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等教育的作用

篇1

一、私立高等教育的各种模式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私立高等教育。但是其数量规模、质量水平、地位作用、发展过程、存在方式等等均各不相同。为了能够合理地、科学地划分私立高等教育的模式,有必要先来考察一下已有的一些划分方法。

耶鲁大学的Roger L.Geiger教授的划分方法是最为著名的。他依据私立高等教育招生数与 整个高等教育招生数的比例,将其划分为大众型(私立比例为70%左右)、平行型(私立比例为50%左右 )、边缘型(私立比例很小)等三种模式。这种方法已逐渐为比较高等教育界人士所接受,确实能够在某种程 度上反映各国私立高等教育的一些数量特征。然而这一划分方法之局限性与不科学性也是十分明显的。其主要 缺陷有三:第一,这一划分方法所得出的三种类型无法涵盖世界各国的私立高等教育。众所周知,美国的私立 高等教育是十分发达的。可是按照这种方法就无法划分。所以RogerL.Geiger教授本人也不得不 加以特别声明,“美国的私立高等教育当属于又一种模式”。第二,这一划分方法的依据,信息过于模糊。不 言而喻,各国高等教育招生总数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加以认真比较研究的数据。因为各国招生总数占适龄人口的 比例差别很大,而且意义殊属重要。怎么能够不顾这一点而去奢谈什么私立高等教育招生数在整个高等教育中 所占的比例呢?例如,印度和印尼的私立高等教育的招生比例虽然很高,但整个高等教育事业并不十分发达, 仍然处于高等教育少数化的发展阶段,怎么能够说它们与日本、菲律宾、韩国等一样,也都属于大众型模式呢 ?第三,这一划分方法在划分的依据和划分的结果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逻辑断档,因而有些结论是推导不出来的 。例如,说平行型的典型特征是“公、私立高等教育的招生数基本相当(各占50%左右)”,“两者在整个 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几乎一样”,“私立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与公立的并无多大差别”等等。殊不知由于公、私 立高等教育的招生比例是一个相对数,它们之间很可能此消彼长,至于它们的增长速度之一快一慢更是难以避 免的。在许多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的某一时期都可能出现“二者的比例基本相当(各占50%左右)” 的情况,但却未必同时兼有另外两个特征。反之亦然。

另一种比较流行的划分方法,是根据政府与私立高等教育的关系,把各国的私立高等教育划分为自治型、控制型、放任自流型、不即不离型等4种模式。这一划分方法亦有以偏概全的毛病,因为上列4种模式只是比 较准确地反映了在具体的私立高等高等院校与政府之间所表现出来的4种不同关系,可是各国的私立高等教育 往往是由各种不同的私立高等院校组成的,而许多国家政府对各种私立院校的态度并非都是一致的,因此,不 能仅仅用其中的一种关系模式去概括某一个国家的私立高等教育的全貌。

有人认为可以根据私立高等教育与所处经济环境的关系,把各国的私立高等教育划分为发达国家的私立高等教育和不发达国家的私立高等教育两种模式。其实所谓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主要是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 度来划分的。尽管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私立高等 教育模式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诸如人口的多少、经济结构的不同、文化传统的差异、高等教育历史 沿革的特殊性等等,均对一个国家的私立高等教育模式的形成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因此划分私立高等教育的模 式,不能仅仅依据经济发展情况,而必须主要地依据私立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情况,只有这样才是有意义的。

至于根据私立高等教育自身的各种特征来进行划分,则又有许多种划分方法。例如:根据经费来源之不同 ,划分出完全自筹型、部分公助型、完全公助型等三种模式;根据功能之不同,划分出研究型、普通教育型、 职业教育型等三种模式;根据地位与作用之不同,划分出骨干型、主力型、补充型等三种模式……上述就经费 来源不同划分的三种类型和就功能不同划分的三种类型也都是针对不同的私立高等院校而言的,因此用它们来 概括某一个国家的私立高等教育的模式也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就地位与作用之不同而划分出骨干型、主力型 、补充型等三种不同类型的方法,有可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某一个国家私立高等教育的部分特征,但这种划分方 法所依据的仍然是一种相对的标准,即私立高等教育与公立高等教育的结构比例。显然,它也是完全随着公立 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不能完整地反映出私立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水平,因而,也就无法单独 对不同国家的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进行比较。

那么,合理的科学的划分方法又该是怎样的呢?本文认为有必要建立起一套比较系统的划分依据和标准。首先,要有数量规模方面的划分依据。主要看私立高等教育的招生情况,但不能以占公、私立院校招生数的比 例为标准,而必须以占适龄人口的比例为标准。超过10%的为大众型,不足3%的为少数型,占3%-10 %的为中间型。确定这一划分标准的理由是:如果一个国家私立高等教育的招生数能够超过适龄人口的10% ,加上公立高等教育,全国高等教育的招生数势必超过适龄人口的15%,从而符合了马丁特罗的著名的划分 标准;而招生数不足适龄人口3%的私立教育,终归是一种满足少数人需要的教育。这一划分标准将使得不同 国家的私立高等教育具有较强的可比性。第二,要有层次水平方面的依据。主要看私立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情 况,但必须以国际通行的学位水准为标准。可以暂订有权授予学士学位或学士以上学位的私立院校占普通全日 制私立院校总数之50%以上的为高重心型,占30%-50%为双向型,不足30%的为低重心型。第三, 要有地位作用方面的依据。主要看私立院校所占的一些比重,但必须同时兼顾数量与质量两方面的标准。可以 暂订私立院校学生数占公、私立院校总数的比例达到50%左右或者更高,同时在国家一流水平的大学中,私 立院校所占的比例也达到50%左右或者更高,可称为骨干型;私立院校学生数占公、私立院校总数的比例达 到50%左右或者更高,但在国家一流水平的大学中,私立院校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可称为主力型;其他的则 一律称为补充型。第四,要有发展条件方面的依据,主要看私立高等教育经费情况,但要广泛联系高等教育经 费占整个教育经费的比例、私立高等教育的经费占整个高等教育经费的比例,以及私立高等教育经费中来自公 共资金的比重等各项指标。可以暂订高等教育经费占整个教育经费的比例达到25%左右或超过25%,私立 高等教育经费占整个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超过30%,私立高等教育经费中来自公共资金的比重超过30%, 可称之为重视型;高等教育经费占整个教育经费的比例低于15%,私立高等教育经费占整个高等教育经费的 比重低于30%,私立高等教育经费中来自公共资金的比重不足20%,可称之为忽视型;其他的为过渡型。

