量产生的影响进行进行探究和研究,发现了对电力系统带来的一定的影响。而且研究的方向主要是谐波对传统电能表以及数字式电能表的影响,并且在谐波的影响下,选择的电能的计量的方式。通过详细的研究,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对电能计量的影响,从而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和控制办法。

参考文献:

[1]王 桢.电网谐波对电能计量的影响[J].低压电器,2012(06):166-169.

[2]孙国菊,袁金晶,省,张健辉.电子式电能表中滤波器的设计[J].电测与仪表,2013(04):155-159.

[3]杜 萍.电子式电能表中滤波器的设计[J].内蒙古电力技术,2012(06):144-148.

篇6

【关键词】智能建筑;机电设备;管理系统

智能建筑,顾名思义,就是对建筑居住环境有更好的管理方式,使得建筑管理更加人性化,自动化,符合人们的要求。智能建筑是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设备,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智能建筑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其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电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所组成,符合现代建筑的要求,顺应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研究出另人们满意的居住建筑。本文将通过了解智能建筑的管理范围,对智能建筑几点设备管理系统进行分析。

1 智能建筑管理范围

智能建筑作为一种高新技术的产物,它的管理形式和管理内容与范围都与其他的建筑管理有所不同,管理范围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扩充,使得人们的居住环境变得更有秩序,有条不紊。智能建筑管理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为建筑物提供管理的功能,也就是在中央控制室支持下,实现对整个建筑物及其作业的全面,有效管理。其中智能建筑管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局管理。以公共通信设施做技术支撑,通过以太网和ATM网等公共通信技术手段,传递管理信息,便于企业的有效运作。为楼层管理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符合现代管理网络群的要求,提高管理效率。第二、建筑物的管理。为了维护建筑物内各种设施的质量与管理,特意提供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对建筑内环境管理,保证建筑物环境的优化控制和监视,提高内部环境的质量。对能源进行管理,通过多种有效能源管理方法实现节能,从根本上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对保安系统进行管理,保安系统作为建筑物楼内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通过保安监控管理集成软件,使工作人员在一个平台上实现同时对各个小系统的监管和控制。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管理,在火灾报警系统响起后,保安人员以及居民都应该第一时间从安全通道进行逃离建筑,同时实施自动报警,启动灭火设备,截断建筑楼内电源。对停车场系统进行管理,为了方便居民,一般都会在建筑物的一楼或是地下室提供停车场,可以运用磁卡对车主进行鉴别,结合计算机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对停车的具体时间,人物,车型号码进行记录,实现停车场的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杜绝了停车场管理中可能出现的车子失窃,车主无法证明身份等失误,使停车场管理变得快捷、方便、准确、公正、高效、安全、可靠和稳定。第三、进行物业管理。可以对建筑物及其设备的有效管理与利用。记录建筑物内房屋及空间的出租情况,提供建筑平面图,出租有效期及用户投标等各种资料信息,进行有效的租赁管理,方便对大楼居住者的信息进行管理和分类。建立于保存建筑物内各平面空间及其使用情况的准确信息与最新动态,允许用户采用电子手段提出施工要求及施工指示,还可以根据运行时间,实际使用情况等,提出灵活多变的防范措施,对整个建筑物的物业情况进行详细地记录,方便进行居住管理,对楼宇整体的有效利用状态有所了解。第四、进行商务管理。提供信息手段以支持各种图文传输,通信和数据库要求,实现有效的商务管理就要做到,实行无纸办公,包括图文传输,文件操作类及电子邮件系统等,都进行电脑网络管理,减少对纸张的使用,真正做到无纸办公的环保办公方式。商务机构内部的沟通应通过固定电话的使用,减少无线电的辐射并减小使用成本,通过网络及多媒体等手段,能够方便地与外界传递和交换数据,同时建立预定于票务等设施系统,在进行各种会议室,票类的预定,可以做到付费方便、快捷,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使日常生活简单化,物业管理方便化。智能建筑的管理范围日益扩大,实现有效的管理,对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有极大地帮助。

