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

篇1

关键词:欧债危机;影响;启示

中图分类号:F81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4-000290-01

一、欧债危机形成的原因

(一)受世界经济危机冲击,欧洲各国财政长期高赤字

由于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欧盟各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欧盟2009年至2014年GDP增长率分别为-4.4%、2.1%、1.7%、-0.5%、0.1%和1.3%。欧元区国家2009年普遍出现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超过3%的情况。在危机的冲击下,失业率不断攀高,就业条件日趋恶化。对于欧债危机的起始地希腊来说,经济结构不合理,严重依赖旅游业和航运业,更难以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为了刺激经济,各国不得不使用高赤字的财政政策。

(二)欧元区货币和财政政策二元结构为债务危机埋下祸根

欧元区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但与其关联紧密的财政政策框架却未能形成。欧盟1997年通过的《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了欧元区的各国年度财政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但这一规定没有充分考虑欧元区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差距,故这一规定始终未能得到严格执行,关于债务的标准实际上丧失了约束力。因而,欧元区国家失去了利率和汇率两大工具。只能依靠财政政策来调节各国的经济。且一些国家遇到经济困难时只能依靠成员国彼此之间的互救互助,欧洲央行却不能对某一国家实行单一的救助。

(三)欧元区各国经济结构失衡

欧元区各个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德国、法国等国经济发展较发达,德国一国的GDP就占欧元区GDP总量的20%。而希腊、爱尔兰、葡萄牙等国经济相对落后,且这些国家在经济体制与运行方式上与德法等国也有较明显的差别。在欧元区成立之后,德法等核心国利用制度、技术和资金优势,享受了地区整合和单一货币区域的好处,垄断了欧盟对外出口的绝大部分份额。强国和弱国之间的优势与劣势越来越明显,甚至出现了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经济强国无法带动弱国发展,经济弱国的放缓同时拖慢了强国发展的脚步。发展后劲不足,又要筹措资金偿还不断到期的债务,所以欧债危机愈演愈烈。

二、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一)外汇储备缩水,外债风险增大

根据相关专业机构的统计数据分析,中国投资于欧洲的外汇储备的收益率近年来已降至零,甚至一度出现负的收益率。用真金白银换来的外汇储备因为主权债务问题货币当局超发货币和该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而缩水。根据渣打银行的统计,中国外汇资产中欧元占比达到25%,因欧元贬值使我国损失达到了350亿美元。

(二)影响中国的出口贸易

欧盟没能有效的遏制希腊债务危机,使得现在债务危机已经波及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大有席卷全欧之势,使经济危机之后的欧洲经济复苏难上加难。西方国家持续高失业率、高通胀、内需不足,各国政府对本国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大,贸易壁垒手段层出不穷。而欧盟是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市场,这对中国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造成了很大影响。而中国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出口又受到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国经济造成很大压力。

(三)金融市场受到冲击,金融安全受到影响

投资者对欧洲债务危机的担忧愈加严重,从而使国内金融市场短期内受到很大冲击。欧债危机实质上是信用的过度扩张。与欧盟联系紧密的中国国内企业即及银行面对的风险也会随之加大。此外,中国巨额的地方政府债务存在较大的隐患,很容易受到金融体系震荡的影响。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金融监管部门也进一步加强了观测和预警,并采用了对冲等手段确保中国经济不受大的冲击,确保金融市场能够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三、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几点启示

(一)正视地方债务风险,逐步化解地方债务问题

2015年中国地方债务大约为16万亿人民币,约占GDP的24%。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各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不断从银行取得信贷,加大对公共项目的投资力度,偏好于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希望以此拉动GDP增长。而这些项目投资回收期较长,自偿能力较低,这就给地方政府留下了未来的债务负担。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欧元区较为贫穷的国家如葡萄牙等国通过实施过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赤字来拉动经济。再加上我国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较低,更使得部分省份财政收不抵支。因此,我国有必要高度重视地方债务问题,以及由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引起的信贷风险,严防由此转化为系统性经济金融风险。在运用略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过程中,逐步化解地方债务问题。

(二)外汇储备多元化,降低外汇储备缩水风险

中国具有高额的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美国、日本以及欧元区发达国家的国债,但当前欧洲债务危机的现实说明这种做法也不是绝对安全的。欧元贬值直接造成了我国外汇储备缩水。故在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上,要发展多元化的投资方式,除了购买发达国家国债,也可以让外汇储备机构参股国际上的优质企业。此外,还要注意外汇储备的规模管理,过于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使我国易受到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推进金融市场监管改革,保证金融业健康发展

篇2

关键词:希腊债务危机;劳动价值论;市场经济

始于2009年希腊的欧洲债务危机直到今天不但没有解决,而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了解清楚危机爆发的背景和原因对研究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着极大的意义。

一、希腊债务危机爆发的背景

自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都普遍采取了货币与财政双宽松的刺激政策。这在一定时期内有效地抑制了全球经济的下滑;但与此同时,由于大规模举债,各国政府的债务负担大大提高,特别是欧洲一些因人口结构等因素本来就债台高筑的国家更是雪上加霜。欧洲债务危机正是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必然地爆发了。希腊便是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2011年10月,希腊政府试图通过“公投”来解决因处理债务危机而导致的财政紧缩。因为紧缩的财政政策这意味着公共服务的严重削减、更高的税收、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提高,甚至实际收入的下降。习惯了高福利的希腊民众怨声载道,街头抗议此起彼伏。

二、从劳动价值论看希腊债务危机的成因

希腊爆发债务危机并不是突如其来的洪水,在其背后既有着冰川融化似的主要来源,又有着许多涓涓细流的推波助澜。用劳动价值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观察、分析此次欧债危机,就不难发现其深层次的原因。欧盟国家脱离实体的经济政策衍生出养懒汉的高福利政策,使得国民不愿意劳动乃至不懂得如何劳动。包括希腊在内的大量欧盟成员国因缺乏对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和服务市场的重视, 把经济增长的落脚点放在房地产开发、金融领域的扩张等容易形成泡沫的领域。结果是一个没有实体经济支持的国家必然造成了经济结构的失衡与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具体说来包含以下几点。

1.虚拟经济在国家经济中比重过大

希腊是典型的过度依赖周期性较强的产业,导致国民经济在危机面前显得脆弱异常。希腊经济增长主要靠旅游业、造船业、文化业和农业,因此“国际金融海啸”的袭来使希腊经济遭受严重打击。忽视了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长期背离实体经济的模式最终导致经济的崩溃。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导致的财富两级分化衍生出畸形收入分配制度缓解矛盾。

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就决定了财富必然向少数人手里集中,而为了缓解社会矛盾,二战之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以高福利为特色的社会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但是,畸形的收入分配制度积累了大量危机隐患。一是工资水平,欧洲各国以“高工资”著称,就连希腊这样一个在欧洲较为贫穷的国家,社会工资水平一直在高速增长。二是社会福利,欧盟各国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等各类福利制度,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希腊人有着世界上最昂贵的养老金体系。高昂的社会福利使得人们不愿意工作,失业人口的增加也限制了政府的税收收入的增加,造成多年的入不敷出。财政收入的勉强维持与工资福利持续攀升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3.欧盟有统一的货币却无统一的财政。

欧盟的成立使欧洲多国似乎进入了大一统的时代,然而仅仅是货币的统一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对欧元区各国来讲,单一货币制度有着降低成本、增加贸易便利性、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但是它的先天缺陷对于危机应对却更加被动。

首先,欧元区各国在充分享受统一货币低成本的同时,也让渡甚至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主动权,因为欧元区国家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不论穷国富国,财政状况和进出口形势如何,都将实施“一刀切”的货币政策,特别是秉承“盯住通货膨胀”的单一货币政策,崇尚“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模式,这使得希腊享受到近十年的低廉借贷成本,维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但同时也掩盖了其生产率低但劳动成本高等结构性问题。其次,在单一货币制度和欧洲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一国债务危机往往会通过传染效应向其他国家扩散,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必然通过对本国有利的财政政策却不会顾及其他。欧洲中央银行在危机前面显得形同虚设,不能对成员国进行救助。

4.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国际市场投机行为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金融危机期间,市场投机行为打着创新的旗号,通过金融衍生品等渠道来谋取利益。2001年希腊加入欧元区时,由于不符合《马斯特里赫条约》,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集团便为希腊政府设计出一种“货币掉期交易”方式,为希腊政府掩饰了一笔高达10亿欧元的公共债务,从而使希腊在账面上符合了欧元区成员国的标准,而高盛集团也因此收到希腊高达3亿欧元的佣金。不过高盛集团为防止自己的投资落空,便向德国一家银行购买了20年的10亿欧元CDS“信用违约互换”保险,以便在债务出现支付问题时由承保方补足亏空。随着货币掉期交易到期,希腊的债务问题便暴露出来,欧元紧跟下跌、希腊评级降低、融资能力下降、成本剧增,对希腊支付能力承保的CDS价值翻番上涨,高盛集团从中再次牟利。由此看出,国际市场投机行为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三、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建立之初也学习了欧美国家的“先进”经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的言论也曾经从某些学者的口中说出。但是欧债危机如同一记警钟敲响在我们的改革路上。我们应当理性地看待欧洲债务危机的给我国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1.欧洲债务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对欧盟的出口市场的萎缩。中国对欧洲的出口占到总出口量的20%,其地位比美国市场还大。自2009年12月以来,人民币对欧元的实际汇率已升值了15%以上。中国出口商的利润在10%左右,就意味着出口商如果不能成功涨价,利润将大幅下降;但如果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涨价,中国商品又会在欧盟遇到困境。出口的影响会传导回国内至实体经济或及金融市场。

2.欧债危机对中国有利的一面。

中欧双边投资的增长前景仍可期待。欧盟是中国吸收外资的第四大来源地和中国最大的技术引进来源地。从最新的情况看,中欧双边投资并没有受到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不利影响。另外,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向中国企业和投资者示好,希望借助中国资金提振其疲软的经济。预计将有更多的中资企业以此为契机,通过参与项目、并购等形式进军欧洲市场。

自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对欧洲经济和欧元的前景充满了担忧,对欧洲的投资信心也处于低谷中。但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欧洲的债务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欧元制度也会得到保持和巩固。因此,在与自身长期战略相契合的前提下,在全球对欧洲普遍持悲观和质疑态度的时候进入当地市场,相当于“雪中送炭”,更易得到对方监管当局的欢迎和支持,从而加快监管审批流程。

3.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点启示。

(1)在出口方面,未来的欧盟出口市场的持续萎缩。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这是中国逐步转型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出口产品应当逐步转向低资源消耗、高智力消耗的方向。

中国一直在追求转变增长方式,走精细化发展的道路。因此,在中国的初级物质生产水平已经很高的情况下,必须停止资源消耗性的生产,生产过剩的情况也略有显现。而近年来转变增长方式却一直缓慢,欧债危机却加速了这个转变过程。欧债危机不仅是欧洲的危,也是中国的机。目前国内种种中小企业危机,是转变过程必然要发生的。

(2)引以为戒,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要全面审视债务问题。

这其中就需要重视地方债务问题,据统计,截止2011年6月,地方债务已达7.66万亿元,远远超过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而接下来的3年期间,大量地方债将进入还款期,城投债风险会在未来两三年集中爆发,而今后两年内地方债务的积累仍然会维持在很高的水平。因此,为防止出现违约风险,对一些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的临时性债务风险要高度重视,确保债务安全,促进宏观经济的平稳进行。

(3)欧元危机对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启示。

由于缺乏与统一的货币政策配套的财政政策,造成了欧元体系的失衡。因此,人民币国际化需要进一步完善货币财政政策的制度建设。同时,利用此次契机,加大国际的人民币使用量,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良好基础。而且本次危机暴露出的欧洲体系问题,为亚洲货币合作提供了借鉴。亚洲危机以来,在亚洲成立共同区乃至“亚元”的呼声高涨。但是从希腊加入欧盟的教训来看,只有成员国在要素自由流动、经济趋同等情况下,加入共同货币区才会带来福利增进,条件不成熟却勉强加入可能得不偿失。所以,亚洲设立货币共同区的条件还未到来。

总而言之,此次欧债危机的本质是经济发展脱离价值基础而造成的。为了维持“繁荣”的假象扩张虚拟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可以带来利润,但没有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就不能够创造出价值。我们应当引以为鉴,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上选择适合的方式是值得不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刘晓玉:从金融危机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J],群文天地,2010(20).

