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想象力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孩子想象力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孩子想象力的重要性

篇1

所谓基本素质的培养,就是指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手脚并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基本素质是孩子发展成才的重要基础。倘若没有牢固的基础,又从何谈起万丈高楼从地起?因此家长们必须非常重视孩子的基本素质培养。

一、注意力的培养

注意力是指孩子精力的集中和指向的能力。注意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保证,家长要想使孩子的基本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先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以求其精力能有正确的方向,这样才能把孩子引导正确的发展方向上来,使孩子的做与学都能有收获。

作为家长,应是在有意识的状况下培养孩子以意志控制的有意注意。儿童的天性就是好玩,对于有趣的事和物都会存有好奇和无意的注意,但此类注意显得不持久。因而必须培养孩子从意志控制的有意注意,这样才能使孩子把精力投放到应投放的地方,家长经常做此种有意识的引导,就能使自己的孩子的有意识注意较快地发展到占主导地位的程度。

二、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事物的能力。著名生物学学家巴甫洛夫曾经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察觉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从巴甫洛夫的这一名言中,我们看到一代名人对观察力的重视;在这一名言中,我们也非常明白观察力在人的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性。

对儿童来言,他们主要观察的只局限于在他们身边的人、物和环境、家长在此时就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感兴趣的、正确的事和物再配以形象生动的描绘,同时适时训练孩子用自己的语言对事物加以描述。对于观察取得效果的,应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待孩子入学后,家长就要配合学校教育,关心孩子的观察力的培养。在培养孩子观察力时,家长须启发孩子的观察兴趣,明确观察的目的、计划和指导教育孩子掌握观察的方法。例如,在吃饭时,可适时向孩子提出?饭是怎样形成的?诸类问题,以启发孩子的观察兴趣,然后引导孩子观察煮饭的整个过程。

三、记忆力的培养

重视记忆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丰富的知识库存,能促进智力的良性循环,也是进行创造的必要条件之一,对孩子的发展有很大的意义。特别是在幼儿和少年时期,他们的这一时期正处于记忆力迅速发展的阶段,家长们一定要非常珍惜这一发展记忆力的黄金时期,把孩子培养成巨大精神财富的拥有者。

记忆力培养的方法可谓五花八门、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是:调动积极性、明确记忆目的和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因而我们家长必须遵循记忆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记忆力,使孩子真正成为巨大精神财富的拥有者。

四、思维力的培养

思维力是认识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孩子的智力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思维力,特别是其中的创造性思维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发展。但良好的思维力是在经常的、积极的思考之中逐步发展起来,而孩子的思考又只能在锁碎的生活事件中反映。为些,家长应把握住生活中需要分析、判断的事物,加以煅炼孩子的思维力,让孩子在幸福、轻松的家庭环境中愉快地成长。例如,在看电视过程中,通过“飞机为什么会飞”“轮船为什么能在海上行驶”等问题的讲解,加深孩子对一些事物的本质认识,在他们幼小的脑海中留下一个对事物思考的习惯,从而培养孩子的思维力。

五、想象力的培养

知识储备达到一定程度,再有了一定的思维力,就会形成想象力。想象力具有无限的发展力,亦就是说,人是离不开想象,因为离开了想象,就不会有创造。

发展想象力的前提是丰富孩子的生活,使其积累生活经验和知识,在确立远大理想的基础上加强引导,使孩子的思想具有灵活,开阔和敢于创新的特点。他们虽然年幼,但他们的思维并不受到约束,因而他们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去做,这就是孩子独有的优势。所以家长必须抓住他们这一优势,培养孩子的创新的思维力。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的机会是异常的多,无论是在何时何地都可取材进行对孩子的引导,问题只是在于家长是否善于因势引导,联系实际地引导孩子进行丰富多彩的想象。因而就要求我们的家长地要注重对生的积累。

六、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俗语有“心灵手巧”就说明了“心灵”与“手巧”是怎样息息相关、互为因果。

篇2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思维训练是否会束缚想象力,希望能帮到你。

为什么一定要“讲逻辑”?采访中,也有家长认同帮助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观点,但并不清楚“逻辑”在思维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网友黄炯林说:“‘逻辑’是个外国词儿吧?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老祖宗就没讲过‘逻辑’。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学逻辑呢?”

哪些方法简便易行?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阿芸比较认同对孩子进行科学思维方法培训的观点。阿芸说:“我们小时候从来就没有关于‘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不知道解决问题时该从哪里入手,尤其是在工作中遇到紧急、棘手的问题时,马上就手忙脚乱了,感觉很无力。”

“现在的孩子很幸福了,有这么多培训从小就可以参加。不过这种培训班也挺贵的,动辄几千块呢。不知道在生活中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帮助孩子提高思维能力?最好能有一些简便易行的方法。又实用,又省钱。”

专家看点

科学思维是成才关键家长究竟要不要帮助孩子训练科学思维方式呢?知名心理学专家肖计划教授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

中国孩子最缺逻辑能力“逻辑思维是孩子日后学习写作和数学的基础智力。”据专家介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讲究感受性,容易陷入情绪而影响思考能力。逻辑讲求思维从准确的概念理解入手,遵循正确的判断和推理的方法,用全面、系统的观点更理性、有效地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现在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写论文,小学生一写作文就头疼,或者数学成绩不好,其实都是受到了逻辑思维能力差的影响。”

小学开始学最合适“一般来说,建议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从小学开始比较合适。”专家表示,学龄前的孩子们还处于知识的积累期,大脑中可供思考的“原料”还不够充足,并且具有“思维无限驰骋”的特质。过早地训练可能导致孩子的畏难情绪,也不利于开发孩子的想象力。“而入学后,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最大效率地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少走弯路,让孩子们更加自信。”

家长是引导关键现代研究表明,个体智能开发的程度与三个方面的能力有关,即:逻辑思维能力、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专家认为,父母是孩子思维能力的启蒙老师,应该对孩子进行适时引导。“现在多数家长都了解从小培养孩子大脑潜力的重要性,也会做一些简单的教学,但往往缺乏科学性,而这其实是耽误了孩子形成正确思维方式的关键期。科学思维最好从家长做起,并且把对孩子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生活实践中。”

专家建议

培养思维从趣味性着手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锻炼准确表述—— 语言心理学专家林洁明建议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开始训练其“准确表述”的能力。因为语言表达是孩子日常交际和作文写作的基础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增强孩子日常交际的自信心。“准确表述不仅能防止误解,而且能使思维更敏锐。准确辨别词意是项艰巨的智力训练。它能帮助孩子弄明白他到底在想什么。”专家建议家长可以经常和孩子进行“绕口令”、“词语接龙”等内容的练习。

创造思考环境 ——敏锐的思维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严格的训练和培养。专家建议家长可以在与孩子去博物馆、一起阅读、看电视的时候,有意识地提出问题促使孩子发挥想象力。还可以经常和孩子做“智力游戏”,如比赛谁能想到最多的“找到水”的方法,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

提出违常问题——“能提高孩子思维能力的问题是趣味性强、令人迷惑的。”要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家长可以试试提出这类问题:“要是所有汽车全部漆成黄颜色的,会有些什么正面效果,反面效果?”

