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污染的危害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2: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污染的危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引言】:我国的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工业更是蒸蒸日上。但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的工业废水。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使得我国水体的重金属污染愈加严重。如何对含有重金属的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如何将重金属从废水中分离出来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课题。含有重金属的废水在排放前必须经过处理。因此要做到将重金属废水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相结合,处理废水的同时将资源进行回收利用。
1有色金属化学污染及其危害
海洋有色金属污染,是指一些比重大的金属经过各种途径流入海洋造成的污染,主要的污染物有汞、镉、铅、锌、铜等。海洋有色金属污染包括自然界当中不可避免的因素,但是更为严重的确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主要以工业废水和废物的形式流入海洋,包括工厂废水、生产污水、矿山废水、重金属农药以及煤炭等燃烧放出来的有色金属,通过降水等进入海洋。植物和动物体内积累一定比重的有色金属,对其本身没有十分明显的危害,但是人类食用了以后确是有毒的,甚至是致命的。
现如今,在工业和农业生产中,铅锌汞镉铜等有色金属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对海洋造成的污染日益加重。同时由于海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在海洋化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也使用了大量的吸附剂,如硫酸铅、方铅矿、碱式碳酸锌等,都会通过化学反应替换海水中的有用物质。显而易见,这些吸附剂本身就含有有色金属元素,排入海水也会造成有色金属污染。
据计算,全球每年排入海水当中的汞在过去100年间,人为排放导致全球洋面下100米深的海水中汞含量增加了一倍。在更深的水域,汞浓度增加了25%,人们吃了受污染的鱼类,等同于直接食汞,因此恼飧鼋嵌壤此担水环境也是人类健康的重要环节。如,经常吃含有汞的鱼虾等,就会得水俣病。长期接触镉化合物,就会出现神经质、倦怠乏力、头疼恶心等症状。镉还能破坏人的心脏,造成骨骼中钙含量的降低,形成易脆骨骼;铅主要损害造血、神经、消化和心血管系统,进一步引起身体功能的衰竭
2有色金属矿山重金属废水深度处理技术
2.1电化学法技术分析
对于电化学法而言,主要是在电场作用下金属电极所产生阳离子进入水体的现象,在整个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通过电化学原理的处理及运用,可以实现有色金属矿山重金属废水的科学处理。例如,在废水处理的过程中,通过投加药剂可以实现沉淀法―污泥回流技术,实现对重金属废水的处理。在水质波动的状态下,由于加药存在着一定的不可控因素,所以,当发生重金属元素Cd、As无法达标的情况,需要在原有工艺技术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电化学法的处理方式,使监测技术得到稳定控制,并提升运行效果,减少了河流污泥生产量。因此,在水质波动的状态下,可以采用电化学法减少河流污水的产生量,并阻止电极反应分析的发生,但是,在该种技术运用中,会严重影响工艺的整体效果,从而造成电耗相对较高的问题。
2.2生物制剂法技术
生物制剂作为一种富含羟基、羧基的胶态物质,其中的羟基中的氧原子外层电子为sp3杂化状态,而且,当生物制剂的pH值在3~4的范围内时,会诱导生物配位并形成胶团,因此,在这种溶解度分析中,其含有多种元素的非晶态化合物,实现重金属的有效脱离。在生物制剂标准提升的背景下,原有的工艺处理技术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例如,在生物制剂法运用中,通过生物制剂―石灰三段法的运用,可以有效提升金属指标的去除效率,其整体效率可以达到90%,通过生物制剂方法运用分析,可以有效提升重金属的浓度,减少环境二次污染因素的发生。但是,在生物制剂投加量控制中,会造成投药的浪费,而且,该生物制剂的成本相对较高,在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了生物制剂工艺的优化发展。
2.3植物修复法
植物可以吸收养分,沉淀杂质,富集土壤,植物修复法正是利用这些植物的特性来净化被污染的土壤,地表水也可以降低重金属的含量,最终使污染得到治理,环境得到修复。此方法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在处理重金属污染的同时有效的控制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植物修复法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从水中吸取重金属离子,进行富集和沉淀;(2)降低重金属离子的活性,有效的组织重金属随介质渗透到地下或随空气进行扩散;(3)将土壤或地表水中的有毒重金属萃取出来,集中到可收割的根部或枝干部分,操作人员通过移除积累了大量重金属的植物来达到降低土壤、空气、地表水中的重金属浓度。
2.4新型金属捕集剂
重金属捕集剂可采用二烃基二硫代磷酸的铵盐、钾盐或钠盐,活性基团(给电子基团)为二硫代磷酸。因活性基团中的硫原子电负性小、半径较大、易失去电子并易极化变形产生负电场,故能捕捉阳离子并趋向成键,生成难溶于水的二烃基二硫代磷酸盐。当捕集剂与某一金属离子结合时,均通过其结构中的2个硫与烃基及磷酸根和金属离子形成多个环,故形成的化合物为螯合物,并具有高稳定性。
2.5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技术
对于离子交换技术而言,其作为离子树脂以及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交换控制中,可以通过对废水重金属的合理选择,实现对污水合理控制。而且,在离子交换树脂法技术运用的同时,可以对有色金属矿山含重金属进行深度处理,并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去除低浓度的Cu2+、Cr(Ⅵ)等重金属离子,在整个治理的过程中也并不会产生污泥,从而实现优质重金属的合理回收。但是,在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法分析中,由于树脂价格相对昂贵,且吸附饱和后需要解析,解析废液很难处理。因此,在水质分析以及选择中,需要认识到其中存在着限制性因素,为离子交换技术的妥善处理提供良好支持。