2 智能建筑机电设备管理系统

智能建筑管理系统中,机电设备的管理受到多数管理者的关注,机电设备其中包括,楼宇中的电梯、应急电灯、供热、空调、房子内围的电线等电力设备,应如何进行相应的管理呢。第一、进行使用管理。要规范居住者和使用者的用电安全意识,加大力度宣传安全用电的重要性。不少的人们在使用电器时,没有在细节方面进行留意,以至于出现小失误引起大灾祸的悲惨局面。建筑商在进行楼宇租赁时,要对屋内的用电设备,如插座,屋内电线的链接状态是否正常,才可以安排居民入住,如果居民在居住的过程中发现机电设备出现不正常现象,要及时通知大厦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检查和整修。第二、规范居住者对公共设施的维护管理。对于电梯,应急照明灯等公共设备,居民应当对其进行维护,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能出现故意毁坏,或是有意损坏,这些不良现象会使公共设施在需要使用时,可能会出现不能正常使用的现象。为了保证居民的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对公共设施进行维护是居民的义务。这不仅仅只是建筑物持有者有利,同时也在无意中保护着居民的生命安全。如果在出现停电,或者紧急疏散的状态,应急照明灯与电梯无法进行使用的话,会妨碍居民的正常生活或在遇到楼宇失火时无法快速地逃离现场。居民在发现机电公共设施出现状况时,应该对其停止使用,并及时同时大厦管理人员,及时进行维修,在整修完成前,都应对相应的公共机电设备停止使用。第三、进行智能建筑机电设备按时检查修正管理。无论什么仪器,都有它的正常使用寿命。应该对建筑的机电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修,对超出使用期限的设备用进行更换或重整,有效地进行管理对维护具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保障居民的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要对电梯,火警报警器,应急照明灯进行定期的检查,对楼内电线要进行及时的维护和修正,防止在电线受到破坏后没能及时发现而引发火灾等不良后果。进行智能建筑机电设备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机电设备管理的疏忽会对建筑及居民造成不良地后果,如果能实现以上机电设备有效管理系统,就能够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3 总论

智能建筑在多数人的眼里都是具有高技术含量,能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环境。但是由于近年来,随着经济不断地发展,不少的智能建筑为了节约成本,许多的建筑管理并没有落到实处,以至于在管理的过程中,虽然在某些区域进行了管理,但是并没有得到成效。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不能一味地追求发展,在发展的同时要注意质量和管理的水平是否达到了规定的要求,缺乏有效管理,那么智能建筑只会成为一个空壳。智能建筑随着经济发展,数量也在逐渐地增长,要做到有效的规划管理,坚持进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龙.智能建筑集成要素和途径[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3.7

[2]张瑞武.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及其工程实施[M]清华大学.2000.3

[3]刘保林.智能建筑技术资料集[M]中国建筑工业.2000.5

篇7

【关键词】计量自动化;采集终端;电能表;数据采集

0.引言

电能量采集综合管理系统是建立在供电计量自动化基础之上的,目前很多供电部门已经建立了大客户负荷管理、低压集抄等子系统构成的计量自动化系统,根据需求的不同点能量采集的终端一般分为场站采集、专用变压采集和集中抄表终端几个类别。但是在点能量采集系统终端中由于生产设备多,而且涉及的厂家比较多,特别是各厂家在设备生产中没有统一的通信协议、功能和接口,这就造成不同终端和电能表之间关联的复杂性。显然通过人工方式与计量自动化主站来进行数据对比是不可行的,因此通过电能量采集综合管理系统,能够通过有线和无线的通信方式,直接与各类设备进行通信,实现对终端测试台和计量自动化系统的监控。系统还可以对测试过程和获取的数据来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对电能量综合管理的功能,实现全面的掌握各类型采集终端和电能表终端与主站之间的匹配情况。

1.电能量采集综合管理系统的构成

电能量采集综合管理系统是在传动的单一的电能量采集终端基础上建立的,综合管理系统采集各种终端的功能,并根据设备的运行的情况,确定采集内容、数据以及需要形成的管理报告和管理内容。电能量采集综合管理系统在构成中主要包含终端、电能表综合平台、终端综合管理平台,其中终端综合管理平台是能够与计量自动化系统主站进行通信的。

1.1终端/电能表采集构成设计

终端/电能表采集由控制主机、电源控制器以及表计体组成,终端或表计体采用模块结构,可以由多个计量端口以及多功能挂表位。

终端、多计量端口以及多功能表位功能分别如下:

(1)终端表位模块主要负责管理终端,可以挂接长站,还可以挂接采集器和集中器。每个终端上的表位可以若干网络通信端口组成,每个电能表为还有总线和通信接口。主要解决一系列的通信问题。

