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趋势
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发展目标
针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型进行研究,鉴于某些高职的订单式教育的成功经验,并结合高职学校的特点,提出一种联合培养的新模式:定制化教育模式。该模式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特点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实际,与企业共同确立了学生培养目标,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以实现人才定制培养的教育模式,在计划中双方职责明确,给学生创造了更好的理论学习和实验实践环境,使其毕业后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由于定制化教育是一种低成本、高速度的人才培养方式,它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采用模块化、共享型的教学体系,减少定制化的教学工作量和教学环节,可使我国的教育资源和知识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有助于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学与实践相脱节、供应和需求不匹配以及教师队伍建设赶不上学校发展的速度等问题。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教育模式主要的目标是使其顾客满意,主要有两点:一是增强学校市场意识,使其能够适应市场和企业需求,个性化地“定制”人才,二是要降低定制成本,在追求个性化的同时追求效率,即实现批量定制,解决成本和差异化之间的矛盾。此外培养模式的其他目标将在下文陈述。
培养模式的首要目标既是要适应企业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个性化内涵包括:(1)人才理念的个性化。企业希望进入本单位工作的人才认同本企业的价值观,最大限度地减少因观念冲突而造成的管理成本上升。(2)人才知识的个性化。企业认为,拥有个性化知识的人才能够更快、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人才的效率与效益。因此,企业希望所选择的人才具备针对性、专门化的业务知识。(3)人才能力个性化。企业希望进入本单位工作的人才在综合素质良好的基础上具有特定的能力要求。(4)人才质量的个性化。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认同标准不再满足于教育部门制定的“合格”标准,企业有着其个性化的质量需求。如企业希望所获得的人才在整体“合格”的基础上,还需要强化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情商等方面的质量特性。
因此要增强了学校市场意识,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也有很高的积极性。定制教育模式就业导向明确,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参与教学培养计划的编制与教学实践,节省了企业人才培训的时间,为企业培养了“度身定制”的人才。同时加强了教师与企业的紧密联系,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尤其是促进了人才供需双方的零距离对接,解决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提高了人才培养的综合效益,对企业、高校、学生无疑都是有益的。
培养模式的目标是要提出一种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促进高校多元化筹集办学经费、提高高等学校办学活力的新思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校希望能得到社会更多的办学资助。在办学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定制式教育、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可吸引企业投入部分教育经费,提高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活力,增加了学校购置教学、实验设备等方面的经费,对提高办学质量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在增强批量定制,降低成本方面,学校应该运用服务大规模定制的相关理论,对于教学模式进行模块化,进而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
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发展的定制化趋势原因分析
目前,一部分高校开始接受企业定制化的经营理念,积极探索教育定制化的培养模式。从现状看,以企业为客户的订单教育和以学生为客户的个性化教育等教育模式正在蓬勃兴起,与此相关的环境内部化及顾客内部化等管理思想正逐渐被高等职业学校所接受,这都向人们展示了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新趋势。
定制化教育模式能够帮助我国高等教育迅速走出一条低成本、高质量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定制化教育理念的出发点是想让高等职业学校能够适应不确定的环境,而适应环境最好的办法是让环境融入学校组织,实现环境内部化。由于顾客是环境的关键要素,所以环境内部化的核心是顾客内部化。具体地说,顾客内部化就是指企业以不同的方式、角度和程度把顾客纳入企业内部,使顾客不仅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甚至承担企业内部的其他职能[1]。它是顾客导向的高级形式,是定制化管理的深化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顾客是学生和企业,其顾客内部化是让学校以不同的方式、角度和程度将学生和企业纳入学校组织内部,参与教学计划、方法等的制定,更好地解决组织决策和顾客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助于组织更好地了解顾客需求,从根本上促使生产、消费、需求结为一体,因而它更能使顾客满意。由于高校产品、顾客和加工过程的特殊性(学生既是我们的产品,又是我们的顾客),这一观念在高校的定制化管理实践中更易于得到有效的贯彻,因而目前它已得到了相当多学校的认同和实施。在以企业为客户的定单教育模式中,校企双方共同规划专业,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完成教学工作,企业自主确定定单班学生名单。在以学生为客户的个性化教育模式中,在专业和课程方面给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允许学生自主地选专业、选课程、选进程、选教师等,都充分体现了顾客的参与,都可以看作是顾客内部化思想的具体化。因此,教育模式的定制化已成为未来的必然趋势。
在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发展近百年,并形成了一套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使用型的专门人才教育的体系和结构。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其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及形式也各具特色,尤其是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方面。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强调的是培养应用技术人才,为社区经济发展;日本的“能力主义”则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俄罗斯的“非政府化”模式由于是经济制度转变的产物,其主要满足不同阶层对教育的需求,缓解了当时的国家经费拮据状况;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可以说是培养模式中最为严格,对实践能力要求最高的一种培养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双元制”已衍生出三个具体模式:“叠加模式”、“一体化模式”和“交叉型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则是其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和培训模式,突出教育训练的结果——实际操作能力。
无论何种教育模式都在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时,没有忽视基础专业知识的教育。因此,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培训,在满足企业和学生定制化的需求后,应着重将这些需求抽象化、系列化,转化为各项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传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把重点放在整个培养过程之中,强调个性化和差异化。
篇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
一、基于定制化思想的教育培养模式战略连续体
在全球管理界享有盛誉的管理学大师,经理角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亨利・明茨伯格(1993)年发表的文章《定制化理论和理论定制化》中将制造企业定制化战略连续体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文章中他将制造企业的价值链按生产过程分为设计、制造、组装和分销四个部分,并使定制化沿着价值链的下游向价值链上游逐渐过渡,从而形成一个定制化的战略连续体,即:完全标准化、部分标准化、定制标准化、量身定制和完全定制化五个不同的战略。明茨伯格还针对不同的战略举以案例,证实了不同企业根据外部环境和自身特点需采用的定制化战略不同,五种战略之间并没有优劣之分。文章的重要论断是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买方市场的加深,制造企业的战略变化趋势是从战略连续体的两极向中间过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其价值链尚未有明确的定义,因此对本研究构建战略连续体造成了障碍。由于教育培养模式的过程按时间顺序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专业、课程、教学及其方法设计;2.基础课程的讲授;3.专业课程的讲授;4.实践实习的培训。我们仿照明茨伯格的做法,使教育培养模式过程从下至上逐渐实行定制化,因此得到教育培养模式定制化的战略连续体。由于该连续体同样是按照定制化程度的加深而过渡形成的,因此得到的连续体依然沿用明茨伯格对各战略的名称及定位。基于定制化的教育培养模式被分为五类,依定制化程度的加深依次为:(1)完全标准化的教育培养模式。(2)部分标准化的教育培养模式。(3)定制标准化的教育培养模式。(4)量身定制的教育培养模式。(5)完全定制化的教育培养模式,见下图。
图4-1 教育培养模式定制化战略连续体
资料来源:本研究设计
教育培养模式战略连续体的实施主体可包括按教育等级划分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可包括按社会需要划分的学术性教育和职业性教育等。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也被包括在内,并可依据定制化程度的不同适用该战略连续体。
二、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的内涵
本研究已讨论了基于定制化的教育培养模式战略连续体,并总结出五种定制化程度不同的教育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依据其定制化程度的加深亦存在该战略连续体,实施的教育范围缩小为高等职业教育。因此教育培养模式战略连续体具有普适性,高等职业教育只是适用该连续体的教育类型的一部分而已。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可分为五种基本类型:完全标准化、部分标准化、定制标准化、量身定制和完全定制化。而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主要是指蕴含定制化思想在内的后四种,不包括完全标准化在内。从实施主体的教育机构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主要包括职业培训机构、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职业大学,不包括普通的培养本科和研究生的大学研究性院校。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院校以一定程度定制化的方式,以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学校和企业共同定制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样式。
三、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各类院校可根据自身情况实行不同的定制化培养模式,这种定制化的程度可以高可低,因为定制化程度的高低并不是衡量教育模式优劣的标准,真正的标准是教育机构、学校的招生人数和就业率。本研究将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及其实施主体的教育机构和院校进行归纳举例并搭建起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的框架,如下表所示。框架左侧根据定制化程度加深列示出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的四大类型,右侧则依据规模和专业化程度排列出四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不包括不同本科院校),但院校和定制化培养模式之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也就是说,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模式,甚至采取两模式中间的过渡模式,原因是定制化程度并不能进行定量的测算只能是定性分析。
本研究将用例证的方式说明各种模式的内涵和特点,但是不能直接推断该类院校均属于与该类定制化培养模式。
表4-1 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框架图
高等
职业
教育
定制化
培养
模式 类型 院校类型 代表学校
部分标准化 非对应关系
高等职业
大学
天津职业大学、南通职业大学、苏州职业大学、九江职业大学、湖北鄂州职业大学、湖南女子职业大学、乌鲁木齐职业大学等
定制标准化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天津职业大学、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等
量身定制 高等职业专科学校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天津商学院宝德学院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等
完全定制化 职业培训机构组织 上海荟艺美容化妆培训学校、合肥新视点培训学校、上海松江罗兰教育、上海易运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成都波波时尚摄影化妆数码等
资料来源:本研究设计
(一)部分标准化的教育培养模式
