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重要途径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交流重要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交流重要途径

篇1

衡水市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方式和方法。依据现状主要是通过现已经存在和可以挖掘创新的文化艺术形式以及环境人文资源作为基础载体,增加内容和形式,通过合适的宣传渠道和方式,达到对外辐射和交流的目的。促进衡水的文化和经济发展。

关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方式和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龙头产业入手。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必然要抓住特色鲜明的龙头产业。以中尼文化交流为例,在1971―1985年的初创阶段,中国运用的就是“乒乓外交”策略,来带动对外交流,衡水可以抓住基础教育这个品牌,开展短期访学交流,或者定期举办中小学校长会议等项目,可以让每位校长遴选两名本校的学生,一道来访问。学生回去后,可以现身说法,更有助于文化的交流。

二、初创阶段,可以试着从文艺、学术、体育等多角度,打开文化交流的局面。文艺、学术和体育是文化交流的普遍载体,范围广,辐射面大。衡水市的国际马拉松赛事已经举办了四届,初具品牌规模,下一步应加强特色品牌建设和舆论宣传建设。文艺和学术方面可以广开渠道,以衡水湖的休闲特色承接各种文艺和学术交流活动,或联合衡水学院与文化局主动策划和创立几项艺术交流项目,如:衡水湖湿地画家写生节,湿地摄影界等等。旨在进一步推动衡水市的艺术文化交流与繁荣。

三、进一步拓宽渠道。拓宽交流渠道,丰富交流内容。使文化交流的规模、形式、数量都有新的突破。加强与京津地区文化艺术公司的合作,搭建与京津地区合作的新平台,将交流拓展到卫生、科技文化、经济等多方领域。

四、 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建议京津冀一体化,最重要的是将京津冀户口统一划归北京,这将从教育、经济、房地产等根本方面促进津冀的发展。

五、 媒体是文化传播的桥梁。在文化交流的发展阶段,媒体意识一定要加强,要想在特色、品牌上取得突破。首先要加强传媒方面的力度。

六、文化交流是一个系统问题。文化交流落实在行动上可以零打碎敲、各个击破,但在理论指导上需要一个系统全面、相互统筹的战略纲领,谋求全局效应。可以组建一个专门执行委员会,实施“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一整套文化交流战略。

七、文化交流是双向行为,无论是送出去的,还是请进来的,都要重视质量。

八、文化活动承办单位,要积极探索市场运作之路,把文化、社会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积极主动地持续地举办各种文化交流项目。借鉴和利用国内通行的商业模式和渠道,发挥市场机制,推动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走出去”,扩大衡水文化产品服务的国内市场的份额。

九、要持续不断的改善文化市场投资环境,吸引企业投资衡水文化交流产业和项目,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衡水市的对外文化交流的繁荣与发展能否上水平,上台阶,需要政府部门的主导和社会各届的广泛参与与关注。十三五规划中,对于文化建设与交流提出了新的建设方向,也指出了目前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如文艺出精品、出人才的机制亟待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需要填空白、补短板,服务效能有待提高;文化产业还需要一批新的增长点做有效支撑;对外文化传播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对高新科技应用不充分;一些文化单位活力不足、运行效率不高,缺乏有效激励机制等等。

衡水的文化建设和交流要抓住十三五的大好发展时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重视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提升文化产业的质量效益,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创新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方式、着力推动衡水传统文化“走出去”。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翻译;文化转向;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36-02

一、引言

翻译具有悠久的历史,西方有文字记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圣经》翻译。无独有偶,中国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也始于西汉末年的佛经翻译。对于翻译的研究,不同时期也存在着不同的理论之间的相互争论。

近些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网络及各种通讯手段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必要手段不仅是文字转换形式,更是文化构建方式,具有强大的社会文化功能(石琳,2004)。翻译的研究也出现了“翻译的文化转向”(Bassnett,S & Lefevere,A,2001)。

二、翻译的文化转向

翻译是什么?有人说是创作,有人说是艺术,也有人说是科学。其实对于翻译很难有人给出准确的定义。因为其开放性,翻译对多种学科有关,比如哲学、心理学、美学和社会学等。但究其本质,翻译与语言学、文化最为密切。20世纪被称为“翻译的时代”(Newmark,1988),随着语言学研究的兴起,翻译研究的理论得到空前的发展,众多中外学者从比较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符号学等学科对翻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然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对于翻译的研究开始从语言学方面向文化方面转移。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就是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了文本本身以外的其他关系,尤其关注和强调译入语和原语文化要素在翻译过程中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以及反之翻译对文化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张曼,2012)现代翻译理论研究已经不再一味关注译文是否忠实于源语,更要关注社会、文化和交流的实践,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传播以及翻译行为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翻译理论研究的重点也不再是语言本身,而是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人类行为。

