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纠纷的解决途径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债务纠纷的解决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债务纠纷的解决途径

篇1

__地处东部沿海,各类企业基数大、种类多,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产业政策、市场环境、经营决策等各种因素的叠加,企业的经营风险无处不在。同时,__市场经济发育较为成熟,法治化程度较高,经济形势变化引发的涉企纠纷会迅速传导至司法领域,法院涉企债务案件的变化成为反应经济形势的晴雨表。近年来,__先后出现巨升纺织财务负责人陈某非法集资案、亚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破产案、徐某某、曹某某等人弃企逃债案等重大涉企债务案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纠纷。本报告以典型案件为例证进行分析探讨,报告所称的重大涉企债务纠纷主要指金钱类债务单个案件标的额1000万元以上、系列案件总标的额1000万元以上,或者企业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弃企逃债,在本市引发重大群体性诉讼以及其他有重大影响的涉企债务案件。

苏南地区作为民营中小企业的聚集地之一,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市场疲软、资金紧张等问题逐渐出现。近两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仍不稳定,各种经济因素处在不断的变革中,一些涉企债务纠纷的深层次问题逐步暴露,亟需引起重视。

1、案件数量多、标的额大

近年来,重大涉企债务纠纷数量呈上升趋势,此类纠纷一旦爆发,往往引发大量系列案件,总标的大。如近期受理的徐某某、曹某某等人弃企逃债案件,徐某某、曹某某实际控制及关联企业出现资金链问题,徐某某等人于2012年__月携款出逃美国。银行、小贷公司、企业职工等债权人得知该消息后先后,除企业本身外,还波及为其提供担保的相关企业和个人,造成法院案件激增,2012年12月以来,__法院因此先后受理系列案件700余件,涉案总标的额约5亿元,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带来了不良影响。

2、涉案法律关系复杂

重大涉企债务纠纷一旦发生,往往存在工资款纠纷、民间借贷(集资)纠纷、买卖合同纠纷、工程款纠纷、担保合同纠纷以及法定代表人挪用或侵占公司资产、股东虚构、抽逃出资纠纷等多个纠纷类型,法律关系复杂,处理难度大。如__某公司在缺乏相应资质的情况下,开发建设商铺并进行出售,涉及人数众多、涉案金额巨大,案件涉及市政规划、建设工程、房屋买卖合同关系等多种复杂法律关系。

3、涉案主体多

重大涉企债务纠纷涉及的主体往往包含多个关联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和股东个人。部分银行贷款时推出“联保”制度,由于企业相互担保,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一个企业产生问题,连锁反应不可估量。__法院20__年底受理的亚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破产一案中,亚特公司申请破产之前共向单位和个人集资1.2亿多元,涉及单位6家,个人42人,涉及集资款数额巨大,人数众多。

4、纠纷爆发前难以识别

现阶段企业主逃债呈突发性,加上企业融资体外循环,不在账上反映,出事前没有特别预兆,老板突然失踪,引发系列纠纷。如20__年底以来__法院的多个人民法庭先后接到辖区镇(街道)政府通报,要求针对个别企业发生的业主弃企逃债事件处理提供法律帮助。从实际情况看,考虑到维权成本、企业声誉等原因,部分企业在产生债务后并不立即采取法律手段,通过诉讼救济权利,进入司法途径的重大涉企纠纷仅暴露企业债务的“冰山一角”。

1、 企业融资难

__中小企业多,此类企业自有资金量小,而银行贷款审核严格,且以盈利为目的,在贷款时都充分考虑资金的安全性,当一个企业发展较好时,贷款就容易,当企业需要贷款渡过难关时,往往因为还贷能力较弱,无法贷到款,企业若想继续发展,只能向民间融资,甚至靠借高利贷去维持企业的运营。__民间资本充足,形成了一批专职放贷者,部分借款月息达到5%,企业借债后很多企业的利润就是让高息占用,高息的付出直致拖垮企业,发生重大债务纠纷的企业往往有大量的民间借贷资金无法偿还,甚至引发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犯罪行为。20__年底,__法庭辖区发生2起企业老板因融资困难、借贷资金无法归还导致自杀的极端案例。

2、企业风险监管乏力。

__许多企业是从上世纪70年代家庭作坊的模式开始发展的,虽然经过30多年的发展,但很多投资人尚未转变观念,还停留在家庭经营管理模式。生产资金不通过企业

会计账簿,投资人将公司的钱视为自己私人的钱,在帐外循环,随意支用,个人及家庭的吃用开支均来自企业资金,毫无约束。企业生产经营处于非监控状态,很多企业账目仅是为了应付税务部门的检查,而没有将企业财务作为一项管理活动,导致监管困难。3、行业性风险增大。

近年来,__在传统的纺织、钢铁、化工等工业基础上谋求转型升级,企业转型过程中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如宏观环境不确定、融资难、创新力不足、税费负担重、人才短缺等问题,当前民营企业遇到这些风险时,由于企业自救能力不足,又缺乏外力的支持,导致不少本来很有前景的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夭折。例如:在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投资了多家光伏行业,目前正遭遇行业寒冬,形势不容乐观;近期禽流感疫情爆发,对家禽养殖、零售业带来行业性巨大冲击,由此引发的纠纷可能会迅速传导整个行业。

4、资本原始积累后移民。

由于面临着国内诸多不确定的政治经济因素,以及对高质量生活、优质环境、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考虑,不少企业主、甚至金融机构负责人,借海外投资的名义不断转移资产。部分中小企业主用实业做抵押,获得贷款后去海外投资移民,也有企业主事先把资产转移到海外,等时机“成熟”即宣告破产,“裸商”的出现,给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大危害。

1、“案多人少”矛盾加剧

重大涉企债务案件几乎都涉及财产保全,承办法官疲于奔波,大量时间用在采取保全措施,进行查封、扣押等工作,没有时间开庭审理案件,未结案数量居高不下。审理中财产线索难找,资产难查,评估拍卖费时费力,变现困难,造成矛盾积累。

2、 企业主逃债导致审理难、执行难

债务人逃债下落不明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导致法院不得不通过公告送达法律文书,增加了办案周期。因被告未到庭,加上企业管理混乱,财务账册不全,法院认定事实难度加大,且无法通过调解结案。在执行程序中,下落不明的被告往往无财产可供执行,或者已提前转移、隐藏了财产,导致法院执行难。

3、 维稳压力增大

债务人资产大多已在银行进行抵押,一些资产还做了二次抵押,而企业账户基本没有现金存在,债权人在银行等有抵押权的债务清偿后所剩无几。不少债权人为避免赢了官司拿不到钱,不愿意走诉讼途径,而向政府部门施加压力。2012年下半年,__某寺庙建设中,因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涉及涉一、二级承建单位约32家,供应商近百家,农民工1000多名,10多家施工方代表至政府上访,影响到社会稳定。

4、 刑民案件交织

重大涉企债务案件中往往存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股东虚假出资或抽逃出资,公司实际控制人挪用侵占公司资金,随意领用公司资金后不结算,偷逃税等犯罪活动。以民间借贷为幌子掩盖其行为的非法性,使得民事法律关系和刑事法律关系交织在一起。这些系列案件中,也有债权人提出认为借款人存在集资诈骗,要求公安机关处理的,但罪与非罪界限比较模糊,加上集资时间长,账册不全,支付手续不规范。法院虽然怀疑当事人涉嫌非法集资犯罪,但没有确实的证据予以证明,很难做出是否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决定。

1、建立健全重大涉企债务纠纷的预警机制

市场经济的发展减弱了政府的调控能力,但一旦社会矛盾纠纷集中引发,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时,政府不得不出面干预。为此,对于重大债务涉诉企业,有必要建立预警机制,为防范风险和提前获得决策信息打下基础。通过组建专门的预警机构,加强分工协作,收集整理有用信息:税务、工商部门识别企业拖欠税费或有偷逃税收情况,每月销售收入过低等企业非正常现象;劳动监察部门识别企业有拖欠工人工资、未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停产等现象;金融办、银行等机构,发现企业延迟还贷、付息,产值无明显变化,但短时间内大量融资现象;法院通过开发相应的软件,进行非正常案件的识别提醒(如债务类案件涉案标的在1000万元以上,短时间内出现系列诉讼等),并对类信息积极整理,及时发现涉企债务纠纷异常案件。对各职能部门汇总的信息,预警机构分析研判后,形成信息通报,供政府参考及各部门信息共享。

2、建立健全重大涉企纠纷的协同处置机制

通过预警机构发现企业主潜逃、或拖欠集体工资等情况后,建立协同处置机制是妥善处置纠纷的关键。重大涉企纠纷一旦形成,应有政府牵头,成立专门的处置纠纷工作领导小组。由法院、公安、劳动监察部门、、司法、商贸、街道(镇)等有关部门作为小组成员,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法院部门负责提前介入,保全企业财产,控制局势,避免事态的扩大化;公安对涉嫌犯罪的,应落实好限制出国出境等边控措施,并使用通缉手段,将犯罪嫌疑人羁押归案,便于纠纷处理;商贸、工业园区负责排查摸底,进一步掌握停产倒闭企业情况和涉困企业的各项信息,筑好联保单位的防火墙;街道(镇)、

