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1-0058-05
根据2005年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调整增设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理论一级学科下的独立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0年来,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一直是学科理论研究的重点,特别是2014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三十周年时,大批关于学科建设的成果公开发表。梳理反思十年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成果,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概念与理论
分析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在众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中,由于对学科、学科建设的理解不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理解差异比较大。“多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探讨,并未在什么是学科建设这个基本问题上达成一致。”[1]
学科是什么?有“知识体系说”,学科是按照学科研究对象划分的知识体系。也有“专业组织说”,学科是依据知识领域形成的专业科目、学术组织。还有“综合说”,学科是知识体系和专业组织的综合体,具有知识性和组织性的双重特性,应从整体上认识把握学科,不能片面地从某一方面强调认知学科。“学科含义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知识的分类,二是关于组织的分类。”[2]学科的这二重性是统一的,学科知识性是组织性的存在依据,没有知识性,组织就失去存在的基础;而学科的组织性有助于知识性的丰富完善、传播利用。
学科建设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学科建设本质说”基于学科知识性,认为学科建设是不断深化学科规律的认识,创造学科知识,丰富完善学科理论体系,提高学科知识贡献能力。“学科建设的实质就是要凸显和弘扬该学科领域的科学真理。”[3]二是“学科建设要素说”基于学科组织性,“学科建设包括学术研究、平台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评估体系、师资队伍等基本要素。”[4]“对于高等学校范围内的学科建设而言,学科建设最主要地体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三个方面。”[1]
学科建设具有内在的规律,有学者运用“范式论”,阐述学科建设的框架和逻辑体系、学科发展内在动力、科学共同体和方法论[5]。有学者认为学科建设具有阶段性,要适应阶段性特征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一定要适应科学发展的规律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做到在学科分化的基础上实现学科的整合发展。”[6]有学者通过追问学科建设的本质,探讨学科建设方向,“学科发展的本质要求何在?这一问题的最终答案不能从学科自身的存在与发展中寻找,而应在学科发展所回应的社会需要、所担负的社会功能去寻找。”[7]强调了学科建设要关注社会现实,回应社会需要。有学者从社会科学哲学规范视角探讨学科发展动力,“学科的肇始及发展的内驱力来自学术知识生产与教育的双重需要,学科内知识生产和教育方式理应成为探究学科现象的主要变量。”[8]
基于上述分析,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根据独特的研究对象而形成的是一门学科知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运用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类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规律的学科。”[9]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既包括学科知识体系,也包括学科组织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直接目的,以建构学科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等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体系为手段,并以此为指导进行人才师资队伍培养与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等为内容的社会学术研究和组织体系。”[10]也有学者从学科共同体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行了分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为基础,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员、价值观、科学研究、科学技术服务、学科规范(方法)等组成的学术社会共同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经验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年轻学科。学者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984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经过三十年的建设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依托存在到独立发展,从争取合法性到提高贡献度,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为独立二级学科,建立了学科理论体系、取得丰富学科成果、学科点体系逐步完善,本科点接近300个、硕士点约为350个、博士点达到70个(分布于72所高校),培养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成为文科最大的专业之一。
学者对三十多年学科建设历史进行梳理,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学科建设历程进行了不同的阶段划分。有“两阶段说”、“三阶段说”、“四阶段说”、“五阶段说”。[11]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有一致的认识,但对学科建设的起始期有分歧;对学科建设阶段划分的标准,多数学者以对学科建设相关的政策文件为标志,趋向于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为依据;侧重于描述学科建设的成果,而对学科建设过程的举措做法、学科建设关键性事件、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困惑和不足分析研究比较少。
许多学者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经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理论源泉,理论既为学科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又是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实践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既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平台和机遇,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服务领域,又给学科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学术争鸣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曾围绕学科归属、学科名称、学科职能进行了三次学术争鸣,凝聚了共识,赢得了发展。[12]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发展不可能自发实现,关键在于党的坚强领导和我们的锲而不舍、坚持不懈。[13]学科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但学科的建设发展需要学科间相互支撑、相互启迪和相互引领,特别是对于一门新生的学科,需要在借鉴依托中发展。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三十多年的经验是,一是坚持用指导学科建设,自觉抵制“去政治化”不良倾向;二是坚持思想解放、敢于创新,抓住学科发展机遇,不畏困难,扎实地推动学科建设;三是重视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四是重视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服务;五是重视加强学科队伍建设。[14]
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将改进顶层设计与引导基层探索紧密结合;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各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问题导向,重视对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坚持抓好队伍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合作共赢。[15]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问题研究
学者们不回避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面临学科建设规模与学科建设质量的矛盾,学科影响力、话语权亟待提升,学科还未达到成熟学科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缺乏共识。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党和政府的强有力政策推动下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明显不足。有学者认为,新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没有达到一个成熟的水平,学科边界、研究范式、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方面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对学科的概念、范畴、规律、体系的研究尚未达成广泛的一致意见。[16]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的框架虽已经形成,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本范畴问题、研究范式问题等基础理论问题尚待有效突破;学科建设之初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又被重新提出质疑,如对学科的名称、研究对象、核心概念等提出各种意见,有的甚至带有颠覆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元问题、元理论认识缺乏一致、清晰的认识。[17]有学者认为,基础理论研究还处于奠基阶段,学科基础理论的众多问题研究不深透,多宏观研究,缺少微观探讨。[14]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式亟须转换。科学的研究方式是促进学科发展重要手段,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科性质,不能满足时展、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缺乏学科意识,对相关学科理论成果的借鉴存在简单移植倾向,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存在盲目倾向。[4]有学者认为,很少有学者按照科学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缺乏科学实证研究思维和方法,总体上还依然处于传统人文学科研究范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虽然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但研究者热衷于理论建构,多是概念到概念,理论到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淡化,之间鸿沟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学者重视普遍规律的研究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特殊规律研究;虽然是理论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但学者很少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8]有学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中存在信度效度不强、科学性欠缺的问题;有的研究从书本到书本,不从实际出发,不重视调查研究,不重视先进经验的理论升华;研究前沿问题不够,问题意识不强。[17]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社会服务能力弱。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相比,学科的服务能力亟待加强。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规模上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影响力并未倍增。学科的话语体系不能适应急剧变迁的社会,学科知识体系面临“不成熟”和“老化”的双重压力;学科研究成果对社会政策的影响力比较弱,学术影响力不足,对其他学科发展的贡献不足,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需求状况不容乐观。[19]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面临最大挑战是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教学影响力的问题,目前学科建设的理论精品不多,“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至今尚未实现零突破;实践研究质量不高,或是事实性陈述报告,或是标签式的研究;理论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不大,创新程度低,学科理论观点或内容重复率高。[20]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急待规范。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但是专业建设亟须规范。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标准有待确立,全国众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科点、硕士点、博士点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少高校有专业无学科、有教学无研究,或重书本轻实践,不注重试验研究、跟踪研究或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有的院系领导虽无研究成果也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硕士生导师或博士生导师。专业课程建设却相对滞后,尚缺乏国家级网络共享精品课程资源。[17]有学者认为,专业?穴学科?雪建设滞后,专业的改革缺乏从总体上定位研究,专业认知模糊,有的院校是“借窝生蛋”,不从事专业教学研究;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存在较大差距;专业生源参差不齐;边界不清,研究方向设置随意。[21]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色不鲜明,专业确立培养目标过分重视宽口径而忽视专业性,一些专业设置名不符实,课程设置不规范,一些高校依据师资条件开设课程,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开什么样的课。[2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建设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规模较大,来源较广,但学科队伍的素质、专业意识、专业能力需要提高;学科拔尖人才、带头人数量不足,在社科领域知名学者数量少。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并不从事本专业研究。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力量需要整合,人才队伍体系面临“群体区隔”和“自我分化”的双重困境,执政者、理论研究者、两课教师、辅导员等不同部门和层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缺乏沟通交流,学科内部人员由于研究领域和方向的差异缺乏共识。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队伍自身存在着“短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途径多样,门槛较低,部分研究者“出身”于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其他学科或自然科学学科,习惯原有学科思维方式;有些研究者(包括一些博士生)对学科的价值认同度不高,虽然从事学科研究,但缺乏学科自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能构成一门学科。因此,时常“身在曹营心在汉”。[23]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路对策
