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敏感性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会计敏感性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会计敏感性分析

篇1

关键词:敏感性分析;价值贡献净值;资源配置

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管理会计逐渐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并不断渗透到企业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的管理过程中。作为与财务会计并列的一个会计分支,管理会计是以改善企业经营管理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通过运用一系列专业的分析工具对财务会计数据及其他生产运营数据进行深度加工与系统整理,从而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与考评等职能的一项管理活动。

一、研究工具

随着数学、统计学、计算机技术与管理会计不断的交叉融合,管理会计工具的种类日渐丰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目前,主流的管理会计工具有全面预算管理、作业成本法、本-量-利分析、敏感性分析、价值链分析、经济增加值、关键绩效指标、平衡计分卡与标杆分析法等。本文所研究的企业案例的核心是价值贡献净值,将敏感性分析应用于企业价值贡献模型中,具备良好的实践意义。

敏感性分析是一种从定量分析角度研究相关因素变量对目标变量影响程度的不确定分析技术,其技术路径是通过逐一改变相关因素变量数值的方法来测定目标变量的变化程度。不同的因素变量的数值变化,会导致目标变量变化方向与变化程度的差异,根据目标变量变化程度的大小,计算得出其相对于不同因素变量变化程度的敏感度,从而在众多因素变量中甄别出敏感性因素与非敏感性因素。敏感性分析的基本公式是:

敏感度=目标变量变化程度(%)÷因素变量变化程度(%)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电子表格处理技术的成熟,敏感性分析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敏感性分析的一般步骤如下:第一,确定敏感性分析的目标变量;第二,设定相关因素变量的变化幅度;第三,计算相关因素变量的数值变化对目标变量的影响大小;第四,甄别出敏感性因素进行分析。可见,敏感性分析可以为企业的预测与决策行为提供指导性意义,为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提供参考性方向。

二、案例分析

本文研究选取的企业案例是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以下简称“分公司”)“倡导价值贡献,优化资源配置”项目,针对该项目中分公司地面服务部的价值贡献模型,运用敏感性分析展开对上述各单位价值贡献净值的研究。

(一)项目背景与思路

2015年,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股份公司”)明确提出实施内部市场化机制,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形成科学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与资源配置机制,从而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的持续、快速与健康发展。股份公司关于内部市场化机制的实施路径是通过明确内部市场化主体,按照内部市场化定价、核算与结算的思路,构建价值贡献评价体系,以价值贡献净值的评估结果为基础,建立与之匹配的激励与分配机制,从而促进股份公司内部各单位从保障中心向经营中心、价值中心、利润中心转型。

(二)模型构建与分析

价值贡献模型的构建过程本质上是对价值的定义、发现与衡量过程,需要结合价值创造的实际过程对模型进行不断的批判与完善。不同部门的生产业务情况各不相同,因此,针对它们构建的价值贡献模型也存在差异。2016年,分公司选取了地面服务部进行试点,结合生产业务情况构建相应的价值贡献模型,本文以2016年1月与2月的财务会计数据及其他生产运营数据为依据,进行价值贡献的敏感性分析以及预实对比分析,为管理会计项目的推行意义在实践层面提供有力支撑,为实现倡导价值贡献、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在理论层面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拟采用2016年1月与2月的预算数据对价值贡献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识别价值贡献点中的敏感因素,发现对价值贡献净值的影响具有显著效果的项目,从而对资源配置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在敏感性分析中,本文给予敏感性因素的判定标准是:如果敏感度大于1,说明该项目为极其敏感因素;如果敏感度在0.05与1之间,说明该项目为一般敏感因素;如果敏感度小于0.05,说明该项目为非敏感因素。

地面服务部是分公司的重要部门,随着分公司运力的增长、始发航班数量的增加,其对人员、设备、办公用房面积等资源的需求会同步增加。为了引导地面服务部将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的投入到价值创造的过程中,结合其业务特点,构建出完全收入成本模型:产生价值贡献的收入项目包括航班保障架次收入(即根据股份公司提供的航班保障架次×每航班收入定价)、贵宾室服务收入(即为进入贵宾厅旅客提供服务产生的价值,以90元/国内旅客、120元/国际旅客定价)、逾重行李收入(即在机场收取的逾重行李收入)、机场地面升舱收入(即旅客在机场因舱位变动而增加的收入)、第三方业务收入(即外航、子公司航班而收取的收入)以及上述项目以外的其他收入,相关驱动的成本项目包括人工成本、可控费用、地面固定资产折旧、贵宾室服务支出以及上述项目以外的其他支出。

基于以下依据,得出地面服务部2016年1月与2月预算数据(见表1):第一,航班保障架次收入的预算目标由股份公司地面服务部根据航班计划下达T1、T2、T3目标;第二,贵宾室服务收入、逾重行李收入、机场地面升舱收入、第三方业务收入均以上年实际发生数作为T1,T2为T1的105%,T3为T1的110%;第三,人工成本的合同制员工部分来源于EHR系统的应发工资数,劳务制员工部分来源于上海人力资源公司应收分公司数;第四,可控费用来源于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分月滚动预测数,是本部门归口费用及其他按照地面服务部所使用的办公用房面积、电话(对讲机)、个人话费补助使用量分摊的费用;第五,地面固定资产折旧费以上年12月折旧费为基数进行测算;第六,贵宾室服务支出以上年实际发生的平均数进行测算。

进一步,在T1数据的基础上,给予各项目正负5%与10%的变动幅度,计算得出在其他项目不变的条件下,各个项目在不同的变动幅度下对价值贡献净值的敏感度(表2)。由于价值贡献净值与各个项目呈线性关系,所以,无论项目变动幅度的大小,价值贡献净值对项目的敏感度均相同。敏感度计算结果表明,增加航班保障架次、贵宾室服务人数对于实现1月价值贡献净值的T1目标具有显著效果,此外,增加机场地面升舱数量对于实现2月价值贡献净值的T1目标也具有显著效果;减少人工成本、租赁费用、贵宾室服务支出对于实现1月价值贡献净值的T1目标具有显著效果,除此之外,控制管理费用对于实现2月价值贡献净值的T1目标也具有显著效果。

三、结语

篇2

关键词:利润 敏感性分析 “价格战”

一、引言

利润是企业经营效果的核心衡量指标之一,而企业如何实现利润、如何提高利润所得,是企业经营过程中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对于这一问题,常规的思路即是从影响利润的因素抓起,对能够对利润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干预、调整,以期利润的实现。在企业经营实践中,众多商家采用价格调整的方式,使得经济社会中“价格战”现象普遍存在。

为什么“价格战”会普遍存在,其背后的理论支撑是什么?了解这一问题,有助于对“价格战”有更为充分的认识,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利用价格手段参与竞争。截至目前,诸多专家学者对“价格战”现象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部分学者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了“价格战”的成因,这是目前学术界对于价格战原因分析的主流思想,毛淼(2008)认为,“价格战”的原因是竞争各方均不希望对方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降低价格以抢占市场;郭惠玲(2014)构建了“价格战”博弈论模型并进行分析,认为寡头垄断中出于对利润的考量,“价格战”是寡头市场竞争不可避免的结果;有些学者专门对某个行业的“价格战”现象进行了分析,余荣(2010)从内因和外因的角度对出版业“价格战”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出版行业图书竞争的同质化是构成价格战的内在基础,而宏观经济体制以及亚马逊、当当等网上书店的快速发展构成了出版业“价格战”的外因;有些学者从其他角度对“价格战”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杨剑锋(2007)认为过度进入是导致价格战最直接的原因,而市场经济中的制度安排、商业文化以及企业家资源等因素是“价格战”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已有研究成果对“价格战”现象的解释做出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但绝大多数的研究都集中于“低价战”。从营销角度讲,“价格战”包括高价战和低价战,其本质是通过价格手段参与市场竞争,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本文将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之上,从利润敏感度分析的角度出发,分析商家采用“价格战”(包括高价战和低价战)的理论基础,并对企业如何通过价格措施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和保障目标利润水平提出对策建议。

二、利润敏感性分析原理

利润敏感性分析是衡量单一变量或组合变量变动对利润影响的一种方法,其通过计算有关因素的利润灵敏指标,揭示利润与有关因素之间的相对数量关系,并利用灵敏指标进行利润预测。影响企业利润的因素很多,如售价、单位变动成本、销量、固定成本等。在现实经济环境中,这些因素是经常发生变动的,而且其变动会对利润产生影响,其中有些因素(如单价)增长会导致利润增长,而另一些因素(如单位变动成本)降低才会使利润增长;有些因素略有变化就会使利润发生很大的变化,而有些因素虽然变化幅度很大,却只对利润产生微小的影响。利润敏感性分析即是对这些影响利润的因素的变动对利润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明确,在影响利润变动的诸多因素中,哪些因素对利润的影响较大,哪些因素对利润的影响较小,从而便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企业目标利润的实现,并对经营风险进行分析和防范。

敏感性分析需要测算每个影响因素变动对利润变动的影响程度,即敏感系数,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经典管理会计教材中的要素变动百分比法,即根据利润变动百分比与某一因素变动百分比的比测算出敏感系数的大小,即敏感系数=利润变动百分比/要素变动百分比;二是构建利润与其影响因素的函数关系Y=f(x),通过对某一要素求一阶导数即是这一要素对利润影响的敏感系数,即dy/dx是x对y影响的敏感系数。从两类方法对比来看,要素变动百分比法计算过程较为简单,根据利润及各个要素各期数值即可计算求得,但其受基期利润及各要素影响较大;函数法模型较为灵活,能够根据需要对模型重要参数进行调整,但是计算结果受模型形式的影响较大。本文根据需要,需要测算不同影响因素变动对利润影响程度的大小,所以采用管理会计教材中要素变动百分比法。