上述各项划分依据和标准,相互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紧密的联系。它们各自都可以比较确定地描述私立高等教育的某一方面情况,而把这些不同的划分依据和标准组织成为一个体系,可以帮助人们更加完整地 把握各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异同点,更加明确它们之多重特征所决定的特定坐标点,进而也就有可能归纳出私立 高等教育的多种多样的模式。我们可以把上述划分依据及与之对应的各种类型列成下表:

划分依据 各种类型 数量规模 大众型 中间型 少数型 层次水平 高重心型 双向型 低重心型 地位作用 骨干型 主力型 补充型 发展条件 重视型 过渡型 忽视型

现在就让我们对照上表找几个国家来实际验证一下。这里不妨以美国、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印尼等国家作为例证。根据我们的划分方法,从数量规模来看,美国不再像Roger L.Geiger教授所 说的那样,是“不好归入任何一种类型的特殊类型”,而是与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家一样属于大众型,因 为这些国家私立院校的招生数均已超过适龄青年的10%。反之,印度和印尼则不属于大众型,而属于中间型 。因为尽管两国的私立高等教育占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比例分别高达80%和90%以上,但是公、私立高等 教育招生数合起来只不过占适龄青年的7%-9%左右。从层次水平看,美国、韩国属于高重心型,日本、印 度属于双向型,菲律宾、印尼属于低重心型。从地位作用看,美国、韩属于骨干型,日本、菲律宾、印度、印 尼属于主力型。从发展条件看,美国、印度属于重视型,日本、韩国属于过渡型,菲律宾、印尼属于忽视型。

分别归纳之,则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的模式为:大众型+高重心型+骨干型+重视型。这说明美国的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比较成熟,条件较好,今后发展可能比较平稳。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模式为:大众型+双向型+ 主力型+过渡型。这说明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比较成熟,但条件尚不理想,今后或有进一步改善的希望。 韩国私立高等教育的模式为:大众型+高重心型+骨干型+过渡型。这说明韩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比较成熟 ,但条件一般,今后进一步优化的可能性尚不明显。菲律宾的私立高等教育的模式为:大众型+低重心型+主 力型+忽视型。这说明菲律宾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比较不成熟,条件差,今后的进取任务还很艰巨,困难很大 。印度的私立高等教育模式为:中间型+双向型+主力型+重视型,说明印度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是有其成 功的经验的,但条件方面确实已经力不从心,今后面临的任务是稳定规模,调整结构,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 要。印尼的私立高等教育模式为:中间型+低重心型+主力型+忽视型。这说明印尼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处 于起步时期,条件差,承担的任务过重,今后尤须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努力谋求新的进步。

那么,说到我们国家的民办高等教育,又该如何对号入座呢?显然我们国家现有的民办高等教育是典型的少数型+低重心型+补充型+忽视型,这说明我们国家的民办高等教育还刚刚起步,经验不足,条件很差,今 后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但进一步的发展目标还只能以争取早日实现中间型+低 重心型+补充型+过渡型的模式为宜,而不应当盲目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发展模式。

二、各种模式私立高等教育的不同作用

私立高等教育的模式是对私立高等教育复杂结构的一种概括。结构决定功能,而功能的发挥,即其实际作 用,则会反过来影响着结构的变化,导致模式的改变。因此我们必须对高等教育的作用有比较深刻的了解,才 能对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私立高等教育模式加深认识,作出正确的评价。

我们应当承认,与公立高等教育相比,私立高等教育是有其消极作用的,其一,私立高等院校不属于公共机构。作为一种民间组织,它有着自己的相对独立的办学宗旨、办学思想、运行机制与经营方式,不像公立高 等教育那样能够步伐一致地为国家培养特定规格的专门人才。许多国家都对私立高等教育的这种消极作用有所 警觉,并努力消除或限制之。其二,私立高等教育独立自主、各行其是,难免冲击国家的人才培养规划,容易 造成部分专业大学毕业生过剩的浪费现象。其三,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过快,可能与公立高等教育争师资、争生 源、争经费,影响或降低公立高等教育的水平。英国私立古老大学的优先地位,就使得英国公立高等教育系统 的水平很难提高。其四,私立高等教育易于滋生一部分“学店”和“文凭工厂”之类的滥竽充数、牟取暴利的 办学机构,可能扰乱和影响国家的高等教育制度和文凭信誉。其五,私立高等教育可能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 印度、菲律宾等国家对私立高等教育的资助给国家经济建设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且严重地挤占了普通教育的经 费。此外,许多效益不好的私立高等学校往往因过分迎合劳动力市场的暂时性需求,过分追求时尚和投学生之 所好,而导致短期行为,不利于形成好的学校环境与提高教育质量。还有,私立高等学校自筹经费办学,往往 过分依赖校友会或教会的支持以及来自企业界有关部门的资助,使得学术核心不容易抵制外界压力之瓦解作用 ,可能造成不同学科之间待遇差别过于悬殊,教师心理失衡而影响校园的安定。

然而,与公立高等教育相比,私立高等教育的积极作用又是十分突出的;有些甚至是公立高等教育所不可比拟、不可替代的。综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我们不能不看到私立高等教育作出的许许多多令人瞩目的贡献 。兹择其要者,简述如下:

①产生了近代大学。近代大学起源于12世纪末,最早便是以私立高等学校的形式问世的。近代大学之词源系拉丁文之UNI VER SITA一词,指的是“行会”、“社团”、“公会”等联合体,根本没有教育机构或学校的意思,这与古代的大学之明确命名为学园、学校等有着微妙的区别。这也就是说,近代的大学 作为建立在理智兴趣基础上的教师和学生的自发性的联合体,已经具有超越于当时之教会与政府的理想与目的 的独立社会价值。尽管“教皇和皇帝通过给大学颁发特许状,通过慷概地给予大学捐赠和特权来企图加以控制 ”,但大学的存在与运转从根本上说,仍有赖于它自己所特有的一些性质与格式,如特定的人员构成、学术标 准、学科专业的组织形式、课程考试、学位制度等。所有这一切也都超越了当时之教会与政府的组织与规范能 力。显然,当时并没有预见到创办近代大学的历史意义,因此,近代大学始生之初,决不可能是官办的、有计 划设置的机构。无论是从逻辑上还是从历史上看,它都只能是一项源起于民间的伟大创举。

②创立了研究生教育制度。内战前后的几十年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国土和人口大大增加,工厂商业迅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贵族化的高等教育不能不受到时代的冷落,赠地学院的 产生与发展开拓了以应用技术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广阔前景。然而,这并没有成为美国新高等教育的统一格 式。1876年成立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习德国大学注重科学研究的经验,独辟蹊径,为取得学士学位的 学生开设专门课程和实验,正式培养研究生,并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公开与广为流行的“重术轻学”的思潮相 抗衡。它宣告了现代研究生教育制度的诞生,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又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③衍生了二年制的初级学院。19世纪后半叶,美国高中数量增长迅猛,给大学教育带来了强大压力。在这一背景下,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想出了一个在保证四年制大学毕业生的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招收更多的中学 毕业生进入大学学习的办法,于1892年首创把芝加哥大学分成为二级学院:大学一、二年级称作基础学院 ,三、四年级称作大学学院。后来又分别改称作初级学院和高级学院。这种办法很快为其他一些公、私立院校 所仿效。

