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方案范文
时间:2023-03-18 17:2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分配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实行达标效益工资制度的必然性
从我们企业实行了岗位工资制,为劳动制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几年来的操作实践看,现行岗位技能工资制也存在着一些与资产经营责任制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岗位工资与职工的技术水平、工作热情相脱节。技术水平、工作热情不同,岗位工资却相同。出现了工资高技能低、态度差等劳动报酬不合理现象。
2.岗位之间工资差别小的格局仍然存在。岗位工资没有拉大不同类别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等基本劳动要素的工资差别。岗位与岗位间,同一岗位间利益均分现象严重,合理的工资差别没有体现出来,同一岗位同一标准工资,形成了岗位“大锅饭”,干好干坏岗位工资都一样的现象大量存在。
3.岗位工资是反映职工工作岗位的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劳动强度、劳动条件劳动热情等差别的工资单元,岗位间相对工资差距过小,使职工积极性受到较大影响。使职工不愿向技术要求高、责任风险大的岗位流动。并且工作积极性无法提高。
4.工资结构单一既削弱了岗位工资的力度,又增加了基层单位内部管理的难度,许多车间为提高职工工作热情伤透脑筋,不仅致使职工工作热情不高,还导致某些领导管理热情不高。
为了把劳动的过程与结果作为分配的主要依据,让职工的劳动报酬与企业经济效益和个人的劳动过程及成果紧密挂钩,充分调动关键工种、关键岗位和关键人员质量意识、节能降耗的积极性,使职工自觉向技术要求高、责任风险大的岗位流动,必须拉大职工工资与岗位重要性的分离现象。
为了加强职工的工作热情与工作质量,应增加考核工资部分并提高考核工资在职工工资收入中的比例,进一步拉开岗位收人差距,充分发挥工资的“杠杆”作用。因而,推行达标效益工资制度,坚持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同时,充分体现质量优先,效率优先、节约优先的原则。以劳动过程及结果决定收入的原则,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二、实行达标效益工资分配的基本理念
实行达标效益工资制度,就是要取消岗位工资考核力度过小的弊端,加大岗位工资区别,并在岗位工资中分等,拉开其差距,实行新的达标工资标准和考核工资分配。
达标工资的确定。是在全面进行岗位劳动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职工所在岗位,所任职务的责任大小,工作的难易程度,岗位要求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经测算确定的工资。根据本单位现行岗位技能工资标准的额度,确定新的达标效益工资
岗位分级的特点。一是沿用了原岗位工资标准;二是拉开了同岗位之间考核工资的差别,加大了考核分配力度;三是职工技能、企业效益、达标工资三者之间既联系又对应,执行时有据可依;四是按职工技能对应达标工资,保证了职工技能等级越高得到的达标工资越多,有利于调动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
三、实行达标效益工资分配的具体想法
达标工资标准。其原则是:一是职工收入控制在现行标准以内;二是去除基本工资外,达标工资控制在60%左右,考核工资控制在40%为宜;三是根据职工的工作过程与结果,每月根据考核结果,有上下调整达标工资的空间。四是单位分配时可内部进行再调整。
达标工资档次调整标准。达标档次等级对应现行岗位工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工人岗位按档次直接对应其岗位工资标准,
效益工资。根据本单位生产经营(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确定效益工资基数。实行达标效益工资分配,必须与责任成本核算相联系,与单位经济效益完全挂钩。以充分调动职工为企业争创效益的积极性。
考核工资是达标效益工资中对岗位责任、工作质量、工作热情进行考核的部分,也是确立的达标工资高低的主要依据。
实行考核工资主要根据所任职务、水平、责任大小、岗位难易程度等的区别,确定考核系数。可按主要领导、副职、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其他人员岗位不同进行不同考核。
实行达标效益工资分配应注意。高技术与低技术差别的关系。在同一岗位中,存在技术高与低的差别,应以通过考核考评来确定达标分等,必要时可将等次拉得大一些,以鼓励职工学习技术,爱岗敬业。
篇2
关键词:麻醉恢复室;护理管理;绩效薪酬分配;相对价值比率
绩效是反映员工工作结果和对组织贡献的主要依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要求绩效考核应当与护理服务的工作量、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技术难度等指标挂钩,客观评价护士的劳动付出[1]。目前医院管理方面,主要借助西方人力资源管理方案来进行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常用的方法包括目标管理法、绩效指标法、六西格玛法、平衡计分法及全面反馈法等,这些绩效考核方案目标相对单一,而且各个科室的工作内容不同,各个岗位的风险系数不同,很难采用单一量化的形式进行评价[2-3]。我院选择以相对价值比率(RBRVS)理论为基础,进行麻醉恢复室护理绩效薪酬分配方案的设计,在方案设计完成后试用的1年时间内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年12月起构建基于RBRVS理论的麻醉恢复室护理绩效薪酬分配方案并应用,以工作量评价为基础,在此之上建立多维度综合评价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手术麻醉信息系统和医院人力资源系统进行数据提取,客观、量化的完成绩效分配,绩效分配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多次进行问卷调查,充分考虑医护人员意愿及非量化因素的影响,逐步完成权重分配,分别统计绩效方案改革前后1年内的管理数据,比较改革前后的麻醉护理绩效数据,并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方案改革前后麻醉恢复室护士的满意度评价。参与研究的麻醉科护士8名,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0.5±4.6)岁;职称:初级1名,中级7名。改革前后没有发生人员变动。
1.2方法
1.2.1构建以RBRVS为基础的绩效评估系统(1)RBRVS原理。该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专家团队提出的,是一种以资源消耗为基础,以创造的价值为衡量标准的绩效评价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投入与回报的相对值来进行绩效计算,在用非货币单位计算相比较率后,再用整体资源支出进行货币转换,最终推算出该项服务的酬金。(2)绩效评估方法。绩效评估方案的构建应当是基于客观事实的,能够起到调动员工积极性、有利于科室持续发展作用的,应当在绩效评估体系中表现出公平公正、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价值观。在绩效评估上仍以工作量绩效为主要基础,占总体薪酬比例的70%,采用RBRVS工分制,将医院信息系统、手术麻醉信息系统等数据进行整合,提取数据后带入计算公式,得出该部分的绩效金额。其余30%则为岗位绩效,体现岗位职责、年资、职称等因素。具体RBRVS价表的设计参考了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4],并组成调查团队,对麻醉恢复室护士、麻醉医师进行数轮问卷调查,了解不同岗位、工作内容在一线医护人员方面的不同看法,最终拟定RBRVS构成表。该价表共包括7个项目,分别为监护患者、转运患者、跨区域转运、监护时长、气管拔管、抢救患者、高麻醉风险患者监护。(3)二级分配方案。在医院运营管理部指导下设计并应用二级分配方案,在二级分配方案执行中由运营管理部负责监督和指导。工作量绩效占总体比例的70%,考核到人,体现工作量及工作难度;岗位绩效占总体比例的30%,科室负责考核,之后分配到人,原则上岗位责任越重、岗位绩效得分越高、年资越高、职称越高,该部分的占比越高。1.2.2数据来源客观的数据来源是确保绩效评价公平、公正的基础。将医院信息系统、手术麻醉信息系统和人力资源系统进行整合,从医院信息系统中直接获取数据。与信息部的工程师协作进行信息整合、功能完善等工作,确保信息系统中记录信息与实际工作情况一致,例如每个护士的监护时长、风险难度积分等,同时也确保数据随时可调取、溯源。
1.3观察指标
比较改革前后的麻醉护理绩效数据,包括单位时间工作量、监护时间、风险积分3项内容。并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方案改革前后麻醉恢复室护士的满意度评价,问卷采用不记名形式收回,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总体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5.0做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的组间比较用t检验,定性资料的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平α=0.05。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改革前后麻醉恢复室部分绩效数据比较
与改革前相比,改革后麻醉恢复室的单位时间工作量、监护时间、风险积分均有显著提升(P<0.05)。见表1。
2.2改革前后麻醉恢复室护士满意度比较
改革后麻醉恢复室护士的满意度显著高于改革前(P<0.05)。见表2.
3讨论
以RBRVS理论为基础拟定的绩效评价方案,更符合目前团队协作的医疗环境,无论是不同区域、岗位还是人员,在服从安排正常上班的情况下,同级个体之间的收入无明显差距,这就有利于整体工作效率的提升,而且符合科室长远发展的规划。相关研究表明[5],员工的工作经验、时长与工作绩效呈正相关,而在RBRVS理论下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更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从研究数据来看,与改革前相比,改革后麻醉恢复室的单位时间工作量、监护时间、风险积分均有显著提升(P<0.05)。这说明绩效评价方案的调整,调动了麻醉恢复室护士的工作积极性,避免了不合理分配、缺乏激励等一系列负面因素对护士造成的不良影响。而且从护士的反应来看,改革后麻醉恢复室护士的满意度显著高于改革前(P<0.05)。这说明改革后的绩效评价方案是一种有利的激励工具,这对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绩效评价的合理性是建立在准确数据采集的基础上的,医院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完成数据整合和采集,同时进行多体系监控,确保数据录入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确保数据公开透明。在权重划分上,应当充分尊重一线医护人员的工作反馈,从多个角度考虑进行数值优化,避免闭门造车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南锐伶,白庆琳,陈桂兰,等.国内护理绩效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1):4143.
