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等教育知识点

篇1

【关键词】弹性学制;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方式;创新;变革

在知识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理念极大地推动了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备受关注,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我们要以弹性学制为突破口,利用弹性学制的突出优点,满足成人教育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并针对成人教育推行弹性学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和思考,从而更好地淡化成人高等教育的行政化,营造成人高等教育的学术自由氛围,提升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一、弹性学制的概念综述

所谓“弹性学制”主要是以学习者的自主选择课程作为框架,它以学习者的“学分绩点”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并且还要有导师的指导和辅助。弹性学制可以实现成人教育的“去行政化”,并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创设自由、平等、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它最大的特征及优势突出表现在“弹性”两字,它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从时间的层面而言,弹性是指学习年限的伸缩性特征。成人教育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学业进度的完成情况,在规定的学制之前即提前修完专业所需的学分,完成所修学分之后即可以申请提前毕业。当然,如果学生未能在规定的学制内修完专业所需的学分,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请延后毕业。(2)从空间层面而言,弹性是指学习者所学课程的多样化特征。成人教育的学习者可以在弹性学制的依托和支撑之下,选择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而教师的教学计划之中,对于不同课程的设置也应当有一定的比例要求,这些课程的比例设置通常为65%、25%、10%。其中:必修课程主要是学科基础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限选课程主要是指学习者的专业知识面的拓宽以及专业技能的提升;任选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不同兴趣的角度出发,通过任选课程的学习,可以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潜能,并在学科交叉的学习过程中,最大程度上延伸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于上述课程的学习,学生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操行合格,即可以申请毕业。

二、弹性学制在成人高等教育中推行的重大意义分析

(一)性学制是成人高等教育不断完善的必经之路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是指学习者由学校课堂教育向社会终身学习教育的途径,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自身的特征及规律。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显现出与时代相契合的重大意义,成人高等教育要以时展为契机、以学习型社会的全面构建为主旋律,追随国家政策和国内外教学发展趋势,在知识经济的信息化时代下,全面推行弹性学制,并放宽招生和入学年龄的限制,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分阶段完成学业。可见,在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下,传统的学年制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弹性学制将成为发展潮流和趋势。

(二)弹性学制可以最大程度上尊重学习者的个体独立性

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者要面临两大矛盾,即:工学矛盾、专业与工作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矛盾。这两大矛盾成为了学习者的内在问题,也是主要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面推行成人高等教育的弹性学制,以更好地尊重学习者的个体独立性。具体来说:(1)弹性学制可以较好地解决工学矛盾。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者要遭遇工作和学习时间的冲突性干扰,难以在工作和学习时间上实现有效的调和,因而经常出现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旷课的现象,而使学习者最终无法完成学业,无法获得毕业证书,而只能以结业证书敷衍了事。针对这一问题,弹性学制可以转变这一现象,它可以根据学习者个人工作情况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对自己的工作和成人高等教育学习情况做一个统筹规划,可以采用每学年减少学分进修、延长修习年限的方式,既能够保证自己工作任务的完成,又可以获得自己所修的学分,进而通过延长修习年限的方式,获得毕业证书。当然,资质聪颖的学习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利用充裕的学习时间,以提前达到修习学业的目标,提前获得毕业证书。(2)弹性学制可以较好地解决专业与工作岗位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学习者希冀通过成人高等教育的方式,获得工作能力的提升和工作岗位的进迁。然而,由于学习者存在工作变化流动较大的问题,会产生转专业的现实需求,而原有的学年制的学籍管理办法不允许学生转专业,造成了学习者工作岗位需求与专业不相契合的矛盾。而弹性学制则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学习者根据弹性学制的要求,只须完成所需专业的学分,即可以获得相应专业的毕业证书,这就使转专业的选择权转移到了学习者的身上,增加了学生的专业自主选择权,减少了学校的行政化,更好地实现学习者工作岗位专业需求与学习专业相吻合的目标。

(三)弹性学制可以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和统一性

目前的成人教育办学形式多样化,如:函授、夜大、脱产等,为了使这些多样化的成人教育办学形式有更好的教育过程监控和学习结果,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弹性学制则可以成为成人高等教育的标准化法规,尽管成人教育的办学形式多样化,然而,它们都以学分为学习计量单位,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监控和学习结果的审核,从而达到统一性。

三、以弹性学制为突破口的成人高等教育创新变革

(一)以弹性学制为突破口,变革教学管理制度

在推行成人高等教育的弹性学制条件下,要创新变革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制度,从制度上做好推行教育学分积累和转换机制的准备,明晰“学分银行”对不同类型成人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各类教育的纵向链接和横向的沟通。

(二)以弹性学制为突破口,创新变革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

原有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是以固定的W年作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的依据;而弹性学制的学分制则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制度和方式。因而,可以基于弹性学制模式,创建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弹性学制教学方式,并以导师制作为保障,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的创新变革。这种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方式可以使学习者的入学途径更为便捷、学习内容也更为自主,并且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实际工作和学历状况,实现自主的规划设计,从而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口瓶颈突破”、“课程瓶颈突破”、“学制瓶颈突破”和“时空瓶颈突破”。

(三)以弹性学制为突破点,实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变革

在推行弹性学制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的变革:

1、政策扶持。在推行弹性学制的过程中,学校要给予政策扶持,要允许学生在修习期间转换专业方向或课程,可以依照既定的流程办理相关的手续。还要允许学生免修免听,如果学生获得社会认可度较高的英语、计算机、专业技能证书时,学校可以允许学生免修或免听相应课程。另外,对于每学期的免修、免听课程的数量要有限制,通常来说不能超过两门。

2、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在弹性学制之下,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之下,自主选择学习课程。通常来说,在第一学期,只允许修读必修课程,随后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选修具有递进关系和连续关系的课程,不可以随意跳跃式的选择课程。

3、创建信息化、数字化的教学管理平台。弹性学制必会加大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量,为此,需要引入信息化、数字化的教学管理平台,内容要涵括招生管理、注册管理、选课管理、成绩考评管理、毕业管理等信息化平台。做好规范有序的招生和学籍管理、收费等工作。还要通过选课系统平台,公布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开课情况,避免学生盲目选课。并利用成绩管理平台和毕业管理系统,实现对学生的学分绩点有效管理和毕业审查等工作。

4、以弹性学制为突破口,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的考试变革

在推行弹性学制的前提下,还可以进行成人高等教育的考试变革,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实现:

(1)树立不同的教学目标。由于学习者的个人学习能力的差异性,要对同一课程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参考。

(2)推行不同的课程考核形式。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考核形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不同的形式。考试是采用百分制记分,考查是采用五等制的形式记录,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3)从严考核制度。弹性学制要以目标管理为终极目标,由于其教学过程灵活自由,伸缩性较大,因此,为了实现课程的考核要求,就需要推行从严考核制度,要建构课程试题库,确保教考分离,教师还要不断更新课程试题库的资源,使试卷的知识点具有全面覆盖性,同时具有层次性,可以使学生的成绩呈梯度排列。另外,学校还要适当增加考试的次数,避免所选课程的考试时间相冲突的状况。

5、以弹性学制为突破口,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籍变革

弹性学制对传统的学籍管理提出了变革要求,首先需要淡化年级和班级的概念界限,然后以此为前提,强化以学分作为唯一的学生管理的参考意识,实现对学生的注册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和毕业管理。另外,学校要以弹性学制模式为基础,转变学年制收费模式,采用学分制的收费模式,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享受弹性学制所带来的益处。

四、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分互认制框架及其运行机制创新

在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进程中,建立学分互认制度是推行弹性学制的重要途径,学分互认制度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学分累积和学分互认,更好地体现出弹性学制的自由性特征。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分互认制度的框架建构

1、学生档案系统

在成人高等教育的学分互认制度之中,学生的档案系统是硬件,具有支撑和协调的作用,它是整个体系的“中央处理器”,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入学、毕业、选课等情况,提出申请,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学生。同时,学分互认制度还具有导航和服务的功能,它是学校为学生提供服务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在学生档案系统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学分记录档案,重点记录学生的个人信息、在校学习信息、学分成绩信息、所选课程类型等,从而成为学生获得学历或资格证书的有力依据。同时,学校之间的学生档案还可以实现链接和联通,这样,可以实现对学生信息的查询,实现学生信息的共享。当然,这种连通并不是无限度的,它只提供学生的学分共享,而不提供学生的整个学籍信息的共享。这是为了学生的个人私密性的需要,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2、课程系统

在弹性学制的推行和实施下,以丰富多样的课程组合为特征的选课制度是核心和关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灵活地选择课程,从而顺利地实现学分评定和互认。选课中心可以确保学生选课的顺利进行,选课中心可以采用匿名的方法,避免学生因为学校名气的原因而盲目选课,并且还可以为学生提供选课指导,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和重复,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规划好未来的职业生涯和发展方向。

3、互认系统

学分互认是学分制的深化和更高层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互认处理中心是执行层,它主要是实现学生的学分互认,并换取学生的学历资格或证书。通过这个互认系统,可以使各个学校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也可以增强社会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认可度,在因材施教的前提下,全面推行成人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改革。

