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必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等教育的必要性

篇1

一直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观念目标是“走出去”、“引进来”,如何践行,值得深思。从思想上来看,高等教育要与国际接轨,只有先“走出去”,才能学习并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经验,借鉴他国先进理念及文化精髓。对高校来说,“走出去”的人应该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教师是学校的主体,一方面,他们到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进修、交流、访问,能更好地了解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拓宽教学思路。另一方面,教师的国外生活和体验是跨文化能力的经验积累,只有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校教师才能从容面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学生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出国交流的机会多寡是一个学校国际化程度高低的体现,也是一个高等院校开放程度的体现。只有给在校的优秀学生提供足够的走出国门交流学习开阔眼界的机会,才能让他们掌握跨文化的知识和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走出去”,我们“引进来”的不仅仅是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及先进的教育理念,我们还会引进优秀的外专外教,直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吸引来华留学生,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提高校园的国际化程度。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外籍教师在高校校园中已是司空见惯了,他们不仅带来了国际通用的语言,而且带来了异域的文化,带来了异域的价值观,他们的到来为我们引进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管理经验,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先进的教育资源还包括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教材、教育软件等,这些资源的引进,能补充我们教育资源的不足和教育体制的缺陷,一方面,为无法赴境外留学生的在校生提供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增强对来华留学生的吸引力,为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二、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营造国际化氛围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中的留学生教育不仅在教育领域而且在经济领域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被誉为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朝阳产业”,很多发达国家通过招生留学生获得了极为可观的贸易收益。国际学生的比例不仅是一个城市和地区国际化的重要标志,而且是这个城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留学生的数量是一个国家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据资料显示,世界上接受留学生最多的七个国家分别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这些国家占每年世界各国接受留学生总数的70%左右。亚洲国家和地区每年出国留学的人数高达48万,去向主要是美国和欧洲。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已经把教育作为一个重要产业,通过各种优惠措施来吸引全球的留学生,他们积极行动,不惜为教育产业投入,随之而来的就是教育产业带来的巨大的效益和回报,2009年度美国《门户开放报告》(OpenDoorsReport)显示外国留学生每年为美国带来180亿美元的收入,2011年度《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10年至2011年外国留学生为美国创收210亿美元,2013年报告称2012/2013年度在美国留学的国际学生总数再创新高,达到819,644人,比2011/2012年度增长7.2个百分点,为美国创收将达240亿美元。与此相比,我国把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作为产业的理念还相对落后,直至1978年以后自费留学生作为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才开始进入我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崛起,推动了全球"汉语热",自费留学生在来华留学生中的比例大幅上升,我国来华留学生增长速度空前。在国家的层面,大力发展来华留学事业,是国家的重要国策,2010年教育部颁布《留学中国计划》。大学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一所大学中留学生所占比例大小体现着这所高校国际化程度的高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都非常重视留学生教育的发展,采用各种手段扩大留学生人数和规模。

三、教学科研国际化,重视人才培养国际化

篇2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评估指标体系;ISO9000标准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250-02

一、ISO9000标准及其理念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rganization)英文首个字母的缩写,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一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的总称。ISO是一个国际标准化组织,其成员由来自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国家标准化团体组成,于1987年正式颁布(第一版),迄今已被近两百个国家或地区等同或等效采用。中国在1992年正式采用了ISO9000族标准,大量应用于企业的质量管理。ISO9000的本质是:建立一个保证质量的系统的管理体系,明确保证质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通过对一个组织的各个管理环节的有效控制,使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从而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

ISO9000标准的理念主要体现在“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过程方法和PDCA循环。质量管理的八项原则的具体要求要分别在标准中各条款都要有所体现;过程方法是指质量形成于产品实现的全过程,必须使影响产品质量的全部因素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即过程管理方法,ISO9000质量管理的任何过程都遵循P(plan)D(do)C(check)A(act)循环[1]。

