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的案例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2: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治教育的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运用
一、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其他课程不同,基础理论多、政策性强,内容也较为单一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以往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当中,往往就是教师带领学生明确基础理论知识,再画出重点内容让学生进行背诵。这种教学的形式,不仅不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效率,还不容易达到教学的目标。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提升课程教学的成效,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虽然当前阶段在教育整体中已经不断地推进新课改,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之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有些教师教育观念没有更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部分教师会不自觉地采取传统的机械式教学方法。而这种落后的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同时教学中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学手段不够丰富。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所采取的基本上都是理论教学,即教师将课本上的知识原本地再读给学生听,以此来帮助学生接受各种知识。这种最终为了应付考试的教学,教学手段十分的单一,同时也相对地更加形式化。最后,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脱离。在具体的教学之中,教师一般情况下都会设立相关的教学目标,以此来确定大致的教学过程。但是部分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没有考虑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而出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相互脱离的情况。
(二)学生方面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第一,学生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时间不多。由于初中课堂所开设的科目众多,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便会对科目进行主次轻重的排序,而部分学生不约而同地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重要,学生对待该课堂的态度便是考前突袭,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则更注重于理科方面的学习。第二,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没有兴趣。由于课堂的教学基本上都是理论方面的教学,这使得很多学生在课堂之上提不起兴趣,便很容易出现学生走神、开小差或者是完成其他科目作业的现象。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用教学案例的作用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按照以往传统教学方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需要以“讲读”作为核心,这样一来,完全忽视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这种僵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吸收以及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当中适当地融入一些法治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通过法治案例的融入,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进一步地引导他们主动积极思考问题,并且可以想到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加扎实,对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有着至关重要作用。
(二)发挥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我国新课改明确“以生为主”这一教学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尊重学生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发挥出他们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诚然,与以往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创建出以生为主这一教学的课堂,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紧跟教学的内容,适当地融入一些法治的案例,进一步地引导出学生结合案例展开思考活动,解答法治案例背后所包含的相关法律知识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充分获得发挥,对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具有积极作用。
(三)现代教育媒体融入,促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之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是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与以往传统单一课程教学模式相比,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教学形式优势明显,多媒体教学有效结合相关视频教学的案例,可以有效加强教学感染力,进一步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在这一背景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有效融入法治案例,教师往往精选较为良好的法治案例,以艺术化处理的形式,有效地增强教学课堂的感染力,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信息化的发展。
四、选取教学案例的基本原则
(一)具有明确的是非立场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以及高尚情操,进一步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法治的观念。因此,在选择相关法治案例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起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作用。教学案例还需要充分展现出来良好的道德观念,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慢慢地培养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可以准确地判断什么事情是错的、什么事情是对的。只有拥有清晰是非立场的法治教学案例,才可以有效地帮助到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二)贴近实际生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当中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就是为了指导学生日常的行为,进一步地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基于此,初中教师在对案例进行选择时,需要注重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学案例当中涉及的情景,应当和初中生周边生活的环境具有一定的联系。案例教学主要的作用是通过他们熟悉场景的呈现,让学生能够和课程教学的理论有机结合,从而更快掌握课程教学的内容。因此,教师选择的案例应当来自日常生活,这样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来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况。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才可以真正掌握运用到基础理论知识,进一步地解决生活问题,以此来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三)适应时展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也会做出一定的改变。日常生活也会随着社会不断变化,从而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基于此,日常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应当备好教学的案例,紧跟时代步伐,按照课程教学的内容以及真实情况的变化,进一步地做出来相应的调整。教师随时关注周边发生的事情,通过提炼,与课程教学的理论有机结合,作为新的教学案例指导学生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充分地了解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而指导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学习。
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案例运用注意点
(一)精选案例,紧扣主题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有效运用到案例教学,最主要的就是选择能够与知识相关的教学案例,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导入的案例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以及探讨,但是最终的目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进而把知识内容能够内化,进一步地升华为学生自身的精神品质,更好地指导行为的实践。此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还需要考虑初中生实际学情以及日常生活。一般来讲,案例主要分成综合性、描述性、专题性以及分析性的案例,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需要按照相关知识做出来适当调整。譬如在上文当中提及,案例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够仅仅表现为文字方式。案例搜集的路径也具有多种形式,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一定的时效性,需要适当地引入到社会热点的话题为教学案例,例如,在我国现代信息化这一背景下,教师需要选择法治案例的路径非常多,可以结合到网络资源进行筛选,也能够融入央视法治频道进行筛选,譬如《庭审现场》《普法栏目》以及《今日说法》等,教师需要有效结合电视的频道,进一步地选择出来适合的一些法治案例。教师在精选教学案例过程当中,需要深入了解一些法治案例的原则,譬如,启发性以及典型性等,为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铺垫一定的基础。基于此,使用好教学案例法的首步就是需要教师精心选择紧扣主题的案例。
(二)授课实施案例教学法
1.通过教学案例,设置相关问题
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当烘托气氛,创造教学的情景,以更加灵活的形式,把教学案例充分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课堂。为引导其自主地进行思考,教师在呈现案例时,需要结合其本身与课本内容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可以在师生互动过程当中,来思考老师提出来的相关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例如,初中教师在教学“以礼待人”这一内容时,应该对课程教学情境进行设置,即“谁是店长,谁是店员”,小闽、小芳在逛街,他们进入到一家鞋店,小芳喜欢上一双布鞋,因此,她喊住店员帮她拿下来,想要试一试,之后她感觉小了,就问店员能不能换大一点的吗,店员小华看了小芳一眼,态度不好,说道“没有”,这时小闽说“可以找一找吗”,店员小菊却说“没有就是没有,不买就算了”,因此,他们两个人都非常不高兴,于是找到店员评理,这时一旁站着的店员小梅朝这边走过来,并且端来两杯茶水,询问一下具体的情况,发现本店已经没有货了,其他分店还有这双鞋,说道“为表达歉意,为您打六折,请您稍等片刻,这边会派店员送来”,于是两人等一会,拿到鞋就走了。初中教师在讲述完此案例后,说到这三名店员,其中有一位就是店长,于是问学生问题,“他们几个谁是店长,谁又是店员呢?”学生经过激烈探讨之后,回答“小梅是店长”,紧接着老师又会提出,“为什么小梅就是店长?”然后他们经过讨论之后,有的学生答道“小华待顾客不够礼貌”,有的学生答道“小梅能够以礼待人,才能够有顾客买鞋子”,老师笑着夸奖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家都对,非常棒”。这样一来,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兴,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以疑问形式,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且及时地解决问题,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2.通过案例,树立法律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还可以树立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初中教师在教学“预防犯罪”这一内容时,需要运用到符合学生日常生活当中的实际案例。例如民警侦破一个盗窃犯罪案,犯罪团伙是四名未成年人,其中最小的只有十岁、最大的为十三岁,他们一共犯案四回,总计盗窃八千元,案发的原因是这四名未成年由于嘴馋想吃东西,然而没有钱,商店老板又不卖,他们就商量去偷一些东西。被民警带入派出所后,四名未成年人还没有意识到犯罪行为,一会看桌子上摆放的东西,一会相互打闹。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按照出示的案例,让他们能够意识到什么是犯罪,应当承担什么责任,从而让他们能够树立法律意识,做具有责任心的人。
(三)关注反馈,及时评价
案例教学法,重在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在思辨过程当中可以达成基础知识的习得。在学生能够思考某一个案例时,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能够比较清楚地感知学生思想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初步的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还应当注重学生所反馈的法治案例,在他们对教学案例本身产生疑惑时,教师应该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最重要的是应当全面地看待学生在自身情感以及思想方面的变化,当学生对教学案例产生错误理解时,教师不应急于否定学生,而是应当循循善诱,学生思维的演进需要一定的过程,同时还需要及时而积极地引导。因此,“关注反馈,及时评价”是成功运用案例教学的必经之路。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当中,有效使用案例教学已是大势所趋。案例教学除了能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之外,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法治意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入法治案例,应该根据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地选择出能够贴合课程教学目标的法治案例,从而展开教学活动,发挥案例教学在提高课程教学成效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芸,袁成,卢志.道德与法治学科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A市调查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6):90-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制.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6,1.