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平台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发展,学者们依据不同理论和学科建设规律,针对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看法。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走向,注重学科内涵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科学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阶段和态势,顺应学科发展规律和时代潮流,推动学科向前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具备了学科内涵式发展的基础条件,学科建设要转型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从依附发展向自主发展转变,即从政策依附性发展模式转向依赖学科发展规律自主发展;要从依托式发展向独立发展的转变,即应具备学科建设的本体意识,实现学科建设从依托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成熟学科发展到独立发展的转变;要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即学科建设战略重心要转变,从注重规模和速度向内涵和质量转变,进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阶段;要从内向性发展向外向性拓展的转变,即从主要侧重于学科自我发展向注重学科建设对社会贡献和社会生活影响力提高转变,使学科在服务于社会实践中获得位置、赢得尊重,获取自信;要从单一功能发展向多元功能发展的转变,即要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功能。[24]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要注重凝练学科方向,瞄准理论和实践前沿,凝练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长期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组建学术梯队,按照学科点独立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定向定人定位,培养学术骨干,组建合理学术梯队;明确学科任务,明确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的重点任务要求;加强集体攻关,瞄准学科重点、难点问题,共同配合,协同发展。[6]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确保学科正确建设方向。科学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直接关系到学科的隶属关系、功能认识,决定了学科建设方向和重点。长期以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一直是学科研究的重点,关于学科定位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要从五个方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即是一种实践活动、一个二级学科、一门新兴科学、一个招生专业以及其基本理论研究[25];要认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问题,充分认识到其定位是随形势任务的变化而调整的。作为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服务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服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服务好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发展。[26]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要同时遵循理论和实践两个逻辑,遵循理论逻辑就是按照学科的知识类型和内在结构明确学科在学科体系和专业目录中的隶属关系及外延范围;遵循实践逻辑就是按照社会实践发展的特点和要求明确学科的价值、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要从社会环境、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对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中去把握。[27]面对学科发展新突破、空间新变化、课题任务、服务对象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再定位,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级学科来定位。[28]
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素,注重学科的系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系统组织协调科学发展的视角,整体规划,以学科要素建设为抓手,找准切入点,全面推进学科系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科范畴、学科体系、学科原则、学科标准、学科规范等一系列要素,要对学科进行整体设计和系统规划。要通过学科规划、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人才队伍、学科基地、学科环境等要素建设,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要加强顶层设计、逐层推进,制定学科发展战略规划;逐步完善制度,分类评估,推进学科规范化建设;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提升学科的社会影响力;倡导争鸣,鼓励创新,优化学科建设环境。要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系统思维,立足自身建设与社会互动结合,在整合资源上推进学科发展;要加强学科科学研究组织、教学科研机构和社会服务组织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组织建设;要不断塑造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共同体的学科意识;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紧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队伍建设;要以提高服务能力为宗旨加强学术研究;要不断完善学科规范,加强学科管理,提高学科规范化管理水平。[28]
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问题,增强学科建设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以问题为导向,要具有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自觉地关注问题、回应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29]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是学科发展的基本途径,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要关注社会热点难点、关注社会思潮、要重视学生思想状态、要重视高校两课教学。[30]针对问题提对策,使得学科建设方案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关键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
[2]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系统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0,(03).
[3]靳辉明.关于理论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1).
[4]毛平,张禧.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规范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3).
[5]胡晶晶,戴锐.范式论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之失与建构之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1,(3).
[6]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3).
[7]沈壮海.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研究,2006,(06).
[8]金林南.经验科学、意义理解与实践批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的三重维度[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
[9]刘建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内涵及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03).
[10]王桂菊.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3.
[11]刘建军,朱婷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02).
[12]郑永廷,胡梅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立与发展―改革开放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新成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9,(1).
[13]张耀灿.30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史述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8,(12).
[14]杨业华,李婉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30年来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7).
[15]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创建30年的回顾和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4,(01).
[16]冯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努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
[17]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5,(05).
[18]余双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现状与发展路径的回溯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2).
[19]李辽宁.内涵式发展: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3).
[20]余玉花.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自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8).
[21]李合亮.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与关键[J].研究,2013,(02).
[22]孙迪亮,李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三大问题[J].临沂大学学报,2011,?穴02?雪.
[23]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2).
[24]佘双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4,(12).
[25]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07,(07).
[26]徐艳国.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建设的政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4).
[27]杨晓慧.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1).
[28]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再定位与建设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3,(12).
篇2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硕士研究生 就业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070-01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中国高等教育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大学生为缓解就业压力不断走向考研道路,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不断放大。那么,经过三年的学习后,研究生的就业情况到底如何,笔者走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具体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展开分析,试探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就业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悠久而又崭新的学科,学科建设随着改革开放而不断发展和丰富。1984年我国正式创立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学生教育管理;科研;党政群团、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工作等。但是跟据实际的调查显示,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概是考博、考公务员、考各类学校和其他。考博方面,很少再有继续攻读本专业的学生,大都选择类似学科或者直接转向其他学科。考公务员方面,该专业研究生一直在屡败屡战中摸爬滚打,据其介绍,由于专业需求量小、没有工作经验等原因,他们只有选择条件较少但竞争激烈的岗位,也使得其不断受挫,困难重重。到各类学校方面,在被调查人数中,大都签约的是高职院校、本科院校,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对口” 的岗位就要属辅导员了,但是如今辅导员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也在不断深化,还有部分毕业生表示并不愿意做学生工作,所以学校就业前景也不容乐观。其他的一些就业方面,诸如各类企业、创业等,比例较少,该专业研究生大多倾向稳定保障的行业,也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尴尬。
总的来说,该专业实际就业范围比较狭窄,毕业生就业集中在高校辅导员行列,考公务员和考博难度较大。加之该专业的理论水平较高,对现实社会的适应性和针对性较低,思政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信心不强,担忧“毕业即失业”,出现一些就业恐慌,没有表现出硕士研究生的竞争优势,当然,其中还有一些社会环境、就业观念等的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前随着扩招的步伐,普通高校的硕士点不断增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不断上升,但是普通高校的教育体制、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却没有同步的跟上。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来说,首先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涣散,某些高校研究生处不能针对各个专业特点具体管理,大一统的管理方式既没有针对性又不能立竿见影,管理空泛。其次学科点建设缺乏资金和人力支持,专业教师配备不齐,课程设置陈旧落后。没有确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导师制管理流于形式,许多研究生与导师联系甚少,没有较好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工作。再次就是人才培养方式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处理能力,然而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大都只是理论学习,埋头写论文,缺乏实践锻炼。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锻炼要求不强,没有较好指导研究生认真参加思政工作助理环节和教学实习环节。另外研究生的就业能力也是值得思考的原因。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要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增强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就要不断加强硕士研究生的导师队伍建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和谐共赢的双向效果。各个学科点可以组建几支高水平的导师团队,研究生既可以跟随自己导师做科研,又可以在导师团队影响下,学习他们共有的学术道德素质、精湛的业务技能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加深导师与研究生的情感。同时,人的教育管理是主观的,需要客观的规章制度来完善导师制度建设,应建立一系列导师任免制度、导师评估制度、导师汇报制度等。
(二)硕士研究生自我能力提升
硕士研究生要成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走专业化道路,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各方面综合发展,这样才能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实力,把专业与自身更好的结合起来,突出个性优势,优质就业。
首先要坚定信仰,做一个真正的者。其次要扎实学习理论知识,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多学习相关学科理论,将他们融合贯通。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实践操作,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实习和思想政治工作助理实习中,学以致用。再次要提高能力,提升素质。
参考文献
[1] 谢慧.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择业观的探究.商业文化,2010,(10).
