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经济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经济报告

篇1

【关键词】节能环保;绿色施工技术;高层建筑;应用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建筑方面的表现,主要体现在高层建筑上。建筑规模的扩大,受经济与科技的影响比较大。建筑行业在发展的同时,也反映出一定的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在节能环保的社会背景下,建筑行业高层建筑的发展,需要充分应用绿色施工技术,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一、绿色施工技术概述

所谓绿色施工技术,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绿色施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与可持续发展观相适应,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目标,有效保证了工程施工的环保化。

绿色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最大限度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对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有重要促进作用[1]。绿色施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在高层建筑中应用绿色施工技术,有效结合了工程建设中的建筑与文化内容,有利于平衡生态系统,保护自然环境。此外,绿色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环境污染,强化了相应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绿色施工技术应用现状

第一,缺乏相关的政策引导。绿色施工技术在我国的实际应用比较晚,发展规模不大,在建筑施工中的认知度不高。大多数开发商认为,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会增加相应的工程成本,对其自身利益有一定的损害。因此,开发商对绿色施工技术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抵触心理。另外,建筑的消费群体同样认为,绿色施工技术的增加,会提高其购买费用,与开发商一样选择排斥。

第二,评估体系不完善。我国在绿色节能建设方面的发展时间比较长,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要提高我国建筑的绿色节能水平,就需要有相应的评估体系。绿色节能技术的评估,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而在实际评估过程中,评估体系的不完善,使相应的评估数据不够全面,容易出现操作上的误差。

第三,设计水平有待提高。我国有关绿色评估的指标,主要集中在能源消耗与节能技术方面,缺少资源配置与用户需求方面的考虑[2]。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建设目标与实际使用情况存在明显差异。此外,缺少有关绿色施工技术的理论与规范,人才培养力度不够,设计水平偏低。

三、绿色施工技术应用实践

(一)控制扬尘污染

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扬尘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对大气质量有重要影响。要控制扬尘污染,可在运输过程中,处理好散落、飞扬的建筑材料,严密封锁车辆。在施工现场建设洗车槽,并将所排放的污水加工处理,进行再利用。在土墙建筑、建筑结构施工、电气配置安装、构筑物临时拆除的过程中,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采取高压喷、洒水、围栏、清理积尘等措施,有效控制扬尘污染。

(二)节约、保护施工用地

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的选择,需要掌握好周围环境中的管线分布与基础设施,保护好施工场地的历史文物建筑。临时施工场所的设置,需要根据实际用地需求,最大限度控制施工用地,实现施工用地的高效、合理利用,有效节约土地资源。在铺设开挖施工场地时,需要充分考虑永久道路,多采用环形通路形式,减少用地面积[3]。此外,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土壤腐蚀与土壤流失等问题,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对于裸土问题,可种植速生植被,最快覆盖植被,保护自然环境。对于土壤流失问题,可设置地表排水系统,覆盖植被,稳定斜坡,从而减少土壤流失。而隔油池、沉淀池、化粪池等,也需要定期进行维护,避免渗漏、溢出、堵塞等问题,及时对池内沉淀物进行清理,并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

(三)控制噪音、用水污染

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噪音污染,因此,施工场所需要选择在居民居住区两百米以外,而施工时间则尽量控制在晚上九点至早上六点之外。对于施工设备的选择,多采用低噪音、低振动的施工工具,也可以临时增加隔音、隔振动的屏障设施。如在使用电刨、电锯时所搭设的封闭施工棚,应选择在远离居民居住的合适范围内。而在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是处理好混凝土与防扬尘所排放的污水[4]。可增加隔油池、沉淀池、化粪池等设施,对所排放的污水进行抽样检测,并形成污水检测报告,保证污水排放与国家综合要求标准相适应。此外,对于存放有毒材料、有毒油料仓库,需要设置密封隔水层,避免遗漏和渗透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四)控制垃圾产量

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垃圾,要减轻施工垃圾方面的污染,就需要控制相应的垃圾产量。在建筑废气材料方面,可将其控制为每平方米四百吨。定时对施工垃圾进行回收利用,根据环保要求进行分类,提高垃圾的回收效率和使用价值,如因临时搭建物拆除所产生的垃圾,可将其回收率与利用率提高至40%以上。此外,在施工人员的生活区域内,可设置相应的环保垃圾收容器,通过袋装的方式对垃圾进行处理。对建筑垃圾进行整体分类,再集中运往垃圾站进行处理。

结 语

节能环保背景下,绿色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能够在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减轻环境污染。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经济的最大化发展。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层建筑在应用绿色施工技术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实践应用的深入,在充分考虑实际社会需求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强化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意识,健全和完善相应的评估体系,提高相应的施工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玲,韩霞. 节能环保背景下高层建筑绿色施工技术分析[J]. 湖南农机,2012,11:260-261.

[2]张晋. 节能环保背景下高层建筑绿色施工技术分析[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10:26.

[3]王书一. 高层建筑中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06:165.

[4]姜爽,王伶俐. 高层建筑施工中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J]. 河南科技,2013,15:144.

篇2

【关键词】绿色;对比分析;会计要素;会计报告

一、引言

近年来,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但这也带来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副作用。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西方各国的会计理论界率先将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相结合,产生了有多种学科交叉渗透的边缘性应用学科:绿色会计。

绿色会计(Green Accounting),又称环境会计。它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方巧玲,2009)。绿色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方面,反应了与传统会计不完全相同的要素,因此无论是从会计假设、会计确认还是最终的会计报告,它都与传统会计存在一定的差异。

二、两者在会计假设中的异同

(一)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空间范围。在传统会计的核算背景下,其主体通常是社会化下的产物,如独立核算的企业、个人等。而绿色会计的主体假设已经突破了这一狭隘的范围,将其延伸到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由于企业,尤其是制造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大量耗费自然资源、排放废弃物质,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当良好的环境已成为经济意义上的稀缺资源,也就成了经济资源.当环境资源成为经济资源时,它就是有价格的,使用环境资源就必须付出相应的费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会计主体必然要突破传统会计主体的反映范围,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二)持续经营假设

传统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认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但这一假设仅仅是强调了社会资源的可持续性,是建立在环境资源是无穷无尽、用之不竭且不用补偿的大前提下,也就是说,这一假设并没有确保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这一前提。而绿色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则应当考虑这一点,强调以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三)货币计量假设

传统的货币计量假设是以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为衡量标准,从实践来看,由于传统会计没有将环境带来的经济问题很好地纳人会计核算体系,因此,在会计计量方面缺乏对绿色会计的有效计量,而且计量方法单一。绿色会计计量体系打破这一约束,不再局限于货币计量,更多的使用抽象的指标和模型,来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及所取得的环境业绩进行计量及反映。同时,对环境状况评价建立起新的、相应的方法体系,使得企业者们逐渐脱离对价值最大化的单一追求,开始转向对其应负的环境责任的关注(罗新华,1999)。

三、两者在要素确认中的异同

首先要确定的一点无论是绿色会计还是传统会计,都是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这六个基本会计要素为基本出发点。但是,绿色会计相比与传统会计,在很大程度上和环境资源有密切联系。

从资产负债表上分析,绿色资产是指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能以货币计量、预期可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绿色资源。比如,自然资产。绿色负债是指企业发生的符合负债的确认标准,并与绿色成本相关的义务。这与传统的负债也稍有不同,考虑了绿色成本。绿色所有者权益也传统意义上所有者权益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它们体现的都是投资者对净资产的所有权,是资产减去负债的剩余价值。

