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案例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循环经济的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又称案例研究,是一种有效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运用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由于该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把枯燥的理论阐述变成解决问题的研究讨论,把教师的单向讲授变成师生间的教学相长,把个人解读变成集思广益,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全方位思考、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已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医学、法学、经济、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教学与实践。
(二)工程经济学课程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必要性
工程经济学教学目标是理解经济学基本概念,会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做基本经济判断。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工程项目在各种经济政策环境下的经济评价。以往的工程经济课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薄弱,理论教学结束以后通常没有设置专门的实践环节。学生缺少体验实际工程项目的过程,得不到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很难全面系统地理解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程实践中。学生只有在获取经济评价基本理论知识后进行实践,即通过经济评价实训环节,进行真实演练,才能真正掌握对不同类型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这样,学生在学校时就可具备适应社会所必要的心理素质和知识结构,获得综合职业素养培养与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将学校所学的基本理论与工作生活的实际应用无缝对接,让高职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就能适应并胜任岗位要求。另外,工程经济学是高职工程管理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开设的为数不多的经济类课程,还要承担起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哲学思维和经济效益观念的重任。经济方面的理论观点和话题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标准答案,存在很大的争议性,提倡百家争鸣。这就要求教师在经济类课程的教学中不搞一言堂,应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自由发言。鉴于上述原因,在工程经济学课程中推行案例教学和开展实训环节势在必行。
高职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的组织与实施
工程经济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及实训环节,是对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经济问题及对工程项目客观、真实的情形进行调查、收集和加工,整理成满足教学目标的案例和实训项目展开的。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通过思考、讨论、查找资料、动手演练,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方法,最后经归纳总结,全面系统理解基本理论,掌握工程经济分析的全过程。
(一)教学案例与实训课题的选择与制作
案例教学以典型案例为教学工具,实训环节以工程项目资料为演练对象。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训演练之前,先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分析对象、收集相关资料,根据教学目标将资料编制成工程经济评价案例及实训任务书。案例与课题的选择与设计要满足以下要求。代表性(典型性)工程经济案例应当能代表某种性质或类别的工程项目,具有同类项目的共性,能实现某个教学目标。一个恰当的案例,不仅应当有利于学生理解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还应当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解决现实中遇到的类似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度的仿真性案例的内容(包括附图、附表)要基本真实或接近客观实际。所给的信息或资料是隐含的、比较零乱的。这样,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增加学习的乐趣,增强观察、分析和判别信息真假虚实的能力。同时,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地有探讨的余地,否则,学生会觉得太简单无趣,不值得思考。若教师有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研究以及工程项目经济决策等实践工作的机会,在保护好服务单位信息的基础上,可以将实际项目资料整理、修改,制作成教学案例或实训课题。综合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前期的理论模块学习时,各章节知识点往往比较零散无序且不够全面系统。这就需要通过后期的实践应用模块对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将其融合成有关联的、系统的知识。因此,案例和课题应当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时效性经济评价与国家现行的法律、行业规范、经济政策等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所选择的案例应当与时俱进,根据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化不断更新,以反映最新的政策、规范和制度。
(二)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与实训环节的实施
篇2
1、严重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迫使人类反思,寻找新的出路——循环经济。从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和发展中国家正在寻找的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中不难发现,工业革命以来,资源的消耗、能源的匮乏和环境生态的恶化严重地困扰着人们。事实证明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已达到空前的水平,这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高新技术已掌控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同时由于盲目地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片面地强调GDP指标,人们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早在1965年,不少科学家预言:人类如果不理智规约自己的粗放行为,地球将在100年之内达到增长极限。面对这个严重的事实,人们不得不调整和终止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野蛮式发展模式,寻找转变传统经济的一种新的发展途径,这就是循环经济。以科学发展观建立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必然选择。
2、从我国资源、环境、生态的现实出发,必须与世界接轨,寻找新的发展模式。我国经济正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但市场和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日渐消失,资源、环境、生态日趋恶化。仅以资源在全球144个国家的排序来看,我国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靠后,比如土地、耕地、森林都排在55位之后,石油、天然气方面也不容乐观。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不少GDP成份是靠牺牲资源、生态、环境,以市场资源、人力资源换技术得来的。因此,在发展模式上,国人必须警醒,要转变思维,更新观念,走科学发展之路。和世界各国一样,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也是当今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中国人口众多,不可能像美国那样进行掠夺式发展,与世界争夺资源。怎样寻找适合中国国情而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发展之路呢?这就必须要从现在开始,积极保护环境,适度索取,发展清洁生产和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和科学利用资源放在首位,发展循环经济。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
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有三种路径,即微观路径、中观路径和宏观路径,也称为三个层面,即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
1、所谓微观层面,主要是在企业层面、点状层次的循环。即选择典型企业或大中企业,也可以是小型企业,以清洁生产方式,减少输入端的物耗能耗,实施污染排放的最小化、治理化。企业层面循环又叫小循环,即企业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采用新的工艺设计和技术攻关,将单位产品的各种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限定在先进标准许可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做到零排放、无害排放。
2、所谓中观层面,即指区域层面的循环。工业园区等开发区改变过去那种按产业分类布局的做法,而是按生态产业链的要求将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组合在一起,通过企业和产业间的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减少或杜绝废弃物的排放。这种中观路径循环主要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和信息技术集成,按原生态物料资源——产品——废料——二次物料的路径转化形成再生资源,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形成一个汇聚诸多优势的产业链群。
3、所谓宏观层面,即社会层面的大循环。整个社会都按循环经济的理念、理论、实施要求,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清洁生产、干净消费、资源循环、环境净化。目前实施的循环经济,主要是从企业间的物质闭环循环的角度实现循环经济,忽视了循环经济应该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来综合运行,大循环应该在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上,分别通过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理实现物质的闭环流动,进而形成一体化体系。循环经济系统是三个层面的有机结合和集成,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可借鉴案例研究
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对策,本文列举下面两个案例加以说明。
1、五粮液集团科技创新、探索循环经济的路径。五粮液集团是四川省几大支柱之一,时下品牌价值达386亿元,但曾一度为酿酒的废弃物——酒糟发愁。生产一吨酒将产生10吨以上的废弃物,酒糟的堆积一是占用大量的场地,二是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三是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几年前,集团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全方位技术攻关,自主创新实施《无害化、效益化处理丢弃酒糟技术》项目,特别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利用国际国内先进技术,结合企业的生产系统进行反复试验、反复研究,攻克技术难关。集团每年成功地处理消化废弃酒糟30万吨以上,生产复糟酒6000多吨、乳酸600吨、DDGS饲料2.4万吨、白炭黑2000多吨、沼气500万立方米、蒸汽35万吨、实现热量梯级利用。同时,还投入上亿元兴建废水处理系统,新增环保锅炉除尘系统、废水治理系统、自动在线监控系统等污染治理工程项目,做到了清洁生产、无污染排放、废弃酒糟分几次全部变成再生资源,实现了废物资源化、废物减量或零排放的无毒无害化、环境保护修复化、能量梯级多级利用化、资源链式利用开发化。五粮液集团还无偿将有关技术推广给同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循环经济,其探索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上实现循环经济的实例,受到国家环保部门和中华环保基金会的高度肯定和赞赏,获四川省首批“生态工业园区”的称号。
2、四川天源集团“干法电石渣生产水泥”,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达100%。天源集团的主导产品聚氯乙烯的生产是以电石为主要原料,但是生产一吨产品将产生1.7吨以上的电石渣。如果将其弃之,对环保后患无穷;如果将其堆置,既占场地又要受环保部门罚金,以年产30万吨产品计算,每年缴罚金达1275万元。为了彻底解决电石渣问题,公司特组建了技术攻关队伍,集国际国内关于电石渣转化为再生资源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技术创新,经过几年的反复攻关,终于建成目前国内最大的全废渣生产水泥的环保工程,将本集团所有的废弃电石渣全部转化成再生资源,实现了完全循环,更重要的是为企业主打产品的扩张提供了技术保证、环保保证、效益保证。此后,集团公司又于2005年建成年产40万吨的电石渣生产水泥生产线,顺利实现集团生产的扩张和可持续发展。
天源集团实施循环经济,推动了主导产品的顺利跨越或发展,而且,循环经济的效益也非常可观。不计算节约的堆放费(罚金)外,仅以电石渣为原料一项,就比传统水泥厂的生产成本低11%以上,加之工艺上的创新带来了综合能耗大大降低,比国内同类厂家耗能低8%以上。再与传统水泥厂相比,由于生产工艺流程的创新,粉碎尘埃污染、噪声等问题得到解决,成本也将降低一半以上。在环保方面,从根本上解决了主打产品的废弃物电石渣的资源转化,解决了长期以来由于要堆置废弃物而占用大量场地、土地的问题,关键还解决了由堆置造成的污染问题,为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环境改善起到可靠的屏障保护作用。天源集团公司首家建成中国最大的全废渣生产水泥环保工程,成功地创新了中国氯碱行业电石法聚氯乙烯唯一最完整的集能源、电石、化工、建材为一体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技术创新,也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打造了公司的核心技术,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上面列举的两个案例已说明各自的发展模式。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实施定位应先易后难,由于微观循环、中观循环路径节点相对较少,路径相对容易闭合,政府易于监管和推动,企业间、产业间的经济利益与投入相对对称,近几年来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所以,应该先在微观和中观层面进行循环,逐步深入,直到实现整个社会循环,建立科学发展体系。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园区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通过清洁生产、市场机制、社会调控等方式,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在生产生活中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旨在最终实现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模式。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目标可以从技术和经济两个层次界定。技术层次,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在生产实践中,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相融合,减少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最高效率地节约使用资源;在经济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机制。需要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稀缺的、社会大众共有的自然福利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利益分配。