结语
随着重金属污染愈发严重,人类已经严重的危害了自身生存的环境。人类已经意识到了重金属污染的危机,加强了对重金属处理的研究,利用化学、物理、生物等多种技术,并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开发新技术,形成了各种工艺,提高效率、减少能源消耗,扬长避短,推动重金属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再利用,实现重金属废水的回收再利用。
【参考文献】:
篇2
化学品在工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促进工农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大量使用化学品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作为废物进入环境的化学物质也越来越多,其中大部分是有毒有害物质,造成严重的化学品污染。除了直接对大气、水体和土壤等造成危害外,有害的化学物质还会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对生物特别是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我国的农用化学品施用量也在逐年上升,以化肥施用量为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化肥施用量迅速增长,从总量来看,1980―2009年,中国化肥施用总量由1269.4万吨增加到5404.4万吨,增长了3.3倍,其中各种肥料的总体施用量都呈现增加趋势(图1)。
2 有害化学品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由于化学品在工农业发展中的大量使用已造成了多种污染,而其中有害化学品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最为重大。有害化学品是指任何已经被确认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危害性的化学品,既包括人为合成的有害化学物质,也包括在化学品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多环芳烃、二恶英等。它对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了污染并会通过环境污染进而影响到人体的健康。
2.1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主要是指大气的化学性污染,工业粉尘、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是导致城市地区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在农村地区,农用化学品则是导致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我国大部分北方地区冬季的空气质量较差,其影响因素还包括燃烧煤炭取暖等释放出的危害气体。当污染物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对人体和动植物造成危害,它们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将会影响或损害人体健康。同时,大气中的气态化学品会影响气候,并会使建筑物受到腐蚀和损害。
2.2水体污染
造成水体污染的液态化学品主要有工业有机产品、无机物、农用化学品及矿物质等,它们一般以工农业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和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泄漏的途径进入水体,引起水质恶化。其中工业废水是破坏环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农用化学品造成的水体污染也不容小觑。对人体的危害在于人饮用被污染的水或食用污水中的生物,将会导致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严重的甚至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我国每年癌症新发病人有150万人,死亡110万人,而造成人类癌症的原因10%~15%与化学因素有关。
2.3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积累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危害,或者残留在农作物中,有害成分通过食物链进入动植物体内,进而影响人体健康。在工业生产中,工厂大量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不仅导致江河湖海的水质被破坏,同时废水还能随灌溉用水进入农田造成土壤污染。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大量燃烧煤、石油等矿物资源,排放的废气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导致气体污染,造成酸雨降落、土壤酸化。可以说土壤污染是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的综合结果。
3 有害化学品污染的防治对策
3.1普及科学使用化学品知识,提高全民安全环保意识
针对当前人们缺乏科学使用化学品知识的现状,应利用电视、电影、书籍和报纸等宣传媒体在全社会大力普及有关化学品安全与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加强社会公众对有害化学品的危害认识,努力提高全民安全环保意识及对防护措施的掌握程度。要强化相关企业及人员的社会主体责任意识,企业要建立健全的风险防范管理制度,同时要积极鼓励人们参与监督有害化学品的污染防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发展建设中要妥善处理好工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3.2加快新技术引进及推广,开展新型化学品研究
农用化学品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可以减少各类农用物资的浪费及大量使用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各企业应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全面推行清洁技术改造,改进生产处理工艺,提高污染物的处理水平,在生产过程中消除或减少“三废”的排放,减轻末端治理的压力,发展节能环保的无害工艺,以改变化工生产消耗高、污染大的落后局面。同时,要加快开展对新型化学品的研究,研发出无毒无害的化学物质替代原有害材料发挥作用。以低毒、高效、绿色、安全的生产发展为前提,促进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加强对化学品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有害化学物质排放
