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损失评估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渔业资源损失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渔业资源损失评估

篇1

关键词 海洋经济;潜力;价值量;收益还原法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9(2010)06-0151-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资源和环境问题。目前,海洋资源退化和海洋环境恶化已成为不争事实,已成为制约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此,研究探讨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对于制订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1 海洋经济发展潜力的涵义

海洋经济发展潜力是指海洋资源用于海洋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海洋经济发展潜力评价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下,依据勘察的海洋资源及开发条件信息,对其未来海洋资源进行工业开发利用产生的经济价值进行评估。具体在计算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应为海洋资源总价值扣除生态环境灾害造成损失后的价值,即:海洋经济发展潜力=海洋资源总价值(未来贴现价值)-海洋生态环境灾害造成的损失。

2 海洋经济发展的资源潜力分析

此处主要评估我国近海主要海洋资源的经济价值潜力,主要海洋资源包括:水产、港址、海洋石油、海盐、滨海景观、滩涂等。以下采用收益还原法对我国主要海洋资源的经济发展潜力进行评估。

2.1 我国近海海洋资源经济价值

2.1.1 海洋渔业资源价值

海洋渔业资源价值评价可采用收益还原法。收益还原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P:A/i=R-C/i (1)

式中:P表示海洋渔业资源价值;A表示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纯收益;R表示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年总收入;c表示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年总成本;i表示还原利率,理论上需根据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加海洋水产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值来确定还原利率。但实际计算时,海洋水产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值难以估算。因此,可采用多年海洋渔业增加值增长率近似估算。2000~2008年我国海洋渔业增加值增长率范围在3.3%~20%之间,年均增长9.8%。取海洋水产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值为3.3%~20%之间,平均为9.8%。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为2.25%,则可确定还原利率为5.55%~22.25%之间,平均为11.05%。

据测算,我国近海捕捞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为567万t(其中黄渤海捕捞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为103×10t,东海捕捞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为279×104 t,南海北部捕捞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为180×104-190×104 t)。2006年我国海水水产品产量2887.68万t,我国海水养殖产量为1445.64万t,海洋渔业增加值为1708.1亿元。因此,经计算得到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合理年纯收益近似为1190.5亿元(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的年纯收益近似采用当年海洋渔业的年增加值,其中计算时采用捕捞渔业的最大持续产量和海水养殖产量计算)。因此,根据公式(1),可得到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总价值范围在5350.56亿~21450.45亿元之间,平均价值为10773.76亿元。

2.1.2 港址资源价值

港址资源包括已开发利用的港址资源和未开发利用的港址资源。对于已开发利用的港址,可采用收益还原法评估。港址资源价值评估的计算公式如下:

P=A/i=(R-C)/i (2)

式中:P表示港址资源价值;A表示港口运营的年纯收益;R表示港口运营的年总收入;C表示港口运营的年总成本;i表示还原利率。参照《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港址资源开发类建设项目还原利率取8%。

2006年,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为2842.1亿元,则可近似为港址资源开发的年纯收益。根据以上公式,可得到我国港址资源价值为35526.25亿元。

2.1.3 海洋石油资源价值

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价值可采用市场价值法和收益还原法评估。市场价值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P=Pe×Q×r (3)

式中:P表示资源总储量价值;Pe表示资源单位采出量价值;Q表示资源储量;r表示资源回收率(%)。

2006年,我国沿海地区海洋原油产量3239.91万t,实现增加值668.9亿元,单位海洋石油开采量价值为2064.56元/t。根据2005年国土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联合组织的第三次石油资源评价初步结果,目前中国石油资源量为1070多亿t,其中海洋石油资源量为246亿t。假设回收率为30%,采用市场价值评估,则我国海洋石油资源的价值为152364.5亿元。

2.1.4 海盐资源价值

海盐资源价值评估,可采用收益还原法评估。假设海盐生产年收入扣除年成本(包括投资成本、生产成本、税费、劳动者报酬等)后的年纯收益和还原利率不变,海盐资源价值评估的计算公式如下:

P:A/i=R-C/i (4)

式中:P表示海盐资源价值,A表示海盐生产的年纯收益,R表示海盐开发的年总收入,C表示海盐开发的年总成本,i表示还原利率。还原利率根据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加海盐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值来确定。但实际计算时,海盐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难以估算。因此,可采用多年海洋盐业增加值增长率近似估算。2000年~2008年我国海洋盐业增加值增长率在-1.1%~17.4%之间,平均为3.98%。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为2.25%,则可确定还原利率范围在1.15%~19.65%之间,平均为6.23%。

2006年,我国海盐产量3100.89万t,海洋盐业增加值44亿元,则近似确定海洋盐业职员开发的年纯收益为44亿元。采用收益还原法,我国沿海海盐资源价值为223.92亿元~3826.09亿元,平均价值为706.26亿元。

2.1.5 滨海旅游资源价值

滨海景观资源价值评估采用或然价值法、收益还原法和成果参照法。2006年,我国滨海旅游业增加值2619.6亿

元,则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的年纯收益近似为2619.6亿元。采用收益还原法,其还原利率根据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加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值来确定。但实际计算时,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的风险调整难以计算。因此,可采用多年滨海旅游业增加值增长率近似计算。2000年~2008年我国滨海旅游业增加值增长率在0.2%~34.2%之间,平均为14.06%。一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为2.25%,则可确定还原利率范围在2.45%~36.45%之间,平均为16.31%。根据收益还原法计算,我国滨海旅游资源价值为7186.83亿~106922.4亿元,平均价值为16061.31亿元。

2.2 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潜力

根据陈新明,我国在太平洋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专属区,目前控制了4.2亿t干结核量,11175.52万t锰,406.4万t铜,514.42万t镍,98.49万t钴的资源量,可形成年产300万t干结核、开采周期20年的深海产业。初步测算,投资该规模的产业总资本14亿~19亿美元,回收期7~12年,可获利润40亿~50亿美元。

根据测算,未来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潜力为26亿~36亿美元,平均为3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为212亿元。

3 海洋环境生态损害造成的损失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及海洋灾害对经济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海洋环境污染造成渔业损失、风暴潮和赤潮造成的灾害损失等。

3.1 海洋环境污染造成的渔业损失

我国海洋渔业水域污染事故次数仍然较多,损失较大。根据农业部和国家环境部的《中国渔业生态环境状况公报》,2002~2007年,我国海洋渔业水域污染造成直接损失为2.43~10.8亿元,平均为5.6亿元,海洋天然渔业资源经济损失为27.4~42.7亿元,平均为31.86亿元(见表1)。根据收益还原法,取海洋渔业资源价值评估的还原利率,即5.55%~22.25%,平均11.05%。根据收益还原法,我国海洋环境污染造成的渔业损失总计为493.69亿元~769.37亿元,平均为288.33亿元。

3.2 海洋灾害造成的渔业损失

我国海洋灾害类型主要有风暴潮灾害、灾害性海浪、赤潮、海冰、海平面上升等,其中风暴潮灾害和赤潮对海洋经济影响较为严重。我国沿海风暴潮主要造成沿海养殖业、港口设施等方面损失,赤潮对海水养殖业造成损失。我国2000~2007年风暴潮灾害和赤潮灾害损失(见表2)。2000~2008年我国风暴潮灾害和赤潮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合计平均为133.23亿元。采用收益还原法,取海洋渔业资源价值评估的还原利率,即5.55%~22.25%,平均11.05%。根据收益还原法,我国海洋灾害造成损失的现值为598.79亿元~2400.54亿元,平均为1205.7亿元。

4 海洋经济发展潜力综合分析

通过计算可得,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在199737.16亿元~320335.57亿元,平均为214150.1亿元,见表3。

5 结论

根据以上计算,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可开发潜力在5350.56亿~21450.45亿元之间,平均为10 773.76亿元,海洋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潜力为35 526.25亿元,海洋石油资源可开采潜力为152 364.5亿元,海洋盐业发展潜力在223.92亿~3826.09亿元之间,平均为706.26亿元,滨海旅游业发展潜力为7 186.83亿~106 922.4亿元,平均为16 061.31亿元。未来国际海底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潜力为26~36亿美元,平均为3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为212亿元。

篇2

【关键词】渔业养殖与开发的管理;预防污染;对策

前言:

渔业资源管理的措施,大致有规定禁渔区、禁渔期,规定禁用渔具、渔法,限制网目尺寸,控制渔获物最小体长,限制捕捞力量,限制渔获量等6项。其中前4项主要是保护幼体和亲体,以利繁殖活动的正常进行,是定性的初级管理手段;后2项在于控制捕捞死亡量,是定量性的高级管理手段。但是随着水域的污染,预防污染也成为了维护渔业资源的再生产能力和取得最佳持续渔获量而采取的措施和方法之一。

渔业资源开发

已开发利用的渔业资源中,70%直接供应人们食用,如鲜品、冻品、罐藏以及盐渍、干制等加工品;30%加工成饲料鱼粉、工业鱼油、药用鱼肝油等综合利用产品。

在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上可分为:①利用枯竭。即在相当长时期内资源量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②过度利用。即资源已衰退,但只要采取保护措施,尚能恢复。③充分利用。即能适应资源自然更新能力,保持最佳持续产量。④未充分利用。即资源利用尚有潜力。中国东南濒临大海,海域辽阔,海岸线长,内陆水域网络纵横,渔业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已知海、淡水鱼3000多种,常见经济种类有150多种。渔业资源管理措施

规定禁渔区、禁渔期

根据渔获对象的各个生活阶段及产卵场、越冬场和幼鱼发育的具体情况规定禁渔区、禁渔期或保护区,其目的是为了保护亲鱼的正常繁殖和稚鱼、幼鱼的索饵成长,保护鱼类顺利越冬。由于大部分海洋鱼类都有长距离洄游的习性,每年活动的海域范围很大,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不在规定的禁渔区范围,所以规定禁渔区的措施不能有效地把可捕体长控制到第一次性成熟的年龄,但作为整个海域的渔业资源初级管理,则是非常必要的。规定禁渔期是限制捕捞力量和保护幼鱼的措施。通常在产卵季节实行,可对处于衰退状态的渔业起到保护鱼种的作用。在产卵季节进行禁渔的缺点是在这个渔获率通常较高的时期实行禁渔,实际上将使捕捞开支增大,这对捕捞力量也有限制作用。

规定禁用渔具和渔法

凡严重损害鱼卵、幼鱼或会引起渔获群体大量死亡的渔具渔法,都会破坏渔业资源。因此,中国《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中明确规定,对为害渔业资源较轻的渔具和渔法,应有计划、有步骤地予以改进,对严重为害资源者应加以禁止或限期淘汰,在没有完全淘汰之前,应适当限制其作业场所和时间。

限制网目尺寸

一般来说,网具的网目越大,则小鱼逃脱率就越高。使用网目大小适当的渔具时,渔获物中成鱼的比例高、杂鱼少,渔获物受损失也少,经济效益也随之上升。放大网目比调整渔捞力量有大得多的潜力,有可能大幅度提高世代产量。中国对各类网具的最小网目尺寸都有明确规定。但在一个拥有众多鱼种的渔场中,各鱼种在不同时间内所占数量比重有差异,各种鱼体形状和大小也相差很大,故网目尺寸的确定比捕捞单一鱼种时要困难得多。

控制渔获物最小体长控制

是控制被捕捞群体再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规定捕捞长度的目的在于保护将达性成熟的个体,保障生殖群体有必要的补充量,保障被捕捞的群体逐年提高和稳定其产量。鱼类的最小体长是根据不同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和捕捞经济效益确定的。如中日渔业协定规定,拖网捕捞每航次的渔获量中幼鱼所占比例不得超过同种渔获量的20%,小黄鱼体长19厘米以下、带鱼肛长23厘米以下为幼鱼。控制最小体长的措施在渔港进行比较有效,多与网目限制的措施相结合。

