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的目的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教育的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教育的目的

篇1

1. 确定DI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定位

通过广泛调研,对本校的培养目标、发展需要、课程资源等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对DI校本课程进行需要评估,确定DI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大致结构,对校本课程作出明确的价值定位。

在这个过程中,重点要放在“校本”这个关键词上,只有这样,DI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定位才不会偏离“校本”这一条主线。因此,需要研制两份问卷。第一份问卷以本校教师为调查对象,内容涉及“DI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要素调查。第二份问卷以本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内容涉及被调查者对DI的认识、已具备的能力水平、参与相关活动的情况、了解及接受程度等。在对两份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DI校本课程进行需要评估,初步确定“DI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大致结构,并对校本课程作出明确的价值定位。然后,通过意见征询会和访谈(访谈方式有电话、邮件、现场等),收集省、市DI专家、本校家长关于校本课程实施、评价方面的意见及建议,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总体思路。对学生社团、兴趣小组、校园科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例研究等DI分层普及活动进行观察和访谈,了解学生在DI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初步确定校本教材的目标和内容。与此同时,对本校拥有DI专业资格的骨干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从课程结构、实施策略、评价标准三个维度建构DI创新思维竞赛项目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系,编写《课程开发指南》、《课程开发方案》、相关校本教材,将校本课程部署落实到学校的课程安排、教师分工及各项考核中。

2. 确定DI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思路

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分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类型。而DI校本课程开发属于课程新编类型。也就是,以DI作为主题内容,进行全新的课程单元开发。实践思路:组建校本课程开发队伍――进行情境和需要分析――拟定目标――设计方案――讨论与实施――评价与修订。

在此思路的指导下,项目组可以通过搜索和查阅大量有关DI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等主题网站、著作和期刊,对DI的隐性课程资源进行系统梳理,探寻从竞赛项目到校本教材再到校本课程转化的实践路径,明确DI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从课程结构、实施策略、评价标准三个维度建构DI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系,并编写《课程开发指南》、《课程开发方案》、相关校本教材。

3. 确定DI校本教材的内容体系

DI校本教材内容体系的确定,必须基于从竞赛项目到校本教材再到校本课程转化的实践路径。因此,“历程历奇历练”的编写思路会比较符合有关价值定位和培养目标。整体风格上,可以沿袭DI的“旅程”本色,把校本课程定义为“一趟奇妙的旅程”。根据对DI的隐性课程资源的系统梳理,DI校本教材的内容体系具体可以如下:

篇2

【关键词】班主任思想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183-02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除了考查监督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还肩负着思想教育工作的重任。但从目前来看,很多班主任工作的重心不明,将关注点局限于常规检查上,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班主任往往忙得不亦乐乎,却收效甚微。班主任应当将思想教育放在第一位,辅之对学生的勤看、勤问、勤思,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思想教育低效的问题,走向良性循环之路。

一、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亟需创新

(一)思想工作目标与学生的需要脱节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新观念、新思维对新一代青年带来极大的冲击。随着大众媒体与互联网技术的高度普及,学生的主要信息源早已不再仅局限于课堂。高中学生已初步建立起自我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但对社会了解不全面,生活经验大多缺乏。因此高中生并不具备处理繁杂信息的能力,如何培养这种能力正是班主任思政教育的重点。反观目前的思想教育工作,班主任往往过分强调教学的政治性目的,从而忽视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处理能力。班主任由于工作任务繁重,在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常常直接将书本中现成的理论灌输给学生,没有将学生对待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问题不同的想法进行结合.这种照本宣科式的教育手段已和当前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脱节。

(二)思想教育活动流于形式

班主任是班级日常管理的组织者,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德育教学任务,现阶段虽然也开展了一些德育活动,但大都是重形式轻效果。思想教育活动的片段化是当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许多班主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参与度低,从中的收获的德育教育自然很少。以学校运动会为例,运动会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是学生精神面貌的集中展现。班主任在组织时缺乏整体规划,将重点全部放在体育特长的学生上,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反而被忽略。

(三)思想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本质上是班主任将思想道德规范传递给学生,辅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过程。但是当前班主任过分注重了自身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意志。目前大多数班主任依旧沿用说教和惩罚的手段,对学生中存在的早恋、沉迷网络、追星等现象报以粗暴强制镇压的策略,学生对此越发的反感,结果收效甚微。这种常以批评、禁止、训斥、说服、榜样、奖励与惩罚等简单的教育手段直接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当代学生追求独立、注重自我的特点相互矛盾。

(四)思想教育工作缺乏联合动力。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力量缺乏必要整合是目前思想教育工作开展困难的重要原因。思想教育工作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的一个方面,不可孤立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家长在高考的压力下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提高而忽略在校园中的行为是否规范。学校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规律特点研究不够深入,重应试轻德育的现象依旧存在。同时,思想教育工作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现阶段教育主管部门往往会长期性经常性地下发一些指导文件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针,但是大部分学校对此也是流于表面的执行,教育主管方面也缺乏相应监督。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对青少年的金钱观与道德等观都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追求个人利益与享乐主义的思想对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带来极大的冲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思想教育资源合力的形成和发挥。

二、班主任思想教育工作创新的突破口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班主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工作创新的根基也是实施教育手段的理论依据。班主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从制度设置特点化、教育方式差异化、班级管理人性化这三面来体现。

1、制度适用

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相应的班级制度来提供保障。班主任应当根据学校的思想工作重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班级管理制度与措施上要力求完善,克服管理上的盲點。而且,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制度设置时要将评比制度与相关的评比标准一并归纳入内,力求做到职责清楚,奖惩分明。同时,班主任的以德治班将带领班级管理逐渐走入科学化、规范化、有序化的轨道。

2、因材施教

当前学生十分注重个性的发展,因此创新学生个体管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班主任管理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现代班主任在面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时要对学生展开多方面的调查,才能制定出最佳教育方案,最终达到最佳教育效果的目的。例如,一个班几十名学生各有各的性格特点,无论家庭环境还是综合素质都各有差异。