4、评估监督系统

这是对学生的学分互认制度的评估监督系统,具体由评估监督委员会负责执行。在建构学分互认制度的评估监督系统中,要建立科学合理、分层次的教育学分互认评估体系,面向社会公布评估监督的结果,从而增强成人高等教育学分互认制度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二)构建完善的学分互认制度的运行机制

1、实现学分互认制度的运行质量监控

要树立成人高等教育“以生为本、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充分发挥学分互认系统中四个子系统的管理功用,并注重各个系统和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统一,重视网络现代化技术的实践运用和开发,建构学分互认信息网络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2、实现学分互认制度的经费管理

弹性学制下的学分互认制度区别于学年制的模式,它的收费方式主要是按照学分收费,这样可以较大地减少学生的经济负担,也可以较好地增强学分制收费的透明度。

依学分进行收费的管理方式,可以采用现场缴费、银行或网上交费等不同方式,并且确保学生对收费的知情权,使学校教育水平与收费标准的匹配性,避免出现混乱的乱收费现象。

学分互认制度下的各系统经费管理要以适度为原则,建构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转。并且还要为各系统的经费管理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才能确保学生档案系统、课程系统、评估监督系统互联和共通。

3、实现学分互认制度的学生管理

对于学生的管理要由大众化向个性化转变,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由权威性向情感渗透式转变。具体实现途径主要包括有:(1)专业导师制。学校要聘请有专业经验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动态的管理和指导,成为学生管理的有效补充途径,促进学生管理体系的完善。(2)专业管理。这是在淡化年和班级的概念前提下,强化相同专业和相同课程的概念,并且在不同的知识背景下,同一专业或课程的学习会产生思想碰撞和头脑风暴,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创新和延伸。

4、实现学分互认制的学籍管理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籍管理是在推行弹性学制的同时,可以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课程的自由选择和学习,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差异和修业时间的不等,可以允许学生在一定幅度内的学习年限延伸或缩短,从而使学生的学分累积更为有效,为学分互认创造条件。

另外,为了避免弹性制度下的学生学习状态懒散、对学分累积不够清楚等问题,还要推行学籍预警制度和学籍淘汰制度。其中:学籍预警制度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而采取的一种干预和防范手段,它是连续性的、动态化的、全程化的,是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措施。学籍淘汰制度则是对于无法达标或超过太长时限仍然无法完成学业的学生,采取的一种淘汰式的处理制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弹性学制为突破口的成人高等教育方式变革,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现实意义,它有助于解决成人高等教育学习者的“工学矛盾”和“专业与工作岗位需求不对等的矛盾”,可以较好地促进学习者的终身学习意识的树立,并且可以极大地提升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对教学制度、教学方式、教学过程、考试制度、学籍制度的改革,更好地满足成人高等教育的主动权和导向权。

参考文献:

[1] 王贺元,乐传永. 论成人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建设中学分转换体系的构建[J]. 教育学术月刊. 2010(06)

[2] 陈清洲. 实现我国成人高教学习成果互认的探索[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05)

[3] 康和平,邓文勇. 服务理念在成人高教管理中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 成人教育. 2011(08)

[4] 胡凤英. 论我国成人高教的转型发展[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4)

[5] 顾健辉,是文涛. 成人高教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 成人教育. 2010(11)

篇2

一、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制度的内涵

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政策研究生院教授马丁・特罗博士从高等教育的视角出发提出:问责就是向他人报告、解释、证明及回答资源的使用方式和效果问题的义务,并指出问责的基本问题是“谁负责”、“对什么负责”、“向谁负责”、“通过何种手段和方法”、“结果如何”。他把问责的基本功能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限制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包括欺骗、伪造和渎职;第二,通过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对其进行自我检查和接受外部评估,保证和提高机构的绩效和质量;第三,通过所采用明确的或暗含的评价标准以及要求高等教育所提交的评估报告,有效地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管理和控制。问责研究的全面分析框架,见表1。

马丁・特罗根据美国高等教育问责制度的来源不同将问责制度划分为内部问责和外部问责,进而提出内部问责制度的实质就是高校内部的问责体制,主要内容是阐明高校如何有效地履行责任,如何对高校自身的活动进行有效的评价,并检验出高校在哪些地方需要改革以及如何进行改革等。

二、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制度的特点

(1)目的清晰。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从高校内部切实保障并提高教学质量,不仅强调提高学生的质量更强调提高教师的质量,不仅强调提高教师的科研质量更强调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不仅强调提高教学中师生的质量更强调提高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质量。基于在参与行业自律的前提下,采取以改革和发展为目标的内部问责制度,就高等教育中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办学目标的实现情况。如科学研究合作与协调情况、成就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在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问题展开较为广泛的评估和监督审查研究。

(2)内容丰富。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审查校院课程和教学质量,教师和学生的质量、研究与学术的质量以及学校组织机构的管理质量。几乎覆盖内部问责的各方位,内容十分丰富。第一,国校院中的具体课程制定、实施和评价通常在小单位的自主性范围内进行,在基于提升自身质量的基础上,具体课程可以由学院、系甚至导师来设计和通过,对课程效果的评估不仅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估,而且包括同行和专门委员会对教师的评估,更重要的是围绕评估结果对教师进行辅导,帮助教师寻找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师的教学质量;第二,美国高校通过师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具体通过设立教学资源中心。教师一般以自愿的方式去中心咨询,中心帮助教师总结经验、研究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质量;而对入学的学生则分别从学院水平、院系水平及课程水平上进行评估,通过学术奖学金及其他学术恬动奖励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并且维持高质量学习的动力,从学生内部保证了学生质量,使内部问责制度在学生方面得到较好的实施和发展;第三,科学研究是美国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高校教师研究和学术的质量,美国高校建立自己内部的评价标准和体系,通过启动一系列项目,全方位地为教师的科研提供服务,以吸引优秀的教师借以提高教师质量;第四,对学校组织机构的管理质量的提高主要围绕组织机构、管理机构、服务机构和课程管理、程序方案进行审核和内部评估。

(3)方法恰当。美国高等教育内部问责制度的实施方式主要包括校院内部审查和校院内部评估。其中,内部审查强调校院的内部自查,不仅从时间上建立短期以及中长期的审查体制,而且对审查内容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对一个单位的审查侧重从探究该单位的缺点和改革方法为中心的自我研究开始,而不是从提供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关于其卓越能力、实践和预算的评论书开始。审查的特点突出,其价值贡献体现在较大程度上使该单位对自己的工作情况和需要改进及有待加强的部分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而内部评估则主要是校院问责监管机构通过多维度的数据收集,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并及时改进,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所进行的内部评估不仅关注评估的结果,更关注评估的过程,不仅有管理机构参与,更有基层的院系教职工参加。在具体实施上,主要采取定期和不定期评估、加薪和绩效评估、具体项目评估等方法。保证了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内部问责制度的有效性。

三、启示与建议:基于会计教育的视角

21世纪我国经济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伴随会计在经济发展和国际交往中重要地位的根深蒂固,社会对高等会计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在高等会计教育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从问责机制分析主要采取的是外部问责方式,而外部问责最大的不足就是欠缺合理性,由于趋于利益选择的动因,高等会计教育的外部监督往往强化了从事会计教育的大学在各自报告中掩饰缺点,而不是发现问题,以改进高等会计教育的劣势。导致对高等会计教育的评估和约束机制更多偏于形式而荒于实质。因此,重视高等会计教育的内部问责制,对于切实提高高校会计教育的整体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树立对高等会计教育内部问责的正确认识。区别于外部问责机制,会计内部问责的关注点不是对高等会计教育的指责,而是关注在高校内部进行会计教育的学习和改革,通过内部机制运行情况分析和查询来研究如何提高高等会计教育的质量,使校院对自身会计教育的优势和劣势更加清晰,保持自己的优势,改进自身的劣势,促使在高校会计院系内部的改革以及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学习和改进。

(2)构建高等会计教育的内部问责制度。针对高校会计教育的研究型特点以及职业应用型特点构建教学模式,以保证高等会计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循环体系。这种循环体系可包括以下步骤:第一,高等会计教育的检验与评估制度的制订;第二,高等会计教育内部审查的实施与效果;第三,会计内部问责的未来发展计划。具体可以在高校会计院系中,在明确自身承担的内部责任的基础上。聘请与内部相关专业有能力与经验的教师进行评估,在没有外部压力的状态下保持对高校会计教育的客观评价及全面深刻的了解,包括开展工作的方式和步骤,以及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等,以促进今后的行为发展。

(3)明确高等会计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因素。针对目前高校内部会计教师和院系更加关注科研的偏向发展,要保证会计教育质量,内部问责应提高对会计教学的重视,既重视学生的学习也重视教师的教学,以达到教学科研的和谐统一。第一,明确会计教育课程计划:包括计划及学习成果的目标和内容、评估政策、会计教育理念,建议对于从事会计教育的基层单位可根据自身的发展现状及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的需要进行课程设置;第二,明确会计人员的教学宗旨:包括会计教学目标、会计研究结果,建议会计教育内部问责制的构建应重视全体会计师生的共同参与使得会计院系所有人员都参与到内部问责中,以真正对会计教育的各方面进行了解并及时改进;第三,会计教学与学习:包括会计信息与交流技术,会计信息系统,会计咨询服务,会计工作技能,为了更好地提高会计教学质量,建议在高校会计院系中设置会计教学资源中心,对会计教师的教学进行内部的审议和评估,使教师及时更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同时,进一步完善会计教师教学评价与任命和晋升挂钩机制,使会计教师在注重科研时也不放松自己会计教育本职工作的责任。