[2]王志刚,牛巍,蔡静,等.RBRVS用于绩效评价的本土化研究与应用[J].中国医院,2015,19(12):45.
[3]牛巍,赵晨,师强,等.基于RBRVS和DRGs的绩效分配模式研究[J].中国医院,2015,19(12):79.
[4]王志刚,潘莉,蔡静,等.RBRVS和DRGs与医院常用绩效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6,6(1):2223.
篇3
实施绩效工资是贯彻落实国家工资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是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医院绩效工资的实施,必须与医院的人事制度改革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相结合。现在,就和来看看以下两篇关于医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吧!
医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一、总则
为加大医院分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兼顾国家、医院、职工三者利益的前提下,使职工的收入增长与单位经济效益同步增长,正确处理好积累与分配的关系,根据云南省20xx年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办法》中绩效工资的实施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我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二、指导思想
医院分配制度改革在推行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以实绩和贡献,坚持绩效优先、兼顾公平,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划小核算单位,体现向第一线和特殊岗位适度倾斜,努力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医院的内部活力,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塑造以质量为核心,以绩效规范管理的运行机制,切实促进医院全面建设和可持续快速发展。
三、政策依据
云南省20xx年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办法》第二部分的第(四)条绩效工资的实施规定:“绩效工资是事业单位工资构成中活的部分,国家对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实行总量调控和政策指导。事业单位在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照规范的分配程序和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和办法,自主决定本单位绩效工资的分配”
绩效工资总量:根据云工改[20xx]3号文件《关于我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中第38条规定:“事业单位在分类办法和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出台前,绩效工资总量按工作人员上年度12月份基本工资额度、省统一执行的津贴补贴核定或规范后的津贴补贴核定。其中,原工资构成中津贴比例按国家规定高出30%(差额拨款单位40%)的部份,按绝对额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
四、基本原则
绩效工资发放的基本原则是:全成本核算,收支有结余,总量调控。
绩效工资是以成本核算为基础。主要是通过科室对收入和支出的控制来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收益率,并与工作数量和质量相结合的一种分配形式。其核心是按科室的人均收支结余,根据科室对医院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贡献来分配,不仅考虑了科室工作的数量、质量,而且还考虑了医德医风,以及所消耗的各种成本的价值,这就鼓励科室必须进行增收节支,提医疗护理质量,以取得收入为前提,体现人均结余最大化;控制成本支出,增强科室的成本意识。科室为了人均结余最大化,科室必须减员增效;增强科室的投资风险意识,科室增加设备时,必须考虑投入回报的问题。
1、推行全成本核算,收入减支出(包括院级及后勤管理运行成本分摊)结余部分列入核算单位分配,根据科室人均收支结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绩效工资。收支结余为负数时,一律从固定工资中扣除,直至扣到财政差额补足为止。
2、医院对各临床科室不下达任何经济任务指标,按实际收支结余计发绩效工资。
3、绩效工资取消从档案工资扣出一部分作为绩效考核参与搞活分配。
4、以科室和个人为基本核算单元;
5、质量考核与科室效益挂钩;
医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范本
实施绩效工资是贯彻落实国家工资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是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院绩效工资的实施,必须与我院的人事制度改革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相结合;必须与有助于激发医院的内部活力,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我院职工的收入紧密相结合;坚持绩效优先,兼顾公平,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我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
一、基础性绩效工资:
根据国家工资改革文件规定,“原津贴比例按国家规定高出30%的部分,套改后按绝对额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并按原来的分配办法继续发放”。我院按职工原高出的10%的绝对额直接计入职工工资帐户,按月发放。
二、奖励性绩效工资:
推行成本核算,坚持绩效优先,兼顾公平,实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原则。由审计科制定科室效益绩效分配原则,制定临床科室、医技科室效益绩效核算办法和行政后勤科室质量考核体系。按月核算,分科室发放,每两个月兑现一次奖励。各科室制定本科室个人绩效核算办法,按个人绩效核发到职工本人。
三、津贴性绩效工资:
为更好地加强人才管理,有利于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人才激励机制,我院实施了“胡萝卜”人才激励工程。“胡萝卜”人才工程评选分甲、乙、丙三等,每一年考核评选一次。甲等津贴8000元/月,乙等4000元/月,丙等2000元/月,按月计入当选人个人帐户;
为激励护理工作者继承、发扬南丁格尔精神,促进护理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在护理系列开展“南丁格尔”人才评选活动。“南丁格尔”人才评选分为甲、乙两等,甲等800元/月,乙等600元/月。按月计入当选人个人帐户。
为吸引人才,鼓励职工钻研业务,促进员工继续教育,对取得硕士学位的职工发放硕士学位津贴,1000元/月,按月计入个人帐户。
为鼓励职工热爱医院,积极参与科室管理,有利于管理人才发挥才能。在院内实施中层干部聘任制,每年一考核,一年一聘任。发放中层干部岗位津贴,院级600元/月、正科级500元/月、副科级300元/月,正护士长400元/月,副护士长、技师长、干事200元/月,按月计入个人帐户。
以上津贴性绩效工资不重复享受,按就高的原则执行。
四、绩效考核:
全院职工必需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恪守职业道德,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强调医德医风建设,树立白天使形象。严格遵守劳动纪律,服从医院管理。
篇4
图 2 fb方案的缺陷是不能有效的利用系统资源,当正在通话的语音用户数很少而等待发送的数据包很多是,分配给语音用户的信道就只有空闲而不能用来传输数据,这就造成了系统资源的浪费。 4.2可移动边界dca算法(mb) 基于可移动边界的动态分配方案与fb方案比较,能更好的利用资源。该方案如图3所示。 图 3 该方案首先将信道分为两个部分:语音信道和数据信道。在业务传输过程中果语音信道空闲且数据缓存器队列不空时,那么队列中的数据包可以借用语音信道进行传输。而当语音呼叫到来时,语音业务可以强占被数据业务借用的语音信道,进行语音业务传输。而数据业务则停止在借用的语音信道中的传输,继续排队等待。 该在此方案中,仍将单条链路上3个时隙中的2个分配给语音业务,1个分配给数据业务。在语音呼叫到达时,如果在2个语音时隙中存在2个以上的bru,那么就可以建立语音信道进行通话,否则该呼叫就会被阻塞掉。当数据缓存器中队列不空时,首先检查数据时隙中所有的16个bru是否空闲。如果空闲则队列的头数据包就会被取出,进行数据传输;否则,检查两个语音时隙中,是否有16个或16个以上的bru。如果有且16个bru在一个时隙内,则头数据包被取出,进行传输;如果有16个bru但不在一个时隙内,则首先需要进行一个信道重组过程,将16个bru调整到一个时隙内,然后再进行传输;如果两个语音时隙中存在的空闲bru少于16个,则数据包继续排队等待,直到有足够的空闲信道;同样,如果缓存器已满,新的数据包到来将发生丢包。这种分配策略的效果就是数据业务时隙和语音业务时隙的边界是可以移动的,因此该方案称为可移动边界方案。 采用该策略的立足点在于:语音业务为实时业务,允许的时延很小。在语音呼叫产生后,如果无法得到所需的传输信道,那么业务将会发生阻塞。而数据业务为非实时业务,在没有可用传输信道时,可以排队等待,直到所需信道可用时,再进行传输。
5 基于可移动边界的动态信道分配性能仿真 为分析mb方案的性能,我们基于matlab仿真平台,对该方案进行了仿真。为更好进行的比较,对fb方案同样进行了仿真。 5.1 仿真模型 系统模型如图4所示。 图 4 系统模型将信道分为两部分:语音信道和数据信道。在业务传输过程中,如果语音信道空闲且数据缓存器队列不空时,队列中的数据包就可以借用语音信道进行传输。而当语音呼叫到来时,语音业务可以强占被数据业务借用的语音信道,进行语音业务传输,而数据业务则停止在借用的语音信道中的传输,继续排队等待。 在该模型中,到达的语音业务源和数据业务源都服从泊松分布。语音和数据业务到达率分别为λv和λd。为更好的分析基于可移动边界的动态信道分配方案的性能,在仿真中引入了不同的语音和数据到达率(表1)。 表 1 在fb方案中,语音业务服务器最多可以服务16个语音用户(可用的2个时隙最多可以服务16个语音用户)。在语音业务到达时,如果有空信道,则进行业务服务,传送语音业务。如果16个语音信道已满,则此业务发生阻塞。而数据业务服务器只可以有一个服务通道。在数据包到达后,首先将数据包放入一个先进先出的队列,而服务通道在每传完一个数据包后,都要检查队列是否为空。如果不空,则将队列头数据包取出进行传输。 然而在mb方案中,数据业务初始分配的可用时隙数为1。然而当语音用户数小于8时,则数据业务可以借用那个空闲的语音时隙,则此时数据服务通道数可为2。当语音用户数为0时,则数据业务可以借用这2个语音时隙,因此此时数据服务通道数为3。但是,当语音业务到达且没有空闲语音信道时,则语音业务将会强占被数据业务借用的语音信道,进行语音服务。而正在传输的数据业务则停止传输,继续等待。 5.2 仿真结果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在不同的语音和数据业务到达率下,分别对fb方案和mb方案进行了8小时仿真,仿真结果分别时语音阻塞率和数据丢包率。 语音阻塞率 (a) fb scheme
