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旅游行业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旅游行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旅游行业

篇1

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是乡村经济产业的重点项目之一,它不仅能将乡村与城市紧密连接,成为城市居民放松身心、拥抱大自然的有效方式,还有利于增加农业生产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维护环境生态和谐以及促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严贤春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正式出版发行的《生态农业旅游》,以生态农业为背景,探讨与分析了农业旅游基本理论,并详尽地介绍生态农业旅游具体实践措施与涉及到的各类问题,对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有重要借鉴价值。《生态农业旅游》全篇共七章,主要包括生态农业旅游的基本知识、生态农业旅游者及市场开拓、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及产品开发、生态农业旅游环境与保护、生态农业旅游业及运作、生态农业旅游的规划与实施、生态农业旅游管理等。

该书系统且全面地阐述了生态农业旅游的理论概念与实践内容,有助于读者对生态农业旅游产生基本了解。此外,该书还针对丘陵地区的地貌环境特征,提出适合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垂直生态观景模式”,为生态农业旅游多元化模式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通读全书,不难看出《生态农业旅游》结构清晰、内容全面,可作为农业及旅游类学科的教学辅导用书,也可供林业、农业及旅游业相关工作人员阅读学习。生态农业旅游是近几年所兴起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经营模式,也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它在强调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将生态、农业与旅游项目有机融合,并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田园风光、以及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活动与经营模式,吸引广大游客到乡村进行风景观赏、休闲娱乐、放松身心、品味农家风味等休闲活动。

然而,随着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愈发热烈,一些问题也逐渐突显。首先,商业化严重,乡村特色不足。许多农业旅游经营者为追求即时利益与城市风貌,经营环境和旅游项目的设计过于商业化,缺乏乡土风情的独特魅力,反而会极大地降低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利于旅游经营的长远发展。其次,服务水平差,缺乏专业人才。因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快,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导致行业内部分工作人员职业素质低下、工作态度不端正,从而阻碍生态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最后,意识不到位,忽视生态保护。生态农业旅游经营者者往往以商业利益为前提,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加以重视,而在环境保护措施不完善、部分游客素质不高的情况下,更容易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乡村振兴是国家为建设美丽中国、构建现代化农村所实施的重大举措,其关键在于推动乡村产业融合,促进城镇与乡村的密切联系,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以新农村建设为核心,全方位进行振兴发展:一是加强人才振兴,大力招揽乡村优质人才,培育专业、实干的农民工作队伍;二是加强农业振兴,借助高新科技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竞争力;三是推动文化振兴,强化乡村思想文明教育,提高农民基本文化水平,弘扬优秀乡村文化;四是推动生态振兴,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维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

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处理生态农业旅游的部分问题,为农业旅游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也能让乡村振兴战略落于实处,发挥其有效作用。加强基础建设,发扬乡村特色。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在保障当地人民生活基础的前提下,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提供一定的扶助政策。与此同时,将当地自然风光和特色物产资源融入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中,不仅可以彰显出当地独特的旅游魅力,吸引更多游客,还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提升经济效益,实现生态农业旅游的高效发展。注重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质量。当地各级部门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一支以农民为核心的地方人才队伍,以推动乡村振兴。此外,生态农业旅游经营者还要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服务水平以及当地特色文化进行培训,以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为游客带去良好的旅游体验,从而有利于生态农业旅游的长期经营与发展。

重视生态问题,提高保护意识。无论是政府部门或旅游经营者都必须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才是乡村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因此,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生态平衡发展意识,并制定出一系列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切实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全方位落实,使之成为乡村振兴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重要助力。《生态农业旅游》一书以生态农业旅游理论为基础,对相关实践与发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包含诸多独到见解,是一部优秀的生态农业旅游研究著作。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一方面能有效推动旅游行业发展,为其提供更多机遇,另一方面,还能大力促进乡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使乡村迈向现代化发展道路。

篇2

关键词: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休闲旅游;产业转型;宁波市

随着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的迅速普及化,越来户,从业人数8067人,而到2008年6月份,全市农越多的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一些成熟的农家乐旅游点家乐休闲旅游经营户增至799户,从业人数达和较固定的旅游项目,对农家乐休闲旅游品种多样10534人。对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的调查显示,农性、内容丰富性和体验差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宁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以初中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正步入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中)学历者为主,极度缺乏高层次人才。其次,随升的转型阶段。因此,如何加强宁波市农家乐休闲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流人城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农家乐休闲旅游向深度发市,结果导致了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主展,实现其成功转型是当前宁波市新农村建设中一要以中老年为主,老龄化趋势异常明显。由于整体亟待解决的难题。素质较低,从业人员不了解旅游是一种产业,旅游景1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现状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是近年来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新趋势而发展起来的,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集休闲观光旅游、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于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

据统计,目前宁波市已形成了一批诚信经营、规范管理、服务良好、特色明显的农家乐示范点、农业观光园和特色生态农庄,包括各类农家乐旅游点214个,从业农户799户,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省级农家乐特色村6个、省级农家乐特色点9个;市级农家乐特色村6个、市级农家乐特色点13个。2008年,宁波市农家乐共接待游客504.5万人次,营业收人4.9亿元;2009年共接待游客647.6万人次,营业收入5.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4和16.3。

伴随着农家乐休闲旅游快速发展,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增长较快。根据市农办提供的数据,2006年全市农家乐休闲旅游经营户720收稿日期:2011-03—02基金项目:宁波市旅游会展基地课题(jd080614);宁波大学教研项目(JYXMxzh200927)作者简介:周佳(199】一),女,浙江温州人;苏勇军(1973一),男,安徽合肥人,讲师,博士研究生。

点规划、建设、旅游接待服务、旅游商品开发、旅游活动策划、旅游宣传营销等环节薄弱,极大地限制了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2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需求分析随着游客消费意识的提高,这种粗放型的运作模式已无法满足游客需求,势必影响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整体水平。根据调研,宁波市目前紧缺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主要有以下几类。

2.1旅游决策型人才或旅游发展领头人这类人数量不一定要多,一个村一两个即可,但对其整体素质要求较高:要求年富力强、文化程度高;具有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信息灵,点子多,市场观念强,善于调查研究,具有旅游市场预测能力和业务开拓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能带领村民发展旅游。