篇3

关键词:高等数学实验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10-02

高等数学实验课程是面向理、工、经管各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它对学生理解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具有很好的直观作用,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学习性。我校是从2005年才把高等数学实验课列为基础必修课程,起步较晚,作为高等数学实验课程教学梯队的骨干成员,从近几年的数学实验教学中我对如何提高我校高等数学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有了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整体把握数学实验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

有很多同学困惑的是数学怎么也有实验课?实验课怎么上?在开始授课时就应该和学生讲清楚,数学实验与其他上机实验不同,不是单纯的学命令、学编程,更重要的作用是对大学数学课程的辅助学习与探索作用。作为高等数学实验课的教师,整体把握数学实验课程的脉络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数学实验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数学实验课程。在每学期高等数学实验课程的第一次课都应该向学生讲授高等数学实验课的重要性和常用方法:大学数学课程往往是抽象难懂的,高等数学实验恰好可以弥补这个缺点,让学生在形象而又直观充满趣味中学习、理解数学,常用数学软件绘制复杂函数图形,编程实现等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完成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具备良好的数学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认识到并把握好数学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奉献自己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汲取,不断地超越自我,要有勇于创新与创造,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科学施教,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逐步完善自我,以便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整体把握数学实验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育教学行为

作为我校数学实验课程的骨干成员,我曾有幸听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李尚志教授的数学实验课程培训,李先生从自己对数学实验的理解到七个具体数学实验的例子两方面谈了他自己的看法,深入浅出的讲解、风趣幽默的事例、耐人寻味的提问,让人轻松获取知识。他强调了当前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努力提高新课程指导下的课堂艺术,真正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学生主动的发展,同时告戒我们必须关注自我、关注收获,更要更新理念、改善教育教学行为。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微积分基础的实验中李先生从一个sinx函数图象出发,讲到了sinx的泰勒展开式、数值计算甚至引出了傅立叶级数,在教学中的几个难点由李先生娓娓道来,妙趣横生,问题也迎刃而解却丝毫不觉困难。

李尚志教授还为我解释了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的区别”,数学实验是一个探索加创新的过程,它着眼于数学的学习方法,强调自主探索和实践,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根本。而数学建模是一个应用加创新的过程,它着眼于数学的应用,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和模型。这一讲解使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以上两点使我意识到在教学中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育教学行为。这样才能使课程生动有趣,学生容易接受。

三、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知识和道德修养

李尚志教授在回顾他自己的教学历程的同时让我们也反思自己的教学历程。李先生是一个涉猎广泛的教师,在这次培训中可以看出,李先生不但有深的古典文学的修养,还在音乐、诗词方面有一定的造诣,在培训过程中,枯燥的数学知识经常被李先生用非常浅显幽默的比喻或诗词、典故解释,而这些李先生往往拈手而来,这是需要平时不断积累的。短短十几天的学习,我的思想上受到了震撼,我不断的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寻找自己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承担的不仅仅是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还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掌握更多领域的基础知识。

通过李先生深入浅出的讲解,我知道了如何更好地反思教学,如何进行同伴互助,怎样从一个单纯的教书匠转变成一个“经验型”的教师等等。在以后的教学中,为了更好的教授数学实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我们要做的是:

1.自我锤炼,前进中反思。从以往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得失。尽管我校的数学实验课程无论是从师资力量还是教学水平都无法和一流大学相比,但是我们胜在教师的年轻热情,富于创新和干劲,我校高等数学实验课程组只有7、8人,承担着全校3000多学生的数学实验授课任务,但是仍坚持每周做教学讨论会,不断完善教材细节,讨论课件制作内容,经常为了一个函数命令的教授方法和一个教学内容的设置进行讨论,力争在有限的学时中将高等数学实验教学内容尽可能的丰富和高效。

2.不断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提高自我素养的良好基奠,知识是财富,人生旅程是财富,教学经验、过程与感悟更是财富,同时要学会从其他学科中借鉴经验,总结规律,当然这个目标需要自己有渊博的知识。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本领域,要走出去,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其实数学实验课要讲的生动有趣就要求光懂得数学是不够的,要求对物理学、生物学,甚至美学、文学都要有所了解,比如在《大学文科数学——实验高等数学》一书中就举了很多人文、社科、经管方面的实例,像“园林艺术中包含的数学原理”,“天鹅湖舞曲与傅里叶谐波谐波”给我们在高等数学实验课的教学中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

3.学会交流。他人直言不讳的意见与建议可能是发现不足、认识“庐山真面目”的有效途径。要听真言,要想听真言,更要会听真言,久而久之对我大有裨益。无论是同行之间的交流还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对我们的教学都是很有益处的,记得在讲授利用数学软件做函数图形时我的学生就提出很多有益的意见,比如对图形着色,线条加以区别等等,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对相应的内容进行了改进,效果很好。

4.在数学软件与数学实验具体应用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能动性,避免以往数学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老师干巴巴讲、学生迷糊糊在听的尴尬局面,提倡师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提倡一题多解、集思广益并将之融于一堂课中,让学生在空间上有一个数学思维拓展的过程,切实感到在学习数学,使用数学,在讨论数学的过程中,不再感到无趣厌烦,而是不断的提高学习、研究数学的兴趣和能力,可以介绍一些最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数学算法,不用将具体证明也不用做具体计算,听懂会用即可。从目前设计的数学应用实验来讲,还存在代码复杂、交互性较差等缺陷:有些函数命令过于抽象,通用性不高、不便于使用和推广,不能做到较快上手。因而在做具体问题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数学软件平台,贯穿讲透简单的数学建模思想从实际问题引入,引导求解,还应注意向学生介绍软件的兼容性和简单的使用原则,能看懂基本的代码并结合具体的问题自己动手完成一些实际的问题掌握软件使用的基本规则即可。

5.教师教学方式上应恰当的考虑以数学软件或数学实验为载体,结合高等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演示难懂的概念,或与实践相关的数学方法。在选择数学应用试验事上既要注意把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相结合、也要把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等结合,把已有的数学方法与教学思想溶于数学软件与数学实验教学方法之中,把实用性、成效性放在首位。对开放型问题中的一些教学内容,可指点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后从网络上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和调用,完成一些教师指定的题目。要做到精心安排学生的数学实验,保证学生有自己动手上机做实验的时间和条件。同时数学软件和数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必须方便、简洁,借助计算机而却不是完全依赖计算机,使用其根本目的是让文科学生能根据提示而学习高等数学。平时数学软件及数学实验的介绍和应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规范性、逻辑性和准确性,使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中能保证既看得懂又学得会,并将之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中,作为高等学校一名数学实验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填充自己。因为自己以前实在是知识面较窄、积累也很少。有一个人说过: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有四大支柱,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教师的诗性。总之,我们需要终身学习,希望能体会到李先生在培训中引用的一句诗——“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那种境界!

参考文献

[1]姜启源 数学模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2]李卫国 高等数学实验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章栋恩 许晓革,高等数学实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4]成丽波 蔡志丹,周蕊 大学数学实验实验教程,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年

篇4

论文摘要: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根基。从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分析入手,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我国高职院校“双师”教师培养的途径。

一、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般特点

1.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

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的选用是非常严格的。在德国。教师是一种独立的、专门化程度极强的职业。从事任何层次的教师职业,都必须先取得教师资格证。要获得教师资格证,必须在正规的大学毕业之后,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取得教师实习资格。再经过不少于l8个月的实习,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也是如此。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的任职资格要求是博士毕业,在企业工作5年后,才具备任职资格。

澳大利亚啪学院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求严格。对教师素质要求也十分严格和明确:至少要有3"-’5年与专业教学相关的行业工作经验,年龄在35岁以上的教师则要有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并取得教师资格证书。这主要通过教师的招聘标准实现,招聘原则是:一是任教者要取得所授专业的大学文凭(目前新进教师要求具有硕士学),以确保任职教师应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任教者要取得教育专业的本科文凭;三是任教者要经过师资培训,并取得培训行业四级证书。

2.规范的职业教师培养机制

在德国,由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技能要求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因此德国的职业教育教师类型比较多,包括:职业学校内的理论教师、普通教育课教师、技术教师,以及企业的实训教师。并针对不同类型的职业教师制定了具有较强科学性的培训、考试机制,具体见图1和图2。

澳大利亚TAFE学院为了保证职业技术教育能够跟上知识的更新和企业技术发展步伐,鼓励教师进修,参加各种新知识讲座和新技术培训。一般新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到大学教育学院进行专门的教师资格培训,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由学院资助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教育文凭)。教师除担任教学任务外,还要进入相关行业或专业委员会。经常参加专业协会的活动,获取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信息,以便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作为TAFE学院的合格教师,还必须掌握熟练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要具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等素质。