限制渔捞力量

对渔业投入量的限制措施。包括对许可船数、吨位、马力、渔具数量和捕捞力量的限制等。由于某些渔业的捕捞参数几乎是变化无常而难于精确测定,用控制船、网、工具数量的方法来控制捕捞死亡就非常困难。虽然如此,这仍不失为一种常用的管理措施,特别在国际间的渔业协定中普遍采用,表示捕捞力量的有:渔场滞在天数、作业天数、拖网次数和时间等。

限制渔获量

对渔业产出量的限制措施。国际渔业条约往往以最大持续产量为标准规定总允许渔获量,然后对有关国家进行配额。随着沿海国渔业管理权的扩大,对所有渔业资源都将开始实行渔获量的限制。这种措施可直接控制捕捞死亡量,是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但对资源量变动大或资源量评估准确程度低的鱼类,可能导致配额不均和生产的低效能。

预防污染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受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的影响,渔业水体污染情况十分突出,渔政机构要加大对排污单位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为预防渔业养殖水域污染事故的发生,提出如下管理对策。 1提高排污单位保护环境的法律意识 为了做好渔业水域预防污染的工作,渔政机构的执法人员要重点宣传渔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依法治污的重要性。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利用媒体曝光的已经追究了相关人员责任的污染事故,作为典型教材来教育和警示排污单位。通过对排污单位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式的宣传,提高了他们对保护渔业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他们防治污染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提高渔政队伍保护渔业环境的执法能力 针对这项执法难度大、业务技术要求高、责任心强的工作,渔政执法人员要努力学习渔业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和渔政执法的实体法。为了适应当前预防污染工作的需要,要核准渔政机构检测水质的法定资质,充实水环境监测的专业人才;执法人员要经常到养殖水域监测、监视和评估水质状态,对上游来水及水源要加强监控,到了汛期要让渔民对养殖水体加强防护措施,为及时有效地防止污染并推广无害化养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为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稳定,减轻渔业污染危害奠定基础。 3履行法定职能,加强对排污单位的监管力度 为了确保渔业水环境的安全,渔政机构要促使排污单位认真遵守水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执法人员要经常深入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执法检查,要了解他们的生产原料和排污成分,及时查清污染源、污染物和危害程度,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防患于未然。《水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造成渔业污染事故的,应当接受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的调查处理。”为了有效地预防水质污染,渔政机构要依照法律程序,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来制约违法排污活动,加大对排污单位的行政处罚力度,让其痛定思痛,吸取深刻教训,促使其积极治理污染。 4领导重视,加强配合,综合治理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大力支持渔政机构防治污染的工作,分管领导要亲自抓,执法人员要积极、大胆、主动地开展工作,依法执法、文明执法、为民执法,努力把部门职能转换成政府行为。

渔业资源增殖

是用人工方法直接增加水域生物种群的数量或移入新的种群,以提高水产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措施。广义的也包括某些间接增加水域种群资源量的措施。常用的渔业资源增殖的方法有:①人工放流。即将一定规格和数量的用人工繁殖培育的苗种,选择在环境条件适宜、敌害少和饵料丰富的水域放流,以补充和增加水域的自然资源量。②移植驯化。即将新的水产资源生物种群移入一定水域,使其适应新的环境自然定居繁殖,形成新的有捕捞价值的种群。③改善水域环境。包括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兴建过鱼设施,以维持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路等。

篇3

1.1海洋资源管理体系不完善

海洋农业资源的开发和海洋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从目前大连现状看,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海洋资源综合管理体系,相关管理部门存在着条块分割、各行其是、相互矛盾的问题。各涉海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管理权限和管理范围不清或不合理的问题,难于适应大规模海洋开发的要求和发展趋势,难以满足现代海洋管理的新要求。同时,各个区域发展过程中缺少海洋农业的总体发展规划,不能完美地配合,影响了海洋农业的整体效益。

1.2海洋农业相关人才匮乏

大连作为全国沿海城市之一,海洋农业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急需海洋农业科技人才。然而现在海洋农业的人才队伍却难以满足海洋农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已有的高级、副高级海洋农业技术人员多数已接近退休年龄,另一方面海洋农业的队伍普遍学历较低,一些人员又是非海洋渔业专业毕业,加之工作实践经验少,使得海洋农业科技人才队伍整体发展和能力建设速度趋于下降,使整个海洋农业人才队伍比较薄弱,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不足,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不强,短期无法实现科技服务质量上新的突破和革新。

1.3海洋农业资源枯竭

目前大连绝大多数的海洋农业生产活动都是在近海海域进行,由于海洋农业的发展,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管理,一些企业和个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顾资源的现状,盲目开发。渔业生产主要是拖网作业方式,拖网捕捞毁坏了海底珊瑚群体,严重威胁了鱼类的生活环境,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再生能力产生巨大的威胁,导致大量鱼类资源减少。一方面,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物过度排放,给海洋带来严重污染,造成海洋生物大幅度减少;填海造地、盲目攫取海底能源等开发行为,使海洋生态资源枯竭。造成海洋农业资源的枯竭主要有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野蛮的作业方式、环境污染问题三个方面。

(1)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一些企业和个人盲目地增加效益,人为地增加产量,超出了资源的再生能力,渔业的资源将面临严重的枯竭的危险。目前有限的海洋资源难以满足强大的捕捞强度,海洋农业的发展靠海洋资源,过度的捕捞,加速了海洋农业资源的破坏。

(2)野蛮的作业方式,海洋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各种违规方法,使海洋生物资源不断减少甚至灭绝,政府管理部门抓不胜抓,长期如此,必将破坏海洋农业的持续发展。

(3)环境污染问题,各种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不加处理或处理程度不足倾流入海,成为海洋环境的重大污染源头。其他海洋经济活动对海洋的污染,以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海洋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对海洋农业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海洋农业环境恶化随着工业、农业的快速蓬勃发展和人口的膨胀,污染源迅速增多,使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给海洋生物资源造成严重威胁。据2013年12月30国家海洋局陆源入海排污口排污状况,我国78个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占比过半,辽宁超标率为60.9%。辽宁省水域流入渤海的大小河流几乎都被污染。双台子河等15条河流入海监测断面水质为劣五类,环辽东湾的辽宁盘锦、营口、葫芦岛等市的海洋排污有增无减,仅锦州一市每年排入海域的工业废水达5538万t,含污染物1214万t。

2海洋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政府缺乏引导

海洋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正确引导,目前政府对海洋农业的管理机构虽然存在,但管理力量严重不足,海洋农业有关政策制定得不及时,并且得不到落实。海洋农业的发展,主要由渔民主导,渔民的一些不正当做法,政府缺乏引导,个别渔民还无视管理规范;另一方面,对海洋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政府不能及时掌握解决,渔民对政府失去信心,直接影响海洋农业的发展。

2.2重要水生物基因组研究过于片面

大连的海洋农业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目前正逐渐增加,但总体上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海洋农业发展的科学技术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只在半滑舌鳎、鲤鱼等少数物种开展了全基因测序工作,全基因组选择育种研究方面发展缓慢。应该增强在海洋生物基因测序方面的成果,由于只是注重少数生物基因方面的片面研究,制约了辽宁省海洋农业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的提高。

2.3渔业基础设施落后

我国是渔业大国,而不是渔业强国,表现在海水养殖业,主要体现在渔业产业基本设施陈旧老化严重、技术保障支撑不配套等问题。目前,在海洋渔获物总产量中海洋捕捞业的产量约占全国的60%。很多地方海洋捕捞的产量已接近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临界值,一些品种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种群数量增长的临界值。海水集约化养殖技术尚未形成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急需研究在不同生产模式、不同生产对象、不同操作环节的养殖技术标准体系。目前集约化养殖方式主要以粗养、散养为主,集约化水平不高。

2.4海水养殖生物投入品研发滞后

海水养殖中疫苗、渔药、饲料等养殖投入品对保障水产品的安全有重大影响。而我国养殖安保产品研制起步较晚,不能满足海洋农业所需的技术要求。新型安全渔药的研究比较落后,为了防治各种病害大量使用各种兽药、农药甚至化学试剂,严重影响了水产品的安全。水产动物营养需求研究缺少系统性、全面性,专用的配合型高效环保饲料开发严重滞后,饲料的开发和使用技术有待提高。海水养殖中的渔药、饲料的滥用,既浪费了天然渔业资源,又破坏了水体环境,对海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2.5水产品加工技术落后

水产品一经捕捞后,如不立即采取必要的保鲜措施,就很容易造成水产品的腐败变质。目前大连主要的水产加工方式还是冷冻保藏,机械化和技术工艺难以满足现在社会的需求。在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与发达国家水产品加工相比存在巨大差距。一是水产品加工量较低,大多数都是直接出售;二是深加工技术含量低,加工的种类较少,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三是对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综合利用较少,水产品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大多数都用来生产鱼粉,对废弃物中有价值的成分难以合理利用,大大浪费了资源;四是主要加工方式还是传统产品的加工方法,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能做到工厂化生产,效率较低。

3促进海洋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3.1转变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道路

海洋农业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跳出过去以海论海的观念,由传统相对独立的海水农业转变为海陆统筹发展的海洋农业;由粗放型无序捕捞海洋渔业资源向集约性工厂化利用海洋渔业资源转变;由无偿使用海域、竭泽而渔式开发海洋渔业资源向海域有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农业转变.走适度捕捞、集约化养殖、精深加工、标准化生产的发展道路。避免竭泽而渔式的捕捞方式,适度捕捞,逐步取消传统的自然采捕的渔业,进行人工增殖和工厂化养殖,提高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使海洋农业持续高效地发展。沿岸淡水对浅海海水盐度的冲淡而造成养殖对象的生存,破坏了养殖生物的生存环境。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道路,实现科学开发与可持续利用的有机结合。

3.2健全制度保障

一是完善海洋环境评估制度。对海洋资源开发项目要进行严格审查,使其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监测管理。二是建立净化污染物入海国际化标准制度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制度。减缓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对海洋农业的影响,加强对沿岸工业和生活废水、污水等污染物的管理和治理,对影响海洋农业发展的其他海洋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三是建立起满足种群生长曲线最大捕捞量的控制制度,使渔业资源保持稳定。要严格控制近海渔业资源的捕捞强度,保持渔业资源相对稳定,完善相关海域的禁渔期、禁渔区管理制度及措施,加大管理力度和处罚力度。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海洋监察制度,为海洋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法律保障和支持。

3.3提高海洋农业的生产水平

篇4

关键词:渔业 过渡捕捞 影响

一、引言

“过度捕捞”是指人类的捕鱼活动导致海洋中生存的某种鱼类种群不足以繁殖并补充种群数量。现代渔业捕获的海洋生物已经超过生态系统能够平衡弥补的数量,结果使整个海洋系统生态退化。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过度捕捞对社会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1992年,加拿大纽芬兰岛的渔业完全崩溃,渔民在整个捕鱼季没有抓到一条鳕鱼。这是当地渔业部门纵容过度捕捞的后果。这一情况导致4万人失业,整个地区的经济衰落。

除了过度捕捞,不加选择进行捕捞的“连带杀伤”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现代渔业的专业性很强,每次捕鱼都有一两个“目标物种”,但很多原本不是目标的物种被一同捕捞上来,其中大部分在分拣过程中陆续死亡。有时候,受到这种“连带伤害”的其他生物,在捕捞所获中会超过总重的80%。