二、循环经济的特征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二是新的经济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三是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将自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四是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在生产过程中要求遵循“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
五是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提倡物质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要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三、各国循环经济发展趋势
(一)日本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理念在日本深入人心,21世纪初,提出“环境立国”战略,即创建循环型社会的国家目标。消费者报废电器时应支付废旧家电收集、再商品化等有关费用,废旧电器经过商家回收又重新回到生产企业。资源循环利用率如空调为78%,电视为73%,冰箱为59%,洗衣机为56%。日本力争资源回收率达100%。从家电中回收的玻璃、铜、铝等材料制作成玻璃杯、易拉罐等再生产品。
(二)德国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始终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72年德国就制定和颁布了《废弃物处理法》,1996年又颁布《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确立产生废弃物最小法、污染者承担治理义务以及政府与公民合作三原则。家庭废弃物利用率从1996年的35%上升到2003年的60%。2003年在冶金行业,95%的矿渣、75%以上的粉尘和矿泥,以及至少有2000万顿废旧钢材被重新利用。目前,废弃物处理成为德国经济支柱产业,年均营业额约410亿欧元,并创造20多万个就业机会。
(三)美国
美国1976年就制定和颁布《固体废弃物处置法》。2003年,美国城镇产生的废弃物为5.5亿t,回收利用率达到40%。在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中,纸张为42%,软饮料塑料瓶为40%,铁制包装为57%。
(四)欧盟
欧盟实施的家用电器回收办法,规定商业界必须回收90%的废弃电冰箱及洗衣机,并将此类大型电器用品的60%用于再生产利用。在个人电脑方面其回收比例则按产品重量由原定的60%提高到70%,再生率也由50%提高至60%。此外法国政府要求应有85%的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奥地利法规要求80%回收包装材料必须进行再循环处理或再利用;丹麦政府规定所有废弃物要有50%进行再循环处理。
四、目前循环经济的几种发展模式
(一)杜邦模式——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
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耐用性等。发明这种模式的杜邦公司到1994年生产废弃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
(二)工业园区模式——又称为卡伦堡工业园区模式
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内各企业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生产量,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三)德国DSD——回收再利用体系
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专门组织回收包装废弃物的非营利性社会中介组织,最初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已有1.6万家企业加入。在需要回收的包装物上做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清理、分拣再进行循环利用。
(四)日本的循环型社会模式
日本在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主要体现三个层次上。一是政府推动构筑多层次法律体系;二是要求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三是要求国民从根本上改变观念,不要鄙视垃圾,要把它视为有用资源。堆在一起是垃圾,分类存放就是资源。
五、国外循环经济优秀案例及经验借鉴
下面以日本北九州生态工业园为例介绍。
(一)园区简介
为解决大量消耗能源、资源而产生的垃圾排放等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北九州市以建设亚洲的“国家资源及环保产业基地”为目标,以振兴再生资源利用产业为主,制定了生态工业园基本规划。工业园建于2001年,是再利用型生态园的代表。园区分为实证研究区和循环工业园两个区域。
(二)循环经济实施措施
北九州市的环保产业拥有合理的环境管理体制及安全的高新技术,由企业、大学及政府部门组成的“北九州环境产业推进会议”制定了基本工作方向并采用了环境政策与产业振兴政策相结合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政策。重点实施措施有四个方面:(1)建设循环使用及旧零部件再次使用产业园区;(2)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设施,发展新产业;(3)创办新能源技术产业、超微纳米等新一代环保产业项目;(4)加强人才培训。
此外北九州通过规划合理的功能区布局来更好的贯彻实施循环经济的理念,具体功能区布局如下:(1)2001年6月设立北九州市生态工业园区中心:是开展环境教育的基地,举办以市民为主的环保知识讲座,举办环保技术相关研修、讲座,推广环保技术。(2)环保企业聚集区:通过各企业的相互合作,把环保相关企业发展成为废物排放为零的资源循环基地。(3)响滩再生使用区:市政府场地租给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环保项目,地方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自己独创的先进技术和先进工艺,开展各种再生使用产业活动。(4)环保研发中心:企业、政府、大学联合起来将进行最尖端的废物处理技术、再生使用技术的研发。本九州生态产业园利用作为工业城市积累起来的技术和人才、工业设施及企业、研究机构、政府、市民建立的网络,将振兴产业与环境保护两大政策有机结合成功实现了建立独具特色的地区政策的工业园区,其成功经验对我们建立循环经济示范区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六、国内发展循环经济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结合我国国情发展生态园区循环经济可从以下几点试做努力:
1.创新机构,保证循环经济深入发展。成立循环经济建设领导小组结合区域实际状况,从引导和促进的角度出发全面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工作。
2.绿色招商,促进第二产业生态工业发展。通过产业链、产品链和废物链的构建与完善,资源和废物的减量化等措施,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改善投资环境。根据生态工业系统建设需求和市场机制有选择地进行主题招商和绿色招商,重点发展补链企业,形成多产品多链条的生态工业网状结构。
3.集约使用,提高资源使用率。注重资源的集约化使用,无论在土地资源、水资源、还是能源使用效率方面均努力达到较高水平。
4.重视科技,引领静脉产业生态工业发展。可利用高新技术发展海水淡化以解决淡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投资兴建垃圾发电厂,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烟气净化处理发电的同时保护居住环境;完善区域水循环系统,建立以污水处理厂为主体的中水回用系统,节约用水的同时满足企业对中水的需求。
5.加强信息建设,构建生态工业信息平台。建立固废资源信息网,便于企业之间进行固废资源交换与再利用的信息沟通,为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建设搭建信息平台。
6.注重生态教育,建设绿色学校。生态文化建设从孩子抓起,各级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在相应课程中增加环境保护知识内容,把生态教育纳入学生的素质教育内容,从小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林慧岳.基于循环经济区域创新活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
[2]于萍.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J].天津科技,2004,(6).
[3]许江萍.循环经济:从理念到实践[J].中国科技投资,2006,(8).
篇4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增长方式转型;循环经济;企业战略
伴随着经济社会日益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不断加大的客观问题的也逐步展现,建设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了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以及广大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的共识。如何实现在尊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前提之下,建设循环经济体系已经成为摆在众多企业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为了完成这样的任务,除了应当改进生产技术之外,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通过软环境和软件设施的调整,加强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当中的比重也显得越发重要,战略管理理念在这一背景之下就拥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一、战略管理理念与循环经济
战略管理理念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战略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强调将企业的生产经营转化为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强调对整个企业加强过程控制,使企业的不同组成部门能够进行有机互动,同时提高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和研究能力,做到对市场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变化应对有力。循环经济理论的核心在于将企业生产当中产生的排放和污染转化为企业下一期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和动力,从而实现物质资料消耗的降低和污染排放量降低的目标。循环经济的实现要求企业生产过程能够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的整体。在最终产品流出企业的同时,能够将企业需要的各种能源或者物料,从不同的工序当中产生的污染物或者排放废弃物当中提取出来,并直接循环回生产过程的源头当中,最终实现整个生产运行过程的无害化。没有一个完整的管理机制,将整个企业内部的不同生产加工流程转化为一个封闭的循环机制,循环经济目标的实现是不可想象的。同时,建设循环经济体系又应当紧密结合当前企业所面临的经济形势。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组织,以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现实状况是不容改变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所要依赖的也必然是各种企业。因此,为了以企业为主体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建设循环经济体系的目标,应当引导企业加强对市场走势的分析和把握。企业自身应当在转型的过程当中加强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和研究,找到合适的转型时机,因为建设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技术、设备和专业人员,都可能在短时间内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较大的压力。企业可能在短时间内面临经营成本大幅增加的状况,因此应当努力掌握外部经济环境,降低可能由于转型而带来的风险。由此可见,实现循环经济为目标的转型,实际上正需要加强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把握和应用。
二、实现循环经济的战略管理策略
经过前文的分析,本文已经论证了企业进行循环经济建设的过程当中,实施战略管理的必要性,接下来,本文将分析为实现循环经济目标,企业应当结合战略管理理论采取的措施。
(一)循环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战略制定
战略管理的首要环节是结合企业当前面临的市场形势和宏观经济环境制定相应的经营管理战略。为实现循环经济目标,应当将循环经济和企业的整体经营策略加以整合,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经营改革方案。
首先,应当加强对企业所面临的宏观环境的分析。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法规条件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国家政策层面,中央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方案给使用清洁生产技术的企业,同时国家也在通过积极推进节能减排计划的实施,相关内容已经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国家对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模式的企业,将会提供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对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方面,急需建立起清洁生产体系的企业往往都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市场严重饱和的问题。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产生大量污染排放的重工业行业往往已经进入了竞争者众多,进入门槛日趋降低,产品高度同质化的微利阶段。这些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对象,同时也是面临市场竞争压力最大,盈利能力逐渐降低的企业组织。
以钢材市场为例,当前的钢铁生产已经严重过剩,竞争压力加大带来的价格持续降低,利润空间萎缩的状况已经迫使武钢集团、山钢集团走上了企业兼并的道路,鞍钢和本钢也已经整合为一个钢铁联合生产企业,但由于钢材市场容量的限制,企业规模的扩张已经不能带来企业成本的下降,因此钢铁企业通过建设循环经济改变原有的粗放发展的方式,通过各种实物资源的循环使用提高盈利能力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国家在面对众多钢铁企业大量排放污染物而产生严重的负外部效应的情况之下,也在逐渐的实用税收和信贷等杠杆促使这些企业加强改革,因此就整体环境而言,企业进行循环经济建设的现实意义已经十分显著。
其次,应当加强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的把握和控制。企业自身拥有的人力资本、技术设备和库存资金,往往被不同的生产部门和经营管理部门所掌握和分割。这种资源分散,不能形成比较良好的协同运作体系,已经在逐步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而为了实现循环经济,就更应当加强对企业自身掌握的各种经营条件的把握和调整,将企业的各个部门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沟通的整体。这种企业内部的关联度的提高,在现代企业经营过程当中已经普遍存在。
中国重汽集团就通过内部的制衡性管理原则,将企业的管理部门和各种生产流程整合成为一个相互关联,整体联动的有机整体,并大大提高了过程控制的效率,彻底打破了各个部门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割裂的状况,加强了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最后,应当在把握宏观经济环境和企业内部生产运营的基本条件的基础之上,制定相应的经营战略。这一战略当中应当包含循环经济目标的考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战略应当成为建设循环经济的基本方针。在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的同时,将企业改造成为一个具有循环经济生产能力的现代企业,应当成为转型企业所要面对的经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根据市场结构因素和产业组织状况制定相应的策略。
(二)战略管理中的核心策略