从利润表看来,绿色收入是指企业开展以保护绿色为宗旨的绿色生产、绿色管理等活动所得到的回报,包括获得的环境业绩卓著奖励、环境补偿收入等,而传统的收入仅仅强调的是经营活动中的资金流入。绿色费用是指某一主体在其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付出或耗用绿色资产的转化形式,体现出耗用的资产的性质的变化。绿色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绿色经营成果,虽然与所有者权益类似,表现的也是净值,但是它比绿色所有者权益更加强调与环境相关的绩效(钟金平,2011)。

四、两者在报告上的异同

会计报告是为政府、企业管理者以及社会公众和其他环境信息的企业利益相关人提供信息决策。绿色会计在这一点上与传统会计是一致的,但由于绿色会计的特殊性,因此在环境会计报告中需要通过提供有效的、充足的、准确的环境信息,来满足利益各方对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决策需要。

目前的研究表明,需要披露的企业环境信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信息,即企业经济活动和事项中产生影响的环境信息或可能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环境信息。这部分环境信息都能以货币量化,完全可以包括在现行的年度会计报告中,是在传统会计财务报表的基础进行的补充项目。第二是关于环境绩效信息的绿色会计报告,主要是一些不能货币量化的关于企业环境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如企业执行国家环境法规的情况等。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会计报告,他们最终的目标都应该是将企业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的信息及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等信息反映给企业内部或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以便其根据所了解的情况正确地做出相对应的决策。(危婷,2010)。

五、结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来,虽然绿色会计从基本假设到要素的确认到会计报告,都与传统会计存在区别,但是这都是建立在传统会计的基础上,可以说,传统会计为绿色会计提供了发展的平台,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传统会计的计量方式;同时绿色会计比起传统会计,更加适合时代的发展,尤其满足低碳时代的需要,因此绿色会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储娇,郭金花,刘伏强.独立环境会计报告简介[J].财会月刊,2003:49-50.

[2]卢永.绿色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披露[J].财经纵横:49

[3]罗新华,何丽萍.对绿色会计基本理论问题的界定[J].当代财经,1999,8:37-39.

[4]危婷.我国企业环境会计报告问题及其对策探析[M].江西财经大学,2010.

篇3

论文内容摘要:本文以传统GDP的局限性为基础谈起,进而引入绿色GDP的概念,介绍绿色GDP在我国及国外的核算方法,指出我国绿色GDP核算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不足,为我国今后推广绿色GDP的核算提供参考建议和措施。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正在不断突破克服各种困难,积极推进绿色GDP核算体系。近些年来,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已凸显,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核算绿色GDP已被愈来愈多的国家所接纳。

GDP的局限性

GDP于1953年初步形成,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经济核算体系,它包含了所有国民经济行业,并基于SNA核算体系的国际通用准则,因此,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虽然GDP在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及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GDP中一些服务的价值没有办法计算,但是又不可缺少,如网络制止犯罪,警察提供的服务;GDP无法反映产品的质量改进,例如,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质量上升,而其价格却在不断下降。

基于GDP这样的局限性,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GDP不衡量社会成本,也就是本来应该由企业承担却让外部承担的成本GDP的负面影响;GDP不衡量增长的方式和代价;GDP不衡量效益、效率、质量和实际国民财富;GDP不衡量资源配置的效率;GDP不衡量价值的判断,例如社会公正,例如幸福。

绿色GDP的提出

传统GDP的核算存在着上述许多局限,基于此,联合国统计署在1989年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SEEA)》,为日后世界各国统计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总量、自然资源账户和污染账户提供了雏形。SEEA颁布后,发达国家凭借尖端的科技水平与雄厚的经济实力率先开始实行绿色GDP的核算。但在我国,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绿色GDP核算开始得较晚,在2002年修订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首次在附表中增加了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虽然这些核算绝大部分仅限于实物量,并未涉及价值量,但这一举措为我国日后进一步发展绿色核算奠定了基础。到2004年,主席公开提出了绿色GDP之后,我国对绿色GDP核算办法的建立才正式步如正轨。

绿色GDP核算的国内外比较

(一)国外的绿色GDP核算

SEEA颁布后,挪威率先在1978年开始了部分绿色GDP的核算,编制了自然资源核算账户,包括能源、矿产、森林、渔业和土地使用等。挪威自1997年开始执行的经济和环境核算项目包括三大领域:一是将环境统计纳入到经济统计中;二是将已经包括在经济统计中与环境相关的信息分离;三是对重要自然资源进行评估。迄今为止已完成部分项目。其他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也推行了绿色GDP的核算。

(二)国内的绿色GDP核算

2004年,原国家环保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了一份经过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报告,《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确立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环境实物量核算,运用实物单位建立不同层次的实物量账户,描述与经济活动对应的各类污染物的产生量、去除量、排放量等,具体分为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实物量核算;环境价值量核算,在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运用两种方法估算各种污染排放造成的环境退化价值;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东西部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绿色GDP核算应因地制宜,以便分析与治理。2005年初,原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浙江省、安徽省、广东省、海南省、重庆市和四川省10个省市启动了以环境核算和污染经济损失调查为内容的绿色GDP试点工作,并于2006年9月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报告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情况差异较大,见图1和图2。

我国绿色GDP核算存在的困难

我国现行绿色GDP核算中包括的项目有:环境实物量核算、环境价值量核算、环境保护投入产出核算以及经环境调整的绿色GDP核算,由这四方面计算出的损失只是整个实际资源环境成本的一部分,并未得到一个完整的绿色GDP,其原因是在我国现行制度和国情下,由于部门局限和技术限制,绿色核算的实施过程会遇到许多不易解决的问题。首先,由于我国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忽视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资源的破坏,而没有建立起较全面完整的环境资源统计指标数据体系,如水资源统计,土地资源统计等。其次,资源难以定价,比如居民饮用了被污染的水资源造成疾病,看病付出的代价没办法估计,或者被污染的水造成土地被腐蚀等问题都是不容易估算其代价的。

绿色GDP核算的不足及改进

我国现在对绿色GDP核算的办法,将自然资源环境因素充分考虑了进去,但却缺乏对社会环境的考虑。笔者认为衡量绿色GDP应该考虑三个层次,分别是经济发展的指标、自然资源环境的指标和社会环境的指标,也就是说,绿色GDP是在传统GDP的基础上,将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同时考虑的。显然,GDP的作用已经不再局限于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而是综合地反映出一国人民生活质量水平以及包括经济实力与软实力在内的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统计局.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

篇4

近些年来,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已经在警告人类,实施绿色会计迫在眉睫。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开始研究绿色会计,但并未受到很大重视。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由于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绿色会计的研究才步入正轨。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绿色会计研究已取得以下成果:一是确认了绿色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即会计主体假设、可持续经营假设、环境保护假设和多重计量假设;二是把绿色会计同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一样作为会计学的一个独立的分支;三是确认了绿色会计的要素,比如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应作为资产确认,人口污染、排放应作为负债确认,环境成本应作为成本费用确认;四是在传统财务报表的基础上完善了绿色会计报告,增加了一些项目,如环境权益、社会资产、环境收益等。但是我国的绿色会计还有众多不完善之处,比如从理论方面来说,那些对公司的会计实务操作和财务报告具有重要指导作用的法律法规基本未提及环境事项。从实务方面来讲,很多公司对于环境有关的会计计量和确认没有清晰的标准,公之于众的环境会计报告又很不完整,并且缺乏可比性。