天津职业大学是一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市属普通高校,是天津市普通高校中最早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作为部分定制化教育培养模式的代表,其主要特征是:在学院和专业设置方面,学校设有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国际交流学院、艺术工程学院、眼视光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社会管理系、印刷工程系、社会科学部、基础课教学部共12个教学单位,51个专业。其中在国家示范校建设中,眼视光技术、包装技术与设计、应用化工技术、物流管理、酒店管理5个专业获中央财政重点支持,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社区管理与服务3个专业获天津市财政支持进行重点建设。学校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经、管、文等专业门类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
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方面,学校依然采用标准化的教学模式,没有进行与企业之间的定制化模式。但学校的实践实习很好地做到了定制化,学校的办学紧贴市场需要,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与天津保税区、开发区、华苑高科技园区、北辰科技园区、天津滨海新区,与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天津天地伟业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日上免税行(中国)有限公司、天津长荣印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蓝星石化有限公司、天津市眼科医院等进行合作,为学生在学期间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实习机会,并提出了实习要求和监督机制,提高学生实操作能力的同时也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实施部分标准化教育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教育提供的最后阶段,即实习实践阶段。这种模式定制化程度较低,有可能不能完全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但由于其教育成本较为低廉,管理难度较低,具有其实际应用价值。高等职业大学因其师资规模和学生数量较多,而且在教育定位上偏向于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因此多采用该类教育模式。同时,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职业专科学校也有采用该类模式的情况,在此就不赘述了。
(二)定制标准化的教育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培养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以商务管理类为主、农工商并举的省属公办大专层次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学院现有专兼聘教师500多人,高职称教师占30%,具有“双师”素质教师占71%。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9.5%。2008年全日制在校生12000多人。学校的专业课程的设计和开设过程是经过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讨论,符合科学性、技术先进性和市场需求性。一些具有操作性专业课程学校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到企业中实际观摩、操作,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也促进了企业和学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最终有助于学生就业。学院历来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立就业指导中心,每年举办一次毕业生专场供需见面会,开展一系列推荐就业活动;同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或继续升学深造。2005年、2006年、2007年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5.17%、96.16%、98.13%。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实施定制标准化教育培养模式从教育过程的最低端实践实习阶段延伸到专业课程的设计实施阶段。该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课程设置和传授根据市场环境和企业需求而定,在设置之前进行需求分析和实用性分析。在整个教育培养模式的过程中的实践实习和专业课程实行了定制化,而基础课程和设计阶段仍然采用的是标准化。采用此类模式的学校多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与企业的交流合作较之职业大学更为密切和深入,该类院校的毕业生在学位证书方面可能略逊一筹,但由于技能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往往拥有较好的就业机会。因此越来越多的职业大学也跃跃欲试,尝试该类模式。可见,在教育的培养模式上同样验证了明茨伯格的理论:无论是制造业还是作为一种特殊服务的教育业,其趋势都将是从战略连续体的两端向中间过渡。
(三)量身定制的教育培养模式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是首都师范大学与北京国融远景投资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的高等职业专科学校,是实施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新型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学院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紧跟当代科技、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趋势,突出特色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理念,成立了独立学院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是中国独立学院协作会常务理事单位,教育部普通高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研究课题组成员,全国独立学院教材编写委员会发起人,办学经验被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收入《新机制・新模式・新探索--独立学院办学经验启示录》一书。学院下设软件工程学院、应用外语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设置应用型专业,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数字媒体艺术、舞蹈学等30个专业及专业方向。
学院充分依托首都师范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已建立一支优秀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51人,博士19人,硕士155人。同时,根据教学需要,学院从各高校、各专业领域聘请优质教师和突出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使教学组织和内容更具活力。学生入学后,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学制四年。学习期满,成绩合格者,颁发教育部电子注册、国家承认学历的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学士学位证书。学校办学的最大特色是不光重视专业课程和实践实习的定制化,即符合企业和市场需求,将定制化深入到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基础理论课程是专业课程的基础和依托,但是目前各个职业学院普遍设置的基础课程大多与专业课程脱钩,不能很好的进行过渡,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学校的各科基础课程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和学员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教育,实践证明了这一做法的科学性,学生反映基础课程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英语、马克思,而是有助于他们进行专业课学习的基础知识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实施量身定制的教育培养模式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实习的设计教育环节皆融入定制化思想。基础课程的安排上采取标准化,在基础课程结束以后的专业课程的设计、配置和评价方面以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可以很好的满足关系企业的需求,同时也使得学生的实际技能较为单一而不适合其对其他企业的应聘。这种培养方式适合校企联合类的学校。
(四)完全定制化的教育培养模式
职业培训机构上海力源职业技术培训中心(Shanghai P&S Vocational Training Center)是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的引进办学单位、上海市数据库用户协会培训中心,主要从事数据库及网络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培训。学校始终面向IT职业前沿,致力于培养中高级IT技术人才,为学员提供最先进的个性化实训课程和专业课程及基础课程,课程及专业实施定制化设计,即定制化贯穿整个培养教育模式之中。作为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所具备的优良的教学质量和优越的学习环境,已成为上海市首屈一指的培训基地。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实施完全定制化的教育培养模式在教育全过程中,即从设计和实施均将定制化贯穿始终。此类教育模式主要被培训机构所采纳,该模式脱离了基础课程的束缚,全程定制化,为企业提供急需的人才。但其工作面的狭窄和不稳定性,是其难以成为主流教育模式的根本。并非定制化程度越高越能适应教育机构要求,高职教育机构在办学过程中成本和效率是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之上是学生的就业率。
此外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完全标准化的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已被普通大学的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多数注重学术能力的培养和教育,突出培养学生宽广的知识结构和探究精神,而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这些主要体现在其专业、课程、教材及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注重基本素质和能力。在基础课程是按照全学校的层面进行设置的,如英语、数学及思想政治课程。在专业课程上,大学会结合专业特点,为学生制定几门必选课和选修课,这些课程的设定各年不会有太大的变动。在某些学校可以看到十年不变的课程,教授课程的老师还是一个,知识结构不能得到及时的更新,有时甚至已经过时的知识还在传授给学生。当然,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可以培育出很优秀的理论人才,在思维和战略等层面是其他类别高等教育所无法达到的。在实践实习方面,大学的一些学院或是专业会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有实践经验,但是多数学校都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实习单位,对于学生实践学校的质量和效果也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
总上所述,大学本科及研究生以上的培养教育模式是完全标准化的,由于生源素质比较高,所以能培育出一批全方位的人才。
四、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的基本模块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范围内都已公认模块化是对定制化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生产制造的最佳技术。在制造业中,模块化就是通过将产品中具有相似功能或相似结构的功能部分设计成具有同一标准的接口,就可以在产品的配置过程中,通过替换不同的模块来实现产品变量的功能及其性能的差异化,从而具有不同功能和性能的产品来满足个性化的客户需求。
模块化的在制造业实施策略之一就是构件模块化,它主要包括三种形式:
(一)“量体裁衣”式模块化 (cut-to-fit modularly)
一个或多个构件在预置或实际限制中是不断变化的。如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的网站,对一般浏览者提供共性的出版信息,但对注册用户则根据用户注册时的需求特征进行定制服务,其网页也是根据注册者的喜好程度进行调整的。
(二)总线模块化 (bus modularity)
该策略采用可以附加大量不同种构件的标准结构。这一术语来自使用总线或底版的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如一些杂志响应了这种总线模块化的定制模式。杂志的结构和出版过程提供了总线,从而可以针对个性化订阅者的要求配上不同数量的社论、广告和文章。
(三)可组合模块化 (sectional modularity)
它提供最大限度的多样化和定制化,允许任何数量的不同构件类型按任何方式进行配置,只要每一构件与另一构件以标准接口进行连接。如软件开发早已采用了面向对象的体系结构。在这个系统中,一段程序代码就是一个高度模块化的对象,根据对象类型简单而完整地定义模块之间的接口。对象可以在不同的程序中多次重用,形成可组合模块化,可以快速开发完全不同的应用程序。
在理论回顾部分,本文已经对教育实行定制化的方法进行的探讨,认为模块化的思想和方法同样适合教育培养模式的定制化中,并将取得很好的成果。教育培养模式中包含诸多的因素,如教材、课程、组织结构、教师、教学理念、办学特色和技术等都是模式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本文将教育培养模式的各个组成要素分为教材模块、课程结构模块、组织结构模块、教师模块和关键技术模块。本研究在模块的设计过程中,采取“量体裁衣”式的模块化形式,对每个子模块的设计和制定上遵循顾客导向型原则。各子模块设计好后进行总线排序,模块本身无必然的前后顺序,但是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所以作为一条总线便于理解和实施操作。最后是可组合模块化思想的应用,每个模块下都会有相互替代和相互依附关系的子模块,因此具体到某一特殊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取组合。以下便是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模式框架下的五个基本模块及其组成部分及其子模块。
图4-2 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基本模块
资料来源:本研究设计
(一)教材模块