篇3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和进步。教育思想是否更新,教育理念是否进步,教学方法是否适应新课标的要求都非常的重要。

素质教育在孩子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就当今的社会形势来说,好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几代人的希望,期望都放在孩子的身上,在文化课教育相对成熟的今天,家长也意识到了特长教育的重要性,学跳舞未必就是想让孩子成为舞蹈家,学画画也未必想就是想让孩子成为大画家,其实家长的初始目的也只是想让孩子受到一些艺术熏陶,或者说培养孩子更广泛的兴趣爱好。所以美术教学就要求我们不单单是要上好每节课,让孩子们画好每一幅画,而是要把美术教育作为促进儿童健全发展的一种工具,通过艺术的教育帮助儿童发展人格,根据不同类型的儿童进行不同的学习指导,以发展儿童的个性。同时还应特别重视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把孩子的发展作为美术教育的目的,这与目前我国的人才素质教育相吻合。

美术教育不是只局限于学校,更渗透到每个人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通过我们的教学能让孩子在学习中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感受的艺术的美。让孩子学习美术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更是为了发展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逐步形成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感知力;进一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提升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们想象力和创造力,表现个性,展示孩子自己独有的彩色人生;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孩子的恒心和耐心等等。美术教育是最具有培养人的潜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育。美术教育在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感性思维、形象思维等思维活动方面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学习中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爱美术,好美术就又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了。

一、让孩子在教学中学美术,好美术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通常借用原始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让孩子们感受美术,通过“看”“捏”“画”“剪”“粘”等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让孩子深切的感受到他们在学美术,玩美术,游戏美术,甚至是享受美术。这一切的过程孩子都在感受美术课的美。引导孩子对生活中的事物多看多想。俗话说“见多识广”鼓励孩子多观察周围事物,既能发展孩子的审美意识,还能使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美,让生活教孩子学习美术。作为指导孩子学画的美术辅导用书,也是孩子的“良师益友”。看一看、学一学,可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了解别人的同时也了解了自己。但购买这类书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学习现状,按需购买。学习时要合理安排作画时间,使作画时间符合孩子的生理、心理规律。孩子年龄越小,越容易疲倦和注意力分散,应避免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机械作画,一味强迫孩子长时间作画,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还会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学习中我也会把握适时适度的激励与表扬孩子。赞扬可以提高人的自信心,有利于意志的锻炼。特别是对孩子,更要要留意他们在美术学习中通过努力表现出来的点滴进步,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赞扬。温存的微笑、亲切的抚摸、友好的合作,对于孩子都是一种鼓舞。当孩子画的不成功时,不急不躁,给与鼓励,赞扬孩子是为了鼓励孩子,能让孩子增加自信,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抽时间教师要带着孩子多写生,让美术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让生活丰富自己的美术素材,这样孩子的美术学习会乐在美术的体验中。比如:看电视或者电影特别是唯美的动画片,既激发了孩子的学美术兴趣,又学习了片中的美术作品。

在学校我会让孩子多观察校园中的美,并且留意随着时间的改变校园中的景色也会有所不同,感受学校美的文化,进而喜欢美丽的校园,喜欢美丽的学校生活。

二、让孩子在生活中学美术,爱美术

在日常的学习中,常常利用让孩子准备教学材料的机会,让孩子通过观察,探索收集,把我们美术课可能用到的材料,可以利用的废旧物品,精美的包装盒,颜色亮丽的包装纸,卡通动画中每个人物的独特造型,美丽的场景,以及优美的音乐。都是孩子们学习美术感受美术的最佳教具。生活中还提倡和要求家长陪孩子学美术引导孩子在生活中要随时随地发现一些值得赞美的东西和孩子一起探讨,一起欣赏。引导孩子对生活中的事物多看多想。俗话说“见多识广”鼓励孩子多观察周围事物,既能发展孩子的审美意识,还能是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美,让生活教孩子学习美术。比如在休息日时家长可以带孩子走出平常狭窄的视线范围,去参观动物园、展览馆,游历名山大川,或是去田野、树林走走看看,这样孩子就能更多的接触美得事物,提高审美能力,并且积累美术素材为绘画打下夯实的基础。在校外让家长多陪孩子去田野,去乡间小路,去村边的小河感受家乡的美。时刻让孩子关注周围的事物,锻炼一双搜索美的敏锐的眼睛,让美术丰富自己的人生。

孩子对美术的学习是一个“马拉松攻坚战”,学好美术“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让孩子学美术,老师,家长和孩子都应该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态度。在学校的学习中更要全面学习,各项兼顾,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美术方面的书籍,提高孩子们的美术学习能力和绘画能力。

三、在成长中学美术,创作美术

篇4

关键词:教师;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健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事,要培养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当然,如果从小就养成不好的习惯的话,也会阻碍孩子的一生。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了分析。

一、在学习方面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其实家庭教育对他的影响应该是最大的,但当孩子步入幼儿园后,学校的教育自然也应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家长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幼儿园,首要的目的是让其学习知识,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了教师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保持耐心,用词准确

幼儿一般指3-6岁的孩子,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身心尚未发展成熟,对于知识的掌握速度和程度自然不如大孩子来的快,因此,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教师有耐心,并且要注意用词。例如,让孩子们学习数字或者认识颜色和小动物时,教师应该时刻保持耐心教育,尤其是一些抽象的事物的学习时,教师更应该如此。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弄明白,只有当他们真正理解了,才能更进一步的记住,这样教师才能达到教授的目的。

