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的生物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多样的生物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多样的生物教学设计

篇1

一、个性化教育势在必行

(一)个性化原则

首先教学思想要个性化。教师在要求学生发挥自己个性的同时,自身也应该做出调整,在教学时,要彰显自己的个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学方法特异化。教师应该积极地完成新课改的要求,放弃以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善于利用实践活动、实验体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要求教师能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引导激发,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分生物小组,便于自己进行管理和观察,以小组的形式来发现学生。

(二)学生需要个性化

高中时期的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他们已经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想法,并不是单纯地去同意别人的结论。这个时期的学生追求成熟,有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各自的原则和学习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他们的这些特点,引导他们,而不是一味地去要求他们记住自己所讲的东西。而且,由于学生各自的学习能力不同,理解知识的时间有长有短,这种不统一就更加要求老师发现学生的特点,尊重差异性,并对学生加以引导,取长补短。

(三)生物学科需要个性化

我国长期以来,以师为尊,以老师为主进行课堂教学。但是生物是一门探索的学科,是一步步学习前人的研究,慢慢揭开世界神秘面纱的一门学科。生物的一个个发现都是因为科学家不断思考,持续探索所得来的。因此,教师在教授生物时,应该尊重学科特点,鼓励学生勇于思考,积极发言,提出质疑,和学生一起走过生物学的探索之路。

二、个性化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基数大

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足够了解,知道从哪方面入手来帮助学生发挥个性。目前的高中班级人数较多,即使教师想要个性化教学,也无法兼顾这么多学生,为了课堂秩序管理,学生管理,只能使用统一标准来判断学生。

(二)单一的教学评价

高中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采用笔试的方法,用成绩来评定学生。统一的答案、统一的要求只能抹灭学生的个性,学生只为了成绩来学习生物,教师也只是通过标准答案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这样的生物教学课堂带给学生的不是乐趣,而是应试压力。

三、个性化教育的改进方法

(一)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关于教学设计的理解,国内外都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国外学者认为教学设计是选出最优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拓展知识,也有人认为教学设计是一套规范的教学模式。我国的乌美娜教授认为教学设计包括教育问题的分析,教学目标的建立、试行结果的评价以及对教学方案的改进。在我国的高中生物课堂完全可以按照这些步骤来做,这样的教学设计更加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明白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不同,不可以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明白这种差异性后,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即为学生设立阶段性的目标,教学内容分层,不要求学生一步到位理解知识,使得教学目标具有人性化,具有弹性。为学生设立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目标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一个个目标而努力,而不是望而却步。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应该是灵活的、多阶段的、小组合作进行的。这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才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单一的课堂模式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个性化的教学需要老师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尊重每个学生,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二)鼓励一题多解

高中生对问题一般都有自己的想法,因此生物老师不应该将自己的方法机械地让学生重复,使用标准模板答题。比如在学习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计算家族某种病的得病概率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思维解题。这样的做法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生物问题的兴趣。

(三)完善教学评价

评价学生的标准不应该只以学生成绩为唯一标准,要全方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学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情感和状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白差异性的存在,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多样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养成爱思考爱探索的习惯。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从自身出发来发现问题。虽然教学评价应该尊重学生个性,但绝不能失去真实性,失去教学评价的目的。教学评价是为了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不断进步。

四、小结

高中生物教学需要教师进行个性化教育,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具有自我意识,具有差异性,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结合学生特点来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是因为生物是一门探索型的课程,它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求知。个性化的教学要注意教育原则,制作个性的教学设计,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用多样的教学评价来评价学生,尊重差异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教育的成功实施与教师和学生的亲密配合密切相关,学生愿意在教师引导下探索知识,教师愿意尊重学生,接受他们的劣势,并且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难题。

作者:张杨 单位:甘肃省西和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建军.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过程性评价多元化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育,2014,35(1):60-62.

篇2

关键词:等差数列;教育模式;创新思维;教学理念

数列,是一种典型的离散型函数,是高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在生活中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中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通过对数列知识的讲解,具体例题的分析和课后练习题的巩固,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思考、归纳数学知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后的练习过程中,在解决数列问题的时候,可以对其他类似的数学题进行触类旁通的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的重视数学数列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对教学设计不断的进行优化创新,对数列的基本公式和概念进行有效的传导,并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数学数列方法进行深层次的探究,重视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系统性的创新思维模式.