教材模块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公共课教材、专业必修课教材、专业选修课教材和实训课教材。模块可以进行再细分成小模块和相互整合成模块组。模块再细分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和分解,建立小的模块,如机械制造工艺学中的成组工艺模块等。模块再整合即可将不同模块下相关联的教材内容有机集成起来,前后呼应,便于学生的选课,如计算机应用模块组、机械设计模块组等。在教材模块化的基础上,采用可组合模块化思想,将各种教材的模块根据学生的特点组成不同深度和不同内容的教材、教学片和教学计划,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满足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各种不同的需求,实现个性化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教育模式要求:公共课教材采用全国通用或是获省部级以上认证的教材,其内容应符合教科委的相关要求和学生实际学习要求,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变以适应变化。专业必修课教材的选取和设计做到校企专三方合作制定。学生在专业选修课教材的选择上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兴趣和就业方向进行自主选择。最后实训教材可由实践教师和实习单位共同编写或是选择参考教材。
(二)课程结构模块
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是教育大规模定制的基础。
在教育领域,模块化的知识结构是教育模块化的重要方面,这里有不少的研究。模块化的课程及模块化的监督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英国的大多数大学每个学生在每学年里都要完成12个模块,每个模块的总学习时间为100小时,由于每个模块的学习量是相同的,因此每个学生只要每年所选的模块数相同,无论学生所选的模块各人之间有多大差异,学习负担和学习量都是相同的。对于学校而言,则是大大减少了所开的课程数目,简化了教学管理工作,从而降低了教学成本,简化了教学管理。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另一个优点是有利于课程内容的改革和更新。由于模块对外的接口是稳定的,模块内部的内容则可以比较自由地加以调整,以便及时吸收最新的科技成果。模块化的课程结构设计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也有一些成果,如把课程分为基础平台模块和专业平台模块,前者是针对大一新生,统一学习教学内容,后者针对大二学生,分专业针对不同特点的学习。
郑确辉把商科的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模块:一是通识类基础课模块,包括人文科学基础、商学基础、工具课基础三类。二是专业方向课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两大部分。三是综合实践技能课模块,包括工种技能训练课、企业生产实践课、教学实习课及综合实践课。四是选修课模块,包括专业性选修课和扩展性选修课两大部分。以上这四个模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不同的角度加强高等商学院校学生所应具备的素质,构成了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1]陈国平把他们学校机电系的课程分成7个模块,前六个都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而第7个是专业方向课模块,有多少个专业就有多少个专业方向模块,加上选修课模块就构成了所有课程。只要修完某专业所需的模块课程,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书。拓宽了专业知识,解决了专业设置过宽或过窄的矛盾。
本研究的课程结构模块与教材模块相一致,分为四个子模块即:公共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训课程。课程模块的具体制定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参见上述学者的模块分类方法,此处不赘述。
(三)组织结构模块
不同时期赋予高校不同时间组织结构模式:即“水平时间组织”、“垂直时间组织”、“零时间组织”和“负时间组织”模式。
水平时间组织是指人们在常规思维和运作模式下的时间概念。水平时间认为,运作是需要时间的,运作总是滞后于思维。一个按水平时间运作的高校,不能预测未来教育市场的需求,不能为满足这些需求而提前做好准备,不能满足客户(用人单位)的即时需求。他们注重争夺教育市场份额,不关注为教育对象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
垂直时间组织是一种新的思维和工作模式下的时间概念。它不是按照线性的原则来思维和运作,不带任何偏见,也不受任何历史约束,可以随时打破传统教育做法赢得市场。在垂直时间中从事高教工作,能迅速获取必需的知识、教育资源等,为当前高校面临挑战寻找新的解决途径。
零时间组织是从垂直时间的视角审察问题,在如何对待未来教育客户(包括用人单位当前可预知未来的教育需求)上有全新的观点:他们懂得教育市场占有率不再是衡量高校成功的标准,因而不是去争夺已经存在的饱和市场,而是着眼于创造新的市场;他们把处在高校运作链上游的生源和下游各种教育需求的用人单位,看作自己的有机体而不是其他实体;把学习看作是一种工作。这种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称作零时间,按零时间模式工作的高校称之为零时间高校。
负时间组织是通过垂直时间看到尚未开拓的新兴教育市场,就立即着手发展和获取能够占领这个市场的实力,这个从看到“新兴市场”到进入这个市场的阶段称作负时间。负时间为零时间高校聚集一流的教师、学生、各种教育资源与知识,是零时间高校进入新兴教育市场的重要环节。
由此可知,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下的组织结构模块可由彼此互斥的四种组织结构形式构成,即:“水平时间组织”、“垂直时间组织”、“零时间组织”和“负时间组织”。不同程度的定制化培养模式所采用的组织机构形式不同,随着定制化程度的加深,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应顺次采用水平时间、垂直时间、零时间和负时间的组织形式。并非完全定制化的教育模式一定要采用负时间组织形式,只是从匹配度上更为契合而已。如今高等教育处于可持续发展期,教育市场的瞬息万变,必须考虑未来的新兴教育市场,这就是为什么高校必须选择“零时间”、“负时间”工作模式,以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理由之所在,也是其发展之必然。为高校竞争的核心要素,高校如运作在零时间上,就能为教育对象提供即时满意服务,并且赢得他们永久的信任。
(四)教师模块
教师是学校的支柱资源,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就必须重视学校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一个优良的师资队伍要适当规模的教师数量、合理科学的教师结构、全面系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和公开透明的教师选聘制度。
教师模块中的教师应包括专任教师、“双师型”教师及负责日常教学的行政性教师。专任教师是指拥有一定的理论教学基础和相应的技术职称,但相对于“双师型”教师而言没有其他社会职务和工作,仅为在校教书育人的全职教师。“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师要具有讲师以上职称,且具有其他专业技术职称。这就要求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授不仅应该具有雄厚的理论教学基础,更应具有扎实的实践功底;不仅要掌握高等教育基本教学规律,更应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素质和能力。因此,与其他学校相比,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师要求更高,压力更大。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区别于其他普通高校的特色所在。
实行定制化培养教育模式的高职院校要合理控制教师数量和规模,定制化要求教师队伍要具有一定数量基础来应对不同学生和企业定制化的需求,同时教师队伍也不能因此而盲目扩张,由此带来的组织结构和人员分配问题将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因此教师数量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培养和配置更新。
教师结构在构成上应做到多样化和专业化的统一,高职教育不仅教授符合企业和市场需要的技能知识还应做到尤其深度和宽度。宽度要求教师在自己授课范围内尽可能以发散思维模式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思想打破禁锢状态,为学生未来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基础。深度则要求教师在一定宽度的基础上,还应“术业有专攻”,使学生的技术水平跟得上科技和社会的进步。
培养和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走出去”,即学校应规定专业教师每年应该利用一段时间到企业去锻炼、调查研究,通过实践学习操作技能,了解前沿知识、先进技术以及积累工作经验,以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请进来”,即引进人才,学校从企业聘请具有相当学历、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如会计师、审计师、工程师等作为兼职教师,进入课堂为学生授课,将积累的工作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训技能的培养锻炼。将这两种方式相结合,即将人才培养和人才引入相结合,才能使高职定制化教育培养模式得到很好的支撑。
最后是公开透明的选聘制度,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待遇优厚,因此成为无数人青睐的就业岗位,在学校招聘教师的首要环节就要把好关。选用德才兼备的教师是高职定制化教育的关键,制定合理有效的奖惩激励制度也是维持教师积极性的保证。
(五)关键技术模块
1.网络技术
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网络技术的应用,全国统编教材、全国统一习题库、全国统一试题库、全国教学知识库及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等都离不开网络技术。目前宽带技术的发展已能较好地支持高等职业教育定制的实现。
2.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显著提高教学片的质量。世界银行的调查表明,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改造传统教学方法,学生们学习1~8个月的收获便相当于传统教学中一年的收获。因此,要把科学技术知识以最生动、最科学、最符合教育心理学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需要把教材的编写和教学片的制作作为国家级的重大项目来实施,需要组织各方面最好的教师和专家建立专门的研究小组,需要建立这方面的高水平的基地。
3.集中与分散统一的管理技术
高等职业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可以应用到全国高职院校,需要该类院校一起参加,协同进行。参与的高校越多,定制化的效果就越好。因此,需要采用集中与分散统一的管理技术。这里涉及到许多管理方法和措施。例如,某高校教师将自己发明的优秀教学方法上网与大家共享,需要考虑如何进行奖励。又如,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如何进行监控,以确保质量。
篇3
关键词: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 教学方法
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我国1996年颁布《职业教育法》,而《高等教育法》于1998年8月颁布,1999年实施。《职业教育法》总则的第2条明确指出“本法适用于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其后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高中后接受二至三年学校教育的实用型、技能型专业技术人员、经营与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优先满足基层和农村地区对高等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从《职教法》颁布之后迅猛发展起来的,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高职院校已经占领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
一.高职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区别
按照字面理解,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也是职业教育,但在实际建设中已经出现了不少矛盾,一方面,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的关系不顺,这造成了高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脱节;另一方面,教育内部管理上的不顺,造成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上的脱节” 这样的脱节或者矛盾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应该说还有一些。但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进行科学的定位,是诸多研究者探讨的问题。如有人提到的,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技术,“‘职业性’与‘技术型人才’的教育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技术型人才’教育要考虑‘职业性’问题,但考虑‘职业性’问题的教育形式绝非只有高职教育,任何专业性教育都要考虑‘职业性’,‘职业性’不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另一种融通的说法称:“高等性是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职业性是高职培养目标的内涵,这主要体现在一是职业不等于专业,但是专业的综合、融合和复合。”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确实是高职院校目前的基本任务和方向。在职业技能的教育上一个被广泛忽略的问题是:对人才的职业技能培养成为了尚未进入社会的高职学生要完成的任务,社会教育这一环节和学校教育环节逐渐融为一体,两种学习界限重合,不能区分。
二.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