(二)举一反三,巩固提高

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想象力和好奇心都非常强,身为教师应该利用儿童的这一特点,让他们将学会的内容进行举一反三,不仅可以巩固其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能力。如昨天学习了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个颜色,在今天学习新课之前应该花几分钟的时间来复习,并且让他们分别说出每一种颜色所代表的水果或者是事物,以此巩固提高。

(三)方法得当,善于鼓励

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同时幼儿的想象力也是人的一生中最丰富的时候。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抹杀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不厌其烦的耐心回答;对于孩子们的想象力,教师也应该鼓励支持,让其大胆去想象。

二、在生活方面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有一些老师认为,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应该是家长的责任,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以他们知识。这个说法显然是不科学的。小孩子在幼儿园,最应该学习的就是生活中的习惯。曾经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孩子园。”接着他又说:“在那里,我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碰;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道歉等等。”[2]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尚未懂事的幼儿,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以下几点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

(一)发现孩子们的优点,并及时鼓励

学龄前的儿童由于年龄原因,其身体和心理还处于尚未发展成熟的阶段。因此需要教师细心观察每一个孩子的一言一行,发现其优点,并及时鼓励,同时也应该指正其缺点,才能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二)为孩子们树立良好的榜样

幼儿具有思维形象具体、好模仿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儿童在日程生活中的点滴闪光思想,及时发现,及时提出,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在寓教于乐中培养良好的习惯

幼儿尚处于思维开放的时期,导致其没有忍耐力,不能长时间专注一件事情。所以,基于儿童的这一特点,教师应该把生活中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在游戏中或者是相对欢乐的氛围中体现出来。

总之,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在一个人的小时候养成,这样才能让其受益终身。 所以,身为幼儿教师,有义务更有责任帮助每一个儿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会利于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儿童健康的成长来了,我们的社会才会健康进步,从这个角度来看,幼儿教师的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悦.中国孩子的成长方案[M].北京:蓝天出版社,1999.

[2]方洲.个性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3]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潘日文,侯桂兰.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篇5

我国目前的幼儿美术教育,存在着两大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很多家长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美术能力,注重对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通常情况下,家长都以成人的审美观来判定孩子作品的好坏,这常常会挫伤孩子学习美术的积极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另一方面,很多幼儿培训机构以盈利为目的,忽视了对孩子的实际培养,甚至有些机构会任用一些缺乏专业美术知识的人员任教。教育人才队伍的问题,导致幼儿的美术教育缺乏系统性、理念性,不利于孩子的美术基础培养。如何真正培养幼儿的美术能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探讨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基本概论

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先生在创立生活教育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它的主要理论包括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双眼、解放孩子的大脑、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嘴、解放孩子的空间和解放孩子的时间。通过解放孩子的天性开发孩子的智力,使孩子的性情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鼓励孩子用大脑思考问题,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培养他们动手的能力,打破对孩子的传统教育模式,通过脑手并用的方式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对幼儿美术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创造教育强调解放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在美术教育方面,孩子的想象力可以创造出成人无法想象的东西。一是解放孩子的双眼。强调要摘掉孩子的“有色眼镜”,用真实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打破传统的脱离实际的教育方法。这在美术教育方面尤为重要,让孩子通过最直观的方式认识世界,可以让孩子在观察世界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画笔画出世界的事物,培养他们发现美好和欣赏美好的能力。二是解放孩子的大脑。只有解放了孩子的大脑,才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解放大脑就是要把孩子从传统的成见和结论中解放出来,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解放孩子的大脑,能够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孩子有充分的想象力对幼儿的美术教育也是十分有利的。三是解放孩子的双手。对于美术教育来说,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是很重要的,必须打破传统教育方式中很少让孩子动手的教育模式。在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让孩子对美术有一个初步的、系统的认识。四是解放孩子的嘴。疑问是创造的起点,在教育过程中要鼓励孩子们敢于提出他们对美术教育的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只有开发他们的创造力才能使他们在美术创造上有无限的可能性。五是解放孩子的空间。我国的幼儿教育基本上都采用传统的室内教育的模式,但是自然界是无比广阔的。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因此,要增加孩子与自然接触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更加宽广的平台。六是解放孩子的时间。现在的父母十分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这本来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情,但也过度的培养使孩子可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会导致幼儿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因此,要解放孩子的时间,给他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三、如何实施幼儿美术创造教育

美术教育的理想状态就是要解放孩子的天性,而当前幼儿教育要达到这种状态,任重而道远。首先,要建立专业的幼儿美术教师团队。目前幼儿教育的教师来源广泛,幼师师资队伍建设没有严格的甄选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也缺乏专业性。美术教育是具有很强专业性的教育科目,因此,要通过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系统的培训建立其美术系统的认知。要让教师认识到解放孩子天性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解放孩子的天性。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才能使孩子们在幼儿园开始接触到专业的美术教育,发挥孩子在美术方面的创造性。其次,教师要树立热爱学生的观念。对于美术教育来说,要通过教师的爱让孩子们认识到世界的美好,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幼儿的审美,尤其是在幼儿美术中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用爱去引导孩子,对孩子在美术教育中提出的各种疑问、想法都不要抱有成见,也不要偏爱某一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要用真情去爱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孩子美术方面的教育,对孩子的长远教育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篇6

关键词:幼教;班主任;职责;艺术

1 幼教阶段对学生的重要性

“幼教神圣”的观点蕴涵着人们千百年来对早期教育价值的一种经验认识,也蕴涵着当今科学对“人之初”所具有的巨大发展潜力的解读。

有一个经典的故事已被多次引用:

1988年,巴黎。75位历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相聚在一起。席间,记者问到其中的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后答道:“在幼儿园。”众人将吃惊的目光投向这位老人。记者继续追问道:“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老人平静地回答:“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些。”[1]

有一句经典的中国民间老话叫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以前常常挂在老人嘴边而后来渐渐被人遗忘的话,被现代科学证明它揭示了人在社会环境中逐步成长的规律,道出了早期发展在个体终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涵盖了学前教育微妙而神奇的功能。