社区、行业协会、等部门,要做好当事人的引导工作,能够解决的依法合理解决;人事劳动部门做好涉企的资料整理,统计欠薪情况,加大欠薪案件的追讨和仲裁工作,同时引导失业人员积极应对、分流,在本辖区同类企业迅速实现再就业。3、强化对重大涉企债务纠纷差异化处置的司法措施

篇2

法律在社会运转过程中扮演着主心骨的角色,可以约束全部的主体。但是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法律更像是管理的辅助手段,老板通过它来维持企业的秩序,达到赢利和持续经营的目的。

一、法律对企管的作用

诸多微型企业都能够不需要法律人员而正常存续,因为它们小,凭着个人办事能力和股东之间的相互信任可以解决绝大部分难题,那些无法解决的难题就留给时间去慢慢消化。但企业一旦扩张成功,拥有几千名以上工人、数量不菲的商标和专利、庞大的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的专卖店,并且发展到股票上市时,法律作为能够重复运用的普遍性规则,可以在解决类似事件时遵循先例,减少不必要的投入和损耗,从而成为企业管理的锐利兵器。

1、法律首先是帮助企业管人。人是企业的财富,也是剩余价值的来源。有人帮助老板赚钱,老板才会发财,所以即便最普通的车间工人也是老板的上帝。要管好十几个人容易,老板可以谙熟每一个人的脾性并对症下药;要管好几千几万个人则难,必须通过其他人或者规章制度进行间接管理。自己辛苦培养出来的人可能随时走人,花大钱雇来的人却只是徒有虚名,所以你不知道到底该对员工好还是不好。如今的劳动法律制度,足以让怀着旧观念的老板好好喝一壶。以前可以随便踢人,现在解雇人要赔各种名目的钱。那些不要求企业赔钱的,却带走了不少客户和商业机密信息。公司领导不可任人唯亲,更不可盲目护短,要利用制定规章的机会设计好奖惩制度,培养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工作的干劲。

2、法律还要帮助企业管理资源。企业的资源多种多样,当然也包括人力资源,但这里要阐述企业的财产性资源。对于一个大中型公司而言,资源的整合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事情,必须有法律的手段才能完成。法律要对企业的所有权进行界定和巩固,对使用权进行充分利用,对负面资产进行剥离。资本论在现代社会遇到了重大挑战,那就是知识产权的升格。资本论认为,企业全是靠工人的劳动来赚取剩余价值的。但是知识产权却不是单纯靠工人的劳动造就的,它需要精心设计、完美包装、海量广告、明星代言、长期使用、打假维权等等才能得到价值提升。企业创造和维护知识产权,需要大量的法律投入。有没有对知识产权给以充分重视和充分投入,可以说是衡量企业大小的重要标志。运用法律手段管理资源特别是无形资产,促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用,可以确保企业绿树长青。

3、法律更要为企业管理风险。风险无处不在,比如以公司资产为他人债务作担保,债务人还不起钱时就可能会成为替罪羔羊,这是无形的风险。企业厂房三合一,一旦着火则损失殆尽,这是有形的风险。富士康连续十几个员工跳楼,赔钱是小,信誉大大受损更加难以挽回,以至于客户不敢下单,还要接受政府调查,这是有形兼无形的风险。小公司可以带病前进,大公司可不行,讳疾忌医会让庞大的企业在不经意间趴下。小小的风险会让巨人崩溃,创立两百多年的巴林银行就因为一名证券交易员的连续失误而。有形的风险比较容易引起注意,无形的风险却常常会被忽略,直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成熟企业要完善控制风险和应对风险的机制,从而能够乘风破浪地前进。老板应加强风险防控系统,对企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如订立合同或者作出董事会决议,都要事先经过严格的法律风险评估和考核。对于即将造成严重后果的危险,要设法寻找替代解决途径或缓和爆发方式,减少对企业有机体的损伤。事先预防、事后化解和危机攻关都是在考验经营者的智慧,没有借助法律的支持是无法达成的。此外,专断和集权容易造成权力滥用,引起损公肥私,所以无论财务权、人事权、经营权,都必须通过分权来制约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才能保证经营权得到有效的监督,以免像洪水一样泛滥成灾。法律在管理企业风险尤其是无形风险时的效能卓著,就像高压锅的保险一样,能避免老总多年的心血瞬间破灭。

综上所述,法律通帮助企业管人、管资源、管风险,达到保驾护航的目的。郭台铭的富士康公司法律部门拥有超过五百名工作人员,正是这么多人日夜不停地审查合同、制定规章、处理债务纠纷、整理知识产权等等,才不会让富士康这个巨型公司乱了套,即使经历十几名工人跳楼的风波后仍然可以调整前进。企业要做大做强,务必加大对法律的重视和投入,必要时组建自己的法律团队,以破解各种各样的难题。

二、企业管理者(包括员工)要有法律意识

经过十多年的全民普法教育,我国广大民众的法律意识已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和问题,集中表现为程序意识、规则意识的缺失。之所以笔者强调法律意识的重要性,是因为:

1、提高法律意识有利于企业的公平有序竞争。目前,企业的竞争非常激烈,而且,国外公司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除了资金、管理上的优势,最主要的还是客源网络的优势,它们凭借自身国际网络的优势,在抢夺国际客源方面是占据很大优势的。在这种上情况下我国有的企业的管理者由于法律意识的缺失竟然采取非法手段进行竞争,有的企业甚至卷入犯罪活动。一些企业的违法犯罪活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公平有序竞争。

2、提高法律意识有利于现代企业的制度建设。良好的法律意识在法治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法律意识同样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上具有重要作用。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使守法由国家力量的外在强制转化为企业员工对法律的权威以及法律所内含的价值要素的认同,从而就会严格依照法律和现代企业制度来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就会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和争议,自觉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就会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

篇3

论文关键词 追债 非法拘禁 犯罪

据统计,2011年1月至2012年4月,广州市检察机关共审查起诉非法拘禁案件146件319人,其中,以追讨债务为名实施的非法拘禁案件占51.4%。同期,花都区人民检察院共审查起诉非法拘禁案件20件42人,其中,以追讨债务为名实施的非法拘禁案件占55.3%。

当前,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利益纠纷也日益增加。因追债而导致的犯罪行为也日益增多,如企业主欠发工人工资,工人因激愤而故意伤害、故意杀人、放火、非法拘禁的犯罪行为,又如因债务纠纷导致非法拘禁、故意伤害、敲诈勒索等犯罪行为也时常发生。在追债导致的犯罪行为中,非法拘禁案件发生率高达90%以上。本文拟对追债导致非法拘禁犯罪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在该类犯罪当中,一些所谓的“追债公司”已经呈现以公司化运作模式、组织性很强、采取非法拘禁等手段代人追讨债务的新型犯罪趋势。该类案件严重威胁到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危害社会安全稳定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应引起重视。

一、“追债”非法拘禁案件的特点

1.出现公司化新模式。当前国家明令禁止开设“私家侦探所”性质的民间机构以及受理追讨债务、涉及个人隐私的调查委托,但一些申请人以“信息咨询”“调查公司”等工商登记类别申请注册,并符合其他注册基本条件,工商部门一般均予以发放营业执照,从而使该类公司拥有了从事非法行为的合法外衣。律师代人收债一般具有合法外衣,但个别律师甚至律师事务所也采取非法手段代替他人收债,个别律师事务所成为“地下追债公司”。如在刘某等人非法拘禁案中,刘某成立了某市场调查有限公司,以公司名义对外承揽代人追讨债务业务。这些公司往往拥有一套固定的经营模式,组织结构完整,运作流畅。除公司股东、高管外,还设置了财务、内勤、外勤等岗位,配备专职人员且分工明确。

2.暴力追债成为主要方式。一些所谓的“追债公司”成立地下出警队,通过打、砸、围殴等方式恐吓债务人,打了就跑。一些追债人以非法拘禁为主要追债手段,以暴力殴打、谩骂、侮辱、恐吓为辅助手段,暴力化程度高。有的采用欺骗手段引诱被害人到指定场所后限制其人身自由,有的直接持管制刀具、枪支等器械,以捆绑、殴打等暴力手段强行扣留被害人,限制被害人的人身自由直至其偿还委托人债务。有的非法拘禁的时间有些长达数日,对被害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极大伤害。如吴某等人非法拘禁案中,吴某等人在宾馆内对被害人实施拘禁以索取债务,最后导致被害人坠楼身受重伤。

3.容易衍生其他犯罪。一些追债人为了成功追到债务,首先要掌握债务人的具体信息。所以,通常在追债的过程中伴随行贿、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强迫交易等犯罪。有的公司在经营中发现委托人不能准确提供债务人的具体信息,遂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贿以获取债务人的通话清单、手机定位、出入境登记等个人信息,进而实施暴力追债。又如有的公司发现被害人无足够偿还债务的现金,即威逼被害人将其财产低价转让以换取现金还款。

4.有关部门监管难。在办理追债涉及的相关犯罪案件中发现,一些合法注册成立的公司超越经营范围从事非法业务,工商部门往往在收到司法机关通知或群众举报后,才有所察觉并进行检查和处罚,一般较少主动对该类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跟踪监管,监管力度较为薄弱。

