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的防御机制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道的防御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呼吸道的防御机制

篇1

【关键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防治;护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属于常见病,发病原因大多为病毒感染,常见的有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肠道病毒以及腺病毒等;也有因细菌感染而引发的,常见的细菌有肺炎球菌、链球菌以及金黄葡萄球菌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年均有发病,特别是冬春季节的感染患者更多[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通常为发热、打喷嚏、鼻塞、流鼻涕、咽部疼痛以及头痛等症状;严重的患者表现为畏寒、乏力、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等全身性症状[2]。

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入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20 例,其中男73 例,女47 例;患者年龄在12~76岁之间,平均为36岁。其中,单次发患者37 例,多次发病患者83例;其中65例患者为每年单次发病,55例患者为每年反复多次发病。

2 临床症状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严重程度差异较大,轻者仅表现为鼻部流鼻涕、打喷嚏、鼻塞等,或伴有咽部疼痛、嗓子痛、微咳等症状。重者如果感染发生在鼻及咽部,患者将出现咽痛、发烧、咽后壁淋巴组织充血与增生、扁桃体发炎等情况,有些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现象。发热一般持续2~3 日,严重者将达到1 周左右;严重的患者其体温可达39~40℃以上,患者同时感到寒冷、头痛、腹痛、全身无力、出现呕吐、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需要通过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求患者加强营养与多多休息,稍有疏忽的患者其感染将会扩大或蔓延至邻近器官,极易引发肺炎、支气管炎以及中耳炎等并发症。通常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3~4d 内能够痊愈,部分患者可达2~3 周。

3 治疗方法

病毒性感染可选择专门针对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细菌性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其它种类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对于因溶血性链球菌引发的扁桃体炎或咽炎患者,使用青霉素治疗效果较理想;对于经过2~3d治疗后仍无效的患者,应考虑是否有其它病原体感染,例如,支原体感染等。当患者出现高热时,可用冷毛巾湿敷头部,勤更换,能够有效控制高热惊厥。一般的退热药,例如少量阿司匹林、扑热息痛也有效果。对于伴有鼻炎的患者,为保证呼吸通畅,需要休息好,可在进食及睡前使用鼻药[1-3]。

4 防治措施

加强自身锻炼,多呼吸新鲜的空气,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合理饮食,平衡膳食。冬季可食用高热量、高蛋白质类的食品,合理补充维生素,蔬菜与水果能够增抵抗力。根据温度增减衣服,适应气候冷热改变,衣服不要过多,以提高身体的御寒能力[2-4]。经常通风,经常换气,少到人多的公共场所,避免病源感染。可以使用减毒病毒疫苗,疫苗能够激发鼻腔和上呼吸道粘膜,使其分泌IgA 抗体,使呼吸道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增强。

5 加强护理

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呼吸系统疾病的一般护理常规。要求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同时要清淡易消化,还要给予充足的水分;患者处于发热期时,必须要卧床休息并严格按照发热常规进行护理;严格执行呼吸道隔离并使呼吸道通畅;必须及时清除患者鼻腔内的分泌物;测量患者体温、呼吸、脉搏等,及时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耐心地向患者讲授卫生知识,积极对其进行宣传教育[3,4]。

6 讨论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感染部位为鼻、鼻咽和咽部。该病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总数的90%左右。当病毒入侵机体上呼吸道后,该处的黏膜抵抗力降低,导致细菌可以入侵,同时可出现化脓性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冬春季节较多,但全年都能发生。该病的临床轻重程度差异较大,潜伏期一般为2~3d 或更长。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对于病毒性感染患者,选择专门针对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细菌性感染患者,可选用青霉素类或其它种类的抗生素进行治疗[4,5]。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由于鼻咽感染能够波及周围器官,有时鼻咽部的原发病的症状消失,而其并发症却出现加重现象,因此,一定要对上呼吸道感染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观察。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提高疗效非常重要,千万不要以为上呼吸道感染是小病而轻率对待。

参考文献

[1] 童雅培, 王筱敏. 诊疗与护理常规[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234-235.

[2] 张梓荆. 常见病毒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治(专家笔谈)[J]. 中华儿科杂志, 2000: 38(10): 86.

[3] 蒋东波, 等. 白细胞介素10 水平及其对白细胞介素2 等的调节作用[J]. 中华儿科杂志, 1999: 37(12): 28.

篇2

【关键词】公路隧道;开挖与支护;方法

前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公路、铁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对其建设施工行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公路与铁路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隧道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与一直以来都是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对隧道工程竣工使用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有效加强对公路隧道的开挖与支护方法的探究,并且综合环境因素制定合乎实际的隧道的开挖与支护方法,保障道路隧道的安全、平稳运营。

一、公路隧道的开挖分析

隧道是处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建筑工程,它受天然形成的地质状态如地应力、地质物理参数、地下水、地质断层等因素和人工开挖操作如开挖方式、支护方式、支护时间等因素影响很大。由于隧道所处的地质环境不同,其围岩稳定特性也不同,因此应采用的支护方式和开挖方式也就不一样。目前隧道的开挖方式主要有全断面开挖方法、台阶法、台阶分部开挖法、导坑法、单侧壁导坑法、双侧壁导坑法等。全断面开挖方法适用于一级围岩,台阶法适用于工级围岩,上下台阶之间的距离,能满足机具正常作业,并减少翻渣工作量台阶分部开挖法适用于一级围岩,一般环形井挖进尺以为宜导坑法适用于级围岩,各工序安排紧凑,能保证施工安全单双侧壁导坑法适用于围岩较差、沉降需要控制的隧道。而支护方式通常采用锚喷、锚网喷、锚喷网架、锚喷网架注浆、钢架支护、钢筋混凝土支护、注浆加固和预应力锚索支护等,实际应用中常常采用多次支护、联合支护等形式。以下,笔者从隧道的开挖与支护技术角度着重分析。