[3]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项贤聪.浅谈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7(11):62.
[5]杨伦峰.谈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7(31):56,58.
[6]王文喜.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17(10):70.
[7]马玲格.以情激趣,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4,2(6):24-25.
[8]李学勇.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87-88.
[9]王忠东.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10):147.
[10]骆瑞珩.新变化引领新探索:统编初中《道德与法制》教材浅析与教学建议[J].中外交流,2017(36).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暗示教学
一、暗示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暗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教育行为学理论指出:人们,尤其是受教育者,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思维的自主地位,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控制,而当对象如学生觉察到外界是有意要说服自己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准备,甚至警觉起来,从而对外界的引导如教师的讲授进行挑剔或产生逆反心理;而当对象没有感觉到外界要有意说服自己时,则容易接受影响[1]。比如,无意中听到的话往往更能促使其形成或改变一定的态度。
同时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心理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认识到了某种事物的存在时,尽管这样的认识没有充分依据,甚至只是一种被主观肯定了的假设时,也倾向于对此事物作出反映,尤其当我们是在无对抗的自然的条件下产生这种认识,且当这种认识又与心理定向相符时,其心理反应就更为明显。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成语,如“望梅止渴"、“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都表现了暗示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认为:不论意见观点多么中肯正确,被别人强迫接受的,总不如自己想出的可靠——所以,懂得这层道理后,硬要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将是很不聪明的做法。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点暗示,由他自己去思考或作结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他从来没有教给别人要干什么,他只不过是像一个思想的接生婆一样,帮助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在引导教育活动中,当引导者或教育者提出材料而不作出结论时,就是希望对象或受教育者自己作出结论,这种教育方法称之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中国教育史上,暗示教育法早就为许多教育家所运用。孔子就是一位善用暗示的高手。孔子教育弟子做人,很多时候并不是直接进行说教,而是或用打比方或言他物,巧妙地暗示弟子做人的原则。《论语》中有多处这样的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P56)”;“或问礻二、暗示教育法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大学生正值17~20岁,在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活跃,反应敏捷,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善于独立思考,也更乐于自我选择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说理或指示的作用更加显着。教育者如果仍然停留在不厌其烦的理论说教之中,其教育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学要求不同,中学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就必然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的问题,可以使其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大学阶段在重述中学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的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转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中学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大多是以一种观点、一个思路为基本的方法,这既是应试教育的需要,也是灌输政治理念的需要。在大学阶段,这种办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应在基本的立场、观点不变的前提下,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让学生在开放的视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结论,以坚定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基于此,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应该官腔十足地板着面孔训斥人,拿“大道理"压服人,用“大帽子"吓唬人,强迫学生接受你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应该和风细雨、循循善诱、适时暗示、潜移默化,依靠理论的科学性和内在的逻辑力量去感化学生,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大学思想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仅靠喋喋不休的理论说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恰如其分的暗示与引导却经常能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作为一种教学实际中常用的引导方法,暗示主要是采取直接或间接的语言提示,使学生明白一定的内涵,并感到有关结论是自己认识到的。暗示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明晰的说理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但暗示并非完全排斥思想的明晰,相反是在学生具备明晰的认知的基础上适时地转换说理的施教方法。说理教育不是单纯呈现理论概念和专有名词,也不是为了证明某一理论的正确性而控制性地呈现片面信息,它要求教育者最充分地呈现相关信息和知识,在一个开放、真实的背景下,帮助教育对象理顺逻辑、明白道理、提升情感。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中,除了口头语言暗示外,行为(身体语言)也可以作为暗示的符号,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行为,其暗示的作用更为突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可以由施授人的语言和行为制造一定教学情境来施授。行为学家早就注意到,在肮脏的环境里提示人们注意清洁、保持秩序总不见效,相反在严肃、整洁的环境中,人们自然而然地要自我检点,有谁好意思往红地毯上吐痰呢?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学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地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行为训练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育引导方法之一,暗示也有其局限性。如:由于暗示常常采取含蓄、间接的方式,一般不付诸压力,因而容易使对象误解或者忽略。此外,暗示也只涉及简单的态度和行为,而对复杂的深刻的需要系统论证的道理则可能无法触及;同时,由于暗示的作用总是带有随机性,因而教育对象的态度形成和改变,很难深入到同化和内化阶段。
三、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学生完全可以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和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如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适当暗示即可。但是如果讲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其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论述,这样就比学生自己去做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节时,对有的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因为根据课前调查,他们对道德的理性认识并不深,但后来笔者为另一课堂的学生讲这一节时,我采取的是暗示的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再次,要把握学生思维热点。一般理论课、知识课和技能课的教学,都是在学生对于这些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不知"、“不会"的基础上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是一张白纸,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接受心理一般来说比较单纯,直接影响塑造意图的因素主要是一个没有求知欲的问题,全靠教师来讲解和描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不同,该课程所讲授的许多内容都不是学生在课前一无所知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思想品德、法律修养方面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渠道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和影响既包括积极方面,也包括消极方面,都会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各样具有先入为主的“意识框架",并且这种"意识框架"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需要教师事先掌握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讲述的立场、观点与学生原有的态度差距过大,又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则可考虑使用含蓄、间接的暗示方式;如果差距不大则应明确说出结论,以免学生因为同化评定效应而感觉不到两者的差距,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所谓同化评定效应指的是,人们会把和自己的态度相距较近的立场、观点,视为相距更近的观点。试图引导学生改变一定态度时,一般说来,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总是与学生对象原有的态度存在着一定差距,否则,就谈不上教师的引导了。问题在于,这种差距如何把握引导才更为顺利有效。
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等。笔者在讲授“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会不学法还真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深深地在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分,甚至荣辱颠倒,所以我们在讲荣辱观的时候,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直陈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或者哪怕就是暗示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