三、翻译对文化对外传播的作用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彼此进行交流,他们不可避免遇到语言问题与文化问题。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是文化交流与理解的桥梁。翻译的目的与特点就是思想与文化的交流。当今的世界文化产品包括文学产品和消费文化产品,它们的增长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代,这是信息爆炸时代的必然产物,同时也加剧了文化多元化的全球化进程。我们不能只固守自己的民族语言以求得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来抵御文化的全球化浪潮,而是应该积极传播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完成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使命。

翻译的功能在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2011)说,中国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目的是通过传播中华文化,使中国文化能够真正地吸引人、打动人,引起共鸣,拨动心弦,赢得尊重,增进心灵的沟通,寻求理解与合作,使外界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目前对与中译英来说,我们的重点应该尤其的放在把中国的文化介绍给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加强与西方的相互理解,促进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向世界范围内传播。

四、译者身份的文化转向

通过以上探讨,口译者所从事的是跨文化交流活动,这一过程中充满了不同文化与态度的冲突。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参与者,在交流过程中可能对同一词汇表达和非言语行为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口译者需要注意并理解这些不同文化的差异,做出适当调整来促进跨文化交流。在接受口译任务后,口译者应当为文化差异的协调做准备。充分考虑到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差别,站在文化的高度,培养文化的敏感性去识别文化语境,并在识别文化语境的差异过程中,适时调控自己的文化导向,达成两种文化的和谐,做一名成功的文化调停者。

对于文化调停者,Taft(1981)做出如下定义:文化调停者是能够促进拥有不同文化和语言的人或群体间的交流、理解和行为的人。调停者的角色是把一个文化群体的表达,意图,理解和期待,通过建立和平衡传递给另一个文化群体。为了实现这种连接,调停者必须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参与到两种文化之中,因此调停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双文化的。口译者作为文化调停者需要具有跨文化交流意识,并且能够促进交流。也就是说口译者要做到让交流双方分享信息、想法、观点或态度,而不是造成误解。

五、译者的文化传播能力

翻译的文化转向更加要求译者成为文化交流者和传播者,从而介绍新的思想、文学形式甚至语言表达形式。这要求译者具有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跨文化交流意识可以理解为对存在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对于口译者来说,在口译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文化的不同,对口译过程中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以此来促进交流。译者必须意识到目标读者的需求和需要,考虑目标读者的期望和背景知识,知道来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别,决定适当的翻译策略,最终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国家对对外传播人才从质量和数量上都有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层次的、高素质的翻译人才,改变对外传播的现状,提高对外文化传播的效果,建设真正的“文化强国”,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作为翻译人才培养基地的中国高校在培养对外传播人才中应发挥重要作用。高等学校在对外文化传播人才培养上,要有新思路和培养策略,以加快翻译人才的培养进程。

六、结语

随着政治、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文化的全球化将是21世纪的重要特征之一。翻译的文化转向也正是符合这一发展趋势。翻译是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而中译外队伍的质量决定文化传播的质量。加强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中译外人才的培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中译外队伍,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Bassnett,S & Lefevere,A.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Taft,R.The Role and Personality of the Mediator[M].Mediating person:Bridges between Cultures.Ed.Bochner.S.Cambridge:Schenkrnan,1981.

[3]蔡武.中国当代和流行文化对外传播力度不够[EB/OL].新华网,2011-07-19.

http:///gn/2011-07-19/3192039.shtml

[4]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Prentice Hall,New York,1988.

[5]石琳.文化全球化与翻译的文化转向——论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3):33-36.