篇3
民办高校教师和学生有其特殊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审视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一是情感关系的异化。私有化的民办高校,充斥着较强的市场氛围。身为打工者的教师从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生活,学校给的待遇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能否全心全意地把所有精力都花在教学和爱护学生身上,全凭其职业道德水平和社会良知。作为教育客体的大学生,花了远高于公办高校的学费,按照市场规则,他们期望能够从民办学校获得更好的教学和服务,认为学校和教师为他们服务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这种思想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尊师、敬师的伦理秩序,无法和教师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和学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有些买卖关系的意味,不能形成亲密的师生关系,虽然公办学校也存在此类现象,但民办高校表现更甚。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客体与教育主体的情感关系相异化。二是教与学的异化。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大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较差,但市场意识较强,最关注的是未来的就业问题,所以多数大学生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人文学科,尤其是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不端正,表现为逃课、厌学等。同时,教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去迎合学生,片面追求课堂气氛,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无法形成良性互动,也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异化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党委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领导地位弱化
公办高校采取党政联席会议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直接实现党委对高校的领导,能够保证的意识形态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主导地位。而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民办高校实行理事会或董事会领导下的法人治理结构,由校长负责学校的管理,同时由政府派代表进驻民办高校,担任党委书记,并对高校的办学进行督导。但在实际工作中,民办高校多采用家族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举办者及其亲属才是民办高校的真正决策者和管理者,虽然党委书记作为政府代表可以在总体上监督学校的办学方向,但在具体参与学校的方针政策的讨论和监督过程中,受到很大的局限。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多是自筹资金办学,很少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而政府对民办学校没有资助或资金帮扶少,相应地在民办学校的发言权也小,对民办高校的影响也就小,因此政府派驻的代表———党委书记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里的领导力不从心,造成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的弱化,助推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异化现象。
(二)一些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办学目光短浅
较多的民办高校的举办者把办学当作投机性的盈利企业来做,没有办教育的公益性意识,举办者及其家族急于从办学中获得回报,也没有办一流名校的梦想,不愿在教学、科研和人才的培养上加大投入,更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等人文学科对国家、对学生全面发展和办一流学校的重大意义,只是把目光放在眼前的市场需要上,片面追求学生当前的就业和节约资金,不考虑培养出来的“产品”的发展潜力和学校的未来前景。当然,国内民办高校的外部生存环境和国外私立大学相比差距很大,它们缺乏政府的资金支持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办学投资和发展的力度受到很大的制约,只能把有限的资金投在立见成效的环节上。因此,民办高校在教学与管理的实践中表现出较为严重的重理工、轻人文,重应用、轻理论的现象,这是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异化的重要原因,并有可能会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没有思想,只会操作机器的“工具人”。
三、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异化的应对思考
(一)政府应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正能量
政府欲加强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首先必须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扶持和监督力度,这既是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支持,也是巩固在意识形态统领民办高校的重要手段。
1.适当予以财政资助
对私立高校实施适度的财政扶持,为私立高校创设公平的竞争环境,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中国的民办高校发展了几十年来,对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促进国民受教育权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政府有责任对民办高校进行扶持,尤其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加强领导和给予资金支持。当前,公办高校拥有政府的拨款,资金较充裕,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以及教学、科研提供保障,而在民办高校,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和评估,也会提供一些经费预算保障,如生均15—20元的教学、教研预算计划等,但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经费紧张以及办学者、管理者办学理念的偏差,实际上很少会动用这些预算经费,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经费投入相对较低,无法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高校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场所,政府有责任为民办高校创设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并提供适度的支持,至少要对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专项经费支持,促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研究,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2.给予人才培养支持
目前,民办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由专职教师和外聘教师构成。外聘教师多为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年纪轻,教学经验少。专职教师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极少数公办高校退休教师;二是在民办高校服务多年的本科生,后经过在职学习拿到硕士学位;三是新招聘的硕士研究生。从民办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构成来看,专职教师是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的主体,但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极少,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教师的水平明显要低得多,这与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与公办学校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不相称。为了促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政府应设置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门培养计划,如博士培养计划,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的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进而提高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同时,政府部门还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信仰教育,培养他们对所从事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在生活和工作上给予关心和照顾,使教师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去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培养国家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3.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
要提高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教育主管部门必须针对民办高校的实际和特点,在对民办高校施以帮助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和严格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和促进民办高校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动民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防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标准和指标体系流于形式,主管部门还要加强对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评估检查,通过检查和指导,推进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质量不断提升,推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二)民办高校应凸显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职能
1.强化党委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领导地位
作为政府代表的党委书记,应想方设法为民办高校争取政府的各种支持,履行好督导职能,加强在民办高校中的话语权,领导党委充分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4],指导和监督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等,加强教师和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沟通、合作,构建党委、学工部门、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管理人员的全员育人机制,营造浓厚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统治地位,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为培养合格人才把好正确的政治方向。
2.转变思想,着眼长远
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的私立高校、尤其是一些名校,如哈佛、耶鲁等高校,特别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获得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也更容易取得成就,获得成功,相应也提高了毕业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我国民办高校的举办人和管理者应摒弃重理轻文,尤其是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学习发达国家私立高校的成功经验,要有长远眼光,善于总结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充分认识自身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民办高校面临的机遇是发展的外部环境将会越来越好,挑战是在生源逐步减少的情况下如何自保和发展。民办高校应紧紧抓住机遇,树立质量立校、特色立校、人才强校的名校意识,不断强筋健体,才不会被历史所抛弃。民办高校要学习发达国家私立高校重视人文学科的做法,对学生进行多学科、跨专业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思想、懂技术的全面发展的人。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通识教育中重要的一个学科门类,更应引起民办高校的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思想保证和政治保证,是民办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5],民办高校应把它作为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工作来抓。
3.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材评价;评价指标;AHP法;权重
现今,国家对于教材编写和出版的权力下放,教材呈现多样化、现代化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材也不例外。在教材多样化的情况下,保证教材的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教材评价模型的建立可以为国家教材审查部门提供科学的评价工具,有利于审核工作的展开;为学校选择教材提供一个科学的指导,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为编写和出版教材的单位和个人提供教材反馈意见,有利于提高教材质量。
国内很多学者已经对教材评价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但是还没有建立起一套专门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的教材评价体系模型。本文将设计一套全面的、科学的、专业的教材评价指标模型,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材评价工作提供一个科学的工具模型。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材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