二、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中引入ISO9000标准的必要性分析

1.中国成人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需要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需要一套被各国认可的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将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引进教育领域是当前国外教育管理一种趋势。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印度等有相当数量的学校通过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教学质量的全面控制,并获得了认证。一些国家的教育机构对外国学生的学历或学位是否是由经国际质量认证机构认证的学校所授予有强制性规定。如果将ISO9000标准广泛应用于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中国高等教育将会呈现出新的国际形象,有利于增强出国人员在国际上求职、求学的竞争力[2]。成人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也要适应国际潮流,接受国际质量的认证。

2.中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需要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成人教育教学的管理基本沿用传统的目标管理模式。该模式有其简单、高效和最终控制的显著特点。国际管理学界的研究表明,对于低成本的、可逆性的产品生产过程的管理,采用以目标管理为主体的管理模式是行之有效的;但是,对于高成本的、不可逆性的生产过程的管理,传统的目标管理模式日益显现其不尽合理和难以监控的弊病。引入ISO9000标准,可以引导决策者创造一个比较宽松、和谐和有序的办学环境,各部门的工作准则明确、远景清晰,全体教职员工渴望参与、树立起事业心、积极实现承诺;学校的各项资源可以实现最优化配置、更有效地利用;教学管理系统主控作用突出,各个分系统协同作用,各个分过程协同一致。

3.中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由于中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机制日益灵活,普通消费者很难凭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来判断学校对教育质量的保证能力。因此,成人高等教育消费者很希望看到学校能足以证明其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能力的证据。而ISO9000质量认证是“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证实某一经鉴定的产品或服务符合特定标准或其他技术规范的活动”,这一活动是客观的,经常性的,通过认证的生产服务(产品)或质量体系是可信任的。

4.中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规范化的需要

虽然中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和要求,但在具体内容及手段、形式、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多不完善和不规范现象,甚至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随意性。ISO9000认证要求在审核过程中,提供消费者的反馈意见。因此,这样的规定会促使高校及时对毕业生进行回访,了解情况,改正高校在教学过程中不适应市场的部分,提高教学质量。采用ISO9000标准对教育管理的各项工作进行规范,可以确认其质量体系是否具有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能力,被审核单位向审核人员提供自己所编制的质量文件,提供单位对质量自审的结果。这样的要求会督促各高校加速建立自己学校内部的规范评估体系,使高校自发地进行质量建设。

三、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中引入ISO9000标准的可行性分析

1.ISO9000标准体系本身的特点适用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

ISO9000标准的应用范围包括了农渔、食品、印刷、航天航空、金融房地产、科技服务、信息技术、公共行政管理、教育、卫生保健与社会公益事业等39类行业。其中教育属第37类。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产业,其教育教学活动也可看成是一种“顾客”和“服务”的关系。服务的主体是高校的全体教职员工,服务的对象顾客是学生、家长、政府和用人单位。因此,该标准同样适用于大学教育,使用该标准来对大学进行质量评估存在可能性[3]。这样就保证了将ISO9000认证移植到大学质量评估中具备了标准上的基础,不会影响质量评估的进行。

2.ISO9000标准体系的基本方法适用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

PDCA循环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方法。其中,P(Plan)代表策划,即根据要求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D(Do)代表实施;C(Check)代表检查,即对要求完成的情况进行实际测量;A(Act)代表改进,即采取措施,保证持续改进。这种基本方法在理论上首先就保证了质量评估的经常性。而在实践中,ISO9000的认证就不是“一锤子买卖”,被认证单位在第一次通过质量标准认证后的6~9个月内,认证机构将对其进行第一次监审(即监督审查),并且在第二年、第三年每年进行类似的监审程序。在第四年,上次的认证结果便宣告作废,进行复评,如此循环,重复一个又一个的PDCA循环。通过这样的不断评估,将充分保证受评估单位的质量可靠,也将促进成人高等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不得怠慢。这样得到的评估结果自然比长时期评估一次所得结果可靠。