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方面,行为的暗示往往比语言更为有效。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笔者曾在大学生中调查:“什么时候你的心灵受到强烈震动?"学生的答案有“到建筑工地实习、老师和我们同睡一个窝棚地铺时,我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当老教授带病坚持上课在讲台上昏倒时,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要精通理论和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注重在教学和日常行为中,以榜样的力量与行动楷模去影响感化学生,不仅做“思想的巨人",而且还要做“行动的巨人",要通过强有力的行为暗示去教育和引导学生。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如果在学生的心目中确实具有权威性的可信性,直截了当地、不容置疑地提出结论和观点,效果往往会更好。对于学生不太熟悉或者刚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则应考虑使用系统的逻辑论据和论证,在讲解中让学生自己明确应有的结论和观点。
正确运用暗示还要避免暗示带来的消极影响。暗示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受提示方向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暗示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有时候提示者的主观愿望并非如此,然而提示本身却造成接受者产生错觉,作出与暗示相反的反应。无论暗示者是有意或无意地发出某种信息,作为对象的学生总是有着自己的见解并把它们视为某种提示,从而作出带倾向性的相应反应。当我们评价某一事物并从正面提出一定的立场、观点时,也会有意无意地产生暗示作用。因为,评价本身就肯定了某类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当有关的立场、观点不能充分说服对象时,就会起到消极的暗示作用,将对象引导到事物和现象的消极方面,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介绍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想理论流派,不厌其详,又过多地暴露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和腐败现象,缺乏分析地述说资本主义制度如何繁荣、如何富裕,而对此的批判和抨击又不全面深刻、充分有力,这就可能使学生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产生怀疑,所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一方面应有目的地发出积极的暗示,另一方面也应避免引导本身所产生的消极暗示,尽管这种暗示并不是作为教育引导者的教师的初衷。在教学中注重暗示原则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直陈”原则的重要性,暗示与直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刘宗粤.论社会结构的引导模式[J].浙江社会科学,2000,(4):67-68.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任务驱动;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5-0000-01
Application of Case Method in Vocational Computer Education
Gao Fensuo
(Yunnan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 School,Kunming650202,China)
Abstract:Case teaching method as a new teaching model,through training and improving students knowledge and practical ability of the teaching methods,introduced into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 greatly enhance student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motiv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the implementation of some specific cas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problems that need attention.
Keywords:Case teaching;Task-driver;Curriculum reform
中职教育是培养与经济建设需要的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型实用人才,要求中职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重点掌握专业的技能能力。在培养学生相关知识水平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教师不仅充当知识的教授者,同时也要充当学习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另一方面需要学生能够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实用能力。在中职教育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中职教育的目的。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运用实际案例进行教学活动,从而提升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整个过程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通过讨论和分析,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行之有效的解决,增强学生的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将案例教学法引入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需要从社会需要和学生状况综合考虑,合理设计课堂过程,从而达到实践的目的。中职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需要对实践内容和教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通过结合知识点,选择合理的实践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增强学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进行过程中采用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模仿、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来实现案例教学过程。
二、中职计算机教育中案例分析和应用
案例教学法需要预先准备案例,在课堂中选择合适的案例,采用良好的实施方法,才能将知识点和专业技能较好的传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动手能力,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和训练的效果。
以网页制作教学为例,详细说明案例教学的过程。
(一)设定案例,任务驱动。教师通过展示美观和功能较好的网页,给学生提出实施的案例对象,要求学生以网站管理员或制作员的身份来完成有关任务模块的操作和完善。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能够提出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案例,能够贴合知识和实际,从而提高知识点的利用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二)讨论质疑、分析解决。可以采用分组或者课堂讨论的方式,并简要介绍该网页制作过程中可能使用到的技术和设计制作的方法,并从中选择可行、有效的解决方案来实施案例。(三)设计完成,教师解疑。通过讨论和讲解,学生基本掌握了所需的技术和解决的方案,可以自行进行设计和制作。学生设计完成可以采用个人和团队两种方式,也可以采用竞赛或者任务驱动的方式,实现案例的快速高效的完成,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在这个阶段中,采用逐个指导和解疑的方式,协助学生完成项目,并对其中容易出现实施问题和常见错误进行总结和指正。(四)互评结果,学习借鉴。学生通过相关观摩,学习设计和制作过程中优秀的解决方法和适合的技术,通过相互评分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检验和完善的习惯。(五)综合评论,提升质量。通过对整个网页设计的过程的分析,教师在最后提出相应的问题以及分析和解决的方法,让学生在进行实施时避免和克服有关问题。教师进一步提升整个案例的层次,使得学生能举一反三,快速提高。
三、案例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中职计算机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专业知识技能,合理设计,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实现案例教学的效果。在中职计算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案例选择和设计。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石。通过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就业工作需要,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在设计案例中要选择具有操作性,突出案例的可实施行,知识点的体现,立足于实际生活和工作,针对某项或某几项技术能力,并且要形成系统性,确立合理的教学进程,实现有简入难、逐层深入、前后连贯的教学过程。(二)控制时间节点。案例是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考察的一种方式,只有在接触了相关知识和技能训练后,才可能较好的完成案例。在案例教学法中需要教师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和示范后,才可以进行案例等的操作。(三)合理引导讨论和研究。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和探讨,从而实现思维被激发,认知能力提升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引导能力,创造讨论和研讨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征程成为案例的主角,实现案例教学的真正目的。(四)案例点评。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研究,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各种设计方法和理念,在经过上机实践和操作后,会形成不同的设计结果,通过学生间互评等方式,可以多方面接受各种设计的方法和实施的技术手段,对优秀作品进行观摩和学习,对一些不足之处进行避免等措施。从而可以取人所长,补己之短,达到快速学习的目的。
四、总结
案例教学具有实践性,启发性,能较好的开拓学生学习视野和提高学习能力。案例教学在众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将案例教学法引入中职计算机教育中来,实现中职教育的基本教育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本文通过对案例教学法的介绍,相关概念的阐述和教学实施过程的设计,完成了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教学过程和教学任务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娟娟.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Photoshop教学的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第05期
篇4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中职 德育课 运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此种方法起源于1920年,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其案例大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到1980年,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而我国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1990年代以后之事。
