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化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文化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神文化的作用

篇1

关键词:群众文化;精神调剂;文化普及

群众文化的精神调剂作用,指的是群众文化在调控参与者的意识和一般心理状态方面所产生的效能。

群众在自发自觉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会对自身的价值、才能、修养、财富、感知能力和情感倾向等状况进行自我关照、自我表现和自我评价,并由此带来自身情感、想象、意志和愿望的稳定或变化,从而发挥精神上的调控和互补作用。这种精神调剂作用主要表现在娱乐休息、宣泄情感和审美三个效能上。

(一)娱乐休息效能

人们通过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能在娱乐中得到一种积极性的休息,这往往也是人们自发自觉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第一需要。

人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须由自身的劳动生产来保证,而要保证劳动者精力旺盛地投入生产就必须保证劳动者得到必要的休息。从生理意义上说,人必须劳逸结合,否则会破坏人的肌体机能;从心理意义上说,人必须有张有弛,否则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

群众文化活动的娱乐休息效能为劳动力的再生产做好准备。休息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积极性休息,一种是消极性休息。积极性休息能使人的外周感官感觉冲动,并在下丘脑整合扩散,激活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又产生新的兴奋灶,使工作和劳动对大脑产生的兴奋灶受到压抑和休息,分泌出有益于健康的激素,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从而有利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保证精力充沛地再投入工作和劳动。

当今时代,劳动节奏更紧张,强度更大,劳动者更需要通过如群众文化活动的娱乐得到积极的休息,以养精蓄锐来继续投入再生产、再工作。娱乐休息原本就是伴随劳动而产生,并一直伴随劳动贯穿人类生活的全过程,并且以各种群众文化的娱乐方式表现出来,即使有些活动带有宗教的色彩,为祈求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愉悦“神灵”的同时,其实也在愉悦着自己。群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推陈出新,而它的娱乐休息的效能始终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

(二)宣泄情感效能

群众文化的宣泄情感效能,是指群众文化能在调节参与者和情感方面产生影响。人类的情感十分丰富,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心理体验,都是情感的基本表现,而且起伏变化。如果某种情感量积聚超过一定的度,就会使心理失态,精神紊乱,甚至崩溃。人的情感受社会生活方式、社会内容和文化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可以通过一定的意志力控制;但过人的压抑会造成人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为了有利于情绪的稳定,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予以释放,即宣泄。

“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 兴奋起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等,说明群众文化一直就具有宣泄情感,稳定情绪的功能。而且由于群众文化是同社会性的需要,与人的意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通过它来宣泄情感,会使宣泄者道德感、理智感及美感等交织在一起,并且又置身于社会、群众监督、注视的特定的环境中,心理活动的调控无疑获得了非常良好的表现方式和途径。

人类心理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希望自身的存在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与尊重。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需要,如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会忧郁、痛苦、羞愧、烦躁,其行为就会消极懈怠、自暴自弃,甚至采取与社会冲突对抗的行为,这就需要让人们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方式和机会,以防微杜渐。群众文化能为参与者提供尽情展示自己才华、技巧、风采、能力和自身价值的舞台,既检验了自我,又获得了愉悦,也会被社会所发现和认同。

总之,群众文化的宣泄效能能够使群众文化的参与者的情感情绪由消极变为积极,由躁动变为平稳,使生理心理保持健康的状态。

(三)审美效能

群众文化的审美效能,指的是通过群众文化的具有审美意义的形式和内容,激发人们认识美、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生活情趣和理想,并予以人情绪上的激动、感觉上的以及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群众文化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理上的愉快和满足,使人产生美感。这种美感是生理和理性的有机统一,是内在美和外在美和谐统一的心理体验。群众文化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丰富人的审美经验,端正人的审美态度,从而大大地健全了人的审美心理,而这种审美心理的变化又必然地影响到人的整个精神状态的变化。

由于群众文化的审美活动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又是一种社会心理过程。无论审美心理因浸于美的享受,美的联想而如何恣肆,社会心理的理性思维总会“冷静”地将群众文化的参与者“劝”回到现实中来,规正着人们的情感、情绪和精神状态。群众文化的娱乐休息效能、宣泄情感效能和审美效能,能帮助群众文化的参与者使情绪、意识、心理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稳定的状态中,具有显著的精神调剂作用。

群众文化在内容上具有综合性的特色,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种知识包容其间;群众文化在参与对象上具有广泛性的特点,层次多、数量多。因此群众文化具有普及知识的作用。它为人类知识的积累提供了另类的载体,它为知识的传承提供了特殊的媒介和途径,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

(一)传授交流和社会教育效能

群众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经验承载体。它蕴含着一代代人积累的大量的社会生活知识、经验、技能,通过参与者的感受、吸收、发展,又通过活动的方式再传给下一代,于是就代代传递形成了一个容量十分丰富的知识经验承载。古人积累的大量天文、历史、地理和生产、生活的知识和经验,就往往通过民歌、民谣、民谚、民间故事等形式和花样翻新的活动方式流传下来,它既包含了许多文字记载的知识,也包含了许多没有文字记载的经验。许多还没有载入书本的知识和经验,往往可以在群众文化的积存中找到,许多书本知识也都是直接从群众文化中截取;而书本知识最初的形成,也主要是从群众文化的储存中进行加工和提炼。

群众文化的社会教育效能具有广泛、业余、灵活、方便、通俗等特点,从而使人类知识信息的保存、传递、积累更具有实用性,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二)乐中求智效能

群众文化能通过各种引起人们兴趣的娱乐方式,来激励参与者智力的开发,启迪智慧,增强智能。

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方面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感知记忆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人类具有巨大的潜能,开发智力有各种不同的途径。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哲理,如集邮、集币等收藏活动能帮助人们扩大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各种棋类能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各种神话、科幻小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能力等等,人们在群众文化中满足了求智需求,得到了人生哲理的启迪,而这都是在娱乐的过程中获得的。这种娱乐中求智、智中求乐的特殊效能,已成为促进群众文化更加壮大,不断发展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内驱力。

参考文献

篇2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天津市普通高校(非体育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抽取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城建学院、农学院、天津商业大学共四所高校为样本。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询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

2.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056份,回收率为88%,其中有效问卷为1028份,有效率为97%。

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的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处理。

二、结论与分析

(一)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概念

在高校校园环境中,大学生围绕体育或依托于体育而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精神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知识、体育目标、体育风尚、体育观念等。

1.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产生的基本条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文化创造进行的环境与手段、文化创造的主体以及文化创造的对象(客体)。

2.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形式。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形式具体到实际就是通过参加课余活动、高水平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学校体育节、体育培训、观看大型体育比赛等活动可以反映大学生的体育精神、道德风尚、体育观念和知识等多种精神文化形式。

(二)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特征

1.全面教育性。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生存于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一种文化现象,高校体育在培养全面人才上具有其独特功效,对培养大学生健身兴趣、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促进思想品德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起着良好的、积极的作用。

2.相对稳定性。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这种相对的稳定性使人们的体育思想、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维系、巩固和规范。

(三)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功能

1.精神激励功能。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理性、信仰和情感的满足,而中国体育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对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发挥了的巨大作用。