3、人性管理

班主任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充分渗透在日常班级管理之中。班主任通常将班会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宣传渠道,但仅仅是照本宣科的朗读学生守则与校纪校规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班主任要利用班会这个良好的平台,鼓励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到班级一周内的行为规范总结之中。例如班会上一些班委反映近段时间里一些学生纪律上有松懈现象,个别男生课后去网吧打游戏的现象屡禁不止。针对这些情况,班主任可将决策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出谋划策商讨解决方案。

(二)掌握批评艺术

班主任在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方面,往往会涉及到学生在学习或行为规范上的问题和错误,而如何进行批评教育真正到达教育目的是班主任的工作难点。班主任在开展工作时必须讲究批评的艺术,要区别场合、对象,还要考虑方式、方法,更要注意语言的选择、语气的变化,实际上批评教育学生本质上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这就涉及到批评的艺术。批评艺术反映了对当前提倡的尊重教育的理念。教师首先充分的尊重学生,学生才更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起到思想教育与工作创新的目的。

三、结束语:

篇3

关键词: 中学生 思想教育 存在的问题 解决对策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中学阶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对于提高人才素质、保证教育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时生了变化,社会在转型时期出现了多元的思想和声音,各种社会现象齐集涌现,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之下,更需要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树立起高远的人生目标,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为保证人才教育的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可否认,在现阶段,中学的思想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面对,现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当前中学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当前中学的思想教育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教育流于形式。思想教育本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该贯彻于人才培养的始终,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强调成绩、强调升学率,导致了思想教育的弱化,相应的,学校思想教育往往局限于思想品德课和政治课的说教,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教材内容僵化,老师教得没有趣味,学生学得没有兴趣。而考试形式也不外乎机械地背习题、背教条,把本来很深刻的思想教育变成了考试的工具,变成衡量学生背功的一门考试课。

虽然很多学校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在逐步改进教学的方式和考试形式,比如已经有很多学校开始使用开卷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查。但是,这种考试和考查毕竟只是两种不同的空泛的形式,并不能真正检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学校思想教育与家庭思想教育脱钩。学校的思想教育都是专门的,是系统性的,虽然这些教育内容看起来很教条,但实际上都很崇高,确实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思想修养,例如见义勇为、大公无私等。但家庭中的思想教育则很琐碎,是潜移默化的,从某些方面来说,它的实用性和目的性更强,有一些甚至是消极的和损人利己的,比如,很多家长总是叮嘱自己的孩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少管闲事。”“管好你自己的事,集体的事你少操心,也轮不到你操心。”等等。因此,家庭思想教育与学校思想教育具有较大的差异,使这些思想不成熟的中学生左右摇摆不定,从而影响了教育的效果。

3.学校的思想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大环境存在着较大的距离。学校的培养目标总是朝着最好的、最优的方向努力,因此,希望培养出来的人才德才兼备、尽善尽美。基于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教育总是想方设法净化育人环境,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生机和活力、公正和谐的氛围,以期使学生在其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和能力。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思想使得很多人丧失了良知和道德底线,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投机倒把、坑蒙拐骗、抢劫偷盗、贪污受贿、贪图享乐,类似的这种道德滑坡和违法犯罪现象层出不穷,这就给中学的思想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极易扭曲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危害极大,也是导致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难做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净化社会大环境,成为解决中学生思想教育的一大难题。

4.中学生自身的弱点也是影响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处于转型期,一方面,他们的身体迅速发育,生理上渐趋成熟,身材、体力和体形特征逐渐接近成人。另一方面,他们的自我意识大大增强,要求独立和自由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他们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还不够成熟,稍遇挫折就容易灰心丧气、一蹶不振,一件小事就能让他们改变多年养成的良好品质。因此,他们的可塑性极强,而逆反心理也极强,是最好引导的一个阶段,同时又是最难教育的一个阶段。除此之外,现在的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独立性差、自私、爱耍小脾气、不善与人交往等,也都是他们本身所存在的一些弱点,同样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教育的效果。

二、有效开展中学生思想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思想品德的修养。因此,为了培养道德品质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努力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更有成效。

1.班主任和学校领导应加强对中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学校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使班主任深入班里,不仅做好每个学生的思想工作,而且要把这些案例记录下来,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共性的问题。同时,集中一个年级所有班主任的智慧,使他们共同探讨问题的症结所在,集思广益,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还要发挥德育处和校领导的作用,使他们从全校的层面上考虑这些问题,并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专题讨论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交流经验,切实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2.教育研究者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共同协商,制订出相应的课题研究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针对中学生思想变化较大的情况,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定期设置一些课题,资助和支持教育教学研究者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这一做法的目的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当下中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用教育学的原理和规律对其进行探析,揭示问题的实质所在,并进行理论的指导。

3.在上述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认真编写切合实际的教材。现在使用的教材之所以不被中学生所喜欢,主要原因是脱离他们的实际,引不起他们的兴趣。思想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一些社会现象,明辨是非,爱憎分明,感情得到升华,品德修养提高。而现行的教材往往只编写正面的事例而摒弃反面的人物,事实上,正反对照往往可以让学生更加强烈地崇敬伟人而鄙弃坏人,因此,教材中可以适当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编排。同时,把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纳入到教材中,精心设置一些,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辨析,相信这种方式既能启发学生思考,又能起到辨明是非的作用。

4.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有机结合。学校要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向家长介绍学校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等,让学生家长理解并配合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让家长认识到思想教育关系到孩子一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不能因为一时的挫折而退缩,也不能因为私利而不顾集体,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损人利己。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学生的思想教育才不至于有所偏差,才会沿着正常的轨道运行。

5.呼吁整个社会都要关注中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今天的中学生将是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他们的思想出了问题,整个社会的发展就将出现偏差,而他们本身也必将成为这种偏差的受害者。这是每一个有正常判断力的人所不愿看到的。因此,社会各界,包括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种媒体等,都要关注中学生的思想教育,不断净化社会大环境,为中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使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意志坚定,奋发有为,成为德才兼备、对社会有用的人。

6.教育中学生要加强自律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要加强教育,正确引导,采取有效的措施克服中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困难,通过激励、反馈、树立榜样等方法,逐步提高中学生的自控能力,使他们能够做到自觉、自立、自律、自强。同时,通过多方面的教育途径,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使他们对自我的价值、对社会的责任有更加明确的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总而言之,中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多管齐下,共同努力,踏踏实实、坚持不懈地做好。

参考文献:

[1]孟庆新等主编.思想教育工作心理学[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6.

