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中的哲学思想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围棋中的哲学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 面对关于康德逻辑的争议,我们站在大逻辑观的角度,承认康德的先验逻辑是逻辑,并就康德先验逻辑与传统形式逻辑的区别和联系做出说明。先验逻辑为知识划界,从而为重建形而上学铺平了道路。其意义超出传统形式逻辑,也超越认识论,成为康德清算旧形而上学建立科学形而上学的关键。由此可见,先验逻辑在康德哲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康德逻辑 康德哲学 先验逻辑 传统形式逻辑
一、关于康德逻辑的争议
伊曼努尔・康德(1742―1804)是近代著名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在哲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其哲学巨著《纯粹理性批判》中有关于逻辑的探讨,不仅提出了普通逻辑、先验逻辑等概念,在他的哲学体系建构中更将逻辑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如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康德就谈道“逻辑学可能自古就已走上了这条可靠的道路”[1]10,康德认为逻辑学是一门对一切思维的形式规则做详尽的阐述和严格的证明的科学。由此可见,康德对逻辑学的评价是很高的,而且其先验逻辑就是奠定其理论大厦的基石。与此同时,康德担任逻辑学教师多年,曾讲授逻辑学课程达28次,之后他亲自审定过出版的《逻辑学讲义》,1991年由徐景行翻译到国内。可以说,康德曾深入思考并研究过逻辑,不仅对当时的逻辑进行了改造,而且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意义的重要逻辑思想。
与在哲学史中崇高的地位不同,康德在逻辑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国内外学术界对其逻辑的评价存在明显的分歧。国内知名学者邓晓芒认为康德的先验逻辑“在认识论和逻辑学两方面都是一次革命”[2]110,国内著名逻辑学家周礼全先生则认为:康德的逻辑“只是形式逻辑的一个补充或扩展”[3]11。而在一些西方逻辑通史的研究著作中,对康德的评价不尽相同,如涅尔夫妇《逻辑学的发展》就否认康德的先验逻辑是逻辑。但如果我们查阅西方著名的逻辑通史著作即1977年出版的安东・杜米特留的《逻辑史》[4]和2004年以来陆续出版的由多夫・嘉贝和约翰・伍兹共同主编的《逻辑史手册》[5]就会发现观点恰好相反,他们认为康德虽然在符号技术上对逻辑学的发展无所建树,但是康德的先验逻辑勾勒出人类认识的建构草图。康德不仅继承了他那个时性哲学的逻辑传统,而且对这种传统的创新是十分明显的。康德的逻辑具有始源性、基础性及奠基性,此外,康德的逻辑观点与当代逻辑哲学的关系十分密切。
康德在批判传统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建构起先验逻辑体系。先验逻辑既接受先天的形式,又结合具体的思维内容,不仅保证知识的真理性,还扩展知识范围。所以,我们不能以形式逻辑这一种类型的逻辑,作为衡量其他理论成为逻辑的标准。客观世界及人类思维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逻辑科学的历史演变和逻辑理论的多样化。我们应从大量的客观事实出发,站在大逻辑观的角度,发现其他逻辑思想的魅力,以此认同其他逻辑思想的价值。
二、康德先验逻辑与传统形式逻辑的关系
《纯粹理性批判》中有关先验逻辑的论述及《逻辑学讲义》是康德逻辑思想的核心内容,康德在《逻辑学讲义》中从一般要素论和一般方法论两个方面讲述概念、判断和推理及其促成知识完备的方法,逻辑学中的要素论以知识的要素和条件的完备为内容,而一般方法论作为逻辑学的另一部分,探讨科学的一般形式,或探讨将知识的杂多联结成一门科学的样式。先验逻辑是一门规定这些知识的来源、范围和客观有效性的科学,包括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
目前很多人把康德所使用的形式逻辑与普通逻辑混用,大多数指的是康德之前的逻辑。根据逻辑史学家肖尔兹的论述,“形式逻辑这个名称就是康德第一次使用的”[6]18。但随着现代形式逻辑的发展,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比较康德先验逻辑与他之前形式逻辑的关系,用形式逻辑的概念就有些欠妥,容易引发歧义,所以本文将康德之前的逻辑称为传统形式逻辑。下面就先验逻辑与传统形式逻辑的区别和联系两方面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1.康德创立的先验逻辑与传统形式逻辑的区别
第一,传统形式逻辑只研究思维的形式,先验逻辑不仅研究思维的形式,还研究思维的内容,但先验逻辑研究的是纯粹的知性对象,这是两种逻辑之间的根本区别。“普通逻辑抽掉一切知识内容,即抽掉一切知识与客体的关系,只考察知识相互关系的逻辑形式也就是即一般思维形式”[1]54。逻辑总的来说是知性规则的科学,但传统形式逻辑抽掉了知识的内容,其所处理的是思维的纯形式。所以,康德认为传统形式逻辑只能避免形式上的矛盾,不能带来有关任何对象的新知识。