当前,我国的工农业生产仍处于污染排放量大,有害化学物质引发环境污染事故和安全问题较多的阶段,同时对有害化学品的监测与管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要制定和加强各单位内部的化学用品安全管理措施,在污染的源头减少污染物和废物的产生量并加大回收利用废物的力度,争取最大限度削减有害污染物质的产生和排放,降低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要建立相应登记管理制度,对那些已知或怀疑对人类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或者对环境有严重危害化学品采取禁止或严格限制使用和淘汰、替代措施,以有效减少这些化学物质的污染危害。
3.4制定和完善环境立法,加强环境执法力度
对于有害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因此,要加快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严格执法和有效地监督机制切实缓解有害化学品污染造成的环境安全问题。由于目前我国的化学品环境安全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有害化学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不健全,现有法规标准的执行力度不够还存在着管理漏洞。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尽快制定有害化学品控制的综合法律,建立相对集中、协调高效的监管机制,进一步明确高风险企业和重点监控的化学物质名单。政府部门应当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以确保系统的化学品管理体制及污染防治对策能逐步建立并有效实施。
篇3
关键词:环境保护 污染 有机化学
在我国,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的国策。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有多种,其中化学污染占有很大比例。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在化学教学中向高中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意识,利用化学知识来有效保护环境。
一、挖掘化学教材中的环境保护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教材本身是一本很好的环境保护教科书,作为化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全面完整介绍化学知识的同时,挖掘环境保护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l、在讲解化学反应方向及硫、氮等元素时,教师可结合当前大气污染状况,给学生介绍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大气污染的化学反应的机理、大气污染的危害及大气污染的防治。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讲授的二氧化硫(SO2 )主要来源燃料和工矿企业燃烧硫化矿石所产生的气体。
为了证实二氧化硫(SO2)对动植物的危害,在上实验课时,可指导学生设计如下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在实验中所出现的现象。
实验一:在两个玻璃钟罩内各放一束月季花,然后往其中一钟罩内通人二氧化硫(SO2)气体。
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发现,通往二氧化硫(SO2)的月季花,红花变成白花,绿叶变成黄叶。
学生耳听目睹了空气被污染后所造成的危害,深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保护大气环境的讨论。
2、在讲解蛋白质及镉、汞等元素时,可让学生通过试验证明蛋白质遇到重金属离子产生“变性”现象,即蛋白质会凝结起来,而且不能再溶解,同时也失去了它的生理上的作用。
重金属离子进人人体,可在人体的某些器官(尤其是肝、脾、肾)中积累,导致慢性中毒,严重的可导致癌症。所以要尽量保证生活用水不被污染。若水质被污染,危害极大。
3、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针对个别学生吸烟的现象,对学生进行吸烟有害健康和吸烟污染环境的教育。
吸烟危害健康并且危害周围环境,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事实。为了使学生更直观了解烟草对人体的危害,教师可指导学生做“烟草有害成份的化学分析”的专题实验。
实验一,一氧化碳(CO1 )的检验:在模拟吸烟装置试管中装上10ml 新鲜动物血液,连续燃点三支香烟,新鲜血液由红色变成褐色,这是因为一氧化碳(CO1)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液失去输送氧气的能力。
通过以上实验,学生观察到了香烟中一氧化碳、联苯并花胺等有害物质的存在,及对人体的危害,会自觉地抵制吸烟,并且学会动员家人和朋友不要吸烟。
二、在化学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除了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外,还要着重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l、改进实验内容及仪器装置,尽量减少化学实验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完成实验教学并收到效果的同时,无意之中将一些有害气体排到大气中,将能引起水质的污染的废液排至下水道中。
其别是NO1 、SO2 、SO1 、CL2 、Br2、H2S 、烃类、醛、酮类及锅、汞、铅、铬、砷等重金属离子,都以不同的方式对环境造成污染,从而危害师生和人们的健康。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注重环境保护,并且采取相应措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实际行动。