[2]王玄武等主编.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篇4

摘要: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历史知识,更要通过历史事件的学习和回顾,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把思想教育融入到历史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学习历史事件、掌握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思想教育;融入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教学仅仅局限于讲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概念等具体知识,而忽视了通过学科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的重塑。“历史教育功能的广泛性和历史知识内容有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决定了历史教育目标在实现教育、教养和发展三位一体的任务中,普遍受到世界各国关注和重视的便是思想教育。”[1] 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主要任务之一。通过对一个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一种历史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本质,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优势,把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思想教育有机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思想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缺失

历史是思想教育的良好素材,利用历史学科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具体的历史事件和鲜明的爱国主义形象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感染和教育学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历史教材中不乏同仇敌忾的典型事件,也不乏令人荡气回肠的英雄人物和感人事迹,然而,受“升学主义”的误导,历史教学流于琐碎的历史事件记忆,有些教师为了使学生得高分,盲目增加历史知识和材料内容,不停地讲授历史史实,思想教育被“点到为止”,学生忙于接受眼花缭乱的学习内容,而无法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所反映出的历史本质有深刻的理解和细致的思考。

“思想教育停留在空泛说教的层面,历史伟人千人一面,似曾相识,慷慨赴死,英雄本色,心灵感慨多,理论分析少。” [2] 历史教材设计的初衷是通过历史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实现社会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出现了“脱臼”现象,历史学习被单纯地用于知识传授、掌握史实,思想教育被束之高阁,处于从属地位,历史教学中思想教育的缺失不能使历史教学目标真正实现。把思想教育融入到历史教学中,是历史教学发挥其学科资源的优势,使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

二、把思想教育融入到历史教学中的路径求索

思想教育是贯穿历史课程教学的一条主线,是青少年思想素质提高的一个深刻主题,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学生的心理需要和身心发展特点,确定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使思想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过程中,提高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创新思想教育观念。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思想教育融入到历史教学当中,具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宽广和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渊博知识的老师才能将历史知识深入浅出的讲授出来,也才可能具备知识迁移的能力,启迪学生的心智,使思想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具备渊博的理论知识是融入思想教育的坚实基础,针对学生产生问题的症结和思想困惑,创新思想教育观念,充分发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优势,完善育人体系。

第二,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对历史的研究和解释。一言堂、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被动听课,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的积极性,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因此,改革教学方法,有意识的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对历史讨论、学习和研究,通过收集相关历史资料,并结合自身实践、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这种让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对历史的研究和解释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学习方法,更能激发出学生的内心情感。所以,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通过内在的情感体验,使思想教育也更为深刻、更为牢固。 第三,逐步突破现有的考试体制,从根本上改变对学生能力评价标准。传统的考试评价在方法和手段上表现僵化和单一,主要偏于对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评价标准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思想教育激励的功能。传统考试体制忽视了历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它只重视抽象的概括化的考分来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这种体制促使了老师和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一味地去死记硬背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而忽略了思想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所以,逐步突破现有的考试体制,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评定学生的历史成绩应该对考试、练习、课堂讨论和其他围绕历史教学开展的活动进行多角度的综合评价,打破传统的仅用卷面考试成绩一个尺度评价学生能力的做法,肃清历史教学中融入思想教育的体制。

三、思想教育融入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崇高的思想信念是火种,埋藏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它需要我们去点燃它、去珍视它。历史教学实现思想教育重建的道路还很漫长,因为这是一项巨大而又复杂的工程,正因为艰难,才需要我们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帮助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负起历史教师的责任。[3]通过历史课的教学,学生不再单纯地获取历史知识,而是利用教师新的教学理念和多元的教学方法,把思想教育和历史教学有机联系起来,实现较好的融合、渗透,实现历史教学的真正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铎全,李稚勇.比较历史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篇5

 

教育管理是指管理主体依国家法律法规,运用科学管理手段对各类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教育参与者进行管理,从而实现提高教育质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管理人才成长的有序过程。教育管理中的思想教育,就是要确保整个教育过程的政治合格,保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学目标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和落实,确保教育发展的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合格。从教育管理的基本定义可以看出,教育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教育管理的客体是教育参与者和教育资源,教育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成长。思想教育对于教育管理来说具有方向性、指导性、保障性的特点。

 

教育管理中的思想教育,具有明确的方向性

 

教育方向是教育管理的核心,是实现教育核心目标的方向标,正确而强有力的思想教育,是确保教育管理方向和教育思想的基石。思想教育确立的是建设怎样的教育、培养怎样的人才、达到怎样的教育管理目标的问题。无论哪个国家的教育管理都是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都会有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渗透,缺乏思想教育的教育管理工作,即使教育资源再丰富,管理理念再先进,也会和管理部门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

 

教育管理中的思想教育,具有鲜明的指导性

 

教育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思路水平,教育管理中的思想教育,就是指导教育管理的思想基础,是决定性的内因,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指导作用,再紧密结合其他教育管理中的诸多要素,才能发挥管理的作用,才能实现既定的教育发展目标。

 

教育管理中的思想教育,具有强有力的保障性

 

教育管理所有因素,都需要思想教育的强有力保障,管理需要正确的管理思想,教学需要正确的思想,思想教育对于人才培养更是重中之重,可以说,在教育管理中,思想教育兼有主体色彩,又有客体功能,是贯彻教育发展始终的保障性因素。

 

教育管理中的思想教育存在一定问题

 

目前,教育管理中高度重视思想教育,但是受社会发展阶段和个体差异的影响,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教育管理中重管理轻思想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

 

在我国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一个时期,政府、社会各界都把目光和焦点聚焦在了教育硬件资源的发展上,关注学校的规模、师资等因素,重视升学率、就业率等指标,并没有把思想教育和教育思想水平摆在更重要的位置,教育管理者也会受其“绑架”,忽视管理中的思想教育,短期内重管理、重硬件可能会营造一种教育迅速发展的假象,但事实上是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并没有共同发展,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思想教育的缺失,管理方向的偏差所带来的后果。

