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2: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家庭教育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原来的呵护孩子,转变为既要呵护孩子,重视孩子的质量,又要重视家庭教育,保证其教育的效果,许多家庭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并且甘之如饴。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们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对他们的教育更是尤为关心,围绕着他们的成长、成才问题倾其所有,心甘情愿。孩子的教育问题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整个人生,也影响着一个家庭是否和睦;对于国家来说,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家庭教育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才是响应了我国少生优生政策的直接体现。因此,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已然成为社会上一个热点话题。广大家长们为孩子付出了巨大艰辛,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但与此同时,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在家庭教育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家庭教育不够理性
独生子女家庭和多子家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多子家庭中,家庭教育有重新调整的机会。如果第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不陈宫,那么还有机会在下一个孩子身上重新进行。可独生子女家庭就不存在这样的机会,他们的家庭教育机会有且只有一次。家长们殷切的盼望着孩子们能够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如果他们的家庭教育不成功,家长们就会觉得所有的希望都落空了,也直接影响了家庭的和睦。目前,这种家庭教育不理性的行为主要表现在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过高。从古至今,孩子一直都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对孩子有无限大的包容性,同时也有很大的期望。尤其的独生子女家庭,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更是无人能比,父母可以包容他们任何的缺点,同时,也对他们寄予厚望,甚至有些“厚望”已经超出了孩子自身的能力。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过于盲目,不够理性,出现一些荒唐现象:即使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也会满足孩子各种各样的要求,孩子要什么,父母就买什么;和其他伙伴发生争执时,父母百般呵护自己的孩子,并不指出孩子的过错……这些行为都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当前家长们对独生子女的考试成绩也尤为关心,大多数家长认为只要得高分,就一定能成才,分数几乎成了衡量孩子一切的标准。因此,一些家长为了督促孩子能够提高分数,就会实行奖惩制度,分数高时,就会多发放零花钱;相反,分数低时,就会少发放或者不发放,甚至还会出现父母打骂孩子的情况,这也促使了孩子为了能够提高成绩,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考试作弊、改分数等等,这无疑会对孩子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不良的影响。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这种激烈的竞争不单单存在于成年人之间,也对独生子女的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父母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顾孩子喜欢什么,出生不久就给孩子报名各种兴趣班:书法、画画、写作、钢琴等等,他们希望孩子学得更多,会得更多,将来得到的更多。有的父母甚至把自己未完成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替自己完成心愿。不可否认,父母的这些付出一方面可以积累孩子的知识储备,开发他们的智力;但 另一方面,学习的内容过多也给孩子带来了精神压力,导致道德教育的相对不足。这些都不符合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也不符合社会对现代人才的发展要求[1]。
(二)家庭教育内容不够全面
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的教育观都是希望子女成才,而成才的必经之路便是通过努力学习,提高分数去获得。因此,不少家长都围绕着如何高效的学习来教育孩子,这也体现了家庭教育内容的单一性、片面性。具体表现为:
1.忽视对独生子女集体意识的培养
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没有兄弟姐妹,每天陪伴他们的只有长辈们和不会与之交流的玩具,这也使得他们缺乏集体意识,不懂得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和共同分享。加之长辈们的过渡溺爱,长此以往,会让独生子女养成孤僻、自私和任性的品行。
2.忽视对独生子女的道德培养
目前,许多家庭不重视孩子的兴趣爱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他们给孩子灌输的是一种只有学习好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放假对于孩子来说,也只不过是换个环境学习而已。父母不鼓励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不参加社会的实践活动,并以“浪费学习时间”、“耽误学业”为由,把孩子禁锢在家里,让孩子面对写不完的作业和习题。
3.忽视对独生子女独立生存能力的培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更是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对他们的照顾无微不至。不少父母不让孩子走进厨房,帮忙做饭;孩子的脏衣服更是由父母全包。孩子遇到困难,无论是学习中还是生活中,首当其冲的往往是父母。这就造成独生子女缺少自主意识和劳动观念,进而具有较差的独立生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忽视对独生子女身体素质的锻炼
当代社会物质资源极其丰富,不少父母为了让孩子过得好一些,在物质上充分满足孩子的要求:玩具、电脑、营养品等。家长们只要听到某某品牌的营养品有助于孩子的发育,无论价格多贵,都会不遗余力的购买,这种盲目消费造成了孩子的营养不均衡,“肥胖儿”也屡见不鲜。加之父母很少让孩子参加活动,一味的学习、学习,缺少体育锻炼,因此这些孩子并不健康。
(三)家庭教育方法不够科学
为了能让孩子金榜题名,学有所成,家长们用尽各种教育方法,其中也存在一些不适当的方式。比如:首先,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承包了孩子几乎所有的劳动,穿衣、整理书包、洗袜子等等,他们为孩子提供的过多的关心和帮助,长此以往,致使孩子离不开父母的照顾,对父母有很强的依赖性,自理自立能力较弱。其次,较为常见的就是父母打骂孩子,他们平时不注重方式方法,出现问题只会用暴力解决,仍然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古训,认为父母永远是对的,孩子的错的,孩子只能服从父母的命令,按照父母的安排做事,不能对父母说“不”。这种行为只会压抑孩子的想法,让孩子产生和父母对立的情绪。再次,也存在这样的父母、他们以工作为重心,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闻不问,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表现。认为学校才是教育孩子的地方,当孩子出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学校老师没有教育好,他们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也导致了孩子对父母的不满。还有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是有些父母经常用“别人家的孩子”教育自己的孩子,不但不称赞自己孩子的优点,甚至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相比较,甚至在外人面前数落自己孩子,这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更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重视德育教育
目前,学校教育已经把过去的“应试教育”逐渐的加以改革和完善,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多途径的成才。父母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更应该注重其教育方式,要有远见卓识,从大局出发,积极配合学校的育人理念,让孩子不单单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要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让他们认识到在学习的同时,更要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讲文明、懂礼貌,团结友爱,乐观积极。帮助他们学会劳动,学会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二)培养独生子女的多方面能力
父母对独生子女进行教育时,不能只局限于学习,更要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首先是要培养独生子女的自立自理能力。把他们放在和父母同等的位置上,参加家庭劳动,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依赖父母。鼓励他们遇到问题首先要自己努力克服,自己解决不了时,再寻求他人的帮助。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不躲避劳动,提高他们的自主意识。其次是培养独生子女的集体意识。不少父母每天都把孩子禁锢在家里,不断的学习,很少让孩子有机会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机会,这也使得一些孩子不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因此,父母在鼓励孩子在完成学习任务时,与其他小伙伴多交流、多沟通,更要教育孩子在与小伙伴交往时,懂得谦让和分享,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这种能力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迁移到他们未来学习和生活中[2]。同时还要鼓励孩子积极进行体育锻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父母要定期和孩子去锻炼身体,这不仅能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好处,更能增进亲子关系,让家庭更和睦。
(三)提高家长素质,建立和睦家庭
家庭环境会影响家中每一位成员的身心健康。作为父母更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舒适的家庭氛围。同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更要严于律己[3],为孩子树立榜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能采用老一辈人的教育方法,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积极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父母平时也要多读书,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这不仅会让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水平,还能对孩子起到一个耳濡目染的效果。在为孩子选择兴趣班时,也要多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能因为父母喜欢什么就要求孩子学什么,这样只会打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同时,父母在要求孩子全方面发展的同时,也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这样才能和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也十分重要。要做到爱孩子,但不宠孩子;要把孩子放在一个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的位置上,而不是放在家庭成员之上。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只是普通的一员,毫无特殊感,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四)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第一,因材施教,这不仅是教师在教学中的方法,更适用于家庭教育,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要全面、正确的了解孩子的优势和劣势,根据其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不能因为他们的“唯一性”,对其寄予过高的期望。第二,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会让孩子变得更好[4]。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多夸奖孩子,称赞孩子,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父母的骄傲。同时,适当的惩罚也是必不可少的。父母不能一味的赞美孩子,在他们犯错时,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如何面对自己的过错,并以适当的方式给予惩罚,让孩子在未来可以更加积极正确的面对自己犯下的错。第三,家庭中要形成一种民主氛围。父母要尊重孩子,不能用“父母”的身份压制孩子的想法,使孩子惧怕表达。
(五)加强同学校老师的联系
孩子的主要教育活动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因此,父母要和老师勤沟通,密切配合,互相交流教育信息[5]。让父母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在了解他们学习情况的同时,还要帮助孩子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了解他们和同学之间的相处情况,这样更有利于和孩子的沟通。总之,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与多子家庭教育方式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所处的环境不同,在这种环境下对毒症子女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为了更好的培养独生子女的身心健康,使其成才,家庭教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要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全方面、多方位的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与学校老师保持一致,齐心协力,只有这样,独生子女才会更积极、健康,家庭才会更和睦,社会才会更进步。
作者:刘秋月 单位:大理大学
参考文献:
〔1〕刘畅.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徐运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研究初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2):82-83.