(一)隧道施工方法概述

凡采用一般开挖地下坑道方法修筑隧道的都称为矿山法。矿山法施工的基本原则是: 少扰动、早支撑、恒撤换、快衬砌。其基本施工方法有漏斗棚架法、反台阶法、正台阶法、全断面开挖法、上下导坑先拱后墙法、下导坑先导后墙法、品字形导坑先拱后墙法、侧壁导坑法。

新奥法,即新奥地利隧道施工方法的简称, 新奥法概念是奥地利学者拉布西维兹教授于20 世纪50年代提出的, 它是以隧道工程经验和岩体力学的理论为基础, 将锚杆和喷射混凝土组合在一起作为主要支护手段的一种施工方法, 经过一些国家的许多实践和理论研究, 于60 年代取得专利权并正式命名。新奥法施工的基本原则是: 少扰动、早喷锚、勤量测、紧封闭。

盾构法,是以盾构这种施工机械在地面以下开挖隧道的施工方法,盾构是一个既可以承受地层的压力,又可以在地层中推进的活动钢筒。它能够一次成型,减少对围岩体的重复扰动, 全过程可实现机械化。

(二)隧道开挖

隧道开挖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围岩稳定或减少对围岩的扰动的前提条件下,选择恰当的开挖方法和掘进方式,并应尽量提高掘进速度。即在选择开挖方法和掘进方式时,一方面应考虑隧道围岩地质条件及其变化情况,选择能很好地适应地质条件及其变化,并能保持围岩稳定的方法和方式另一方面应考虑隧道范围内岩体的坚硬程度,选择能快速掘进,并能减少对围岩的扰动的方法和方式。隧道开挖方法实际上是指开挖成形方法。按开挖隧道的横断面分部情形来分,开挖方法可分为全断面开挖法、台阶开挖法、留核心土台阶开挖法、分部开挖法等。台阶开挖法,一般是将设计断面分上半断面和下半断面两次开挖成型,也有采用台阶上部弧形导坑超前开挖的。台阶法适用于III,IV级围岩且含软弱夹层带或节理发育地段。根据围岩的破碎程度,台阶法又可分为长台阶法、短台阶法、超短台阶法。由台阶法变化而来,上台阶超前倍洞跨,主要应用在采用短台阶法开挖遇到土质、涌水、掌子面坍塌等段落。特点是施工调整不大,在遇到短距离围岩变化时可优先采用,能较快提高施工的安全性,但工序增多,进尺较短(一般不超过1m)。分部开挖法是将隧道断面分部开挖逐步成型,且一般将某部超前开挖,故可称为导坑超前开挖法。常用的有上下导坑超前开挖法、上导坑超前开挖法、单(双)侧壁导坑超前开挖法等。

二、公路隧道的支护方法分析

(一)喷射混凝土

向洞室内表面围岩喷射混凝土,能使被裂隙分割的岩块体粘接起来,保持岩块体的咬合和镶嵌作用,通过提高岩块体的粘接力和摩擦力来有效的防止围岩松动,并避免或缓和了应力集中现象的发生,而且给围岩表面以抗力和剪力,使围岩处于有利于稳定的三轴应力状态,并通过喷混凝土层自身的结构刚度,来阻止不稳定体的坍塌。喷射混凝土自身有一定的刚度,能够抵抗岩土体的坍塌,并且往往和其它支护方法共同作用,承受支护结构的受压变形,因此喷射混凝土支护方法是现代隧道施工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二)锚杆支护

在岩土体中打入锚杆,能约束岩土体的变形,并通过向围岩施加压力,使原来处于二轴应力状态的洞室内表面的围岩保持三轴应力状态,从而阻止了围岩体刚度的恶化,尤其是松动区内围岩的刚度。通过在岩土体中的系统锚杆的作用,在岩土体中形成了被约束变形的岩土体加固圈,形成了能够承受外部荷载的岩土体承载拱,与岩土体共同承受外部荷载,增强了岩土体的稳定性。

(三)注浆导管超前支护

超前注浆导管在超前支护方法上其作用类似于超前锚杆,纵向支撑松散的岩体,在隧道开挖的开挖轮廓线施做,由后部的钢支撑和前方未开挖部分岩土体支撑起中间部分的岩土体,起纵向梁作用。同时由于通过对导管内注浆和砂浆锚杆注浆,浆液将进入岩土体的裂隙中,形成刚度较大的土层加固圈,提高了岩土体的稳定性。这种方法对于裂隙发育的块状岩体效果为佳,超前注浆导管的对岩土体的注浆加固作用较超前锚杆效果要突出。由于向岩土体内注入了浆液,填补了岩土体中裂隙,不但提高了岩上体的力学性能指标,同时起到了防水的作用,地下水往往会降低围岩等级,不易使岩体失稳,发生坍塌,因此,这种方法对于含水地层的支护加固效果尤其显著。

(四)管棚超前支护

管棚施工方法主要用于岩土体的成拱效果极差的岩土体地层,这种地层由于地层自重,产生较大的岩土体侧向压力,隧道内会发生纵向的坍塌,引起前于地层自重,产生较大的岩土体侧向压力,隧道内会发生纵向的坍塌,引起前方地层的陷落。为确保进洞的安全,首先在洞口部位施工管棚,采用直径较大的钢管超前布置在开挖的外轮廓线,超前的距离较大,形成纵向钢梁的作用,可以有效的减小由于岩土体自重产生的侧向压力,稳定前方地层。

结语

公路隧道的应用对于我国经济不发达地区以及山岭丘陵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公路隧道的施工必须根据不同的施工地域、水文等一系列环境因素的影响,综合各种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区域实际情况的隧道开挖与支护方案。笔者衷心希望,以上关于公路隧道的开挖与支护方法的探究能够被相关负责人本着对公路隧道质量负责的态度,合理的吸收采用其中有益的方面,并通过对先进科技手段的引用,借鉴西方国家对隧道开挖与支护方法采用的成功经验,进而更好的提高我国公路隧道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谢立炳.浅析公路隧道的开挖与支护方法技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4:127-128.