总之,改进实验的方法有多种,我们应不断地进行研究,结合实际,钻研教材,将原有的实验进行科学的分析改进,以达到更安全可靠、趣味新颖、快捷方便、现象明显、效果良好、控制排污量的目的。
在改进实验过程中,可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自己动手设计和改进实验装置和实验内容,这样即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妥善处理化学实验的废弃物,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化学实验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果不及时处理随意排放,久而久之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会淡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不良的习惯。
常用处理化学实验废弃物的方法有:
(A)含锌、福、锰等重金属离子的废液,可加入碱、碳酸盐或(N处S),使金属离子转变为氢氧化物、碳酸盐或硫化物的沉淀,残渣埋入地下。
(B)废酸可用石灰乳或碳酸钠等碱性物质中和反应后埋人地下。对于废铬酸洗液,可用浓高锰酸钾氧化再生循环使用,废弃不用的少量铬酸可加人石灰使其转化成cr(oH)3沉淀。
(C)含汞废液可用过量的Na2S 和Hg沉淀等。
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环境保护教育是很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篇4
关键词: 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
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考试说明》在总体测试目标中指出:“考试还应力图反映出考生能够初步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和生产中各类有关的化学问题。”这就要求学生们能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
选修1《化学与生活》重点介绍了环境保护知识,必修1、2中也穿插了相关的内容。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工农业的发展导致我们周围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大气污染、水污染、城市的酸雨、近海的赤潮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性影响,因此,环境保护势在必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每位化学教师应尽的义务。
在化学教育中,化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哪些是污染物,对环境有什么危害,如何进行防治。在高一课本中着重强调了SO 和氮的氧化物NO、NO 。教师在讲授中应给学生讲清SO 、氮的氧化物产生、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及中毒后如何处理等;由SO 、NO 的特性讲解“酸雨”这种污染物的形成及危害。学生应能熟练书写SO +H O=H SO 、2H SO +O =2H SO 、3NO +H O=2HNO +NO;应教育少用煤作燃料,使用新能源;煤作燃料时要先经脱硫处理;知道应对硫酸、硝酸工业废气以及汽车尾气进行处理,减少污染。
氮的氧化物可导致光化学烟雾,在教学中可结合1942年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给学生讲清其形成过程及危害,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
在教学中应讲清大气污染物种类同能源结构、工业结构有密切关系。燃煤的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燃油的主要污染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汽车主要排放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工业生产过程因行业不同,排放各种不同的无机和有机气体及有毒金属粉尘等。
在《化学与生活》中要学生了解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讲清白色污染、赤潮、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的产生、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及中毒后如何处理等。知道塑料垃圾不能到处乱扔,否则会导致白色污染;含磷洗衣粉不要使用,否则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致冷剂不要使用氟里昂,否则会导致臭氧层破坏;农药、化肥过量使用会导致水体污染等。
2.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可以切身实地地进行环境教育。例如高一必修1在讲授SO 这一节时,做SO 有毒性气体制取和性质的实验,可让学生从发生装置、净化装置、性质实验装置、尾气处理装置这几方面入手。要求学生注意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实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
在中学中常见气体的制备实验和以前有一定的不同,NH 的制备与原来的没有变化;有些实验在原有的基础上作一定的变化或改进,如O 、CO 、C H 、C H ;有些实验避而不提,如SO 、NO、NO 、CH ;有的实验似提没提,如H 、Cl 。对于一些避而不提或似提没提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作一定的补充。同时要注意尾气处理,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
3.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教育
在年级中可成立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环境保护活动。
例如组织学生测定大气飘尘的浓度,测定雨水的PH值,测定附近河、湖水的酸碱度,到附近工厂进行污水排放观察及污水处理参观,利用节假日到各处收集废电池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增强环境观念。要教育学生敢于同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中学课本中有很多课外实验,如魔棒点灯、空瓶取烟、烧不坏的手帕、不安分的樟脑丸、鲜花变色、会游泳的鸡蛋、引蛇出洞等等。也可以搞化学专题节目:如“氮、磷专题晚会”,内容:萤光显字;揭穿“鬼火”的秘密;粉笔炸弹等等。这样的活动,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了化学知识的教育。