智库百科中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定义是“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表征评价对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因此我们可以把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定义为:为了对教材进行科学、系统、全面地分析和评价而选择出各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指标,建立起一套比较系统的评价模型,使评价的过程有迹可循、有理可依的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材评估指标体系就应该既考虑到教材评估的一般要点,也要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性,有针对性地给予评估指标参照,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材评价有理可依。
二、 明确构建教材评价体系的原则
教材评价是一项非常学术和政策性的工作,在构建教材评价体系时,要做到科学谨慎,就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1.科学性。注意指标要难易适度,能公正地评价被评对象,使指标体系的建立切合实际。
2.可行性。指标体系的构建要考虑到操作过程的可行性,最好要简单易行,方便操作。
3.侧重性。不同学科的教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和方法等都不同,我们在建立模型时,应该根据教材学科的特点来有侧重地选择评价指标,并赋予不同的权重来。
4.全面性与精炼性相结合。我们在确定各级指标时,要尽量考虑全面,把各个该评价的方面都考虑在内;同时又要考虑到评价过程中的可行性,在全面考虑的基础上找出最具代表性的指标,剔除重复性的指标。
三、选择评价指标
选择评价指标时,在遵循上述4点评价原则的前提下,既要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教材作为教材的普遍性,也考虑到作为思政学科的特殊性。在指标的总体分类上,分为教材的内在质量和外观要求。内在质量主要关注教材的内容,这是评价的主要方面,分为科学水平、教学水平、思想水平、图文水平和教材特色;外观质量则主要是印刷和出版方面的质量。
1.科学水平。教材是教育知识的重要载体,其知识的呈现必须具有科学性,这样才可以作为教材知识教给学生。教材的科学水平包括了教材内容的先进性、系统性和实践性。
(1)先进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党的思想的主要传播学科,更要随着党的指示进行内容上的调节,更新教科书中党的指导思想和观念。
(2)系统性。在教材知识的安排上,要依照学生学习的规律进行统筹规划;在教材结构的布局上,要符合思想逻辑,合理且严谨;还要注意和其他课程衔接的程度和合理性。
(3)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政学科的教学不仅要考虑到学生思想观点上的改变,还要能把思想观点延伸到学生的行为上去。
2.教学水平。教材的使用者是教师和学生,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知识载体和参考标准,所以教材编制得是否符合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规律,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
(1)教学适应性。主要指适应教师展开教学工作的程度。教师本身也是有水平限制的,教材的内容、编排要有利于教师生动形象地教、给教师教学灵感,使得教学活动能顺利达到教学目标。
(2)学习导向性。主要指适应学生学习的程度。比如教材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教材的编排是否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等。
(3)结构完整性。整个知识结构、教学过程的结构都齐全,具有较强逻辑性,满足课程教学需求。
3.思想水平。教材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而思政学科作为思想教育的关键学科,对思想水平这个指标更要重视起来。
(1)思想观点。坚持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每本教材都应该把握的大方向。
(2)思想方法。要坚持科学的方法论 ,努力把教材内容与建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结合起来。
(3)与时俱进。教材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做到常更常新。思政教材的内容应根据党的最新思想精神更新教材内容,传达给学生最新的思想观念、时政时局。
4.图文水平。图文是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图文应安排合理、准确,才能更好地展示教材内容、思想、科学性和教学适应性。
(1)文字表达的规范性
(2)图标清晰准确性
(3)图文配合恰当性
5.编制水平。虽然教材是传达知识的精神类产品,但教材的板式、印刷质量对教材的总体美观产生巨大影响,所以也属于教材质量指标之一,需要进行测评。
(1)版式设计
(2)印刷质量
6.教材特色。要求每本教材都能体现与众不同的地方,推动教材多样化的形成。思政教材想要摆脱刻板的形象,就要在教材中加入特色元素,使教材生动活泼起来。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内容新颖性
(2)结构独特性
(3)手段创新性
四、给各个评价指标赋权重
1.AHP法介绍。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将复杂的决策问题转化为评估指标之间的相互比较,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该方法的优点是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因此我们选择用AHP法来计算教材评价指标应该赋予的权重,增加赋值的可靠性和可信性。
2.判断矩阵介绍。层次分析法最关键的一步是建立评估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元素代表评估指标重要性的两两比较结果,相对重要性采用实数1~9来进行标度,其含义如表1所示:
3.建立层次分析的表格模型。根据第三部分对于指标体系的选择讨论,我们可以建立以下这个教材评价体系中的一级和二级指标表格,为建立判断矩阵做好基础:
4.建立判断矩阵,并进行层次总排序——计算同一层次所有因素对于最高层或者说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计算过程略)
根据判断矩阵原理,我们认为,科学水平、教学水平和思想水平两两相对同等重要,所以判断标度为1,而相对图文水平来说略为重要(标度为3),相对编制水平来说明显重要(标度为5),相对教材特色来说强烈重要(标度为7);图文水平相对编制水平来说略微重要(标度为3),相对教材特色来说明显重要(标度为5);编制水平相对教材特色来说略微重要(标度为3)。
我们可以建表如下:
同理,经过对二级指标两两间的比较,可以建立表格如下:
依照表四的方法,在教学水平下,教学适应性赋权重为0.1566,教学向导性为0.0837,结构完整性为0.0297;在思想水平下,思想观点赋权重为0.1215、思想方法为0.1215,与时俱进为0.027;图文水平下,文字表达的规范性赋权重为0.0704,图标清晰准确性为0.0286,图文配合恰当性为0.011;在编制水平下,版式设计赋权重为0.025,印刷质量为0.025;在教材特色下,内容新颖性赋权重为0.015,结构独特性为0.0075,手段创新性为0.0075。
5.通过层次分析法的运用,我们确定了所有指标的权值。在进行教材评价的实践中, 对于每一项指标我们都可用百分制来测评,最后乘上它们的权重,得出的分数即为这本教材的总体测量分数。
以上仅是我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初步探索和构建,一套针对性强的教材评价指标体系还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运用 ,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反映来印证。
参考文献
[1] 许新华.高职教材评价及其指标体系设计[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52-56.
[2] 高凌飚.基础教育教材评价体系的构建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90-96.
[3] 高等教育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组.教材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2(12).
篇5
关键词: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
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是稳定辅导员队伍、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必须以一定的制度建设作为保障。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深入贯彻中央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必然要求,是统筹高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锻炼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辅导员最根本的出路是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根据新时期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进行专业化的建设,催生职业化的队伍。只有通过辅导员专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辅导员的职业形象。提高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使辅导员工作成为令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辅导员职业化意识淡薄
首先,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始终还未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学校没有意识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是一个全局性、根本性、终身性的概念。其次,辅导员缺乏专业自主发展意识。辅导员工作繁杂,强度大,待遇偏低,工作缺乏成就感,对自身身份缺乏认同感,导致辅导员对自身职业化、专业化的意识淡薄。
(二)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低
从一些统计结果和现实情况来看,这方面有两个问题:一是辅导员普遍年轻化,缺乏人生经历和工作经验,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辅导员的比例不高,总体职业素养不高;二是学科结构不合理,辅导员中理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偏少,非“科班”出身者仍占主体,这与辅导员应具备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辅导员队伍不稳定
由于传统观念和辅导员的岗位特点,大多数人认为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狭小,职业寿命较短,尤其是现行管理体制带来的辅导员分流、归口及晋升空间上的限制,使得辅导员工作“非职业”、“难干久”的认识根深蒂固。有的辅导员只把岗位当成进入高校的“跳板”,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临时”“过渡”及“短期”的工作。这些都导致辅导员队伍高流动性、低稳定性,常年处于“新手上路”的境况,根本谈不上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三、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途径
(一)明确辅导员的职责
关于辅导员的职责问题,有的理论认为其职责可界定为:1、辅导员应开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学生德育工作,并从以教育为出发点的管理和服务等各个方面指导学生的成长;2、辅导员要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形势政策教育,道德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发展指导;3、辅导员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开展日常管理和服务育人工作;4、辅导员要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科学研究和方法。以创新精神研究运用多种新的工作载体,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二)提高思想认识,搭建辅导员队伍建设平台
辅导员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和效果,关系到高等教育本质作用的发挥。因此,要引起全社会的支持和关注。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加强政策引导和宣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切实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创建良好环境,为开展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供必要的政策和经济保障。
(三)建立科学的辅导员管理体系和考核机制
高校应完善对辅导员的考核制度,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工作目标考核。高校要以辅导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和学生满意度等内容设立指标,建立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考核体系,对辅导员进行全方位的考核评估。其中,工作绩效的考评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对辅导员工作状况最有评价权的是他直接的工作对象―――学生,因此,考核中要充分尊重和吸收学生的意见。同时,还要一并考评辅导员的学习绩效和研究绩效,因为个人的学习绩效和研究绩效可以从更高的视角去审视和指导实际工作。要将考核评估结果与其职务评定、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直接挂钩,做到奖惩分明。考核评估不合格的辅导员,需要重新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优秀辅导员则应在收入分配和职务晋升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甚至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严格的工作考核和奖惩结合的评价机制,将有效激励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
(四)健全完善辅导员队伍培训体系
根据工作需要,辅导员培训应重点做好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培训机构。根据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需要,高校应建立专业化的辅导员培训机构,及时制定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坚持日常培训、专题培训、业务进修、学历提升、国外培训相结合。在培训中可以组织学员进行心得交流、骨干辅导员谈体会、学校党政干部授课、聘请专家学者讲学等活动。二是编制系统化的培训教材。辅导员工作需要的是多学科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因此,辅导员培训需要独特的教材体系。辅导员教材编写要立足对学生状态的把握,分门别类地进行。教材应以培养具有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团活动、心理咨询、社会调查、职业生涯规划、形势与政策教育、安全教育等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
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的共同努力。各高校通过长期和系统的建设,应逐步建立起“发展有方向、学科有归属、专业有依托”的学生工作运行机制,构建起一支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队伍,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机械交通学院)
参考文献:
[1] 黄洁,宋振超.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探析田扬州职业大学学,2012,16(01):52一53.