〔3〕龚晓洁.当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6):121-122.
篇2
一、造成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较低,社会养老问题还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以及受多子多福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人的生育愿望仍是强烈的。因此,不论生男生女,只生育一胎,对多数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并非出于自愿。这是我国在人口生育问题上绝大多数家庭的心理状况和社会现实。但是,由于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不平衡及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这些独生子女家庭便把对众多孩子的爱和希望都集中在独生子女这株独苗上。这便是多数独生子女家庭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溺爱中的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 由于多数独生子女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了两代六位长辈的溺爱之中,自幼娇生惯养,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在抗拒家庭教育方面也就往往有恃无恐。
独生子女由于无兄弟姐妹,在家庭中就缺少小伙伴,整天与成年人特别是年长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而独生子女由于自幼就被陷入在多位老人的过度保护之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衣择其佳、饭择其精的生活,样样都能顺利的得到满足,整日与各种高档玩具相伴,因而容易养成独立性差、倚赖性强、自幼好逸恶劳、追求享受、不识五谷春秋等弱点和缺陷。因此,就使得相当数量的城市独生子女自幼缺少小伙伴,而整天被成年人包围和保护着,这样的生活环境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和健康成长的。再则,儿童的独立性和独立生活能力等需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得到训练和养成。
从总的情况看,近些年来,我国虽然已着手对家庭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和指导,已有不少部门和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在越来越关心这一问题。但是,有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限,普及的力度和广度还不能适应我国这个多人口、多独生子女国家的需要,这种状况,从总体上决定着我国的家庭教育水平还不高。再则,不少家长不爱学习或不善于学习,更是缺乏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不愿在子女教育方面动脑筋、下功夫。
二、提高我国独生子女综合素质的根本在于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1.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主要包括:家长要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并能根据独生子女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教育;独生子女的家长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成为孩子的楷模;要形成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使孩子从小就学会尊重、关心、团结、体谅他人;尽力促使其多方面良好个性的形成,为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要遵循家庭教育原则:根据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在施教过程中应遵循适度原则、全面原则、一致原则、民主原则和严格原则。所谓适度原则,是指独生子女的教育必须依据其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要因为是独生子女而寄予过高的期望,提出过高的要求,给予过分的爱和照顾。在智力开发上不搞过度教育;全面原则,是指要注意德、智、体、劳、美的全面发展,尤其要处理好智力教育和非智力教育的关系;一致原则,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态度,祖父母、外祖父母对其的教育态度要取得一致,要注意教育的整体效应,要配合默契,协调行动,在孩子面前不出现意见分歧和冲突;民主原则,是指在家庭中要形成民主气氛,不搞“家长制”,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见;严格原则,是指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能放纵,要使孩子逐步树立起是非观念,养成知错必改的好的道德品质,只要不断克服自身弱点,才能健康成长,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3.要加强对独生子女社会化教育。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自幼缺少小伙伴,多数时间生活在成人之间,所以,多数独生子女在许多方面的性格都不能很好地融合于社会之中。因此当孩子长到一定年龄的时候,就必须向孩子提供年龄接近的小朋友,给孩子提供他(她)们的社会生活。
篇3
关键词 独生子女 家庭教育 出路探讨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One-child Family Education
LI Qinhua
(Yilong Tumen Primary School Kindergarten, Nanchong, Sichuan 637600)
Abstract According to relevant data, the number of one-child today has close to 100 million, one-child famili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unit of society, and as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only children has grown, we have produced a variety of puzzles in one-child education, how be good family education has become a hot topic for the one-child society. For now, the one-child family education for the community concerned about this piece is not enough, young parents lack of proper education and guidance, education relatively simple, backward, bad habits people only child concer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 for the one-child family education, and explores the way out and the future prospects of the one-child family education.
Key words one-child; family education; way discussion
1 独生子女的产生与特点
中国的独生子女产生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上世纪80年代采取的控制人口的政策――计划生育产生的,这是客观的原因,也是外在的原因。在计划生育初期作用比较明显,占据主导。另一原因就是人们观念的改变,以前的“养儿防老”思想已经被淡化,人们更愿意优生优育,教育一个孩子。人们之所以生育观念发生改变,各项福利制度的完善是根本。此外,随着生活压力的加大,人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抚养第二个孩子,也刺激了独生子女的产生。随着教育的普及,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越高,他们的生育意愿就越低。综上几个原因,最终导致独生子女数量不断增加,独生子女成为社会普遍的现象甚至是生育发展趋势。
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在性格与生长发育上与普通同龄人没有明显的差别,应该说各方面都比较相似。但是独生子女也普遍反映出溺爱、宠爱下的娇惯与虚荣,造成社会对这个群体的一定偏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有很多独生子女聪慧、灵活,懂事,刻苦,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2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其成因
独生子女因为成长的环境具有特殊性,因此在成长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性格缺陷:自私自利、娇惯虚荣、脾气暴躁、胆小怕累等等,我们通过走访分析总结出下面几个比较突出的典型性的问题。
2.1 特殊环境激发特殊优越感
一直以来,社会或者家庭把独生子女群体当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在这样的“有色眼镜”看待下,独生子女本身也产生了一种特殊感,久而久之形成一种独特的优越感。独生子女潜意识里就认为自己是这个特殊群体中的特殊一员,他们不愿意干重活累活,不愿意吃亏受委屈,不愿意被别人指责批评,想成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存上的优越感,与其他非独生子女产生一种无形的隔离感。
2.2 我行我素的任性与骄纵
作为父母唯一的孩子,相信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对自己的宝贝都是百依百顺的,甚至是宠爱、溺爱的,孩子们被浓浓的爱包围着反倒感觉不到自己的独立性,久而久之产生一种依赖与任性,他们认为的是怎样就要事情按着他们的意图发展,一旦出现被拒绝或者是被批评,便会大哭大闹,任性不已。这也成为很多独生子女父母面临的首要的苦恼。没有其他的兄弟姐妹,所有的零食与玩具都是他们自己的,甚至是爸爸妈妈的爱也是独占的,这样他们很容易会“我行我素”,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这是我的,我就是要这样!”
2.3 依赖性强,独立性弱,胆小害怕
独生子女一旦遇上问题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如何动脑筋解决,他们更多的是想寻求父母的帮助,因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对父母有一种很深的依赖感,一旦遇到问题,他们的父母会在第一时间帮他们解决。这种深深的依赖感使他们渐渐丧失了独立解决问题的勇气与信念。在做事时他们也是畏畏缩缩,不敢单独尝试。出了问题他们更愿意躲在父母的身后看父母来替自己收场。不仅如此,父母也进一步满足助长了他们的依赖与畏缩。各种事情都替孩子考虑在前面,生怕孩子受一点委屈,现在很多高分低能儿就是这种依赖感的最好体现。他们不愿意离开父母,因为他们想寻求父母永远的庇护。
独生子女各种问题的产生是社会与家庭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改变,父母为工作而忙碌,孩子忙于考试与学业,家庭观念淡薄,父母与孩子缺少必要的沟通。网络的出现,更多的孩子沉湎于电脑,而网络中很多东西都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这些负面信息对孩子的性格教育造成了误导。家庭是另一方面的原因,家长们溺爱孩子,只关心孩子的学业与成绩,与孩子的日常沟通更少,导致独生子女更加孤独落寞。因此,独生子女问题越来越突出。
3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3.1 家长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榜样
孩子是模仿性比较强的,因此父母的言谈举止很容易会引发孩子的模仿。作为父母要学习正确的家庭教育,理智的爱护孩子,注意度的把握,防止溺爱。在日常的生活中以身作则,主动动手动脑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并且作为活教材对独生子女进行适当的教育,让孩子从小形成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父母对孩子的爱可以理解,但是盲目的爱会让爱悄然失色,甚至会成为危害孩子健康发展的一剂毒药。因此,做好家庭教育首先要从家长入手。
3.2 大胆放手,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孩子就像是手里的沙子,你攥得越紧,沙子流失得就越快,如果把孩子一味的放在自己的身边,那么将来孩子受到的伤害就会越深,孩子成长道路上就更加困难重重。很多父母可能会担心,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孩子单独外出可能会不安全,孩子就像在笼子里的小鸟,总是不能被放在蓝天下自由飞翔。真正爱孩子的父母更多的是放手,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孩子去与外界沟通、交流,学会与别人合作、分享。成为一个有自我意识,性格独立的人。
3.3 舍得让孩子吃苦,今天的教训是明日的经验
作为父母要明白适当地让孩子吃点苦是很有必要的。在生活中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参与到各种公益劳动中去,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责任意识,即使在以后遇到困难都不会轻言放弃。
4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之我见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是全面的教育,涉及到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我们要对独生子女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让他们在学会做事前先学会做人。在智力方面,从小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智力教育,培养他们遇事多思考的能力。在劳动方面,我们提到的让他们参与到各项公益劳动中去,学会珍惜,学会吃苦。在美术与体育方面,要关注他们的健康审美与身体的锻炼。通过上述五个方面把他们培养成积极健康,综合素质强的栋梁之才。
5 结束语
我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家庭教育是一门教育科学,也是一门成长艺术,要想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离不开社会与家庭的共同努力。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任何一个家庭都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艾丽.谈当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误区及其对策[J].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S1).