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在德国是作为两个并行的系统进行的,而我国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性法规还没有完全认可这样两种系统的并列。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学历仍然与普通高等学校具有共通性,高职院校颁发的专科或本科文凭仍然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内容与普通高等学校具有共通性,大学生的就业划归为自主择业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同样遵循了人才要进入市场、高等教育要面向就业的现实规则。市场经济继续深化的结果必然是教育培养的人才首先要能够经受市场的检验,这样,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的差异就首先要从人才类型上进行确定。现在比较科学的判断是,根据四类人才智能结构具有的不同特征,相应产生了四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学术教育、工程教育、技术教育和技能教育。根据世界发展趋势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从而把高等职业技术这种类型教育定位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种既注重技术,又注重技术层面的发展和升级的人才正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后两种人才是目前高职教育输出的对象。在技能型人才向技术型人才发展的培养上,对动作技能的依靠向智力技能转化尤其注意,因此“校企合作”以及“项目教学法”成为了目前诸多高职院校改革的必然之路。但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环境与企业培养人才的环境毕竟不同,企业的生产项目和学校实施的项目也有不同,完全模仿企业环境或者依靠企业环境来进行人才的技能、技术教育,之间的矛盾正是前面所提到的,两种学习的差异引发的两种教育的差异。
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并非市场化的主体,教育产业化毕竟只是要求人才培养上要同市场接轨,人才不是简单的商品,劳动力的特殊价值在于它本身能创造出高于自身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把人才作为商品来培养,实际上是限定了劳动力价值的创造,把劳动力的升职潜力消除掉,违背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那么,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技术型人才要如何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呢?
(一)就业是市场选择的直接结果,并非培养的直接结果
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表现在在培养方式上,目前的“双证课程”和“项目教学法”都是积极有效的方法。在某些行业内,在那些急需技术人才、技能人才的岗位竞争中,高职毕业生能取得优势,这一点和这一行业或这一企业面向市场的紧密度切实相关。在高职教育中,模仿企业以及依靠企业的人才培养方式正是面对这些岗位而进行的教育,既把这一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传授给了学生,还把这些动作技能、智力技能背后的理论知识进行了比较切实的传授。正是对市场变化的灵敏反应决定了这些行业和企业在用人规则上能不拘一格,万马奔腾。在目前“校企合作”项目中参与进来的企业,往往前瞻性较强,认识到了企业发展在科技研发、人员培养和招募中和高等学校的共赢态势,把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转为己用。这中间的操作都基于这些行业或企业市场化的程度较高,不只是“市场需要什么,我生产什么”的程度,而是“市场将会需要什么,我要准备什么”这样一个程度。面对不同学历的人才,唯能力是举是这些企业的选才标准。
(二)对高职学生的素质培养要达到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水平
一个缺少职业道德、科学思维方法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工作者将损失其在专业方面和实践操作方面的所有优势。在这些方面的培养上,不是要让高职学生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下培养的学生,恰恰相反,趋同才是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过程中,要培养高职学生的自信力和自信心,用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工作技能培养来增强其力量,用各行各业涌现的高职优秀毕业生纠正其信念。
(三)把学校教育和实训实习进行科学的结合
教师如何进行教育,以及什么才是教育,至今仍有不同的观点。教师所担负的责任和功能绝对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培训师,在高等学校尤其如此。丧失了高等学校的基本定位,把学校教育混同于企业培训或者把学校混同于企业,在高职院校的初期发展中,因为扩张的需要,因为粗放的失误,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集约化发展,人才资源的集约化使用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的重点。尤其中国进入老年化社会之后,这个问题将更多地提上日程。要把劳动力价值发挥到最高值,这必须依靠人性化的教育方式,必须依靠深厚功底的教师队伍,必须依靠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输出质量将决定众多高职院校的发展态势,把简单的岗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更科学的调整绝不是背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高职院校资源和社会资源整合问题上,深层次地反映了两种教育体系的差异。按照德国“双元制”的做法贯彻下去,企业和学校双主体,而且企业居主导地位的办学局面,在进一步的高职教育改革形势下,不是没有可能。但学生即员工,学校即企业,教师即师傅的模式只是把社会教育普及化的表现,在教学方法上无限向岗位培训靠拢,无论“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的设置,学习领域教学法的实施,都与这一办学主体的变化有着深刻的联系。把办学主体的改革落实到具体院校的专业改革中,是单个高职院校无法完成的历史使命,更是当前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的高职教育形势所无法认可的。
参考文献:
[1]段志坚、马仲明、李建平、肖贻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的探讨》,《教育与职业》2006年23期。
[2]裴云,对高职教育本质的解析,《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年1期。
篇4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模式 对策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主要有高等职业教育理念、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系统设计和培养方式。
首先,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赖以产生的理论基础。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素质教育思想、能力本位思想、终身教育思想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其次,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高等职业教育总体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点面向基层的创新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质量规格则是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再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系统设计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它主要包含目标规格体系,涉及培养目标和规格;内容方式体系,涉及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实践条件、教学评价等。
最后,人才的培养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来实现其培养目标。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的方式培养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通过教、学、做三位一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人才。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新的困难和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许多高职学校的市场调研不够,课程开发脱离市场需求,没有进行岗位能力分析,达不到企业等用人部门的要求。社会需求论证不足,市场调研不够就导致一些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随意性大,盲目上专业,造成毕业生过剩,而有的急需人才又缺少相应的专业来培养。
(2)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教育模式仍占主导地位,重视课堂教学、课本教学,过分强调教师讲授的主导作用。很多教学改革并没有深入企业、深入市场对专业本身的需求进行细致的调研论证,成了为教改而改,盲目删减课程,这对兼顾学生终身学习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是不利的。
(3)教学经费不足,基础设施陈旧。在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上,国家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国家省市在高等职业教育投入中职责不明确,许多高职院校生均经费不足。这就造成了高职学校普遍占地面积小,教学用房不够,仪器设备落后,教学现代化程度不高,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达不到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
(4)人才培养不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由于劳动力供大于求,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而学校缺乏政策支持与长期发展目标,使得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的实际运行只是某一点和某一时段的成功,远没有良性循环。大多数院校只停留在教学实习层面上的合作,企业界和学校双方不能相互深度介入,未建立双方相互促进、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2.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原因
(1)外部因素
一方面是教育体制的制约观念上的偏差,违背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职教资源的运行规律,造成了目前职教资源的相对僵化。另一方面是整个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是最根本的、深层次的原因。近年来,高等教育扩招严重,毕业生众多,但是社会对一线劳动力的需要大幅度减少,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更加加剧了问题的存在。
(2)内部因素
导致高等职业教育陷入困境,除了以上外部因素之外,大多数高等职业学校自身办学思想不活,是其中更大的一个原因。现在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某些方面与我国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现状还存在着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如办学模式单一,缺乏职前职后的沟通;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经济、技术的发展有所脱节;课程在相当程度上还是终结性的,服务于学生第一次就业,使学生缺乏发展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学校的运作机制有的也没有转到市场经济的机制上来等等。
3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对策
3.1培养目标要面向学生发展未来
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首先涉及到的是培养目标问题,培养目标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职业教育要在培养学生直接成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劳动者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终身学习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要使学生成为具有可教育、可培训性的劳动者,成为具有继续学习能力的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既要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生产一线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又要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培养他们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3.2科学调整专业结构,适应社会发展规律
既要突出特色专业又要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既要保证专业设置科学,又要有一定的超前发展思路。具体来说:首先,要保持适度的专业规模和专业的相对稳定性,形成专业结构的综合优势。其次,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要正确,专业划分要科学,名称要规范,内涵要明确,专业设置的操作过程要科学。最后,通过调查和科学分析,弄清科技发展的动向和趋势,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基础,抓住时机,长远规划,创造条件增设新专业和改造相对老化的专业,以满足学生、专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3注重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产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走出校门的首选工作是企业一线的技术性劳动,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大量依托现场作为学生学习技能训练的基地,为学生毕业后求职从业进行热身训练和能力强化。
3.4教学方式向现代教学方式转化
首先,教学方式要以人为本,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实现个人成材、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减少刚性,增加柔性,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其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通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加快数字图书馆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从而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司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1999.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9.
