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市建设;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对策分析
Abstract: Pick to: public infrastructure is the basis of city construction, public infrastructure complete with development on city community construction to have the profound influence, to fully reflect the city construction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concept. Science City public infrastructure layout planning based on city residents to provide convenient life, support the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ptimization, for the city constructi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provide protection.
Key words: city construction; the planning of the public infrastructure;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公共基础设施规划直接影响城市建设构成格局。通过公共基础设施设计的优先实施,将实现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合理分配和科学利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性、安全性、功能性等多方面要求,提供必要保障。当期,城市建设中亟需从可持续发展的自身要求出发,探讨公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最大化的效用。政府要提高对城市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增强我国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设计的有效性,引导我国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1 当前城市建设公共基础设施规划现状
目前,从国内城市建设公共基础设施规划现状来看,划分为以下几类:(1)原有旧城改造基础上的城市建设规划。这类型的城市建设规划主要是以该旧城现有的发展为依据,预测城市建设规模、结构,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新布局,配置各项基础设施和主要公共建筑。其特点是规划的制定完全是立足于旧城改造现有的发展情况,缺乏灵活性;(2)迁建城市建设规划。其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在零起点的基础上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行规划,从而不会面临第一个类型旧城改造规划中面临的现有条件的制约。如三峡库区移民的新城市建设,往往以方便居住和支持产业发展为导向进行布局,在科学利用现有城市建设的情况下,方便群众,支持城市经济发展。但这种类型的城市建设,往往是国家实施重大项目的附属物;(3)重点城市建设规划。这类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往往具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和便利的交通,且有着具有特色的产业或旅游资源。
2 城市建设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不完整。当前城市建设不断发展的今天,在城市建设基础设施规划方面还是存在不完整的现象,规划功能性问题常见于当前大部分城市地区和社区,这主要是由于当前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缺乏对居民生产生活的整体规划所致。
(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参差不齐。城市建设规划,尤其是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明显滞后,这使大部分地区的大多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当混乱,施工技术水平低下,建筑质量低劣,落后的城市建设和安全现状、极不协调。城市建设规划基本没有正规的设计图纸,多是简单模仿,自筹自建,功能单一,从事城市建设的施工队伍大多由拼凑而成,由于缺乏对其管理、培训,其施工前的盲目性和随愈性大,导致建设、功能和质量低下,隐患较多。
(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缺乏可持续设计。当前城市建设广泛存在环境保护问题。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建设的发展已经大大超出宜居的自然环境的城市建设能力,由于缺乏相应的公共基础设施规划,造成城市建设的自然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影响着城市环境及农林、园林的环境,使得城市建设的发展持续性发展大大降低。
3 城市建设公共基础设施规划的对策建议
(一)改革资金管理体制
一是要调整建设资金管理格局,形成政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这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二是把目前把城市建设多种资金合并成一个基金,成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基金管理机构,由这一基金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资金的投入、管理和审计实施统一管理。不是以行业管理的方式按条条分发基础设施建设基金,而是集中各行业的资金到一个基金管理机构;三是以市为单位按城市建设项目拨发下去。申请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的必须要有项目;四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申请项目时必须按一定资金比例根据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实现协调发展;五是在给各个市在使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金上留下弹性,明确要求各市符合公共基础设施基金使用原则的基础上,按照自己市情,选择适合于自己实际情况的项目。
(二)改革行业管理体制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第一就是要建立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实施的民间组织,保证群众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全体参与;第二,把城市建设规划与实施管理职能下移,城市建设规划与实施本身就是为提供公共产品进行公共服务,这正是各级政府与基层组织转变行政职能之后的主体工作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把城市建设最基层的组织发动起来,作为最直接的城市建设规划与实施管理工作者,建立最广泛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实施管理队伍,担负起城市建设基础设施规划和维护管理工作。
(三)加强城市建设规划与实施的法律保障体系
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划法》的相关配套法律,用于规范公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布局、科学建设和规范施工,减少不必要浪费。各地方政府应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在《规划法》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区公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具体实施和管理办法,注重挖掘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势资源、注重培养基础设施的经济因素、注重土地节约、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合理布局,实现建设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百明,周小萍,胡业翠等.土地资源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篇2
【关键词】: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安全
引言:
2011年7月,美国《赫芬顿邮报》评出了世界九大污染最严重地区,最值得关注的是,美媒将中国评为世界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图为在山西临汾市污染严重地区,农民在棉花地里干了两小时的活之后全身都是煤灰。看到这则微博,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大家是否同样对我国、对山西、对临汾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担忧呢?
一、当代中国城市面临的挑战
挑战之一:关于区域景观格局、生态安全及城市扩张。在中国快速和大面积的城市化进程中,不明智的土地利用和工程建设使大地生命机体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严重摧残。具体表现为大地景观破碎化、自然水系统和湿地系统的严重破坏、生物栖息地和迁徙廊道的大量丧失。
挑战之二,关于自然服务与城市生态安全。大自然给了我们足够的土地、空气和水资源来让众多的人口体面的生活。地球是一个生命系统,是一个活的“女神”。她为人类的社会经济系统提供生态服务和自然服务。
挑战之三,关于城市结构和功能。我们不但毁坏大地上的自然系统,同时我们也没有能够设计一个高校和谐的人工的城市系统。
当今中国城市结构混乱和功能低效的原因在于我们从根本上忘却了建设城市的居住和生活目的。相反,我们却把实现这种生活的工具,即生产和交通功能作为城市建设的目的,是机器和汽车成为城市的主人,而不是生活其中的城市居民。
挑战之四,关于城市特色。如何在全球性背景下保持和发扬城市个性?关于城市风貌特色的消失问题,学者们已有众多的讨论。仇保兴将问题的原因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旧城改造方式不对,力度过大;二是领导的急速求变心理;三是对文化遗产和城市文脉缺乏重视;四是领导干部个人成见和乱指挥,崇洋防洋;五是设计人员“克隆”成风,粗制滥造。至于如何要应对这一挑战,仇保兴提出了六点对策,包括:采取有机更新的旧城改造方式;重新认识城市的风貌特色;对历史建筑。建立一票否决的制度;划定历史街区的紫线,强制管理;恢复控规的建筑风貌控制;对历史文化名城建立警告和淘汰制。这些都非常全面地阐述了城市特色问题和对策。所以,当前迫切要做的是如何使这些对策能通过规划途径,变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特别是关于如何认识城市的风貌特色,如何评价那些没有被立为国家和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遗产;如何来认识乡土文化景观的价值和意义;如何来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紫线的划定;对各种文化遗产和乡土文化景观如何来制定管理导则。
二、关于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简称EI)是维护生命土地的安全和健康的关键性空间格局,是城市和居民获得持续的自然服务(生态服务)的基本保障,是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利用不可触犯的刚性限制。在这里,我们强调生态基础设施是一种空间结构(景观格局),必须先于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和设计而进行编制。
生态基础设施作为自然系统的基础结构,表示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基于最初的概念认为:无论针对自然的生物栖息地系统,还是人类的城市栖息地系统,生态基础系统是指对系统运行及栖息地的持久生存具有基础性支持功能的资源或服务。相对于作为自然系统基础结构的生态基础设施概念,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的另一层意思是“生态化的”人工基础设施。认识到各种人工基础设施对自然系统的改变和破坏,如交通设施被认为是导致景观破碎化、栖息地丧失的主要原因,人们开始对人工基础设施采取生态化的设计和改造,来维护自然过程和促进生态功能的恢复,并将此类人工基础设施也称为“生态化的”基础设施,或者“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即强调生态化)。目前,北美及欧洲的许多城市都在开展实施“绿色”基础设施计划。如纽约生态基础设施研究,涉及气候、能量、水文、健康以及政策和成本效益等方面。加拿大卡尔加里1996年在Elbow Valley建立用于水体净化和污水处理的试验性人工湿地,并在其Nature as In-frastructure的报告中强调了生态基础设施在生态及教育方面的巨大意义。
廊道是生态基础设施的主要结构,景观生态学里的廊道指的是不同于周围景观基质的线状和带状景观元素。它是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结构要素。生态廊道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而绿道、遗产廊道等概念的出现为廊道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景观生态学中关于廊道的原理包括廊道的连续性、数目、构成、宽度与景观过程的关系等。这些都对廊道的规划与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绿道思想倍受瞩目,已经形成一场运动。绿道的重要意义在于强调了水系廊道等线性景观元素在生物保护、减灾、游憩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价值。其基本思想,如增加破碎化景观的连接度、保护环境敏感区和栖息地、建立接近传统与自然的连续的游憩网络、鼓励非机动车(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保护自然及文化遗产等,都十分具有启发意义。因此,绿道日益被作为保护城市生态结构、功能,构建城市生态网络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核心。
随着世界遗产保护运动的深入,文化线路和乡土景观的价值日益得到重视。相似的概念如遗产廊道在美国被作为具有环境保护、游憩体验及文化教育等综合功能的重要景观元素提出来。它强调线性文化遗产的价值,如河流峡谷、运河、道路及铁路线等,并进一步发展为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伴随着蓬勃发展的旅游活动、老建筑的再利用、娱乐活动及环境改善。由于对自然灾害的防御一直是中国绿道设计和建设的最主要的出发点,中国的绿道功能目前更局限在生态功能。其他方面的功能利用在未来有着无限广阔的前景。绿道和遗产廊道对于中国大量的线性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展,以及建立生态与文化遗产网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被人认为是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关键战略之一。
三、“生态基础设施”的建立
景观安全格局是判别和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途径,该途径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基于景观过程的分析和模拟,来判别对这些过程的健康与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格局。它是把景观过程(包括城市的扩张、物种的空间运动、水和风的流动、灾害过程的扩散等)作为通过克服空间阻力来实现景观控制和覆盖的过程。要有效地实现控制和覆盖,必须占领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性的景观元素、空间位置和联系。这种关键性元素、战略位置和联系所形成的格局就是景观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生态过程或其他水平过程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根据景观过程之动态和趋势,判别和设计景观安全格局。不同安全水平上的安全格局为城乡建设决策者的景观改变提供了可辨别策略。这些景观安全格局构成区域和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或潜在的生态基础设施。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基础设施正在逐步走向系统化,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设想是:我们如果把生态系统服务思想与生态“基础性”价值和生态结构认识相结合来理解,那么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将会更趋清晰,也将有利与促成其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所以,对应于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为城市及居民提供社会经济系统的服务,生态基础设施为城市及居民提供生态系统服务。
如同城市开发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具有前瞻性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系统、给排水系统等)及其所提供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服务一样,城市和社会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及其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因此,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需要有前瞻性,更需要突破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既定边界。生态基础设施更应该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刚性限制。
参考书目
[1] 俞孔坚主编,《“反规划”途径》,2005
[2].胡道生 宗月光 徐文雯城市新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基于生态网络分析的研究;
仇保兴主编,《城市发展研究》,2011(6)37-43.