三、敏感系数推导

要素变动法百分比法计算利润敏感系数计算公式为:要素敏感系数=利润变动率/要素变动率。

这一计算方法以本量利模型公式为基础,即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将产品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是相对而言的,即在相关业务量范围内,固定成本是不受业务量影响的成本,变动成本是随着业务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根据本量利分析基本模型,对分析利润有影响的因素包括单价、销量、固定成本、变动成本、边际贡献、盈亏临界点等。

将成本、销量、利润的关系反映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本量利图,也称为盈亏临界图。

利润与要素的关系为:利润=收入-总成本=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单价×销量-单位变动成本×产量-固定成本。假设产量与销量相等,用P代表单价,Q代表产销量,V代表单位变动成本,F代表固定成本,则利润I可表示为:I=P×Q-Q×v-F=Q(P-V)-F。

四、利润敏感系数分析

(一)各因素敏感系数推导

等式两边同时除以I0,则有:

利润变动率= Q0P0x1/I0+ Q0(P0-V0)x2/I0- Q0V0x3/I0- F0x4/I0+ Q0P0x1x2/I0- Q0V0x2x3/I0=销售量敏感系数×销售量变化率+价格敏感系数×价格变化率+单位变动成本敏感系数×单位变动成本变化率+固定成本敏感系数×固定成本变化率+价格敏感系数×销售量变化率×价格变化率+单位变动成本敏感系数×销售量变化率×单位变动成本变化率。

(二)敏感系数分析

1.敏感系数大小的决定因素。从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各自的敏感系数看,各敏感系数大小均取决于基期水平,即在满足相关范围内、固定成本不变、单位变动成本不变的基本假设条件下,敏感系数大小只与基期企业经营水平有关,与变动幅度无关。所以,各要素敏感系数大小取决于企业实际经营水平,即基期各因素及利润的水平。

2.敏感系数大小比较。(1)价格敏感系数和销售量敏感系数的比较。在企业正常经营情况下,企业销售单价P大于单位可变动成本V,这样才能够实现贡献毛益,进而弥补固定成本并获得利润,所以,价格敏感系数大于销售量敏感系数,即价格对利润的影响的敏感程度大于销售量对利润的影响敏感程度。(2)单位变动成本敏感系数和固定成本敏感系数的比较。根据计算公式,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敏感系数均为负数,即成本的上升会使得利润下降;从二者大小对比来看,正常情况下,单位变动成本小于固定成本,但单位变动成本的敏感系数还和产销量有关,所以,在企业的产销量达到一定水平之前,单位变动成本对利润的影响程度较小,超过某一水平后,单位变动成本对利润的影响幅度较大。(3)各要素敏感系数综合比较。根据上述分析,在正常生产经营条件下,各影响因素的敏感系数排序为价格敏感系数>销售量敏感系数>单位变动成本敏感系数,价格敏感系数>销售量敏感系数>固定成本敏感系数。固定成本敏感系数与其他要素敏感系数的对比没有固定的大小关系。

五、对“价格战”的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对“价格战”的分析

1.价格对利润的影响效果最为显著,促成“价格战”易被广泛采用。根据各要素对利润影响的敏感系数分析,价格的敏感系数最大,说明价格对于利润的影响相对最为敏感。而且,从各因素调控的难易程度看,价格手段与调控成本和产销量等因素相比较为容易使用,操作性强。所以,在经济活动实践中,众多商家倾向于采用“价格”手段参与竞争、调控利润,促成了“价格战”现象的出现和存在。

2.低价战以损失利润为代价。“价格战”往往被描述为以降低价格形式参与竞争。对于这种模式的“价格战”,因为在相关范围内,产销量、单位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均保持不变,则价格的下降直接导致利润的下降,这种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对企业利润而言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时间久了会给企业资金造成压力,甚至可能会将企业拖垮。

3.高价战可以获得较好利润。根据价格的敏感系数,价格上升,则利润会较大幅度的上升,能够获得较好的效益。以蒙牛的高端奶“特仑苏”为例,蒙牛于2006年推出高端奶“特仑苏”,即走高价路线,其市场售价为普通奶的两倍左右。“特仑苏”价格虽高,但从当时的销售情况看,特仑苏非常受欢迎,在上市之初,商超货架上很少有陈列着的“特仑苏”,而其他部分奶品有些早已布满灰尘,这说明“特仑苏”高价策略是成功的。

(二)对策建议

1.实施“低价战”要做好相关工作,不能持久使用。低价战即降价销售模式的生产经营是以牺牲利润为代价的,利润是企业经营的首要目标,也是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以牺牲利润为代价的竞争策略对企业来说是不利的。所以,降价促销方式不能持久使用,且要做好相关工作。一是要确定利润临界点,即利润为零时的价格水平,以减少价格下降对利润造成的过度损坏。二是做好扩大市场、争取消费者的相应对策,降价促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争取消费者,所以在降价促销时,应尽量能够充分利用降价促销带来的市场份额扩大等优势。

2.企业应不断创造条件以实现价格的提高。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不断提高产品价格进而提高利润,且不失客户,这是企业经营之道。所以,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应该争取创造条件实现价格的提高,且能够留住客户。一是要不断提高产品品质,品质是产品的生命。二是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接受水平,能否留住客户与客户对产品的接受能力有关,可以通过市场调研、专家咨询等方式掌握客户的价格接受能力,使得价格提高的效果不被销量下降抵消,实现利润的增加。

参考文献:

1.余荣.出版业价格战的原因与对策[J].生产力研究,2010,(8).

篇3

企业管理会计应当持续创造价值。那么,什么是“价值”就成了企业管理会计的一个基本问题。

细细思考,在管理会计研究中,我们很少有对“价值”进行过定义、界定和明确。我们在很多场合泛泛地运用“价值”“价值量”等概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概念过于宽泛无法界定同时又很难用技术工具衡量,因此这些概念在管理会计实务工作中显然无法使用。

管理会计中的“价值”特征

笔者认为,企业管理会计中的“价值”,应该能满足我们通常所说的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需求,至少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的特征。

一是可以明确界定,有比较确切的内涵和范围,即会计所说的“确认”。虽然管理会计的确认标准可以根据企业需求确定而不一,但能够“确认”应该还是管理会计的一个基本要求。

二是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能够通用于管理会计的各个领域,包括营运规划、管理决策、成本控制、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等。我们不能在管理会计的不同环节、不同领域使用不同的价值概念,否则根本无法建立起系统的管理会计应用体系。

三是可以计量,这也是管理会计的“价值”最重要的一个特征。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最主要的专业区别之一就是“计量”,否则,管理会计将与其他的管理混合在一起。

比如,营销管理中常用的“顾客价值”概念,虽然对于营销管理非常有用,但是顾客价值在实际中很难计量,也很少有企业甚至几乎没有企业可以计算出顾客价值。如果管理会计中的“价值”也是模糊而难以计量的,那么管理会计就失去了应有的技术含量,在实践中也很难发挥良好的作用。如果管理会计不具备计量的特征却又插手企业的方方面面管理活动,会给人造成一种企业所有的管理活动都可以纳入管理会计范围、管理会计什么都可以管,但是管理会计实际上又什么都管不了的情况。

四是可以标准化,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在不同的企业,指的是同一个概念和内容。因为标准化,管理会计的“价值”概念才可以得到广泛地推广和运用。

五是符合管理会计实践的需求,可以在规划、决策、控制、评价中得到一贯而有效的运用。

与管理会计的“价值”相关的范围包括成本、效益、净现值等。管理会计的早期发展阶段,价值的主要体现是成本,也就是关注企业的“投入”;后期发展阶段,价值的主要体现是效益,也就是关注企业的“产出”;最后,价值的主要体现不仅关注投入和产出,更主要的是产出和投入的比较,也就是关注企业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相比较后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调整后的经过贴现净现值。

笔者认为,以现金流和自由现金流的现值作为管理会计的“价值”的核心,可以满足上述特征,从而构建起一个严谨、逻辑一致的概念框架:一是现金流和自由现金流可以明确界定。自由现金流即企业在维持原有营业规模的基础上,企业通过经营活动所取得的现金净流量。二是现金流和自由现金流可以具有很好的包容性。

比如管理会计中的重要概念“成本”,其实就是现金流的流出;“经济效益”,就是净现值等等。三是可以计量。四是可以标准化,不同企业、不同时点的现金流都可以统一到同一个标准。五是可以在管理会计的规划、决策、运营和考核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加以运用。

以现值为基础进行管理和考核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会计终极目标———提升企业价值———也就是提升一个企业“风险和报酬平衡下的企业自由现金流现值”。一个企业所有的业务都应该围绕着这一价值目标来开展,企业财务部门也以此为切入点来开展管理会计的实践。

例如,企业在进行战略规划时,其他业务部门考虑国家宏观经济、自身竞争优势等等因素,而财务部门在战略规划中发挥作用时,则需要考虑已有的类似项目的净现值多少、风险大小等问题,而不是泛泛而谈规划的好坏。这是需要可计量的数据来支撑我们的价值判断的。我国企业的财务会计部门并不缺少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人员,但是缺少这种具有战略视野、能够整理竞争者动态会计信息、判断未来盈利信息和行业变化并能进行适当量化的高级人才。

