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课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物教学课题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物教学课题研究

篇1

【关键词】初中 生物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方法

在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落后性不断突显。讲授式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课标的提出,要将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授课方法进行改变,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种从被动变成主动的教学方式,更加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逐渐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其中心地位被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肯定。在初中生物课堂上,需要营造出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来帮助提高课堂效率,更需要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消化知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只有课堂效率提高了,当代初中学生的生物开发能力才会有所提高。在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下,作为一名合作的初中生物教师,应当摆脱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做好每一个授课环节,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由此可见,笔者选择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1、积极做好授课前的准备

对于初中生物课堂来讲,能够利用的时间只有短短的40分钟,教师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为学生传递出课本大纲中一定量的生物知识,那么就需要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好的备课是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之一,是能否讲好一堂课的关键。如果一名教师没有准备充足的备课,那么在讲课时,便无法抓住知识的重难点,从而造成时间的浪费。教师在进行讲课之前,不仅自己要进行准备工作,也要督促学生有条理地完成预习工作。学生通过预习,可以提前准备出有疑问的知识,在课堂上便可以重点进行学习和提问,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和知识的吸收。在课前,教师要对课本内容进行认真的钻研,将课本中的内容与新课程标准对于生物学科的教学要求进行结合,充分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要求学生每节课进行充足的课前预习,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进行课堂教学计划的设置,大力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另外,为了使学生找到课前预习的动力,生物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生物课堂相关的素材进行收集,比如利用生物知识相关的视频与图片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在提前用自然界中的生物奇观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可以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在进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的讲解之时,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简单了解身边的生物,了解生物的基本范畴,明确本学科的大体学习内容。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特性,将平面的、抽象的课本内容,转化为立体的、具象的影像内容,为学生展示出不同类型的生物图片与视频,让学生了解生物世界的广阔和神秘。另外,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在课外自主搜集与生物相关的文字与图片,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其积极自主了解,从而能够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完美的配合,把授课方式变成合作方式,从根本上提高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

2、加强对备课的重视

备课是教学的一项重要环节,只有备课工作的质量得到了提高,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课本是初中生物教师备课的重要依据,教师要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研究,把握好教学目标的要求。按照教学大纲的计划,教师需要将课本中的教学计划分散在每一节的生物课上,如果教师的备课工作存在些许失误,则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效率,影响生物课堂的整体效率。要做好备课工作,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精力与时间。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等资源,对优秀的教案进行阅读、学习和借鉴,但不能进行完全的抄袭,要以本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学习水平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条件作为前提,对教案进行分析与整理,把枯燥无味的生物课堂变得生动起来,使生物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分享知识的乐园。调动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是当代初中生物教师进行备课的重点,同样也是难点。教师在钻研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把这些知识与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联系,使学生可能利用这些生物知识开发自己的思维,转换思考的方式,从而大大提高备课的有效性,增强了课堂教学效率。

比如在进行《种子的萌发》这一课的备课之时,教师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具体的生活现象进行联系,让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真实的例子。教师可以在学习其它章节的时候,让学生回家种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植物,并且每天观察它的变化,用本子进行记录。在讲《种子的萌发》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种的植物与种植记录带到课堂上来,与大家进行分享和交流。在学生的记录当中,肯定会有种子萌发的一这阶段,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亲身经历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引入生物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之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知识的发现,都来源于问题的提出。在开展初中生物教学之时,教师可以利用有效的提问来引导学生思维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生物知识。另外,教师要用自己提问的行为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提问观念与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生物探究精神。我国的许多教育学家都认为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开发与学习能力提高都有重要作用。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思想与教学体制的影响,我国的许多初中教师过多地控制课堂,一味地向学生“供给”知识,缺乏“设疑”问题的提出,追求过于“和谐”的课堂。这就使得初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比如在进行《空气质量与健康》的讲解之时,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用问题进行课堂的导入。比如说“同学们了解空气的作用吗?”或者“空气质量对于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教师可以利用这两个问题与学生就空气问题进行讨论,活跃课堂氛围。在学生的讨论中,可以还会有新的问题产生,比如说“空气成分是什么?”“空气质量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空气与人类的健康有哪些直接关系”“近年的雾霾比较多,它是怎样形成的”等等。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思考问题,更学会了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这样的初中生物课堂才是新时代下高效率的有效课堂。

4、使用规范化的生物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进行授课时的一种重要手段。生动、准确、独特的教学语言对于学生进行知识的了解、提升教学质量起到优化的作用,可以大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生物课是一门自然的学科,它具有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内容较多等特点,所以如何将生物语言和教学语言进行有机结合将是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教学老师所面临的新难题。规范的生物教学语言将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课堂知识的吸收率,进而达到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同时这也就要求初中生物老师对生物教学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趣味性等有着很高的要求,以免对学生造成误导,产生对知识的错误理解。

首先对词汇的发音要求准确,如“栖”这个字的发音有的教学老师就会因为发音不清或口语习惯读“xi”,这就很容易对学生进行误导,从生物教学中来说,这是一种极不应该的现象,不但对教师的形象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也让学生对知识产生了错误的吸收。再者它的科学性也不容忽视,要放弃用一些口头语来表达生物学的专业术语,因为只有科学的用词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到真实、确切的理解和接受。同时规范的生物教学语言又要具有趣味性,将知识与实际的例子相结合,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如“克隆技术”,“无土栽培”等一些科学性很强的实验,用规范化的生物教学语言将其趣味化,这将会极大的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到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吸收,从而提升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相互影响的一个过程,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对于教师业务能力提高与学生学习质量提高都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只有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和生物素质的提升才能得以保证,生物教学的成绩才能得以提高。所以,对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参考文献】

[1]王永华.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J].吉林教育.2010(02)

[2]王冬雷.运用有效教学策略让生物课堂展现魅力[J].学苑教育.2010(23)