学前期是人脑和认知发展最迅速、最重要的奠基时期。据联合国儿基会提供的资料表明:三岁左右儿童的脑重为成人的2/3,7岁时已基本接近成人,人脑细胞的70-80%是3岁前形成的。[2]如果把人在17岁时所达到的智力水平定为100%,那么有50%是在0—4岁期间完成的,4—8岁期间再完成30%。所以,儿童在8岁之前,尤其是3岁以前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这一阶段的发育为今后的健康、生长和发育打下了基础。在这一阶段,儿童学习的速度比其他任何时期都要快。如果婴幼儿受到充分的、关怀、鼓励和智力刺激,并保证合理的营养和良好的健康护理,那么,他们发育和学习的速度会更快。

学前期也是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造力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缺少丰富多彩的适宜的环境因素的刺激,这些品质的形成将大打折扣。“幼年期持续的早期经验的剥夺将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出现减缓甚至停滞现象,并构成终身性的永久伤害。”[3]学前教育不仅对个体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整个教育事业影响巨大。

2 提升幼教班主任工作艺术的方法

教师应当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向幼儿教师提出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要求。教师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进行观察分析,把握随机性教育课程的生成是支持、引导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尤其是班主任,更是班级管理的基础,作为班主任首先应该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关心每一位幼儿,尽职尽责,持之以恒,讲求方法,用一颗爱心来滋润每一个稚嫩的童心。根据笔者的教育实践,要想当好一个幼教的班主任,需要不断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努力:

2.1 注重对幼儿的情感培养

郭沫若说过:“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情感教育、美的教育入手。”由此可见,对情感的培养十分重要。懂得爱的孩子,更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懂得爱的孩子更能理解别人的想法和爱。他们会爱护公园的花草树木,会关心生病的小朋友,知道爱图书和玩具,给爷爷、奶奶捶背;能用行动感谢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记得母亲节那天,我对全班小朋友说:“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他们回答说:“母亲节。”“那么你们准备送给妈妈一个什么礼物呢?”此时小朋友们七嘴八舌说个不停。第二天,有个小朋友对我说:“老师,我送了妈妈一个吻。”接着孩子们都跑过来告诉我,有的送花,有的送贺卡,有的送小礼物。我说:“为什么要送妈妈礼物?”小朋友们说“妈妈养我们很辛苦,我们也要关心妈妈。”通过这次活动,小朋友们学会了如何去爱妈妈、如何去感受爱,感悟亲情。教师对幼儿情感方面的培养要利用各种节日进行教育:国庆节,教育孩子爱祖国、爱人民;长辈过生日,教育孩子要尊敬老人;劳动节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春节为家人说说祝福话,制作小礼物,做力所能及的事等。只有这样,对孩子们的情感培养才会有很好的效果。由此可见,情感的培养来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要善于引导孩子,用他们的亲身感受和言行来表达出感情。

2.2 注重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针对幼儿创造想象活动的特点,幼教班主任可以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幼儿创造想象能力的方法。

首先,要引导幼儿学会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幼儿的表象。表象是想象的基础,表象贫乏,想象也会枯竭。正确使用直观教具,引导幼儿广泛深人地观察和分析事物,就能不断丰富幼儿的创造想象能力。例如,在观察与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逐渐形成地形与地貌的鲜明而生动的表象,这正是幼儿形成对外部世界丰富想象的基础。

其次,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力的大门。想象和思维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多问“办什么?”大胆探索,发展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可以逐步打开想象力的大门,发展幼儿创造想象的能力。比如向幼儿出示一幅图画,画面上是一个人有奔跑的形象,然后让幼儿尽量多地猜想这个人为什么奔跑。诸如此类的教学设计都十分有利于促进幼儿创造想象能力的发展。

第三,应灵活地引导幼儿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幼儿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以数的教学为例,在幼儿期可给儿童传授数的概念,但是这种传授必须结合幼儿想象的特点,同时又适当高于幼儿的想象能力,使幼儿建立起具有一定抽象性的数的概念。在这个时期的教学尤其应强调启发性。

第四,童视游戏的作用。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就是游戏,游戏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推动儿童创造性想象能力的发展,允许儿童自由地探索各种客体,解决问题。伯莱纳曾经指出,游戏是激动人心的、使人得到愉快的活动,因为它是满足探索内驱力的一种途径。幼儿对游戏方式的选择和喜爱程度会不断变化。一般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加工能力的提高,儿童就喜欢在游戏里增加复杂的、新奇的对象与情境。如果一个游戏太简单了,太熟悉了,就唤不起幼儿去探求它的兴趣,反而会感到厌倦。但如果游戏太复杂了,那又会使儿童受压,感到不耐烦,那么创造想象能力也就不可能得以促进。所以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出难易适当、科学有益的游戏来引导儿童参与,从而启发幼儿进行丰富的创造想象活动。

2.3 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与心理素质

给孩子全面的生活感受,决不只限于给他们快乐的、有趣的、温暖的、舒适的、成功的、满足的、安全的、光荣的种种心理体验,对于孩子,虽然应该以获得以上正面的生活感受为主,使之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勇敢和自信,但幼儿不可能没有生活的磨练和挫折,在一定程度上感受些困难、失败的经历,产生一些做错事的恐慌,承受一点病痛的折磨,接受适度的批评和冷落,甚至有时候要经受与父母分离之苦。有些时候孩子不愿干的劳动还是要让他坚持,有时候强烈的欲望还是要教他克制和忍耐,同时要适当地让孩子单独生活,忍受孤独,吃一点苦。这些生活都是很必要的,因为如果只让孩子在温室中生活、糖水里泡大,只让他感受到满足和如意,那么他所感受的世界是平面的、贫乏的、浅薄的,“人在福中不知福”的情形,就产生于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不过在给孩子负面的生活感受时,应该有方法,例如,让孩子提很沉的一桶水和保育员一同打扫教室卫生,孩子提不动时,脸上就会露出很吃力的样子,同时也感受了这种较困难的劳动,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感受。当然,不要超出孩子的年龄和心理能承受的范围。只要在适度的范围内并施之以正确的引导,就可发展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扩大视野,丰富其认识,增强其心理承受力。

身为班主任,可以要求孩子冬天早起床、早锻炼,感受寒冷;身为班主任,可以要求孩子打针时不哭,感受如何克服疼痛;身为班主任,可以要求家长有意识地让孩子到大雨下淋雨,让孩子感受“落汤鸡”的滋味;有的家长鼓励孩子独自上幼儿园,获取“离巢”的感受,从而战胜胆怯;身为班主任,当孩子犯错误时,可以让他接受的批评。这些,也就是所谓的“磨练教育”。人的心理成长和心理健康,是需要接受一定的磨练和多种感受的。