第二,传统形式逻辑只研究命题形式之间的关系,即是否符合逻辑规则,以判定其有效性。而先验逻辑则要回答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证明思维形式能够普遍必然地应用于经验。传统形式逻辑所研究的是分析命题,而先验逻辑所要研究和证明的则是先天综合判断。所以,以矛盾作为基础的传统形式逻辑可以应用于任何的思想领域,而先验逻辑则只能应用于先天综合的知识领域。
第三,传统形式逻辑是先天的,不是先验的。传统形式逻辑是一套技术,由概念构造判断,依据判断进行推理。所以,只要符合逻辑规则,不自相矛盾,就是正确有效的。传统形式逻辑只能确保形式上的正确性,而不能确保真理性,也不能保证观念是否与对象相符合,而先验逻辑是要确证知识对象如何可能的问题。所以,传统形式逻辑只考察纯粹的思维形式而没有能力关注概念的来源是否正确的问题,也就是无法考察思维形式与经验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先验逻辑在这一点上相比传统形式逻辑是一种进步,不仅能够探讨概念的来源,而且关注思维形式与经验对象之间的关系,提供新的知识。
2.康德创立的先验逻辑与传统形式逻辑的联系
虽然从培根经笛卡尔直到莱布尼兹都在努力构建一种新逻辑学,但是他们更多地停留在已有的框架中。在康德之前真正已完成的科W只有传统形式逻辑,它对思维的研究单纯地根据其形式,而撇开一切内容。它以事实为根据,以一种应用概念变元和逻辑符号的形式语言为其表述方式。杜米特留认为,康德承认两种逻辑:一种是按照古典的意义上理解的形式逻辑,也就是传统形式逻辑,在这种逻辑中,考察思维与概念是否相互一致或者相互矛盾,或分析思维与概念是否包括一些分析性的确定特征。另一种是先验逻辑,它依据综合直观原则,由此能得到每个判断中的知觉整体。传统形式逻辑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很早就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所以康德的先验逻辑是在传统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康德一方面肯定了传统形式逻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质料性但仍然是先天有效的逻辑。另一方面,康德先验逻辑的划分是基于传统形式逻辑,如将先验逻辑划分为作为“真理的逻辑”的先验分析论和作为“幻相的逻辑”的先验辩证论,是基于传统形式逻辑划分为分析论和辩证论的,如将先验逻辑划分为作为知性认识的概念和判断和作为(狭义的)理性认识的推理,是基于传统形式逻辑划分为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所以,康德第一次科学地解释了传统形式逻辑的本质,更高层次上消解了传统形式逻辑,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先验逻辑。这种逻辑克服了传统形式逻辑脱离资料、内容的方面,赋予它以综合功能的一面,先验逻辑处理的是综合判断,它必须涉及对象的知识,在这类判断中,通过理智和它的先天形式与先天纯粹直观的杂多的联结作用,实现综合。
三、康德的先验逻辑在其哲学体系中的地位
先验逻辑只考虑知性和理性的规则,并与先天对象有关,是纯粹而客观思维的逻辑。先验逻辑是思维的先天因素的科学,它构成了康德先验哲学的核心,康德宣称,先验哲学是纯粹理性原则的系统。在康德看来,先验逻辑主要涉及经验的可能性,它的对象是判断和概念,它们来源于我们的理性,它们是认识的必要条件。在上述意义的基础上,康德的逻辑是一种形式的先验的逻辑。康德认为,逻辑自身只在一切思维借以发生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中研究思维的规律。逻辑学可以完全不讨论单纯的表象及其可能性,它把这样的工作留给形而上学去做。康德的先验逻辑为内容发展出一门思维科学,也就是与传统形式逻辑并列,他提出了一种质料性但仍然是先天有效的逻辑。康德强调,我们在对概念和原理进行研究时,应当把它们看做是人类理智的先验因素,先验逻辑的任务就在于研究知性及知性作用时的规则。先验逻辑作为康德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它与传统形式逻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涉及认识对象,并改变逻辑学与认识论相割裂的局面。先验逻辑为知识划界,从而为重建形而上学铺平道路。其意义超出了传统形式逻辑,也超越了认识论,成为康德清算旧形而上学建立科学形而上学的关键。由此可见,先验逻辑在康德哲学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杨祖陶,邓晓芒.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指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周礼全.黑格尔的辩证逻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4]A Dumitriu.History of logic:volume 1- 4[M].AbacusPress,Tunbridge,Wells, Kent, 1977.