案例教学法以学生积极参与为主,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的思考,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他真正重视的是求出答案的过程。在德育课上,运用该种教学方法课堂效果显著。
一、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上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案例教学法对中职德育课的作用不言而喻,德育课本身枯燥、理论性强,一节课下来,通常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睡的不亦乐乎。而案例教学法能提供真实生动的案例,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加深感性认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二)提高学生团队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群体活动,师生一起讨论,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在讨论的过程中树立团队意识。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达成共识后选出代表阐述本组观点。对阐述最完善的一组给予肯定和表扬,能增强本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
(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案例教学法为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组织语言提供了平台。通过听、说、讨论,
学生能学会理性思考问题。每位小组成员都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仅锻炼了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促使他们勤动脑、勤思考,养成在 “做中学”中获取知识,增进才干。
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包括精选案例、展示案例、探究讨论、归纳总结和思想升华五个步骤。本人仅以教授过的《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课为例,重点阐述。
《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中职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中第八课的第二个框题。本课的重点是“学会依法维权”,难点是“增强证据意识”,而关键在于运用案例教学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精选案例
案例的选择关键在于典型性,即案例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而不是实践中根本不会发生的案例。例如,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教学中,我共选择了5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非诉讼途径的教学中我分别选取了发生在同学身边的三个案例宅基地纠纷、劳动争议纠纷和500转刑第一案例加以展示,该案例不仅是调解、仲裁和行政复议的典型代表,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尤其第三个案例的选取,对迷恋于网络的青少年更有警示意义。在民事举证责任上我精选了建筑物上的悬挂物致人损伤的案例,在增强证据意识的知识讲解中我精选了教材第95页案例。这些案例往往涉及的关系比较全面,涵盖的法律知识较多,有助于学生从各个方面对所学理论加以验证。
(二)展示案例
教师把精选的案例以恰当的方式适时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案例的热情,让学生带着案例问题(或情境)去探讨课本理论知识,为学生学习课本理论知识打开思路的大门。展示案例的方式主要有书面形式、视听形式和表演形式。书面形式往往过于乏味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而言,视听形式往往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而表演形式让学生参加到案例的二次创作中,而且直观、形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受学生的喜爱。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改编教材第95页案例并以微小品形式表演出来。该种呈现形式既有利于培养同学的服务和奉献意识,通过表演环节激发他们“我服务、我奉献、我快乐”的精神,加深对该案例的直观感知,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为未来参加工作做好思想准备。
(三)探究讨论
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根据案例和教材内容,设置能体现教学重、难点的问题,让学生带着案例问题去探索课本理论知识,尝试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案例问题。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教学重点上,我设置了角色扮演这一环节:李某请了律师,律师搜集到:在王某借钱的现场李某6岁的儿子当时正在玩手机,无意中录下了借钱的全过程。律师将这一证据提交法庭,但一审判决结果明显对李某不公平,而且李某发现本次审判员张某是王某的表姐。同时设置问题1、如果你是李某,你将怎么办?2、结合借钱案例,你能说出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有哪些吗?在问题的设置上我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设置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由案例到教材内容,难度适中,有针对性。然后开展小组讨论,达成共识后选出代表阐述本组观点。
通过这一案例,让学生对证据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对什么是上诉、什么是申请回避,公民的基本诉讼权利等知识进一步深入。
(四)归纳总结
教师总结点评是案例教学法的归宿。我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中涉及到的案例讨论的总结点评中对学生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点拨,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热点、时政焦点及自身实际问题,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延伸、应用,内化为自己的具体行动。
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与讨论中互相启迪,从中得到启发教育或产生新的知识,培养能力,,在实行智育的同时实施德育,既教书又育人。
(五)思想升华
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回顾《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知识要点,帮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对于处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而言,不但应该学习法律知识,而且还应该像意大利18世纪著名的法理学家切萨利·贝卡利亚所说的那样:“让法律的力量跟随着我们,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时刻约束并指导着我们的行为,让法律变成我们的生活方式。”总之,只有懂法,才能增强法律意识,才能守法用法,依法护身。最后,以一段普法三字经结束本节课,并与同学共勉:“不懂法,害处大;如盲人,骑瞎马;学法规,长知识;心明亮,走天下。”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
篇5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暗示 情绪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1心理暗示:暗示和暗示效应的定义
所谓暗示,即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他们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然而暗示效应有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如果我们能有意识的接受积极肯定的心理暗示,它就能对我们的心理、行为、情绪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使我们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状态,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就能得到提高,潜能就会得到开发,价值就能不同程度的得到实现;如果我们常常受消极的负面的心理暗示的困扰,情绪、行为和心理状态就会怠惰,并且不自觉的自我贬损,而内心的不甘心又会使人在心里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自卑感,这种冲突很容易造成情绪失调,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因此,恰到好处的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就会提升生活和生命的质量。
恰到好处的运用了积极的心理暗示,会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有许多,比如有些绝症患者,被医生判了死刑,却能愉快的活下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人都不知不觉地运用了积极的心理暗示。
2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
2.1教育本质的概念定义
教育的本质问题是教育的根本性质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就是从根本上彻底了解教育是什么。作为教育哲学就是要客观真实地揭示教育的本质,正确地表述教育本质的内在构成、存在形态等内涵。
在哲学上认为:“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是构成事物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前一定义是仅就本质的内在性而作出的表述,这种表述把本质的其它性质抛弃掉了;后一定义是就本质的结构而言的表述,但“要素”的不当之处已在前面提及,故舍去不用。于是,我们可以对本质作出这样的定义:本质是构事物的本质因素的联系。
依据本质的定义,可以对教育的本质概念定义作出表述:教育本质是教育本质因素的联系。
2.2教育本质的求证
根椐教育本质的概念定义,不难知道欲研究教育的本质必须找出教育的本质因素,然后再研究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按照这一逻辑思路,由于教育本质因素的确定已在前面完成,这里只要对教育的三要素即教育要求、教育者、受教育者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即可。
2.2.1教育要求与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要求作为一种社会需要,要成为现实,要达成,就必须有具体的实施动作和行为,也一定要有活动行为的承担者。在客观上,教育活动行为的承担者必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是教育要求所决定的。仅有教育者不能实现教育要求,仅有受教育者也不能实现教育要求,这是一种客观规定,不可更改。既然在客观上已规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实现教育要求的活动承担者,那么,教育要求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就是目标与实现目标的行为之间的关系,目标对行为的制约关系已是充分证明了的结论,不需多论。可见,教育要求制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2.2.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
不论从概念上,还是客观上来说,教育者作为施教行为者,一定要有受教行为者存在才有行为对象,才能传授施教,没有对象,施教是一种徒劳,毫无意义,只能放弃,这样教育者也就不成为教育者。可见,没有受教育者的存在,也就没有教育者的存在,这是一种客观规定。受教育者作为受教行为者,一定要有施教行为者存在,才有行为对象,才能实施受教行为,]有教育者的存在,受教行为不可能产生,也就没有受教育者的存在。可见,没有教育者的存在,也就没有受教育者的存在。