二、我国推行绿色会计受到的制约因素

(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相比西方先进国家,我国的经济水平还比较低,绿色经济未能得到充分发展,但很多地方却盲目照搬西方先进国家的经验,而不顾本国国情,导致绿色会计在中国经常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中国的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他们在技术和经营理念上比较落后,只追求利益,不顾对环境的污染,而且他们一般扮演者低廉的劳动力的角色,利润低,也无力再为保护环境花钱。对中小企业来讲,绿色会计对它们只是额外负担,没有直接好处,所以中小企业没有发展绿色会计的动力,对绿色会计没兴趣是必然的。即使是大企业,也多是喊喊口号,摆个样子,很少真正做到。总而言之,追求利润是我国企业的唯一目标,而“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还只停留在试点的程度上。在我国现阶段,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比较矛盾的,很多时候二者无法兼顾,导致绿色会计发展十分困难。我国环境方面的法律不健全,由于利益冲突中央规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有时候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执行。比如,中央要求提高企业的准入门槛,而地方为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利益,不管是否会破坏环境,对外来企业照单全收。近年来,一些东部地区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转移到了西部地区,虽然确实带动了那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对其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国家针对绿色会计制定的法律还很不完善、不清晰,使得企业有机可乘。

(二)会计实务操作

绿色会计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其理论与实物的结合还很不完善,实务操作主要由以下几个主要难题:如何用货币计量各种环境成本与收益,缺乏准确且可操作性强的的定量方法和指标体系;如何把消耗的自然资源与破坏的生态环境,即环境成本,以一个合理的分配指标,在各个单位、企业、部门之间分配;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强制性不强,要求不清晰不明确,企业不会自动的为保护环境而增加支出;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和报告不规范、不统一,缺乏可比性。

(三)我国会计法制建设

我国的会计法规中涉及绿色会计的内容很少。立法水平相对西方国家还比较低,执法部门执法不严,使得法律的效果大打折扣。我国对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企业处罚太轻,无法形成足够的震慑力。从制度上来讲,当前我国没有一套可操作性强的绿色会计准则。我国虽然已经颁布了包括《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专门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但是比起西方发达国家来说立法水平还比较低,而且在执法过程中执法部门时常表现出的执法不严使得法律的效果大打折扣。现在我国一些企业虽然已经认识到绿色会计的重要意义,也有向社会大众披露环境信息的意愿,但我国目前还未有要求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强制性规定,导致大部分企业不会主动披露绿色会计信息,尤其是对本企业不利的绿色会计信息。

(四)会计人员素质

绿色会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具备会计技能,掌握经济管理知识,更需要掌握大量与环境有关的知识,以及绿色会计的披露与核算方法。尽管从总体经济发展上来讲我国已经能算是一个强国,可是会计从业者的职业水准和专业素养与经济的发展速度依然是不成比列的,拥有高学历、高素质的会计从业者的数量偏少。大部分会计从业者受的都是传统会计教育,他们会计知识的结构严重失衡,知识更新的速度更是跟不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固然不同行业的会计之间是有所区别的,可是绿色会计是一个新兴的会计分支,研究绿色会计的工作主要是由那些并不参与实践的专家和学者来完成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出一套完善又系统的绿色会计理论来供广大会计从业者们学习,更不要说进行绿色会计的专门培训,也没有一系列健全的的法律法规可以供广大会计从业者们遵守和参照,导致在中国企业中真正懂得绿色会计的会计从业人员很少,中小企业又比较抵制绿色会计,会计人员学习绿色会计的积极性不高,这些因素形成了在我国推行绿色会计的人才方面的障碍。

三、对我国发展绿色会计的建议

(一)政策扶助

作为一个跨世纪的大工程,绿色会计涉及范围广、内容相对复杂,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要得到我国政府机关和社会大众的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全国人民的环境保护知识教育。其中包括加强学校的环境保护基本常识的教育,在小学和中学设置环境保护常识宣传课,在大中专院校设置与绿色会计和绿色审计相关的专业课程。强烈建议在《全国环境初级教育行动纲要》中加入落实绿色会计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的相关内容,同时加快对企业中会计从业人员的绿色会计培训,尽快筹办中国专门的绿色会计刊物,以加大对绿色会计的实施和宣传力度。让社会大众充分意识到,在全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经济与社会、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发展。既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完全不顾经济发展。采取一定的政策和措施,为我国绿色会计的建立和推行指明方向。绿色会计在进行核算和计量时,要严格遵守国家公布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以及与之相关的会计法规和准则,谨慎处理企业同环境之间的关系。相关的政府行政管理机构应该对企业最低限度的环境资源信息披露做出明确的、强制性的规定,同时鼓励企业自觉主动的向社会大众和政府相关部门或组织提供绿色会计信息。

(二)加强监督

在会计法中明确加入绿色会计的计量与监督,用法律的形式保证了绿色会计的作用和地位,这是保证它能够得以贯彻落实的最强有效的方法。自然生态环境是我国社会大众和国民经济赖以生存的的资源,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企业、政府,都享有使用自然生态环境的权利和保护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义务。只要法律条文中明确指出所有企业必须对本企业所损坏的那一部分生态环境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那么这种赔偿就必然导致一部分经济利益会流出企业。这样一来,所有企业的环境行为后果就自然而然的进入了会计核算体系,就能通过企业财务报表真实地、公允地、合法地反映出企业所发生的一切环境事项。为此我国政府应该抓紧完善会计和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使得企业绿色会计的内容纳入会计法律中,为推行绿色会计创造最根本的法律保障,这是保证会计理论能够付诸实践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在推行绿色会计制度时,政府相关机构一定要对企业最低限度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做出强制、明确的规定,并执行严格的奖励和惩罚制度以激励中小企业实施绿色会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大力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执法力度,实现奖惩分明,用对环境破坏的罚款所得来的资金,创建一个用于奖励那些举报污染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还有在绿色会计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的绿色会计基金。健全对企业应负社会责任的考核机制,加大社会各阶层对绿色会计的监督。绿色会计所揭示的信息应该充分的反映出企业对保护生态环境所负有的社会责任。对某一公司的全面评估应该把公司创造的的社会效益与产生的社会成本相对比,以最终获得的社会利润为标准,从整个社会的层面全方位地衡量公司业绩,最终达到保护社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并有利于我国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除此之外还可以要求公司把绿色会计报告纳入财务报告中,作为财务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年终一起呈报,并且在网络上公开,使得公司的绿色会计报告更加透明,有利于方便社会大众对公司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行为的监督与考核。

(三)健全制度

尽快建立我国的绿色会计制度,制定我国的绿色会计准则。建立和推广绿色会计,并不仅仅是会计领域的问题,还涉及到广泛的社会问题和复杂的环境问题,因此要联系我国具体国情来制定绿色会计的制度和准则,建立并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具体来说,可以在会计要素中加入有关环境和资源的内容,强制性的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最后由具有资质的事务所对该报告进行独立审计。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公司只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并且还可以借此来规范相关的会计处理方法,帮助企业中的会计从业人员更快的理解和掌握绿色会计并能够进行实务操作。

(四)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

绿色会计的推行方式,要符合中国社会的具体国情。从相对准确、简单明了和便于理解的绿色会计核算科目开始,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产品,采用不同的核算标准。先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推行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取得一定的经验后,再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推广实施。近年来,我国开展了绿色会计的委派制试点工作,并且继续向纵深发展,试点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应该抓住“委派制”这个机会,借此来推进绿色会计在我国广大中小企业中的发展,强化绿色会计的引导作用和监督功能,避免会计信息失去其应有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并且在此基础上卓有成效地监控企业的各种经济行为,使之能达到符合环境保护的标准。同时,严格负责地审核公司的收入和支出是否合理合法,再加上监督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绿色会计在我国中小企业中推广的可行性。