[5]Dov M.Gabbay,John Woods (Editors)kant logic[M].Handbook of the history of logic (Vol .3),Elsevier BV ,2004.
篇2
武侠小说家金庸曾评价吴清源的弈艺,“蕴含哲学思想及悟道,堪称一代宗师,绝非仅仅是20年中无敌于天下的大高手。大高手常见,大宗师却千百年而不得一。”这种表述对于吴清源而言并不为过,因为,他早已成为棋界最大的传奇。
百岁棋圣
2014年6月12日是吴清源100岁生日,正如他的秘书牛力力所言:他在棋界曾经是棋力最高的人,也是寿命最长的人。
2014年6月7日,吴清源的弟子林海峰以及女弟子芮乃伟等人一起去给吴清源过百岁生日,那时的吴清源平时寡言少语,但只要坐在棋盘前,思路仍然清晰,只是遗憾的是,吴老师眼睛已看不大清楚,大飞、小飞要提示他才能看清。但他拒绝戴眼镜和助听器,自小到大,他都不喜欢身体上有任何束缚。不摆棋的时候,他就躺着休息,他的能量只用于棋盘上。
吴清源在自传《中的精神》自序写道:“为了能够再接近真理,哪怕只是一步,我希望自己能活到100岁。为了完成我的围棋使命以及希望通过围棋实现国际间友好的愿望,我要求自己夜以继日地努力研究。” 这位被称为“棋圣”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棋手,不仅在棋盘上打败了对手,在长寿上也赢得了棋界第一。
直到吴清源逝世8天前,国内数百位社会各界人士还为他的百岁寿辰举行了庆祝会。物理学家杨振宁、京剧艺术家梅葆玖以及聂卫平等中国围棋界众多知名人士都到场祝贺。在会上,王汝南代表中国围棋协会授予吴清源围棋发展杰出贡献奖。
在吴清源的世界里,除了围棋,还有信仰。他将两者喻为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年轻时他为“人为什么活着”而痛苦思索,后来信教后才找到内心的归宿。不过,他在跟从玺宇教两年后发现与他的信仰相去甚远,这才回归棋界。
除了围棋、信仰,吴清源酷爱读书,他已过世的夫人中原和子说:“先生只要能读书,能摆棋,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2002年,为了拍摄电影《吴清源》,田壮壮导演去了吴清源的家,令他无比震惊的是,吴清源在近二十年的十番棋中打败所有的日本高手,挣得巨额奖金,但除了围棋和书,他家徒四壁。
一战成名
吴清源的一生,因十番棋名留青史;而十番棋,也在吴清源的时代里才真正焕发出光华。自1939年起,直至1955年,10次十番棋,吴清源将当时日本最强的对手们一一降格,以致再也找不到与之较量的对手。
1928年吴清源赴日,1933年,19岁的他在日本实力最强的16名高段位棋手参加的“日本围棋选手权战”中夺魁,获得执黑与21世本因坊秀哉名人对局的机会。诺奖文学大师川端康成这样描述大战中的少年,“身穿藏青色底白岁花纹的筒袖和服,手指修长,脖颈白皙,使人感到他具有高贵少女的睿智和哀愁……从未有人给我留下这样鲜明的天才形象。”
在举国瞩目的这一局棋中,吴清源以“三三、星、天元”这样奇特的招法开局,引发棋界震动。吴清源自1939年的“镰仓十番棋”开始独霸擂台,连续15年,将日本一流棋士与之对局的交手棋份一一降级。至后来无人可战,升降十番棋不得不结束。之后被称为“十番棋之王”、“昭和棋圣”。
期间,吴清源在日本棋坛所向披靡,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人的自信心。
吴清源的成就,除了无人能比的战绩,更在于他对围棋内容的创新和拓展。他多次发明新定式,还有些传统认为不利的“定式”,能加以创新,照下不误。
三易国籍
吴清源的大半生都在日本度过,他的一辈子都挣扎在围棋、信仰和国族之间,期间曾三次更改国籍。
8岁时,吴清源从父亲那里学会围棋。1927年,13岁的他执白胜了当时棋界最富盛名的“南刘北过”中的刘棣怀,坐上了北京棋士的头把交椅,成为时任国务总理、超级棋迷段祺瑞的座上宾。段祺瑞每月资助吴清源100块银元,足够他养活全家。
时年夏天,日本职业五段井上孝平来北京游访,让吴清源二子对弈,结果吴清源大胜,震惊日本棋界。惜才如命的日本围棋名宿濑越宪作八段踏破铁鞋,请日本政界、财界大佬资助吴清源赴日下棋。1929年,15岁的吴清源赴日。1936年,在那个最黑暗的年代里,迫于生计,吴清源加入日本国籍,在自传中他写到:如果我一直保持中国国籍在日本继续围棋修业的话,终归怕有所不便。再说我还要养活一家人。最后我决定选择留在日本……
1946年,日本战败,一些在日华侨强迫吴清源放弃了日本国籍。直到1979年,他再次加入日本国籍,时年65岁。“战前,转为日本国籍,因为当时是战争年代,受形势逼迫不得已。再次加入日本籍,较之我自己,更多的是考虑到孩子。”
1961年,吴清源惨遭车祸,战绩一落千丈,直至1983年退出棋坛为止。晚年他着力研究“二十一世纪围棋”,百岁老人在棋上的思维仍然超前。
篇3
关键词:广告设计;广告设计教育;人文精神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设计教育像雨后春笋迅速成长。这无疑给广告设计教育注入了活力,但在日益强调科学技术的当今社会,像设计这种独具人文色彩的学科被大批量模式化的发展,使得设计教育远远背离了“包豪斯”的初衷。作为为社会培养输出人才的高校,广告设计教育开展的如何呢?本文试图从广告设计教育的一些现状出发,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广告设计教育更需要提倡人文精神。
广告行业大环境上的繁荣对于广告设计教育起着推动作用,但是同时这种表面的繁荣与广告设计教育本身薄弱的根基形成了一种反差。