 

教育管理中存在重教育主客体的思想教育,轻管理者思想教育的现象

 

一般的,对于教育参与者的教育往往都聚焦在教师和学生身上,突出教学内容的思想教育过程,强调思想教育的方法制度研究,对于教育管理中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对于教育管理者的思想教育往往没有获得充分的重视,导致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思想境界不高,能力水平不足。

 

教育管理中的思想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存在短板

 

教育管理中的思想教育,在机制建设方面并没有形成规范的机制和科学的教育规范,对于日常的思想教育来讲,往往都依附于党和国家机关的专项教育,没有教育管理的特点和特色,在教育机制和重视程度上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教育管理中做好思想教育的对策研究

 

教育管理是一门科学,其中的思想教育既要突出共性特征,也需要有个性特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开展。

 

逐步形成科学管理和思想教育齐头并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科学的教育管理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抓管理的同时要突出抓好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包含教育管理和教育发展的全过程。要在教育管理中形成教育管理和思想教育齐抓共管的局面。要探索建设教育管理者自身思想教育和管理对象思想教育的统筹工作,要建立教育管理思想教育责任制度,突出对主要教育主体管理者的思想教育。

 

要从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深挖教育管理思想教育的丰富源

 

用好教育实践过程中思想教育的宝贵经验和财富,不但教书育人,而且促进教育管理者思想水平和思想觉悟的提升。要突出教育管理中思想教育的社会主义特色,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展主流教育,只有教育管理者思想水平的提升,才能把握准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要形成教育管理中思想教育的科学机制

 

应该结合教育管理的特点,完善制定相关思想教育的考核机制、责任机制,把思想教育与教育干部管理、教育参与者的职称评定等挂钩,把教育主体开展思想教育的成效与教育管理评价机制联系起来,探索重视思想教育,抓好思想教育的良性发展之路。

 

篇6

论文摘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教育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其主要内容是加强国情与形势教育,加强主观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加强思想教育应注意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对象和教育的过程,在方法上应注重教育目的内隐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对象的参考性、教育过程的整体性。

0引言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实行毕业生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多数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不包分配、择优录用、竞争上岗”的就业机制正在逐步建立起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因此在各高等院校迅速展开。就业指导课程、讲座、咨询,组织人才招聘会等~系列就业指导活动,日益受到大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如果仅仅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的实用性、政策的宣传、信息的服务和就业技巧的培训,而忽视了这项工作所应有的思想教育功能,将不利于大学生及时、顺利地就业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注意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综合素质。

1加强就业指导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就业制度的改革,必然带来就业观念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当做好充分的思想、心理和知识技能的准备,以最佳的状态参加用人单位的招聘,并最终达成就业协议,直到参加工作。“实事求是,诚实守信,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我价值”,这些应当是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然而,近几年不少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却因受到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择业时,优先考虑的是能够体现自我价值和收入较高的地区、单位和职业;竭尽全力争取到沿海、发达地区及经济特区,宁肯待业也不愿到内地、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向往进入国家机关、大型国有企业、外企和合资企业,不想到私营单位,更不愿考虑自主创业问题;在择业过程中过多地看中职业的个人价值与自身利益,而忽视了国家的需要以及职业的社会价值。这些不良的择业和就业观念,使大学生的择业和就业呈现出功利主义、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淡化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不少学生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现象时有发生,仅仅注重择业的结果而忽视了完美人格的塑造。伴随着择业竞争的加剧,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冲突加剧,在择业过程中出现迷茫、焦虑、忧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以上思想和行为方面的问题说明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加强思想教育。

2加强就业指导思想教育的可行性

2.1任务与目标的一致性

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部分,这就为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进行和加强思想教育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尽管就业指导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各有自己的侧重点和针对性,但二者在各自的实施过程中,也都存在一定的空间和余地,若能实现二者的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就可以达到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教育的目的。如: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人生观、择业观、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其目标和任务是一致的,教学内容也相互渗透。一方面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另一方面又是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内容,而思想教育中的理想教育、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等又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择业观、择业道德教育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2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途径和载体,使思想教育融入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而就业指导工作恰恰解决了这样的难题。可以说,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大学生在校期间如何做好就业准备,毕业之际如何确定职业目标、如何求职择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如何适应社会等等,都是他们极为关心的热点问题。就业指导工作能够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让他们正确择业、有效就业,尽快适应社会、创造辉煌的事业等,所有这些恰好有利于满足他们的需求。热点和切入点重合,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个性特点和当代人才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在每一次就业指导活动中艺术地体现出来,可以避免理论上的空洞说教。这种思想教育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乐于并易于接受,同时也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3加强就业指导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

3.1加强国情与形势教育

目前,由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正在进行机构改革和人员分流,加上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扩招等多方面的原因,使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总量相对萎缩,特别是被大学生普遍看好的一些单位和行业的人员已经基本趋于饱和。但是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却普遍较高,这也导致了毕业生就业形势呈现地域性和结构性的“供大于求”。但是这种表面的“供大于求”并不意味着人才的绝对过剩,我国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只占全国人口比例的3%,这不仅远远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30%~50%的比例,也低于中等发达国家8.8%的水平。我国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创新和创造型人才更少,这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当看到,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地区,以及农村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一些艰苦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增长点,这些地区和行业的建设及发展,直接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帮助学生认清国情,分析就业形势,了解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择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心理准备和理想信念,这样不仅有利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缓解毕业生就业困难,而且有利于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3.2加强“三观”教育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称“三观”)是个体对整个世界及人生价值的总的看法,是个体一切行为的思想根源。“三观”是影响择业观形成的重要内因,大学生一旦形成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具有明确的目标和为实现目标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及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和态度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集体、个人之问的利益关系,确立恰当的择业期望值,把服从国家、社会的需要和发挥个人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的价值有机结合起来。目前大学生在择业观上的偏差正是一些不良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择业问题上的反映。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三观”教育,针对部分学生在择业时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置国家需要及社会利益于不顾的错误倾向给予纠正、引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服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把追求个人利益和承担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有机结合起来,将有助于发挥社会主义大学的德育优势,有助于进一步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3.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现在有些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急功近利,心态浮躁,怕苦怕累,缺乏责任感,缺少敬业精神,有的人甚至把协议单位作为跳板,一旦时机成熟,不是要求调离就是不辞而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挫伤了用人单位接受应届毕业生的积极性,而且也不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其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发奋成才的精神,使大学生胸怀大志、积极进取,在本职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建功立业。