④发展了各种各样的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最早也是以私立职业学校的形式进行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难登“大雅之堂”。人们的心目中,私立职业学校更多地属于“职业”,而较少地属于 “学校”。因此,直到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即使开放如美国也不把私立职业学校的学生归到大学生队伍中 去,不承认其具备申请政府设立之发给高等院校的学生的各种奖、助学金及贷款的资格。随着社会职业结构的 变化与内容的更新,私立职业学校的社会价值越来越明显。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高等教育法案,1972 年又颁发了这个法案的修正案,正式允许这类学校的学生申请政府的有关资助与贷款。至此,私立职业学校终 于被看成是高等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并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⑤创办了科学园区。科学园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一项新生事物,最早创办于美国。40年代末,斯坦福大学教授特曼(Terman)为创办斯坦福工业园(Stanford Industrial Pa rk)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美国东部更以哈佛与麻省理工学院为重点,形成了波士顿科研中心。如今,这一 创举已经逐渐为世界许多国家所仿效。

除了上述在世界高教发展史上所作出的具有深远影响的卓越贡献外,私立高等教育对许多国家与地区的高等教育以及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都发挥了或正在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诸如,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筹措了 大量的来自民间的资金,减轻了国家的经费负担;在很大程度上坚持了学术自由与办学自主性,促进了科学文 化的健康发展;产生并发展了一批具有国内外一流水平的大学;保证了高等教育从少数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乃 至普及化阶段的成功过渡;为经济部门尤其是中小企业输送了大量适用人才;较好地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多 种服务功能的需求等等。

综上可见,私立高等教育虽然有其消极作用,但是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曾作出过巨大贡献,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也发挥着积极作用。下面我们以美国和日本这两个私立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为例,来具体分析一下私 立高等教育是如何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

美国和日本是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两个经济大国,在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方面均获得了其他许多国家难以企及的成功。在高等教育水平的发展方面,美国已同欧洲具有优秀高等教育传统的国家不相上下,日本 也正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美、日之所以能够后来居上,实与这两个国家私立高等教育的成熟发达有极大关 系。不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日本,为数甚多的私立高等学校均与公立高等学校相辅相成,共同承担起为经济、社 会发展服务的历史使命。当然,两国的历史背景不同,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也不一样。因此,在科技与经济发 展的不同时期,两国公、私立高等教育所突出扮演的角色又是大不相同的,在19世纪下半叶,美国的私立高 等教育已打下了相当基础。当时私立大学发展的主要倾向受欧洲名牌大学之重视学术水平的传统的影响,注重 于学术研究与科学实验。由于坚持自己选定的目标,敢于与公立大学重术轻学的风气相抗衡,哈佛、哥伦比亚 、斯坦福等一批私立大学终于建成了世界第一流的高等学府,对美国文化与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同时 也使得美国的公立高等教育可以腾出身来,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培养工农业生产发展所急需的专业技术 人才,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日本的情况与美国有很大不同。19世纪下半叶,日本的资 本主义基础还相当薄弱,因此,开始时日本采取了主要由国家兴办高等教育的政策。1880年,明治政府就 把48.99%的文教经费拨给东京大学。而日本的私立高等学校却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惨淡经营,在公立高 等学校所无能为力或不愿过多涉足的领域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毕业生成为私营企业工作人员的主要来源。 私立高等教育的成长壮大使得日本整个高等教育在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满足了国家进 一步工业化的要求。本世纪60年代以来,美、日两国的现代化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迅速,需要大量的高级技 术人员,这使得两国的两年制高等学校大量涌现。在美国及时办起了1000多所社区学院,绝大多数为州立 ,只有2%左右属于私立。而美国的私立高等学校仍主要集中在4年制综合大学和各种学院这一基本类型上。 日本的情况则刚好相反,主要是由私立高等教育来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大约有90%的女子大学和8 5%的短期大学是私立的。

以上说明,像美国与日本这样大规模发展私立高等教育,非但不会与公立高等教育发生冲突或互相牵扯,形成低水平重复办学的局面,从而造成极大的浪费,降低整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水平与效益;相反,却更有助于 两国分别不同情况,从不同的侧面去充分发挥私立高等教育之独立自主、灵活机动,和公立高等教育之目标专 注、步伐整齐的优势,长短配合,互为补充,更好地满足现代化生产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篇2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制度改革 素质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我们也要反思就业制度改革带来的诸多问题。现有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经济社会发展也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如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的实施给了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更大的空间,但自的扩大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待业现象严重,毕业生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与现实需求的错位,等等,这就要求就业制度的改革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1]。

一、对我国高校就业制度的理性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社会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与完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首先,这种就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扩大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选择范围。对于毕业生来说,为了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找到理想的就业单位,不得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使自己在竞争中更加具有优势。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为了选择到适合的人才,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从而更好地吸引人才。对于高校来说,为了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声誉,获得更多的资源,就必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制度的改革同时激活了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校三方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其次,这种就业制度推动了高等教育各环节的改革。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引起就业制度的改革,就业制度的改革也必然引起高校内部各项运行机制的改革,如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后勤管理,以及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等。随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受社会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就业越来越成为影响高校的办学思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关键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业制度的改革全面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2]。

二、就业制度改革对高等教育的导向作用

高校毕业生就业走向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必然。由于市场竞争机制作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优胜劣汰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当毕业生个体素质符合社会需要时,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择业就比较容易。相反,当学生个体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要求时,就业相对比较困难。大学生就业对高等教育具有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就业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

高校就业制度改革,大大调动了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积极性,通过供需关系和双向选择过程,社会发展对学生素质的要求,由用人单位直接向学生体现。近年来,校园兴起的辅修热、外语热、计算机热,以及学生注重基础文明养成和主动要求承担为集体服务的社会工作,以达到锻炼自身组织活动能力,增强合作精神的目的等,就是就业制度改革带来的积极效应。在一些高校教学改革中,学生踊跃参加教改讨论,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导向的作用。对于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和就业的竞争,大学生从自身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要出发,对教学改革给予了更积极的关注和参与,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全面成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2.就业对学校教学改革的导向作用

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大促进了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专业设置、教学要求、教学质量,都将把学生的就业情况迅速反馈给学校,促使学校的教学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就业需要。学生就业不但是学生关心的问题,而且是学校关注的重要问题。社会欢迎什么样的大学生,如何提高人才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就业成了学校教学改革的催化剂,是检验教学改革的信号灯,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高人才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3]。