【3】张尚斌:希腊债务危机——美国未来十年的榜样[N],证券市场周刊,2009,(12).

【4】张锐:希腊债务危机的成因与影响[U],中国货币市场,2010,(3).

篇3

摘要:历时近两年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世界其他地区和经济组织纷纷向欧元区诸国施压,要求欧元区尽快拿出解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方案和承诺。本文结合前人已有的研究,从外部压力,自身政策设计缺陷和欧元区成员国经济不对称性三方面分析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形成的原因,并提出改革财政政策,加强欧洲央行“最后贷款人”的作用,根据经济规模设定不同的准入标准等政策建议。

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成因分析

2009年出现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欧盟国家频频陷入经济困境,爱尔兰和希腊已经深陷其中,葡萄牙和西班牙也开始告急,如今美国和众多IMF成员国呼吁欧盟需要紧急处理欧元区债务危机问题,否则将拖延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甚至会拖累全球经济再次陷入整体衰退中。伴随金融海啸引发多家银行破产,最终使爱尔兰陷入债务危机。高盛等多家评级公司降低希腊政府的主权信用,继而引发希腊陷入主权债务危机。近期,国际金融市场将注意力逐渐从爱尔兰转移出来,开始关注欧元区一些较小国家所面临的财政挑战,葡萄牙就在其中。可以看出,“欧猪”国家受危害较大,欧元区其他大国如德国、法国等,虽然本国实体经济影响不大,但是金融市场也受到债务危机的冲击。

(一)外部压力导致欧洲债务危机加剧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使得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中。受次贷危机影响,欧元区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危机引发的通胀影响。2009年年底,高盛曝光希腊政府利用货币掉期交易和信用违约掉期合约违规操作,同时宣布下调希腊主权债务信用等级,之后多家分级机构纷纷做出同样的决策。本次危机后,一些学者提出欧元区将走向终结。作为欲与美元相抗衡的区域货币,经过多年的努力,欧元确实取得了较高的国际信誉。但是由于存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欧元区本次债务危机将集体陷入主权信誉危机。

(二)欧洲央行统一的货币政策与欧元区松散的财政政策和监管机制

欧洲以外的众多学者将此次债务危机的矛头指向了欧洲经货联盟的合作机制,认为“统一的货币政策,分散的财政政策”的机制设计是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2011年欧元区成员国由最初的11个扩展到现在的17个,欧元区的逐步壮大更加证实了统一货币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各国的货币政策交由欧洲央行统一决定,各国只能运用财政政策来调节各自的经济。欧元区针对成员国财政政策的调整先后提出了两个重要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后文称《马约》)和《稳定和增长公约》(后文称《稳约》)。

《马约》和《稳约》对欲加入和已经加入EMU的国家设定了财政趋同标准,这些财政趋同标准在一些国家加入EMU时就不被严格遵守。财政纪律缺失造成“搭便车”行为。欧元区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而各国实行财政政策时只会考虑本国的利益,各国单独的财政政策与欧元区单一的货币政策不能相互协调,不论是对成员国经济增长还是对欧元区域经济增长都是很不利的。

(三)为了满足欧元区的政策标准,各成员国的经济不对称性不断加剧

欧元区各成员国的初始经济是不对称的。特别是在经历了十多年的一体化进程后,欧元区的不对称性在逐步加大,而不是逐渐消除。在未能严格按照财政标准、财政纪律要求的情况下,各成员国的经济不对称性却越来越凸显,欧元区的现实发展出现了与理论自相矛盾的现象。在经济繁荣时,欧元区各国更愿意加强贸易往来、金融往来,从中获利颇丰;而在衰退时,欧元区各国的团结明显不够,甚至有学者提出放弃危机受损严重的国家以保证自身不受波及(欧元区对危机的处理有明确的“不救助”条款)。一旦危机来临,首先受冲击的是小国,而小国受损又会拖累大国,这样就使得整个欧元区陷入危机的困境。

二、应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几点建议

(一)改革财政政策,提高财政纪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欧元区松散的财政政策以及过于严格的数量标准需要改变。针对财政赤字,应该不仅考虑短期平衡,还要考虑中长期的经济平衡。这样就不会将关注点过多的聚集在经济衰退时期,衰退期之后会有一段低速增长阶段。在这个时期,应该允许年度财政赤字的增加。另外在公共债务低于上限时,要允许年度财政赤字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而公共债务方面应该考虑债务的可持续性, 要允许各成员国最大限度的运用汇率和利率等货币手段来调节短期金融市场,在中长期通过提高自身经济实力来补偿债务损失。另外,各成员和欧洲央行应该设立一项“特别基金”,这种基金既能起到遵守财政纪律的激励作用,也能帮助政府将经济繁荣时期的财政盈余转移到经济萧条时期。

(二)加强欧洲央行“最后贷款人”的作用

针对各成员国的债务问题,欧洲央行应及早拿出解决方案。债务危机国在接受IMF和其他国家救援的同时,区域内大国更应积极行动起来,但是一些质疑的声音反复出现,给欧元区市场造成了信任危机。以价格稳定为目标的欧洲央行及德国,对于这次债务危机的反应比较缓慢,他们似乎不很乐意进行救助。虽然他们是在争取更多的时间拿出更合理有效的应对办法,但是针对短期内重振欧元的信誉,紧急救助是唯一的办法。想要依靠危机成员国本国经济的自身调整和经济复苏来解决债务危机还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三)根据经济体规模设定不同的准入标准

既然欧元区的建立在最开始主要考虑的是大国的利益,那么不妨要求小国在形成一定经济规模时才可以加入。这个经济规模是要与欧元区的大国经济体形成互补或者能与大国协调发展。这需要欧洲央行从实体经济,银行业,证券业多角度考虑,制定严谨的审核体系,进行严格的审核才能通过。在设定准入标准时,可以采取分层次实现目标的形式以满足不同经济体的经济发展要求。对于大国来说,准入标准与财政纪律的要求可以严格一些,而对于希腊、爱尔兰等小国,准入标准与财政纪律的要求可以宽松一点。另外,已有的财政纪律和趋同标准的严格的数量标准肯定是不合理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四)提高自身经济实力,适度调整福利水平

欧元区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一体化的指引下,各国应该利用一体化带来的优势吸收别国的成功经验发展本国经济。其中人才和技术的交流非常关键,各国应该积极创造本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树立核心竞争力。欧元区国家可以结成产业联合伙伴,进而增强创新能力,在提高本国经济实力的同时,努力实现经济一体化。欧元区诸国大多是高福利的国家,这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高福利不一定意味着高的经济增长,高福利也意味着高的社会负担,各国在提高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可能更应该对于高福利的现状进行调整。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所产生的内在矛盾,可能的调整方案是在繁荣时期积极储备,以便到萧条期可以用来应对困难。

三、结语

欧元区的出现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准备,是欧洲诸国以区内和平,共同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而设立的,其承载的政治经济价值和历史使命重大而又深远的。货币的统一、关税的减免、贸易壁垒的降低,频繁的经贸、金融往来使得区域内各国经济总量增加,区域经济总量增加,对外统一的欧元信誉的提升等等都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好处。在繁荣时期给欧洲大陆带来了数不胜数的优势,如今到了艰难时期,要让欧洲诸国放弃多年来努力的成果并不现实。而这种困境是欧元区必然会面临的挑战,不论是从内部还是外部的冲击来看都是不可避免的。欧元区虽然是目前世界上程度最高的区域货币一体化地区,但是离理想的货币一体化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欧元区不可回避的动荡期即将到来,这对世界其他地区的货币合作和一体化进程具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①杨伟国.欧元生成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最优货币区;欧元;亚元;欧元危机;债务危机

一、引言

“最优货币区理论”首先由“欧元之父”蒙代尔提出,并经过麦金农、凯南、英格达姆等经济学家补充发展。该理论认为,在经济比较开放,商品、劳动、资本流动资源、产业结构不同而经济发展水平和通货膨胀率比较接近,经济政策比较协调的地区,形成独立的货币区,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协调各成员国利益的一致。

在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指导下,欧盟各国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2002年欧盟12个成员国成功启用欧元,从而开创了国际货币的新纪元。欧元的成功启用,是欧洲随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回应,创造出了一个与美元相同地位的货币,提高了欧洲在全球的战略地位。统一的货币带来更稳定的汇率、较低的交易成本、较高的价格透明度,从而减少了信息成本,提高了欧盟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了欧元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了欧元区国家的相互合作,有利于共同应对经济危机。

早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亚洲就开始探索区域内的货币合作机制。当时一些国家或地区提出了亚洲地区货币合作机制的设想,拟模仿IMF成立一个“亚洲货币基金组织”。这个方案在2000年演化为中日韩与东盟10国之间的一个货币互换协议清迈倡议,由签署双边协议的国家之间互相提供短期资金支持,以化解流动性危机。

2003年,蒙代尔曾建议,设立由亚洲地区某一组货币组成的共同货币,争取在每个国家不放弃本币的情况下,能让一种叫做“亚元”的区域性货币在亚洲流通。10多年之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亚洲地区的金融合作更为迫切,统一货币的意义更加凸显。然而,近期愈演愈烈的欧元危机却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以欧元为范例的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正确性,及其对亚元蓝图构建的镜鉴作用。要了解这些,我们有必要先对当前的欧元危机的成因做一个探讨。

二、当前的欧元危机及其成因

(一)当前欧元危机简介

自去年12月份希腊爆出债务危机以来,债务危机越来越像脱缰的野马,大有失控之势――欧洲除了保加利亚的赤字在3%的“警戒线”以下之外,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20国出现赤字超标问题。有数据显示,希腊2009年政府赤字占GDP比例超过12%,爱尔兰占10.75%,西班牙也超10%。此外,2010年欧元区总体赤字可能会超过GDP的7%。随着欧元区国家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国际评级机构标准与普尔于四月底继调低葡萄牙的信贷评级之后,又将希腊的信贷评级调低三个等级,降至BB+垃圾级。消息传来,全球股市为之重挫,一片愁云惨雾。 坏消息还不只这些。紧接着,标准普尔又以经济增长疲软为由,宣布把西班牙的债务评级降至“AA”,还指出西班牙的前景评级为负面,即未来六个月内可能会进一步调降评级。

欧洲债务危机让欧元汇率受到严重打击。在去年12月初欧元兑美元汇率曾经再度突破1比1.5的历史高位,但随着希腊债务危机的爆发,欧元汇率急转直下,两个多月来降幅约为10%。截至目前,希腊政府降低赤字的措施尚未取得各方的信赖,欧元还在继续经受冲击。很多人开始担心,希腊债务危机已开始演变成欧元的危机。

(二)导致欧元危机的主要原因

随着由希腊债务危机引发的欧元危机在是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不断加大,对于导致此次危机的原因探讨也层出不穷,其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点:

1、欧元设计存在体制、机制甚至制度上的缺陷

首先,政治和经济缺乏相辅相成。欧洲从统一大市场到统一货币政策,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但是,欧元区并非政治联盟,欧元创始人之一奥特马尔・伊辛最近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指出,欧元的设计宗旨就是欧元区成为一个货币联盟,而非政治联盟。因此,欧元区国家在政治上缺乏相互支持的约束力。相互独立且竞争的国家使用了无锚的“超货币”造成的后果是一旦受到冲击,各国家的利益泾渭分明,各自采取政策,欧洲中央银行形同虚设,无能为力。

其次,欧元区政策工具的“跛脚”。正如美国国投资家索罗斯所说的,任何一种成熟完善的货币体系都需要央行和财政部一同保驾护航。危机来袭之时,央行提供流动性,财政部处理公共债务。而欧元区只设有欧洲央行,却没有统一的“欧洲财政部”。欧元区缺乏与共同货币政策相对应的共同财政政策,影响了欧元区内部经济政策的有效协调和实施效率。

