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修养文化素养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2: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道德修养文化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道德修养文化素养

篇1

关键词:技校教师; 道德修养

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4-156-001

技工学校承担着培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严明的职业纪律、宽广的职业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劳动者的重任,对于一所优秀的技工院校,没有一批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教师队伍是无法想像的。因此,技工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自身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进行职业道德修养获得的。一个人能否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人民教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重视和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因此,明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和方法,对于教师增强自我修养会有很好的帮助。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修养”是一个涵义十分广泛的概念。“修”的原意是“切磋琢磨”,“养”的本意是指涵养性情或陶冶情操。“修”与“养”结合起来是指,通过学习、磨练、涵育和陶冶情性,养成良好品德的功夫。综合起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修身养性”之道;二是指接人待物的良好态度;三是指人们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知识技艺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素质和才能;四是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的过程和功夫。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肩负着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新一代优秀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传播人类思想文化的重担,更是连接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教师教育学生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处事,如何对待生活,如何被社会所认可,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人格修养等,教师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技校的教师而言,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具备教书育人的基本道德文化素养;二是精通所教专业的知识并能够领悟该专业知识的文化素养;三是具备培养优秀人才的教育能力。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不仅可以让教师自身的文化知识得到加强,而且可以增加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讲究道德修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我国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都特别重视道德修养。对每一个教师来讲,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其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客观要求和必要途径。教师不仅需要坚持不懈地学习,掌握业务技能,而且必须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这样才能具备与实际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业务能力、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社会越发展,人们对教师的要求就越高,要求教师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愿望就越强烈,技工教育也不例外。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校学生,才能较好地实现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然而,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单靠职业道德教育是不够的,还要靠教师自觉地进行职业道德修养。职业道德修养就是将外在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从业者的内在信念,并进而将这种内在信念转化为实际的职业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也是职业劳动者完善道德品质陶冶道德情操的能动力量源泉。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人成才。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的知识,更要让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能够沉着面对激烈变化的社会环境,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可以让教师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位,把促进学生“成人”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给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教师的个人素养对学生都将产生影响,这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才能成为使学生难忘的老师,帮助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

三、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第一,坚持知行统一。理论是行动的向导,缺乏理论指导的行动必然是盲目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种理智的、自觉的活动,它不仅需要科学的世界观作指导,也需要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道德理论作基础。只有掌握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理论,真正懂得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的实际要求,才能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选择和评价能力,并形成科学的职业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技工学校的老师不能满足现有的某些道德知识,而必须在总结新的职业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职业道德认识,增强职业道德情感。更重要的是凭借较高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度的责任感、踏实的工作作风、崇高的敬业精神,将学生培养成才。

第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同其他事物存在和发展一样,都是在外部与内部的矛盾运动过程中实现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与提高,既要依赖包括批评在内的道德教育和道德评价,又要依赖包括自我评价在内的自我道德审视和自我道德评价。认真地、经常地进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教师只有勇敢地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严于和善于剖析,反省自己,才能消除错误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第三,学习先进人物。由于先进人物总是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我们的职业道德理想,为我们的道德修养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先进经验,所以向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学习,特别是向本行的先进人物学习,也是教师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篇2

【关于礼仪修养小常识】

第一,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

规范就是规矩、章法、条条框框,也就是说礼仪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条条框框,告诉你要做什么,不要作什么。如果你到老师的办公室办事,进门前要先敲门,若不敲门就直接闯进去就是失礼的。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表明礼仪比起法律、纪律,其约束力要弱的多,违反礼仪规范,只会让人产生厌恶,别人不能对你制裁,为此,礼仪的约束靠道德修养的自律。

第二,礼仪的直接目的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

尊重是礼仪的本质。人都要有被尊重的高级精神要求,当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按照礼仪要求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第三,礼仪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系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

没有它,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就会被破坏,在这方面,它和法律、纪律共同起着作用。

第四,礼仪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

道德体系中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社会公德。礼仪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因此停止属于社会公德的内容。社会公德是最简单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如果一个人连社会公德都不能遵守,那么就说明这个人的道德修养太差了。由此说明礼仪修养的重要性。

第五,礼仪要求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中遵守。

这是它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礼仪规范就不一定适用了。如在公共场所穿拖鞋是失礼的,而在家穿则是正常的。