再例如,企业在进行管理决策,比如投资决策时,管理会计就必须进行类似项目净现值、内含报酬率、风险敏感性分析等对项目的价值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否则就成了空谈。而这些分析,都是以现金流及净现值为基础的。

篇4

一、关于本量利分析法的运用。传统的本量利分析以成本习性分类为基础,依据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用变动成本法确定产品成本及分期损益,以获取相关信息;将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拓展到对利润的影响,建立了本量利分析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保本分析、安全性分析、保利分析及利润的敏感性分析等等。但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经营多样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与产销不直接相关的后勤辅助支持作业越来越多,而我们通常将它们排除在变动成本之外,忽视了其变动性,这将对产品成本和相关损益的确定造成不良的影响。其实,通过作业和成本动因的分析可知,产销业务量并非成本的唯一驱动因素,多数成本与产销量无关,但却是变动的,它们随作业量的变化而变动,而且不同的作业与成本之间,具有不同的成本动因,如批次、人数、检验次数等等。显然,进行本量利分析不应仅仅局限于产销量与成本的相互关系分析,而应拓展到作业、成本动因及其变化对利润的影响关系的分析。

二、关于经济批量模式的运用。经济批量的基本模型建立在两部分相关成本基础上:储存成本和订货成本(经济采购批量)或储存成本和调整准备成本(经济生产批量)。由于这两部分成本具有此增彼减的相互关系,通过微积分求极值或通过逐次测试后知:所谓经济批量就是两部分相关成本相等时的批量。然而,在JIT环境下,如此求经济批量的方法已没有意义。首先,JIT的运作基础之一就是缩短调整准备时间,而柔性制造系统的运用,又为调整准备时间的进一步缩短创造了技术条件,传统上需要几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的调整准备时间,现在缩短为几分钟,因此,调整准备成本在新经济环境中已经变得微不足道。另一方面,JIT系统的运作,还建立在长期、稳定而良好的供应合约基础上。可以说,没有良好的供应基础,就没有JIT。因此,所谓订货成本也不再是与批次相关的成本,相关的成本数额也大大减少。如此,经济批量中的主要相关成本只有储存成本。储存成本与储存量相关,储存数量越多,储存成本越大。所以,最经济的做法就是减少储存量,降低储存成本。这也就是所谓“零库存”的要求。现代的“经济批量”实际上应该是:仅在需要时才提供的必要数量的必要物品。

三、关于相关成本决策法的运用。相关成本决策法是管理会计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管理决策方法,它将与某项决策相关的成本和收入进行配比来作出决策,其主要特点是只考虑随决策而变动的成本,略去不受决策影响的成本。相对于某项决策而言,前者称作变动成本,后者称为固定成本。在成本核算上,它假设决策引起成本的发生和变动,故应核算决策相关成本,从决策过程来看,它假设:1.决策只对成本在短时间内发生影响;2.多项决策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互不影响。显然,相关成本决策法只考虑决策的短期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假设决策互为独立是不符合现实的,尤其是随着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运用,企业总是面临许多决策:一些决策同时进行,

其相互影响体现在机会成本上;另一些决策则相继发生,其相互影响既表现在机会成本上,又表现为未来的潜在成本。相关成本决策法缺乏考虑这种相互影响的内在机制,使用它的结果是一定时期内从各项决策取得的收益不具可加性,即整体效果小于各单项决策效果之和。为此我们应该结合作业成本会计,修正相关成本决策法。为衡量短期决策的长期影响和一项决策对其他决策(尤其是后续决策)的影响,管理人员不仅需要预计未来的机会,而且需要掌握成本的长期习性,包括那些不随单项决策而变动但随多项决策而变动的成本的习性。通过借助作业动因分析,通过揭示各种决策方案对作业资源的需求,使管理人员了解各决策方案的短期和长期后果,并帮助管理人员防止采用那些有着短期或长期不利影响的方案。

四、关于长期投资决策方法的运用。长期投资决策分析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净现值、内涵报酬率等货币时间价值法。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决策结论均会受初始投资、经营现金流量等现金流量值大小的直接影响。在新经济环境下,这些因素的内涵更为丰富了,这是我们在进行决策分析时必须注意的。首先,初始投资中不再是取得、形成固定资产的直接投资占绝对多数,还包括了大量的软件、工程、培训等投资,由于这类成本的数额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必须将其资本化,并作为初始投资考虑,不容忽视;其次,传统的经营现金流量的预计主要考虑直接的、有形的效益,如销售收入的增加、人工成本、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的减少等。但在新经济环境中,高质量的产品、优质的服务、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已成为影响企业成败的至关重要的无形效益,而且,由于辅助支持作业的效率和效果的提高所产生的间接效益也有不断增长之势,对此我们也不能再忽略不计。因此,在分析经营现金流量时,应尽可能预计因长期投资而引发的无形和间接效益。

篇5

关键词: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共同构成现代企业会计完整的系统,二者缺一不可。但从我国实践来看,由于财务会计属于法定会计,是企业必须依法开展的,并且改革开放以来,财务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要不断地规范(包括国内的统一和与国际惯例接轨),以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经济交往的要求,因此,在政府的主导下,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受到企业高度重视,得到日益完善。相反,管理会计不是法定会计,它的应用与否以及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完全取决于企业内外部的条件。外部条件包括市场竞争程度、竞争的公平性、企业约束与激励机制的健全程度、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实用性、管理会计人才供应的数量和质量等;企业自身条件包括企业的规模、企业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的需求、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及其管理会计素养和能力等。由于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的内外部条件均不完善,致使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不尽如人意,造成我国企业会计一手(财务会计)硬一手(管理会计)软。然而,著名的管理会计学家、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CheeChow教授早在1999年上海中国会计学博士生联谊会上曾说过,我国目前最需要的其实是管理会计而不是财务会计。实证会计鼻祖、罗彻斯特大学的RayBall教授也指出,建立旨在向国际会计惯例靠拢的财务会计准则其实只是我国国内会计问题的一个小部分,我国国内会计问题的大部分应是解决国内企业的管理问题。著名管理会计学家罗伯特·S.卡普兰(RobertS.Kaplan)、安东尼·A.阿特金森(AnthonyA.Atkinson)1999年6月在其合著的《高级管理会计》中文版序言中也写道:“利用管理会计信息改善企业经营并制定战略决策,这对我国企业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那么,如何让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也“硬”起来?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作为一名管理会计课程的高校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加快《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以肩负着为我国企业培养合格的管理会计应用性人才的重任。

那么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应如何改革?应重视“四化”,即教学素材的中国化、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案例化和教学手段的电子化。

一、教学素材的中国化

多年来,我国采用的管理会计教材多是在引进英美国家管理会计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

教材中的理论与方法的阐释、例题、案例、习题等均是以西方企业素材资料为背景的。很多地方并不符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因而学生学后并不能直接用于我国企业。例如,西方将直接人工成本作为变动成本,但在我国工业企业并非实行完全的计件工资制,因而直接人工成本有相当部分是固定的而不是变动的,但在讲变动成本法时我们仍然沿用西方教材的说法。再如,我国企业的期间成本包括产品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但很多教材仍沿用西方的做法把期间成本区分为产品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两项。当然,这些可能是细节问题。但也有一些重要的问题,例如责任会计,在西方管理会计教材中是针对大型企业来讲的,重点围绕着三级责任中心即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介绍它们的评价问题。但实际上特别是在我国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内部不存在利润中心,更不存在投资中心。针对中小企业,主要是成本中心的责任成本核算与控制,但对此,现行的管理会计教材却语焉不详,不具有可操作性。另外,我国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也创造了一些独有的管理会计方法,例如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班组成本核算和90年代初邯钢创造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经验就是典型的中国式方法,但这些方法并没有在我国的管理会计教材中予以采用。

应当说,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进西方管理会计以来,虽然在企业中的应用并不理想,但我们还是取得了不少的经验,也有很多的实际应用案例,这些经验和案例应当充实到我们的管理会计教材和教学中去,使我们的管理会计教学素材中国化,这非常有利于我国管理会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西方管理会计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基本内容体系未有改变,这些内容主要包括成本习性分析、传统成本计算(全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预测分析(含销售、成本、利润、资金预测)、决策分析(含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标准成本制度、责任会计等。然而,众所周知,在20世纪50年代管理会计形成以后,管理会计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表现在战略管理热的出现、服务业的兴起、全球化的竞争、信息技术的进步、制造环境的发展(包括适时制造和计算机集成制造)、作业基础管理(ABM)的产生等。由于环境的变化,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传统管理会计)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与企业管理的相关性。对此,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H﹒托马斯·约翰逊和罗伯特·S﹒卡普兰在他们1987年合著的《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一书中进行了说明。从本书和其他有关的资料,李天民教授(1988)整理归纳出传统管理会计的三大局限性:视野狭窄、观念陈旧和方法落后。笔者(2002)也曾对传统管理会计的局限性进行过探讨并将其主要概括为两点,即“上不着天”(指传统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无关)和“下不着地”(指传统管理会计没有以作业为基础)。

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西方管理会计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新的发展,这些发展包括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作业成本管理(activity-basedcostmanagement)、战略成本管理(strategiccostmanagement)、战略管理会计(strategicmanagementaccounting)以及目标成本法(targetcosting)、改善成本法(kaizencosting)、全生命周期成本法(wholelife-cyclecosting)等。另外,管理会计在服务业中的应用也受到高度重视。但客观地讲,我国《管理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上仍仅涵盖传统管理会计的内容,并主要以工业企业为应用对象。因此,我国管理会计教学内容急需现代化。