一、高中数学数列的应用简析

作为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列蕴含着灵活多样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具有极高的运用价值.例如,结合现代人们的生活需要,数列知识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生物细胞分裂、中国人口增长及密度、产品规格的设计等都会涉及到数列的应用.通过对数列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高中数学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足够的重视数列教学方法,不断的探究、创新数列教学方法,采用最有效最快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熟练地掌握数列概念的同时,能够充分、灵活的对其进行应用.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有紧迫感,成就感,还要让其在课下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分析.

二、高中数学数列教学的创新

1.数列教学设计的优化.数列、一般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是高中数学数列教学的主要内容.其中,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是数列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主要包括对数列的定义、基本特点、通项公式、分类方法、具体应用等知识点的学习.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学设计作为一种系统化过程,是用系统的教学方法将数列教学理论,同学习理论原理进行转换,使之成为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料的具体计划.创新理念的数列教学设计解决了“教学成果”;“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等问题,通过教学设计来解决教学问题,探究总结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形成新的教学方案.并在新的教学方案实施以后及时的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规划操作其过程程序,判断其实施的价值.这一过程也是教学优化的的过程,能够提高教学成果,创造出更加合理高效的教学方案.

(1)创新理念下的“数学概念”.对数学对象本质属性进行反映的思维方式,是

数学概念的要点.它的定义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指明外延的,一种是描述性的.对一个数学概念的学习,应记住其名称、了解其涉及到的范围、简述其本质属性并运用其概念进行判断.数学概念包括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和数列.在对这些陈述性概念进行设计时,设计者应对上述概念体现的概念特点进行表明.

(2)创新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是以关注学生的需要为基础的.为学生服务是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教师应当认识到,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接受能力、对同一数列概念的认识水平、认知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对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单单的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数列的运用规律及特点是不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教学方法更适合他们.不但可以尽可能的缩短教学时间,让他们掌握数列教学的基本内容,还可以通过课后有关数列的习题的练习,强化其对基本知识的记忆.对于接受能力不算很好的学生来说,简单的数列习题应适当的留给他们,让其自行的解决,对于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习题,老师可以直接的进行讲解,并帮助学生分析.从学生的具体需要出发的教学方式的创新,才能够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出现.

总之,数列教学活动的创新,数列教学方法的改进,没有永恒的教学模式规定.教师运用那种教学方法,以什么样的方式形式呈现出来,需要数学教师灵活的掌握.以学生为教育主体,不但要对教学内容特点特征进行考虑,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体素质,照顾到弱势群体.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选用合适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究创新高中数学数列的教学方法,使其既可以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嵇东升. 基于Moodle的高中数学混合式教学设计——以《等差数列》为例[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3).

[2] 朱达峰.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引入的十种方法[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3).

[3] 李春梅. 回归基础——例析2011年高考题中的数列问题对高考备考复习的启示

[J]. 中学数学,2012(15).

篇3

关键词:生物化学;高职检验专业;教学设计

为了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提出了“培养道德高尚,理论扎实,操作娴熟,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基础课程,也是检验专业重要的基础专业课。我院生化教研组对生物化学课进行了优化设计。

一、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定位

医学生物化学是研究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规律的一门学科。生物化学以生物学、有机化学为理论支撑,是检验专业重要的基础专业课。只有掌握它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检验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发挥检验专业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1.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职业教育“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综合素质为导向,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理念,生化教研组确立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首先是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的基本理论、生物学功能及理化性质;熟悉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及生化意义;了解代谢异常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其次是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具备生化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将理论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最后是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积极主动的工作热情;吃苦耐劳的品质及奉献与服务的精神;团队合作的意识。

2.优化教学内容

生物化学的课程特点是内容多、课时少,对理论、抽象、实践能力要求高。医学检验专业选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王易振主编,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卫生部规划的教材。该教材通俗易懂、理实结合,突出素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且涉及的内容和深度比较符合检验专业教学的要求。但知识结构层次不分明,有些知识过于陈旧、复杂。由此,生化教研组将整个教材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静态生化、动态生化、基因信息的传递、临床实践,同时对教学内容的顺序与课时分配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此外,为了突出重点、难点内容,降低知识点的理解难度,教研组补充了知识链接、案例分析;同时删除了学生普遍认为较抽象、难以理解、与实际临床联系较少的内容,如信号通路、分子生物学相关的实验等,从而进一步简化、优化教学内容。