3.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德国职业学校师资队伍的特点是兼职教师数量很大,维尔兹堡市DAG技术教育中心共有32名职员,其中26名教师,6名管理人员,而聘用的兼职教师达到100名。莫斯巴核市职业大学有3O名专职教师,常年聘用400~500名兼职教师。维尔兹堡市科技大学有160名教师,800名兼职教师。

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的兼职教师(parttimeteacher)主要来自企业或曾在企业工作过的熟练技术人员。悉尼TAFE学院有900多个专业,在校生5.1万人,教职工4500人,其中兼职教师达2500人。TAFE学院的兼职教师要与学院签订工作合同,一般的工作合同都是短期的,但在合同期内兼职教师必须全天候在校工作。在教师的管理上,终身雇佣制教师越来越少,合同制(1~5年)和临时性教师越来越多。

4.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时间充足

在德国.国家认定资格的理论教师和普通教育课教师的培养,需要8年左右。技术教师和实训教师的培养。也需要6年以上。因此,在德国很难看到年龄在3O岁以下的职业教育教师。

二、我国高职院校师资培养实践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随着我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理论的发展,我国高职教师的培养经历了“双职称”、“双证型”和“双师素质”三个阶段。但在“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中,由于主客观等原因。我国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中存在着以下有待解决的问题。

1.高职教师源结构良莠不齐

由于体制、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我国高职教师源结构良莠不齐。既有专业对口的本硕士毕业生,也有中途转行的非专业本硕士生,还有通过在职学历进修的各层次毕业生。导致我国高职教师源结构复杂,职业教育能力参差不齐,阻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成长。

2.高职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不完整

近年来我国高职师资准入门槛逐年提高,大多数高职院校引进教师的起点门槛是硕士研究生。但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在高职院校走上讲台时,没有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与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相比,师资培养过程不完整。一般高职院校对引进的硕士研究生仅进行了心理学、教育学、高职教育理论等方面的短期培训,而后续师资培养主要通过提高学历层次的学历教育来完成,远远满足不了高职师资“双师素质”的要求。

3.缺乏与高职教育要求相符的实训教师

由于我国用人机制的约束。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有企业生产第一线工作经历的工人转行;另一部分是直接从本科院校毕业的工科学生。从企业生产第一线转行担任实训教师的工人,虽然具备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但由于理论知识欠缺,往往在实训过程中只能围绕自己熟练的技能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训练。不能全面贯彻落实整个实训教学大纲的要求。直接从本科院校毕业担任实训教师的工科毕业生。又存在着专业理论较强,动手能力弱的问题。

4.教师缺乏师资培养的时间保障.自我双师素质培养动力不足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各级各类高职院校规模迅速扩大,专业教师严重短缺,教师教学工作量急剧增加,教师疲于应付课堂教学,无暇顾及自身双师素质的培养。

目前,高职“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与学院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密切相关,与系部专业建设关系较大,但与教师切身利益关系不大。在国家政策上,教师是否具备双师素质与职称评定无关。与薪酬多少关系不大,教师自我“双师素质”的培养动力不足。

5.行业企业对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行业企业对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一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本身发展压力过大,不愿意抽出时间和人力,腾出岗位,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条件:二是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在无法把握顶岗实践教师的具体操作水平的前提下,不愿冒产品质量波动的风险接纳高职教师顶岗实践;三是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社会责任认识不够。

6.行业企业的专家到高职院校兼职任教的积极性不高

行业企业的专家到高职院校任教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本职工作压力大。很难在学校常规教学时间到学校进行实践教学活动:二是部分行业企业专家不具备教师的基本素质。对把握教学的能力不太自信的同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产生畏难情绪。

四、我国高职院校对“双师素质”教师培养途径的探索

1.严把专业教师专业学科学历教育关

高职教育的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综合性,教学中既要重视专业理论教学,又要重视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高职教师首先要具有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教高厅[2002]5号《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职(高专)院校要采取进修、引进、外聘等多种措施,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所有专任教师都应达到《教师法》规定的任职要求。至2005年,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应基本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5%。”

2.加强教师基本素质培养

高职院校的所有专业教学活动都涉及技术科学、劳动科学与教学理论,所以高职教师要具有整合职业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及专业科学诸学科知识的能力。对于才出校门就执教鞭的工科院校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来说,教师基本素质培养是他们成长为高职教师的第一课,更是他们双师素质培养的基础。高职院校的通常做法是。要求专职教师必须参加“教育学”、“心理学”、“职业道德”等课程培训并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

3.采取激励措施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及技术职称考试

在行业企业对“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积极性不高的现实背景下,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及技术职称考试是推进教师职业技能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出台了相关文件。规定取得职业资格或职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教师给予一定奖励的政策,以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及技术职称考试。并在时间上给予一定政策的保障。

篇5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大学物理

现今,世界高等教育向着私有化的趋势发展,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这一趋势也表现得十分明显,这体现在学生缴费上学、大学参与各种商业活动以及非公立性质(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等方面[1]。我国现代民办高等教育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是市场化的产物,具有自发性、自主性、非均衡性等特点;另一方面,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又得益于我国的政治思想解放、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政策的完善与保障。从民办高等教育的属性看,具有市场主导性和“学校+企业”的特点[2]。

民间办学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落,学术下移,私人办学应势而生。其后又经历了秦朝的禁私学、汉朝的复苏繁荣。到了唐末,出现了称之为“书院”的教育场所。清末国运衰微。西方列强横行中国,出现了由西方侵略者和传教士办的教会学校。近代中国私立教育的兴起,一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批献身近代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二是办学的严肃性和非功利性。三是坚持延聘良师,宁缺勿滥[3]。现代中国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吸收民间资金办学,弥补教育经费之不足,扩大高等教育整体规模,满足人们群众对不同层次高等教育的需求,是一种重要的战略举措[4]。在现今国情下,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设计、行政管理和战略规划,影响甚至决定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影响着民办高等教育的现实格局,也决定了民办高等教育的未来走向和发展水平。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2年):允许兴办民办高校,但对私人办学严加限制。第二阶段(1992-2003年):鼓励民办高校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合法地位逐步获得。第三阶段(2003 年以来):民办高等教育迈入依法办学的新阶段。当前民办高等教育也面临很多问题。首先,招生问题就是一个突出问题,其次,优惠政策不到位[5]。还有资金渠道单一、发展后劲不足;办学质量不高、特色不够鲜明;管理有待改善、办学尚欠规范,等等一系列问题[6]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提出了改革的诉求,期望获得国家教育政策更有力的支持和推动。一直以来,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实践都走在政策和法规的前面,常常是实践中出现什么问题就制定什么法规,政策和法规的滞后制约着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改革和完善现有政策法规体系,使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具有前瞻性和引导性[7]。

民办高等教育下的大学物理课程,一方面在于为学生较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这对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提高人才素质等,都会起到重要作用。大学物理课是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基础课,为学生今后的专业课学习,甚至工作提供基础知识。物理作为民办高校理工科的必修基础课之一,重在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和创新意识。而物理学又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的方法、思想、仪器和技术已经被普遍地应用在各个自然科学领域和技术部门以及其它科学领域。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来说,大学物理实在是一门非常难以掌握的课程,而且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普遍不高,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鉴于民办高校生源的特殊性,我们需要对大学物理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大学物理课程的内容包括有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经典物理部分主要包括:经典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等;近代物理部分主要包括: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量子力学基础、固体能带理论简介等。经典物理在科学技术领域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基础理论,而且也是学习近代科学技术新理论、新知识的重要基础理论,在大学物理的学习中对经典物理内容仍应予以重视;大学物理中的近代物理知识是学生今后学习近代科学技术新理论,新知识所必须的近代物理基础理论知识。

民办高校的生源有其特殊性,针对于民办高校的生源,大学物理课程的改革也有其不同之处。针对于此民办高等教育下的大学物理课程改革就对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办高的教育的物理教师要深入理解自己所使用的大学物理教材,对教材的整体内容,全面理解。不仅如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还要逐章整体备课,对知识点的前后衔接有所把握,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些知识点是必须细致讲解、那些可以概括讲解、那些可以暂时不需讲解,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且教师要对教材中的各个具体知识点进行分析,对于具体知识点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实验方法教师要进行认真、细致、全面的讲授。而对于那些推导过程复杂的知识点可以删繁就简,具体的定律定理可以直接给出定律定理的内容及公式,使同学记住公式及定律定理的内容、理解公式中每个字母的物理意义、可以应用定律定理来做练习题,这样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大练习题的题量。以求使学生能够自己直接应用定律定理解决具体问题。民办高等教育下的大学物理课程改革不仅仅要求教师做到这些,教师还需要调动各种物理教学所需的资源,继续探究和摸索民办高等教育下的大学物理课程改革的方式方法。我相信每位民办高等教育的大学物理老师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现物理课程的改革,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学物理,为学生以后进入社会提供理论基础。

民办高等教育应具有远大的目标并且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应创办出一流的民办大学,努力探索中国高等教育新的运行机制;应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和特色求发展,应以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策略,加快民办大学国际化的速度;民办大学要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自己的主攻方向,拓展民办大学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市场;民办大学在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中,应努力开辟农村高等教育的广阔市场,创造出既符合世界潮流又符合自身发展的大学理念[8]。1981年至今出台的与民办高等教育有关的政策法规达40多个,这些政策法规反映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规范,逐步实现了由以政策为主体到以法规为主体的转变,展现了一幅从零散政策法规到专门立法的发展图景。在这样多的政策法规的监管和保护下,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必将有着光明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阎凤桥,吴沛涓.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回顾、比较与展望.高等教育研究.2005(5),45-50.