[2] 熊芬,张憬.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探索[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8(01):86一87.
篇6
新公共管理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规模空前的行政改革的主题指导思想之一,是以建立高效、低廉的政府为主要目的的管理运动,是对韦伯僵化的官僚模式的批判,采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往往被人们描述为一场追求“三E”(Economic,Effi-ciencyandEffectiveness,即经济、效率、效益)目标的管理改革运动[2]。其理论基础是公共选择理论和私营企业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改变了传统模式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政府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官僚机构,而是以人为本的服务提供者;不再是“管治行政”,而是“服务行政”。公民是享受公共服务的“顾客”,政府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尊崇顾客,坚持服务取向,以目标位导向,关注政府项目实施的有效性,行政权力和行为从公共产品、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为第一要务[3]。新公共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把管理建立在对顾客负责,让顾客满意的宗旨,强调事实依据、绩效考评,通过科学公平的程序、步骤以提高组织的效益;新公共管理是一种文化,尊重民众的诉求,倾听服务对象的心声,从而使管理行为更具人性化[8]。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过渡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力度不够大,步伐不够快,在面对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时效果很不明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之重、结构复杂、形式多变,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脱离实际,运作封闭、方法单一、形式主义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在管理理念、组织形式、体制机制、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管理方法等方面都不能完全适应公共管理的要求。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政治教育管理思想落后。我国大多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理论管理为主,经常是一个年级配备几个辅导员来管理,同时配备了不同专业的班主任、班级干部共同管理班级事物,通常也只是上传下达,只宣传校园通知,强调校纪校规,组织开展传统的陈旧的校园活动。而这种管理单一、强制、命令式,只重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忽视使得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主动性与个性难以体现,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命令主义、强制压服和单向注入,思想政治教育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加上高校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2004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各类在校生达到2000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2]。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在的大学生在面对开放的世界和迅速的互联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信息储备量增大,与此同时情绪变化复杂,心理活动交错不一,价值观不断变化,他们对世界的人和事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保姆式的教育管理远远不能跟上或者满足他们思想教育的需要。因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该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中心,做到以人为本,管理不是单纯地去“管”学生,而是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一个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2.制度组织封闭滞后。从各大高校的情况出发,每个高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校纪校规和部门组织系统。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高校也是一种公共组织,包括党建工作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教学工作系统、科研工作系统、学生工作系统等,这些系统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形成合理的组织系统以达到高校办学的最大效益。这些组织系统的运作无疑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大有裨益,但其中也不乏“合情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的规定,使高校的思政工作常处于“尴尬的境地”。这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相对封闭,忽视了外部力量因素,即社会和家庭要素。因此,在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积极构建高校思想教育的良好组织模式,以便尽快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机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细化,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3.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缺乏。从公关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公共部门要达到实现组织目标,关键在人,人是决定因素,机制是保障。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主要包括领导管理机制、教育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督导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和效果不能令人满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机制上存在问题,很多高校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有的虽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机制,但是在机制的运行和落实上还不够扎实有力,尤其是评价机制和督导机制,常是形同虚设。因此,“要建立健全党委统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3],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模式。
三、新公共管理理念下的学生工作创新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部到高等院校,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十分关心和重视。各省各高校先后召开了有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总结了过去几十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同时引导和扶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良性轨道发展。在这种大好形势下,高校要把握时机,乘势而上,利用各学科大交融的有力背景,借鉴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学科交叉研究,树立新理念,探索新模式,形成新机制,取得新成效,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
1.确立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运用科学发展,坚持实事求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同时各级组织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领导。注意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在阵地意识引导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扬民主,调动其积极因素,把学生工作目标化为学生自己的目标,最终成为一种自觉意识。
2.构建“一体化”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一个健全的领导体制和完善的工作机制,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决策、管理与实施的一体化。同时把各项工作看成一个服务链,将教育管理服务职能转化为优质的服务提供给学生。分析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状况,制定教育规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全面部署和安排。
篇7
[关键词]贫困落后地区中学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 ― 0165 ― 02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并作为指导行为的基本环节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能否使学生把政治课的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关系到我国青少年身心能否健康的成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在贫困地区的教学实际中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些问题影响着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贫困地区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单一陈旧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地区,许多学校的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部分的老师还处在黑板上写写,读读报纸,讲讲新闻,说个故事就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甚至有些老师是一职多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学设施得到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得以完善,新的教学手段得以应用,教学方法得以改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下,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考试约束,但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基本道德品质的要求却更高。如何让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适应这种“新”理念的要求,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面对的最大问题。但是,在大多贫困地区的中学,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在偏远的农村学校还是一片空白,学校仍然停留在小黑板、短粉笔、固定教材这些传统手段,缺少现代技术和手段的支持,在加上贫困地区学生在社会视角、阅历以及较浅的知识面,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新理念和新手段很难得以应用和开展。