(五)加强教育

加大绿色会计的宣传教育,大力提升会计从业人员在绿色会计方面的水平。当下绿色会计在我国还属于新鲜事物,社会大众对绿色会计的各个方面还不太了解。可以通过普及社会宣传教育,使得绿色会计能够逐渐被企业、市场和社会公众接受,从而加速绿色会计在我国的普及和应用。培养具备专业素养的绿色会计人才,绿色会计是由会计学、生态学、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学等多门学科相互融合相互交织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不是普通的会计从业者能够掌握和胜任的,要培养具有绿色会计专业素养的、具有全面扎实的环境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并且充分了解绿色会计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交叉学科知识的专业人才,从而使国家相关的环境政策能够得到严格贯彻和落实,绿色会计的实践工作才可能得以顺利开展。

四、结语

篇5

绿色会计(Green?Accountiong),是指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换言之,是指主要以价值形式,对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分析、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一种会计理论和方法。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西方经济学家,环境学家,社会学家,生态学家等都着手讨论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实现绿色回归,开辟一条绿色经济之路,并且呼吁全世界的人都来向环境宣战。到90年代初,学术界产生了“绿色会计理论”。

二、关于绿色会计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的现实,会计理论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绿色会计的基本理论研究。理论界和实务界应就绿色会计的下列基本问题达成较为一致的共识:

1、绿色会计目标。绿色会计目标是在一定的环境或条件下,绿色会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它集中而现实的体现了绿色会计活动的宗旨,为绿色会计实务指明了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绿色会计方法的选择和发展。通常认为绿色会计的目标分高低两个层次:一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协调发展,二是向环境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环境信息;有人则认为,绿色会计应满足会计人员和金融机构等主要信息使用者对环境信息的需求。

从宏观来说,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纯粹追求经济利益的地位模式,将环境自然资本记入整个社会成本,来综合评价企业效益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代价和得失,加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从微观来说,现代企业会计核算目标应在传统会计目标的基础上引入现代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管理理论,提供一个含有环境信息的信息平台。

2、绿色会计假设。对于绿色会计的假设,主张重新构建,并强调绿色会计的特殊假设。主要观点有:(1)概括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多重计量、可持续发展等5项;(2)概括为会计主体、受托责任、环境价值、多元计量等4项;(3)概括为会计主体、可持续发展等3项;(4)只能在主体与货币计量上拓展。

3、绿色会计要素。关于绿色会计要素目前有多种观点:有人认为存在着环境资产、环境效益、环境费用等三要素,也有人认为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费用、环境收入、环境利润等六要素。对于宏观绿色会计,问题的关键不是应否确认独立的要素,会计要素过于具体或按特定内容设置独立要素,将会弱化其在会计核算中应有的作用,甚至造成核算体系上的混乱,因此关键是如何科学地确定各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问题。对于微观绿色会计,目前的企业会计要素已能涵盖环境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因此没有必要重新界定绿色会计要素。但为了全面、恰当的反映绿色会计信息,应对现有会计要素的外延进行必要的扩充。

4、绿色会计报告。中国会计学会绿色会计专题研讨会上对于环境报告的模式提出了两种类型:其一是补充报告模式,其二是独立报告模式。

(1)宏观绿色会计的报告体系,以定期提供三张报表为益。(张百玲,《会计研究》,2002)一张是自然资源平衡表,另一张是自然资源使用与补偿及环境保护的资金流量表,第三张是持续收益表。报表形式可不拘一格,除价值核算外还可以有一定的数量及其它的核算指标。

(2)微观绿色会计的披露。认为一下子达到很高水平是不现实的,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在现有财务报告各有关项目中补充说明其由环境引起的部分。在此基础上,用指标或文字说明等方式客观揭示企业生产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程度及社会责任成本等情况,作为现行财务报告的附属部分一并报出

三、中国实施绿色会计制度基本原则的思考

在中国实行绿色会计应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1、长期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建议首先成立一个由经济、环境、资源、会计管理。法律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机构,对绿色会计理论、自然资源成本、环境影响成本、企业行为规律、产品市场规律、价格体系变动、会计核算项目、法律体系变动等等一系列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2、灵活性和边界起步的原则

也可以采取“双轨制”,一为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二为探索性绿色会计核算体系,仅供研究和参考用。待各种条件相对成熟和世界商品流动准则出现变化时,再推广实施。

绿色会计核算的起始科目,应当从相对明确、简单和易于了解的内容入手,即所谓“边界推进原则”。而不能一开始就“好大喜功”,从那些十分模糊,毫无基础和多变的项目入手,如:大气环流的风能成本,潮汐能等。

3、系统性和多赢的原则

绿色会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包含经济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涵盖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因此,必须突出系统性原则。

4、强制性和三种行为结合的原则

篇6

工业时代的到来使得物质生产资料越来越丰富,但是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源、自然资源不再用之不尽,而生态环境问题更是给人类接二连三的带来新挑战,全球的经济法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物质处于危险之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人类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瓶颈时刻,经济和环境的发展问题引起学者们的关注。1971年,比蒙斯在《会计学月刊》上发表了《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1973年,马林在《会计学月刊》第2期上发表了《污染的会计问题》;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国家首脑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环境的四个纲领性文件;1999年,联合国讨论通过了《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我国于2001年3月成立了“绿色会计委员会”,同年6月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我国绿色会计研究进入新阶段。①

二、绿色会计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关系

(一)绿色会计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联系

1、二者目标一致。绿色会计(即环境会计),主要形式是以数字计量表现,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对环境的污染成本、治理恢复成本以及对环境的开发使用、保护所带来的效益进行数字化记录,并最终反映在会计报表中,通过会计报告将环境成本――效益进行有形的量化分析。最终达到优化资源利用,减少生态环境的污染,使得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得以缓解,绿色会计作为居间调节工具,追求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平衡。而对于经济法来说,其本身就是为了解决飞速发展的经济和环境矛盾而产生的,早期不顾生态环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掠夺式发展已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现行的经济法也在随着不断出现的新经济、生态问题进行自我改革、完善,如将可持续发展归为经济法基本原则之一,保证达到经济持续发展和环境、资源循环使用的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2、二者服务对象相同。绿色会计很显然是传统会计的发展和完善,其本质上还是通过核算、计量等专门的会计核算方法对生产经营活动的记录、报告,只不过相对于传统会计而言,其弥补了传统会计对资源、环境等未纳入会计核算体系的不足,将对资源、环境的使用、破坏、保护和收益不反应在会计的成本、收益体系中,单纯的忽视自然资源环境的价值、消耗,而进行看似无偿的使用,是传统会计核算的一大缺陷,而绿色会计将环境使用成本、破坏费用等纳入会计核算体系,既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亦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发展。经济法的主要原则有协调经济原则、效率公平原则、利益兼顾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从每一个原则都不难看出经济法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协调经济的长远、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将经济的发展作为经济法的服务对象是经济法的使命,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更是经济法孜孜追求的目标。