2.2旅游经营管理型人才

这类人才要求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懂得政策法规;具有旅游市场观念,善于管理,长于经营,工作中知人善任;富有团结协作精神,办事细致认真。这类人才能够对农家乐旅游资源和市场进行充分论证和策划创意,丰富旅游产品,设计游客参与性和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以扩大农家乐旅游开发规模,提高发展水平。

2.3民俗文化传承人才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各地和各民族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也成为吸引旅游者的亮点。在宁波市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中发现,全市700多项农村民间艺术中,仅有200多种得到保留,而且其中不少种类仅仅是一个文本。因此,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发展迫切要求培养一大批民俗文化的传承人,将这些濒危的民俗文化进行活态保护,并将其转化为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的持续引力。

2.4旅游服务型人才

这类人才需求最大,包括导游、餐饮服务员、安全保卫人员等。这类人才要求经过培训能掌握旅游基本知识和较规范的服务技能,有良好服务意识及团结协作精神,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身体。

3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3.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环境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要求政府高度重视,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制定相关的人才政策,并将其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的规划中。目前政府部门应该就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制定如下激励政策:一是鼓励在职各类人才提高学历政策,二是鼓励专业技术人才晋升职称等级的政策,三是制定人才引进奖励政策,四是制定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政策,五是制定完善从业人员工资待遇及基本保障的政策。同时由于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涉及到多个部门,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充分协调,调整充实组织机构,加强工作领导,成立由组织部门牵头,人事、农委、旅委等单位主抓,建设、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教育、旅游、工商等部门通力协作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工作,及时解决现实问题。

3.2发挥旅游院校作用。加强农家乐旅游人才培养旅游院校是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开发培养的主力军,在人才开发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最近几年,宁波市旅游教育发展迅速,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2O所,在校学生人数达到8600余人。当前应重点发挥宁波市各旅游院校的作用,以培养知识密集型的管理层为目标,着重培养复合型、创新性的高级管理人才;紧紧围绕质量和特色办学,加大校企办班力度,大力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把宁波市农家乐特色旅游人才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培养出适合需要的旅游专业人才。

3.3开展多样化的人才培训工作,完善培训内容根据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整体发展的需要,结合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和能力建设的要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培训和专题培训。如宁波市北仑区由于开展农家乐的村民文化水平偏低,大部分村民只关注促销,对提高服务水平重视不够,为此制定了《北仑区2006年乡村旅游培训工作方案》,在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另外,应该根据培训的对象与阶段,不断完善培训的内容:对分管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市县区长,开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如何发展农家乐旅游、农家乐旅游规划的编制、农家乐旅游资源产品开发与策划、农家乐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培训;对乡镇和村农家乐休闲旅游负责人,开展特色旅游乡镇村评定标准、农家乐发展与规范管理、农家乐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标准等内容培训;对农户和旅游示范点,开展农家乐发展与规范管理、农家乐食品卫生、农家乐餐饮服务规范、农家乐旅游管理安全分析、农家乐服务礼仪等培训。

3.4开展行业比赛,发掘特色人才为充分挖掘一批农家乐休闲旅游行业短缺的特色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开展行业比赛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会同组织、宣传、旅游等部门,举办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湖(海)鲜大赛、农家乐厨艺大赛、农家乐导游技能大赛等行业性比赛。动员农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积极参加,从中发现一批特色旅游人才并选送参加高层次技能培训和专业资格认定,为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深度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5建立人才交流平台,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农家乐休闲旅游部门要加强与市人才交流中心的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力争每年召开一场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招聘大会,积极引进旅游规划、市场营销、文化传承、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为促进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市场的有效运转,特别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有效流动,必须有旅游人才信息库作为支撑。目前要通过建立数据库,尽可能完整地搜集农家乐休闲旅游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资料,逐步形成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信息库,为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引进国内外更多高层次的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

3.6营造良好环境,有效留住人才首先,强化农村创业环境。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各种宣传渠道,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工作,特别支持大学生投入新农村建设,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其次,加大政府工作人员到农村挂职力度。

转变以培养锻炼年轻干部为目的的指导思想,把真正有水平有能力有经验的机关干部派驻到农村,加大对农家乐休闲旅游指导力度,向农村干部传授现代化农家乐休闲旅游管理理念,提升其管理能力和水平。再次,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改善医疗、养老等状况,丰富农村文娱活动和场所,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有效留住人才。

4小结

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之一,农家乐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符合国家产业导向。虽然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没有形成一支精干、高效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严重制约了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深入发展。为此,当前宁波市县区的组织、人事、旅游、农业、林业、教育等相关部门应通力协作,广开渠道,努力营造“引得进、流得动、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环境,建设一支文化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规划、营销、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为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实现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成功转型。

篇3

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打破资源型城市农业基础束缚的有效途径

受资源开采理念和技术手段限制,资源型城市开发往往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对耕地、草原、植被的破坏尤为严重,这些因素决定了资源型城市农业经济不可能走常规发展道路,必须在精细化、集约化发展上谋求新的突破。生态旅游农业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的深层次开发与旅游业延伸交叉,寓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可有效提高农业科技普惠率和农副产品商品率,且其所创造的良好环境、农村特有的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成比较可观的旅游经济收入,可有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最大化地创造财富。

二、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发挥资源型城市农业比较优势的理智选择

依托资源开发和产业集聚,资源型城市往往成为区域的中心城市或副中心城市,经济实力较为雄厚,市民人均收入较高,消费拉动力较强,这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市场空间和充足的社会开发资金。同时,资源型城市农业属于城郊型农业,大多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科技水平,交通、水电等配套设施较为完备,这也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三、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改善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生态旅游农业是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交叉渗透,不仅可衍生出丰富的农产品,而且具备休闲娱乐、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及美化环境等综合效用。由于产业本身倡导绿色化、环保化,使其在农业生产上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由于过分施用化肥、农药所带来的生态破坏,充分发挥其维持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协调人与自然体系的功能,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推进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可行方式