(b) mb scheme 通过仿真结果,可以得出,在mb方案中,数据业务借用语音信道并没有影响语音业务的性能。尤其是在语音业务到达率较低的情况下。主要时因为在语音业务到达率较低时,数据业务可以借用空闲的语音信道来传送队列中的数据包,相当于数据服务通道增加了,因此队列中的数据包长度也减小了。 数据丢包率
篇5
我市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对象是:我市城市符合最低收入条件且无房的家庭。
二、廉租住房分配原则
坚持公平、公正、合理、排队轮候、特殊困难急需救助家庭优先的原则。下列特殊困难家庭排队轮候时优先:
(一)家庭全部成员无劳动能力的;
(二)无生活来源的;
(三)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抚养人的;
(四)优抚对象;
(五)重度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的;
(六)患有重大疾病、生活特殊困难的;
(七)棚户区改造区域内符合廉租住房分配条件的。
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原居住无照房,动迁后无能力购新房,且符合上述条件之一的家庭可以优先。其原房补偿费30%返还个人,其余部分作为廉租住房的房租,暂由市房改办保管,抵顶廉租住房房租。
三、廉租住房分配条件
申请实物配租的家庭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家庭成员具有我市城市常住户口满3年;
(二)家庭人均收入符合我市规定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连续1年以上领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
(三)家庭无住房;
(四)家庭成员之间有法定的赡养、扶养或抚养关系。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按有房认定:
(一)家庭成员拥有私有住房;
(二)家庭成员承租公有住房;
(三)现住父母、子女或者其他家庭成员住房;
(四)家庭成员在申请前已转让不满5年的自用住房;
(五)已购买待入住或者动迁已安置的住房;
(六)动迁改造前居住自有私房或承租公有住房。
四、廉租住房指标分配
(一)市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房改办)根据本年度廉租住房建设数量,按我市城市低保无房家庭比例落实分配指标。
(二)房改办负责将分配指标落实到户。按照排队轮候的原则,首先落实特殊困难家庭,剩余指标采取摇号方式落实到其他符合条件的家庭。如特殊困难家庭申请户数大于分配指标,可采取摇号方式落实分配指标。
(三)落实分配指标时,申请家庭人口与廉租住房户型要相对应:家庭人口2人(含2人)以下的对应一室户;家庭人口3人的对应一室半户;家庭人口4人(含4人)以上的对应两室户。申请家庭人口按《*市城市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六条核定。
五、廉租住房申请审核程序
(一)申请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的家庭,应由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家庭成员作为申请人,向户口所在社区提出书面申请,由社区向管理区申报。申请人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1、承租廉租住房申请书;
2、民政部门出具的最低生活保障、救助证明及《*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或政府认定有关部门、单位出具的收入证明;
3、家庭成员所在单位或户口所在社区、现居住地社区出具的无房证明;
4、现住房情况说明、租赁协议、租赁收据、房屋所有权证;
5家庭成员身份证和户口簿;
6、家庭成员之间的赡养、扶养、抚养关系证明;
7、其他证明(烈属、残疾人、老复转军人等证件)。
(二)管理区收到申请后,应当及时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向申请人出具受理或不受理通知书。申请资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在5日内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内容,受理时间从申请人补充材料的次日起计算。材料齐备后,管理区应当及时将全部申请资料移交市房改办。
(三)房改办收到申请材料后,应当会同市民政部门及申请人户口所在地管理区、社区工作人员实行联审,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可以通过查档取证、入户调查、访问邻里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家庭人口和住房状况进行调查。
经审核不符合条件的,市房改办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经审核符合条件的,市房改办应当在申请人的户口所在地、居住地或工作单位将审核结果予以公示,公示期限为15日。
经公示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予以登记,排队落实指标。根据具体情况,分配楼号,由社区填写《*市城市最低收入家庭承租廉租住房审批表》。
对获得分配指标准予配租廉租住房的家庭,由市房改办予以公示,公示期限为10日。经公示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由市房改办备案。
(四)承租人与廉租住房产权人签订《*市城市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租赁合同》,办理入住手续。
六、廉租住房使用和管理
(一)廉租住房属公有产权,只租不售,承租人只有承租权,使用权,没有处分权、继承权。廉租住房的使用权不得上市交易。
(二)承租人应当按照租赁合同约定的标准缴纳租金。
(三)廉租住房租金由市房改办指派社区收缴。房租按承租人住房实际使用面积计算,租金标准为每月每平方米使用面积0.5元,按月收租。房租实行专户存储,专项用于廉租住房的维修和管理。
(四)廉租住房实行物业管理,由房产局物业公司负责卫生清扫和垃圾清运。卫生费每月每户4元,由房产局物业公司收缴。
(五)承租人应当爱护并合理使用廉租住房,不得改变住房的建筑结构、设备、设施,不得改变使用用途。廉租住房限制装修,承租人入住后进行装修的,在其退出廉租住房时应无条件退出,装修不予补偿。
七、廉租住房退出
(一)承租廉租住房家庭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市房改办作出取消保障资格的决定,限期收回承租的廉租住房。逾期不退回的,市房改办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1、未如实申报家庭收入、家庭人口及住房状况的;
2、家庭人均收入连续1年以上超出本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3、经济条件改善后,购新房的,或继承受赠房屋的;
4、擅自改变房屋用途的;
5、将承租的廉租住房转借、转租、转让的;
6、连续6个月以上未在廉租住房内居住的;
7、不交纳廉租住房租金的。
(二)承租人家庭因经济条件改善自购住房或者外迁的,其承租的廉租住房应及时退出。承租人死亡,同户籍并同住一处的家庭成员需要继续承租的,应当按照规定重新提出申请,符合条件的方可办理承租手续。
八、部门职责
(一)房改办要认真做好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分配和管理工作,各管理区及社区廉租住房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
(二)廉租住房管理工作人员要认真执行《*市城市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暂行办法》和本方案有关规定,严格审核、审批。
篇6
1、年度村场干部工资费用总额严格按照《镇村组干部报酬目标成本考核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核定;
2、严格按照《镇年村级工作目标考核办法》进行考核,认真结帐;
3、确保现金兑现。
二、具体计算办法
(一)年度村干部工资由三部分组成,即考核工资、奖励工资、专项工资。
考核工资=核定的工资(即农业税附加的60%)×考核得分÷100。村考核得分高于100分的按100分计算。
奖励工资包括集体经济收入奖、争取非政策性项目资金奖和获综合性表彰奖。集体经济收入奖的计奖原则:当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奖按现金入帐计算,0-5万元的按15%兑现;5-40万元的以5万元为基数,超出部分按8%计算;40万元以上的以40万元为基数,超出部分按2%计算。另历年多经按以上计算办法减半计算,争取非政策性项目资金奖=实际到位资金×5%。
专项工资:原税费单独核算的村属林场,按邹家冲村杨庙林场1550元,胡家畈村广仁桥林场1200元,村林场1560元计入该村分配总额;横溪河村原瑶华居委会农业组3000元计入该村分配总额。
镇联合林场干部工资费用总额按照当年市下拨的农业税附加的80%核定,严格考核后兑现;奖励工资按村标准核发。
(二)各村费用由三部分组成,即电话费、旅差交通费、办公费,按2007年核定数不变。
(三)年度市新增加的村干部岗位补贴资金已到达镇财政所,镇计算到村的村干部岗位补贴由三部分组成,即基础考核补贴、经济实力调剂补贴、干部职数调剂补贴。具体计算办法为:基础考核补贴=基础数(2400元)×年度考核得分÷100;经济实力调剂补贴按年各村干部工资状况,村主职干部低于6000元、7000元、8000元的村分别补贴2000元、1000元、500元;干部职数调剂补贴=(岗位补贴总额-基础考核补贴-经济实力调剂补贴)÷全镇村干部标准人系数总额×各村村干部标准人系数总额。
三、相关要求
1、村场干部工资和费用随文件批复到村,各村场按批复的分配总额和核定的干部职数,经“两委”班子集体研究,形成分配方案交村民代表会审议后,报镇委审批。上报镇委审批的工资方案须经各村组干部签字和驻村干部签字,否则不予审批。
2、分配方案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严格按照年初制定的村组干部岗位责任制考核结账,分配总额不得突破。
篇7
本文介绍了基于集群技术的作业管理系统PBS,重点研究了PBS系统的体系结构、工作原理。着重从系统各进程的运行机制、安全策略、调度策略和通信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分析讨论了PBS与网格计算环境的融合,最后给出实现方案。
【关键词】 集群技术;作业管理系统;PBS;调度策略;网格技术
The Design of the Effective Distribution Ways for Grid Resource Based on Cluster Technology)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d work management system PBS based on cluster technology,has studied the PBS system architecture and the principle of work with emphasis.Especially carried on the elaboration for the processes running mechanism,security policy,scheduling policy and correspondence policy in this system.Besides,the connection between PBS and the grid computation environment was discussed,finally the realization plan was given.