(二)绿色会计与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区别

虽然绿色会计和经济法都是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服务,但二者亦有各自的不足之处,既相互联系又彼此有区别。绿色会计很显然其主要是通过专门的会计核算方法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进行确认、计量、报告、披露,这整个过程是一个化无形为有形,非量化到量化的过程,绿色会计为经济服务更为具体细致,其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纳入到规范经济行为和考核经济绩效中去,使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使用不再“无偿化”,不再仅仅存在于人们的想象当中,而是切切实实的在会计报表中得以反映,使经济发展的成本效益核算更完整。相较之下,经济法则完全是另一种景象,其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服务就相对更概括化、非量化。经济法更关注于从宏观角度协调经济,追求效率公平、利益兼顾以及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为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为经济发展指引方向,进行科学指导,但是实行起来就较为空泛,实际实行过程中容易产生流于形式的现象。

三、将绿色会计引入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意义

(一)创新经济法机制

绿色会计的引入给经济法的制度创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切入点,为经济法服务经济发展、资源的有效配置、生态环境的改善开辟了新的道路。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以及衰退阶段均会不同程度的受到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的影响,同时生态环境的恶化更是人类发展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而我国目前的经济法制主要是以法律为依托,以经济发展为关注点,寻求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平衡,着眼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政策,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只顾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环境效益的现象,但治标不治本,毕竟环境污染的过程是不可逆的,一旦污染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物力和人力治理,而且治理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且这种先污染再治理的思维观念本身就是不可取的。

(二)量化环境成本、收益

经济法主要是从宏观上调控经济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而对于生态环境开发、使用、破坏、治理等成本和相对的收益却无法具体的用数字量化的表示。本身环境价值的牺牲、环境成本的产生、环境的收益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短期内难以平衡,这就会使得人类为了看得见的经济利益而盲目发展经济,对社会、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不利于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而绿色会计视自然及社会环境为有价值并能计量的经济资源,把环境效益、环境污染的社会成本以及环境治理效应等作定量测定、分析和公布,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都纳入会计核算,从而衡量和解释会计主体的活动给社会带来的全面影响。②绿色会计引入经济法基本原则可以促使经济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施行从无形转为有形,将长远的短期不可见的环境成本、效益分解成各个小段,数字的量化表示更是将环境成本的投入与收益的细微变化通过数字扩大化,更有利于政府、社会发挥监管功能,以弥补开发者、破坏者投机取巧,保护环境流于形式的不足。

四、小结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世界赖以生存的基础,而由于人类进入工业化之后,盲目的发展经济,忽视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目前人类“向未来借债而生活”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就要发挥经济法守护者的作用,通过对经济法去陈纳新,为之注入新的活力,使之有能力迎接目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从而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平衡,达到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

注解:

篇7

传统的资产主要是以有形资产为主,土地使用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为辅,没有包括环境资源等自然资源。但企业为了满足经济活动的需要,也要追加投资,增添相关设备来维持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的现状。此时的资产中也包含了劳动因素,并以货币形式表现,形成了绿色资产的价格。另外,环境资源是有限的,确认绿色资产价值也是有必要的。对此,绿色资产是指企业取得或能加以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

传统的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而资源的有限性,要求由过去的“谁污染,谁治理”转变为“谁受益,谁付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付出成本,履行支付污染成本的义务也要确认为负债。对此,绿色负债是指企业发生的、符合负债确认标准,须由企业承担、要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义务。

传统的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在循环经济中,绿色效益应在收入的基础上扩大,包括直接绿色效益和间接绿色效益。对环境进行开发利用,取得有形资源产品时获得的环境效益为直接绿色效益,如合理采伐森林获得林产品,通过销售林产品获得收益。间接绿色效益是环境自发的,取得无形环境效用时而获得的绿色效益,如森林保护土壤和大气层,调节气候带来的效益。对此,绿色效益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绿色资产给人类带来的已经实现或即将实现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效用。

传统的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在循环经济中,它还应包括减少资源缴纳的自然资源耗减费用、生态资源的降级费用、维持现有的生态资源基本存量的研究与开发费及生态资源的保护费用。对此,绿色费用是指企业在持续发展过程中,通过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付出或者耗用资产的转化形式。

绿色会计计量是绿色会计得以存在的前提条件。传统的会计计量以历史成本为计价原则,用货币表示,但绿色会计存在着无法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事项。常用的计量方法主要有直接市场法和替代性市场法。直接市场法是度量被评价的环境质量到国家规定的环境标准之间的变动,直接用货币价格这一变动的条件或结果进行测算,包括市场价值法或生产率法、人力资本法或收入损失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等。而替代性市场法指用部分、间接反映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程度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来衡量环境价值的方法,又称为间接市场法。由于替代性市场法反映了多种因素产生的综合性后果,而环境因素只是其中之一,因而其可信度低于直接市场法。

对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目前,学术界对有关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提出如下的建议。第一,在传统会计报表基础上,增加合适的项目,编制绿色会计报表,对与资源循环利用有关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指标进行单独披露。第二,财务报表附注、财务状况说明书中还应客观揭示有关循环经济信息的内容,以及生产活动消耗的资源、环境污染程度及造成的社会责任成本等情况。第三,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成本信息的披露。在信息披露内容中应包括对生态环境、资源、社会福利、企业人力资源及消费者责任等方面的全部社会责任成本信息。其中包括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本会计期间内企业已承担的社会责任情况,因承担社会责任而对财务状况产生影响的情况,以及影响社会责任完成情况的相关因素。第四,编制循环报告。循环报告的主要内容是资源循环的情况,包括资源循环检测、研究的机构和人员情况,资源循环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的情况,资源循环项目完成情况等。

篇8

一、环境会计产生的背景与动因

二战之后,西方国家为尽快重建、实现化,一味片面追求高速的经济增长,大力推崇“烟囱产业”。尽管工业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口的剧增与资源的过度消耗,造成了能源紧张、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等恶果。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传统的发展模式产生了疑虑,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努力探寻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最终孕育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及其相关战略。历经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布氏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等极富意义的事件的推动,可持续发展观被世人认同,其实践活动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展开。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经济含义上看,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不是片面的经济增长,而是全面的经济发展,即“在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基于可持续发展观,作为国民经济下的企业,以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主要的生态环境就是其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因此,企业进行系统化的绿色生产、绿色经营、绿色物流管理等“绿色革命”,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措施。为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绿色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特别是其价值信息,从而为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环境会计应运而生。

二、我国实施环境会计的意义

1.实施环境会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微观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施偏重于国家、地区等宏观与中观层面,对微观层面的企业有所忽视。企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关键的行为主体。在人们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企业不仅仅是谋取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而是谋取经济、生态与效益的量与质的协调化,追求自身与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系统。这就要求,将绿色理念注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的会计系统,对企业进行绿色生产经营管理的过程和结果予以反映和监督至关重要,环境会计就是为适应这一需求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会计子系统。只有通过环境会计如实反映企业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取得情况,以及经济、生态与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才能向政府、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内部管理层以及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帮助他们进行理性的权衡与决策,从而实现微观、中观与宏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2.实施环境会计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企业是经济、生态和社会的重要影响者,理应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更重要的现实是,在绿色消费日益盛行和各国环保法规日趋严格的情况下,注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因此,调整发展战略,在生产经营与管理决策中注入绿色理念,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绿色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就是必然选择。绿色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主要由绿色融资、绿色投资、绿色信贷、绿色设计、“清洁生产”与“零排放”、绿色采购、绿色营销、绿色、绿色管理、绿色(环境)会计等子系统构成。其中,环境会计是企业绿色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中的环境财务经济信息子系统。其目标与职能在于,真实公允地向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等企业利害关系人,反映和监督企业在绿色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产生的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信息,如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收益等。这样就可较好地解决企业外部人(如政府、债权人等)与内部人(如内部管理层)在企业的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有利于企业外部人进行合理的投资、信贷、制定环境法规等决策,引导资源在市场经济中的有效配置,也有利于企业内部管理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降低市场风险。