2.2.3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根据上面的论证不难理解,既然在客观上规定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只有共同存在、相互结合,才能彼此肯定,发生行为,产生作用,这也就是相互联系,可见,相互联系就是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是非如此不可的联系。进而推之,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不断地维持下去,那么,施教行为与受教行为也就一定会形成连续的行为活动,这种活动就是教育活动,也决不可能是别的什么活动。由此可见,教育活动是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活动。不难证明,教育活动的发展也是这种相互联系而产生而引发的发展变化。
归纳教育三个本质要素的联系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教育要求的制约下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活动就是教育活动,这就是教育的本质。
3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3.1接纳自己的情绪
成功学专家卡耐基说,能接受最糟糕的情况就能在心理上让你发挥新的能力。人生低潮时你可以转念一想我都到了这地步了,还能坏到哪儿去,就此也许人生就开始峰回路转了。很难期望我们的生活里所做的和所发生的事情都是自己喜欢的,或都是我们心甘情愿的,所以主动去做一些让自己感到愉快、惬意的事,就会变得格外重要。
3.2练习“肯定式”的心理暗示
“肯定式”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有充满信心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榜样教育”有其巨大的作用和影响,有效的使用“榜样教育”,对学生潜在的优势给予优评与公众赞扬,会对受教育者产生巨大而有效积极的暗示作用。可以增加受教育者学习的信心。
3.3采用“自言自语”或“找人倾诉法”
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德育 角色定位
1教师角色的定位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所倡导,当时是采取一种很独特的案例型式的教学,这些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绩效。老师讲、学生听,记笔记,写作业,需要到最后的笔试测试时才知道,而且学到的都是死知识。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处于引领的位置,重视双向交流。教师选取或制作案例后,学生主动地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经过缜密地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学生在能力上的升华。
2案例的界定及应用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而许多教师却没有理解透案例教学法的真正意义,只是单纯的认为以个别案例为线索,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混淆了案例和事例的概念和界限。如教师在讲解“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一课时,就是在没有弄清二者的概念与区别的情况下,简单的理解后把一个事例作为案例在教学中加以应用。结果在授课中发现完全不符合案例教学的程序,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认真反思后懂得事例是单纯的对某一故事为例子进行描述,事件的原因结果一目了然,无需分析。而案例作为一种作品,大多是由三个部分组成:案例的背景、案例的展开和案例的总结。案例展开部分的写作须突出三个要点:突出主要问题或主要任务;突出主要学习步骤;突出学习方式的转变。忽视了案例,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走出事例既案例的误区。教师要摆脱乏味教科书的编写方式,尽其可能调动些文学手法和视频记录。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C合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便于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3案例的形成过程与教学步骤
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案例编撰的成功与否。作为核心,案例是师生运用教材中的一课或一节内容进行教学的典型实例。而我在教学中却轻视了案例编撰这一重要环节,只是把教学所需事例进行了简单的组合,学生剖析不出内在的本质,,结果教学效果不尽人意。经过反思,我确定案例的研制一般须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案例策划阶段。主要任务是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正确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是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深入了解本班学生的情况。其次是提出这次执教的教学目标。第三,确定教学思路。第四,设计教学工具。第二阶段是案例展开阶段。中心任务是放手发动学生、充分依靠学生来完成学习任务。要切实贯彻“以学定教”原则,灵活运用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引导全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正确发挥任课教师的指导作用。第三阶段是案例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评析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提炼教学经验与教训。要求任课教师把自己的认识水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第四阶段是案例的撰写、制作阶段。撰写案例应在占有大量材料和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经过起草、反复修改和定稿,案例便以作品即科研成果的形式正式诞生了。
经实践并结合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现场会精神和德育公开课学习后,笔者反思总结出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囊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理清学生的问题:案例教学法的问题,最好由学生本身可能面临的问题去找,然后教师利用案例去澄清其思虑。
(二)提供案例进行阅读:案例呈现的方式可尽量多元化。
(三)指派工作:给学生作业或任务,搜集数据,才能让讨论更深入,老师要提供适当的方向,以便学生搜集。
(四)小组讨论:学生可针对教师所提供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整理以备发表小组意见。
(五)让学生对个案角色有回应的机会:这个过程希望学生能做到分辨、响应、以便能理清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点。步骤结束后会呈现出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法,要让学生有机会去评估各种方法的可行性,或可能造成的后果。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在总结中,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案例,给参与者以鼓舞。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地域文化;现代教育体系;安徽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人所皆知,但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欠缺所造成的后果则往往被遮蔽和忽视。一定区域内,地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地方文化,它不仅表现为一般的文字、图像资料和传说故事等语言形式,还表现为特定的人文、地理风貌、社会风俗、习惯、传人、文化遗存、遗产等实体形态,因而地域文化对人能产生直接、深刻、全面、长久,甚至终身的影响,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地域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开发与利用,也有利于明确地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1 安徽地域文化教育的内涵
地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地域文化教育资源,地域文化资源是地域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感知地域文化,学生能够确认自己的文化特性,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格和人格修养,自发地弘扬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自然而然地对本地社会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安徽地区自古就有勤劳艰苦的传统,无数先辈九死一生,冒险从事贸易或是去外地创业,比如徽商群体,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安徽人无畏的开拓精神、努力打拼的精神、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这种安徽人特有的拼搏精神,对于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安徽许多艰苦创业的企业家成为很多年轻学生偶像,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从内涵上来说,地域文化不但对本地区风俗习惯和文化倾向的形成有决定作用.而且是推动本地优秀人才群体产生的重要力量。一般而言,地域文化发达的地区优秀人才,特别是与地域文化特征相对应的专门人才就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如果能够利用这些安徽地域文化资源,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自觉地寻求地域文化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教育作用,必然会促进安徽人才整体成长和进步。
2 安徽地域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开发利用现状
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地域文化教育就是将地域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地域文化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由于安徽很多学校办学时间短,学术底蕴不足,加之当前在现代教育领域存在着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一些学校单纯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而对于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地域文化教育则重视不够,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地域文化教育处于边缘状态,地域文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远远没有受到重视。
3 安徽地域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具体问题的探讨中,我们采用了调查方法,我们于2012年3月对安徽7所学校地域文化教育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了以下主要问题。
3.1 地域文化的熟悉度不高
我们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对安徽地域文化的喜爱程度与熟悉程度有较为明显的差距。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安徽地域文化有较高的认同度,表示很喜欢和比较喜欢占到了61.18%,表示不喜欢的只占2%,还有一部分学生持中间态度。与之矛盾的是64.99%的学生表示只了解一点安徽地域文化知识,或者完全不了解。这说明学生虽然喜爱地域文化,但却对地域文化知识缺乏了解,地域文化教育的缺位显露无疑。大多数学生对历史名人比较熟悉,但对人文景观、民间习俗、民间艺术不太了解,如果教育者不加以及时的引导,他们对本地文化的缺失必然会影响人格的完善,以及对本地社会的认知,甚至对本地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2 地域文化课程设置不佳