篇2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

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的必要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理是物质与物质之间或物质之内,即法律之间的必然联系。大部分宏观物体都呈现在生活中。他们为生活服务。生命无法与物理学分开。任何时候都有物理学,一切都是物理学。因此,在教学中,只有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千方百计地在课堂上做一些贴近学生的事情。生活的实验显示了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或场景。这样的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更深的理解。他们可以意识到这些奥秘,感受到他们是开放的,突然看到光明,他们心中的疑惑是分散的,而且是成功的。灵感的感觉,有探索的欲望和兴趣。重要的是我们的物理教学是以生活为基础的,我们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悟性”。

让物理教学源于生活,接近生活,吸取生命,连接生活,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好人。它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特点,还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也培养学生的终身探索乐趣。思维习惯和最初的科学实践能力。新课程强调学生在现实情境和现有生活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物理学。将“问题情境”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体验。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问题情境中的物理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方案。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体验物理生活无处不在,体验学习物理的价值。创造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之间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在矛盾,破坏主体现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激发思想,激发其内在动力,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创造一种情境必须巧妙地将需要解决的问题细分成与学生的实践知识相一致的各种事物,从表面到内部,从另一个到抓住本质,理解的目的该方法,并提高教学效果。物理学来源于生活,到处都是物理学,那么,我们的物理教学应该与课堂和生活息息相关,通过熟悉生活现象的学生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启发学生问题意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促使学生探索自己的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这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三、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使学生提高对物理学习的有效性和学习欲望,老师可以运用生活现象来创设带有悬念和吸引力的问题设置情境,同时也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方式来创设这种“悬念式”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满好奇,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在学习“液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八年级物理下册)这一课时,刚开始导入新课时,老师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现象来创设如下“悬念”问题情境:同学们都有坐动车去旅行的经历,你会发现站台上有一条白线,乘客必须站在白线外,而站在白线内为什么会非常危险呢?今天我们这节课通过学习“液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四、创设“猜想式”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科学想象

中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而物理学科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研究物理问题需要更多的想象力。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物理学习和探究中进行科学合理的想象,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想象,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许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想象,以提高课堂物理教学效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但不能“瞎想”,要引导好想象的方向,要让学生围绕某一现象来提出有关的问题,再根据问题进行科学的想象。在学习“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时,可以?学生展开想象,开始学生对此也很茫然,虽然重力问题经常说,但是又让人觉得陌生,学生找不到想象的方向。此时,教师可运用生活中的情境来引导学生想象的方向:我们在提着物品时,物品的“斤秤”越大我们会感觉越重。这样的问题情境就让学生找到了想象的方向,“斤秤”就是说物品的质量,而重量是说重力,物品的质量越大,其重力就会越大,学生立刻就明白了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五、创设“原型式”问题情境,加深知识理解掌握

对于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说,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常常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对物理问题的理解经常是缺乏深入的理性思考。要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就要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生活中找到课本物理知识的“原型”,创设问题情境,来启发学生对这些生活“原型”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或原理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内化,以达到深刻理解物理知识的目的。在学习“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内容时,可创设如下情境:在冬天手冷时,我们会把两手搓一搓或者用嘴向手上哈热气,手就会感觉温暖。教师可问学生这样两种方式使手升温和内能增加的方式一样吗?以此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的区别进行深入的理解,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就会理解,做功是内能的相互转化,热传递则是能量的转移。

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的实验分析

(一)实验效果分析

在学校随机选择两个班进行物理教学实验。两个班级之间或个人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一门课引入生活现象的使用来形成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另一课则采用普通的教学模式。一个学期,评估方法是性能测试。测试包括三部分:理论测试,实验测试和创新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引入问题情境教学模式的实验班明显优于对照班,尤其是在物理兴趣,对生命物理现象的关注和分析,对物理原理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使用物理知识。从其他方面来看,他们都高于对照班,表明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具有积极的教学效果。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首先,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已经进入了自主学习的道路。

(二)实践研究反思

通过以上实验分析,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创建情景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学设计和问题情境的设计应以学生的视角为依据,保护和激发学生对问题的热情,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篇3

目前国内学者对初、高中课程衔接问题的研究已有一些进展,但是大多仅限于理论上的研究,可操作性不强,本课题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调查本市初、高中生的生物学学习现状,针对本地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策略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技术手段。

本课题组主要根据本市初中生物学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初中生物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不能改变初中生物学教学课时、内容等教学安排,所以着眼于高中生的生物学教学,根据高一学生的初中生物学知识缺陷,开展初、高中生物学教学衔接的研究,具体策略如下:

一、对初、高中生物教师的建议

1.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初、高中生物教师要做到通览教材、大纲,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初中生容易掌握;哪些知识点应使学生在初中解决而实际不易掌握;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等,从而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这样可以提高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高中生物教师来说,还需要了解高一新生的生物学知识基础和生物学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做好知识上的衔接。初中阶段的课堂学习中,节奏比较慢,复习巩固时间比较宽裕。而高中生物学课程的难度、深度大为增加,知识密度加大,这就面临着在短时间内要容纳更多的知识和难题。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充分考虑这种时间和学习节奏上的变化,引导学生由慢而快地接轨,这样能使学生很好地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对一些知识点的讲解需要一些初中生物学知识做铺垫,所以要紧扣高中生物教学大纲,采用“集中复习”和“穿插复习”相结合的方法,适时回顾初中的相关知识,做好知识的查漏补缺工作,重点突出,对症下药,抓好衔接。

2.正确积极地引导学生

对于学生,要做正确积极的引导。高中知识是在初中知识的相关背景上做了深入的强化,引导学生在中考结束后能够对初中生物课本进行温习,高中生物教材上所涉及的内容和知识点,其实或多或少都有在初中生物教材上得以体现。因此在初三中考结束,学生如果能够将初中生物做一定程度的温习,一定能够有效地提{他们高中的学习成绩。另外,高中教师还可尽量鼓励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生在初中已经养成了一定习惯,但是不一定适合高中,比如说生物,初中主要识记理解背诵为主,而高中显然不是这样,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也是处理好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生物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