在现实生活中,知礼、守礼、行礼的人会赢得别人的尊敬和信任,反之,非礼、弃礼的人往往为社会所唾弃。作为大学生要注重礼仪修养。然而,礼仪修养决不仅仅是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它是与人内在的道德、文化和艺术修养密切相关的,是其内在的道德、文化和艺术修养的反射和折射。古人云:“相由心生。”说明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现在人也曾提出这一观点:知识美容论。他们认为掌握丰富的知识,深化自己的内涵,是一种深层次的化妆,生命的化妆。因为人的精神面貌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这些内在的品质。这才是人生命美的长青树。比如,有的人尽管穿着高级的名牌衣服,但他的服饰样式、色彩的选择都不合适,穿在身上整体效果并没有显示出美的效果;有的人礼仪语言表达很动听,但给人的感觉是言不由衷;有的人在社交场合尽管按要求做了一些礼仪动作,但只是形似没有神似,因为他没有外在表现的根基——内在的修养。为此,大学生在学习行为规范的同时,还要注重自己的内在修养,在勤奋求知中不断地充实自己,以提高自己的礼仪水平。大学生注重内在修养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是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意识、信念、行为和习惯的磨练与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指达到一定的境界 。有德才会有礼,缺德必定无礼,道德是礼仪的基础。现实生活中,为人虚伪、自私自利、斤斤计较、唯我独尊、嫉妒心强、苛求于人、骄傲自满的人,对别人不可能诚心诚意、以礼相待。因此,只有努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不断地陶冶自己的情操,追求至善的理想境界,才能使人的礼仪素质和礼仪水平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文化修养

风度是人格化的表征,是精神化了的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长期而又自觉的文化思想修养的结果。有教养的人大都懂科学、有文化。他们思考问题周密,分析问题透彻,处理问题有方,而且反应敏捷,语言流畅,自信稳重,在社会交往中具有吸引力让人感到知识上获益匪浅,身心上愉快舒畅。相反,文化层次较低的人,缺乏自信,给人以木讷、呆滞或狂妄、浅薄的印象。因此,只有自觉地提高文化修养水平,增加社交的“底气”,才能使自己在社交场合上温文而雅、彬彬有礼、潇洒自如。

篇3

关键词 民族传统文化;高职类学生;道德修养;影响

1. 前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着五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丰富的道德理念和民族精神,其实质是一种道德文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诸如信仰危机、道德沦丧、人性物化、自然环境破坏、人文价值丧失、工具理性膨胀等。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表明,经济再富裕,但是如果没有精神力量,没有道德规范,也一样是不能做到自尊自立自强。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发展史上, 民族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价值优先观念,已经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思想结晶,也成为了亿万华夏儿女的集体潜意识。本文以高职类学生为例,就民族传统文化对高职类学生道德修养的影响进行探讨。

2.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高职类大学生的法制观念

华夏文明的主体和核心就是优秀儒家传统和谐思想,它也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面貌反映了出来。“知耻近乎勇”中明确地给我们指明,只有清楚自己与世界的差距,才能够奋起直追、发愤图强,才能够真正激发起去发展、去创造的力量和冲动。优秀儒家传统和谐思想在促进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以及治事、治国方面都有较为新颖、行之有效的见解和看法,就是放在现在,都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如孔子提倡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推已及人”、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等思想都是与今日所提倡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法制理念是密切相关。我们应该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加强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优秀儒家传统和谐思想,我们应该做到古为今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3.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高职类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

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思想及其学说。整体利益、民族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都具有较为重要且特殊的地位。孔子认为,“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唯一条件,应该做到非礼勿动、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礼”代表着社会的利益、民族的利益、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利益。“礼”包括了伦理道德的规范、法律准则的约束、国家政治制度的要求。优秀儒家传统和谐思想反对“以私废公”、“见利忘义”, 主张“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强调“先义后利”、“义以为上”。孔子在此基础之上,又提出了判断“小人”与“君子”的评价标准,那就是“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儒家的这种整体主义大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林则徐的“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孟子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都是基于这种思想出发的。

同时,孔子认为在基本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应该去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以他为代表的优秀儒家传统和谐思想认为,即便我们目前处于一个极端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我们也应该保持一份高尚的人格,只要有道德的追求,那么一样是可以奋发有为、乐观愉快。如《孟子》中的“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忧乐天下”, 《论语》中强调孔、颜之乐等。这些道理即便在今日也是具有相当大的教育作用,高职类大学生通过学习这些民族传统文化,无疑能够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中获得人生的启迪。

4. 民族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高职类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民族传统文化认为,在树立起高尚的道德人格和理想信念之后,应该通过“躬行”、 “修身”的方式来大力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躬行”、 “修身”在儒家看来就是修养和教育,它们是平天下、治国、齐家的基本基础和前提,没有它们,一切都无从谈起。其道德伦理观念和为人处世哲学等道德修养的精义,对于塑造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精神,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5.结语

总之,民族传统文化意境悠远,哲理深邃,格调高雅,底蕴厚重,将五千年来中国人的智慧和经验都蕴涵和积淀下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支柱。通过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高职类学生道德修养具有极为主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老士翠.浅析高职院校学生道德修养的现状与解决对策[J]. 科技信息. 2011(29):133-136.

[2] 赵裕彬.浅谈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J]. 科技资讯. 2010(11):176-179.

[3] 唐光辉,刘媛.论当代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04):187-190.