3.4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由于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所出现的结构性和地域性的“供大于求”,而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选择理想职业的标准又比较单一,人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是不言而喻的。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注重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增强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使之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成败,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因暂时的失利而丧失求职的信心和勇气。并注意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以积极主动的良好心态参与市场竞争。

4就业指导工作中加强思想教育的特性

就业指导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切实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对学生求职择业以及今后的工作、生活予以有效的指导。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就业指导中强化思想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课的延伸,也是德育理论的具体运用,因此,在就业指导中强化思想教育必须注重方法的探索与运用。笔者认为,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教育的实效,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4.1教育目的的内隐性

教育目的的内隐性是指在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的情况下设置一定的内容,利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塑造和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特别是就业指导课、讲座、咨询等活动,时间短、时效性强。如果在毕业生急于了解就业政策和形势以及择业的方法与技巧,而对其他方面还不够关心的情况下,一味地谈论人生观、价值观及职业理想等问题,必然会引起他们的排斥心理和反感情绪。因此,必须围绕就业的现实,借助于典型的事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4.2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教育的内容要紧密联系现实社会的经济发展、就业制度改革和就业市场的形势,以及学生思想和就业活动的实际,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这就要求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实际需要,及时掌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如,要针对大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就业兴趣、就业技能和就业价值观念,通过开展讲座和专题报告等形式进行就业教育。再如,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针对大学生职业意识发展阶段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更需要及时发现并研究各种有代表性的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不能简单地枯燥地进行理论灌输。

4.3教育对象的参与性

学生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和主体。就业指导工作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要想使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思想教育富有成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把外部的指导与学生的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择业能力。思想教育的实践证明,传统的“你讲我听”、“我说你做”的思想教育模式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得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已经不能适应就业指导工作。为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多采取一些讨论、辩论、咨询等形式,使学生直接参与其中。比如:就业指导课在进行择业观教育时,必然会讲到怎样协调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问题,如果讲课时只是简单地把哪种利益、哪种需要放在首位,把别的利益和需要放在第二位、第三位等,就很难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如果采取案例教学的形式,从典型的事例入手,分析大学生就业应如何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各抒己见,比教师直接讲“应该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做”,会更有影响力和说服力。

4.4教育过程的整体性

它是指思想教育渗透到就业指导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并在每一次就业指导工作中艺术地体现出来。目前,在就业指导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存在着“两张皮”现象,即把思想教育、就业政策指导与求职技能指导割裂开来,使得思想教育显得十分枯燥无味,从而影响思想教育的作用。从表面上看,就业技术指导教育似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不大,是就业指导工作中纯粹的“技术教育”部分,然而只要认真分析关于求职技巧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就不难发现,求职的技巧、方法及手段实际上都有合法与非法、道德与不道德之分。教师在授课时,总是会提倡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去获取自己满意的职业。这其中就必然涉及到求职的道德问题,而这正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97-01

一、引言

2014年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实地考察,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几方面的具体要求,这几点要求无疑对思想教育的辐射效能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内涵。当前,我国高校非常注重思想教育工作,将思想教育应用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有利于大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同时,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对就业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规避。在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教育尚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有关此方面的学术研究仍存在很大空缺,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理论体系,这些问题都使得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比较淡薄、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价值取向。因此,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研究是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发展及大学生素质的提高都是非常关键的。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中的思想教育有关问题研究

(一)以大学生为主体,激发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教育,简单讲就是大学高校利用政策讲解、文化熏陶等手段对大学生开展有计划的思想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正确的树立职业价值观,积极解决当代大学生在进行职业规划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思想上的困惑,从而使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能有所提高,做到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其作用通常分为两个维度,一是思想教育的功能维度,另一个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维度,当今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价值观念具有较强的趋利化等等,这也从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思想教育的难度。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思想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首先应切实做到思想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这里也就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真正发挥思想教育在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潜力的作用,使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的外在驱动变为更为科学的内因驱动,使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立足长远。

(二)探寻合理的开展途径,创新思想教育观念

在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于希望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价值取向教育等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爱国情操以及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阶段高校都注重促使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要想更好的发挥思想教育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就要对思想教育的内容、开展的途径以及开展进行不断完善丰富。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呈现出价值理念多元化的不良现象,这使得很多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出现偏差。因此,应将现代高校思想教育从“务虚”向“务实”转变,积极做到变被动为主动,具体的展开途径应注重对思想教育内容进行丰富,同时对思想教育手段以及途径进行优化,做到提高大学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应做到使大学生知行合一,不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所起到的作用。大学思想教育的主要观念应放在大学生人生规划的确立、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创新以及增强大学生改造世界的能力方面,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三)融合发展,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现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扎实的思想理论基础、良好的专业素质以及职业素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当今高校应将可利用的一起资源整合起来,包括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专业课资源、思政教育资源等,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当今时代的发展。开张过程中应做好对大学生的心理调适教育,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注入有益的“正能量”。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有注重大学生学习意识、正向发展意识以及感恩意识等的培养,做到使其能够自我创新发展。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大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更加的从容自信。同时,思想教育还应做到使大学生的创业观念得以强化,有效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等。

三、结论

当今社会大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这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了帮助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关思想教育应该发挥其在这方面应有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教育有关的几个方面的问题,指出了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具体展开形式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8

 

角色,原指戏剧、电影、电视剧中的人物,在中国的戏曲理论中也指演员的专业分工,如京剧中的生、旦、净、丑等角色。美国人类学家林顿于1936年在其所著的《人的研究》中首先提出了“社会角色”概念。他将社会角色与人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联系在一起,认为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或社会关系的反映(胡荣,2009)。

 