管理会计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就是在继承传统管理会计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管理新的需求和管理会计的新发展,重新设计整合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使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跟上时展的步伐。

三、教学方法的案例化

管理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实践性很强。同时,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目标也主要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因此,管理会计教学必须注重实践,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与20世纪初由哈佛大学创造,它主要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方法。

根据对西方管理会计教学资料的观察,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案例可以有四种:教学引导性案例、方法应用性案例、效果证明性案例、问题分析性案例。四种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同。教学引导性案例是在每一章节前安排的一个意在提出本章节将主要研究的内容或解决的问题的案例。此种案例,能够以来自实际的生动情景资料,在学生学习之前向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开始本章节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方法应用性案例是说明管理会计方法在某个企业中实际应用情况的案例,它可以揭示在具体企业中如何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应用管理会计方法。它与一般教材中的例题不同,例题通常高度简化,而方法应用性案例则是具体企业管理会计方法应用的真实再现(当然进行了必要加工),虽然相对复杂,但贴近实际,更有利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效果证明性案例是根据来自企业内外媒体的资料整理的客观介绍管理会计方法在某个企业应用取得实际效果的案例,此种案例一般作为阅读材料插入教材章节之中,可以增强教材的生动性和学生对管理会计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最后,问题分析性案例是一种主要供学生课下分析讨论的案例,这种案例一般在案例中要介绍相关公司的基本情况与有关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成本数据,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计算分析并回答案例提出的问题。这种案例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并且它一般要求学生要提交书面分析报告或(和)参与小组或课堂案例讨论,故也能培养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的案例化就是将上述几种类型的案例有机地运用到管理会计教学之中,发挥案例教学在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中的独特作用。

四、教学手段的电子化

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的一个特点是,管理会计有时要采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数据的加工处理,计算难度大且要求及时性强。因此,要顺利完成管理会计提供管理信息的职能,提高及时性,降低信息成本,管理会计的电算化(即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会计信息的处理)更有必要。在会计教学中,对于财务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有单独的课程如会计电算化或会计信息系统来进行。但管理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则基本没有列入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之中。这不利于学生应用计算机从事管理会计工作能力的培养,而实际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离开计算机技术是不可想象的。

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手段的电子化这里不仅指利用计算机或多媒体技术来进行管理会计知识的传授,而且是指(更主要地)管理会计的电算化教学,即将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管理会计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EXCEL等电子表格进行本量利分析,计算不同因素变化对利润的影响;可以利用SPSS统计软件的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进行混合成本的分解和成本预测等;可以利用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研究与分析系统软件进行投资方案的比较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以及利润全面预算软件演示全面预算的编制过程等。

以上提出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四化”对于培养管理会计应用性人才将发挥重要作用。当然,要实现“四化”存在很多困难,需要各方面特别是管理会计的教学人员付出极大的努力。但是,为了培养管理会计应用性人才,促进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进而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些努力是值得的。

参考文献:

1、刘爱东.对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优化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6(8).

2、罗伯特·S.卡普兰,安东尼·A.阿特金森.高级管理会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3、(美)H.托马斯·约翰逊,罗伯特·S.卡普兰.管理会计的兴衰[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篇6

关键词:市场营销财务知识营销工作

一、前言

营销和财务是企业的两大不同的职能部门,不论从部门还是从职业来看,两者的区别不言而喻,但它们的之间的联系确是相当紧密的,首先,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要表现为:

1、营销计划和预算是企业财务活动的基础,而营销计划和预算又必须以货币的形式表达出来以符合财务管理的要求;

2、市场营销中的销售广告费用、营业费用以及存货成本的支出都必须受到财务管理的控制,而财务管理必须对市场营销活动中的收入和费用进行控制才能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3、营销活动中会产生一些应收账款,而这些应收账款的信用政策、信用条件以及收账政策对财务管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只有通过财务管理对应收账款的有效管理才能使营销活动的成果变为企业的利润。

总之,成功的营销必须有财务的支持,而财务管理又必须以营销为基础,二者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其次,两者又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主要表现为:如果没有有效的财务管理,那么企业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市场营销计划也就成了空谈;相反,如果没有好的营销计划,企业商品的销量就上不去,那么就没有资金的流入,财务管理活动就会出现问题,可见二者彼此制约。又因为营销中有财务,财务中有营销,那么有些活动既是营销问题又是财务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在这两个部门互相转化以便得到更好的解决。

从营销和财务的辩证关系可以看出,财务在营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市场营销人员对财务类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如何组织财务类课程的教学工作,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然而,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财务类课程均未考虑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目标岗位群和对财务类知识需求的特殊性,而是随意地将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复制”并“粘贴”到市场营销专业的财务类课程当中,“重命名”为《基础会计》、《企业会计学》、《企业会计知识》或《营销会计》等等,不一而足。主要讲述的内容都是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会计人员工作的基础知识,是从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来组织内容的,不能满足营销人员工作的需要。而且,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关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财务知识的探讨还非常的少,也没有进行过系统化的研究。因此,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财务知识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市场营销工作财务知识需求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可以大体分为三种:企划型人才、销售型人才和推销型人才。企划型人才处于调研、规划、设计、决策等环节,侧重于进行销售策划及管理,强调科统筹规划能力;推销型人才处于销售、服务等实际操作一线环节,侧重于对产品和服务的推销,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销售型人才主要处于操作一线环节中的技术岗位,需要拥有比推销型人才更为复杂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侧重于职业岗位的具体操作,强调动作技能和经验技能。这三类人才都具有彼此难以替代其职责。但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的培养目标都定位在后两种,他们在营销工作中所需要的财务知识可归结为以下几种:

1、财经基本技能知识

首先,营销人员在办理销售业务时必然会用到支票、汇票、本票等票据进行结算,对于支票的填写、支票有效性的鉴别、汇票、本票的办理等,应是营销人员必备的财务技能;其次,营销人员会经常出差,出差前要去财务填写借款单借钱,出差回来要进行费用的报销,即差旅费的报销,则有关借款单、差旅费报销单的填写、各种发票的粘贴应是营销人员具备的财务技能;再次,营销人员从事营销工作经常会与发票打交道,那么如何开具普通发票和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范围及其使用保管方面的法律规定、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审核要点等也应是营销人员具备的财务技能。

2、财务管理的相关知识

现金是营销人员在工作中经常接触的,在企业里对现金的管理非常严格,对不熟悉财务知识的营销人员来讲,很容易出错,产生的后果也很严重,因此有关现金收款和付款中常见的差错、查找现金差错的方法、收款和付款中造成差错的原因、现金收付业务容易发生差错的时间、现金的管理及库存现金的限额等知识,对于营销人员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赊销业务也是营销人员经常会做的,这样的结果就会产生企业的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到期时,顾客很可能会拖欠货款,原因可概括为无力偿还和故意拖欠两种,对这两种应收款项应采用不同的收账方法,这就要求营销人员具备收账的技巧。应收账款的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为此,企业应制订合理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收账政策。营销人员是销售第一线的工作人员,企业应在营销人员的参与下制订应收账款管理制度,这就要求营销人员具备应收款的管理能力,能对应收账款的成本进行分析。

营销人员购买商品和销售商品都会与存货发生关系,那么如何合理确定库存成本和最佳订货量、保险储备量及产生滞销存货如何管理、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这也是营销人员应具备的财务知识。

3、税法及纳税筹划的知识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税金问题,与营销人员关系密切的主要是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和印花税。我国税法规定销售货物和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要交增值税,如果营销人员销售的货物属于消费税的税目,在交增值税的同时还要交消费税;企业有了盈利就要交企业所得税,营销人员的个人工资、劳务报酬的所得要交个人所得税;销售过程签订的合同要交印花税;所以,税金的计算、缴纳对营销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同时,企业的营销人员还应懂得一定的纳税筹划知识,即可以有效的配合财务人员工作,又可以为企业增资节流。如:营销人员采用委托银行收款的方式将货物销售给客户,按税法的规定,采用委托收款方式销售的货物增值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货物发出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即销售的当天就发生纳税义务,销售货款确没有收到,这样公司在没有取得货款前就垫付了增值税。而如果营销人员在签订合同时约定以分期收款方式进行交易,增值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是合同约定的收款日,这样公司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取得货款基本是同步的,不存在垫付税款的问题,从而为公司节约了资金。由此可见,营销人员懂得税收筹划对企业的重要性。

4、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知识

营销人员在办理业务前需要先对合作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比如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存货的周转率等,通过这些指标可以了解企业的盈利情况、债务的偿还能力、资金的周转情况,可以有效的避免销售商品发生的坏账,预测企业的经营前景,同时还可以为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这就需要营销人员必须具备企业财务报表的阅读与分析知识,熟悉各种财务报表的结构和项目内涵的基础上,知道阅读时需要关注的问题,并能根据财务报表进行简单的分析。

5、管理会计的基本知识

营销管理的理念是一切以顾客需要为中心,通过市场调研了解顾客需要,开发研制适销对路的产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以适当的价格、适当的信息沟通和促销手段,提供给适当的消费者,通过发现市场机会,创造目标顾客,为企业赢得销售额增长,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这种目标的实现需要用到管理会计的相关分析方法,它通过对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的分析,不仅可以评估一种营销方式为整体效益做出的贡献大小,还可以分析出相应的原因,从而为市场营销的调整提供依据。因此,管理会计的相关分析方法如本-量-利分析法、现金流量分析法、销售资金需求量预测法、敏感性分析等也是营销人员应具备的财务知识。

三、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财务知识体系

我们在上述对市场营销人员在工作中对财务知识的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又利用德尔菲法进行了专家意见的整合,再结合我们多年的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提炼出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财务知识体系,如下所示:

1、财务基础知识

会计要素

会计科目与账户

复式记账法

会计凭证

会计账簿体系

2、财经基本技能

数字的书写

票据的办理和鉴别

借款单、报销单的填写

发票的审核与保管

报销发票的粘贴

3、财务管理知识

现金的管理

应收账款的管理

存货的管理

4、财务报表阅读知识

财务报表的基本结构

财务报表的阅读

财务报表的简单分析

5、税收知识

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法律规定

纳税筹划

6、管理会计知识

变动成本法

本-量-利分析

敏感性分析

现金流量分析

四、结论

总之,财务知识对市场营销人员的作用非常重要,营销专业的学生应对自己所掌握的财务知识体系有个明确的认识和掌握,在将来的营销工作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更应该尊重市场规律,重视财务思维的运用,不仅能对市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还能运用自己独具的财务眼光去捕捉商机。

注:本文为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究”(项目编号:200957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纪忠.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北方经济,2005,(10):21.