(2)多功能挂表为是连接单相表和三相表的,是电能计量采集的端口。

(3)每个端口还可以与若干电能表进行连接,是电能采集的进一步细化。

终端在实现对传统模式划分类型终端(厂站终端、负荷管理终端、配变监测计量终端、集中器及采集器)进行综合的采集的基础上,通过网络练级的方式,将采集信息与管理系统控制主机相连接,形成计量采集综合管理系统的一部分。

终端的综合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是:

(1)能够通过平台控制主机获取终端/电能表的采集数据。

(2)平台的主机能够通过终端综合管理平台控制主机对电源进行控制,并能够控制终端采集电源的输出。

终端/电能表采集的知识样本库,能够模拟现场的情况,实现对现场各种连接方式的设备进行电能采集。

1.2终端采集平台的构成以及采集控制

采集综合管理系统主要有终端采集管理平台主机构成,包括数据库以及相应的服务器,操作系统需要能够承担服务器构成的功能。采集综合管理系统通过SOCKET方式进行集成形成综合管理控制对象的电源控制功能,通过电流、电压、接线方式等参数的软件接口对综合管理系统输出进行控制和调节。

2.综合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综合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含设备信息管理、软件管理、采集方案管理、管理模块以及权限管理,还包含统计和查询输出等。

2.1设备信息管理

设备信息管理包含样本库设备以及采集信息管理,样本设备信息管理主要实现对采集对象的设备管理和维护,可以将设备信息管理设置查询、添加和删除功能,以及设备资料管理和配置信息管理,采集信息管理主要实现设备基本资料的管理,包含设备类型、设备方法以及相关软件的配置,通信协议,设备台账等资料的管理。

2.2软件库管理和采集技术规范管理

软件库管理师对采集设备通信程序和主程序软件进行管理,主要功能是可以批量导入和管理各类需要采集设备的通信规范,病可在采集开始后进行选择和调试。其次能管理保存各种被采集设备的软件程序,包含通信软件和主程序软件等,能够实现对采集设备软件版本的规范管理。

采集技术规范是对设备进行采集所应用的规范、规程以及操作程序以及表格记录的管理,主要功能是实现各类终端和电能表和通信采集记录管理,博阿含新增、删除以及记录采集的状态;能够实现各类设备采集规范管理,能够实现各类设备采集实验和调试的规程管理。

2.3采集方案管理

采集方案能够设置采集频率并在被测后能够重复调用,能够对采集设备的类型和规程版本,采集的内容进行设置,从而大大提高采集方案的配置效率。首先终端采集平台与终端电能表采集的接口,在调用采集用例的基础上实现采集方案的配置,如增加、删除以及修改操作,实现自动采集配置,自动生成采集方案。采集。其次采集方案的设置包含采集终端数量以及每个终端上练级的电能表的数量设置,但是每次采集电能表的总数是有限制的,对需要采集的每个终端都可以从相应的规范库中选择相应的标准进行采集。最后是单项采集的方案和采集总方案的管理,单项采集方案和采集总方案都可以作为一个采集方案被重复调用,并且采集总方案是有若干个单项采集方案按照序列形式构成的。

2.4采集综合管理系统的特点

采集信息与现场运行的一致性,能够采集现场设备的实际连接状况,方便设备在安装和运行过程中发现计量主站、终端以及电能表之间的运行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采集数据包含实际运行的计量自动化系统,采集数据成对比,能够确保采集的终端、电能表的组合满足实际运行的需要。终端的采集平台是可以进行扩展的,实现多个平台的组合管理,大大提高采集的效率。这些平台能够进行采集信息数据分析,实现对现场设备异常运行情况的跟踪和分析。最后是统一性,采集综合管理系统实现电能量采集和测试为一体,实现采集软件版本的统一,从而实现采集流程、方式以及操作方法的统一。

3.结束语

电能量采集综合管理系统是基于运行的系统主站来进行的,确保设备的互联状况,提升采集数据的有效性、及时性和准确性,提高了采集效率,利用该系统,能实现对运行设备软件版本、参数以及接口情况进行统一管理,采集系统对设备采集运行发挥了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振亚.智能电网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文志成.GPRS网络技术[M].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60-74.