最后,货币红利和货币责任不对等,“搭便车”现象突出。以希腊为例,在欧元的“大伞”之下,多年来希腊政府得以维持低利率借贷的长期融资便利,债务规模远超其经济承载能力。也就是说,希腊这样的国家享受了欧元货币的好处,却逃避应当承担的责任。这种“搭便车”的行为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不容易暴露,一旦经济大环境出现问题,债务危机就变得非常突出。

2、欧元区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

希腊债务危机充分暴露出欧元区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弊端。一方面,像希腊这样的成员近年来经济竞争力相对下降,过度消费和房地产泡沫等经济隐患严重,加之出口少进口多,在欧元区内长期存在贸易逆差,导致资金外流,从而举债度日。根据欧盟的规定,欧洲各国在加入欧元区时必须达到“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不超过3%、公共债务在GDP中的比例不高于60%”的要求。而希腊现在的财政赤字率是12.7%,公共债务率则高达113%经常项目赤字不断累积。当金融和经济危机袭来时便成为薄弱一环,极易拖其他国家的后腿;另一方面,以德国为代表的部分成员经济竞争力相对上升,出口强劲,经常项目盈余不断扩大。

这种宏观经济失衡局面由于金融和经济危机而正在加剧。然而作为单一货币区,内部经济失衡给执行统一货币政策制造了障碍,尤其是在当前形势下,区内成员经济发展步调不一更给它们携手走出危机增添了难度,因为执掌欧元区统一货币政策的欧洲中央银行在实施“退出”策略时很难找到一份适合所有成员的时间表,导致危机愈演愈烈。

3、国际金融透明度太低

国际金融透明度太低,南欧等债务严重的问题国家自然而然成为了投机者攻击的对象。早在2001年希腊加入欧元区时,就请美国高盛公司利用当时欧盟财务规定上的漏洞,对本国尚未达标的财务状况进行了巧妙掩饰,虽然获得了一时之利,顺利加入了欧元区,却为日后的财政危机埋下隐患。而高盛等投资机构当然也不会做亏本的买卖,在一系列衍生品的帮助下,不论希腊乃至其他欧盟国家是否会出现债务危机,高盛集团都可以坐收渔利。因此,像希腊政府这样的的财务危机并非一朝一夕所造成的,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华尔街投资银行串通一气,在国家财政预算上弄虚作假因此,必须先彻底清理希腊乃至欧洲其他国家的金融衍生产品,最大限度地减少或者废除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合同,使欧元的经济基础保持透明合理状态,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4、欧元缺乏灵活性

相对于其他经济学家一直关注欧盟成员国的债务和赤字,并一致认为当前的欧元危机是由于政府的赤字开支引起的;诺贝尔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却认为引发欧元区危机的真正原因在于欧元缺乏流动性。该观点认为,在欧洲大陆远未具备推行单一货币的条件之前就推行统一的欧元是危机的真正来源。以西班牙为例,在危机之前一直是财政支出方面的典范,债务也较低。当房地产泡沫迅速增长,导致了西班牙物价的上涨远远超过了欧元区其他国家的增长,不断攀升的成本导致西班牙的出口货物越来越没有竞争力,而当房产泡沫破裂,西班牙深陷预算赤字之中。然而,由于没有自己独立的货币政策,西班牙政府并没有多少可以改善局势的措施。倘若西班牙依然使用的是过去的货币比塞塔(peseta),它就可以通过货币贬值的方式迅速解决问题。但是,西班牙不再拥有它自己的货币,这意味着它只能通过缓慢的、无休止的通货紧缩进程,重新获得竞争力。在各国还没具备实行单一货币的条件下强行推行欧元,而欧元缺乏灵活性,导致成员国在危机时只能处于被动地位,协调困难。

三、欧元危机给“亚元”的启示

虽然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关于在亚洲推行统一“亚元”的呼声不断,但亚洲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合作意愿方面的差距表明亚元的推出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一直作为亚元推出范本的欧元发生危机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探索、构建属于我们亚洲特色的统一货币方案。而欧元的先行先试及失败教训为我们构架亚元蓝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统一

欧元区各自独立的财政政策和统一的货币政策是导致欧元危机最根本的制度原因。而这一机制在现存各种不同版本的“亚元”即亚洲区域货币一体化方案中同样存在,甚至更严重。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亚元区”各国间差异、隔阂更多,对和自主性看得更重。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实施货币一体化而缺乏必要配套措施,当类似希腊危机的事件发生时,亚洲各国所面临的压力和威胁,将同样甚至更加严重。因此,推行亚元,需要的不是照搬欧元机制,否则只会适得其反,陷入更深的危机中。

(二)经济和政治要相辅相成

欧洲在缺乏政治联盟的情况下实现货币联盟,虽然超货币是一种革命性创举,但一旦危机爆发,问题也同样突出。这就要求亚洲国家在推行亚元时,要充分考虑到政治联盟先于货币联盟的重要性,虽然这样在亚洲实行起来会困难重重。然而,这次欧元危机充分说明,只有在政治和经济上相辅相成,才能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和帮助陷于困境的国家摆脱危机。

(三)构建亚元区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即就

只有成员国在资本和要素流动性、经济开放度、经济互补性、市场一体化、政治文化制度等方面趋同的情况下,加入共同货币区才可能带来最大的福利增进,在条件不成熟时勉强加入可能得不偿失。希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希腊在其经济发展水平与欧元区其他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的急于加入欧元区,导致其经济跟不上其他国家,财政赤字不断高涨,最终引发债务危机。亚洲应以此为鉴,充分考虑到当前亚洲各国经济政治存在的差距,循序渐进,逐步是实现货币统一;切不可盲目跟风,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强行推出亚元,那样只会陷入比欧元更深的危机中。

(四)增加国际金融透明度

相比于欧元区各国,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更为不平衡的客观事实要求亚元的推行要在一个国际金融透明度更高的条件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地减轻投机者的攻击。而要想增加国际金融市场的透明度,仅仅依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不够的,还有必要建立一个让新型发展中国家有更多话语权、信息高度透明化、金融交易便利化的国际金融稳定组织。该组织的设立,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亚洲乃至世界各国不断地探索。

四、结论

当前欧元危机还未见底,欧元命运前途未卜。亚洲各国应时刻关注欧元动态,探析欧元体系中存在的优劣势,从欧元危机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构建更为稳定可行的亚元蓝图提供理论依据,争取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尽早实现货币统一,共享其带来的经济腾飞!

参考文献:

[1]张明如.最优货币区理论和中国货币统一[J].长江大学学报.2006(4)

[2]张馨木.欧元与“亚元”[J].金融广角.2007(10)

[3]刘坤.希腊债务危机折射欧元区经济状况[N].中国青年报.2010.04.25

[4]李长久.欧元危机延续唱衰声音 设计存在机制性缺陷[N].经济参报.2010.04.22

[5]欧元危机应给“亚元”蓝图以警示[EB/OL].联合早报网.2010.02. 25

[6]债务危局,欧元危机[J].南都周刊.2010.03.13

[7]张海冰.解开欧元危机背后的谜团[N].新民晚报.2010.03.12

篇5

[关键词]我国高校;债务风险;成因

[中图分类号]G6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9-0130-0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高校已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而高速发展必定需要高额投入,但在财政拨款和其他融资渠道有限,无法满足高校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时,银行信贷就成为我国高校高速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由此导致我国高校债务风险日益凸显,它已对我国高校的长期稳定发展埋下了隐患。因此,分析我国高校债务风险的成因进而控制其债务风险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我国高校举债投资起初目的是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银行贷款通常用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需要的投资资金数目大并且投资回收期很长。2000年我国高校招生人数220多万,2010年招生人数竟然达到657多万,十年之间我国高校招生人数扩大了近三倍。如此一来,我国高校因迅速扩招带来了一系列教学需求,有些高校通过相互合并解决资源配置产生的资金问题,而大部分高校通过购买土地建设新校区来解决扩招的资源需求。但是,我国高校属于非营利性事业单位,自有资金较少,完成扩建项目需要国家财政投入大量资金,然而财政拨款大多无法提供我国高校扩张所需的全部资金,因此不足的建设资金只能依靠银行贷款。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因极速扩张而产生的银行贷款在如何运作和如何归还上缺乏科学的可行性分析论证,无法准确把握未来的经济效益,部分高校所贷资金超过自身实际的偿债能力,很可能产生不能按期偿还银行贷款的现象,从而导致债务风险的形成。下面具体分析我国高校债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1管理层债务风险意识淡薄,对债务风险认识不足债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债务风险,目前,我国高校各级领导普遍缺乏风险意识,对风险认识不足,风险控制弱化是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最大潜在风险。财务管理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有专业人才进行管理,但是我国高校重学术轻管理的思想突出,我国高校领导中有财务知识背景的较少。由于缺乏相关财务专业知识,最后项目决策中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占有较大比例,使得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我国高校的债务风险决非朝夕之间产生的,往往是由于我国高校管理者对债务风险的认识不足,对危机前的种种征兆重视不够,未能及时采取措施,以至于危机来临,措手不及。同时我国高校债务风险具有隐性特点,使人们对我国高校债务风险认识不足。另外,国内普通高校是公立制教育机构,所有权归国家拥有,与通常的企业相比,我国高校管理层不够重视投资项目,风险估计不充分。同时,在扩大办学规模的过程中甚至会出现我国高校之间互相攀比的现象,又因为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拨款,公办高校已习惯了无偿使用资金。因而出现“反正学校是国家的,银行的钱不贷白不贷,万一还不起贷款,国家不会见死不救”的心理,贷款自然是多多益善,导致我国高校没有树立债务风险意识,出现债务危机。

2大规模扩招和提高教学水平增加了我国高校债务风险一方面,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大规模扩招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为普遍的现象。我国高校蓬勃发展的同时使得我国高校教师、食堂、宿舍等教学资源超负荷运转,有的学校甚至将部分学生安排在校外租住,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生活带来了诸多的困难。由于学校的现有面积有限,面对增加基础设施和建设教学科研用房的强烈需求,我国高校必须扩建校园,因此建设第二校区成为大多数高校的燃眉之急。站在此角度看,某些学校盲目的扩张,是导致我国高校债务负担加重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我国高校为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长远发展的目标,必须改善现有教学条件,诸如教室与实验室改造、计算机机房建设、网络建设等,这些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尤其近年教育部开展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其评估指标对教学投入、生均教学设备值、生均校舍面积、生均运动场面积、生均用地面积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在我国高校大量扩招以创造规模效益的情况下,面对新的评估指标,为了保证学校评估过关,又不得不加大对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规模数倍扩张的过程中,国家基本建设投入和财政补助却没有相应地跟进。据测算,全国公办普通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后,为满足基本办学需求,需要安排基本建设投入约10385亿元,而同期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入(包括国债资金)仅840亿元,不到10%。从财政补助水平看,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办学的生均标准定额约为2.67万元,2005―2007年三年平均生均基本支出为1.91万元,按目前中央高校本专科生均拨款定额(平均6878元,未包含专项拨款)计算,财政生均定额拨款仅为生均标准定额的25.76%,为实际生均基本支出的36.01%,生均定额拨款与生均标准定额和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事业发展与事业经费短缺的矛盾逐渐突出,我国高校必须拓展融资渠道才能维持下去并寻求发展。面对教育竞争国际化和实现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目标,我国高校都或多或少参与了彼此间的激烈竞争。在国家财政拨款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我国高校只能选择其他的筹资渠道实现超常规发展,比如,与银行合作求得贷款。因为教育是对国民经济有先导性、全局性的基础性朝阳产业,建立教育投资理念给银行信贷业务开辟了全新领域。我国高校大规模利用银行贷款等改善办学基础设施条件,的确解决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困难,但是也从此背上了巨额的债务负担。我国高校大量贷款问题的产生离不开扩招后教育资源的短缺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矛盾,这是高等教育发展在特定时期的必然结果。

3财政拨入资金结构不合理引发我国高校债务风险财政拨入资金结构是指国家财政拨入资金总额中生均拨款和专项拨款各自占有的比重。专项拨款是指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学校不能随意安排更不能用于偿还债务。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对教育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大部分是以专项经费名义下拨的,在生均经费增长不大,学校可自由安排的资金增加不多。这在客观上增加了我国高校偿还债务的难度。削弱了我国高校偿债保障,从而加剧了我国高校债务风险程度。