篇4
【关键词】“四二一”家庭独生子女教育
随着1980年开始在全国推广“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至今,我国目前已积累了9000万独生子女人口。1980年,我国育龄妇女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2.84岁,初育年龄为24.43岁,到1990年,分别降低到22.00岁和23.42岁,90年代之后基本保持稳定的态势。因此,从2003年起,每年都会有数百万的独生子女人群陆续进入婚育期,“四二一”家庭结构逐渐成为了一种现实的人口现象。据推断,在“未来中国城市中,‘四二一’或‘四二二’结构的家庭比例低不了”;“如果现行的政策不变,将来家庭结构必然出现‘四二一’的格局”。这种家庭结构的出现不仅会直接影响我国的人口再生产进程,而且必将对此类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教育带来诸多方面的影响。
“四二一”家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特定组合群体概念。“这种家庭涉及了三代人,三对夫妇,七个人。其中‘二’特指两个独生子女结婚形成的中间一代,‘四’是指他们的父母,‘一’指这对独生子女夫妇所生育的独生子女。
一、“四二一”家庭教育的利与弊
1.“四二一”家庭教育中的有利因素。较第一代独生父母,这批“四二一”家庭即“61”结构中的“1”——孙辈,他们没有任何的堂、表兄妹——因为他们没有叔伯、姑母、舅父、姨妈,他们在家庭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亲属。无疑,这样会使孩子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更加强化,他们拥有更多亲人的关爱和呵护,日常生活被照顾得更加周到、体贴;当孙辈出生时,祖辈年龄普遍在50岁左右,部分已经处于退休年龄,他们愿意也有能力为唯一的孙辈提供经济上的扶持;作为第一代城市独生子女的父辈,他们较自己的父辈们拥有着更高的学历,在教养观念上更新颖、更科学,工作收入也较其父辈更高,能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经济支持;大家庭人际关系较以往核心家庭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多变,生活在由祖辈和父辈共同组成的家庭中,教育力量能兼顾大、小家庭之长,去两者之短,能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2.“四二一”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初为人父人母的第一代独生子女除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以外,同时也对其父母特有的“天然”依赖。这时,希望享受天伦之乐而又有充足时间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便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抚养孙辈的义务,成为孙辈生活的主要照看者。这类家庭中的幼儿除在父母工作之外的短暂时间内能与其共处交流,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祖辈生活在一起,因此,隔代抚养无疑就成了此类家庭的主要抚养方式。在隔代抚养中,祖辈的姑息纵容、包办代替、一味迁就、百依百顺成为了普遍现象。而“四二一”家庭较核心家庭的众多优势,如良好的经济支持和丰富的情感基础,在实际的养育幼儿的过程中,却往往由于利用不当而成为了幼儿教育问题的凶手,造成了许多不良后果。如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性格两面,左右逢源;为所欲为、骄横跋扈、纪律性差;胆怯、孤僻、不善社交、不合群、合作精神差;懒惰、娇气、磨蹭,缺乏朝气,没有自理能力;意志薄弱,缺乏自尊、自立、自强、自信的精神;怕苦怕累,经受不起挫折;即使在体格上,也由于营养过剩,患有“现代文明症”——肥胖症。
二、“四二一”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
(1)幼儿的社会生活环境。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子女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得孩子面临着更多的问题。由于城市居民现代住宅的主要特点是:高层化,封闭化。城市住宅每户居室和生活设施的配套建设,使各个家庭都过着彼此不相往来的封闭生活,这样大大缩小了孩子与外界环境接触的机会,使孩子大多时间都封闭在家中。
(2)社会文化中的教育观。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就出现了劳动力过剩,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生活中最为紧迫的问题,而一度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不合理的社会用人制度似乎成了一只无形的手在指挥着家庭教育,深刻地影响着家长(包括祖辈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即重家庭教育中智力因素而轻非智力因素,重知识的简单识记而轻创造性培养,违背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拔苗助长等现象比比皆是。
(3)社会宣传的不良趋势。大众传媒对早期教育铺天盖地的夸大宣传,偏重知识传授,导致很多祖辈、家长片面认为让孩子学认字、学英语、背诗词、会算术等,才是进行了早期教育,并视此为家庭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忽视游戏、生活本身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作用;广告媒体大肆强调“关键期”的作用,受媒体宣传的影响,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家庭教育中出现了盲目投资、盲目施教、盲目要求、盲目攀比及过分焦虑等现象。
2.家庭原因。
(1)祖辈维度。这批祖辈大多出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由于特定时代背景的原因,其知识面相对狭窄,世界观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祖辈认为幼儿时期的孩子只会被动接受,对周围的事物一无所知,对幼儿的发展认识仅限于身体,对智力和心灵的发展所知甚少,导致对儿童观的偏颇理解;在教养观念上,祖辈们也仅限于孩子的生理需要和安全感的满足,他们关心孩子的饮食、睡眠,却经常忽视了营养的合理搭配。他们努力确保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却对孩子的心理需要和个体尊重方面相对淡薄;在情感上,作为唯一的孙辈而言,更是倾注了全部的爱,尽自己所能满足孙辈的要求,这就势必会带来娇宠溺爱、百依百顺、包办代替的不良后果。
(2)父辈维度。这批80后独生父母虽然学历相对较高,但是对于专业的幼儿教育仍是知之甚少,他们的教育理念单一狭隘,仅仅把会算术、会唱会跳、会英语、会弹琴等作为好孩子的标准,以将来能出国、当博士作为培养目标。在教养技能上也大大缺乏,他们对子女期望过高,强加自己的意愿,甚至为其规划人生;在教育内容上重智轻德,盲目攀比,对孩子的品德个性、行为习惯、情感需要、思想志向、兴趣爱好则不闻不问,完全忽视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在这种环境里培养出来的人往往缺乏责任心、不善合作、动手能力差、心理脆弱;在教育方式上多以溺爱型、放任型、攀比型为主;家庭教育缺乏原则性、一致性,幼儿犯错父母批评,而祖辈包庇纵容,形成孩子的双重个性;由于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短暂,影响亲子依恋的质量和亲子关系发展。
三、“四二一”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四二一”家庭教育的问题,优化家庭教育质量,就需要在全社会的支持下,以家庭协调为中心,通过幼儿园和各类教育机构的相互配合,三方相互协作共同达到目标。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1.营造积极和谐的社会环境。应通过各类媒体对此类问题的报道,增加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共鸣,增强大众对“四二一”家庭教育问题的意识。积极寻求专家的科学指导,提供可行的意见,防止片面夸大教育的不良趋势,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四二一”家庭教育体系。也可以由妇联、教育界、共青团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创办“家庭教育学校”,培养家长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和谐,且适合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
2.加强家园合作。幼儿园应该对“四二一”家庭中的孩子给予特别关注,老师应该对此类家庭的孩子进行重点培养和个别教育,并组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在已有的家长会的基础上,增加祖孙教育和祖孙活动,如为更多的祖辈们服务,使祖辈更新育儿观念,了解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和原则。也可增设全家参与性的活动,如“全家总动员”、“三代亲情教育”等,有效调动全家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增进全家的感情凝聚力。此外,还可以举行“四二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请在“四二一”家庭中做得比较好的祖辈和家长们来做讲座和经验交流,相互传达体会感受,相互探讨有效方法。
3.促进“四二一”家庭和谐。独生父母们也应正确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真正成熟起来,履行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要尊重长辈,积极和长辈沟通,及时和老人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祖辈也应听取子女的教育意见,共同制定教育措施,共同探讨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父辈们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确立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孩子的情绪、交往、行为道德以及性格等方面,增加与孩子之间情感交往,形成温暖的家庭氛围。
参考文献:
[1]郭志刚等.现行生育政策与未来家庭结构[J].中国人口科学,2002,(1):2.