大气污染的防治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首先要改变能源结构,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的问题。再是运用防治大气污染的技术治理大气污染,适当扩大城市、城镇绿化面积,植树造林,充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还要制订大气质量标准,加强大气质量监测和预报,为大气污染的治理提供可靠的参数。
篇5
化学的发展在不断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在客观上使环境污染成为可能,但是起决定性的是人的因素,最终要靠人们的认识不断提升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些著名的环境事件多数与化学有关,诸如臭氧层空洞、白色污染、酸雨和水体富营养化等。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环境状况并不容乐观。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我国广大农村这块净土带来了新的环境污染和劳动保护问题。“十一五”期间报道,我国大气污染程度已相当于世界发达国家50——60年代污染最严重时期,每年的排尘量为2300万吨,年排放SO2量达14610万吨。大气污染、水污染、食品污染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性影响。而今,燃烧煤和机动车辆排放出的废气将对大气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若不加强环境管理,让不断增加的工业“三废”继续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会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对全民族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务必从中学教育抓起。
2008年9月,中国爆发三鹿婴幼儿奶粉受污染事件,导致食用了受污染奶粉的婴幼儿产生肾结石病症,其原因也是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同年,广州钟落潭 41人中毒 呕吐、胸闷、手指发黑及抽筋等中毒症状饮用水受到工业污染导致亚硝酸盐超标造成。
这些骇人听闻的事件,充分说明了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已成为教育的首要任务。而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环保意识一旦形成,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环境教育是一件事关未来、影响深远的大事情。
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初中、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认识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一、在化学教材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例如作为大气污染物中的头两号“杀手”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苏教版必修1专题四中做了系统性的介绍。教师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就应给学生讲清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产生、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并可结合当地生活的实际情况,讲解如何避免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产生及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中毒后如何处理等。并由二氧化硫的特性讲解“硫酸型酸雨”这种污染物的形成及危害。氮氧化物的大量排放还可引起另一严重的大气污染—光化学烟雾。教师可结合1943年,美国洛杉矶市发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及197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给学生讲清其形成过程及危害,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进而进行环境教育。
篇6
关键词:食品加工 污染危害 安全检验
近年来,我国食品行业不断曝出各种污染问题,食品安全形势日益恶化。从苏丹红到亚硝酸盐,各种食品加工添加剂或者新产生的污染物不断挑战民众的安全神经。一些商家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具备更加鲜艳的色彩及独特的口感,不惜人为地将一些对人体危害极大的成分加入到食品之中,从而达到提升产品销量的目的。在这样的形势下,有效地提升食品加工污染检验的科学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污染的内涵及其分类
食品加工污染指的是食品的原料没有产生污染,可是在进一步加工的过程中由于添加剂的反应或者高温、烹炸等工序使得一些有毒与有害的物质产生,从而使食品的安全性受到严重危害的过程。
现阶段食品加工过程污染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三种:即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以及物理性污染等。生物性污染指的是微生物或者病毒等带来的污染,这种污染的形式是产生一些有害性的霉菌毒素,从而使食用者产生食物中毒的现象。此外食品的生物性污染还包括那些虽然对人体不具备直接危害性但是却能够引起食品变质的细菌。化学性污染是现今最普遍的一种污染形式,它包括产生于人类生产、生活方面的污染物质如各种化学合成物等,还包括食品的合成包装物、非法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以及在食品的加工和贮藏过程中产生的物质。物理性污染主要指的是食品的污染物属于非化学成分,这类污染虽然不会对使用者产生直接的危害,但是却能够使食品的外观或者营养价值遭到严重地破坏。这类污染主要包括食品加工过程中由于卫生问题而形成的污染以及一些人为的掺假行为所造成的污染,如米中掺沙子以及向生肉中注水等行为。