所有常用的捕鱼方法中,海底拖网捕鱼法把海底一定大小尺寸范围内的生物一网打尽,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损害最大。一位海洋生物学家说:“大鱼,包括剑鱼和鲶鱼,正在消失。如果不加制止,我们将会看到一个可怕的海洋———一个充满浮游生物的垃圾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项调查报告给出如下数据:全球范围的鱼类资源中,52%被完全开发;20%被适度开发;17%被过度开发;7%被基本耗尽;只有1%的鱼类资源正在从耗尽状态中恢复。

二、我国渔业过渡捕捞现状

舟山市渔业产值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20%以上, 占全市农业产值的85%以上, 舟山工业的涉渔比重高达45%以上, 第三产业中许多行业也与渔业休戚相关, 水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创汇额超过80%。

然而舟山海洋渔业由于近海捕捞渔船增长过快和捕捞技术的改良, 鱼类捕捞量已达到极限, 沿岸鱼类种群处于急遽衰退之中, 一些经济鱼类正面临着濒危绝迹的威胁, 如大黄鱼原是舟山沿海渔场捕捞的重要经济鱼类,2007 年产量仅2 000 t 左右, 带鱼、银鲳等主要 经济鱼类资源也逐渐减少, 幼鱼比例增加。过度海洋捕捞和养殖加剧生态环境破坏受过度捕捞的影响,主要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经济鱼类由于过量捕捞,利用量大大超过资源更新量,渔业资源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部分区域养殖布局不合理,养殖密度较高,养殖水域环境缺乏有效监控,也给养殖水域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

三、过度捕捞带来的负面影响

过度捕捞给整个海洋生态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海洋生态一旦崩溃,渔业也无从谈起,现今可见的影响已经有以下几点: 2.1种群灭绝,无鱼可捕。

过度捕捞最直接的恶果就是导致种群的灭绝,某一渔场面临无鱼可捕的尴尬,当地渔民集体失业,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加拿大纽芬兰岛的遭遇。纽芬兰渔场素以“踏着水中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以走上岸”著称。但短短的十几年后,作为鳕鱼资源最丰富的该渔场恍然间已变成了历史。 1992年,该岛的渔业突然完全中断,因为在捕鱼季没有出现哪怕是一条鳕鱼。这就是当地渔业部门纵容过度捕捞的后果。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成群结队地驶入了纽芬兰湾,渔场立刻遭遇灭顶之灾。它们庞大的捕鱼网兜掠过海底,所到之处鱼鳖虾蟹都难以逃脱罗网。这一次他们不需要再把“战果”运回到岸上处理,因为出海的宽大渔轮可以现场作业,船上配备了现代化的冷冻技术,一条龙式的作业方式就能把捕捞上来的鲜鱼速冻保鲜。 与此同时,这些渔轮夜以继日地作业,不管晴天雨天,也不顾鱼类是否处于生息季节。据统计,这种大规模作业的渔轮一个小时便可捕捞200吨鱼,是16世纪一条传统的渔船整个渔季捕捞量的两倍。 加拿大政府未改贪婪本性,它只看到鳕鱼带来的财富,并且不遗余力地支持本国的渔业公司。这些受到政府支持的工业集团为获利更加不择手段。他们采用现代化的破冰船和高科技电子、声呐技术,让残存的鳕鱼无处可逃,并且将这一海域的生态环境破坏殆尽。到20世纪90年代,鳕鱼数量下降到20年前的2%,达到了历史最低点。

因过度捕捞,近年来海洋捕捞渔获物营养级年年下降,渔获品种低龄化、小型化日趋严重,总体质量也越来越差。鱼类为了不在人类的围捕下灭绝,无奈启动了“强迫进化”。比如,一些鱼本来到两三岁才进入性成熟期,现在不到一岁就“早婚早育”了。只有这样,它们才能赶在被捕捞之前把自己的基因传给后代。然而,并非所有的鱼都能成功“强迫进化”,如果鱼群的强迫进化速度难抵捕捞造成的鱼群锐减速度,那么这个种群将面临消亡。然而即使鱼类强迫进化,低龄鱼的繁殖能力远小于高龄鱼,不止繁殖数量少,性早熟及近亲繁殖还使幼鱼质量变差,存活能力下降,体型变小,出现大量杂鱼,小鱼。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加以保护和控制而是继续大量捕捞的话会有一个恶性循环,渔获物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少,直到灭绝。

篇5

1.1资源环境审计资源环境领域的“市场失灵”使得政府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主要责任。目前,政府一般靠命令(如市场准入、产品标准等)和市场化工具(如排放权交易、补贴、税收等)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命令带有行政色彩,易出现寻租腐败,市场化工具需要良好的市场制度环境[3]。审计作为一种信息工具,在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陈尘肇[4]、郑石桥[5]等研究了国家审计的建设及实现路径。宫军[6]研究表明,审计机关在国土空间开发、节能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可以发挥重大作用。20世纪70年代起,很多国家审计机关转向绩效审计并开始关注资源环境绩效,1992年世界审计组织(INTOSAI)成立环境审计委员会(WGEA),2004年以来,WGEA先后了水、生物多样性、废物管理、矿产资源、林业资源、渔业资源、可持续能源、气候变化应对、土地的使用和管理审计等9个审计指南。1998年审计署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成立后,全国范围内资源环境审计项目增多,仅“十一五”期间就安排了26个资源环境审计(调查)项目[7]。《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将资源环境审计作为六大重要审计类型之一予以强化。2009年我国审计署的《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指出:“逐步将审计范围从土地资源和水环境审计扩展到海洋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建设、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和生物多样性等领域”。2011年刘家义审计长对审计的定位由“国家经济社会的免疫系统”发展到“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拓宽了资源环境审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虽然在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环境审计的实践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并不多;在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的研究和课题招标方面,现有研究突出了美学、法学、哲学视角,忽视了审计工具视角。

1.2资源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揭示相关风险,保障生态安全,促进实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类活动、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以人类活动为起点,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首先,人类活动可能耗费资源,破坏生态系统,污染环境;其次,资源趋紧、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带来生态危机,进而危害人类健康和安全,损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会带来一系列风险如图2所示。首先,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大自然原有的面貌和运行规律,对其中的各个要素都带来了影响,影响最广泛、最直接的便是土地、空气和水。这三个方面的威胁形成环境风险。其次,环境问题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人类不当行为发生的同时,人类自己也成为受害者,几乎每一类环境风险都直接或间接威胁着公众健康,形成健康风险。另外,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风险、健康风险以及资源滥采乱伐和不当利用还会导致经济社会文化风险。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不断地解决人类活动带来的上述问题及相关风险,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生态平衡,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人居环境。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8]。国家安全包括财政安全、金融安全、权力运行安全、信息安全、民生安全、国有资产安全和资源环境生态安全。“有风则险,无风则安”,维护资源环境生态安全,首先要揭示风险,其次是管理风险。维护资源环境生态安全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生态文明。因此资源环境审计的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风险一方面来自外部环境的非人为因素,另一方面来自利益相关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国家审计可以鉴证机会主义行为[5],揭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相关风险,促进制度建设和政策执行,保障生态平衡,最终实现生态文明。

2资源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机制

2.1揭示机制揭示机制要求审计人员能够发现和报告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和潜在风险,揭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政策执行和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等问题,能否揭示这些问题和风险与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有关。高超的业务能力能提高审计人员发现问题的概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保证审计人员客观地报告审计结果。如果发现了问题不报告或不能客观地报告,是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与审计准则的先进程度有关,先进的审计准则蕴含的审计模式能够提高审计人员发现问题的能力。揭示机制主要来源于审计机关的检查权、调查取证权和结果公布权。因此,发挥揭示机制要求审计人员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为保证揭示机制的实现,审计机关应该建立科学的资源环境相关人才培训和引进制度,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立先进的资源环境审计相关准则或指南。

2.2威慑机制威慑机制要求审计机关能够使得被审计对象对审计有足够的敬畏,这种敬畏除来源于审计机关的权威信任外,还来源于审计法授予审计机关的账户查询权、违规行为制止权、违规资料资产的封存权、处理处罚权、暂停拨付使用权、建议纠正权、提请协助权等,威慑机制会带来被审计对象成本的提升,能够达到查处一个、震慑一片、“免疫”一方的目的。国家审计是高层次的监督,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审计机关具有行政执法权,可以对被审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直接作出处理处罚决定,也可以建议主管部门、监察部门给予被审计单位处理处罚或者对相关直接责任人进行处分,相关部门应将处理处罚决定、建议执行结果书面通知审计机关。这些规定提高了国家审计的权威性,强化了审计威慑机制。通过审计威慑机制可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的执行,提高制度的执行力,降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寻租动机。

2.3预警机制预警机制要求审计机关能及时准确地发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苗头性问题,及时切断风险源。一般来说,预警机制由审计方式决定[5]。能较好实现预警作用的审计方式有三种:一是跟踪审计,二是持续审计,三是专项审计调查。跟踪审计是指对审计事项运行全过程分阶段、有重点的持续性、过程性审计。与非跟踪审计相比,跟踪审计强调过程性、时效性和预防性,能够切实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跟踪审计应重点关注资源环境政策跟踪审计、重大环境治理项目跟踪审计。持续审计通过实时在线审计实现动态跟踪,具有审计过程的连续性、审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审计程序的自动化等特征,可以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及时跟踪,从而为预警机制奠定基础。专项审计调查是开展资源环境绩效审计的重要方式,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屡审屡犯的问题,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开展跨部门、跨行业的专项审计调查,提出体制、机制性建议。

2.4抵御机制抵御机制要求审计人员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结合资源环境治理提出针对性建议,以防止同类问题的再度发生,完善治理机制,“强身壮体”,增加其抵御“病毒”的能力,最终实现善治[5]。审计建议及其实施是抵御机制的核心内容,具体包括:一是审计建议,也就是如何以恰当的方式提出高质量的审计建议;二是审计建议实现机制,也就是委托人人和审计方如何联动以采纳和实施审计建议(例如审计整改联席会议制度);三是后续审计制度,也就是在审计建议提出之后,审计方自己要验证审计建议是如何被实施的。上述三个方面的制度安排是密切相关的,没有高质量的审计建议,找不出生态治理机制的缺陷,当然无法改进治理机制,进而也就无法抑制问题再度发生。另外,按照审计法的规定,政府应当将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问题的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也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抵御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很多旧的制度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资源环境绩效审计提供制度建设和相关改革(如资源税改革)需要的信息,避免制度建设中的“信息孤岛”问题;另一方面,待新的制度建设完成后,开展资源环境政策制度执行审计,可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3资源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的路径

结合INTOSAI环境审计小组的环境审计相关指南,我们认为,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开展资源管理审计、环境治理审计、生态系统审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3.1资源管理审计

资源管理审计的目标是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缓解资源趋紧状况;终极目标是帮助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展资源管理审计应借鉴“循环经济”的理念。资源管理审计具体包括矿产资源审计、国土资源审计、渔业资源审计、林业资源审计、能源审计等领域。重点关注乱采(挖)滥伐、无序开发及侵占、围垦河湖等导致资源损失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以及非法出让、转让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还需关注:节约环保与调整产业结构、污染防治与企业节约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生态保护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的结合情况;清洁生产的推行情况;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情况;“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企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关注节能、节水、节电等应用工程项目的专项投入、专项收费,揭示和制止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问题,规范专项收费征缴、管理和使用情况等。