生态旅游农业能够促进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加工业、建筑业等相应产业发展,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生态旅游农业强调生产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和商品性的融合,在生态旅游农业推广过程中,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不仅可以使农业生产要素配置得到改善,大幅度增加产品附加值,而且通过示范培训,能够普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培养造就具有一定科技水平、能基本运用现代技术、了解社会信息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技术支撑。

笔者认为,资源型城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应主要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是突出科学规划,优化生态旅游农业布局。要坚持高起点规划,按照“旅游开发、规划先行”的工作思路,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合理开发、体现特色、有效利用、科学保护”的原则,因地制宜地编制生态旅游农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生态农业功能区。要突出规划的科学性,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必须符合资源型城市本地可持续发展综合规划的基本框架。要突出规划的整体性和长效性,严格按规划建设。同时,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以优化生态资源为开发前提,尽量保持原生态,避免对生态环境的二次破坏。

二是突出生态功能,彰显生态旅游农业特色。特色是生态旅游农业的魅力所在,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竞争力。要遵循“差异产生效益”的发展原则,树立“民俗文化就是资源、特色品牌就是客源”的理念,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利用当地特有的农业资源优势、特殊的农业文化底蕴、特别的农业产业景观,精心做好“吃、住、行、游、娱、购”六篇文章,走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的综合配套开发之路。要注重体现休闲性和参与性,重点发展集疗养度假、观光赏鱼、采摘垂钓等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建立乡村休闲民俗农庄,让游人住农家屋、品农家菜、干农家活、采农家果,充分享受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

三是突出科技含量,打造生态旅游农业精品。生态旅游农业不同于一般农业,它要求经营者要富有科学文化知识,精通农业技能,善于经营和创新。在实际工作中,要强化科技引导牵动作用,加大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发力度,实现农业与科技双向拉动。要以“立足城市自然资源、汇聚现代农林科技、展示未来自然田园”为主题,着力打造一批高科技精品观光农业园区,使农业科技与休闲观光有机结合起来,为科研工作提供农业高科技研究场所,充分展示农业科技新成果,满足游客休闲娱乐、开阔眼界、学习参观的需求,满足农业启蒙教育、科学知识普及、亲体农耕活动的需求。

篇4

该书写作思路清晰,结构分布合理,逻辑性强。作者以休闲农业的基础知识作为导入点,进而系统探究了国内外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此,作者以“休闲农业”为第一视角,客观分析了现代农业资源的特征和类型,从休闲农业经营管理到休闲农业的相关法规及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在内容上层层递进,体现出作者写作思路框架清晰,同时也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科学严谨的态度、细致的写作表达。休闲农业是农业功能的拓展与提升,乡村旅游是旅游市场的转型与细分,两者的结合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作者提出的观点都以事实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通过系统的总结,给出合理的建议。

二、内容材料丰盈,指导性强

本书的材料确凿、内容充分,论据充足,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作者从多个方面展开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工作时间大大地缩短,休闲已成为大众化的需互联网新常态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转型——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曹雅洁赤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求,休闲农业为人们提供了极佳的休闲场所,同时满足了人们高品质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养生需求,为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创造了条件,在此背景下,为顺应时展、响应时代号召,宏观上而言,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土地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提,是学习和研究休闲农业的基础;微观上而言,休闲农业在我国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但是相应的理论研究还很滞后,作者以辩证的眼光解读了影响农业旅游发展的多个要素,并将实际案例贯穿于文章中。作者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穿插了多张图片进行范例展示,以引导相关从业人员在现代农业基础上发展休闲农业,这在农业与旅游书籍中颇具特色。使读者直观了解相关休闲农业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学习农业与旅游的兴趣,这不仅使得读者阅读起来轻松、一目了然,也体现出作者细致严谨的研究态度、扎实的基础知识、内容材料的收集全面、翔实。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也为其他农业与旅游类书籍在改革和创新中树立了一种新的榜样和方向。

篇5

1.1农村新兴产业具有新兴性。农村新兴产业是对比农村传统产业来说的,农村新兴产业具有其“新兴性”的主要原因是高科技含量的科学技术以及衍生的新兴技术领域被逐渐应用到农村产业当中,形成了极具创新性行业领域,农村新兴产业正处于发展形成期。当传统产业在发展过程当中遇到制约时,就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来寻求新的突破途径以及发展方向,由于市场需求的不断更新,所有产业领域的发展必须进行技术、服务、产品等方面的提升,所以将高科技融入到企业发展当中的新兴产业顺势而生。新兴产业有着新的社会生产分工职责,从技术层面来说,新兴产业是由科技水平发展而衍生出的产业,所以从产品、技术上都与传统技术存在差异。新兴产业成了满足市场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的代表产业之一,也证明了科学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发展水平。1.2农村新兴产业极具创新性。农村新生产业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对技术水平引领以及推动创新发展。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之上进行创新进而产生的新技术是新兴产业得到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创新是企业具有活性并且可以得到不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以应用创新技术为发展动力的新兴产业,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积极的带动性和高度创新性。通过不断实践可以了解到,新兴产业的发展就是将人力、物力、财力等相关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配置的创新过程。科技技术的不断创新使传统产业得到升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科研成果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实际应用,农村新兴产业所具有的创新是促进其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3农村新兴产业具有先进性。农村新兴产业在产业、技术以及管理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先进性,符合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特征。农村新兴产业普遍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知识和技术密集、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产品种类多而且具有较高的附加价值等特点。农村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新兴产业是在保证高效率、低消耗、品质优良、无污染的基础上通过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传统产业具有单一性且有着明显界限,而新兴产业具有融合、交叉、集成的先进性。1.4农村新兴产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农村新兴产业正处于成长上升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纵观我国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及时选择培育促进经济增长的行业,利用新兴产业来代替旧的产业,是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提高的必然发展趋势。而农村新兴产业可以满足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要求,还为农村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了支持,实现农村经济满足资源低消耗、高利用率以及对周围环境污染小的要求。新兴产业的出现及发展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要求,拥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良好的发展前景,成长空间大,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助力之一。1.5农村新兴产业具有不确定性。农村新兴产业是通过技术创新以及转变成本关系在满足新需求的条件下所新兴起的产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从技术方面来说,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都难以形成科学的预测,没有实际案例作为参考,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就直接导致农村新兴产业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很容易产生技术投入之后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发生。所以新兴产业的顺利开展取决于对市场偶然因素影响的准确判断。