三、利用就业的导向作用,强化学生素质教育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越来越宽广的择业机会,但双向选择使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全面。概括起来,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有丰富而扎实的专业组织、独立的工作能力、一定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好、身心健康等。为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强化学生素质教育中必须着重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拓宽专业口径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有宽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基础。新的科技成果往往是多种专业、多种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结果,所以,在大学教育阶段,我们应该拓宽口径培养学生,不应过早地把兴趣和精神集中到某一个狭窄的专业领域,而应该注意拓宽知识面,打下扎实的基础。对学生要强调两点:一是自觉;二是重视人文知识。自觉就是学生能真正认识到拓宽知识面的重要性,因而能自觉要求自己对各种知识有广泛的兴趣和求知欲,学校和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并正确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

2.重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学生在校学习是为了获取知识,学习知识是为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铺垫的。学校单纯地传授知识显然是不够的,还要强调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对学生来说,学习和掌握知识是基础,经过转化才能成为能力。在当代,任何新的科技成果的取得都需要许多人的通力合作,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种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概括以上所述,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3.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对教育来说,大学毕业绝不是学习的结束,大学阶段是基础教育,学生在毕业时,尚不具备独立担当工作的能力,还应接受几年的实践教育,然后进入继续教育阶段,一直要学到老。教育是终身教育,所以学习必定是终身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当前,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强调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合理的知识结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树立和加强创新意识。

4.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谈不上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学校应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部分学生在就业择业上功利思想严重,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是其今后的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针对毕业生普遍存在的理想信念问题,学校可组织有经验的德育教师开设专题讲座或聘请知名的专家学者做形势报告等,力求将政治理论教育转化为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并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信念。

总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严峻性、复杂性、长期性特点,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作,机遇与压力同在,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就业机制,大力推进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等。只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建立起联动默契的配合机制,就一定能够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这对于进一步优化就业环境,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蔡文伯,马杰.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30年的回顾与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09,(8).

篇3

>>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汉语国际推广的作用 国际PEN项目对中国听障人高等教育发展的解读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探析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海外经历办学模式探讨 论教师在高等教育中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浅析

论实践教学对高等教育的作用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分析 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分析 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态势及其演变:对2001―2010年SSCI论文的计量分析 家庭背景对学生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 高等教育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育民间组织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作用及启示 人口因素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分析 MOOC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分析 地区差异对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分析 本土生国际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 学生接受跨境高等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6-04-22.

[2]Enterprise Ireland. About Us[EB/OL]. , 2016-04-22.

篇4

既然大学语文教育在当下高校有着十分突出的存在的必要性,那么具象而言,在国家提倡大力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当下,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得以具体体现:第一,能够充分发挥其语言工具性的特点,锻炼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听说能力、阅读和写作能力。语言是具备一定的工具性价值的,这体现在大众通过语言可以进行交流、思考以及阅读信息等方面。因此,我们说大学语文教育开展的好坏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和撰写论文等方面能力,使学生处于一种“语言功能性无知”的被动境地,进而间接影响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使他们不能很好理解和消化专科课程当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比如一些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如果学生的写作能力欠缺,将无法形成表达准确、简洁,逻辑性强的科学论著,那么这些人的研究成果就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来,科研的实效就会鲜为人知或不被人理解,无法真正把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和服务人民生活;而针对人文科学研究而言,不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可能无法形成科学性强、主旨明确的调查报告或简报,这样也无法把学生对于社会的观察和分析流畅准确地汇报给社会大众。因此,我们说大学语文课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指导学生加强叙事议理和谋篇布局等写作基本功训练,促使他们做到所学有所用,切实提升语言文字表达水平。第二,能够充分发挥其语言审美性的特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大学生的鉴赏水平。大学语文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功能是帮助学生提高审美品位和鉴赏水平,通过教育的开展,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具备分析和品评文学作品的基础能力,提高学生把握文章总体结构的统摄能力,延伸学生认识周围环境的想象能力和增强学生感同身受的情绪迁移、体验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欣赏艺术,欣赏美。第三,能充分发挥其语言人文性的特点,完善学生对社会、历史、国家和民族的认知,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匡正明曾倡导,大学语文课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铸造“中国人为人的道德”(鲁迅语)、培养改革人才,激发爱国热情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3]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通过大学语文教育,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本国和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可以通过课文的讲授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了解历史,理解生活,认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大学语文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悟古代优秀作家和文人对人性中积极因子,比如正义以及善良的追求,对人性中丑恶因子,比如虚伪以及丑恶的鞭挞,最终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感染、情操受到熏陶。

二、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育人功能解读

大学语文是通才教育的基础,它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诸多方面有着其他课程难以代替的功能。[4]从教化育人的角度来说,帮助学生完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是大学语文教育的主要职责。大学语文不同于国文,它除却具备知识传授性这个特点,还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的特点。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大学语文起到的作用应该是强调这三个方面,以培养应用写作能力为主要工作,以提高文学素养、审美修养为重点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最终达到传承民族文化、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具体来说,一是可以考虑通过精选教学内容,选择贴近时代,贴近青年人需求,提倡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作品(比如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和影视文化作品等)进入课程教学,在兼顾内容性和系统性的同时,进行一定的价值引导,帮助学生塑造自我,认识社会;其次,还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倡多多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声形并茂的课件,完成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实效性;第三,优化教学设计,从思路入手,围绕国家规划和指导意见订立科学合理的大学语文教学目标,重新审视课程,创新授课教材,完善教学模式和体系,提高授课专业教师素养,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等。

三、结论

篇5

关键词:图书馆;成人高教;发展

成人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经济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图书馆历来就被认为“知识的殿堂”“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

一、更新观念,充分挖掘图书馆的服务教育职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要求得生存和发展,要得到社会认可,必须认真“以人为本,服务第一”的教育概念,树立服务理念,一切工作为师生和教学科研服务。图书馆作为高等院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其宗旨就是服务于读者,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服务教育职能也随之突出。高校图书馆不仅是传播知识,学习知识和信息交流的场所,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综合能力培养的基地,需要图书馆系统按照主动、快速、定向、标准的提供信息精品和系列化服务,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努力学习的基本能力。传统图书馆的利用教育,由于传统馆藏的限制,其提供的内容偏重于文献方面的知识,计算机的信息检索数据库也是其中的一项,但没有成人教育的重点。但是,今天信息技术的飞速变化使得图书馆所处的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读者对信息知识的渴望,将使图书馆的教育服务职能在时代的潮流中显示出更重要的意义。这时的教育服务方式将以信息知识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这种服务机能的突显,无疑是为了读者更好地适应这个信息社会的到来,更充分地掌握信息来获取社会生存的技能而存在的。因此,能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教育职能就是图书馆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所以培养读者的信息知识能力就是图书馆服务革新的重要举措之一,它将远远超越传统图书馆所给予读者的传统服务。