2.道德规范功能。篮球运动,特别是竞技篮球运动是篮球队员间的身体运动能力方面的竞争,它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公平、公正、公开。

3.知识优化功能。高校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不仅要具有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健康体魄,而且要具有先进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法制意识,成为社会认同的新型人才,要培养这样的新人,决不能忽视体育精神文化。

4.价值导向功能。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本质上所体现的是关于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念。因此某种先进的校园体育精神一旦形成,必然会对全校学生的体育行为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

5.娱乐功能。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而达到娱乐身心,消除疲劳,促进友谊的目的。

三、篮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大学生的体育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其内涵是十分丰富和深刻的。加强高校篮球文化建设是积极发展社会篮球,探索扩大篮球基础之路的重要方式。

四、篮球运动对大学生体育观念的影响

另据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喜爱度调查,结果显示,非常喜欢35%,一般喜欢38%,一般34%,不喜欢3%。

从以上调查情况可以发现,大学生认为篮球运动可以使参与者更加健康,在娱乐和培养自信心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并且在篮球运动过程中可以增进自己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自己个性的培养。大学生通过篮球运动可以树立自己正确的体育观念,让自己懂得生命在于运动的深刻内涵,从而激发他们对体育的热情和兴趣,为增强体质、愉悦身心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五、结论

近年来体育文化己成为了教育界、体育界等学术领域关注的新热点。对于篮球运动的研究更是丰富而全面,根据目前对篮球运动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成果,本人认为还存在一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只是停留在对其内涵、功能、特点等方面的研究,在对其内在的核心问题——精神层面上涉及不多。

(二)关于篮球运动对大学生有关体育精神文化的影响研究,通常都是停留在单个问题上研究,还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

参考文献:

[1] 李可兴.高校体育精神的特质与培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

篇3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与显性相结合的文化现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的发展,人文素养的提高,专业知识的完善和国际视野的培养。因此,建设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大学校园文化是提高学校的国际竞争力和全球美誉度的关键所在。然而大学校园精神文化作为整个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它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更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这其中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承担起不可推卸的责任。原因有三:

(一)、在中国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覆盖面最广、课时安排最多,师资力量最庞大。

由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这一特点,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就能很容易借助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来实现。大学英语教学只要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结合、语言与文化的结合、教书与育人的结合,中国更多的大学生就会真正受益于大学英语教学,他们在大学英语课上不但可以培养语言技能、学习语言知识,而且可以培养文化意识、提高人文修养。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目标。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不能仅靠散见于校园中的书画墨迹、雕塑、纪念碑亭、历史名人塑像等人文景观,更要依靠像大学英语这些具有很强人文属性的大学课堂来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在大学英语课上,通过西方文化的学习,学生更加了解了华盛顿、维多利亚女王、列夫•托尔斯泰、霍金、比尔•盖茨等西方名人;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学生更加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西方文化的真正魅力所在。这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更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目标。

(二)、大学英语本身是一门人文属性很强社会学科。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学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学英语看似一门语言技能型的社会科学,但实际上它具有很强的人文属性,因为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文化是语言的内核。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传承了人类的文明和智慧,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容,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法律、文学、哲学等各个方面。如果英语教师能够在英语教学中善于挖掘人文内涵,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此外,在中国由于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多是文科出身,此外他们接受的英语专业教育也是以开设文科性的课程为主,因此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师资大多是文科出身,具有一定的人文基础。这样一来,如果能实现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正确引导,这不但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师更好的施展才华而且有利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在大学英语课上,英语教师既要抓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更要抓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因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要求就是要用共同的团体意识、价值理念、理想追求等鼓舞、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热情。

(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

“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高等院校所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服务于这一目标,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围绕这一目标开展。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英语教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达成的共识就是:“语言教学的本质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教育,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以更开放的心态和更开阔的视野参与国际交流,即所谓的‘全球性思维’。”毋庸置疑,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一流的国际化的校园文化环境,而国际化的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又离不开浓郁的英语文化氛围。校园英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校园精神文化,校园英语文化营造的好,可以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全球化、抱负更加远大。因此,只有量大面广的大学英语教学的参与才有可能建设起具有良好英语文化氛围的国际化校园环境,国际化的环境才有可能培养出国际化的人才。

二如何发挥大学英语教学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既包括课堂文化建设也包括课外文化建设。课堂文化建设的好,有利于发挥教师和教材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正确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课外文化建设的好,有利于发挥社团、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机构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活学活用,最终使学生的兴趣更加广泛、身心更加健康、学术视野更加开阔、专业技能更加优化。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但要注重课堂文化建设更要注重课外文化建设。然而,在中国,几乎每一位所高校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都离不开大学英语教学的参与,一来是由于在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今天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校园英语文化的建设;二来是由于,在中国高校,几乎每一位大学生对英语的学了从课堂教学中受益,更重要的是从课外学习中受益。大学英语教学要想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必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课堂教学

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教学内容。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按照这一要求,努力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最终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视野和专业英语技能为教学目标。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练、多启发。根据学生的水平、兴趣、爱好、学习效度、认知心理和知识结构等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补充或替换,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考空间。再次,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知识与文化学习相结合的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传统英语教学的着眼点多放在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训练上,一些教师仅仅将英语教学看成是语言能力的训练,将四、六级考试通过率作为教学目标,而很少将英语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授,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事实上,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传承了人类的文明和智慧,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在英语教学中挖掘人文内涵,促进学生发展认知、丰富情感、完善人格,使外语学习成为学习者人格化的过程。最后,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的补充专业英语知识,开设ESP课程以及英语人文选修课,这既能满足个性化教学和通识教育理念的要求,又能使大学英语教学更好地满足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要求。通过优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学习效率,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能够有所收获、有所领悟、有所提升。这样的大学英语教学一定会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二)强化课外活动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倡导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以及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等途径的综合运用。把第二课堂活动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以进一步支持第一课堂教学。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求,将传统教学优势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与学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课外英语实践和学习的条件与机会。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好,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和效率,而且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第二课堂活动一般可分为五类:(1)知识类活动:中西百科知识达人赛,西方文化知识系列讲座,英文小说读书周等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中西文化常识。(2)英语基础技能类活动:包括英语写作大赛、英语听说大赛、英文歌曲大赛、电影对白、课本剧、英语角等能强化语言技能、培养特长;(3)英语专业技能类活动:包括跨文化交际表演赛、科技英语翻译大赛、模拟商务简历设计等能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增强语言自信;(4)英语综合类活动:包括外语文化节、英语辩论赛、行业创作展示、英语广场等能丰富学生的兴趣和情感;(5)社团类:包括艺术社、模拟联合国社团、志愿服务等。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对活动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指导,在确保活动具有娱乐性和趣味性的同时,更要兼顾知识性、情感性和道德性,从而使第二课堂真正成为第一课堂技能习得的助手和技能展示的舞台。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个体需求得到满足,潜在能力得到挖掘,处事本领得到提升;同时使大学生的思想感情更加丰富,精神生活更加充实。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有效结合,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大学英语教学一定会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因为一所高校的英语文化直接影响着它的精神文化建设;直接影响着它的教学质量、办学层次和国内国际知名度。