2农村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旅游业经营模式产生的积极影响

2.1农村新兴产业促进旅游业经营模式朝多样化方向发展。通常来说,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得到提高,两者之间呈现出的是正相关的关系,而农村新兴产业的发展也是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所得到的产物,证明了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得到进步。随着农村新兴产业的不断增多,游客的需求也逐渐趋于多样化,而农村新兴产业因融合了高新技术而逐步朝着高端领域发展,成为直接刺激旅游业经营模式进行革新的要因,促使旅游业改变其原有的经营模式,朝着农村新兴产业方向发展,将游客的需求作为企业指导方向,将旅游业经营模式朝着以资源节约、低碳环保的农村新兴产业方向发展。2.2引领旅游业经营模式逐步与时代接轨。现如今,世界各国的新技术不断出现,新兴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在农村经济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拥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即将成为引领农村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主导力量。农村新兴产业在市场经济中具有良好的竞争力,首先具有良-52-乡村旅游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28卷第18期(总第422期)好的节约资源、环境保护能力,在新型技术、资源、能源利用水平也极具优势,极大程度上可以满足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为旅游业经营模式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意义,使旅游业经营模式具有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领域优势,引领旅游业经营模式逐步与时代接轨。2.3农村新兴产业促进旅游业经营模式中与高科技的逐步融合。农村新兴产业按照类型可以划分为实用技术类型、商品化的产品类型以及市场化经营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都需要通过创新技术的支持来促进阶段进行发展,因此,技术创新是每个阶段不必可少的环节,无论是新的技术还是工艺、产品都是农村新兴产业在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能够保持长足发展的重要资本和优势,农村新兴产业使创新性特征得到了充分体现,主要表现为通过一个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另外一个与其相关联的配套产业也同时被带动,得到发展,主要通过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渗透、相互带动最终能够达到高科技得到动态发展并广泛普及的目标。在旅游业经营模式中通过与高科技的逐步融合,农村新兴产业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通过高效灵活的将高科技运用到旅游业经营模式中,有效提高了旅游业经营模式的创新能力,使旅游业更具吸引力,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农村新兴产业带动下,使旅游业经营模式的内涵得到丰富,在今后的发展中也会更加与时俱进。

3农村新兴产业对旅游业经营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

3.1为旅游业经营模式带来革新压力和竞争压力。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技术的不断创新促使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无论是信息技术、能源开发、材料创新等方面都在快速成长,这些新兴的产业科技水平高、能源消耗量小,对环境也不会产生较大的污染,无论是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还是从获取经济利益的角度,新兴产业都具有良好的优势。每个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都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可以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大环境的要求使人们更加认同新兴产业,迫使旅游业的经营模式不断进行调整、融合,如果旅游业经营模式不重视经营模式的创新和科学管理,没有能够吸引游客的创新点产生,最终会严重影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3.2农村新兴产业给旅游业经营模式带来经济压力。农村新兴产业是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受到了各行各业的重视和关注。农村新兴产业在农村改革稳步进行的过程当中,不仅成为了促进农业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而且还十分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也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进行调整,增加农业经济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优势,国家对农村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足够重视,并且提出了相关优惠政策对农村新兴产业进行扶持,例如提高科技经费投入、价格补贴、减免税收等等,从短时间来看,农村新兴产业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还是依靠投资,但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对农村经济的支撑起到作用,而旅游业属于高投入、高收入的行业,经济投入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所以旅游业为了能够保证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广泛引进外界资金,保证资金注入来维持市场竞争优势,而农村新兴产业依靠政府优惠政策支持,在未来农村经济增长中会起到巨大促进作用,最终导致旅游业经营模式面临风险和经济压力。3.3农村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使旅游业经营模式更具创新压力。近年来,农村新兴产业的出现并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当中占有一定地位,市场航向也由快速发展的农村新兴产业进行带动。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各种创新技术的大量出现,促使了农村新兴产业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大量出现在市场经济当中,无论是节能环保方面、生物科技不断创新发展,信息化产业、以及新的能源、材料甚至是服务产业的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提高,这些快速成长起来的新兴企业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技术,并且资源利用效率高,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小,新兴产业属于绿色环保产业,对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并且能够取得较大的经济利益,无论在生态环境方面还是经济效益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竞争优势,农村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业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因此旅游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获得长足发展,积极应对新兴产业所带来的冲击,就需要朝着“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方向发展,通过与高科技的融合促进旅游业经营模式进行积极调整,增强旅游业的竞争力。但是如果没有对旅游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发展形成重视,管理水平得不到提高,势必会使旅游业失去活性,对旅游者也不再产生吸引力,最终会降低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4应对农村新兴产业对旅游业的冲击进行经营模式更新与完善

4.1把握农村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确定适宜的旅游经营模式。农村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我国为建设新农村提出的发展战略之一,积极培养促进农村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虽然农村新兴产业的发展会对旅游业经营模式产生一定影响,旅游业经营模式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同样获得发展机遇。旅游业首先需要明确在经营过程中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劣势,利用农村新兴产业来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经营模式,重视高科技的利用以及经营模式的创新发展,改变旅游业今单一的经营模式,缺乏特色、管理水平不够高等缺点,还可以使旅游产品得到创新发展,把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作为推动旅游经营模式革新的支持和动力。4.2增加多样化的旅游业经营模式,与农村新兴产业协同发展。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也在逐步提高,旅游业经营模式发展至今已经得到了逐步完善,成为了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了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将培养发展农村新兴产业作为重点,并不是就意味着要放弃旅游业,而是为了使旅游业经营模式更加多样化,更具吸引力,更好地使旅游业与农村新兴产业相互扶持,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而“大旅游”概念的提出,对旅游业经营模式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现代旅游业应该改变传统单一的模式向多样化、全方面的经营模式发展,通过改善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对景区进行整体规划,改变散乱、没有特点的局面,整合景区资源,为游客提供更多有吸引力的景区,与新兴产业相结合将游客观光出行的交通工具、住宿、食物、娱乐等进行完善,形成一体化经营模式,扩大了产业链,发展空间更大。4.3通过适当调整旅游业经营模式,与农村新兴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农村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要立足于区域之间所进行的差别竞争,以自身所具有的特色优势坚持走差别竞争取胜的道路,通过对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资源进行整合来提高产业自身实力,形成具有特色的集约化新兴产业链。旅游业的发展与农村新兴产业发展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都对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因此依靠农村新兴产业可以对旅游业经营模式进行适当调整,形成更具创新性的经营模式,提高旅游业的吸引力。现今,旅游业虽然面临着农村新兴产业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但是农村新兴产业与旅游业之间在追求企业发展获取经济效益方面并不会产生矛盾,所以在这种严峻的背景下,旅游业更应该与农村新兴产业形成良性互动,增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促进旅游业经营模式进行创新调整,使旅游业与农村新兴产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进行稳步发展。