3.做好实验教学衔接

初中生物学教科书中有不少实验知识与高中的内容相联系,且是高中实验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初中已学的实验知识与现在要学的知识之间的衔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初中生物学实验知识在高中的切入点,通过让学生回忆旧知识,考查他们的知识储备,进行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并引导学生从新旧知识的相关性、异同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和辨别,帮助学生真正搞清楚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融为一体,完成知识的重新建构。此外,初中实验主要锻炼动手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相关操作。而高中实验则是要揭示本质,通过实验探究,实现对书本知识的深入理解。比如说显微镜实验,初中重在要求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各部分功能用途以及低倍镜的操作方法,而高中,学生要掌握高倍镜的使用,观察质壁分离、有丝分裂等生命活动现象。教师应该根据这一点做出循序渐进的安排。对于初中教师,要熟悉了解高中教材中的各种实验,尽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对于涉及高中的实验,适当做一些要求,强化学生的相关操作。而对于高中生物教师,也应当了解初中教材中的各种实验,对高中生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对初、高中学生的建议

第一,要认识到初、高中生物学学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把高中所学的知识与初中的联系起来,并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分析完成知识再建构。要尽快摸索出适合高中生物学学习的方法,通过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勤于动手、积极思维、归纳总结等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在学习中,应正视自己的主体地位,配合教,积极地调整和适应好高中生物学的学习。要明白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需要不断积累的学习过程。只有端正自己的态度、自觉自主的学习、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要有团结协作的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要注意带动后进生的学习,学习稍差的学生也要主动参与讨论、积极学习。

三、巧设微课,唤醒遗忘知识

微课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将初中基础知识融进新知识里。如在必修三“内环境稳态”教学中,我们首先采用微课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初中学习过的人体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的相关知识,有了这一铺垫,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较容易理解内环境稳态的内容,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在必修一进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过程中,适时安排学生观看初中学习的“人血涂片”的实验视频,在帮助他们回忆起红细胞的大小和形态特点,明确了人或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的细胞器的基础上,理解为什么制备细胞膜要选用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

篇4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计算机网络迅速进入教育领域。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所提供的多种主动参与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良好条件,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的主体作用。如何有效地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如何实现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资源的共享?如何对网络化学习的结果进行有效地评价?为此笔者以“E-learning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课题进行了两年的实践探索,在教学中将网络、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对E-learning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 E-learning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尝试

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条件所产生的E-Learning是指通过因特网或其他数字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活动,它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全新沟通机制与丰富资源的学习环境,实现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2.1 E-Learning教学模式的确立

依据洛阳市学校现状及班班通工程的完成,笔者确立了初中生物学辅助课堂教学的E-Learning教学应用模式。

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为传统课堂教学服务,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例如,在讲授“植物的无性生殖”时,教师先提供嫁接、扦插、压条等仿真实验,提出相关问题或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利用E-Learning对要学习的内容有所了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不同形式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视野。例如,在讲授“花的结构”时,提供了碗豆花的仿真解剖动画,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边模拟操作边识记,同时与教材中的桃花结构进行对比,有效地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课后,教师可以借助E-Learning提供课外作业和辅导,以及进行家校之间的沟通,同时为学困生实施补救教学和针对优秀生提供额外的个性化学习机会。尤其是在课题研究后期,提供了同步教学自我测试环节后,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2 运用各种平台,结合学科特点,制作E-learning课件

结合本学科特点,在生物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综合应用动画、影像、图像、图形、声音、文本等多种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多角度地将教学信息呈现给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

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普遍使用PPT格式的课件,但由于插入其中的视频文件有时会出现路径和不兼容问题,同时也不便于在校园网的,给教学的跨平台使用带来一些不便。Ispring软件能够轻松的将PPT文档转换成flash文件,转换的同时还会保留原有的幻灯片切换和动画效果。在需要个性化设置的情况下,还可自定义播放器的模板,设置要的幻灯片播放控制、目录导航、水印、密码等。基于上述优势,笔者利用Microsoft Powerpoint2010软件结合Ispring6.0软件制作了初中生物学苏教版同步教学用课件66个,采用统一的模版,保持界面的简洁性和操作的简便性,课件内容模块化:前题诊测、课题、目标展示、情景导入、探究新知、知识小结和在线测试。

练习和测试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Ispring软件中的QuizMake提供了功能齐全而又简便易用的在线交互性测试工具,不需要复杂的编程过程就可以创建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排序题、匹配题等多种测试题型,制作出的测试题不仅能够单独为Flash格式和可执行文件,还可轻松地嵌入到网站、博客或任何其他Web资源。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利用QuizMaker软件制作同步课时检测和综合测试60余个,通过QQ群、网络硬盘将同步课时检测共享,供学生平时训练使用,综合测试时则带领学生在机房进行自主练习、自我测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国外有很多优秀的E-Learning教育网站,提供了众多制作精良的Flash课件,研究期间收集、下载了近400件国外精品课件(积件),并根据教学需要汉化了40余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2.3 利用QQ群,共享学习资料,提高学习效率

建立生物学习QQ群,应用QQ的文件传输功能,进行教学资源的传输、共享。教师可以及时给学生传输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供学生参考并自主学习。学生们也可以把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上传,从而整体上提升了教学效果。在群共享空间中,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将自己的文件上传到群共享空间中供大家下载。这种功能可以很方便地部置作业或任务,也可以从该共享中方便地收取作业。

2.4 学生学习效果检测

2.4.1 学习兴趣问卷调查,实验前后对比分析

课题实施前后,对参与课题实验的洛阳市第45中学和第26中学的6个班级(课题实验班)的244名学生,分别进行了实验前后的学生学习兴趣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从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E-learning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4.2 学习效果分析