(1)从社会层面上看,社会大众对广告设计的认识过于简单化。经济利益驱动下许多广告设计作品一味模仿西方设计形式或简单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做一些浅层的形式上的挪用、拼凑甚至抄袭,使我们的设计丧失了民族文化的内涵和个性。这对于中国广告设计及设计教育的发展是有害无益的。
(2)从学校层面上看,各高校在市场导向下一哄而上,而师资力量和理论研究上又有所欠缺,致使广告教育在根基还不稳固的情况下快速膨胀,必然造成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学校一方面很少提供给学生真正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一方面在理论上的研究和建设也很有限。面对广告这个不断变化,重视市场规律和团队合作的综合学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3)从学生层面上看,盲目重技术,急功近利。学生没掌握好设计基础,没有设计理念就盲目重技术,对自身文化底蕴的培养不够重视。社会上大部分广告公司希望用一些实际操作熟练的毕业生,并不很重视创意、文化、艺术这些层面的需求。他们只是需要更多更快的完成设计生产。这种完全是经济利益趋势的需求对于已经或将要学习广告设计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误导。导致学生无法安心全面扎实的学习,而是仅仅急于掌握各种设计软件的操作。
以上三个层面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各环节、各层面缺乏人文精神。
2人文精神的含义
狭义的“人文精神”,将文学、哲学、历史、艺术、伦理、地理等人文学科作为基础,关注人的审美情感、思想道德和人格完善,它的核心是强调人格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以及对人类和自然的关爱等。从个人角度来看,主张人要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懂得关爱,提升精神境界,提高生活品位。广义的“人文精神”,以整个人类文化作为基础,也就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基本精神。它不仅包含艺术精神、道德精神,也包含科学精神等一切人类崇高的文化精神。科学精神中的基本要素,如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充满幻想、勇于创新、永不满足等,无不闪耀着人文的光辉。
简要言之,人文精神是诸多文化要素的复合体。如认知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处世哲学、道德意识、审美情趣、人格理想、价值观念、政治信念、爱国主义等等,都是构成一个民族人文精神系统的重要因素。
3广告设计教育需要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改造社会和我们人类自身的有力武器。它能引领我们提升设计理念,提高广告设计作品的文化艺术质量。广告设计需要人文精神的注入使其作品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广告设计教育注重人文精神则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人文涵养及创造力。
4设计本身需要人文精神
一切设计都存在着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即为什么而设计?设计的功能是什么?怎么样的设计才是美的?这一切都需要人文素养为其提供精神指导。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实用性强的综合性学科。是功能效用与审美意识的统一,是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直接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设计的目的在于为人类服务,“设计以人为本”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设计人性化是发展的大趋势。
5广告设计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当前部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加之对计算机的过分依赖,使得思维上缺乏创新,思想上缺乏深度。从近几年的学生作品来看,对计算机的依赖超出想象,不善于挖掘内涵,机械的从素材库里东拼西揍的完成设计作业,自己的创意思想越来越少。这种现况我认为根本原因是缺乏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加强。