企业经营策略应当成为企业战略管理决策的核心内容。这一战略应当包括对市场当中的各种竞争对手的分析,并结合相关的市场营销和经济理论。首先,应当建立起统筹企业内部各个生产工艺流程和企业管理部门的企业内部关联机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视角之下,使用投入产出技术就成为了整个战略管理决策的核心内容。这一内容要求企业充分考虑内部的各种中间生产过程之间,可能存在的技术联系,并找到尽可能多的可回收资源,有意识的引导企业内部的可回收资源向生产过程的初始阶段进行流动。一个可以参考的办法就是构建企业内部的资源回收投入产出表,明确不同部门之间在资源流动方面的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和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并以此为依据构建起能源和物料回收物资平衡方程,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和物资回收计划,并将这些计划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长效机制。这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大胆使用相应的管理和经济技术,并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其次,应当针对当前众多种工业企业面临着寡头垄断或者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的现实情况,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在经济学理论当中,只有通过增强自身的产品差别化水平,才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并通过控制自身的价格实现一定程度的垄断利润。对此,在企业引入循环生产技术,并形成相应的管理机制之后,应当成为加强企业自身形象的建设,增强产品的品牌效应。企业应当通过大众传媒宣传自己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生产能力,使企业自身拥有的社会形象能够得到大大提升,最终成为得到广泛认可的经济组织。在面对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时,应当努力的同其他企业进行沟通,达成一定的市场分割的内部协议,完成企业之间的利益分割,防止恶性竞争的出现。在这一方面,家具行业内的众多企业已经树立起了典范。浙江永康市的千寻集团就突出的将自己的生态门产品推向市场,使生态、低能耗和环保的理念成为企业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企业带来了极高的市场认可度。在我国家具行业普遍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的情况下,为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竞争优势。然后,企业应当注重对先进技术的收购和先进人才的引进。进行循环生产需要彻底改良企业原有的不适应企业发展管理方式,也需要改进原有的落后的生产技术。例如浙江名牌欧派公司就成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随时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产品的研发和调整,保证企业能够始终占有较强的技术优势。这种经营方式也带来了企业的技术保密程度和商业信息的安全程度的提高,信息流始终在企业内部进行流动,降低了可能出现的信息泄露的风险。
实现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在经营策略方面及时调整,也需要在企业的管理环节当中,将各种经营策略及时的贯彻,并能够适时的加以调整。调整的过程不仅仅需要有非常强的贯彻和执行能力,也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适时的组织动员,使全体员工都能够提高相应的认识,使加强管理的策略和管理目标成为一个企业的所有员工都认同的自觉行为。
参 考 文 献
[1]潘刚.乳业绿色循环经济研究[J].生态经济.2011(5)
[2]商迎秋.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与战略风险思想探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3)
[3]赵伟.公司治理和战略管理的互动机制研究[J].企业导报.2010(2):66
[4]郑英美,岳丽鑫.从并购角度分析企业战略管理与实践的新趋
篇5
内容摘要:在现实中,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价值,不仅是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方向,而且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实现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绩效,是企业要应对的重点课题。基于此,本文从模糊数学的视角,对企业绩效评价体系问题作了深入地探讨。
关键词:循环经济 模糊数学 企业 绩效评价
引言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在当今社会所必须坚持的发展之路。而在此基础上,对于我国发展模式研究中,由于有循环经济思想的指导,这一发展模式已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对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科学的评价企业战略经营业绩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笔者通过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文献检索的结果来看,对这方面的文献比较丰富,在2007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家环保局和国家统计局就宏观经济与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提出进行了颁布,而也有许多的文献则对循环经济与企业战略经营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于2006年由的全球报告倡导组织所的第三代《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其中则要求企业从经济、环境和社会这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2010年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联合另外11家单位联合的《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第2版)则是从企业与社会的科学发展、倡导公平运营环境、树立环保节约理念、做好安全生工作产、维护顾客与消费者合法权益、建立合作共赢、和谐的劳动关系、社区参与和发展等8个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合理的综合评价;随着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广的不断深入,现代化的企业就应当建立与循环战略经营目标和管理特征相适应和相匹配的评价指标体系来做好循环战略经营业绩评价工作,而在这一评价过程中则必须围绕企业生态化创新这一主题进行,通过评价资源利用率、治理效率和企业财务业绩在评价体系中的运用。而黎毅、晏亦民在《参照平衡计分卡的评价方法》这篇著作中从财务管理、顾客评价、内部经营过程、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等这5个方面进行设计了循环经济模式下的铁路运输企业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以上的研究成果则为在新提倡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制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必要的参考。生产流程和经营特点的差异存在于不同行业,这就导致了在不同行业中实施循环经济的手段和效果都显现不同,差异性存在不同企业的财务、市场、技术产品的创新上,对不同行业进行评价,处于客观评价循环经济条件下对企业的战略经营业绩进行有效管理则需要根据行业不同设置不同评价体系。这些文献在研究时,忽视对绩效评价要素进行系统深入研究,而只是集中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体系上来。如今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这些领域的应用中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近些年的研究当中,对循环经济型企业进行财务评价体系的研究比较多见,但也有少数的经济学家提出对应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起的循环经济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而本文通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对企业的各项经济和环境效益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借助于大量的实证分析研究方法,这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出的结论是切实可行。而在这些企业里面化工企业由于其特殊的资源开采量大和污染较严重的特点,在化工企业内部推行循环经济规律的经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则对别的企业具有普遍的示范性作用。为此,本文就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利用的基础上,选择模糊数学角度对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战略经营业绩进行评价。
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相关概念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循环经济是指经济、社会、资源三者协调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而狭义上讲,循环经济是经济与资源协调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与其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传统经济模式下,经济发展走了一条“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线性路线。而且,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是其显著特征。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经济发展走了一条“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路线,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是其显著特征。为了更好地实现循环经济,要在产业结构、劳动力资源、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满足循环经济的需要。而且,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资源之间的优化与组合,使它们之间形成最大的合力,并实现各项最优目标。
(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对于企业来说,构建科学的、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是实现自身健康发展的有效举措。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定义做出一个准确地定位。进一步讲,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明确它的构成要件。在此指导下,我们将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界定为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含着四个分系统,分别为绩效评价标准、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评价组织形式、绩效评价规章制度。在实践中,这四个分系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强调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注重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非常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实际以及迫切需求。与此同时,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作为一项崭新的系统,可以很好的预判企业的未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航标。
循环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与原则
(一)循环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
1.综合性。在以前,绩效评价较为片面,不能全面地、准确地为企业提供评价参数。而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逐渐摆脱了片面性的劣势,并成功地将这种劣势转化为优势。它将企业的经营活动与社会、经济、历史、生态、环境等诸多要素结合在一起,全面地展示了企业的状况。可见,综合性是循环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首要特征。
2.可量性。除了综合性以外,循环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还具有可量性特征。这里所说的可量性,就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期间内,我们为了好计量,同时为了考虑时效性,通常是以一年为限,把企业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相加起来进行量化。
(二)循环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设置绩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企业要始终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基础,而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延续。企业要想制定出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就必须坚持这一原则,这是长期发展实践得出的正确结论。
2.科学性原则。对于企业来说,它在制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还必须坚持科学性的原则,要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绩效评价利益做到保持一致。在此过程中深刻理解指标的概念,把握好指标的内涵和外延,使用科学的计算方法。
3.“3R”原则。在设置绩效评价指标的过程中,“3R”原则要贯穿于它的始终。从资源的开发利用,到各种废弃物的排放,要通过明确的统计指标及统计数据来描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循环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不仅关系到企业经营的考核效果,而且关系到企业经济的生产分析,在实现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方面作用尤为突出。因此,要重点做好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工作。如图1为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示意图。
从图1中,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图中数据是进行案例分析过程中得出的指标的权重数。在现实中,因为各个企业的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得到权重数也各不相同。在分析体系的过程中,可以依据当前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增加或减少一部分项目内容。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际中采集到的数据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在整个调研过程中,要摒弃单级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实行多级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重要指标的价值。一是净资产收益。净资产收益,是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重要指标的重要价值。这里所说的净资产收益,就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得到的净利润同企业平均净资产之间的比率。二是净利润。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重要指标的另一项重要价值就是净利润。这里所说的净利润,简单地说,就是指企业缴税后的利润。
循环经济下企业绩效模糊综合评价分析案例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事物,其中的某项或者关联的几项不可能确定这个办法的效果。通常的做法就是让生产一线和企业管理层树立循环经济意识,并以此来指导具体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受此影响,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发生了重大转变,已经由单纯地追求经营利润最大化,变为追求经营利润与环境利益的最大化。其实,循环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不仅具有多维性的特征,而且具有多远性的追求目标。在现实中,影响循环经济下企业绩效评价的因素有很多。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各类考核资料信息的丢失,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我们引入了“加权平均型”算子。