课题组从2011年9月1日开学起,分别在洛阳市第26中学和洛阳市第45中学的七年级中选取了6个班进行课题实验,到2013年1月20日课题实验结束。现以洛阳市2011~2012学年七年级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2012~2013学年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一命题考试成绩为依据,统计分析了洛阳市第45中学和第26中学的6个课题实验班和对照班级(45中为1、2、5、6、9、10班,26中为1、3、5、6、7、8班)的生物学考试成绩(表2)。

由于三次考试试题难易程度的差异,七年级下学期生物学试题较难,但从表2数据依然可以看出,实验班的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明显高于对照班,这都得益于从七年级开始的学习方式转变,以及八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在课堂中引入同步自我测试和期末复习时把学生带入机房进行机考测试,有效的提高了检测的实效性。

3 对E-learning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践的反思

3.1 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E-learning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学赋予了新的内容,教学已不再简单地停留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而是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网络资源、E-learning教学课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方式和平台,为学生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自我测试课件的提供有效地解决了学生自主学习后的学习效果的检验,可以使他们对学习做到有的放矢。

3.2 变革学习方式

教育信息化既是对教学方法的一次突破与创新,也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一次变革。当E-learning教学课件与学科课程实现全面整合的时候,学生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受教育者,而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求知者与探索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由过去的“教”与“学”变成了共同学习的伙伴,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网络、通过E-learning教学课件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通过人机交互来提高个别化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探究性、综合性学习的能力,学习方式已具有了多样性和综合性。信息技术环境的构建,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他们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4 总结与展望

E-Learning在中小学学校的应用是发展趋势。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及班班通工程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社会已然来临,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传统的“黑板+粉笔+教科书”进行知识传递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社会的要求,数字化学习势必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形式。

另一方面,E-Learning融入到学校教育中,不管采用哪种应用方式,都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更易被学生接受的学习资源,使得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不受限制,并有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以及家校之间的互动,推广和应用E-Learning已是未来学校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参考文献

篇5

——题记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初中生物教师,任初中生物课教学整整28年。我心中始终牢记一位老生物教研员于泽明老师的一句话:“学科无好坏之分,主次之分,我听过你几次生物课,很有创意和个人特点,不要改‘科’,坚持下去。”就是这句语重心长的话,使我历经几多的挑战与辛酸,获得了更多的成功与喜悦。

一、潜心教学——做一名行者

自1984年8月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担任生物教学工作,多年一线任教的经历告诉我,教学不仅需要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更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上世纪80年代,教师是很清贫的。在国家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日子里,教师的工资少得可怜。但我还是在生活上处处俭省,挤出不多的几块钱,到书店买资料,买教案,利用课余时间潜心钻研。为了开阔眼界,我长期坚持订阅《生物学教学》《生物学通报》《中学生物学习报》等专业性报纸和杂志,阅读《21世纪教师的科学素养》《儿童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等专著。同时广泛涉猎各种教育理论:《走进新课程》《名师访谈录》《教师专业成长》……不仅具备了扎实的生物学科知识,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经验,而且具备了较丰厚的教育理论知识,被领导和同事戏称为“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

“衣带渐开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8年中,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换,我始终把自己的人生坐标放在课堂上。在每学期的各种比赛、评估中,我所任教的学科成绩都遥遥领先。1992年以前,我所教的初三生理卫生学科中考成绩居全县前列,曾创学校中考学科成绩全县历史最高分的记录。1993年河北省中考取消了生物学科,受当时“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生物被划分为“副科”。许多生物教师纷纷“改科”,好心的领导、朋友都劝我改教初中物理或化学等中考学科……但我抛开了名利之念头,毅然决定任教全校生物学科,甘愿辛苦。

为了教好生物,我在冷静思考后,开始尝试生物课的课堂改革,探索具有自己风格的教改之路。一是将生物课堂教学与生物活动课有机结合,营造学生主体活动氛围。我成立了生物标本制作小组、生物学具制作小组、科技活动小组,开展了皮肤纹测定、血型测定、血压测定、叶子书签制作、海淡水鱼类标本制作、昆虫标本制作、植物标本制作、科技小实验等实践活动。我用废罐头瓶或废玻璃黏合制成动物标本瓶、用废纸盒糊成昆虫标本盒、用衬衫盒作植物标本的台纸,精心制作了500多件标本,学具制作了20余件。其中《长骨解剖剪贴图的制作》、《昆虫小飞轮的制作》分别在《河北实验与仪器》、《中学生课程辅导》杂志发表。《鱼血液循环图》等4件作品获唐山市学具制作一、二等奖。科技小论文《红虫培养》、《壶状臂尾轮虫的培养》、《海水污染与对虾养殖动态分析》等获全国中学生生物小论文二、三等奖。“我要学生物”在学校蔚然成风,“生物标本”也成了学校的一个亮点。二是将课堂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我将“课改”中的点滴体会、肤浅做法、实验创新写成文章与广大同仁商榷交流,先后在《中学生物教学》、《河北实验与仪器》、《校本行动》、《中学课程辅导》、《终身培训与研究》、《文苑教育与教学》、《科教博览》、《教育与教学》、《科教文摘》、《城乡教师》、《教学交流》、《科学信息报》、《学习方法报》等杂志上发表20多篇论文,参与编写了《初中生物备课方略》、《目标导学与测评》等著作。除了上好课,我非常重视课题研究,以科研促教学,用教学带科研。搞好科研,重在信心,贵在“潜心”,难在坚持。多年来,我习惯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把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我主持的2项国家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1项区级重点课题,参与的1项市级重点课题已顺利结题。现在又主持立项省级课题1项,参与省级立项课题3项。

28年勤耕不辍的生物教学生涯,为我带来了一系列的肯定和赞誉——2005年被评为河北省首批生物骨干教师,2007年被评为丰南区首批名师,2010年被评为河北省中小学学科名师……