3.成人高等教育本身的特点适用于ISO9000标准体系

现在的成人教育越来越带有职业性,即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社会和市场的就业需求。因而,成人教育的学生产品属性使人愈来愈强,大学成为产品的生产者,未来用人单位则属于消费者。成人高等教育提供的是服务性消费品,它是以教师的备课、讲授、辅导、测评、批改作业等一系列循环工作为内容的教育服务。大学可以视为特殊的生产者,所生产的就是人才。从这点意义而言,大学成人教育与其他生产单位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ISO9000认证体系不仅应该适用于大学成人教育质量评估,而且,ISO9000标准使学校的管理者树立新的思想观念,即学生是产品、校方是生产者、未来用人单位是消费者的全新理念。学校所提供的是教育服务,其服务对象包括学生、社会用人单位及上一级学校,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在管理模式上,ISO9000标准强调的是“所有工作都是通过过程来完成的”。学校教育的过程将分为招生与离校、德育过程、教学过程、后勤保障、督导与评估等环节,再依靠严格的管理制度监控整个管理过程,杜绝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不规范行为,从而确保整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因此,将ISO9000应用于高等学校成人教育评估,将解决现在成人教学评估只重视结果、忽视过程的问题。

4.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与ISO9000标准体系相似

评估指标体系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与依据可以相互对应,都鼓励学校的独特性、特色性,提倡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也强调学校重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与自我管理。高校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时采取的做法是:要求被评学校或专业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拟订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以充分的材料来证明已达到的教学效果,提出下一轮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整改措施。ISO9000质量标准可以解释为:高校依据某一选定的标准(如ISO9001),通过建立质量体系,明确自己的质量方针和组织目标,借助编制文件化的程序,设定为达到这此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按照质量体系所需求去实施,并采用内部审核或外部审核措施,不断寻找运行的不符合之处,纠正对设定目标的偏离,以持续地改进和提高质量的过程。

5.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与ISO9000标准在程序与目标上一致

二者都是学校按照事先制定的实施标准程序进行操作,然后由学校外部的机构进行检查、评估,最后得出结论,都要求规范管理、保持记录,用事实和记录说话。二者诸多的相容性使它们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都是为了促进学校教学管理活动的运作能力,持续改进教学质量,以满足顾客的需要和期望。高校的顾客包括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其他相关部门。两者都力图通过制定评估教学效果的准则,通过持续的自评、专家评审、咨询和服务,鼓励和促进学校积极、主动地改进工作,使教学质量得到持续的改善和提高。

6.ISO9000标准体系能够充分保证评估指标质量的公信力

ISO质量管理体系具有严格的认证质量保证。首先,拥有一套全球通用、严谨可靠的认证标准,这可以最大可能避免在评估认证过程中的主观作用;其次,拥有经过严格选拔培训的认证人员,认证人员要经过严格的培训,通过难度较高的考试,方可获得实习审核员的资格,再经过长期的实习,才能成为注册审核员。而且审核员每年都要进行业务学习,同时也要保证每年参加一定数量的审核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最大限度地保证审核员的业务水平;再次,国家认监委作为国务院下属的机构,每年要对全国的认证机构所认证的项目进行抽查,存在问题的认证机构将视情节不同给予不同惩罚,严重的将撤销认证资格,因此,这样的监督机制也保证了认证机构在审核中不敢弄虚作假,从而保证审核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钟化兰.ISO9000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与教学评估指标的关系初探[J].科技广场,2006,(3).

篇3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 “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 中学物理教学 实验研究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力、能、场、波的科学,是人们研究其它自然科学和各种技术科学的基础。目前,小学三年级学生就已在“科学”课程中开始接触到物理知识,而初中课程将其单列出来。初中设置“物理”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更多地初步了解各种物理现象,并从这些物理现象中形象地认识到物质世界辩证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学习物理课程,对其中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起着积极的作用。怎样才能使中学生从物理现象中形象地认识到物质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呢?做实验。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定理、规律都是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实验得出的。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实验和演示尤为重要,它是物理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使物理教学直观化和形象化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具体而生动的讲解,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创新。因此,对高师学生开设“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笔者

就此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高师学生不重视“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这是十分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学好理论课程,就可以胜任中学物理教学工作,在大学课程中开设“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没有多大必要。之所以产生这种错误思想,主要根源在于:学生对这门课的认识不够,目的性不明确。这门课并不是在一般意义上对中学生开设的,而是一门带有一定研究性和创造性的课,它是集经验、研究、创造于一体,为突出体现高师学生的师范性而特设的一门课程,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更是体现出开设“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的重要价值。