[2]黄藤.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战略思考.民办教育研究.2009(2),1-6.

[3]汤保梅.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1),18-23.

[4]李袅鹰.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发展历程及意义.教育发展研究.2007.12B,63-68.

[5]潘懋元.论民办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规范(笔谈).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6),1-3.

[6]卢彩晨,邬大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回顾与前瞻.教育发展研究.2007.3B,1-9.

[7]朱为鸿.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演变与趋势.教育发展研究.2006.11B,40-45.

[8]邬大光.21世纪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危机与使命.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999(3),38-43.

-ind? P c u ?]? @? line-height:11.0pt;mso-line-height-rule:exactly'>总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教育部门重视的重要问题,必须通过社会、政府、高校及学生等共同努力,不断实践改进,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蒋广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考试周刊,2009(46).

篇6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21-02

实践教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将理论知识巩固并转化为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过程,所以它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而当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成人高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高等院校重视扩大学科设置和招生规模,注重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却忽视了实践教学,缺乏实习和实践训练,所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不能满足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综上所述,如果要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提高毕业生质量就需要深入研究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一、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成人高等教育中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成人高等教育大多是由普通高等教育各专业从属的单位承担教学与管理等工作,但即使是一部分独立的成人高等教育院校的教学和管理模式也与普通高等教育相似,采用了相同的管理方式、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等。成人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目标大多是为了解决成人学生的学历问题,弥补他们缺乏理论知识的不足。这种功利性的求学目标使得学校为了节约资源,迎合学生的需求而只重视开展课堂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现有的成人教育大多数只重视开展理论教学,在教学中采用“注入式”或“包办式”教学,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没有被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所认识,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手段等都附属于理论知识教学,对实践教学的目标要求不明确,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不高,实践教学往往成为走过场式的教学,没有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

2.成人高等教育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参加成人高等教育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具体的录取与教学是由省、自治区进行统一组织管理。但个别地方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不够严格规范,对成人院校的教学秩序、教学任务及教学质量等都没有进行严格的检查评价,对实践教学的任务目标、实施过程、考核评价等都没有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给予保障。加之成人高校实践教学基地少,大多数的成人高等教育院校的实践教学并没有经过真正的实践过程,实践教学的考核成绩是也是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相关表现给出的,学生毕业论文也不是以实践经验为依据撰写的实践性文章而是问卷调查类或是综述类的文章,由于成人高等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大多数指导老师及管理部门对成人学生的论文质量要求不高,评审标准不严格,很多学生利用网络下载拼凑甚至完全拷贝的他人文章,导致成人高等教育论文质量不高。

3.实习基地少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由于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的激增,使得教室、操场及宿舍等的需求不断扩大,而受校园空间的局限,以前的实习基地不断被挤占用于新建教学楼、宿舍楼和运动场等。校内的有限的教学设施和实践教学基地也都优先于全日制学生使用,成人教育只能是利用全日制学生使用的间隙进行学习。校外的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了其自身的生产效益也不愿意接收学生特别是成人教育学生的实习和实践教学活动,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难以建立,使得成人教育学生不能到科研、生产的第一线进行锻炼,使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不能顺利完成。很多学校不能为学生找到实习实践场所,只能要求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由于实习基地少,成人教育学生的实习实践机会少,学生没有动手锻炼的机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能得到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不佳。

4.实践教学的教师教学水平急需提高。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的扩大造成师资力量相对不足,高校新聘用的教师很多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这些新教师缺乏实践教学的经验,但高校对教师实践教学培训工作滞后,使得实践教学的教师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所以实践教学的教师的教学水平急需提高。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实践教学师资的培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水平。

二、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途径

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在专业理论指导下开展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承的关系,二者要相互结合,互相促进。(1)在专业理论指导下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目的是将所学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活动予以深入掌握与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实践教学需要专业理论的指导,才能保证实践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向应该以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为指导,在专业理论的指导下,明确实践教学活动的方向,促进实践教学目标明确的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同时,在制定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要与日常的理论教学课程及所学知识点相统一,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成为相互配合统一协调的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要根据理论知识点的特点来选择相应的内容,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2)理论课程设置要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设计等要与培训学生的实践能力相结合,要适应行业领域和岗位工作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运用理论教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对实践教学进行指导,通过实践活动促进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对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保证实践教学在专业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使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能充分结合,在系统理论教学的指导下,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促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2.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各项制度。完善的制度是完成工作的重要保证,所以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环节各项管理制度,保证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和进度完成,一是要规范实践教学活动,明确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及考核办法,严格管理实践教学的各个流程。二是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结合实践教学活动,由于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的都是来自于工作一线,他们参加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所以成人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活动要注重产学结合,从企业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兼职作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或是结合就业岗位的生产工作实际,开展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提高学生解决行业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成人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实际情况,对他们考核的重点不是死记硬背所学知识点,而是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的能力;通过明确学习目的,促进自学效果等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加校内实验设备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资金的投入。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由于当前高校校内实验设备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比较薄弱,所以为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就需要根据院校的专业设置及办学规模,增加对校内实验设备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校内实验设备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同时还要拓展校外实验及实践教学基地,补充校内实验及实践资源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改革办学模式,采取多种办学模式相结合,如定向委培、送教上门等形式,强化校企合作,拓宽实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将企业、科研院所发展为学生实习和实践教学的校外基地,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环节提供充足的硬件设施,保障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4.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最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由于我国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师资力量不能适应成人教育的办学规模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多是注重理论教学,相比较而言没有什么生产实践的经验,所以要聘请一批企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管理的专业人员作为实践教学的教师,运用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生产技术知识、技能和生产实践经验来引导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将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解决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要配套建立有效的外聘教师聘用和管理制度,使他们能够长期稳定地从事实践教学,并定期组织外聘教师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和座谈讨论,通过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他们适应新的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了解成人高等教育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要求。通过座谈讨论,使外聘老师能够及时与学校沟通,使学校了解企事业单位及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使学校及教师调整实践教学方向。成人高等教育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把办学的目标和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学校教育管理部门转变观念,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结束语:

总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这也是其发展的意义所在。而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是确保为社会输送更多实用性人才的前提,这也是当前形势下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对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慕课;地方高校;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9-0033-03

一、引言

从2008年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慕课这个词诞生,到2012年全球慕课平台的大规模上线,再到2013年慕课教学方式在中国爆炸式发展,时至今日国内各大名校也都在布局自己的MOOC教育。如清华大学有教育部的大力资助,又有自身的名师优势,自建MOOC平台的同时还在国外MOOC平台本校课程。其他985 、211高校在没有大量资金注入的情况下,则通过课程联盟的方式进行MOOC教育的推广。而作为普通地方应用型高校面对慕课教育汹涌而来的局面该如何选择与应对,是一个亟待探索与思考的问题。

MOOC教育最先出现的模式是名校+名师,大规模资本运作。以国外的Edx为例是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各投资三千万美元,投入名师名课打造的MOOC平台[1]。而地方应用型高校无论是办学名气、师资及资金都不具备开展MOOC平台教学的条件,然而MOOC教学所带来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又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所期望的,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探索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MOOC教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MOOC教学的目标与意义

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开展MOOC平台教学,首先应该明确其目标。国外MOOC平台以三驾马车Edx、Coursera、Udacity为研究对象。Edx慕课平台的目标:为每一个人提供便利的教育途径,提升校内与在线教学教与学的质量,推动教学研究与改革。Coursera的目标:免费学习全世界最好的在线课程。Udacity的目标:接受高等教育是一个基本人权,旨在提供便捷、低成本的高等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的职业素养。清华大学主导的学堂在线的目标:致力于通过来自国内外一流名校开设的免费网络学习课程,为公众提供系统的高等教育,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机会享受优质教育资源。MOOC课程联盟的目标:联盟将整合校际优质教学资源,形成优质课程共享机制,丰富教与学的方式,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化发展,提升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对上述MOOC平台目标分析可以看出高校主导的慕课平台一半以上的动因是为了“提升自身知名度、扩大招生”,其他动因主要是为了“创新教学方法的实验”、“提供更灵活的学习机会”等[2]。参考国内外MOOC平台的目标,结合地方应用型高校自身的发展与实践情况可以将MOOC教学的目标确定为: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学资源、根据时展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服务社会与地方经济的能力。