4我国高校债务危机责任制度不明确

我国高校基本上属于公立性质,其资产属于国家所有,贷款的形成自然也属于国家所有。因此,我国高校不可能像企业那样通过从事经营活动获得利润来偿还债务。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来看,现在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对我国高校银行贷款产生的资产归属权还没有明确的规定,没有把我国高校的贷款行为纳入监管范围,没有建立债务风险的预警系统,也尚未明确我国高校债务危机责任的界定。

5我国高校缺乏科学的债务风险预警系统

债务风险预警分析是利用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上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在我国高校现有会计核算基础上,设置一系列相关指标,对我国高校财务活动中将可能发生的风险发出预警信号,为学校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但目前多数高校由于技术、人员素质和管理方面的原因,都未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甚至未认识到这道“防火墙”的重要性。另外,已经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的学校,其预警系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工作仍停留在表层上,因而无法准确估算出我国高校能承受的债务极限。

6我国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会计核算主要是“核算型”、“报账型”的模式,已经远远落后于我国高校改革进程,并与市场经济发展相脱离。现实中,有些高校的财务工作重点仍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等方面,过多注重服务职能却忽略了内部管理职能。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校经费全部是政府拨款,财务管理的目标仅仅是把钱用好,使得在现有环境下,一部分财务人员缺乏使用“经营型”财务管理的理念,教条执行国家财政法规制度。

虽然我国高校事业发展较快,但财务管理体制依然落后于教学、科研事业的发展。由于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和监管制度不完善,我国高校资金使用过程中常常发生操作不规范、核算不合理、审核不严格等问题,从而造成教学科研资源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同时由于我国大多高校财务管理力度有限,没有及时核对和催收往来款项,使之形成较大的呆账,从而使我国高校的资金使用缺少有效监管,不能对债务风险做出及时的控制和处理。

7现行我国高校财务制度的固有风险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科研经费和基建建设经费是分别核算的。其中一套是核算教学科研经费;另一套是核算基本建设经费。而我国高校基建建设资金大多来自银行借款,目前部分高校的基建财政拨款连支付利息都不够。这样导致基建投资核算体系演变为我国高校核算银行借款的账外账,隐藏了实际的我国高校债务风险。

8我国高校学费收入不足风险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至2010年的招生规模即已经达到657万人。但这种增长规模是不可持续的,随着我国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增长已得到控制,目前计生委和人口学界公认的我国的生育率(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的孩子数)只有1.8左右。即使今后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稳定在2010年的657万人,那么今后会怎么样?当年我国高校为了扩招而修建的教室、购买的设备所获得的贷款款项可能会由于以后生源的下降导致无法偿还,部分地方高校甚至面临破产境地。2006年7月10日,中国台湾主席在回答美国《时代周刊》的问题时说:“允许大陆学生在台湾大学入学,因为我们招生能力过剩,而他们则非常短缺”。可见台湾也注意到了大陆生源的情况。与此同时,现在香港的大学纷纷转向内地招生,分析其原因是什么?如果大陆生源不够,而又被香港、台湾以及国际的大学吸引部分(同时转移走大量学费),因生源减少导致的学费收入下降,也会加大部分高校的债务风险。

同时,我国高校收费制度经过几年的改革,目前已初步形成高等教育经常性成本分担机制,学费收入占学校收入的比例达30%左右,其中部分地方院校的比例则更高,能达到50%左右。资金筹集渠道的改变,使我国高校资金供应更加依赖于生源市场。目前,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追求名牌院校、重点院校是越来越多考生和家长的选择。这都对部分较低层次的高校生源产生了严重冲击,使学费收入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加大了这部分高校的债务风险。

随着国家财政化债政策的实施,目前教育部所属的高等学校债务危机已经得到缓解。但部分地方高校由于各种原因,其债务危机仍未得到彻底缓解。因此对我国高校债务风险形成原因的分析,对今后高校防范债务风险仍具有借鉴意义。

篇6

【关键词】 银行危机; 预警系统; 平衡计分卡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虽然近年来中国银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整体规模、资产质量、盈利水平、风险控制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但是银行业面临的复杂风险环境仍不容忽视。金融危机以来为了提振经济、扩大内需,政府主导的大量投资刺激了银行信贷规模的井喷式膨胀,虽然之后随着管控力度的加强增幅有所回落,但长期以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形成的地方债务在经济下行的风险中不断被暴露了出来,特别是在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持续发酵的背景下,不良贷款率上升的风险将对银行业提出严峻的考验。因此,居安思危,构建科学的银行危机预警系统,时刻监控银行的风险状态,避免美国式金融危机,则显得尤为重要。

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源自银行的内部系统和外部环境。国内外的学者研究表明:银行自身的脆弱性及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是银行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而宏观经济波动(如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动等)对银行的冲击则是银行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从内部系统看银行风险,Fisher(1933)认为银行体系的内在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信贷膨胀刺激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催生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间接鼓励借贷活动,直到“过度负债”状态,即没有足够的流动资产来清偿到期债务的状况,从而引起一个连锁的债务紧缩过程,并导致银行危机。Diamond and Dybvig(1983)指出银行资产与负债结构的不对称性以及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羊群效应(HerdBehavior)”使银行很容易遭受挤兑。叶望春、夏清华(2001)认为商业银行资产配置战略失误是银行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王爱民等(2005)则指出引发银行危机的内部因素主要有内控机制薄弱、贷款过于集中、银行投机行为等。

从外部环境看银行风险,经济繁荣时就已经埋下了金融机能失常和金融动荡的种子。Demirguc-Kunt and Detargiache(1998)研究表明,低GDP增长率、过高的真实利率以及高通货膨胀率都增加了系统性银行危机发生的可能性。Eichengreen and Arteta(2000)发现国内信贷额的快速增长、银行负债相对储备金的过度增长、国内金融的自由化都对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发生有很强的影响力。沈坤荣、李莉(2005)的研究则表明放松银行市场的准入限制,允许银行涉足证券、保险等业务,有可能诱发银行危机。陈雨露、马勇(2008)认为,一个国家对银行混业经营的限制越少,该国的金融体系越趋于稳定,发生银行危机的概率也越小。

上述研究为银行危机预警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预警指标体系既要关注银行内部系统的风险,也要关注银行外部环境的风险。然而当前国际上最主流的银行危机预警系统CAEMLS评级体系却只是考察了银行资本(C)、资产(A)、管理(M)、收益(E)、流动性(L)和对市场风险的敏感程度(S)六个内部要素,而对宏观环境、制度、传染机制等因素未予充分考虑,从而降低了预警模型的准确性。此外,CAEMLS更多地关注了银行“此刻如何”的结果性财务指标,而对导致结果的源头性、驱动性指标(如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创新)关注不足。这容易导致银行危机预警的时效性滞后,即便准确发出预警,银行也来不及采取措施。基于此,笔者尝试在平衡计分卡(BSC)的框架下,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全过程、多维度的银行危机预警系统。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银行危机预警模型基本结构

从风险传递的路径分析银行危机的成因,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一是温和蔓延型,银行内部机制僵化、缺乏产品创新和差异化服务、对员工的业务素质提高和职业发展关注不足(学习与成长方面),从而导致银行内部控制不健全、操作风险蔓延、业务流程不合理、综合效率低下(内部流程方面),并进一步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客户用脚投票、市场份额流失(顾客方面),最终表现为各项财务指标恶化,公司绩效越来越差(财务方面),没有足够的财力和精力保证员工提高和产品创新。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直至危机爆发。二是事件引爆型,看似合理的银行战略、治理结构和内控体系下,银行也保持了较好的盈利水平、资产质量、流动性和资本充足性,但在偶然事件(如操作风险)或外部冲击(如宏观经济恶化)的影响下,银行突然爆发危机,前者如巴林银行的倒闭,后者像雷曼兄弟的破产。

当前的银行危机预警系统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以资本充足率为主线的快速纠偏预警模型,二是以CAEMLS为代表的银行评级预警模型,三是基于回归分析、LOGIT分析、类神经网络等方法的数理统计预警模型。从预警指标选取的范围来看,上述方法主要是关注银行内部可量化的财务、金融指标,部分模型虽然也涉及了宏观环境方面的预警指标,但对银行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顾客等风险驱动的源头性指标却鲜有关注。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种战略管理和绩效评价的工具,较好地关注了银行内部价值创造的过程,并进行有效评价,使之更符合银行战略,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认为,将平衡计分卡应用于银行危机预警具有现实可行性:因为价值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风险产生和传递的过程,预警的前提就是要评价,并且平衡计分卡的评价贯穿了价值创造和风险产生的全过程,因此更加全面也更加及时。同时,考虑到外部环境变化对银行危机的显著影响,应在平衡计分卡原来四个维度的基础上增加外部环境维度。

因此,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银行危机预警模型将由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外部环境五个预警子系统构成。对于温和蔓延型的银行危机,可以在风险萌芽的初级阶段,通过学习与成长、内部流程及顾客预警子系统尽早发现问题,及时发出预警。对于事件引爆型的银行危机,可以通过外部环境预警子系统,持续关注宏观环境的变化及其对其他预警子系统的影响,以便在外部冲击或偶然事件爆发的第一时间发出预警,给银行尽可能多的缓冲和应对时间,从而将损失降到最低,避免风险的快速蔓延。至于财务预警子系统,是银行面临各种风险的集中体现,发出的预警信息精确度最高;但因其是风险传递的末端环节,往往只能提示危机的结果,难以厘清风险的成因,也无法保证预警的及时性。因此,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银行危机预警模型,主要特点在于从风险产生的源头及其传递的路径着手,重点监测银行危机早期的风险特征,以便对症下药,及时应对。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银行危机预警系统指标体系设计

四、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银行危机预警系统的综合风险度量

(一)预警指标的权重分配

指标权重的确定对预警模型的准确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实践中可以采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首先,应由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和相关专家、学者组建预警评估专家团队,深入了解银行自身特点及平衡计分卡的实施情况。然后,参照Satty的九级标度法设计调查问卷,由各专家根据具体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赋值打分。综合多位专家的意见构造各层次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并利用和积法或幂法求得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对这个特征向量作归一化处理后即可计算各指标的权重,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计算,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分配结果如表1所示。

(二)单项预警指标的风险度量

(三)综合预警系统的风险度量

(四)基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案例分析

运用上述方法,依据2011年中国银行业外部宏观环境相关指标的现实数据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11年年报资料,计算整理各商业银行综合预警分值及各子系统预警分值,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见,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银行危机预警系统能够更全面地揭示银行面临的风险。从财务角度看,各家银行各项指标安全状况良好,除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外,得分均值均在90分以上;除中国银行外,预警分值均在92分以上,表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整体运行良好、风险较小。中国银行得分偏低,主要原因在于其外汇敞口较大、外汇风险较高,此外工商银行的流动性比率偏低,也应引起足够关注。

但如果考虑外部环境及其他三个预警子系统,各家银行的综合预警分值则出现戏剧性、颠覆性的变化,财务评价最优的农业银行综合表现变为最差,各家银行的分值均出现明显下滑,均值下降16分之多,说明在光鲜的“财务外衣”之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隐藏着较为严重的局部风险。从顾客角度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虽然保持了较好的客户增长率和利润率,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此外农业银行整体的客户利润率偏低,可能与其低端客户比例偏高有关。因此,维系良好的客户关系,努力开发高端客户应是各家银行的当务之急。从内部流程角度看,营业网点平均业务量偏低、成本收入比率偏高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通病,表明其整体效率不高、内部流程尚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其中以农业银行最为突出。从学习与成长角度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整体的人才战略、人才结构较为合理,对员工的培训和成长比较关注。但其中农业银行的表现较为弱势,在员工培训、高学历员工比率、人均利润贡献率等方面均有较大差距。从中国银行业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来看,货币化程度较高、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和冲击,特别是在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财政悬崖不断恶化、国内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调控力度加强的背景下,实体经济对金融系统的冲击将逐步显现,之前过快的投资和信贷膨胀所带来的风险将在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相关行业及部分实体经济领域持续发酵。因此,各银行应予高度关注和警觉。

结 语

将平衡计分卡应用于商业银行的危机预警是一种崭新的理论探索,本文仅就其研究框架、路径进行简单示例,在预警指标的选取、权数的分配及预警临界值的确定等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望能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 Fisher.The debt 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J]. Econometrics,1933(4):337-357.