3.1.1矿产资源审计矿产资源的采掘一般包括勘探、开发、采掘、加工、关闭和复垦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会影响环境和生态系统,同时对经济和社会产生影响。矿产资源审计的目标是帮助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审计主要关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协议法规和政策的遵守情况及其效果、相关部门的管理绩效是否可计量、职责权限是否明晰。从“循环经济”的视角来看,不同环节审计的关注点也不同:资源开采环节,应重点关注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效率;资源消耗环节,应重点关注资源利用效率;废弃物产生环节应重点关注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在资源的社会消费环节应关注绿色消费情况。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还应关注资源产权制度、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的建立完善情况,资源税改革情况等。

3.1.2国土资源审计国土资源审计具体包括土地资源审计和海洋资源审计,其中海洋资源审计具体表现为渔业资源审计。土地资源审计的目的是帮助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和可持续经营。土地资源审计应重点关注土地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土地管理的职责履行情况、土地整治情况、土地出让金和土地整治相关资金管理情况。其中土地政策重点关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政策、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保障性住房和产业性供地政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等,土地管理职责应围绕土地的征收、储备、供应、使用等管理职责;土地整治情况应关注项目的立项、建设资金使用管理、耕地补充的数量和质量等;土地出让金和土地整治相关资金管理情况应关注土地出让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等。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国土资源审计还需[6]:审查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关注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的执行情况,重点关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低丘缓坡荒滩开发、工矿废弃地复垦等机制的运行效果,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进度;关注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推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3.1.3渔业资源审计渔业资源审计的目的是促进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捕捞。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渔业工程项目中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如资金是否违规?是否得到了恰当的管理?是否能满足渔业管理要求?协定、法律的遵循,如政府部门是否遵循了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相关法规公约是否存在冲突?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和遵循?相关政策执行效果,如政策是否能应对渔业的主要威胁?相关政策目标和措施是否清晰明确?执行效果如何衡量?政府处理渔业威胁的绩效,如是否设定了绩效目标?绩效结果是否可靠?管理和监督渔业的制度是否完善和有效?数据和信息能否公开透明?渔业的研究与监督包括关于渔业保护的公众教育,如是否划拨了专项教育资金?使用效果如何?向其他机构和公众的报告,如报告需求是否满足?是否准确并经过第三方确认等等[9]。

3.1.4林业资源审计林业资源审计的目标是促进森林保护、环境改善和实现生物多样性。审计人员应该重点关注以下方面:相关法规是否有效地促进森林保护活动的开展?是否存在妨碍森林保护活动的风险因素?森林保护活动是否产生了预期效果?是否存在土地重叠覆盖和林地使用不合理的现象?林业部门开展工作是否有具体清晰的目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体制是否合理?森林保护的效率效果性如何?森林火灾防御是否合规?在降低火灾发生频率上是否有效?国家公园、保护区、野生动物园、森林保护区以及其他保护地区是否存在非法砍伐树木的现象?在森林区域是否有植树计划?生态林建设对于改善周边气候环境和下游水环境是否有效?生态林对于护林部门收入的影响程度如何?审计人员还要评价政府、企业和护林部门对森林保护的职责履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评价林业部门的伐木计划及其是否能有效地管理森林,使之具备多种经济价值。

3.1.5可持续能源审计可持续能源审计旨在审查能源部门对有关法律法规和能源政策的执行情况,相关资金使用情况,对其在使用可持续能源过程中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监督和评价,并提出有关发展和使用可持续能源的建议,推动可持续能源的健康发展。在进行可持续能源审计过程中,可以重点审计以下能源管理工具[10]:直接财务支持,如对研发活动的支持、投资激励、节能奖励等;间接支持,如税收减免、政府采购等;对能源部门的监管,如制定保护性分类电价制度、严格市场准入等。

3.2环境治理审计

环境治理审计的目标是促进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终极目标是促进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人居环境。环境治理审计具体包括水环境审计、大气污染治理审计、废物管理审计、土壤污染防治审计等领域。审计将重点关注城乡居民饮用水源不达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管理运营不善、重点流域断面水质不达标、城乡土壤严重污染、规划环评不到位、工业企业废气、废水、固废违法排污等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

3.2.1水环境审计水是生命之源,水环境审计是审计机关最早关注的领域。水环境审计的目标是促进水环境的改善。水环境审计主要关注水环境资金、水环境法规政策、水环境管理、水环境项目等四个方面。其中:水环境资金要关注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减排专项资金、排污费、污水处理费等的征收、分配和管理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效益性;水环境法规政策落实情况要关注相关法规政策执行情况及效果,废水环境政策的环境影响;水环境管理要关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排污许可等方面的责任履行情况;水环境建设项目运行情况要关注工业污染防治项目、生活污染防治项目、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项目、污水处理等项目的建设管理和运营绩效方面。另外,水环境审计还包括海洋倾废审计和海域使用情况审计。广义的水环境审计除上述内容外还应该包括水资源审计,水资源审计关注淡水资源的节约和有效使用,属于前述资源管理审计范畴。

3.2.2大气污染治理审计和气候变化应对审计近年来,我国大范围的雾霾和极端气候时有发生,严重危害公民健康,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大气污染治理审计主要包括大气污染防治审计和大气环境审计,前者主要是看治理资金投入后,是否建设大气污染治理设施,设施是否正常运转,排放能否达标,其审计目标是促进大气排放达标;后者主要是审查污染防治资金的投入是否使影响区域的大气环境得到改善,其目标是促进大气环境质量好转。气候变化应对审计包括气候变化减缓审计和气候变化适应审计[11]。气候变化减缓审计主要是指对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完成情况的审计;气候变化减缓审计主要针对为减少气候变化造成的灾害损失而制定的政策的执行情况的审计。

3.2.3废物管理审计废物一般包括危险废物、固体废物和放射性废物。不恰当的废物处理或排放会造成水、土壤和空气的污染,进而影响公众健康(如中毒、传染病、致癌等)。废物管理审计的目标是帮助实现废物的合理处置和有效利用,降低公众健康风险。不同类型废物的管理模式不一样,审计人员在立项时应优先关注危险废物和放射性废物。废物管理审计应重点关注:废物管理相关政策是否存在?这些政策的遵循情况,废物风险管理情况、废物管理系统运行和效果,政府履行废物管理国际责任情况,废物管理的监督情况等等。在废物管理审计中应考虑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处理、回收等环节,分析各环节废物发生危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而确定审计重点。审计人员应熟知各行业企业可能产生的废物及其管理流程,采用行业为导向的废物管理审计模式。

3.2.4土壤污染防治审计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审计既是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举措,更是环境治理审计的重要内容。土壤污染属于隐性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潜伏性和不可逆转性等特点。土壤污染一般源于工矿业的高危废物、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地膜、畜牧养殖等,另外,城镇居民生活垃圾、核工业的放射性物质等也是土壤污染的重要源头。土壤污染防治审计的目标是促进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修复效果。土壤污染防治审计的重点应结合相关行业、区域产业规划,关注高危土壤污染源的防治,如钢铁行业中的酸洗污泥污染,有色冶金行业的重金属污染、农业生产中的农药污染和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厂建设的效果性等。

3.3生态系统审计

生态系统审计将重点关注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扩展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破坏生态环境等较为严重的问题。生态系统审计的目标是保障生态安全。生态系统审计主要关注森林、湿地和海洋三大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保证,可以给人类提供海鲜、野味等食物,提供木材、草药,净化空气和水,降解固体废物,减缓极端气候带来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审计是开展生态系统审计的主要表现形式。生物多样性审计的目标是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平衡。审计人员开展生物多样性审计时应充分识别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各种因素如栖息地的退化、外来物种的入侵、资源(包括森林、生物、渔业、能源等)的过度采伐和捕捞、水污染、气候变化、非法交易、生物技术等,了解政府的应对措施如建立公园、保护区,制定相关政策、利用财政工具、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等。生物多样性审计的重点一般包括国家生物多样性策略,保护区,濒危和入侵物种,生物栖息地,基因资源,国际合约履行情况等方面。生物多样性审计可以单独开展,也可以与水资源审计、森林资源审计、渔业资源审计等结合进行。上述审计业务是相互联系的,譬如,开展矿产资源采掘活动时可能会带来森林的退化、生物多样性的缺失、温室气体和重金属的排放、同时带来废弃物处理和土壤污染等问题,因此,开展矿产资源审计时可以同时开展生物多样性审计、废物管理审计、土壤污染防治审计和大气污染治理审计等业务。

4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风险导向资源环境审计

4.1明确审计目标审计目标是审计之后所要达到的一种状态。资源审计的目标不外乎资源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审计的目标就是天蓝、地绿、水净;生态系统审计的目标就是生态平衡。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构成各种威胁,这些威胁形成相关环境风险,进而产生公众健康风险,还会进一步发展为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

4.2识别和评估人类行为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及相关风险首先,审计人员应充分了解被审计领域相关背景知识和现状,并从中识别潜在的威胁。其次,分析这些威胁对短期、长期的环境、经济、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人类活动会带来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影响构成相关风险。针对上述问题,审计人员要评估风险的严重程度,确定风险发生后损害的可恢复性,还要考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这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最重要的一步。相关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对于整个资源环境审计具有导向作用,也是审计工作的切入口。

4.3了解政府对风险的应对措施、主要参与者的角色和责任资源环境审计的实质不是对资源环境本身进行审计,而是对政府的环境风险管理进行审计。因此,在识别和评估风险的基础上,审计人员要了解政府缓解、预防和控制上述风险的机理;了解政府应对威胁的法规、政策和财政工具有哪些?关于资源环境问题的利益相关者有哪些?他们的角色和责任是怎样的?相应的公共开支的情况如何?以帮助审计人员识别、选择审计评价标准,初步确定相关审计范围。

4.4评估政府应对风险的能力,选择审计主题或审计范围确定审计主题或重点是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基础工作。基于以上几个步骤所获得的信息,审计人员应进一步评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对资源环境风险的能力,针对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确定审计的主题或重点。这一步骤通常可以采用问题分析法完成,下述关键问题值得考虑:相关政策和财政工具是否存在,是否可行?是否遵守国家法律、符合国际环境公约?风险管理情况如何?风险管理系统的实施质量,行政内部控制情况如何?政府是否进行了有效监督?内部审计是否发挥作用?同时,我们还应该考虑:这些问题是否可审,是否有审计依据或评价标准?