二、醉心课改——做一名研者

“半亩方塘,能透亮一颗红心;三尺讲台,可演绎万千风采。无悔的青春将化作执著前行的动力”。长期以来,我坚持在教中研,研中教,教与研相结合,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形成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特点与风格。在教学观念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目标上,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在教学方法上,善于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兼收并蓄。逐步形成了:创造机会、让学生“讲”;提炼要点、让学生“议”;问题升华、让学生“思”;探究知识、让学生“做”;发展潜能、让学生“创”;即“讲”、“议”、“思”、“做”、“创”五字生物活动课模式。1995年尝试进行“创设主体性生物活动课途径”的课题研究,课题成果获河北省科研成果三等奖。

1998年,我开始向全区推广“生物模式+活动课”的创新课堂形式;2000年设计主持的探究式实验教学模式《探究种子的成分》一节作为区级示范课向全区生物教师展示,生物课堂成为学生欢迎的课堂;2001年9月《血液成分》一课获唐山市生物教学比赛二等奖;2002年我讲的《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一节获唐山市优质课教学比赛二等奖。1998年—2006年举行了数次区级展示活动,曾获市、区级优质课10节,《种子萌发的实验改进》在2005年获河北省实验创新大赛二等奖。我讲的《肺是怎样进行气体交换》的一课2010年获河北省优质课一等奖。

篇6

一、做一个好的“教练员”,帮助教师打开研究视野,引领教师树立课题研究意识。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提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不到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有的教师凭借感觉和已有经验来解决,有的教师却束手无策。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工作和事业的需要,也是提高自己地位的需要。

在实践中,笔者充分利用“县初三生物教研会”、“县学区初中教研会”、“县城区高中教研会”等有利时机,向教师们宣讲课题研究相关知识,消除老师们对课题研究的畏惧感和陌生感,引领教师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效即成果”的课题研究意识,纠正“课题研究只能在少数高水平学校里开展”的错误认识。

教师们清楚地认识到,校本研究是把研究的问题下移到每个教师自身的日常实践,是最“大众化”、最“平民化”的研究;校本研究是不同水平上的实践研究,学校及其教师恰恰是通过校本研究在不同水平上发展的,无论是高水平的学校还是低水平的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实践;实践总会遇到问题,当教师的教学研究是致力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改善教育行为时,那就是校本研究,至于水平高低不是校本研究的本质。

教师的教学叙事、教学反思及案例研究等是教育宝库中的珍品。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教育的舞台上,以研究者的眼光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系统化的反思,那就说明具备了研究型教师的素养。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将教学反思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意味着反思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

二、做一个好的“推介员”,指导教师学习研究成果,引领教师产生课题研究冲动。

教师们反映,“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难以完成。笔者及时向教师们推介了网上介绍的一种做法:在进入有关种子的教学内容之前,提前几节课,在课堂上用15分钟时间,让学生讨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环境条件,设计探究方案。下一节课,再用15分钟时间,让学生实施方案。等到进行有关种子的教学时,探究结果出来了,学生对探究结果的讨论和交流,正好为种子的学习创设了很好的情境。对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做整体安排时,将需时较长的探究活动进行巧妙拆分,插入几节课中。如此拆分,需要时间较长的探究活动,基本上都能在课堂上解决。

在研训工作中,笔者经常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课题培训会、教学视导、县级教研会、学区教研会等途径向老师们介绍市内外、县内外的课题研究成果,特别是《中学生物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介绍他们的课题研究经验,宣讲课题研究的好处、鼓励他们参加课题研究,从而引领教师产生校本课题研究冲动。

教研员应当引导教师从其他地方甚至竟争对手那里获取研究资源,应当引导教师整合校本研究资源、利用家长资源、引进社区资源、寻找校际资源,借船出海、借鸡下蛋。教师仅靠校内研究资源是不够的。教师个人研究是校本研究的基础和主体力量,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研究的过程,不断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教师的合作研究是校本研究的灵魂和标志,在研究一个问题时,吸取他人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合力,这样会使研究更容易突破,更容易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三、做一个好的“引领员”,指导教师查新研究现状,引领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活动。

笔者有幸参加了“四川省高中生物优质课赛课”和“四川省初中生物优质课赛课”的现场教学展示活动,现场感受了全省各地优秀教师的精彩表演,感受了全省各地优秀教研员的引领风范。在日常研训工作中,笔者将购买的VCD光碟(教学视频)送到学校和教师手中,教给他们使用的方法。利用“乐至县初三生物教研会”的机会,组织全县与会的60余名初三生物教师观看了一堂“四川省高中生物优质课赛课一等奖”的优质视频教学展示课“糖类的代谢”,上课的是简阳中学庞义老师,笔者还以庞义老师的成功事例激励与会的每一位教师。

初中生物教材设计探究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综合素质。但由于探究活动的教学开放性大,许多教师害怕学生因思维活跃而“跑题”,把教学过程管得过死,限制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因此,探究活动的实施在大部分学校大打折扣,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那么,解决问题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我们知道,综合评价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形成性评价难以落实,终结性评价也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2006年底,《中小学生学科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开发》作为国家级课题正式在全国教育规划办立项。这说明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也说明建立一套良好的评价机制并非易事,更说明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进行课题研究。

教研员的引领作用就是引导教师从生物教学实践和日常观察中发现问题,从问题中选题。在各级教研员的指导下,乐至中学生物组申报的《农村中学高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案例研究》课题被批准为“资阳市教育局2009年度普教科研资助金立项课题”。根据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容易形成“案例”,引导他们将课题名称由“农村中学高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研究”改为“农村中学高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案例研究”。此外,还对课题《申请•评审书》和《研究方案》中“问题的提出、主要研究措施设计、主要改革措施设计、预期成果、预期效果”等进行了指导与互动交流。