[2] Dianmon,D.W and Dybvig,B.H.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 and Liqudit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3(3):401-419.

[3] Demirguc-Kunt and Detragiache.The Determinants of Banking Crises in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IMF STAFF Papers, 1998(1):45.

[4] Eichengreen and Arteta. Banking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s:Presumptions and Evidence . Center for Interna

-tional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2000.

[5] 叶望春,夏清华.银行危机对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启示[J].世界经济,2001(9):69-72.

[6] 王爱民,朱启贵,屠梅曾. 商业银行危机成因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5(12):62-65.

篇7

一、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综述

按国内学者刘园和王达学的观点,金融危机是指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超出金融监管部门的控制能力,造成其金融制度混乱,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过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经在其1948年5月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将金融危机分为四种类型:货币危机、银行业危机、债务危机、系统金融危机。

(一)早期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研究

周才云(2007)认为金融风险形成、积累和转化为金融危机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这个转变过程也就是相关的经济状态从均衡转向失衡的过程,而这中失衡又分为国际收支失衡、经济结构失衡和资本借贷失衡三个方面。

在早期的研究中,迈克尔?佩蒂斯认为,始于发达国家的大范围的资本流动性收缩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Calvo(1998)通过对亚洲金融危机的研究发现,大规模的外资流入并通过银行业信用过度扩张,风险贷款增加,使一国的金融体系脆弱性增强。当一国外资流入过多导致外债过度时,在内外部冲击因素的作用下,外资的流入会出现逆转,这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二)美国金融危机发生过程

陈华、赵俊燕(2009)认为美国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长期积累瞬间爆发的结果。其过程是:(1)美联储的降息与房地产市场的降温。(2)金融衍生产品的催化作用。(3)信息披露不充分导致风险的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增加。(4)政府监管不力,忽视了信贷风险的控制,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也超越了金融监管的范围。

张明(2007)在分析美国次贷危机成因时把危机的演进逻辑概括为三个环环相扣的风险链条,即房地产市场繁荣导致抵押贷款标准放松和抵押贷款产品创新、证券化导致信用风险由房地产金融机构向资本市场传递,以及基准利率提高和房地产价格持续下跌成为危机爆发的导火索。Fisher(1933)从实体经济角度研究了这次危机的成因。他认为,当经济陷入衰退时,企业产品销售下降,使其清偿能力丧失,借贷者为了清偿债务被迫低价抛售资产,从而使企业偿债能力进一步下降,造成债务负担加重和清偿能力下降的恶性循环,金融危机就此爆发。

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存在着内在逻辑(张羽呜,2008),包含金融体系的内在因素,结构性信贷产品以及发起-分销的商业模式在危机中的作用不容置疑。另外,在这场危机中,相关各方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金融危机的传导路径与理论

金融危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危机经常在许多国家同时爆发,或先在一国爆发后,迅速传导到其他国家。这一现象引起了学术界对金融危机传导机制的研究,并揭示出危机在传导的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

(一)金融危机传导理论与机制

金融危机的传导,实际上是一个金融风险形成、积累、转化和扩散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陈华、赵俊燕(2009)金融危机的传导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危机的传导主要是指接触性传导,是贸易和金融溢出效应的结果,即一国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实体经济或金融方面的相互衔接,使得局部或全球性的冲击在国际间传播。广义的金融危机的传导泛指一国金融危机的跨国传播与扩散,导致许多国家同时陷入金融危机。这可能是源于贸易金融关系密切的国家间所产生的接触性传导,也包括贸易金融关系并不密切的国家间的非接触性传导,这种非接触性传导可能是由于共同的冲击产生的“季风效应”,也可能是由于投资者预期变化引起自我实现的多重均衡,即传染效应。

高蔷(2003)认为推动金融危机传导和扩散的因素很多,其中:恐慌心理的传播是金融危机传导和扩散的重要动力;某些不同类型金融市场的关联性、互动性是金融危机传导的重要机理;某些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结构的相似性是金融危机在不同地域传导的重要媒介;某些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过于密切形成金融危机在不同国家之间传导的纽带;国际间金融协调与干预机制跟不上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步伐,为金融危机传导扩散提供了条件。么峥 谭艳平(2008)分析认为,金融衍生品在危机传导中的起着媒介的作用。危机蔓延是由于非理性的繁荣造成了市场的泡沫,而投资者的心理预期遵循“羊群效应”使得金融恐慌进一步蔓延。

张韶明(2003)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是由投机者、本国公众、本国政府、外国公众、外国政府、国际组织等多方参与者参加的多方非对称信息动态博弈。危机的传导导致博弈各方的实力对比、利益格局变化、所获信息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必将导致博弈均衡的变化,从而导致危机的迅速扩散。孙立平(2009)进一步认为,完整的危机要经过两步的传导过程,第一步是从金融危机到经济危机的传导;第二步则是经济危机向社会危机的传导。

(二)金融危机的传导路径

高蔷(2003)当一国宏观经济基础未因外来冲击而改变,只是因为他国危机的影响而爆发金融危机时,此时的危机传输就传染。安辉(2004)分析得出,金融危机传导的主要渠道包括:(1)国际贸易渠道―贸易溢出效应;(2)国际资本流动渠道―金融溢出效应;(3)经济全球化―季风效应;(4)自我实现的多重均衡―净传染效应。

而金融危机的传导过程可以分为两个层面(陈华 赵俊燕.2009):一个是危机在不同市场或不同领域之间的传导与扩散过程;另一个是危机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的传导与扩散过程。

1、金融危机在国内的传导

金融危机的国内传导主要表现为危机在货币危机、资本市场危机、银行业危机之间的相互传递,进而向全面的金融危机演变的过程(周才云,2007)。实际上,货币危机与银行业危机和资本市场危机的扩散是双向的,在某些情况下,货币危机可能扩散至银行业和资本市场,在另外一些情况下,银行业危机、资本市场危机也可能导致货币危机。

(1)货币危机向银行业危机的扩散。Kaminskyand and Reinhavt(1999)的研究发现,许多发生了货币危机的国家也发生了银行业危机。其原因在于:在面临汇率压力时,若中央银行采取大幅度提高利率的对策,就会使银行立即陷入利率风险之中,货币危机就会向银行业危机扩散。Chang and Velasco(1998)认为,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产生的主要根源在于银行系统的国际流动性不足。当超额借贷的外汇头寸大到银行系统自身难以轧平时,任何负面的经济信号都会导致银行业危机的发生,并产生货币危机的连锁反应。

(2)银行业危机向货币危机的扩散。许多研究讨论了银行挤兑导致货币危机的因果关系。Gonzalez-Hermosillo(1996)指出,在金融市场欠发达的经济体中,银行危机更有可能导致货币危机的发生,这是因为市场交易者在银行危机发生后,更偏好于持有外币资产而非本币资产。如果市场主体大量抛售本币资产,必然对本币币值的稳定造成巨大压力,若短期内本币急剧贬值,货币危机的发生就难以避免了。Kaminsky and Reinhavt(1999)研究了1970―1995年几十个国家的26次银行危机和76次货币危机,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上许多地区金融市场的放开,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一般说来,银行方面问题的出现总是要早于货币危机,反过来,货币错配和资本外逃又加重了银行危机。

(3)资本市场危机向银行业危机的扩散。资产价格的大幅度下跌,通常会造成银行体系的不稳定,严重时会引发银行危机,导致金融体系的崩溃。Banerjee and Abhijit(1998)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银行难以有效监督借款人的行为,从而使借款人将借入资金投向股市和房地产等高风险领域,以取得高投资回报成为可能,这种情况的存在使银行承担了大量风险。由于借款人遭受严重损失,大量借款不能按期归还,商业银行的资产风险暴露于市场,在银行资产损失严重和流动性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导致银行危机发生。

张明(2008)在描述这次危机的传导机制时,将其概括为:第一,基准利率上升和房地产价格下降引爆了危机;第二,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金融机构以市定价的会计记账方法,以及以在风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导致危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第三,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市场的萎缩导致商业银行被迫向特别投资载体提供信贷支持,以及受损商业机构不得不通过降低风险资产比重来重新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导致危机从资本市场再度传导至信贷市场,造成持续的信贷紧缩;第四,财富效应、托宾Q效应、金融加速器机制、持续的信贷紧缩、次贷危机直接造成房地产投资下降等因素,导致危机从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第五,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危机将通过贸易和投资等渠道从美国传导至全球。

2、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

李小牧(2001)广义的金融危机国际传导泛指金融危机在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和扩散,它既包括危机国内传导的溢出,也涵盖单纯由外部原因导致的跨国传导,既有存在于贸易金融关系紧密的国家间的接触性传导,也有存在于贸易金融关系并不紧密的国家间的非接触性传导。而所谓接触性传导就是狭义的金融危机国际传导,它是指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之中、之后,某些经济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变化,最终引起经济金融的某些侧面或整体变化,以致引发、扩大、缓解金融危机的跨国作用过程,也称溢出效应。

贸易溢出和金融溢出是金融危机国际传导的主要途径(傅建源 张世林,2008)。溢出或者挤出效应是指一国或某市场的投机性冲击造成本国或本市场经济基本面(如贸易赤字、外汇储备)的恶化,它的恶化从而导致另外的国际或者市场的经济基本面受到冲击的压力。它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国与国或者市场与市场之间的经济贸易、资本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出现短期互动现象。

张韶明(2003)把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归结为波及效应的传导,即指一个国家发生的危机恶化了另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基础,如贸易赤字扩大、外汇储备下降,从而导致另一个国家发生危机;此外也包括“净传染”,即指一个国家的货币危机影响到投机者的信心与预期,诱发了另一个国家的货币危机。

以Baneriee(1992)为代表的许多学者将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分为三类:(1)危机传导的波及效应。当一个国家发生危机时,同时也恶化了另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基础,从而导致另一个国家也发生危机。(2)危机传导的季风效应。即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动必然会对许多发展中国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3)危机传导的贸易效应。当一国发生危机通常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必然使该国出口竞争力增强,对其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增加而进口减少,导致贸易伙伴国的贸易赤字增加,经济情况恶化。

一国发生货币危机后,投资者对其他类似国家的心理预期变化和投资者信心危机造成的投资者情绪的改变是金融危机的主要传染机制(李小牧,2001)。“传染效应”形成的关键在于投资者认为一些国家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常见的有宏观经济基础的相似、政治与经济政策的相似和文化背景的相似,相应地,存在基于经济基础相似的传染、基于政治与经济政策相似的传染和基于文化背景相似的传染。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传导过程

陈红泉(2009)分析认为:次贷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贸易传导机制、产业联动效应和金融传导机制产生的。第一,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需求下降和国际贸易增长放缓。这其中首当其冲影响最直接的显然是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出口部门。第二,金融危机通过产业的结构性震动效应和存货的加速原理两个方面,向我国蔓延和传导。第三,次贷危机的金融传导机制是通过银行信贷市场和股票市场两个方面冲击中国的实体经济的。首先,国内部分商业银行因持有美国债券而在次贷危机中遭受直接损失。其次,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和实体经济的主要影响。不是银行业在次贷危机中的直接损失.而是担心次贷危机导致的国内经济衰退而出现的惜贷现象。

赵晓辉(2008)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辐射效应”日益显现的同时,也大大地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按照虚拟经济的特点,它必然会通过实体经济之间的传导、价格传导作用、关联企业之间的传导、金融领域的传导、心理传导等方面来影响我国的经济。卢盛荣(2009)的研究同样发现,金融危机将通过汇率与外贸、流动性需求、市场预期、产业联动效应传导途径影响我国经济。

杨万东(2008)在研究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传导路径时将其归结为:第一,外贸传导。第二,香港市场传导。第三,估值水平引导。第四,合力性影响。第五,投资性亏损。

参考文献:

【1】周才云.金融危机的生成、传导及治理.经济研究.2007,4:67-69

【2】陈华 赵俊燕.美国金融危机传导过程、机制与路径研究.