5.犯罪行为涉及的债务一般都是合法债务。与以往许多采取非法拘禁手段追讨赌债、高利贷等非法债务不同,该类犯罪中,追债公司或其他追债人出于对法律风险的考虑,通常只代为追讨合法债务,并要求委托人提供借据、合同、判决书等书面凭证,债权债务关系较为清晰。当然,如果不是合法债务或追债超出合法债务的范围,行为往往构成敲诈勒索罪、绑架罪、故意伤害罪、非法拘禁罪等多种罪名。追债公司的行为往往带有一定的欺骗性或者迷惑性,在追讨合法债务的表面下,相当一部分被告人坚称其行为是为合法权利人提供“私力救济”,而未能意识到其通过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等暴力手段追讨债务行为的实质违法性。

6.追债前往往债权人已经进行了司法救济。由于近年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引发大量债权债务纠纷,债权人在委托专门公司代为追讨债务之前,往往曾考虑或已进行了民事诉讼,但由于诉讼程序繁琐,耗费时间、经济成本过高,债务人恶意转移财产逃避债务,民事判决执行难等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债权人对司法救济途径失去信心,不惜支付高额佣金委托追债公司代其讨债。如在李某等人非法拘禁案中,债权人林某为实现已获判决支持的15万元债权,委托李某等人的追债公司帮其追债,并提供了判决书等书面材料及承诺高达50%的高额佣金。

7.追债行为被高额利润驱动。专业追债公司收取的佣金最低约为债务总额的10%,最高达50%以上,还有的公司根据债务数额大小设置梯级佣金制度。如被告人王某等人所经营的“信息咨询公司”在两年里通过代人追讨债务累计获利高达1000余万元。高额回报率诱使公司从业人员铤而走险,不惜采取非法手段追讨债务。

8.追债业务宣传公开化。该类追债公司除通过熟人介绍、开设网站、张贴小广告、派发卡片等方式进行宣传,还通过在本地较有影响力的报刊上以“商务调查”、“经济纠纷咨询”、“特殊复杂事务委托”等名目公开刊登小型广告以招揽客户。而广告经营者及其主管单位出于盈利需要,对于该类公司钻法律空子以各种名目刊登广告进行业务宣传的情况,一般不作过多审查和限制,从而为该类公司提供了生存和牟利空间。

二、打击防范追债中的非法拘禁犯罪行为的对策建议

追债导致诸多的非法拘禁犯罪行为暴露了当前司法工作和社会管理中存在的打击震慑力度不够、法制宣传力度不强、工商登记法律法规漏洞、民事诉讼成本过高、判决执行不到位、相关部门对广告市场、信息咨询、商务调查类公司监管不力等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打击防范该类行为的高发:

1.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对该类犯罪,要依法从重从快打击,批捕起诉要坚决果断,判决要依法从重,以有效震慑犯罪分子,使其不敢犯,或不敢再犯。以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维护市场秩序健康有序。

2.要加强法制宣传。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举报宣传活动和普法宣传活动广泛宣传该类犯罪的危害性,通过典型案例警示教育潜在的犯罪分子。要让群众广泛了解该类犯罪的危害性,让群众积极参与到该类犯罪的举报和线索挖掘中,鼓励群众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让群众在合法债权被侵犯的情况下通过司法途径或其他合法方式解决而不是进行私力救济。要通过严厉打击该类犯罪的典型案例,使潜在的犯罪分子和正在犯罪的人员警醒。

3.提高经济纠纷案件审判效率,切实解决“执行难”的问题。人民法院对于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经济纠纷案件,应开设绿色通道,优先受理、及时判决,对当事人经济条件困难的案件,依法减少诉讼费用,降低当事人的讼累,提高审判效率,正确快审快结;同事,人民法院应加大民事生效裁判执行力度,严厉打击恶意欠账等不利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现象,使判决得到及时有效的执行,及时维护当事人的经济利益,避免当事人走私力救济途径,提高司法的公信力。

篇4

(一)限购令的出现及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为城市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的同时,人们对于拥有一处自己的居所也有迫切的需求。但房价飙涨,泡沫经济严重,开发商们和投机者们在其中谋取暴利,而中低收入者们却难“安得广厦,风雨不动安如山”了。因此,国家从2008年开始,宏观调控政策不断,特别是2010年4月30日出台的“国十条”实施细则中明确提出:“自本通知之日起,暂定同一购房家庭只能在本市购买一套商品住房”。尽管“限购令”的颁布实施,引发了广泛的社会争议,开发商、专家、学者之间的争论激烈不休,但不得不说,它的出现可以有效的打击投机购房的行为,在稳定住房价格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所产生的直接效果,就是房地产交易市场中的商品房交易量的快速降低,房价同时也呈现着降低的趋势。

(二)司法拍卖的概述

司法拍卖,是指当被执行人逾期不履行义务,人民法院会对查封、扣押、冻结的被执行人财产,依法强制以公开竞价的方式卖与出价最高的竞买人,并用所得金额清偿债务的执行行为。但在法院实际执行过程中,却是出现了相当多的问题,在本文,就只探究拍卖过程及之后过户的问题。

1.串标、围标的屡屡发生

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律以及司法解释,较少涉及到拍卖公司的交易活动,和对竞买人的行为的限制。因此,拍卖公司及竞买者通过这一漏洞,肆意操作司法拍卖房,以达到利益最大化。拍卖公司不积极宣传拍卖活动,在得到拍卖权之后,消极对待流拍,采用故意泄露竞买人信息的方式,有的拍卖公司为了私利甚至通过向竞买人提供虚假信息等方式,实现围标、串标。而竞买人,只要在拍卖成交后,在限制时间内交付价款,伙同拍卖公司勾结串通,私下讨价还价,便可以获得一套低于市场价的住房。在顺利过户之后,又马上把这套住房放到二手市场交易套现得利,很快就能从中获得高额利润。

2.“假诉讼,真买卖”

因为司法拍卖没有限购的问题,对于有些没有资格在本地买房或者为了孩子想再购买一套“学区房”的人,便钻了空子。首先,房屋拥有者和购房者之间签订假的欠款协议,然后由购房人以恶意欠款的名义告上法院,胜诉后法院就开始着手拍卖事项,当出现流拍的情况后,法院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拍卖、变卖财产的规定》第十九条的规定:拍卖时无人竞买或者竞买人的最高应价低于保留价,到场的申请执行人或者其他执行债权人申请或者同意以该次拍卖所定的保留价接受拍卖财产的,应当将该财产交其抵债。实现以物抵债后,购房方就顺利取得房产证,同时也能够绕开限购令了。

二、司法拍卖房的不限购现象

司法拍卖的本质是为了保障债权人的债权,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44条的规定:当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规定的义务的时候,人民法院就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

(一)司法拍卖房不限购成为吸引点

司法强制拍卖房,不受限购令限制,不限购房次数,不限贷款次数。

(二)购买资质审查是漏洞

经一中院执行法官介绍了解到,法院只是作为委托人,对竞买人的资质是根本没有权利去审查的,如果要求法院在执行中去审查购房人的房屋所有状况、个人社保交税记录、户籍状况等,从技术角度看,目前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这些系统现在并没有全部与法院联网。

(三)法院法令为过户提供便利

曾有公民对司法拍卖的房屋有顾虑,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法院在确认拍卖完成后,人民法院便给竞买人出具一份《裁定书》、一份《协助执行通知书》,同时向有关单位发出协助执行通知。就意味着强制过户,而对于房地产交易中心都是会配合办理过户手续,发放房产证。在现行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中限制的对象也只是以常规新房、二手房交易途径购买的人群。对于司法拍卖,房管部门却只能负责办理过户手续及新的房产证这最后一步,对其中有很多没办法掌控。这就是让法院非常纠结的地方,要是不能执行判决结果,让司法拍卖顺利进行,就无法保护已经胜诉的当事人的利益,清偿当事人的债务,但同时也会有游离于政策之外的嫌疑;但要是严格按照限购令的要求,就很可能导致参与拍卖的人数下降,会造成流拍,从而对债权人实现权益造成相当的影响。

三、司法拍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上面的现象描述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两个问题:

(一)拍卖信息不够公开,拍卖过程也不够透明。由于拍卖公司有意的不扩大宣传,导致可以得知拍卖信息的人群较少,而知道的普通群众获得的信息也与实际拍卖的信息不对称、不及时,想要参与拍卖的人也往往需要通过中介公司的操作,来参与司法竞拍活动。这样就会导致拍卖公司私下可操作性强,使得拍卖房的价格一降再降,同时也降低了人民法院的公信力,让普通人参与拍卖的可能性下降。

(二)人民法院和房管局之间的信息没有互通有无。由于人民法院没有审查购房人的房屋所有权信息等的资格,而房管局方面,也没有权力可以否认司法拍卖房的《裁定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的强制力,这就导致了很多“房虫”们利用这个漏洞,自由的在限购令的缝隙中钻来钻去。

四、解决方法的几种探索

(一)淘宝司法拍卖的可行性。浙江省高院通过淘宝网的技术操作,从这个亚洲最大的网络销售平台开展司法拍卖。在淘宝网的首页相当明显的位置就可以看到“司法拍卖”入口,进入页面,排版也很人性化,不仅有“标的物类型”可选择,还有“标的物所在地”可供筛选。也把拍卖流程以图表方式呈现,可以说给司法拍卖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很大便利。在2014年双12当天,中国网民甚至可以竞拍海外房产,可见司法拍卖的强大。将司法拍卖中的全部细节都放在上亿网民的阳光监督之下,真正实现了拍卖的信息全公开,切断了其中的灰色利益链,实现“权”和“利”的分离。