从全国范围来看,一些本科院校已经开始实施地域文化教育,开设地域文化课程,举办地域文化活动,拓宽地域文化学习途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山西师范大学就让让地域文化资源走进大学课堂,在学生中掀起了学习地域文化的热潮,并投资改建或新建了“晋学博物馆”的人文素质教育基地。湖南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岳麓书院文化与历史》课程,聘请名师大家以讲座的形式授课,在湖南乃至全国都掀起了一股学术热潮。与本科院校地域文化教育兴起的热潮形成鲜明的对比,本地区很多学校对地域文化教育还不够重视,从教育管理者,到普通教师都对地域文化作用的认识比较模糊。比如某某学校的《安徽地域文化》是文化市场专业的必修课,2学分,开设一个学期。其它院校虽然举办相关的讲座、学生活动,但还没有开设此类课程,还未形成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
4 安徽地域文化的现代教育价值开发利用对策4.1 不断提升学校和教师对安徽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
学校和教师是现代教育体系中,地域文化资源开发的执行者,只有教师与学校的积极参与,才能将真正落实文化教育的设想,实现课程的目标。教师与学校的知识、态度,以及对课程的目标和教材的认识都对课程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在地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教师利用地域文化资源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地域文化教育的效果,因此,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地域文化的涵养。首先,安徽文化课程的教师要做本地文化的通晓者。随着外来文化、各种文化信息的冲击,地域文化面临着被忽视、被掩盖的危机。很多人对地域文化不感兴趣,甚至漠视,一些教师也缺乏对地域文化最基本的了解。作为安徽文化的传播者和教育者,教师本身要对地域文化感兴趣、主动吸收地域文化的精髓,积淀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才能投入地域文化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再者,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地域文化课程面向社会,与本地社会联系紧密。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运用多种形式将学校、家庭、社会连为一体,使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了解社会,学习文化。
4.2 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地域文化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也要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学校隐性课程的表现形式多为学术讲座、社团活动、文体活动,以及隐含在校园建筑、人文景观等物化文化背后的人文意蕴。
4.3 开发指向性明晰的教材,建立健全评价和保障机制
无论时代和社会如何发展变化,教材始终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课程资源。首先,教材的定位要注意实用性。目前已经开发的安徽地域文化教材,大多数是专门教材,为中文系、历史系的专业课编写,为非专业编写的不多见。我们认为,地域文化教材必须以“实用”为目的,体现文化与现实密切的联系,开拓学生的眼界,锻炼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探讨。其次,教材的内容选择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专题可以安排多一些素材,对学生不感兴趣,或是不容易接受的内容可以简略一些。对于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名胜古迹、饮食文化、民间故事和民间习俗等内容可以着重,教材的内容可以尽量丰富。再者,教材的编写以专题为单元。教材可以根据文化资源的分类归结为若干相对独立的文化专题,采用介绍性的文字介绍每个专题的内容,例如,安徽方言单元,可以介绍安徽方言的形成、特点、方言分区和影响几个部分的内容。
总之,随着地域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地域文化定义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地域文化教育的涵义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和扩展。在现代教育体系中,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习地域文化的兴趣,达到地域文化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从而实现培养适应本地社会文化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邦俊.不可或缺的地域文化教育[J].中学语文,2010,(11).
[2] 陈时见.全球化视域下地域文化教育的时代使命[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
[3] 陈晓莹.加拿大努纳武特地区的地域文化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05,(12).
[4] 杜钢.地域文化教育与比较教育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3,(10).
篇8
案例教学方法,是创业教育的最重要教学方法之一。相比较其他教学方法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案例式教学在创业教育具有独特地位。创业教育,本质上属于工商管理学科,而该科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点,它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而把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的桥梁,就是实践环节。有些实践环节,尽管价值很高,比如学生到工作单位兼职实习、进行社会调查等,但实施起来条件约束性很大,再就是所学理论与实践容易脱节。相比较来说,案例式教学,比较简便易行,所学理论与实践又能够紧密结合。因此,在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中,综合考虑成本、效果以及可行性等方面的因素,大量应用案例教学方法,就具有必然性。
所谓“三明治”案例教学法,是借用流行于西方的一种快餐食品的名称。三明治或者三文治(英文单词Sandwich的音译),是一种典型的西方食品,以两片面包夹几片肉和奶酪、各种调料制作而成,吃法简便,广泛流行于西方各国。在创业教育中,借用“三明治”的比喻,是指在创业教育培训中,实行“案例提出——理论方法——案例解答”的 “三步曲”。
具体做法:第一步,首先提出精选案例,并提出问题,形成悬念。第二步,讲解与案例紧密相关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或者基本方法;第三步,以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分析案例,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方法,实质上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用。也符合“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认识过程。因而,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优点是:第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生动的案例导入,并且从生动案例中提出具有思考性、争议性的问题,设置疑问,启发思考,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的单纯说教和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学。第二,有助能力提高。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实质和核心。而能力的提高的关键,在于具体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明治”案例教学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推进创业教育的改革。案例教学法,是创业教学的基本法。但是这个方法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二、实施“三明治”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环节
1、案例的选择。主要的要点是:一是所选案例要有可争议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兴趣。如果已成定论,没有任何争议性,一般不予选择。二是所选案例要有启发性。通过阅读、分析,能够发现在具体的资料背后,隐藏着矛盾的东西。否则,就事论事,白开水一碗,没有任何可启发性,这样的案例也就失去了分析得价值而流入形式。三是所选案例要尽可能包含学习者可理解的概念和理论。否则,所选案例与所学理论脱节,就不能实现理论学习与案例判读的互动,要么陷于教条主义,要么陷于经验主义。四是所选案例具有典型性。“典型性是案例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案例区别于一般故事的基本特征。”典型性体现在案例中往往同时包含问题的特殊性和理论的普遍性两个方面,使得对于特定案例的分析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也就是所谓的一石三鸟。五是所选案例在内涵上的丰富性。在创业教育中,即使是单一的问题也都与管理、组织、财务、技术和心理等交织在一起。因此,创业教育的案例,应当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方面的分析维度。这就好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否则,案例太过于简单、直白,就没有分析的必要了。六是案例大小、长短、难度适当。如果过于追求复杂冗长,不仅受到教学课时和时间的限制,而且,使问题很难分析下去,效果也不见得很好。
2、理论和方法的概括。主要的要点在于:一是所概括的理论观点应当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理论观点。不能过于具体和琐碎,否则,就缺乏分析的价值。比如创业机会选择的基本观点,就具有结合案例深入分析的必要。二是概括的方法也应当具有普遍意义。许多案例是专门针对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的。但是方法本身也有抽象和具体之分,如果过于琐碎和具体,也就失去了分析的意义。比如:管理方格方法就很有具体分析的必要。三是要注意观点和方法的对立统一性质,也就是注意从矛盾中来提出概括理论观点和方法。比如:创业组织和技术的关系、创业机遇和风险的辩证分析,就很有具体分析的必要。如果问题和方法比较单一,除非是比较深刻的问题,否则,就很难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四是应当与时俱进,注意吸收先进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而且,要注意适当综合。比如:博弈论方法,尽管是经济学常用的方法,但对于创业教育就非常具有启发性。博弈论方法,既讲究“零和博弈”,又讲究“非零和博弈”。创业在某种意义上看,就是“博弈”。对于创业决策和创业竞争策略非常具有启发性。因此,方法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管理、营销和财务分析方法。
3、“三明治”案例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选取典型案例,事先让学生审读,在教师给定思考问题的框架下,让学生分组或独立进行案例分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成果交流与分享。案例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了学生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创业组织》一章学习过程中,案例《怎样打开创业工作局面》,说得是一个专业很棒、非常有事业心的工程技术人员,被上级派往分公司当经理,却力不从心,群众意见很大。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搞清楚“当好行政领导与做好单纯业务技术工作的区别什么”。实施过程是这样:首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主人公专业技术可以得90分,但是在管理中却不及格?组织领导的规律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案例。其次,让学生展开争论,各抒己见,使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其三,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和总结。 实施的直接效果是:学生们反映,创业与专业学习不一样。学好专业技术,不见得会创业、会管理,创业成功,与其说决定于技术,倒不如说决定于组织管理,这样的学习印象深刻。
三、个案分析:创业组织问题出在哪里?