篇3

注重教材建设,提供有效的母文化输入。经过几十年的外语教学探讨和研究,目前我国出版的外语教材种类繁多,它们由于受众、目的不同,所编内容和侧重点亦有差异。但是大多数教材都会介绍相关的西方文化,很少有教材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导致英语教学中母文化输入严重缺位,给跨文化交流带来了困难。学生可以流利地背诵雪莱、莎士比亚的诗行,但却不能把作为中国文化璀璨明珠的唐诗翻译成汉语;对于西方的宗教文化、节日津津乐道,却不知中国传统节日用英语如何表达,更不用说向外国人介绍我们的传统习俗了。作为一个外语学习者,熟悉我们的母文化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是当今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必不可少的,而我们培养的学生恰恰在此方面能力缺失,这不得不引起外语教学人员的重视。如我校英语专业使用的教材《综合英语教程》,在每单元后面都有一个西方文化介绍,若能加上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比,效果就会好很多。恩格斯曾经指出,“只有将母语同其他语言对比时,你才能真正懂得所学的语言。”此外,各类外语测试的导向性作用也不容忽视,如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作文,2012年一改过去考议论文的做法,考到了对于中国端午节的介绍和描述,使学生意识到这方面的知识必须要补上,对外语课堂上中国文化的讲授起到了积极作用。

跨文化传播中端正外语教学指导思想。外语教师应认识到外语教学不是仅仅把对方的文化和语言介绍给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会外语的基础上传播自己的母文化。在教育部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座谈会上,教育部长袁贵仁强调,“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外语课堂也要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多向学生宣传带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传统文化,教会学生批判的接受世界其他文化的内容,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从而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学生应学会在各种文化碰撞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盲目拒绝“他文化”的精髓,也不一味否定母文化的恒久魅力,在跨文化交流中游刃有余。

跨文化传播活动涉及到很多方面。语言是其中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如何语用外语为我国的母文化传播作出贡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外语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外语沟通能力的主要方法,应顺势而为,在教学活动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宣传我们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使其永葆青春。

作者:张莉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篇4

“韩流”“汉风”文化交流

中韩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双方都有古老的文明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相互间的频繁的交流而取得许多优秀的成果。在历史上,两国属于一个文化圈,具有相近的价值观、伦理观和文化理念,这正是长期文化交流的结果,我们要加以珍惜。近些年来,“韩流”在中国、“汉风”在韩国盛行,对两国人民的生活影响很大,原因之一可能是历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的某种同质性为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提供了有利条件。现在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在大众文化的普及方面取得很大成效,特别是电视、电影、音乐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韩流”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从最初韩国的歌曲、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电视剧、足球,进一步扩展到韩国的游戏、服装、化妆品、餐饮、电子产品和汽车等各个领域。这些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本身就具有广告作用,对韩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好了铺垫和宣传。同时,在这些行业中又涌现出一批大腕歌星、影星、球星、音乐人、舞蹈家、模特等吸引了大批中国观众的目光。这些明星的宣传作用和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韩流”所包含的方方面面,已极大地吸引了中国人的目光,决定着人们的旅游选择。电视剧《大长今》在中国的播放更使“韩流”的传播面越来越广,借助于现代媒体,“韩流”风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一直吹到一些内地城镇和乡村。“韩流”的影响是巨大的,人们从“韩流”中了解韩国的文化,发现了韩国的产品,产生了好感,很多人选择了韩国作为旅游目的地。

到韩国旅游的入境游客中,中国人所占的比例日益升高。几年来持续增长的旅游人数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在中国,年轻人一般比较喜欢韩剧,现今到韩国旅游的游客中以年轻人居多,他们中大多数都是因为受到“韩流”文化的吸引而喜欢韩国,希望利用假期时间去韩国亲身体会自己在银幕上看到的感觉。因而在去韩国旅游的中国游客中,年轻人高达70%以上。在对韩国的总体印象中,大多数人的反应都较好,其中年轻人所占的比例最高。从韩国观光公社在2001年的外来游客调查中,对501个中国人分年龄段进行的调查分析,大部分中国人对韩国的印象很好,其中又以年轻人的比例居多。也就是说,受“韩流”文化影响的人数较多。“韩流”让中国人认识了韩国,也让中国人选择到韩国旅游。

在韩流文化盛行于中国时,汉风也在韩国兴起。上世纪50年代,韩国只有3所大学有中文系。80年代,开设中文系的大学增至20所。现今,韩国全国142所四年制大学,没有一所不设中文系。在韩国,四年制正规大学里,中文系以及和中国有关的学系有114个。两年制专科大学里和中国有关的学系就有28个。就连3所网上大学也都开办中文系。中国是韩国人旅游人次最多的国家,去年到中国来的人次超过200万。在韩国书店的电脑检索,只要打上“中国”,就会出现在韩国出版的有关中国的书名,大概有3000种。在中国大学,韩国留学生已有4万5千人,是留学中国人数最多的国家。除了大学生,还有不少小学生去中国读书。韩国父母认为提早让孩子从小去中国留学,前途更好。在韩国,学中文已成为“过好日子”的代名词。韩国父母望子成龙或盼女成凤,中文已经成了不可少的学问。