篇6

我国海洋环境问题及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海洋经济的涵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海洋空间为活动场所的经济活动;二是以海洋资源的利用为对象的经济活动。按照海洋与经济活动的关联程度不同,海洋经济可以分为三个层面:(1)狭义的海洋经济,是指包括开发和利用海洋的丰富资源、海洋的广袤水体以及海洋的广阔空间的经济活动的总称;(2)广义的海洋经济,是狭义海洋经济的延伸,指为开发和利用海洋而产生的相关产业;(3)泛义的海洋经济,不仅包括上述两个层面,还包括海岛陆域的经济活动(海岛经济)、海岸带的陆域经济活动和河海体系中的内河经济(沿海经济)。

(一)海洋环境问题

关于海洋环境问题的研究,我国经历了起步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和逐步完善阶段。

1.起步阶段。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一方面,陆地的农业和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尤其是工业废水的处理手段还非常欠缺,直接排放到海洋中,给海洋造成严重污染;另一方面,海水养殖、海洋石油开采等形成的污染,造成海水水质恶化,近海生物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为此,海洋的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我国海洋管理部门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此时关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海洋环境污染的来源和治理措施、海洋环境保护和评估、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面。如孟伟和张淑珍以水环境中的深圳湾为例,提出了开发海洋物理环境容量的意义,指出有机污染物(主要指COD)的物理环境容量主要受海域水动力条件的制约[2];倪轩认为,世界各国沿岸海域遭受日益严重的污染,最主要的原因是沿海工业和海洋事业的发展带来的海洋污染物的增多,这不仅使得海洋的自净能力几乎丧失,给海洋生物资源带来巨大灾难,而且更严重的是人类的健康也面临极大威胁[3]。

2.初步形成阶段。由于海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海洋环境的研究成果显著增多,主要的研究方向有:渔业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海平面变化及影响、海洋灾害的危害和防治、海洋环境保护和治理对策、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研究成果包括:巴登在分析海洋领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评述了海洋污染的现状和未来走势,运用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海洋污染问题[4](P45-103);陈亚瞿认为,渔业的发展受到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污染物排放加剧的危害,造成很多江、河、湖、海的渔业水域遭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5];王伟洁和吴长江认为,山东省渔业资源丰富,品种繁多,但是由于污染源的大量增加,渔业发展的水域环境质量显著下降,渔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渔业生产受到了挑战[6];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的杜碧兰等提出了海平面上升的恶果,认为如果海平面上升30厘米,长江三角洲及江苏和浙江沿岸大概5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将被淹没[7](P5-20);翁盛深以汕头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要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8]。

3.逐步完善阶段。21世纪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了学者们的更广泛关注,主要的研究领域有: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对策、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特殊生物品种及区域的分类保护。主要研究成果有:王斌提出了我国海洋及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肯定了国家相关部门在管理国家海洋事务、监督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的重要工作[9];徐祥民和马英杰认为,海洋特殊区域是海洋环境和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渔业水域、重点海域、海滨风景名胜区、海洋生态示范区等,并建立了一整套海洋特殊区域的保护体系,对特殊海域进行分类、集中整治和保护[10];韩永伟、高吉喜等以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敏感性的过程中,提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改变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恶化现状、保护渔业资源和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具体措施[11];高振会提出在未来的海洋经济发展中,海洋技术和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12];王美珍以环杭州湾为研究对象,认为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发展对海洋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应该抓住环杭州湾沿海经济发展的机遇,进行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发展[13]。

(二)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对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方面的定量分析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点。在这些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价,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陈可文在《中国海洋经济学》一书中建立了海洋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3个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资源环境子系统。其中,关注海洋经济的资源环境的发展是该指标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其资源环境系统包含的变量有:自然资源存量、海洋污染排放、海洋污染带来的损失、海洋灾害带来的损失等指标[14](P59-138)。张德贤等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中建立了海洋经济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5个子系统:海洋经济子系统、海洋资源子系统、海洋环境子系统、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子系统、社会发展子系统。其中,海洋资源与环境子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多样性、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海洋污染面积比重、海岸倾倒数量等指标[15](P12-60)。韩增林和刘桂春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中建立了海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4个子系统,分别为海洋资源承载能力、海洋资源发展能力、海洋环境承载力和保护能力以及智力支持系统。该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模型,共包括5个层次共48个指标。其中,海洋环境承载力和保护能力子系统包括的指标变量为:单位海域面积废水排放强度、单位海域面积固体废弃物倾倒强度、滨海海域的水质质量指数、赤潮发生的年频率、海域内年原油泄漏量、海洋环境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海洋水体环境质量标准、海洋水体污染物背景值、人均海洋环保费用、海域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入海废水排放达标率、海洋环境保护法规数目、省级以上海洋保护区数目等[16]。

冯晓波等在《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研究》一文中建立的指标体系包含4个子系统: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海洋资源利用能力和海洋环境承载保护能力。该体系共包括4层16个指标,其中重点考虑了海洋环境承载力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制约,海洋环境承载保护能力包括的指标变量有:工业废水处理、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海洋自然保护区个数、滨海观测台站等指标[17]。狄乾斌和韩增林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一文中建立了包含海洋资源环境子系统、海洋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发展子系统的指标体系。其中海洋资源环境子系统中包括资源总量、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三个方面;海洋经济子系统中包括经济增长和经济质量两个方面;社会发展子系统中包括人口增长、生活质量、科技潜力三个方面。该指标体系共包括28个指标[18]。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关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而针对海洋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建立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因此,本文将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改进目前研究的不足,建立一套我国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希望通过该体系的设计,使该指标体系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够具体用于指导我国海洋经济的环境改善,用于政府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的环境政策制定和实施。

我国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环境污染与海洋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忽视环境保护的过快海洋经济增长,必然会带来高污染和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问题,这样不仅会大大削弱我国海洋经济的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将面临不断加大的经济和社会风险。海洋经济增长不应该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必须在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与约束下进行,即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密不可分。本文将海洋生态环境因素作为衡量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建立我国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由目标层、因素层和指标层组成,共包含4个因素层和18个指标,具体的指标见表1。

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层T由4个因素层组成,分别为:海洋污染程度(E1)、海洋环境治理(E2)、海洋经济损失(E3)、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E4)。海洋污染程度因素层描述的是海洋受到的各种污染和侵蚀,包含8个指标,分别为:(1)海洋污染面积比重I1,考察海洋受污染的面积占整个海洋面积的比重;(2)海洋主要污染的超标程度I2,考察海洋受污染程度的严重性;(3)水质质量指数I3,考察海洋海水的水质情况;(4)单位海域面积废水排放量I4,考察废水这种主要海洋污染物的单位面积的排放量;(5)工业污水未达标排放率I5,考察排放的工业废水的污染强度;(6)单位海域面积固体废弃物倾倒量I6,考察固体废弃物这种海洋污染物的单位面积的排放量;(7)海洋生物多样性I7,考察海洋中生物的品种多少,是否受到了污染;(8)海岸侵蚀比重I8,即海岸侵蚀的面积占总海岸面积的比重,考察海岸作为不可再生资源而遭受的破坏程度。

海洋环境治理因素层描述的是人们在改善海洋环境和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做的努力,包含4个指标,分别为:(1)单位海域面积污染治理费I9,考察单位面积的用于治理污染的经济投入;(2)污水处理率I10,考察废水作为主要污染源在排放之前的无害化处理比例;(3)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I11,考察用于海洋污染处理的投资在GDP中所占的份额;(4)减灾防灾投入I12,考察为避免和防治海洋灾害而投入的成本。海洋经济损失因素层描述的是由于海洋环境的恶化导致的海洋面临的直接的或间接的成本损失,包含2个指标,分别为:(1)海洋污染直接损失I13,考察海洋污染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2)海洋环境灾害损失I14,考察由于海洋生态破坏而导致的海洋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因素层描述的是海洋经济在后续发展中可能的能力大小,包含4个指标,分别为:(1)人均海洋环保费用I15,考察用于海洋环境保护费用的人均值,反映未来环保发展的经济支持;(2)海洋科研人员占海洋从业人员比重I16,考察致力于海洋环境保护科技研发的研发人员的多少,反映未来在研发上有多少人力资源可以利用;(3)海洋科研支出占GDP比重I17,考察致力于海洋环境保护科技研发的支出比重,反映未来科技经费的投入;(4)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I18,考察公众对于海洋环境保护的认识。

评价方法选择

在学者们对于指标体系的研究中,较常见的评价方法有多种,包括投入产出法、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由于本文构建的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包含多层次的多指标综合模型,其评价方法的选择必须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简便性,因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icess,AHP)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后,在经济决策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由美国匹兹堡大学的萨第(Saaty)教授提出,它是一种“无结构决策问题的建模”,对于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具有可行性。本文采取指标处理、指数权重赋值及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数计算三个步骤来完成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过程。1.指标处理。由于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的18个具体指标具有量纲不同的特点,所以必须经过指标的标准化处理之后,变换成无量纲的指数化数值,再进行计算和加总,即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取阈值法作为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2.指标权重赋值。指标权重赋值是层次分析法运用的核心,也是影响一个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最重要步骤。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首先需要将每个层次的各个因素进行比较和赋值,构造模型各层的相对重要度判断矩阵。

篇7

关键词:海上风电建设 通航环境 通航安全

近年来,受碳排放限制和环保问题影响,可再生清洁能源的需求日渐增加,海上风电由于具有资源丰富、发电利用小时数高、不占土地、不消耗水资源和适宜大规模开发的特点,近几年在欧美国家得到大力发展。目前我国的风力发电量已超越核电成为第三大电源,业界普遍认为,未来能源结构调电将扮演重要角色,在陆上风电开发进入成熟期之后,海上风电的丰富资源日渐受到重视。调查显示,我国海上风电待开发规模相当于九个三峡工程水电站的装机容量,目前国内投产海上风电38.9万千瓦,位居世界第五。随着国家对风电产业的重视,仅2014年开工的海上风电项目就高达156.6万千瓦,是过去数年累计安装总量的三倍,2015年及之后两年计划开工的项目更是达到355万千瓦。江苏沿海是全国海上风能最丰富的海区之一,近年来风电建设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随着该项产业的发展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政策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制约作用日渐显现。

发展环境

自然气象。南通沿海受季风影响较大,夏季盛行偏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多年平均风速6.8m/s。强风向为NNE。六级风以下的频率年均每年94%。全年的大风主要集中在下半年的11-12月及翌年1月,六级风上的比例大于10%;下半年的8月受台风影响,六级风以上的比例也达10%。本区全年出现风力≥6级大风日数平均为21.9d,最多可达70d(1969 年);全年出现风力≥7级大风日数平均为14.2d,最多可达22d。同时受热带气旋影响台风天气多发,台风影响时的风向多为NE~SE向。

海域情况。南通沿海地形低平,底质多为砂土,潮间带浅滩宽8-10公里,浅滩众多,海底为辐射沙洲地貌,造成水文条件复杂,潮波从东海传向黄海时在江苏沿海南部保持前进波的性质,小庙洪水道主要受东海前进波控制。外海潮波进入浅水区后,在近岸地形影响下形成驻波,根据2010年的观测数据推算全年波高均值约为0.84米,最大波高为6.36米,该海域波浪较大,秋冬季为大波浪多发季。同时该海区潮差大,实测最大潮差8.21米。

海洋规划。如东县海岸线长达106公里,滩涂面积104万亩,其中已围垦滩涂36.1万亩,被誉为“第二如东”。虽然如东沿海具有较为丰富的海域资源,但是基于综合利用角度考虑,可用于风电建设的水域不多,如东沿海近年来大力开发洋口港,并坚定不移的发展港口航运业,相当一部分海区被规划用于港口、航道和锚地建设,同时,如东沿海是传统的渔业作业海域,相当一部分海域被划定作为农渔业区,且目前如东县东凌陆上已建成一座军用雷达站,站点辐射半径25KM,高度127.5M,辐射范围内的海域禁止风电建设。

自然生态。如东沿海具有丰富的潮间带海洋资源,作为滨海湿地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生长着大量的贝类等底栖生物,潮间带在退潮后还会留下许多搁浅的鱼,它们给迁徙的候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如东沿海位于世界候鸟迁徙路线之一的“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是全球8大路线中物种数量最多的区域,同时如东传统农业经济对沿海滩涂养殖产业和自然渔业资源的依赖度较高。

通航环境。如东沿海海域是传统的渔区,有三个大型渔港,共有数千艘艘各种吨位的渔船。近岸作业的渔船一般在离岸50海里以内,多为各自作业,没有形成编队;近海作业的渔船一般在离岸100-150海里左右,多是编队成组作业。主要海洋捕捞作业形式有帆张网、流刺网、定置刺网、虾拖网、以及少量蟹笼等。每年4月下旬开始春节渔汛期,4月底至5月初为盛渔期,9-11月为秋季渔汛期。鱼汛季节,沿海海域有大量流网和定制渔具。且随着近年来洋口港的逐步开发建设,各种施工船、运输船数量较多,通航环境复杂。