地方应用型高校自身的特点往往是师资力量相对短缺、师资结构不甚合理、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亟待改革与创新、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精神、独立思考与实践能力等诸方面存在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而MOOC教学平台丰富的课程资源、创新的授课方式、灵活的考核与评价机制都能有效倒逼高校教师提升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同时MOOC平台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思辨建构自己的知识,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递者转换为引导者,同时将学习探索与监控的责任也从教师主导转为学生主导,最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地方应用型高校开展MOOC平台教学,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的有力抓手,具有重大意义。

三、MOOC教学平台的组织架构与课程设计

MOOC教学平台建设不同一般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其建设、管理及维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学校要建立通过相应的组织架构来确保MOOC教学平台运转。课程组完成课程原始资料建设、课程设计与课程业务服务工作;信息技术中心完成课程资料电子化、按视频公开课标准进行视频录制及最后的网络平台课程资源;图书馆负责课程原始资料与电子资源的版权审查,避免上线导致不必要的版权纠纷;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对课程建设情况进行审核;教学质量监控中心负责整个课程的质量监控、反馈,确保教学效果。分工明确、责任明确、稳定高效的组织架构是MOOC教学平台建设的组织保障[3],具体如图所示。

MOOC教学平台建设中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也是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手段、重新规划课程知识点的关键。MOOC教学是网络教学的延伸,在网络时代知识的获取这个环节,教师的作用已经慢慢弱化,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取任何感兴趣的知识,因此在MOOC平台课程设计环节要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MOOC课程设计,课程授课环节要把相关知识点尽量客观全面地展示给学生而不增加过多的个人理解与价值判断,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该知识点进行理解分析,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地建构出新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也只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将知识内化。因此课程设计一定是围绕知识点展开,首先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所要涉及的知识点、设计知识点的呈现方式、考核方式、如何围绕知识点开展课程互动的设计、学生学习支持设计、课程补充材料设计等。全面完整的课程重新设计是开设好MOOC课程的基础[4]。

MOOC教学知识点呈现不同于简单面授环节设计,传统的授课环节是面对面进行,教师很容易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情况,适时重复并强化。而MOOC知识点呈现需要教师语言简练、准确、生动有吸引力,并且要根据学习注意力集中时间的统计规律,将每个知识点的讲解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以内,这对教师往往是一个新的挑战[5]。教师要构建课程知识点的体系模型、并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准确描述、对知识点核心概念的导入及内化方法进行设计[6]。

MOOC教学考核与评价也具有自身特点,考核方式设计要紧扣知识点展开,要把握考核评价的及时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准确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等,评价方法要有效考察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而非记忆能力;要有效考察学生对知识点内涵的理解;要有效启发学生思考、实现知识建构;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有助于产生形成性评价而非结论性评价。

MOOC教学也要通过翻转课堂形式或网上讨论区形式开展教学互动,这个环节的设计也至关重要,教师要根据知识点设定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控制讨论范围、把握讨论节奏、通过讨论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把以教为主导的课堂向以学为主转变,把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7]。

课程教学团队要通过网络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支持。提供网络答疑;组织网络专题讨论;组织课程补充材料的分布,课程补充材料既要涵盖知识点,又要有一定的知识体系延展空间,便于学生通过补充材料,自觉建构完整知识体系,有效将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活动。通过学习支持服务与课程补充材料实现学生差异化培养;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知识结构与经验探索的新知识领域。

四、我校开展MOOC教学的探索

根据MOOC教学的发展特点及我校MOOC教学目标,也就明确了开展MOOC教学的建设策略与路径。基本思路是:首先通过引进校外优质教学资源优化本校课程结构、培养师资队伍、引导先进教学理念、借助外部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荐校本MOOC课程建设;其次加强校本MOOC课程资源建设有利于整合校内优质课程资源、有利于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有利于体现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有利于提升学校服务地方与行业的能力。建设步骤以通识课程为切入点开展MOOC 教学,通识课程对知识体系结构连贯性要求较低,且是目前高校课程建设的短板,且教学过程面向全校,有助于将MOOC教学理念在广大师生中进行推广宣传,使广大师生了解MOOC、熟悉MOOC,为在公共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学开展MOOC教学奠定基础。

根据地方应用型高校课程结构有待优化、学生数量多、教师相对缺乏、教学水平亟待提升的特点,我校MOOC教学的途径是:首先引进两家整合了国内高校课程资源的商业化公司,以通识课程为试点推行MOOC教学模式,通过选配校内指导教师,引导校内教师熟悉MOOC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方法改革;同时通过通识课程招标建设方式,进行校本课程建设,建立校本MOOC课程资源,同时在原有网络课程资源中进行课程优选,补充校本MOOC课程资源;并以Edx开放的源码在本校部署MOOC管理平台,将校本通识课招标建设课程及改进后的校内网络课程部署在该平台,实现校本课程建设与校外课程资源引进并行建设的模式。这种模式下校外优质课程资源与先进教学方法,倒逼校本课程改进与提高。校本课程建设避免了高校培养目标千校一面及课程资源过分依赖商业化平台的不足。

五、结束语

地方应用型高校通过MOOC教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高校师资短缺及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提升了地方高校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水平;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优质的教学资源,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发现新知的能力;通过自有平台建设固化优质校本课程资源,在服务校内教学的同时为服务地方与行业提供了优质课程资源与教学过程管理平台。

参考文献:

[1]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67-75.

[2]张超.美国网络高等教育“极化”现象解读――基于斯隆联盟2013年度报告的分析[J].开发教育研究,2014, 20(3):71-78.

[3]许敏骥.爱丁堡大学的MOOC组织方式[J].中国教育网络,2014 (6):68.

[4]叶兆宁.MOOC内容的教学设计[J].中国科技教育,2014(8):54-55.

[5]张岸,汪岩.MOOC环境下视频资源设计研究[J].软件导刊,2014,13(6):162-164.

篇8

关键词:-BL系列教学设计模式;中医教育;现代教学

现代教学设计模式在近些年的中医学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在高等中医院校,教学本身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干预行为,与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密不可分,即任何一种或几种教学设计模式的优劣及应用得成功与否,直接由其是能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来决定,教学设计模式的选择和有效应用是提高高等中医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保障,兹以-BL系列,即PBL、TBL、LBL、CBL几种现代教学设计方法在高等中医教育教学中进行有效应用的情况进行研究和探讨。

1-BL系列有效教学设计模式概况及组成特点

-BL系列教学设计模式目前在中医高等院校很多课程的教学中都在积极地推进与尝试,但鉴于各课程之间的知识体系的不同,决定着教学模式某种程度的不可复制性,下面对-BL系列教学设计模式的特点并结合其应用于中医实际教学中的适用度和优劣性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期更恰当地选用于中医实际教学中,更大地提高中医高等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1.1PBL教学设计模式

1.1.1PBL特点与优势PBL(Promblem-basedLearning)教学设计模式的提出建立在让学习的过程由教师主导转化为由学生主导、教师辅助的教学改革目的的基础上,基于问题的抛出,由学生个人查阅、分析、总结资料,再按小组进行讨论、总结出知识要点[1]。PBL教学设计模式适用于中医院校中没有接触中医临床基础课程的较低年级学生,在课堂组织形式方面属于精英式教育[2],每6~8名学生为1小组,每组配1名教师,小组在围绕案例问题的讨论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旁听和辅助,不参与任何形式的探讨。PBL教学设计模式的优势就在于:(1)能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意识,借助学习问题的提出学生将自己对知识的获取、组织形式、相关学科知识的涉猎均发挥至极致,达到更好地学习知识的目标;(2)锻炼了学生对知识学习和吸收的批判性思维,敢于对问题进行质疑,进而借助学习工具自己去探究;(3)有助于中医学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2PBL存在的问题PBL教学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是,(1)学生在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索式学习模式下的基本功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容易不扎实,不利于后续课程的深入学习;(2)若多门课程同时开设以学生自我探索式的教学设计模式为主,学生的课业负担势必加重,直接影响教学的实施和效果;(3)在考核评价方面不够客观化、科学化。

1.2TBL教学设计模式

1.2.1TBL特点与优势TBL(Team-basedLearning)教学设计模式最初是LarryKMichaelsen于2002年提出的一种以团队协作为基础的教学模式[3],TBL在某种程度上是PBL的进一步创新型教学模式改革,其形式主要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包含的内容是:(1)先将学习要点呈现给学生;(2)学生自学的过程;(3)进行课堂测试一(学生单人独立完成);(4)进行课堂测试二(问题同测试一,形式采取小组内讨论,选举代表发言);(5)教师对知识要点进行精讲;(6)布置作业(分小组讨论,学生进行自我总结);(7)小组内互评(各小组内各成员间互相评分)。TBL教学设计模式的优势就在于:(1)其考核形式总体来说属于形成性评价,即通过每次讨论、发言及测试、小组内互评进行综合评价,相对科学合理;(2)相较于PBL基于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TBL通过不同形式的测试及课后作业,保证了以学生为主进行学习的目的,通过后期的教师精讲知识点又保证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切实把握。

1.2.2TBL存在的问题TBL教学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是,(1)学生对于此种教学模式的耗时长,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后时间,直接影响其对于知识的同化吸收效果;(2)TBL更强调当前课程的知识目标,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学生很难再有可能涉猎相关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知识点的辐射效应差。