[3] 陈锋主编,《科学发展观与城市规划》,2007
[4] 饶戎 基于城市规划的生态规划方法;徐琳瑜 杨志峰 城市规划实施的生态安全评估与调控技术设计;顾朝林主编,《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1)11-43
[5] 王静霞 王凯主编,《国际城市规划》,2011
【作者简介】:
樊琛(1981-)30岁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学历
篇3
【关键词】 智慧城市 通信基础 规划与建设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情况下,我国开始重视智慧城市的建设,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是通信设施的建设,也是智慧城市规划越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如何更加有效开展通信基础规划和建设是智慧城市规划中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智慧城市建设的简述和基本原则
1.1智慧城市建设的简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城市的建设也逐渐向着智能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智慧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是通信设施建设,通信设施也是体现城市智慧化的主要方面。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通信基础设施主要有宽带、无线网等,这些通信基础设施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等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城市规划中,通信基础规划是智慧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为了城市的发展,需要从国土管理的角度去进行城市整体的规划和建设,把通信基础建设作为建设的重点。
1.2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
智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需要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进行,遵循科学的原则才能让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顺利实施。第一个原则:规划要具有系统性,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城市的规划,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各种资源。智慧城市规划的建设要能够使城市的各个方面都能够体现出优势,例如在产业经济、市政管理、资源环境等。第二个原则:在建设智慧型城市的过程中,在集中优质资源进行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还要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的节约,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二、智慧城市通信基础规划的内容以及规划要求
2.1智慧城市通信基础规划的主要内容
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点,在传统通信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进行完善和发展。信息网络承载能力、通信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率以及信息的传输效率都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要实现这些方面的进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1)城市的宽带建设。对传统的网络进行优化和升级,最主要的是提高传输能力,在进行城市宽带建设时,要确保足够的容量,宽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强。在进行光纤的安装时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安装,保证网络的正常。另外,在对一些老用户的网络要及时进行改造,让城市的网络用户都能使用到最新型的网络。
(2)智慧公共服务。对城市的公共服务系统以及各项管理系统进行完善和更新,保证其能够高效运行,医疗、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体系建设也要加强,使城市中各个系统的运行更加规范,有效促进资源的共享,推动城市各种系统的高效运行,从而推动城市的整体发展。
(3)无线建设。无线网的应用为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例如WiFi无线互联网,WLAN热点、3G、4G网络等。这网络的应用使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加强无线网络的建设也是智慧城市建设重要内容。
(4)三网融合建设。三网融合是指把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以及互联网进行综合改造,实现功能互补以及资源的共享。三网融合的建设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络信息的安全以及文化的规范管理这三个方面的要求。
(5)数据中心建设。加强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增强处理能力、储存能力,扩大应用范围,提高稳定性。
(6)智慧安居服务。为保证智慧安居服务能够发挥良好的效益,需要在正式开展服务之前进行调研工作,把小区作为试点,把服务的结果作为依据,并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特点,结合区域的需求,来规划智慧安居服务,例如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等。在智慧安居服务中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在相应的区域建立相应的服务,例如在居住区建立智慧社区系统、社区远程监控系统;在商业区建立智慧商务办公系统,让人们融入智能化的生活,适应智能化的发展。
2.2智慧城市通信基础设施的规划要求
智慧城市通信基础建设的对象就是宽带和云计算数据中心。智慧城市的建设对通讯基础设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主要是通信机房的数量和容量方面要达到要求,无线城市的建设也需要足够的移动通信基站的支持,对通信机房进行合理规划也是智慧城市通信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基础。
三、结束语
现代城市的建设的都在向着智慧城市的方向发展,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通信规划建设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智慧通信的规划要求进行,做好城市的通信建设,为智慧城市的全面建设奠定基础。
参 考 文 献
[1]姚建凯. 智慧城市建设要求下的通信基础设施规划[J]. 中国新通信, 2014(2):111-111.
篇4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8-0122-06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言
目前,计算机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甚至普及多数家庭,它像电视、冰箱一样,已成为家用电器之一。社会需求的变化,使现在计算机专业的含义从以前的“研究计算机本身”转变为“计算机应用”,甚至是“应用计算机”。尤其近几年计算思维概念被提出后,很快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其中程序设计课程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思想已被广泛接受。
在“着重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和“面向应用”的大背景下,程序设计课程不应再去讲授程序设计语言本身了,而应讲授程序设计语言的应用,应将授课重点从讲授语言的符号、语句等语言成分上,转移到讲授程序设计上。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怎么编程序”,而不是背几个语言符号、说明、语句等,应把该课程的名字从“×××语言”改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程序设计基础或程序设计。
在“面向应用”的背景下,我们出版了《程序设计基础》,该教材被评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了反映计算思维思想和近年来的教学改革成果,我们对该教材进行了修订并将其作为“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2版《程序设计基础》教材保持了第1版的特色,更加明确了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以程序设计为主线和“授之以渔”的宗旨,进一步提升了以计算思维为主导的程序设计教学思想。
1 教材建设
《程序设计基础》教材的历史渊源深远,继承了20世纪60年代以金成植、金淳兆教授为代表的多位前辈的心血,吸纳了多部优秀教材的精髓,同时,结合了笔者30余年的教学经验,凝练了多部教材成果。本教材建设经历了4个阶段。
1)初建阶段,探索并形成完善的内容体系。
1962年吉林大学程序设计方向招收本科生,1970年以招收工农兵学员为标志,吉林大学恢复计算机教学,1972年恢复程序设计课程教学,1976年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成立。程序设计是这个阶段首当其冲的课程。面对国内资料缺乏,无经验借鉴的困难,本专业的前辈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了认真研究,逐步形成了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并先后出版了两本教材。
(1)1978年,《算法语言ALGOL 60入门》由科技出版社出版,是全国较早的程序设计语言教材。
(2)1982年,教育部六五全国统编教材《程序设计语言》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紧跟改革开放步伐,锐意教学内容改革。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进程和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程序设计教学也在不断改革,这个阶段使用的程序设计语言经历了从ALGOL 60到BASIC,到FORTRAN,再到PASCAL,最后到C的过程。在该过程中,我们紧跟国内外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授课内容,陆续出版3部教材。
(1)1987年,《FORTRAN 77程序设计语言》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2)1990年,《PASCAL语言程序设计》由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3)1998年,《PASCAL程序设计》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3)适应高等教育形势发展,积极进行程序设计教学理念研究、改革与实践。
随着进入21世纪国内教学改革的进程,我们总结了20世纪末以来的社会发展,认识到计算机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计算机教育已经不是20年前的计算机教育了。与以往相比,现在绝大部分计算机专业人员主要在做计算机应用,而不是研究计算机本身。在这种形势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不应该再去讲程序设计语言本身,而应该讲程序设计语言的应用。授课的重点应该是教会学生怎么编程序,而不是背那些语言符号、说明、语句等。按这种思想,逐渐形成了以程序设计为主线的教学指导思想,并先后出版了6部教材。
(1)2001年,《PASCAL语言程序设计》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由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推荐出版,是21世纪高等学校计算机学科系列教材中的一本。
(2)2004年,《C程序设计》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以C语言为载体,以程序设计为主线,介绍程序设计技术,摒弃了当时流行的以解释程序设计语言为主的做法,把讲授重点放在程序设计方法上,注重对学生进行程序设计方法及算法的训练。
(3)2005年,《Pentium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九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4)2008年,“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程序设计基础》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进一步明确了“以程序设计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5)2008年,《程序设计基础习题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贯彻主教材以程序设计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所选习题全部为程序设计习题,不依赖于任何“程序设计语言”。
(6)2009年,“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4)跟踪国内外新教学思想发展,进一步进行程序设计教学理念改革与实践。
进入“十二五”以来,计算机学科教学思想进一步得到提升,计算思维思想被提出并得到广泛重视。在由李国杰院士任组长的中国科学院信息领域战略研究组撰写的《中国至2050年信息科技发展路线图》中指出:计算思维的培育是克服“狭隘工具论”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其他信息科技难题的基础。
人类思维可以总结为3个部分:①以观察和总结自然规律为特征的实证思维——以物理学科为代表;②以推理和演绎为特征的推理思维——以数学学科为代表;③以设计和构造为特征的计算思维——以计算机学科为代表。其中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体现了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特征和方法。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对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思想、理念、内容、方法、过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和改革,并取得丰硕成果。
(1)2011年,“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程序设计基础》被评为2011年度国家级精品教材。