篇3

【关键词】 呼吸道传染疾病;预防;控制;流行病学特点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42-01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指的是病原体自人体的咽喉、鼻腔、气管以及支气管等呼吸系统侵入、感染,从而导致的一系列具有传染性的呼吸系统疾病。它主要是由细菌、病毒、衣原体以及支原体等病原体引发的,例如,麻疹病毒、流感病毒、结核杆菌、脑膜炎球菌等等。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包括有:流行性感冒、水痘、流脑、风疹、麻疹、肺结核以及流行性腮腺炎等。本文选择2011年02月――2013年02月以来,我疾控中心接收到的上报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400例,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比较和探讨呼吸道传染病的临床特点,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自2011年02月――2013年02月时间内,我疾控中心接收到的上报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400例。患者年龄大约在5岁-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26±7.48岁;女性患者218例,男性患者182例;住院时间大约为2d-48d,平均住院时间为20.3±4.1d。临床表现中,发热患者有389例,占总数的97.25%,其体温波动大体在37.8℃-41.3℃之间;呼吸急促患者有95例,占总数的23.75%;咳嗽患者有358例,占总数的89.50%;呕吐、腹泻患者为74例,占总数的18.50%;重症伴低氧血症患者有11例,占总数的2.75%。经过临床诊断显示,400例患者均符合呼吸道传染病标准。

1.2 方法

1.2.1 隔离措施 当患者确诊为呼吸道传染病后,要根据病情的实际需要予以隔离,如急性传染病要立即进行隔离治疗。确诊区的患者可以多人共用一个病房,但疑似病区的患者必须实行单人单间,以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感染。要明确的划分出各个病房的清洁区、污染区以及潜在污染区,并设立相应的缓冲地带。患者必须佩戴外科口罩,且全部活动必须在病房内进行。同时,还要实行严格的探视制度,以控制病情的传播。

1.2.2 药物治疗 医生要对患者进行仔细、全面的检查,并根据实验室结果研究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医护人员要及时、正确的给予患者药物治疗护理,并对其实施心理干预,以确保患者能够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1.2.3 消毒措施 要严格、仔细的对患者接触的物品进行消毒,主要包括有:物品消毒(即用300mg/L含氯消毒剂对相应物品进行擦拭消毒)、空气消毒(即勤开窗透气,保持病房中的空气流通)、防护用品消毒以及正确处理医疗废物等。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软件对400例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临床病症及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当P

2 结 果

2.1 患者的临床病症特点比较分析 经统计显示,本次抽检的400例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中,男性患者例数和女性患者例数之间的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的发病人群多集中在18岁以下人群(166例,41.50%)和60岁以上人群(149例,37.25%)中,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发病速度快、传染性强、传播范围广等特点,一旦爆发,就比较难控制,因此,必须及时的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经过研究分析显示,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发病人群为18岁以下青少年儿童以及(41.50%)以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37.25%),这主要是由于这两类人群的身体抵抗能力较差,容易被病毒入侵感染。其发病的季节多集中在冬、春两季(81.75%),并且多以流行性感冒(29.50%)和肺结核(27.25%)等疾病为主。因此,在疾病发生时,要及时的做好消毒、隔离、防护等预防措施,并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实施针对性的药物治疗,从而有效的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以及防治要点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06):1301-1302.

[2] 田生科.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及预防与控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34(08):1113-1115.

[3] 彭玉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及其防治原则[J].中国农村医学,2012,01(24):1036-1037.

篇4

近年来,随着现代规模化白羽肉鸡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气候变化异常,养殖环境恶劣等因素影响,呼吸道疾病在国内大部分地区发生情况日趋严重,给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尤其冬春寒冷季节,气温较低,标准化鸡舍通风就很有问题,再加上饲养密度较大,造成鸡群呼吸道疾病多发、高发。

( 一) 流行情况

近几年,该病一年四季都发,但以冬春季节发病最为严重,造成损失最为惨重。该病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以及疾病的病理变化都是非常复杂的,而且要想彻底治疗该疾病都是非常难的。

(二)发病原因

1. 饲养管理方面。

(1)温度。冬春季节,温度较低,鸡舍保温性能较差,供暖不足,可造成鸡群受凉,诱发呼吸道系统疾病。

(2)通风。目前规模化养殖密度普遍较大,寒冷季节,由于温度原因造成通风换气不足,鸡舍空气浑浊、缺氧和有害气体严重超标,将会导致呼吸道黏膜抵抗能力下降而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3)湿度。冬春季节湿度较低,再加上没有有效的加湿设备,鸡舍内湿度很难达到要求,鸡舍内的灰尘及病原微生物会侵害呼吸道黏膜,造成呼吸道疾病。

(4)营养。饲养场给鸡群饲喂的饲料质量比较差,严重缺乏必要营养元素,如氨基酸、维生素等;给鸡群饮用的水质卫生不达标,细菌含量超标等。

(5)其他因素。饲养员的管理不到位,对免疫程序不了解,从而导致各种操作不正确,给鸡群接种方法不当,管理鸡群的方式错误,对鸡群没有进行定期的消毒等等,从而导致鸡群出现各种病变。