1、给出案例。案例概要。甲乙丙丁四个人创业,成立一家合伙企业。甲年长,人厚道,被推举为企业负责人;乙与丙有点子,长于出谋划策;丁办事利落,效率很高,外跑的事都由他来办,可以说办事一个顶三个。可是时间长了,问题就出来了。有一段时间,为投资上项目的事,乙与丙争得不可开交。乙主张上A项目,认为该项目有市场,销售没问题;丙不同意,认为A项目,以前没有涉猎,风险较大,主张上B项目,理由是:投资少,见效快。两人唇枪舌剑,谁也说服不了谁,找甲决断,甲感到两人说得都有一定道理,难以决断。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乙对别人说甲缺乏主见。甲听说后,说乙这个人缺乏团队意识,不好共事。而丁需要干得事特别多,整天忙得团团转,对乙与丙经常争吵,日益不满;对甲犹豫不决的性格,也有意见。决定跳槽,另谋高就。问题:从系统分析方法和闭环管理原理看,该创业组织结构有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2、提出理论观点。系统分析方法和闭环管理原理。具体来看,一个组织,要发挥最佳功能,必须在人员上或能力上具有五个方面的互补功能:决策职能、执行职能;监督职能、参谋职能和情报信息职能,才能避免开环管理的弊端,形成良好地闭环管理效果。而且在数量上要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才能形成最优整体功能。
3、问题分析与解决。
问题分析。创业成功,从组织角度讲。要形成人员、能力、组织的互补。即: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参谋能力、监督能力和获取信息情报能力的互补。而且决策人员要具有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多谋善断的素质;执行人员要求精干高效,数量较多;参谋人员作为决策者的助手,不宜太多。该案中,决策者甲作为企业负责人,不能做到多谋善断,缺乏组织领导能力;参谋人员乙丙数量太多,互不服气,容易形成内耗;执行人员只有一个丁,工作量很大,数量不足。因此,该合伙企业不能形成整体上的最佳功能,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
问题解决。第一,调整企业负责人甲。或者内部解决,或者委托企业以外的合适人员担任该创业组织的负责人。第二,乙与丙特点与长处雷同,从整体效果分析,只需保留一位即可,另一位转为执行人员,或者转为有限合伙人,不执行合伙企业的事务。第三,增加执行人员。除了丁以外,或者内部人员转岗,或者从外部聘任或者调剂,来解决执行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
篇9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据教学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在不同的阶段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也是锻炼学生能力,考察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方法。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进展涌现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利用案例教学法组织教学,可起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同时达到深化理论学习的效果。为提高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在此对它进行实践性探讨,希望对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方法的改革起到一些启示作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实质
(一)教学活动结构的变化
改变传统的教学活动结构,构建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关系,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充分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使学生尽可能将各种已学过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培养学生形成系统的专业学习的理念,进一步提高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施教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变化
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主角,而是负有引导和组织的责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建立系统的专业学习的观念,通过逼真的实践案例训练和典型案例的引导,开发学生的创造性精神。
学生在学习中再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通过一些有效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营造自觉的学习氛围,积极踊跃参与案例的讨论和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具体实施
(一)认知阶段:小型专题案例入手,激发兴趣
认知主要是指对各种艺术设计现象及其规律、方法理论概念方面的系统了解;小型专题性案例分析,即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切入性的深层分析。其优点在于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学生可通过一个小型案例的分析,把握某一问题的主旨。教师在课前将思考题布置给同学,要求他们写出简要的分析提纲。在课上进行案例讲解时,教师提供相关标志的背景材料,以提问方式就课前布置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最后由教师就课堂讨论情况进行适当总结,得出参考性的答案。
(二)体验阶段:争议性案例讨论,活跃气氛
体验是指通过教师特定设计的各种训练案例,对艺术设计现象在心理、生理两方面进行的感受,因为在感受中人的主观知觉系统发生着变化、人的审美能力有了提高,反过来影响着对客观对象的感受;争议性案例指无固定答案或多种答案并存的案例类型,这类案例带有很强的研讨性,它很符合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特点,可以启发学生学习,活跃学生思维。教师在讲解完一定的知识点后,可以选择一些有争议的案例,分组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收集材料,对案例进行探讨分析。如在《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可利用同一套居室的平面框架图,选择几种设计案例,让学生投票选出自己所青睐的一套设计方案,然后教师把学生按同一喜好的设计方案再进行重新分组讨论,各组阐述各自的不同见解,最后,教师就各小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并以组为单位让学生写出启示性分析报告。
(三)创造阶段:理论联系实际,自编案例
创造是指学生在进行各种训练案例学习时注重创造力的培养;高职的教学较注重学生的假期实训环节。当案例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可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市场调查,在调查中发现问题,自行组织案例设计。这样可以增强学生联系实际,勤于思考的能力,并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眼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如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可放到企业进行,学生利用寒暑假,进入企业的设计部门进行调研,在此过程中自行设计案例初稿。然后分小组对案例进行讨论交流,提出修改的思路。最后,由案例设计的同学完善案例,写出分析报告。但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在这一阶段的运用如果偏离课堂教学过程,进行与教学目的无关的案例研究和设计项目,那么,无论写了多少调查分析报告,设计出多少作品,都将偏离创造阶段的案例教学法的宗旨,走上杜威倡导的实用性教育的弯路。
三、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案例的编选
对教师来讲,案例的编选是最基本的工作。据说美国哈佛大学编写案例已成为该校教师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学校每年要求开设新课的教师至少准备好20至30个案例。案例的编选形式力求多样化,可以是经典设计案例聚焦,也可是教师实例资料自行汇编或历届学生的优秀作业编成的案例,以此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另外,还要根据认知、体验、创造的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加以编选。如在认知阶段,根据某一问题选择经典的小型案例为主;体验阶段,应针对社会热点问题,选择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案例;创造阶段,可以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选择涉及面广,容量大的大型案例达到教学的要求,甚至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案例的编选。
(二)教师的引领作用
高职的艺术设计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式还是有很大差异的,除一些史论课外,高职的艺术设计类课程传统教学方式多采用小班制教学和个别辅导的教学手段,教师也比较习惯和擅长“一对一”教学这种模式。但若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时,教师就要注意整个教学的组织和领导,因为它事关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前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启发引导工作,可以事先将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做好准备,这样可以使学生进入“角色”, 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接下来可采用提问或反问的形式激活课堂气氛,把讨论引向深入。
(三)教学效果的评价
这个环节在案例教学中常常被忽视。高职艺术设计课程最后的教学效果往往是通过大量设计作品的展览来体现,同样,在案例教学中也要注意教学效果的评价。但对案例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复杂。可以通过最后的案例分析报告来对学生使用案例和掌握的知识水平进行考核。案例分析报告对于高职艺术设计类的考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这种训练有利于培养他们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具体的案例编写应是他们比较擅长的,可以通过实例来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与传统教学中的举例说明有区别
在高职的艺术设计教学中,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课题,教师经常会列举大量的优秀设计作品给学生欣赏,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加强对理论的理解,这是就是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举例说明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与举例说明都会引用大量的实例,但他们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占据中心地位,教授知识,培养能力都是通过案例展开的,而在教学活动中,举例说明则处于次要地位。其次,案例是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能力锻炼的一种手段,而举例则是说明的一种手段。值得注意的,学生的独立活动在案例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它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从案例的编选,下发、组织,讨论,以至最后的评价,都体现着教师的指导作用。
篇10
Abstract:The article elaborated the theories foundation, teaching process, teaching case of adoption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webpage designing and creation course teaching of design and want attention in the teaching of problem.Pass a the discussion of the concrete case and thinking, induct a student of creation potential.It even don't care can get right answer, it real value of is get case of thinking process.