(二)尽快建立法院和房管局之间的信息联网平台。信息联网平台的建立,关键在于各部门的协调合作,方便在拍卖前对竞拍者进行购房资格审核。这样尽管有法院出具的《裁定书》和《协助执行通知书》时,房管中心也可在执行前有权利对竞拍所得者进行购房资格审核的权利。方便房管局和法院及时互通有无,信息共享。对于已拥有房产者可以采取比如说提高购置税、契税等措施,增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

篇5

论文关键词:债务重组 所得税 损益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方面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企业应能够随着外部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身的经营方式,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一些企业可能因为经营管理不善,或受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等,使财务状况发生困难,表现为产品滞销、积压、资金周转不灵、产品开发研究滞后等,导致盈利能力下降或出现亏损,现金流转不畅,出现暂时性的资金短缺,难以按期偿还债务。这使得债务纠纷屡见不鲜。尽管按我国的法律,债权人有权在债务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时向法院达成正式和解协议,破产程序应予中止。此外,即使债务人进入了破产程序,也可能因为相关的过程持续很长,费时费力,结果还可能难以保证债权人的债权如数收回。于是,就有了一种解决债务纠纷的方法,即债务重组,包括减少债务本金、债务利息和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等。近年来,我国不少企业遇到债务重组,对于债务重组的确认、债务重组后的纳税调整、损益分析等问题,更是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下面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

一、企业债务重组综述

(一)债务重组收益的分析

债务重组的定义: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

债务人通过债务重组,通常情况下会获得收益,按照债务重组准则的要求,这部分重组收益不计入当期的损益,而直接计入资本公积处理。

债务重组中会计上确认资本公积的情形有三种:

1.债务人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支付的现金低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科目。

2.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的,用以抵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小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3.债务人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的,如果债务人重组应付债务的账面价值大于将来应付金额,债务人应将重组应付债务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将来的应付金额,减记的金额计入资本公积;债务人涉及或有支出的,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应将或有支出包含在将来应付金额中,据此计算应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如果或有支出未发生,应将未发生的或有支出计入结清债务当期的资本公积。

(二)债务重组损失的分析

会计上确认债务重组损失的情况有三种:

1.债务人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债权人收到的现金低于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债务人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的,如果债权人重组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大于将来应收金额,债权人应将重组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将来的应收金额,减记的金额作为当期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3.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用以抵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大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部分,作为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三)债务重组方式

会计准则中规定了以下几种债务重组方式:

1.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

2.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是指债务人转让其非现金资产给债权人以清偿债务。债务人常用于偿债的资产主要有: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3.债务转为资本:是指债务人将债务转为资本,同时债权人将债权转为股权。以债务转为资本用于清偿债务,对于股份制企业法律上有一定的限制。例如,按照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发行新股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因此,公司只有在满足国家规定条件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将债务转为资本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

4.其他债务条件,如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加收利息、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减少债务本金或债务利息等。

二、分析案例

(一)华光水泥厂债务重组案例

1992至1994年该企业建设时期,经历了国家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而该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为:其母公司(某建材集团)基建拨款1.69亿元,中国建设银行贷款5.25亿元,其他款项1.76亿元,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原设计预算在一年多时间翻了一番,银行贷款利率一提再提,所借建设银行5.25亿元长期贷款(本金)至1999年9月债转股时本息总额已达9.88亿元,其中利息达4.63亿元,贷款利率平均达到12%,每年仅利息就达1.3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0.1%,债务负担非常沉重。通过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与该企业采用“债转股”式实施的债务重组,对该企业扭亏脱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企业步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盘活和回收银行的不良资产提供了契机。

(二)债务重组的方案

1.重组的目的。(1)理顺产权关系,优化资源配置,便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2)实施债权转股权,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3)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职能与社会职能相分离,逐步改变企业办社会的状况,提高主体经营效果和劳动生产率。(4)学习、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提高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平。  2.重组的原则。在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坚持制度创新原则,合理分割资产、负债,兼并新公司和剥离主体的利益,使新公司的主业清晰,效果显著。

(三)债务重组分析

1.存在的问题。由于历史或政策原因,该企业也存在一些国有企业的通病,主要体现在:(1)该企业社会现象严重,拥有子弟学校、中学、技工学校、职工学校、幼儿园等多个社会职能机构,每年对该企业利润的影响非常大。(2)该企业冗员过多。(3)机构重设现象严重,管理费用居高不下。(4)负债过高,资本结构不合理。该企业负债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债务存在危机。第二,企业偿债能力较弱。第三,负债结构不合理。该企业负债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银行借款比重过大,如果向金融机构借款占企业债务总额的比重过大,将会加重企业财务成本,降低企业资金使用的流动性。

2.债务重组实施的效果。

(1)贷款利息大幅度下降。债转股前,华光水泥厂1996—1998年每年应支付贷款利息分别为4918万元、7798万元、12867万元。转股后企业每年支付的贷款利息下降为2500万元,比转股前下降了80%以上,并逐年下降。(2)企业财务结构渐趋合理。债转股前企业总负债为11.36亿元,转股后负债减少了6.88亿元,减少接近60%。(3)企业扭亏为盈。债转股前企业每年亏损1.1亿元以上,债转股后,企业财务费用大幅降低,同时通过剥离非生产单位和人员、招标采购、节能降耗、提高增效等工作,进一步降低成本,并增加产量。2000年实现利润1542万元,2001年实现利润3513.6万元,2002年实现利润4000万元。(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债转股后,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和该企业共同负责新公司的经营管理,很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有适当集中财权,强化管理;健全内部机制,强化财务监管;进行目标管理,健全激励机制等措施,同时也建立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这些机构相互制衡的权责利关系的法人治理机构,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5)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在规划建设该企业时,已留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债转股后,该企业可根据市场需求再建一条日产2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届时企业利润将由去年的4000万元提高到8000万元,使企业效益大幅度提高。(6)盘活和回收银行不良资产。债转股前,9.88亿元的银行不良资产实际上是一笔死账。债转股后,企业经营得到改善,效益提高。根据债转股协议,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3亿元债权,每年可收回贷款本息近3000万元,金融资产得到保全。今后若实现该企业资产重组上市,信达公司可收回大部分股权,实现资产管理公司退出的目标。

三、债务重组案例分析的结论

研究债务重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的债务重组,建立现代企业的治理机构,解决传统国有企业长期以来的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从而根本解决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问题,彻底根除银企之间的债务纠纷,意义十分重大。企业利用债务重组的机遇,通过重组企业债务,降低资产负债率,盘活企业的存量资产,实现低成本扩张,从而提高企业的资产收益率。本文在对华光水泥厂“债转股”模式的债务重组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工作实际以及大量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针对我国企业过度负债的现状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的现实情况,债务重组是解决企业过度负债的重要的、有效的途径。

2.债务重组通过调整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促进企业制度创新,优化企业资产机构和产权结构,重建市场运行的微观基础,使企业形成自我调整资产负债水平的机制,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对债权人和债务人而言,是一种“双赢”的举措。

篇6

住 址: 江苏省苏州市普福寺路27-2号 联系电话:

乙 方: 性别:男 民族:汉族 身份证号:

住 址: 联系电话:

丙 方: 性别:男 民族:汉族 身份证号:

住 址: 联系电话:

甲、乙、丙三方为共同开拓市场销售业务和寻求稳定客户资源,本着平等互利、诚实信用及公正公平的原则,通过友好协商,一致同意共同投资入股 有限责任公司和 有限责任公司,为体现三方公平公正、精诚团结和一致对外,避免日后三方因风险投资产生纠纷,特订立本协议。

一、各方投资项目和投资总额

1.甲乙丙三方于xx年 月 日共同投资入股有限责任公司 万元人民币。其中甲方占该公司 %的股权;乙方占该公司 %的股权;丙方占该公司 %的股权。

2.甲乙丙三方于xx 年 月 日共同投资入股有限责任公司 万元人民币,其中甲方占该公司 %的股权;乙方占该公司 %的股权;丙方占该公司 %的股权。

二、各方入股作价与出资方式、出资额

详见各方分别签定的投资入股协议书内容中具体事项。

三、投资各方风险共担明示条款

1.投资各方已充分了解并明确各方的入股投资项目、入股投资公司和投资金额内容,并认同分别共同投资项目的市场前景。

2. 投资各方已充分理解并一致同意和认可投资各方所分别签定的投资入股协议书的全部内容。

3.投资各方已充分理解并分别行使各方在两个入股投资公司中的股东的权利义务(详见各方所分别签订的投资入股协议书内容中具体事项)。

4.投资各方已充分理解并分别明确三方在所入股投资公司中作为股东权利的权限、范围和期限(详见投资各方所分别签订的投资入股协议书内容中的相应规定事项)。

5.投资各方不得在分别投资入股公司后进行中途撤股、撤资。但允许投资各方内部之间在分别入股投资公司内部股权范围内进行内部购买、转让、合并,购买、转让、合并的股价以原投资入股股价为准和双方进行转让约定。

6.投资各方因分别入股投资的公司发生债务纠纷、破产清算情形时,由投资各方按照分别签订的投资入股协议书内容中约定的内部出资比例和出资数额承担债务和破产清算费用以及其他合理必须的开支费用。