[2]李宇红,赵伯庄,王磊.市场营销教学特点与方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12):112.

[3]张彩江.复杂性:对经济和管理领域中理论认知误区的一个解读[J].系统科学学报,2007,(1):59.

[4]修淑媛.营销与财务的关系及其协调[J].观察与思考,2009,(03).

[5].谈营销过程中的财务管理[J].时代经贸,2007,5(73).

篇7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着重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而服务的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主要优势如下:

1.1侧重于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管理会计主要通过

对财务和其他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和评价,为企业管理者正确决策和有效地改善生产经营服务。财务会计主要通过定期提供财务报表,为企业投资人、管理者、债权人和政府管理部门等服务。

1.2方式方法灵活多样管理会计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对财务会计等相关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对不同经营方案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对比,以便得出更科学、高效的经营方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财务会计的记账、核算和报表方法基本都是法定的、统一的、固定的。

1.3兼顾全局与局部两个方面管理会计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同时兼顾企业所处环境的全局与生产经营细节两个方面。财务会计主要是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提供集中、概括性的资料,综合评价和考核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1.4面向未来管理会计既使用历史数据,也使用各种反映未来发展的预测、计划和目标有关的数据,它将这些数据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加工、处理,以便协助管理人员事先把未来的业务筹划工作做好。财务会计一般只反映实际完成的事项,侧重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作历史性的描述。

1.5多种科学方法的应用管理会计把高等数学、运筹学、数理统计学中和电子办公软件的方法吸收、引进到管理会计中来,能把复杂的经济活动用简明的数据模型表述出来,并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揭示有关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有关变量联系、规律,以便为管理人员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提供依据。而财务会计应用的数学方法范围较小,一般只涉及到初等数学。由于管理会计具备了这些优势,在财务会计的核算系统及其他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

2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1管理会计能够结合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协助企业管理者制定战略方案。企业战略是根据环境的变化、本身的资源和实力选择适合的经营领域和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差异化在竞争中取胜。换言之,企业战略是一个管理者对产品和市场在竞争领域的定位选择问题,包括企业的经营范围、经营能力和管理机制三个方面。管理会计能以企业战略为出发点,以取得整体竞争优势为主要目标,以分析研究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所组成的“战略三角”为核心,揭示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地位及其发展前景。同时,管理会计能够发掘企业自身的优势,通过向管理者提供全面的、多元的信息和方案,促进企业发挥品牌优势、成本优势、价格优势、技术优势、服务优势或规模优势等核心竞争力,增强持续经营能力。

2.2管理会计将管理和会计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全面的、及时的信息服务。管理会计是在财务会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突破了财务会计固有的局限性,在企业规划与控制两大方面发挥财务会计无法实现的作用。规划是通过编制各种计划和预算实现的,对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全面的筹划;控制则主要是通过落实责任、考核绩效和分析计划执行情况,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控制。由于管理会计是管理科学与会计科学结合的产物,其主要目的是协助管理者规划企业长期、短期的经营目标,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期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因此,管理会计能够着眼于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如通过目标的确定、预算的编制、决策方案的出台等,为管理者对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提供信息服务。

2.3管理会计能够根据企业的管理需要和业务特点等,参与建立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标准及评价系统,有助于改善经营管理。管理会计既可以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关注企业的全局性,又可以从企业的某一个工作岗位出发,注重一个工作细节的重要性。现代企业,特别是制造型企业,通常要建立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标准及评价系统,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营运成本、改善经营管理等,管理会计贯穿于目标管理标准和绩效考核系统制定、执行及评价全过程,发挥着其他管理职能无法替代的作用。目标管理的核心就是确定合理可行的目标,这就需要目标制定者了解每个岗位的职责、需求和目标的可行性与合理性。制定的目标力求用较少的条文,简明的文字,规定每个岗位应该做的事情,应达到的标准,应遵守的规范等。绩效考核就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对企业员工及其工作成果与岗位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做出奖赏及改进意见。这需要从事绩效考核的人员准确掌握考核标准及考核对象的具体情况。单纯的财务管理或者单纯的业务管理都无法将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工作做好,由于管理会计具备财务管理、业务管理、战略视野,而且能够灵活应用多种表达方式,才成为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体系的积极推动力和创新力。

2.4管理会计能够采用多种数据模型,便于企业管理者直观地掌握各项信息。我国现代企业管理者和业务主管的素质参差不齐,懂市场、搞业务的人居多,他们不愿也没时间和精力阅读枯燥的文字和数字报告,但是他们又需要了解相关的信息。管理会计有着丰富的信息处理工具和数据加工方法,能够把复杂的业务流程或文字报告用简明易懂的数据模型或图表展示各种业务流程、经济指标的现状及变动趋势,辅以简明扼要的说明,供管理人员决策时参考,也方便业务主管们了解问题所在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5管理会计注重沟通,有助于提高现代企业的内部协作关系及在外界的形象。21世纪是信息时代,也是沟通的时代。管理会计科学顺应了这个时代的发展需求,注重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丰富而准确的信息,是正确而迅速决策的保障。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它的产品和服务能否跟上时代的要求,首先在于该企业能否及时掌握必要信息,能否正确地加工和处理信息,能否迅速地在员工之间传递和分享信息,特别是能否把信息融合到产品和生产服务过程之中,融合到企业的整个经营与管理工作之中。信息系统的有效性,不仅需要有强大的信息网络和信息收集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出色的信息分析、加工、传递和利用的能力。管理会计突破了财务会计的被动管理的局限性,置身于企业信息系统中,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管理层之间保持通常的沟通关系,有助于部门之间的理解与配合、信息共享,在对外谈判及市场开拓中彰显企业的合力,促进了企业内部协作并提升了企业在外界的形象。

3我国现代企业管理会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我国现代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还很落后,制约了管理会计的应用和发展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尚处于转轨时期,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仍在发挥作用。至今许多企业尚未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仅凭经验管理企业,管理方式、方法陈旧,对市场环境适应性差。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知识、能力贫乏,企业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规则运作,致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与国外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在这样的企业环境中,管理会计人才、理念和方法无法得到引用和关注,更不可能得到充分应用和发展。

3.2管理会计在国内没有被普遍应用从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来看。我国企业运用得比较多的是责任会计,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如量本利分析等短期经营决策、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等决策会计方法,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还不是很普遍。有调查表明,我国企业在短期经营决策中采用量本利分析模型的占55.4%。而使用敏感性分析的仅为13.2%,尚有31.4%不采用。所用的长期投资决策方法则比较分散,主要是回收期法、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及其他方法。从总体上看,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运用还不是很普遍。

3.3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我国的管理会计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一定应用,大多数企业没有应用管理会计。没有应用管理会计的原因不只是因为企业不了解管理会计,还跟管理会计理论或方法与企业实际需要不吻合相关。即使有些企业应用了管理会计,只侧重传统的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如责任中心、目标管理及业绩考核等,而新型的管理会计如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会计理论,尚处于从西方国家向中国引进的阶段,不完全符合中国现代企业的现状。

3.4管理会计人员队伍还很微弱,在企业管理中角色还很尴尬相对于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管理会计工作人员在我国的认知度和影响力相对较弱。据初步统计,国内持有注册管理会计师资格证书的人不足8000个,而国内财务会计工作者目前约有1500万,其中具备高级会计职能的人仅40万,具备中级职能的人约500万,国内大部分企业只能靠具备高级职能和部分具备中级职能的财务会计人员履行管理会计的职能。但是,国内企业超过85%的财务人士担任财务会计(核算会计)职位,他们80%以上的时间用于记录与核算,充当着“账房先生”的角色。即使企业聘用了财务总经理、财务总监或财务董事,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也难以发挥管理会计的职责,更多地充当着筹资的工具、数字的机器。

4现代企业充分发挥管理会计作用的途径

4.1建立科学的组织架构,确立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的职责知识化、信息化已成为现代企业新的管理理念,这一理念首先冲击着企业的组织结构,使其由传统的金字塔型转向扁平形、网状型甚至无中心的组织形式,这是组织结构分权化的趋势。随着这种趋势的推进,企业对管理会计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现代企业必须适时调整组织架构,使之更趋科学有效,明确管理会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确立管理会计人员的职责。