三结论

篇4

学术文化大学精神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随着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艰难的转型时期,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中的一些新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在社会现代化和大学世俗化的过程中,大学里同时并行着官、学、商三种利益诉求、管理机制、功能作用完全不同的体制,行政化、企业化的办学模式己经成为我国大学的共性特征。大师寡于大楼,人才轻于设备,内涵小于形象,仍是普遍的现象。我们的高等教育体制仍然处于发展滞后的状态,大学基本上变成了为了满足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的培训站或加工站。政绩观念、形式主义、跟风陋习更是大行其道,本应高尚神圣的学府内,学术腐败、造假等恶习屡禁不止,计划体制、官本位的弊端仍然顽固存在。在当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转换的关键时期,在各类大学不断重组与整合的关键时期,重建“大学精神”成为迫切的需要,从学术文化的视角对培育大学精神的反思和追问,进而对当代大学的教育理念进行探求,无疑会对大学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一、大学学术文化的内涵

何谓学术文化?伯顿·克拉克认为,由于学术工作的表达和任务的安排方式差异,位于学术系统内部不同部门的人们必然产生不同的规范和价值观,这就是学术信念或学术文化。“高等教育是由生产知识的群体构成的学术组织”。那么它就是一种社会结构,也是一种文化,其中信念是学术文化的核心。大学本来是“学科”与“院校”交叉形成的矩阵组织。所以,大学的学术文化也可以从学科维度的学术信仰和院校维度的组织氛围两个方面来认识,它们相互交融和渗透,共同构成大学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软环境。

学科文化是学科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语言、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等的总和。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学科组织成员之间不断进行交流、沟通与合作,各种形式的互动使他们产生某种认同和归属的心理,逐渐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最终沉淀为具有特定文化特质的学科文化。学科文化是大学最基本的学术文化,它与学科的特点密切相关。“一个范例是一个科学团体的成员共享的东西;反过来,一个科学团体是由共享一个范例的人们组成的。”尽管如此,学科文化在其差异的基础上又具有共性,任何学科的学者都具有基础的共性品质,如追求自由、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等,这对整合学科文化,促进学科繁荣具有重要价值。

大学是各种学科的汇聚场所,是学科的组织载体或者说单位体现。不论具体学科如何,大学这个特定单位也有其局部的学术氛围或者说组织气候与文化。它会对置身其中的学者、各种学术组织产生单位文化的影响,这就是“院校文化”。像“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等无不是院校文化的写照。“院校文化”确立了大学教育和管理活动中的基本信念,是对学科文化共性的升华。它往往成为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之源,并带有鲜明的个性,影响着大学的发展。总之,学术文化是生产知识的群体组织特质和要素,研究学术文化是探索高等教育规律的重要切入点。

二、当代大学精神重塑的重要性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所拥有的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特质,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大学精神是大学优良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大学历久常新的动力和源泉,对于凸显一所大学的形象、特色、风格和水准举足轻重。大学精神就是大学立足于本性,在自由地实现内在超越的过程中所凝聚、体现出来的特质和风貌,是大学的本质的规定性。

“从普遍的意义来看,大学的精神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大学的自由精神,主要体现为大学的思想自由、学术自由、言论自由;大学的民主精神,主要是指大学追求校园民主与社会民主进步的精神;大学的科学精神,既包括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系列行为规范,也包括从事科学研究的价值追求,把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统一作为科学研究的最高价值准则。大学的创新精神,主要是指大学在选择、批判和创新文化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那种指向科学研究、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的“向上”的精神。总之,大学精神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深厚积淀在大学中的体现,是历史文化与当代精神的凝结。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在大学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国高等教育学者A·弗莱克斯纳所指出的那样,“总的来说,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功利主义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受到挑战和冲击,我国当代大学精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缺失。

“比较而言,中国的大学更像是政府机关,拥有太多的机构,太多的会议和太多的文件,其管理运行机制几乎完全行政化;大学还像是职业培训中心,只要有钱,什么班都能办,什么课都能开,迎合时俗,舍本逐末,其办学行为带上了浓厚功利化色彩。”用行政模式管理大学,用行政思维决策学术问题的状况已较为普遍,正是在如此嘈杂的社会化浪潮中,大学精神逐渐黯然失色甚至悄然失落,大学似乎淡忘了对大学精神的追求。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和兴盛的灵魂,明晰什么是当代大学精神并加以重塑和弘扬是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正如弗莱克斯纳所说:“大学不是一个温度计,要对社会每一流行风尚都做出反应。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不是社会所想要的,而是社会所需要的。”这样,大学才可以保持批判和反省精神,引导社会健康地发展。因此,追寻大学精神,重塑大学精神,是激励和推进大学发展的需要,也是重铸和升华大学理念的需要。因此,大学精神的缺失必须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重塑大学精神”是时代的强烈呼唤。

三、学术文化对大学精神的影响

研究学术文化有助于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理念。融入社会、服务于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当然是现代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封闭保守的大学即使拥有再多的知识其价值也无从体现;片面强调大学为社会服务并因此而放弃大学的本性,大学必将失去安身立命之本。因此,对于大学而言,大学精神应在为社会服务与知识的传播与创新之间求得平衡,使大学沿着既有内部组织的独特性又与外部环境间保持着不即不离的

路线行进。两全之道就是要努力达成大学与社会之间一种健康的互动关系,让基础研究引导社会发展,以应用学科推动社会进步。既保持特立独行的大学精神,又提供社会需要的知识产品。要达到如此境界,唯有建设开放的大学可以实现,不以丧失自我为代价的开放既有利于交融互补,更有助于形成二者相互促进的局面。

研究学术文化有助于加强当代大学的凝聚力。大学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作为教育研究的场所,它从事的是知识生产活动,同时也非常重视精神的力量。学者们的主要追求不在于物质生活的满足,而在于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理想抱负的实现。因此,大学精神成为聚集人才的重要因素。然而大学又是由多学科组成的松散型组织。大学里学者有两种忠诚,一是专业忠诚,二是职业忠诚。各科学科、专业之间的差异很大,彼此间存在着合作、交流、竞争的复杂关系。在大学这个高深学问共同体中,维系大学目标、协调专家学者的学术和社会关系的就是学术文化,是学术文化凝聚着各种学科、专业的专家学者,使他们根据一定的规范从事研究和教学,通过交流、合作、竞争,推进大学理念的实现。

总之,学术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精神重建,它形成了大学学术的“生产力场”。通过学科文化的渗透,院校文化的渲染,优良学风、校风的扩散,大学学术文化对大学精神发挥着深刻而奇妙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3]吴洁.试论大学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篇5

【论文摘要】文化背景知识的渗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文化背景知识不仅可以开阔学生对英语国家的视野,同时,异国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惯、道德标准、伦理观念、政治体制以及社会风尚对学生的短文听力、篇章理解都有妙不可言的帮助。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与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扩大知识面,而且通过学生日积月累的积累,也会使其对英语语言的理解能力更强,更加透彻,使其英语水平有相应提高,具有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的渗入,是指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通过听力、阅读等课堂讲解,对短文、对话、篇章中词语、句子的分析向学生传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能够增进对英语国家的了解,帮助其语篇分析与篇章理解。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1]文化背景知识具有语言的社会文化能力,对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具有较强的提升作用和辅助作用。因此,学生合理恰当的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对其英语水平的提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从教经验,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渗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阐述。