7.投资各方因分别投资的项目公司发生亏损产生分摊亏损费用时,由投资各方按照分别签订的投资入股协议书内容中约定的内部出资比例和出资数额共同分摊承担亏损费用。投资各方在其入股投资的公司发生亏损时,取消分取红利。

8.当投资各方分别入股投资的公司发生亏损和出现严重债务、破产清算情形时,不得以非入股投资公司股东为由拒绝按照投资入股协议书内容中约定的内部出资比例和出资数额承担入股投资公司的亏损费用、对外债务和破产清算费用。

9.除甲方外,投资各方就分别共同投资入股两家公司,并分别共同授权甲方以甲方个人名义行使投资各方在两家公司的股东的权利和义务,表明投资各方已充分信任、一致同意并尊重甲方代表投资各方行使在三家阀门公司所作出的任何为合法合理行为,投资各方不得以非入股投资公司股东为由而拒绝认同甲方在两 公司所作的一切合法合理的行为。

10.除甲方外,其他投资各方不得以非入股投资公司股东为由而要求甲方个人归还投资各方投资款,以免损害投资各方共同投资利益(投资各方进行内部股权转让、购买、合并除外)。

11.未经投资各方书面一致同意,投资各方中任何一方不得擅自用在各入股投资公司中所享有的内部股权进行质押、抵押和为任何第三者提供担保(经投资各方一致同意,甲方代表其他投资各方就分别投资入股的公司需要或投资各方一致同意以甲方名义共同需要除外)。

四、违约责任

1.投资各方不得擅自泄露本协议内容和各方分别签订的投资入股协议书内容。如有违反,则守约方视违约方泄露情形严重与否,有权书面共同决定是否取消违约方的内部股东资格,是否要求违约泄露者承担全部违约或部分违约责任(违约方所出的投资金额作为违约赔偿金);

2.投资各方有违反本协议约定的,其他投资各方有权书面共同决定取消违约方的内部股东资格,违约方所出的投资金额作为违约金赔偿给守约方。(为本协议服务人员和投资各方依法授权从事与投资事项有关内容除外)

五、争议的解决

凡因执行本协议所发生的或与本协议有关的一切争议,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能解决,则任何各方均有权通过诉讼途径解决。

篇7

一、近年来我院审理各类涉农案件的基本情况

20__年至20__年,我院共受理各类涉农案件1629件,占全部案件(3984件)的40.9%,审结1607件,结案率98.6%。审结案件中,刑事案件113件,涉及抢劫、、盗窃、滥伐林木、故意伤害、诈骗、敲诈勒索、寻衅滋事、交通肇事等14种犯罪;民事案件1478件,主要涉及离婚、抚养、赡养、继承、相邻关系、人身财产损害赔偿、民间借贷、农村承包合同、买卖合同、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劳动合同等29种纠纷;行政案件16件,涉及治安管理行政处罚、土地行政管理行政确认、土地行政管理行政登记、房产管理行政登记、林木砍伐许可管理、工商管理处罚等4个行政机关的6种行政行为。通过对这些案件的调查发现,近年来,涉农案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农村婚姻、家庭纠纷案件逐年增多,且占民事案件比重较大。20__年至20__年,我院共审理各类农村婚姻、家庭纠纷案件913件,占民事案件结案数的61.8%。分别是20__年281件,20__年307件,20__年325件,20__年比20__年增加了15.6%。

(二)涉农合同纠纷数量和种类增多,其中,民间借贷合同仍为主要纠纷,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农村土地补偿费分配纠纷呈上升趋势。20__年至20__年,我院共审理各类涉农合同纠纷案件351件,占民事案件结案数的23.7%,其中,民间借贷纠纷206件,占58.7%。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农村土地补偿费分配纠纷这两种类型案件20__年我院共审理19件,20__年审理21件,20__年审理26件,20__年比20__年上升了36.8%。

(三)采取公告送达的案件较多。近年来,由于农民外出打工人数逐年增多,而这些人又是涉农诉讼纠纷的多发人群,他们长期在外打工,与家中失去联系,造成诉讼文书无法送达,延长了诉讼周期,也增加了诉讼成本。20__年至20__年,我院审结的各类涉农民事案件中,采取公告送达的有228件,占15.4%。

(四)“民转刑”案件时有发生,农村故意伤害案件频发。近年来,随着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和利益格局的变化,我县农村地区因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生活琐事等引发的恶性伤害案件时有发生,我院审理的各种“民转刑”案件比例也一直居高不下。20__年至20__年,我院共审理农村故意伤害案件33件,其中“民转刑”案件20件,占60.6%。

(五)因农村土地权属争议引发的行政案件增多,并呈迅速上升趋势。20__年至20__年,我院共审理农村土地行政管理行政确认案和农村土地行政管理行政登记案6件,占行政案件收案总数的37.5%;分别是20__年1件,20__年2件,20__年4件,20__年比20__年增加了300%。

二、基层法院服务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判资源的缺乏制约服务三农工作。随着社会转型,农村社会改革的步伐逐渐加快,这也使得涉农矛盾纠纷大量增加,而有限的审判资源无法服务到农村每个角落,一些矛盾纠纷无法得到及时化解,导致了一些“民转刑’案件时有发生;同时,由于我院的办案经费严重不足,难以为基层法庭配备优良的物质装备,也无法经常性地深入农村开展各种法制宣传,特别是人民法庭撤并后,财政未给付专项的巡回办案经费,巡回办案往往难以保证,导致农村地区诉讼难、寻求法律帮助难。

(二)农村法制不健全制约服务三农工作。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及各级政府对农村扶持政策的落实,大量的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纠纷涌现,如土地承包、林权、集体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纠纷

。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承包纠纷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的解释》,为审理土地承包、流转、集体收益分配等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仍然存在有些问题是否属于人民法院管辖没有明确规定,如农村房屋的拆迁、安置纠纷等。目前,这些案件只有参照适用针对国有土地拆迁、安置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而关于农村集体土地拆迁、安置的规范性文件尚无规定。 (三)农村村民法制意识不强制约服务三农工作。大多数地区的农村村民,由于法制意识不强等原因,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时,要么怨天尤人,自认倒霉;要么搞家族主义,人多势众;要么一味蛮干,不惜铤而走险,或者是采取“私了”的办法,一般不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解决。如农村经常遇到的农民工追讨工资、种子问题、债务纠纷、征地拆迁等矛盾纠纷,不去寻找法律途径,反而去上访即属此类情况。

三、基层法院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水平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涉农案件的审理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司法保障。一是加强农村土地承包、转包、征用、租赁农副产品购销等案件的审理,稳定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条件,保护各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保障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二是积极慎重地化解农村各类民间纠纷,尤其是房屋、宅基地使用,以及婚姻家庭、继承、赡养纠纷等案件,维护农民之间和谐、和睦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三是妥善处理涉及农民工权益纠纷,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依法快审、快结、快执拖欠农民工工资纠纷、劳务纠纷和工伤赔偿纠纷等案件,切实维护农民工权益。

(二)进一步创新审判工作方式方法,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一是突出重点,防止“民转刑”案件的发生,加大力度审理和执行好农村借贷纠纷,农田通路、排水等相邻纠纷案件,尽快排除农村生产耕种中的障碍。二是加强农村地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坚持对失足青少年进行回访和帮教,依法妥善处理涉及农村地区未成年人权益的抚养费、婚姻家庭纠纷等案件,进一步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依法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充分保障未成年人享受教育的权利。三是树立“法律优先、参考政策”意识,在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时,以党的农业农村工作政策精神为指导,结合民法基本原则公正、高效地裁决、解决各类涉农矛盾纠纷。

篇8

【关键词】:小额诉讼;督促程序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7-0668(2008)0210065-04

当前,由于对司法过高的期待和纠纷解决途径的单一化导致法院压力加大,使得追求诉讼效率的要求十分迫切。而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急于推行新的审判方式,致使程序趋于复杂化,对律师的依赖倍增,调解结案率下降,诉讼案件居高不下的增长和普通程序的正规化操作已使法院难堪其载。与此同时,中国特有的执行难、司法活动中人际关系的作用等问题,使得诉讼运行状态始终无法让社会感到满意。基于这样的现实,学界试图在简化诉讼程序上寻找出路,对具有浓厚西方经验的小额程序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有不少学者认为,随着中国法制水平的不断提高,诉诸司法的纠纷量将会越来越多,依现有的审判力量已难载其负,而解决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建立小额诉讼机制,分流大量简单的民事案件,是当事人及法官从繁琐、低效的程序中解脱出来。鉴于目前的讨论或实践大多忽略了小额诉讼程序自身存在的局限及其发展的困难,而且未能就现行民事简易程序的健全和完善提出或施行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为此,文章拟对此作些探讨。

一、小额诉讼程序的局限性

小额诉讼程序具有与普通程序不尽一致甚至截然相反的理念,它设立的目的在于对现代司法乃至法治进行补偏就弊,并以禁止上诉、禁止反诉、不公开审理、法院有权禁止律师等对当事人程序权利的限制和剥夺、以对法官职权的强化为特征。为了满足司法大众化,更快捷、简便、低廉地解决小额案件,许多国家在民事司法改革中对该程序寄予厚望。但是,由于小额诉讼程序自身的局限性及其存在一些无法从根本上克服的问题,实难以发挥其预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小额诉讼程序与普遍主义法治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背离