[2]杜亚军.代际交换与人类的养老制度?——人口老化与养老问题的国际化比较研究(博士论文)[D].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1988.
[3]刘鸿雁等.独生子女及其未来婚姻结构[J].中国人口科学,1996:3.
[4]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84.
[5]王因为.祖辈照料下一代的误区//:家庭与下一代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37.
篇5
关键词: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成功的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在彼此相互协调统一的基础上共同完成的,而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相对于其它两个教育形式而言, 家庭教育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以往的教育学著作中,常常把家庭教育解释为长辈主要是父母对子女的批评、指导、培养和管理等活动。但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家庭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也随之发生变化。我国学者马和民等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指出:“若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考察, 家庭教育既指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 又指家庭环境因素所产生的教育功能。前者指的是受教育者在家庭中所受到的由其家庭成员(不论长幼, 但主要是指父母) 施予的自觉或非自觉的、经验性的或有意识的、有形的或无形的等多种水平上的影响; 后者则指家庭诸环境因素(包括家庭的社会背景和生活方式)对受教育者产生的‘隐性’影响。”
从我国目前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状况来看,出现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比如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观念问题,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法问题,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单亲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等等。如何搞好家庭教育, 使孩子有个更好的未来,成了千千万万父母心中最想解决的难题。
1、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存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溺爱过度
现在的家长在孩子身上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他们父母一代所不能比的,在上海这样的国际性大都市,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小学生每天上学放学接送是必不可少的。还有很多的家庭,帮助孩子完成作业甚至陪读,使孩子变得依赖性强,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上父母包办一切,有求必应。北京教科研究院对200名
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56.5%的孩子是父母给挑选穿的衣服,49%的孩子是父母给倒掉洗脚水。上海也曾对150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 有51.9%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和学习用品,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便束手无策。另外一组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18.72%的学生根本不参加任何家务劳动,47.48%的学生参加l小时以下的家务劳动。正因为这样,60.12%的学生不会洗衣服、做饭,54.75%的学生需要家长上、下学时接送,7.61%的孩子经常让家长帮助打扫教室卫生。更有甚者,为了让孩子能“讲究卫生”,47.19%的家长给孩子端洗脚水(“经常如此”的占14.83%)。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家庭教育,才出现了许多让人痛心的事实。例如:某个学校的一名初中生,不知道怎样剥从家中带来的煮鸡蛋。还有一些学生因住校不能同自己父亲睡而每日以泪洗面,有的甚至就转到家附近的学校。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发出这样的告诫“:过分的溺爱, 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使子女遭到毁灭。”对孩子过分的关心、呵护,使孩子没有经历过任何的挫折和困难,实际上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过多地参与子女问题的解决,表现为过度关心,过度照顾,过多干涉,有的父母本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对孩子的许多行为都严格限制,横加干涉,这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学习独立做人、独立解决问题和锻炼意志的机会。
1.2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
《武汉晨报》报道, 记者探访钢琴、围棋、美术、舞蹈、跆拳道等“兴趣班”的培训情况时, 发现许多学龄前儿童已成“兴趣班”主力军, 而且一个孩子同时参加多种“兴趣班”的现象也不鲜见。在某芭蕾培训中心, 2~6 岁的儿童占了全部学员的65%, 最小的学员才 2 岁多。有关人士分析说“:现在父母们认为, 以后社会竞争很激烈, 孩子早学早出成果, 学龄前阶段时间充裕, 多选择钢琴、美术、舞蹈等项目。入学后有了升学压力, 艺体类培训就为英语、数学等学科培优班让步。”其实, 这种现象在全国各地都不鲜见。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儿童去上“兴趣班”? 他们小小年纪要同时上好几个班, 这样能受得了吗? 这种疑问和担心并非多余。本来, 参加“兴趣班”的前提是孩子对“班”感兴趣。但眼下很多家长并不依孩子的兴趣报“班”, 而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他们总认为, 艺多不压身, 现在多发展点特长, 便于以后在社会上立足。殊不知, 对大多数孩子而言, 一定年龄段能接受的东西是有限的。超前学习, 孩子不能完全吸收、理解, 真正学到的东西不多, 学习效果也不明显。下面的数据是令人触目惊心的,60%的学生认为上学的乐趣是由于有朋友玩,100%的学生或多或少存有孤独、自卑、焦虑、依赖、忧郁等学习心理障碍。
2、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又出现了一些普遍性的新问题,并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2.1关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并不是由“独生”所引起的,而是不当的家庭教育的结果。家长过多的疼爱,过分的保护和照顾使幼儿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逐渐养成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性、专横、执拗的坏脾气和不良习惯,也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负、唯我至尊、不合群的性格特点,社会适应能力差。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给孩子灌进许多“食而不化”的知识,当孩子会认几个字、背几首诗歌时,又在人前人后盲目的夸奖孩子,长此以往,养成了孩子高傲、盛气凌人的个性。还有的家长只管孩子的学习,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儿童的各个方面联系在一起,导致孩子用尽各种方法来提高学习成绩,其中包括很多不正当的方法,如考试作弊等,但家长从未管过。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可信标准。这样,就忽视了孩子品德的发展,容易养成这种爱占便宜、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达到目的的不良习惯。另外,缺乏在同龄人相处过程中的逆境锻炼,同时在家庭中缺乏所模仿的相互交往的儿童,只能和大人交往,容易形成他们说大人话,做大人事的早熟倾向。事实上,他们成人化的行为,不论在和儿童或成人的交往中,都会产生困难,而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说到底,就是思想品德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兴趣与能力、方法的教育,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当然,引导孩子读书看报和上网浏览网页,刺激孩子增加兴趣的广泛性,增加孩子的知识面,增加孩子特长的项目,也是可取的。但是,主要的还是兴趣、能力和方法的教育。论文格式。通过这些教育,注意挖掘孩子的潜能,调动孩子的动脑、动心、动手的能力和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判断是非、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创造的能力。论文格式。
2.2关于单亲家庭对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
许多夫妻由于感情恶化等原因离婚后,夫妻双方出于再婚或生活压力等方面的考虑,往往把孩子当“皮球”踢来踢去,不愿履行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义务。也有的单亲家长因忙于工作、交际等、无暇照顾子女,使子女失去应有的教育和关心。孩子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呵护,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与坏人接触走向犯罪。如未成年犯李某,母亲去世后随父生活。父亲整天因忙于生意,无暇照顾李某,李某因家庭失管失教,时常逃学,与社会上其他一些离异家庭子女混在一起,专门在学校附近敲诈抢劫小学生的钱财,从而走上了犯罪道路。有一些单亲家长害怕自己的子女被别人看不起,或受人欺负,对孩子物质方面的要求一味满足,而对孩子思想教育或学业方面则关心不够,导致孩子为所欲为,使得许多离异家庭子女从小就养成了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心理。一旦家长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便容易走向犯罪。还有一些离异家庭不顾子女实际情况,在学业上对子女提出过高的要求,尤其是有些家长脾气暴躁,当孩子达不到自己要求时,非打即骂。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无形中使青少年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甚至于精神崩溃。
家庭是子女最早的教育场所,子女在父母的抚养下成才,从父母那里接受教诲,了解遵守社会规范和行为守则。家庭中的教育机能是由父母双方来承担的。但是更多的单亲家却是处于一种无暇顾及的无奈之中,他们往往一人承担抚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既当爹又当妈。既要承担起沉重的家务,又有繁忙的职业责任,常常是力不从心,自然对其子女的关心和教育不够。这成为单亲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的一个普遍现象。
3、加强家庭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家庭教育方法是家长为了实现家庭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对孩子施加教育影响并促进孩子积极接受影响,形成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所采用的各种方式的总和。家庭教育方法是整个家庭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环节。论文格式。这个大系统能否发挥作用,家庭教育方法恰恰是关键的一环。我对加强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要把孩子看成是家庭中的一个普通成员。疼爱孩子并不完全是给孩子买好吃的、买好穿的、花了多少钱,而是指在家长心目中孩子是在什么地位。如果把孩子放在所有家庭成员之上,家长的所作所为很可能都是骄惯。把孩子放在全家人之上,他就是一个特等公民,在这样的地位上,孩子必定产生特殊化的思想。家长要把孩子看成家庭中一个普通的成员,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知道他有责任、有务义为家庭、为他人做点事情,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二、家长要把期望合理地传达给孩子。父母的期望只有化为孩子的愿望和兴趣才可能是合理的、有效的。现在孩子都有自己的愿望,做家长的应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天性、个性和兴趣、爱好,注重孩子的潜能开发和培养,注重方法的给予和能力的提高,不搞长辈意志控制和硬性灌输,也不搞分数论英雄,更不搞棍棒教育。
三、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有接受新知识、接受新思想的意识。家长要给孩子做榜样,只有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家长才会教育出这样的孩子。长辈特别是爸爸妈妈必须为人师表,用自己的高素质去影响、熏陶和带动子女的进步与发展,在家里建设一种讲学习、求向上、助快乐、促幸福的文化氛围,从而训练、培养孩子具有高智商、高情商的品位,将来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直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学校与家庭要密切配合。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因此,家长要和学校密切配合。父母要保持与子女所在学校班级的联系,注意了解他们成长和进步的情况,发现长处给予必要的赏识和鼓励,发现毛病也不能文过是非,要及时、稳妥地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加以解决,以免助长短处,也好配合施教机构搞好对子女的各种教育。
对于独生子女和单亲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家长只要要找准路径,掌握要领,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爱而不宠、养而不骄。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要通过他们之间相互的交往而发展的。儿童良好的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最好的对象是儿童伙伴”,这种作用是成人所代替不了的。在物质方面,家长不要提供太好的条件,还应督促孩子多做一些家务,特别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做,有时,家长也可以有意识的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让孩子去锻炼。这样,孩子就容易形成自立、自强、拥有坚定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单亲家庭的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更要重视,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正确运用家庭教育方法,在学习上对他们宽严有度,做到严厉而不失温情,放手而不失引导,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营造良好的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使这些孩子能在爱的阳光雨露下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有着内在的规律性和科学的方法;家庭教育也是一门艺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有掌握科学的方法,进行因材施教,才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参考文献]
【1】赵忠心. 家庭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俞润生. 家庭教育成败百例析[M] .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蒙荫昭. 家庭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J]. 桂林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学报, 2004, (2).