社会为所有身在其中的人提供了一个“剧本”,指导着不同社会成员的不同角色扮演,不同社会角色行为要符合社会对该角色的期待或规范(戴维·波普诺,2007)。如果说,解决社会角色问题是人们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那么,充分认识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必要性,解决留学生思想教育者的社会角色问题,则有助于解决当前留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对留学生个体发展和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一)留学生思想教育是国家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来华留学生规模呈迅猛发展之势。一是,随着中国政治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呈现出持续增强的趋势,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我国深造;二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逐渐认识到了留学生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到我国教育事业当中,在宣传和招收留学生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制定的《留学中国计划》指出,将采取措施,开设新课程、增加外语授课、增设奖学金等,努力使2020年在华留学人员达到50万。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可以预见,相关国家的留学生来华规模将呈现跨越发展。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留学生教育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管理上以一般日常行政管理为主,生活上尽可能为留学生提供较好的食宿条件,但在思想教育方面近乎空白,少有关注。在中国知网以“留学生思想教育”为关键词搜索,搜到论文仅有59篇,相关的只有52篇。我国开展留学生教育这么多年,理论探索尚且如此,实际工作中对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关注更可想而知。这与我国当前的留学生教育事业现状不相符,与我国向留学生教育大国、强国发展的趋势不相符。

 

(二)留学生思想教育是教育活动的应有之义

 

教育的本义在“教”在“育”,教育之义应大于、高于教学。长期以来,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的留学生教育主动放弃了思想上育人的“阵地”,使留学生教育成了留学生“教学”,也大大削弱了我国留学生教育应有的国际社会效益。

 

实际上,留学生远离故乡亲人来到中国学习,面对陌生的社会文化环境,心理上容易产生紧张。大部分留学生都非常年轻,虽然意识形态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但在思想与心理上与我国初入校门的年轻大学生类似,对周围纷繁复杂的社会缺乏正确的认识与判断,需要通过一定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解除疑惑,做出符合留学生社会角色身份的行为选择。

 

(三)留学生思想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有益补充

 

生源的国际化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高校努力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过程中,各国留学生必将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校园里。文化背景多元、个体差异明显的众多留学生成为校园独特风景线,但同时,留学生个体素质的高低之分、良莠之别也客观存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师生之间、中外学生之间、留学生之间的文化分歧和矛盾频繁出现。

 

在建设和谐校园过程中,针对留学生的思想教育,在平等尊重、前提下,在化解文化分歧与矛盾、提升留学生整体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环境、营造友好氛围的重要手段,也为高校走向世界、走向一流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留学生思想教育者的构成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的社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王思斌,2002)

 

留学生思想教育者是指具备一定素质,能用积极的思想观念、优良的道德规范对留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使留学生形成符合国家、社会和校园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教育者。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对留学生在思想道德上进行教育及产生积极影响的人员,都是留学生的思想教育者,除了对留学生直接进行管理教育的班主任、辅导员等人员外,还有对留学生进行言传身教的教师、留学生教育管理部门工作者、能够对留学生产生影响的中外同学,甚至食堂宿舍的后勤保障人员、在日常生活曾对留学生思想道德产生积极影响的校外人士,以及留学生自己。

 

从狭义上说,留学生思想教育者应是类似班主任、辅导员岗位等对留学生直接进行管理教育的人员,以及对留学生有直接影响的教师。因为这类教育者都是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对留学生施加影响,进行思想教育,教育效率和效果一般远高于其他类型人员。国家和院校应从留学生教师和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选择业务能力强、道德修养高、作风素质硬、热爱留学生思想教育事业的人员组成留学生思想教育队伍。

 

三、留学生思想教育者的角色

 

(一)思想教育的组织管理者

 

留学生思想教育者是思想教育的主导,制订各种适合留学生特点的思想教育计划,合理协调思想教育资源,组织各类思想教育活动。教育者既有良好的大局观,又能对具体的过程环节进行控制;既有丰富的常规思想教育的组织管理经验,又有较强的临场处置能力。

 

思想教育主体的组织管理者角色相比思想教育客体角色——留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优势地位,相应的,对组织者与管理者的思想教育工作素质与能力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只有具备了较强的业务素质与能力方能胜任角色要求。另外,教育影响不仅发生在具体的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自身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对留学生产生影响。所谓言传身教,身教比言传影响更深远。

 

(二)思想教育活动的服务者

 

思想教育者是思想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活动从规模上来说有大小之分。一些规模较大、参与人员较多、社会影响较大的思想教育活动,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能够突出教育者的优势社会角色地位。特别是有留学生参与的活动,因为往往与“国际”结合起来,更受到一些教育管理者的重视与青睐。

 

但在实践中,对留学生思想教育产生积极深远影响的却大多是在一些日常小事、琐事中,比如思想教育者耐心细致的关怀、疏导。在这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思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传统的思想教育强调灌输,强调令行禁止,渐渐忽略了思想教育塑造人、引导人的社会功能,思想教育者也渐渐淡忘了自身思想服务者的社会角色。

 

在新时期,随着留学生教育事业进入新局面,应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方法,强化思想教育者的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以服务为切入点,引导留学生达到对思想教育的共识,提高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避免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善于创造条件、创造机会,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积累思想教育经验,创新思想教育方法,以服务者的角色帮助留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对其留学生学业与在华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三)思想道德倾向的引领者

 

当前,世界正面临全球化进程加速的时代背景,中国也正处于社会转型、改革深化历史阶段,各种文化、思想相互碰撞激荡,思想教育面临的形势复杂艰巨,加上留学生自身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道德标准、价值倾向呈现多元复杂局面,针对留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难度更大。

 

首先,教育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理论文化修养,深入学习掌握思想教育的理论方法,特别是要熟悉有关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国家政策法规,在留学生思想教育中要有理论高度和思想深度。其次,深入全面地了解教育对象,了解文化宗教背景,了解道德价值取向,了解教育对象的内心世界,消除误解,善于沟通,使教育对象认同教育者传达的内容,理解教育者的善意。第三,在方法论上以国家法律学校制度为底线教育,将留学生思想教育引导到中国社会传统美德上来,引导到留学生完成学业的最终目标上来,以厚德载物、包容并蓄的中华文化胸襟教育留学生和谐融入中国社会。

 