2.4 在班级活动中使孩子获得进步

现在的独生子女,头脑灵活,思想独立,个性鲜明,敢说敢做,我们班的孩子特点也很明显。他们很活跃,喜欢表现自己,自信心强,上进心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骄傲,娇气,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表扬,听不了批评,不能虚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等。针对这些问题以及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我在班上就开展了绘画比赛、歌唱比赛、数学智力大比拼、红花评比活动,以此鼓励、强化文明行为及良好习惯的形成,这个活动从文明、守纪、好学、勤劳、特长五个方面进行评比。每个方面都制定比较详细的要求,例如,守纪花就是在课前准备好,若上课不挨老师批评以及排队、集会守纪律就可以得到一朵守纪花,其中文明、守纪、好学花评定的时间是每周五下午评乖孩子一次,每个孩子相互观摩,暗暗竞争,也可以让家长们在接送孩子时有所了解。另外,为了使这个活动得到家长们的支持,我们班给每一位家长一封公开信,让家长了解此项活动,特别是守纪内容,要求请家长们以鼓励为原则,督促孩子们上课守纪律,认真听讲,对那些调皮、好动的孩子多提醒、多鼓励,这样每节课后,对表现特别好的孩子发千纸鹤。奖励办法就是用不同颜色的千纸鹤作为不同层次的奖励。每一次颁发千纸鹤,都作为一次孩子们相互交流的机会,让进步的孩子说说自己如何克服缺点、获取进步。这个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由此可见,孩子们的进步离不开好的班级活动。

总之,幼教班主任的意义也因其角色的转变而转变,需要改变那种主宰的、冷漠无“情”的、高高在上的教育,着力于无痕迹的帮助,引导式的动情教育。既把握情感的培养,在培养积极、快乐的感受的同时也有意识地进行磨练训练和挫折训练。在丰富有益的活动中扮演观察者的角色,做到心中有数。通过活动,尊重幼儿、理解幼儿,与幼儿忧乐与共,共同进步。言传身教,和幼儿一同学习,一同游戏,一同探究,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伙伴。

参考文献

[1]万迪人:《现代幼儿教师素养新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7页。

[2]陈晓蓓:《关注生命的开端》[N].《中国教育报》,2005年5月30日。

[3]陈勇:《早期教育大脑印记持久》[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1月28日。

[4]续梅:《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N].《中国教育报》,2003年10月16日。

[5]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秘书处:《支持幼儿教育事业》[J].《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通讯》,2004年第3期。

篇7

音乐教学学前教育有效结合促进作用一、音乐教学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欣赏,使学龄前儿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在美的形象与情感熏陶下,在身心愉悦的享受中,使孩子们的审美情感得到培养和发展,进一步促进他们健康趣味的提高,为高尚道德观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条件,获得一种精神人格的净化和升华。学习音乐使孩子终身受益,音乐是一首与人生相伴的赞歌,音乐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这种音乐艺术上的天赋,只有我们这些伟大的人类才有资格与之共享。它是孩子们享受快乐人生的源泉,它又是我们每个人走向成熟的翅膀。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以音乐教学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艰巨、复杂的实践活动。在人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影响因素很多,又因为心理的内在性,其健康与不健康的表现不是那么容易判断,心理健康的维护、预防和治疗工作都有一些特殊的困难。音乐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途径,目的是使孩子们在音乐中轻松缓解心理压力,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新世纪的音乐教学责无旁贷地分担这一重任,在培养音乐能力的同时进行有效地渗透,以充分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为塑造品格健全的新世纪接班人做贡献。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对孩子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它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思想觉悟,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在提高儿童的审美修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为将来的心理素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孩子们感知生活的美,体验生活的快乐。音乐教学活动正是这样通过它独特的表现方式,艺术地将各学科领域整合起来,达到对幼儿情感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

二、发挥音乐教学对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显示出它对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众多音乐教师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深深地体会到,音乐不仅是情感的艺术,而且对儿童智力的开发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儿童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与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音乐教育有利于儿童健康情趣的培养,音乐可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缓解他们的各种负面情绪,已经得到了很多心理学研究的证实。音乐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过程中有着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专家认为,年幼的儿童很难通过语言识别和表达同时存在的两种情感,而这种情感在诸如父母离婚等情景中是普遍存在的。对于父母离婚,儿童既会感到悲伤,也会觉得是一种解脱(大多数离婚的家庭之前就存在很多冲突和矛盾)。对于儿童无法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这种情感,音乐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释放。对于儿童,由于语言的匮乏和个性原因,非言语的治疗方式往往比“谈话疗法”更有效。 音乐教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音乐教育和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和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孩子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从内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使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从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补救性和预防性两项任务。补救性教育主要是对在心理素质或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问题的孩子进行专门的帮助、辅导、咨询、治疗,使之得以克服,是矫正性的;预防性任务,侧重预防不健康、不正常状况的出现,增强其“免疫力”,重在“防患于未然”。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预防性和矫正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结合的。

三、在音乐教学中实施道德修养教育

利用音乐教学手段,将德育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形式之中。结合教材中的多元文化,通过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结合教材做音乐游戏。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它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有助于培养儿童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如“捉迷藏”“小青蛙找家”“跟我一起去旅行”“数”等游戏,不仅使孩子们感受到愉快的音乐气氛,而且还从游戏中受到启迪。结合教材做律动、歌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幼儿小班同学的喜爱。它通过形体动作表现音乐,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理想,如把各民族音乐用这个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而集体舞表演更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从音乐的印象中去感受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凭听觉直接感受音乐说表达的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喜悦、欢乐、悲伤、愤怒、呐喊、幽默等人类所具有的真善美的情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从情感上、精神上理解音乐的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也是德育教育所要达到的。我们只要在音乐教学时候,充份挖掘教材中所寓含的德育因素与健康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孩子们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不仅要让儿童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使他们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通过教材中所寓含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等,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幼儿高尚的道德品质与健康的心理,最终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效果。