一、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语言与文化的衔接

在大学英语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对段落篇章的词汇、语法、句型进行讲解,忽略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养成了英语语法、词汇、句型与中国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思维定势相结合的学习与思考方式,习惯于用中国人的思维去记忆单词,理解语句,分析课文,犯了英语学习的大忌,这也是许多学生英语无法得到较大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文化背景知识很好的起到语言与文化的衔接作用。

语言的学习不可能是孤立的学习过程,需要语境与文化的熏染。民族语言的形成离不开民族的文化,每种语言必定蕴含着其文化内涵,单词、短语、句子、篇章无不透露着民族文化的气息。著名语言学家拉多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2]弗里斯也强调:“讲授有关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情况绝不仅仅是实用语言课的附加成分,不是与教学总目的全然无关的事情,不能因时间有无或方便与否而决定取舍。它是语言学习各个阶段中不可缺少的部分。”[3]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渗入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最大限度的解决中国学生无法在英语语境下学习的困难,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也为英语语言与其文化架起了桥梁,使学生更能通明达意,用英语国家的文化、思维来理解英语语言,从而更好的学习。

二、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的篇章分析与理解

大学英语教材《大学英语》精读的课文选材,富含了地道、丰富的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其单词、短语、句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因此,教学中渗入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将极大的帮助学生对篇章的分析与理解。例如,“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笔者在文章分析课上,发现学生对此句迷惑不解,便即时告知学生们这是一句来源于西方的拳击术语,指的是拳击比赛中,当裁判数到10,击倒的一方还未站起来便被判输,10个数以内站起来可以继续比赛,并有反败为胜的机会;所以,本句的延伸义不难理解为,挫折不可怕,只要战胜挫折,就会有成功的机会。学生们马上理解其意,从而找出正确的选项。

教师对具有文化色彩、反映西方文化内涵的词句进行详细的讲解,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文化积累,而且更是其学习课文的钥匙。比如,教材第三册中第三课,“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是一句与《圣经》有关的语句,恰到好处的说明了文化背景知识对篇章分析理解的作用。这句话来自《圣经》中上帝用泥土造人的寓言故事,课文形象的将教师的功用比作上帝的能力,把教师培养教育人才的工作比喻成上帝对人的伟大创造,从而更加深刻的说明教师工作是神圣而庄严的,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成长为“完整的”人。试想,学生如果不知道《圣经》的故事典故,很难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更不会懂得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更谈不上对相关问题的解答了,由此看来,文化背景知识的确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

三、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介绍、渗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对西方文化的好奇与对西方文化探索的欲望,从而更加喜欢阅读相关的文章,潜移默化的增强其对英语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英语自学能力与篇章理解能力。例如,在讲授关于诺贝尔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在进入文章分析之前,对诺贝尔的伟大事迹和为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做介绍,向学生展现诺贝尔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以及其对后世科学研究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而使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迫不及待的进入课文学习,并通过学习树立自我理想与为人类和平做贡献的信念。教师也可根据授课课文的类型做相关的介绍,如对于科技文章,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与文章相关的尖端科技发展状况,让学生看到现代科技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参考文献

[1]王保云.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23.

篇6

大学校园文化以一种外在的、潜移默化的形式对人的意识产生影响,而不是以固定刻板的方式进行强制的灌输。所以,面对当今社会千变万化的大环境,大学生被鱼龙混杂的信息所包围,这些信息不断地对受教育主体意识进行着侵扰和干预,使得大学文化的影响效果减弱,进而造成了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塑造和培育促进的效果不佳问题的存在。

(一)流行文化和大学文化建设在促进大学精神

培育过程的作用存在一定偏差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行文化以其特有的性质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某种程度上,流行文化以其强有力的流行性对现代大学精神产生着不可低估的影响。一方面,流行文化和校园文化有积极的一面,流行文化以开放、个性的特色不断地作用于大学生的成长,促使大学生个性发展,造就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流行文化倾向于功利化、向钱看等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价值取向等都产生着消极甚至是负面的影响。这一影响与大学精神对教育主体的作用是相悖的,存在一定的偏差。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冲击

当今时代,网络由于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和自由性,极大地吸引着大学生的注意力,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的课外活动的重要一环。网络文化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最重要一部分,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一方面,他对校园文化具有补充作用,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和自由性,其文化包含着各种鱼龙混杂的文化信息,不同价值观念、不同类别的文化在网络上共生共存,良莠不齐,对大学文化的主流价值取向造成强烈的冲击,进而对认识尚不完善的大学生造成一定的思想冲击,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制约优秀大学精神的形成。

(三)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融合不好影响大学精神的形成

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对青年人的道德和精神教育,既有着良好的、健康的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内涵,也有着一定的糟粕需要进行扬弃。而时代精神是一种快节奏的东西,其所追求的个性发展、创新精神等价值观念,一定程度上与传统文化有着一定抵抗和冲突,不能很好地与传统文化交融,影响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时代精神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要与传统文化进行完美的结合,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极大提高,需要克服传统思想中对中庸、奉公、集体等的过分要求,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点,以达到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水融,极大促进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培育形成。

(四)缺乏科学表现形式的校园文化建设导致大学精神培育“形神不和”

大学文化建设要极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需要科学的表现形式,需要把死板的文化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现实中的大学尤其是一些近年来合校升本的院校,校园文化在表现形式上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现是:第一,没有自己的建设思路和独特表现形式,在形式上不断地模仿知名院校,缺乏新颖感和吸引力;第二,对于文化的表现都仅仅注重单个方面,没有认真寻找科学的表现形式,没有最大化地体现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时代精神和学校特色;第三,某些大学文化建设为了迎合现代大学生的需求,仅仅寻求对大学生有吸引力的东西,而忽视大学文化内涵的体现。由于这几方面问题的存在,使得大学精神培育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存在“皮毛分离”现象,大学精神的培育仅仅是一种走形式。

(五)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与建设目标追求存在较大差异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效果不能较好地发挥,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大学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在对象上,往往不重视大学生个体的意识基础和认识水平,凭空想象建造与理论相似的产品,很难得到大学生的认可。有些还仅仅停留在开展各类活动和制定各类制度的层面上,往往通过雕塑、博物馆、校史馆和各种形式的活动来进行校园文化的宣传。忽视了大学文化理论的针对性,缺乏理论的灵活运用,没有让理论变成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细节。

二、大学精神培育需要校园文化建设作用的发挥

对于现代大学来说,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其核心功能之一,其他功能都紧密围绕这一核心进行,优秀大学精神是达到这一目的的精神支持。要培育优秀的大学精神,就需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功能,进而作用于大学生这一教育主体,以促进育人质量的提高。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高校创新大学精神发挥作用的重要方法