3.实施环境会计是正确“绿色GDP”的基础。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政府对本国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重要指标,是衡量一国经济、生态与社会进步状况的最重要的标准。随着各国对可持续发展认识的深入,传统GDP已暴露出诸多缺陷,如它未考虑经济过快发展而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可见,传统GDP已不能真实地反映全球、国家或区域的发展情况,需要、合理地修正。普遍认为,应从传统GDP中扣除不是真实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才是科学、可行的“真实GDP”,即“绿色GDP”。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的研究成果表明,绿色GDP=传统GDP-自然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

近20年来,我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国内储蓄率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但通过多年计算的平均值显示,我国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取得的,并且这种代价至今仍存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之中。可见,采用“绿色GDP”能真实反映我国国民财富的量与质,是据以采取措施防止资源过度消耗与生态环境恶化的迫切要求。国家在制定能源价格、资源价格、环境价格、生态补偿规则、企业成本核算、绿色税费额度、世贸绿色仲裁等宏观调控制度的过程中,通过环境会计对微观层面的企业的执行情况进行科学的核算、监督与反馈,从而为“绿色GDP”的正确计算提供真实的数据与信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基础。

4.实施环境会计是深化可持续发展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活动。实施环境会计是一项特殊的深化可持续发展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活动。这取决于环境会计的几个主要特征:①具有众多的信息使用者。根据环境会计的目标及相关规定,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应向政府以及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中间商、供应商、社会公众等提供对决策有用的环境财务经济信息。这就保证了环境会计具有十分广泛的教育面。②定期提供环境财务报告。按照规定或惯例,企业应按年度和中期(如月、季、半年等)提供反映本企业环境与资源情况的全面、重要的信息。这样能保证环境会计既有持续而经常的教育时间,又有充分而重要的信息量。③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及其相互联系。环境会计报告与传统会计报告、人力资源会计报告等一并提供,便于信息使用者完整地了解企业的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情况及其相互联系,为其理性决策提供依据。

三、我国实施环境的对策

1.以可持续观作为环境会计的指导思想。近几年来,尽管我国制度的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企业对环境保护也有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尚未走出长期以来人们固守的视企业为“人”或“新经济人”的认识和实践误区,并未形成现代企业是“生态经济人”的可持续发展观。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对环境会计的还仅限于在传统会计基础上的局部创新,尚未系统地从经济、生态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对环境会计进行实证性、规范性的深入研究与可操作性实践。因此,应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将现代企业定位为“社会生态经济人”;将研究视角从单一的会计学领域转移到环境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与会计学有机结合的研究与上来;将微观层面的企业环境会计与宏观层面的“绿色GDP”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前者为后者提供基础数据、后者为前者提供指导原则的互动机制。

2.加强环境、资源、生态经济与会计等多方面研究的合作。我国环境会计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环境会计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却十分缺乏环境经济、资源经济、生态经济等学科的基础理论支持。例如,环境会计将环境定义为“我们周围的物质存在,包括空气、水、陆地、植物、动物和非再生资源”,并未对环境作具体的分类与特征描述,对微观层面的企业而言,其过于抽象、难以理解和应用。再如,对于环境资源的计量,是统一采用传统会计的货币计量还是采用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相结合,尚无定论;在货币计量上,将一些环境经济学中适用于流域治理的评估指标与测定模型照搬到企业的环境会计中使用,缺乏依据;基础理论支持的缺乏,不能保证我国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科学构建与研究方向的正确。因此,必须要有生态环境学家、环境资源评估师、生态工程师与会计学家的对话与合作,广大环境、生态、资源工作者与会计工作者的交流与协作,才能保证我国环境会计有一套科学的概念体系和综合反映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计量支持系统,促进环境会计取得质的突破。此外,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对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篇9

关键词:绿色会计;可持续发展;企业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一、绿色会计的进展

绿色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以1971年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两篇文章为代表。其后,西方各国会计理论界将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相结合,着手研究环境会计和环境报告,并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理论框架。

(一)美国绿色会计现状。美国关于绿色会计研究主要在绿色负债和绿色支出方面,特别在潜在负债和潜在支出方面。美国从上世纪20、30年代开始以来颁布了一系列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对企业在预防、降低、治理污染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

(二)日本绿色会计的现状。日本关于绿色会计的研究及推行起步较晚,主要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但日本在绿色会计的研究及实践方面发展较快,先后确立或了“关于环境保护成本的把握及公开的原则”、“关于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环境报告书准则―环境报告书制作手册”等。

(三)我国绿色会计的发展现状。有学者经过考证说,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就有人对绿色会计进行了初步研究,只不过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绿色危机”,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的发展。但随着我国资源环境状况的恶化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定,特别在我国环保法律法规越来越完善的今天,会计理论界逐渐加大了对绿色会计的研究。

二、绿色会计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企业作为社会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微观主体,是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制造者,同时也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首先促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概括来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会计之间有如下关系:

(一)建立绿色会计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一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企业在不污染环境、破环生态耗竭资源的前提下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实现企业长期良性的发展。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用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消耗。

(二)建立绿色会计是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企业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主要的原因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引发的环境问题会在今后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要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企业应该将环境管理纳入传统企业管理系统中,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助于绿色会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会在企业管理中引入环境管理。会计目标,财务问题的处理方式,会计科目的设立,财务成果的计算都会受其影响,能使会计核算体系更为完善。

三、实务操作中绿色会计与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的主要区别

传统会计是借助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经营管理提供财务信息,并没有将环境所带来的经济问题纳入会计研究的范围,绿色会计既考核外部环境对经济主体的作用,也反映经济主体对外部环境进行的核算和监督。在实务操作中绿色会计与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的主要区别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绿色会计核算的目标范围大于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不考虑社会效益和自身的非经济效益。而绿色会计的目标是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努力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绿色会计的成本范围大于传统财务会计。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的成本核算仅限于企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经济成本,只顾及短期利益。而绿色会计不仅反映了经济活动中的经济成本,也反映了经济活动所产生的非经济成本。

(三)绿色会计的效益范围大于传统财务会计。传统的财务会计认为企业最大的目标就是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对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影响到社会发展以及企业发展的非经济效益则不予考虑。而绿色会计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企业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对我国企业实行绿色会计的建议

企业内部建立绿色会计制度实现财务管理的绿色化是现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研究,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强化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环境问题与社会、政治、经济、安全等各方面相联系,我们要正确认识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不利面和有利面。随着环境保护日益深入人心,环境问题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而开展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等绿色教育活动就是一项重要措施,在这方面我国也已经有了初步尝试。

(二)逐步完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绿色会计实务与环境法规之间联系密切,这是因为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大多数企业目前将不会为减轻生态环境破坏而自觉增加支出。要推动绿色会计的发展,环保立法工作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做好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定期评价工作。让企业能及时充分了解自身所面对的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自身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优势及劣势,为我国企业提高绿色竞争力提供参考依据。根据目前的管理现状和绿色需求现状,分析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自身的绿色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史迪芬•肖特嘉,罗杰•布半特.2004,现代环境会计问题、概念与实务[M].东北财经出版社

[2]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2005,国际著名企业管理与环境案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