四、在音乐教学中发挥审美教育功能

在音乐教学中充份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指出:“当艺术被看作艺术,而不是社会或政治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了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就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征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为非艺术的目的服务,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雷默明确指出艺术教育首先应发挥其审美功能,至于其它非艺术的目的只是审美功能的附庸。由此可见,音乐的审美功能应放在其育人功能的首要位置。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儿童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孩子们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在教大班孩子们学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在幼儿园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真正做到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五、音乐可以开拓儿童的想象空间

音乐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音乐可以丰富孩子的头脑,扩大想象的空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使儿童在没有压力、天性舒展的状况下,给想象力以无限驰骋的自由空间,使创造力得以迸发、显现。一段音乐,一个动人的故事!想象是将积累的表象加以改造。因此,必须开拓想象的空间,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能在一个广阔的天地里翱翔。音乐可以在拓展想象空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艺术活动直观具体,易于被学生接受,艺术活动又有非常大的自由,能通过活动的过程把想象现实化,可以为其他创造性的活动建立起模式。在音乐活动中,孩子们的音乐听觉感受力、音乐控制力、音乐情感、音乐记忆和想象力才得到锻炼和发展,良好的素质转化为创造能力,而且可以让他们自由自在的想象创造。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和前提,我们应让孩子乘着歌声的翅膀,在想象的空间自由翱翔。

六、结束语

音乐是一门艺术,也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学前教育中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科整合这一特点,利用音乐教学启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儿童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能看到“画外之景”,在音乐鉴赏教学中,也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配合,从孩子们自身条件出发,引发创造性思维,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综合能力。作为幼儿园音乐教师,应充分利用音乐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活泼健康、乐观向上的的情绪,促进智能、情感和意向和谐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时敏,于惠敏.音乐活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J].2000,21(4):293.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3]陈鹤琴.音乐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性.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

篇8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孩子思维能力锻炼的黄金期,希望能帮到你。

在宝宝出生的那一刻,他就开始认识这个世界,也在开始学习并运用思维来思考东西。

逻辑思维能力是孩子智力活动能力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因而逻辑思维能力是孩子成才最重要的智力因素之一。逻辑思维能力在一个人一生的任何阶段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儿童发展的早期,如果父母注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这对于孩子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性的作用。

人的逻辑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即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依次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对于6岁以前的孩子来说,这个时期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萌发期和关键期,所以,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从小就开始发展的,要让孩子更聪明、更胜人一筹,从小就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变得相当重要了。

0~3岁:动作思维为主在这个阶段,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孩子只有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进行思维。比如说,孩子常常会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

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生理、心理发展都不完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往往都是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做起。

首先,理解数字的基本概念。这个阶段晚期的不少孩子,就已经能够从1数到10了,甚至能数得更多。父母在教孩子数数时,不能操之过急,应多点耐心。让孩子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用手摸物品,这些物品可以是珠珠、碗、豆豆等。因为孩子能够用手触摸到着物品更加能引起孩子数数的兴趣。

其次,学习分类法。引导孩子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东西,归为一类,可根据物体的颜色、形状、用途等不同的标准来分类。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寻找归类的标准,即事物的相同点。这样也能够使孩子注意事物的细节,增强孩子的观察能力。

这时父母们要注意的是,应该根据这个时期孩子的发展特点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对物体进行归类的时候,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动手把同一类物体摆放在一起,之后再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重新归类,引导孩子动手操作。

再次,让孩子了解顺序的概念。这种学习有助于孩子今后的阅读,这也是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这些顺序可以是从大到小,可以是从硬到软、从甜到淡,同样也可以反过来排列。如家长可以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让孩子动手把苹果按大小排列起来;或者拿来软硬不同的东西让孩子按照软硬度来排列。

当然,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有许多可以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式和方法,也同样有许多内容可以有助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如让孩子掌握左右、前后、里外等的空间概念。其实,只要父母善于发现,拥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就一定可以在生活中逐步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3~4岁: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过渡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所以,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就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他们已经能摆脱具体事物或行动的束缚,能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虽然这个时期的动作思维仍然占很大的部分,但是形象思维也占了相当的比例,孩子的思维活动已经可以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了。

在这个时期,如孩子数1~10的数的时候,刚开始可能要依托或借助一些具体的物体(如10个珠珠等)才能完成,但是只要父母注意引导,就可以逐步地过渡到用眼睛“默数”的程度。这其实就是一种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的简单转化。

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父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逐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培养简单的看图说话的能力。在认数1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说出带有数量的一句话;在认数2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孩子说出带有数量的两句话;依此类推,逐步提高难度。在加法的学习中,通过展示图形,使孩子说出2句或者3句话等等,通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加法意义的认识,同时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这也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使思维的眼睛,孩子通过观察获得表象,又通过观察进行比较异同,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如大小观察、种类观察、颜色观察等。观察有序能促进思维有序,使学生考虑问题有条有理,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同时使语言表达趋于条理化,促进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所以,观察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再次,动手的能力的培养。这个时期的幼儿已经从动作思维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但是思维仍然离不开动作和表象,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促进思维能力的萌发。

其实,培养这个时期的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许多的方法,父母要能够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4~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4~6岁的孩子思维已经能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对于事物的理解也发生了各种变化。首先,从理解事物个体发展到对于事物关系的理解;其次,从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过渡到主要依靠语言来理解,譬如当你用语言向孩子描述事物时,一般情况下他都会理解。

第三,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不停留在对事物的简单表面的评价上,现在已经开始对事物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早期的孩子在看电视的时候,他只能简单的分辨出所谓的“好人、坏人”,这时他已经能知道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还会用各种理由来说明他的看法。另外,这个时期孩子的思维已经能够从事物的外表向内部、从局部往全面的深度去进行判断和推理,并且在不断地加深。

其实,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 家长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很多事情来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逻辑思维是一项高级的智力活动,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实际操作中,父母可以多加利用。所以,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1.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使孩子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的孩子遇到各种疑难问题,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而有的孩子还处在自己思考的过程时,有些家长就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诉孩子了。这样,虽然当时解决了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

因为家长经常这样做,就会养成孩子依赖家长的习惯,而不会自己主动去寻找答案,不可能锻炼出独立思考的能力。高明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告诉孩子寻找答案的方法和途径,启发孩子了怎样去想、去分析,怎样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怎样看书,怎样查参考资料等。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自豪和成就感,他的思维能力也会逐步提高,从而产生新的动力。