二、图书馆应积极为成人教育服务

(一)为成教学员服务可促进素质教育

成人学员虽然来校学习时间短,但他们的学习生活都受学校管理,是高校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证明,成人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事业和科学技能的发展,图书馆在成人教育教学任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成人教育学员提供服务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之一。

现有的成人学员大多是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一般来说,掌握的知识面窄,知识结构不合理,身体素质和教育能力较低,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图书馆中藏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具有全面性、专业性、实用性、知识性等特点,这对学员进行教育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图书馆通过积极为成人教育学员提供学术,引导学员正确利用图书馆,可以使他们快速更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为成教学员服务,可以提高藏书利用率

图书馆中的藏书、报纸、期刊等是人类知识存在和保留的主要形式,是人类知识的宝贵资源,传播区域越宽。转化为推动人类发展的生产力越大,它的价值就越高。图书馆要积极为成人教育服务,充分利用藏书,这样可以体现藏书存在的价值,体现现代图书馆的服务教育职能。

(三)为成教学院服务可以增强他们的自学能力

成人学院在校学习时间短,自学时间多,图书馆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学习,消化吸收所学课程的参考资料,这是非常重要的。有时他们在工作中遇到许多实际问题,要通过理论知识来解决。图书馆藏有丰富的文献资料,有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如果成人教育学院带着问题到图书馆寻求解决的方法,一定会得到满意的答复。

终身教育是21世纪世界各国教育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图书馆是培养读者独立学习能力的场所,是终身受益的地方,成人教育学员学会充分、高效率利用图书馆可以提高他们在以后找工作、学习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图书馆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一)图书馆的工作是知识创新的重要环节

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的要求不仅在于广博,还需要有知识创新能力,知识创新才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造就知识创新需要一个由相互机构和组织共同构成的网络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的搜集、整理、存储和传播的重要基地,成为知识创新的重要环节。从知识创新和利用的全过程看。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创新需要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应该基于扎实的知识背景。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任何新的信息或资料都难以带来成效,图书馆的经典文献无疑是创新的必要背景。其次,图书馆不仅是知识和信息的存储地,而且在知识的扩散和转移中,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知识只有在经济传播和扩散后,方能更具有效用。因此,图书馆是知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可以看出,图书馆位于知识创新体系的首尾两端。成人教育是学习者在工作实践一段时间以后,由于社会需要而自觉接受的就业后再教育。那么这些学习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希望通过学习能够帮助他们在工作、实践方面得以提高,因此都离不开创新,当然也离不开图书馆丰富知识的提供。

(二)图书馆能够使成人教育的过程得以顺利地开展

成人教育较之传统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学习者的自我学习,而这个特点在图书馆中能够得以更好实现。因为传统学校教育中,教学的中心地位不可否认,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被动的一方,教师和学生在数量上是一对多的关系,学生离开教室的可能性会受到限制,都是在确立和强化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在图书馆里,学生在遵循图书馆基本规范的前提下,与图书馆资源的关系是一种主动和工具之间的关系。读者之间共同构成一种氛围,每个人在其中都拥有完全平等的身份,并且都可以任意选择进入还是退出,不受限制。对于学员来说,教师在课堂上所提供的知识、信息、方法等构成了一个重要的领域,这一领域固然构成了学生继续向未知领域探索和思考的业务基础,同时对学生也制定范围,能打破这种范围之一就是利用图书馆资源。因为图书馆资源凝结着人类最杰出的智慧资源,提供了一种最好的、最权威的力量。

图书馆具有学习者可以自主支配学习时间,支配学习内容的特点,为学习者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以及个性的培养提供了自由空间。图书馆甚至比课堂更能激发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提高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而这些正是成人教育中学习者更为需要的。

篇6

关键词:试题库;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考试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它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水平、学习状态、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激发学生创造力,调整教学策略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由于高等教育考核方式的特殊性,如何充分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本文提出了建立试题库的方法,以期推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试题库在高等教育中建立的必要性

普通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社会活动。高等教育不像中等教学,全国学生的学习课程都是一致的,中等教育受到国家课程设置的统一规定与约束,因此,可以通过全国统一高考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质量。而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细分化教育,国家赋予了高校极大的办学自,往往由老师自主出题,自主考试,而学历文0凭的发放也赋予了学校,这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活力,促进科研的有效发展。但同时,也滋生了考试腐败现象,老师为了自身考评合格或出于某种私利,划重点、泄答案等情况不时发生。

考试,本应该是一种严格的知识水平鉴定方法,通过书面、口头提问或实际操作等方式,考查参试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正常的考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考试成绩的评价不仅可以督促学生提升学习意识、增加学习动力,还能促进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改善教学方法。但现有的高校考试模式,却无法做到这一点,从授课、命题、出卷、阅卷、登成绩,全部由任课老师一手完成。而高校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往往又会对老师所带班级的成绩合格率进行考核,于是老师为了让自己所带班级的成绩合格率达到相应规定,在考前大范围地划重点,甚至不惜泄露答案,以期获得考评合格。这样一来,学习风气大幅下滑,学生在平时不喜学习,就等着考前划重点、弄答案,对所学专业知识一知半解。这也直接影响了后续的就业问题。

而试题库的建立,则将在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授课教师只负责按照制定的教学大纲对课程的授课,不参于对该课程试卷的命题,命题出卷的教师不管学生的状态如何,只负责根据大纲的要求出卷,考试时,统一从试题库随机调用试题,任课老师无法获知考试题目,就会从日常学习上不断督促学生,并不断研究如何才能提高课程教学技能,使学生愿听、易懂。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大幅提高。

二、高等教育试题库建立的内涵

1、建立高等教育试题库的有效性

试题库,是一种按照不同的学科门类以及其内在联系,将不同的试题分门别类地汇集起来,为特定学科知识和技能测试提供备选试题的一种系统资源。为了保证这些试题有效性,建立者需要组织大量的被试样本,进行抽样测试,对试题参数标注的有效性进行校正。

2、建立高等教育试题库的动态性

考试题库必须是动态的,这是因为,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各门学科都在发展变化,有些学科的时效性非常强,短短半年,甚至一个月,原有的学科知识就已经落伍,所以各科试题库应不断更新,要不断删除过期试题、添加新的试题,;另一方面,考生水平也在不断变化,这样试题参数以及所考核的能力层次也会有所变化;再一方面,教育方式的变革也可能对试题的内容、方式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如在试题中是否考虑了社会应用的层面等等问题,这都要求试题库的建立必须是动态的。