4.2确定清晰的战略目标,便于管理会计据以制定工作重点管理会计直接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重心在于经营,经营的重心在于决策,决策的关键在于预测。”管理会计之所以重要,就在于这一职位起到了预测经济前景的关键作用。管理会计人员在企业总目标与经营方针的基础上,在考虑了经济规律作用的前提下,在经营条件约束的条件下,选择最合理、最合适的量化模型,有目的地对企业未来的市场份额、销售价格、成本、利润、资源配置以及资金流动的变动趋势做出预测,帮助企业管理者进行正确的经营决策。

4.3重视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为管理会计提供可靠的数字来源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现代企业管理系统中两个紧密联系的子系统。现代企业突出管理会计的职能及重要性,并非否定财务会计的重要性。财务会计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规定,记录日常业务,登记账簿,定期编制有关的财务报表,准确、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和经营成果。其数据的准确性、报表的客观性和及时性都会对到管理会计的工作质量产生影响,所以企业若要管理会计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高度重视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

4.4任用称职的管理会计工作人员,以便管理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要应用管理会计这门科学,就该有懂管理会计的人。目前具备注册管理会计师资格的8000人,对国内1469万家企业而言,可谓凤毛麟角。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从发达国家或国内成功企业引进先进、成熟的管理会计人才及经验,没有条件的企业应鼓励财务会计加强管理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机会让他们和管理会计学者、机构及有实践经验者交流学习,以便他们能够结合本企业战略发展要求,建立适合本企业的管理会计模式和机制,有效地开展管理会计工作。

篇8

【关键词】 纳税风险;纳税成本;量本利

人们预测未来中国企业经营面临最大的风险是纳税风险。企业纳税风险是企业的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法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具体表现为企业涉税行为的不确定因素影响纳税准确性,导致企业多交税或者少交税。企业经营者为了能使企业健康发展,持续经营,增加税后利润,就必然考虑降低纳税成本。因为企业交纳的各种税金是成本组成部分,要降低纳税成本,就像“穿过流动的沙漠”,有纳税风险。如何降低或化解纳税风险,加强纳税风险管理?笔者设想了一个涉及各税种税率因素的量本利方程式,把这个方程式嫁接到Excel上,创建纳税成本风险控制模型图,用 “控件”按钮,时时跟踪、调节单个或多个税种税率参数变化对企业利润变化影响程度,选择在确保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良好或至少不抵触各税种预警线的前提下,降低纳税成本,在确保目标利润的情况下,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建立各税种税率与目标利润预测模型

(一)建立含有各税种税率因素的量本利方程式

建立含有各税种税率因素的量本利方程式,这个方程式的前提是把全部企业销售成本按照成本习性划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而企业交纳的各种税金也是企业的成本组成部分,也要划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企业利润是根据产品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税率等因素综合测算出来的,其中任何一类因素的变化都引起利润的变化。企业交纳的税收与利润二者具有互相依存、此消彼长辩证良性互动关系。根据不同的税种税率对企业利润影响程度,把现行主要税种税率划分为流转税税率、财产税税率(包含房产税率、车船使用税率、土地使用税率、印花税率) 、所得税税率三类。这三类税率假设用负担率来代替,将各税种税率因素从量本利方程式中分解出来,流转税与销售收入成正比、属于变动成本。所得税为利润总额与所得税率是乘积,它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成正比,它的变动幅度与营业收入成正比,与营业成本成反比关系,与税后利润成反比,它同时兼有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种不同性质的成本项目,属于混合成本。财产税在一定时期内不受销售收入的影响,相对固定不变,属于固定成本,在这里把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合并在财产税中。公式如下:

税后利润=销售数量×销售单价-销售数量×销售单价×(1-流转税税率)-销售数量×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1+财产税税率)×(1-企业所得税税率)。

(二)建立税率与目标利润预测模型

1.设计模型图样

“各税种税率与目标利润预测模型”图是建立“纳税风险管理模型”图的基础。根据上述公式,把流转税税率、所得税税率、财产税税率作为一个决策参数变量,建立生产单一品种的税种税率与目标利润的预测模型。新建一个Excel工作表,并在相应单元格录入文字,在B4、B5、B8、B9单元格录入相应数据(见图1)。

2.定义单元公式,建立分析与预测的数学关系式

B6=B4*B5;B7=5%(控制在增值税行业预警值范围内); B10=5%(假设综合税率5%);B11=B6*(1-B7)-B4*B8-B9

*(1+B10);B12=25%(在三种企业所得税税率中选择);B13=B6

*(1-B7)-B4*B8-B9*(1+B10)-(B6*B12);假设在单元格C12输入企业的目标利润为6 000 000元,其他税种税率不变,在以下单元格内输入公式: C4= (C11+(B4*B8)+B9*(1+B10))

/(B5*(1-B7));C5 =((C11+B9*(1+B10)+B4*B8)/(B4*(1

-B7)));C6=C4*C5;C8=(B6*(1-B7)-C11-B9*(1+B10))

/B4;C9=(B6*(1-B7)-B4*B8-C11);C13=B6*(1-C7)-C4

*C8-C9*(1+C10)*(1-C12)。

3.对该模型图分析

当企业利润由目前的490万元提高到600万元时,既保持原税收负担又实现目标利润,采取以下相应的措施:(1)将产量由目前的100 000件提高到105 789.47件;(2)将产品单价由目前的200元(不含税)/件提高到211.58元/件;(3)将单位变动成本由目前的120元(不含税)/件降低到109元/件(4)将固定成本由目前200万元降低到100万元;通过税率与目标利润模型分析,至少在行业税收预警线上,减轻企业税收负担,节约纳税成本,实现目标利润。

二、各税种税率利润敏感性分析模型

在税率与目标利润模型的基础上,创建各税种税率利润敏感性分析模型。各税种税率利润敏感性分析模型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通过控件时时调节流转税负担率、所得税负担率、财产税负税率因素的利润灵敏度指标,揭示各税种税率与利润之间的相对数量关系,利用这些影响利润的灵敏度指标,在不违背税法的前提下,既保证国家利益又减轻纳税负担。

(一)设计模型图样

创建一个工作表并命名为各税种税率利润敏感分析模型,并在相应单元格录入文字,增值税负担率、财产税税率、所得税税率输入实际值等,其方法与“税率与目标利润模型”相同。

(二)设计滚动条按钮,实现各税率因素变动的灵活调节

单击菜单栏中 “开发工具”,在工具栏单击“插入”,在“插入”里选中ActiveX控件中“滚动条”,光标会变成“+”形状,把光标移到E4单元格,单击并拖拽光标,拖出一条滚动条形状的矩形框,拖到合适大小松开鼠标,E4单元格的滚动条便设置好了。用同样的方法设置E5―E12滚动条。

(三)在税率利润敏感分析模型中的单元格内分别输入公式

B14= (B6*(1-B7)-B4*B8-B9*(1+B10))*(1-B13);

C4=B4*D4/100+B4;

C5=B5*D5/100+B5;C6=C4*C5;C7=B7*D7/100+B7;

C8=B8*D8/100+B8;

C9 =B9*D9/100+B9;C10=B10*D10/100+B10;

C11=C4*C5*(1-(1/1+C7)*C7)-C4*C8-C9*(1+C10);

C12 =B12*D12/100+B12;

C13 =C6*(1-C7)-C4*C8-C9*(1+C10)-(C6*C12);

D4 =F4-50; D5=F5-50;

D6=F6-50;D7=F7-50;D8=F8-50;D9=F9-50;

D10=F10-50;D11=F11-50;

D12 =F12-50;D13=(C13-B13)/B13。

(四)在同一工作表中编制“单因素税率利润敏感分析模型”

在“单因素税率利润敏感分析”模型中的单元格分别输入格式: H4=D4; H5=D5;H6=D6;H7=D7;H8=D8; H9=D9;H10=D10;H11=D11;H12=D12;I4 =$C$13;I5=$C$13;I6==$C$13;I7 =$C$13;I8 =$C$13;I9 =$C$13;I19=$C$13;I10=$C$13;I11=$C$13;I12=$C$13;J4=$C$13-$B$13;J5=$C$13-$B$13;J6=$C$13-$B$13;J7=$C$13-$B$13;J8=$C$13-$B$13;J9=$C$13-$B$13;J10=$C$13-$B$13;J11=$C$13-$B$13; J12=$C$13-$B$13;K4=(J4/$B$13)*100;K5=(J5/$B$13)*100; K6=(J6/$B$13)*100;K7=(J7/$B$13)*100;K8=(J8/$B$13)*100;K9=(J9/$B$13*100;K10=(J10/$B$13)*100;K11=(J11/$B$13)*100;K12=(J12/$B$13)*100。

(五)使用滚动条调节分析税率变化对利润的影响程度

各税种税率参数变化引起税后利润变化程度各有不同。反映敏感程度的指标是敏感系数:敏感系数=税后利润率/参数值变动率,下面分别单独调节流转税税负率、财产税税负率、企业所得税税负率三个控制条,每个税率因素变动率为10%,单独调节“流转税税负率”,导致敏感系数变化为-2.04,单独调节“财产税税负率”,导致敏感系数变化为-2.04,单独调节“所得税税负率”进行数值变化为-0.33(见图2)。当三个税收负担率同时降低5%,则利润增幅2.7%。

因此,无论影响利润的各税率因素是单独变动还是几个同时变动,都可以根据事先在设定的常规条件下,利用控件对各税种税率敏感系数变化预测利润,进行纳税成本风险管理。通过对上述三个模型图得出结论:属于混合成本的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利润影响最大;属于变动成本的流转税对企业利润影响次之,而属于固定成本的财产税对企业利润影响很小。企业所得税对于控制纳税成本,降低纳税风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宇伟. Excel财务管理 [M].第4版.科学出版社、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2009(4):180-185.