2.讨论、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在孩子的生活中、学习中,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家长应引导孩子并与孩子一起共同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个过程中,需要分析、归纳,需要推理,需要设想,需要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

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所以,在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时候,家长同时也应该有意识的帮助孩子学会一些基本方法,以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较快提高。这些基本方法包括: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等。当然父母不能只是用泛泛而谈、过于理论的方法来指导孩子,应该在具体的生活情景或者例子中,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向孩子讲解和引导才行。

3.丰富孩子的知识孩子的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会越活跃,因为丰富的知识也经验可以使孩子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等,使逻辑思维灵活而敏捷。以化学家门捷列夫为例,他之所以能发现和创建元素周期表,这是不仅仅是因为他深通化学知识,而且他还对物理、气象等科学领域都有涉猎,从而才能科学地制定出在人类化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元素周期表。

同样,如果孩子的阅读能力有限,家长可以多给孩子买一些动画书、卡片、通俗易懂的故事书,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找一些动脑筋的故事书籍,如寓言故事、科普性读物等,常常拿出来和孩子一起讨论,这样就能提高活跃孩子的思维,提高他们进行积极的逻辑思维的兴趣。

需要指出的是,家长在向孩子传授知识的时候,应该立足于让孩子对这些知识充分理解,这是提高孩子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因为孩子不理解的东西,是很难去进行积极的思考的。所以,有目的的扩大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知识也是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见多识广,孩子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地开展起来。

4.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孩子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到其兴趣的支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不断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因为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是逻辑思维能力的来源之一,只有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的孩子,才会引发其对于更多的事物思考。

因此,家长在指导孩子进行思维活动时,应该一方面根据孩子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另一方面,要善于激发孩子对于事物的兴趣。

5.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思维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的,接着便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训练过程,所以说问题是思维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大脑就会积极活动,从而有效地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知道,年幼的孩子总会提出各种稀奇古怪、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当孩子爱提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时候,家长要跟孩子一起讨论、解释这些问题,家长的积极主动对孩子影响很大。如果遇到家长自己也弄不懂的问题,那么家长可以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获得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其实可以给孩子提供很好的榜样,引导孩子遇到问题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这也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对于这个时期的幼儿,家长也可以在生活中经常对孩子提出一些问题,或者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所以,家长应鼓励孩子对客观事物进行提问和思考,尤其是当孩子凭自己的经验作出了判断,并发表意见的时候。这样能使孩子对客观事物的浓厚兴趣转变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因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能极大地刺激孩子的大脑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6.利用想象打开思路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它能为逻辑思维的飞跃提供强劲的推动力。因此,要善于对孩子提出各种问题,让孩子通过想象来打开思路。物理大师牛顿在苹果从树上掉下现象中引发出想象,最终研究出万有引力律。某物理学家在评价爱因斯坦时说:“作为一个发明家,他的力量和名声,在很大程度上应归于想象力给他的激励。”这些都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想象的重要性。

其实,对于家长来说,要孩子发挥想象并不难,关键在于家长随时随地的启发,生活中只要家长善于发现,善于抓住时机,就一定能够非常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比如,当看到小汽车圆圆的轮子时,可以让孩子想象一下,圆的轮子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家长提出任何具有想象意义的问题,孩子们的回答都可能千奇百怪,也可能大大出乎家长们的预料,在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能嘲笑孩子的创意,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家长所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

其实,以上各种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只要经常使用,运用得当,就可以有效的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只要父母做个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利用各种时机,就一定能够有效地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9

少儿好口才的重要性:

1.幼少儿口才训练可以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与写作能力. (因为先语而后文,能讲必会写).

2. 幼少儿口才训练可以提高孩子讲普通话的水平.咬文爵字,发音更标准,吐词更清晰.

3. 幼少儿口才训练可以激发孩子强烈的阅读兴趣.

4. 幼少儿口才训练可以培养孩子敢于当众表达的胆量.

5. 幼少儿口才训练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背诵演讲稿与好文章越多,记性愈好.

6. 幼少儿口才训练可以直接提高孩子的说话水平与演讲能力.

7. 幼少儿口才与当众讲话训练可以克服恐惧感,改变孩子胆小害羞与内向的性格.

8. 幼少儿口才训练可以培养孩子故事的编创能力,丰富想象力。

9. 幼少儿口才训练可以培养孩子口脑协调的能力.

10. 幼少儿口才训练可以提高孩子说话的连贯性与条理性,增强逻辑能力.

11. 幼少儿口才训练可以激发孩子的思维与随机应变的能力.

12. 幼少儿口才训练可以增强孩子自信心;

13. 幼少儿口才训练可激发学生孩子的表现欲望,培养新兴趣,有助于戒掉网瘾与不良嗜好.

14. 幼少儿口才训练让孩子更有自己的思想,观点与主见,不再盲从.

15. 幼少儿口才训练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商,情商,财商与逆境商数

16. 幼少儿口才训练可以提升核力-------自我控制与控制别人的能力,这一点极为重要,一个具备自我管理的人,他就能控制自已的思想,行为,情绪,目标,时间,金钱与他人,他的事业必然是非常成功的,生活必然是井井有条的.

17. 幼少儿口才训练可以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顽强拼搏的精神,而且学习会更勤奋,身心更健康,外表也会更美,更活泼可爱.

18. 通过经常的各种表现,让家长老师与自己更能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的地方,从而提前确立孩子的人生奋斗的方向,少走弯路,就能争取早日成功.

19. 幼少儿口才训练可以让小孩现在与以后更会与人打交道,使人际关系更和谐,拥有更快乐与幸福的人生.

20. 幼少儿口才训练可以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开发主持相声小品等表演天赋.

21. 幼少儿口才训练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艺术素养.

22. 幼少儿口才训练可以培养孩子优雅大方的气质,心理比生理更早熟.待人接物更从容自然.