(2)2012年,《程序设计基础》被选为“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3)2013年,“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以计算思维为主导思想和理念的《程序设计基础》(第2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 教材特色
计算思维同“读、写、算”一样,应是人人都具备的能力。《程序设计基础》(第2版)秉承这一理念,形成鲜明特色。
(1)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主导:计算机的出现和使用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本教材的目的是教会读者怎样编写程序,学会怎样以“计算”的方式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怎么“像”计算机科学家那样思维,彻底地改变“学了程序设计而不会编程序”的现状,提高读者的程序设计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
(2)以“授之以渔”为宗旨,而非“授之以鱼”:针对程序设计的每个知识模块都采取图1所示的模式组织教学内容,目的是教会学生怎么编写程序,而不是让学生去背几个语法符号、规则。
(3)以程序设计为主线:按程序设计的思路组织全书内容,真正地讲授程序设计,而非语言,把重点放在讲述程序设计方法上,注重对学生进行程序设计方法、算法和计算思维的训练,摒弃了前一阶段各种程序设计教材中流行的主要“解释程序设计语言”的做法,将C语言只作为讲授程序设计的载体工具。
(4)以案例为驱动,突出实践:选取大量案例,以案例为驱动,彻底改变单纯解释语法、语义等语言成分的做法;改变提出语言概念并解释,然后以小程序说明相应概念的做法;让程序设计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书中案例多选择与实际应用相关的、实用的题目。案例的目的不是解释语言概念,而是讲述程序设计方法、构造算法,以训练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计算思维能力为目标。
(5)重点突出:根据讲述程序设计方法的需要,对C语言本身采取“有所取、有所不取”的策略。对于那些常用的语言成分,直接与讲述程序设计方法有关的语言成分,将其穿插在程序设计过程中详细准确的介绍;对于那些与程序设计方法联系不太紧要,但是还常用的部分,放在最后简单介绍;而对于那些与讲述程序设计方法关系不太大,也不常用的部分则根本不涉及。
(6)分散难点:注意由浅入深地介绍程序设计知识,把难点化解和分散到各个章节中去。例如,函数和指针是程序设计的难点,我们将概念逐渐化解和分散到不同的章节和学时里,便于学生消化理解并各个击破。
函数的概念分4章逐步介绍:①第5章函数人门,简单引进函数概念,让学生会使用函数编程序;②第9章再论函数,介绍有关函数的进一步知识,包括函数参数、函数值、作用域等;③第10章递归程序设计,进一步介绍递归及其程序设计思想;④第14章介绍有关函数的较深入的知识,包括函数指针、函数作参数、函数副作用等。
有关指针内容是程序设计的最难点,本教材把指针知识分散到各个章节去。在第2章先引进变量地址的概念,指出变量地址就是变量指针,并指出变量指针与变量值的区别,让学生对指针有个初始印象;第7章先介绍指针这种特殊的数据类型,引进指针概念,讲述指针与数组的关系;在以后各个章节分别介绍结构指针(第8章)、返回指针的函数(第9章)、文件指针(第11章)、命令行参数(第11章)、用指针实现动态数据结构(第13章),最后在第14章进一步讲述指针与数组的关系,介绍行指针,并对指针进行总结。
3 教材内容
3.1 内容结构
《程序设计基础》(第2版)教材以C语言为载体讲述程序设计,且为突出“程序设计”主题,对C语言做了一定的取舍,目的是使学生尽快掌握并熟练编写程序,而不受具体语言语法的限制。全书共14章,可分为基本知识、程序设计、数据组织3个部分。基本知识部分主要介绍高级程序语言的基本概念、C的基本语法单位;程序设计部分包括函数、流程控制、递归等结构化程序设计开发方法;数据组织部分包括数组、指针、文件、结构体等数据存储形式,以及栈、队列、链表、树等数据组织形式。教材知识模块章节分布如图2所示。
3.2 “授之以渔”的内容组织模式
该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始终以“授之以渔、案例驱动”的模式组织教学内容,强调实践。
(1)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案例。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得到方法,再编码。在整个解决问题过程中,强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淡化语言成分的影响。通过简单的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分析程序、编写程序,拉近学生与程序间的距离,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程序开发过程。这样做使教学从抽象变成自然,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程序设计产生兴趣,对本课程产生吸引力,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全书开篇第1章第1节,从大家熟知的鸡兔同笼问题开始。“今有鸡、兔同笼,上有35头,下有94足,问鸡兔各几何?”,按照如下步骤讲解题目并给出程序设计相关概念。第1步,解决该问题应把问题数学化,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第2步,解该方程组,选择消元法;第3步,使用消元法解上述二元一次方程组;第4步,分析计算步骤,给出实际计算过程。针对第4步的计算步骤,指出“这就是程序”,接着指出第1到第4步的“分析过程就是程序设计”,并给出“算法”等概念。
(2)由浅入深、分散难点。像前面指出的,函数是程序设计教学的一个难点,程序设计中的函数虽与数学中函数的概念类似,却有很大的不同。这不仅体现在函数本身的形式定义上,而且在其使用方面也有很多区别。本书将函数相关知识点分散至4章进行讲解。
在介绍基本语言成分之后,首先第5章引人函数的基本概念,突出函数在模块化程序设计的作用。接着在学完数组、指针、结构体和共用体,有了一定的编程序经验之后,在第9章重新回顾函数,解释函数中参数传递和返回值等较难的内容,引出作用域、生存周期、全局和局部变量等概念。然后在第10章递归程序设计,进一步介绍递归函数及其程序设计思想。最后在第14章介绍有关函数的较深入的知识,包括函数指针、函数作参数、函数作用等。
这样避免了将过多知识点集中在一章,使读者学起来枯燥乏味,接受困难。而且学生通过中间对数组、指针、结构体和共用体、文件、程序开发等章节的学习,积累了程序设计经验,带着问题来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不避难点,一题多解。“递归程序设计”乃至“递归思维方式”历来是程序设计的难点,许多教材采取淡化的方式去处理,有的甚至回避。本教材从训练学生实际编程能力出发,用一章的篇幅强化“递归程序设计”的训练。
在第10章开篇以读者熟知的“计算n!”为案例,首先给出循环迭代程序,然后引导学生换个角度考虑问题,指出n!不仅是1×2×3×…×n还可以定义成:
从而给出递归程序,介绍有关递归程序的知识,指出保证这个递归程序正确的条件,并给出几个递归程序的例子,包括“计算n次勒让德多项式”“汉诺塔游戏”等程序。然后介绍递归程序设计的思想,它体现在:用逐步求精原则,首先把一个问题分解成若干子问题,这些子问题中有问题的与原始问题具有相同的特征属性,至多不过是某些参数不同,规模比原来小了。此时,就可以对这些子问题实施与原始问题同样的分析算法,直到规模小到问题容易解决或已经解决为止。也就是说,若将整个问题的算法设计成一个函数,则解决这个子问题的算法就表现为对相应函数的递归调用,从而引进递归程序设计。
接着在教材的10.2节以“计算算术表达式值”为案例,讲述间接递归程序设计。最后在10.3节仍以“计算算术表达式值”为背景,讲述递归程序的执行过程,这是任何教材都没有的内容。本教材为了加深读者对递归程序的理解,特别加写了这一节。本节首先介绍保证递归程序执行正确的语言系统在执行函数调用时的调用过程;然后给出一个实例;最后模拟执行这个实例程序,给出程序执行过程中计算机内存的动态分配、释放过程(栈的变化),从实例中让学生理解递归思想。
4 建设成果
经过长期建设,该教材取得丰硕成果。2007年被选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1年被教育部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精品教材”,2012年被选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以该教材为主教材的吉林大学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于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所在教学团队于2010年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
5 结语
程序设计在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计算机专业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课程,程序设计基础不仅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程序设计语言,即能读懂语言的符号和规则,而且还要能够掌握程序设计思想,学会怎样编程,而不拘泥于语言细节;能像计算机科学家那样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为达到此目标,程序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上要摒弃过去那种以“解释程序设计语言”为主的做法,细致讲解问题求解过程、强调思考过程,而非解释语言;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要增加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和动手的机会;加大上机实践在正常教学中的比例;同时配以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强化计算思维的训练。
参考文献:
[1]Wing J putational thinking[J]_Communications ofthe ACM,2006,49(3):33-35
[2]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1
篇5
摘要:从分析影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及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低下的原因入手,提出了建立高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的途径和策略。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高效策略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效率的内涵
投资效率是指企业投资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与所消耗或占用的投入额之间的比率,也就是企业投资活动所得与所费、产出与投入的比例关系。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活动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与所消耗或占用的投入额之间的比率。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核心是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使用效率。
2影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因素
(1)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巨大,周期长、资金系数高,直接提供的附加值比较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会挤占产业资本的投资,但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则又会影响阻碍经济的发展。匈牙利经济学家把基础设施建设分为三种类型,即超前型、同步型和滞后型,超前型和同步型的发展模式都能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正常运转和居民生活的需要,不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制约,投资效率相对较高,但是超前型的发展模式由于存在大量的、非正常的设备闲置和能力的多余问题,且挤占了产业投资,其投资效率不如同步型。在滞后型的发展模式下,由于基础设施发展的滞后在一定时期内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整个经济效率的提高。因此,只有经济社会中的基础设施投资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时候,其投资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率。
(2)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建设投入的力度大小,包括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绝对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全部投入;相对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GDP的比重。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绝对规模的增长能否得到保障,相对规模能否保持合适的比例,都将影响到经济发展所需城市基础设施产品服务的资金保障程度以及对支持宏观经济产出持续增长效率的发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投资最好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0%和GDP的3%~5%。世界银行所作的调查也表明,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一般占GDP的2%~8%。因此,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小是决定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因素之一。
(3)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特征决定了投资来源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这也是投资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部分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对私人资本、民间资本的逐步开放,资本的逐利性推动了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提高,因此,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来源也是决定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因素之一。