为了更好地引导教师们开展课题研究,笔者特地邀请了乐至中学生物课题组五位教师参加了“乐至县2009年度普教科研立项课题暨微型立项课题研究工作培训会”。他们对各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增强了课题研究的信心,认识到了校本研究有四个环节,一是说明在实践中遇到了问题,二是说明为解决这个问题设想一个方案,三是说明实施假定的方案,四是说明评价行动的结果,继而系统地评价自身的问题。以课题研究信息的形式引导老师边教学边研究,以校本研究的形式引导教师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引导教师注重教学案例、教学后记、教学实况和教学反思,倡导个案研究,引导教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原始资料,这是今后的引领策略。

四、做一个好的“加工员”,指导教师整理研究资料,引领教师提炼课题研究成果。

在课题研究指导中,笔者发现每个课题都有很多原始的过程资料,其中有不错的措施、成果和效果,可是在《研究报告》却很难找到其身影。只注重原始资料的积累,不注重从课题原始资料中提炼成果、总结效果,这是教师们做课题研究的一个瓶颈。

一个课题成果的提炼是一个挖掘、归纳、概括、抽象的思考、研究过程,是探寻、提炼本成果的特色、亮点的“必经之路”,是将成果逻辑严密地、最好能生动地呈现出来的前提。教研员应该让教师们了解什么是课题研究措施、研究成果、研究效果,明确成果的评价仍然要考虑选题本身的价值、研究者对研究选题的分析与把握、研究课题的方案设计、研究思路是否清晰可行、选择和运用的方法是否适当有效、收集的资料是否全面、真实、可靠等等。评价的结果看重“做”,实实在在优质的过程和做的结果。

篇7

关键词: 课外实践活动生物教学

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教学除课堂授课外,还要实验探究和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课外实践活动是初中学生不可缺少一部分,课外实践活动是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习,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实践活动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呢?关键在于: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当调整。

一、课外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课外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在国外早期是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论”,后来是杜威提出的“学校及生活”、“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在国内两千多年前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十分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学、做”三者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些都是教育先人们的课外实践活动教学的方法论,这些方法论给了我们很好的指导。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好动与好奇心是进步的第一需要。”实践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课外实践活动的研究与实施

课外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有着一定的区别和共同点。区别在于环境,教学形式,教学要求等等的不同。共同点都是在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了解关注生物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同时也是教师在课室外的教学技能提升的一个锻炼的机会。

我县是林业生态县,也是我省的旅游强县,虽然经济不是很发达,但是蕴含的生物学教学资源却是十分丰富的。例如有大型菌类种植场、笋竹种植、乌鬃鹅、鸡、鸸鹋场,这些都是结合初中生物教学的内容,分别为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教学提供很好的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课外实践活动教学场所,很多场所都给我们课题小组的师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物课题《对本县初中生物教学资源调查与利用》的课题研究中,参加的学生都得到了课外实践活动教育。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从不同方位和不同深度进行的教学探究。由于安全、经费的原因,我们选了二十个自愿报名学生作为学生代表参与课题的研究。

三、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对学生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我们进行每一次活动时,首先对学生进行纪律、安全教育、团结合作、友好相处;还要讲文明礼貌、爱护公物等方面的教育。美国一位有名的教育学家统计过后提出: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因素中,其专业知识智商方面只占30%,而非智力因素情商方面却占了70%。由此可以看出非智力因素对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因此,对学生的要求我们是在成材之前,首先要成人,成人比成材更重要,课外实践活动更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科学、人文的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引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极大兴趣。在参观鸸鹋养殖场前,就给学生布置了以下任务:制作鸸鹋的鸟巢模型,模型里有鸟卵和育雏的雄鸟,鸟巢的形状及结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观。在观赏太和洞的禾雀花时,让学生将采集回来的禾雀花分别制作成浸制标本和干制标本。把禾雀花的浸制标本与实验室鸟类浸制标本放在一起,虽然一个是动物一个是植物,但是它们惊人的相似不得不让人们惊叹大自然的奇妙,也让学生们增加了对大自然的敬重和热爱。我们还要求学生将禾雀花每一部分解剖开来与课本上桃花的每一部分对应上,认识花的基本结构,将课本要求掌握知识得到扩充。

在调查本地的生态环境时,我们要求学生根据生物吃与被吃的关系,写出它们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还可以编成话剧,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他们分别扮演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扮演人类的同学坐在中间,其它同学将他抬起来。人类破坏环境的某一因素如:排污,废弃物等引起了水污染,水污染会导致其它污染,当说到污染会使食物链的某一成分无法生存时,扮演这一成分的同学就离开,同学将一个一个地离开,被抬着的扮演人类的同学会越来越孤单,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非常担心自己会掉下来。通过这个话剧的表演,让同学亲自体会到生态系统中的各成员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如果人类不遵循客观规律,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最终将受到环境的报复,人类自身的生存将受到威胁。因此为了让我们的生存环境,人类要保护好生态系统,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好我们人类自己。

3、培养学生把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好习惯。生物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说生物知识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每年春节前县城都有花市的设置,要求学生在春节前逛花市时,把所见所闻写成科普小记,看谁观察得多、观察得仔细,记录自己观察到的花卉的名称、学名、习性、结构及生理特点……甚至经济、实用、观赏价值等,以及一些寓于其中的故事和象征。遇到不懂的可以询问卖花者,在同学们上交的科普小记中学到很多课本没有的生物知识,例如“猪笼草”有吃蚊子的功能,也有“猪笼入水”的寓意。收集各学生观察到不同的知识,让他们共同学到更多的知识。

初中学生正是青春期的开始,从心理生理方面他(她)们有很强的好奇心,太多的东西想知道、要交流、在师长的帮助下去学习有用的知识。例如:有学生讲到他们生理、甚至心理的困惑,直接影响了她们学习和生活。我就趁这个机会给他们讲解有关的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