二、食品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的危害
食品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极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容易引起食用者的急性中毒,一些细菌或毒素在进入人体后,会迅速地造成人体器官的损伤,最普遍的临床症状为强烈的肠胃不适,上吐下泻,引起急性肠胃炎。其次是易使食用者慢性中毒,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受到污染,虽然污染物含量极少,对于人体的危害也并不明显,但是如果长时间持续地使用也会使人出现各种中毒表现,例如慢性重金属中毒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这种毒素对于人体的危害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够发现的。第三种是最为严重的基因变化。指的是孕妇食用的污染物作用于胎儿身上,影响胎儿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器官的形成,从而导致胎儿畸形甚至死胎的后果,现阶段易引起这种危害的主要是滴滴涕(DDT)、五氯酚钠、西维因等农药。
三、现阶段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污染的类型
由于人们现在对于人品外观与口感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各种添加剂的滥用愈演愈烈,现阶段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3.1 高温产生的热解产物
在我国的饮食习惯中,将食品经过油炸或者以其他高温方式来进行加工是十分常见的,这样的确可以使食品具有外焦里嫩的口感,但是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食品污染。首先是高温导致食品中的氨基酸变性,食品中包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而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谷氨酸和色氨酸在遇到高温后可能产生杂环胺等热降解物,该类化合物对人体的粘膜具有比较强烈的刺激性;其次是使食品中包含的脂肪高度氧化,在对食物进行高温烹炸时,通常会见到产生大量的油烟,这是因为食物中油脂在遭遇高温后变为丙烯醛[1]。此外,食品中的脂肪还会因为高温而产生过氧化物与二聚体、环氧基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除了使油脂的颜色和粘稠度加重之外,还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在我国北方常见的露天炸油条,锅内油色过深就是反复使用次数过多的缘故。第三是产生杂环胺类的化合物,这类化合物指的是食物中包含的蛋白质及氨基酸在经过高温加工之后分离出来的有毒物质。从构成结构方面来看,它们是属于氨基咪唑等化学品的衍生物。简单地讲,如果食品直接同明火接触(烧烤类食品)或与灼热的金属表面接触烹调(烹、炸)时容易产生杂环胺类化合物。
3.2 苯并芘的污染
苯并芘主要产生在食品烟熏、烧烤或烘焦等制作过程之中,由于食品中的脂肪受到高温影响发生热聚反应加上燃料燃烧不充分而产生B(a)P与食品产生直接接触而造成污染。这种污染对于喜欢吃熏烤食物的人尤其严重。据分析统计,在烧烤肉或烤香肠中含量约为0.17至0.63μg/kg,而炭火明火烤肉中B(a)P的含量则达到2.62至11.2μg/kg。除了高温以苯并芘的污染外,有时在食品的加工贮存过程中因为受机油、沥青等的污染也易产生该种污染,例如如果把牛奶盛入涂满石蜡的容器,石蜡中的大部分苯并芘都会转移到牛奶之中。
3.3 亚硝胺类污染
亚硝胺类的污染对于人体的损害是极为巨大的。其致病危害主要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急性病毒易造成肝脏的损伤,而慢性病毒则具有较强的致癌性[2]。亚硝胺的污染途径主要为东北地区冬季常见的腌酸菜以及在鱼类和肉类中添加的发色剂等。
四、食品加工污染的安全检测
食品加工污染的安全检测所采取的技术,要根据被检验对象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选择,由于检测目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使其所应选择的合理分析方法也有不尽相同。现阶段常用的方法主要分为感官检测法、化学检测法、仪器检测法(物理化学检测法)、生物化学检测法等。
4.1感官检测法
感官检测法指的是依靠人的感觉器官对食品的外在表现进行分析和判断。在此基础上结合统计学知识,将感官评价结果进行进一步地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依靠的主要是人类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以及触觉等。它是最简单便捷的食品检验方法。如果食品感官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变质,则不要进行更细致的检验。
4.2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指的是针对食品的组成成分进行化学分析的方法,主要分为定性与定量两种,它是食品加工污染分析的基础方法。现阶段的化学分析法主要是用于对食品的质量与容量为主要内容的常量分析,以此来确定食品的构成与相应的成分含量。广义上来说,几乎所有的食品污染物分析都可以利用化学分析法来进行。
4.3仪器检测法
仪器检测法利用的主要是食物的物理性质,利用分析仪器对食品进行精密分析的方式。,这是食品污染检测技术的主流发展方向之一。它可以将食品中包含的有毒有害物质明确地检验出来。它具有不仅具有简便、灵敏的特点,检测的科学性与准确度也相当高。优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讲有更多的新方法、新技术在食品分析中得到应用,这将使食品检测的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现阶段的仪器检测法主要分为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色谱法等几种方式[3]。
五、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食品加工过程中遭到污染的情况及原因越来越多样化,使得民众注重食品安全的呼声不断加强。这使得加强食品加工污染的检验的力度以及科学性成为了必然,而要想有效地提升食品污染检验的科学性,就一定要做到明了各种污染的形式以及危害,并针对具体情况做出合理地选择。
参考文献:
[1]曹进,周晓宏,张庆生,丁丽霞,廖永红,孙宝国. 食品加工过程的衍生毒物检测管理及发展综述[J]. 中国药事,2011,09:936-942.