但是中韩文化贸易发展还存在不均衡的现状,导致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不对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韩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也反映出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紧迫性。首先向韩国学习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目前,韩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已走在中国前面。中韩两国有着共同的文化传统,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也有相通之处,研究、学习和借鉴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无疑有利于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向韩国学习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的过程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其次必须在思想意识上改变对传统文化以及文化商品化的态度。长期以来中国对于传统文化重视不够,中国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之后,各种外国文化蜂拥而入,占领中国文化市场。在中国人的意识当中,文化与生意是两个领域的问题,没有认识到文化商品化的重要性,中国必须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并融合其他先进文化,加强自身品牌建设,以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打入韩国市场。

篇5

关键词:学习兴趣;师生关系;美术 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开发学生智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及培养健康的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好美术课,从兴趣入手,才是美术课堂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提高学习兴趣,激活美术课堂的愉快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念的基础

初中生处于生理的生长期,对于一些审美观念缺乏全面系统的认知,因此在对待美与丑等方面,主观性比较强,尤其是节奏较快的网络发展促使了一些学生沉迷于低俗的游戏和网络文化当中,而对于一些艺术性较强的美术审美却缺乏必要的兴趣。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学生身心和智力的发展,因此美术教师对于初中美术的教学,首先应该纠正一些错误的审美偏差,通过一些美术基础课程重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念的目的。因此,激发美术课堂的愉快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念的基础。

二、提高学习兴趣,激活美术课堂的愉快教学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

美术课堂具有一些减压的功能,能够让学生保持身心愉悦,而这种功能在培养良好师生关系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不仅能够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美术的审美功能和跳跃性思维也为学生的思想提供了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这种关系直接决定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对于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提高学习兴趣,激活美术课堂的愉快教学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念的另一重要途径

美术课堂的愉快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西文化的美术作品交流是无语言障碍的文化盛宴,同时也是极其重要的文化交流和价值观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对于反对战争的《格尼尔卡》,就是通过美术表现形式向全世界展示了和平的重要性,而这种价值观念得到了中西方的认可和尊重。

因此,通过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美术,是一项极其富有重要意义的美术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篇6

《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全书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阐述高校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包括内部基本关系、基本原则、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第二章介绍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模式理论构建,包括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评估、教学反馈等。第三章基于语言视角进行探讨,详细阐述阅读教学、听力教学、写作教学、口语教学等。第四章从多元文化视角,探讨高校英语教学发展方向、实施途径、教学模式等。第五章憧憬高校英语教学未来发展,介绍个性化教学、ESP教学、互联网教学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之策。本书阐述高校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基本关系,涉及英语语言与汉语语言、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教师与学生。其中,语言与文化层面基本关系揭示出培养跨文化意识与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知识与技能的基本关系揭示出实践应用的重要性;教师与学生基本关系揭示出师生互动的重要性,而反映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中,依次体现为目标与知识内容多元、教学场景多元、教学理念与方式多元。基于此,提出以下三方面实现策略。

其一,目标与知识内容策略。英语教育教学目标要分层设立,在满足不同水平学生学习要求的同时,也能起到良好指导作用。本书提出“理解英语”“学会英语”“语言知识”“英语技能”“意义潜势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多层次目标,符合英语学习由易到难的一般规律,能逐步引导学生实现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终极目标。知识内容要与目标同步,除控制知识内容难度系数外,还要逐步在知识内容中融入文化、交际、情感等元素,支撑目标不断升级与深化,同时为更好完成目标提供助力,比如,本书强调在知识内容中融入学习策略,可指导学生采用正确方式学习英语。此外,本书在谈及知识内容中的文化元素时,特别增加了“文化心理项目”,旨在从心理层面入手,将文化元素嵌入学生内心,加深学生理解,为树立文化意识与强化跨文化交流能力奠定基础。