为了更加充分地说明这一问题,本文采用了一个超大型的水泥厂的例子。下面我们假设该厂在2010的年销售收入为422亿元,缴税额度为92亿元。在现实中,该厂已经成为该地区的纳税大户,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从另一个角度讲,该厂作为一个石化类企业,非常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给该地区又带了巨大的环境压力。因此,该厂在强调施工生产的同时,还要兼顾环境保护工作。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该厂付出非常大的努力。在实际中,该厂首先要大力培养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从源头上杜绝环境污染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该厂还要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从制度上督促员工去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此外,该厂还要派出专门的人员来复杂监管,有效地防止环境污染问题。调查发现,该厂在推行循环经济绩效评价体系前后,生产经营与环境保护融合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推行以前,该厂的生产经营还算差强人意,但是环境保护工作实在不敢恭维。而在推行以后,该厂的生产经营状况更加完善,而且环境保护工作也大为改观。这充分说明,循环经济下的绩效评价体系可以很好地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来分析该厂,需要以该厂的绩效状况为突破口。根据统计学理论,分别制定A=(A1,A2,…,A7)与B=(B1,B2,B3,B4)两个集合。其中,A是关于所含因素的集合,而B是绩效评价的集合(B1为好、B2为较好、B3为一般、B4为差)。通过分析,得到相应的矩阵列,并得到统计结果为Bi=Ai·Ri(i=2,3…,7)。在此基础上,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该厂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较好,反映了该厂有着较高的绩效水平。
在调研中,我们不难发现,企业必须要建立相对应的循环经济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否则对于绩效考核评价则会大打折扣。本文正是以此为突破口,对循环经济下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以及指标体系问题作了定量与定性分析,以此来保证企业绩效考核评价的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王金南等.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环境保护的战略选择.环境保护,2010(10)
2.曾祥云.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企业绩效评价.企业经营与管理,2010
篇6
值得一提的是,20*年4月19日通过国家级专家组认定的《江苏省循环经济建设规划》,是全国首部通过国家级认证的省级循环经济建设规划。这个规划,确立了江苏省20*—2020年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任务,也为*发展循环经济指明了方向。
按照《江苏省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的要求,笔者认为,*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为此,特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促进观念转变,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辨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辨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必须辨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通过有系统、有组织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快观念的转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起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要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市市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
建议针对*的产业结构特征制定一些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如:废旧包装容器回收办法、废旧汽车回收办法、垃圾资源回收利用办法等。还要针对*技术创新资源丰富的特点,制定促进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创新产业化的政策;制定鼓励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园建设的优惠政策,建立经济引导机制。此外,政府还应针对电子垃圾的价值与污染特性制定电子垃圾回收办法,明确电子生产企业的回收责任与电子垃圾处理费用由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承担的比例。确立制造商责任制,明确制造商有义务对废旧产品回收再处理。明确零售商有回收旧电子产品并交给制造商的义务,消费者有将旧电子产品交给零售商,作价回收的义务等。针对目前电子垃圾回收拆解中的污染问题,政府应建立电子垃圾拆解管理办法与电子产品拆解技术标准,规范垃圾回收拆解行为。
三、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从制定“十一五”规划开始,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的要求,在编制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探索建立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加快研究建立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降低率等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并把主要指标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
四、深化改革,建立配套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1)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2)收费改革。推动居民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建议全面实行电池、有毒有害物质的包装物或容器、非日光灯管、饮料容器等的押金返还制度。
(3)建立循环经济产品的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推动政府绿色采购。推动企业进行ISO14001体系和环境标志认证。通过政府信息网站和媒体,定期公布通过认证的企业和产品名单。
(4)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
(5)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
(6)建立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打破企业间单向式线性生产方式和“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鼓励企业根据社会化分工和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研究制定有利于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的经济政策,增强关联度,提高资源效率,减少废弃物,延长产品使用周期的产业链条,促进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
五、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1)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瓶颈。要借助现代高新技术,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
(2)大力开发废弃物重新利用处理技术和装备。包括废塑料、废玻璃、废电器等的处理设备;以及城市生活污水原位再生利用技术等。
(3)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重点扶持企业与科研单位开发研究,逐步形成完善的能源循环利用、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体系。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以政策推动和机制创新为重点,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多渠道、多形式、多领域融通资金,确保资金需要。
(4)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的作用。
篇7
1相关概念解析
1.1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其实就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简称,其主要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构成,达到物质反复循环流动利用的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便是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其基本行为准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而循环经济在我国诸多地区成功应用到了农业生态园中,出现了诸多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生态园。
1.2农业生态园
所谓农业生态园指的就是以生态园模式来实现对观光原来农业的生产以及布局,其主要是将农业活动、环境保护、自然风光、休闲娱乐、科技示范等多个方面进行有机的融合,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2案例分析
2.1研究概况简介
该市研究概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自然环境,该市地形南低北高,西南方向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四季鲜明,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约在753.2mm之间,一条河流由北向南穿过该市。由此可见,该是自然环境极为适合蔬菜等高效作物的种植。②交通优势情况,该市交通具有明显的优势,有三条国家一级公路贯穿全境,六条省级公路在该市交汇,同时在市中央建设了国际机场,该市在交通上的优势能为现代农业以及农业休闲观光的发展提供巨大推动力。③蔬菜品种优良,该市在发展蔬菜种植,克服了自然条件以及生产障碍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通过改革创新培养出具有高产、抗倒等优势的品种。④该市已基本实现了农业发展机械化、信息化设施化。例如粮油作物的播种、收获以及管理等实现了全程机械化。⑤该市具备了较为先进的栽培技术,在该市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新型的栽培方法达到30多种。图1为该市区土里利用规划图。
2.2该市农业生态园的不足
2.2.1客源渠道较为单一
因为受到旅游产品创意欠缺、产品类型单一、文化性和体验性欠缺、形式传统等因素的影响,该市农业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很难在短期内提升游客量。除此之外,虽然该市农业生态园区采取了自然生态平衡的管理方式,但是其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较低,不具备相关的生态知识,其服务质量达不到相关的标准,管理上出现了混乱。
2.2.2前期规划设计存在较大漏洞
循环型农业生态园区的建设主要是对生态示范以及拓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建设。打开有机农场前期规划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循环型生态园区建设的内容,最终导致不能深入发掘生态园区的资源,园区功能分区模糊、产品结构单调、不合理的旅游线路等问题[1]。
3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区规划思路
3.1指导思想简析
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同时树立了建设高端循环农业生态园的目标。在发展的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合理统一规划的发展原则。同时对农业生态园区内的各种资源进行深入的发掘,提升对资源循环利用的效率,将废气污染物的排放控制合理程度内。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3.2规划设计中融入循环经济思想
上文中我们对循环经济进行了一定的论述分析,在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之中融入循环经济的思想,真正的实现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的目的。更进一步而言,在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中融入循环经济思想是农业生态园区建设过程中的最为重要的要求之一,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当代农业生态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需求。3.3规划设计原则简析农业生态园区规划设计原则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协调发展原则。②统一规划原则。③因地制宜原则。④产业化发展原则[2]。
4规划设计总体规划以及分区的规划
4.1总体规划
该市农业生态园区总体规划是分为八个区位,并以这八个区为整体规划的核心,同时建设了两栋规模较大的农业生态体验馆,如图2所示。
4.2分区规划
而在该市农业生态园区的分区规划设计中,其农业生态园区分成了八个区,其主题是特色农产品手工作坊区域、特色养殖示范区域、珍稀绿化苗木种植区域、特色水产养殖区域、特色休闲果品区域、农耕体验区域、植物区域。在此八个区域中,种植了种类多样植物蔬菜等等,例如在植物区便引进无土栽培技术,共种植了1万m2韩国无土植物,建设出规模浩大的无土栽培植物园。而在特色农产品手工作坊区域中,建立了农家乐一条街,在该区域设置了咸菜坊、磨坊、豆腐坊、油坊等,在这条街中出售的商品一般都是从该农业园区中生产的小麦花生黄豆等制作成的,其手法古老,味道纯正。还有在珍稀绿化苗木种植区域中,生产了大量中小苗植株,其主要采用了现代林业苗木繁殖培育技术,培育了大量珍稀苗木,珍稀苗木的培育不仅仅能够成为农业园区的绿色景观,同时也能够为农业生态园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而在农耕体验区域之中,在都市之中生活到人们可以在其中尽情体验工艺活动、农业活动,从而实现对古老农耕文明的了解。尤其是对于接受现代文明的孩子而言,农耕区域的存在能够使他们了解相关的农业知识,并为他们提供一个较为完善的实践场所。综上而言,该市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区的规划和设计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通过将循环经济主导思想融入到农业生态园规划设计之中,实现了农业生态园多样化、持续化发展的目的,促使其真正成为了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农业生态园。不仅仅带动了该市的经济发展,也成功的为该市树立了良好的发展形象。
5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总结
5.1实现协调发展
在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区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协调统一。从本质来讲,农业生态园区开发中的观光旅游经济收入仅仅是农业产业的附加值。更为重要的是保护了生态的发展和提高了科技水平,这就要求管理者具有高水平、高素质。”因此,农业生态园的相关管理者在发展农业生态园区的过程中,必须具备长远的目光,不能过分的追求农业生态园区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的增长等等。而是在现有基础之上,不去刻意的改变农业生态园区的自然生态。同时必须和乡村的诸多特点进行一定的结合,将农业生产作为农业生态园区发展的基础,构建农业生态的特色,同时融入当地地域文化,以此来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对环境管理方面必须要得到加强,实现文化、经济、自然环境这三者之间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
5.2完善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
循环经济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因此有关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基于此,笔者认为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完善有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对农业生态园区的建设加以引导。总体来说,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此才能真正的促使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3]。
6结语
综合全文来说,循环经济主导型农业生态园区的发展是新型经济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农业生态园区的规划和设计必须将循环经济思想融入其中,才能真正的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农业生态园区。
作者:刘能星 单位:江西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参考文献
[1]刘芳清,周克艳.长沙市有机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01).