[3]姜开山.GPRS远程抄表系统应用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4]张瑾,杜春晖.自动化软件测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篇8

关键词 建筑智能化 工程特点 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建筑智能化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建筑智能化融合了建筑、计算机网络、通信和通信技术,所以,也被称为智能化工程。建筑智能化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之处,它具有相当高的品质和科学合理的技术,也为现代化建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论建筑智能化是一项多么复杂的工程,我们也要对其研究推广,做好相应的施工管理,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1建筑智能化工程的特点

1.1管理专业化

建筑智能化工程的专业性技术要求很高也十分的严格,所以决定了是工人员的专业性,必须具有相当高的专业知识储备,能熟练掌握施工要求,对智能化施工的流程有着深刻的了解和体会,从而保障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施工质量。

1.2管理系统化

建筑智能化工程把建筑性能、通信技术设施和信息技术等相关的技术组合成一个高效的系统,这个也是智能化的重要特征,它能够对建筑的相关设备和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管理,大大地改善了建筑的安全性和科学性。建筑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化使整个工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有联系和协调。

1.3具有节能性

节能环保是近几年建筑行业发展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所以,建筑智能化也要求具有节能性的特点,遵循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当前,节能技术在建筑智能化的工程中以及得到广泛应用。

2建筑智能化工程存在的问题

2.1对系统规划理念理解不够透彻

由于部分建设单位对建筑智能化的理解不够透彻,导致时长提出一些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要求,然而承包单位对以需求为主导的观念也存在缺乏的问题,导致整个建筑智能化工程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使整个工程的效率降低。

2.2施工管理模式落后

许多建筑智能化工程的现场管理混乱,而智能化技术相对复杂,技术更新也很快,所以加大了建设等单位对监管的难度。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管理不当、管理力度不够、用传统的管理方式等问题,这样不仅会浪费人力、财力、还会浪费时间。

2.3重建轻管现象严重

建设单位过度关注建设的过程,忽视了对竣工后的维护和管理。对维护人员的培训力度也不够大,导致经常出现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不过关、人员结构配置不合理等现象。在建筑智能化的施工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

3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3.1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部分企业都受着传统思想的禁锢,对建筑智能化工程没有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整个建筑的过程中,不能真正做到统筹全局,有整体的规划和设计。由于工程缺乏整体性的考虑,使得整个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一个环节和另一个环节脱轨,衔接不当,从而影响了施工质量,整个工程的效率。

3.2管理人员缺乏经验和专业技术

技术水平的提高,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也大大提高。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很多人员没有足够的经验应对突发性的问题,对有些技术性问题也存在着不了解,这就使得整个过程管理现场混乱,指挥不当,影响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4.1建筑智能化设计的合理化

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施工需要以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当前的规模、性质等制定相应的方案,同时也需要建筑工程人员在制定方案时加强沟通和协调,各专业人员相互配合。保证设计出合理科学的方案,促进工程有效的实施。

4.2加强施工现场智能化管理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有关部门必须制定责任制度,明确到每一个人,谁的管理出了问题就找谁负责。同时也建立质量安全责任制,一旦质量出现问题,也有相关人员负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使智能化施工现场更加顺利,智能化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3提高整体工作人员的素质

一个工程的施工需要有一个强大的施工队伍,尤其是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对工程进程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管理层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为智能化施工管理提供全方面的服务,保证施工进程的质量和效率。

5结束语

建筑智能化工程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工艺复杂型的工程。这就要求在施工过程中要改变传统思想、坚持与时俱进的观念、坚持环保节能的理念,严格培养出高素质的施工管理人员,科学合理的做出决策方案,提高整个建筑智能化工程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良成,梁志勇.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及应对措施[J].山西建筑,2015(03).

篇9

关键词:供电企业;能力评价;薪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048-02

薪酬制度能否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对于供电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传统的薪酬设计方案对于激励供电企业员工的局限明显,一种新的薪酬设计体系―基于能力评价的薪酬管理方法和体系便应运而生。基于能力评价的薪酬体系适应了知识经济的要求,促使供电企业员工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发展,对员工本身和企业来讲都大有裨益。

一、传统薪酬管理方案在激励供电企业员工方面的局限性分析

1.基于工作的薪酬系统的局限性分析。基于工作的薪酬系统中,工作评价是最常用的决定员工报酬水平的方法。在传统岗位薪酬方案中,员工的薪酬取决于他们所在的职位,职位的价值决定员工的价值,员工薪酬提升的前提是职位的提升,在扁平化组织普遍存在的今天,这使得供电企业员工的薪酬提升变得困难,也与供电企业员工希望用薪酬作为肯定他们能力和绩效的意愿相违背。