5结语

篇6

关键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科学规划;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7;F59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6.003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结合,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发展思路。农旅结合对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农旅结合的规划因各地实际情况不同而各具特色,无法建立统一的建设模式。本文基于此,对农旅发展在基础规划方面的共性进行了总结。

1 准确把握当地惠农政策

了解当地政府的惠农政策,包括农耕改革、合作社扶持、生态农业、优特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相关扶持政策,并从中着眼于补贴力度大、扶持力度强的产业。重点向当地农业管理部门、“三品一标”管理部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部门咨询,同时关注各大部委及省、市相关政策。特别要注意优选政府支持项目的同时,必须考虑自身状况和当地特点,选择适合的农业项目。在此期间,多与当地政府、专家沟通,并按要求及时提供相关材料。

2 理清当地的资源状况和文化脉络

主要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三个方面入手。

自然资源方面:了解当地的地理地貌、气候特点、水源、植被等自然旅游资源,以及资源的承载能力,保护多元化的原生态植物群落。作为旅游开发项目,乡村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是都市所不具备的最优资源,结合现有的农业资源进行规划,打造特色乡村风情。在此基础上,无论选择何种经营模式(养殖业、种植业、种养结合等),都不得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项目规划需做到可持续发展、节能、高效并重。

社会资源方面:从旅游交通的空间尺度来看,主要可以分为3大类,即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通、旅游目的地与旅游景区的交通、旅游景区内的交通。

由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交通体系具有公共交通属性,难以按旅游要求进行变动(项目区位是受交通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所以在旅游交通的设计中,主要考虑旅游原有道路与旅游景区的交通,尤其是旅游景区的旅行通道。

人文资源方面:重要考察当地的古镇、旧居、村落特征、文化脉络(地方民俗文化、传统节庆文化、信仰文化、农耕文化、古文化及艺术等)。了解文化背景对现状梳理、改造或再建都是非常重要的。农旅项目规划中,这些因素常常用来构建项目的人文特色。比如河北太行山腹地的小龙窝村,至今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石墙石瓦古朴大气,穿梭其中,恍若隔世,曾被评为河北历史文化名村和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从这点可以看出,以文化的传承作为项目特色,其自身创造的价值是无法以经济价值来衡量的。

3 做好项目区经营状况调查

一是目标人群的调查。需考察资源优势及项目特色主要吸引的目标人群,针对目标人群需求做市场调研,并制定各个单项的开发定位。

二是周围同类项目的考察。包括经营模式、特色定位、商业推广、规划设计团队等,科学定位自身特色,避免项目雷同产生的风险,也可从中进行参考和借鉴,提升项目的市场竞争力。

4 做好项目区民众认可度调研及项目财务分析

与当地村民加强联系,实现资源与效益共享,减少资产投入,避免利益冲突。通过共同开发,合理利用当地水系、沟渠、古井、水生动植物等营造生态环境的平衡和景观美,既减少费用,又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同时,要做好项目财务分析。要借助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包括招商引资和村民土地、房产入股等)分担资金成本和运营风险。也可将传统商业模式、服务业态和休闲农业结合起来,比如与企业培训基地、宠物训导中心、婚纱摄影基地、单位疗养基地联合开发,增强项目的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农旅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应本着严肃谨慎的态度,分析项目所在地区域价值、项目特点、市场发展趋势以及其他制约因素,从而合理确定目标客户群体,充分结合客户群体的消费愿望和消费特征,满足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从而让消费者从关注到参与,从消费到自觉维护,形成完整、高效、生态的产业链,提高项目竞争优势,规避经营风险。

总之,要做好农旅项目开发,首先要做到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然后科学制订项目规划,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长期优势。

参考文献

[1]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Z].2015-11-24.

篇7

1“全域旅游”背景分析

“全域旅游”指的是在旅游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尽可能调动各种发展要素,包括人才要素和资源要素,为游客提供更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提升旅游质量的旅游行业发展理念。与过去的旅游理念不同的是,过去旅游行业的发展过度强调经济效益的提高,为此不少旅游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为了能够招揽更多的游客,做出了不少违反有关规定和法律的问题。这种现象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人们开始对旅游的目的和旅游的价值进行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最终提出了“全域旅游”的理念。

2当前我国高职旅游专业发展现状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实用型和社会型人才,因此高职旅游行业的发展应该与时展同步,以期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才。现阶段“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要求我国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发展也可以进行相应地调整,但是事实上不少高职院校设置的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依然以过去的为主。传统的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存在很大的漏洞,如实践课程较少,理论课程较多,教师在教学中也是过于强调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目标是能够考上导游资格证书。在这样的不良影响下,我们可以预见学生毕业之后只能够背诵和记忆旅游行业的理论基础内容而无法真正将其应用在实际的导游工作中,对于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满足游客的服务需求等不利。因此,新时期把握正确的高职旅游专业发展方向十分关键。