2. 病原方面。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鼻炎、支原体、大肠杆菌病等都可引起呼吸道疾病,而且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往往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相互混合感染,从而引发呼吸道综合征。

3. 免疫方面。免疫会带来或高或低的免疫反应,疫苗本身可以增加呼吸道病的病情。鸡雏的早期免疫途径,也就是免疫受体,即呼吸道的上皮细胞。一旦感染支原体,呼吸道的完整性就会受到破坏,抵抗不了病毒的入侵,造成免疫失败,然后会出现多种疾病的混感发生,即呼吸道综合征。鸡群潜在的免疫抑制病也是加重呼吸道系统病的重要因素,如传贫、马立克氏病、淋巴白血病、呼肠弧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IBD 等。IBD 本身就是免疫器官,受到侵害或因过早使用强毒株疫苗,会破坏法氏囊的免疫功能,使其他免疫也受到抑制,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三)防治措施

1. 饲养管理方面。

(1)温度。在大风天气和降温时,必须增加保温、取暖的措施。(见表1)

(2)通风。加强通风,保持舍内通风良好,冬季育雏应协调好通风与保温的关系。一般0 ~ 2 周龄时以保温为主,2 ~ 4 周龄时适当通风,4 周龄以后以通风为主。

(3)湿度。冬春寒冷干燥季节,湿度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尤其中后期通风加大,受外界气候影响越来越大,但是还是需要采取喷雾、洒水等方式对鸡舍进行加湿。(见表2)

(4)营养。保证饲料营养平衡,使用优质全价的饲料,杜绝霉变。保证鸡群饮水充足干净卫生。

(5)免疫。实行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病毒性因素所造成的损失较大,必须靠免疫来控制,所以一定要做好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的免疫。对于白羽肉鸡的免疫程序要坚持“弱毒苗+ 灭活苗”的原则,弱毒疫苗能提供局部黏膜免疫,早期、快速、广泛的建立起阻挡病毒入侵的第一道屏障,是防治呼吸道病的特殊需要。而灭活苗能提供持久的体液免疫,中和其余的病毒。定期监测鸡群抗体,确保均匀有效的抗体水平,结合抗体情况和鸡群健康状况决定免疫时机。(见表3)

(6)用药方案。正确的诊断是合理用药的前提。各种传染病的治疗都要分清主次,分清原发、继发,综合考虑,科学配伍药物。

对于病毒性呼吸道病,应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处理对于病初鸡群,一般可考虑紧急预防接种;同时投服足量的VC 与抗生素防治并发症,对症投药;对于病程较长、症状严重的鸡群,应首先应用解表药物,缓解症状,控制继发症,待鸡群症状平息后,再接种疫苗。

对于以慢呼、鼻炎为主的呼吸道病,临床用药以大环内酯类药物为主,如硫氰酸红霉素、罗红霉素、酒石酸吉他霉素、泰乐菌素、替米考星等;也可选用强力霉素或喹诺酮类,如乳酸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用药剂量要准,疗程要足,特别对于慢呼、鼻炎等疾病疗程需四天以上。

对于病程较长的鸡群,应避免同种药物反复使用,以造成耐药;最好配合使用通咽利喉类中草药,往往事半功倍。

改进给药途径,对于慢呼、鼻炎类疾病,传统的饮水给药治疗效果往往不太理想,这是因为禽类特有的呼吸系统解剖结构造成的;而通过喷雾吸入法,药物通过呼吸道直接到达病灶,直接作用于病原微生物。大量临床证明,此法对于缓解、消除呼吸道症状效果很好,值得推广。只是选择药物时应避免刺激性药物,以免造成异物性肺炎。

(7)生物安全。必须要从饲料生产、鸡场运作、一般维护和员工管理等方面来制定预防引入和传播疾病或污染的措施。进鸡遵守“全进全出”制度,如果不能在同一天进鸡时,尽量缩小进、出鸡拖延时间,管理者要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不同的鸡舍。平时应注意鸡舍及环境的消毒,尽量控制人员的流动, 防止疾病的交叉感染。每天死鸡做好无害化处理等。

(四)结论

篇5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可严重危害病人的健康,并造成高额经济损失。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流感的发病率占总人口的5%~15%,按此测算,我国每年感染流感的人数高达6 500万到1.9亿,相当于每天有18万~53万人感染流感。儿童是流感的高发群体,流感和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甚至危及其生命的疾病,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甚至可造成重度大脑损害。主要并发症有支气管炎、肺炎、急性中耳炎、心肌炎、惊厥、脑膜炎等。儿童越年幼,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寻找安全、有效防治儿童流感的药物,一直是广大医药工作者努力的目标。核苷酸类抗病毒药利巴韦林由于不良反应已于2006年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令修改该品颗粒剂的说明书,目前只有成人用药剂量,儿童用药尚缺乏详细的研究资料;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由于对乙型流感无效并有较大的耐药性和不良反应,其疗效和安全性在医药界也备受争议;已被美国、欧盟和我国批准用于治疗儿童流感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商品名:达菲),服用后也有发生自我伤害和谵妄事件的报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于2007年6月下令修改该胶囊剂说明书。

研究发现,由俄罗斯药物化学研究所药物化学中心研制的抗病毒药阿比朵尔(Arbidol)具有抗病毒谱广、疗效确切、安全性好等特点,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儿童流感。

1 阿比朵尔的药理学性质

1.1 药效学本品是抗病毒药,是甲型流感病毒和乙型流感病毒的专属性抑制剂,对严重的急性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有特效。本品能抑制病毒脂质膜和机体细胞膜的融合,阻碍病毒与机体细胞接触,阻止病毒进入机体细胞内。