三、教学设计与实施

整个教学设计紧扣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教师引领、学生为中心为原则,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切入点,设计情景学习,学生全程参与,实现理实一体化。同时以职业岗位应用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强化职业能力。

1.学生情况分析

学院医学检验专业招收的是高中起点的学生,其中文科生缺乏生物学及化学等相关知识,总体情况欠佳,增加了本学科的学习难度。此外,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差。但从另一方面看,学院学生以女生为主,课堂纪律好,学习积极性高,态度端正,因此整体学习氛围好,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2.教法设计

根据学情分析及学院的实际情况,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PBL教学法、实践教学法。

3.学法分析

针对以上的教学方法,生化教研组设计以下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评价体系

整个教学评价体系分为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主要包括:校内学生评价、教师之间的相互评价、学校教学督导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主要包括:平时考核占最终成绩的10%,包含作业、课堂回答题、学习态度;实验考核占最终成绩的30%,包含实验报告、技能考试;考试考核占最终成绩的60%,包含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这样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结果,也注重过程,体现了对素质能力的培养,保证了有效的教学质量。

高职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设计理念紧扣高职高专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要求为导向,着重动手能力培养,最终强化职业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与内容、课程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重新设计,突出了医学检验专业岗位特色,为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检验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初中生物课程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的起源、变化,感知大自然的神奇,增强学生保护自然、真爱生命的价值观.

一、初中生物开展问题式教学的

依据

生物学科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都与其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每个学生都能感知,这就为问题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基础.同时,生物学科中五彩缤纷的世界,奥秘无穷,学生通过电视网络也感受到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他们对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和环境保护等问题既陌生又熟悉,对其中的奥秘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些都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我国初中生物新课标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促进学生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方面做了重大的调整,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具体表现为:一是生物教材中涉及的知识有一半以上是动植物、环境保护、生态及人口知识,这些知识大部分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二是教材中安排了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如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课外实践等,所有这些栏目都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有许多结论性知识可通过实践或探究获得,这些都为问题式教学提供了素材,有利于进行问题式教学.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问题式教学

的实践

1.情境式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的起点和焦点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学生看到某种现象提出的假设和问题,也可以是教师针对课时目标提前准备好的在课堂各个环节提出的问题.

首先,要备好课.教师要熟悉教材,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开放灵活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通过真实的事件、真实的现象设计问题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概念、原理等.问题情境的设置,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利用课本、实验器材、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如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课外实践等,采用个人探究和集体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以问题为中心主动探讨,并通过展示的形式,鼓励学生得出有价值的成果.

例如,在讲“空中飞行的动物”时,教师可以展示鸟在空中自由翱翔的照片,使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鸟类是天生的“飞行家”?学生通过直观感受鸟飞行的照片,加上教师幽默生动的语言,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让观察过鸟飞行的学生能够准确回忆,还会促使学生有意识地观察鸟的飞行.

其次,培养和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课堂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此,在教学中,除了教师备课时准备相关的问题之外,还要鼓励学生提出与课堂有关的、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讲述真实的故事,在课程结束时要将课堂总结的任务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感知所学的知识.课堂的前后呼应,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课堂与实践有效结合

初中生物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除了创设真实的情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之外,还要借助自然进行实践,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以亲自实践感知的方式完成.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自然的感受、探究出问题的结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精神.教师与学生共同实践,不仅能够保证探究的方向性,而且能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良好关系.初中生物实践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考察和实验.

例如,在感知“海拔差异”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山的不同高度进行实地观察等.

实验可分为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引入问题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思维,手脑并用,分工协作,探索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发了学生的智能.

篇5

综观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合作已成为人们完成任务时最常见的形式,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所以合作并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在生物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合作品质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养成。

2 教学背景分析

2.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内容是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这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各类生物的回顾、总结,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从中学习科学的分类方法,同时也为后面所要学习的认识生物多样性的本质、意义打好了基础。本节教材设计了“尝试分类”、“科学的分类”、“给动物分类”、“给植物分类”以及“DIY”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并与小组同学合作的活动方式,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分类方法。

2.2学情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学期及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及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能力也有所加强,这些都为本课的探究活动和自主、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