Key words:cluster technology;Job Management System;PBS;scheduling policy;network technology
1 引 言
网格是一个集成的计算与资源环境,充分吸收各种计算资源,并将它们转化成一种随处可得的、可靠的、标准的同时还是经济的计算能力。与传统的网络资源不同,网格资源具有异构性、动态性和自治性的特点[1]。
网格资源的这些特性给网格资源自身的管理带来了实现上的困难和不可控性。同时为了满足高性能计算的目的,必须提供高效的资源管理服务。网格系统的资源管理负责决定作业请求CPU服务等待时间、作业的内存分配、以及怎样平衡计算负载等多方面的问题。资源管理同时负责在所有提交给系统的作业之间分配资源(作业间资源管理)以及把资源绑定给由一个单一作业提出的多个请求(作业内资源管理)。如果没有作业间资源管理,资源将可能在用户间错误的分配,这对一些用户将失去公平性。糟糕的作业内资源管理将导致用户程序运行性能的下降,原因是程序请求到的资源可能早已超负荷或者根本就请求不到满足系统要求的资源。
由于存在的以上问题,网格资源的管理在网格计算环境中处于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也是网格研究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目前我们对于网格计算环境底层的资源,主要是通过采用作业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2 PBS作业管理系统分析
PBS(Portable Batch System)作业管理系统最初由NASA的Ames研究中心开发,为了提供一个能满足异构计算网络需要的软件包,特别是满足高性能计算的需要。它力求提供对批处理的初始化和调度执行的控制,允许作业在不同主机间的路由。PBS的独立的调度模块允许系统管理员定义资源和每个作业可使用的数量。调度模块存有各个可用的排队作业、运行作业和系统资源使用状况信息。使用它提供的TCL、BACL、C三种过程语言,调度策略可以很容易被修改,以适应不同的计算需要和目标,即系统管理员可以方便地实现自己的调度策略。
对于PBS作业管理系统来说,它主要有以下特征:
·易用性:为所有的资源提供统一的接口,易于配置以满足不同系统的需求,灵活的作业调度器允许不同系统采用自己的调度策略。
·移植性:符合POSIX 1003.2标准,可以用于shell和批处理等各种环境。
·适配性:可以适配各种管理策略,并提供可扩展的认证和安全模型。支持广域网上的负载的动态分发和建立在多个物理位置不同的实体上的虚拟组织。
·灵活性:支持交互和批处理作业。
一个PBS作业管理系统主要有4个部分组成:控制台、服务进程、调度进程、执行进程(见图1)。
PBS的工作过程实际上就是服务进程、调度进程、执行进程这三个进程之间,相互通信相互调用的过程。三个进程分别执行各自的职能,同时为其他进程提供服务,共同完成作业的运行。在PBS工作过程中,首先由用户产生事件(这里指作业的提交),事件通知服务进程开始一个调度周期。然后服务器进程发送一个调度命令给作业调度进程,调度进程开始启动调度工作。在收到服务器进程的调度命令后,作业调度进程向执行进程请求可利用的资源信息。执行进程根据本地资源信息返回给作业调度器一个资源信息。其后,得到资源信息后,调度进程向服务器进程请求作业信息。服务器进程接收请求,并发送作业信息至作业调度进程,调度进程产生执行作业的策略。作业调度器发送执行作业请求至服务进程。最后,服务器进程接收请求后,发送作业至执行进程执行作业。
3 PBS与网格环境结合
网格计算环境为用户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资源,将PBS融入到网格的计算环境中可以使PBS访问到更多的计算资源,使PBS的资源提供能力得到很大的增强,使用户可以调用不同的管理域的资源如同使用本地资源一样。同时PBS融入到网格计算环境也扩展了网格计算环境自身的计算资源。下面以PBS与目前全球重要的网格计算项目Globus之间的结合,介绍它们之间资源调度、数据传输、安全认证等方面的解决方案。
Globus项目是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等科研单位的研发项目,发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Globus项目是目前全球重要的网格计算项目之一,其最初的目的是希望把美国境内的各个高性能计算中心通过高性能网络连接起来,方便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使用,提高高性能计算机的使用效率。
PBS与Globus的结合,主要目的是可以达到彼此计算资源的相互调用,PBS对Globus资源调用的实现,可以为用户提供访问网格计算资源建立一个门户。用户通过提交作业,可以像调用PBS资源一样调用远端的不同管理域下的资源。Globus则负责提供与底层不同资源管理者的接口,以及相应的数据传输、安全认证、资源调度等策略。Globus对PBS资源调用的实现,则扩展了网格计算环境下底层的计算资源[2]。通过结合,目的是实现网格计算环境的基本模型(见图2)。
当PBS调用Globus资源时,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资源的发现,PBS要对Globus资源进行调度使用,那么在提交的作业当中必须对作业的可用资源说明进行描述,使其可以寻找到Globus的资源,并加以利用。为了达到资源指定的目的,在作业资源需求描述中我们加入特定的参数“-L site=globus:resource name”。这个参数仅仅是标记了作业对资源需求的期望,并未分配Globus资源。其次需要提供一个资源请求信息的接收端口,申请得到Globus资源的作业会像正常的PBS提交作业一样,将自己的资源请求发送到PBS服务器上等待服务进程的处理,之后调度进程会根据作业的资源请求将作业传送到与它资源匹配的执行节点,并由各节点的执行进程运行。为了提供一个专门的接收Globus资源请求的端口,在启动服务进程的同时要启动一个 pbs_mom_globus进程。当调度器发现了作业特定的Globus资源请求,直接将作业发送到pbs_mom_globus进程进行处理。为了可以利用Globus资源,PBS作业必须以Globus作业的形式进入到Globus进行资源的利用,通过pbs_mom_globus进程将作业中PBS的参数全部映射成Globus RSL的形式[3]。
在整个资源调度的过程中,PBS实际充当了网格计算环境的入口点,通过提交PBS作业可以实现对网格计算资源的调用,用户可以像使用本地资源一样去使用远端不同资源管理者下的资源。而Globus作为一种中间件,由它来负责规划网络间通信的安全协议,并实现对不同的远端资源管理者的通信接口。此外, PBS通过文件stagein和stageout配合Globus的GASS服务来进行数据的传输,可以解决PBS与Globus数据传输的问题。全局二级存储服务GASS(Global Access to Secondary Storage)主要用来支持网格环境下的远程I/O问题,并针对网格计算环境中的文件访问模式进行了优化支持。
当Globus调用PBS资源时,相对PBS对Globus资源的调用要简单一些。Gloubs在本地提交Globus作业时,通过在命令行参数中添加PBS服务器的名称及路径来指定需要调用的PBS资源,并在命令结尾添加jobmanager-PBS参数开启Gloubsy与PBS之间的端口。Globus提交作业的请求被送到GRAM,Gatekeeper判断作业需要调用的资源,并根据RSL描述解析出的任务分配参数传递给新创建的任务管理者。任务管理者接到需要调用PBS资源的请求,则将作业资源信息的描述发送到jobmanager-PBS端口,jobmanager-PBS端口会产生一个新的用PBS脚本语言描述资源信息的作业脚本。任务管理者将这个脚本发往PBS服务器进行执行。
4 PBS系统测试与分析
硬件环境的配置方面,首先要选择一组适合实验过程的主机搭建实验环境。出于对实验稳定性与兼容性的考虑,我们选取了8台硬件与软件配置完全一样的主机,硬件配置为:CPU PⅡ 400MHZ 内存 128 SDRAM;操作系统为:Linux9.0。这样便于对PBS系统整体性能测试。其次对于主机间的通信,为了提供一个快速稳定的网络环境,我们采用以太网的技术用5类双绞线和一台百兆交换机将这8台机器组成一个小型局域网环境,并进行了相应的网络设置。软件环境的配置主要是对PBS系统的安装和配置,主要包括:系统安装、服务器配置、执行节点配置、进程启动、建立作业队列、实验的内容是提交一个矩阵相乘的并行作业,矩阵运算在科学与工程计算中是最基本的核心问题之一,用它来进行测试具有代表性。本作业要完成A、B两个1000*1000矩阵相乘目的是为了对搭建的PBS系统环境进行测试,检验PBS系统的正确运转及相关性能的测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4]。
首先采用并行行列划分算法,通过MPI编写实现矩阵相乘的并行程序pjob.c(程序代码见附录)。并在linux下用mpicc pjob.c进行编译,生成a.out执行文件,将参与运算的矩阵文件A.dat、B.dat拷贝到本地。并在单机下直接运行命令./out,记录运行产生的结果。然后,编写作业提交脚本文件,在脚本中对作业进行资源需求的描述。之后,运行命令qsub parallel_job向PBS服务器提交作业,通过监控命令qstat可以看到作业已经分配到执行队列中处于执行状态,并且服务器分别将并行作业的子进程传输到各台执行节点上运行,8台执行节点都处于运行状态。各节点的并行程序的子进程运行结束后,在标准输出文件中产生运算结果,记录运行时间。再逐步减少执行节点的数目继续实验,直到只剩下单机运行,记录单机运行产生的结果及运行时间。
通过测试,获得了作业运行时间与节点数关系图。(见图3)可以看到,当增加执行节点的个数作业的执行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呈现出反比关系的曲线。 为了进一步的分析,还可以在节点数不变的情况下,再选取一组512*512的矩阵进行运算,运算过程同1000*1000矩阵相乘一样。最后根据记录的运行结果显示,在不同数目的执行节点上运行的作业结果以及非PBS系统上运行作业的结果完全相同。验证PBS系统整体可以正常的运做。
图3 作业运行时间与节点数关系图
Fig.3 connection betweon Job time and node5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适合集群环境下的高效资源分配与利用方案,并给出了详细的设计过程。深入分析了PBS系统的内部运行机制、安全机制、调度策略等方面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案。研究PBS系统与网格计算环境的融合问题,并将PBS集群计算环境融入到了网格计算环境,将PBS系统作为网格计算环境的低层资源,并通过globus对PBS系统进行了作业提交,测试了PBS在globus下的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都志辉.网格计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0.