本品有干扰素诱导作用,能促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活力,增强机体对病毒性感染的抵抗力,降低与病毒性感染有关的并发症的发生频度,并能降低慢性细菌性疾病恶化的程度,使临床症状减轻、病程缩短。

1.2 药动学本品能被机体迅速吸收,并广泛分布到器官和组织内。口服50 mg胶囊剂后,1.2h血清中药物浓度达到峰值;口服100 mg则需1.5h。本品在肝脏代谢。半衰期为17~21 h。近40%的药物以原型排出体外;约38.9%从胆汁排出,通过肾排出的仅0.12%;给药后在24 h内原药90%被排出体外。

1.3 安全性本品属低毒药剂,LD50> 4 g / kg,按推荐剂量给药,对人体不会造成任何不良影响。

2 阿比朵尔治疗与预防儿童流感和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I.A.Leneva等报道,500名患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接受阿比朵尔临床研究试验,服用剂量为10 mg/kg,每天3次,口服给药,疗程5 d,有效率约为84.8%,阿比朵尔能使发热、中毒和呼吸道炎症持续的时间缩短,症状减轻,使病毒抗原从鼻咽部释放的时间缩短,临床效果良好。

在流感发作期,使用阿比朵尔对儿童有良好的预防效果,莫斯科市伊万诺夫斯基病毒学研究所的有关研究证实:儿童使用阿比朵尔的预防剂量为每次50 mg,每周3次,共5 wk。有效指数(DEI,指服安慰剂组和给药剂组中每100名志愿者中受感染个体数的比例)为2.05,表明阿比朵尔可有效降低儿童流感发生率,与没有预防用药的对照组相比,用药组发病后的症状较轻(体温上升不明显,呼吸道炎症较轻),病程缩短2~3 d。另一项有155名儿童参加的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表明,服用剂量为50 mg,每周2次,能减少病程1.8 ~ 3.5 d,流感发生率明显降低。

С.А.Крамарев等的研究证实,68名流感和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年龄6~15岁。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4名。用药组儿童在开始发病的最初2天给予阿比朵尔作为抗病毒治疗药, 6~12岁儿童用药剂量:每次0.1 g ,每天3次,共3 d;12岁以上儿童用药剂量:每次0.2 g ,每天3次,共3 d。对照组儿童在性别、年龄、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均与用药组相当,但未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结果表明,在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和强度两方面,治疗的第1天未观察到用药组和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 > 0.05);但从第2天起,发现口干、鼻塞、咽喉发痒、头痛、肌肉痛等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 0.05)。从第3天起,头痛、虚弱无力、干咳、体温反应等临床症状也出现显著性差异(P < 0.05)。与对照组比较,阿比朵尔用药组的儿童发生一般中毒和卡他性现象(黏膜炎)持续的时间较短,儿童上呼吸道卡他性现象消失快,用药组儿童未见并发症发生。而对照组有2名儿童并发化脓性耳炎,1名儿童并发了肺炎。

С.А. Крамарев等在2002-2003 年冬季还研究了阿比朵尔对抗流感和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效果。研究中有156名健康儿童参加,年龄为6~12岁,其中男童89名,女童67名。将其均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两组基本评定标准全部相同。

用药组儿童使用阿比朵尔, 6~12岁儿童每3天1次,每次0.1 g ,共4 wk;12岁以上儿童每3天1次,每次0.2 g ,共4 wk;对照组儿童不给予任何预防疾病的药品。

结果表明,阿比朵尔能降低儿童流感和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61.5%;使用阿比朵尔能防止疾病加重,即服用阿比朵尔的用药组儿童没有因为重型流感和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需要就诊,而对照组有4名需就医,和对照组相比,使用阿比朵尔的儿童患中重度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显著减少;此外,用药组儿童未见发生并发症,而对照组儿童同期有4名发生并发症(2名耳炎,2名肺炎);对照组病人基本临床特征是退步,两组间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阿比朵尔预防儿童流感和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效果良好。

V.P.Drinevsky等在感冒流行季节进行阿比朵尔的药效学评价研究 ,158 名1~14岁的儿童被诊断为患甲型流感、合并其它病毒性疾病的流感或非流感病因急性病毒性呼吸道疾病。84名使用阿比朵尔治疗,发病后第1天给药,剂量为10mg/kg,每天4次,共 5 d。74名用安慰剂。与此同时,两组儿童都使用对症药物(咳嗽糖浆、滴鼻液、多种维生素等)。

结果显示:所有使用阿比朵尔的儿童其病程为动力学阳性,用药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发热和中毒症状的百分率上,如果患病的第1天或第2天就给予阿比朵尔,差异最为明显。

研究者还测定了阿比朵尔对院内感染百分率的影响(阿比朵尔用药组的儿童为27.1%;对照组为52.1%),P< 0.05,这不仅证实阿比朵尔有治疗作用,而且也有预防作用。使用阿比朵尔的儿童,可以观察到其疾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病程缩短。

使用阿比朵尔后没有发生不良反应,没有观察到用药儿童在血液学或生化学指标方面不同,表明阿比朵尔对儿童的各系统没有明显毒性。

为证明阿比朵尔的疗效不仅对病毒有抑制作用,而且存在增强免疫作用,V.P.Drinevsky等进行了免疫学实验。结果表明:虽然疾病发作时所有儿童细胞免疫性标记物减少,而使用阿比朵尔治疗后,转为正常化的倾向更大。亦已证实:在阿比朵尔组,已测得T-淋巴细胞,尤其是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已获得改善(57.1%对33.3%,P < 0.05) ,此外,阿比朵尔还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