大学文化是一个集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特色、学校历史沉淀和先进时代精神为一体的综合体,这是大学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与生俱来的特质,也是新时期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要培育真实的大学精神,实现传承文化和提高育人质量的效果,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就需要创新大学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构建符合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进行精神和文化的传承,这是功利性学习教育所不重视的。新时期大学精神的培育和作用的发挥就是要通过大学文化建设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建设的推进,不断地优化育人外部环境,在制度约束和环境的感化中,逐步提高效果。

(二)校园文化建设体现着大学精神的内涵,引导着大学人文教育的方向

一所大学的精神和校园文化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任务,都是为了培育能体现有各自学校精神特色和优势的高素质人才,为了传承优秀的文化,为社会主义培育优秀人才。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是大学文化建设的宏观文化,决定着学校事业发展方方面面的方向和特色,为学校教育提供方向性的指导。要确保校园文化沿着正确而科学的方向发展,就要有好的大学精神的指导。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就要扎根于优秀而有特色的大学精神之中,体现现代大学精神的内涵,通过形神兼备的校园文化形式体现优秀的文化和精神。

(三)校园文化很好地起到了规范限制作用

大学校园文化不仅是潜移默化地对师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现代大学文化建设也将制度建设拉入建设的范围。运用制度建设,明确地告诉大家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告诉他们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对他们的行为等进行一定规范制约,对他们的偏差思想和行为进行一定的纠正和约束,为大学精神的传承提供一定的保护。同时,优秀的大学文化都会浸染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时代气息,让大学生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提前设定的情景调节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这种规范限制作用不是强制的,而是通过对学生周围环境的设置、美化,来不断达到素质的提高,进而实现大学精神的内化和传承。(四)大学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精神全面升华大学精神是一个不断传承、不断升华的精神集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推进其升华、传承的一个重要步骤和手段。我国新时期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必须把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正确的大学文化,用优秀文化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精神的品质。第二,校园文化通过时代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强调二者的融合与发展,在二者的融合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内化为大学精神的内容。同时,大学校园文化是通过物质、文化、精神、制度和行为等多种形式展示大学精神的,在构建过程中不断通过这几方面的建设促进大学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三、大学精神的培育需要构建多层次的优秀校园文化

(一)重视大学精神的培育

没有一流的大学精神,就没有一流的大学文化,也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断实践总结凝练而形成的个性鲜明的思想和理念,是一种文化的长期积淀。大学精神一般凝练在大学的校训中,经过历史的磨砺和广大师生的认可,最能体现大学的核心价值。比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浙江大学的“求是创新”,武汉大学的“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都突出反映了学校的特点和文化气质。同时,大学精神也是开放包容、不断推陈出新的一种价值追求,需要在学校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科学创新和发展。

(二)建设形神兼备的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不仅需要形似,而且需要神似。形似就是要重视做好大学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极大地体现大学文化之美。我国的校园文化设施建设要广泛借鉴西方知名大学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在实体建设方面做到与传统契合,与社会融合,与时代一致,真正体现现代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同时,还要重视物质文化的创新,促进育人环境的美化和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神似就是要在建设的过程中,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重点突出区域文化和学校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不断与时俱进,造就齐备的、能体现大学精神文化的文化设施和精神文化。

(三)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内容的丰富和统一

篇7

【摘要】借助文化“功能-结构”规律能总结和反思城市精神提出、传播和践行过程。从文化遗产角度分析当前践行城市精神的传播有效性、制度构建等问题,有助于探讨文化遗产进一步促进城市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 文化遗产 城市精神文化 创意产业

当前城市精神建设的热潮减退,亟需总结和反思城市精神提出、传播和践行过程,有必要从文化遗产角度分析当前践行城市精神的传播有效性、制度构建存在的问题,探讨文化遗产进一步促进城市发展的路径。

一、城市精神是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践行城市精神需要认识文化的功能与内部结构,适时梳理城市精神,定位城市发展方向。

1、城市经营层面的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社会意识,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的文化形态及与城市有关的精神现象的总和,是城市的历史文化、城市的建筑风格、城市的形态格局,以及城市市民的综合素质、文明程度、价值取向、思想情操和精神风貌的综合反映,是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在精神领域的集中体现。”①清晰的城市精神是对城市发展目的、价值追求和生存方式的哲学反思,是对城市发展历史、现状定位和未来走向的全面把握,反映了市民的价值追求和美好夙愿,这种意识形态是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新世纪以来许多城市从城市文化中凝萃城市精神,一度成为一场城市运动。有观点认为城市精神是在实用性的支配下,作为一种治理策略应运而生,是将走市场化道路的城市经营延伸到文化层面的做法。城市间竞争加剧,打造城市精神成为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形象的竞争驱动。城市间的攀比造成盲目追求现代化,导致个性、特色丧失,城市精神成为重新凸显城市个性的工具。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人文传统、经济伦理等人文要素和环境的制约,要破除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瓶颈,使城市决策、规划、建设、管理更具理性和人性,增强城市对内外资本的凝聚力和吸引力。②城市建设、城市资本积累需要城市精神,在强调城市精神的直接实用性的同时,也需要以一种新的视角系统地、完整地构建出城市精神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机制和践行路径。

2、文化“功能—结构”规律视角下的城市精神

文化学中的“功能-结构”规律从物质形态化的宏观视野揭示文化发展规律,认为文化同时具有功能与内部结构。文化的功能指文化事物与世界其他事物发生相互作用的性能,主体依赖文化事物才能对外部世界实现有效的作用,生产工具、消费物品、意识文化、经验与科学知识、文艺作品、制度文化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作用。③人可以从人化了的外部世界提取文化,强化这种文化需要增强文化对外部世界实现作用的强度和有效性。文化结构是指文化事物内部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文化以相对稳定的相互作用组成了整个人类文化的内部结构。物质文化的内部结构又分为生产工具、各类消费品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经济、政治、法律、伦理制度等因素和相互关系构成制度文化。科学知识、社会心理、文艺作品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意识文化。④

城市精神作为复杂系统中的一个要素构成了文化的结构,与其他要素进行互动,城市精神的作用在于促进整个文化系统各要素的变化,最终优化文化结构。践行城市精神是将其纳入城市文化系统、外部世界中,发挥其优化文化结构的功能,增强文化对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的作用强度和有效性。

二、文化遗产践行城市精神的现状与问题

全球城市所具有的精神文化的共同本质包括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文化产业、优秀文化人才和高素质市民。⑤从文化遗产视角审视城市精神建设要研究文化遗产中的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文化遗产产业、文化遗产建设的公众参与。

北京市正在建设现代博物馆体系,文物拍卖业发达,“中华老字号”新产品开发、品牌推广等推陈出新,已形成以文化旅游休闲、体育休闲、演出、古玩与艺术品交易、动漫、现代创意为重点行业的文化遗产类产业集聚区。北京市是文化遗产政策制定落实的先行者,城市发展规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也涉及文化遗产,构成了北京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制度文化。但文化遗产践行城市精神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1、践行城市精神的“虚热”在文化遗产领域也有体现