家庭也是生物知识应用较多的场所之一,在学习营养物质时,布置学生根据课本中国营养学会的《平衡膳食宝塔》的图示,自己设计一份营养食谱。通过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到科学合理的配餐,尤其是我们同学们正处在长身体时期,掌握科学合理的膳食是十分重要的。现在不少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但他们的家居环境是否对健康又影响,这也是一个生物学方面的问题。装修、绿化、家私等会带来污染吗?家居的污染有哪些呢?除了我们课本上讲的外,同学们还提到了室外的噪音、光污染、灰尘、有毒废气等等,并作相关的调查。这些无处不在的生物学知识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让学生培养随时学习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学习力

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上网搜集资料等都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在活动中学习生物知识,在游戏中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兴趣。学生习惯了看到周边的事物开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养成学生的学习力,只有不断学习,才有不断的进步。

四、课外实践活动对教师有更高的提升

生物科的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是不同的,它打破课室局限的范围,延伸到大自然中,但如果教师组织不当,会出现只为了活动而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课题研究刚开始的一、两次课外实践活动回来,有的学生忘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有的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内容是写我们这次外出是如何好玩……,写成游记了,一点生物方面的内容都没有,完全忘记了外出前按老师要求完成的任务,这就忽视了我们课外实践活动的学习目的。如何在实践中收到效果,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就需要师生的配合默契,教师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起到主导的作用。开始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控制好的,虽然,我们选出的学生是自愿参加的,相对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但是彼此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如:基础知识、体力方面、对不同生物的兴趣不一样,是否都能按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完成,还要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具体实施课外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及时调整活动方案和要求,及时、科学地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每次活动后,师生们都要总结,总结的核心是我们是否完成了这次实践任务?我们学到了那些生物知识,遇到哪些新的问题。教师还要给出一些有关的讨论题供学生讨论。教师通过活动后的总结讨论,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扩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这样的教学中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对于课外实践教学,教师普遍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和资料,在教学活动中会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有时深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严重不足,所以往往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时间搜集资料,不断学习相关的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在此过程中,老师也得到很大的进步,对于教育教学水平得到长足的发展。

五、课外实践活动应该常态化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尽量开展多些实践活动,不但是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对老师的成长也是一种推动力。每年中学生都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生物课堂。有条件下,要充分利用,没条件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去参与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是让学生把书本知识应用到生活的一个重要体现。

这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同时也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主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既寓教于乐,在提高生物科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等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有多次的师生活动,师生关系更为融洽,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思想纪律教育。课外实践活动是现代青少年成长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是在学校课堂中无法替代的一个成长环节,实践活动是学生以后走进社会的一个过渡,从学生长远目标看,我们应该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恩山《生物学》七、八年级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8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方式 素质教育

教育理念的进一步科学化,教育思想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应试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要,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提高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教育面临的新课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在实践教学中要把课堂的主动权慢慢的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与学的主题,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改变已经是当前必须研究的一个主题。

一、教与学的主导要发生转换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探索性的实验,要自主完成科技创作,要研究一些新问题并且完成相关的科研学习报告,要完成社会调查和一些扩展性的学习,从这个要求上来理解,新的教学标准,已经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作为发展方向,学生是在教师的辅导下,独立完成以上的几个方面学习,并且,自主性地在学习中总结、提高。充分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对学生的个人能力、个人素质的培养提高。在对学生有新的要求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求有更强的课程组织能力、教学能力、遇到新情况的随时应变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学科适应能力,要求教师从具体的教授向实践以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转换。要求指导学生完成课题研究工作,那么,对教师的角色要求也发生了转换,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单一角色的“教书匠”。而是一位“研究型”师长,能够培养高素质学生,那么要求教师要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

二、生物教学要突出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逐步重视起来,其根本要求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所以,检验“师生互动”的最直接方法,就是考查学生积极性思维的饱和程度,做好“师生互动”,要求教师一定要详细了解学生各阶段的发展水平,从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出发,用不同的方法激励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在积极思维状态发挥出来的前提下,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达到心理、情感的多重提升。

例如,在讲到“伸肘和屈肘”的时候,可以提前安排学生进行小创作,制作一个“肘关节模型”。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先通过自己的上肢示范,通过挂图和模型的展示,让学生自己去实验分析,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直观地参与情景展示,通过挂图、模型和自己的上肢展示,通过形体指出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尺骨、桡骨等骨骼结构的名称、生成位置、结构特点。然后,通过直观的演示,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观察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及作用。通过对各部分关节的深入认知,就会明白,各关节的结构,也自然会理解到伸肘、屈肘整个过程的完成中,各关节所起到的功用作用。这样被动式的教育方法,能够达到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效果,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甚至主动理解知识点。加强了学生们的记忆与理解,课堂教学效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

三、强调情感培养,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情感可以直接影响认知水平,当一个人的情绪比较好的时候,容易接受外界的信息,相反的,当一个人的情绪低迷的时候,对外界发生的事物,都会直接屏蔽掉,从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教师要学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传递、培养学生积极的、正面的情绪、情感。从而利用正面情绪来促进学生学习和认知提高过程,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益。

例如,在讲授到“遗传与变异”这节课的时候,对于一些知识点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知识比较抽象,不太容易理解,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时候就要换一种教学方法,可以在课前先提到有一句谚语“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或者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通过这两句谚语,来吸引学生对知识的认同感。在孩子们有兴趣的前提下,再来讲授遗传与变异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就不会降低,大家都在积极思考为什么九子各不同,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各不相同,为什么,老鼠生下来就要咬东西,而且必须咬硬东西。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情感的培养和调动,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相当大的作用的

四、灵活创设情境,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讲授到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点的时候,不妨多设置一些实验环节,通过有趣的课堂试验,直观的感受,让学生们主动思考,自主找到问题,找到答案。多年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情境,是比较容易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在生物教学中能够结合有趣的、合理的小实验,肯定会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篇9