(1)教学方式人性化,不要扼杀学生的个性。每一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设计教育过程的重点。要营造创新的环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教学方法上多用采用启发、对话、讨论、讲评的方式去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特别是在广告设计学科的高等教育中,教师应当是“引导者、组织者、指导者”的定位,引导学生专业学习和志向爱好,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专业实践。目前我国的广告设计教育模式主要还是以教师单方面授课,学生个人动手实践的模式居多。我们应探讨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模式。比如以广告项目为中心的方法,学生自组团队,模拟广告公司竞标的流程,或者与企业合作共同完成课程的尝试。教师把握好大的方向和步骤,并给予不同团队一些建议。在这种模拟现实的互动教学中,学生会更加投入,互相协作并且了解自己哪些方面有所欠缺,为自己深入学习指明了方向。在为企业培养有潜力的人才的同时也给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2)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涵养。我们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有技术的素养,还要有人文的涵养。其范围博大而丰富,如中国的哲学思想、古典文学、艺术精神、审美境界、书画篆刻艺术、民间艺术、汉字、园林、建筑、陶瓷、石雕、木刻以及音乐、诗词、戏剧、典故、传说、中药、针灸、武术、围棋、饮食、茶道……这些都是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文化资源。为此我们在广告设计教育环节中要积极倡导设计的人文精神,树立先进的现代设计文化理念,注重设计对文化的再创造。在每个设计课题中引导学生感悟此项设计的思想内涵,精准所要传达的信息。在建立清晰准确的设计思想、发现并创造独特视觉语言的前提下大胆尝试,用自己的设计语言去表达人文思想,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在创造中体现设计的人文精神。
篇4
关键词:古代体育活动;文化精神;研究
一、中国古代体育的丰富内容
中国古代体育或者说体育游戏, 是中国古代庞大的体育体系大致包括导引养生术、武术、民间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其历史发展来看,古代民间体育无论起源于战争、劳动或是什么, 但最终都演变为人们休闲娱乐的载体不管它有教育价值、健身价值或是什么,但归根结底, 娱乐则是其主导的价值取向。历史上, 民间体育以其浓重乡土气息和鲜明民族特色的娱乐性极大地丰富了古代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并在源远流长的五千年历史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色,成为我国古代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生命追求中的养生运动
原始社会后期,人们已经认识到:活动身体可以治疗疾病,这就是“医疗体育”。《吕氏春秋·古乐》说:“息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雍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陶唐氏就是传说中的帝尧,当时中原一带洪水为患、空气潮湿,人们心中郁闷、手脚肿胀,从实践中总结出一种类似舞的动作活动肢体,可以使血脉流通、筋骨舒展,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
(二)军事训练中的武艺运动
由于夏商西周时期阶级斗争尖锐、军事活动频繁,统治者十分重视军事训练,从而兴起了军事体育。射箭和御术都是重要的军事技能,也成为当时学校教育中类似体育的重要内容。这时,还出现了用以操练军队的“武舞”,西周时著名的武舞有两种,一为象舞、一为大武舞。操练时金鼓大作,气氛紧张,“持干戚以舞”,“发扬蹈厉以示勇”,可以振奋士气。这一时期的田猎也成为了士兵增强体能和提高射击水平的活动。
(三)宫廷生活中的竞技娱乐活动
夏商西周时期,田猎是广为流行的宫廷活动。它不但可以健身与娱乐,而且能够练习人们骑马射箭和指挥调动队伍等实践的技术与技能。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宫廷娱乐内容形式多样,如蹴鞠、围棋、象棋、投壶是当时宫廷活动的主要内容。秦汉三国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宫廷体育也开始兴盛。
(四)节日风俗中的游戏娱乐活动
在中国古代的种种喜庆、祭祀和纪念的民俗节日里,古代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将体育寓于欢庆丰收、欢度佳节、喜庆新婚、闲暇消遣的娱乐之中,扩大了欢快、娱乐的氛围。早在原始社会,每当节日或丰收时,人们就伴着击打石块的节奏,模仿各种动物形态跳“模拟舞”以此庆祝。夏商西周时期,人们把田猎作为节日风俗时的休闲娱乐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逐步形成商业和文化的中心,适应市民生活需要的文化娱乐活动也越来越多,如每年五月初五的划龙船、荡秋千、飞鹊等深受当时人们的喜欢。放风筝可谓从古至今最受人们尤其是儿童欢迎的游戏娱乐活动之一, 还有古代繁多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不乏儿童放风筝情景的描写。