【3】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 国际经济评论.2008,7-8:32-37

【4】张羽呜.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及传导.中国证券期货.2008,11:42-45

【5】赵晓辉.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财经信息资

料.2008,33:20-23

【6】高蔷.金融危机的产生、传导及对我国的启示.吉林会计.2003,12:7-9

【7】么峥 谭艳平. 金融危机发生的内在机制与思考――以美国次贷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的比较为例.商业现代化。2008,7:366

【8】张韶明.金融危机传导的示范效应与竞争性贬值效应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3,3:36-40

【9】孙立平:从金融危杌到社会危机.经济研究信息.2009,1:4-6

【10】安辉. 现代金融危机国际传导机制及实证分析――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 财经问题研究.2004,8:45-48

【11】李小牧.论金融危机的传导性问题.投资研究.2001,10:45-49

【12】傅建源 张世林.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研究.商业时代.2008,3:29-30

【13】陈红泉.次贷危机影响中国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与对策. 深圳大学学报.2009,1:92-96

【14】卢盛荣.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 东南学术.2009,1:34-42

【15】杨万东.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的应对策路.经济观察.2008,11:37-38

【16】Calvo Cuillermo A.1998:“Capital Flows andCapital―Market Crises:The Simple Economicsof Sudden Stops”,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CEMA),November:35-54.

【17】Krugman P.Bubble,Boom,Crash:Theoretical Notes on Asia’S Crisis『J].Mimeo,1998.

【18】Fisher Irving.The Great Deflation Theory of Great Depressions,Eeonometriea 1,1933,10:337-357.

【19】Kaminsky,Graciela and Carmen Reinhart.The Twin Crises.The Causes of Banking and Balance―of―Payments Problem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 999a, 89(June):473―500.

【20】Gonzalez-Hermosillo,Brend.Banking Sector Fragility and Systemic Sources of Fragility[J].IMF Working Parer 1996,No.96/12.

【21】Kaminsky,Graciela and Carmen Reinhart.The Twin Crises.The Causes of Banking and Balance-of-Payments Problem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a,89(June):473-500.

篇8

关键词: 开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当人们还没有从十年前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的噩梦中完全解脱出来的时候,又陷入了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引发的一场规模更大、影响更深远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漩涡,如何才能对金融风险进行准确的预警再次成为近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最关心的话题。正在快速融入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的我国,当然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因此,构建一个完善的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的内涵

关于“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的内涵目前更没有统一的界定,笔者认为“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应该是政府应对金融风险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系统( 包含了内部组成关系) 。具体来说它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组织结构及人员配备,包括统一的应急指挥平台、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先进的预测设备等要素;二是有一个符合国情的全面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三是预警结果付诸实施的各项配套措施与制度安排,包括信息披露规则、职业道德水平、管理机制、各种应对措施、相关配套立法等。总体来说,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的最终目标是主管部门与各有关职能部门之间保持科学、合理、畅顺的相互关系,能对金融风险及时准确地进行预测,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各相应工作部门就能够各就各位,自觉履行各自职责,协同配合,从而能够高质高效地化解和应对面临的金融风险,从而实现防止金融风险向金融危机转化的目标。

二、我国现行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缺陷

1、金融风险预警的组织机构不健全,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风险预警的基础工作难以开展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组织或者机构对金融风险预警进行系统的监测、协调和研究,尚未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机制。预警机制的建立涉及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机构以及政府相关的经济综合部门如发改委、财政、物价、统计等部门,但是缺乏一个将这些部门的信息进行收集处理的机构。同时,由于职能的不同,人民银行、各监管机构以及政府综合经济部门之间的信息渠道也不够畅通,没有建立起信息共享机制。因此,在既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和机构来进行协调,又没有金融风险预警信息共享机制的背景下,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等工作的开展存在相当大的难度,也就谈不上对金融风险进行准确的早期系统的预警了。

2、缺乏一个全面覆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预警指标体系

引起金融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可能有来自于商业银行系统,也有可能来自于股市;既有可能来自于债务危机,也有可能来自于外国金融危机的冲击等,虽然各部门均建立有符合本行业特点的预警指标体系,但是,有可能会出现从各部门看来影响和冲击不大,整体影响却比较大的情况,如果有一个全面覆盖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那么对金融风险做出的预警可能就会更为准确。

国内已经有不少学者对预警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研究,其一是唐旭等,他们通过对预警方法、指标、模型、制度安排与管理信息系统几个方面的综合研究,提出了建立中国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构架,该架构应该说是比较完整和全面的,但是有些指标的数据在我国目前还难以获得,要利用这个指标体系对金融风险进行预警难度极大;另外一个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陈守东、杨莹和马辉等,他们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从宏观经济、金融市场、泡沫风险三个角度选择16个指标作为度量金融风险的原始指标,通过因子分析得到反映宏观经济风险、金融市场风险和企业融资风险的三个公共因子,但是该指标体系的不足之处是指标偏少,预警效果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建立一个全面覆盖的预警指标体系刻不容缓。

3、金融风险预警信息不够细致准确,反映不够灵敏

我国金融市场统计体系在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后,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市场统计指标体系。我国的金融监管信息体系主要侧重于对市场总体概况的描述和对市场运行若干重要方面的分类统计,对风险监测和预警的支持作用比较有限,远未达到《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所提出的“准确、有意义、及时且具有透明度”的标准,这严重制约了监管当局及时发现金融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

4、缺乏对资本流动的有效控制手段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近几年饱受游资冲击之苦,但是在对游资流动的控制上,效果不明显。自2003年开始,由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大量国外投机资金通过非正规渠道进入我国,使得外汇储备的规模急剧扩张,同时,也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由于对国内信贷资金的流向监控不到位,导致大量资金进入股市和楼市,加剧了泡沫经济的风险。

5、缺乏相应金融风险预警的纠偏措施

目前,我国各部门应对金融风险的前期准备不足,只有当风险发生时,才会想到怎么去处理这些问题,这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和预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机会稍纵即逝,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建立有一套完整的金融风险纠偏措施,一旦出现问题立刻就有相应的应对策略。

三、构建我国全面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的构想

1、成立金融风险预警委员会,使得对金融风险的预警制度化和规范化

为加强金融风险预警的统一协调,建议成立金融风险预警委员会,专门负责金融体系风险预警等相关事宜。因为商业银行是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地,因此可考虑由人民银行或银监会牵头,成员组成可以考虑三个部分,其一是政府金融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主要是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发改委、统计局、海关等相关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业内人士与学者的提议,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计和不断完善相关的预警机制,对金融风险的预警工作进行实际操作;其二是金融业界人士,他们具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市场操作经验,他们每日都在市场工作,没有人比他们更熟悉市场实况,对金融市场的变化非常敏感;其三是具有专业知识的学者,他们一方面可以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另一方面还可以协助政府管理部门进行机制的设计。

2、构建全面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构建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目的是提高对金融风险预警的可操作性,有效预防潜在的金融风险向金融危机转化。一般来说,一个开放型国家的金融风险主要来自于宏观经济不健康、银行坏账累积、泡沫经济、外资冲击、债务危机等几个方面。

一个完善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既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又要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既要能对短期的金融风险进行预警,又要能够对中长期的风险进行预警,这里,笔者试图在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开放进程不断加快的特点,根据金融风险的主要来源,设计基于全面开放条件下满足我国金融业健康运行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在选取反映金融风险的指标时,我们充分吸收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金融风险的特殊性和数据取得的可能性,遵循指标体系小而精的原则,从宏观经济环境、银行体系、泡沫风险、外部冲击风险以及债务风险等五个方面,选择了二十二项指标构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见表1。

3、构筑分层次的预警系统

除了设立金融风险预警委员会负责全国的总体金融风险预警外,还应该构筑分层次的预警系统,在此基础上,实行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次的预警系统所构成的垂直型监测预警,即由金融风险预警委员会负责的宏观预警系统,各大区人民银行、银监局及相关地方政府机构组成的区域性中观预警系统,由各市级人民银行、银监局、各地方性金融机构及相关地方政府机构等组成微观预警系统。这种垂直型系统符合我国现行的经济金融管理体制,操作起来较为方便。

具体说,宏观预警系统主要负责对全国金融系统的宏观监测预警,对中观和微观预警系统实行管理和领导,并及时接收来自中观层和微观层监测系统的各种信息,对其进行处理后将防范金融风险的各种决策和措施及时传输出去。中观预警系统是通过建立与金融风险预警委员会相衔接的区域性系统,具体负责本辖区金融体系运行状况的监测预警,接受宏观预警系统的领导和管理,对辖内中心城市各类金融机构实行监督控制和咨询服务,传递上级各种决策和措施。微观预警系统的职能是根据上级各部门的预警监管指令,加强对基层金融状况的早期预警,及时提供科学的预警信息。将三级预警系统构成网络体系、协调动作,实行垂直的风险监测预警。

4、建立反应灵敏、渠道畅通的预警信息系统

建议在现有的统计体系中逐步增加描述市场总体风险和金融机构风险的指标,一方面使得整个市场统计指标体系更加完整,另一方面也为风险监测和预警提供更有力的信息支持。应建立严格、完善的财务报表上报制度和完善的数据采集体系。制定严格的监管数据采集内容与格式、采集方式与方法、采集渠道,以及保证监管数据真实性的措施。金融机构所上报的资料,必须经过专业会计师或审计师的审计,如发现金融机构有蓄意拖延和弄虚作假行为,监管部门将给予其重罚。

5、广泛开展国民风险教育,培育风险意识,提高全体国民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金融市场充满了各种风险,尤其是在我国,金融市场还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新兴市场,各种交易制度、交易程序还极不规范,市场价格经常大起大落,波动性强,投机性强。因此,加强风险教育,培养理性投资行为,减少投资风险,将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提高和增强投资者的风险防范能力和承受能力。

6、加强对游资流动的监管,确保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系统,又依附于实体经济系统而存在,但是,游资的泛滥容易造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背离。例如,游资的进出会造成汇率波动,如果入境资本不能被经济系统吸收,则会转化为外汇储备,迫使国家扩大基础货币发行量,诱发通货膨胀。同样,虚拟经济系统中的风险,也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监控,防止大量投机资金通过各种地下渠道进入我国,冲击我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国内资金尤其是信贷资金流向的监管,严格控制信贷资金盲目进入股市和楼市,防止形成泡沫经济。

7、对有问题金融机构建立快速预警纠偏机制

尽快完善与风险处置相关的配套政策,如对合并、重组关闭的金融机构制定减免法律诉讼费、财产过户费及税收优惠政策,为及时处置风险创造条件。对亏损较为严重、流动性非常差的金融机构,由中央银行暂时接管,通过注入资金、内部整顿,使内部问题解决后再令其重新开业。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和完善以资本充足率为主线的快速预警纠偏机制。

对于出现支付困难,但还没有到破产、需要重组或者关闭程度的金融机构,可以由中央银行直接提供低息贷款,以解决威胁银行安全的支付能力问题,或者由存款保险机构提供资金帮助出问题的金融机构度过难关,或者由规模较大的银行救助小银行。

近年来,中银信托、海南发展银行、广东国投等一些金融机构相继关闭或破产,我国问题金融机构的样本已增加,应有系统地分析不断出现的问题金融机构的财务资料,指出导致其发生问题的原因,以作为预警纠偏的样本。

8、加强金融领域里的国际合作,及时掌握国际金融市场的动向

为了争取一个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我国必须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组织的相关活动,使自己的利益在这些组织的规章和国际金融秩序中得到承认和保护。就我国而言,要加强与日、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性金融组织和机构的联系和协调工作,建立有效的相互沟通机制和对话机制,加强同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交流,关注国际投机资本的动向,监控任务必须落实到具体机构和组织。密切关注和跟踪观察世界各国正在发生的各种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科学评估各国的金融风险程度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严密监管国内金融机构在海外的分支机构的风险状况,严格监管国际金融风险输入我国的途径、方式和方法。一旦波及影响过大,就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把负面影响尽可能降到最小限度。