[2]郑纬民等译.高性能集群计算[M].结构与系统(第一卷),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6.
篇8
关键词: 复平面圆图; 射频放大器; 有效增益; 驻波比; 低噪声
中图分类号:TN85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0)11-0091-03
Study on Allocation Scheme of RF Amplifier Based on Complex Number Plane Chart
HUANG Yu-lan, CHANG Shu-mao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710121, China)
Abstract: An allocation scheme of RF amplifier is proposed based on complex number plane chart. Thecharacteristics of RF amplifier was analyzed, the performance parameters of gain, VSWR and noise can′t simultaneously achieve the optimal, the optimal conditions of single parameter was given, the scheme of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was propos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input terminal couple with output terminal, the effective gain of input and output matching networks can greater than 1, the smaller of VSWR the greater of the gain, the noise figure can be influenced by the limitation of mismatch, the smaller of mismatch the greater of noise figure. Compared with simulation results, the scheme can effectively allocate parameters, and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be referred to design RF amplifier.
Keywords: complex number plane chart; RF amplifier; effective gain; VSWR; low-noise
0 引 言
目前,射频前端技术已经成为系统芯片设计制造领域非常重要又很活跃的研究方向,射频放大器作为射频前端的关键技术,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在移动通信(GSM和3G)、卫星全球定位(GPS)、无线局域网(WLAN)和射频识别(RFID)等领域,工作频率都已经达到GHz频段,需要采用射频前端技术,射频放大器作为射频前端技术的核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3]。在射频接收系统中,在低噪声的前提下对信号进行放大是对射频前端的基本要求,需要考虑放大器的噪声系数和增益,同时由于射频电路的波动性,放大器还需要考虑稳定性和驻波比[4-6],因此对射频放大器的设计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本文基于复平面圆图提出了一种小信号射频放大器的分配方案。射频放大器的输入输出驻波比、增益和噪声系数这几个指标相冲突,各项指标不能同时达到最优,给出了单项参数达到最优的条件,提出了提高射频放大器综合性能的分配方案,并给出了仿真曲线和仿真结果分析。
1 射频放大器的主要参数
1.1 稳定性
由于反射波的存在,射频放大器在某些终端条件或工作频率有产生振荡的倾向,产生不稳定,不再发挥放大器的作用。可以用图解法或解析法判定放大器的稳定性,图解法是观察稳定判别圆与史密斯圆图的相对位置,当放大器绝对稳定时,稳定判别圆包含史密斯圆图或稳定判别圆完全位于史密斯圆图外;解析法是计算稳定性因子,绝对稳定要求稳定性因子k>1。
1.2 增益
放大器的转换功率增益为:
GT=GSG0GL(1)
式中:GS=1-ΓS21-ΓinΓS2为输入匹配网络的有效增益;G0=S212为晶体管的增益;GL=1-ΓL21-S22ΓL2为输出匹配网络的有效增益。恰当的匹配网络可以使放大器的增益大于晶体管的增益[7-8],GSmax和GLmax可以大于1。
1.3 噪声系数
噪声系数由放大器输入端额定信噪比与输出端额定信噪比的比值来确定。对放大器来说,噪声的存在对整个设计有重要影响,在低噪声的前提下对信号进行放大是对放大器的基本要求[9-10]。二端口放大器的噪声系数可以表示为:
F=(PSi/PNi)/(PSo/PNo)(2)
1.4 输入和输出驻波比
信源与晶体管之间及晶体管与负载之间的失配程度用输入和输出电压驻波比来描述,很多情况下放大器的驻波比必须保持在特定指标之下。放大器的输入和输出电压驻波比为:
VSWR=(1+Γ)/(1-Γ)(3)
2 射频放大器的分配方案
2.1 单项参数达到最优的条件
(1) 增益达到最优与输入和输出匹配网络均有关。当输入匹配网络与输出匹配网络能保证晶体管的输入和输出端分别实现共扼匹配时,Γin=Γ*S,Γout=Γ*L,这时晶体管既能从源获得最大输入功率,又能输出给负载最大功率,放大器可以实现最大增益。
(2) 噪声系数达到最优仅与输入匹配网络有关。噪声系数可以表示为:
F=Fmin+RnGSYS-Yopt2(4)
Yopt与Γopt的关系为Yopt=1Z01-Γopt1+Γopt。当源的反射系数ΓS=Γopt时,F=Fmin,噪声系数最小。
(3) 驻波比达到最优与输入和输出匹配网络均有关。源失配因子MS=(1-ΓS2)(1-Γin2)1-ΓinΓS2,用来衡量传送到晶体管输入端的功率Pin占信源资用功率PAVS的比例。负载失配因子ML=(1-ΓL2)(1-Γout2)1-ΓLΓout2,用来衡量传送到负载的功率PL占晶体管资用功率PAVN的比例。放大器输入和输出的反射系数与源和负载失配因子的关系为:
Γa=1-MS,Γb=1-ML(5)
2.2 分配方案
基于复平面圆图图解的方法分析分配方案如下:
(1) 在圆图上画出等增益曲线。在圆图上画出输入匹配网络的等增益曲线和输出匹配网络的等增益曲线,它们的曲线方程分别为:
ΓS-CgS=rgS,ΓL-CgL=rgL(6)
式中:CgS=gSS111-S112(1-gS);rgS=1-gS(1-S112)1-S112(1-gS)。小信号时所有输入等增益曲线为圆,增益值越大,圆半径越小,最大增益时等增益圆半径为零,缩为一个点。分配输入匹配网络的有效增益,然后在史密斯圆图上给出输入等增益曲线,在等增益曲线上选源反射系数,使输出与输入对偶。
(2) 在圆图上画出等噪声曲线。等噪声曲线的方程为:
ΓS-Γopt1+N=N(N+1)-NΓopt2N+1(7)
小信号时等噪声系数曲线为圆,所有等噪声系数圆的圆心都落在史密斯圆图原点与Γopt的连线上,噪声系数越大,圆的半径越大,噪声系数最小,在史密斯圆图上缩为一个点。在等噪声系数曲线内选源反射系数,并注意选点落在等增益曲线上。
(3) 计算输入与输出驻波比,并计算稳定性因子。
(4) 若输入与输出驻波比以及稳定性因子不满足指标要求,重复步骤(2)和(3),以满足指标要求。
(5) 确定匹配网络。
3 仿真结果
3.1 晶体管参数
本文放大器的晶体管采用hpAT-41511,首先对晶体管的参数进行仿真,晶体管hpAT-41511的S参数仿真曲线如图1所示,仿真曲线的频率范围为100 MHz~5.1 GHz。图1给出了2.4 GHz时晶体管的参数。S11=0.470∠148°,表明输入端匹配很差;S12=-18.636 dB,表明单向性较好;S21=7.373 dB,这是晶体管的增益,放大器的增益还需计入输入和输出匹配网络的等效增益;S22=0.420∠-51°,表明输出端匹配较差。在2.4 GHz,晶体管的噪声系数为2.145。
3.2 仿真结果
本文的仿真中放大器的中心频率选为2.43 GHz,带宽为10 MHz,系统的特性阻抗为50 Ω。采用单支节匹配网络,微带线基板的厚度为0.8 mm,基板的相对介电常数为4.3,基板的相对磁导率为1,基板的损耗角正切为0.001,微带线导体层的厚度为0.03 mm,导体的电导率为5.88×107,微带线表面粗糙度为0 mm。同时,添加输入和输出匹配网络,对放大器的参数进行仿真,本文给出了几组仿真曲线。
放大器输入反射系数dB(S11)-freq的曲线如图2(a)所示,放大器输出反射系数dB(S22)-freq的曲线见图2(b),图2中标记m1和m4所在的曲线给出了放大器第一种状态;标记m2和m5所在的曲线给出了放大器第二种状态;标记m3和m6所在的曲线给出了放大器第三种状态。由图2可以看出,放大器的第一种状态输入和输出端匹配状态最好,第三种状态输入和输出端匹配状态最差。
图1 晶体管的S参数
图2 放大器的反射系数
放大器增益dB(S21)-freq曲线如图3所示,标记m7所在的增益曲线对应图2的第一种状态;标记m8所在的增益曲线对应图2的第二种状态;标记m9所在的增益曲线对应图2的第三种状态。由图可以看出,放大器第一种状态的增益最大,第三种状态的增益最小,也即输入和输出端驻波比状态越好,增益越大。