(4)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结构。既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是向社会提供城市基础设施产品,那么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就不仅从宏观上体现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要有利于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品供给总量优化,具体体现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要有利于资源宏观配置的优化和经济的稳定增长,还要在中观上体现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结构要与社会成员对城市基础设施产品的需求结构相适应,并在不同部门、产品、地区或项目之间合理配置。
(5)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是关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决策、建设、运营、评价、监督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制度安排既可以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决策者提供博弈规则,也可以为资金的使用者提供激励和约束的机制,进而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包括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决策机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机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机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监督机制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后评价机制等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直接关系到项目成功与否,也直接影响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率。
3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低,投入不足。据统计,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年均投资仅占同期城市GDP总量的2.5%和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8%,均低于联合国计划署推荐的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应占GDP的3—5%和固定资产投资的10%的水平,由于基础设施投资长期不足,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水平,且由于后续投资的滞后阻碍了已完成的项目效益的发挥,又影响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再投入。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制单一,缺乏竞争机制。在传统的投资体制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因其重要性、投资回收期长,资金投入大等特点,普遍由国有投资、国有企业经营,民营资本和外资难以进入,行业垄断现象尤其突出,政企不分,缺乏竞争机制,效率低下。近年来虽已逐步开放部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但是目前政府仍占据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绝对主导地位,效率依旧是被广为诟病的主要问题之一。
(3)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陈旧,管理效率不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计划色彩浓重,政府既担当了管理者又担当了经营者,双重的身份常常使职责不明,分工不清。而工程建设中的投资主体虚位、权力滥用现象经常可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机制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根据我国目前的投资管理体制,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由发展和改革部门决策,建设部门实施,但是因牵涉到各种利益关系,又往往受到地方行政长官的干预,无法做到独立行政,而监督制约机制的缺失,又加剧了这种现象。
(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力量薄弱。现代城市发展,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支撑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依靠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才能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弊病,解决这个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5)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忽视环境保护,引致恶性循环。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城市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环境恶化这一我国先天薄弱的环节愈来愈成为整体基础设施建设效率低下的致命一环。许多城市政府只管一味追求“短、平、快项目的投资发展,将一切可控资金用在各项近期建设上,漠然环境污染的治理,导致大量外部负效应行为的产生,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效率。另外,单纯依靠政府运用计划政策来引导和推动环保工作的模式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它既调动不了企业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积极性,也不可能形成环保工作发展的内在机制;而地方政府同建设企业之间千丝万缕的经济利益关系,也是环保工作不能得以顺利有效实施的重要原因。
4建立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的途径和策略
(1)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良好的政府投资环境。城市政府作为城市行政权力的实施主体,主要职能是做好宏观调控、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其权力的行使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当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中充当投资经营者时,政府同其他经营者之间以横向联系为主,经济地位是平等的,按照自愿协商和等价交换原则办事,不能混合使用行政权力。行政管理权和投资经营权的性质截然不同,两种权力的行使在许多方面是互斥的;两种权力混杂使用必然造成政府职责不清、政企不分。
(2)更新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经营管理理念。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经营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提高效率的先决条件,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还比较低,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经常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人们对其消费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而城市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大多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然垄断性,因而被政府赋予特权的基础设施市场经营企业常常凭借取得的“特许权”垄断生产。打破垄断,通过增强激励机制,吸引政府以外的各种企业和组织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生产经营活动,使它们与政府相关经营企业一起在竞争中生存,这是城市基础设施运营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在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封闭和保守意识,进行思想观念的创新,在满足城市基础设施运营中多样化的需求的前提下,充分重视基础设施的企业性运营性质,树立基础设施的市场化运营观念,使人们(尤其政府官员)转变公共设施“福利型”、“供给制”的观念,破除基础事业只能独家垄断投资和经营的观念,鼓励各类经济部门、任何经济成分参与投资、经营。
(3)建立高效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的管理,逐步改革现有的多部门管理体制,强化建设部门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使城市基础设施利用政府资金的投资管理权相对集中,形成专业化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并且合理设置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逐步健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建立科学的基础设施投资决策机制,投资决策应综合政府、技术专家、用户和有关利益群体等四方面的意见,并经过专家意见会、公众听证会、城市群众讨论会、项目公示、书面意见等多种形式,增加投资项目决策、实施过程的透明度,减少决策失误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投资决策程序化、公开化和规范化。推进建设责任制度,项目代建制、招投标制、政府采购制、资金直接支付制、跟踪审计制等,确保项目合理规范、节约投资、提高政府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
(4)逐步建立市场化的城市基础设施融资体系。公有制目前仍在城市基础设施的产权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包括社会个人资金、社会非国有单位的资金以及国外资金等非公有制资金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难度很大,市场化程度不高,而民营资本具有的活力是公有制所难以比拟的,因此应逐步开放民间资本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比重,筹集项目建设所需资金,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分依赖国家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打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国家垄断经营的局面,形成适度、有序竞争的局面,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效率。
(5)合理确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集中力量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瓶颈行业。每个经济发展阶段都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各地城市应分析自身当前所处的阶段,制订适合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确定建设重点,集中财力建设,优先保障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提高基础设施的产出效率。
篇6
关键词:宜居城市;城市基础设施;政府职能;反规划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159-02
一、“宜居城市”的概念和内涵
1.国外研究动态。最初宜居城市主要是关注如何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从19世纪开始,以理想都市建设和田园都市运动等为背景,追求城市舒适、便利和美观等职能成为英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也传到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对舒适和宜人的城市环境的追求,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逐渐得到确立。国外对于宜居城市的理解比较注重城市现有和未来居民生活质量的三大类因素,即适宜居住性、可持续性、适应性。关于宜居性除关注城市的居住环境外,对居民参与城市发展的决策能力也很重视,并认为这是宜居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关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追求的不仅是当前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也重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另外,城市对危机和困难的可适应性也是宜居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2.国内关于宜居城市的研究进展。国内关于宜居城市的研究主要是来源于吴良镛院士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可以说,人居环境的理论和方法是宜居城市研究的重要基础。2005 年1月, 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首次出现“宜居城市”概念。尽管国内外学者、实际工作者对宜居城市的内涵有各自的理解, 但有几点带有普遍性:(1)宜居城市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的城市。(2)宜居城市是一个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和谐的城市。(3)宜居城市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城市。(4)宜居城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5)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生活舒适便宜的城市。(6)宜居城市是一个公共安全的城市。
二、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态宜居城市的关系