篇8
工业革命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也招致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后果。由于不可逆性,许多资源在人类时间尺度上不能再生,且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已无法继续支持不断扩张的世界经济规模,这就迫使人类寻求新的文明和新的发展方式。于是,人们开始反思,反思过去的经济行为,反思指导经济行为的理论,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运而生。然而,可持续发展思想仅仅说明了过去所走的道路不可持续,未来需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但何种道路才可持续,却不甚了了。
后来,人们发现,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抓手”。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的俗称,它是基于系统生态原理和市场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具有资源代谢和共生关系的经济,是具有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或许可以追溯到鲍尔丁“宇宙飞船”的思想,但实际上,作为各国经济发展“样板”的美国向世人昭示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模式遇到了挑战,因为如果支撑这种生活方式,世界需要6个地球,而地球是已知的唯一适合于人类居住的星球。看来,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必须发生革命性转变。
对于我国来说,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努力,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反思过去的发展道路,可以发现,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支撑了经济增长,尽管在10多年前就提出了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因积重难返而收效甚微。现在,我国经济发展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又一次面临重大抉择。
我国现在面临的问题主要是:
第一,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经济必须持续发展。改革开放20余年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真正以大国的姿态活动于国际舞台,也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当前,国际竞争在经济和政治方面都日趋激烈,面对这种形势,不发展甚至发展缓慢,都会处于被动地位。为此,发展仍然是第一主旨,仍然是“硬道理”。
第二,资源和环境容量不能支撑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如果说过去的发展以粗放为主,以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为代价,那么,现在支撑这种增长方式的条件已彻底丧失,经济增长达到了原有模式所能达到的极限。因此,必须改弦更张,必须探求全新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支撑未来经济,才能在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实现总量的持续增长。
第三,自然生态系统的还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包括时空错位资源的还原、破损生态系统的修复、产品消费以后最终废弃物的还原。按照“多还旧账,不欠新账”的原则,“十五”期间我国对环保投入已达7000亿元,据初步测算,“十一五”期间,预计将达到13000亿元,约占同期GDP的1.40%―1.5%。只有通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还原,才能使人民生活水平有实质的提高。
第四,国际环境要求的压力。由于“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母亲已成为全球共识。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对于产品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也要求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标准。现在,由于增长方式不能适应环境保护的要求,我国每年有约40亿美元的产品无法出口,《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使我国近50亿美元的产品出口面临各种麻烦。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规定末端产品必须符合环保要求,也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都要符合环保要求。欧盟明确要求包装物的95%必须是能够回收的物质。2004年2月,欧盟颁布了《废弃电子电器设备指令》和《电子电器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规定:从2005年8月13日起,生产者负责回收处理废旧电子电器设备;2006年7月1日起,在欧盟销售的10大类100多种电子电器设备中,限制使用铅(Pb)、汞(Hg)、镉(Cd)等6种有害物质;同时,还对废弃电子产品制定了强制回收的规定。这两项指令涉及范围不仅包括电器设备产品,还涉及到零部件、原材料行业,基本覆盖了我国对欧盟出口的所有机电产品。
由此看来,发达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在我国同时出现,而且变得尖锐起来:在初始发展和工业化时期,国际市场和世界资源是发达国家发展的“原料箱”,而我国却只能更多地依赖自己并不丰裕的资源;发达国家可以把落后国家变成“垃圾箱”,而我国只能自己消化和消解。内外挤压,使我国只能而且也必须走不同于过去的发展道路,这就是走循环经济之路,通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把资源消耗限制在资源再生的阈值之内,把污染排放限制在自然净化的阈值之内,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可见,发展循环经济是自然“胁迫”的结果,也是人类认识的“飞跃”,它是关于技术、体制、经济、思维的彻底变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二、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市场机制作用为基础
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共识,而且也引起政府高层的极大关注。但是,如何发展循环经济,便不得不认真思考了。现在,无论认识还是实践,都存在缺失:“经济”与“循环”相脱节,“就经济论经济、就循环论循环”,“循环随你循环、经济照旧经济”,没有认识到循环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竞争、有序、共生、再生、自生的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其结果是,认识不能升华,实践难以取得实质进展。
第一,我国的经济是市场经济,决定了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市场为基础。市场经济的特征在于,经济活动依价格信号由市场力量来决定,经济决策由经济主体独立、分散做出,企业根据价格和利润自主、自由地调节其经济行为。在市场经济下,脱离开市场机制的作用试图发展某种经济形式,只能陷于“乌托邦”。基于此,在推进循环经济时,必须依靠市场规律,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留给企业足够的行为空间。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把利益作为连接共生和代谢企业群落的纽带。在市场经济下,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以获取利益为目的。一个企业的经济行为如何,其考虑的首先是由此带来的收益及为此付出的成本。如果发展循环经济收益大于成本,它就会主动地确立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共生和代谢关系;反之,如果收益小于成本,它就不会去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事实上,被奉为圭臬的著名的“卡伦堡生态工业体系”就是在商业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所有企业都从中获得了好处,每一种“废料”供货都是伙伴之间独立、私下达成的交易,而且所有的交换都服从于市场规律。但即使这样,它在发展过程中也饱受利益关系的困扰:当市场某些产品滞销、原材料价格波动(如天然气价格低于废热供应价格)或某一工艺环节出现事故时,整个系统运行就会失调。看来,任何企图超越利益关系,把一些可能共生和代谢的经济主体“拼凑”在一起,是不能形成真正的循环经济的;即使取得一时之功效,也是短命的。
第三,静脉产业的发展也要遵循市场规律。仿照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人们把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产业形容为“静脉产业”,因为这些产业能使垃圾变废为
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CO2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一样。“静脉产业”的特征是形成“废弃物―再生资源―产品”的环保产业链,但再生资源有再生成本高、纯度低、利用难度大、不易被市场认可和接纳的弱点。因此,静脉产业的发展也受着市场关系的制约。此外,循环经济使废弃物的排放量降到最低,而静脉产业的发展,却需要废弃物排放量达到一定规模,才具有经济上利用的可行性,也就是存在着规模经济问题。
这样看来,发展循环经济,单纯强调循环而忽视经济运行的规律,或者相反,都不能形成真正的循环经济,生态学规律和市场规律同等重要,不可或缺。
三、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以政府力量为主导
政府的作用在于要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条件,主导或者引导循环经济发展。为此,必须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必须要有助于推进循环经济。现有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发展循环经济之间缺乏一致性,因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直接目的是熨平经济波动的曲线,在接受既定增长方式下促进经济增长。萧条时期,应该鼓励消费甚至浪费。如果增加消费,就可以成倍增加就业(乘数作用);反之,如果节约,经济就会收缩。秉承这种思路,面对1997年以后我国出现的“过剩”问题,一再鼓励扩大内需,扩大消费――鼓励拥有“私家车”,鼓励拥有“第二套住房”,如此等等,一切都是为了经济增长。由此,鼓励了全社会超前消费,助长了过量消费的奢靡之风。当然,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缺陷,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城市建筑规划和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城市各部分功能的发挥,尽量缩减工作地和居住地的距离,以最大可能地减少人流量。但我国许多城市因规划不合理,功能残缺,以使通勤成本过高,如北京一些小区常被称为“卧城”(仅用于晚上睡觉),而在上下班高峰期道路拥塞,严重地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比照此,笔者考察的伦敦伯丁顿社区通过“零能源发展”(ZED),成为引领英国城市建设的典范。由于居住地和工作地在一起,减少了拥有私家汽车的需求和交通污染排放,减少了化石能源消耗和碳(C)释放,也减少了社会疏远,基本形成了资源循环利用的居住模式。所以,要发展循环经济,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就必须发生转变,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也要转变,政府政策要支撑能够形成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并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结构。
第二,政府要制定和出台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通过经济激励手段,支持循环经济。一是要制定对使用再生材料的产品实行政府优先购买的相关法规或政策,通过绿色购买行为,优先采购具有绿色标志、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非一次性、包装简化、用标准化配件生产的产品,以此影响消费和生产方向;二是在税收上,对参与循环经济的生产者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以此来扶持投资者,使税收减免和环境污染税、资源税相配合,形成一个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有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体系;三是推进循环经济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效应,社会收益大于个人收益,需要政府对循环经济主体加以补偿。此外,还需要有强制性措施,其中,“扩大生产者责任”(EPR)是目前发达国家普遍采用且行之有效的做法,它旨在降低产品对环境的影响,通过使产品制造者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特别是对产品的回收循环和最终处置负责来实现。这就是说,一家企业生产了某产品,则该企业应对这一产品负责到底――负责运输和安装,使用期间要负责维修(售后服务),直到这个产品使用寿命终结成为垃圾时,再对垃圾进行回收和重复利用,实行全过程负责制。
第三,政府要建设循环经济示范点,从小处、易处着手推进循环经济。推进循环经济,最终建成循环型社会,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为此,政府首先要建设示范点,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行都遵循生态学规律和市场规律,通过现有技术集成和示范,积累经验,使循环经济从小到大、从点到面逐渐扩散开来。譬如,农村的“猪一沼一菜(鱼、果等)”属于循环经济的小循环层次,许多技术已日臻成熟,在笔者调研的云南玉溪,近年来大力发展农村沼气,许多农户通过新建6―8M3沼气池1口,配套改造15―20M2畜厩1个、2―3M2卫生厕所1个和厨房1间,以此改变了传统生活方式;同时,配套对8个村1970户进行太阳能建设,结合沼气建设对11个村4346户进行以道路硬化为主的村庄改造,通过沼气综合利用,把发展经济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次,政府应该从小处、从易处着手推进循环经济。过去,虽然没有循环经济的意识和理念,但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节约和资源重复利用上积累了许多经验并拥有许多窍门,只要进行低成本改造,就可以成为构建循环经济的良好基础。北京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形成了集种植、养殖、休闲、有机食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集团,开创了“前店后园”和“农游合一”的循环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所以,在推进循环经济时,要从实际出发,不可舍易求难,贪大求洋。