2.3教学目标设计

2.3.1知识目标

①说出分类系统的七个阶层,知道现今生物学家所用的分类阶层系统。

②说出七个分类系统的关系和“种”在分类阶层中的生物学意义。

③说出可被当做分类依据的生物特征,知道当今生物学家用来分类的最重要依据。

2.3.2能力目标

①培养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生物分类方法、分类活动,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分类技能。

④尝试根据动物和植物一定的特征进行分类;能有条理地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2.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对动植物进行分类的活动,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增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保护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怀。

②通过多媒体课件,在欣赏自然界里形形的生物同时,受到美育教育,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

③能耐心,仔细聆听教师的讲解,能认真专注地学习;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

2.3.4教学重、难点

重点:尝试运用科学的分类方法,根据一定的特征给动物和植物分类。

难点:通过观察与思考,总结出可被当做分类依据的生物特征。

2.3.5教学前的准备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学生准备:预习新课,调查生活中常见的分类活动。

3课堂教学设计

3.1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人手,说明分类的必要性。以3个活动(“尝试分类”、“科学的分类”、“给动植物分类”)为主线,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学生依托这三个活动,以合作探究为主旋律,通过小组合作、表达、交流、自主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分类方法。

3.2教学过程设计及设计意图

3.2.1

由生活中的情景导入

(1)播放超市图片,提问:在超市能方便快速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在生活中的很多场所,物品都是归类摆放的。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吗?

(2)播放视频——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3)教师讲述:面对如此众多的生物,如果不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交流和研究起来会遇到很多困难,那么,如何对这些生物进行分类呢?揭示课题“生物的分类”。

(4)设计意图:①以学生最熟悉的事例来引入本课,有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通过观看视频“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使学生认识到对自然界生物的多姿多彩以及进行分类的必要性。

3.2.2活动一:尝试分类

(1)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观察教材图13-5中的生物,并尝试着从生物的形态特征、生存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等不同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

(2)交流各组的分类方法。分析各种分类标准有什么优缺点。

(3)思考:通过讨论发现,根据某些分类标准,有些生物难以归类,而且,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具有不同的分类方法。这样仍然不利于交流和研究,教师要怎么处理?

(4)设计意图:①通过尝试对熟悉的生物进行分类的活动,发现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具有不同的分类方法。②通过学生的评价意识到各小组的分类依据不统一、不完善、不科学,进而认识到对生物进行科学分类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3.2.3活动二:科学的分类

(1)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教材110页上的表并思考:①分类的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有哪些?最大和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分别是什么?②人和猫、桃和小麦在分类上有哪些相同阶层?又有哪些不同?

(2)讨论:生物分类等级从大到小所包含的生物种类的数量有什么变化?所包含的共同特征是增多还是减少?

(3)设计意图:①通过对表格中几种生物的比较、分析,认识科学分类的必要性。②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4活动三:给动植物分类

(1)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动物的分类,讲述动物的分类情况。

(2)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将一些动物图片进行分类并粘贴在相应的表格中。

(3)讲述:植物的分类情况。

(4)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将一些植物图片进行分类并粘贴在相应的表格中。

(5)提问:你认为植物分类选用的标准主要是植物的哪些特征?

(6)设计意图:①在认识科学分类的基础上,给动植物进行分类,让学生在尝试分类活动的过程中,对生物类群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②通过探究生物分类方法、分类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5拓展与实践

(1)讲述:祝贺同学们,你们都是成功的小分类学家。通过尝试给生物进行分类,我们认识了多种多样的生物。你有什么感想呢?

(2)结束语:生活中学会分类,会使生活更方便、有规律,身体更健康;学习中学会了分类,会使我们的学习变得更轻松、愉快。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携手来走进这收获的季节,一起来感受这收获的喜悦吧!

(3)设计意图:通过“生物分类”的活动进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分类的技能。

4 教学效果的评价与教学反思

4.1教学效果的评价

本节课是以小组合作探究为常态,学生的座位也是以6人围坐在一起的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参与、合作、交流、竞争等现代意识和良好的品质。具体表现在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讨论和动手实践中不仅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且彼此的配合更加默契,相互信任程度加深,合作意识加强,同时个人的能力也有所提高。此外,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也得到加强,通过合作获得成功,每个人在分享成功喜悦的同时,意识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增强了自信心。更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小组为了能高效地完成活动,每个学生的参与度较高,改变了以往在合作中有的学生过分依赖其他同学,只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的现象。