【4】刘杭玲,周小萍,孙祖瑛. 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家庭教育. 2000
(8/9).
篇6
关键词:独生子女大学生;特点;教育方法
随着“80后”“90后”的学生陆续进入高校,独生子女在高校学生中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经调查研究,某高校2009年招收的1 000名学生中有621名学生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占全年级比例的62.1%;2010年招收的1 150名学生中有775名学生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占全年级比例的67.4%。通过同一所高校两年招生情况的对比,可以看出独生子女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中的重要群体之一,独生子女大学生也将成为我国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主体,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民族振兴、发展的责任,因此我们应给予独生子女大学生更多的关注。首先最亟待解决的就是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教育问题,很多学者、专家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探索研究过这个教育界里的新课题,而本文是通过和学生接触最密切的辅导员的角度来谈高校独生子女群体学生的教育方法。
一、高校独生子女群体学生的特点
“独生子女”即父母唯一的孩子,作为家中的唯一,必然会成为家中的宝贝,不但会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还会得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百般疼爱。集过多宠爱于一身的他们也必将受到这种特殊成长环境的影响而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仔细观察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我们会发现,他们聪明伶俐,思维活跃,精力旺盛,兴趣广泛,情感丰富,有主见,不保守,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广,具有音、体、美、书法、舞蹈等特长的学生很多,自信,自主自我表现欲强,自我期望值高,更易于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可见独生子女大学生在智力和才能方面有很大的优势。而这些优势的形成源于他们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独生”在家庭中不存在偏爱的问题,所以独生子女们能得到较优越的物质条件,年轻的父母和年过半百的老人都舍得为孩子花钱,让孩子获得丰富的营养,增强智力,强壮体魄。同时独生子女们拥有扎实的教育基础,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视,千方百计为孩子创造各种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拓宽知识面,锻炼思维能力,因此独生子女在高等教育阶段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这些自身优势是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的,但他们身上也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缺点。
1. 生活经验匮乏,自理能力有限
我们可以在各个高校新生报到那天看到至少有90%以上的独生子女是在家长陪同下办理报到手续的;入住寝室之后,家长们会帮着孩子们打扫寝室卫生,铺好被褥,安置衣物等。可见家长们的不放心,造成了独生子女们的依赖性。多半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优越,自我消费没有计划性,不像非独生子女那样勤俭节约,浪费现象严重,生活中缺少理财能力。高校生活开始阶段,大部分独生子女都是第一次离开家门、离开父母,都会表现出很强的不适应性,恋家心理严重,离家远的学生会不停地和父母通电话,离家近的学生则每逢节假日都会回家调整。生活中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新生军训中偷懒请假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当生活中出现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自己解决的时候,由于他们不能很快地适应离开父母的生活,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而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烦躁焦虑、头痛、神经衰弱等。
2. 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无责任感,从而导致人际关系困难
不少独生子女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自我,以个人为主体,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缺乏集体合作观念、为他人服务观念和奉献精神及艰苦奋斗的作风,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概念模糊,不善于与他人合作,集体意识淡薄,不愿受纪律的约束,一旦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往往我行我素,不顾全大局。在人际交往方面,独生子女大学生渴望友谊,希望能建立和谐、友好、真诚的人际关系。但在现实人际交往中,独生子女大学生常常忽略别人的感受,很少站在别人的角度为别人考虑,以自我为中心严重,不懂得谦让,即对自我的放纵和对别人的要求过高,导致了人际关系困难。其次独生子女大学生没有兄弟姐妹,家庭中缺乏同伴的竞争、冲突和伙伴关系,缺乏与同龄人面对面的交流,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较弱。
3. 心理素质弱,情感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
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相比,独生子女大学生普遍缺少抗挫折能力,一旦自己的需求未得到满足或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便容易产生挫败感,特别表现在学习成绩、评优评先、考研、就业择业等方面,如在某方面出现不顺利,独生子女大学生会表现出过分的失望、焦虑、冷漠等情绪。在人际交往中,很多独生子女大学生因为性格内向,缺乏与同学有效的沟通交流而产生抑郁情绪。在恋爱、情感中出现问题时,多半独生子女大学生不能够理性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常常出现情绪化行为。
二、辅导员对高校独生子女群体学生的教育方法
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数的增多,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最直接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应根据学生群体的变化而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更新自己的工作思路,充分了解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形成因素,探索适合高校独生子女群体学生的教育方法。
1. 注重心理疏通,培养健全人格
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正处在向成人化过渡的阶段,非常重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地位、意见和看法,他们自我情感体验比较丰富,但自我体验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要关注独生子女大学生的需要,尊重他们的选择,理解而不放任、民主而不偏爱、疏导而不压制,真正做到严有度、教得法,真正走进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力度,减少外界因素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影响,使独生子女大学生的个人潜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努力培养他们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自信的良好品质,锻炼坚强意志,培养健全人格。辅导员要帮助独生子女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从独生子女大学生反应的每一个具体问题抓起,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从而塑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 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为独生子女大学生打造全面的教育环境
独生子女大学生虽然离开家门进入高校,更多的是异地求学,但在情感、经济方面却与家庭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家庭的亲缘性、依赖性使得家庭教育的作用有着其他方面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辅导员应该首先认识到一个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力,因此辅导员应勤于同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家长沟通交流,使得家长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从而营造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要通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完善和提高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自理能力、道德修养、自身素质。
3. 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加强实践教育
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让被管理者自觉地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因此,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最终是通过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来实现的。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是在简单的说教中形成的,而是要有高度的自觉修养精神,自觉学习、自觉遵纪守法、戒慎自守,注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自觉地剖析自己、反省自己、反思自己,从而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实践活动是培养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最佳形式。独生子女大学生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中,享受着过多的宠爱,造成了他们某些能力上的缺陷。基础教育中的应试教育,隔绝了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机会,与实践的脱离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能力、素质、思想和道德的发展,同时影响到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辅导员应为独生子女大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接触社会、投入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开拓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调动他们参与集体活动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只有充分发挥集体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增强独生子女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愿望和动机,才能有利于独生子女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奉献精神等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夏明涛,李冬霞.浅谈独生子女大学生生命观的几个问题[J].
学问,2009(20).