第四,加强循环经济政策和理论的研究与宣传。首先,要研究支撑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设立何种政策参数以使经营者在参与循环经济建设时获利。同时,也要对现有各种政策进行梳理和检讨,指出哪些政策与发展循环经济是相背离的,需要适时地进行调整;哪些政策虽然支持了循环经济,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其次,要加强理论研究。现在,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如火如荼,理论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但就循环经济理论而言,却处于初创阶段,研究远未达到深入的地步,许多规律性的东西尚未被揭示出来。最后,需要通过大力宣传来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利润来自于变化”(Profit from the change)――这是笔者在悉尼市垃圾分拣场看到的一块耐人寻味的标语。事实上,“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只要改变利用方式,通过再利用,资源化,就可以增加企业收益。只有使广大民众了解发展循环经济酌重要性和必要性,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循环型社会是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推进循环经济才能事半功倍。
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前提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有重大的技术突破。根据技术经济原理,物质流很难在一个企业群落中实现闭路循环和零排放,这就使发展循环经济遇到极大障碍。由于受客观认识、经济和科技因素的制约,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中还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矛盾和缺陷。为此,一方面,需要依靠科技进步,积极采用无害化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解于生产过程之中。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技术的变革,降低单位成本支出,提高经济竞争力,使资源的再利用变得有利
可图。譬如,在废物变资源和再生资源的利用中,要将污染废物真正转变成便于利用的理想资源,往往存在着技术难度大和资金投入多的现实问题,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可行性都制约着循环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通过不断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来解决。
第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现有各种技术的集成、系统化和应用。发展循环经济不是要彻底否定过去的一切,而是对过去进行“扬弃”;不是要彻底抛弃线形经济,而是要在自然承载力允许的范围内,实现线形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叠加。因此,支撑总体上属于循环经济的经济体系,不能割裂开与现有经济和技术之间的联系,要把所有能减少物质消耗、能封闭物质流、能减少废物产生的各种技术系统化,加以集成和应用。有研究者把循环经济理想化为,使环境与经济行为纳入到一个严密和封闭体系中,实现“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运动。在这一体系中,资源与产品之间不再是“母子”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派生、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关系。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只能不可逆转地沿着一个方向转化,即从可利用到不可利用、从有效到无效状态转化。可见,这种理想化的循环经济模式不可能建立。
第三,国家相关部门应颁布切实可行的循环经济技术政策。要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技术导向目录,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环保装备目录,支持引进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技术,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要加大资金投入,支持支撑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既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也要整合、集成现有的成熟技术,以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制定关于强制性节约资源的技术政策,强制淘汰落后技术和生产方法,支持和鼓励企业研究与开发循环经济技术体系,激励企业和消费者节约使用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
五、制度建设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技术对于发展是重要的,但技术决非万能,一种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重要的前提和条件,这就是制度。
现代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技术用以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制度则用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一系列安排,涉及观念、组织、管理、体制等诸多要素。制度是社会中人与人、组织与个人、组织与组织之间博弈的规则,它提供了约束人类相互行为的框架。
制度至关重要,它是决定一个社会经济绩效的最重要的因素,也决定着人的行为。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既可以发生技术进步,也可以阻碍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不是在孤立状态中进行的,它受制于形成主导世界观的文化与社会制度。制度创新可以把闲置资源组合起来,进行有效益的社会经济活动。德国鲁尔区产业转型便是一个典型案例。为了学习欧洲可持续发展的经验,笔者远赴德国埃森,考察了鲁尔工业区产业转型和接续产业的发展。鲁尔区原以煤钢生产为主,因主导产业衰落、失业率上升、人口外流和环境污染,使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为此,鲁尔区把创新放在首位,通过建设环保型的工业园区,发展新型产业,尤其是把各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挖掘出来,使城市变成一个公园,用机械化向游客展示工业时代的文明;把工厂变成一个艺术馆,在废弃的工厂里举办上万人参加的大型音乐会;把以前的车间变成大型餐厅,给周边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工业的历史名胜成为有价值的“卖点”,埃森矿区已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正是由于创新尤其是观念创新,使鲁尔区走出困境,以崭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现出来。
可见,制度创新可以不断激发经济主体的创造性,挖掘其创新的潜能。没有制度创新,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就不会产生。发展循环经济,制度高于技术,制度设计高于技术设计。
篇9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0-0032-02
一、循环经济概述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社会的经济活动。生态学中的各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循环经济实质上也是要求采用这种发展模式,使生产和消费等各个阶段相互促进,生产当中尽可能的不产生或少产生废弃物,消费阶段产生的各种废弃物能再次运用到生产当中。与传统单向流动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是一种反馈式的发展模式,且资源重复利用的比例很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
循环经济要求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原则,在整个经济系统的全过程中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少产生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
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是一种封闭式的发展模式,资源不仅在生产阶段发挥效用,到消费阶段仍然会加大综合利用,不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还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
虽然我国资源总量大,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众多人均资源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另外,我国资源利用过程中还存在着高消耗、低利用率的情况,因此,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国梦,发展循环经济就变得必不可少。如果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必须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矿产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表1反映了我国部分人均资源与世界平均资源的情况。通过表格可以看出,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值。与经济生产相关的原油、天然气和煤炭的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天然气仅占世界平均值的4.5%,而原油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2.5%,只有煤炭的可采储量相对较高一些,占世界平均值的50%。这反映了我国可用能源比较少,如果仍沿用以往的粗放发展模式,资源将最终枯竭,经济发展将停滞不前。
(二)资源利用水平低
矿产资源总回采率、单位资源产出效率大大低于世界先进水平,重点用能企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有些产品单耗指标居高不下。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我国的能耗比较高,能耗利用率低。每万吨GDP能耗吨油当量我国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5.5倍。中国的能源利用率也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反映了我国在经济生产中不仅能源消耗量大,而且在废弃物排放方面也比较大,而这将产生能源不足、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三)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大
我国是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资源型、初加工型工业比重较大,冶金、电力、煤炭、化工、建材、纺织、农产品加工等高资源消耗产业占全部工业的80%以上。
(四)环境问题突出
资源的过度消耗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工业“高排放、高污染”的传统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把经济增长方式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型转到追求科技进步、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型发展轨道上来。
三、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系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在经济发展中尽可能的减少资源投入,并尽可能的避免和减少废弃物。循环经济倡导“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也要求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这与循环经济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为核心,以资源综合利用为内容,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途径
(一)建立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发展循环经济是突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瓶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应抓好四个环节:一是资源消耗环节;二是废弃物产生环节;三是再生资源利用环节;四是消费环节。
1.大力抓好资源节约,特别是能源资源的节约,提高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做到“物尽所用,地尽其力”。
2.提高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可以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新的工艺和设备,将各个环节产生的废弃能源、原材料进行回收再利用,降低主产品的资源消耗并生产出新的副产品,实现废弃物的减量排放或零排放。
3.加强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战略替代能源,对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有重要作用,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
(二)加快资源节约的法规制度建设
首先,建立健全有利于节能环保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要选择和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完善促进资源节约机制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的作用,运用价格、财税、金融和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等促进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要建立有公众参与的节约资源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公众监督和舆论引导的作用。其次,建立科学完备的节能环保法律保障制度。加快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监督,保证现有法规的有效贯彻实施。同时,针对各违法行为也应该加大处罚力度。
(三)开发和推广节能环保的先进科学技术
节能靠节能技术来实现,节能技术是指一定量的能源投人能够产生更大效应的技术,即提高有效利用能量与能源总体内含的能量之比。
企业应该成为开发节能技术的主力。企业作为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参与单位,直接实施生产行为。因此,企业应承担起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发展节能技术,虽然需要投入比较大的人力和物力,但节能技术的使用最终将给企业带来正的效益。
国家应支持企业发展节能技术。节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如果交给市场配置的话,会存在着失灵的情况。因此,针对节能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国家要积极组织,带动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
积极鼓励个人开发节能技术。完善我国专利法的相关内容,对开发节能技术的人员要加大保护力度,以推动个人开发节能技术的热情。针对个人开发节能技术除了要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外,还要加大对节能技术的推广利用。
(四)强化全民节约环保意识