在临床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V.P.Drinevsky等测定了学龄儿童和更低年龄儿童使用阿比朵尔对抗按血清分型的各种病毒所致的流感、其它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合并的流感以及非流感性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疗效。结果表明,使用阿比朵尔有利于减少发热反应和控制并发症的发展,也能缩短发热反应及其它中毒症状的持续时间,从而缩

短整个病程。未观察到该药物对患儿身体各系统产生任何毒性效果。阿比朵尔对T-细胞有免疫增强作用;对体液性免疫标记物、抗病毒抗体的产生、以及这些抗体在血液中的浓度均无任何抑制迹象。

3 结语

阿比朵尔于1993年在俄罗斯上市以来,在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已有十余年的临床应用经验。其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肯定,并被俄罗斯国家药典委员会推荐给成年人和儿童作为甲型流感和乙型流感病毒的治疗药和预防药。 阿比朵尔适用于成人和儿童甲型流感、乙型流感、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严重的急性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包括并发支气管炎和肺炎的预防和治疗。

篇6

【关键词】 临床 呼吸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根据我国近年中华医学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为诊断标准,105例患者均确诊为HAP,其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6岁~87岁,平均年龄45.3岁,死亡25例。

1.2 HAP的流行病学:HAP发生率报道不一。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调查,HAP约占出院患者的0.6%。在全部院内感染的病例中,HAP约占18%,处于第二位。HAP的发生率大约是每1000次住院发生5~l0例,而在机械通气的患者中发病率增加6~20倍,也就是说在所有气管插管的患者中有9%~27%的患者发生VAP,重症监护病房(ICU)内几乎90%的HAP发生于机械通气时。HAP约占所有ICU内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总数的25%,几乎占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患者总数的50%以上。发生HAP后平均每例患者住院时间延长7~9天,医疗费用增加5万美元。国内初步资料显示,为HAP所花费抗菌药物的费用每例近1万元。

1.3 HAP的病原学:根据患者所在的国家、地区甚至医院的不同;患者的病情轻重、住院时间的长短、是否存在基础疾病等情况,HAP的病原学会有所不同。早发的(入院时间小于5天)且没有危险因素的患者发生HAP时,其病原体可能与CAP类似,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等;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如果发生晚发的HAP,革兰阴性杆菌就成为主要的病原体,如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属、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这与微量吸入上呼吸道分泌物,使得移生在此的菌落进入下呼吸道有关。

临床上可以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基础疾病和住院时间来进行如下判断:肺炎是轻至中度或重度;特异性的宿主或治疗的危险因素以及特异性致病菌;入院早期(入院时间

1.4 HAP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临床实践证明,许多危险因素与HAP相关。通常,这些危险因素可分成以下几种类型:①患者自身因素,例如年龄、基础疾病(肺部疾病和营养状态等)、意识障碍;②医疗因素,如腹部、胸部手术,抗菌药物的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和入住ICU等;③呼吸治疗器械的应用,尤其是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④输血。呼吸系统感染的发生有赖于相当数量的、具有致病力的病原体进入下呼吸道并破坏宿主防御机制。

1.5 HAP的诊断

1.5.1 HAP的临床诊断依据: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发热。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啰音。WBC>10×109/L或

1.5.2 HAP的病原学诊断方法:HAP病原学的诊断往往需要获得下呼吸道分泌物,从血培养或胸液培养中得到病原学的机会非常低。即使血培养阳性,致病菌也往往来自肺外的感染,而不是来自HAP。HAP的病原学诊断常常是通过痰或气道分泌物的半定量培养获得的。痰涂片革兰染色直接镜检,通过仔细检查多形核白细胞及细菌形态,并与细菌培养结果比较,可以提高HAP诊断的准确性。下呼吸道分泌物的定量培养的目的是为了鉴别定植和感染,因此可减少抗菌药物的过量使用,特别是那些低度怀疑HAP的患者。

2 讨论

2.1 正常痊愈:这是指临床或微生物学方面的痊愈。临床评判指标有发热、脓痰、白细胞、胸片和衰竭器官功能的痊愈。

假使治疗完全正确,这些指标也不会在治疗后2~3天内改善,所以除非病情恶化或有细菌学结果的提示,否则此间不宜换药。连续的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可以提示:细菌消灭,新致病菌感染,再感染或持续存在情况。胸片的改变往往落后于临床表现约1~2周(特别是老年人,有肺部其他病变者),所以其临床判断价值有限。除非出现影像学上的急速恶化。

2.2 治疗无反应:初始抗菌药物治疗无效可能有3种原因:①诊断错误:非感染性原因、病原学诊断不明或评估错误。有很多其他原因临床上被误认为HAP,例如肺栓塞、肺不张、肺泡出血、ARDS、肺肿瘤;②宿主原因:宿主免疫防御机制损害,如高龄、机械通气时间长、呼吸衰竭、潜在致死性疾病、双侧肺浸润、抗菌药物治疗史、因药物不良反应,用药受限等;③细菌因素:初始治疗未覆盖某些耐药菌,如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或者其他少见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真菌、呼吸道病毒等。呼吸道药物浓度不足(药物或解剖因素)、感染的肺外扩散、呼吸机有关污染源持续存在、二重感染等。另外,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导致发热的并发症,如鼻窦炎、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伪膜性肠炎、泌尿系感染等。