当然,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预警管理机制,还要考虑我国的特殊情况: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金融秩序和金融危机防范与治理的一个要点是在国家内部加强金融规范,以确保更高的政策透明度和监督能力,并能凭借现代金融科技手段在关键之时及时采取校正措施,在关注加强防范国内金融风险的同时,必须更加注意防范外来风险。

本文是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开放条件下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0sk076zd)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唐旭.论建立中国金融危机预警系统[J].《经济学动态》.2002(6)

[2]陈守东、杨莹、马辉.中国金融风险预警研究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7)

[3]董小君.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J].《金融时报》.2004年11月16日

[4]步新.金融风险的成因与防范对策[J].《甘肃金融》.2000(4)

[5]董小君.美国金融预警制度及启示 [J].《国际金融研究》.2004(4)

篇9

可以说,债务问题是许多上市公司形成重组内在需求的主因,同时也成为了重组最主要的障碍。

重组中债务问题的典型案例

与资产同时剥离或置换

将债务与相关资产捆绑同时与另一方进行置换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债务解决方案之一,尤其是对于那些原业务经营难有起色的公司。因此,这种方法常见于企业卖壳上市、公司业务完全改变的操作中。公司进行部分资产连同债务的置换也有,但总体上属于少数,而且大多数是与大股东的关联交易。

如果是整体置换,则公司债务问题的解决将较为彻底,上市公司几乎成为一个全新的业务主体,财务状况也将发生根本的改变,通常财务质量大大提高。若是进行部分置换,由于多数属关联交易,往往只能短期改善公司的账面财务状况和资产质量,公司本质难有改变。

从理论上来说,债务与资产同时剥离或置换是一种操作较为简便的解决方案:整体置换,新进入的资产、业务与过去完全没有关联,几乎不存在日后纠缠不清的遗留事项;如果是部分置换,关联交易的性质使得此间协商、操作的过程更为简易。在当前实际运作中,由于国内经济、政治环境的特殊性,如上市公司大股东往往是国有性质、公司对当地利益具有较大影响力等一些非经济因素成为股权转让的制约。随着各种环境的改变、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这些非经济影响的影响呈弱化趋势。

案例分析:中讯科技(000669)

债务形成原因及时间:原吉诺尔电器业务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债务,包括长、短期借款、应付款、应付工资、预收账款、预提费用等等。

涉及金额:约4.4亿元,几乎为全部债务。

参与各方:吉林万德莱通讯设备公司、吉诺尔电器(集团)。

1999年11月,将吉诺尔股份公司与冰箱生产相关的资产与负债向吉诺尔电器集团公司出售并将剩余的部分资产与吉林万德莱通讯设备有限公司进行置换。吉诺尔股份公司冰箱生产资产价值与其债务的差价作为吉诺尔电器集团对吉诺尔股份公司的应付款。

经过此次重组,股份公司的财务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对重组后经营的跟踪看,重组使股份公司的业绩和资产得到了较大的改观。

中讯科技(000669)的资产置换应该说是较为成功的一个案例。但是,现实中出现了不少用意不善的资产置换,如ST亿安(000008)、中科创业等就是突出的代表,大股东为了种种目的通过只产置换的关联交易达到粉饰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情况也不鲜见。

无论如何,就本身来说,通过资产置换改善上市公司的负债状况以改善其经营,还是一种较好的问题解决方案。如何使之在实际运用中不偏离正常的目的是另一个需要谈到的问题。

担保责任和债务转移

理论上说,为任何企业担保都具有潜在的财务风险,都有造成直接承担债务的可能。当被担保方到期无力偿还债务时,就会造成担保方的债务问题,此时作为担保方的上市公司要么直接偿还,要么只能转移担保责任,两个必要的条件是,

一、债权人同意。

二、必须要有人来承接。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特殊性,这个承接人往往就是与上市公司有密切利益关系的大股东。同时,其它债务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解决。

案例分析:ST白鸽

债务问题成因:1993年8月8日,公司前身第二砂轮厂为兆峰陶瓷彩釉砖(河南)有限公司向中行郑州分行借款550万美元出具了不可撤销担保书,兆峰陶瓷彩釉砖(河南)有限公司到期未履行还款义务,债权人诉至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该院判决:公司对上述550万美元及利息、罚息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截至1998年9月20日,本息合计7,338,494.05美元。(摘自公司2000年年报)

债务问题的解决:2001年4月,原债权人和债务人和白鸽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和解协议:同意将原债务人的担保债务转由白鸽集团有限公司承担,清偿金额按7,776万元计算,履行期间为2001年5月20日至2002年11月30日,白鸽集团有限公司经郑州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同意将持有本公司的国家股3900万股作为上述债务履行的保证。(摘自公司2001年年报)

问题得到解决的关键因素:

大股东白鸽集团具有较强的偿债能力。

首先,2000年,白鸽集团获批进行“债转股”,一次性解决了34775万元的债务,偿债能力加强。其中还包括从上市公司转移过来的15174万元债务。

其次,白鸽集团持有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可以作为还款保证。

债权人银行是国有商业银行。

法院在达成和解协议过程中的作用。

效果:实际上这笔债务的转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公司的债务负担,仅仅是将可能为公司造成债务的风险转移给大股东,而且如果大股东以国有股抵债,公司势必发生股权的转移和进一步的震荡,失去大股东的支持,ST白鸽其余债务问题的解决可能发生相当大的困难。但为债务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思路。

ST白鸽的债务重组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通过大股东债转股和债务转移来解决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债务问题是一个可资借鉴的手段,必要条件是:

股东债务的相关债权已由国有商业银行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

获得国家相关部门审批通过的可能性较大。

大股东本身须具备一定的偿债能力。

上市公司的债权人是国有商业银行。

同时我们看到,在ST白鸽的债务重组中,还结合了债务延期、分期支付的手段,由于这种方式完全取决于债权人的态度,在此不作详细分析。

以资产或股权抵偿(拍卖后现金抵偿或直接抵偿)

对于负债累累而又缺乏资金的上市公司而言,变卖旗下的资产或者是子公司的股权,即可获得一定数额的资金,由于此种办法适用于各种债权人、各种债务,因此是处理债务问题的最常见办法,目前在我国被广泛应用。另外,如果能够获得债权方的同意,直接用股权或者资产向债权方抵偿。通常,能够用于直接抵偿的股权与资产都是上市公司较为优质的资产,而债权人以企业居多。另外,房地产公司或者拥有拥有房地产类资产的企业,在以这类办法进行的债务重组中拥有一定的优势。

案例分析:深达声

债务问题成因:公司仅1999年对赛格达声现代之窗大厦新增投入就达12049.54万元。其间,为解决建设款不足,大股东赛格股份公司以及关联单位赛格日立、赛格三星多次为深达声提供借款。2000年由于公司视听业务收入大幅下降近70%,公司面临严重的资金匮乏,原本预计2000年下半年交付使用的现代之窗大厦不得不延期交工。由于多项银行贷款到期,而公司又被多位业主以及施工单位,要求归还现代之窗的购房款或建设款并支付利息、罚金,公司资金链条断裂,陷入了困境。

债务问题的解决:2000年12月公司赛格股份以8680万元向新疆宏大房地产公司转让28%的深达声股份,新疆宏大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股权转让后,公司将部分经营不善的子公司股权向大股东以及其关联公司进行了剥离,对由于转让而由原内部往来款形成的其他应收款,受让方分别承诺作债务担保。随后,2001年公司利用股权转让款解决了资金瓶颈,终于完成了进行现代之窗的开发并交付使用。2002年,赛格达声先后数次利用这一写字楼对债务进行了抵偿。

除此之外,深达声2002年上半年还用现金647.89万元偿还了部分对赛格三星股份公司、赛格日立和赛格股份的欠款。

问题得到解决的关键因素:首先,对经营不善的子公司的股权实施转让,使得深达声获得了宝贵的资金;其次,利用股权转让的资金将现代之窗开发完成,不仅该项目开始实现销售收入,同时还利用房地产直接清偿了债务。

效果:利用房地产对应付帐款进行直接抵偿,大大缓解现金偿还债务的压力,同时实现了公司的房地产业经营成果。2001年按收入的确认原则已向赛格日立抵债2151.43万元,另向赛格股份以楼抵债的金额为7056.01万元,扣除楼宇成本、营业税和所得税后,相应产生的税后利润100.92万元和1355.51万元,按规定作为债务重组收益进入资本公积。同时,公司预计2002年全年净利润与2001年全年相比,可能会出现50%以上的增长。

深达声通过转让股权获得资金,然后以房地产直接抵偿债务的办法,给我们的一个利用股权、资产偿债的很好的例子。债务负担沉重的企业,对于能够升值的资产不妨千方百计先注入一部分资金,然后在进行转让。在上面的案例中,如果深达声直接将未完工的房地产项目拍卖或者转让,那么债务重组的效果会比目前要差,公司将付出更高的成本。

债务豁免

这种方法经常用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债务问题的解决,主要针对逾期银行贷款,之所以能够操作是由于我国各主要商业银行的国有控股性质和政府部门的行政性干预。由于逾期贷款通常会引讼,因此这种方式成功的关键在于国有股东、上市公司、司法部门和银行四者之间关系的有效协调。

案例分析:农垦商社(600833)

债务问题成因:银行贷款逾期、为子公司担保连带责任,经诉讼被强制执行。

债权人:中国农业银行等16家银行与金融机构、上海石化等5家公司和上海市财政局。

参与各方:公司大股东上海农工商(集团)总公司、关联公司上海农工商浦东总公司和农工商商贸总公司、各债权人、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

涉及金额:780,984,549.23元

解决方式:大股东、关联公司、上市公司与债权人签署《债务重组协议》,债权人同意豁免债务本金加利息共计780,984,549.23元,法院终止执行。

债务问题特点:

债务规模大。债务本息和是重组前总资产规模的4倍多。

债权人多,涉及面广,协调工作量大。共有10家商业银行(20多个分行)、1家政策性银行、5家非银行金融机构、5家企业、1个政府机构。

债务结构复杂。主要是银行贷款,还有应付票据、担保责任、票据纠纷、购货款。

诉讼事项繁杂。共涉及诉讼83起

解决的关键:市、区政府、大股东支持,法院调解。

效果:豁免的债务本息作为债务重组收益记入资本公积金,公司负债下降到1300余万,股东权益由负变正,为后续资产置换铺平道路,2002年5月摘掉PT帽子,重新恢复正常交易。

从农垦商社的债务重组过程可以看出,尽管在结果上债务直接豁免可以一次性的解决公司的债务问题,但从过程上是极端困难的。如果不是在上海市政府主导的国企重组的大背景下,不是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我们认为这种方式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这种方式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在实际的市场化操作中不具有借鉴意义。

折价以现金买断

这种方法就是债务双方通过协商,对债务总额进行一定比例的折价,而后债务方按照商定的付款方式和日程买断所有债务和连带责任,结清债权债务关系。这种情况下,付款方式大多是以现金一次性支付,或者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以现金分次支付,以体现债务的快速解决。此方案的核心要义就是以“金额换效率”。

这种债务解决方案,从绝对金额上看对双方是不平等的:债权人承受了损失,而债务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债务减免。但是在国内三角债普遍、企业负债沉重、不太可能按期全额偿付的情况下,用较小的代价在短期内结清债务取得现金,将有利于提高这部分现金的使用效率,这比长期拖欠更有利于债权人继续日后的正常经营和发展。

对于债务人,可能面临短期的现金流压力,但除了得到债务减免“收益”外,即时解决这类债务,也有利于债务人维系正常的业务关系,使经营得以持续。

这类的债务大多数表现为公司与供应商之间的应付账款,而且金额在其负债总额中也不是大比重,否则债务人以现金支付的意愿或能力将大大降低-债务人常常本来就严重缺乏短期支付能力。

案例分析:ST闽闽东(000536)