[3]王建民.2005,绿色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篇10

[关键词]绿色转型发展;资源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41.2;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8-0024-07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在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始终存在。2008年9月中旬,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标志,“次贷危机”发展为国际金融危机。这次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结构既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又面临一次新的战略性调整机遇。“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换一种说法就是绿色发展,不仅包括改革制度方面,还包括发展方面,不仅包括经济方面,还包括环境社会等多个方面。

目前我国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国内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大等严峻挑战,我国已进入绿色发展时代。“十一五”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已采取很多重大行动。“十二五”规划主线是转型发展,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对中国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对各省绿色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对现有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是制定绿色发展战略,推进绿色工作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正确认识及评价各省市自治区绿色发展的现状,量化各地绿色发展水平,可以帮助针对各地区的绿色发展中出现的不足和偏差进行分析,从而理清思路,找出差距,解决问题。这对于今后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制定并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正确评价现有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构建各省绿色转型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排名,有助于帮助各地区明确自己在绿色方面的相对位势,并且树立优秀典型,促进共同发展。因此对中国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对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培育可持续竞争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树立大国形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生态资源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随着绿色(低碳)经济在国际社会引起重视,国外对绿色(低碳)经济竞争力体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而且方法多样,给出的指标体系中涉及了相关的评估模式。如Hall,B.& Kerr,M.L.在《1991-1992绿色指数——对各州环境质量的评价》(Hall,B.& Kerr,M.L.,1991)[1]一书中提出了“绿色指数”的概念,将绿色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指标3个层次,一级指标包括绿色状态和绿色政策两类指标,二级指标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能源消费和交通等9类指标,三级指标包括256个指标。Clifford Cobb,Ted Halstead & Jonathan Rowe(1995) [2]提出了具可持续发展性的真实发展指标GPI(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该指标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账户。Lawn(2003,2005) [3-4]在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和真实发展指标的基础上,提出需要其他替代指标以获得广泛的接受。2009年5月,新西兰经济发展部了《新西兰能源发展指数报告2009》,将指标分为安全、环境影响、能源强度、承受能力、定价等5大类。2009年9月由澳大利亚气候研究所和欧洲第三代环保公司赞助,VividEconomics了低碳竞争力指数,以与碳生产率的相关性为依据,分为产业细分、早期准备、未来繁荣等3个一级指标,交通部门人均能源消费量等19个二级指标。2009年12月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了低碳经济指数,仅以碳强度为指标。

国内有关绿色(低碳)经济竞争力的实证研究较少,其中发表的期刊文献仅有朱有志等[5](2009)和陈晓春、陈思果[6](2010)提出了低碳经济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前者提出了包含13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后者在前者基础上提出了包含16个指标的评价体系。然而,二者都没有确定研究对象、利用统计数据计算出绿色发展竞争力,仅提出绿色经济竞争力的理论模型,其中有部分指标是需要通过调查得到的定性评价指标。另外国内近年来出版了不少关于绿色指数、低碳发展方面的报告,主要有北京师范大学等[7](2012)编著的《2012中国绿色指数年度报告——区域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 [8](2011)编著的《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李士,方虹,刘春平[9] (2011)编著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2中国绿色指数年度报告——区域比较研究》中的指标体系由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和政府政策支持度3个部分组成,分别反映经济增长中的生产效率和资源使用效率、资源与生态保护及污染排放情况、政府在绿色发展方面的投资和治理情况等。《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构建了低碳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从发展动力、现有能源使用效率和污染排放水平、政策环境支持3个维度选取57个指标进行评价。《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构建了中国省域低碳经济竞争力评价体系,以低碳效率为核心,综合考虑低碳效率的直接影响因素能耗效率以及低碳社会、低碳引导两大作用机制。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绿色指数、低碳经济等相关研究的综述发现,研究的角度、目的、方法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各不相同,为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均未把转型考虑进去,本文将绿色、转型与发展相结合构建中国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实际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为相关部门制定保护环境与经济结构转型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三、中国绿色转型发展及其评价的层次体系

(一)绿色转型发展的内涵

在绿色发展评价研究领域,不同的关注点或视角会对绿色发展含义有不同的界定。而对绿色转型发展内涵的辨析,可使开展绿色转型发展评价研究时更准确、全面的理解绿色转型发展内涵,进而使指标体系设计具有一定理论支撑。

绿色发展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方式,是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指由过度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方式转变。

绿色转型发展是“绿色+转型+发展”,是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两者相辅相成的紧密结合。由过度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形态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形态的转变,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与环境约束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转型发展是多层次的协调发展,在概念层次上是绿色发展与转型发展的统一,在空间层次上是国家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在时间层次上则是当前发展与远期发展的一致。

(二)绿色转型发展评价的层次体系

根据绿色转型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维度构成,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竞争力提升三大评价维度出发,构建绿色转型发展评价的层次体系。其中环境保护主要对应绿色发展内涵,竞争力提升主要对应转型发展内涵,而资源利用则兼具两方面发展含义,三方面各自独立又相互支持,共同构建第一层指标结构。环境保护一级指标下设减排能力和增绿能力两个二级指标,减排从污染物减少方向,增绿能力从治理方向,共同达到环境保护的效果。从降低污染排放和增强资源环境可再生能力两个方面体现绿色发展的要义,同时与转型发展中的排放结构转型直接对应。资源利用一级指标下设资源集约能力和能源结构优化能力两个二级指标,意味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两项能力,一方面体现绿色发展中的资源可持续性发展;另一方面包含转型发展中的投入结构转型与排放结构转型。竞争力提升一级指标下设科技创新能力、劳动产出能力、资金投入能力、资源支撑能力和结构优化能力5个二级指标。这五项二级指标与投入结构转型、排放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区域结构转型、需求结构转型、分配结构转型、目标结构转型和制度结构转型等8大结构转型直接对应,同时动态的反映发展能力。

四、中国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中国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构建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为了更加客观地反映发展绿色转型发展的能力,进而识别我国绿色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难点和存在的问题,系统总结绿色转型发展的误区和问题。既包括绿色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包括绿色转型发展与其他宏观经济体系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既包括政府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也包括公众参与方面存在的问题;既包括全局性的问题,也包括具体层面领域存在的问题;既包括全国性的问题,也包括区域性的问题。针对绿色转型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的研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因此,在开展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之前,有必要对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进行探讨,既要遵循指标体系建立原则的一般性,也要突出相关研究主题的典型性。

1.系统性原则

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是一个大系统,必须要尽可能涵盖绿色转型发展发展的全过程,基于发展的内在逻辑,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竞争力提升等方面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价内容和指标,力求全面完整地反映绿色转型发展发展状况。

2.可操作性原则

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要能对不同区域绿色转型发展有很好的适应性和概括性,并使指标在不同区域之间具有可比性。指标内容应明确、具体、可供测量、易于应用,定量指标应能方便获取或者测算,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电力年鉴》、《中国循环经济年鉴》等统计年鉴和部委、省市政府、行业协会等公布的年报,定性指标应尽量标准化,以使绿色转型发展评价便于操作。

3.代表性与动态性原则

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选择应该避免重复,指标的选取和设置要尽可能与绿色转型发展发展评价目标直接相关,并结合绿色转型发展的特点,从绿色转型发展评价主体需求角度出发,区分不同指标的重要性差异,选择关键性和最具代表性指标,摒弃一般性指标。同时既能反应当前的发展水平,又能涵盖未来的发展趋势,体现动态特点。

4.典型性原则

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遵循上述一般性原则的同时,还需要突出绿色转型发展研究主题的典型性。坚持绿色、转型与发展相结合,保证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突出领域结构转型发展。