其二,教学场景策略。英语学习要全面到位,听力、口语表达、阅读、写作等均要在高校英语教育教学中贯彻落实。教学场景策略不仅要确保学生接受不同场景下的教学,还要克服传统教学中“重灌输、轻应用”的弊端。本书分别阐述阅读教学、听力教学、写作教学、口语教学等的理论基础,并提出相应教学方法,有利于读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出发,了解不同场景下的教学特点与要求。基于多元化视角分析,本书所提出的教学场景策略既能推动英语教育教学呈现多场景模式,还能依托具体教学方法确保各场景贯彻落实,为学生实现多元发展提供支持。通过深入分析具体策略发现,实践应用与锻炼是核心所在,比如,口语表达中会重视情境营造,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基于具体情境灵活选择表达内容与表达方式的能力;写作教学中会强调“言之有物”,改变照搬固定套路与模式的习惯。

篇7

关键词: 国际化 校园文化 外事志愿服务

一、国内外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比较

1.高校开展志愿服务现状。

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引领下,志愿服务事业在我国已取得了巨大进步,内容也逐渐丰富,从单一的服务弱势群体逐渐涵盖到改善生态建设[1]。特别是高校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人才培育的效果。目前高校志愿者服务工作已经形成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团组织领导――志愿者组织――基地建设――志愿者服务的良性循环,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才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高校志愿服务理念的倡导,对大学文化建设和教育进步起到了积极和补充的作用。目前,各高校的志愿者服务已形成了相应的组织架构、运转模式、考核评价等体系,为志愿者工作开展,服务保障,后期管理奠定了基础。

2.国内外开展志愿服务的差异。

从中外志愿者工作的发展来看,西方志愿服务多由宗教团体和民间组织引导开展,活动范围因为较强的民间性而得以扩大;我国则主要依靠青年群体的兴趣和责任感,由共青团引领组织。从参与的比例来看,国外志愿者服务人数平均达到总人口的20%~30%,在美国甚至高达60%,国内相对主要集中在青年。从志愿服务的内容来看,国外志愿服务内容和形式较为广泛,包括社会福利活动、社会保障、人文与环境等,国内主要集中在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活动范围较小。从志愿服务体系来看,国外有相应的志愿服务法律,经济保障,长期运转,志愿服务时间集中,而国内志愿服务多为分散,体系有待健全。

3.高校志愿服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在校园环境中,师生创造的以精神文明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群体文化,其核心是提高人文氛围和主体素质。志愿服务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使大学生道德情操得以熏陶,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实现灵魂的升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志愿服务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使大学生坚定服务意识,获得人生经验,拓宽文化视野,掌握专业技能,掌握业务能力,培养沟通、交往、处事能力,切实提高自身的软实力。志愿服务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提高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增强大学生对于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参与度,同时志愿精神具有调节和凝聚功能,调适人的心理,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实现校园和谐。

二、高校国际化背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高校国际化发展及人才培养的趋势。

随着国内高校逐渐与世界高校接轨,以逐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学术代表力,高学术水平和高人才储备的国际高校为目标的发展宗旨,高校国际化发展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文化开放,技术引进,高校教育国际化,学术交流,科研氛围的形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人才交流与互通,培养更多国际化背景的人才已成为高校国际化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2]。国际化人才应该具有国际化意识和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熟知国际准则和运行规律,具有很强的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和处理问题能力,在国际竞争中能主动抓住时机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科技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之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将成为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担负国家命运的大学便成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沃土。

2.高校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高校国际化建设,除了加大中外高校合作与学术交流、引进高水平中外学术带头人,加大国际化教育以外,在校园文化中增加国际化因素,扩大学生国际视野,增加学生国际化交流,提高学生国际化水平成为有效的途径。目前很多高校均通过增加国际交流报告,引进留学生促进国际化培养,开展具有国际特色的国际文化节、国际交流节、中外学生联谊会等学生活动,中外学生会等学生组织来扩大中外文化交流及国际化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依托国际教育环境开展外事志愿服务培育和建设校园文化

1.我校国际教育环境的分析。

国际教育学院融合中外合作办学、在华留学生教育、语言及技能培训等相关工作,有较强的国际化氛围和办学优势,有较多的国际资源,为作为活跃学校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的主力军开展相关工作。由于加大国际教育环境的建设力度,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外事筹备和服务工作,同时开展外事服务有一定的紧迫性。国际教育学院有着不同类型和不同国别、不同教育层次的在华留学生,他们的培养和教育除了日常的服务以外,应加大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外事志愿服务也包括对于留学生在华志愿服务的相关内容,同时在华留学生表示了相关志愿公益服务的愿望。