口头表达的优劣对以后语言的发展,对学生时代的学习以及未来的工作都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口头表达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它为儿童学习社会经验,形成道德品质提供了基础。口头表达能使孩子学习能力增强,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和对他人语言的理解能力也能够明显提高,并且有利于孩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提升,让孩子勇于表现自己,培养孩子的领导力,有效增强儿童自信心,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抓紧对儿童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把握孩子的关键期进行教育。

您的孩子是否胆小内向,不善于口头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对写作也毫无兴趣呢?儿童口才培训将从根本上解决这方面的实际问题。儿童口才培训的目的是让儿童从不敢说到敢说,再到会说和巧说,以至到说写结合,善于表达和与人沟通,达到有效说话和写作的双重能力。通过训练,儿童的口才能力表现在: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当众讲话自信、吐字畅晰、流利;学习兴趣提升,迅速提高专注力、记忆力、表现力、思维能力,显示出高于同龄少儿的超长特征;写作能力提升,“说”的能力强,写的能力一定比较强;心理素质增强,语言潜能开发同时激发视觉潜能和听觉潜能;幼少儿心理素质增强等各个方面,综合能力随之迅速提升!

“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纵观古今中外,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人际交往的频繁和扩大,口才艺术实际上已成为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儿童时期就开始口才培训,也应提到各位家长的日程上了。

口才比文才重要

所谓“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误国”,可见口才的重要性。若要判断文才与口才谁更重要,其关键在于:两者兼备的前提下,谁在社会实践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符合社会的需要和趋势,使自己更便捷有效地介入社会。从这一点上来说,口才比文才拥有更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口才的传播手段远比文才更为丰富有效:语气轻重的运用,言语的合理停顿,使口才比文才更有感染力。

首先,从个人层面来说,具有口才的人拥有更强的说服力,更能直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没有口才的人,有如发不出声音的留声机,虽然是在那里转动,却不使人感兴趣。口才好的人往往容易被人尊敬,而口才差的人容易发生被人冷淡遗忘。由此足以显示口才对于人生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口才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有成就的大企业家莫不具备这种艺术,律师、教师、演员、推销员等等,无一例外,同时孩子在课堂的积极发言,学校组织的演讲,作为班干部的组织能力,以后参加工作的面试,工作中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的能力,作为领导的当众演讲能力等,无一不显示了口才的重要性。。

篇10

关键词:家长;审美;心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237-01

一、孩子在美术学习中的心理过程

儿童年龄的不断增长,他的感知性也不断的增强,各种感觉能力不断提高,从5岁以后,儿童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可以按成人的要求,有意识地进行感知和观察活动。所以许多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是需要关注和引导的,其表现是需要别人协助完成绘画;在作画的过程中不停的询问自己画得如何,急切的想要获得别人的肯定;一旦老师表扬哪个学生画得好的时候很多学生会争相较劲,或是是模仿其画面内容。男生看到另一个男生画豌豆射手,自己也会在画纸上画出自己的植物大战僵尸。这个时期儿童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再创造能力,如果能在教育的过程中给予好的引导和肯定,对孩子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其中家长作为与儿童相伴时间最长的教育者,应该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儿童教育中起到良好的先导作用。

二、家长在孩子美术教育中的影响力是举足轻重的

每当离下课还有15分钟左右的时候,教室外面就挤满了来接孩子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孩子们也知道要下课这个信息,纷纷躁动不安起来,一个劲的要老师打分数,盯着老师到底是打了多少分,得了高分的孩子会马上拿着画给家长看,觉得分数满意的孩子也会很开心的向父母炫耀,没有的高分的小孩就会很伤心的跑过去和妈妈说。这样的情景出现过很多次,通过儿童的表现就能了解到家长或多或少的鼓励和批评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

有的家长会很认真的欣赏孩子的画,有的家长则是草草的看一下然后急匆匆地往家里赶,其实孩子最亲近的人是家长,家长给予中肯的表扬或者批评有助于引导孩子进一步的提高。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该给予细节上的肯定和批评,不能一概而论是好是坏。越具体越有利于儿童的理解,这样有利于儿童在绘画上更大的进步。

三、家长也需要和孩子一起学美术

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学美术不是单单指家长本身审美需要提高,作为儿童教育的角度更多是需要家长能够理解孩子的画,从而与孩子在绘画上建立更好的交流和沟通。艺术大师毕加索在艺术生涯的后半部分力图的像孩子一样画得天马星空毫无拘束。作为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看孩子的画,而不是站在大人的角度上来看,跟着孩子想象力丰富的画面融入到里面去,这样会发现孩子画作中对美的理解。有了长辈的理解和肯定,并给予一定的批评,这样他才会对绘画建立自己的评判标准,从而更进一步的去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

孩子对图画的理解有一定的阶段性,0~3岁的小孩属于涂鸦期,从拿笔乱涂,逐渐发展到手眼协调,把所画的符号和周围的实物联系起来,一边画一边嘴里还喜欢说话。4~7岁的小孩属于象征期,用象征的符号如圆圈、线段画人的头、手等。6~9岁为图式期,从简单的形态罗列到画出简单的情节和实物间的关系,这时的绘画形象鲜明,想象力丰富,能表现物体的基本特征。9岁以后进入写时期,能根据实物的特点作画,并注意立体的描绘。每个孩子大多要经过这几个过程,进展速度也不一样,家长培养孩子要根据情况量力而行,根据孩子的实力提出自己的预期希望。

家长在培养孩子美术学习时,应该多关注一些儿童的画作,对儿童绘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来评定孩子的画作会更为客观一些,更高一个层面上的要求就是家长应该在平日生活中多看一些经典画作并了解当代美术时讯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这样能够在根本上帮助孩子建立审美标准。

四、教育机构应该增设家长的美术教育课程

教育机构作为一种社会层面的教育组织,应该开设一些增加家长对儿童绘画理解的课程,帮助孩子学到绘画知识的同时,也帮助家长对儿童美术教育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反过来与对教师的美术教育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在教育中要“把孩子看成孩子”,“在他们心灵还没有具备种种能力以前,不应当让他们运用他们的心灵,因为它还处在蒙昧的状态时,你给它一个火炬,它也是看不见的。”我们在辅导孩子绘画中,必须按照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进行。如果指导不当,违背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用儿童暂时无法理解的知识和难以掌握的技能生硬灌注,强制训练,接受不了便横加斥责,那样会造成儿童对绘画产生厌恶和反感,阻碍他兴趣爱好的发展与提高。

而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往往忽视了家长对儿童绘画的审美培养,这样就造成了学校美术教育与家庭美术教育的脱节,严重时会造成教师和家长在教学观点上的分歧,给教师带来教学以外的麻烦。所以家长的儿童美术教育也是同等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