高等师范院校开设“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并不是简单的“中学物理实验”的重复,也不是为了使学生会做这些实验而开设,而是要让高师学生学会怎样才能做好实验,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实验现象,是否可以用别的方法(包括自己设计实验仪器)来做这个实验而达到相同的效果,等等,从而为今后的中学物理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才是开设这门课的真正的目的所在。

二、实验研究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学物理教学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讲,不在于传授知识的高深和数量,而在于使学生真正、完全掌握基本知识,这就必须通过实验来完成。高师学生开展中学物理实验研究,正是对未来中学物理教师的能力培养和基础训练,是素质教育所不可缺少的。

许多中学物理教师由于在高校学习期间不重视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实验研究及创新能力,因此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理论知识,不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来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学习物理知识和掌握物理概念,更谈不上引导学生对科学的探索和创新。这是违背“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一基本常识的,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

一些演示实验及演示现象看似简单,其实内涵丰富,要使各种层次的中学生都能通过演示实验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应具备相对于中学生来说既深又广的知识层面,以及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这些能力要靠中学物理教师在校学习期间通过对“中学物理实验”的认真操作和研究来储备。比如,大气压强实验中“水杯倒置”实验:“取一个盛满水的杯子,用硬纸片将杯口盖严,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置,纸片不下落,水也不下流。”这表明大气对纸片有向上的压力。但是对一些好动手也好动脑的中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会发现有时水不盛满实验也能成功。这是为什么呢?这就给中学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前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或者,教师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将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弄清楚。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乍看起来是有些不好解释,水杯里外都是大气,按理说它们压强相等,可是为什么多了那么一段水柱,外面的大气还能托起?要搞清这个问题,就得从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说起。由于通常情况下,压强比较低的气体就可视为理想气体,因此,满足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PV=RT。

杯内气体在水杯倒置前后其质量、温度一定,设倒置前后压强、体积分别为P、V、P、V,因此:

PV=PV=常数,即:=。

于是可知:压强与体积成反比。

细心的学生就会看到,倒置后纸片脱离了杯口,并在杯口产生了一小段水柱,这表明倒置后杯内气体体积V增大了,即V>V,因而杯内气体与水柱产生的压强之和正好与杯外的大气压强相等。因此,即使杯中的水不盛满,倒置后纸片也不会下落,水也不会流出来。一些学生对纸片不下落是大气压强作用的结果产生怀疑,认为纸片之所以不下落,是因为纸片湿润后本身就有一定的吸附作用,所以它能被杯口吸住而不往下掉。要回答这个问题,教师只要用玻璃片代替纸片做一下这个实验,学生就会消除疑惑。

师范院校开设“中学物理教学实验研究”课的目的在于:使高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动手及操作训练,对中学物理进行充分的实验研究,认真地把中学物理教材通过实验研究的方式弄通、吃透,使他们将来一走上讲台就能将实验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讲起课来得心应手、应用自如,并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来启发思维,从而加深其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因此笔者认为开设“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对高师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三、如何开展“中学物理实验研究”教学

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和技术的淘汰都很快,学生只掌握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并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需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大胆怀疑、敢于探索、积极追根求源的精神。“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的教学就应该围绕这一宗旨来进行,并根据中学物理教学的特点,让学生在培养自学能力上下功夫。物理的自学较其它学科困难,主要是由于语言较艰深、抽象性强、实验条件受较多局限、感性认识粗浅,因此教师要加强指导、逐步深入强化,指导高师学生根据现有的设备,把思维技能、思维方法和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创制直观、生动、价廉的教具、学具,为在今后的教学中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中学物理实验研究”应和“中学物理理论研究”紧密结合,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活动的机会,教学中多开展讨论和实验教学,加强探索性实验,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比如,前面提到的“水杯倒置”实验,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做通常情况下的实验――水杯盛满水,然后让学生做一做在水杯不盛满水的实验,看实验是否也能成功,再让学生就此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这样可使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在进行“摩擦力研究”的实验时,可先请学生自行设计验证“摩擦力及比较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实验方案。再如,在进行“阿基米德定律实验”研究时,可让学生想想:怎样操作误差更小;若此实验要进行课堂演示,应选什么样的实验装置讲解才能方便、直观,等等。在上“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的同时,教师还应穿插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光碟,从中体会物理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这样,既能为学生将来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又能使他们对“中学物理实验研究”课有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何圣静,李文何.物理实验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