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来说,参加中美合作办学学习的学生家境较为优越,他们性格多开朗、活跃,喜欢与人交流,眼界开阔,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能够快速利用多媒体学习与交流,注重朋友之间的关系,不喜欢被孤立。通过志愿精神及志愿服务教育,能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从而树立良好的三观。

2.外事志愿服务的重要性。

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需求,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因此外事志愿服务需求增加。外事志愿服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国际视野,扩大学生与高水平科研人员与组织的交流和学习范围;有利于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提升国际化交流水平。

3.有效开展外事志愿服务,加强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

北京化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建立外事志愿服务中心,开展相应的外事志愿服务活动,将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与在华留学生日常管理与教育相结合。外事志愿服务中心以国际化特色的志愿活动为平台(包括校内外各种学术互动交流服务,国际型会议、赛事等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与在华留学生的奉献精神为主要宗旨,以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分别从学术交流、文化交流、国际能力、留学生在华服务培育、外教课程小助教五个方面开展工作。学术交流主要从国内外学术报告、学术访问、科技竞赛等方面开展相应的志愿服务,志愿者既可以是中国学生,又可以是留学生,加强学生与高水平人员及组织的交流互通,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习主动性;文化交流主要为校内外举办的国际文化节及各种赛事提供志愿服务,以中外文化和中外交流为主,增强中外学生沟通互动,加大中华文化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国际能力主要以提高中外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包括语言、礼仪、文化方面的培训与指导为基础,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添砖加瓦;为在华留学生服务是以留学生为服务对象,中国学生为志愿者,帮助在华留学生适应环境,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留学生在校归属感,提高留学生在华学习能力。外教课程小助教主要是针对学院外教课程招募志愿者的活动,帮助外教老师完成日常教学活动,帮助同学们与外教老师更好地沟通,解决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提高同学们的交流沟通能力。外事志愿服务分为短期项目和长期项目,短期项目针对短期的学术交流和访问及外事交流活动为主,面对中国学生和在华留学生招募志愿者;而长期项目包括志愿服务基地、留学生在华志愿服务等,以招募阶段性志愿者为主。

外事志愿服务中心立足于国际教育学院的学院文化特色,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及留学生资源平台,整合学术交流、文化交流、国际能力、留学生在华服务培育、外教课程助教五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在提高我校学生外事志愿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拓宽了我校学生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我校学生奉献和公益意识,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打好了基础。外事志愿服务中心的建立,为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平台和沃土,让更多元的文化借助外事志愿服务中心更为规范化和系统化,让中外学生能够借助平台互帮互助。对于在华留学生来说,可以帮助自己适应中国文化及学校的学习环境,利于在华学习;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在扩大国际交往的基础上能够提升自身语言水平和多元文化整合的能力。外事志愿服务中心的建立为大型国际活动,例如国际文化节和国际青年创新论坛等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外事志愿服务中心向外方课程提供教学支持和帮助,保证外方课程适应我校学生的需要,提高课程质量和学生学术能力。

外事志愿服务对于校园文化氛围的培育和建设起到了丰富和延伸的作用,将中国学生与留学生资源整合,满足了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提高了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篇8

知识的宽度、厚度和精度决定人的成熟度。每一个人比别人成功,只不过是多学了一点知识,多用了一点心而已。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11、传统建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 × )

点拨: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传统文化是固定不变的。

( × )

点拨: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3、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 × )

点拨: 传统文化自身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推动社会发展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则会阻碍社会进步。

4、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 × )

点拨: 继承和发展是同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两个过程。

5、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 × )

点拨: 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6、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不具有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 × )

点拨: 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既具有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又具有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21、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没有区别。

( × )

点拨:源远流长是从时间上来讲的,要从纵向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博大精深是从内涵丰富的角度来讲的,要从横向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汉字和史书典籍。

( × )

点拨: 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和兼收并蓄。

3、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 × )

点拨: 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4、中华文化呈现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 × )

点拨: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这不等于民族文化之间没有共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在交流中全盘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

( × )

点拨: 对于其他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发扬其“包容性”的特点,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

6、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 × )

点拨: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7、中华文化的力量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决定力量。

( × )

点拨: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而非决定力量。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31、文化只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 × )

点拨: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纯粹“自然”的东西也是文化。

( × )

点拨: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3、每个人的文化素养都是与生俱来的,不可以后天培养。

( × )

点拨: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得开物质载体。

( × )

点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文化传承和发展必须通过物质载体。

5、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 × )

点拨: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6、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因此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 × )

点拨: 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可能超前也可能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7、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 × )