篇5
【关键词】高等美术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第一种:一对一,师徒或者父子口传身授型培养模式,是我国传统的保守式技术教育方法,师徒或者父子口传身授型学习,学徒基本功比较扎实,能在实践中长期摸索、体会,师傅手把手的带徒弟针对性很强,对学生的关注和指导比较多,所以学生容易提高的快,它的不足就是可能因为师傅的知识局限性限制了学徒自身的发展,而且这种方法比较保守,培养徒弟耗时长但人数却很少。一般学期较长、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师傅的传授能力与学生的领悟性很重要,也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素质。
第二种:在玉石雕刻工厂师傅指导下,学徒们边生产边学习的类型。在工厂参加实践中学习的方式有一定的优势,工厂中的各级学徒在一起劳动,相互探讨,知识共享。真枪实干、在实践中摸索经验,同时还可以创造一定的生产效益,学徒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它的不足就是工厂往往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的产出,忽视学徒的能力提高。比如说,新参加学习的学徒只做一些简单的雕刻造型,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工厂往往派给他们的任务都是重复的加工同一造型的产品数十件,这样学生在做这件作品的生产效率确实是提高了,熟练了,不用动脑就可以做了,为工厂创造了经济效益,可是长期以往,重复简单的学习延误了自身的学习历程、减少了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在玉石工厂学习的学徒大多长期从事一种生产工艺流程,拿玉石雕刻车间的学徒来说,玉石雕刻车间的学徒们等待,在设计师傅勾画好稿子、专业负责切大型的粗雕师傅把玉石的大型磨出来后,他们再进行细致雕刻。长期以来学徒动手的能力逐渐加强了,可是他们也越来越依赖师傅的设计了,好多学徒设计能力的不到锻炼,只能单条腿走路,永远成不了大师。
第三种:就是在玉石雕刻职业学校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于以上两种学习方式,占有一定的优势,当然也存在它的不足,它的不足体现在:这种学习的学习优势也取决于学校的办学资源、师资队伍建设、配套设施及维护等等硬件设施及教师的水平能力、办学的培养模式。在高等美术职业教育中设立玉雕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为美术类职业教育的最高学府,高等美术职业教育的出现弥补了美术专业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之间的空档,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实用型美术人才的任务,和普通高等艺术教育相比,高职美术教育更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而与中等艺术职业教育相比,它又突出了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使整个艺术教育教学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一般来说,高等美术职业教育招生对年龄、地域、文化程度、工作经历等的方面要求不严格,初高中毕业的学生即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工作需要来学习,入学门槛比较低,所以学生的学习目标比较明确、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带着求知的欲望来学习,学习效果比较好。美术类职业教育的培养的学生在美术基础上已经奠定了很好的绘画基础,再开设玉石雕刻课程中,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就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高等美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模式,办学紧贴市场、服务经济的特色教育属性,把具体的岗位目标和艺术市场纳入到我们的艺术教育中来,着重培养受社会欢迎的人才。采用应用型、技能型和学术型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上提供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技能训练的实战性强,所开设专业课程的设置均与职业岗位的技能知识要求紧密结合,使学生成为既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熟练掌握专业实践技能。
顺应市场的需要,近年我国开设玉石雕刻的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如中国地址大学珠宝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实训基地,广东平洲有玉石雕刻学校,是中国第一所玉雕学校。此后,各职业类雕刻学校如雨后春笋相继开办。其他的还有: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技能培训学院、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平洲玉雕工艺美术学校、石家庄市珠宝玉石中等专业学校、广州玉石雕刻职业学校、广州南华工贸技工学校-玉石设计与雕刻中技大专、广州玉石雕刻中专学校、保山市隆阳区远征路保山学院、湖北天赐科技学校。在高等美术职业教育中设立玉雕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高等美术职业是传播玉雕技术的重要阵地.科技知识的传播离不开教育,而科技知识的应用更是与学校有着紧密的联系。高职院校便充当了把知识技术的传授与实践经验融为一体的教育基地。
第二、高职教育是促进玉石雕刻产业发展的杠杆,高职教育不仅是开发人力资源投资的主渠道,也是推动玉石产业建设的动力。
第三、高职教育借市场之手把好玉石雕刻教育质量关。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借用市场之手建立一套完整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价和约束的市场机制, 用市场机制调节高职院校的服务面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市场需要就是我们的标准,用高职毕业学生的就业率、学校对社会的服务、市场认可度来检验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高等美术职业院校开设玉石雕刻专业,利用自身的办学的灵活性、能动性,紧靠市场、顺应市场的需求,培养应用性、实用性人才,打破保守式传统人才培养的束缚,为玉石雕刻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江华.综合素质优先职业―高等职业教育艺术类专业学生就业素质培养[J].艺术教学与管理-新视觉艺术,2010,4.
篇6
关键词:改革创新;人才培养;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0 引言
工程技术和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人才主要依赖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大批为国家经济发展科学进步做出伟大贡献的人才。传统教育看重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如今综合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出现在人们的视线范围中,并迅速得到人们的关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应该以学生多参加实践经验学习,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校企合作。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被单独列为一个学科,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以及工作生产要求,服从管理能够满足服务第一线的发展要求。现在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要求人员必须掌握牢固的知识结构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1],这和之前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人员培养模式是截然不同的。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改革创新。
1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所在
为了满足市场对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增开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其中辽宁交专和福建交院为我国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培养出大批人才,这也与它们的教学模式有关。所以解决高职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就应该从它的教学模式出发。就现阶段我国人才培养教学模式问题进行归纳:
2.1 道路桥梁工程耗时长,教学时间和实践机会有限 道路和桥梁的修建都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因为它必须考虑首先是安全问题,还有地理环境给施工都会带来巨大的麻烦,并且还存在着很多不定因素,所以道路桥梁工程耗时是很漫长的,但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授课时间又有限,这就使得教学模式很现实是存在差别,学校的实地实践也会因为道路桥梁工程中存在着安全隐患而着重考虑它的可行性;从而减少学生的实践机会[2],然而课堂实训又因为它和现场施工落差很大,使得学生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所以让教学缺乏真实性。
2.2 教学教师不符合“双师型”教师的发展要求 “双师型”教师具有牢固的理论知识做依据同时还具备丰富的动手能力,不仅能够清楚了解到社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的发展[3],还可以在理论上对学生作出与之相应的现实运用。然而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学院的教师普遍存在只会纸上谈兵的现象,对实际的工程了解并不多。
2.3 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使得实训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都拥有自己的实训室,实训室中配备先进的设备,但还是存在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象,导致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设备不配套无法有效利用,这也会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
3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意识到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的教学模式上存在的问题,又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和教学现状,参考了国内外优秀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成功案例,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提出了以下改革和创新:
3.1 合理的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对人才的要求是:熟悉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运用公路勘测技术、路面路基工程技术以及道路桥梁施工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建设中。教育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听从党的指挥,坚持党的领导,注意学生的日常行为让学生符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学生在毕业后可以迅速找到符合自己专业的工作;可以发挥出自己所学的现场技术安全管理等诸多的知识技能。
3.2 合理的安排课程,运用科学的教学体系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基础课程和职业岗位课程以及拓展课程组成的,这三个课程之间的组合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职业基础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灌输等伟大思想,以及法律教育等;职业岗位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应用力与结构的物理知识以及建筑结构的专业知识等;职业拓展课程则是让学生明白交通工程的概述以及相关道路的文件[4],各课程之间相互协调使得学生全面发展更符合道路桥梁技术对人才的要求。
3.3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实训操作 道路桥梁工程专业得到学校高度重视,加大了对道路桥梁建设的投入,具有效统计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已经拥有道路桥梁工程设备近两百台;同时道路桥梁实训教室也有两个,这可以让学生在实训教室完成土工试验、路基路面检测以及道路工程所需要的材料进行检测,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在今后走向工作能够更快上手,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进行实训操作。
4总结
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改变,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课程体系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让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得更牢固,也提高了实操水平,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琦.高职院校道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辽宁建筑职业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15,30:178-179.