(二)课程安排下的考试“负导向”
在中学一定程度上,我国的教育还一直是应试教育阶段,在新课程改革后,对一些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淡化考试要求,但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陷入“困惑”,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陷入了不重视、不知道怎么上、不清楚怎么考的境地。这就是我们说的课程安排下的考试“负导向”。在偏远的贫困落后中学,因为教学条件和师资的局限使得“负导向”的状况更糟。这样,学校教育必然就会局限在教材的内容里,避免不了学生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在目前的农村政治教师队伍中很多教师都没有受过专门培训,很多教师都是半路出家,对学科知识掌握不全面,所以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教师素质不高一定会导致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不高,慢慢的学生不感兴趣,家长不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就固步自封,甚至会下降。除此之外师生之间还缺少必要的互动,贫困地区中学中,教师课堂设计缺乏新颖性和创造性,原本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氛围就消失了。
(三)城乡教育失衡的社会不平衡状况下的认知偏差
由于我国在过去改革三十年间,城乡差距加大,这种差距在教育中必然显现出来。在城市里边,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将来获得更好生活条件的必要条件。但是在农村,过多的生存压力使得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反而降低,再由于大学生就业难使得这种认识更加影响农村对教育的投入。这种认识偏差像病毒一样,感染了学生和老师。在农村中学,很多老师对教育也处于应付了事的阶段,家长对教师并没有多大的期望,能管住学生就是很多家长的“唯一”愿望。这使得已经很“偏门”的政治课程更是不能引起教师的重视。在实际课程教学中,读读书本就完成教学任务,而台下学生也呼呼睡觉来应对这种乏味的教学。
二、贫困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落后
贫困落后中学多在我国的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多以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生态恶化,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多。特殊的地理原因掐住了西部贫困山区经济发展的咽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落后必然导致教育落后。吃都吃不饱,谁会去在乎知识,在乎教育。农村最在乎的是吃饱穿暖,只有当这些得到了满足,才会考虑其他。我国偏远贫困地区,经济总体上十分薄弱。没有经济支柱,政府的财政收入微少,导致当地政府财活动资金缺乏,很难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当地教育。在加上农村地区教师工资普遍偏低,教师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依然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日常生活条件也不能和城市相比较,偏远的山区,甚至没有通电,通水,用的还是旧社会的煤油灯,生活饮用水全靠人力从很远的地方背回来,还存在拖欠教师的工资问题。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贫困山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遇到了瓶颈期。
(二)政府对教育重视程度的差异性,评价的单一性
政府教育机构对一个学校办学效果的评估是看升学率,而决定升学成绩的科目就是所谓的主科:语外数,毋庸置疑学校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三门科目上。在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中,政治考试分数只占很小的比率,与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150分有一定的差距,甚至有些地区政治考试分数不计入中考总分。政府对教育科目的重视程度不平衡性,致使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不成文的现象,家长衡量一个学校的能力就是看升学率和考试分数,衡量政治课程仅仅停留在对政治课程内容的完成度,从而导致家长对现行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经常以分数“华山论剑”,脱离了教育的目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完全被分数所掩盖。这种重智轻德的评价方法,导致思想政治课程失去了它原来的价值,学生只关心考试分数,从而忽视了个人优良品德和个性的培养。
(三)贫困地区政治教师专业素质低
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课已沦为副科,一些中学缺乏政治专业出身的教师,甚至出现随便找一个其他科目的老师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现象。由于这些半路出家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形成自己坚定的政治信念,育人使命感,过硬的专业知识储备,在生活上不能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在课堂上由于这些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对知识的传授不全面,缺乏学科知识应有的系统性,所以就很难达到农村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基本目的。
三、解决贫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国家财政投入,改善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落后性
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需要充分发挥财政这一杠杆。要加大对薄弱学校的经费投入力度,让多媒体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使贫困落后地区学校拥有与其他学校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实现办学条件均等化,使贫困落后地区不输在起跑线上。现在还有许多学校的教室仍处于危房边缘,课桌凳依然是几十年前的,计算机更谈不上了,而现在的教材有时需要计算机的辅助,让知识通过多媒体更加生动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才能对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而在农村,教学设施是非常落后的。因此,加大财政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是迫在眉睫的。
(二)实现课堂设计的开放性和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淡化“负导向”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于德育课,它与其他课程的教法还是有不同之处。因为开设思想政治课,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完成德育任务的,所以采用的策略、方式、途径和操作程序,是要使“道”转化成学生的信念和观点,再外化为学生的“品德”的行为。通过课堂设计的的开放性,弱化课程安排下考试的“负导向”。在教学方式上,力求打破教材限制,要突出实践性和实效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能力,这是改善“负导向”困惑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操作方法上,是通过老师的适时启发、诱导、学生的协作活动来完成预期教学目标。在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下,教学实践中老师的教学活动应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大部分都很腼腆,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从而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到回答问题的活动中来,有利于营造一个互动、轻松的课堂活跃氛围。
(三)调整观念,提高政治教师专业素质
学校和老师必须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不要只看到升学率、语数外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政治的存在。政治科任教师要提高政治文化专业知识水平,不断更新自己。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充满灵性的人、是早上七八钟的太阳,他们一个个充满着朝气、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望,而不是一个用什么东西就可以装满的容器。此外现在的书本内容更换频率快周期缩短,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必然要求老师的知识更新速度要赶得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达到对教材的讲解举一反三,而要想达到这一点,教师就要不断学习充电,不断的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努力充实和更新自己的业务知识。在教学中要引起学生知识、情感的共鸣,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帮助学生当堂的理解消化掉课堂内容,避免对知识产生半知不解“夹生饭”的现象。
(四)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的正确性,能很好的保证思想政治课程评价的方向性和科学性,可以很好的防止评价的片面性。现在学校的课程评价,过分的注重甄别与选拔的功能,看重终结性评价,目光集中在分数上,这既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会使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受到挫伤。此外,中学学生年龄差不多都在12-15岁之间,他们一般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强,很容易受社会和学校观念的影响,一旦发现政治课没被看好,那部分学生就会对所学科目感到没兴趣。这种评价体系致使教育目的偏离原来的轨道,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要使贫困落后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得到有效改善,就要取消现行的评价标准,实行新课改下的评价体系。
〔参 考 文 献〕
〔1〕林艳喻.浅谈政治教师的职业趣味培养〔J〕.职业与教育,2010,(05).
〔2〕王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探讨〔J〕.现代教育教学,2010,(01).
〔3〕郑育彬.浅谈素质教育下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创新〔J〕.学习月刊,2011,(02).