点拨: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是经济和科技实力。

8、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 × )

点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不能“直接”转化。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41、处在较好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 × )

点拨: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处在较好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但不是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2、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因此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 × )

点拨: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但不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每个人接受文化的影响都是消极被动的、无目的的。

( × )

点拨:文化对人的影响虽然是无形的、不知不觉的,但人们接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都是消极被动的、无目的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永久不变的影响。

( × )

点拨: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深远持久是难以抹去、难以改变,但不是不能改变、永久不变。

5、积极参加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 × )

点拨: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6、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 )

点拨: 文化有优秀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决定作用。

( × )

点拨: 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能说起决定作用。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51、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 × )

点拨: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注意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对应的内容不能混淆。

2、文化多样性等同于文化多元化。

( × )

点拨: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的,即人类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多元化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上说的,各种文化中既有优秀文化,又有落后、腐朽文化。我们要提倡文化多样性,反对文化多元化。

3、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 × )

点拨: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步的重要动力。 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生产,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

4、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 × )

点拨: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是正确的,但民族文化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5、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和认同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 × )

点拨: 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对其他民族文化,要尊重但不一定要认同。

6、尊重文化多样性,要遵循各种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 × )

点拨: 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尊重文化多样性,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或者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但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因此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不等于各种文化一律平等。

7、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 × )

点拨: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非主要途径。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 注意区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文化传播的手段。

8、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会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

点拨: 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9、文化交流有助于减少文化差异。

篇9

外贸活动的增多使各行各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量增加,因此职业院校也在逐渐加大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是不利的。文中将对跨文化交际在商务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探究商务英语学习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培养途径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在言语交流中人们可以感知到不同文化的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交流愈加频繁,这在经济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为了使我国更好的融入国际市场,我国应当加强对商务英语人才的关注,并将跨文化意识作为交际能力培养的重点内容。

一、跨文化交际在商务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

自加入世贸以来,我国对外经济活动愈加频繁,因而各行各业对兼具英语能力与商务能力的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适应这一趋势,满足社会需求,商务英语专业应运而生,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提高学生的商务英语能力与素质,使之能够将英语熟练的应用到商务贸易活动中去,通过英语交流促进贸易合作的顺利展开。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学生仅具备商务能力与英语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国际贸易不仅是跨语言的活动,更是跨文化的活动,如果在与对方展开交流的过程中商务英语人才不能够从文化背景出发,用符合对方的语言与文化习惯的方式进行沟通,那么就很容易导致误会的发生。文化影响着语言,语言反映着文化,通过语言可以看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例如,中国与西方对颜色的看法就存在差异,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喜庆与吉祥,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红光满面等词语都是具有褒义的;但是在西方的思想意识中红色代表危险、暴力与流血,如aredbattle(一场血战)、redrevenge(血腥复仇)等,外国学者在翻译《红楼梦》时,为了避免误导读者,将其按照原名《石头记》进行翻译,即“Thestoryofthestone”。因此在商务贸易中用一定要注意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避免在语言交流中产生误解。

二、商务英语学习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1.对商务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对教学模式予以创新,教材的内容过于死板且对文化差异内容涉及的较少,因此教师应当拓展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展开教学活动。网络教学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较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喜好选择适宜的内容进行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挑选与教材内容有相关性的资料让学生在网上进行自主阅读与学习。同时,网络中还有很多类型的语言资料,如英文广播、英文电影、英文歌曲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网络资源的应用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2.将文化交际融入到整个教学中。教师单纯的讲述并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为了让学生对文化差异有真实的理解与体会,教师应当将文化交际融入到整个教学中,在课堂上创设生动的语言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商务英语交际的氛围,从而使其文化交际意识得到提升。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收集资料做好前期准备,例如在课堂上进行贸易谈判场景的演练,学生需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学生要自设谈判的主题,并编写对话。在此之前,教师应当为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词汇以及英语交流习惯,例如“dear”、“excuse”、“please”、“thanks”等,让学生能够对英语文化有所了解,当学生表演结束后,教师需对学生的言语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对其中的错误要予以纠正,例如kindly在英语中为敬辞,而begrateful为谦辞等,创设场景的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文化交际的切身感受。

3.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化差异。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客观看待文化差异,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在学习与工作中开展文化交流,提高其语言使用的专业性与规范性。教师可以适当利用视频、广播等为学生介绍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进程、宗教、礼仪等知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中外文化进行比较,使其能够从深层次了解中外文化间的差异,并提高其文化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差异观,让学生尊重差异、理解差异,在商务贸易活动中能够站在文化的角度进行思考。细节是影响贸易成败的重要因素,只有对对方的文化背景予以充分了解才能够避免在细节上出错,在贸易中提前预约并准时到场,按照国外的身势语与礼仪与贸易方打招呼等都是尊重文化差异的表现。

三、结语

商务贸易愈加频繁为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商务英语人才的能力与素质必须全面发展,文化交际能力在推动贸易合作展开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当通过改变教学模式等多种途径对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与意识予以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祯.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海外英语,2012(22).