篇4

关键词: 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办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本课程担负着对高职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旨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信念坚定、敢于开拓、勇于艰苦创业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然而,现实中由于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方法单调、内容脱离实际、考核方法过于单调,学生上课出现到课率、抬头率、效果率都比较低的现象,使该课程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学生将科学理论内化为其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目的也没有完全达到。

所以本文将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一、转变教学理念

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生接触社会的渠道丰富多样,有手机、电视、网络、书籍、报刊,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也日益丰富,我们的学生充斥在这个信息多元、瞬息万变的时代,而他们又是年轻向上渴望与外界接触、了解社会的一批时代青年人,他们如何正确地看待社会,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挫折,又如何教大学生做人做事的知识,形成合理的人生思维方法、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做人做事的科学理念,这都是我们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面对这么一些生龙活虎、可塑性强的莘莘学子,怎样才能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育作用呢?我们必须把握时代特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以新的理论思维讲述这门课的教学内容。

(一)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发展人的教育,其核心是促进人的解放,实现自由全面发展,而个性的塑造是其主要内容。课堂是对学生进行个性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应在课堂中尽可能地为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创设情境,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增强创造能力,形成自立、自强的品质。

(二)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对师生双方积极互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当前教育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谐现象,比如有些教师在授课中总是以权威自居,高高在上,以“过来人”的身份单方面地进行传授、训导,学生经常被动接受,感受体验也经常被忽略。这必然阻断师生之间、教W之间的良好沟通,甚至妨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精神。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建立平等、自由、包容、尊重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容、轻松、友好、平等、温馨的氛围下,增强求知欲望,塑造开拓的创新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更新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应服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

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以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应把学生定位为即将走向职业岗位的准职业人,结合基层岗位的特点、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符合岗位需求的理论素养、思想道德素养及法律素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也不例外,必须探寻符合培养目标的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增加职业道德修养、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人际交往和沟通、法律等相关知识,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好思想和法律基础。

(二)教学内容应切合学生实际。

目前,高职高专学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课时非常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切合学生实际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必备的知识,并内化为良好的修养和素质,其教学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应该根据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给予科学的合理的引导;要同时兼顾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具体情况给予特殊的指点。比如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应结合他们的特点而有所侧重,让他们了解即将参加的工作的职业道德规范,这对将来学生从事这类职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我们应该面向实际、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紧跟社会发展的潮流,将社会上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最新颁布的方针政策、社会上的典型案例及时传授给学生,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导向作用。另外,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他们正确把握社会的正面发展趋势,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与时俱进,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三、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公共基础课,有着自己独具的特色,具有丰富的内涵,承担着时代的使命[1],因此,教学方法也面临着与时俱进的挑战和变革。

(一)开放式课堂教学法。

长期以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主要以知识传递的讲授法为主,多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其重要思想内容不能内化为实效性技能和内在素养。针对这样的现状,笔者认为,作为本课程的教师,不仅要传授思想理论知识,更应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获得丰富的经验、强化情感体验,还要关注学习者的心态和发展需要,在教学中适时提供一些参与度高、开放式的话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营造出师生共享生命历程、共创人生体验的风味,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在课堂的交流、思考、互动中激发潜能、锻炼胆识,体验团队合作互助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成长。

(二)启发式教学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参与性,实行启发式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材内容偏重理论,因此,教师单向传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比较突出。在此情况下,有效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注意尽量把所要讲授的内容作为一个个问题向学生提出,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可以使W生集中注意力,拓展思维、积极思考。合理设置课堂提问是有效启发的关键,提出的问题不可太难或过于简单,应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因此,备课时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好每个问题。例如在讲授职业道德这一部分内容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采用贴近生活和实际的案例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利用学生在对同一问题认识上的争论,激发学生思维进行深入思考,然后教师给予点拨和评价,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

(三)实践教学法。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实践教学对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可以通过建设实践基地、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等方式将教学深入社会实际,加强调查研究,开阔理论视野,促进大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真正实现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内化。因此,我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广泛深入社会,让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植根于现实的土壤。比如在学生作业中可以突出实践调查报告;双休日可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体验式社会实践和参观考察;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及其他社会体验活动;倡导学生在安全和学业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节假日可短时间进行社会见习,体验生活,这些活动对学生进步成熟颇有益处。

四、改进课程考核方法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内容,选择合适的考核方法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思政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效果[2]。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一个人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是在学习中不断升华、不断完善、不断锻炼的结果。本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养成性,因此本课程的考核方法,笔者认为宜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查相结合的形式。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完成的情况,参与教学活动情况等方面。期末时可以小论文、案例分析来综合考察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考核方法对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到课率和注意力,增强自律意识,更加重视期末考试,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等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结语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对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不断强化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04

进入21世纪以后,以信息技术、科学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迅速发展,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时代,意味着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知识时代的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尤其是高素质人才培养就是要靠教育,而在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的是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师教育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教师的成长,关系着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教师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方面之一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

一、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理解

1.教育行业有着与其发展相适应的行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师作为教育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是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具体而言,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情感、教育理念、教学态度、教学技能、教育职业的良心、教学作风等内容。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则是指符合与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做事方式和做事能力。高等教育阶段有其特殊性,高校教师的道德感与责任心和其高深的学术修养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教学效果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敬业程度;专业技能的不断完善可以反映出社会发展的需求;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可以反映出教师责任心的强弱。这些都是作为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与修养,同时也对教师工作起着推动和指引的作用。