存在困难

自然条件限制海上风电的开发和运营。海上风电虽然以风为主要资源,但是需要的是持续稳定的风源,间歇性的强风暴不利于海上风电的运营,如果同一海区20m/s以上风力天气较多,虽然风功率相应增大,但是由于超过风机载荷,风电机组无法把风力转化为电能必须停止运转,当风力过大时甚至可以损坏风电机组, 2014年7月18日,超强台风“威马逊”登陆海南文昌,中心风力17级(60米每秒),给海南沿海风电带来一场致命考验,华能集团旗下的海南文昌风电场三台机组损毁,一台被整体吹倒,两台叶片飞掉,粤电集团旗下的湛江徐闻勇士风电场有13台风机被整体吹倒,5台叶片破裂,机舱揭开,发电机掉落,损失惨重,如何降低台风带来的灾害,成为发展海上风电发展必须考量的问题。

如东沿海的辐射沙洲地貌,虽然距海平面的深度相对较浅,但是同样由于深度较浅造成施工困难相对增大,吃水较深的大型浮吊船在该水域难于运作,吃水较浅的小型船舶无法完成,且该海域海底呈现辐射沙洲深槽冲刷滩地淤积的态势,水下地势变化较大,且风机建成后在风机基础周围会形成冲刷坑,影响风机的稳性。

现有资料关于风电对鸟类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噪声,当风机运行时,风轮转动对鸟类低飞起到驱赶和惊扰效应。②气象天气条件,根据鸟类的习性一般是在有雾天气和云层很低时,易发生鸟类低空飞行碰撞风机设备。③影响摄食,海上风电建设占用的海域是候鸟迁徙摄食的海域,占用海域造成渔业资源减少并影响滩涂生物成长,发展海上风电不可避免的会对自然生态和涉海农渔业带来影响。

从海域规划图来看,如东沿海有限的海域范围内遍布着烂沙洋南北水道和多条渔船习惯航道,在滩涂风电资源日趋稀少的今天,风电建设越来越走向深海,风电场和船舶航行作业水域距离越来越短,规划建设中的中广核风电场距离烂沙洋南水道中心线仅2.5公里,复杂的船舶流势必威胁海上风电场安全。

发展海上风电产业的建议与思考

根据实地情况,合适选型。如东沿海属于温带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又属于东亚季风区,具有南北气候及海洋大陆性气候双重影响的气候特征,受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和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共同影响,该地区季风气候占主导地位,风向季节性变化强,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风能资源丰富,根据如东气象站的数据推算,沿海50米到100米净空年平均风速在7m/s到8m/s之间,测算风功率密度在350w/到500w/之间,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如东沿海实测极限风速为33m/s,为2011年超强台风“梅花”影响形成,根据江苏省气候中心2011年针对如东沿海水域编制的气象灾害专题评估报告,在99%保证率时,90米高度50年一遇最大风力为41.3m/s,有气象监测以来如东沿海未有强台风正面登陆过,属于灾害性天气相对较少的海域,从效益和安全角度考虑可以在IECⅡ型或IECⅢ型风电机组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合理选址,加强防护。如东沿海受风、浪、流等海洋水文条件的共同作用,在进行风电场基础工程设计时对结构稳定性、安全性产生影响,在进行风机结构设计时需要全面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确保风机基础稳定,同时该海区海床侵蚀和堆积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仍在不断发生,在进行选址时应尽可能的避开海床冲刷区,或加强冲刷区附近机位基础设计及电缆防护,同时对风电场机位附近地形定期检测,及时跟踪冲刷情况,该海区潮差大,水域水深是一个动态过程,如果低潮位水深低于5米水域无法保证全天候施工,建议根据海域情况灵活选择施工船舶。

合理利用海域。从国外国内的经验来看,目前适于建设海上风电场的海域基本上都区划为浅海养殖区和捕捞区等,由于海上风机的单个基座面积较小,一般占用海域面积400,海上风电场仅在建设和维修时对养殖和渔业活动产生影响,其他时期与养殖和渔业生产功能相兼容,如东沿海规划中,农渔业用海占有很大比重,适于风电开发海域面积较大,加上近年来港口开发的过热褪去,必将有一部分港口规划用海将空置出来,如如东沿海的金牛岛作业区的规划目前就已取消,若是最终确定转做风电用或者可和风电兼容海区规划将大大增加风电适用海域面积。

开展生态环境研究。针对沿海风电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区域研究,针对风电建设运行对不同鸟类在不同季节、不同净空高度下的影响开展长期科学跟踪研究,对风电场对禽类影响的噪音、碰撞、光污染、觅食等方面的影响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避开迁徙季节施工、叶片涂装警示色、避免使用鸟类敏感红色光或者强光光源、在鸟类迁徙路径和传统养殖捕捞海区开展贝类等鸟类摄食海生物投放,降低对自然生态的影响。

进行通航安全论证,降低施工和运行期对通航安全影响。海上风电对通航影响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大型施工船舶操纵受限,需要交通管制;②施工船舶随意进出航道对航道内船舶流造成影响;③风电塔筒和迷航船、失控船、夜航船的碰撞风险;④施工和运营对渔业作业的影响;⑤风电场对船舶雷达波的影响。这些问题需要大量的前置工作,针对风电场对通航的直接影响,必须及时设置警示标志并航行通(警)告,争取海事部门和渔政部门的支持,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

结论

篇8

关键词:海上溢油污染 生态损害 因果关系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宽广的海洋是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因陆源污染及对海洋的不当开发,海洋污染所造成的生态损害触目惊心。特别是石油污染,因其污染范围的广泛性的持久性,对海洋生态影响巨大。

一、海上溢油生态损害的概念及特点

(一)“生态损害”的法学界定

生态损害是最近才提出的一个概念,首先是从司法实践中提出来的。“生态损害是指人们生产、生活实践中未遵循生态规律, 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时超出了环境容载力而导致人类所依赖的生态环境的任何部分或任何多个部分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整体的功能发生严重不利的变化。”也有学者认为生态损害是“人们生产、生活实践中未遵循生态规律,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时超出了环境容载力,导致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或功能发生严重不利变化的法律事实。”归纳可得出生态损害主要是人们在开发环境资源时未注重生态规律造成生态环境的功用受损。

随着时展,生态损害日益得到重视,主要是因为生态损害一旦发生,对整个生态系统会造成重大的甚至是无可挽回的损失。

(二)海上溢油事故生态损害的界定

海上石油污染对海洋生态环境有重大的影响。海上溢油生态损害是指:“因海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海底输油管道、石油运输、船舶碰撞以及其他突发事故造成的石油或其制品在海洋中泄露而导致的海域环境质量下降、海洋生物群落结构破坏及海洋服务功能的损害。”

一个完整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包含有巨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环境价值,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它能带给人们的不仅包括各种海产品和矿藏资源,其生态价值也不能为人类所忽略。海洋生态系统以各种形式满足着人类发展的各种需求。然而,海上溢油污染事故却对海洋的生态造成巨大损害,严重影响海洋各种价值的发挥。

(三)海上溢油生态损害的特点

突发性海上溢油事故发生后,对污染范围内的生态易形成毁灭性打击,治理费用巨大而且生态恢复的时间长。

海上溢油生态损害呈现出以下特点:①风险性大。世界范围内对能源的需求使石油运输量和石油开采量不断增长使溢油风险不断加大,事故发生的几率上升。②危害性大。海洋溢油事故一般具有突发性,即突然有大量对海洋生态有害的石油物质进入海洋生态体系,造成海洋生态破坏,严重影响到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衍。③生态价值评估的不确定性。海洋价值的生态价值涉及面广,使得生态价值评估带有科学技术上的不确定性,加剧了法律上因果关系的复杂性,使得在遭受生态损害后,索赔变得异常困难。

二、海上溢油生态损害赔偿的范围界定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损害赔偿的范围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总体来说,赔偿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由于立法上的不同,国内外对生态损害赔偿范围的规定也有所不同。

(一)国际上的相关规定

美国《油污法》中规定,联邦和州政府可以得到的损害赔偿明确分为三部分:①重建、复原、更换或取得受损自然资源的类似等价物的成本;②自然资源在进行重建期间价值的减少;③评估这些损害赔偿的费用。

我国加入的《修正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1992年议定书》中第2条第6款规定:“①对环境损害(不包括此种损害的利润损失)的赔偿, 应限于已实际采取或将要采取的合理恢复措施的费用;②预防措施的费用及预防措施造成的进一步灭失或损害。”这里的恢复措施可认为是规定了提起生态损害赔偿的合法依据。

从国际法的规定上看,油污损害是包含生态损害赔偿在内的。

(二)我国相关立法对生态损害的规定与不足

我国有关海洋溢油污染的规定主要体现在《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条例》中。因后者立法较早,已难以适应时代需求。《海洋环境保护法》中的相关规定也不完善,只在部分条款中有相关内容。

《海洋环境保护法》施行以来,大多数海上溢油事故的赔偿情况并不理想,即使索赔成功,也只对清污费和渔业资源损失进行赔偿,很少考虑对海洋生态损害的赔偿。生态损害赔偿索赔主体的模糊性及生态价值的评估规定的原则性,使海洋环境所遭受的生态损害赔偿的规定严重不足。

(三)海洋生态损害所应承担的赔偿范围

海上溢油事故所造成的损害范围和赔偿范围之间,并不是总是重合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应“尽量使受损害范围与赔偿范围趋于一致,从而为海洋生态损害侵权纠纷提供赔偿标准,避免侵权人的无限责任,有利于赔偿的实际履行,保障的海洋生态权益。”

根据国际公约和各国法律实践,国家海洋监管部门作为索赔主体可提出索赔的范围大致包括:①合理的预防或减轻污染损害的措施费用和措施造成的进一步灭失和损害的费用;②环境合理恢复措施的费用;③利用该海域的所得的期待利益损失。

三、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诉讼法律问题

要挽回海上溢油事故的生态损害所造成的损失,不可回避的是生态损害赔偿诉讼中的各种法律问题。

(一)生态损害赔偿的索赔主体

我国《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的索赔主体包括单位和个人。《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第2款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由于我国海洋环保相关部门之间的职权在立法上存在交叉,造成各部门之间存在权责不清的情况。

笔者认为,在相关管理部门代表国家提起的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诉讼是一种特殊的民事诉讼,有为公共利益的考虑,带有公益诉讼的性质。在这种民事法律关系中,管理部门代表国家作为一个特殊的诉讼主体,在诉讼中行使权利等方面与私人参加诉讼应当有所区别。

篇9

关键字:海缆 威胁 海底地质 海洋工程活动 电缆埋设 PLOUGH ROV

0 海底光缆系统简介

海底光缆系统由岸上终端,登陆段,浅滩埋设段和深水敷设段组成,对于较复杂系统,还包括中继器和分支单元。按系统的不同和电缆所处位置的差异,海底光缆分为双铠装、单铠装和无铠装通讯光缆,他们是实现越洋长途、INTERNET接入、视频通讯等的基础工程,特别是在当前社会通讯已进入3G时代,对于海底光缆的通讯容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出现了大容量的新光缆系统。而海洋环境复杂,对海底光缆可能造成破坏的因素有很多种:由急流冲走泥沙引起的悬空,地壳运动造成的海底断层,海底的浊流运动,海床碎石造成的磨损,光缆敷埋设时的施工质量问题以及海洋捕渔业等都会对海底光缆造成极大危害。由于海洋工程维修成本较高,如何在施工初期就很好地保障光缆损坏几率最小化,是海底光缆施工前期研究时的重要工作。需要针对不同的海洋环境,对海底光缆提出不同的安装要求。

在浅海区域特别是中国大陆沿海,埋设要求已提高到3米。由于海床的构成不同,需要利用不同的埋设器械来达到理想的埋设效果。在香港水域通过航道的海缆系统的埋设已经达到海床以下7米!