债务形成原因及时间:一年内应付货款。

参与各方:ST闽闽东、上海矽钢有限公司、宝钢集团上海五钢有限公司。

涉及金额:19,145,128.68元,占应付账款总额的44.00%,占债务总额的6.14%。

ST闽闽东(000536)原欠上海矽钢公司和宝钢集团上海五钢公司货款共计19,145,128.68元。2001年底和2002年初,公司分别与这两家公司签订了和解协议书:其中上海矽钢同意该公司在2002年1月22日前付清1,200万元后,剩余款项和其他所有义务全部免除;上海五钢同意其首付80万元后,剩余120万元,每月支付20万元,到2002年6月全部付清后结清所有债务和责任效果:通过上述债务重组,ST闽闽东可以增加资本公积5,145,128.68元,相应增加等额的公司所有者权益,同时负债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公司的负债状况。从公司2002年中报看,这个方案的实行对公司货币资金存量也影响甚大:货币资金由期初的5,491万元减少到期末的2,933万元,支付债务的款项占了减少额的54.72%。

实行方案的关键:债权人的意愿,债务人是否有足够的现金能力支付。

债务问题的成因

债务的形成在企业经营中本来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企业在任何经营阶段都有可能由于“信用”-包括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使用造成负债,但“信用”的不正常使用或过度滥用也为债务最终成为“问题”埋下伏笔,而后投资的低效、经营状况的恶化成为导火索,最终引致“债务危机”的爆发。

总结起来,债务负担和信用滥用超过了企业所能承受的限度是引发债务问题的最根本原因。

按债务形成的初始原因看,最主要有以下几类:

1、银行经营性贷款

这是最常见的债务形式,是企业满足经营性资金需求的重要手段之一。

2、承担担保连带责任

也是上市公司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成因是被担保方无力履行偿债义务,导致担保方被迫履行还款责任。

3、应付款

主要包括采购款和项目(以房地产项目为主)建设工程款,通常是企业为应付暂时的资金不足或由于行业内一般约定造成的延期支付。

4、资产置换差价款

一般发生于资产置换时,换出资产价格低于换入资产价格并且暂时无力补偿,例如张家界和鸿仪投资的资产置换。

5、发行债券

债务重组解决方案

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中,应对债务以及债权人的特点具体分析,并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债务重组的方式,然后妥善制定解决办法。

债务重组的目标有二:一是承担损失,二是盘活资产。其中盘活资产是企业起死回生的关键,企业经营困难和亏损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债务负担沉重本身,更多的是不良资产或者低效资产影响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当企业的收入不足,缺乏足够的现金流量来维持经营资金的正常周转,最终导致企业进入资金不足-经营恶化-资金进一步短缺的恶性循环,从而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已经造成的损失是盘活资产的前提,按照主要承担损失的对象不同,可以将债务重组分为外部重组和内部重组。所谓外部重组就是主要利用政府或者大股东等外部力量对债务进行重组,而内部重组则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清偿债务。无论是外部重组还是内部重组,只有债务重组中每个参与者进行一定让步,然能使得债务重组顺利进行,每一个参与者的损失才会减少到最低限度。新晨

在债务重组具体的处理上面,可以做出许多精彩的方案,但万变不离其宗,债务重组的目的是要盘活企业资产,或者使企业的资产得到某种改良,使企业脱离恶性循环而步入良性循环。一个完整有效的债务重组方案应至少具备以下内容:

1、债务结构的调整:通过债务结构的调整,改善企业的长短期债务结构,减少近期的债务本息支出的压力和风险,使已经形成的损失得到一定的分担、消化和吸收,使企业能够赢得时间,缓解短期负担,来做不良资产的处置和盘活工作。

篇10

【关键词】融资性贸易 贸易融资 风险防范 应对策略

一、案例背景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重创。2009年,希腊等欧盟国家爆发的欧洲债务危机,再次对世界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钢铁行业持续产能过剩、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钢贸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国有或上市钢贸企业盈利空间被不断压缩,再加之其固有的体制、机制,企业经营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企业资金被牢牢地固化在上下游的漫长产业链上。此外,中小民营钢贸商强烈的扩张欲望,利用自有资金和通过质押、联保贷款等获得的资金,已经无法满足其发展扩张的需求。但国有或上市钢贸企业具有良好的银行信贷优势,通过企业信用以贸易形式给中小民营钢贸商融通短期流动资金以赚取类似“佣金”的固定收益,通过不断加速周转,以此来解决其利润来源。国有或上市钢贸企业、中小民营钢贸商的共同利益需求,催生了钢贸业融资性贸易业务的发展。随着整个钢贸业融资性贸易业务规模越做越大,风险敞口累积的风险也不断加剧,资金链随时存在断裂的风险。在运作中,国有或上市钢贸企业缺乏完整、严密的风控体系,监管上也是力不从心,仅能依托有限的保证金及部分抵押物抵御一定风险,一旦贸易链条某一环节出现问题,资金链断裂,就会引发整个钢贸行业的系统性风险。资金链断裂也就成为了钢贸业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融资性贸易业务,是以贸易为形式、融资为实质的“贸易”业务,是业内通常所说的“托盘”业务模式之一,是中小民营钢贸商将一定数量的钢材以销售合同的方式转移货权给一些有实力的国有或上市钢贸企业,从而获得短期流动资金融资。中小民营钢贸商通过国有或上市钢贸企业的良好银行信用从中获得流动资金融资,国有或上市钢贸企业则扮演“二银行”或者“影子银行”的角色,获得类似“佣金或资金占用费”的固定收益。融资性贸易业务,不同于银行开展的服务于国际及国内经济贸易的短期资金融通业务。贸易融资是银行短期融资产品,是以企业真实商品贸易为背景,基于商品贸易中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等资产的短期融资业务,具有合法性,受法律保护;而融资性贸易业务不涉及银行方,有着一定隐蔽性,具有贸易合同主体存在关联关系或同属于同一实际控制人、贸易合同签约时间接近、标的物为同批货物且不发生位移、合同收益固定、中间贸易商不承担转售交易风险等显著特征,是以签订货物购销合同之名掩盖企业间借贷之实质业务,购销合同属非法无效合同,不受法律保护。

二、典型案例

钢贸业危机爆发而引发的司法案例不胜枚举,但审理结案却有一定时间性,笔者根据已审理判结的河北中储物流中心(以下简称河北中储)与河北金鲲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鲲公司)票据追索权纠纷典型案例,进行融资性贸易业务的识别分析与探讨。

2008年1月31日,河北中储与金鲲公司签订《购买协议》,协议约定,金鲲公司每月向河北中储销售价值不低于1 250万元的铁精粉,并按双方另行签订的订货单中确认的品质、数量按时供货。同日,河北中储又与与河北奇石麟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奇石麟公司)签订《销售协议》,协议约定,以河北中储与金鲲公司所签订的合同中的品质、数量等为基础,再加价2.4%由河北中储销售给奇石麟公司,奇石麟公司在合同签订后的1个月内付款,奇石麟公司付款前的货物所有权属河北中储。按照三方协议约定,1月至5月期间,河北中储、金鲲公司及奇石麟公司三方共签订6笔除数量和价款不同,其他合同内容基本相同的买卖合同。前5笔合同以相同的模式履行完毕,且各方均无异议。第6笔合同,河北中储于6月26日向奇石麟公司开具了第6笔合同的增值税发票,奇石麟公司由于资金困难,未能在合同约定的6月底前的期限内向河北中储付款。经与河北中储协商同意,奇石麟公司于7月10日将货款2 000万元支付给河北中储,履行了第6笔合同项下的应付款项。同日,河北中储向金鲲公司开出2 000万元转账支票一张。7月11日,当金鲲公司到付款行提示承兑该转账支票时,因河北中储的银行账户余额不足,系空头支票遭拒付。7月14日,金鲲公司收到银行同城票据交换退票理由书,金鲲公司所持支票因已被挂失故而被退回。金鲲公司认为河北中储的行为涉嫌经济诈骗,遂向石家庄市公安局报案并向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讼。一审法院经审理后,判决河北中储支付金鲲公司票据款2 000万元及利息,并承担赔偿金、案件受理费及保全费。河北中储遂向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经审理后,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河北中储又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再审,最高人民法院经审理后,将案由定性为票据追索权纠纷,认定河北中储与金鲲公司、奇石麟公司之间以签订买卖合同为名,进行企业间借贷融资,违反《合同法》第52条第(3)项“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规定,认定买卖合同无效。2011年12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下达民事终审判决,撤销一审、二审民事判决,驳回金鲲公司诉讼请求并由其承担一审、二审案件受理费及保全费。

上述案例中,尽管金鲲公司向法院提交了其不断供货给河北中储的证据,证明其存在实物货物流转,但其并不能否认河北中储与金鲲公司、奇石麟公司之间以签订购销合同为形式,进行企业间借贷融资的事实。从河北中储采购合同上游金鲲公司和销售合同下游奇石麟公司为关联公司、采购与销售合同同天签订、河北中储不承担货物验收义务与转售风险、河北中储1个月内收回货款并获取固定收益回报等方面来判断,该业务具有融资性贸易业务的明显特征,属于典型的融资性贸易业务。上述案例中,融资性贸易业务不仅使得国有企业形象与信誉受到了损害,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惨痛的教训与损失,融资性贸易业务使得企业面临法律风险、信用风险与财务风险,防范融资性贸易业务风险是我国钢贸业上市公司和大型国企必须面对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应对策略

河北中储与金鲲公司票据追索权纠纷案的融资性贸易业务典型案例,给众多钢贸业上市公司和大型国企敲响了警钟,钢贸企业应认清并重视其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与影响,强化风险管理,积极采取应对策略,防控融资性贸易业务风险。

1.强化风险管理意识。钢贸企业要不断关注国家宏观经济走势、国家财政与货币政策、行业产能、产业经济特点及金融机构信贷政策的变化,准确研判,认清形势,将强化企业风险管理纳入企业日常管理机制当中。企业通过宣传、培训、考核、监督、检查、排查等形式,逐步牢固树立企业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彻底从思想上转变观念。钢贸企业定期通过召开座谈会或培训会,组织公司决策、业务、财务、业管、运营、审计等相关部门人员,学习交流融资性贸易业务发生的背景、成因、特点、影响及对策,提高员工风险防范意识,提升甄别能力,从思想意识上防范风险,强化风险管理。

2.健全优化全面风险管理机制。钢贸企业要根据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及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相关规定,逐步健全优化企业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从风险管理目标与原则、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风险管理阶段与流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持续强化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建立企业重大风险预警及风险防范应急预案,不断优化完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机制。根据企业业务特点,建立企业各业务板块风险防范手册与风险管理操作指引,作为企业日常业务操作的风险防控指南,从业务端对业务的操作进行日常评估,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

3.强化重大合同评审。钢贸企业应进一步强化业务前期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市场调研,强化重大合同评审制度,严格审查贸易商、仓储商及运输商资质,加强对上下游客户、仓储商、运输商、担保商的主体资格信用调研与审查,建立事前的风险预控机制。定期召开企业重大合同评审管理工作会议,重大合同由企业财务、业务、业管、运营、法律、审计等多部门联合参与评审并发表意见,形成重大合同评审议事机制,有效防控贸易前期风险。

4.提升业务质量与效益。融资性贸易业务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业务,钢贸企业应严禁无真实贸易背景的融资性贸易业务。企业应从业务源头抓起,着眼于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努力提升企业业务发展质量与效益,优化业务模式与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并寻求新的业务利润增长点,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回归钢材贸易传统主业,紧贴市场变化,积极“走出去”,拓展市场,延伸加工、配送、仓储、运输、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深挖产业供应链条价值。

5.强化检查监督。钢贸企业应强化内部财务与审计的服务与监督职能。财务部门应渗透业务、参与业务并把控业务,把业务风险防控端口前移,对执行中的合同进行跟踪管理,及时发现并纠正合同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与风险点,发现重大问题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审计部门应定期对业务合同执行与跟踪情况进行监督评估,并定期联合风险防控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与全面排查,对于检查与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并落实责任人,防控风险,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与作用。

四、总结与启示

我国钢贸业发展历经风霜雨雪,融资性贸易业务规模的不断壮大发展而累积的风险给我国钢贸业带来了深远影响。钢贸业企业不能只顾眼前利益,需放远眼界,制定长远战略规划,未雨绸缪,严控并禁止融资性贸易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有效防范并采取应对策略防范融资性贸易业务风险,深入做大做强传统钢材贸易业务,从而实现我国钢贸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作者为财务总监、会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