2.教师是教育实施的主体和关键,教师的教育理念、科学文化素质、教学行为改进等环节都同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有着密切联系。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实施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我们要树立高深的职业道德信念,要在发扬传统师德的基础之上更新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观念,努力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教师不仅要会教书,更要会育人,教会学生做人,帮助学生塑造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能力,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二、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措施

1.摆正思想态度和工作态度,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高校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必须要确保自身具有极高的个人修养。这就要求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经常对自己进行“反思”和“内省”。通过不断地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提高自己辨别是非、荣辱、美丑的能力,这是个人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教师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只有通过正确的自我认识,勇于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剖析,才能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这是教师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之一。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就是见到别人好的地方要虚心学习,见到别人不好的道德表现,要联系自己,反省检查,并引以为戒。高校教师道德修养无论从仪表、言行举止还是待人接物等方面,均应达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标准。由于特殊的职业特点和目的,作为高校教师应从各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加强自身修养,如此才能正确履行高校教师的职责,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爱岗敬业,要有奉献精神。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至今,社会赋予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传授知识给学生。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还有人说教师职业是“人类幸福和自我完善”相结合的职业,世界上有很多赞美教师的话,有很多对教师的赞誉,可它们并不是浮夸,而是真真实实的写照。有人说教师的职业很平凡,它是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合格人才的过程;也有人说,教师的职业很神圣,他不仅肩负着教育人、培养人、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责任,同时也关系着千千万的自我价值和人生幸福。教师的职业又是无私的,它需要我们淡泊名利,不能只求舒适和安逸,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道德责任感的体现。

3.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加强学习,刻苦钻研,以科研促进教学。面对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活的迅速发展变化,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高校教师肩负着传授知识的使命与责任,要不断更新新知识、新思想,才能紧跟时代潮流。教学实践是科研的前提,为科研活动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教学有助于教师将科学知识系统化,并为自己的科研活动整理思路。教学科研是科研的源泉,为科研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科研素材。科研水平提高之后,可以充实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一视同仁,关爱学生。我们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学生,有些学生喜欢和教师交流,甚至以教师为榜样。学生年龄还小,他们有事做时是比较盲目的,所以在面对学生时要有耐心和责任心,以恒心和毅力来关爱学生的成长。教师在对待学生上,不能厚此薄彼,不能选择性的爱护。无论学生家境如何、智商高低、个性差异,都是教师的学生,都应该发自内心地关心,一视同仁。学生在感受教师关爱的过程中能够揣测是否公平,如果出现偏袒就有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良好形象,使学生纯净的心灵受到伤害,学生也许会因此受到冷落,感到委屈,从而大大挫伤了他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关心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教育需要教师有职业道德修养,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将其充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此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言,文学禹.试论大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4).

篇6

【关键词】驾驶人;道德;修养

驾驶人职业道德是从事驾驶工作必须具备的道德观念和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般道德原则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安全第一,防范事故,是驾驶人职业道德范畴的重要构成部分,这既是驾驶人自身的愿望,也是社会公众对驾驶职业的要求。作为一名驾驶人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才能实现安全行车的美好愿望。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下,驾驶人道德水准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有人感慨讲奉献的人少了,明哲保身的人多了。但在现实生活中,照样有人挺身而出,有奉献精神,社会总是朝着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社会各行业间的职业道德,公德教育正在不断加强,由此联想到日益庞大的驾驶人队伍,其职业道德的高低,将对整个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人试就如何提高驾驶人职业道德修养,谈点个人见解。

一、当前机动车驾驶人队伍的基本现状

机动车驾驶人是一项特殊性的行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机动车的拥有量越来越多,驾驶人队伍越来越庞大。驾驶机动车的人已不再是完全作为谋生的一种手段,而更多的成为人们生活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目前驾驶人队伍存在两个明显特点,一是非专业化。非专职驾驶人人数的大量增加,整体的专业技能,文化素养良莠不齐,对交通法规以及各种规章的理解掌握程度不一,很难适应当前迅速发展的道路交通现状。二是驾驶人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差异,影响到交通安全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上这些都增加了社会运行与交通管理成本,因此,加强对机动车驾驶人的交通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二、机动车驾驶人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一些不良表现

机动车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必须遵守各项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同时还必须遵循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机动车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时有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欲超车前车不让,产生报复心理。有些驾驶人在行驶途中欲超车,前车不及时让车,就觉得心里不舒服,超越前车后,产生报复心理,故意减慢速度,立即右转方向别车或急刹车,稍不留神就会人为地增加事故频率。

2)三成驾驶人夜间车辆交会不关闭及滥用远光灯,只图自己方便,无视其他车辆及行人的安全。如果始终不关闭远光灯,会造成其他车辆驾驶人、骑车人和行人眩目,人为增加夜间不安全因素。