3、建立高等教育试题库的科学性

根据国家《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定义,试题库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个学科题目的集合,它是严格遵循教育测量理论,在精确的数学模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测量工具。试题库并不是简单地将某一科目的练习题或考试题做简单地收集存入计算机,这种作法,充其量只是一个习题集,是题目堆积的仓库,并不是试题库。建立者需要一一检测试题之间的相似性,严格把控每个试题的难易程度,严格执行平衡调用的基本原则。

三、高等教育试题库建立的保障

1、计算机系统保障

完整意义上的试题库,除了具有录入存储试题的功能外,还应具备查询功能、智能组卷、分析反馈等功能。它就相当于一个数据库,可以从里面调用,完善。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然后确定试题的属性指标以及试题的组成结构。这没有一个完善的计算机开发系统,是无法完成的。

2、人员保障

为了实现对每道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评定,对试题的难度系数、应知应会和分值等级等试题属性进行详细的界定;同时对试题的文字表述、应用意义、答案的正确性和客观性进行严格评定;另外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试题库的试题整体分布的合理性、客观性、难度系数和可信度进行科学的分析。一个相对完整的基于经典测量理论的题库系统需要成千上万道试题,编写和测试这些试题的工作量极大,需要大量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参与。在后期的使用中,为维护试题库的动态性,也需要不断阻止教师、专家进行试题库的会诊与修订。

3、制度保障

试题库完成后往往交到一个部门统一管理,部门如果没有自主维护试题库的权力,新试题无法录人,陈旧试题无法删除,这样的试题库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逐渐老化、失去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瑛。对高校统计学试题库改革的建议[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3)

篇7

一、图书馆在高职艺术教育中的地位

在当代社会中,图书馆的职能是通过信息传递和文献服务来达到培养人和教育人的目的,它汇集了几千年人类文明的精华和当今世界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在这里,学生获取的知识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他们不仅可以查阅本专业文献,而且可以涉猎其它领域的知识,从而达到优化知识结构,陶冶情操,提高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而这与高职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完全契合的。特别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更是为高职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助推器,使得图书馆在高素质艺术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尤为突出。

二、图书馆在高职艺术教育中的重要的作用

(一)图书馆教育是传统教育模式的有效补充

高职艺术教育主要是由课堂教育、实践教育和图书馆教育三部分组成。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是高职艺术院校学生获取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素养的主要阵地。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艺术新流派、新思潮不断涌现,艺术表现手段花样翻新,艺术创新要求日益凸显,这使得传统的课堂授课和实习实训模式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因此,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便愈加突出。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使得图书馆教育地位日渐上升。在这里,不同载体的艺术类文献资源,可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直观的前沿信息。因此,图书馆教育形式较之传统教学模式,更具主动性和灵活性。

(二)图书馆是大学生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中心

高职艺术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和修养。而图书馆藏书内容广泛,在这里,学生可以汲取人类优秀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成果,而这些知识在课堂上是学不到的。因此说,图书馆教育有效地克服了艺术院校文理分割的弊端,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而这些对于其专业素养的提高也会大有裨益的。

(三)图书馆是对艺术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阵地

当代艺术生由于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表现日益突出,不少学生信仰缺失,价值观错位。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几节思想政治课是远远不够的,对其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图书馆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这里,通过阅读时政类图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国情、民情和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从而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而阅读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增强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自觉摒弃不良思想的侵袭,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图书馆对艺术生的德育教化作用还表现在其浓厚的人文环境中。弘扬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是图书馆必须体现的基本理念,作为艺术生课余活动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对其的德育教化是潜移默化的,它渗透在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比如,图书馆安静、整洁、清新雅致的环境所营造出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养成遵纪守法,自律谦和的良好品格,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美的向往。

(四)图书馆是艺术生提高创新能力的培训中心

艺术需要创新,而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家的创新能力是艺术创新的基本条件。创新教育以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自主性和个性化是创造性的基石,没有这两点就不可能有创造性。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和服务项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确保学生对知识的自由存取。同时,图书馆文、史、哲等学科知识,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图书馆开展高职艺术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为了有力地配合高职艺术教育教学,切实使图书馆起到重要支柱的作用,图书馆工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调整图书馆藏书结构,优化馆藏建设

高职艺术院校图书馆在馆藏建设上要突出一个“艺”字,即在文献采购上,要紧贴专业教学,有针对性地加大艺术类图书的购置比重,将最前沿、最尖端的艺术类文献资源引入馆中。为做到这一点,学院可成立由图书馆工作人员、各专业系部教学负责人及学生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就学院所设艺术专业进行分析论证,确定每个专业每学期所需文献的种类及具体内容,从而为文献资料采购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在突出馆藏特色的同时,还要统筹兼顾,科学分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文献比例,将那些格紧扣社会热点,思想性、可读性俱佳的优秀图书推介给学生。同时,还要加大电子出版物的采购力度,发挥其方便快捷、存储量大的优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以上举措将极大改变原来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养的偏差。

(二)作好宣传、教育、引导工作,真正将他们吸引到“第二课堂”中来

具体措施有:1)通过新生入馆教育,使其初步了解图书馆概况。2)分析学生阅读倾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图书推介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如举办人文社科知识有奖竞赛、开展书评征文活动、举办名家名作欣赏讲座,召开新书信息会,等等。3)在广大学生中开展信息道德教育,使其掌握信息社会的基本规范,尊重他人知识产权。4)开设文献检索讲座,培养学生信息检索处理和利用能力,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图书馆,培养其终身使用图书馆的好习惯。

(三)加快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逐步向数字图书馆过渡

篇8

【关键词】城镇化 高等职业教育 战略 对策

一、引言

我国在十二五期间,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完善布局和形态的情况下,还需要持续不断的提升我国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要想加强城镇化的进程,就必须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发展进行研究,从而培养出现代城市建设所需的各种人才。

二、高等职业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定位

1、农村劳力向城镇化转移的桥梁和纽带。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不足和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和阻碍了城镇化的进程。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肩负着城镇就业和产业结构优化使命,要不断的给劳动力提供各种受教育的机会,更好的提高他们的素质和各项技能,亩来更好的实现就业、择业和创业,让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更加科学合理,为城镇化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促进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平台和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将转移的劳动力获取相应的专业技能,要通过接受教育和培训,从而来获取谋生的能力。而通过工作方式的转变、思维及其价值观方面的变化,都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肩负起城镇人们的培训和教育认为,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从而确保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3、高技能和高水平劳动力提供者。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初级和中级方面的技能人才所占比例很高,高技能方面的人才依然很紧缺。在城镇化进程中,通过高等职业教育,能够改变这种现状,不断满足经济结构的需求和产品转型,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和综合型人才,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4、补充和保障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高等职业教育,能够有效的引导农民,很好的将农村劳动力进行合理的转化,促使劳动力转移有序进行。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培训,能够提高他们适应和生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强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可供我们使用的优势资源,有效提高我国城镇化的竞争力。