城市基础设施与生态宜居城市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点:城市基础设施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一个初级过程,而不是最终结果。总之,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只有城市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才能为市民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才能提高市民的自豪感和认知感,对进一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张家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虽然在最近几年张家口市加大力度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但与全国或全省相比还是很落后的。多项指标在全国和全省的靠后水平,2006年,张家口市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为9.74平方米,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低1.19平方米,在全省排第十位。
2.市容环境不尽如人意。张家口市连续多年积极开展综合治理,虽有一定成效,但由于气候特点、市民素质、管理盲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城市整体卫生环境还不够整洁、优美,距离宜居性标准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3.城市改造“死角”亟待清除。张家口市城市改造中遗留下来的危房棚户区和“城中村”地段,基础设施更为薄弱、各类安全隐患集中、改造难度更大,这些地方已经成为影响城市统筹、和谐发展的重要障碍,是“宜居城市”建设的“死角”。
4.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资金不足,投资缺口大。虽然张家口市在1995年对外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有了较大增长,但其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未达到合理的比例水平,逐年累计形成了巨额的投资欠账。
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张家口生态宜居城市的策略
1.转变城市政府职能。建设宜居城市,制约影响的因素很多,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社会治安等等,但最关键在于城市政府的心态理念。建设“宜居城市”,老百姓固然可以参与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关键在于城市政府。政府的理念、政府的行为直接地决定城市建设中的种种问题,如道路的设计、广场的设计以及房地产的开发等,这些都是由政府直接决定也只能是由政府决定。由于政府官员的学历、认识以及行为观念的不确定性,往往使一个城市在某一个重大项目开发建设中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就导致一些官员在执行或决定一个项目时,就没有充分考虑到市民的根本利益需求。最后形成的局势时,政府原本是为市民做事,但是项目完成以后却得不到市民的认可。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在城市建设中,没有争取广大市民的意见,较少的关注群众利益所造成的。还有一些城市口头上讲得多,实际行动上改变不大,或有一些则在具体推动城市宜居的做法上存在很多偏差等等,这些做法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城市不宜居。因此,张家口想成为老百姓心中的生态宜居城市,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城市政府职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特别是在拆建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市民的切身利益,多为市民考虑一些,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前提。要坚持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把集中供热、供气、交通作为城建“一号工程”加快推进,进一步方便居民生活。加快完善城市道路体系,坚持新区抓配套,旧城抓完善,使城市路网纵横贯通。按照主城区“西展东拓、扩城上山”的要求,2008―2009年要加快城市快速路与城区道路连接线建设,完成城市“三纵、十横、一河、三桥、十立交、十游园”以及“一门、三网、十四路”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小街巷的改造工作,2010 年前实现主城区道路状况的彻底改善。加快 高新区开发建设,2010 年完成北片20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建设,2015 年前把高新区建成设施完善、环境一流的现代化新城区。切实抓好供热、供气等直接关系市民生活的工程建设,落实好重大基础设 施工程项目。
3.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保护历史文脉,熔铸城市精神。一座城市各个时期的建筑像一部史书、一卷档案、记录着一个城市的沧桑岁月。而唯有完整地保留了那些标志着当时文化和科技水准,或者具有特殊人文意义的古建筑,才会使一个城市的历史绵延不绝,也才会使人类发展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也才会使一个城市永远焕发悠久的魅力和光彩。因此,张家口市在全面改造城市过程中要全面而深入地探寻老城区的历史文脉,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历史文脉,延续历史文脉。张家口市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现在在市中还存在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是见证张家口市的发展历程,是张家口市重点要保护的建筑。保护这些建筑就是保护张家口市的历史延续性,使后人可以通过了解这些建筑来了解张家口市的历史文化,一个城市的文化是代表这个城市的发展历史。即保护张家口市的历史文脉,使人们知道张家口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比如大境门等历史建筑一定要保护下来。千万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张家口市的文脉,那是对历史的犯罪。
因此,在建设张家口市宜居城市时,要重视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城中村的整治改造,要注意保留如古民居、骑楼、宗祠、石板路、小桥、古树名木、河涌等反映当地传统文化特色的元素,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防止出现不顾历史文化保护,一味大拆大建的现象。
4.利用“反规划”理论来指导城市建设。由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俞孔坚提出并实践的“反规划”概念,近年来在浙江台州、深圳等地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在这一概念指导下,由俞孔坚主持设计的节约型城市绿地景观,已有多项获得全美景观设计师协会设计荣誉奖。“反规划”概念是在中国快速城市化导致城市无序发展、环境迅速恶化背景下提出的规划方法论,是相对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人口―规模―布局”的城市建设规划模式提出的一种“逆规划”和“负规划”。所谓“反规划”,是指景观设计师和规划师在城市建设发展计划确立之前,就通过识别和设计景观的生态、文化遗产以及休憩的基础结构,引导和框限城市发展,即建立生态基础设施。这一设施保障着城市的生态和健康,保护人们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身份,重建人与土地的精神联系。
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必须的,土地也是有限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自然系统是有结构的。协调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决不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空间格局和质的问题,这意味着只要通过科学、谨慎的土地设计,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生命系统的干扰是可以大大减少的,许多破坏是可以避免的。张家口市在近几年的快速建设中,要全面规划,充分应用“反规划”理论来指导张家口市的城市建设,减少对自然界的破坏,使张家口市的城市建设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避免其他城市所走过的弯路,为市民提供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的宜居城市。
5.全面建设对市民影响较大的社会事业,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突出抓好弱势群体的应保尽保,扩大失业、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使他们能享受到政府的关怀,党的温暖。切实加强教育事业,高等教育要增强实力、争创名校,初高中教育要扩大容量、提高质量,小学教育要科学布局、改善条件,最大程度的方便孩子上学,提高市民对教育的满意度。以方便、书社、健康为着力点,加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老年活动中心、体育设施建设力度,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活动场所。提高市民的文明程度,建立一个社会文明和谐的宜居城市。
篇7
【关键词】GIS;空间分析;城市规划;
1、GIS与城市规划
1.1 G1S概述
地观倍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lem, GIS) “一个收集、储存、分析和传播地球上关于某一地丨
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is )是GIS的核心与灵魂,其特有的对地理空间信息的提取、表现和传输功能是GIS区别于一般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特征。空间分析源于20世纪60年代地理和区域科学的计量革命,是对分析空间数据有关技术的统称,空间分析的目的是:①有效地获取、科学地描述和认知数据,如绘制风险图;②理解和解释生成观察地观阁案的背景过程,如住房价格中的地理邻居效应;③预报,如传染病爆发;④调控在地理空间上发生的事件,如合理分配资源.
1.2 GIS用于城市规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城市规划领域,随着经济、社会和人口的发展,世界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问题更加复杂多变,这些都对传统的城市规划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计算机技术与空间数据相结合而产生的GIS这一高新技术包含了处理地理信息的各种高级功能,它所具有的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空间建模与空间决策支持、地理信息可视化等功能使其成为应用于城市规划领域的强有力支撑工具。城市规划的主体是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它要为城市经济产业、政策措施等非物质规划对象提供实体空间,城市规划的核心在于科学、合理的进行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决策,空间是城市规划的主角。而GIS有海量空间数据的管理功能和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空间在GIS中也是核心要索,城市规划和GLS的“空间"本质相同,二者在’空间’有相互借鉴、吸收整合、集成的切合点,所以将(GIS技术应到现代城市规划中在实践.是必要的,在技术上是可行的,,GIS 的应用可以渗透到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包括从设计到管理,从前期资料收集到成果出来,从小范围的详细规划到大的区域规划,从综合性的总体规划到专业性的专项规划,从项目选址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制订等方面,可以说,GIS为城市规划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和先进科学的技术方法。
2、GIS在城市规划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GIS技术,结合传统的基于CAD的规划实验技术可以逐步构建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科学决策模式,由此来对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更新和完善。而且由于GIS技术日益被广泛地应用到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实践中,特别是目前各个城市纷纷建立了基于GIS 技术的数字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规划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作为未来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规划专业教育也要加强对G1S知识的传授,否则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将不能很好地胜任规划设计和管理丁作。我的法定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大层次,相应的城市规划实验教学也以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为主干教学课程。因此在这两种核心专业实验教学中引人GIS空间分析技术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
2.1在总体规划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详细规划编制的依据。总体规划的特点在于其战略性,它强调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性质、规模等事关城市全局问题的分析、评价和预测。因此,让学生规划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在总体规划实验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GIS以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为城市总体规划实验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2.2应用实例