篇8
关键词:协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23-0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培养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培养高素质、合格的社会人才。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理论性与实践性教育并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蕴含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中,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诉求的体现。高校应全面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多点交叉的协同创新互动平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聚合效应[1-3,7]。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协同效应[4-8]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整合了教育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协同创新的平台,将二者紧密的衔接起来。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借助职业生涯规划平台,从满足客体需要性出发指导大学生职业规划;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职业生涯规划平台能够满足大学生个性需要的特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社会适用人才的目标。具体地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实践平台,而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了职业生涯规划平台的内容,二者协同发展,共同达成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目标。二者的协同效应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对象统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综合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并为实现规划目标进行的合理设计,针对性非常强。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点和相通性,二者可以协同发展。第二,培养过程实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深度融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在培养过程中体现实践的价值。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来讲,实践性是它的关键指标,大学生职业素质、素养和心理、性格等培养都必须依赖实践,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协同发展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于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过程,一方面可以将学生从单调枯燥和晦涩难懂的说教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能够为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提供职业素质培养和正确择业行为。第三,培养环节互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其核心内容都是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强调个人与国家的融合,个人与社会和集体的协调等,一个重理论,一个重实践,二者交叉互补。
上述特点说明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融合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二者的融合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切实的可行性。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策略
第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地位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要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从思想上奠基,然后协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正确、合理的选择职业,认真、踏实的对待工作,以努力工作为荣。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大局为重,个人为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及时准确的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动态和内心需求,及时进行引导和心理咨询[9]。在开设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课程的基础上,借助主题活动来提高教育效果,比如围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规范、形势政策等方面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第二,全程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全程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根据大学生培养各个阶段,制定协同发展总目标,将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要求作为区域协同的子模块来设计,按照个体需要、平台需要和教育需要制订实施方案,全面覆盖所有学生的整个学习周期。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协同发展平台,对大学生全程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校外实践、创新创业活动、业余活动等环节都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制订适合自己的计划,培养自己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同时,通过协同平台可以解决大学生眼高手低、职业素养缺乏、职业偏执等一系列问题,能够真正培养出社会适用的人才。
第三,全员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员化任重道远,特别是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和教材设计方面,必须花大力气和高的代价构建若干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团队,开发符合人才培养特点的课程,编著符合实际需要的、知识新颖的教材和教案。经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协同平台的教育,学生能够完全融入到职业规划的进程中;通过全员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学生能够从职业规划和思想品德上都得到老师的指导,时时刻刻处于浓厚的职业生涯规划氛围当中,通过不断修正和规划自己的奋斗目标,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融入自己的一言一行。
第四,全方位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人是社会的人,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运行。高校连接学生、家庭和社会,是一个开放型的特殊社会,因此对学生的教育要通过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三大育人体系来协同进行。同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全方位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教学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三大体系的协同作战。(1)完善管理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环节,十八届四中全会后,明确了高等学校要加强党的领导。大学生作为高等院校中的主要团体,学校党委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领导工作,构建一批德才兼备的专业和思想教育师资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教师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指导。(2)完善培养体系。就业部门应该从培养合格人才的角度出发,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建设,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放在突出的位置,为此应该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以应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同时,考虑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学校还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多变性和现实意义,高校要投入专门力量开展思想政治课程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还应该加强重点教材和教学手段的开发,尝试建设就业指导学科体系。(3)完善保障体系。从理论和实践融合的大学生创新培养体系构建出发,按照功能模块和培养层次开发大学生培养软硬件系统平台,从职业倾向测试平台、就业体验和指导系统、模拟就业市场平台到大学生就业追踪平台系统、职业再教育测试及评估系统等,全面完善服务体系,使学生从一张白纸到社会适用人才、精英人才,全力实现大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塑造和培养。
第五,个性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课堂教育和学校条件的限制,大学教育通常以共性教育为主,没有办法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来开展个性化教育。而新一代大学生受时代气息的影响,思想活跃,迫切需要接受新知识和新思维。因此,根据现有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适时开展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既可以弥补共性教育的疏漏,又能迎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引导学生个性发展。个性化教育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创新教育的正确方式。
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协同,人财物聚合,政校企融合,以个性化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以人为本,推动合格的适应人才的培养。
三、结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围绕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品德建设展开,把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职业素养建设贯穿始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交叉融合的平台,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方向和精神指导,以大学生个体为对象,找到培养个性化人才的方法和策略。二者有机融合,协同发展,产生协同效应,合力育人,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有修养、懂专业的社会适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文博,张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3.
[2]湛风涛,逯登宇.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2,(3):105-108.
[3]杨迎春.美国高校职业生涯辅导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06:3-15.
[4]万杭.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结合[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9:1-5.
[5]李丽.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18-25.
[6]王英靓.完善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硕士论文,2008:23-25.
[7]屈善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6):40-42.
篇9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升的关键问题,其建设标准、路径、优化策略等问题也得到了诸多关注。若要厘清则需要明确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内涵,当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外环境以及辅导员专业队伍型构所面临的困境。
一、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内涵
专业化是一个建设过程,是指某种职业由普通职业发展为长期稳定职业的过程。辅导员专业化的实质是辅导员就自身工作不断打造、专业全面的过程。具体操作中对辅导员进行专业的管理和培养需依托专门机构和终身专业训练体系进行。最终,辅导员自身能够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全面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
笔者认为,辅导员专业化标准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有奉献精神,乐于为高校学生服务。能够深刻理解并掌握有关辅导员职业的道德规范,同时能够以身作则,成为高校学生行动规范上的榜样;第二,拥有稳定的队伍。队伍内所有成员接受过系统的职业能力培训,且必须具备本科以上学历;第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理论实践知识与水平是辅导员专业化的现实要求,不断学习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辅导员专业化的思想基础;第四,善于结合工作实践进行理论研究。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念,总结分析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归纳出自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第五,职业成就感不断积累。随着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对辅导员专业化的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逐步成为专家级权威。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挑战:职业认同与社会支持的缺失
从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来看,职业培训和理论传输的环节并未缺失,只是在步骤上较为滞后且缺乏抽象化、概括化、系统化和制度化。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和归属感一般在入职之后逐步获得,而工作所需的教育学(包括政治学)、法学、教育评估学、逻辑学、教育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现代管理学等理论知识也仅在入职培训中快餐式地零散分布。总结地来看,无论是职业技能还是理论知识,当下辅导员群体所面临的问题并不在于无、而在于乱,因为就整体而言,它们的在场是反社会学习论基本规律、是不符合认知主义基本原则的。
从学习论的角度来看,能力的习得一般有两种路径:一是职前专业化教育与职后补偿式训练的配套,二是经验式实践的一以贯之。前者存在理论传输与技能教授的前见,职业实践内容的主要功能并非在于能力养成,而是抽象理论的具体化与实践化,这种进路能够促使理论联系实践的闭环形成,使从业者的职业规划和工作规程具有科学性、专业性与理论性,使辅导员工作变得有理、有力、有节。但后者因缺乏理论支撑,而具有耗时长、偏差大、速率低、碎片化的弊端,也就是说,缺乏巨人的肩膀、缺少理论的提升,忽略理论前见的实践出真知必将困难重重。遗憾的是,我国现今辅导员获得职业技能的途径一般更偏重于后者,如何改善现状,将成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核心研究领域。
(二)机遇: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概要设计与实践纲要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出台与实施必然标志着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职业化和专业化的道路买入了新的篇章,处于历史机遇期。文件阐释了职业能力的概念,并提出了职业群体建设与职业身份认同的纲领与路径,为我们指明了建设具有职业化、专业化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努力方向。我们可以从图式理论的角度解读这一政策文件的指导意义:通过职业能力建设填充职业认知图式,从主我角度解构图式为身份认同纽带,从客我角度解构图式为社会评价体系与社会期待范畴,主客相合的完整图式又经历了专业选择―理论提升与职业培养―职业对接与角色维续―技能运用与归属感析取―经验累积与二度理论提升―反哺理论传播与职业训练的演变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分化出独立的辅导员职业教育群体、辅导员队伍建设与职业技能理论研讨的学术共同体、接受辅导员专业技能训练与学术规训的学徒群体以及作为经验来源与理论观照对象的辅导员从业者群体。
三、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过程中暴露的不足