对于深海光缆,由于安装时敷设速度较快,甚至达到10节/小时,除了充分研究路由调查报告的内容,并将各项数据输入的电缆安装软件外,还需要特别注意在进行安装作业时附近的渔业作业情况。截至2014年底,全球已有263个海光缆系统投入运营(不包含2015年将建成的22个系统)余个光缆系统,总共长度近90万公里(886 470公里),具体分布如图0.1,其中,最长的系统是由法国电信,中国电信和新加坡电信联合运营的连接东南亚,中东和欧洲的SEA-ME-WE3, 全长44 448公里,含39个登陆点横跨亚非欧。最短的系统是葡萄牙附近的北大西洋中的Flores-Corbo 系统,只有685公里长度。图1为截至2014年海底光缆在全球的分布情况。

发达经济体的网络需求已经非常高,而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亚洲新兴国家的高速发展带来巨大的网路容量增量需求,目前的网路流量示意图如图2。尽管海缆系统在过去的10年中快速增长,但网路流量的增量远大于光缆系统的增量(2006年网路流量占光缆容量不到1%, 到2014年年底网路流量已经达到光缆网络容量的95%左右。其中的任何一个系统出故障都将导致网络拥堵进而影响通信速度。图2 为截至2012年年底时的全球网络流量示意图。

1海缆系统故障的分类

1.1渔业活动引起的海缆故障

1.2锚泊作业引起的海缆故障

1.3系统设备、元器件故障

1.4地震和地壳运动引起海缆故障

1.5其他未经过证实或缺少信息的海缆故障

看一张自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间全球海缆故障的原因分析统计,从中可以看出人为因素是导致海缆损坏的主要原因,其中尤以渔业和锚泊占了人为因素中的85%以上。

图3 2008~2012全球海缆故障的原因分析统计

2 可以控制的引起海缆故障的威胁

2.1 渔业活动和锚泊作业

在谈论渔业和锚泊作业的破坏前先向大家提供一些照片以便大家直观地了解破坏的形式。图4是 2009年在实施某海缆安装时长钓捕鱼对海缆安装的直接破坏。

图4 实施海缆安装时海洋长钓对海缆过程安装的直接破坏

随着海洋渔业资源的日益减少,渔业活动除了不断向深海大洋扩展,还有捕捞作业设施的不断大型化和现代化,这些大型化的渔具,对海底电缆,尤其是浅水区域的海缆的威胁,对于新埋设还来不及底土回淤的海缆系统更具有威胁。如张网渔具的锚能达到2米抓深。部分渔具的桩基,因其选择位置没有限制,对浅水区域的海缆也是一个威胁。图5系列照片显示渔业作业对电缆的破坏。

当然,除了人为因素如渔业和意外锚泊,自然灾害也会对海缆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如2006年12月的台湾花莲附近海域地震造成的周边大面积海缆损坏,加上后面的余震,各个系统直到2007年1月29日才全部修复。 2008年1月末、2月初的短短一个星期内,四条彼此互不相连的海底电缆极其巧合地遭受了断裂之灾,其中包括欧亚通信电缆(FEA)与SeaMeWe-4电缆 。据TeleGeography Researc报告,FEA和SeMeWe-4所受损失最为严重,因为这两条输送量为620Gbp的电缆是欧洲、中东与南亚之间最主要的网络干线。这两个电缆系统的中断致使欧洲和中东之间的输送量减少了76%。

另据Submarine Cable Improvement Group称,除了所有电缆故障中大部分是渔业活动和船只抛锚造成的,包括水流磨耗和地震在内的自然灾害约占故障的12%。而绝大多数发生在水深200米不到的地方故障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而在水深大于1000米的地方发生的故障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

锚泊通常发生在锚地,但在船舶发生紧急情况时,或船舶走锚,锚也可能损害海底电缆系统,而且一旦发生锚钩到海缆,往往直接导致海缆断裂。图6 为锚泊对海缆的直接破坏。

图6 锚泊对海缆的损坏

表1 一些常见渔具及海锚对不同地质的穿透能力

坚硬地质 介于软-硬之间的底质 松软地质

威胁源 (剪切力>72千帕的粘土以,或岩石) 剪切力在18-72千帕之间的砂及砂砾粘土 剪切力在2-18千帕之间淤泥,泥砂及软的粘土.

拖网渔具等 <0.4米 0.5米 >0.5米

水动力捕捞网抓钩 <0.4米 0.6米 在1米和

3米之间

涨网渔具的锚 <0.5 2.0米 >2.0米

DW<10000吨的锚(占世界商船船队总吨位的50%) 1.5米 2.1米 7.3米

10000<DW<100000

吨的锚(占世界商

船总吨位的95%) <2.2米 2.9米 9.2米

2.2 电缆安装/修理作业没有符合电缆施工要求

未能选择合适的埋设机具

未进行有效的扫海作业

电缆埋设时船速控制不妥,

母船速度过分慢导致埋设机具的跃动前进引起电缆损伤

因各种原因要求施工停顿时没有按时改变电缆的着地点

对DP系统操作不熟练而使埋设速度呈跃动式进行

大风浪施工时没有对涌浪高度进行科学判断

施工设施有缺陷如因缺乏保养形成局部区域曲率半径缺陷

装载时牵引机速度与电缆仓内盘缆速度问题

电缆余量设计或控制没按照要求进行

埋设机具埋深数据出现错误

对埋设机具的操作控制出现错误

对电缆张力控制出现错误判断

2.3 其他海洋活动,如军事倾废,海洋资源开采

3. 保护海底通信光缆的技术措施

3.1 科学的路由设计

海缆系统包括光缆,中继器和分支单元等设备都按照至少25年的使用寿命来设计。以此选择光缆路由、长度、余量、铠装类型以及其他任何保护海缆的方法。科学合理地选择光缆路,可以避免以下潜在的因素威胁海缆安全:

不利的海底地形、地质条件

和其他海底电缆管线不必要地过于接近

和其他海底电缆管线交越的角度小于60度或过于接近中继器/分支单元

军事倾废区、核废料或其他危险材料倾废区

从事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开采的区域

历史上发生过海底地质运动或存在潜在可能的区域

海底捕鱼活动的区域

繁忙航道区域和规定的锚地

临近地震活动区域

军事演练频繁的区域

其他危害,包括被废弃的电缆,沉船或其他海底障碍物

集中捕鱼区标识的位置

3.2 精确的路由调查

通过使用专业的勘查实验设备与手段进行实地实样考察,验证或修改桌面研究所推荐的初步路由方案,最终确定一条最佳路由,并为随后的海缆系统设计生产、安装施工、运行以及随后的维护提供依据。海缆铠装、埋设的范围,以及一些安装施工程序可以在调查的同时确定。 确定的最佳路由上应该没有过大的斜坡和过强的海流,没有一些障碍物诸如沉船、的基岩或海底山脉等,并且海床允许进行海缆的埋设。通过路由电子调查,又为下一步的海缆埋设评估调查确定了范围。路由调查报告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水深概况

海底地形与地貌

海床特征(如:沙波、珊瑚礁)

海底温度和季节变化

表层、水下和海底流的影响

地震活动和海缆路由附近的混浊流

沿光缆路由的领海分界和经济保护区分界

在用、废弃或计划中的倾倒区

捕鱼、疏浚、海洋资源(包括深海矿产)开发、航运(锚地和禁锚区)活动

海缆故障历史

有关限制航行信息

海底管线电缆(动力缆和通信缆)清单

沿整个路由所有现存在役的和计划中的管线电缆

跨越计划埋设区段的所有现存废弃的和在役的管线电缆

海缆交越信息的清单,说明交越角度、交越缆型、水深和交越点确切位置

已知沉船和其他障碍物的位置

路由附近关于鱼咬风险的信息

埋设要求

调查作业工作程序

推荐路由列表和系统结构图

建议海上安装作业程序

光缆保护要求

最终的海洋路由调查报告,应包括搜集的历史资料、实测的数据整理及分析、调查得出的结论和建议,包括比较详细的路由列表和完整的调查图,图纸又包括平面图、地质、地貌和剖面图。下图7为典型的海底光缆安装路由调查图。

图7 典型的海缆路由调查图

3.3 海缆埋设评估调查

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对经过电子调查并且认为基本适宜进行海缆埋设的路由进一步评估。一方面看光缆埋设设备(通常为埋设犁或水下机器人ROV)是否能达到设计的埋深要求,另一方面确认计划的埋设深度是否合理。该调查对于计划埋设的部分是必需的。

评估调查的主要内容是提供以下信息:

尽可能准确的确定所选用的埋设设备在路由任一位置能达到的埋设深度

确定全路由适当的光缆保护方法,如:使用埋设犁进行埋设、水力冲埋或开挖,以及埋设犁投放和回收的位置

计划埋设犁中断埋设作业进行维护的位置

估计沉积物密度和剪切强度,用于确定水力冲埋设备能达到的埋设深度,及日后光缆维修时的回收要求

预估埋设作业过程牵引张力和其他主要指标要求

识别可能影响光缆埋设设备和埋设作业的风险因素,并对这些风险进行量化分析

由评估调查具海缆埋设评估报告并包括以下内容:

更新的路由列表与系统结构图

关于埋设设备的建议

计划的目标埋设深度

沿路由海底管线电缆交越点,埋设犁投放和回收的位置

海底电缆故障点历史记录

埋设设备风险分析

埋设评估分级,并在路由电子调查图上标示

表2为典型的埋设效果评估表,因项目敏感,表中删除了海缆位置。

3.4 基于海缆埋设评估报告的埋设作业优化

梳理我们对电缆埋设的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得出以下改进意见:

3.4.1确保船舶作为支持海上作业平台的可靠性

海缆施工船作为电缆安装的载体和工作平台,它们的可靠性与精确操作会直接影响的电缆安装的质量。因此,电缆施工船不仅需要船舶设备的高可靠性和充分的设备资源冗余,还要求对各种影响船舶位置与速度精度的外界因数的进行精确分析计算以达到正确的船位船速控制。国际上通用的电缆施工船具有动力定位能力(DP CAPABILITY)。DP船按照可靠性要求分为4等。DP CAPABLE为最基本,要求具有一套满足动力定位操作的动力系统和定位控制系统。DP1要求是,必须有两套以上独立的定位控制系统;同时要有两套动力控制系统。DP2要求具有完全独立的两套动力控制和定位控制设备,即保证百分之百的冗余。DP3要求具有完全独立且处在完全分隔的处所的两套或以上的动力系统和定位设备系统,在一处定位控制系统或动力设备系统发生火灾、船舶进水等重大事故时仍然有百分之百冗余。DP3船主要用于潜水及海洋油气行业。

DP系统对导航定位系统要求很高。目前DP船使用的定位设备有:

罗经(GYRO)

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GPS)

重力定位系统(Tout Wire)

超声波定位系统(Becon)

浅水声纳(SHALLOW WATER ECHO SOUNDER)和深水声纳(DEEP WATER ECHO SOUNDER)

扇型激光定位仪(Fanbeam Laser)或(Cyscan Laser)

微波定位仪(Artemis)

风速传感器(WIND SENSOR)及水流计(CURRENT METER)

船舶运动参照单元(MOTION REFERENCE UNIT)