在城市规划中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是对城市土地进行开发建设的适宜性评价。用地适宜性评价要确定土地对开发建设用途的适用程度,为建设用地的合理选择和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用地适宜性评价是GIS技术在规划编制领域内相对最成熟的应用,它综合了 GIS的各种空间分析技术,如缓冲分析、叠加分析、数字地形DEM构建、表面分析等。在城市规划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建立在对各种资料的主观定性判断上。其分析结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专业经验和技能,带有较强的主观随意性,评价结果缺乏说服力,并且常常因人而异。而GIS 可为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提供科学、方便、逼真的定量分析平台,具体的实验分析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利用等高线或点高程数据在GIS中构建城市规划区的数字{程模型,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在GIS中计算出坡度在30%以下的地区作为可能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
(2)对生态保护用地、基本农田保护K、水域执行缓冲K分析,缓冲距离可根据相应的国家、行业标准规范或14行设置。这些特殊用地及其缓冲范围内的用地应从规划范围内剔出,不作为可能的建设用地考虑;
(3)建立现状及规划道路、现状城市建设用地范的不同距离的缓冲区;
(4)将2和3步骤中得到的图层作叠加分析,距离现状和规划道路以及现状城市建设范围较近的可能建设用地作为城市近期建设用地,距离较远的则作为城市远期发展用地。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城市适宜建设用地数量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为确定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奠定基础,也为确定城市的空间拓展方向和空间范围提供了较为准确的依据,进一步为规划方案的编制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支持。
结语
现代城市规划实验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G1S 以其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可以为现代城市规划实验教学提供一个全新的技术平台和分析决策7:具。但应看到,GIS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对于城市规划实验教学来说不可能全面教授和学习GIS知识。因此,重点教授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对于GIS在城市规划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在城市规划专业实验教学中积极运用GIS技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掌握必要的定量分析方法,由此来对传统的城市规划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更新和完善,逐步构建以“ CAD + GIS”为技术支撑平台的全新的城市规划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这既是今后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界探索和努力的方向,也是现代城市规划对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篇8
我市20*年的城建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突出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管理三个工作重点,在建设资金投入、项目建设规模和改善城市面貌等方面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实现了我市“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工作的良好开局。
――城市规划管理取得新成果。20*年,我市全面加强了规划编制和管理工作。在机构设置方面,市委、市政府在压缩全市总体行政编制的情况下,将市建设局的规划职能分离出来,成立了市规划局,属市政府组成部门,为规划事业独立开展工作提供了体制性保障。在业务开展方面,根据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目标,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积极开展了《*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组织编制了20个城市棚户区修建性详细规划、5个煤炭棚户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沉陷区建设规划、市区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市区公共交通发展规划等重点规划设计项目,完善了城市规划体系。
――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力度大、速度快、效果好。自去年年初以来,市委、市政府将市区棚户区改造工作摆在了重要议程,准确地把握工作的节奏和力度,确保了在平稳运行下的快速推进。全年拆除房屋面积62.7万平方米,占省下达计划指标的125%,超额完成省下达的棚户区改造任务。开工面积133.8万平方米,完成年度计划的102.2%;新建回迁房面积98.75万平方米,占开工面积的75%,安置回迁户10240户,面积56.3万平方米,回迁率达57%。另外,完成八道江区煤炭棚户区130万平方米和江源区煤炭棚户区70万平方米的调查摸底及项目上报工作。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创历史新高。20*年,市区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2.8亿元,是“十五”期间投资总额的1.8倍。其中市区棚户区改造19项大配套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98亿元。完成了市区城乡结合部大小道路33条,使城乡结合部行路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投资1026万元,分别完成通江桥改造和通沟新丰桥工程建设工程。投资1450万元,完成了新北小区配套工程和长白大街西段道路及滨江公园续建部分等项目,使江北新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投资960万元,完成市区内河综合改造建设工程,使市区两河内涝问题得到彻底根治。投资229万元,完成年度市区绿化工程,全年市区新增绿地面积3.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79平方米,有效改善了城区绿地环境。投资797万元,完成市区路灯建设改造工程,改造和安装路灯2510组,近两年安装的路灯数是前20年的总和,城区亮化工程取得了新成果。投资2400万元,完成垃圾处理场二期工程施工任务。投资580万元,新建垃圾中转站3座,建设维修城区公厕66座。购置了各类先进环卫设施,为城区卫生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条件。同时,完善了供热市场法制环境,规范了供热市场管理体系,投资11*万元,新建热力站1座,新增供热能力26万平方米。完成金坑河底供热次干管网敷设工程600米,完成小区部分二次网改造和分户控制技术改造。投资1778万元,铺设燃气管网4437米,户内安装1513户,压缩天然气完成站区改造、减压设备和压缩天然气车购置等工程项目,成立了供热室温检测所,切实加强了供热市场监管力度,有效解决了部分群众关注的供热和燃气问题。此外,通江路公铁立交桥和靖宇路公铁立交桥建设工程已经与沈阳铁路局正式签约,20*年3月开工建设,10月通车。
――创建省级卫生城工作取得突破。自20*年以来,我市提出了创建省级卫生城的工作目标,3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整治陋习为重点,加强市民文明养成教育。以常态保洁为重点,切实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以落实“门前三包”为重点,进一步清除城市管理死角。以治乱为重点,努力加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以绿化美化工作为重点,全面提高园林城建设水平。以物业管理市场综合整治为重点,加大社区环境整治力度。经过不懈努力,使城区市容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在去年创建省级卫生城综合考评中,一次性通过省专家组的验收,成为全省第四个被命名为省级卫生城的地级市。
――房地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市房地产投资13.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3%。房地产业新开工工程242项,完成开发建筑面积174.15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138%。满足了广大市民的基本住房消费需要,住房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房地产业呈现了供需两旺、有序发展的良好态势。
――城市房屋管理水平得到新提高。城市房地产管理工作坚持以培育市场为核心,积极启动住房二、三级市场,成功举办了“*之春”房地产展示交易会和房地产交易月活动,推进了住宅与房地产业发展,构建了开发商同消费者双赢的桥梁,使房地产交易市场呈现出了投资与消费双向拉动,存量房与增量房互相促进的良好发展态势。20*年,市区实现交易额10亿元,交易面积148.5万平方米。加强了商品房预销售管理,共核发商品房预销售许可证39个。
――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取得新成效。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坚持以“归集为基础,贷款为重点,效益为核心,管理为保证”的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扩大住房公积金的覆盖面,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和住房公积金工作的发展要求,选准工作着力点,认真落实优惠政策,简化程序,拓展贷款品种和担保形式,加大资本运营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积金融资作用,促进了我市住房公积金的健康发展。全年归集住房公积金1.3亿元,同比增长23%,发放贷款5400万元,同比增长20%,增值收益450万元,同比增长5%。
二、20*年主要工作任务
20*年是我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构建和谐*,全面启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加速城市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建市以来城市建设项目最多,投资额最大的一年。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宜居佳地、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为目标,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这一主题,努力推进城乡建设事业快速发展,重点做好七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龙头”,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一是把《*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作为今年一项重点工作。在更新理念、改进方法、完善体系、优化空间布局上下功夫。力争在7月底前全面完成修编工作。二是做好市中心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主要有:市区道路桥梁规划、市区排水设施建设规划、公园及广场建设规划和市场建设规划。三是抓好棚户区改造建设规划。以煤炭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继续完善已开工建设的城市棚户区改造规划。编制完善八道江区和江源区煤矿棚户区规划。同时,着手开展编制县城、林区棚户区改造规划。四是突出抓好城市景观带建设规划。围绕“山、水、林、泉”等自然生态特征,加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建设规划,突出营造“山在城中,城在林中,水绕城转,林泉交融”的生态园林城市特色,达到“山、水、城”和谐相融。五是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100%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完成规划编制。
(二)加大投入,全力以赴创建卫生城和省级园林城市。
去年,市区已通过了省级卫生城的验收,今年要全面启动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工作。抚松县、长白县要在省级卫生城建设的基础上,抓紧国家级卫生城的创建工作,力争3年内完成创建工作任务;临江市年内要通过省级卫生城检查验收,靖宇县年内要启动省级卫生城创建工作,2年内必须达到省级卫生城标准。
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从今年开始,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下一步创建工作分成两步走,第—步到今年年底前,实现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目标;第二步,力争三至五年,实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今年市区要完成城市园林绿化投资9000万元,新增绿地面积2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7.1%,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74平方米。为全面实现今年我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必须着力抓紧抓好六大园林绿化工程。一是大力推进以街路绿化为重点的城市形象工程。二是大力推进以广场、游园绿化为重点的精品点缀工程。三是大力推进以公园、风景区绿化为重点的植物造园工程。四是大力推进以单位、小区和绿色通道建设为重点的绿量普及工程。五是大力推进以市政设施和生态建设为重点的环境治理工程。六是大力推进以宣传执法为重点的绿化管护工程。这项工作已在3月9日的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动员大会上作了全面部署,各地要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快速推进,保质保量地完成既定工作任务。
(三)乘势快上,强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目标,以提升城市承载功能为切入点,切实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三大工程。
一是道路畅通工程。新建通江路、靖宇路2座公铁立交桥和向江路跨江大桥,维修改造彩虹桥;完成向阳路、南平街、铁南街、苇塘路等25街路建设任务;对向阳路等人行步道过宽的街路进行改造,压缩步道、拓宽街路;对主路与小区巷路的接合部进行改造,拓宽各城市出口,同时打通市中心区的半截路。初步形成环路、干路、次干路、巷路布局合理、运行通畅的城市交通网络,进一步增强城市通透性,提高城市运转效率。