(五)学校教育中的修身教化活动
中国古籍《周礼·地官司徒》》记载:“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即射箭)、御(即驾车)是属于体育的内容。据考证,金文中已记有“学射事”,“六艺之学,西周盖已大备”。夏商时的学校,实行文武兼习的教育而偏重于武。夏朝时,有“序”、“校”和“学”三种学校机构,培养奴隶制国家统治所需的人才。其中“校”不仅是实施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场所,也是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的专门机构。到了商代,学校增加了“教”、“庠”、“瞽宗”的形式。由于统治者把宗教和军事用作维持其统治的两大支柱,宗教教育和军事训练便成为商代教育的中心内容。射箭和车战技术的训练,都被列为当时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中国古代体育所表现的独特文化精神
(一)智力并重的哲学意味
以竞技、娱乐、养生为内容的中国古代体育,大量引入了一些古代的哲学概念和思想,如“气”、阴阳五行、八卦、天人合一、动静相因相成、整体与局部的对立统一等等,并用来解释或指导体育实践,这种状况在武术和养生术中表现得尤为充分。而在诸子哲学特别是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形神统一的人体观,及运动与静养相结合的养生思想,把人看作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按照自然界的变化去调整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淮南王对养生观点主要强调“形神二元论”和“静漠恬淡”。古代体育很强调体育道德,如射箭、投壶、剑术等,常被用作自我道德修养的手段。武术不仅追求功夫的高强精湛,也十分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
(二)儒道文化精神的传承文脉
中国最古老的竞技运动如射箭、角力等被纳入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形成一整套的体育仪式文化。武术道德中包含的宽厚、容忍、人道、谦虚、忠诚的观念,反映出儒家的“中庸”思想。一种叫“十五柱球”具有浓厚道德色彩的体育游戏活动,用滚动的木球击打十五只平底的小木柱,每根木柱上写有一个字,依次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傲、慢、佞、贪、滥。前十个字用红笔写,后五个字用黑笔写,击中红字受赏;击中黑字受罚。我国古代的道学认为:气是宇宙生命的基本物质,人作为宇宙中的一分子,同样是由“气”所形成,生命的盛衰,取决于气的盈虚。
(三)象征吉祥如意的生命表现
中国的古代民俗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转为娱乐礼仪型,寄托着人们对风调雨顺、衣食丰收、家宅安泰、人马平安等祈福迎接、驱灾辟邪的愿望,及祈求家族兴旺、子孙满堂的幸福憧憬。狮子在中华各民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古代中国的许多地区和民族都盛行举行崇敬龙、模仿龙、祭祀龙的仪式,民俗活动中的“ 赛龙舟”、“闹龙灯”活动,都象征着华夏民族恢弘磅礴、雄浑豪壮的精神气势,表现着人们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和伟大生命力的象征。
三、结束语
古代体育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祖先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无庸讳言,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尤其是在现代化大潮的影响下,许多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已经为现代人所遗忘甚至早已销声匿迹,真正成了“ 书本里的文化”,着实令人遗憾。21世纪,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休闲时代在中国已初见端倪。面对这一社会现实,积极保护、深人研究、努力继承、弘扬和发展传统的民间体育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让古老的中国民间体育重放光彩,充分发挥其休闲娱乐功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休闲娱乐的心理需求,这是我们应该也必须拥有的态度。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丰富多样的体育内容,以其深层次的哲学思想、成熟的训练方法、完美的艺术形象和回归大自然的情趣为世人所瞩目,值得弘扬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院出版社,1988:1~131.