测速仪(SPEEDLOG)等等。

加上动力定位总的控制系统,对比普通商船的导航系统,DP船的控制与参照系统是一个复杂精密,又相对薄弱的环节。所以,对于DP船的管理,不仅需要与普通商船那样做好对常规船用设备的维护保养与备件准备,还需要非常仔细地管理导航与参照定位系统以及控制系统。 由于这些设备设施都由电子元器件构成,而电子元器件容易被新产品所取代,为避免得不到备件供应的局面,保持定位及参照系统以及总控制系统的备件库存水平非常重要。下图8为一些典型的通信光缆施工船舶。

3.4.2针对不同的地质选择合适的安装设备

埋设犁刀需要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准对不同的地质情况选择合适的犁刀才能获得高效的埋设效果。

剪切刀式埋设犁 - 机械切割模式,剪切力主要取决于埋设犁自重与电缆船对埋设犁的牵引之合力。

水冲式埋设犁 - 高压水力喷射模式。挖沟能力主要取决于埋设犁喷嘴出口高压水流的压力与流量。

表3 不同犁刀对于不同地质的切割效果:

切割模式

Cutting 喷射模式

Jetting

粘土 较好 较差

砂土 较差 较好

如果把机械与高压水力结合,则埋设效果更好,牵引力与水压都是需要关注的重要参数。如HI-PLOUGH。它的优点是,如果是以机械切割为主水力切割为辅的模式,则将牵引力作为主要参数,反之,则重点关注水压。但同时存在缺点:切换较复杂, 更换犁刀需要4~5天时间; 对粘土/沙土的复合地质冲埋效果因不能得到连续的海底地质性质而受到影响。

改进现有设备以提高对海底电缆的埋设能力以更好地保护海缆

为了消除现有HI-PLOUGH工作模式中的缺点,提高设备工作效率,提高它的埋深能力有不同的方式可以实现,如更换新的埋设犁,对现有HI-PLOUGH进行改进等,改进浅滩埋设犁,购买新一代水下机器人(ROV)。

另外,电缆施工还会因其对应的海洋环境和海缆安装要求改变,而对埋设机具提出不断改进的要求,我们都可以购买新埋设机具来满足不同要求,但购买新的水下设备不仅费用昂贵,而且建造周期漫长,一般从提出建造要求,到合同谈判,再进行建造、安装、海试,通常需要12个月左右时间,而且人员对新设备的经验缺乏,需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而该过程又是工程事故的多发期。并却可能的母船船舶改造也会导致施工船舶进行停工改造,运营天数的损失是船舶公司必须要考虑到的。所以对于海缆安装的新的要求,需要综合判断后再决定是建造新设备还是对原有设备进行改进。

3.4.3 对HI-PLOUGH 的改进

国内某著名海缆建设公司就不选择新的大型PLOUGH, 是因为他们研究后得出结论:过分笨重的设备的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损坏海缆,(如对由某公司约30吨重的埋设犁所安装的电缆的故障分析发现, 多处损坏的铠装被犁刀压入电缆内芯), 而且大型犁具需要有大功率船舶进行拖带。而选择对现有HI-PLOUGH进行改进有如下优点:

充分利用我们现有埋设犁的轻巧与灵活的优点

能充分利用我们对现有埋设犁的施工经验

能利用现成的船舶

埋设犁刀在海底地质变化时不再需要更换, 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合适的底质条件下,埋设犁刀挖沟深度3米

埋设犁刀下部的刀片处带有冲埋喷嘴,此关键部位同时具有切割和冲埋的功能,埋设犁刀的整个切割面高近3米,同时具有冲埋功能可以有效地降低对埋设犁的拖曳力的要求。

3.4.4 购买下一代水下机器人

在上节中描述的一些对现有的水下设备进行改进,可以适应海缆建设的绝大部分区域的施工需要,如登陆段与主要埋设段的安装工程,但对于海缆施工中的埋设要求,海缆要求被连续平稳地埋设到一定深度,对于中国沿海的海缆安装,因为大陆架的平缓与渔业作业的特殊性,许多海缆要求埋设到海床以下3米,现有的水下机器人(ROV)无法同时满足抗流和3米埋设、后冲埋或修理作业,这就要求用新一代能进行全方位3米作业的ROV来替代现有的1。5米ROV。当然,做为一家靠市场生存和发展的企业,它还需要考虑其它潜在的市场,如动力电缆冲埋和修理,石油/天然气管道的后冲埋作业等等。因此,拥有新一代具有3米综合能力的ROV变成了必须的行动。

3.4.5 合理安排对海缆埋设路由的清障

海缆路由上的障碍物是否彻底准时清除,将极大地影响电缆的安装质量,这样的障碍物包括但不限于:沉船,废弃管线、海缆等海底建筑物,废弃渔具、锚链等等。

沉船等大型设施会直接对埋设设备造成损坏并导致海缆的损坏,作为不就措施必须在新的系统中插入接头(宛如新衣服添补丁),管线、渔具等虽不会对埋设设备造成致命伤害,但这些障碍物将阻止海缆的埋设,使得海缆在海床, 面对各种外来威胁将非常脆弱,容易损坏。

篇10

联合国粮农组织最新报告

全球每年三分之一食物被浪费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9月11日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每年产出的食物有三分之一被浪费掉,其中54%的食物浪费发生在“上游”,即生产、收获后处理和储存过程;46%发生在“下游”,即加工、流通和消费阶段。

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粮食损失主要发生在农业生产过程,而零售和消费环节的食物浪费在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和地区通常比较严重,占浪费总量的31%至39%。在亚洲的工业化地区,谷物和蔬菜浪费程度尤为严重,这一地区人均浪费的谷物达80公斤,人均浪费的蔬菜超过100公斤。浪费现象主要发生在“农业生产、收获后的处理和储存以及消费阶段”。

亚洲、拉丁美洲和欧洲,水果的浪费程度非常高,造成大量水源浪费。

联农组织总干事若泽·格拉齐亚诺·达席尔瓦说,全球每年产出食物被浪费掉的三分之一,相当于瑞士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他说,“在每天还有8.7亿人口挨饿的情况下,我们决不能允许这种现象继续发生”。

《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在京

以“可持续与宜居城市——迈向生态文明”为主题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8月27日在京。报告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共同撰写。

报告聚焦于“城镇化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两大主题。报告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消除不平等以及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等问题,都将和中国新兴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到2030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0%左右,近10亿的中国人将生活在城市。中国的城市必须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走可持续和宜居城市发展道路才能化解如此庞大的人口压力。

联合国资助西非海洋渔业生态区建设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日前出资近60亿西非法郎加强西非海洋渔业生态区建设,这项投资主要用于保持海洋生态、限制海洋渔业过度开发以及杜绝非法捕捞等。该笔资金的授权期限为5年,将帮助西非海洋渔业生态区协约签约国科特迪瓦、冈比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毛里塔尼亚和塞内加尔解决渔政、海洋及沿岸渔业资源治理、生态区贫困等方面的问题。

中美能源环保合作全面开花

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7月11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闭幕。在此轮对话中,中美双方在拓展能源、环保、科技、海洋等多个广泛领域达成务实合作。

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成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一大新亮点。此次的战略对话首次举行气候变化专题会议。双方同意工作组有关合作倡议,继续落实两国元首就氢氟碳化物达成的共识,在重型车和其他车辆,智能电网,碳捕捉、利用和存储,温室气体数据收集,建筑、工业和交通能效等五大领域开展合作,并举行中美绿色合作伙伴计划签字仪式,宣布新增6对新的绿色合作伙伴和6个生态城试点项目。

中美双方还将继续推进中美能源和环境十年合作框架下清洁水、清洁大气、清洁高效交通、清洁高效电力、保护区、湿地合作、能效等七个行动计划下的具体合作,进一步实施绿色合作伙伴计划。为加快中国燃料清洁化进程和减少电力生产过程中的排放,双方承诺积极推进在页岩气等非传统能源资源领域的技术和环保合作。

联合国环境署调查研究显示

东非高山冰川或将完全消失

联合国环境署发起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东非数座高峰峰顶上的温度与半个世纪前相比已经升高很多,导致高山冰川不断消融,在不远的将来或许会完全消失。

非洲的冰川自1880年前后开始融化、缩小,在1906年至2006年间,肯尼亚山、乞力马扎罗山和鲁文佐里山位于赤道附近的“雪峰”峰顶冰川总面积共减少82%,曾经的大片冰川如今已成为散落碎片。如肯尼亚山,100年前该地区曾有18块冰川,如今只剩下10块,总面积已不到过去的三分之一。控制冰川融化的有效方式之一是控制人口增长,人口过度膨胀致使资源大量消耗,从而造成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森林资源等措施也能对控制冰川融化起到作用。

我国公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国务院9月12日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控制空气污染,其中包括对煤炭消费总量设上限,淘汰老旧车辆等措施,以确保城市空气中细颗粒物浓度下降。计划要求到2017年全面关停燃煤电厂。此举旨在抑制城市燃煤消费,防止空气污染进一步恶化。燃煤是中国大气污染的第二大污染源,对大气污染贡献占16.7%,仅次于机动车的22.2%。

北京还将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到2015年,将全市水泥产能减至600万吨,完成800家高污染企业淘汰退出。到2017年,将水泥产能压缩到400万吨,完成400家高污染企业淘汰退出。

人类活动间接改变海洋含盐量

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化进而影响到海洋的含盐量高低变化。他们对1955~2004年间南纬60°到北纬60°之间的大西洋、太平洋以及印度洋的盐度变化数据进行采集分析,模拟出20种最近发生的气候变化模型,发现海水盐度的变化同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有密切联系。当他们将全球气温的变化纳入到针对海水盐度变化的分析中,发现人类活动对于盐度变化的影响更加明显。

神农架入围世界地质公园

据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会消息,神农架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荣膺“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称号。

2013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专家对湖北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开展实地考察评估。评价项目包括地质名胜的数量和多样性;为防止地质现场遭到破坏而实行的战略;是否树立了综合性管理计划;信息中心运营;游客专用交通设施等。

神农架重要的地质遗迹世所罕见,根据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保护的难易程度,神农架确定地质遗迹保护点148处,其中一级景点22处、二级景点115处、三级景点11处,形成了以一级景点保护为核心、二级景点保护为主体、三级景点保护为延伸的地质遗迹立体保护体系。

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位于神农架林区西南部,是典型的构造地貌生态综合型地质公园,公园面积1022.72平方公里,由神农顶、大九湖、官门山、天燕、老君山5个园区组成。

我国航天员有望耕种“太空农场”

2012年12月1日,我国成功完成首次受控生态生保系统试验。该系统是一项生物科学与工程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生物工程,是利用不同生物种的特点,结合一些物理和化学方法,用工程技术手段在空间建立一个适合人类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场所。该系统主要通过高等植物和微藻为航天员生产食物、氧气和水,并去除航天员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气;通过饲养动物为航天员提供动物蛋白;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系统内的废物转化为可再利用的物质,从而实现系统内物质的完全闭合循环。

由于受控生态生保系统的核心资源是植物,尤其是蔬菜,因此人们形象地称其为“太空农场”。随着受控生态生保系统的逐步完善,航天员有望在太空吃上自己生产的新鲜蔬菜和肉食。

马来西亚将全面推广生物柴油

马来西亚种植及产业部长道格拉斯近日表示,从明年起该国将全面推广含棕油生物燃料的生物柴油。这种柴油是由5%的棕油生物燃料和95%的普通柴油混合而成,每公升售价约为1.8林吉特,价格与目前使用的普通柴油零售价相同,但并不需要改装发动机引擎。这种柴油的全面推广能减少当地温室气体排放量。

荷兰发明海洋垃圾回收船

近日,荷兰一名青年学生发明了一台巨大的海洋垃圾回收船,称可以在5年内清理掉海洋中200亿吨的塑料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