2.基于绩效的薪酬系统的局限性分析。在个人绩效薪酬制度下,员工们获得的报酬主要取决于个人努力所创造的绩效量化的指标。在供电企业奖励金额有限制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员工之间开展不良竞争,这种竞争无形中阻碍了员工之间互相学习他人的有益经验,导致合作水平较低,影响员工在组织中个人关系的发展。当今供电企业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在一种动态的环境中为获得竞争优势需要更灵活的组织结构,需要员工具有更高的能力,承担更大的责任,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以绩效为主的薪酬方案却无法让员工直接看到能力提升带来的好处,高的能力并不能受到激励。

二、供电企业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1.H供电企业简介。H供电企业成立于1978年,是国家电网公司所属、由省电力公司直管的大型供电企业,目前共管辖五个县市电力局、六个专业管理所、三个营销中心和一个直一个代管县电力公司。

2.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H供电企业从技能、知识、职业素养三个层面对能力素质模型进行构建,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H供电企业从三个层面来构建能力模型。第一层是H供电企业全员通用能力模型,即公司所有员工都要求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基本职业修养三方面内容;第二层是各职类能力模型,即一个职位类别内的各相似岗位都应该具备的能力,是区别于公司内其他职位类别的能力;第三层是岗位专业能力模型,即一个具体岗位需要具备的特定能力,是区别于一个职位类别内部其他具体岗位的能力,例如人力资源部的绩效管理专责岗位需要具备绩效管理知识、倾听理解能力和细心等。公司以素质词典为基础,结合各个职类特性,分类设计能力要素调查问卷,并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最后依据分析结果、结合公司目标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符合公司实际的能力模型。

为了选取隐性要素评价指标,H供电企业在本部发放了《本部职员能力素质要素评价指标调查问卷》,根据精简、关键的指标选取原则和调查统计数据显示,从25个隐性要素指标中提取了 8个公认度高的评价指标,最终确定了公司两级本部职员的能力素质模型(见下页表1)。

综合考虑公司薄弱的能力素质评价管理基础,所以对8个二级隐性指标采用360度灰评价法。选定的4个角度的评价主体通过填写员工隐性能力素质评分表,对评价对象的8个二级隐性指标进行1~5分的评价打分,从而获得这些二级隐性指标量化的5分制原始数据。H供电企业本部职员能力素质等级按从高到低的顺序设1~7级,分别服从参评职员总数的5%、10%、15%、40%、15%、10%、5%的强制正态分布比例;公司下属基层分子公司本部职员能力素质等级按从高到低的顺序设1~5级,分别服从参评职员总数的10%、15%、50%、15%、10%的强制正态分布比例。

三、能力评价模型在供电企业薪酬管理中的应用

能力素质模型在薪酬管理分配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价值评价体系以及价值分配体系。首先,价值评价是指对企业中每位员工的贡献和素质潜力予以评价。其中对企业员工的素质潜力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向员工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内容与方法,而这些内容与手段是面向未来的,它与员工的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相关,并为其提供帮助,使员工自身的人力资本实现不断的累积与增值,终身就业能力得到持续性的提高。其次,价值分配体系是建立在价值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的,只有在完成科学的价值评价之后,价值分配体系才有意义。价值分配的目的是满足企业员工的多样化需求,回报员工对企业所做出的不同程度贡献,它采用的手段与方法是设计多元化的价值分配形式,具体的价值分配形式包括:各种荣誉权力、发展机会、基本工资、奖金补贴、福利待遇、附加社会保险、期权、股权等。

在薪酬管理分配方面,H供电企业将能力薪酬作为整个省电力公司薪酬体系中的一个补充模块,对员工的岗位工资模块进行小幅度的修正与微调,与绩效工资模块相辅相成、各有侧重。各基层企业及其各级组织可以根据员工能力素质考评维度分别设立相应薪酬项目,也可以设立一个整合的能力奖酬项目,打通能力素质考评结果的应用通道。譬如,设立专业知识奖,把专业知识的统计量值或考评分值、等级赋值作为该奖酬的核算因子;设立能力素质津贴,把工作态度或技能评价分值或等级赋值作为该奖酬的核算因子。一般而言,能力统计量值、考评分值或等级赋值的准确度、公信度高,则其调整薪酬的力度大,基层企业要循序渐进地调整薪酬差距的幅度。在能力素质考评初期,应将薪酬差距幅度控制在20%以内为宜,随能力素质统计考评机制的改善逐步加大调整薪酬的力度。