[2]陈健芷,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
篇7
关键词:德育;《弟子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一、独生子女问题的由来
累计中国当代出生的独生子女已有九千万个,促进这些人的道德、智力、心理、体能等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都应当关心的中国重大课题。现实生活中的独生子:独立性差,依赖强,心理承受能力有待磨炼。在家里,他们的生活成为大人关注的焦点,因此养成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恶习,什么都得满足我,不然就拿生命相要挟,这样很多长辈就自任孩子的欲望疯长,无条件的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一旦不能满足一大堆问题就相继表露出来。如:刘得华的粉丝杨丽鹃,苦苦追求13年,逼的父亲卖肾筹款,孩子终于在刘德华的演唱会上见到了,她还是不满足,最后逼的老父亲跳海自杀。这样心智的孩子心理还会有别人吗?他们真的流入社会,会有怎样的后果,我想大家不言而喻;在学校,升学压力迫使学校和家长只抓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不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这就更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种下“自我为中心”的优势思想。只要我成绩好,怎么的都行。因此出现坑爹一代人。张国立儿子张默吸毒,李双江儿子等等。一味的生活索取,他们不懂得父母赚钱的艰辛,有时还互相攀比,稍不如意就蔑视父母的权威,何谈对父母的孝顺啊!久而久之独生子女任性使坏、以至于不肖和不孝等等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个社会物质生活前所未有的繁荣与舒适。人们却普遍感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失落和道德上的无助。……过度的物欲诱惑导致人们精神价值的消解甚至丧失,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失范。现实社会中经济与文化的深刻变化,使整个社会面对着不少新的道德问题,特别是道德观念与规范遭遇到严重挑战。”孩子入学以后,学校、老师应该针对这一实际,采取有效措施,要努力矫正家庭教育对他们的误导。
二、用中华传统文化《弟子规》来哺育、运化独生子女
中华传统家训经典《弟子规》是一部对独生子女教育值得借鉴好书啊。众观当今社会,用人单位注重学生品德的考察。所以加强品德教育应该是教育工作者迫在眉睫的任务了。如,一个人的智商很高,技术水平一流,可是其人道德水平很差,那么一旦用人单位录用了,不久他就会掌握该单位的核心项目和技术,但他可能为了金钱就有可能出卖该单位的最先进的技术数据,那么他对该单位就会造成毁灭性打击。如果这样的高精尖人才一旦进入我国的军事领域,那将是国家的灾难。所以说注重学生品德的培养,将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走向和发展。我们不能培养祖国未来发展的掘墓人。如,中国古代帝王在选接班人的时候,也主要考察他的德行,才有“贞观之治”和“文景之治”,可见,品德的培养很重要。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文明之邦“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是我们民族的几千年留给后辈的优良传统。只是这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的变化,孩子们淡出文明的想法,追求享乐多些。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重拾中华传统教育的重要性,纷纷在各地开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论语》、《弟子规》。如,蔡礼旭致在内地、香港、台湾、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宣讲孝道,把孝道融入“幸福人生讲座’”之中,广为劝化,他们将儒家启蒙教本《弟子规》作为人生第一规,第一条就是“圣人训,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其次,从敬老的角度:在家你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免得父母惦念,回来的时候电话说明一下,免得父母为你牵肠挂肚;父母的教导,应记在心间,还要马上做出反应,为父母分忧;从文明礼貌的角度,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刷牙漱口,讲卫生,出门穿戴衣帽要干净整洁,不必要讲究名牌;饮食上,不要挑剔,吃饱就好,年少时,不要喝酒――误事、伤身;在言谈举止上,大方得体,对长辈要尊敬有礼貌;在为人处事上,要言出必行,做人诚信;在读书方面,要做到,眼口心俱到,要有多思,不耻下问的心态等等,这些《弟子规》的精髓至今还是育人的良方,值得独生子女们学习和借鉴。所以,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有责任把弟子规的精神继续发阳光大,让中华传统文化和道德修养在他们身上重现,任重而道远啊!只要努力,前途是光明的。
三、让《弟子规》的精神回归到祖国的土地上
近年来,全国各地自上而下都在开展学习《弟子规》的活动,福建的金桥,校长亲自抓,老师和学生认真对待,上课前,把向孔子行礼、鞠躬当成常规教学,早读、背诵比赛、书法竞赛,班会、讲座等多种形式,点燃了学习弟子规的热情,通过各种活动,弟子规的精髓深入到学生们的心中,学生们自觉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活动在该校蔚然成风。通衢中学,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培养学生文明习惯等道德修养,指导学生充分感悟,“事虽小,误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误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些古训启发学生从小事做起,从心做起,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习惯。
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品德高尚、勤奋好学、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栋梁之材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家长,也要坚持不懈地学习,不断的加强自身的修养,《弟子规》中的古训,不仅是孩子应遵循的准则,也是家长应遵循的规范。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成长;教育问题
一、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不仅是一种血缘上的联系,而且还是一种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伦理关系,同时也受到法律的保护。在我国宪法中明确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这就是说,家庭教育功能与家庭本身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但是又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一门多学科研究领域,其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家庭教育的启蒙性和持久性。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便成为了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的一言一行都受父母的影响,小孩子对父母有一定的模仿能力,所以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深远的意义。虽然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接受来自学校不同老师的教诲,但是这种教育是阶段性的教育,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持久性的教育。孩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更大程度上得益于家庭教育。父母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持久、深刻、全面等特点。
家庭教育的延伸性和差异性。孩子上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是对人一生影响最深的教育,除了教导子女基本的生活技能,社会规范,指点生活目标外,还在培养人的个性特征、价值选择、社会能力等多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家庭是富于情感的,它的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父母与子女天然的血缘关系使他们心心相通,父母的情感对子女有更加强烈的感染性。所以家庭教育可以根据子女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根据子女状况和心理状态,循序渐进的进行教育。这是学校教育所不能兼顾的,也是家庭教育的优势。
家庭教育的及时性和社会性。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对自己子女进行的个别性教育,比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眼中,故此父母更加容易了解子女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能更好的预防不良行为发生。再者,要想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只有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孩子在家庭、学校、社会受到一致的、连续的教育,其教育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关系到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而且关系着人的社会发展方向,同时,良好的家庭教育也是家庭幸福的源泉。
第一、家庭教育在人的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积极培养孩子的自主动手能力,培养孩子建立自己的兴趣爱好,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教育孩子热爱祖国,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从小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因此,家庭教育中,父母长辈们的文化素质、价值观念、教育理念、思想道德水平等都是孩子优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元素。
第二、家庭教育决定人的社会发展方向
青少年时期是人接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由于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家庭在孩子的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培养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中,家长通过传授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影响和感染未成年人,良好的家庭教育更加容易培养杰出人才。在家长言行和教育期望的双重影响下,未成年人会很容易地接受家长的影响,进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社会发展方向。
第三、家庭成员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幸福是一个人所有幸福的根源,“在有着良好家庭教育的家庭,反映了家庭中成年人修养好、素质高,家庭具备了良好的教育环境,成年人在家庭中能不断接受再教育,充实和提高自己;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能接受积极影响,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健康成长。家庭成员在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相互爱护的家庭环境和氛围中相处,精神放松、心情舒畅,能产生强烈的家庭幸福感。”家庭教育影响着家庭幸福,家庭幸福影响着他们在社会其他环境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拥有好的家庭教育更能激发生活的热情,进而使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三、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家庭结构不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同
1、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
由于中国的国情所致,出现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大部分父母把唯一的子女作为一生的寄托和希望,过分溺爱的同时又过分的去关注他们的成绩,以成绩论好坏。父母的期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子女的学习动力,但是由于过分溺爱,教育方法的影响,许多独生子女养成了自私,交际能力差等特点,而且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吃苦精神不够,生活自理能力欠缺。过分关注学习成绩和过度溺爱的同时缺少了对子女人生价值体系的培养。其结果是很多独生子女不能很好的处理未来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