存在重征集评审、名录登记,轻传承保护、开发利用;重使用非遗传承人的表演效果,轻传承扶持的规范政策制定;重艺术层面的保护,轻文化内核的传承传播等问题。⑥政府致力于从文化遗产中凝萃城市精神,其他利益相关者并未真正体悟城市精神的提炼过程,标语形式的城市精神传播难以深入人心甚至遭到质疑和抵触,缺乏文化遗产与城市精神的互相解读和诠释,也没有通过文化遗产涉及的具体行业、具体项目将城市精神内化到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实践。已有的以传播北京精神为目的的项目、文艺作品被创作者打上“宣传”的烙印,市场前景暗淡。

2、城市文化遗产开发过度追求经济价值,管理制度不健全

近年来,北京文化遗产开发管理不当、公共服务过度商业化,例如故宫博物院2011 年深陷建福宫改建私人会所等“十一重门”,暴露出公共文化遗产等国有资产所有者和人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文物保护法》规定公共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营性收入属于事业性收入,这些收入的用途只能是反补文化遗产的保护,但是许多文化遗产机构的所有者、管理者、经营者和监督者集中于一个主体,运行效率低下,决策过程和财务制度缺乏公开透明,容易出现暗箱操作和关联交易。

3、没有充分注重文化遗产文化内涵和科学价值传播的有效性

现有文化遗产保护并未有效地传播文化遗产的价值,以天坛为例,天坛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代表中国木结构建筑的顶峰;力学、声学、几何学原理的运用体现中国的建筑智慧和科学精神;青、黄、绿用色展现出天人合一的古朴自然观。这种深厚的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只有通过有效传播才能被人们认知,但是宣传天坛文化价值的宣传册需要另外高价购买,将旅游的经济价值置于社会价值之上。

4、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职能认识和界定不清晰,各自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作为事业单位的文化遗产经营管理机构缺乏传播城市精神的动力和激励机制。文化遗产类社会组织包括从事文化遗产相关活动的社会团体、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等,个人或组织联合行动并将这些行动制度化,为文化遗产发展筹集资金、理念传播和教育公众、行业管理和服务、提供咨询和政策建议甚至直接参与文化遗产的管理。只有构成城市的公民、社会组织参与进来,才能够使城市精神践行过程根植于其依托的主体。

三、文化遗产践行北京精神的路径探析从文化遗产视角落实城市精神宏大叙事是调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利益相关方自觉性,进行方法和环境创新的过程。

1、文化遗产践行城市精神纳入北京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发展规划使文化遗产融入城市文化生态和文化规划,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逐渐与公民社会、公共空间、自然、旅游等议题相结合,综合考虑文化遗产开发可能对城市造成的影响,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尽可能扩大文化遗产相关工作的社会效益。

2、加强文化遗产与城市精神的保存、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

加强文化遗产的档案建设和数字化保存。鼓励研究机构分析各类文化遗产的科学和人文价值,加强文化遗产与城市精神关联及内涵的阐释,普及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解释人文价值对现代生活的意义,将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追求的正面价值进行关联。建立对公众普及文化遗产的教育体系和传播体系。保障博物馆等与文化遗产相关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供文化遗产所需的相关信息服务,提高市民参与的科学性和成效性。在知识传播基础上塑造社会大众对文化遗产的珍爱与敬畏之情,使城市精神财富为社会所珍视。

3、民间团体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正确处理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诉求

文化遗产概念逐渐扩大,需要保护的对象越来越宽泛,基金会、行业协会和社会团体能够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资金投入,保证高效的管理效率和及时有效的监督。这就需要为文化遗产社会组织的自主治理赋予权威,规范管理文化遗产类社会组织,使利益相关方充分参与到文化遗产发展中,平衡各方利益于决策效率,促进决策公开,在制度上确保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社会参与和决策方式民主化。

4、研究文化遗产项目价值的评价体系

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文化资本与无形文化资本。文化遗产学科引入经济学视角,有助于分析文化遗产资本的特点和经济价值,科学评估文化遗产项目,平衡遗产保护开发中各主体的利益。戴维·斯罗斯比建议对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法,用投资回收期法、收益成本法或内部回报率法表示最终结果,这是判断文化遗产项目是否立项的基础。⑦

5、制定城市精神在文化遗产领域的传播策略

强调文化遗产通过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方式向受众的普及率,更要研究文化遗产中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传播效果,对文化遗产文化价值传播专门立项。按照文化传播规律优化对外文化传播方式,积极利用外国媒体,与国外媒体工作者合作,对外提供消息和资料、接受采访,灵活采用媒体报道、专栏、节目、电视剧、电影、新媒体等多样化的形式传播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城市精神,将哲学观念、精神价值抽象内容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内容。

【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重大项目“‘ 北京精神’的文化内涵与践行路径研究”(ICS-2012-A-01)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①肖红缨,《试论城市精神》[J]《. 江汉论坛》,2004(8)

②范正宇、冯铁蕾,《“城市精神热”冷思考》[J]《. 浙江经济》,2003(10)

③④韩民青,《论文化发展的特点与规律》[J]《. 贵州社会科学》,2011(6)

⑤奚洁人等:《世界城市精神文化论》[M].学林出版社,2010

⑥民盟北京市委员会,《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J]《. 北京观察》,2011(3)

⑦戴维·斯罗斯比著,王志标译:《经济学与文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篇8

一、城市文化精神的界定

城市文化和城市文化精神是一座城市在其诞生与发展进程中历经无数年和无数人的努力、积淀,最终形成于该城市的情感与灵魂所在,是一座城市文化的长期积淀并得以深度呈现的结果。城市文化精神是随着城市进程化快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高级文化形态,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所积淀而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尤其是一个城市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独具特色的一种城市思想、价值观念、公民信念、城市精神行为规范制度等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文化的内核,同时也是城市的深层结构,又兼具鲜明的个性色彩。②在城市文化精神起始和形成的过程中,艺术要素伴随其中,并且艺术设计担当了城市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和形态呈现的责任。在当下,推进城市化进程、彰显城市个性、打造独具风格城市风貌的格局下,重视和研究并深刻认识城市文化精神的内涵,解读文化发展中的诸多新的观念,充分认识并发挥艺术设计在城市文化精神塑造中的作用,可以促进城市文化在科学与理性的指导下获得更迅捷、自由的发展。

二、艺术设计应尽的城市文化精神传承和创新使命

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借助文化学、艺术学、心理学、营销学、策划学等学科而付诸实施。近年来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迅速,势必在城市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城市文化精神作为城市文化的积淀,兼具城市古老生命记忆和语义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象征,代表着城市居民普遍心理认同和文化精神传承,代表着城市智慧和城市精神的本土文化。而艺术设计作为一个融合智能、知识与信息的认知传播活动,首先应当加强对本土文化符号精神象征的认知,进而推广艺术设计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推进作用。考察、研究、分析影响城市文化精神的因素,其中包括政治文化、经济文化、科技文化等。艺术设计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文化精神的重要构成,担负起城市文化精神建设的历史使命。首先,艺术设计强调灵性、悟性、巧性和创新性,同时艺术设计是灵动性很强的文化活动。其次,艺术设计是一种大众传播方式,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和渗透性,其审美的特质会对城市居民产生影响。再次,艺术设计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一项设计一旦采用,就形成久远的影响力,并且存在于城市和人民生活的每一个空间,具有强烈的普遍性和普及性。因此,艺术设计在城市文化传承和创新中具有重要意义,艺术设计势必在城市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艺术设计在城市文化传承和创新中的作用