高校辅导员如果想要向着职业化、专业化迈进就必然离不开以下四点:一是岗位建设拥有较好的未来前景,前景比较稳定;二是行业内构建起覆盖全面、健全稳定的职业发展组织体系;三是建立固定的学术交流阵地,为辅导员提供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门的技能培训;四是坚持重视加强辅导员这一职位的社会地位建设以及社会认可度建设、以其优良的社会认知度以及社会声誉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由于上述要素的构建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乏或缺失,当前的辅导员队伍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今时展的需要,而社会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却在日益增长,要解决这二者之间的矛盾,以下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从业期不稳定
现如今,大部分高校中辅导员以中青年为主,由于其社会年龄及阅历限制,大多数辅导员的工作年限较短,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就是辅导员队伍难以保持工作的稳定度,以及学生工作的连贯性。究其本质原因,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有一部分辅导员对于学生工作的认知存在偏差,对于这一工作的责任心以及热情不足,他们以辅导员工作为跳板,积攒工作经验及条件以备随时跳到其他职位。中青年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能够充分发挥其精力充沛、创新精神强等有利条件。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中青年辅导员的工作年限不足,导致其缺乏一定的工作阅历及经验,不能全面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某些工作上不能发挥最佳的效果。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选拔有一部分依赖于从本高校挑选综合素质过硬,学习成绩突出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与其他人相比,他们确实学习能力比较突出,但是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缺乏积累,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等教育管理科学的学习处于真空状态。这就导致这类辅导员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力不从心,面对学生出现突发状况会因科学管理知识和思政教育手段的缺乏,不能及时有效地做出处理,影响他们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加之当前高校拥有高级职称的辅导员大量缺乏,骨干力量?橹星嗄杲淌Γ?其造成的不良影响就是高质量的教育经验难以普及到全部辅导员队伍中,而低质量的教育经验及工作方法不断循环,这对于高校辅导员的互相学习以及内部帮带是非常有害的。
四、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实践方法
(一)建设辅导员培训互助交流会,增加队伍的专业化素养
随着当今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现今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要求也应不断提高。高校辅导员应是一支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业务精通,高度自律,作风优良;丰富的政教工作经验以及大量相关知识学习经历;注重自身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功底,组织建设能力以及洞察力和调研能力提升;具有多学科交叉知识储备,了解法学、教育评估学、逻辑学、教育史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多学科的高水平优质队伍。
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创建辅导员培训沙龙,设置的沙龙内容要多元化、丰富化、内涵化。沙龙中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外界授课外,还应加强沙龙的自身学习氛围,使辅导员沙龙成为开拓创新的场所,理论学习的乐园、方法知识的阵地,使辅导员队伍在拓展工作视野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二)辅导员培训标准化,加强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作为高校学生思政建设的实施者,高校辅导员队伍奋战在思政教育工作的第一线,只有将辅导员的职业专业化、职业化,明确辅导员职业的晋升通道,才能够有效增强该岗位的吸引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稳步推进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建设,最终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校对于辅导员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复合型人才。作为高校辅导员,既能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又能将理论在实际工作中合理运用,便于开展高校学生思政工作、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安全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等,同时在开展党建活动、社团活动、社会调研、心理疏导、时政教育等工作时卓有成效,能够独立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在课程设置上要以辅导员工作所需要的心理学、哲学、管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等学科为中心,发散式培养,在实践能力方面更要加强培养。针对学科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引进,在重视与学科相关的人才引进的同时,也要将高校中已经具备大量教育经验,实践能力的党务人员和优秀辅导员加入到队伍中,丰富学科建设,使辅导员课程化指导更加科学,不断推进队伍的职业化发展。
篇10
关键词:慕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047-02
慕课(MOOCS)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英文简称。早在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宣布将课程免费放到网上,第一次掀起了在线课程建设热潮。2009年,哈佛大学推出一些高质高清课程,再次掀起视频公开课程建设热潮。更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始于2011年秋天,随着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世界一流高校的纷纷加入而风靡全球。慕课被教育界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慕课时代的到来将改革大学教育,重塑高等教育版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也应主动顺应并积极应对,积极探索慕课时代下新的教育思路、教育举措、教育方法,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传统的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一直坚持与时俱进,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①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虽然运用多媒体手段,但是仍然以教师的理论讲述为主。②教师“知识化灌输”现象普遍存在,死扣教学大纲,因为特别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社会功能,使得教学内容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忽视学生个体要求,导致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差,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也不强。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比如有些老师思想认识不端正,认为谁都能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时照本宣科和生硬地说教。
二、慕课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一)突破“以教师为中心”,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慕课”模式力图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打破学习的时空界限。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固定的,而“慕课”则通过互联网取代了实体校园,使学习不受地域限制,拓展了新的学习场域。“慕课”是全天候开放式资源,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时间学习。在“慕课”教学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进行,学习方式灵活;教学过程和内容乃至交流的问题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更加多元和开放。学生的学习不止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空余时间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让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和便捷。
2.更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慕课”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众多学习者,主要原因在于其设计运行始终围绕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学习真正做到双向互动,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不再固定,可以互为师生。学生自选学习内容,考试也针对其自主选择;课程分知识点精讲,方便学生学习、复习。“慕课”教学中教师担当导师角色,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以小组讨论形式打破大班授课,师生双方地位更趋平等,做到教学相长。
(二)“课程共享”的新常态
“慕课”区别于“精品课程”。虽然精品课程起步早、发展成熟、普及广,但是没有“慕课”影响迅速且更受欢迎。相比精品课程只是静态地分享教学资源,“慕课”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平台上学习、分享、做作业、评估学习进度、参与考试、获得证书。“慕课”把教学和考试搬到网上,呈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全过程。“慕课”将知识点精细化讲解,使人耳目一新。“慕课”虽然才刚起步,但给“课程共享”带来革新,也必将促进教育资源均衡,缩小普通高校与重点大学的差距,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
(三)“慕课”对思政教师要求更高
“慕课”走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件“高标准、高要求”的事情,尤其对每一位思政教师的要求。“慕课”呈现的是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把知识点精细化讲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互动性加强。这不同于精品课程知识的静态重现,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有很强的言语表达能力及一定的表演能力,这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得到的。教师应该不断充实自己,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做一个合格的新时代教师。
三、慕课视阈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启示
(一)主阵地与多阵地结合,妥善处理社会要求与个性化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按照社会需要组织施教的过程,也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个体需要接受教育的过程。但在传统班级授课中,教师是按照统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标准、学习时间和教学方式,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要。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受到一些误解,不是理论的不系统、缺乏解释力,而是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准则,与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需求存在差距。而“慕课”提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贴近”的平台,实行近乎零门槛的进入制度,有效地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与调动。学习兴趣的建立对广大大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动力,让学习变得更加容易。这是一个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社会,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贴近时事热点,尽量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优化教学过程,注重教育资源的交互性、开放性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各高校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基本都成立了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但是在学科门类比较单一的高校,如在艺术门类院校或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专业发展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为学科势单力孤而被边缘化,不仅影响了自身的专业发展,更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试想对于任何一位学习者,如果条件具备,都一定是希望跟着最好的老师学习。“慕课”模式走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同时为成千上万人甚至更多的人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满足学习者享受优质学习资源的需求。这也是“慕课”受更多人欢迎和推崇的原因,“慕课”的教学效果比现在的课堂教学效果更好。
推行“慕课”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堂,对思政理论教师而言是一件好事,尤其对于优秀教师硭担可以运用“慕课”给更多的学生讲课,体会更多成就感的同时扩大其对学生的影响力。思政理论课教师也可以组建专门的“慕课”团队,与其他高校师生交流并提供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外包服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而言,由于教学任务“慕课”化外包,其职责将转变为主要负责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效果测试及开展深入细致的师生互动,督促“慕课”不断改进。对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首先要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其次要让教学资源得到更加合理和优化的配置,提高思政课的有效性,更好地为广大大学生服务。
(三)努力打造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
“慕课”进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为网络开放性的特点,其教学内容更要有明显的国家意识形态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追求的是价值观念的质变,不是一般课程追求的增加知识的量变。任何时候说服人、改变人、塑造人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在“慕课”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面临的挑战和任务更加艰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不仅要有科学的理论功底,而且要有较强的利用网络工作和学习的能力,要有高超的授课技巧和更强的综合素质。合格甚至优秀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在传授理论、展示形象等方面影响学生,这样的教师一定程度上需要具备思想家的深度、政治家的风度、演说家的口才、文学家的风趣、哲学家的睿智、外交家的魅力、博物学家的知识储备。因此,为了更好地迎接“慕课”时代的来临,需要努力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张敏.“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03):55-59.
[2]江涛.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改革途径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06):111-112.
[3]陈昀岚.基于MOOC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35-39.
[4]吴剑平,赵可.大学的革命:M00C时代的高等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 上一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 下一篇:土工合成材料的作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想动态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