1.3LBL教学设计模式

1.3.1LBL特点与优势LBL(Lecture-basedLearning)教学设计模式,即为我国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形式,无论大班小班均适合。LBL教学设计模式的优势就在于:(1)节省师生的知识传递时间,教师不必多花精力设计知识点问题,学生不必课后花更多精力进行自学;(2)解决了大班授课的问题,一位教师完全可以胜任大班的授课形式[4]。

1.3.2LBL不足与问题(1)学生的学习完全是被动的,几乎没有主动思考的过程;(2)对于记诵知识点不得要领的学生而言,学习效果甚微,课堂有效教学率低;(3)学以致用无从谈起,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得仅仅是通过教师单方面的输出,而通过学生在实际应用方面的再次输出的效果不容乐观,毕竟没有经过学生本人的主动发现知识、建构理论框架的过程。

1.4CBL教学设计模式

1.4.1CBL特点与优势CBL(Case-basedLearning)教学设计模式,顾名思义是以具体案例(case)为导引,案例中贯穿的问题为基础,学习的主体为学生,教师的角色为小组讨论的主导,掌控整个讨论的方向、讨论的深度和广度[5]。CBL教学设计模式的优势就在于:(1)符合教学目标的真实案例的导入高度模拟临床实例,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实际应用之间的间隙最小化,更好地内化知识;(2)将书本上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锻炼学生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2CBL存在的问题(1)CBL所贯穿的案例分析、讨论耗时较长,不利于整门课程的授课,只适用于个别知识点的学习,故建议结合其他教学模式同时开展;(2)CBL教学设计模式对教师本人能力的要求很高,教师需要全面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发展动态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进展,选择典型案例的能力,全面控制整个课堂节奏的能力,而教师这一切的付出目前仍无法进行量化,确定其工作量[6]。

2-BL系列有效教学设计模式在中医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以上-BL系列有效教学设计模式目前在中医高等院校的多门课程及专业均有开展。鉴于-BL系列教学设计模式各有利弊,尤其结合各校及各课程本身的特点,具体实施形式应各取所长、因课程特点而异,总体来说如中医基础类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着以记诵基本知识为教学及学习的主要目的,在教学设计方面就更应以教师的启发式讲授知识为主,适合应用-BL系列中LBL或LBL+PBL的模式,突出教师的教的基础之上,结合着问题的提出具体解决实际问题,将会化繁为简,如中医诊断学课程中,在学习脉诊这个重点内容的过程中就可以采用LBL+PBL的设计模式,因为脉诊的内容对于大一第二学期的新生来说既难以理解、抽象,又无具体的临床体会,故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先采用LBL,即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具体而详细地交代临床常用脉象的特点、诊脉时的注意事项及其临床意义,继而在学生对脉诊有了初步且系统的认识后再采用PBL模式,即教师按照课程目标抛出关于脉诊的具体问题,学生在实训室结合着脉诊类仪器的实际操作进行研究和探讨,将之前教师讲授为主的知识内容更加内化、巩固为自身容易理解接受的知识。中医临床经典类课程(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及中医临床类课程(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外科学等),由于在学情方面学生已有了中医基本理论知识的储备,授课过程中以中医临证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教学设计模式的选择方面就可以应用PBL、TBL、PBL+TBL、或PBL+CBL双轨式教学模式。如《金匮要略》中第九篇胸痹心痛篇的“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原文中的2个方证是临床常用经方,是学习重点。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得知,三年级的学生对于中医基本理论和中药方剂已然掌握,本条文中的枳实薤白桂枝汤是由前次课学过的瓜蒌薤白白酒汤演化而来,人参汤的组成及功效特点在方剂学中学习过,所以对于这两个方证学生并不陌生,而是在对胸痹心痛气滞不通的具体临证思维方面缺少训练,因此可以考虑在教学设计模式方面采用CBL或TBL+CBL双轨式或PBL+TBL+CBL复合式教学模式,充分结合各教学模式的优势,使学生完全主动地将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延伸的、前沿的相关知识灵活运用于分析、解决实际临床问题,将在CBL中的case及PBL中的问题、TBL中的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立体地将仲景在诊治胸痹心痛的临证思维呈现在学生面前,不再是单纯的、空洞的知识传输,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真正构成了中医临床类课程的有效教学课堂,真正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篇9

慕课(MOOC)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它对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但同时也带来挑战和机遇,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授课时代。本文以慕课的发展和主要形式为切入点,浅析慕课对中国传统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及相对策略的应用。

关键词:

慕课;高等教育:机遇和挑战;应对策略

与传统意义上的授课方式大相径庭的慕课(MOOC),是新近涌入教育市场的一种在线授课模式,英文直译为“大规模的开放式在线课程”。这样的一种新型的授课方式冲击了传统的教育市场,那么,高等教育应该如何取舍,才能顺利的应对挑战,抓住机遇?

一慕课

(一)慕课的出现

慕课是近些年来在科技的迅猛发展下,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各个领域中的活跃应用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换代下所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产物。与传统的课堂教师授课和网络式的远程教学不同的是,慕课的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及体验以及师生的互动关系网完整在线实行。它是以连通主义理论和网络化学习开放教育学为基础的。当然,再如何先进的课程也不可能让一个学生的学习一蹴而就,它的课程与大学课程一样,都是逐步的教育学习者慢慢成长,逐步地吸收知识,内容都是由易到难。课程基本覆盖了一般的科技学科,还有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也涵盖在其中。慕课具有大规模的、开放的、网络课程、实时的以及不限制地域的特征,由此,慕课被证明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

(二)慕课的发展

慕课的发展史是短暂的,但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即开始萌芽。美国发明家和知识创新者DouglasEngelbart在《增进人类智慧:斯坦福研究院的概念框架》中就强调了将计算机作为一种人类共同学习的工具的可能性,他提倡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和信息分享,而后,许多计算机的变革家号召人们将计算机与教育相结合来进行学习。这为慕课出现奠定基础。而MOOC概念于2008年首次由DaveCormier与BryanAlexander提出。GeorgeSiemens与StephenDownes二人设计了《连通注意与连通知识》课程,25位付费学生学习,而同时在线的还有23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免费学习的学生。只要有互联网,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在线订阅进行学习,对于地域完全没限制。而在中国,慕课的使用学习者目前还大都分布在一线城市和教育发达的城市。

二慕课对高等教育所产生的机遇

(一)缓解高等教育经费制约

在我国,由于国情的原因,优质教育资源都存在于公办院校中,民办院校相对不足。所以单从政府投资教育经费这一点来讲,限制性比较大。经费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因素明显。慕课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环节了高等教育的深层次发展需求和经济限制这个矛盾,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二)有助于高等教育的普及

我国的高等教育相比于几十年前取得的进步是无法言喻的,但由于中国的地域限制,人口的基数大,以及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等,高等教育的普及度还是相当不够的。国家对于高等教育在偏远地区的投入过于稀少,偏远地区越来越差。“慕课所具有的网络化、公开化的使它具有强大的社会化服务功能,使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能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为我国普及高等教育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1]而且,除去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外,在校大学生同样可以通过慕课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另外,整个社会的人都可以通过慕课来继续深造,赶上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更新速度。

(三)利于高等教育的资源的多方共享

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分布不均衡,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实大部分高校都拥有自己的特色课程和优质学科,不过这都是存在于高校内部,由内部人员共享,并没有共享到大范围内。慕课的高速发展可以为各高校提供一个平台,将特色课程通过慕课共享,形成课程平台,将高等教育资源共享范围和内容扩大。

三慕课对高等教育所带来的挑战

(一)慕课相对于传统高等教育具有便利性

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需要教室、教师和学生,缺一不可,没有任何变通性。高校中的点名制由此应运而生。而且,当学生因为一些原因不能按时上课时,就会落下这一堂课的内容,但是高校老师一般是不会再给学生补课。这样一种固定教室的学习方式,是不太允许意外情况发生的,比如学生因事请长假,传统的结果就是记请假,就不会有下文了。但是慕课作为在线的一种学习方式,只要计算机网络畅通,你就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随时进行课程的学习。其次,学习成本这一点上,高等教育的各项费用都是比较高的,经常有学习优秀的学生因为学费的问题而中途辍学,而国家也可能因此而流失一位人才,而现今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投资与回报的比例令许多家庭难以接受,因而高等教育的吸引力也在逐年减弱,这和我国人口众多,而教育却无法根据人口问题进行适当调整有很大的原因。“在社会现实面前,传统高等教育逐渐失掉了耀眼的光环,对学生的吸引力正在变小;”[2]而慕课的出现,必然会在这一点上极度冲击高等教育。因为相当一部分课程是免费的。在慕课中可以享受到全球的教学资源,付出的金钱却仅仅只是上网的费用,这一点是高等教育所不能企及的,也就在给学生进行学习的时候以更多的选择,不单单只是高考考上大学这一条道路可以获得知识。