3)故意遮挡车牌或占用紧急车道。雨天开快车,泥水溅行人。雨雪天气,道路积水,路遇行人,不减速避让,任凭车轮高速冲过积水,飞溅行人一身,漠视车德。

4)肇事逃逸。个别驾驶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不是立即停车积极抢救伤员、保护现场、及时报案。而是置伤亡者于不顾,存侥幸心理,驾车或弃车逃逸。更有人性泯灭者,将伤者带离事故现场隐藏或抛弃,致使事故受伤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延误时机导致人为死亡,构成刑事犯罪。

5)酒后、醉酒驾车、毒驾、飚车,频频见诸报端,这种驾驶恶习越来越多,缺乏对生命的应有尊重。

6)严重超载。有些驾驶人或车主受经济利益驱使,车辆严重超载,尤其是在交通管理相对薄弱的地方,驾驶人见有机可乘,无视道路交通法规,视他人生命于不顾,载客车辆大大超出限额人数;货运车辆更有甚者,超过限载吨位的一倍甚至数倍以上,这种严重超载超重的车辆,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会造成路面损坏,降低车辆制动效能,有百害而无一利,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往往会造成群死群伤的特大交通事故,对社会危害极大。

7)闯红灯、超速行驶及高速路上追逐竞驶成了一些驾驶人的习惯。这种行为很容易危及他人的人身安全以及自身安全。

8)有数据显示,六成驾驶人在驶过斑马线时,未减速让人,导致的交通事故屡见不鲜。

9)不讲社会公德。少数驾驶人员忽视职业道德,缺乏社会公德意识,片面认为驾车只要不违反交通法规就行了,其他一律置之度外。因此,有的驾驶人在行驶途中遇到交通事故,路人或伤者求救时,不停车救助;有的驾驶人路遇违法乱纪行为,不敢制止,任其不良后果发生等等。

以上种种迹象,追根溯源,都与职业道德缺失有关。因此,重建道德架构,拯救驾驶人职业道德滑坡,迫在眼睫。

三、交通事故与驾驶人职业道德的关系

交通事故是在特定的交通环境影响下,由于人、车、路、环境诸多要素配合失调引起的,其中人是主要因素。对车祸的分析表明,90%以上的事故责任在于驾驶人员的主观因素,而因汽车和路等的客观因素诱发的交通事故不足10%。因此只有从驾驶人自身做起,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行驶中分析判断的能力及驾驶技能,才能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驾驶人如果缺乏职业道德素养,交通事故的发生就会从偶然走向必然。两者互为因果关系,既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一个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驾驶人必定对工作认真负责,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必然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因此,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安全行车的重要保证,加强驾驶人的职业道德建设也成为当务之急。

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宣传教育、法律约束、制度规范、社会监督等多管齐下。

篇7

【关键词】慎独;自律;道德

一个人若能在无人知晓或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道德操守,我们就说其做到了慎独;慎独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修养方法,也是道德修养所追求的崇高境界。

一、对“慎独”思想内涵的理解

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思想家对“慎独”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尽管表述不尽相同,但其核心思想却是基本一致的——强调了“须臾不可离道”之精神。

首先,“慎独”与“自省”。屈原曾讲到“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橘颂》)在无人监督的暗处做到问心无愧是难能可贵的。王阳明认为一个人在独处时其行为及意识也不为良知所察觉,明代刘宗周在此基础上提出“独体之外别无本体,慎独之外别无工夫”。自省包含内省与自讼:内省即以人为鉴,特指对自己的审视与反省;自讼即寻找不足、自我批评。只有时常自省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只有正视自身的不足和缺陷,才能加以纠正而不断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

其次,“慎独”与“自律”。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曾讲“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别人面前更知耻。”自律是通过自身的信念实现的,“应该意识”告诉我们什么该做和什么不该做,主要表现为道德主体对自我的调控与约束能力。道德律令犹如人们心中的“主人”,通过道德理性来约束感性的欲求,这一过程既促进了自身的道德理性,更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自由意志;既是道德主体性精神的体现,又是人为自身立法的道德实践能力的体现。

再次,“慎独”与“慎隐、慎微”。朱熹“独者,人所不知而己独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已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件明显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大学章句》)‘慎其独’之义应该是在君子对道有隐、微不明之处,君子必须谨慎小心、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隐,暗处也。微,细事也。”“慎隐”强调在无人监督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表现,“慎微”侧重于小事中和细微之处,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所以,道德修养应从大事着眼、从小事做起,即使是很小的进步也值得表扬,即使是很小的错误也要警惕和重视。

最后,“慎独”与君子之浩然正气。“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大学》)不要欺人也不要自欺,只有一切发自内心且意念真诚才可心安理得。君子之浩然正气在于时时处处坚持自己意志的独立自主,深知操行修炼意志完全是自己的事情而绝不是给别人看的。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终究是伪装不了的,小人的行为是自欺欺人,而君子的内心却始终保持着一份祥和宁静的坚守,这一点对于当今这一浮躁的社会尤其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慎独”思想的现实意义