4.2教学反思

篇6

关键词 细胞 显微镜 多样性 统一性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

1.1 课程标准要求和解读

(1) 课程标准要求: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2) 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要求是“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其中技能性目标动词“使用”为独立操作水平,即“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和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具体内容要求是“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首先要认识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及功能,在此基础上学会操作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等重要的实验技能,来观察不同细胞的结构。

1.2 教材分析

(1) 内容分析:“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内容。本节教学内容可用2课时完成,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比较细胞来认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是高中生物的第一个实验,是初中显微镜操作的进一步延伸,也为之后学习细胞结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高倍显微镜的操作使用。

1.3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分析:学生在本章的第一节课中已经学习了生命系统的层次,了解了从微观到宏观的生命科学研究历程,也认识到细胞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但学生对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的了解还不到位。“不同生物的细胞结构是否完全相同”,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虽然,学生在初中使用低倍显微镜来观察细胞,但是时隔两年,已经遗忘了显微镜的结构和操作过程。

从学生的心理接受角度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可以利用低倍镜观察,非常想知道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各种细胞的形态结构,愿意到实验室里进行操作。

从能力要求上看:高中一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需要教师师不断引导。

2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视频及观看实验室里已有的装片,能独立操作显微镜。

通过观看自制临时装片的视频及亲自制作临时装片并观察,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种类生物的细胞,总结不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3 评价设计

3.1 课堂评价

目标一评价:通过学生电脑屏幕显示的物像及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回答,评价学生对显微镜操作步骤的掌握情况。

目标二评价:通过学生对所制作的临时装片的观察情况,评价学生对临时装片制作的掌握情况。

目标三评价:通过学生对相关问题的回答,评价学生对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理解情况。

3.2 课后评价

设计课后练习题,要求所有学生准确完成针γ扛瞿勘晟杓频牧废疤猓并根据批阅情况进行改正。

4 教学设计

4.1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导学案,课后延伸的拓展资料;多媒体课件;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等有关实验仪器;大肠杆菌细胞(细菌)、酵母菌(真菌)、草履虫(原生动物)等单细胞生物和水绵、蛙血涂片等多细胞生物的观察材料;组织各组组长录制有关临时装片的微课视频。

学生准备:准备制作装片的实验材料;学生组长课前录制临时装片的微课程视频。

设计意图: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课前培训各小组长,以便以后协助教师指导同学正确使用显微镜。

4.2 导入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初中生物学习中所观察到的精美细胞图片,引导学生描述这些细胞的名称及形态、它们的共同结构及最好的研究方法等。

学生认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呈长方形,位于外部保护内部细胞;保卫细胞由两个半月形细胞组成,控制进出叶子的气体和水分的量;肌肉细胞呈长梭形,有收缩功能;神经细胞呈星状,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传递效率,红细胞呈圆盘状有利于气体的交换。这些细胞的共同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最好的研究方法是用显微镜观察。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初中有关知识,导入新课。

4.3 教学过程

(1)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学生回顾初中所学显微镜的知识,讨论正确使用低倍显微镜的步骤;教师播放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视频,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视频内容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用具;实验过程(低倍镜的使用方法:取镜安放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的使用方法:物像移到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换高倍物镜调节细准焦螺旋);收镜。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显微镜各部分结构并讨论使用方法。学生再通过视频的收看,明确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步骤,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 使用高倍镜观察标本。

教师将已准备好的标本,如大肠杆菌细胞(细菌)、酵母菌(真菌)、草履虫(原生动物)等单细胞生物和水绵、蛙血等多细胞生物涂片发放给学生。学生结合导学案进行小组讨论,在操作显微镜的过程中学会使用高倍镜观察各种细胞,明确显微镜操作过程中的各种注意事项,并填写导学案的相关内容。

利用装片进行高倍显微镜的操作练习,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并派代表展示交流的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感受高倍显微镜使用方法,并锻炼学生交流、表达的能力。

(3) 制作并观察临时装片。

教师播放各小组组长录制的临时装片制作方法的微课视频(黑藻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菠菜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并总结不同生物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用单个细胞或单层细胞的材料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是: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用镊子夹起一小块材料放置于载玻片上的清水中涂匀或展开,盖上盖玻片;多细胞构成的器官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是: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用双面刀片在叶的上表皮划一个小方块,用镊子撕取方块中的表皮,放在载玻片上的清水中展开,盖上盖玻片)。