篇7
一、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的环境状况并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性影响。曾经风景如画的南京十里秦淮,如今已是垃圾充溢臭气熏天的“龙须沟”,淮河水无法饮用,大运河鱼虾绝迹,九七年的黄河断流,九八年的长江洪水,去年的沙尘暴等等,其后果已是触目惊心。至于城市的酸雨、近海的赤潮、湖水的干涸等,早已不再是新闻。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摆上了国民教育的重要议事议程。而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环保意识一旦形成,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一件事关未来、影响深远的大事情。
二、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的重要地位
化 学 学 科 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同物理、生物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学科。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三、化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在化学教育中,化学教师应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例如作为大气污染物中的头两号“杀手”so2和co,在初中课本和高中一年级课本中都做过初步和系统地学习。教师在讲授该节内容时,就应给学生讲清so2、co的产生、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如何避免so2、co的产生及so2、co中毒后如何处理等。并由so2的特性讲解“酸雨”这种污染物的形成及危害。对于大气污染中的另一“杀手”――光化学烟雾,在高中第二册(试验本)教材中也介绍过,教师可结合1942年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给学生讲清其形成过程及危害,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
2、在化学试验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
化学试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例如测定大气飘尘的浓度、测定雨水的ph值、用so2形成硫酸、硝酸的过程等等。另一方面,化学教师在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切身实地的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做有有毒性气体(如so2、co等)放出的试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试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3、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教育
篇8
1生物的富集作用:指一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化学农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大量积聚的过程。这些污染物一般的特点是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体内积累不易排出。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会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不断加强。
2、富营养化:由于水体中氮、磷等植物必需元素含量过多,导致藻类等大量繁殖。藻类的的呼吸作用及死亡藻类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并分解出有毒物质,致使水体处于严重的缺氧状态,引起水质量恶化和鱼群死亡的现象
3、水华:在淡水湖泊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
4、赤潮:在海洋中发生富营养化现象。
语句:
1、环境污染主要包括: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噪声污染。
2、大气污染的危害:①我国大气污染类型是煤炭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有烟尘、二氧化硫,此外,还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②危害:直接危害人类和其它生物,导致吸系统疾病,(如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③致癌物主要有3,4—苯并芘和含Pb的化合物。尤其是3,4—苯并芘引起肺癌的作用烈。④可以通过水体、土壤及植物进而危害人及动物。
篇9
关键词:汽车 尾气 污染 危害
汽车是现代人类的重要的交通工具,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数量也随之迅速增加,在人们出行方便的同时,汽车尾气对人类生存环境也造成了严重污染。
据乌鲁木齐市环境监测中心对机动车排气污染分担率调查显示,目前机动车氮氧化物造成的污染占城市空气中氮氧化物污染的比例已上升到40.1%,一氧化碳的污染比重达到94.1%。
机动车排放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碳氢化合物、光化学烟雾等污染物,严重影响空气环境质量,并直接危害市民身体健康。
汽车排放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尾气排放,燃油蒸发排放和油箱通风。后两方面所造成的排放物相对第一方面来说要小得多,通常后两方面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为总排放量的1%-2%,碳氢化合物为20%左右。因此,汽车排放主要来自发动机燃烧产生的尾气。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苯、硫化物、芳烃和烯烃等有害气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其中一氧化碳与人体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是氧的250倍,因而能阻止血红蛋白向人体组织输送呼吸到的氧气。当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在50UL/L以上时,冠心病患者就会感到胸痛,并使心电图发生变化,还可以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动脉硬化、脑溢血和末梢神经炎等症状,对胎儿和幼儿的生长发育影响更大。
有证据表明,汽车排气中许多烃类化合物有致癌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化合物本身的直接效应,还有许多物质的协同作用至今尚不清楚,据美国环保机构统计,美国每年的癌症病例中,约58%是由空气排气引起空气污染造成的。
氮氧化物能导致人的呼吸困难、呼吸道感染和哮喘等症状,同时使肺功能下降。尤其是儿童,即使短时间接触氮氧化物也可以造成咳嗽、喉痛。
尾气排放的有害物质不但增加了大气污染,破坏环境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这些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会生成二次污染—光化学烟雾,对人体造成更大的危害,光化学烟雾是机动车排出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在特定的气温条件下,即静风、湿度低、温度高、并在阳光长时间照射时会产生一种复杂的烟雾,这种烟雾叫“光化学烟雾”。
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洛杉矶首先发现了光化学烟雾。每到秋冬季节,许多人的眼睛轻度红肿,嗓子疼痛,甚至还有人皮肤出现程度不等的潮红,丘斑疹等;人们还常会产生呼吸困难和疲乏的感觉。1955年九月,严重的汽车尾气加上气温偏高,洛杉矶再次出现了光化学烟雾,而且浓度非常高,光化学烟雾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呼吸道功能,特别是损伤儿童的肺功能;引发胸痛、恶心、疲乏等症状,导致了几千人受害,两天之内就有400多名65岁的老人死亡,生长在郊区的蔬菜全部由绿变褐,无人敢吃;水果和农作物减产,大批树木落叶发黄,几万公顷的森林有四分之一以上干枯而死。继1943年洛杉矶发生世界上最早的光化学烟雾事件后,在北美、日本、澳大利亚和欧洲部分地区也先后出现了这种烟雾。我国虽然只在少数城市发现过光化学烟雾,但随着城市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我国很多城市也都存在着潜在的威胁。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去年深圳机动车共排放碳氢化合物约2.3万吨,一氧化碳17万吨,氮氧化物4.5万吨,而排放总量以10%左右的速度增加。由于深圳北部受山脉阻隔,遇到夏秋静风、光照强烈的天气,如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很有可能出现“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
目前,汽车尾气控制和治理已成为世界重要课题,发达国家由于汽车总体技术较为先进,汽车尾气控制技术也较为先进,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现在正向超低污染排放和零排放迈进,而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许多控制技术处于探索和试用阶段,但我们正努力与国际接轨。
控制汽车尾气污染措施有很多方面:可以使用清洁能源,如使用甲醇或改为电驱动;还可以改进操作条件,如改进气-燃料油的比例,改进内燃机设计,改进燃料油和其他添加剂的性质,如使用无铅汽油等,这些措施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在世界共同努力和关心下一定能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研制出更有效,更完善的尾气净化技术,为地球大气环境净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华爱红,李丽,丁国良.浅谈汽车尾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J].科技资讯.2007.(04).