[2]王隽雅,杨亚萍.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商务英语中的体现[J].商场现代化,2011(08).

篇10

关键词:文化外交;战略思维;战略意义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015-02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如何培养和运用文化力量,引导国际社会正确看待和对待我国的振兴,塑造国家良好形象,增强对外影响力,实现软硬国力均衡发展,成为日益紧迫的重大课题。我国应重视文化外交的战略意义研究,明晰文化外交的战略思维,使文化外交成为强国战略的重要着力点。

一、开展文化外交的战略意义

当今国际社会,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文化因素的作用日渐增强。文化不仅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也是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文化被称为是国家的“软实力”或者“软力量”,其实它的作用一点也不“软”,它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国家的“硬实力”只能让人怕你,而文化“软实力”却让人服你;“硬实力”施以力,“软实力”施以德,而在国际竞争中,只有仁者才无敌,才能攻心为上、真正不战而屈人之兵。因此,开展文化外交是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意义如下。

1.综合国力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军事等物质形态硬力量,也包括文化、科技、制度等意识形态软力量。一国发展模式的优劣、执政能力的强弱、治理效率和安全系数的高低、民族文化感召力和竞争力的大小、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如何,是衡量软国力的重要指标,决定着国家在国际上的人心向背,决定着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成本和效益。世界发展史上既有重视和善用软力量,国家振兴事半功倍的经验;也有忽略和轻视软力量,导致国家衰落甚至解体的教训。大力加强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国力建设和以文化外交为重要途径的软国力运用,能给国家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量。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长治久安;对外增强国家的亲和力与影响力,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同和尊重,实现文明对话和合作;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时代,软力量发展滞后和薄弱,会制约综合国力的全面发展,制约国际环境的根本改善,使我们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的成本倍增,效益倍减。

2.确保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之举。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势头强劲,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及对国际体系和利益格局的冲击力与日俱增。外界一方面视我国的发展为机遇,另一方面又对我国疑虑、戒备和防范上升,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关系进入比较敏感期,急需提升和运用软国力,避免外部世界的强烈反弹。我国实现和平发展的前景既取决于其他国家如何看待和对待中国的振兴,更取决于我们能否妥善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以国际社会能接受的方式参与国际事务和扩大影响力。文化外交以柔性传播力和渗透力体现国家意志,塑造良好形象,增进了解和共识,减少偏见和敌意,促进国家关系和谐发展,营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等等起到政治和经济外交难以起到的独特作用。

3.维护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发展,对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形成较大的冲击,新旧价值观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遇到挑战,台湾岛内部分民众对祖国的向心力减弱。西方国家以文化作为制度、意识形态和战略竞争的重要手段,对我国推行西化、分化和文化霸权战略,侵蚀我们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根基。文化是维系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文化亡,则国家亡。反之文化发达、文化安全得到保障,才能以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战略思想为指导,整合政治、经济和军事等资源要素,赋予其正确的方向和精神力量,才能使国家的潜能转化为现实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国力和综合安全效能。通过对外文化交流,大力繁荣中华文化,培育文化软力量,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免疫力,抵御政治和文化霸权,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基础性重要意义。

4.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世界范围内文化需求和国际交流激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生产和输出潜力巨大,文化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模文化产业不仅构成物质形态的综合国力,加快国民财富的积累,还可通过文化战略的运筹,更好地发挥软硬国力的综合效能。文化产值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占经济总量的1/5以上,对外文化的经济功能和影响力的提升,直接带动了家电、通讯、旅游、服装、娱乐等各业兴旺。我国可持续发展受到能源和原材料的制约,劳动力密集型和低知识含量产品出口阻力增大,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文化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和文化产业结构,优良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可以为其他制造业、服务业等提供丰富的文化附加值,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效益空间,应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是文化资源大国,有资格实现“文化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