学生通过观看微课,学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之后组内学生分工,分别利用不同材料制作临时装片。每一组成员先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再交换观察、交流制作的体会。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视频,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并通过亲手制作,在观察中学会分享、交流。

(4) 实验结果记录。

教师在导学案上设计一个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将观察到的结果填入表1。

学生边观察边记录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观察能力的机会,帮助学生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 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交流。

教师提出问题:

① 试归纳观察到的细胞在形态、结构上的共同点,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可能原因。

② 大肠杆菌与本实验所观察到的细胞有什么主要区别。

③ 从上述记录表中,能得到实验的结果和结论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① 不同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大小上千差万别,细胞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是这些细胞的位置和功能不同,其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是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分化的结果。

② 大肠杆菌没有明显的细胞核,没有核膜,细胞外有鞭毛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认识细胞既具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

(6) 评价反馈。

教师要求学生比较在光学显微镜下所看到的真菌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表2)。

学生在学案上独立完成在光学显微镜下所看到的真菌细胞、植物胞、动物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的列表比较。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学习情况获得教学效果反馈,并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铺垫。

5.4 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总结、归纳、交流和表达能力。

5.5 板书设计(略)

6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实验与观察的方法,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认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发展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2) 通过这次实验,学生掌握了临时装片的制作和高倍镜的使用方法,规范了操作程序,培养了归纳和总结能力,也为后面的实验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3) 教师重视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突出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从教学方法上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

(4) 实验材料的准备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良好机会。在过去的教学中,笔者一直把现成的实验材料直接分发给学生使用,忽略了这一重要资源的利用。

篇7

一、根据地区差异,改变教材的授课顺序

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存在着差异,教师的教学风格、认知水平也明显存在着差异,所以对教材的灵活处理便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更改教材先后顺序。比如: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1)校园生物大搜索;(2)校园生物分布图;(3)多种多样的植物;(4)种类繁多的动物;(5)相貌各异的我们;(6)原来是相互关联的;(7)谁选择了它们;(8)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在第一课的教学中,需要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校园中的动植物。根据教材安排和教学进度,这一单元内容的教学要在十一月份才能进行。在我们北方的学校,十一月份已经是天寒地冻了,教学内容根本无法展开,所以,我将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调整到开学初进行。这样就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根据本地、本班级的情况,有机整合教材内容

尽管教师用书中给出了各单元的课节安排,但这仅作为参考。我们可以全部采用教学用书的安排,也可以有选择性地采用。我们有时可以把两项活动拼在一起做,如在四年级上册教材“溶解”这一单元中,我们可以把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和第二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和第六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可将有的活动由学生亲历改为教师演示:如在做磁铁两极的实验时,可以将分组实验改为演示实验。

三、根据本地的资源和环境,对教材内容加以改造

尽管教材在编写中尽可能地选用了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能有的实物材料,但对于有些地区来说,仍然存在不适应的问题,或者有更好的替代品。因此,我们应积极利用本地的资源和环境,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例如,教学“动物的生命周期”,可根据我们北方实际,将教学内容研究“蚕”的生命周期,替换成学生容易捕捉和观察的青蛙或蟾蜍的生命周期,从而实现因地制宜。有的活动可以由课内转移到课外完成,如三年级的“它们吸水吗”一课中的造一张纸、五年级的“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中探索侵蚀的实验等,这些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不易完成,效果不好,因此,可以将他们转移到课外或家里完成。要求学生将完成的情况记录下来或将完成的作品带来与同学们共同分享。这样也可以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

四、根据教材编者的设计思路和意图,对教材进行拓展

在使用教材时,应尽可能地理解编者的设计思路和意图,理解教材内容、教材的结构和教学目标,把握好教学的关键,突出学习的重点,力争每节课都能围绕一个中心目标展开活动,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素养,并经常性进行反思活动,即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同时,要加深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计教学过程。注意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设计实验等探究技能及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教学时间不够时,不必每项活动都要充分展开,可以简化活动步骤,突出某个最有意义的部分,做足并做好文章。