关于来华留学生的思想教育,大多数学者都指出应当本着尊重友好的原则,不能将对中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强加于留学生。这种态度当然是正确的,但只是做到不强加于人,对思想教育者来说显得过于保守了。留学生思想教育者应当更为积极地成为留学生思想道德上的引领者。

 

比如,结合留学生日常具体的学习和生活内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适时向留学生介绍我们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无须刻意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只需具体介绍词语的意思,赢得他们的价值认同,理解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积极引导留学生确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倾向。

 

(四)不良思想道德的纠偏者

 

来华留学生在对外交往中因为不了解中国的法律,不了解中国社会的风俗习惯,不了解其他留学生的宗教信仰与习俗,可能在交往中产生误解和矛盾。思想教育者要有相关知识的储备,及时向留学生介绍相关法律知识与宗教习俗知识,及时纠偏,消除误会,化解矛盾。随着留学生规模的扩大,来华留学生的道德素质是参差不齐的。一是少数留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不知法律的界线,甚至有的无视法律,认为法律会对外国人网开一面;二是缺少对彼此的了解,对他人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缺少了解,产生不尊重的现象;三是有的留学生道德素质确实存在很大问题,不尊重学习的国度、人民以及其他留学生(王春刚,2012)。

 

思想教育者必须及时向留学生宣讲中国的法律、学校的管理制度,引导留学生换位思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努力帮助留学生纠正不当言行,提升思想道德水准,将留学生的认识引导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氛围中来。

 

总之,留学生思想教育者因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增强角色意识,提高角色素养,在我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大局中发挥重要作用。

篇9

【关键词】“学生个性档案”教育 个性档案 高职院校 思想教育 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50-0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说到底就要依靠知识的生产、再分配和科学使用,智力资源的投入和高科技的发展最终就要落实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上了。我国高职院校就担负着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任务,人才的发展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个性能力特征,我国当前的高职院校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是不够重视其个性成长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基于高职院校“学生个性档案”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中的运用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发展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研究视角。

一、理论概述

(一)个性

个性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学科来看,都有着不同的含义,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于通过不同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解释。从哲学角度看,个性指的是某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所具有的个别的、具有特殊性的性质。个性意味着事物的特殊性,共性也蕴含有不同的个性之中,具体指的是事物共性的对立面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个性指的是人在社会中所具有的特殊的角色和地位,社会领域中的个性指的是个人所具有的社会独立性的社会性质之一。从心理学视角来看,个性即个体的人格,指的是作为个体的人所具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人精神面貌。

(二)高职院校“学生个性档案”

高职院校“学生个性档案”指的是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坚持正确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从高职生“个性发展”为研究中心,通过学生的个性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发展,促进高职生的自我教育和他人教育的共同发展,通过档案记录和分析,有针对性强化高职生的良好品德个性的成长,进而做好预防和纠正高职生的不良、不健全的人格个性的品质,塑造高职生的健全人格和理想个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学生个性档案”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素质。

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要开展“学生个性档案”研究工作,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教育,就必须首先要尊重高职生的个性差异,促进高职生完善自身个性成长、健全高职生独立的人格。完善个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于高职生社会性人格的培养,避免高职生出现个人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总体来看,对于高职生开展“学生个性档案”的运用研究,就是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突出了尊重学生个性成长的教育本质。

二、高职院校运用“学生个性档案”教育的研究现状

当前,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应用“学生个性档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没有收到充分的重视,尽管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学生的成长档案,但是,对于学生的个性成长关注不够,没有从根本上构建起完整的高职生个性教育理论体系和完善个性教育实践教育机制,基本上都是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很多高职院校都是把这种“学生个性档案”当做检查作业一样,检查完了就算完毕了,在档案橱放好锁起来就束之高阁了。有的高职院校也进行学生个性的教育理论构建,但是由于专业性和系统性不强,导致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个性档案”的培养教育变成了泛泛而谈的思想品德教育课。从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个性档案”应用的思想教育现状来看,迫切需要从理论和体系构建上进行思想教育指导。

三、高职院校“学生个性档案”教育存在问题

(一)采用教学内容单一和统一课堂教学模式,忽视对学生个性成长的关注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都是采用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教学心理课对高职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开设一些马列主义思想教育课程,设置一些思想品德修养教育课程主要涉及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突出个性品质内容的教育。但是,这些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之中,由于采用统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教授的内容又都是马列主义思想,所以,对于学生个性教育关注不足,忽视了高职生思想发展的个性需求的特殊性。在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个性不鲜明,在个性素养和人格魅力方面就难以适应社会竞争和健全人格发展的客观需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容易出现平庸而无趣,从众心理严重等问题。

(二)思想教育偏重理论传授,忽视对高职生的“学生个性档案”教育

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教育中,都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传统的理论教学,通过让学生听课、复习、考试等环节,让学生掌握所学理论知识。课堂教学中,偏重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忽视思想理论知识的运用,缺乏对于高职生的个性教育,未能真正运用高职生“学生个性档案”关注高职生的个性成长。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发展,原有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当前的教育的现实不符,过于重视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忽视对于高职生不良思想和消极个性的疏导教育,不能够真正实践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生个性档案”教育的目的。

(三)受功利主义影响,偏重于社会功能教育,忽视个性发展教育

高职院校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职业技术,进行职业教育的同时,却容易忽视对于学生的个性及其爱好的发展教育,比如:我国当前的大部分高职院校都重视社会建设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在专业设置上都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相关专业,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高职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尤其对于高职生的个性发展关注不够,这样的教育对于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来看,短期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对于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但是却忽视了对于学生终身成长发展的教育的可持续性的关注。导致高职生被迫沦落为生产发展的工具,这样的职业教育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和国家发展的需要,对于高职生作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的成长需求关注太少,这样的高职生走向社会就容易成为被动发展的机器和做工的工具。这种通过压抑学生个性发展,迫使学生实现所谓的理想价值,是不利于高职生的长远发展的。总之,过于追求急功近利的发展职业教育,是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也是不利于高职生以后在社会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四)部分高职生价值观呈现世俗化、功利色彩严重,产生不良思想倾向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生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由于在家中娇生惯养,加之有独生子女的心理优越感,自我为中心,存在严重的利己主义思想,在生活中以自我价值为重要,不关心集体,思想出现世俗化、功利色彩浓厚。高职院校中高职生的表现,对于高职生以后的就业和在社会竞争中实现自己价值都产生了消极影响。高职院校当前出现的这种不良思想倾向,对于高职生的思想教育应该引起重视,在高职生个性成长档案管理中,应该作为重点案例进行分析和引以为戒。