四、小结

随着中国电力体制的改革,对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高员工能力与企业竞争力,这给电力行业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本文结合电力行业特点分析了基于能力评价的薪酬管理体系的重要性,梳理并优化了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流程、技术及方法,探讨了能力评价模型在供电企业薪酬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参考文献:

[1] 彭剑峰,饶征.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基层电视台;记者;采编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01

一、提高基层电视台新闻记者采编能力的重要性

网络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新媒体的出现,这对于依托传统媒体发展的基层电视台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挑战。外界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被人们获取,传统的电视、报纸、电台等传播媒介已经被网络等取代,因此,基层电视台新闻记者应当尽快适应网络化的新闻行业,借助网络这一新的媒体传播媒介来获得人们的关注。

然而,新闻报道的即时性是评价新闻采编人员业务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基层电视台新闻记者的采编能力在新闻报道速度上的体现则更加明显,基层电视台新闻采编人员需要尽快掌握一手新闻素材,并及时撰写新闻报道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基层电视台记者采编速度要先于其它新媒体形式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保证基层电视台对地区新闻事件的一手报道,避免群众获取信息的“第一媒介”地位被其它新媒体形式取代。

除此之外,提高基层电视台记者采编能力也可以实现新闻质量的增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将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巩固基层电视台的社会地位,并凸显其重要作用。高质量的新闻报道除了具备真实性、即时性之外,还要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及时了解新闻时间的社会舆论变化,通过对新闻时间的跟踪报道来引导社会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提高基层电视台记者采编能力的几种方法

随着新闻媒体行业竞争愈发激烈,基层电视台为提高行业竞争力而对新闻记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是新闻记者采编能力的加强。基层电视台新闻记者采编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现。

1.新闻采编工作应当以人为核心

由于新闻媒体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因此,新闻报道的创作应当以最广泛的人民群众需求为核心。新闻记者采编工作应当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内容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进而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不仅如此,基层电视台新闻采编人员应当尽可能反映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所面临的困难,避免新闻采编工作脱离群众生活,缺乏群众基础。

2.提高基层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敏感性

对于新闻采编人员来说,较高的新闻敏感性将直接关系到一手新闻能否在第一时间,因此,提高基层新闻记者采编能力就需要锻炼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敏感性。新闻工作者承担着报道社会敏感话题的任务,其报道的内容将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广泛的社会舆论,新闻采编人员需要不断关注舆论走向,并通过后续报道引导社会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基层新闻采编人员需要同不同角度获取新闻线索,在众多新闻线索中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热点事件就需要新闻采编人员具备较高的新闻敏感性,进而通过新闻报道引起广泛的社会效应。对于基层电视台新闻记者来说,新闻内容应当来自人民群众,弘扬社会正能量,对不道德社会现象进行披露,为实现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一名优秀的基层电视台新闻记者应当关注身边发生的事件,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能够从平凡的基层群众生活中发现新闻内容,并快速完成新闻制作,最终通过媒体对外报道。因此,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是优秀电视台新闻记者必备要素之一,在提高新闻报道速度的同时,也实现了新闻报道影响力的大范围扩展。

3.加强基层电视台新闻记者业务学习

不断激烈的新闻媒体行业竞争促使基层电视台改变传统运营理念,在吸收优秀专业人才的同时,也逐渐意识到加强现有新闻记者业务学习工作的重要性。一般来说,基层电视台新闻记者业务水平的提高主要是理论加实践。

所谓理论,指的是专业院校所开展的各项理论知识课程,然而,这并不是理论知识的全部,其它各学科知识也是基层电视台新闻记者业务学习的重要内容。对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将有利于采编工作的进行,避免了在采编工作中临时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最终耽误了报道的最佳时机。除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无法满足基层电视台对一名优秀新闻记者的要求,只有理论而缺少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新闻记者需要通过新闻报道证明个人采编能力,因此,从实践方面对基层电视台新闻记者采编能力进行考核是评价优秀新闻记者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实际工作中,基层电视台需要为所有新闻记者树立典型,号召基层电视台记者“学典型、做典型”,不断提高自身采编能力,保证新闻报道能够及时、高质量完成。

三、总结

基层电视台是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区域新闻的重要渠道,作为新闻报道的采编人员,基层电视台新闻记者需要意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意义,从多方面提高自身新闻报道采编能力。在业务培训与采编工作中,应当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对新闻的敏感性,只有这样,基层电视台才能够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张金娜.电视台记者如何提高新闻采编能力[J].采写编.2016(03).

[2]谢尧.电视新闻怎样做好深度报道[J].科技传播.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