艺术设计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设计的发展水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整个城市文化精神的发展水平。对于艺术设计的分类,当今比较认可的分类方法包含: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设计可以说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支柱。城市中积聚了大量的艺术设计资源,艺术设计正是在这些资源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艺术设计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艺术设计对城市的宣传起到推介效应,增强城市的识别性、美誉度和知名度。可以说现代城市是现当代艺术的温床。③艺术设计将创意、文化带入市场,同时,把城市艺术精神带入大众消费世界,艺术设计给给城市中的人们带来接触艺术的机会,营造城市艺术氛围。艺术设计把艺术作品所包含的精神价值标准和审美价值取向通过特殊的形式被观赏者接受和推崇,进而达到影响人、教化人的作用④。

篇9

摘 要 体育文化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文化建设中,很多高校都将正确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文化知识的普及作为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严重忽略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引领作用,利用优秀的体育文化引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主要解决问题。本文就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影响。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文化 大学生 人文精神 影响

人文精神是一种社会人伦道德文化,不仅是精神文明的内容,同时也会对物质文明形成一定的影响,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自然也不例外。大学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成为当前教育部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人文教育形式过于单一

就目前我国高校人文教育情况来看,实施教育的形式主要是以讲座或者是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的,这种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并且教育内容不够新颖,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的人文精神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此外,我国目前采用的人文教育方式比较形式化,很多高校推行的人文教育方式都是固有的教育方式,没有创新和应有的变革,难以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人文精神的培养当中,从而导致高校教育工作出现较大的困难。

(二)大学生对人文精神的培养重视程度不高

随着教育竞争力的增强,高校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取得良好的发展地位,于是寻找各种途径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考研、考证热潮在高校中不断掀起,很多大学生追求文凭和各种证书的主要动力并不是他们对科学精神以及知识文化的热爱,更多的是出于功利的思考,对人文精神和情怀的培养往往是大学生不够重视的一部分,主要在于人文精神能够带给学生的价值需要在较长的时间内才可以显现,而现代人的生活都是快节奏的生活,受到这种生活节奏的影响,很多学生都形成了急功近利的思维,没有人愿意花时间去培养自身的人文精神,最终导致大学生的人文理念和信仰严重缺乏。

二、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影响分析

(一)体育文化理念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起到熏陶作用

高校的体育文化理念对大学生的体育精神感受和运动情绪起到一定的影响。正确的体育文化理念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人文精神发展目标,在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学习人文知识,从而可以改善高校片面重视科学文化知识忽略人文教育的现状。为此,各大高校应该坚持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坚持以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人文精神培养的载体,有效把握教学规律,从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方向出发,以正确的体育文化理念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高校需要不断转换自身的教育理念,教师应该在坚持体育教育文化核心思想的同时积极创新教师思想,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将他们培养成一批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二)体育文化形式能够促进人文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现代高校中体育文化的发展大多都与体育文化发展形式的创新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先进时尚的体育文化发展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对高校教育中人文主义精神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人文精神。为了有效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各大高校不断创新体育文化发展方式,通过开办体育文化艺术节或者是以体育文化艺术节为载体发展体育观的方式来弘扬体育精神,利用体育文化艺术节特有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团结合作,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从而能够在体育活动中更好地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体育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起到导向作用

高校的体育文化环境对学生的业余活动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优美的体育文化环境能够影响学生的心情,从而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起到一定的物化作用。大学生在平常学习中完成学习任务之后就可以置身于体育文化环境当中释放他们的潜能。体育育人和环境育人所产生的直接或者是间接的效应能够给大学生带来较大的启发,从而激发他们的热情,培养他们养成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此外,在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体育文化气氛能够体现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产生支配作用,促使他们不断调节自身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等不同方面的能力。

三、结束语

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利用优秀的体育文化理念和多样的体育文化方式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考虑到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因此,教育不仅需要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改进,更多的应该将教育形式本身发展为人文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和熏陶,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文素养较高的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课题名称:湖北商贸学院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策研究(校级课题)。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企业家 精神 文化

一、我国企业的企业家精神内容

(一)传统文化理念影响下形成的企业家精神

我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而儒家文化折射在企业家所显现出来的企业家精神主要体现在仁、义、信、和四个方面。

1.仁:仁爱精神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精神,而仁爱精神是中国民营企业家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中国企业管理注重以人为本,以德服人。主要体现在不仅对于自身严格要求,同时用其自身的精神和人格魅力感染下属。发展到现代,仁爱精神得以提升。在企业内部,现代民营企业家通过企业文化和企业氛围实现自我软约束,以人为本,关怀员工,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在企业外部,民营企业家怀有一颗回报和感恩社会的仁爱之心,通过依法纳税、爱心捐款等各种行为为社会发展建设贡献力量。

2.义:义利精神

讲求道义将中国企业家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家明显区分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利是指个人的物质利益或者功利,而义是指社会公德、民族大义和集体利益,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中国独特的义利观是区分民营企业优劣的分水岭。“瘦肉精”、“三鹿奶粉”、“地沟油”等事件是现代企业舍义取利、缺乏社会公德和诚信精神的表现,也成为义利观取舍不当的反面教材。我国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家拥有较高的素质,在面临义与利取舍时,先义后利。

3.信:诚信精神

人无信而不立。海尔总裁76台冰箱的事例,是企业家诚信特质的鲜活体现。中国有句古话“道天地法将,智信仁勇严”,把“道天地法将”引申到现代企业,道是指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天是指整体环境,地是指市场环境中的消费者与竞争者,法是指规章制度,将是指企业领导能力。这里强调了无论在企业内部的管理上,还是在市场环境的竞争中,都要对员工、对客户、对企业、对社会讲究诚信。

4.和:合作精神

中国受儒家思想影响,讲求合作精神中庸思想是和谐与协作精神的源头。建立和睦的合作关系,这也是现代家族企业的原始形态。同利益的商人注重人们之间和睦相处,加强合作关系。中国素来以和谐作为相互之间相处的最佳状态。以和为贵,和气生财,是中国企业家一直信奉的教条。企业经营过程中与人为善,和气相处,彼此互帮互助,互利共赢。“和”的理念最终演变成为现代民营企业家的的合作精神。

(二)现代经济发展影响下形成的企业家精神

中国企业家特质集中体现在和谐协作、忠诚信实、仁而爱人、先义后利等方面,也就是和、信、仁、义四个方面。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民营企业家精神的基础上,现代民营企业家精神逐渐演化为新的特质,集中表现为创新精神、竞争精神、合作精神、诚信精神等

1.竞争精神

竞争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有商品经济就必然有市场竞争,而竞争又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动力,它是生产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的强有力杠杆。在市场中,企业竞争十分复杂,既有一般市场竞争的共性,又有它的特殊性。就竞争对企业的影响而言,在开放条件下的竞争,压力和动力并存;就竞争的类型和方式而言,公平竞争和不公平竞争、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并存。因而企业家要具备冒险意识、开拓意识和竞争精神,以谋求生产力的释放和追逐最大的利润。“竞争心生,则一切改良进步,精益求精之心思,自蜂起泉涌而不可遏”。