三、加强城镇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战略规划对策

1、转变传统落后观念,通过宣传引导,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处在一个边缘化的地位,虽然在过去的几年内,政府和社会逐渐的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对于城镇化的巨大推动作用,但是在相应的政策制定和宣传引导方面,依然不够重视。因此,政府要制定出科学完善的财税和相关产业政策,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法案,通过宣传和引导,让广大人们深刻认识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来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据。

2、加大投入,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能力。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投入方面,与普通高校相比,投入明显不足。在国外,很多高等职业院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很多学校依然是采用传统落后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主要是学习相关知识理论,而对于实践这一块,则是由于资金欠缺,造成了实验室和培训基地远远无法跟上当前社会的需求。我国政府要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来不断的鼓励和吸引相关的企业、团体等参与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中来,从而来最大限度的满足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3、校企结合,实施项目教学和就业教育的新模式。对于当前不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让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具有一定的自。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够不断的根据国家和当地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定位,进而来快速的调整专业方向和相关课程。不断的通过订单式的培养模式进行人才培养,让政府、家长、社区、学生等都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要切实的做到满足市场的需求,通过就业市场来决定所学专业及其课程,从而与城镇化的进程保持一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设置相关的任务和项目载体来进行教学,坚持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将职业教育切实的变成就业教育。

4、构建科学完善的高职教育体系。虽然我国的高职教育体系已经逐渐建成,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由农民变为市民,致使所需的技能和教育培训处于缺位的状态,缺乏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不能满足他们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需求。政府很有必要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要从资金、制度和政策等多方面进行考虑,不断的完善城镇化进程中的高等职业教育,针对乡镇传统的农技站,当地各级政府要加强重视,通过拨付财政资金,来提高相关科技人员的收入,激励他们将真正的科学技术送到农民手中。通过当地政府部门牵头,将城市中的大学,如农业类学校,定期开展各种技能培训班,通过政府进行资金补贴,形成一套完整的、全方位的教育体系,让农村中剩余劳动力也获得相应的技能,从而来更好的适应城镇化进程。

四、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要想很好的促进城镇化的进程,就必然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要充分的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不断的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构建科学、合理和完善的高职教育体系,从而来促进城镇化进程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标胜; 戈雪梅;高等职业教育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战略作用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06).)

[2]曾家,王娜.城镇化进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定位、动力与改革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14,(06).

篇9

【关键词】高等学校;小学教育

作为高等教育的奠基工程,新生入学教育一直是国内外高校关注的热点课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学生身心特点的快速发展变化,在我国高等教育向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下,这也成为学生管理工作中一个需要持续跟进的重要课题。

一、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入学教育工作

(一)应用型高等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

一方面,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使得社会对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和细化,这就要求教育不仅要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更要培养应用实用型人才。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广大民众有能力也有需求接受高等教育。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和高等学校的功能分化。一种兼有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特点的新类型大学――应用型高等学校便应运而生,并且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新形势下,入学教育面临新的课题

作为高等教育的第一堂课,应用型高校的入学教育不仅要解决传统入学教育要解决的任务,也面临一些新的课题。在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冲击下的90后独生子女带着对传统综合性大学的认知走进应用型高等学校时,如何把握好教育对象的新变化和新期待,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科学有效地开展入学教育,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实现生活自理、角色转变以快速适应大学生活是一个需要系统研究、深入探索的课题。

三、做好入学教育工作的关键

(一)要准确把握入学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入学教育是指高校依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规律,遵照国家教育目标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生活、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一些列旨在帮助大学新生有效适应大学生活的教育活动,既是一种适应性教育,也是一种养成教育,既具有引导性又具有渐进性。

(二)要充分认识入学教育的主要功能和重要意义

入学教育既承担着解决新生如何有效适应大学生活的显,也承担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与健全人格的隐形功能;既承担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宏观功能,也承担着疏导和调节学生具体问题的微观功能;既承担着引领思想、陶冶情操的德育功能,也承担着提升综合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辅助功能。高等学校的入学教育是引导大学新生深入了解学校、快速认识高等教育和大学生活特点、准确把握所学专业及其发展趋向,以帮助大学新生有效实现角色转变、快速适应大学生活的通识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是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作,是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切入点,是大学新生大学生涯的起点和基石,对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具有导航性和基础性作用。其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影响着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关于学风与校风的形成,对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高校的教育质量乃至整个社会的人才供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要明确入学教育的主要思路

在突破传统入学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内容空洞、形式单一、时间不当等不足的基础上,面对新媒体时代“90后”新生的具体特征,积极推进入学教育改革。在内容上避免空洞单一,健全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在方向上弱化制度宣讲,强化思想引领与精神鼓舞;在形式上突破呆板说教,加强形式创新与载体创新;通过提升入学教育质量为成功实施大学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要架构入学教育的课程体系

在实践中逐步明确入学教育“教什么”这一基础问题,并遵循入学教育的时效性,从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入手,从修正心理认知出发,形成以快速适应大学生活、有效实现认知与角色转变、合理规划大学生涯为三大核心,内容涵盖军事训练、校史校情、理想信念教育、三观教育、培养正确的大学观、专业认知、学会学习、心理健康、生活管理、校园文化、党团辅导、职业生涯规划、生活生存技能训练、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学会理财、驾驭网络、人际沟通以及班级组建等各方面,时间贯穿整个新学期的课程体系。

(五)要摸索实践立体化的教育模式。

在教育内容上要实现从生活到学习、从日常行为到心理认知、从外在环境到理想信念、从学生个体引导到班级组建的拓展和延伸。在教育内容的组织上要实现结构化、体系化建设,在教育方式上要突破传统的单一说教形式,而是根据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灵活选择实地参观、主题班会、专家讲座、演讲辩论等各种方式展开,还可以引入了团队心理辅导、拓展训练等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实施主体也要从辅导员等基层学管人员拓展到学院领导、专家学者、团学干部、优秀校友以及社会人士等各层面,最终形成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格局。

三、做好入学教育工作要把握好“四性”原则

1、科学性。在确保教育内容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基础上,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科学原则,是有效开展入学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2、规范性。入学教育既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质量的需求,服从于高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又要服务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成长成才,服从于学生的身心特点,其实施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有系统地展开。

3、特色性。入学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既要充分尊重当下学生具体的身心特点,又要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并能够被学生愉悦地接受,真正做到既与时俱进又特色鲜明。

4、时效性。入学教育不是一触而就的简单过程,而是一个具有时效性、结构性的渐进的过程,其实施要充分尊重新生入校后的心理变化过程而有逻辑、有层次地相继展开,逐步深入。