社会公众的节约环保意识仍然十分薄弱,必须树立全民节约环保的理念。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只有全民参与节约、人人做到环保,才能建设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广泛宣传节约型的消费模式,让节约消费的观念深入人心,将节约型消费当成是一种常态,形成一种主流的社会舆论。
篇10
关键词:农业,经济分析,规划,现代化,循环经济,循环农业,农业规划,现代农业
0引言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为解决粮食问题,伴随着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一些发达国家先后步入以化石能源投入和机械化生产为主导的“石油农业”生产。石油农业依靠化肥、农药、化石燃料、塑料薄膜等的广泛应用,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1-2]。但是,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过多施用化肥、农药,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受到威胁;农机具、化石燃料的广泛应用增加了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畜禽粪便不能及时消纳,导致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3-7]。
为此,人们开始尝试探索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应运而生。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论在农业中的具体应用,循环经济理论萌芽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Boulding)的“宇宙飞船理论”。“循环经济”作为科学名词,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W.Pearce和R.K.Turner于1990年首先提出来的[8]。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保护型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9-10],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型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要求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R)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理论的应用形式之一,强调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尽可能地减少农业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增加物质在农业系统中的循环再生利用和能量多级使用,得到更好更多的农产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排放量。农业循环经济的具体载体和实践模式是循环农业[11],倡导农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相互协调的发展战略,把农业经济增长建立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经济结构优化、人口规模、环境等经济社会指标与生物多样性、土地承载力、生态资源数量与质量等生态系统指标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施有效干预,促进农业经济系统更和谐地纳入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来,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的联系建立起来的整体功能和有序结构,实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信息和资源的有效转换,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近年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在我国受到了政府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部在2007年和2008年连续提出“循环农业促进行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10个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力求通过开展试点示范促进循环农业在更大范围内的发展[12]。自2010年起,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作,鼓励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梯度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本文在简述循环经济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归纳了以欧盟、美国、日本和菲律宾玛雅农场为代表的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阐述了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主要理论、思路方法和核心内容;以《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为例,分析了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实践。
寄望为制定现代农业规划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借鉴与参考。
1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其对现代农业规划制定的启示1.1以欧盟为代表的综合型循环农业欧盟综合型循环农业,主要目标是限制化学品投入,强调使用可再生资源生产生态产品,追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传统农业的统一。欧盟综合型循环农业尤以德国为典型。
为了发展综合型循环农业,德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包括化肥施用量限制、废弃物排放控制、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污染处罚,另外还倡导农牧业相结合、作物轮作、少耕免耕、再生资源开发等。在农业生产环节提倡清洁生产,严格限制投入品种类及数量,尤其关注保护生态环境。具体措施有:禁止使用化学合成杀虫剂、除草剂;鼓励使用有机肥或长效肥,利用腐蚀质保持地力;采用作物轮作或间作等种植模式;根据牧场承载力核准养畜量,鼓励使用天然饲料;禁用抗生素和转基因技术等。非常重视发展生物质能源作物,选育甜菜、马铃薯、油菜、玉米等制取燃料乙醇、甲烷等,替代化石能源;实行农产品统一的生态标识认证措施。欧盟综合型循环农业不仅减少了资源消耗,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提高了农产品信任度和透明度,实现了有机农产品优质优价。
1.2以美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型循环农业美国是最早倡导农业循环经济的国家之一,主要以优质高效为目标,突出特点是引入高新技术,重视农产品的质量,追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优质的高产出和高效益,建立一种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农业生产体系。美国发展循环农业的主要方法是将高新技术引入到农业循环经济之中,构建先进农业技术体系,真正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减量投入,体现了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高技术型循环农业模式依靠高新技术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强调精准管理,科学配方施肥,减少环境污染,保持生态环境。高效施肥、灌溉以及节水等先进技术的推广使用保证了美国传统循环农业生产能力的提升。美国农场在农作物生长期间,对不同土层的土壤特性、水分、养分等情况进行定点定时测定和记录,并根据作物生长特性和气象资料等对补给量进行计算,做到了按需投入。美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体现了高新技术对紧缺资源的替代作用,体现了现代农业的高效益、低投入和减少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拓展了循环农业的外延。
1.3以日本为代表的环保型循环农业日本环保型循环农业模式的主要目标,是在保护产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农产品产量,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其突出特点是生态环保。主要做法包括控制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保持地力;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和培育作物新品种,使之适应盐碱地、荒漠和生态敏感区耕作,增加耕地面积,弥补耕地短缺。
在组织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注重协调资源系统关系、兼顾部门效率来保护生态环境。日本注重强调农业系统内部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各部门所包含的资源系统关系的协调,并考虑比例结构与区域农业自然资源及其组合的统一,减少自然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此外,对国土范围内的林地进行经济效益评价,发挥森林在净化空气、保持水土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保护绿色资源。为了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日本还建立了结构较为完整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通过长期发展以有机农业为主的环保型循环农业,日本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1.4具有菲律宾特色的玛雅农场循环农业菲律宾的玛雅农场,是比较早期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典范之一,也是发展场区范围内农业循环经济的典型。
在场区范围内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达到物质循环、能量梯级利用、废弃物全部处理的目标。主要做法是在场区范围内建设麸皮养鱼、肉食加工、沼气生产、有机肥还田以及粮食生产等的完整的循环产业体系[13]。具体方法是利用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附近的一个废弃面粉厂,回收面粉厂产生的大量麸皮,建立了养殖场和鱼塘;为了增加农场的收入,建立了肉食加工和罐头制造厂。
为了控制粪肥污染和循环利用各种废弃物,建立十几个沼气生产车间,提供了农场生产和家庭生活所需要的能源。从产气后的沼渣中,回收一些牲畜饲料,其余用做有机肥料。产气后的沼液经藻类氧化塘处理,再送入水塘养鱼养鸭。最后,取塘水、塘泥肥田。农田生产的粮食送面粉厂加工,进入下一次循环。通过发展场区农业循环经济,不用从外部购买原料、燃料、肥料,却能保持高额利润,而且没有废气、废水和废渣的污染,形成了农林牧副渔生产良性循环的场区性农业生态系统,实现了生物物质的充分循环利用。
1.5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对现代农业规划制定的启示从国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践经验可知,在现代农业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环境状况和科技水平,确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农业发展道路。首先,应充分考虑本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来达到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如美国主要依靠其掌握的高新技术,发展精准农业,实现资源替代,把高新技术引入农业循环经济之中。再如,德国土地资源短缺,农业资源禀赋较好,农业劳动力素质高但稀缺,所以其农业发展走的是综合发展之路,通过提升现有农业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效益也得到提高。
第二,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在于循环,其根本目标是发展经济,促进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重视高新技术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应用。从国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来看,科学技术在作物新品种开发、农业资源保护、农产品质量提升以及环境污染治理中的作用明显,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如美国通过高科技手段来降低对资源的使用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而且在污染治理中也发挥积极作用,如日本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第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技术、经济、法律及人文文化等整体协调。2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主要理论科学规划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与基础,现代农业规划应充分遵循循环经济理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他产业与农业争地、争水、争能源的矛盾日趋尖锐,资源利用效率问题更加突出。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现代农业规划,就是要把循环经济理念运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系统之中,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的投入量和废弃物的排放量,形成农业的种养加、农科教、产供销一体化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14]。不仅要强调区域或园区内经济、生产、资源环境、社会和技术5个方面的协调统一发展,而且要改变传统农业过度依赖土地资源和大量增加物质投入的增长方式,使农业生产由“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的增长方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循环的增长方式转变,实现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生态链接、废弃物循环和绿色消费。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主要理论应包括清洁生产、“零”排放、“三生四产”和全生命周期评价等。
2.1清洁生产理论
“清洁生产”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从源头、过程解决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也是循环经济的载体[15]。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产品流通、消费直至废弃物处理,全过程中关注生态效益,要求使用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资料,如有机肥、生物农药、生物质能源等,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技术,降低农业废弃物的数量和危害[16-17]。清洁生产的核心是杜绝或减少污染物,通过优化农产品生产技术工艺路线,尽可能减少有害的中间产物和副产品,以达到废弃物循环利用、以及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目的。清洁生产不但关注生态效益,同时强调经济效益,应体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2“零”排放理论