(二)对传统学习方式的冲击

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室里,由教师讲,一个班级的学生听,这基本上也是中国式的教育方法。而当小学已经慢慢开始进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开始进行改革时,对于培养高级知识分子的高等院校却仍将填鸭灌输式教学奉行到底。而除去公共课程,在专业课的课程上,学生是没有办法进行自己喜爱的教学方式和老师之间的选择的,那么学习效果可见一斑。“这种‘教师中心’、‘知识导向’的教学方式的合法性逐渐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挑战,人们开始追求一种‘学生中心’、‘能力本位’的教学方式。”[3]慕课的这种在线教学方式,老师也会教授,但是一起同时上课的所有人都可以在授课平台上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而解答者不单单就只是老师了,还有和你一同听课的无数位学员,这样的一种在线一体化完整地呈现在面前,自然会得到受众的支持。另外,传统课堂教学时间一般都会是45分钟到一个小时,学生的精神集中不可能延长到那么久,这就会造成教学结果不佳,达不到课堂教学预期的结果和目标。慕课的教学视频一般都是一个小片段,也就是一个知识点,一般也就10分钟甚至更短,片段与片段相串联,在学习了一个知识点后再去学习下一个,知识与知识之间环环相扣,不能跳过这个学习下一个,每一堂课都有频繁的小测验,用来随时检测学习成果。一般都会是学生进行批改,这样的学习方式轻松有效,比起传统的学习方式,不仅会学到很多,而且会有更多的思路迸发。慕课的这种方式其实是以生为本的另一种诠释,对于思想发展相对于比较成熟的成年人的一种自主学习方式。这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可以增加学习者自我鼓励的次数,这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绝对是一个极大的冲击。

(三)慕课对于高校和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冲击

高校的存在是为了国家培养更高端的技术人才,但由于人口众多,高等教育的极大普及,高校也不再成为知识分子心中的圣殿。曾经甚至有人预言,慕课的出现,会在不久的将来产生使高校面临消亡的能力。虽然高校不可能因为慕课的发展丧失他们既有的优势能力,但是这种理论的确也说明了慕课的优势所在。高等院校的传统授课模式早就为人们所诟病,在进入大学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降低了许多,进入大学的大部分学生在大学中的生活并不以学习为主,所以高校在培养的人才的过程和模式都出现一些偏差。众多高校多校区运行的模式使得教师上完课之后就和学生没了联系,师生之间缺乏沟通,长此以往,教师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厌学,恶性循环。

四高等教育对于慕课的冲击的应对策略

(一)因材施教,避免一视同仁

在慕课平台上,授课教师大多都是本行业的尖端人才,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一边交流,每个人的地域地区都不同,因此会达到非常好的效果。而对于这样的一种随心性自主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仍旧可以回归传统去寻找办法解决。孔子的因材施教的办法并非因为人口众多就不可行。在学生入学后做一个大数据,将学生的行为方式数据进行一个统计,而后进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可以进行分类,将学生分类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在大数据发展飞速的时代,这样的统计也算是十分简单,算是一种应对策略。“‘慕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学习者提供了优质的、公平的教育,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转变,毕竟会推动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4]。”

(二)将“慕课”引入高校教学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学的教学中,已经将类似于慕课的微课引入课堂,不过不同的是小学微课比较符合小学生的特点,没有平台供学生进行互动,而是学校的教师或者资源共享,万变不离其宗。那么这样一来,教师可以选择在课堂上进行慕课的片段式教学,再结合学生的想法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将课堂变为“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课堂,将教师和学生都逐渐解放出传统教学模式的圈子。同时,发挥学校的优势课堂教学办法,让教师们之间互相学习,增加经验。虽然慕课会给高等教育带领巨大冲击力,但是,在高校学习生活的经历以及受学校一种固有的学校文化熏陶是慕课所不能够取代的,所以高校在实施应对措施时,要发挥自己的特色。

作者:袁进霞 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参考文献

[1]范振岐.慕课背景下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3:26-28.

[2]董玲玲.“慕课”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冲击与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3,23:145-146.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教育;教学;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001-02

近十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认知、语音识别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风起云涌,各种颠覆式创新、跨界创新和跨代创新层出不穷,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应用又成为新一代创新技术、商业模式创新和创新人才启蒙的巨大孵化器。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概念的提出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冲击和影响,高等教育行业同样如此。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中国的高校教育迎来一场变革,高校教师、学生、教学方式将面临空前的机遇和挑战。

一、“互联网+”对高校教师的影响

(一)“互联网+”促进高校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互联网+”时代下,教师职能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从学习资源的提供者转变为资源整合者,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收集各种学习资源和信息,并对资料加以整理和分析,将多媒体和网络的形式有选择地呈现给学生[1];在课堂上,其从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组织者,组织学生学习、交流和讨论;在教学方式上,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启发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从传统的填鸭式或满堂灌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自主学习,促使其创新能力得到最大发挥,同时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要转变只“教书”的教学观念,树立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进一步促使师生之间形成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

(二)“互联网+”促进高校教师思维的转变

“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高等教育在社会的变革中也会受到冲击,因此处于主体地位的教师不能将自己固步自封,面对“互联网+”避而不战,而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强“互联网+高等教育”的相关思维。从实质上看,“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因此,高校教师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其不仅仅作为一种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研究性、前沿性质的职业,而是应该重新调整自身定位,接受新的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才能走在学生的前面,起到启发、引领学生的作用。

(三)“互联网+”促进高校教师知识的转变

以往,可能一位专业老师可能存在“一本教材交十年”,知识点的掌握仅限于教材。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保证教学品质的必备条件。在“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学活动,教师的知识已不能再仅限于教材,这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吸收海量的相关信息,同时能在海量的信息下找出有价值、可利用的教育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组织课堂,提高课堂的效率;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在线开放信息平台的操作能力和对数据的分析和整理能力,才能不断地丰富教学方式。

二、“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

(一)“互联网+”促进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

高等教育是最为保守的行业之一,传统的高等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指导思想以灌输式为主,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点仅限于教材;传统的学习模式和教学要求均是在课堂上执行,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学生的学习地点不再仅限于教室,学习的内容不再仅限于课堂。未来的教学发展中,将会有新的教学标准来代替以上传统的教学要求。学生的学习会更加自由,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慕课、微课等网络教学将吸引大量的学生,只要有电脑或手机及互联网就可以学习,不再有明确的时间和空间的界限[2,3]。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模式不再是单一接受老师对知识点的灌输,而是能够不断自我补充,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模式进一步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

(二)“互联网+”促进学生学习资源的转变

随着网络课程的不断普及,学生可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内容和需要的内容来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书本、专业。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开放的大数据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秀的高等教育资源正在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

三、“互联网+”对教学方式的影响

教学方式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的中介和桥梁,是把已制定好的教学内容付以实施的动态性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和方式。教学是否成功与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得当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互联网+”下教学方式的变革有着很强的实践意义,极大地影响着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一)“互联网+”促进教学方式功能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以课本为主,以注入式教学方式给学生灌输知识点,这是长期历史形成的习惯及某些现实基础;此外,教学方法是受教育目标制约并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智能的培养,这已经成为传统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其严重阻碍着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教育质量的提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接触的媒介逐渐增多,其不光光是在课堂上接受知识,同时依靠“互联网+”下的大数据额外接受知识的来源,而这些知识哪些真正为其用,如何用。这就要求在今后的教学方式中将传统的“注入式”“灌入式”转变为“启发式”,将教学方法的重点从教师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转向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探索和获得知识,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而不是一味接受知识。这种教育目标下所形成的教学方法,其主要功能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和灌输,同时也顾及对学生进行方法论的教育与能力的训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在“互联网+”冲击下,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4],而且更重视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现代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全面地掌握教学内容,更要让教师引导学生借力“互联网+”,积极探索新事物、努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地培养自身的能力。

(二)“互联网+”促进教学方式手段的转变

传统教学以语言、文字为传递信息的主要媒介,因此,在很长时期内,教材、黑板和粉笔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此后,幻灯机、投影仪、VCD机、DVD机、计算机等逐步进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领域,随着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知识信息量猛增,上述教学手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只有采用更加科学、更加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来服务教学,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教学设备越来越先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更多多功能、多媒体的现代化科学技术设备在教学中被越来越多地使用。这些现代化科技设备作为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系统,更富有吸引力、直观性和科学性,而且使学生的多种分析器官协调活动,智力得到充分开发。除了教学设备的进一步现代,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学方式也进一步多样化,授课不再局限在课堂,课外也可继续学习,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产生,进一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可以多样化,学生的学也可以多样化。

“互联网+”时代带给教师、学生、教学方式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但是高校也需冷静面对,不能盲目跟风,以网络技术为万能,为核心。高等教育始终要以教育为核心目标,而互联网只是用来提升和变革的技术手段,高校要从教育的核心需求出发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抓住机遇,进行合理性改革,让高校教师、学生在“互联网+”时代能够呈现出崭新的“教”与“学”。

参考文献:

[1]周旭.大数据时代下的教师职业发展――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J].辽宁教育,2015,(1):5-7.

[2]吴萍.“大数据”时代对高校教育的冲击和影响[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32(2):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