3“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专业发展防线探究

3.1朝着空间覆盖方向发展

教师应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全域旅游”意识。从空间覆盖角度来看,旅游活动并不是在旅游过程当中才开始的,而是从游客离开自己聚居地就开始的一项活动,因此旅游人员需要从这一刻起就开始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此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游客对于旅游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他们不仅仅关注旅游本地或者当个景点的旅游质量,更会关注整个地区甚至是国家给他们带来的旅游体验。因此,教师在进行旅游教学时能够要把握大的空间方向,要以面的方式进行教学,而不是以点或者线的方式进行教学,要树立正确的“全域旅游”理念。

3.2朝着行业覆盖方向发展

全行业的覆盖是“全域旅游”的重要内容,其指的是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希望能够获得的旅游服务已经不仅仅是对景点的欣赏和了解或者对周边住宿和食物的需求,还包括了其他的内容。当前旅游行业的发展与其他的发展联系更加密切,如旅游业余娱乐业、旅游业与体育业、旅游业与疗养业、旅游也与工业和农业等,均构建了新的旅游行业发展体系。因此,高职院校在发展旅游专业时应该也要重视旅游专业教学与其他行业教学的联系,要为学生增设其他有关行业内容的课程。如信息技术、体育教育、文化教育、医疗、工业以及农业等方面的课程,高职院校可以适当增设,以帮助学生?娜?行业覆盖的角度进行旅游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还需要为学生灌输合作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如何结合不同的行业推动旅游行业发展。

3.3朝着对象覆盖方向发展

“全域旅游”理念指出,新型旅游行业的服务对象已经从传统的旅游资源和游客扩张为政府部门、周边居民、相关行业从业人员以及旅游从业人员等。这说明,在旅游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加强对旅游资源和游客心理等知识的了解,还要求对其他有关的旅游对象进行分析,全面把握旅游行业的发展方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增加对这些方面重视的传授。而学校在进行旅游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可以向这些旅游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或者直接让这些对象参与到教学过程、课程设计过程中来,构建更加完善的旅游专业发展体系,

3.4朝着时间覆盖方向发展

时间方向的发展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实习时间而言的。在过去的高职旅游专业发展中,教师通过会安排学生在旅游旺季进行实习或者调查研究,以便能够像足够多的游客提供旅游服务,从而获得旅游业务技能的提高。但是这种时间的安排就会出现一种问题,即旅游淡季学生的时间比较空闲,学校和老师没有进行安排,因此时间上的设置并不够合理。学校和教师可以就这部分进行调整,让学生在淡季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在旺季进行实践训练,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帮助促进旅游行业的更好发展。

篇8

我国旅游经济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其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在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引入了相关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基础包括:资源与环境学理论以及景观科学理论。资源与环境学理论的基本条件是建立在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处于无上限的情况下,将其从经济管理分析的范畴里抛除。通过对环境资源的合理调配来实现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景观科学理论是将土壤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将人以及动植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来达到经济最大化的目的。景观科学理论注重的是环境的整体,通过其与外在事物的交换,维持环境与经济的必要联系。

2我国旅游经济宏观管理的重要措施

2.1把握机遇,提高旅游经济的发展速度首先需要做到根据实际情况,统一旅游经济的发展理念。旅游行业对我国人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虽然也存在少数群众对我国旅游经济产生过质疑的情况,但是这二十多年取得的进展,足以证明统一旅游经济思想,是可以促进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其次,提高旅游经济的前瞻性,我国是全世界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多变的气候以及多样的环境已经组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资源,所以在对其进行管理时一定要把握机遇,提高自身的前瞻性,从而为我国旅游行业发展奠定夯实的基础。

2.2提高中国旅游经济的创新性对我国旅游经济进行宏观管理需要不断创新,因为旅游理念是随着时代在进行不断改变的,旅游行业不仅仅是一项对文化欣赏之后的消费活动,更多的是一种经济活动,为了使旅游经济效力达到最大化,就务必时刻保证旅游的相关理念是处于该时代最前沿的。从目前宏观管理的情况来看,旅游行业已经成为发展潜力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产业之一,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才可以优化旅游经济所处的体系。

2.3加快我国旅游经济转变的方式加快我国旅游经济转变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探索出具有我国特色主义的旅游经济发展策略,并且合理处理旅游经济与政府管理的关系,坚持多方位发展旅游经济,通过相应政府对其产业链的重视与扶持,来挖掘我国旅游经济更大的潜能。第二,加快我国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提升优化旅游经济管理模式,不要只注重旅游景点门片的收入,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开发旅游产品、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以及提高旅游资源的管理意识等等。并不断增加旅游经济中的科技含量,优化管理配置,降低不必要的损失。

3目前我国旅游经济宏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旅游经济宏观管理存在最主要的问题是旅游行业的生产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不高,主要体现在对旅游资源成本的管控、质量的检测以及人员的调配方面,而且大多数旅游行业的管理人员自身素质还要不断加强,由于管理经验不丰富,对旅游经济认识也存在较多不足。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使用也是频繁出现的问题,由于管理人员工作存在疏忽以及旅游乘客对环境的不重视,便加深了该现象的负面影响力度。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如下:政府机构的管理措施不具有针对性,目前旅游行业已经涉及到新城村的建设和农业产业链的改变等内容,相关政府机关没有及时协调好各个部门,未达到统一管理的效果。旅游经济管理者盲目加大成本,优化硬件设备,却忽略了对旅游景点管理模式的改善。

4结论

篇9

一、关于目前培养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法律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少体系化的旅游管理专业法规法律课程

旅游业本质上属于第三产业的服务行业,因此旅游业离不开娱乐、购物、游玩、出行以及吃住等多个行业的服务,这就需要根据《旅游法》以及等多个行业的相关法律的具体情况,科学编订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旅游法规》课程体系,也就是说需要建立完善的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法规》课程体系,严格按照现行旅游法律法规来及时更新和编订教材,将废止的旧法剔除教材,不断的将新规填充进教材之内,但是当前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法规》课程体系编订的教材内容和知识难度与现行的法律差距较大,其中最明显的缺陷表现在《合同法》之中,现行的《合同法》与之前编纂的《合同法》差距较大,但是中职院校的教材依然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1]。