独处——道德、人性和良知成为人内心欲望的最后一道堤坝。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孟子“养浩然之气”、柳下惠“坐怀不乱”、东汉杨震“四知”箴言 ①、“日课四条” ②……慎独可净化心灵,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无疑有着深远意义。

首先,慎独精神强调道德自律,是形成良好道德习惯的关键。慎独精神是主体自觉性的体现,要求人们履行道德原则是出于主体自身反思后的自觉自愿,而非出于外在的干涉或强制;也即遵守道德标准纯粹完全是出于对其的尊重与认同,而不是因为所谓的“良心安慰”,更不是为了他人的赞扬。“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劳;舟行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淮南子·说山训》)慎独是一种道德品质,只能依靠道德主体的自觉和自律来实现;在道德人格的培养与形成中,自律意识的培养与良好习惯的养成是重中之重。一个慎独之人也必定是一个有着良好道德习惯与道德修养之人。

其次,慎独精神体现着自身的道德修养与道德素质,是处理好自身与社会、自身与他人关系的前提和基础。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人作为社会中的人必定会参与到社会活动之中要想获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与认可,必须从自身做起,只有首先做好自己才能去影响他人、影响社会。“慎独”不仅是每个个体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更是我们每个人为人处世的需要;不仅关系到个体自觉道德意识的形成,更是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基础。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是要求人人能够真正做到慎独,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慎独是我们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道德修养方法,慎独而不唯独,不因无人知晓而肆意妄为,也不因有人知晓而专注表面。怎样能够做到时刻专注于内心信念,使慎独成为一种时刻伴随我们的道德自觉和自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三、实现“慎独”的主要途径

道德的发展分为他律和自律两个阶段,他律是一种消极、被动的道德行为,并没有触及到道德的本质,属于道德发展的初级阶段;为此,只有重视道德的自律性本质才是实现道德升华的根本。加强道德自觉与自律、诚心践行慎独精神可以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首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独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培养逐步形成的。只有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做起、从点滴积累,在之前的每一个基础上不断实现巩固和升华。“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通过日积月累打好自己的慎独修养之基础。

其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其一言一行不仅体现着自身的人格品质,更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自觉遵守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严格规范自身行为,无论思想还是行动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论“恶之大小”都要坚决制止,不论“善之大小”都要尽力而为,每一次的道德选择和判断都是一次历练自身本心的过程,坚持自尊自爱、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不断激励自己走向更高的道德境界。

最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断加强学习以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对于高尚道德修养的形成具有无形的作用。毋庸置疑,文化知识的增长必然会促进个体道德品质的培养,通过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综合能力及道德修养以提高整体的人格素质,从而帮助道德主体实现慎独。所以,我们要终身不断地学习和充实自己,不断地提升慎独修养的层次,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不断地追求更高的道德修养境界。

注释:

①“四知”箴言指的是: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慎独拒礼。

②“日课四条”指的是: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参考文献】

〔1〕吴震.王阳明著述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侯外庐,邱汉生,张岂之.宋明理学史(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篇8

[关键词]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学道德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054-02

一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从事教育这项社会职业分工的人员所应当遵守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保障教师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道德规范与准则,具备一种不断提升、不断律己的自我完善的品质与人格,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每一个从教人员都必须具备敬岗爱业、乐于奉献、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为人师表、团结互助等方面的道德修养。

从教育事业的特殊性来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本身是一项育人事业,需要引导学生德、智、体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和其它职业不同的是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过程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作用于学生的思想,影响到他们人格的发展及性格的养成,其责任不可谓不重。而学生心灵的培育又与教师的道德修养这一精神力量息息相关,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无法用强制的外部物质力量取代。

从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教育部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亦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可见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而作为具体学科教师,必须要深入思考本专业学科的特色,有针对性提出培养和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才能使得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流于空泛。同时,教学活动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故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也必然落脚于教学道德。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必然会从自身出发,思考本专业对教师道德素质的具体要求。

二 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困境解析

公共体育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涵盖了篮球、足球、武术等各种运动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掌握最基本的体育保健知识,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与修养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的公共体育教师在高校中则处在相对尴尬境地。具体体现在,公共体育课程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而言,学生的重视程度不高,学习动机不明确,求知欲望淡薄,部分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程存在着认识上的偏见,严重影响了教学,增加了教师对课堂控制方面的难度。同时,学生的体育课时较少,教学内容较为固定,教学的重复性较大,使得公共体育课的教师往往容易心生懈怠。在教育体制的大框架下,一部分教师为迎合学校教学质量考核,将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专业化,一味追求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对学生心灵的培育逐步减少甚至取消,这种只抓技术不抓理论的教育模式有悖于教师的职业道德。而另一部分教师,由于公共体育课程没有得到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及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导致教学动力不足,教学敷衍了事,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产生了职业倦怠,这些都是教学道德缺失的表现。