现代司法诉讼机制以程序保障为基本原理和出发点,程序的确定性、平等性和技术性源于其本质的规定性,即诉讼就是通过程序实解决纠纷、实现正义。然而,小额诉讼程序的主要特征在于诉讼程序的高度简易化,追求程序灵活性,但也因此导致程序具有某种非确定性,而这便与传统法治原理发生背离。首先,小额程序无法切实保证公平。有德国法学家指出:它的设计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理念,即小额案件是不重要的,而这种假设可能是错误的。一方面,诉讼标的额小未必意味着案件是不重要的或简单的,有时也会涉及重要的法律关系和社会公共利益;另一方面,以数额为限对贫困者来说是不公平的。对国家而言,尽管该数额很小,甚至不值得动用正式的司法资源,但对特定的当事人来说却可能关系重大,剥夺他们的部分诉讼权利是不公平的。其次,由于小额诉讼程序缺乏严格性,其运作及其效果直接取决于法院的态度,实践中容易导致司法的不统一,甚至发生偏差。实际上这正是小额诉讼程序的内在悖论,也因此是难以革除的,毋宁说这种程序的设计是为追求诉讼效率而不得不付出代价,其结果不仅可能使程序自身相对化,而且可能导致法律适用的相对化。

2. 小额诉讼程序无法化解诉讼程序的简易化与引发滥讼的矛盾

小额诉讼程序的设立旨在为当事人提供便利的司法救济,其基本点仍然是把纠纷解决的主要途径集中于司法诉讼,然而,其设立的理想或目标实际上是试图解决一个无法真正解决的难题,即如何使诉讼在廉价、快捷、简便当事人,同时又

不致导致滥用诉讼的后果。这也是迄今为止任何一种诉讼制度都会面临的两难问题,因为司法资源供求失衡是一个永恒的现实,司法救济不可能解决一切纠纷。当社会把纠纷都推向法院时,最先受到危害的往往是司法本身。事实上,具有浓厚西方经验的新型小额诉讼制度,乃至当代西方国家的民事司法改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变化调整诉讼程序的开放程度以及程序公正与诉讼效率之间的配置。然而,"当诉讼变得更便宜更快捷时,许多人会受到鼓舞而提讼",这就不可避免地促使公众引发对诉讼的日常化和经常化的担忧。因此,小额诉讼制度在程序的设计上既要优先考虑司法资源公平、有效的利用,又要兼顾对诉讼滥用的抑制。而当两利不可兼得,甚至两害共生之时,小额诉讼程序就不得不重新在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程序保障之间进行艰难的取舍。

3. 小额诉讼程序扩张了司法权力而无相应、有效的规制机制

小额程序在制度的设计上将法官定位为一种类似于调解人的积极的角色,并且赋予法官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控制诉讼成本的权力。诉讼程序的简易化程度总是与法官的职权行使程度成正比的。尽管一些国家保留了当事人对小额程序的选择权,诉讼程序的进行通常也采取本人诉讼,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一旦效率被突出到优先的地位,诉讼即只能通过法官职权的运用以加快程序的进行。这样一来,即使在法官素质和公正性受到充分信赖的情况下,尽管不致于引起较大的非议,也难免被贬为"二流司法"和"廉价正义",由此引发公众对小额诉讼程序及其正当性的质疑;在无上诉程序的情况下,后者更符合法官的利益,却有悖于当事人的利益和小额诉讼的宗旨。因此,如果片面追求诉讼程序简易化,对法官职权的不断强化和扩张却缺乏程序上的规制,那么这种程序势必存在被滥用的风险,以致出现结案后反复申诉、上访、调解后反悔,甚至频频启动错案追究机制的局面,而在人们意识形态中产生的负面影响更是不可忽视。

4. 小额诉讼程序无法根本克服诉讼的固有局限

国外在设定小额诉讼程序上其价值取向十分明确,即低成本、高效率。虽然诉讼费用不是人们考量是否寻求司法救济的唯一标准,但在现代社会,当事人实效性接近司法的障碍主要是诉讼的经济成本。香港"民事司法改革工作小组"早于2001年提出的报告中指出,理想的司法制度应该具有的特点之一是"司法程序和诉讼费用应与案件相称"。然而,由于诉讼范围的限制,即使小额诉讼程序运作正常,其所解决的纠纷仍然十分有限,难以整体减轻法院的压力;而一旦其范围扩大,则难免导致滥用。况且,小额诉讼程序无法解决诸如诉讼的对抗性对特定人际关系的损害、无法顾及当事人权利义务背后的其他利益、执行难等固有局限性,以及社会分配不公平和当事人地位不平等的问题。即使在小额诉讼程序运作最为成熟的美国,"小额诉讼法院因此对普通公民没有很大的吸引力",其所追求的理想远未实现。

二、小额诉讼程序在我国发展的困难

我国现行的法律中并无规定专门的小额诉讼程序,依现有法律的规定,小额诉讼应是适用简易程序。根据最高院统计数字,目前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占基层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总数的70%,个别沿海地区已达90%。但民诉法中关于简易程序的规定过于原则,仅有简单的5个条款,难以承受如此之多的案件,因此,中国的民事司法改革开始对小额诉讼程序给予关注,甚至将建立小额诉讼作为改革的目标之一,而结合了西方小额诉讼程序特点和中国人民法庭经验的改革试验亦开始在全国一些法院推行。然而,当前中国各地法院在小额诉讼程序试行改革过程中,或自行其是,随意性较大,或单纯强调效率,使诉讼请求严重超出"小额"债务纠纷的范围,实难以适当协调审判方式改革与原有审判方式的关系,小额诉讼程序在我国的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除了其自身局限性的制约之外,主要是深受以下几点因素的影响:

1. 小额诉讼程序改革忽视了诉讼和审判模式的合理配置

在实际运作中,小额诉讼程序极大地依赖法官和法院的态度及其所在地域的社会环境,因此,其可行性和程序设计必须因时因地而异,至少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司法的权威及法官的素质和公正性。在法官受到高度信赖的条件下,其自由裁量、灵活运作和积极行使职权的行为才能得到社会和当事人的普遍认同。其次,法律职业集团的支持。而目前对小额诉讼程序的反对或漠视主要来自法律职业集团内部,包括法官、律师和法学家;再次,法官的职业经验和习惯。诉讼效率和职权行使通常是成正比的,法官能否在不剥夺当事人权利、保持中立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职权,积极简化程序,发挥小额诉讼程序的效益优势。最后,社会主体和当事人对诉讼的选择和偏好,这是小额程序的必要性和生命力所在。目前,我国并不具备上述言及的小额诉讼程序实际运作的社会环境。

2. 小额诉讼程序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和审级保障

目前,中国司法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诉率高、申诉率高,以及抗诉率和再审率高。这是中国社会主体的诉讼意识决定的,以程序公正及既判力为基点的现代司法理念尚未成为社会的共识。同时,基于中国司法运作水平低的现实,社会对法官素质和权威缺乏足够的信心,当事人对过于简

化的程序以及法官过大的职权往往存有戒心。这种情况下,小额诉讼程序取消当事人的上诉权无疑会增加更多的矛盾和执行困难。而且,在社会对判决结果的错误追求十分热衷的情况下,小额诉讼之无上诉程序必然要求法官承担极大的责任,其运作将面临极大的难题。

3. 小额诉讼程序运作中尚无替代性方式可供利用

欧洲大陆国家的民事诉讼程序中多设有督促程序(dunning proceeding)。该程序起源于德国,属于略式诉讼,相对于简易程序而言,因当事人的申请而开始,无须开庭,也无二审程序,诉讼程序大大简化。这种程序的本身就是一种简易的小额债务纠纷解决程序,利用率相当高。我国民诉法中虽也有督促程序的规定,但由于程序设计上存在重大的缺陷,形同虚设,在我国的审判实践中的适用越来越少。而美国则更多地利用各种ADR,特别是法院附设ADR。这些替代性程序与小额诉讼程序相比具有更大的便利性、低廉性,当事人的选择性更大;小额诉讼程序与其存在着依存互补的关系,如果缺少了这些程序,小额程序既不可能分担普通诉讼程序面临的压力,也不可能解决当事人和社会对纠纷解决的需求。相对而言,"我国法院的判决率高,在发展替代性(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上的努力却是极其滞后的",小额诉讼程序的运行缺乏配套实施机制,举步维艰。

4. 司法资源的分配和诉讼费用的承担方式不够合理

小额诉讼程序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无诉讼费用规则"(no costs rule),"这一标准的确立是与小额诉讼程序旨在促使当事人本人不要律师,直接参与诉讼程序的目的想吻合的"。在西方福利国家,保证公民获得司法救济是国家或政府的义务,国家必须保证为无力支付诉讼费用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即使排除或限制律师是小额诉讼程序的立法趋势,但"禁止律师的法院多采取各种方式对小额诉讼的当事人提供各种帮助,如印制说明手册,书记官替当事人填写简单的表格,有些法院还有专门的法律顾问或解说员在开庭前提供服务",从而弥补了无律师的不足。司法资源分配失衡是永恒的现实,而中国目前的贫福差距和当事人支付能力不足的情况较西方发达国家更为严重,法律援助也存在资源匮乏,此时如果以法律规定进入额诉讼程序,实际上势必导致司法资源分配的不公正。