2、特殊家庭中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
(1)对缺损家庭教育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离婚率持续走高。在中国,离婚多发生在父母岁数在30到50年龄段,这也正是孩子读中小学的阶段,而对孩子心智影响最大的年龄段是学龄前(3~6)的儿童,这些孩子特别依恋父母,缺少同伴的友谊。而且,父母的离异往往伴随着各种环境的改变,包括学校,生活条件,以及重组家庭所带来家庭关系的改变,都可能对孩子健康成长带来深远的影响。绝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孩子都会体会到丧失感、被遗弃感、不安全感、表现为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心事重重,更有可能导致精神异常、心理变态和行为异常。而这些离异对孩子所带来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伤害孩子的心灵,影响智力发育,产生扭曲的性格,最终可能走向不良的道路。
(2)隔代家庭的家庭教育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的隔代家庭教育主要以留守儿童为主,据统计我国47%的留守儿童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由于祖辈年老、文化程度较低和过度溺爱,隔代家庭中的家庭教育反映出严重的问题。“根据青岛市的一项调查显示,29.6%的祖辈很少与老师联系,14%的祖辈从来不与老师联系。他们不能主动及时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此外调查还显示,“隔代家庭中的祖辈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这些祖辈中从未上过学的占45.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50.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高中文化程度仅占1.3%。”。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和自身精力有限,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得不到祖辈的辅导,在精神和心理上隔代之间存在有严重的代沟,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尤其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多孩子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沾染上了坏习惯,价值观出现扭曲的现象。
(3)对流动家庭的家庭教育状况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国家人口计生委于最新《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2》(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流动人口规模达到历史新高,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2.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7%。近70%的流动人口与家人一同流动。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平均家庭规模达到2.5人。
流动家庭中的孩子由于和父母聚少离多,大部分父母多忙于挣钱,很难和孩子进行更多感情上的交流,使流动人口的孩子在道德观念形成方面比较混乱,由于他们价值情感的培养缺乏良好的条件,当遇到复杂的道德困惑问题时候,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帮助,或者父母本身在城镇里就是弱势群体,在道德认知方面严重缺乏甚至趋于偏执。加之他们比同龄的人更多的目睹了社会的不公平,和自身受到的歧视,使他们自己更加容易产生对社会的不满心理,从而对社会缺乏信心而变得冷漠孤僻,甚至抵制心理。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不同
1、严厉型家庭教育方式
青少年一般自尊心较强,而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但是父母往往不考虑孩子的需求,只从父母的意愿出发,采用严厉、高压、强迫命令式的教育,如果不服从就打骂、体罚、甚者产生家庭暴力,久而久之使父母和子女严重缺乏沟通,使亲子关系恶化。这样的家庭子女容易形成顺从、胆怯、没有主见、缺乏自尊、内心孤独、情绪不稳定的性格,容易走向极端,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做事情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
首先是父母感情有问题而产生家庭破裂,重组家庭后缺乏了对原来家庭孩子的关心和照顾,这样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往往经不住外界的诱惑,容易走上歧途。另一种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父母忙着挣钱养家,而没有时间去教育孩子,为了内心安慰,就在经济上过度的去资助孩子,而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这些子女往往养成攀比心理,大手大脚,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3、不协调型家庭教育方式
这种家庭里父母教育态度缺乏一致性,随心所欲,父母完全以自己的情绪状况为转移,教育方式和态度不一致,或者不以身作责,自己做不到还要求自己孩子去做,使子女无所适从,甚至有时候教育影响互相抵消。还有就是父母之间在教育子女方面意见不统一,在中国家庭里面就是典型的“严父慈母”,一个过于严厉,一个过于袒护,使孩子思想容易迷茫,焦虑,情绪不稳定,特别是在思想还没成熟阶段,容易产生思想模糊,影响孩子的辨别能力。
四、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成长影响的积极对策
(一)提高父母的文化教育水平
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者,他们文化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父母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价值观的形成。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父母文化程度低,并没有受到好的教育,但同样教育出各方面优秀的子女。与之相反的例子也存在,追根究底是父母的教育水平在起作用。教育水平、文化程度二者之间关系密不可分,即使文化程度高的父母,不经常接受新的知识,不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对孩子的教育并不在意,同样不会教育出优秀的子女;而另一方面,即便父母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但是他们愿意为了孩子去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相信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一定会非常出色。所以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适时的与老师沟通。对子女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风气
首先,父母要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大多父母都按自己的想法来塑造子女,让子女完成他们当初没有完成的愿望,寄希望于孩子,所以首先他们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领着孩子走向正确的方向。另外,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特别是在孩子面前,这样才能给孩子学习的榜样,传递正能量。之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些,是因为对孩子而言,他们的人生态度,目的乃至正确的价值观都是抽象的概念,榜样的作用可以使这些抽象的概念明确化、具体化。所以父母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对子女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对子女的影响最大,在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融洽,会更多的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夫妻关系和谐也会对孩子有积极地影响,不会因为家庭的原因影响孩子的情绪进而会影响到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相反,则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仅次于夫妻关系,所以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叶立群等.家庭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华中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吴益妃.家庭教育下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6 (7)
[5]龚萱.全球化与青少年政治价值观教育[J].教育探索,2005(1)
[6]宫秀丽.对“90后”青少年思想状况的三维考察[J].现代教育管理,2009(8)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8]郑艳苹.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浅析[J].科教论坛,2004(1)
基金项目:
本选题来源于“文化强国”背景下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编号:2012JG54)。
篇9
于秀华(新疆青年杂志社副总编):80后子女的教育问题要从80后的父母谈起。80后孩子的父母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着特殊的社会大环境:经济落后,动乱和自然灾害,在长身体的年龄遇到自然灾害,上学年龄遭遇,应当接受高等教育了他们在上山下乡,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他们却因没有文凭而被社会边缘化,没有能力应对社会转型期的巨大变化。80年代独生子女政策推出后,社会在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都没有完全做好的情况下,这些父母没有可参照的教育模式和经验,只有摸着石头过河,在这种状态下,这批孩子势必成为独生子女教育的试验品。
80后父母就是曾经的所谓“4050”,这一代人身上有良好的吃苦耐劳精神,面对艰苦生活有一套办法,但面对迅猛发展的经济社会却显得束手无措,由于相当一部分“4050”人深深的失落感,他们对孩子,即第一批独生子女自然属性的爱远远超出科学的理性的爱和教育,希望在孩子身上将自身不能实现的愿望统统实现。而接受了新生事物的独生子女与传统观念多于现代观念的父母沟通则显得更加困难,很难逾越时代的隔膜。传统与现代在两代人身上强烈碰撞,80后孩子的教育正是由于他们父母所处的社会动荡、转型期的复杂环境造就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即使80后一代身上存在一些问题,其责任也不应由他们来承担。
季慎英(心理学专家,自治区关工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没有任何数据可以说明80后一代已经“垮掉了”,但可以肯定,这是难教育的一代。
80后的问题不能单独从孩子角度看,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尤其是教育体制的问题。目前的应试教育模式使父母关注的重心不在于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只在分数上。有些人形容中国家长都是疯子、傻子、神经质,家长为什么神经质?为什么孩子考高分就欣喜若狂?考不好就歇斯底里大发作?深层的原因就是急功近利,不从孩子一生的发展来考虑培养目标。
当然,无论家长还是老师,谁不希望孩子全面发展?但形势所迫,老师的评奖和升级都与升学率挂钩,没有好分数孩子上不了大学,因此分数成为悬在每个人头上的指挥棒,讲科学发展观,这种教育观就是不科学的。
过去大学生退学大多因为患有传染疾病,现在80%是由于心理疾患。许多孩子上了大学后光知道向父母要钱,不给钱就写信光划上几个大问号。我经常苦口婆心奉劝孩子的父母转变观念,难道上大学就是一切吗?为什么上大学了还会自杀、嫌弃父母、试婚、放纵、专横、懒惰、自控力差?既然宏观教育体制不可能短期改观,微观家庭教育就要注重对孩子品格、心智方面的培养,否则,父母可能含辛茹苦最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从社会可持续发展角度说,则缺乏潜在的后劲和力量。80后教育是个难题,不是难在独生子女,而是教育观的盲目滞后。
陆女士(乌鲁木齐市六中南湖分校副校长):我认为任何时代的年轻人都有优秀的,不能简单地评价为“垮掉的一代”,我执教34年,可以说越教越困惑,与其说80后“垮掉了”,不如说90后问题更多:厌学、家庭教育不当、新读书无用论抬头,80后成长的年代刚刚改革开放,社会负面影响还不大,90后孩子全方位接受社会熏染,变得对一切都无所谓,不要说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甚至对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都感到迷茫。学校教育对比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显得苍白无力。