关键词:高校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高度的敬业心和责任感,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环境中,还要是一个钻研型的教师。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七、八年级的生物课教学工作,这门学科看似简单易学,但要是想理解掌握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总在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喜爱生物课堂?怎样学习才能理解所学的生物知识?怎样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和学习时间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为学生营造丰富有趣的教学课堂。每学期在开学前,我都会认真分析教材,做好内容分类,设计好课型,多结合教育教学专刊内容设计实践课、实验课;多利用互联网媒体收集材料,整合教学内容;多借鉴名师网络授课方法,制作课件、备课上课;多争取走出去学习的C会,开阔眼界,学习同仁们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多做反思、回顾,找出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总结优点找出缺点;多收集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生动活泼。此外,我还积极参与教育部门组织的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提出有价值的学科研究课题,承担课题研究的主持工作。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分析研究方法、研究内容,针对教授的学生心理特点、年级教学特点,研究目标、方向,及时反馈,做好记录,设计课例、收集案例,使自己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好。教师要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去,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不断充实自身,学习专业知识,用学科的神秘魅力去吸引学生。多运用班级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活动,学习掌握电脑知识,提高课件的制作能力、演示能力,以及在班级的利用率,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和学具的正确操作方法,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为喜爱生物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其次,关心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生活。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过渡到初中,在学习方式和知识接受上,都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在教学中,我多设计与学生接近的课堂教学方式,多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分析研究解决问题,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互相了解,通过实际讨论,得出结论,让学生的思路更清晰。例如,开学的第一节生物课,我结合书中《致同学们》的学习,在学习有关生物方面的知识内容之前,思考:你是怎样理解生物的?你想知道生物的含义吗?你想知道我们身边哪些是生物吗?你想知道我们生活的环境里还有哪些与生命活动规律息息相关的生物吗?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同时,也让学生在认识中初步有了生物的定位。课下多与学生沟通,帮助他们做好小升初的学习生活过渡,指导他们上课怎样听讲,怎样利用课题有效时间学习,怎样利用好自习,怎样做好课后复习和预习。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先从喜欢老师开始,慢慢地再喜欢老师所教授的学科。

最后,精心备好课,挖掘出教材的精髓,让学生爱上生物课。教师平时在课前备好课十分重要。课前我经常会翻阅大量资料,整理到新课教学中,课堂上也不是满堂灌、照本宣科,只让学生埋头记笔记。比如,《认识生物》一课,我为学生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现大千世界动植物的奇妙变化,动态演示花开花落、种子生根发芽结果的全过程,播放实拍的钟乳石岩洞内的景象,播放棕熊捕鱼进食,植物光合作用生长的现象,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认识生物,讲授刚才“一上课班里许多男同学在操场上运动完上楼时满头大汗”的现象,还有我们上厕所排尿,都与生物学有关。之后,再结合课本进行观察讲解,学生可以在课本上标注重点,罗列出来记录成笔记。提出思考问题:你知道怎样分别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吗?生物有哪些共同点?在下课时,我则与同学们一起来到校园进行生物的种类调查,采集标本,培养学生学习、记录、收集、整理分类的能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整理出自己小队调查的植物、动物的种类特点,再分析它们与我们人类生活的关系。课后也可以到公园、田地、菜园里收集调查,可以用照相机拍摄记录下来,第二节课反馈。这种方法让生物和学生的实际环境紧紧相联系,让学生从一开始接触这门陌生的学科就深深地喜爱上它,为以后更好地学习这门学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堂上多为学生分析,多带学生动手操作,多创设视听相结合的感观教学,多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运用所学知识,每

节课都精心准备认真思考,经过这样设定,课堂教学效率一定是极高的。

参考文献:

篇10

在上学年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上,在学校支持下,通过师生努力,生物教研组再接再厉,顺利实现了工作目标。现作一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生物教研组能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按此计划正常开展各项工作,在加强教研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益、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把生物组的发展同学校的发展进一步紧密联系起来,发扬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了我校的生物教学质量,营造了良好的组风。

二、工作特色

1、集体荣誉感强,坚决服从学校安排,顾全大局任劳任怨,并保质保量完成了学校交付的各项工作。

2、加大了教研力度,营造了学习氛围,加强了教学实践和探索,转变了教学观念,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了生物科教学质量。尤其是八年级生物科教学工作能抓早抓实,成绩居县公立学校首位;七年级深入开展了有效课堂建设。

3、不断加强科研意识,以科研促教研,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做好教改课题工作。通过努力,《基于强化重要概念教学的初中生物学学案导学实践研究》的县教改课题,得以顺利实施,并进入结题验收阶段。老师们还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踊跃投稿。

4、积极探索生物竞赛的辅导模式,积极指导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加强科普工作,创建了本组特色。其中曾德添、谢礼云、黄益宏师指导的《e站科普,我们在行动》的科技实践项目,荣获市一等奖,并被选送参加省赛。

三、主要做法

1、加强学习、更新理念。通过学校例会、教研组和备课组会议等渠道,加强校本培训,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加强科研意识,以科研促教研,提高本组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2、互帮互学,总结提高。按学校要求通过实践周等方式,进行“同课异构”,加强集体备课,开展师徒结对活动,相互听课、评课,及时总结交流,同时积极向CN级刊物投稿,积极向学校《三中论文集》多投稿投好稿。

3、加强管理,注重落实。加强对本组成员的教学常规的检查落实,过好预习关、课堂关和复习关,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4、勇于开拓,勇创特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探索生物竞赛的辅导模式,创造性地利用校园科普e站培养生物学科素养,积极指导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

5、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及时认真完成月考工作,积极参加片区活动和省微课程比赛及教学技能比赛等各级各类学科评比活动,做好实验室相关工作和学科宣传工作,保质保量完成学校交办的临时性工作。

6、抓住契机,深化教改。以县教课题结题验收为契机,加强教研教改,深化课题研究,实现成果运用并提升教学质量。

四、存在的不足

本组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还有待提高;培养学生踏实严谨学风及争取家长、学校、班主任对本学科的支持方面,有待加强;此外实验室软硬件建设方面都有待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