概而言之,在我国简易诉讼程序改革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法治主义的影响,对法治的热情使社会对小额诉讼寄予了过高的期待,而对其局限性则缺乏清醒的认识。小额诉讼程序可能会满足社会对司法"敞开供应"的心理需求,但过分简化的诉讼程序也可能造成诱发滥讼甚至纠纷解决机制紊乱的后果,而执行难的问题则会使司法的困境进一步恶化。在中国现行的体制和司法环境以及社会背景下,小额诉讼程序在很难有所作为。

三、我国民事简易程序的完善

基于上文的讨论,私以为,目前我国不应急于建立一审终审的小额程序,以切实保证当事人的上诉权,并以此作为防止法官的制约机制。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司法理念上有着"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现实法治里法官的素质和公正性受到质疑、公民的法律素养还很低的国家,如果在现阶段建立一个严重缺乏程序保障的小额诉讼程序,势必将已困境重重的司法诉讼逼入"绝境"。为了实现司法大众化,保障每个公民都能接近司法、接近正义,理性的思路应是修改民事诉讼法,完善我国的民事简易程序,使它实现简易程序和小额程序的双重功能。简易程序立法的修改和完善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简化诉讼程序

首先,调解前置简单民事案件可以直接开庭,没有必要进入审前程序。但这并不意味着简易程序在开庭审理前无事可做,而是应根据简易案件的特点,将调解作为简易程序的前置程序,而不应局限于现行法规定的六类前置案件范围的限制。这样便可以过滤掉大量案件,有效地缩短诉讼周期,提高诉讼效率;其次,简化庭审程序。《民事诉讼法》第145条规定,简单民事案件由审判员一个独任审理,不受本法第124条、第127条限制。但在司法实践中,有些简易案件的庭审方式与普通程序案件无异,难以发挥简易程序的功能。为此,若因庭审前已双方向当事人送达状、答辩壮的,或已口头告知相关内容,庭审时可以省略当事人的诉辩;经双方当事人同意,法官可以不经开庭而直接作出裁判。同时,庭审中可视情况进行调解。最后,简化裁判文书。目前,全国法院所使用的文书格式为最高院1992年颁布的《法院诉讼文书格式》。该格式为区分案件所适用的程序,不同的诉讼程序均采用同一格式。私以为,对简易案件而言,需要制作裁判文书的,应对1992年诉讼文书的格式进行简化,比如有的案件可以略写判决的事实和理由。如果案情简单到常识性的程度,本院查明的事实可不写当事人的诉辩经过,只保留本院认为部分,引用法条写明判决结果。

2. 督促程序向简易程序的转换

督促程序,即法律别规定的适用于一定范围的一般案件的程序,又可称为特别程序,它与简易程序在简易诉讼程序方面是相通的。《民事诉讼法》第192规定,人民法院收到债务人提出的书面异议后,应当裁定终结督促程序,支付令自动失效,债权人可以。另该法第189条就督促程序的适用范围做了规定,债权人在督促程序终结后所提出的诉讼为给付之诉,限于给付金钱和有价证券,且债权人无对待给付义务,被告人提出反诉的可能性较小,法律关系相对简单,也不存在时被告下落不明的情况,符合简单民事案件的要件。为此,可根据原告的申请,在督促程序终结时直接转入简易程序,将申请支付令视为,将支付令的送达视为送达状,将债务人的异议视为答辩意见,将申请费用作为简易程序费用的一部分。这样有利于简化诉讼程序,提高诉讼效率,也可以避免督促程序在审判实践中适用越来越少的尴尬局面。

3. 实现简易案件的专业化审理

简易案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被视为一种独立的案件,像商事案件、家事案件一样实行专业化审理,相应审判机构亦被归入专门法院(或法庭)系列。有设立一级法院专门审理简单民事案件的立法例,如德国地方法院、日本设立简易法院、法国设立小审法院。也有在基层法院设立简易庭的立法例,如我国台湾地区即在地方法院内设立简易庭,专门审理简易案件。我国现有的机制中,"不论金额大小,不论简易程序或普通程序,绝大多数的一审案件都由基层法院审理。同一法官既审理普通民事案件,也审理简单民事案件,一身二任,是造成普通程序与简易程序界限不分的重要原因",适用简易程序的组织机构并未专门化。就我国的国情而言,把基层法院改造成简易法院的难度很大,比较妥当的做法是把基层法院改造成并立的简易庭和普通庭,实现简易案件的专业化审理。当然,"把基层法院直接界定为简易法院,中级法院改造为普通初审法院"则显得更为理性和彻底,但有待于立法选择。

4. 改革诉讼费用制度

我国民事诉讼采取统一收费标准,未就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进行区分。简易程序简化了普通程序,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简易程序中的消耗显然少于普通程序,就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而言,其诉讼费的征收标准较之普通程序应当更低,以符合费用的相当性原理。因此,在完善简易程序时,应充分考虑其诉讼费用的收取幅度,降低基本费及收费比例。同时,为了增加简易诉讼的吸引力,体现费用的相当性原理,加大和解的可能性和鼓励当事人达成和解,可规定一旦达成审前和解的,案件受理费可以减半收取,庭审中或庭审后达成和解的案件受理费可酌情减收。

参考文献

[1] 张榕. 完善我国小额诉讼机制的若干思考[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5,(5).

[2] [日]棚濑孝雄:纠纷的解决与审判制度[M]. 王亚新,译.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249-250.

[3] 齐树洁. 英国司法制度[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280.

[4] 范愉. 小额诉讼程序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 2001,(3).

[5] 齐树洁. 民事司法改革研究[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6.299.

[6] [德]汉斯-约阿希姆・穆泽拉克:德国民事诉讼法基础教程[M]. 周翠,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344-347.

[7] 最高人民法院. 2003年全国法院司法统计公报[J].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2004,(3).

篇9

关键词:债务重组 所得税 损益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172-02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方面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企业应能够随着外部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身的经营方式,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一些企业可能因为经营管理不善,或受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等,使财务状况发生困难,表现为产品滞销、积压、资金周转不灵、产品开发研究滞后等,导致盈利能力下降或出现亏损,现金流转不畅,出现暂时性的资金短缺,难以按期偿还债务。这使得债务纠纷屡见不鲜。尽管按我国的法律,债权人有权在债务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时向法院达成正式和解协议,破产程序应予中止。此外,即使债务人进入了破产程序,也可能因为相关的过程持续很长,费时费力,结果还可能难以保证债权人的债权如数收回。于是,就有了一种解决债务纠纷的方法,即债务重组,包括减少债务本金、债务利息和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等。近年来,我国不少企业遇到债务重组,对于债务重组的确认、债务重组后的纳税调整、损益分析等问题,更是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下面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

一、企业债务重组综述

(一)债务重组收益的分析

债务重组的定义: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法院的裁决同意债务人修改债务条件的事项。

债务人通过债务重组,通常情况下会获得收益,按照债务重组准则的要求,这部分重组收益不计入当期的损益,而直接计入资本公积处理。

债务重组中会计上确认资本公积的情形有三种:

1.债务人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支付的现金低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科目。

2.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的,用以抵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小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的差额,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3.债务人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的,如果债务人重组应付债务的账面价值大于将来应付金额,债务人应将重组应付债务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将来的应付金额,减记的金额计入资本公积;债务人涉及或有支出的,按照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应将或有支出包含在将来应付金额中,据此计算应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如果或有支出未发生,应将未发生的或有支出计入结清债务当期的资本公积。

(二)债务重组损失的分析

会计上确认债务重组损失的情况有三种:

1.债务人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债权人收到的现金低于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债务人以修改其他债务条件进行债务重组的,如果债权人重组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大于将来应收金额,债权人应将重组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将来的应收金额,减记的金额作为当期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3.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用以抵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大于应付债务账面价值部分,作为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三)债务重组方式

会计准则中规定了以下几种债务重组方式:

1.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

2.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是指债务人转让其非现金资产给债权人以清偿债务。债务人常用于偿债的资产主要有: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3.债务转为资本:是指债务人将债务转为资本,同时债权人将债权转为股权。以债务转为资本用于清偿债务,对于股份制企业法律上有一定的限制。例如,按照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发行新股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因此,公司只有在满足国家规定条件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将债务转为资本的方式进行债务重组。

4.其他债务条件,如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加收利息、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减少债务本金或债务利息等。

二、分析案例

(一)华光水泥厂债务重组案例

1992至1994年该企业建设时期,经历了国家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而该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为:其母公司(某建材集团)基建拨款1.69亿元,中国建设银行贷款5.25亿元,其他款项1.76亿元,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原设计预算在一年多时间翻了一番,银行贷款利率一提再提,所借建设银行5.25亿元长期贷款(本金)至1999年9月债转股时本息总额已达9.88亿元,其中利息达4.63亿元,贷款利率平均达到12%,每年仅利息就达1.3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0.1%,债务负担非常沉重。通过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与该企业采用“债转股”式实施的债务重组,对该企业扭亏脱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为企业步上良性循环的轨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盘活和回收银行的不良资产提供了契机。

(二)债务重组的方案

1.重组的目的。(1)理顺产权关系,优化资源配置,便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2)实施债权转股权,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3)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职能与社会职能相分离,逐步改变企业办社会的状况,提高主体经营效果和劳动生产率。(4)学习、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提高企业的总体管理水平。