关键词:案例教学 最终真理 创造潜能 思考过程
Key words:Case teaching;End truth;Create potential;Thinking process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147-02
案例教学法符合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引入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课程教学,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动手,熟悉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和技能。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 of tdaching)最先运用于法学界,其后运用于管理学界,在教育学界特别是师资培训中得到运用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的事情,后被引入德国职业教育界。
案例教学法即通过对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就教师来说,他有责任去选择和组织要讨论的材料,要从大量的资料中选择出适当的案例。如果手头没有现成的可以覆盖所教内容的案例的话,他还是要自己动手撰写这些案例,并以一定的程序把它呈现出来。就学生而言,他也担负着一定的责任,要对教师所提供的具体事实和原始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并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需要贡献自己的智慧,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学生一方面从同学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同时也及时从教师和同学那里获得反馈。在这种情景中,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设置了一个近乎真实的场景,缩短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案例教学为教师与学生提供的是同样的决策信息,从这些信息出发,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课堂上交锋,虽然最终也没有确切的结论,但解决问的种种可能性及障碍已经被师生充分地预见和了解到了,而且还得到了大家认真的分析与揭示,并展示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技术及对问题解决的思路等。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只会解释问题的“理论高手”,而是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高手”,解决“怎么干”、“干什么”的问题。因此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具有相同的地方,也具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1、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规则,而是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
2、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并逐渐学会如何处理众多的疑难问题。案例教学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它是从经验与活动中获取知识,增进才干。这些知识、才干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逐渐成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原有的知识、能力加以整合。
3、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可以从中获得认知的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表达、讨论的技能,增强面对困难的自信心。
4、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职业情景的差距。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就能设身处地的从实际的场景出发,设想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自己有可能产生的种种偏见,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方案。一旦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上手就快,与企业磨合时间就短。
5、案例教学的测评与传统测评不同,案例教学的测评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它不以卷面测试为唯一形式,而是涵盖个人准备的情况以及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的参与程度等。因而测评方式多种多样,因案而定、因情况而定、因预期目标而定。
6、案例教学具有适时性特点。支撑案例的管理、决策以及教学的原理可以是恒定的,但展示的情景必须与时代和实际职业情景相适应。
三、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设计案例
(一)、案例名称:九江麒麟旅游公司“庐山一日游”专题网页设计
(二)、总体背景介绍
1、企业概况
九江麒麟旅游公司是江西省九江市的一家专门从事庐山旅游资源开发和提供旅游服务的民营性质的合法公司。该公司坐落于庐山脚下,交通方便,价格合理,提供符合不同群体要求的套餐服务,有自己的宣传网站。通过2008年旅游质量评比,获得“三星级”优质服务旅游公司。
2、庐山一日游专题介绍
由于人们平时工作繁忙,双休期间,出现两种现象:有家庭的人群普遍反映家庭琐事较多,只有一天时间闲暇;未成家的人群普遍反映社会应酬较多,也只有一天时间闲暇。为此,九江麒麟旅游公司提出“庐山一日游”的项目。注:该项目具体材料另外展示。
3、市场现状
在九江市从事旅游服务的公司多达20余家,其中有5家获得“四星级”优质服务称号,8家与该公司同时获得同等殊荣,全省获得如此殊荣的公司近50家,其他旅游公司更是数不胜数。九江麒麟旅游公司在强势旅游企业的夹缝中获得一息生存空间,但公司老总志在挽救企业颓势,强力推行“庐山一日游”项目。
(三)、主要工作
1、根据公司目前情况,设计一个科学合理、风格奇异、具有市场轰动效应的交互性专题页面。
2、就大家所调查的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展示和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交文字报告和网页设计初步方案)。
(四)、分组调查及时间要求
1、按全班40人的规模,每8人一组,分为5组,并自行选出组长、资料搜集员、文字报告撰写人、网页设计初步方案拟稿人。
2、五组顺序分为1、2、3、4、5组,去相应的专题网站进行调查。
3、半天调查,半天展开讨论。
四、案例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仍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基于高职高专类人才的培养,是以第一线最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方案,历来存在着传授知识与学生接受能力成反比例问题。案例教学应该弥补学生实践锻炼的相对不足,促使学生真正成为综合运用知识的通才。
2、把案例教学等同于教学案例,没有抓住案例教学的真谛。案例教学应该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真正有效的学习,并不是对前人经验的照搬、抄录和背诵。其关键是要立足于对前人经验的深入分析,从中汲取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验证、发展和深化前人的认识,从而超越前人。案例教学的可贵之处,正是在于它从来自社会实践的案例中的问题出发,启动自身的教学程序,而在每一教学系统过程的末尾,又重新归结到问题的解决之上。与传统的“从概念到概念”的灌输、填鸭式教学方式相比,已显示出它促使学生尊重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和科学有效学习的极大优越性。
3、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没有根本改变。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不再是站在讲台之上,滔滔不绝地分析概念和做出结论的讲演者与评论家的形象;而是要“隐居”幕后和深入到学生之中,通过启发和诱导,促使他们走向探讨未知、陈述己见和获取真知的教学前台。这样的换位,有利于教师转变教风,促使教学相长,并可深入地了解受教育者的状况,做到因材施教,虚心向受教育者学习,促使具有良好学风的新一代人才迅速成长。
4、形式单一,缺乏“自由”的讨论与分析,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的基本方式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各种各样的分析讨论,以此来深化每一个人的思想认识,积累丰富的科学理论知识。案例教学要有利于学生在问题的切磋、琢磨中明辨是非,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要有利于学生在概括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中,以自己特有的逻辑思维方式和个性语言结构,真正接纳和融会知识;要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迸发智慧的“火花”;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张桂华.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M].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