篇7

老人体弱 易感肺炎

老年人是肺炎的高发人群。从生理上看,由于上呼吸道黏膜和腺体萎缩,黏液、唾液分泌减少,黏膜——黏液系统的防御功能下降,病原体易在上呼吸道定植,并且繁殖,成为老年肺炎发生的病原学条件。老年人由于脑活动性的衰退,遇有异物时出现吞咽运动的时间比年轻人明显延长,而吞咽反射是防止异物进入下呼吸道的重要防御机制。因此,老年人上呼吸道病原体吸入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胸廓向桶状转化,致使通气不足,小气道周围弹力纤维减少,管壁弹性牵引力减弱,致使小气道变窄、塌陷,气道阻力增加。这些结构和功能的改变都会影响异物和分泌物的排出,导致感染。老年人机体的免疫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降低,胸腺退化、胸腺激素减少。各种全身或局部的免疫功能障碍均可使老年肺炎的发病率进一步增高。

此外,老年肺炎患者70%~90%有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存在,包括脑卒中、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因此,老年肺炎往往病程长、病情重、病死率高,各种易感因素使老年肺炎危险性大大增加,易加重基础疾病,形成恶性循环,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使老年肺炎的病死率显著增加。

老年肺炎 病情隐匿

与儿童和年轻人不同,老年肺炎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起病隐匿,可无发热、咳嗽、咳痰、血白细胞升高等肺炎的特征性表现,而是表现为食欲不振、意识改变、气促、虚弱、休克、水电解质紊乱等非特异性肺外表现,或者原有基础疾病不明原因加重。因此,发现家中老人“打蔫”,就应该格外引起重视了。

规范治疗 专家支招

正因为老年肺炎具有较强危重性,因此在防治上必须规范。要尽早确定诊断,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进行辅助检查,综合分析,早期诊断。

在用药上,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是早期、足量,针对致病菌选药。尽量选用作用快、排泄快、毒性小的药物。重症肺炎需要联合用药以获得协同的杀菌作用和扩大抗菌谱的覆盖。降阶梯疗法是目前推荐的方法,第一阶段使用广谱抗菌药进行经验性治疗,必要时联合用药,要考虑混合感染、二重感染的可能,第二阶段降级使用相对窄谱的抗菌药。

呼吸科专家指出:在治疗过程中,也要注意这些要点:

加强气道保护,鼓励患者咳嗽。如无力咳嗽或痰液黏稠,应定时翻身拍背、吸痰,应用祛痰剂、呼吸道湿化、雾化吸入等,必要时进行纤支镜吸痰。对有明显球麻痹、意识障碍者,留胃管予以鼻饲,少量多次。鼻饲后采取半卧位,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对人工气道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病室环境卫生,减少探视,避免交叉感染。

防治并发症。严密监测血气、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情况,监测肝、肾功能,防止药物毒性反应出现,警惕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

篇8

【摘要】目的 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效的护理策略。方法 对82例机械通气治疗的病人,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高危因素,有针对性的制订护理对策,主要是强化护理人员的培训、加强病房管理、严格消毒隔离、规范人工气道管理及加强护理管理,保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预防呼吸机肺炎的发生。结果 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使呼吸机肺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掌握机械通气危险因素,早期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是降低呼吸机肺炎的关键。

【关键词】ICU呼吸机 相关性肺炎 护理干预

机械通气是现代呼吸支持技术的主要手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救治了大量呼吸停止和呼吸衰竭患者,但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问题,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诊断标准为:1.呼吸机通气48h后发生的肺炎;2.与MV前胸片比较出现肺内浸润性阴影或显示新的炎症病灶;3.肺实变症和(或)湿性音。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1.血白细胞>10×109/L或37.5℃,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且有脓性;3.起病后从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到新的病原体。因此,作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与护理是控制VAP流行、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2009年3月~2011年9月因呼吸功能不全入本院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入选患者82例,所有患者或家属均对此研究知情同意。入选患者中,男56例,女26例;年龄为18~76岁,平均(50.6±17.1)岁;疾病构成:重症颅脑损伤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0例,药物中毒11例,其他疾病9例。

1.2 方法: 通过对51例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24 h动态临床观察,将报警原因分类,班班交接,记录呼吸机压力报警的原因和次数,采用统计学中的百分率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发生VAP的因素分析

1.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细菌粘附在由PVC制成的气管导管表面,经久可形成一层多糖蛋白质复合物称为生物被膜,从而保护细菌不受抗菌药物和宿主防御的作用。生物被膜细菌大多来源于口咽部或胃肠定植和外界病原体的直接接种。随着机械通气时气体和液体的流动,吸痰时的碰撞,生物膜碎片易进入下呼吸道导致肺部感染。

2.平卧:躯干平卧位增加了胃食管反流、胃肠道和口咽部定植菌的误吸机会,也增加了呼吸环路中带菌冷凝水反流的危险,是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 免疫功能降低 气管切开及气管插管等人工气道的建立,导致呼吸道防御机制受损,机体的免疫力降低,细菌易进入呼吸道,其导管本身还可成为细菌黏附繁殖和自胃向咽部移行的便利通道。 4. 侵入性导管的放置,如留置胃管,使食管下括约机关闭受阻易发生反流误吸;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和尿管,易造成血行播散引起VAP。

2 护理措施

1 基础性预防措施 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ICU应消毒隔离,尽量减少人员流动;呼吸机设备专人管理,定期消毒;医护人员在检查和治疗前后严格按照六部洗手法洗手;穿戴清洁的隔离衣和手套。严格洗手、带手套和口罩、严格无菌操作仍被公认是预防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篇9

摘 要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防治措施。方法:收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30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结果:机械通气时间长容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0例患者检出41株病原菌,其中以革兰阴性细菌为主,治愈19例。死亡6例,自动出院5例。结论:ICU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高、病死率高,防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加强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

关键词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病原学 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028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causing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clinical preventive measures.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ICU since 2010 January~2012 year in April the incidence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30 cases of clinical data.Results:of prolong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o the incidence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30 cases were detected in 41 strains of pathogenic bacteria,gram negative bacteria,19 cases were cured.6 cases died,5 case automatically discharged.Conclusion:ICU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cidence rate is high,the case fatality rate is high,prevention of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should adopt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shorten th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strengthening the nursing care for the patients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on.