(二)目前的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授课缺少实践训练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因此《旅游法规》教学必须要突出其专业本身的较强实践性。另外旅游业本质上属于具有较强综合性的服务行业,因此横向及纵向上涉及到很多法律主体,一旦组织序列内部发生了法律主体的纠纷,往往就会呈现出较强的复杂性特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积极参加旅游管理行业实践才能正确的处理纠纷并且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但是当前的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旅游法规》课程设置中几乎全是理论课程内容,关于《旅游法规》的实践课程例如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安排少之又少,学生缺少有效的法律素养实践课程训练[2]。

(三)当前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法规课程建设缺少地方特色

当前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为了中职院校的旅游法规教学而设置,但是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就职于地域内的旅游行业,由于中职院校的《旅游法规》课程缺少中职院校所在地域的地方特色,所以很多学生就职后并不能迅速地适应自身的岗位角色。当前各地的旅游产业已经朝着特色化、地方化以及民族性等综合方向发展,结合地方特点已经逐渐打造出各种历史文化旅游、绿色旅游、观光农业以及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因此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积极与地方立法相适应,但是当前很多中职院校的《旅游法规》课程缺少有效的地方定位,教学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二、加强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法律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高度重视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法律思维及法治理念的培养

理性化的法治观念被称作法治理念,人们在法治实践中的价值追求、基本原则和思想基础都依靠法治理念进行指导。科学的法治理念更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管理社会事务,在当前全民推进依法治国的形势下,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更要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前,学会用法律全面武装自己,积极树立正当的程序意识、权利保障意识、合法性判断意识以及规则意识,并且要学会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当中姜超按照法治思维考虑和解决问题,因此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要积极开辟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模式充分树立学生的法治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看待旅游环节出现的各种纠纷与维权问题[3]。

(二)逐步完善旅游专业《旅游法规》课程理论知识体系的建设

旅游行业涉及吃住行娱乐等多个服务行业的法律主体,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要循序渐进地推进,彻底加强各部门、各行业的法律、法规知识传授,通过对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把握,积极研究改革《旅游法规》教材体系。以《合同法》的旅游行业学习基础为例,应该选择适宜旅游行业学习的内容,不应采用深度过大的内容给学生教授,只需要坚持《合同法》的分则原则与总则保持一致,然后在《合同法》的讲解基础上重点教授《旅游法》中旅游服务的特殊合同问题。

(三)加强现代企业法律管理知识的学习

现代旅游业的法规很多情况下依托《公司法》实现最终的管理,因此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充分了解在公司制下有限责任模式、法人治理结构、劳动合同签订、旅游服务合同体系等法律责任的讲解。学生通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法制意识学习后,才能积极思考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旅游企业的法律管理重点,学生作为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将自身的考核与效能放置在企业制度模式内接受考验[4]。

(四)加强中职院校学生对旅游纠纷事件的法律实践训练

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要想获得旅游企业以及行业的认可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和较高的劳动绩效,就要充分了解现代旅游行业法规及政策,通过法律思维充分思考旅游行业的纠纷维权事件,这就需要中职院校不断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训练,积极增设《旅游法规》实践课程的课时以及内容,同时密切结合学校所在的地方旅游特色,理清地方旅游企业的运行模式及管理程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积极有效地提升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法律素养[5]。

三、结束语

总之,各地方的中职院校积极担负着为具有地域特点的地方旅游行业输送人才的重任,在目前的中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法》、《公司法》以及与地方特色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当前各地方的中职院校都面临着转型和发展,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与地方旅游行业的实际需求为依据,着重强化地方法律、法规的意识,最终为地方旅游行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蒋艳.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10):227-228.

[2]赵丽琴.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04):200-201.

篇10

从信息服务对象的角度,可以把旅游信息分为:政务信息、要素信息、企业信息。

(一)政务信息:包括机构职责、政策法规、工作动态、政务公告、人事任免、行业管理、旅游执法、统计数据、宣传促销、招商引资、规划研究、教育培训等;

(二)要素信息:指涉旅部门、旅游六要素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包括旅游线路信息、旅游景区(景点)信息、旅游住宿信息、旅游交通信息、餐饮场所信息、休闲娱乐信息、旅游商品信息、购物场所信息、旅行社信息、旅游应急信息、其他相关信息等(具体内容参见《*省旅游基本信息资源规范》)。

(三)企业信息:特指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各类企业,即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和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企业信息可以分为基本信息和经营信息。其中:

1.A级旅游景区

A级旅游景区的基本信息为:名称、地址、地理位置(经纬度、海拔)、邮编、电话、传真、类型、级别、网址、电子邮箱、简介、历史文化、主要特色、周边环境、企业工商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法人代表、景区内交通、门票、停车场、导游情况、美食、土特产、活动节庆、旅游线路、周边六要素信息、注意事项、地图等(具体内容参见《*旅游基本信息资源规范》);

A级旅游景区的经营数据为:收入、利润、客源结构、管理人员情况、员工情况等(具体内容参见《国家旅游统计调查制度》)。

2.星级饭店

星级饭店的基本信息为:名称、地址、地理位置(经纬度、海拔)、邮编、电话、传真、级别、简介、网址、电子邮箱、企业工商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法人代表、服务设施、交通信息、周边六要素信息等(具体内容参见《*旅游基本信息资源规范》);

星级饭店的经营数据为:客房出租率、平均房价、客源结构、收入、利润、管理人员情况、员工情况等(具体内容参见《国家旅游统计调查制度》)。

3.旅行社

旅行社的基本信息为:名称、地址、地理位置(经纬度、海拔)、邮编、电话、传真、类型、简介、网址、邮箱、经营线路(具体内容参见《*旅游基本信息资源规范》);

旅行社的经营数据为:收入、利润、组接情况、分社、门市情况、管理人员情况、员工情况等(具体内容参见《国家旅游统计调查制度》)。

4.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基本信息为:名称、地址、地理位置(经纬度、海拔)、邮编、电话、传真、类型、级别、简介、网址、邮箱、历史文化、主要特色、周边环境、企业工商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法人代表、景区内交通、门票、停车场、导游情况、美食、土特产、活动节庆、旅游线路、周边六要素信息等(具体内容参见《*旅游基本信息资源规范》);

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经营数据为:收入、利润、客源结构、管理人员情况、员工情况等(具体内容参见《国家旅游统计调查制度》)。