5.引导性原则

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要能够起到引导作用,我们对绿色转型发展开展评价,其目的在于通过绿色转型发展评价,起到提升地区整体绿色转型发展能力的作用。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考核评价的工具之一,其重要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对绿色转型发展发展现状进行描述,更在于通过引导,促进地方政府更加关注绿色转型发展的改进。

(二)中国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秉着前文所述的五大原则,在前文确定绿色转型发展层次体系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关于绿色经济评价指标的相关文献,坚持绿色、转型与发展相结合,确定了9项二级评价指标和66项三级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结合前面指标的确立原则,从系统性、可操作性、代表性、典型性和引导性来看,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上涵盖了绿色转型发展的三个维度,选择的指标有的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有的从传统方面考虑,比较具有代表性,从可操作性来看,指标数据都是可以通过相关统计年鉴获得或者根据年鉴数据测算出来,专业性比较强的指标可以聘请相关专业的专家来测量,再结合有关专业部门获得的数据对比选取。

五、中国省级区域绿色转型发展评价实证分析

省级区域绿色转型发展评价目前采用的主流评价方法是采用建立分层次、多维度的指标体系,对省级区域绿色转型发展实行综合评价,依据综合评价的逻辑顺序,综合评价通常由3个方面构成:一是指标和数据处理,二是指标权重确定,三是将多指标“综合”成一个整体评价值的多指标绿色转型发展综合评价。

(一)指标和数据处理

指标和数据处理方法主要是指标的数据缺失修补、一致性处理和去量纲化。对于数据缺失修补,首先根据地区划分成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华中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西北地区(包括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当每一个省份数据缺失时,用所在分区的其他省份均值修补。一致性处理是将指标体系中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趋势一致化,以保持指标之间的可比性,对于正向指标无需进行同向化处理,对于逆向指标,为了消除两类指标在合成时相互抵消,对逆向指标需进行正向化处理,主要采用倒数法、最大值法和求补法。去量纲化主要是消除指标量纲的影响,对于选定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各个指标的计量单位不同且数量级相差较大,所以一般不能直接进行综合计算,所以在进行综合评价之前,必须先将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变换为无量纲的指数化数值或分值,再进行综合计算,本文采用标准差标准化法。

(二)指标权重确定

综合评价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各指标权重的确定,权重系数确定得合理与否,关系到综合评价结果的可信程度。权重是以某种数量形式对比、权衡被评价事物总体中诸多因素相对重要程度的度量值。多指标综合评价时,常通过对各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体现不同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作用、地位以及重要性程度的差异。依据计算权数的原始数据来源不同,权重的确定方法一般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本文对于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采用等权,对于一级指标,由于发展的影响影响大,适当调高权重,最终选择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权重为0.3,竞争力提升权重为0.4(见表2)。

(三)综合评价实证

使用多指标数学合成法中的线性加权和函数法来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前面得到的各指标的权重和无量纲数值,对指标进行逐级汇总,即首先对三级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将三级指标线性加权汇总为二级指标得分,再将二级指标得分利用线性加权计算出一级指标得分,最后由3个一级指标得分线性加权得到省级区域绿色转型发展评价得分,根据最终的得分进行排名。评价结果见表3。

从表3中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各省级区域绿色转型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30个省(区、市)中,绿色转型发展水平排名前10位的是: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四川、山东、天津、福建、湖北;山西、贵州、新疆、宁夏、甘肃位列后5位。可见我国绿色转型发展水平综合了资源环境与经济结构转型发展情况,呈现出东、中、西阶梯状分布,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好,产业结构调整快,资源环境良好,绿色转型发展较好,而内陆省级区域由于竞争力提升相对较弱,在减排增绿、资源结构调整等方面显得相对落后,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因技术相对落后,资源消耗大,绿色转型发展难度较高。

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竞争力提升3个维度来看,环境保护方面,得分最高的是北京,北京将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在全国率先完成三级“双控”节能目标分解,实行“条块结合”的污染物减排目标分解机制;而山西、新疆、河南、甘肃等地得分较低,能源结构不合理,主要以煤炭为主,加上受技术的限制,污染物排放多。资源利用方面,湖北得分最高,湖北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格局,建成了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而内蒙古、山西、宁夏等地得分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以资源消耗大的煤炭工业为主。竞争力提升方面,上海、北京、广东得分高,说明综合实力强,优势突出。而云南、甘肃等地得分较低,主要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

六、结论与政策实施建议

绿色转型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本文通过构建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省市地区绿色转型发展发展情况进行评价,有助于帮助各地区明确自己在绿色转型发展方面的相对位势,并且树立优秀典型,促进共同发展。作为一种新型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发展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以扶持和引导,在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实施过程中,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建立以考核评价为导向的绿色转型发展转变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十二五”规划中高度重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转型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在政府由权力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大背景下,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文化正愈加浓厚,地方政府需要与时俱进,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引导各级干部把思想行动统一到绿色转型发展上来,进一步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要注意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由易到难,逐步健全绿色转型发展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绿色转型发展评价还属于探索阶段,绿色转型发展评价体系还需逐步健全。我国绿色转型发展实施全面的评价尚不具备一步到位的条件,需要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易到难,逐步推进绿色转型发展评价工作。

3.建立强有力的绿色转型发展评价保障体系和组织体系

绿色转型发展要推行评价,首先要有评价的法律框架、相关政策与标准体系。要想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持续长久的开展下去,需要有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作为支撑。在我国绿色转型发展评价实施的初期,可先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绿色转型发展评价的顺利进行,同时进一步完善绿色转型发展方面的税收优惠、信贷优惠等财税政策。

4.制定科学规范的绿色转型发展评价运作程序

为保证绿色转型发展评价的规范性,应制定科学规范的绿色转型发展评价实施程序。包括确定绿色转型发展评价的范围、对象和目标;从多个维度考虑,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竞争力提升等指标纳入绿色转型发展评价,同时结合绿色转型发展发展的最新动态,实时调整相应的评价指标;运用该指标体系量化计算我国省市地区、城市、行业、企业、工业园区等绿色转型发展发展评价排行榜。

5.加强绿色转型发展评价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除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法律保障、制度建设等需探索研究外,还需加强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本身的方法理论研究。从绿色转型发展内涵的理论解析出发,在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标准和指标。

[参考文献]

[1] BOB HALL,MARY LEE KERR. 1991-1992 green index: a state-by-state guide to the nation's environmental health[M].Island Press,1991.

[2] CLIFFORD COBB, TED HALSTEAD, JONATHAN ROWE. If the GDP is up, why is America down? [Z]. The Atlantic Monthly, 1995:59-78.

[3] LAWN P A.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o support the 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 (ISEW), 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 (GPI), and other related indexes[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3,44(1):105-118.

[4] LAWN P A. An Assessment of the Valuation Methods Used to Calculate the 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 (ISEW), 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 (GPI), and Sustainable Net Benefit Index(SNBI)[J].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2005,7(2):175-208.

[5] 朱有志,周少华,袁男优.发展低碳经济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及其评价指标[J].中国国情国力, 2009(12).

[6] 陈晓春,陈思果.中国低碳竞争力评析与提升途径[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5).

[7]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等. 2012中国绿色指数年度报告——区域比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 中国低碳经济年度发展报告(2011)[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

[9] 李士,方虹,刘春平.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hina’s Green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Xiao Hongwei1,Li Zuojun2,Wang Haiqin2

(1. State Information Center,Beijing 100045, China;

2. State Counci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Beijing 10001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