无论从学生的学习环节来看,还是从教师的教学环节来看,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过程都容易陷入困境。作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师,面对的学生是非体育专业学生,其教学更具有特殊性。首先,就学习动机而言,大部分学生认为公共体育是学校对专业课程在时间安排上的补充与调解,以缓解学生在专业课程中长期积累下来的心理压力,从心底对公共体育课程持有看法,并带着无所谓的态度加以面对。再之,由于部分学生天生体质较好,对体育学习不屑一顾,甚至不用专门学习也能顺利通过考试,故而他们更愿意将时间用在专业课学习上,也不愿在公共体育课学习上消费一丝一毫,其学习兴趣不言而喻。其次,就教学形式来看,高等学校的公共体育课与文化课在教学形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文化课的教学主要是在教室,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为辅,培养学习所需要的记忆、理解、运用、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而公共体育“术科”教学则大部分是在户外或者是体育场馆进行,教学方法多为示范法即偏重于模仿教师的肢体示范,以及大量的自我练习,其单一的教学形式和短期的学习无法激发学生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爱好,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最后,就教学内容来说,目前通用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程》教材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对于体质较好的学生而言,难度相对偏低,无法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对于体质较差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容易使W生产生畏难情绪。其内容针对性不强,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正是因为这些特殊因素的出现,才使得高校对公共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出了更深入的考验。

三 关于提升高校公共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思考

基于上述分析,如要在高校中做一名称职、受欢迎的公共体育教师,务必做到从学生主体出发,立足于本专业特色和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三方面入手,才能有效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1 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一是要热爱、关心学生,真正把培养人、塑造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无论从备课的学情分析、课堂内容的环节设计或者是课后的作业布置与批改,都要时时刻刻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用爱和关心唤醒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彼此消除隔阂,有助于他们掌握知识、提高技能;二是要了解、信任学生,善于和学生交流,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理解他们的所感所愿,和他们保持畅快的沟通渠道,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通过交流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促进教学的改善;三是要引导学生,不仅要通过自律,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而且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能够做到言传身教,更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自动地学会自我提高、自我培养。通过认真分析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发挥他们的优势,弥补他们的不足,使得他们能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不仅有助于自己的知识积累、能力提高,而且更重要的是道德品质、精神境界的提升。

2 立足特色

体育原本属于素质拓展教育,通过体育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锻炼能力,提高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又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熏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鉴于这一特性,体育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公共体育的特色,开掘出体育的独特魅力,使得学生喜欢上体育课,愿意上体育课,在课堂上表现出深厚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将课堂上学到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用体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3 与时俱进

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速度决定着是否能够将掌握的最新知识传递给学生,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当前处于信息化时代,各种网络信息的更新使得人们应接不暇,稍纵即逝,为顺应时展潮流,体育教师更应该对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即时性更新,不断扩充知识储备,掌握精深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将自己掌握的体育知识与技能即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同时积极参与各种业务学习与培训,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对公共体育的学习热情,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职位,具体的课程,以及教学各个环节、各个部分的方方面面。惟有如此,才能够真正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并使之成为教育事业的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1]华彬.大学体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26(5):148-149.

[2]夏端阳. 湖北高校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失范及其改善对策[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1):86-89.

[3]程燕飞,陈永英. 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综述[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9,9(1):106-109.

篇9

人品道德修养这一章,主要从为政以德、诚实守信、爱国治家和廉洁奉公四节进行阐述。领导干部能否做到为政以德、诚实守信、爱国治家和廉洁奉公,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直接影响其下属,影响到广大群众,以至影响到事业的损益成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领导干部要自觉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影响身边的干部职工,当今社会,人格魅力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如果组织赋予的权力是一种“硬”的影响力,下级不得不服从,那么人格魅力则是一种“软”的影响力,它是领导者的一种无形资源,能给人以无言的感染力;它也是一种力量,能给人以精神鼓舞,它还是一种表率,能给人以有力的引导。领导者要有效地实现领导,就必须以自己的气质、人品、性格、学识、智慧和能力,去发挥自己的人格影响力,树立起一面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旗帜。

要成为一名在人品道德修养上合格乃至优秀的领导干部,首先要做到坚守公正的原则,平等待人,秉公办事,而不是以个人的利益和喜好来判定是非曲直。在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中,正派公道是根本。在一般情况下按照公正原则办事固然可贵,但更可贵的是在关系个人成败得失、荣誉利益面前,能够直道而行,坚持原则,一往无前,义无反顾。也就是说,在日常工作中做到正派公道地行事应该相对容易一些,但在关系到给下属乃至平民百姓进行业绩评价,赏罚奖惩、利益分配之时,正派公道的行事原则就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了。“公生明,偏生暗”,领导干部要做到秉公办事,关键在于要出于公心地考虑和处理问题,从个人私心出发,就很难做到公正、公平。出于公心就是在工作中面对公与私、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去考虑;在遇到矛盾的时候,秉着对公负责的态度,以国家、集体和大局利益为重,协调好公私利益关系。