[2]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45~107.
[3]汪伟信.论中国古代体育的文化特征[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9(3):6~8.
[4]黄时鉴.元朝史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46~135.
[5]崔乐泉.从出土文物看汉代的体育[J].文物,1992(2):13~16.
[6]旷文楠,胡小明.中国体育史话[M].巴蜀书社,1989:7~192.
[7]习云太.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75~113.
篇5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综合分析法,从文化学、传播学、民俗学视角对2010年广州亚运与岭南休闲体育文化融合传播作出相应探讨与分析,了解历届亚运会主题口号时举办城市文化传播的影响,思考201。年广州亚运理念:“激情盛会,和谐亚洲”,它将充分体现竞技体育与休闲体育文化完美结合,创建以休闲体育为核心的东方体育文化理念,打造广州亚运休闲体育盛会,将东道主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亚洲,走向世界。
1.2010年广州亚运理念与休闲体育文化的联袂
1. 1广州亚运理念充分把握时代主题—“和谐时代”、“休闲时代”
广州亚运理念:“激情盛会,和谐亚洲”把握了时代主题,又体现了亚运会的宗旨和举办城市的热情,同时表达了亚洲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如1951年的印度新德里举办的第一届亚运会,用的是“红色太阳”的口号,是当时亚洲追求初升之日的发展愿望。广州亚运必然受到岭南文化的熏陶,而且广州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城市,热情洋溢地迎接来自亚洲各地的朋友来参加2010年亚运会,让参加亚运会的亚洲同胞感受到广州亚运会的激情,让亚洲人民从激情亚运中融合休闲体育思想,创造和谐亚洲。对刚结束不久的北京奥运,我国赢得金牌第一的东道主荣誉,对于亚运这应该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应该突出激情亚运、和谐亚运、休闲亚运,打造我们亚洲休闲体育文化理念,传播休闲体育文化。
1. 2广州亚运新增项目富有休闲文化特征
广州亚运会是亚运历史上设项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届亚洲盛会。在42个大项中,既有28个奥运会比赛项目,也有14个非奥项目,新增项目为体育舞蹈、龙舟、轮滑、围棋、象棋、板球等6个项目,其中3个项目属于中国的,都是属于休闲体育项目类,龙舟进入亚运会,展示了“粤人喜水善舟”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特色,而且在广州亚运会官方网站主页面版头设计起伏的线条及龙舟图案,融人了龙舟这一本土元素,充分体现了本届亚运会朝休闲盛会方向发展。广州亚运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岭南文化的陪衬下尽显东方特色,追求“天人合一”,淡化竞技,实现“人与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将广州亚运会打造成为休闲体育盛会,树立亚运以休闲体育文化为核心的理念。
1. 3广州亚运与东方体育文化之说
先从亚运会的渊源说起,在20世纪初叶,受西方体育文化输人的影响,部分东方国家开始发展起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开始有了区域性的体育国际交流,进而开始酝酿东方体育文化的整合,之后便出现了亚运会,从此我们的东方体育文化被竞技体育文化代替。1913年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第一届东方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亚运会的雏形,菲律宾、泰国、台湾、日本、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了这次运动会。最初,每两年举办一届,到1934年为止,共举办了十届,后被称为远东运动会。1840年,爆发,西方体育文化曾搭乘在殖民化的轧道机上,把东方各国的原体育文化推挤到边缘,几于湮没。然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体育文化又如同割草机一样把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修剪得整整齐齐,各种民族体育文化作为弱势文化,在“弱肉强食”的规律面前,变得如此苍白,各种民族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之间形成了一种绝对不对称的文化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发起东方体育文化,确立东方体育文化哲学思想,以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谐等观念为主导思想,广泛结合亚洲各国的民族体育文化精髓,打破亚运会过去的精英型的选拔式,应该是联欢盛会,是健康、健身的休闲体育盛会,打造东方休闲体育文化理念的亚洲运会。所以,借广州亚运是传播东方体育文化的最佳机遇。
2 2010年广州亚运与岭南休闲体育文化融合传播分析
2. 1传播岭南休闲体育文化,塑造广东体育文化形象