事实上,目前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巨大漏洞,我们设想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教育家长,在家长学校请专家来做报告,但很多家长不愿来,我非常困惑,因为现在许多孩子连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最缺乏的就是责任心,对社会甚至对自己都无所谓,不考虑后果。建议广大的父母将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因为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变。而教育也不局限在80后或90后,应当是全社会的全民教育,一旦中间出现断层,单纯的学校教育必然收效甚微。
聂女士(乌鲁木齐市六中南湖分校副校长):独生子女由于他受宠的地位,自我为中心现象突出,对他人的需求、利益和感受会一概不顾,学校教育依然是延用传统的道德标准,在他们眼里就显得很土,价值观、审美观有激烈冲突。
为什么独生子女总喜欢自己的天地?为什么父母给了他很多爱,他依然感到寂寞和孤独?因为这种爱是单向的爱,父母把心都掏给他了,他还不满足,甚至会发生极端伤害父母的例子,因为无条件的单向满足永远也不可能达到100%,而孩子长期形成的心理缺陷会在未来走向社会时爆发和凸显出来,为了适应社会,他不得不改变自己,完善自我人格,这种被置后的调整压力在孩子的成熟期是巨大的。
张世彤(私企财务总监):80后一代的突出特点就是集体无意识或无集体意识,共性模糊,个性突出,他们更加有想法,敢说敢做。
总结起来说,50后伴随祖国成长,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意识比较强,60后身处环境恶劣,是勇于拼搏的一代,70后是反省的一代,市场经济大冲击,在社会转型期反省自己该干什么?80后是迷惘的一代,当80后闪亮登场的时候,60后、70后正在前台唱主角。
80后很迷惘,出生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上大学要开始自费,找工作时不包分配,要结婚了赶不上福利分房的末班车,他们心里有强烈的不安全感,他们必须要学会用个性突出甚至特立独行来彰显自己、标榜自己,当然,最终成长起来的80后必将取代前人成为社会的主流,而他们也会对下一代孩子的个性表现出不解和看不惯,这是规律。
郭海川(公务员):80后身处网络时代,言论自由时代,容易跳出来,也容易被“拍砖”。我周围有很多的80后,他们太有抱负、太有想法了,中国有多少农民,那些孩子谁看到了?很多人从网上看到“芙蓉姐姐”,看到恶搞,就觉得80后垮掉了,千万不能这样,这不是80后的主流,80后实际上是最希望社会变革的一代,是反传统的一代,也是承受压力最大的一代,可以称为“新愤青一族”。还有一个特点,80后不仅个人个性突出,80后的群体化特征也很明显,让群体也富有个性,不仅是影星、歌星有粉丝团,作家、主持人、运动员也有粉丝,在这个粉丝时代,80后就是个性鲜明的粉丝一代。
于晶晶(新疆师范大学大四学生):社会上对80后有看法,而我就是这代人,心里很不是滋味。生活中确实也有典型的例子,比如我一个邻居大哥哥,比我大2岁,从小倍受宠爱,他妈开着小卖部,他爸退休在家,经济条件不太好,但只要儿子的要求都尽量满足。儿子请同学吃饭,一次就是上千元,全身上下穿的都是名牌,从不考虑家里的情况。有一次毕业典礼,学校要求家长参加,他不让他妈去,说长得太丑了,最后让我爸冒充去了,我当时觉得又气愤又滑稽。
篇10
[关键词]“95后”女大学生 人际适应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147-02
我国心理学专家丁攒教授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病态大多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所致。”作为新生力量的在校95后女大学生,她们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有较强烈的人际交往需要。但由于各自的成长背景不同,性格脾气各异,面对新的大学环境和新的交往对象,往往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心理,从而导致交往困难,无法很好地与他人相处、沟通与交流,导致身心健康和学业成就受到很大影响。已有研究表明,童年时期的家庭成长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对子女的人格形成、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1-2]积极的人格特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成正相关。[3]为了解95后在校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人际适应现状,并为针对性地进行人际关系的辅导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问卷对540名在校女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和定量分析。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横断面研究,在湖南省长沙市3所高校,随机整班抽取540名在校一二年级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为17―21岁。其中文科类专业学生381名,理工科专业220名;专科188名,本科313名;大一232名,大二259名;城市生源220名,农村生源281名。
(二)研究工具
大学生人际适应性量表由张琴心(2008)编制,包含“乐于交往、敢于交往、善于交往、利于交往”4个维度,共53个项目。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为0.929;分半信度为0.896。每个项目以自陈的方式呈现,量表采用5点记分法。作答时,要求被试就题目叙述的内容与自己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从“很不符合”“不太符合”“不能确定”“比较符合”“非常符合”五个选项中,选出最适当的一项。项目得分愈高,表示适应性愈强。[4]
(三)研究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统一发放问卷并当场收回。为确保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去掉信息不全、漏答的问卷,最后保留有效问卷501份,有效回收率为92.8%。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整理,并对有效调查数据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女大学生人际适应性的总体分布情况
本研究量表得分越高说明人际适应性越良好。由表1可见,“95后”女大学生人际适应性总体情况较好,总分为(3.61±0.47)分,呈现正向趋势。各维度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敢于交往>利于交往>善于交往>乐于交往。调研结果与张琴心的研究基本一致。[5]
501份有效问卷中,女大学生对“大学期间最困扰的人际关系的类型”回答依次为:同学关系(29.16%)、社会关系(20.96%)、朋友关系(16.57%)、恋人关系(8.6%)、师生关系(4.8%)、亲子关系(3%),其中回答“无困扰”的仅占16.91%。说明现阶段女大学生适应最困难的人际关系为同学和社会关系,二者相加占50.12%。
(二)女大学生人际适应性的群体分布特征
表2的调研结果显示:人际适应总分上,女大学生的情况是,文科高于理科,本科高于专科,大二高于大一,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城镇高于农村,家庭教育方式为沟通型的高于其他类型(溺爱型、冷漠型和分歧型),其中沟通型家教方式的与其他类型家教方式差异显著。
从人际适应的各维度看,沟通型家教方式的女生与其他类型家教方式的女生在“敢于交往、善于交往、利于交往”三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乐于交往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存在差异,城镇生源女生与农村生源女生差异显著;敢于交往方面,本科女生与专科女生存在差异;善于交往方面,文科女生与理科女生存在差异。
(三)不同待人接物方式的女大学生人际适应得分差异
表3表明,待人接物属于自我暴露型的女大学生人际适应得分最高,而防守伪装型的得分最低。在LSD多重比较检验中发现,自评待人接物方式为防守伪装型的女大学生在人际适应得分上低于自我克制型,且显著低于自我暴露型。
三、讨论与建议
(一)女大学生人际适应的总体情况
“95后”女大学生人际适应性总体情况较好,各维度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敢于交往>利于交往>善于交往>乐于交往。敢于交往的得分最高,表明女大学生对人际环境比较信任,既乐观自信同时也愿意信任他人;乐于交往的得分最低,说明女大学生的人际适应性不良在很大程度上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有密切关系。随着WIFI的全面覆盖,随时随地手机上网的便利使得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沉迷于“人―机”对话,热衷QQ交流,刷微信和朋友圈;而在现实层面,面对面交往上则动力不足,热情不够。低头族随处可见,不仅忽视和冷落了身边的朋友,而且使得现实中的情感交流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6]
501份有效问卷中,女大学生对“大学期间最困扰的人际关系的类型”的回答显示现阶段女大学生适应最困难的人际关系为同学和社会关系,二者相加占50.12%。步入大学以后,不同成长背景、三观各异的女生朝夕相处,摩擦冲突不可避免,加上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由校园人逐步向社会人过渡的阶段,阅历尚浅,社交经验不足,使许多女生在兼职、实习、找工作时面临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
(二)女大学生人际适应性的群体分布特征
“95后”女大学生人际适应得分在学科、年级、学历层次、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方式上存在差异。
学科的差异,受传统文化和学科特色的影响,文科女生擅长形象思维,心思细腻,情感丰富,对人敏感热情,善于与人沟通,而理科女生擅长抽象思维,做事有板有眼,勤勉踏实,不善言辞,缺乏沟通技巧,待人接物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年级的差异,相比大一女生,大二女生已经基本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及周边人际环境,各方面步入正轨,不少人已在大学交到新朋友,人际交往压力变小。
学历层次的差异,相比专科女生,本科女生比较自信,乐观开朗,敢于展示真实自我,相信友谊并且愿意相信他人。
生源地存在的差异,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女生不同的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女生大部分来自城镇,从小缺少兄弟姐妹,十分渴望友谊,并且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没有经济负担,通常在参加社团、聚会等社会和集体活动上积极性高,在人际活动中表现十分踊跃,充满活力。[7]
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良好的亲子关系,平等、理解、尊重、对话的亲子沟通方式,有利于促进子女的自信心,良好的社会适应及利他行为的发展。相反,如果父母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意见相左,相互冲突矛盾,粗涉,过分控制;或无原则地纵容溺爱,过分保护等则易使子女无所适从,逐渐形成倔强、冷漠的性格、不信任他人,对人不友好甚至怀有敌意。[8]
(三)不同待人接物方式的女大学生人际适应得分差异
待人接物属于自我暴露型的女大学生人际适应得分最高,而防守伪装型的得分最低。从人际交往主体的特质看,那些为人真诚坦率、性格外向、表里如一、乐于与人交流分享的女大学生更受他人欢迎,更容易与人成为朋友。相反,那些敏感多疑、戒备心强、不愿向他人敞开心扉,口是心非、虚伪做作的女生在大学面临交往困难的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辅导员应根据95后女大学生的性别特点和情感需要,对在交往能力方面处于弱势的女生开展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帮助她们学会交往,有效提高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小菊.大学新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积极心理品质关系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01):92.
[2]王树青等.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3):29-30.
[3]魏颖.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格的相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41.
[4][5]张琴心.大学生人际适应性的量表编制及群体特征的差异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8.
[6]李浩.大学生“手机人”族群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03):87.
- 上一篇:关爱儿童口腔健康的活动方案
- 下一篇:绿色建筑与生态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