四、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个性档案”思想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科学构建我国高职院校个性教育管理体制

我国高职院校中的思想教育重视的是课堂教育,抓的是过程管理,教学过程环节管理严格,高职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思想教育,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马列主义思想,通过讴歌好人好事,向先进的道德模范学习,在这种思想教学学习的状态下,高职生没有自己的看法和评论,都是跟着学习,然后考评过关,就算进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了,这种传统的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下,学生没有自己的看法和个人观点,对于学生发挥个人的个性成长是非常不利的。要实现学生的个性成长和高校教育思想的统一发展,就要改革现有的高职院校的教育体制,科学构建我国高职院校个性教育的管理机制,既重视全面思想教育又能够突出学生的个性成长,进而达到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二)规范设置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发展课程机制

在高职院校应用“学生个性档案”进行思想教育,重视过程教育,主要通过设置有利于学生个性成长的课程机制。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课程分为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和地方特色的课程,高职院校大部分都是应用国家课程进行思想教育,在突出培养学生的个性过程中,要关注“学生个性档案”的应用,结合本地特色进行,也要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高职院校学生个性特色。改革原有的过分强调课程知识的传授部分,设置能够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各抒己见形成共识的具有本地特色的思想教育课程。改革原有的突出强调学科的独立性,为了思想教育的综合和多样而追求的华而不实的思想教育课程设置,应该增强一些与现实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注重引导高职生通过课堂学习注重与社会的结合,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另外,也要改革原有的教材忽视思想教育的地方性特色,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教育教材及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结合。

(三)重视高职院校个性成长教育的实用性

高职院校在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高职生的思想品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统一,只有坚持从实用性角度去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才能够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教育落到实处,从职业教育为学生培养职业技能,为其以后找到工作打下基础,对于高职生走向社会以后,能够长远发展,必须有正确的思想意识的指导才能够保障其取得人生价值和事业发展的双丰收。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能够从家庭、社会、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感悟出作为个体的青年学生的个性品质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同时也要创造条件,为学生个性档案研究提供有力的平台,增强高职生的个性品质。高职生通过理论系统学习逐步渗透到自身的社会实践中,这样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把“学生个性档案”的研究应用落到实处。

(四)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为个性教育创设有利环境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个性思想教育,需要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要从校园文化建设上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有利于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学生个性发展的有利校园文化,可以对于高职生的思想观念、性格和价值取向产生一些影响,实现对于高职生的心灵、性格的塑造。校园文化对于高职生的成长和接受职业教育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什么校园文化状态下,就培养什么样子的人才。高职院校通过弘扬友爱、互助、民主平等的校风和学风,激发高职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的品德及能力。通过各种团体活动及竞赛的举办,可以为高职生展示自我个性及爱好特长创造有利的条件,鼓励大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表现自我,推动高职院校大学生培养完善的人格和个性品质。

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注重从实际出发,应用“学生个性档案”开展培养高职生个性思想教育。实施“学生个性档案”思想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注重发展个体素质提高的教育目的,也体现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个性发展的要求,也是面对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教育与思想教育同步发展的紧迫的课题。重视高职生的“学生个性档案”的教育,要从理论上把握学生的个性教育的精髓。在应用过程中重视个性教育的实用性,从而推动培养高职生个性和共性品质的同步成长,提升大学生的全面素质。

参考文献:

[1]黄保德,李桂霞,钟建珍.关于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基本原则的理性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07,(35) .

[2]谭为跃.高职院校职业道德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35) .

[3]聂雅靖. 浅议个性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7,(11) .

[4]雷剑彩,杨玉珍. 试析影响高校德育效果的社会负面因素及其对策[J].大众科技. 2007,(05).

[5]徐慧诠,董步学.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课教学改革思考[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5).

篇10

1.根据教材的特点注意引导教育

学校体育教材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部分的教材内容都有鲜明的思想性。如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树立为四化建设锻炼好身体的思想,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为实现新时期总任务做贡献结合起来;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可以启发学生敢于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坚持锻炼,提高身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因此,体育基本理论教材是教师有目的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计划地、统筹地安排好每学期的体育理论课,以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体育教材的实践部分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属于体育运动的技术。每个技术动作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寓于教材和教学中的各种教学因素,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教育。如:教授各种器械体操、跳跃项目便于培养学生勇敢精神;篮球、排球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维护集体利益,自觉遵纪守法和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练习中长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如本人在教授中长跑时,把技术动作认真讲解示范并提出了练习的要求,注重强调思想教育因素,克服紧张、畏惧和怕苦心理,运用心理暗示法,暗示自己体力好,感觉也不错,以达到稳定情绪的目的,用注意力转移法,使其把注意力转移到调整呼吸的节奏上来,这样既促进了他们充满信心地去完成任务,也使他们在努力完成任务时进一步磨炼意志品质。

2.认真抓好课堂常规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各个教学主要环节,进行课堂常规教育,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课堂常规的建立和贯彻,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安全教育,逐步养成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一些优良的思想品质。

课的开始要对学生进行动员,提出本次课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结束时要进行讲评总结。通过动员,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通过竞赛和游戏,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和果断、机智、勇敢、顽强的优良思想品质;通过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他们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提高他们反映速度、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能力;值日生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这样,将思想教育同体育教学中的组织与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

意志品质的形成总是和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在教学练习中增大难度、强度,使他们的意志品质在完成各种所能承受的运动中得到磨炼。学生在课堂练习中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的思想品质上的各种弱点也会在练习强度和教学不断深入过程中表现出来,针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及时教育。

3.注重榜样教育

运用体育先进事例进行榜样教育:通过介绍我国体育健儿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所取得的新成绩,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为祖国争得荣誉,使我国在国际体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使学生在平时锻炼及学习中,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榜样教育:每年全校都要评选各类的积极分子,而体育积极分子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左右,这对推动学校的体育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