[2]《辽宁高职学报》第13卷(2011)总第94―105期总目录[J].辽宁高职学报,2011,12:113-118.
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构建途径
[作者简介]崔发周(1963- ),男,河北曲阳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改革。(河北 唐山 0630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动力与运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的阶段性阶段成果。(项目编号:11YJA880094,主持人:田秀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005-03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也是高职教育改革的焦点问题。但是,由于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最为复杂又最为薄弱的一种类型,时至今日仍然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内涵不清、定位不准、描述笼统、评价乏力等问题。准确认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既是完善高等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结构
人才培养目标的结构是根据系统科学思想和构成要素,对其内涵进行的详细分类规定。有的学者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分解为“国家层面的总目标(即国家关于高职的教育方针)、学校层面的分层和分类来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层面的基层目标(包括专业层面下的人才培养规格的细化目标和课程层面的具体目标)”,并认为“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所属分目标、基层目标及细化目标作用的发挥,下属目标作为总目标下的延伸,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和有机组合,各目标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①。这种分类在理论上是符合逻辑的,对于培养目标的细化也具有一定实践意义,但从总体上看仍然过粗,不能较好地解决实际存在的观念和操作问题。下面根据实际需要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作以下划分:
(一)专业学习目标结构
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最早将学习目标区分为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这对于分析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②。尽管不同专业培养目标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可以通过分析以下三个领域的具体学习目标来了解其组成结构。
1.职业态度目标。职业态度决定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能否充分发挥,是用人单位评价培养质量的首要指标。高职学生的价值观是在高职教育过程中逐步养成的,因此,培养符合企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的职业态度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不同专业对于学生职业态度的培养有着不同要求,但有一些要求是所有职业人员应该共同具备的,如协同创新、爱岗敬业、节能环保、注重质量、用户至上、安全第一等。
2.职业知识目标。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从事一线工作的实践能力。但是,随着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一线工作者需要具备越来越多的技术知识,而对操作技能的要求逐渐降低。因此,对高职学生应该提出明确的、合理的知识学习目标,不能因为强调实践能力就忽视技术理论的学习,更不能因此取消必要的技术基础课程。由于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适当强化理论学习不会倒退到过去那种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空对空”培养模式,反而会深化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结合。
3.职业技能目标。职业技能是形成职业能力的基础,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重要元素。由于企业发展方式及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许多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譬如,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的核心技能已由传统的操作技能转变为程序修改和机床维修;电气维修人员要求能够进行单片机和PLC电路的故障排除等,这些技能要求都是传统的普通技术工人无法达到的。
(二)阶段目标结构
现代高职教育是一种开放型教育,培养目标应充分考虑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而不应局限于毕业时的就业需要。对于以就业为导向,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实现一次性就业,而应该是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满足学生毕业后职业岗位转换的需要。在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目标显然是不同的,高职教育应该为各个阶段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1.毕业初期目标。高职院校毕业生实现首次就业是终生职业发展的基础,决定着中长期职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作为一种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类型,高职毕业生需要具备完成相应技术领域设备操作与维护、产品初步检验、一般故障检修、基本工艺编制等方面的能力,胜任工艺员、质检员、安全员、领班以及高端设备操作工、维修工等岗位的工作。目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主要是这一阶段的目标。
2.发展性目标。随着工作经历的不断增长,职业人员从事的活动将会从较低的技术难度逐步过渡到较高的技术难度,其工作岗位也将随之发生改变。按照系统科学思想,高职院校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明确毕业生在关键阶段应达到的目标。如果仅将毕业时选择的工作岗位作为目标,就会出现短期行为,可能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造成不可弥补的缺陷。譬如,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如果在校期间没有受到良好的熏陶,就有可能终生无法从事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根据德国职业教育学家劳耐尔的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理论,职业者可分为新手、有能力的初学者、成手、熟练人员和专家几个层次。③明确了发展性目标,对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就不仅仅满足职业岗位的需要,还要满足学习者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发展性目标也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在认知目标方面,不仅要求增加必要的通识性课程,还需要增加一些元认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技能目标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多个岗位、多个企业所需要的技能,而不是完全按照某个企业的“订单”进行培养;在情感目标方面,更加强调学生的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以适应不同工作环境的需要。
3.终身性目标。由于技术进步速度加快和社会的转型,现代职业人很难保证终生从事一种职业,更难保证终生在一个企业工作。因此,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跨职业通用能力,以适应职业发展和终生学习的需要。按照终生职业发展来设计培养目标,以下几种能力显得特别重要:一是创造性的工作能力,在没有参照模式的条件下,依靠综合分析能力逐步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快速学习能力,在工作环境发生改变时,能够将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迅速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三是团队合作能力,能够根据总体方案要求,高质量地按时完成预定任务,并与相关人员实现有效沟通;四是组织管理能力,能够按照效率最高的原则,制订工作计划,配置相关资源,协调工作过程,评价工作结果;五是环境保护能力,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在利用职业技术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避免对社会造成危害,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后代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
(三)层次目标结构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高度概括与逻辑凝练,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微观表现和具体落实。只有将人才培养目标逐层划分,形成一个树状结构,才能认清培养目标的全貌。因此,认清培养目标的层次结构及其联系,是保证培养目标合理性的重要方面。
1.职业目标。高职教育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育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上也就是职业工作目标。高职教育通过提供实用性课程,培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需要的高级技术员以及高技术岗位的技术工人。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而且信息化发展迅速,实际的职业需求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异。从一般情况来看,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针对的职业层次主要有高级技术员、农艺师、护理师、营销师、基层管理人员以及高技术岗位的操作工等。明确职业目标定位,是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内容的前提和基础。由于我国现代高职教育历史较短和职业体系不健全等原因,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职业目标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有的以培养工程师、设计师为目标,也有的以培养一般技术工人、普通宾馆服务员为目标,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混乱。譬如,初中毕业起点的中职学校和高中毕业起点的高职学校都在培养汽车修理工,二者都定位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明显出现了培养目标的偏差。
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描述一门课程所达到的知识与能力要求,是设计学生职业发展方向与水平的基本单元。基于终身教育的思想,高职教育的课程目标具体划分为通识课程目标、职业基础课程目标和职业技术(专业)课程目标。通识课程目标主要是终身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科学基础知识和社会知识与能力要求,反映跨职业的通用能力要求;职业基础课程目标反映相关职业(专业)的专门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求,是职业活动必备的知识能力;职业技术(专业)课程目标是根据本职业领域先进技术水平所设定的能力要求,是适应职业岗位需要和实现职业发展的基础。过分强调通识课程目标和职业基础课程目标,容易混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高等工程教育的区别,不利于彰显类型特色;过分强调职业技术(专业)课程目标,则可能导致短期行为,有利于实现就业目标而不利于终身职业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还不完备的条件下,忽视技术理论的学习不利于我国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发展方式转变。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单位教学时间内所达到的知识能力要求,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即课程实施的阶段性、单元性目标。职业目标和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者制定的,而教学目标是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的合理性与实现程度,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基础。鉴于教学目标的基础性和复杂性,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智慧,既不能迷失目标,又不能整齐划一。在普通课堂的理论课教学目标较为容易控制,但在技能教室、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的实践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和监控都有待深入研究。
(四)区域目标结构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有着密切联系。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上有着较大差别。东部地区即将进入工业化后期,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成本的加大促使企业减少一线操作人员,利用自动化设备提高效率和质量,对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较高;而大部分西部地区刚刚进入工业化中期,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区分不同区域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有利于形成我国高职教育合理的目标结构,促进高职教育的整体健康发展。
1.发达地区目标。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衔接,培养以高级技术员为代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需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在服务面向上由以第二产业为主逐步转为以第三产业为主,培养现代服务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二是在培养规格上加大高新技术的比重,适应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应用范围迅速扩大的需要,譬如,加强工业机器人和物联网维修人才的培养;三是构建开放型的培养目标,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可以升入高一层次的院校继续深造。适度高移培养目标,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发达地区培养目标调整的基本特征。
2.欠发达地区目标。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需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二是区域高职教育发展的现有水平和发展可能。高职教育需要具有适度的超前性,为经济建设提前储备必需的合格人才。但是,在人才数量和规格上过于超前,不仅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很难实现。东西部之间高职教育的差距是现实存在的,在短期内很难让西部多数高职院校达到发达地区的水平。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差别,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于东部地区,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要求相对较低,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将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
(五)家庭目标结构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参加高职教育学习的学生多数来自乡镇,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对学习目标有着特定的要求。从家庭的角度认清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结构,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服务职能,促进城乡社会协调发展。