[2]吴国正,马丽萍,贺克雕.汽车尾气的污染与防治[J].广东化工.2007.(05).
篇10
【关键词】环境化学;环境科学;地位和作用
环境科学是在全球环境污染加剧的形势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运用相关的自热、社会科学相关理论与技术为环境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发展至今,环境科学已经形成了三大分支:自然环境科学、社会环境科学、综合环境科学。环境化学则是自然环境科学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代表性技术,并逐渐成为了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为此,下面本文将首先对环境化学展开详细的概述,并在此基础上论述环境化学在现代环境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能够充分发挥环境化学的积极作用,有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人类一个清新环保的生存环境。
一、环境化学概述
(一)环境化学的概念
环境化学是一门复合学科,它既是环境学的分支,又与化学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概括说来,环境化学是指研究有害的污染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产生、发展、迁移、转化、归宿等问题,并详细阐述控制污染物进一步发展的化学原理及化学方法的综合科学。环境化学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既包括对污染物的分析与鉴定,又包括对化学环境污染物的运动规律的研究,还包括对化学污染物的发生、分布、转化机制、状态结构的变化及归宿的研究,因此,环境化学是一门综合的研究化学污染物的全部化学行为与化学现象的科学。
(二)环境化学的分类
环境化学包括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污染化学、环境污染控制化学、生态化学四大类。环境分析化学是现代环境化学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它主要是借助各类分析仪器对坏境污染中的污染物含量、形态、价态、结构等进行详尽的分析,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可靠的解决方案。环境污染化学是对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产生、迁移、转化、累积、降解等过程进行详细研究。它主要包括大气污染化学、水污染化学、土壤污染化学和生态污染化学以及多介质污染化学四大类。环境控制化学的侧重点在于环境控制上,它主要是在相关化学原理的理论基础之上研究污染物的控制原理和控制技术,如今已经发展到了“一体化污染预防战略”的高度上。生态化学主要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引起的生态效应和对人体的危害。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将污染物的直接毒性转化为间接毒性。
二、环境化学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环境化学在环境污染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剧增,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而且它的危害性变得更加的强大,已经形成了一场环境污染灾害。为此,我们不能再被动承受这些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灾害,而应该积极去掌握污染物的产生、产生危害的机理,掌握它是如何在环境介质当中进行迁移转化的。环境化学恰恰就提供了这方面的科学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污染物质在环境中是如何引发危害并不断转化和富集的,这样便可科学地增强人们对环境污染的防治能力。
(二)环境化学在环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化学是环境治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环境化学分析与研究的结果可以详细的还原出环境污染物的整个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环境污染物的产生、迁移、转化、累积、归宿的整体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得出有针对性、实效性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使得环境治理能够有的放矢。因此,环境化学既是环境治理的基础,又是环境治理的保障。例如,在治理大气污染时,可以运用污染物的发展规律,采用吸收剂吸收和转化为无毒无害气体两种方法来处理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在治理水污染时,可以通过吸附、化学凝聚、化学沉淀、离子交换、电渗析、氯消毒等方法来处理水中污染物,带到净化水体的目的。而这些治理措施的开发与实施都是在环境科学的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得来的。
(三)环境化学在环境监测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监测是现代环境科学发展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手段,是反映环境污染状况、进行环境质量评估、制定环境治理对策的重要依据。通过环境监测可以明确环境污染物的来源、组成及含量,从而制定合理的污染治理措施。环境化学则为环境监测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信息资料,是环境监测的理论依据。环境监测是建立在环境化学基础上的一种常用研究手段。在环境化学的基础之上,环境监测衍生出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等基本方法,同时也研制除了诸多的环境监测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