“零”排放理论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清洁技术、物质循环技术和生态产业技术等成熟技术,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完全循环利用,而不给大气、水和土壤遗留废弃物。
农业生产的“零”排放并非绝对不排放,而是把原有的线性经济模式转化为循环经济模式,使得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循环到生产过程中再利用,实现生产链系统的循环,避免或尽可能减少对系统外的排放。
2.3“三生四产”理论
“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活动、最终目标和保障,三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保障,生产是可持续的物质基础、生态是保障、生活是长远目标和检验标准,任何一个目标失衡,都将影响其他目标的实现[18]。“产前、产中、产后、产地”,简称“四产”,是建设农业循环经济完整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和物质基础,产前、产中、产后环环紧扣,协调一致,才可满足发展循环农业的必要条件,产地环境是建立农业循环系统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产地环境系统实现调控、保护与生态涵养,方可从源头控制农产品质量,从过程实现清洁生产,效果达到“零”排放,才可融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为一个产业,可持续运行。将“三生四产”理论纳入现代农业规划,就是在农业产业过程中应考虑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一致,统筹兼顾;同时,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产前、产中和产后,还要重视产地环境系统调控,适时修复产地环境和增强耕地地力,倡导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与评价制度,划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适宜生产区和限制生产区,实现实时监控,并建立土壤障碍因子诊断和矫治措施;同时,还应以肥沃土壤,使用优质高效肥料,营造安全、洁净环境为核心,全面保障和提升耕地质量,提高耕地综合生产力。
2.4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全生命周期评价”原理在循环农业中的应用,强调的是从农业资源开发、农业生产活动开始之初就充分考虑资源的回收和综合利用,因此,循环农业又被称为是“从摇篮到摇篮”的过程[19]。在现代农业规划中运用全生命周期理论,就是对一种农产品从产地开始、直至生产、流通、消费和废弃物处理全过程中的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客观评价,考量其经济、环境、能量效益,评价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运用全生命周期理论对农产品生产系统的不同方案或者对替代产品或工艺进行比较,充分体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20]。
3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的思路方法与核心内容3.1思路方法从循环经济理论的角度规划现代农业,就是要掌握好2个原理,运用好3种资源,把握好产业过程“四化”。
第一,掌握好2个原理,即物质能量循环和生态系统食物链原理。在规划现代农业过程中,按照物质转化守衡定律和能量流动逐级耗散规律,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量转化、物质循环、价值增值和信息传递功能,促进能量和物质在食物链中不断转化循环,有效利用各种有机废弃物资源,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加工下脚料等,实现最佳生产、最大效益、最适度消费和最少废弃。第二,利用好3种资源。自然生物界由3类生物组成,即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发展现代农业,除了要充分开发利用好动植物资源以外,还要充分发挥微生物资源的分解还原功能,构建“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循环利用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第三,把握好产业过程“四化”。一是农业生产清洁化,包括清洁投入(清洁的原料、清洁的能源)、清洁产出(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清洁农产品)和清洁生产(使用无毒无害化肥、农药等)。二是产业内部资源利用梯度化。合理安排产业内部的生产方式,优化生产空间结构,尽可能地减少水、肥、土、药等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产业间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合理安排农业产业的时间和空间结构,在相关产业间建立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的互惠互利关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农产品消费理性化。引导消费者实事求是地选择自己的消费档次、产品种类和品牌,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准确的需求信息,引导产品种类调整、组织管理方式和技术工艺改进,促进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避免结构性、泡沫性资源浪费。
3.2核心内容
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农业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农业循环结构、农业产业链和农业生态技术体系。
3.2.1农业循环结构
现代农业规划中农业循环结构包括3个:第一,产业链循环结构。主要是指某一种农产品自产地到餐桌全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污染防控,做到源头控制、中间处理、末端循环,使污染物排放量最小。第二,农业行业内部循环结构。主要是农业行业内部物质、能量相互交换,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如立体种植、立体养殖以及农产品生态加工等都是典型的发展模式。第三,农业行业外部循环结构。主要是农业各行业之间相互交换废弃物,使废弃物得以资源化利用。如种养结合的稻田养鱼,稻田为鱼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鱼吃杂草、害虫,鱼粪肥田,减少了水稻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护了生态环境,增加了经济效益,实现物质流、能量流的闭合式循环。
3.2.2农业产业链
现代农业产业链是由生态种植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林业、生态渔业及生态加工业之间,通过废弃物交换、循环利用、要素耦合等方式形成网状的相互依存、协同作用的有机整体。各产业部门之间,在质上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量上是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有机体。如以蔗田种植业系统、制糖加工业系统、酒精酿造业系统、造纸业系统、热电联产系统、环境综合处理系统为框架,通过盘活、优化、提升、扩张等步骤,建设制糖生态产业链,各系统内分别有产品产出,其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来衔接,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生态产业网络。
3.2.3农业生态技术体系
发展循环农业需要引入高新技术,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充分利用,建立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生态技术体系。通过运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在生态产业区大力推广低碳技术、生态技术等,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对一些关键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及清洁生产的控制指标等进行攻关,提高这些生态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性。最后,以这些生态技术为支撑,构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相关法规和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生态产业园区。
4案例分析
4.1《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简介黑龙江省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区,位于哈尔滨市区西南30km。地理坐标处于N45°08′~45°43′,E125°41′~126°42′之间。东、东南与阿城、五常接壤;南、西以拉林河为界,与吉林省的榆树、扶余为邻;西北、北隔松花江与肇源、肇东相望;东北紧靠哈尔滨市区。规划范围:双城市所辖9镇15乡,东西长85km,南北宽65km,全境域总面积3112.3km2。根据双城市各乡镇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将形成“1核4区10带”的格局。“1核”是指以新兴乡“中国双城有机瓜菜批发市场为核心作为生态循环农业产品物流中心;“4区”是指沿江河生态保护区、中部生态加工业集约开发区、东部高效生态农业区、西部南部生态农业优势区;“10带”是指有机玉米产业带、有机水稻产业带、有机杂粮产业带、有机蔬菜产业带、有机两瓜产业带、有机奶牛产业带、有机肉牛产业带、有机生猪产业带、有机肉鸭产业带、有机蛋鸡产业带。全境域范围内实现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
4.2双城农业循环经济总体框架
该规划中确定的农业循环经济总体框架是,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极具双城特色的循环农业产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形成主导产业明确,特色鲜明、带动作用强的发展格局。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以实施有机肥项目为切入点,建设有机玉米、有机水稻、有机杂粮及有机瓜菜等有机种植示范基地;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畜禽养殖场为核心,建设有机奶牛、有机肉牛、有机生猪、有机家禽等有机畜禽养殖示范基地;通过沼气和生物质资源综合开发,促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优化农业系统内部结构,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加强有机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有机农产品附加值;健全有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创建双城有机农产品品牌,扩大有机农产品出口能力,打造国家级新型食品工业基地和亚洲食品产业城。如图1所示。
4.2.1各个产业之间循环充分考虑了区域内农业循环结构,即产业之间的循环、产业内部的循环以及产业各层次之间交换。在规划中,设计了有机种植业、有机养殖业、有机农产品加工物流以及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各产业构成循环结构。规划期内,有机种植业达到3万hm2,以阳光、土壤、水分、肥料等养分生产有机玉米、水稻、瓜果蔬菜等有机食品原料,附带产生农作物秸秆、瓜秧、蔬菜剩余物等废弃物资源。有机食品原料进入农产品加工产业,一部分进入食品市场,一部分生产为饲料产品循环到有机养殖业之中,进而形成畜产品,畜禽粪便进入废弃物循环利用环节,生产沼气和有机肥,有机肥又回到有机种植业产业内,形成了一个循环过程。另外,加工业的下脚料等废弃物也进入废弃物循环利用环节,生产有机肥,也可回到有机种植业之内,也形成一个产业之间的循环。在该规划设计中,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能够形成多个产业之间的循环关系,进而在农业产业系统内充分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4.2.2各子产业形成农业产业链
在该规划中,按照循环经济理论构建包括各个子产业形成网状的农业产业链。例如在规划过程中,根据有机玉米种植规模,测算有机饲料量(包括玉米饲料和秸秆青贮饲料),确定发展有机奶牛达到6万头、有机肉牛6.5万头、有机生猪45万头,有机蛋鸡达到300万只,有机肉鸭达到180万只。
有机肉牛和有机奶牛养殖规模约占整个奶牛与肉牛产业的10%~15%,有机生猪和家禽养殖规模约占生猪与家禽产业的15%~20%。把双城建成有机奶牛、有机肉牛、有机生猪及有机家禽的示范、生产基地。有机种植业产出的玉米秸秆用于生产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可供应到加工业的工业锅炉,也可满足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用能需求。另外,有机玉米秸秆可作为生产青贮饲料的原料,满足有机奶牛、肉牛业生产的饲料需求,有机奶牛、肉牛业的粪便可作为沼气和有机肥原料,满足下游农村生产与生活用能和有机种植业肥料需求。
构成了完整的农业产业链。
4.2.3在规划区域内构建农业生态技术支撑体系在双城市农业循环经济的规划中专门突出了生态技术的支撑作用,在规划区域范围内设计了技术推广体系、人才培训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作为生态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双城市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3双城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在规划中,双城市全境域范围内实现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现适度集中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循环利用,发展沼气、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等清洁能源、生物有机肥、秸秆饲料等,形成产业链,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用能需求,实现化石能源替代;同时,满足无公害、绿色、有机种植业生产用肥需求,保护产地生态环境。规划期内,双城市域内每年预计产生农作物秸秆265万t,根据各个乡镇区域范围内土壤肥力、养殖规模以及农村炊事采暖需求情况,分别推广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秸秆固体成型燃料等技术,实现秸秆还田量达49万t/a,分布在11个乡镇;秸秆饲料化利用量达130万t/a,分布在10个乡镇;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利用量达86万t/a,分布在11个乡镇。满足双城市种植业肥料、养殖业饲料和部分农村用能等需求,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规划期内,双城市域范围内每年可产生畜禽粪便1060万t,根据农村用能需求和土地承载力情况,确定发展大中型沼气工程100处,实现畜禽粪便生产沼气利用量达到207万t/a,生产沼气、沼肥;建设有机肥生产场,实现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利用量达到853万t/a,项目建设完成后,双城市境域内的全部畜禽粪便生产转化为有机肥,替代化肥,折合氮肥22万t、磷肥18万t、钾肥8万t,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满足有机种植业、农村生产生活用能需求,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
- 上一篇:家庭法治教育的意义
- 下一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