篇8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和学习了一些基本的物理原理和知识,对物理课堂的学习也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方式和思维。在此基础上的高中物理知识的讲授,需要高中物理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以期提升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阶段,物理教师应该积极做好教学设计的各个部分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引导学生们能够独立完成课堂上布置的活动和作业任务,实现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一般情况下,高中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主要偏向于对物理理论的浅层应用,而较少表现为对物理问题上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到内容的重难点、板书的详尽度以及教学活动的难易度。根据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和班级教学案例,笔者认为,针对高中生进行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可以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板书设计以及教学活动设计三个方面入手。

一、物理教学内容的设计

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正式的课堂讲授之前,需要做好对课本教材内容的设计和完善,尽量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地掌握到专业的物理原理和知识,从而为今后的物理理论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考虑到物理教学内容的种类和难易度,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时,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高中物理教师需要根据课本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继而保证课堂物理理论的基础性和专业性。一般情况下,根据人教版的高中物理课本,物理教师需要由易及难地安排课堂内容的编排,让学生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逐步形成对高中物理整个内容的系统掌握。例如,物理教师会在高一阶段教授学生们相关的机械运动定律、能量运动定律以及电能运动定律,学生们通过对上述内容的逐步学习和练习,才会不断提高对多类运动形式的认识,继而提升学生对课本教材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中,还应当包括对教学大纲内容和新媒体教学内容的考虑,从而保证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全面性和专业性。学生们在物理教师的教学指导下,往往会逐渐形成对物理内容理解的基本模式,从而为今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内容设计中,往往会从教学大纲中的重难点出发,寻求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物理原理和理论中的重难点知识。针对机械运动的内容教学,物理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以及加速度等的计算形式,高中生们也会在不断的练习中提升对物理知识和原理的灵活运用。

二、物理教学板书设计

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对教学内容从教材、教学大纲、新媒体层面进行设计,还需要注重对课堂板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教学设计。为了实现物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高中物理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前做好板书的设计,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首先,在内容层面,高中物理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物理新课程和练习课程的特点,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课堂板书的设计。例如,针对物理新课程知识的教学设计,物理教师需要做好物理原理关键词、原理公式、原理运行的图形等的板书,让学生们在进行新课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继而保证和提高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注意力和听课效率;针对练习形式的物理课程,物理教师需要在讲解各类物理题型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面对复杂难讲的物理题型时,物理教师可以进行黑板板书的演算,引导学生们学习和掌握每个具体步骤中的物理原理和技巧,从而让学生们在课堂板书的讲解中,牢固把握其中所蕴含的物理原理或理论。

其次,在形式层面,高中物理教师需要做好板书的设计,一方面要保证板书形式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要保证课堂板书的整洁性。这样,高中生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到丰富的原理知识,同时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而如果物理教师的板书只是注重完整性忽略了整洁性,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不够简洁的印象,继而可能影响他们对物理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只是注重整洁性忽略完整性,也会影响高中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把握,从而影响整个后续的物理学习和应用。

三、物理教学活动设计

高中生在完成了相关的物理原理和公式的学习之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和拓展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高中物理教师还可以从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中,考察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物理活动的能力,从而提升物理学科的整体修养。具体来说,物理课堂活动的教学,主要从活动丰富性和活动可行性两个角度进行设计。

首先,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活动的丰富性,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物理专业知识,在课堂时间和课下时间及时进行理论的应用,从而保证对物理原理的深度把握,提高物理成绩。例如,在教授电能等物理知识时,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安排实验或比赛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电学学习和探究的精神,从而引导他们在活动准备中不断充实电学知识,在活动中实现物理活动考察的广度和深度的延伸。

篇9

1、教师教学应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新课程很大的一个变化就是一个课程标准,多种版本的教材并存,而且各个版本的教材也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可以改变过去把课本当成金科玉律,让学生死记课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记得98年上海高考有这样的一道题目:

过度肥胖者的脂肪组织中,占细胞重量50%以上的物质是

A.蛋白质B.脂肪 C.糖类 D.水

题目的答案是D、水。这样命题的依据是因为课本上有“水在细胞中是最多的”的语句,命题的立意是考查考生推理的能力。各种科学证据证明答案应该是脂肪,但是在很多教师的教学中依然坚持错误的答案,一个方面因为高度相信高考题,另一个方面为了保证考试的时候可以那多拿2分。这虽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从中也可以折射出以往的生物教学重结论、重识记、重应试,轻过程、轻实证、轻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等弊端。一纲多本,高考直接使用某个版本教材的原话直接考查的可能性减少了,这就促使我们教师教学从以往教教材向使用教材转变,既尊重教材,又不盲从教材,带着批判的眼光利用好教材,教材是一个呈递知识的范本,不是“圣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就是让学生不要盲从、迷信权威,要带着质疑去学习、去接受。对知识要保持一种开放、动态的认识,而不是把它当成封闭的僵化的教条对待。