2.创新精神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适应市场变化,确立创新意识。所谓创新意识,完整地说,应一该包括两个方面: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可以使企业明显改善技术装备水平,扩大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制度创新包括组织制度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企业是一个动态发展中的经济实体,企业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并非凝固不变,二者要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适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否则,企业的发展将受到抑制。就二者的联系而言,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是一个交互决定的动态演进过程。其中,技术创新在根本上要求制度创新的意义上,对制度创新起着基始性的决定作用;而制度创新在作为技术创新实现的前提条件意义上,对技术创新起着先决性的决定作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两大决定因素。因而企业家必须具备创新精神。

二、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文化影响

企业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文化的影响更是贯穿于文化形成、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

(一)企业家精神决定企业文化的形成期

企业文化形成期,此时企业处于初创时期,企业规模较小,企业文化还处于模糊形成的状态,并且其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只具有战略上的重要意义,在企业经营实践中的效果还不明显,因此这一时期的企业文化需要自觉而强势的引导才能较快较好地形成,企业家精神的作用在这一时期也是最为突出的,许多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往往与初创时期企业家强烈的创新精神!顽强的个人意志以及优秀的个人能力直接相关。

(二)企业家精神引导企业文化发展期

企业文化发展期,企业文化一经形成必须不断发展才能适应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其发展的途径就是不断地改革与创新。由于企业文化的特征具有稳定性的一面,这使得其带有一定的文化惯性,惟有靠企业家运用战略的眼光与创造的精神才能有效地打破这一惯性,带领企业全体员工不断前进,不断发展企业文化。

(三)企业家精神指导企业文化成熟期

企业文化成熟期,经过一段反思与调整的时期,企业文化面貌将焕然一新,或表现出一种开放进取的文化氛围,或形成了一个更加有效的管理团队,或体现出更强的竞争优势,或是企业物质环境!硬件设施方面更加人性化等等,新的企业文化若符合企业战略发展要求并具有顽强的竞争力,将会进一步稳定下来,指导企业的下一步发展,这就需要企业家发挥企业家精神作用,努力在原有企业价值观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并形成一种更具有实践指导价值!更符合人性化发展需要!更适应时展要求的新的企业价值观。

总之,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选择者、设计者、领导者和实施者,并通过自己的价值观从整体上来影响和决定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和行为。他们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核心领导的作用,他们的价值观、创新观念与素质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发展、创新与完善,企业文化离开了企业家精神,就只能始终停留于初始阶段而无法发展。

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家精神的影响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家精神的反映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企业价值观在其指导思想、经营哲学、管理风格和行为方式上的反映。具体地说,它是指企业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基本信念、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工作作风、人文环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可以说企业文化所反映的是一个具体企业的精神、风格和价值标准。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的关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二)企业文化影响企业家精神价值选择

在企业理论有关企业家的论著中,强调企业家的职能主要在于实施管理与决策的同时,文化价值标准一直受到强烈的关注。在信息不对称的客观经济环境中“,决策所需的很多信息不仅获得的成本昂贵,而且靠直接观察是得不到的。换言之,决策不仅受到客观信息的支配,而且受主观信仰的支配。一个人的信仰来源于他的文化、宗教以及直接生活经历。”可见,企业家及其个人的文化价值标准,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资源配置决策和企业文化建设中,有作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文化是企业家个人价值标准在企业中的体现与实现。

(三)企业文化使企业家精神继续保持和发扬

企业家精神无论是作为一种精神品质还是作为一种精神动力,必须转化为全体员工的精神动力或企业的价值观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形成影响力。任何一个企业家在全球化市场经济环境下与现代企业经营实践中必会发现个人力量的有限,如果谁妄想仅仅依靠个人优秀的企业家能力来对抗企业竞争环境中所面临的种种不确定性风险,那他必将以失败而告终。优秀的企业家精神只有成为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得以延续并发挥作用,否则也只是局限于企业家个人的能力,不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价值。优秀的企业家应该是造钟的人,而不是只是报时的人,说的就是企业家应该学会将个人的优秀精神变成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让企业永葆青春生命。同样,如果没有松下公司企业文化的固定与传承,松下幸之助个人企业家精神是不会成为松下公司的核心精神延续至今并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

(四)企业文化激励企业家精神的发展

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像海一样具有容纳百川的胸怀以及化浊浊细流为滚滚碧涛的实力,这样的文化需要不断地建设发展而成。而优质企业文化的发展必然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优秀的企业家精神,如果企业家精神在企业文化形成之后总是停留在一个水平或一个阶段上,将很难适应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以及企业文化发展的要求,企业也将很难再发展下去了。当优秀的企业家精神进一步转变并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氛围之后,这种不断进取、齐心合力、共同学习的文化氛围又会继续激励企业家精神的成长与发展,如果说优秀的企业文化像海,那么优秀的企业家精神就象征着海的生命与力量。

四、企业家精神的提升的重要路径

马云的成功是电商界的传奇。他所打造的“共生型文化”是一种既注重目标又注重情感的文化,而且是公司的愿景、使命和长期奋斗目标以及“共同志向”号召下的“同志情”。马云就是阿里系的“灵魂”,在内部和外部都是一个标牌,他不断地宣扬阿里文化,对内用价值观凝聚团队; 对外用价值观树立品牌,阿里人逐渐把他神化,不断加深对公司文化的认可,在追求个人利益和价值的同时,能够自觉把企业使命和价值放在首位,由此凝聚成强大的团队奋斗精神和执行力,是阿里能走到今天最直接的成功要素。因而,我们可知企业家的精神思想和气质对于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必须提升企业家的精神。

(一)企业家注重自身素质和修养的提高

一方面,企业家要加强自身素质修养的锻炼,培养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长期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思想、品格、作风、价值观、文化修养等个人素质的综合结晶, 体现了企业家对本企业发展的理想和抱负。企业家精神决定着企业文化建设的个性和方向。主要培养以下精神:开拓创新精神;追求卓越的精神;实干拼搏精神;敢于冒险的精神。

(二)充分发挥自身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重视员工的参与,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员工的参与需要高层主管有接受挑战和不同意见的雅量,还需要企业家的支持与放手发动,要让员工分享成功的果实,并要提供员工参与所需的资讯和工具。其次,产业先见之明。策略架构的提出,须基于理性的分析,不可鲁莽从事,也不可只是企业家、高层主管的个人看法;企业家和高层主管必须发掘和利用整个企业的各种意见和合理化建议,借此来建立对未来的共识和认同,借此来形成卓越的企业文化。最后,重视速度。未来的社会经济,竞争将更为激烈。因此,速度在制胜先机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产业先见之明的形成要讲速度,就是连新产品和服务的推出也要讲求速度,不仅要缩短由构想到上市的时间,更应缩短由“构想到全球市场”的时间。这是新世纪卓越企业的理念,应当营造“时不我待”的积极进取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王金花.论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5.

[2]代玲娜.论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