放大器反向隔离dB(S12)-freq曲线如图4所示,标记m10所在的隔离曲线对应图2的第一种状态;标记m11所在的隔离曲线对应图2的第二种状态;标记m12所在的隔离曲线对应图2的第三种状态。由图可以看出,该放大器的隔离良好,输入和输出端的驻波比状态越差,隔离越好。
放大器噪声系数nf-freq曲线如图5所示,标记m13所在的噪声系数曲线对应图2的第一种状态;标记m14所在的噪声系数曲线对应图2的第二种状态;标记m15所在的噪声系数曲线对应图2的第三种状态。由图可以看出,噪声系数受到反射系数的影响,反射系数越小,噪声系数越大。
图3 放大器的增益
图4 放大器的反向隔离
图5 放大器的噪声系数
4 结 语
本文基于复平面圆图提出了一种小信号时射频放大器的分配方案,分析了射频放大器的特性,给出了增益、驻波比和噪声系数单项参数达到最优的条件,提出了一种参数分配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输入和输出匹配网络可以带来等效增益,驻波比越小,增益越大,随驻波比的减小,噪声系数增大,在失配受限时,减小增益会降低噪声系数。本文提出的分配方案是非常实际的问题,并可为其他射频放大器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ROTELLA F M, MA G, YU Z. Modeling, analysis, and design of RF LDMOS devices using harmonic-balance device simulation[J]. IEEE Tra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2000, 48(6): 991-999.
[2]许志兵.利用ADS设计低噪声放大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11):174-178.
[3]YOON S W. Static and dynamic error vector magnitude behavior of 2.4 GHz power amplifier[J]. IEEE Tra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2007, 55(4): 643-647.
[4]何松柏,游飞.动态偏置射频功率放大器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38(2):190-194.
[5]ROTELLA F M, MA G, YU Z. Modeling, analysis, and design of RF LDMOS devices using harmonic-balance device simulation[J]. IEEE Tra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2000, 48(6): 991-999.
[6]吕永生,王家礼,王云飞.一种用于射频功率放大器自适应控制的RLS算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4,31(6):939-942.
[7]黄玉兰.ADS射频电路设计基础与典型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8]黄玉兰.射频电路理论与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篇9
【关键词】认知无线电技术;动态频谱分配;方案研究
本文主要基于认知无线技术,提出了认知用户终端和网络终端可以互相参与的动态频谱分配框架结构,而且在此方案基础设定了问题解决及网络终端协调工作,更好的满足了认知用户的业务质量续期,保证了物联网节点海量数据传输和高移动性。
一、概述
传统网络传输和信息资源分配下,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分配率可以维持在80%左右,但是在无线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客户数量不断增多,无线网络传输要求也发生了较大改变,此种网络传输元资源分配技术远远不能达到用户需求。基于无线认知相关信息传输原理,可以在当前环境下顺利完成无线电网络传输频率资源的自适应感知,而且可以使用动态频谱技术解决无线电传输资源紧张问题,提高了无线电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基于无线电技术下,主要利用认知技术无线电技术实现网络通讯连接,实现了无线网络资源动态分配,网络连接节点完全可以根据环境感知及通讯相关参数重新配置系数,打破了传统无线电技术的局限性。特别是在无线网络的快速发展下,频率资源紧缺和利用率低下问题已经得到了众多人员的关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研究的很多无电线技术动态频率分配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网络空间频谱资源利用率低下和完了传输频率灵活性等问题,都是动态频率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及时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设计方案
在物联网节点高移动习惯和海量数据传输的影响下,现有动态频谱分配存在了很多问题,本文主要提出了基于认知用户终端和网络终端参与决策的框架结构,详细说明了各个模块的功能和作用,并提出了两种动态频率分配解决方案,主要是TOPSIS多属性决策方法空闲频率资源排序和联和优化匹配两种算法。
(一)分析动态频谱分配框架结构
下图1表示认知用户终端及网络终端共同参与解决的动态频谱分配结构,主要由频谱分配、决策功能、性能评估及终端感知和通信模块等组成。披露分配与决策模块主要进行用户空闲频率资源检测,还可以在此技术上还可以制定新的决策,实现了网络空间资源的分配;性能评估模块主要进行维护周期频谱分配等操作,可以改善动态频谱决策性能;终端感知主要由空间频率感知模块,周期性检测频谱资源空闲信息;周期性检测并识别用户的业务传输需求;通信模块是认知用户的终端收发器,主要作用是控制信令传输,当用户在不同频谱进行切换时及时借助此模块完成操作。
图1 物联网需求两级动态频谱分配框架结构
(二)空间频谱资源排序选择算法
排序选择算法是实现动态频谱分配的核心内容。为了满足物联业务传输和高移动业务的质量需求,本次主要利用TOPSIS多属性决策算法进行运算,可以通过对可用方案的计算获得理想方案贴近度。
空闲频谱资源排序选择算法实际分析业务流程如下所示。首先用户必须根据各项流程业务服务质量构建频谱资源,然后使用权重方法计算不同属性特征在决策中所占据的影响权重,最后借助TOPSIS多属性决策方法对频率资源中空间频谱资源贴近度进行计算,同时要求认知用户积极寻找空间频率资源的相对贴近度,让用户利用贴近度较大的空间频率资源完成业务传输。实际算法操作如下:
输入认知用户i,使用请求感知信息和空间品牌感知信息。输出认知用户i对空间资源j的喜好度Nj;初始化:根据数据库业务传输需求合理选择空间频谱信息,获得可用频率资源;权重设工程:合理计算空闲品牌资源排序所选的属性特征权重wi;最后TOPSIS决策:认知用户i对频谱空间资源j的喜好度Nj,根据Nj对空间频谱进行排序。
(三)联合优化匹配算法
联合匹配算法可以联合频谱切换率和空间频谱资源利用率为目标,解决了认知用户与空间限制资源分配的问题。
联合优化匹配算法具体如下图2所示,算法首先要构造出标准图G;然后对新一轮频谱分配决策周期的最低频谱资源利用率进行分析,根据认知用户和空间频谱资源设计反映是否均处于原有的匹配关系,同时给每条边设定Hyper-weight权值;完成以上操步骤后,最后使用匈牙利算法对权职匹配问题进行求解,得到认知用户和空间频谱资源之间的匹配关系。而且联合优化匹配算法还可以对新一轮频谱分配决策内最低频谱值进行调整,然后获得频谱资源利用率阀值,进而平衡了空间频谱资源与批评切换之间的关系。实际计算如下:
图2权值 Hyper-weight设定
输入;认知用户i的可用频谱集合Sepi;输出认知用户与频谱资源可用频谱集合SU(SU={x1,x2,…xn}与Sep(Sepn={y1,y2…ym}形成的二部图G;计算阀值,将频谱资源最小和最大单一目标进行优化,然后计算频谱分配决策周期内最低频谱资源利用率;根据频谱资源匹配关系,可以将频谱资源权值设置为0,将频谱资源利用率超过新一轮频率资源利用率阀值表示为原有匹配关系,权值设定为N+1,剩余所有情况都可以将权值设定为N;目前匈牙利算法已经成为求解二部图G最大权重的匹配问题。
结束语
随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给传统无线频谱资源造成了很大影响,基于认知无线电技术,本文首先构建了谅解动态频谱框架,分析了动态频谱分配解决方案,并设计了空间频率资源排序算法和集中式联合优化匹配算。其中空间资源选择算法位于认知用户终端,具有较多的资源属性特征;联合优化匹配算法位于网络端,可以利用二部图边权值完成空间频谱资源切换。本文所提出的两种解决方案均可以满足物联网节点移动海量数据传输需求,与传统图匹配方法相比,此种解决方案可以将全网吞吐量提高很多,同时降低了频谱切换概率。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提出的两级动态频率分配是一种集中式动态频谱分配方法,减少了细细交互产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磊,殷福亮,陈.认知无线电动态频谱分配新算法[J].信号处理,2010,(08).