四、构建入学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长效机制

在具体实践中还应该摸索建立入学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长效机制,与时俱进地做好项目的推广与跟进。

1、通过实践总结、对外学习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整合教育内容、优化教育结构,力争实现内容模块化,提升系统性;方式多样化,增强吸引力;活动项目化,强化执行力;主体全员化,形成聚合力;载体多元化,扩大覆盖面;作用长效化,保持影响力;最终形成科学、系统的教育体系。

2、强化入学教育的队伍建设,加强入学教育的实施与执行;针对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细化入学教育的教学计划以及教案、课件。

3、加强入学教育过程殊案例的收集与整理工作,逐步健全入学教育案例库。

4、摸索入学教育的考核与评价模式,弥补以往入学教育只有过程没有结果的不足,也为入学教育的效果考核提供有效参考。

5、针对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学生身心特点更加个性化的现实,与时俱进地做好跟进和创新。

参考文献:

篇10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既是职业教育又是高等教育,随着我国对外语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这一领域,英语教育也就成为一个重要且必要的组成部分。 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立足高职教育的实际而设计,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有着积极的反拨作用。本文针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方向和定位的分析,结合当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力图以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对英语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为切入点,来论述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具体措施,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水平和效率。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入世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社会对英语人才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高职高专英语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对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即:高职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并强调在教学中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本着这一原则,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便孕育而生,并迅速成为衡量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英语水平的一个较为统一的尺度。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育的现状

1.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对象层次不一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个方面的发展,我国高等专科与高等职业教育也相应的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部分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相当一些中专学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与此同时,由于连年大幅度扩招,普通专科层次高校生源入学水平逐年下降,因为高职院校本身的特殊性,高职高专学生的来源和英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有两种:一是经过正式的高考录取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往往都是重点高校和普通本科院校招录后所剩,包括英语在内的综合成绩相对落后,他们虽然经过三年高中的英语学习,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和知识,但整体水平不高,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要求。另一种是参加高职升学考试,从中专、技校、职业中学升入高职高专的学生,俗称“三校生”。这部分学生虽然在中专、技校、职业高中阶段也学过三年英语,但英语基础非常差,因此对学习英语极不感兴趣或感到很吃力。

2.现有的高职英语教材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目前的高职学生因为英语水平差异悬殊,所以对教材的要求也不同。而且,目前针对高职高专的英语教材有十几种之多,有些教材的词汇、课文、课后习题、讲解的语法点、写作内容以及翻译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改进。教材的应用对象主要是学生,只有学生认可的教材才应该是合适的教材。教材的质量和对学生的合适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效果的好坏。因此,面对高职教育的突飞猛进,给不同层次的高职学生提供质量高又合适的教材很值得重视。

3.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手段落后

高职学生有着自身的特点,英语教学不能一种模式。可目前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多沿用“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并且,在当今提倡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情况下,我校的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课还处于黑板、粉笔加录音机的传统模式中,也就是说,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师沿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语言实践的权利和机会,抑制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英语学习处于枯燥的讲解和被动的应试当中,从而使语言应用性、交际性的本质特征无法得到实现,这种费时却低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

三、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出题原则和评分标准

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从五个方面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及在涉外业务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包括听力理解(15%),考查学生的基本的听力辨解能力,以对话、短文的形式呈现;词汇和语法(15%),测试学生的句法结构、词汇及词形的变化;阅读理解(35%),用一般性和应用性的语篇全面测试学生的语言理解力;英译汉(20%),以段落和句子的形式测试学生的基本翻译能力;写作或汉译英(15%)主要为应用性的摘要、通告、信函、简历表、申请书等。综观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设计,不难看出,该测试重在考查学生的基本语言应用能力,培养日常交际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强化语篇意识,提高综合应用语言的实践能力。 

四、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

1.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定位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的规定:“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的要求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业务的日常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打下基础。”本着这一要求,各高职高专院校都在实行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以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增强职业教育的活力和适应性。英语教学和其它课程一样,从高职教育的思想理念和发展趋势来看,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的定位显得必要而又急切。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他们既懂专业应用又会操作。针对这一目标,英语教学应当把“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能力”作为重点,根据高职生的实际,强调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运用的训练,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 

2.增强教学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多数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表现在他们对未来的迷茫,没有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而且对自己认识不清,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对学习英语失去信心。教学评估和测试是对教学过程的正确评价。对教学过程评价包括对教的评价和对学的评价。其中学生的成绩评估的方法和目标是教学评估的主体,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同时也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内容。目前,对高职英语教学的评价,多数院校采用的是“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 能力A/B级 考试”这把尺子。“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提高了社会对高职英语教学的认可和重视程度,推动了高职英语教育事业。同时,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动机:学生经过应试教育的洗礼,习惯了被动学习,喂一口,吃一口,缺乏主动性;进入高职院校后,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和方向,他们更是把惰性发挥到了极点。有了这类考试,他们才会更加注重平时的英语学习和思考,从而增强任课老师的教学自信心和主动性。

五、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以死记硬背式的听说法和语法翻译法为主,这种无意义的重复与操练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发展,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而言,更需要对知识的认知与重构。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也应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关涉外业务工作的能力。从注重知识转向了注重技能,因此,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从注重教师的教而转向注重学生的学,要优化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刺激他们的感官:视觉,听觉,感觉,知觉,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学,最终达到能力为本,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基本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当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改善高职英语教学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以资共同探讨。

1.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学生对学习英语的信心是达到英语教学目标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从互联网上下载各种英语资料,优化教学内容并利用互联网增强师生的教与学的互动。

②创造条件营造现实的和虚拟的英语教学环境,充分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专业特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文章背景,适当穿插一些生动的英语故事情节、幽默的英语笑话、国外的风土人情等的内容,使枯燥的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有活力,逐渐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③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开展各种英语交际活动,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例如:英语故事角色表演、英语日记讲述、英语园地、英语论坛、英语角等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进入到学习英语的状态,从而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稳定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

①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师必须定期到基层企业实习锻炼,熟悉其运作环节,索取最新的市场信息。同时,学院应鼓励英语教师去争取做外销员、商务师、导游、翻译等工作,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适应学校教学要求。

②对教师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思想素质,提高教师投身教学的自学性。

③学校也要抓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为教师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不断培养高素质英语教学人才;鼓励教师搞教研、科研;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引进高层次人才。为培养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现代人才打好“物质”基础。

总之,作为外语教师,重要的是要多促使学生多用英语交流,激发学生的英语兴, 使教师与学生保持同步,学生学习英语才会更加有激情,更加有兴趣。同时,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现状亟待探究和采取其对策,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强、技术能力硬的新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毛忠明.大学英语多种模式改革实验报告与分析.

[2]田玉梅.浅谈英语课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