[2] 余绪缨.管理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篇9

【关键词】管理会计;管理会计信息化;大型交通建筑企业

一、引言

“管理会计”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提出,用以指代企业内部会计体系。迄今,基于机会成本的理念和信息科学的手段,管理会计已将传统会计与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进行了完美融合,用以指导企业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活动。信息化是支撑管理会计功能发挥和价值实现的最有效工具和途径(财政部会计司,2015)。管理会计信息化就是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会计方法,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处理,为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的行为和过程(熊磊,2015)。当今市场瞬息万变,充斥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及时掌握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信息,并采用科学方法及时作出决策。因此引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是十分必要的,对于项目众多、建设条件复杂、管理环节和流程纷繁、不确定因素充斥的大型交通建筑企业来说,尤其如此。跨行业、跨地域、多层级的大型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但在快速发展和扩张过程中财务管理弱化的问题不断显现,严重制约了其健康发展,财务管理变革和创新的呼声此起彼伏,财政部顺势提出2014年为管理会计年(李闻一、刘东进,2015)。本文以某大型国有交通建筑企业集团(以下简称A集团)为例,探讨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的相关问题。

二、A集团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现状

(一)概述

早在2011年,A集团财务部就组织开展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讨论与设计等工作。截至2014年底,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测试版)已开发完毕并上线试运行。该体系体现了管理层对海内外市场及专业市场会计信息的需求,其重点工作是按照管理会计有关内部报告体系建设要求,满足组织适应性建设的需要。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体系设计的宗旨是:将各事业部视为利润中心,对各利润中心所辖业务的经营状况、发展趋势以及对公司的利润贡献率等重要财务信息进行反映和报告,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以海外事业部等8个事业部为编制主体,归集收入、成本和费用等财务信息,以生成事业部的管理会计报告。此外,按照集团现有业务特点,该报告体系将全部业务分为港口、铁路、公路、房屋建筑等15大类。同时,考虑到A集团是一家业务范围遍及世界的大型跨国企业,将上述15大类业务进一步细分为境内业务和境外业务两个部分。

(二)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目标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目前A集团下属子公司的业务不仅广泛分布在境内外各地,而且跨越多个业务板块和行业,基于此,为了能从各事业部、区域、行业的视角反映各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A集团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目标定位为:顺应集团打造“适应性组织”的创新改革战略要求,满足各事业部、区域总部管理责任体系的建设需要,合理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行业动态,建立相应报表体系并编制相关管理会计报告。

(三)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原理

按照A集团建立“适应性组织”的相关要求,目前A集团既有按地域划分的海外事业部及各区域总部,也有按业务类型划分的其他事业部(海外事业部除外)。由于海外事业部、各区域总部与其他事业部之间的管控存在交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采用了业务类型和地域相结合的业务单元布局。业务单元是能够提供一项或某类具有共同特征的产品或服务的集合,包括:(1)地域,将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所在地分成境外部分和境内部分,再将境外部分细分到国家,境内部分细分到地级市;(2)业务类型,按照事业部划分为港航疏浚、路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海洋重工、房地产及其他五个业务类型,然后根据核算客体是否为投资项目,再在每个业务类型下分为投资和非投资两类。

(四)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框架

按照A集团的组织管理架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分别从业务单元、行业的维度出发,以会计主体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为基础,对各级单位报表中所涉及的财务指标进行分解和归集,形成反映各事业部与区域总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各行业经营成果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包括事业部管理会计报告、区域总部管理会计报告、行业管理会计报告三部分。

(五)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编制原则

1.逐级合并汇总原则。按照组织结构,以财务会计报表为依据,以单户财务报表为基础,按业务单元、行业逐级合并汇总。2.数据的可复核性原则。各单位按业务单元、行业编制的管理会计报告,不仅要保证表内各项数据计算准确,而且业务单元、行业的管理会计报告数据应与财务会计报告数据保持一致。3.业务单元的非唯一性原则。各单位在编制管理会计报告的过程中,可根据编报规则对本单位的业务类型、地域、行业进行多项选择。4.报表分配的合理性原则。各单位财务报表要分配至相应的业务单元、行业。能够直接明确归属对象的归集到对应的业务单元、行业;不能直接明确归属对象的,要按照相应规则进行分配,并要确保依据充分,分配合理。5.抵销的完整性原则。各单位管理会计报告要清晰、完整反映所有应抵销的交易和事项,并遵照相应的抵销规则编制抵销分录,如实反映各业务单元及行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六)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编制方法

管理会计合并报表以财务会计合并报表为基础,按照以下方法编制:1.确定报表数据涉及的主要业务单元及行业。报表编制单位应根据经济业务实质和编报规则,选择相应的业务单元、行业将数据进行分解。业务类型、地域、行业应为主要业务类型、地域、行业,不影响报表中业务单元的拆分。各单位填制单户报表,并检查和调整单户会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遗漏。2.核对关联交易、关联往来以及内部股权投资。各单位将财务会计合并报表的关联交易、关联往来以及内部股权投资事项等分解成业务单元与行业的内部关联交易、关联往来以及内部股权投资报表,并再次进行核对,保证业务单元、行业、数据一致。3.编制抵销分录。各单位以财务会计合并报表的抵销分录为基础,分析编制各业务单元、行业管理会计报告抵销分录。4.分配资产负债项目、收益类项目、现金流量项目。各单位将资产负债类、损益类以及现金流量类项目按照确定的分配原则在相关的业务单元、行业进行分配。5.合并生成各业务单元、行业管理会计合并报表。各单位编制完成抵销分录后,各级合并报表单位完成相关报表合并工作,形成各事业部、区域总部、行业的管理会计合并报表。

三、A集团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心有失偏颇

目前,A集团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心放在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而不是涵盖管理会计各项功能的大数据挖掘、搜集、处理和复合利用(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来,其名称为“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系统”,而不是“A集团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事实上,管理会计报告只是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运行的最终结果和辅助决策的依据,只涵盖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的一小部分内容,而信息、数据的获取和运用才是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来源和类型存在缺失

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的基础数据主要从现有财务会计报表转换和合并而来,这明显违背了管理会计的基本原则。管理会计数据与财务会计数据主要有两大区别:第一,管理会计数据应基于机会成本而非财务成本;第二,管理会计系统不仅考虑了历史和现时数据,更主要的是将未来预测数据纳入决策范围。因此,采用A集团现行的管理会计报告架构不可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报表,其结果与财务会计报表并无本质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其推行管理会计报告的做法与其说是为了满足管理决策的需要,还不如说是为了满足国家财务制度规定的强制需要,这也是许多大型国有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通病。A集团现有的管理会计报表主要局限于最终报表(以损益表为主),而采购管理、研发管理、销售管理、施工管理等过程管理报表则严重缺失,可以想象在现行偏重结果导向的架构下,即便能得到最终管理数据,也无法弄清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忽视预算管理也是A集团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存在的严重弊端。作为大型施工企业,预算管理是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也是强化内部控制、保障项目运作效益的必要手段。显然,缺乏预算管理体系和相应的预算编制功能,是A集团目前管理会计体系中一大明显短板。A集团规定管理会计报告的编报周期为季度、半年和一年,这更是与传统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时限无异。管理会计报告的直接用途是为决策提供依据,其最大的要求就是及时性,显然,按照目前的编制周期要求“,为管理者提供实时决策依据”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缺乏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人员基础和组织保障

从A集团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的人员现状来看,从基层单位到公司总部,几乎所有的管理会计报表编制工作都由财务会计人员兼任。相当一部分财务会计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会计专业训练,传统的“做账”意识根深蒂固,很难真正胜任管理会计工作。另外,公司虽然多次下发红头文件,要求各下属单位填报并上交管理会计报表,但并没有制定有效的组织保障措施和问责机制,导致下属单位执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推诿、逃避的问题十分普遍。从2015年4月8日公司总部统计的情况来看,在13家下属单位中,完成管理会计报表上报程度最高的为93%,最低的为0,平均为52.54%;在全部应上报的867项报表中,属于强制上报的比例高达60%以上。

(四)成本管理功能弱化

A集团现行的管理会计报告系统中没有设置专门的成本管理模块。A集团的主营业务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其成本尤其是人员、材料消耗及固定资产折旧这三大块成本因素占到销售收入的80%以上,其盈利水平对成本因素相当敏感,显然在管理会计系统中没有成本管理功能是说不过去的。另外,在现有的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系统中,没有考虑到风险性成本及机会成本因素,同时也尚未采用作业成本归集制度,这会导致企业成本信息的严重失真,对企业管理决策带来不利影响。

(五)编制主体边界不清晰

对于大型施工企业而言,由于项目复杂、施工周期长、业务边界交叉重合等原因,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应以业务为边界,而不是以行政组织为边界,这样有利于反映业务活动的真实状况,厘清业务失败的根源,并进行恰当的激励。而目前A集团恰恰采用的是以行政组织(事业部等利润中心)为主体的管理会计报表编制制度,导致编制主体不清晰,在体制上无法克服业务重报、漏报等现象的发生,也无法真实揭示业务活动的内在规律,从而无法很好地满足“分析数据为管理决策所用”的要求。

(六)未引入绩效考评体系

绩效考评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基于上述的分析可知,在无法真正厘清业务活动的归属从而无法合理地评判业务主体活动绩效的情况下,不可能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管理绩效考评体系。