1.生存目标。从家庭角度讲,高职院校学生参加学习的首要目标是从事收入较高、职业较为稳定的工作,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特别是对于“老、少、边、穷”地区和城市失业家庭而言,高职学生的学费是一项较大的经济负担,通过学习获得满意职业是一个基本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职教育应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专业设置,确定合理的招生规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些较为艰苦而又人才紧缺的行业,如石油、地质、建筑、冶金等,对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具有较大吸引力。
2.发展目标。高职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及其家庭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实现学生本人从农村到城镇的转移,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之中;二是通过组建新的家庭,使下一代子女成为城市人口,并接受良好的城市教育;三是实现学生父母的城镇养老,享受较好的医疗保健和文化服务。此外,作为城镇非农产业的从业者,高职毕业生可以为农村家庭成员和同乡提供比较可靠的经济信息,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该从农村籍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为融入城镇生活做必要的准备。
3.文化目标。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对提升学生的文化水平有显著作用。高职学生不仅要接受先进工业文化的熏陶,还要接受知识经济文化和民主社会文化的教育,成为遵守社会规范、承担社会责任的新一代公民。高职院校应从社会发展的高度,重视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培养,不能因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较低而妄自菲薄,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高职教育理念
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化,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高职教育理念,为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负责,将经济发展需要与学生的个人成长需要融为一体。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或者某个企业、某个学生发展的需要,都必然会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结构上的缺陷。“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可以有效地增强高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但在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高职院校应注意分析学生利益的长远性和全面性,不能将就业作为唯一目标;强化通识教育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可以扩大就业选择范围,但若不能充分考虑近期就业市场的要求,就很难实现由“自然人”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跨越,职业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在高职教育改革中,姓“高”姓“职”争论的实质是人才培养目标结构的合理性问题,突出表现在如何处理近期就业与长远发展、“订单培养”与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关系。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关注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更加有利于社会和谐和高职教育的社会价值的提升。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
人才培养目标既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性的关键要素。在近几年的高职教育改革中,重心在课程模式和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但对培养目标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事实上不少高职院校是以“典型工作任务”倒推培养目标,这种做法不能不让人对培养方案乃至高职教育活动的科学性产生怀疑。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建立在合理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为了体现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统领性、概括性和基础性,有必要作出以下三方面的改进:第一,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既要有概括性的综述,又要有详细的具体说明,包括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目标、代表性家庭的需求目标以及区域需求目标,使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师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而不仅仅是作为教学管理者的一种工具;第二,在描述主要课程内容时,应该首先清晰而全面地描述课程目标,或者仅仅进行课程目标的描述,具体的课程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描述,防止出现课程内容脱离目标或是先于目标的现象;第三,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建议应从培养目标的实现出发,具体说明应该具备的教学条件和保障措施,不能仅有教材教法的说明。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当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变化以后,就需要相应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三)管理机制的改革
高职院校的所有管理部门和管理制度都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和实现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受习惯思维的影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主要在教学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行,这是造成人才培养目标结构不完整、制定程序不科学、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基本原因。由于缺少学生管理等部门的有效参与,许多高职院校开发的课程“见物不见人”,学生被当成了没有生命的工具,明显带有行为主义的色彩。更为严重的是,一些高职院校将已经出现偏差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改革成果和各项工作的参照,缺乏应有的矫正机制,在人员配置机制、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上使错误的理念和行为得到强化。适应我国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委员会,对人才培养方案等学术性文件按程序进行严格审议,并充分听取学生管理等部门的意见,从机制上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性。
[注释]
①周念云.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研究[DB\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3&CurRec=1&recid=&filename=2007047159.
nh&dbname=CMFD2007&DbCode=CMFD&urlid=&yx=,2006-04-01.
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047-02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与“职业教育”两个概念的复合。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20世纪80年展至今,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办学质量上都显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然而,师资队伍建设的不足已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更快发展,解决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1]。因此建设一支数量足够、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到目前为止,没有权威部门给“双师型”教师下明确的定义,所以大家对“双师型”教师概念认识不一。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不能简单认为“双证”教师或“双职称”教师就是“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应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既具有教书育人,又具有进行职业指导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与讲授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职业素质,要求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
三、“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实现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还必须有丰富的现代新型知识和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应具备职业道德素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科研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1.职业道德素质。“双师型”教师除应熟悉并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清楚其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现代教育理论。掌握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熟悉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了解本行业职业岗位群对人才基本知识、能力的要求,能以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内容。掌握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能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网络技术及仿真模拟等技术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质量。
3.教育科研能力。积极参加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注重科研与现场生产实践相结合。注重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专业知识与技能。关注行业发展变化趋势,了解工作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的要求和变化,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要根据专业发展对专业教师的需求,制定教师培养计划和阶段目标。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要以满足专业现状与发展和教师个体现状与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重点专业师资培养为核心,以职业道德和教师基本素质培养为前提,以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校内校外、校企双元为培养途径,以企业实践、送高校进修、校本培训或教师自学为基本方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路。[2,3]
1.依据政策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学校要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拟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4]。鼓励青年教师到对口企业、公司、科研单位兼职,选派中青年教师定期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锻炼,强化专业技能,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对“双师型”教师在政策上要给予一定的倾斜。
2.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密切联系,企事业单位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实践的平台。有计划地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加强工程实践锻炼。通过专业实践了解相应专业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专业教师每两年要有至少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坚持新任教师深入企业社会一线顶岗实践。鼓励教师面向企业,面向生产,直接参与技术开发、技术转化与技术改造,通过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发产品,转化科研成果,使教师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学校要充分利用企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把企业的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充分利用起来,一方面作为专业教学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作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组织教师开发或改造学校实验实习设备,提高实训设施利用率和效益,提高其科技含量和档次。
3.聘请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作为兼职专业教师。从行业企业聘任一些技术骨干和在生产工作第一线直接从事专门化技能劳动的能工巧匠,到高职院校担任实习实训指导工作的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在不影响企业生产和工作的情况下让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来学校授课。积极引进专业基础扎实、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加大实践教学教师的比重,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兼职教师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熟习本地区、本行业情况,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使教学工作能够紧跟时展的步伐,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另外,高校要安排兼职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通过相互间的交流,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五、结语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品牌专业,办大、办活、办强学校,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深化校企合作,建立长效机制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双师素质”的目标,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职业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拜五四.论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学术论坛,2005,(2):194-196.
[2]王伟.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5,(5):127.
[3]王秀娟.示范性高职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内涵及建设途径的探究[J].职业技术,2009,(4).