二是棚户区改造工程。继续抓好已开工的11片城市棚户区改造续建工程项目,确保年内拆迁居民全部回迁。总投资15亿元,启动河口、东山Ⅰ、东山Ⅱ棚户区改造工程,县(市)城区棚户区改造任务指标已经下达,各地要抓紧出台相关实施办法,快速转入拆迁阶段,确保年内50%以上拆迁居民入住新居;投资5亿元,启动通沟、南岭、孙家堡子等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全部完成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在组织好C、D级迁入新居的同时,将A、B级房屋的居民纳入煤矿棚户区改造范围,确保这部分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确保社会安定和谐。精心策划,启动以六大省属林业局和市林业局所属林场为主体的林区棚户区建设改造工程,切实改善林区城镇环境和人居环境。今天发到大家手中的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实施细则和拆迁补偿规定是经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讨论通过的,其中实施方案针对全市棚户区改造工作进行了原则性阐述,各地必须认真执行;实施细则和拆迁补偿规定是市区根据自身特点,在原则框架内制定的具体操作方案,市区必须严格遵照文本内容进行具体操作。
三是亮美工程。进一步加强城区夜间照明景观建设,在北出口、翠柏路、火车站等处设立高杆灯;新建和改造街、巷路灯870组;组织沿主要街路各单位,按照统一的照明景观规划安装楼形灯、射灯和霓虹灯;加快浑江干流市区段灯饰带建设,形成堤防、桥梁、水面交相辉映的立体亮化景观,使市区的夜晚真正亮起来、美起来。加快市区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年计划投资6900万元,完成环卫设施建设改造维修、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市区道路桥涵改造维护和防洪排涝工程。
(四)健全机制,切实强化城市管理。
进一步巩固省级卫生城建设成果,全面推进国家级卫生城创建工作。重点突出“一改三整治”:
一是改革城市管理体制。将规划监察、城管监察等城市管理职能整合起来,成立城市综合执法局,按照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要求,逐步形成常态管理的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卫生、公共秩序、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管理。
二是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突出“治脏”。进一步落实环境卫生责任制,动员各方面力量,大搞环境卫生清洁活动,彻底清除主要街路、铁路沿线、居民区、内河、城乡结合部的垃圾、残土,清理废弃塑料袋等白色污染,切实搞好常态保洁。同时,要加强行业卫生、单位卫生的检查和整改。
三是加大市容环境整治力度,突出“治乱”。要下大气力清理“城市牛皮癣”,依法拆除违章建筑和“三小五堆”。严厉打击非法营运行为,解决好车辆乱停乱放问题。全面整治市中心区废品收购站点,清理影响城市环境的各类空中线路。有计划地逐步取缔马路市场、店外店和流动摊点,真正使坐商归店、行商归市。
四是加强市民文明养成教育,突出“治陋习”。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引导广大市民从不随地吐痰等小事做起,建立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树立*人应有的文明形象。在加大批评教育力度的同时,还要严管重罚,真正形成崇尚文明、讲究礼仪的社会风气,切实营造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
(五)强化管理,努力开创房地产管理工作新局面。
加快城镇化进程,除了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外,重要的是要切实提高住宅的功能和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水平。今年,市政府与各地签定的工作目标责任书中,之所以将集中供热率、室温标准、廉租住房建设和“三线”危房改造等体现民生的指标纳入进来,就是要推动房产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让广大市民切实分享到城乡建设发展的成果。各地在关注上述指标的基础上,还要结合实际,加快推进水、电、燃气等事关民生的基础建设,全面改善广大居民的居住条件。就市区而言,今年主要做好4件事:一是计划投资5700万元完成市区集中供热三期工程。二是计划投资1415万元,完成市区燃气管道1000立方米压缩天然气改造中压球型罐建设等工程建设任务。三是计划投资2100万元完成房地产交易中心和危房鉴定站建设工程,新建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可有效解决当前房地产交易中心面积过小、无消防通道和危房鉴定站无办公,无检测场所等问题,推动我市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四是计划投资370万元,于金河旧区建设城镇廉租住房1栋,解决部分城镇特困无房户的实物配租问题。
(六)真抓实干,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重点是搞好村庄整治“三清”(清粪堆、清垃圾堆、清柴草堆)、“四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圈栏),“五化”(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工作,从而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引导和推动农村地区逐步实现居住社区化、厕所水冲化、厨房燃气化。今年,每个县(市)区都要有一个乡镇达到省级卫生乡镇标准、有两个乡镇达到市级卫生乡镇标准,每个乡镇都要有一个市级卫生村屯。
(七)固本图新,促进住房公积金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城市住房公积金工作以扩大覆盖面,以强化制约监督工作、提升抗风险能力为重点,以推动非公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户、自由职业者缴存公积金比例和额度为突破口,以依法归集、加强执法为保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要加大宣传、归集力度,不断壮大资金规模。积极探索住房装修等公积金贷款等新形式,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率和效益,实现*市住房公积金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的保障措施
20*年是我市城市建设的高峰年,完成全年的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必须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支撑点,积极稳妥地全面推进,具体要建立“六个支撑体系”。
一是政策支撑体系。继续坚持政府组织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充分考虑*城市基础设施欠帐多、弱势群体比重较大的实际情况,在拆迁安置、招商引资、工程管理和队伍建设等各方面,精心设计和制定符合*实际的各项政策,同时,把握好各项工作的节奏和力度,推进城市建设快速、协调、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服务支撑体系。继续实行“绿色通道”制度,凡城市建设涉及的审批事项,相关部门都要打破常规,在经办窗口集中办理,实行“一站式”办公,并明确办理时限。对棚户区改造等建设项目继续实行“绿色通行证”服务,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限,提高办事效率。当日能办的,决不拖到第二天办理,同时,在政务大厅设立窗口,加大检查督导力度。
三是资金支撑体系。在本级财政支持和向上争取政策、资金的同时,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将土地收储与城市建设投资职能整合起来,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对城市的各种资本进行聚集、重组,走出一条“以城养城、滚动发展”的路子。通过盘活城市土地资产、对城市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多方筹措城市建设资金。
四是人力资源和建筑材料支撑体系。去年,由于我市开工面积较大,使建筑行业人工成本和建筑材料(特别是地材)成本创造了历史记录。今年在我市房地产开发建设史上,无疑是开工地块最多、开发面积最大的一年,对工程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建筑施工人员和建筑材料的需求必将迅猛增长,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今年建筑行业的人工成本和建筑材料成本必将再创历史新高。因此,我们一定要未雨绸缪,提前作好引进人才、招募民工、储备或订购建筑材料的准备。各地也要积极支持各开发企业引进和招募人力资源,并将拿出部分资金提前采购大宗建筑材料,从而降低建设成本,调控房价。各地还要在近期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开发项目区作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不允许因人力资源不足、建筑材料短缺而降低建设质量、延误建筑工期和大幅度提高商品房价格。
五是文化建设支撑体系。要把培养高素质的建设团队纳入重点工作突出抓好,本月,市政府已组织相关部门和开发建设企业经理人赴新家坡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使其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我们还将开展十大精品工程、十大亮化工程、十大美化工程和优秀开发、建筑企业和企业家评选活动,同时,通过举办行业运动会、技术大比武、综合文艺演出等形式,凝聚人气、提高队伍素质,努力打造一支道德高尚、作风优良、技术过硬、团结和谐的建设队伍。
篇9
重庆市城市建设配套费征收管理办法全文第一条 为了促进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建设配套费的征收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本市城市(镇)规划区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统称建设项目业主),均应按本办法规定缴纳城市建设配套费。
本办法所称城市建设配套费(以下简称配套费),是指由政府依法征收用于城市(镇)规划区范围内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专项费用。
第三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全市配套费征收管理的主管部门,其日常工作由市城市建设配套费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市配套办)负责。
区县(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配套费的征收管理工作,接受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
第四条 主城区内的配套费征收由市配套办负责。主城区外的配套费征收由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县(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第五条 主城区配套费的征收标准,由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提出,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主城区外配套费的征收标准,由区县(自治县)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提出,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第六条 市配套办和主城区外区县(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统称征收部门)应当公开征收依据、标准和办事程序。
第七条 建设项目业主应当在申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或开工许可手续前,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确定的建筑面积申报缴纳配套费。
建设项目拟分期办理施工许可证或开工许可手续的,可以分期申报缴纳配套费。
未按规定办理配套费缴纳手续的,有关部门不予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或者开工许可手续。
第八条 申报缴纳配套费,建设项目业主应当向征收部门提交以下资料:
(一)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二)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情况确认书。
涉及免缴或者减缴配套费的,应当同时提交以下材料:
(一)立项批文或企业投资项目备案证;
(二)初步设计批复;
(三)涉及免缴、减缴的有效依据或者证明材料。
第九条 配套费按照征收标准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确定的建筑面积计缴。
建设项目业主分期申报缴纳配套费的,按照征收标准和与施工发包工程内容相对应的规划许可确定的建筑面积计缴。
第十条 征收部门收到申报材料后进行审查,材料齐备并符合要求的,予以受理;材料不全或不符合要求的,应当一次性告知当事人补正。
征收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核算配套费应缴金额,并出具缴费通知和《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
第十一条 建设项目业主应在缴费通知规定的时间内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至银行缴款。缴清配套费后,由征收部门出具已缴纳配套费的证明。
建设项目业主未在缴费通知规定的时间内缴纳配套费的,缴费通知自行失效。需要继续办理配套费手续的,应重新申报。重新申报前配套费征收规定和标准发生调整的,按调整后的规定和标准执行。
第十二条 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环节应当对配套费缴纳情况进行查验。
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时确认的建筑面积与施工许可时确定的缴费建筑面积不一致的,建设项目业主应当申报复核配套费。征收部门核定后,对增加的建筑面积,按补充申报时的规定和标准补征配套费;对减少的建筑面积多缴的配套费,由缴款单位向征收部门提出申请,征收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核实后按照规定程序和缴纳时的标准予以退还。
未按规定缴清配套费的,有关部门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备案。
第十三条 下列建设项目,经审查可免缴配套费:
(一)学校及幼儿园的教学用房;
(二)社会福利设施、社会公益性设施;
(三)享受国家税收减免的残疾人企业生产、生活用房;
(四)高新技术企业的生产性用房;
(五)科研机构科研用房。
第十四条 下列建设项目,经审查可减缴配套费:
(一)改、扩建工程,以原房屋权属登记证书为依据抵减原房屋建筑面积,按新增建筑面积计缴;
(二)学校的学生集体宿舍、食堂等后勤服务设施用房按50%计缴;
(三)党政群团、公检法机关办公业务用房,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用房按50%计缴。
第十五条 除本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外,本市其他关于免缴、减缴配套费的规定,应当由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明确执行起止时间。