2.重组的原则。在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坚持制度创新原则,合理分割资产、负债,兼并新公司和剥离主体的利益,使新公司的主业清晰,效果显著。

(三)债务重组分析

1.存在的问题。由于历史或政策原因,该企业也存在一些国有企业的通病,主要体现在:(1)该企业社会现象严重,拥有子弟学校、中学、技工学校、职工学校、幼儿园等多个社会职能机构,每年对该企业利润的影响非常大。(2)该企业冗员过多。(3)机构重设现象严重,管理费用居高不下。(4)负债过高,资本结构不合理。该企业负债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债务存在危机。第二,企业偿债能力较弱。第三,负债结构不合理。该企业负债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银行借款比重过大,如果向金融机构借款占企业债务总额的比重过大,将会加重企业财务成本,降低企业资金使用的流动性。

2.债务重组实施的效果。

(1)贷款利息大幅度下降。债转股前,华光水泥厂1996―1998年每年应支付贷款利息分别为4918万元、7798万元、12867万元。转股后企业每年支付的贷款利息下降为2500万元,比转股前下降了80%以上,并逐年下降。(2)企业财务结构渐趋合理。债转股前企业总负债为11.36亿元,转股后负债减少了6.88亿元,减少接近60%。(3)企业扭亏为盈。债转股前企业每年亏损1.1亿元以上,债转股后,企业财务费用大幅降低,同时通过剥离非生产单位和人员、招标采购、节能降耗、提高增效等工作,进一步降低成本,并增加产量。2000年实现利润1542万元,2001年实现利润3513.6万元,2002年实现利润4000万元。(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债转股后,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和该企业共同负责新公司的经营管理,很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主要有适当集中财权,强化管理;健全内部机制,强化财务监管;进行目标管理,健全激励机制等措施,同时也建立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这些机构相互制衡的权责利关系的法人治理机构,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5)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在规划建设该企业时,已留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债转股后,该企业可根据市场需求再建一条日产2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届时企业利润将由去年的4000万元提高到8000万元,使企业效益大幅度提高。(6)盘活和回收银行不良资产。债转股前,9.88亿元的银行不良资产实际上是一笔死账。债转股后,企业经营得到改善,效益提高。根据债转股协议,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的3亿元债权,每年可收回贷款本息近3000万元,金融资产得到保全。今后若实现该企业资产重组上市,信达公司可收回大部分股权,实现资产管理公司退出的目标。

三、债务重组案例分析的结论

研究债务重组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的债务重组,建立现代企业的治理机构,解决传统国有企业长期以来的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从而根本解决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问题,彻底根除银企之间的债务纠纷,意义十分重大。企业利用债务重组的机遇,通过重组企业债务,降低资产负债率,盘活企业的存量资产,实现低成本扩张,从而提高企业的资产收益率。本文在对华光水泥厂“债转股”模式的债务重组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工作实际以及大量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针对我国企业过度负债的现状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的现实情况,债务重组是解决企业过度负债的重要的、有效的途径。

2.债务重组通过调整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促进企业制度创新,优化企业资产机构和产权结构,重建市场运行的微观基础,使企业形成自我调整资产负债水平的机制,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对债权人和债务人而言,是一种“双赢”的举措。

3.债务重组不是企业的最终目的。企业在缓解了短期负担的情况下,致力于企业长远的经营计划,重整企业形象,规范运作,实现企业稳定的业绩增长才是根本。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债务增长限量难以自动形成,也难以自动地还债。所以要根治企业的高负债、重建企业信用关系,要通过企业债务重组、产权改革、破产法制的完善来优化我国的资本结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债务重组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国家近年来也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完善企业的债务重组,对于债务重组的确认和处理上也规定了具体的做法。企业的发展,是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对债务重组后企业的纳税调整和损益分析等问题上的规定,充分体现了国家限制企业利用债务重组操纵利润,保护投资者的良苦用心。

参考文献:

1.刘静.债务重组准则对企业财务的影响.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5(1)

2.栾义君,董雪艳.盈余管理浅析.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5(1)

3.张波,孙涛.债务重组准则问题的探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任绣.关于债务重组准则的几点思考.山西焦煤科技,2005(7)

5.李萍.浅议债务重组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6.张彩虹,孟书通,叶新.从动态均衡的角度看我国债务重组准则的修订.中国科技信息,2006(2)

7.王志平,许瑾.债务重组准则比较分析.审计与理财,2005(S4)

8.白银久.浅议企业间债务重组.中国审计,2005(6)

9.降丽.论国有企业债务重组.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4)

10.李歆.债务重组资产的区分与价值评估.商业时代,2005(15)

篇10

摘 要 后金融危机时代,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做好债务清欠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完善企业清欠制度、加强企业清欠技巧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风险防范能力以及企业生产效益具有及其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探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企业清欠趋势问题,研究清欠应收账款的方法与策略,说明企业完善清欠制度,刻不容缓。

关键词 企业清欠 技巧 应收账款 财务风险 经济效益

一、当前经济形势下的企业债务清欠

众所周知,企业间债务的增长,有助于提升企业实际购买力,增加经济交易总额。作为现代企业一项重要流动资产,企业应收账款在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现阶段,受货币紧缩政策与物价上涨等众多因素影响,我国企业通过债务融资筹集资金进行负债经营,面临着较大经营的风险。

近年来,尤其是近两年,国内CPI持续新高,央行不断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控制全年信贷额度缩减银行信贷规模,资金流已成为制约诸多中小企业甚至上市公司发展的枷锁。众多企业被迫寻求民间借贷,并随着企业资金成本几何上升,货币紧缩政策下的民间金融进入了风险增长期。从去年的温州企业倒闭潮可窥见端倪。

另一方面,在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下,由产品发运、验收、结算等造成的货款被占用现象不可避免。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使得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应收账款数额也日益上涨。而高成本时代,企业正遭遇欠款的恶性循环,甲方欠商应收款,商又欠生产企业应收款,这造成了企业财务风险的激增以及企业经营效益的低下。债务清欠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企业清欠应收账款管理技巧

1.增强企业风险意识

企业必须意识到,企业债务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也同样可能会给企业造成债务风险。应收账款长期难以收回,将会导致企业呆账、坏账形成,进而削弱企业偿债能力,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最终引发企业的财务危机。应该知道,风险无大小,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建立完备的应收账款管理机制,刻不容缓。

2.建立债务风险管理制度

根据发展实际,企业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债务风险管理责任制度。比如设立债务风险管理小组,进行企业债务结构分析、编制债务现金流量表以及拟定债务风险策略等。此外,企业需要进行债务风险预警。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分析企业财务状况,及时发现债务风险,向管理部门发出预警,从而把企业的债务风险降到最低。

3.完善企业清欠流程

首先,确保事前审查。企业内部人员要加强对客户的信用资信审查,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进行赊账贷款,同时在发货之前要确保相关款项的落实,从源头上规避市场风险;其次,在销售过程中,相关负责人员要对所涉及合同进行严格把关,防止合同漏洞出现;最后,对于应收账款的合同,相关人员要做好催款、审核以及项目结算等工作,保障应收账款按时按量到账。如果出现对方不合理延时付款或拒绝付款等问题,应及时诉诸法律手段,最大程度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

4.明确奖惩措施,提升员工整体素质

实时企业清欠责任制,加强监督考核。企业具体款项的收取应落实到人头,通常采取项目责任制。即由该项目产生的应收账款,由该项目负责人负责限期追回,若出现拖欠、违约等情况,公司直接追究该负责人的责任,必要时给予经济处罚;而对于清欠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单位与个人,公司要给予名誉和物质上的奖励。此外,企业要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增强其在清欠管理过程中的应变能力与防范意识。

5.建立坏账准备制度

只要商业信用行为存在,企业坏账就不可避免。因此,为了防范于未然,对于应收账款项目,企业需要对其进行坏账可能性的预先估计,并建立坏账相关准备制度,以促进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清欠应收款一般技巧

1.通过协商、仲裁或诉讼等合法方式处理。长期以来,面对企业经济交往中的债权纠纷,多数企业更希望通过 “讨债公司”、“收数公司”等方法收回债务,而不是通过协商、仲裁或诉讼等合法方式处理。事实上,类似“讨债公司”这类追债方法不但不能奏效,反会给委托人带来风险。国家公安部和工商总局已明令禁止、取缔“讨债公司”,委托人的利益亦不仅得不到国家法律保护,而且还可能受“讨债公司”不合法讨债手段影响被追究刑事责任。事实证明,企业通过协商、仲裁或诉讼等方式来清欠应收款项才是明智的做法。

2.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追讨应收款。在市场经济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企业追收应收款将是一场长久攻坚战。然而,我国企业债务清欠普遍缺乏相关法律认知,企业若能从法律角度加强内部清欠管理,在产生债务纠纷时,企业清欠的经济政治风险便能得到更大程度的降低。

3.通过第三方协议扣款的方式清欠企业债务。所谓第三方代扣是指企业通过建立内部清欠办公室,协助收款单位追收应收款。具体而言,即企业在其他内部单位(所涉及内部单位与欠款单位有业务往来,应付款给欠款单位)对欠款单位进行直接扣款,前提是必须签订三方扣款协议加盖公章,如“甲方为总公司,乙方为欠款外部单位,丙方为需要收回款的甲方内部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