其次要真诚待人,而不是用虚伪的态度去敷衍人;坚持信用至上,说到做到,而不是拖沓懈怠。关于与人为善和真诚待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百姓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现代社会,对于领导者来说,与人为善就是要有宽广的胸襟与和善的态度,来处理人我关系。与人为善是一种气度、一种雅量,是一种厚道的心理状态。以宽容之心对待别人,多给别人一些温暖和爱心。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的内心蕴藏着很大的包容性,你越是宽容他人,就越容易得到尊重。在一个组织、一个集体中,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失调,那么领导者的组织、计划、控制、协调等职能就不可能得到发挥。这就需要领导者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始终本着与人为善的原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作为基础,通过团队精神的塑造,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统一起来,为共同的目标而一致行动。

再次,既树立为国家做贡献的远大志向,同时也要做到勤俭持家,成为忠孝表率。领导干部只有树立为国为民做事的远大目标,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心胸开阔,超凡脱俗,建立不朽功业。要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国学大师季羡林在论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时说: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相反,如果目标不高,志向不远,整日为身边的琐事忙忙碌碌,一味沉迷于私人情感,生活在平庸的氛围中,必然摆脱不了平庸的命运,也愧对人民交给自己的职位和权力。在家庭生活中,努力做到量入为出,勤俭持家。俭朴生活,不但可以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养高尚的品质。在小事之中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有了良好的习惯,就不会做出奢侈浮华的行为,而能保持勤俭节约的美德。古训云:“百善孝为先”。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孝道是中华民族最看重的美德。“忠孝不能两全”其实不尽然,“孝道贵在心中孝”、“孝贵实行不在言。”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最后,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洁身自好,克己奉公,而不是轻视职责,得过且过,,。所谓“道德修养”,说到底就是要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达到一种“超越”境界。超越自然,创造文化;超越本能,彰显人文;超越平庸,追求高尚;超越自我,融入社会;超越功利,提升人格。道德修养是一个坚持不懈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领导干部应成为当今社会的道德楷模,既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洁身自好,更要“克己”。在“物质主义”盛行泛滥的现代社会,“克己”就是要克制自己对权、利、名的欲望,使之不贪婪,不恣意妄为。这是一种道德心理,这也可以称为“心理和谐”。具有这样的道德心理,就能使人的心志达到“宁静”、“淡泊”,就能达到“见利思义”的“超越”境界。要实现“克己”而达到“自我超越”,主体还需要下一系列的“工夫”。如“诚意”、“主敬”、“改过”、“慎独”等,更重要的是“践行”,要在“事上磨炼”。在革命战争年代,要经受艰难困苦、流血牺牲的磨炼;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的是要在名利场、权力场中经受磨炼,实现对“物质主义”侵袭的自我超越。

篇10

关键词:职业学校 德育教师 职业素养 构成 影响

对德育教师来讲,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较好的知识素养,并将做人、做事、做学问三者完美统一起来,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职业学校德育教师职业素养的构成

1.广博的知识和创新意识。新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新思想、新观念、新产品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德育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要使教师的人格魅力更加能影响学生,就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和学生具有共同关心的话题和影响学生的切入点。

2.高尚的品德与爱岗敬业。高尚的品德是德育教师人格魅力中最为典型的表现形式,教师的品德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教师的品德常常体现为言行一致以及对教师岗位的崇敬和对学生的关爱。献身教育,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并从艰辛的劳动中体会到成就感、幸福感,将使教师更加凸现自己的人格魅力。

3.关爱每一位学生。这种爱主要体现在教师应当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以爱的心态关注学生的发展。德育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和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良师益友。

4.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德育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之一,心理素质对人的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求得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心理素质教育。职业学校德育教师更要以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来感染和激励学生。

二、职业学校德育教师职业素养对德育教育的影响

1.加强职业学校教师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新时期,我国倡导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实际上,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在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对职业学校学生的道德高度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想要有效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首先要抓好职业学校青年教师职业素养的修炼。

2.职业学校德育教师人格魅力对人才培养的教育意义。首先,德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做到以心换心、以德育德、以人格造就人格,那么教师的优良品德就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起到潜移默化的效用。其次,在教师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很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亲其师”便会“乐其道”,这时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就会感染和熏陶学生,教学也自然会取得好的效果。再次,德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

三、职业学校德育教师职业素养的修养途径

职业学校德育教师职业素养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因而必须加强职业学校德育教师的职业素养。

1.要强化科学文化修养。培养创造能力深厚的科学文化素养,不仅是德育教师人格魅力的必备要素,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是一个教师人格魅力的最直接体现,也是影响学生学业素质的最直接因素。教师除了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教学方法外,还要善于吸收和利用新知识拓宽教学内容,努力学习哲学、文学、科技、体育、音乐、美术、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使之成为自己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将科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教育的规律与教育的艺术。

2.要强化个人道德修养与不断进取的职业道德精神。职业道德精神是德育教师终身的事业,德育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道德信念、优良的德行。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从身边每一件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同时,在工作中对德育工作要满腔热情,对道德教育责任勇于承担,在学校生活中把教育公正、合作态度、仁爱精神作为职业道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