(七)忽视投资决策及风险管理机制作为一家大型跨国企业,投资也是A集团的一项重要业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其现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没有涵盖投资决策机制的内

容,令其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大打折扣;另外,有关风险决策的模块(如盈亏平衡分析、经营杠杆分析、敏感性分析等)也未考虑其中,加大了企业的业务风险(尤其是跨国业务风险)。

四、A集团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的对策

(一)建立全方位的、完整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让有用的信息留下来”是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为此,应在集团现有财务共享中心的基础上,着力打造集团层面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基础数据共享板块,在基础层面上保持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数据的一致性,在具体运用上再分叉开发出新型的管理会计模块(如作业成本分析、预算管理、绩效考核、风险管理、投资决策等专用模块),以满足管理会计及决策的多种功能需求。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上,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施ERP等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与ERP、OA等系统无缝连接,实现管理会计数据的实时挖掘、搜集和处理。同时,结合A集团业务点多面广的特点,加大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力度,推进涵盖全集团的“财务云”系统建设(李闻一、刘东进,2015),实现管理会计数据的精准、快速传递和处理。在管理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开发上,应强调采用标准的XBRL形式本体统一架构,将系统的运用从报告层深入到账簿层,以增强数据的兼容性和可交流性,实现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高效运转。

(二)明晰编制主体

打破固化的组织界限,确立以业务(项目)而不是以行政主体(机构)为编制边界的原则,以业务(项目)为对象,编制业务(项目)层面的有关管理会计报表,再按业务动因和可追溯的业务要素归集到集团或集团下属相关组织,并据此实施科学的绩效考核。

(三)建立完善规范的管理会计制度体系

建立完善而规范的管理会计制度体系,在集团层面做好管理会计顶层制度设计,并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相关的管理会计顶层制度包括: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全面成本管理制度、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全面绩效管理制度、集团投资管理制度。要改变传统的事后管理,结合管理会计信息和工具,将管理活动打造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完善的全方位、全时空综合管理体系。

(四)强化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人员基础和组织保障

通过加大培训力度,从集团现有财务人员中培养选拔一批优秀人员,充当专职管理会计业务人员,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考虑从社会上招聘一批专职的管理会计人员。同时,对集团管理和业务人员灌输管理会计的理念,使管理会计不仅充当一种财务管理工具,更内化为管理者和业务人员骨子里的一种自觉意识。集团上下应形成一种尊重数据、遵守规则、崇尚科学、敬畏制度的管理文化氛围,使管理者和业务人员意识到推行管理会计制度的重要性,此举也可大大减少集团推行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阻力。从集团总部到各独立核算单位,建立专门的管理会计和管理会计信息化部门,具体负责管理会计及管理会计信息化工作;建立问责制度,对执行管理会计信息化不力的个人和部门领导绩效实行一票否决。

作者:占永红 李文起 单位:1.武汉理工大学 2.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以信息化为支撑提升管理效率:《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系列解读之五[J].国际商务财会,2015(5):71-73.

[2]熊磊.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策略[J].会计之友,2015(8):7-9.

[3]李闻一,刘东进.大土木行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与案例研讨:中交二航局财务共享中心服务的实践[J].财会月刊,2015(4):16-25.

篇10

【关键词】管理层权力 高管薪酬 管理层权力理论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型经济的逐步发展的背景下,无论是天价薪酬还是零薪酬,就公司治理视角,似乎都背离了最优契约理论设计的原理,二者脱离了薪酬契约的激励原则。实践中,在薪酬契约制定及实施中体现出了高管自定薪酬的迹象,最优契约理论遭受了学者们的质疑,国外学者研究中提出了管理层权力理论并得到实践的检验,在薪酬契约制定过程中,高管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寻租,以获得更高的报酬。

一、管理层权力理论

管理层权力的相关研究根源是Berle和Means在19世纪30年代中观察到的“经理革命”,因此产生了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经济态势。Bebchuk等最先提出管理层权力理论,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东与高管之间存在委托问题,管理层完全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利去影响自身薪酬契约的设计,并且权力越大操纵自身薪酬的能力越强。Bebchuk等(2002)认为经理人员有机会俘获董事会,薪酬契约不仅不是一个治理机制,反而加重委托问题。随后在其出版的《无业绩支付:没有履行的高管薪酬承诺》中,对管理层权力理论进行详细的论述。该理论认为:首先恰恰是由于公司本身的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管理层所采取的薪酬激励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减轻问题,反倒可能会产生新的其他的问题;其次高管对于公司的控制权日益增强,所带来的影响是高管可以更便捷地打破现有的权力监督以及权力制衡的这个体系,拥有了利用资本配置行为来为自身谋利,以及进行权力寻租;最后,管理层往往会使用操纵信息披露或者是通过盈余管理的手段,更有甚者会选择采取某些低效无用的薪酬方案来弱化和扭曲管理层激励,进而来掩盖寻租行为。Grirlsteii(2004)发现,公司管理层在薪酬契约谈判中掌握着大部分讨价还价的能力,通过选择对己有利的薪酬结构(Rya,2004)、激励条款(Carter,2001)获取超额回报,他们甚至会通过会计信息操纵行为提升自身的薪酬(Bebchuketal,2011)。Jensen(2004)在对近三十年有的有关薪酬激励机制研究文献回顾分析上,通过辩证分析方法对管理层权力理论进行了认可,而Dorff(2005)采用实验研究法论证了管理层权力理论的合理性。

对于管理层权力的构成,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两种:首先1959年,French等人把管理层权力提炼为以下五种不同的权利:奖赏权、法定权、专业权、强制权和参考权;另外在1922年,Finkelstein也提出了管理层权力应该分为所有权、结构(正式职务)、专家以及声望这四种权力。其中后者的方法更受学者以及研究人员的推崇。国外文献对于管理嗔χ副甑亩攘恳丫使用的方法主要有:Finkelstein在1922年提出的专家权的衡量标准,即通过经理任期的长短和其在受任经理这一职位之前做过的其他职位的数量来度量。声望权力是通过衡量其学历情况以及在其他公司董事会担任的职务数量作为考量;结构权力就是通过经理是否兼任董事长的职务以及由经理提名的董事在整个董事会中所占比例来衡量;所有权权力是看经理持股比例和判断他是否为公司的创始人两个指标衡量。而He(2008)和Cohen(2008)在研究中仅考虑创始人兼任CEO来衡量管理权力。

我国学者卢锐(2008)结合我国实际,根据两职兼任、股权分散和高管长期在位分别定义三个单一维度的管理层权力,进而合成构建反映管理层权力的综合变量;权小峰等人(2010)根据我国特有国情,借鉴了国外学者研究,选择了CEO兼任公司董事长、董事会规模、管理层结构权力、董事会中内部董事比例和国企金字塔控制链条的深度五个方面指标进行主成分合成管理层权力综合指标来衡量管理层权力。

二、管理层权力与高管薪酬

高管薪酬契约一直被认为是减弱两权分离的问题的激励机制。随着学术研究和实际问题的深入,薪酬激励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完全减轻问题,相反有可能会加剧问题。对于两者的相关性研究,较早的是Boyd(1994)发现高管薪酬水平与董事会的控制能力存在相关关系:董事会的控制能力越弱,则公司管理层的权力越大,高管薪酬越高;Pérez.Fontela(2007)等在考虑外部大股东、机构投资者、董事会构成、反收购条款的情况下研究发现,当管理层行为并没有公司治理有效监督的情况下,高管层可能获得更高的薪酬水平以及与公司绩效无关的“幸运”薪酬,薪酬水平和业绩敏感性的相关性减弱。

国外管理层权力理论的逐步发展促使国内学者开始关注管理层权力对薪酬契约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转轨经济下,吕锐(2008)根据国外学者研究,系统解读了我国管理层权力运用的现状、薪酬制定过程中管理层权力的运用、管理层影响自身薪酬的后果。随后国内许多学者(权小锋和吴世农等,2010;刘星和徐光伟,2012)结合公司所有者性质,分别从内部公司治理、市场环境、股权性质三方面阐述了我国国企高管薪酬刚性及高管层内部薪酬差距的原因。傅欣等(2013)从管理层权力的视角,研究了其对薪酬契约选择的影响,发现管理层权力的增大使得货币薪酬与在职消费相继上升,业绩却有所下降,此时在职消费更容易成为管理层取得私有收益的另一种寻租手段,成为问题的一部分;任广乾(2016)实证检验管理层权力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影响,结果发现管理者权力与高管薪酬存在正相关关系,通过调节变量的检验,发现其路径之一是通过上市公司高管影响董事会对薪酬标杆的选取进而影响薪酬制定,达到操纵自身薪酬的目的。

三、文献述评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管理层权力理论已经在影响高管薪酬水平和结构,管理层权力越大,高管越有可能利用权力获取额外收入,随之可以对现有“天价薪酬”、“零薪酬”等现象有一个很好的理论补充。

近年来我国学者们在管理层薪酬激励的研究不断深化。现有研究大多关注的是高管的货币薪酬,未能把高管的在职消费等问题综合考虑进来;其次,我国学者基于管理层权力理论,对高管薪酬的影响机制做过研究,但研究倾向于零散化,仅从单一层面进行分析,如对薪酬规模的影响,与高管薪酬的业绩敏感性的关系研究等,并不能全面系统的研究薪酬契约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权小锋,吴世农,文芳.管理层权力、私有收益与薪酬操纵[J].经济研究,2010(11):73-87.

[2]卢锐.管理层权力、薪酬与业绩敏感性分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2008(7):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