[2]陈岩,唐艳.基于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动态频谱管理构想[J].数字通信世界,2016,(03).
篇10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创新模式;收益分配;合作博弈
中图分类号:C931;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10-0089-04
Research on Plans of Income Distribution among Participants in Open Innovation Based on Cooperation Game
WU Yong, LIANG Qiao-zhuan, ZHOU Wen-guang, WEI Ze-long
(School of Managemen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plans of income distribution among participants in open innovation by cooperation game theory. Result shows that improve the stability and success rate of open innovation when the marginal contribution of every participant for expected income is different, "differentiation" income distribution plan should be implemented, and when the marginal contribution of every participant for expected income is the same, "justice" income distribution plan should be implemented.
Key words: open innovation; innovation mode; income distribution; cooperation game
1 前言
随着研发资源全球化和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一些传统的大公司在创新方面不断面临新公司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这些新公司往往并不依赖自身的资源开展创新,而是通过流程的改进整合了外部创新资源来完成创新过程,这些公司甚至没有自己的研究机构,没有庞大的研究经费开支,只是由于他们改变了创新流程。Chesbrough在2003年首次总结了这种新的创新模式为开放式创新[1]。这种创新模式对缺少技术积累的中国企业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在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也很明显,到目前为止,许多中小企业没有自己专门的研究机构,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研究机构,却无力投入足够的研究经费,缺乏核心技术创新。中国的企业如何能够在日益复杂的动态环境下开发并维持自己的竞争优势,以获得持续生存和发展?一些研究者提出开放式创新可以弥补这些不足,通过改变创新流程,突破中国企业在创新方面的重重限制[2]。
开放式创新是一种新的创新模式,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由于企业从形成新创意到创意市场化的过程发生了根本变化,企业不再将内部创新作为公司的战略资产[1]。与内部创新相比较,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的边界不再明显,创意可以在企业内外部进行渗透,内部创新的逻辑已经断裂,形成了新的开放式创新的逻辑。不同的企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参与开放式创新的方式。Chesbrough指出企业参与开放式创新的方式大体上有三种:为创新出资(Funding Innovation)、提供创意(Generating Innovation)以及将创新商业化(Commercializing Innovation)[1];Joel West指出开放式创新有三种形式:推进创新(Motivating)、知识内部化(Incorporating)以及将内部创新利益最大化(Maximizing),针对不同的形式,企业需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3];Jens Froslev从产业动态视角对新兴技术企业的开放式创新进行研究,指出企业在开放式系统中的位置和角色随着阶段的不同而发生改变[4]。
现今许多针对开放式创新的研究仍集中在开放式创新的优势和影响开放式创新的因素研究方面[5~7],也有一些研究者对不同层面、不同行业的开放式创新进行研究[8~10]。随着开放式创新研究的深入,一些对于开放式创新是否具有持续性的质疑随之产生。Joel West针对开放源软件企业的开放式创新提出问题:为什么公司仍然愿意贡献自己的知识产权和资源来努力创新,尽管他们知道这些创新会有利于别人甚至是竞争对手?如何激励外部的创新者不断创新[3]?Reinhard P和Martin Schreier研究了如何利用工具包以鼓励更多用户持续参与到创新中来[11]。开放式创新本质是多个主体之间通过合作,从产生创意到将创意市场化的过程。这些参与主体包括企业、研究所、大学以及个人等。虽然开放式创新能够扩大整体的绩效,但是并不意味着各个主体之间的合作一定能够稳定,这其中便存在“公平—效率困境”。开放式创新虽然提供了各个主体改进创新效率的一种方式,但却难以保证每个参与主体在其中得到满意的结果。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很多时候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是松散的,各个主体都有可能退出合作,开放式创新模式稳定性难以保证。因此,如何设计合理的收入分配方案来整合各个创新参与主体的利益成为开放式创新模式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
然而,国内外学者对开放式创新下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合作机制的研究较少,如何设计合理的创新收益分配方案,以保证参与开放式创新各主体之间合作的稳定性,不仅可以丰富开放式创新的理论,而且对于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在不同的开放式创新合作中,如何设计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以推进持续稳定的开放式创新。本文先以合作博弈理论为基础,建立开放式创新中各参与主体之间的收益分配模型,然后对模型的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并指出对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
开放式创新下,各参与方是实现创意从产生到市场化过程的主体。要使各主体都参与到合作中,最核心的问题便是合作后所得预期总收益在所有参与方之间如何进行分摊。如果开放式创新中一个或多个参与方认为既定的方案对自己不利,则会离开,从而导致开放式创新成功率降低,并进一步影响开放式创新的持续性。由于各主体参与开放式创新的方式有三种,开放式创新中参与方所形成的联盟会具有不同的特点,基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参与方之间所贡献的领域各不相同,如有的参与主体只会将技术商业化,对技术创新并不熟悉;另外一些参与主体只会提供创意,对如何实现商业价值并无所知。因此,该类开放式创新联盟中的每个参与主体对联盟最终的商业化成果的贡献各不相同,本文称这种情况下的开放式创新合作联盟为“异质化”开放式创新模式。另一种情况是,当各参与主体所拥有的资源接近、每个参与主体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相似、所做贡献大致相同,本文称这种情况下的开放式创新合作联盟为“同质性”开放式创新模式。本文将分别建立模型,对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中参与主体的收益分配方案进行分析。
2 “异质化”开放式创新中参与主体收益分配模型
开放式创新中,各潜在参与主体根据自身情况,可以选择三种不同的参与方式:创新出资、提供创意以及将创新商业化[1]。在“异质化”开放式创新模式中,每个创新主体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只担任一个角色,因此,按照参与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所有的参与主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为创新出资者,设有x人,集合用W={w1,w2,...,wx}表示;第二类为提供创意者,设有y人,可以表示为M={m1,m2,...,my};第三类是将创新商业化者,设有z人,可以表示为Q={q1,q2,...,qz}。若开放式创新取得成功,则一共可以获得收益R,由所有参与者共同分配。若开放式创新失败,则参与各方没有任何收益。对于集合W而言,集合中没有人参与开放式创新时,即开放式创新得不到任何资金的支持和鼓励,此时开放式创新取得成功的概率为0;而当集合中所有人都参与,积极促进创新,则在该部分取得成功的概率为1;用S表示集合W的任意子集,即集合中形成的小联盟,当小联盟S中所有人都参与,而除S外集合W中其他人不参与时,在开放式创新中的该环节取得成功的概率为p(S),0
P(S,T,V)=0,S=Φ或T=Φ或V=Φp(S)p(T)p(V),SW,TM,VQ1,S=W,T=M,V=Q(1)
开放式创新的预期收益可表示为:
π(S,T,V)=0,S=Φ或T=Φ或V=ΦRp(S)p(T)p(V),SW,TM,VQR,S=W,T=M,V=Q(2)
对于W中的小联盟S而言,当其中的某个参与者wi退出时,参与的小联盟变为S-{wi},此时在该环节取得成功的概率为p(S-{wi}),0
使用|S|表示集合S中元素的个数。小联盟S在个人wi未加入前共有(|S|-1)!种组成方法,小联盟W\\S共有(x-|S|)!种组成方法,则集合W中某个潜在参与者wi加入小联盟S的概率为[12]:
x(S)=(|S|-1)!(x-|S|)!x!(3)
集合W的潜在参与者wi对开放式创新预期收益的边际贡献可表示为:
对于wi∈W,δi=∑SWx(S)[p(S)-p(S-{wi})]p(T)p(V)R(4)
同样的,集合M和Q中某潜在参与者mi和qi分别加入小联盟T和V的概率为:
εy(T)=(|T|-1)!(y-|T|)!y!(5)
κz(V)=(|V|-1)!(z-|V|)!z!(6)
其中,集合M的某潜在参与者mi对开放式创新预期收益的边际贡献可表示为:
对于mi∈M,ωi=∑TMεy(T)[p(T)-p(T-{mi})]p(S)p(V)R(7)
集合Q的某潜在参与者qi对开放式创新预期收益的边际贡献可表示为:
对于qi∈Q,ψi=∑VQκz(V)[p(V)-p(V-{qi})]p(S)p(T)R(8)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的每个潜在参与者都可以通过参与来获得开放式创新的预期收益,但是,不同的参与者对创新预期收益的边际贡献不同。因此,只有当每个参与者对开放式创新预期收益的不同边际贡献得到充分体现时,参与者才有动力继续参与开放式创新。
鉴于“异质化”开放式创新过程中,每个参与者对创新预期收益的边际贡献不同,分配的收益也各不相同。对于集合W中的参与者wi,分配方案可表示为:
对于wi∈W,ai=δi,π=R0,π≠R(9)
同理,对于集合M中的参与者mi以及集合Q中的qi,分配方案可分别表示为:
对于mi∈M,bi=ωi,π=R0,π≠R(10)
对于qi∈Q,ci=ψi,π=R0,π≠R(11)
3 “同质化”开放式创新中参与主体收益分配模型
在同质化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各参与方所拥有资源相近,都能完成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的多个角色。设开放式创新的参与者有n家,则所有参与者可以表示为N={1,2,…,n}。若所有参与者都参加,开放式创新可以总获益R,由所有参与者共同分配。若没有人参与,则总收益为0。若只有一个参与者,则不算开放式创新,假设获得的总收益仍然为0,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参与者的资源都不足以支撑整个开放式创新项目。若开放式创新中有x(1
使用S表示N中参与开放式创新的参与者所构成的集合,使用|S|表示集合S中元素的个数。开放式创新取得成功的概率可表示为:
P(S)=0,S=Φ或S={i},i=1,2,…,np(|S|),SN且S≠Φ,S≠{i},i=1,2,…,n1,S=N(12)
开放式创新的收益可表示为:
π(S)=0,S=Φ或S={i},i=1,2,…,np(|S|)R,SN且S≠Φ,S≠{i},i=1,2,…,nR,S=N(13)
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单个主体难以独立完成创新项目,必须要与其他主体合作。在创新合作中,每个参与者都通过自己的参与来提高创新总收益。对于单个主体而言,如果不参与到开放式创新中来,则无法获得收益;同时,从上面的模型中也可以看到,个人没有离开开放式创新大联盟去参与小联盟的动机。
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针对N中的每个主体而言,在其他所有主体都参与到开放式创新中的情况下,自己不参与会使创新收益减少[p(n)-p(n-1)]R,因此,开放式创新合作中的每个主体对开放式创新总收益的边际贡献为[p(n)-p(n-1)]R。
由于“同质化”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中每个参与者对创新总收益的边际贡献相同,对其实施相同的收益分配方案。分配方案可表示为:
对于i=1,2,3,…,n,ai=a∈(0,[p(n)-p(n-1)]R], π=R0,π≠R(14)
4 模型结果分析及对实践的启示
通过式(9)、(10)、(11)可以看出:当开放式创新的参与主体对创新的预期收益所产生的边际贡献不同时,对参与创新的所有主体提供不同的收益分配方案:若开放式创新取得成功,获得总预期收益R,针对参与主体所在集合的类别,分别分配到不同的收益。若开放式创新失败,则总收益为零,所有参与者都得不到收益。
通过式(14)可以看到:当开放式创新参与主体所拥有的资源相近,创新过程中对创新预期收益的边际贡献都相同的情况下,对参与创新的所有主体提供同样的收益分配方案:若开放式创新取得成功,实现预期收益R,则创新参与者分配收益a;若创新失败,则总收益为零,所有参与者都得不到收益。
由分析结果可知:当开放式创新的参与者由异质化的参与主体构成时,对于单个参与主体而言,自身对开放式创新预期总收益的边际贡献与其他人不同,所能分配到的收益等于自身对开放式创新总预期收益的边际贡献;而当开放式创新的参与者由同质化的主体构成时,对于单个参与主体而言,自身对开放式创新预期收益的边际贡献与其他主体相同,所能分配到的收益要小于自身对开放式创新总预期收益的边际贡献。由此可知,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参与主体对创新预期收益的边际贡献的同质化会降低参与主体在创新过程中所分配到的收益,而差异化则会提高所分配到的收益。
在实践中,一些创新项目是单个企业无法完成的,需要多个主体的参与,如何保证这些主体都参与到开放式创新中来是开放式创新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各主体之所以参与到开放式创新过程中来,是因为参与到其中所能获得的收益大于不参与时的收益。因此,如何分配开放式创新所获得的收益对于保证开放式创新合作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本文的分析结果对于开放式创新实践有如下的意义:
第一,某主体参与开放式创新前,应先根据该创新项目的特点,将潜在参与开放式创新的主体进行分类。开放式创新需要多方主体参与,不同的参与主体所用的资源各不相同,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因而,对开放式创新预期收益的边际贡献也不同。事先对潜在参与的各主体进行分类,有利于实施不同的收益分配方案,从而实现保证各主体都参与其中的目标。
第二,当各主体对开放式创新预期收益的边际贡献不同时,实施“差异化”的收益分配方案。由第2节的分析可知,如果各参与主体在开放式创新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对开放式创新预期收益的边际贡献不同,则应对各参与主体实施不同的收益分配方案:若开放式创新取得成功,则各参与主体分配到的收益与其对创新预期收益的边际贡献相等;若开放式创新失败,则各参与主体所得收益为零。
第三,当各主体对开放式创新预期收益的边际贡献都相同时,实施“公平化”的收益分配方案。第3节的分析表明,如果各参与主体的所拥有的资源相近,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的作用类似,即各参与主体对开放式创新预期收益的边际贡献相同,则可以对各参与主体实施统一的收益分配方案:若开放式创新取得成功,则各参与主体所分配的收益相同,收益额介于零到各主体对创新预期收益的边际贡献之间即可;若开放式创新失败,则各参与主体所得收益为零。
5 结论
开放式创新需要不同的主体参与,各主体都参与到开放式创新中来是开放式创新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如何在各参与主体之间分配开放式创新所获得的收益对于保证开放式创新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因此,研究开放式创新中参与主体收益分配方案,无论对企业参与开放式创新还是主导开放式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开放式创新中,参与主体收益分配策略有:(1)参与开放式创新前,应先根据创新项目的特点,将潜在参与开放式创新的主体进行分类,各主体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参与开放式创新的方式;(2)当各主体对开放式创新预期收益的边际贡献不同时,实施“差异化”的收益分配方案;(3)当各主体对开放式创新预期收益的边际贡献都相同时,实施“公平化”的收益分配方案。
开放式创新中的收益分配方案研究非常重要且复杂,本文只根据开放式创新参与主体的差异程度分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开放式创新组合形式,并分别对其分配方案进行研究,还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如:开放式创新中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分配等,这将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Chesbrough H.The Era of open Innovation[J].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3(44):35-41.
[2]陈钰芬,陈劲.开放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J].科学学研究,2008.26(2):419-426.
[3]Joel West.Challenges of open Innovation:the Paradox of firm Investment in open-source Software[J].R&D Management.2006.36(3):319-331.
[4]Jens Froslev christensen, the Industrial Dynamics of open Innovation[J].Policy Research.2005(34):1533-1549.
[5]Lauren K,Salter A.Open for innovation: the Role of openness in Explain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mong UK manufacturing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27(2):131-150.
[6]Laursen K,Slater A.The Paradox of openness: Appropriability and the Use of external Sources of knowledge for Open Innovation[C].Paper presented at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conference.2005.5-10.
[7]陈钰芬,陈劲.开放式创新促进创新绩效的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09,30(4):1-9.
[8]Kazuhiro Asakawa, Hiroshi Nakamura and Naohiro Sawada.Firms′ Open Innovation Policies, Laboratories′ External Collaborations and laboratories′ R&D Performance[J].R&D Management.2010,40(2):109-123.
[9]Henry W Chesbrough, Melissa M.Applied Open Innovation and Strategy[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07,50(1):57-76.
[10]Davide Chiaroni, Vittorio Chiesa, Federico Frattini.The open Innovation Journey: How Firms Dynamically Implement the Emerging Innovation Management Paradigm[J].Technovation.2011(31):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