岭南休闲体育文化是在岭南文化背景下孕育而生,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独秀一枝,成为东方体育文化的代表之一,经历了中西体育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经过了历史的验证。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不是一个单体,而是一个集合体,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传播。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是指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特质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社会群体和个体之间的传递。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历史悠久,而且有一段发展变迁过程,其传播与发展,互为表里,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既是一种通过岭南休闲体育文化塑造广东各地区体育文化形象的过程,也是一种通过多种传播渠道认知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过程,还是一种通过对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解读了解广东兼容博大精神的过程。
2. 2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的核心内容—“武”、“狮”
武术和南狮是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在海内海传播最为广泛的岭南文化特色。岭南自古有狮武合一的传统理念,其中南狮是一门集南拳、跳跃、锣鼓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打造了岭南休闲体育特色,成为岭南传统休闲体育文化的精髓。随着岭南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健身与娱乐意识加强,每逢佳节,舞狮与武术成为庆典的主要亮点节目。此外,在公园常见踢毽球、打太极拳、羽毛球等,成为全民健身休闲体育项目的主体部分。
2. 3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体现亚运主题思想
体育大国进军体育强国,必须拥有我们自己的体育思想,那就是休闲体育文化思想,符合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核心—“中和”、“不争”,建立我们东方体育思想,与强烈的西方体育形成冲突,让我们中国为亚洲体育作出重要贡献,感动亚洲;将“休闲”思想灌人亚洲人民的脑海中,将我们中国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亚洲,风行世界。
3融合传播对策
3. 1成立亚洲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中心,建立研究机构
借助广州亚运契机和广州独特的经济和文化优势,加强与亚洲地区的休闲体育文化交流,这是打造东方体育文化的完美时刻,应该抓住机遇成立亚洲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中心,建立研究机构,加快亚洲体育文化发展,实现亚洲体育文化大融合,打造亚洲的体育文化理念。充分发挥广州亚运的机遇,迎合周边国家的体育文化思想,如印度的瑜伽,中国的传统体育养生,太极拳等休闲文化,举办每年的亚洲休闲体育大会。
3. 2充分利用大众媒体,提高媒体对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传播意识
大众传媒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那么,对大众传媒进行引导,提高他们对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才智,打造更好的传播理念和手段,使传播效果更明显。如凤凰卫视成为本届亚运会的媒体合作伙伴,它将把广州亚运会“激情”、“和谐”理念传递给全球华人,传递到全世界。
3. 3加强志愿者对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对“2010年广州运会”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具有很大挑战性,也具有特殊性,是在国内进行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国际传播的一次非常好的机遇。正是这个特殊性,使岭南休闲体育具备了良好的传播环境。为此,加强亚运会志愿者培训,训练一批精通岭南体育休闲体育文化和了解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的高素质人才充当志愿者,为传播岭南休闲体育文化服务,使亚运期间的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做到面面俱到,把每一个海外受众作为传播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受众的群体进行分层,按不同国家或不同语言进行分群传播,让志愿者熟悉每一个国家的传播状况。尤其部分海外人士对以岭南武术为代表的南拳有一定的了解,可以根据其了解程度进行传播。
3. 4亚运期间举办亚洲休闲体育文化节,传播岭南休闲体育文化
亚运会是我们东方的大盛会,是传播东方体育文化的大好时机,所以筹划亚洲体育文化节,以联欢形式灌输东方体育文化精髓,打造我们东方体育运动会的品牌,建立我们自己的亚运会理念—“健康体育,绿色体育,和谐体育”,贯穿休闲体育文化为中心,传播亚洲休闲体育文化,打造岭南休闲体育文化特色。
3. 5让广州亚运与旅游相结合,使国外友人零距离接触岭南体育文化
亚运服务部联合岭南地区旅游公司,组织运动员畅游岭南武术之乡,走进黄飞鸿的故乡,欣赏岭南武术与南狮表演,亲身体验武林传奇故事,此外还有佛山顺德的李小龙乐园,梅州的足球之乡,开辟一条亚运休闲体育文化旅游专线,打造亚运旅游品牌,吸引国外友人,使其零距离接触岭南体育文化,让其感受岭南休闲体育带来的乐趣。
- 上一篇: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
- 下一篇: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