法律、法规、规章对配套费免缴、减缴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六条 符合本办法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的建设项目,完成申报审核后直接减免。符合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建设项目,按照“收支两条线”原则,先征收后安排。
第十七条 已减免配套费的建设项目,因规划调整等原因不再符合减免条件的,应当重新申报缴纳配套费,并按重新申报时的规定和标准执行。
第十八条 建设项目申报面积应缴配套费达到规定数额,可分次缴纳。第一次缴纳的数额不得低于规定的初次缴纳数额,并不得小于应缴总额的50%,余款应当在6个月内缴清。
前款所述规定数额和初次缴纳数额由市人民政府和主城区外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调整和公布。
第十九条 配套费免缴、减缴及分次缴纳,主城区内的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审批,主城区外的由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区县(自治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审批。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审批配套费免缴、减缴及分次缴纳。
第二十条 配套费纳入城市维护建设资金计划管理,实行专款专用。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编制年度收支计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安排下达,并对其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十一条 经批准分次缴纳配套费的建设项目业主未在本办法规定的时限内缴清配套费的,由征收部门责令限期缴纳,并自逾期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可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二十二条 征收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并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擅自提高或者降低配套费征收标准的;
(二)擅自免征、减征、分次征收配套费的;
(三)不按法定时限办理配套费手续的。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xx年6月1日起施行。20xx年7月1日施行的《重庆市城市建设配套费征收管理办法》(重庆市人民政府令第85号)同时废止。本市其他有关配套费的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照本办法执行。
城市建成区介绍城市建成区在单核心城市和一城多镇有不同的反映。在单核心城市,建成区是一个实际开发建设起来的集中连片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以及分散的若干个已经成片开发建设起来,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对一城多镇来说,建成区就由几个连片开发建设起来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所组成。如连云港市和淄博市。
篇10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3-0120-01
1.引言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文明进步的产物, 是散居人口不断向城市汇聚并参与城市组建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城市基础实施建设的加快,也给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对于北上广等人口超千万的特大现代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更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本人结合多年工作和理论研究实际,主要就当前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浅谈几点看法,仅供参考。
2.城市水土保持的理论基础
2.1城市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的概念和内涵
城市水土流失, 实际上是城市化过程中因城市建设等人为活动而产生的规划区范围内的水土流失现象。城市化水土流失, 可以理解为当建设规模或开发建设活动扰动土( 岩) 体超越城市的承载力和管理水平时, 在自然外营力( 降雨、重力、径流冲刷) 的作用下, 造成的水土资源的损失和生态景观的破坏。它与传统的农村水土流失, 在侵蚀机制、侵蚀方式、侵蚀模数和危害程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例如, 传统的农村水土流失, 侵蚀模数按6 级划分, 剧烈侵蚀模数大于1.3万t/(km2.a) , 而城市水土流失的侵蚀模数, 一般达2万~4万t/(km2.a),甚至超过10万t/(km2.a)。
城市水土保持, 应理解为防治开发建设水土流失和生态景观破坏的管理和技术措施, 而中国大百科全书6中解释的水土保持的概念为: / 防治水土流失, 保护、改善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综合性科学技术0。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传统的水土保持与城市水土保持两者的内涵, 也是不同的。
城市化水土保持不是要使城市化过程逆转, 而是要使城市化过程有序化, 确保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基础设施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 城市水土保持规划, 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开发建设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有利于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建设的发展, 有利于加速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2.2城市水土保持的内涵, 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1)开发建设项目的开发整地方式, 优化泥沙控制方法与措施。
(2)城市规划区内退化劣地的生态修复及生态重建技术, 包括闲置开发区的生态恢复治理、山体缺口( 采石场、遗留边坡、废弃石场等) 的复绿治理、毁林种果、原有侵蚀劣地的生态修复。
(3)水源保护林的建设、管理及山地生态风景林的保护。
(4)小流域内的河道( 排水道) 整治与河岸景观改善。
(5)预防监督措施及水土保持违法案件查处。城市水土保持与城市防洪、城市林业、城市园林、矿区开采保护等既有联系, 又有分工。城市水土保持是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城市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同时, 城市水土保持又成为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渗透到城市建设的多个行业和每一项建设工程中。
3.新形势下,城市水土流失的原因
3.1缺乏水土保持意识
加强水土保持并不是某个人的责任,而是一项需要全民共同参与的事业。首先,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城市水土保持对国家建设事业重要性的认识,并派专门的组织人员积极地投身到水土保持工作中来。其次,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环保意识,积极地宣传水土保持的好处,使人民群众广泛的参与进来,为水土保持尽一份自己的力量。但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一些开发商缺乏一定的环保意识,为了自身利益牺牲城市环境和资源,导致水土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且一些城市居民自身环保意识薄弱,对这种破坏环境的行为采取纵容态度。
3.2法制不健全
虽然我国正处在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的阶段,但是针对城市水土保持问题却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进行相关的规定,而且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人们水土保持意识淡薄,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缺乏一定的法律保障。
3.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造成城市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的就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筑等建设项目。伴随着城市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不仅改变原有的地形,而且导致土壤受到侵蚀,导致水土流失。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施工建设都会导致水土流失,例如,修路、铺设地下管线等等,这都会导致原有的水土格局发生变化,建筑物地基的挖掘等建设也会造成城市地貌的变化。
3.4城市绿地面积小地下水抽取严重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越来越快,很多建筑设施拔地而起,相比而言,城市绿地面积却实在是微乎其微。正因为这些建筑导致土地出现硬化现象,大气降水会在地表形成径流,直接通过裂缝渗入到地下形成潜蚀,容易导致地面出现塌陷。此外,随着城市居民的不断增多,地下水的使用量也在不断地上升,这就导致地下水循环系统受到破坏,导致地面沉降。
3.5垃圾、废物和取土采石活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也随之越来越多,但是人们的环保意识还很淡薄,随意堆放垃圾废弃物,工厂随意向河流中排放污水,建筑工程采石等活动,不仅会对地表植被产生破坏作用,而且这些产生大量废弃的工程残渣会对水资源产生一定的污染作用,进而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4.新形势下,城市水土保持的策略
4.1加强城市水土保持宣传,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识
要进一步加强对水土保持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识。首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城市水土保持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传媒工具,向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提高全民对城市水土流失的忧患意识和依法防治水土流失的责任感,营造一个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氛围,同时也为城市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应该加强各地方的水土保持成效交流,定期举办交流会,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参与到水土保持工作中来。
4.2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要想保证水土保持工作顺利进行,我们应该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科学的法律制度,这是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的基本依据。首先,我们应该以当前法律法规已有的关于水土保持的内容为依据,并根据城市建设的基本情况,建立适合当地使用的我水土保持的相关规定,这就使水土保持工作顺利的开展。其次,相关的监督执法机构应该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地落实国家的相关规定。此外,地方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城市水土保持的监督管理工作 ,制定相关规章明确开发建设项目应履行的水土流失防治义务和水土流失责任,明确水土流失防治方案和措施,使城市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4.3重视城市绿化
要实现城市水土保持,一定要重视城市绿化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扩大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①对于城市弃土弃渣的堆放地,可以通过种植适应能力较强、根系较发达的绿色植物起到保持水土、改善土壤的作用;②在短期闲置,即将开工的工程建设用地上,应采取临时绿化措施;③应该充分利用公路两旁和城市边缘的废弃地,种植绿色植物;④在城市中间的空闲地、裸地种植绿色植物,扩大城市绿色覆盖面积;⑤对城市建筑墙面、屋顶、院内进行绿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形成绿色景观。
4.4科学编制城市水土保持规划
在编制城市水土保持规划的时候,要对以下因素进行综合考虑:①具体城市的地形地貌;②城市植被情况;③造成城市水土流失的原因、城市水土流失的特点、分布情况和发展趋势;④城市的功能分区定位;⑤城市的开发建设规划和生态建设目标。 在对以上要素的认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编制城市水土保持规划。这是规范城市工业生产和建筑开发、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的基础和保证。
4.5加强城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
城市水土保持是我国在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课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研究,如城市水土流失形式、规律及其特殊性的研究、工矿区水土流失及治理措施的研究、城市水土保持规划方法、评价指标体系及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标准的研究等。在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实践中,要不断地总结摸索经验,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工作,积极探讨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提高城市水土流失防治的科学水平,为城市水土流失的监测监控及防治规划的制订提供依据,为城市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
- 上一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 下一篇:海洋污染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