从信息的密级的角度,可以把旅游信息分为:保密信息和普通信息。保密信息主要指有密级的政务信息、执法信息、人事信息等。其余信息为普通信息。保密信息的收集和管理按照国家保密条例等相关规定,由专人负责相关工作。要加强网络安全体系建设,保证网络信息安全。

二、旅游信息板块

旅游信息板块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涉旅企业:全省各地涉旅企事业单位拥有的旅游信息(具体内容参见《*省旅游基本信息资源规范》);

(二)涉旅政府部门:与旅游相关的政府部门,包括交通、建设、林业、气象、文化、工商、卫生、环保、国土、体育、通讯、金融、保险等部门的旅游相关信息(具体内容见附件1);

(三)各市州、区市县旅游局:全省各级旅游行业管理部门拥有的各类旅游信息,特别是目的地信息(具体内容见附件2);

(四)省旅游局各处室、直属各单位、旅游协会:局内各部门拥有的旅游信息(具体内容见附件3)。

三、信息渠道和方式

(一)主要渠道和方式:

1.主要渠道:涉旅企业,涉旅政府部门,市州、区县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省旅游局各处室、直属各单位、旅游协会。

2.方式

(1)网上填报:分为两类

A.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管辖企业的网上填报

依托互联网,建立企业—区县—市州——省四级网上旅游信息填报系统,通过网络快速获取和及时更新旅游信息。企业特指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和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B.涉旅部门的网上填报

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

一是由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全省旅游信息采集内容标准和数据库建设标准,建立统一的数据填报平台,各相关涉旅部门根据要求定期在网上填报和更新相关旅游信息;

二是各相关涉旅部门网站如已有相关信息,采取链接的方式实现信息共享;如网站没有相关信息,采取电子邮件的方式定期进行报送和更新。

(2)手工填报:主要指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管辖范围之外的单位和企业

制定规范表格,下发各市州、区县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由其组织相关单位和企业填报,并负责收集上报信息。

(二)其他渠道和方式

以下渠道主要由省旅游信息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实施。

1.互联网

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从互联网上获取各类相关信息,通过电话核实后录入资料库。开通*旅游论坛,通过论坛需求信息,广泛收集、整理网民出游采集的各类信息。

2.旅游书籍、杂志

购买和订阅一些较好的旅游专业书籍、杂志和报纸,从中采编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3.旅游资讯公司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互换、购买、合作等多种方式,获取已经基本成形的信息资料。但必须注意对其信息进行认真核查,以确保信息的权威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4.活动采集

与旅游(门户)网站、报纸、电台、电视台、旅游杂志等多种媒体加强合作,策划推出形式新颖、参与性强的网络互动活动,包括开展网上大讨论,网上征集等,通过活动的举办有侧重性地收集整理所需旅游资料。

5.制作宣传手册采集

通过制作发行旅游护照、金穗天府旅游卡、旅游指南光盘、出行导航指南手册、各地旅游宣传专辑、小册子等,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分类、分区域的旅游信息。

6.现场采集

每年组织若干采风活动,邀请一些摄影家或旅游爱好者沿我省重点推出的几条旅游线路和新开发景区进行实地采访考察,收集资料,拍摄照片,不断充实数据库(包括图片库)资料。同时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适时采集。

7.展览会、博览会、展销会等收集

通过参加大型的展览会、博览会、展销会等会展和会议收集旅游信息。

四、信息更新

所有涉旅信息分为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动态信息是指交通、天气、价格等随时或较短时间内会发生变化的旅游信息。静态信息是指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等政策法规类信息,企业的名称、地址、经纬度、邮编、简介、设施等一般不经常发生变化的信息。

(一)分级管理分级负责

由于旅游信息的来源分为企业、区县、市州和省级四个层次,因此信息的采集、审核和管理也需要按照“谁提供、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的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进行。涉旅部门、各市州、区市县旅游局和涉旅企事业单位必须按照诚信的原则,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

(二)更新周期

不同类型动态信息的更新周期不同。根据信息的属性,更新周期一般分为随时更新、一个月更新、一个季度更新、半年更新和一年更新等几类。

(三)更新方式

根据信息源和信息填报方式的不同,信息更新采取网上直接更新或手工更新两种方式进行。

五、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各种信息采集渠道的畅通,信息采集方式的落实,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一系列措施加以保障。

(一)政策法规保障

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省旅游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省旅游基本信息资源规范》、《*省旅游行业信息化建设细则》,尽快筹备《*旅游信息采集法规》的相关立法工作,以法律手段强化旅游信息采集工作。

(二)组织保障

建立信息员队伍是旅游信息采集工作的组织保障。信息员是旅游信息采集的主要实施者。信息员指省局各处室、直属各单位、旅游协会的信息人员和省旅游信息中心的信息采编人员及各市州和区市县旅游局、涉旅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采编人员。信息中心采编人员是信息员队伍的核心,主要负责全省旅游信息的分类、整理、加工、存储、、传递等工作。省局各处室、直属各单位、旅游协会的信息人员和各市州和区市县旅游局、涉旅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采编人员主要负责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采集、上报涉及本单位的旅游信息,各市州和区县旅游局还要负责审核下属企业上报的旅游信息。信息员队伍的管理按照《*省旅游信息员管理办法》执行。

(三)经费保障

建立旅游信息采集长效机制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难度较高的系统工程。在整个机制中,主要依靠信息化手段来完成信息的采集、分类、整理,特别是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的经营数据采集,更需要有针对性地研发相关信息采集系统,在减轻或不增加成本,甚至增加相关单位的收益基础上,达到信息采集的目的;另外,信息采集的长效性需要给予信息员队伍以及各个环节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机制的正常运行等因素都决定了采集机制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

(四)制度保障

1.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应加入旅游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参与到A级景区、星级饭店、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优秀旅游城市等的等级评定工作中。

2.对涉旅部门、市州、区市县旅游行业管理部门进行目标考核,建立奖惩机制,信息采集工作成效明显的部门和单位由省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和省旅游局进行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对信息采集工作不重视、不作为的部门和单位由省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和省旅游局进行通报,并督促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