2、重视生物学的核心概念

不同版本的教材,知识点的组织、语言叙述、编排的理念等都有很大的差别,高考不可能依据教材来考核,我们如何对待这种差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答案就是抓住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有一些近似戏谑的生物学明言如“事实比想象离奇”、“生物学唯一的规律是:生物学中的概括一律具有例外”正是从侧面说明了生命世界的纷繁复杂。由于生物多样性等原因,生物规律既有普遍性,又又有它的特殊性,生物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概念的发展,概念的发展是认识的进步,理论的更新,观念的转变。抓住核心概念的教学就是抓住了高中生物教学学的重点、主干、提纲,既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譬如,免疫的内容以前是放在选修来学习的,现在放在了必修3,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增加对“稳态”这个核心概念的认识。

二、要正视生物实验教学

高中生物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科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新课标重视实验不仅体现在考纲有20个基础实验的上,体现在课本大量的科学史上,更体现在对科学探究能力的明确要求上。实验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要增加学生对知识的鲜活认识,破除对知识产生过程的神秘感,不再觉得创造知识是高不可攀的。对实验教学我们要有一个整体的计划,不可为了实验而实验。譬如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我们要把它细分成不同的细节,融入20个基础实验教学中,要在回顾科学史中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史的教学重点不是为了让学生记住哪些人在何时做了哪些事。实验不仅是学习的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和策略。以什么形式开展实验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考虑。学生动手能力强,可以多以探究的形式,基础差的可以先学习理论再实验验证,学校硬件环境差,可以多做演示实验。

三、落实新课标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酶”是高中生物必修Ⅰ模块《分子与细胞》中的内容,本节基本知识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其潜在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比较高。了解酶的特性的基础,是日后学习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重要代谢过程的前提,是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等难点的关键突破点,也是展开选修Ⅰ生物技术实践“酶的研究与应用”教学的铺垫。

对照实验规范、变量分析能力和生物学研究思想的领悟是本节关键。这些都是新课程中探究性学习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利用教材资源,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训练非常必要。

经过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催化剂”“新陈代谢”“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对照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方法、自变量和无关变量的分析与控制方法”等基础知识。然而,有关影响酶条件的实验方案设计,对学生而言,要求较高,仍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为此采取议论加引导的教学设计思路来突破这一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材料的分析,初步具有信息处理的能力;进行有关的探究实验,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生物科技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养成创新和合作精神;认同科学在不断探索中发展。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在吃饭中,大家是否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吃米饭、馒头时,若细细咀嚼,米饭、馒头会变甜。为什么?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通过讨论引入新课。

(二)课件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酶

通过课件展示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三)阅读材料,分析问题

1.学生结合课件,阅读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教师巡视,适当点拨指导。通过该环节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熟悉材料及归纳问题的能力。

2.学生分组讨论:随机抽签,学生根据上一个环节,从酶的来源、作用、化学本质等方面进行归纳,与同班同学共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知识回顾: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和基本组成单位各是什么?

4.学生构建酶的概念。通过三个资料让学生分析、总结出自己对于“酶”这个概念的理解。这样,对“酶”这个概念的学习更符合人的认知过程。

5.练一练课件展示的题目,学生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四)联系现实生活,开展探究实验,研究酶的特性

1.课件展示“探究1”――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动态实验。

学生活动:做演示实验并分组讨论相关问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

2.课件展示“探究2”――用新鲜的肝脏研磨液代替新鲜酵母菌

液,把蒸馏水换成无机催化剂FeCl3的动态实验。

学生活动:做演示实验并分组讨论相关问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

练一练:课件展示题目,学生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3.课件展示“探究3”――酶是否像无机催化剂一样,对催化的反应

物选择范围较广,也能催化多种物质的动态实验。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后分组讨论相关问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细胞内化学反应多种多样,而酶的专一性决定了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那么生物体内是不是应该含有多种多样的酶呢”。小资料给出答案:已发现的酶有4000多种,提示了隐含未显的内容。

练一练:课件展示题目,学生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4.布置课后作业:收集酶的作用条件温和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