篇9
一、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壮大之中,规模日益扩大。由表1可知,理工学院的入学人数、注册人数、毕业生数基本呈增长态势,2004年至2013年,理工学院的毕业生人数在10年间从16834增长至24157,增长了7000多人。可见,新加坡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数稳定增长,且增幅较大。二、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色
(一)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
“实用性”是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最大特色和一贯的传统。课程设置也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地调整和改革课程重点,重视课程的实用性。由表2可知,新加坡五所理工学院所设置的专业侧重工程学、经济与管理、信息技术、健康科学等与社会经济需要密切相关的专业。新加坡高职课程开发从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实际出发,尤其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各理工学院开发课程时不仅主动对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并积极与企业和行业联系,以确定课程内容。而且,学院课程开发委员会必须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加入,以保证开发的课程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对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课程以技能训练为主,技能训练占70%课时,理论学习仅为30%。〔3〕而且,为了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专门开设如射频工程师开发、电脑动画开发等专业技术课程。此外,新加坡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具有超前性。学院在开发课程时,不仅与国际著名学院和国际行业协会保持联系与交流,以确保课程的先进性,而且将有关领域的前沿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穿插于课程之中,课程设置始终瞄准国际产业技能发展的最前沿,及新兴行业的发展趋势、国际新技术动向(特别是高科技发展的最新发展动向),注重课程计划和开发、专业设置和开设与国际接轨,不断给高等职业课程提供新信息,以抢占技术制高点。
(二)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工厂”教学模式
新加坡高职教学依托于其创造性的“教学工厂”教学模式,成功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学习的完美结合。“教学工厂”以学院为本位,并不是在学校之外、教学之外再办一个教学实习工厂,也不是在社会上选定某个工厂供学生学习,而是基于学院现有的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和项目安排),在生产厂家与学校联合办的以教学和技能训练为目的的生产车间所设定的“工业项目组”进行教学和学习。学院承揽生产厂家的工业项目,厂家则以提供或借用的方式在学院装备一个和实际工厂一样的生产车间,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工厂生产环境。新加坡各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承担的研发项目较多。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信息科技系在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312名学生参加的研发项目数达129个,其中来自企业的项目占60%。〔4〕学生通过“学中干,干中学”,既能接受完整的理论知识学习,又可以接受行之有效的实践技能培训。“教学工厂”教学模式实现了项目研发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使学校职业教育与企业有机地融为一体。校企双方通过具体实际的生产项目紧密地进行合作。这种以培养实践技能为主导的“教学工厂”教学模式,能够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被新加坡各个理工学院广泛采用,已成为具有新加坡职业教育特色的“双元制”,极大地推动了新加坡高职教育的发展,为新加坡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具有多元技能的人才。
(三)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师资专业能力开发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显著特色。各高职院校尤为注重“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从入口就严格把关,选用教师尤其注重企业经验。以五所国立理工学院为例,80%的教师都曾是企业的经理或业务骨干。如南洋理工学院聘教职员时非常重视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要求应聘者必须具有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具体要求是: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背景;有相关领域工作五年以上经历;熟悉行业或企业,具有现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及较强的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5〕除教师入口的严格把关外,教师在后续的日常教学中,还要不断参与企业项目的研发,到企业参观学习或者挂职,以不断提升实践技能和专业能力,这就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此外,新加坡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师资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开发,学院通过开设渠道广阔、内容丰富的各种培训,以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和能力。
(四)充足的经费资金保障
新加坡政府视教育投资为生产性投资,对教育的投入仅次于国防,居国家预算的第二位,这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投给了高等职业教育。新加坡各个理工学院的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拨付,通常包括经常性支出和发展性支出两部分。经常性支出主要用于学院日常运营,发展性支出主要用于学院增值,提高教学质量。经常性支出由财政部拨给教育部,再划拨给学校。学校遇有重大发展项目时可向教育部申请发展性支出。国家对理工学院的建设投资保证一次到位,而用于维修和扩建的资金,经审核只要情况属实,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落实。〔6〕新加坡政府在经费投入上一直对理工学院予以大力支持,在对各级中学后教育的学校的财政投入中对国立理工学院的投入仅次国立大学,而且理工学院每年得到的政府拨款远远超过初级学院、工艺教育学院。由表3可知,对理工学院的发展性开支由1999/2000年度的14646.3万新元增至2013/2014年度的13162.3万新元,对理工学院的经常性开支由1999/2000年度的38723.9新元增至2013/2014年度的130294.2万新元,对理工学院的生均支出由1999/2000年度的8032新元上升为2013/2014年度的15120新元,从1999至2014年,生均经费增长88.2%。除每年由国家拨款发展职业教育外,新加坡政府还设立了技能发展基金,确保高等职业教育有充足的经费。除国家对理工学院的投入和支持,企业和社会团体对职业教育也给予大量的资金资助。新加坡各理工学院的办学经费75%由政府资助,10%来自于企业资助,学生的收费只占办学经费15%。〔8〕正是由于国家和社会多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投入,新加坡的高职教育才得以快速、高质地发展。
二、启示与借鉴
(一)注重课程的实用性
新加坡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最大是注重实用性,人才培养密切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加坡各高职院校主动与企业行业合作研究和开发课程,根据实际生产对技术的需求情况,研究确定课程内容设计,使高职人才培养更加有效、实用。反观我国高职教育现状,我国高职的课程设置总体上还是理论方面偏多,操作性和实用性方面偏少,不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从有利于社会应用的实际需求出发,要改革更新课程内容,注重课程的技术性和实用性。例如,高职课程要引入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所需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项目,注重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和实践性。
(二)突出教学的实践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必然要强调实践性,以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缩短从学校教育到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近年来,虽然实践教学在我国高职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学生毕业后不适应实际工作的情况依然大量存在,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高职实践教学的不足、学生实践能力的薄弱。借鉴新加坡的做法,我国高职院校应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创新教学模式,要把理论学习与应用技能学习相结合,加大实践技能培养。各高职院校可依托政府的政策,积极进行与企业、行业紧密合作,以项目为导向,深化高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运用“项目”开展教学和技能训练活动,使学生能“学中做”和“做中学”,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注重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重视开发师资专业能力,这对促进新加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也依赖于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要更新引进人才质量观,多渠道引进“双师型”教师。在人才引进方面,要更新用人机制,不拘一格、多渠道招聘教师。注重引进教师的相关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尤其要大力招聘具有实际技能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才、工程师到学校任教或作为兼职专业教师。从重学历资历转向重能力经验,逐渐实现用人机制从盲目追求高学历教师,向追求“双师型”教师的转变,从追求高校引进毕业生,向主要从行业引进师资转变。坚持能力与学历相结合,从入口处严格把关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加强“双师型”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不足、专业操作技能经验缺乏,是制约我国“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最大的障碍。借鉴新加坡做法,我国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培训,制定严谨而务实的师资培养计划,以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对于在职教师,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他们到对口的企业、公司挂职锻炼或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和技能;加大与企业行业的项目合作及为生产科研政府机构部门提供科技服务、技术开发力度,为教师创造参与生产实践、提高实践技能和研发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定期派专业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考察新生产设备、新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生产质量控制过程和管理规范等,使教师获得前沿的专业知识,保证教师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四)保障充足的经费投入
篇10
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指受教育者在经过有计划的教育与培养训练活动以后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是在基本教育目标的指导下,依据其承担的任务和学生年龄、文化知识水平等提出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并以当前职业岗位需求、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规定而制定。
2.教学体系。教学是各类学校实施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各个学校依据自身情况会有不同的教学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以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为核心,实行课堂教学与手动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确保培养出来的人具有知识和能力的双重素质。
3.评价体系。由于教学体系的不同,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当建立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它不仅鼓励教师要积极参加教学改革、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同时也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问题
尽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是一些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性不强,目标模糊。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中,一些学校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办学宗旨模糊。许多院校忽略了自身情况,试图将自己的学校改造成本科院校,开设各类学科,并没有考虑到自身的教学水平、经济能力等问题,结果造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局面。
2.重理论,轻实际。“重理论,轻实际”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各个院校,不仅是高职,有些本科院校也存在着这类现象。通常情况下,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上把该讲的讲完,并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操作,也不关心学生是否真的学会、掌握了知识。这样教学的结果就是,学生说的头头是道,自己却什么都干不了,成为另一个“赵括”。而对于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没有实践的经验也让学生无从下手,比如说电焊、摄影等专业,动手实践一次学到的知识远远大于课堂上讲十次。
3.对学生“一概而论”。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没有注意到知识的难度、学生的学习能力等问题,将知识强行塞给学生,自己完成教学任务,敷衍了事。也许有些学生不懂会找老师问,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真的就这么“过去”了。其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不足与缺陷,教师往往忽略一些学生的个人因素(智力、个性等方面),将学生一概而论。无论是哪种情况,结果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1.建立专业的培养目标。受当前社会环境以及传统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往往不清晰,人们通常希望将学生培养成为一名“高素质、高级化”的人才,却往往忽略了专业技能的培养,无法真正做到培养目标的专业性。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它与本科高等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培养目标的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更注重人才培养的专业性,本科教育更注重人才培养的学术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专业性知识。例如,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该院校就是以铁路方面人才为培养目标,更有针对性,因此在全国范围内比较有名。
2.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用在高等职业教育上更合适不过。高等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教育,教师在教学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学生在动手实践之后,会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印象和理解。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教师在实践课上让学生实践的同时自己进行理论讲解,这样的效果往往事半功倍。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更有专业性与可塑性,他们走入社会也不会因为自己经验上的欠缺而不适应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