Key words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Pathogen;Clinical analysis

机械通气是临床上抢救急慢性呼吸衰竭的最有效方法。随着机械通气广泛应用,发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这一并发症也随之增加,VAP是指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后48小时和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48小时内发生的肺部感染性炎症。据国内文献1报道,发病率43.19%,病死率51.6%,2010年1月~2012年4月收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30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4月收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30例,年龄40~82岁,平均60.4岁;其中男18例,女12例。患者主要的基础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19例,糖尿病3例,慢性消化道疾病2例,脑血管疾患5例,慢性肾衰竭1例。患者建立人工气道的方式:其中气管切开17例,经鼻气管插管3例,经口气管插管10例。

诊断标准2:⑴患者肺炎发生在机械通气脱机72小时内或机械通气48小时以后。⑵患者机械通气期间出现一下情况:①体温>38℃的发热;在通气期间出现不明原因的动脉血氧分压下降;②患者X线胸片出现新的渗出性病灶;③患者深部痰培养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培养出新的致病菌;④患者气管内出现脓性分泌物;患者白细胞计数≥10.0×109/L。

结 果

30例VAP患者经积极机械通气、抗病原菌、原发病的治疗,6例死亡,平均机械通气时间10士3.5天。自动出院5例,19例患者病情缓解、脱机,平均机械通气时间6±1.9天;30例患者检出4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细菌28株,包括铜绿假单胞菌13株,肺炎克雷伯杆菌4株,不动杆菌7株,大肠埃希菌3株,嗜麦芽假单胞菌1株;真菌5株;革兰阳性菌8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溶血性链球菌l株;肠球菌2株。同时或先后检出两种以上细菌感染13例,合并真菌感染2例,单纯真菌感染1例。患者药敏试验结果前3位为泰能、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丁胺卡那霉素。

讨 论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重症监护病房内主要的致死原因,病死率可高达33%~71%3。是机械通气最主要并发症,临床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过长、患者全身防御机制受损、抗生素和激素的临床不合理应用、胃肠道细菌移位等有关。患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破坏了呼吸系统的完整性及防御能力,使细菌易于进入呼吸道,而口咽部定植菌的吸入及胃肠道定植菌的误吸是引起VAP的主要原因;吸痰侵入性操作等都可能使细菌进入呼吸道;呼吸机管道回路及湿化装置一般存在细菌,ICU患者体质弱,原发病严重,容易导致VAP的发生。

为降低VAP发生,应加强必要的防治措施:①加强营养支持,积极治疗患者的原发病,增强患者机体免疫力;②应用胃黏膜保护降低患者胃液pH值;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要根据患者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注意抗生素应用时间,防止全身性真菌感染;④如果患者符合拔管条件时,应该尽快停机拔管,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感染的机会;⑤加强患者呼吸道管理,对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引流,减少患者误吸危险;严格掌握患者气管切开指征,部分患者采用无创通气,可以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⑥室内定时通风换气、进行空气消毒;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技术,防止交叉感染:呼吸机管道湿化器、回路、雾化器定时更换,防止交叉感染。

以上总结,合理使用抗生素,切断患者病菌传播,加强对患者呼吸道的管理,增强患者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可以有效地减少VAP的发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呜,府伟灵.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8:212.

篇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1-0061-0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通常为细菌所致的进展性的医院感染,病原菌可来源于宿主的内源菌群,也可来源于其他患者、医务人员、治疗器械、住院环境等。我院于2007年1月-2009年12月进行机械通气137例患者中,并发VAP 51例。分析51例感染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诱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和护理对策,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137例患者男96例,女41例;重型颅脑损伤3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例、高血压脑出血27例、重症急性胰腺炎6、多脏器功能衰竭10例、格林巴利3例、心肺复苏术后12例、重型脑炎2例、有机磷中毒23例、严重胸腹多发伤14例。137例机械通气患者中51例发生VAP,发生率37.2%

1.2 方法:机械通气患者均选择经口气管插管72 h后进行气管切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采用一次性吸痰管从下呼吸道采取分泌物标本,并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51例VAP患者根据细菌药敏实验选择抗菌药物,同时加强呼吸道管理,并予以抗感染、对症治疗,血浆、白蛋白、静脉输注营养液等支持治疗。

2、结 果

2.1 通气时间比较:51例VAP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248±69)h,86例未发生VAP,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92±28)h。

2.2 在胸部x线片检查:51例VAP患者胸片示肺内有新增肺浸润影,左肺17例,右肺23例,双肺11例。

2.3 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51例VAP患者中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检出病原菌96株,革兰阴性菌64株,占66.67%;革兰阳性菌30株,占31.25%。

3、讨 论

3.1 原因分析:有研究报道先气管插管72 h后气管切开的患者,VAP的发生率最高(占48.08%)。VAP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机械通气破坏了呼吸道的防御机制。气管切开导致皮肤、皮下组织及气管壁的损伤,破坏了颈部完整皮肤的机械阻挡作用,使皮肤上正常菌群定植并生长繁殖,然后沿气管壁下移至支气管深部成为条件致病菌。加之患者不能进食,营养相对缺乏,抵抗力下降。再次,无菌操作不严,反复吸痰又不同程度地损坏了呼吸道粘膜,增加了感染的机会。从以上结果可看出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率66.67%,与戴喜明等报告一致。其中鲍氏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为主,机械通气是导致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最危险因素,这与文献报道一致。使用呼吸机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