[2]刘炳,魏日升.初中物理教师实验技能.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4

关键词:民办高校 教育国际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全球社会信息化使得传统教育正在经历着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挑战,高等教育实施国际化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和全球性趋势,它不仅成为一种全球范围内所接受的教育理念,而且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实践。全球很多知名大学都借助国际化发展战略,持续保持了其在世界教育文化创新中的引领地位。中国一部分重点高校已经凭借其资源优势,率先进入了国际化发展的快车道。那么对于中国起步较晚的民办高校来说,同样要融入这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潮流中。[1]

一 、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

高等教育国际化通常是指各国通过优化配置各种教育资源,利用国内国外两个教育市场,以培养高素质的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当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民办高校不论是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还是为了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已经成为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典型特征是开放性、融合性和跨国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学联合会曾经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做过界定,根据其界定可以得出,所谓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就是民办高校把自身的科研工作、教学工作以及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与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相结合的过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在特定背景下产生的,是我国民办高校对教育国际化的回应,也是我国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诉求。[2]

二、辽宁省民办高校实施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

1、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辽宁省民办高校扩大办学空间的一种选择

辽宁民办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生源危机。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适龄入学人口的逐渐减少,民办高校的生源危机也随之日益严重。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民办高校可以选择在海外招收国际留学生的形式,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源问题,同时也扩大了办学空间。与此同时,质量高的民办高校还可以选择去国外办学,以开拓国际教育市场。

2、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辽宁省民办高校提升办学水平的一个途径

教育国际化的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既包括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引入国外先进的管理体制,也包括共享国际上优质的教学资源,还包括引进国外优质的师资资源。这些都是一所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辽宁省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引入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并为自身所用,不断提升自身办学水平。[3]

3、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辽宁省民办高校寻求跨越式发展的一条捷径

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落后者对先行者所经历的某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的赶超行为。辽宁省民办高校完全可以利用教育国际化的契机,筹措国际办学经费,发展“国际化”办学特色,,吸引海外留学生,推荐毕业生境外就业,寻求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三辽宁省民办高校实施教育国际化的优势

辽宁省公立高校的教育国际化合作在当前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于省内民办高校应如何顺应这种趋势呢?作为顺应时展产物的民办高校,更应该加入到教育国际化的大潮当中。辽宁省民办高校在实施教育国际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辽宁省民办高校教育改革的主动性强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辽宁省民办高校在改革开放近40 年来,一直走在我国民办高校教育改革的最前列。与辽宁省共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具有很多独有的自身优势,比如说机构设置、管理决策、自主产权,办学特色等,而其中自主产权式最显著的优势。民办高校正是因为具有有了这个优势,才能不受过多约束的依据社会需求而进行教育改革,才能主动改革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办学模式或专业设置,才能积极创新教育改革手段和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对于公办高校来说,这样的探索是在现行体制下难以实现的。因此,这个优势是辽宁省民办高校自身实施国际化所必备的有利条件,也是其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

2.辽宁省民办高校市场办学理念强

辽宁省民办高校(如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沈阳城市学院等)坚持以市场就业为导向,引进先进办学理念(如PST-CCE情境教学),突破传统体制束缚,更注重教育的投入与产出,落在实处就体现在根据当前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方向。

3.辽宁省民办高校实施教育国际化的时机已经成熟

作为服务性产业,民办高校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也被强调。辽宁省民办高校实施国际化合作战略必然吸引国外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这种格局势必要求民办高校要进一步放开手脚,增强国际办学的自由性和开放性,辽宁省民办高校更要利用好这个契机,不断拓展自身的办学空间和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4]

2012年通过对辽宁省10余所民办高校的调查,我们发现75%的民办高校能充分利用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选择与自身办学特色一致的国际教育机构合作,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规模和质量。调查研究结果还表明,吸引外国优秀大学与我省民办高校合作的关键因素有二:

1、与民办高校合作行政干扰少,执行力强,灵活性大,合作双方都能够集中主要精力和时间去提高合作质量;

2、国外的教育机构与我省民办高校合作的主要目的是最大化利用优秀教育资源,因而对民办高校不存在偏见。辽宁省的民办高校在以上两方面凸现出自身在教育国际化合作上的优势。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随着全球经济信息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教育国际化办学之路已成为民办高校的必然选择,在这种形势下,辽宁省民办高校要想扩大办学规模以及提升教育质量,就要必须找住这个有利时机,以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从而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利平.教育国际化的真实内涵及其现实检视[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9,(1):82- 87.

[2]申.新时期广东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10,(4):66- 72.

篇5

1.1医科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高等教育层次存在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领域是否还会继续存在不能一概而论。医学教育本身有其特殊性,而且办学成本高,医科独立学院办学形式,无论哪种办学模式,一方面依托母体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依赖社会资本的注入,才能保障其可持续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资源配置不合理,社区、基层医院、农村医疗卫生实用型卫生人才短缺。而医科独立学院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高等医学人才,在适应医疗市场及医疗体制改革,发挥国有民办办学机制灵活的优势方面,具有存在必要性。但在所有独立学院面临过渡改革的选择时,以医学为主特色的独立学院,已经并仍将为适应市场及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医科独立学院“转设”,可以壮大民办高等医学教育的阵容,可以提升民办高等医学教育的质量,从而促进中国民办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转设”有利于减轻考生负担,学费标准会相应下调,体现教育公平。

1.2民间资本投资高等医学教育的矛盾性

医科独立学院有其自身办学优势及存在必要性,而且据调查投资办学者具有极大愿望进行医学办学投资。但民办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举办者的营利性存在明显冲突,使民间资本投资医学教育存在相当利益矛盾性。《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这决定了举办高等教育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但在现阶段我国民间资本投资教育,完全拒绝其取得合理回报会剔除许多民间有意投资者。而且医学高等教育办学成本高,独立学院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办学者投资和学生的学费。随着生源逐渐减少,或转设为普通本科高校收费降低,将出现办学成本难以保障。虽然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但据调查,绝大多数民办高校的举办者都有取得回报的动机,但取得回报的比例、程序等尚不明确。合理回报问题如果不能从制度上解决,一方面会抑制社会资本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个别民办高校的举办者通过隐性手段进行暗箱操作[2]。

1.3民办资本投资高等医学教育的可行性

一方面,我国医科独立学院办学已经过十余年的办学积累,许多投资办学者投入了相当大的资金进行校园硬件及软件建设的投资,有的达到数10亿元,具有了一定规模。这些投资者在现在完全退出将面临好不容易积累的教育资源流失。目前多希望国家给予一定时间和政策缓冲区,愿意均衡不同利益方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收到一定经济效益,并进一步投资进行办学,进入良性循环,最终取得真正独立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医学高等教育办学投资较大,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是在民营经济欠发达、社会资本发育不够成熟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为吸引更多非财政渠道资金兴办高等教育,创新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机制,鼓励民间资本与高水平公办院校共同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独立学院在遵守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上,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收费标准,相应降低了高等教育经费中由国家财政负担,从而在等量财政投入下有效地扩大了高等教育规模[3]。如果确实在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高等医学人才为目标基础上,进行法律意义上的真正独立,并以合适模式进行过渡期改革,与现有母校以合理合作形式进一步合作办学,在日后的进一步合作办学过程中适时地予以动态调整与更新,符合社会公众的实际需求和心理需求,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定位于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疾病预防、营养学等现在比较热门、大众比较关注的医疗保健方面[4]。

2医科独立学院转型模式的选择差异性

结合来自教育部网站、中国独立学院在线网站及各独立学院院校网站等相关统计资料统计,已转设的独立学院中,按学科门类分以综合类院校为主。已转设的35所独立学院中,综合类院校占15所,占42.9%;工科类12所,占34.3%左右,财经类4所,占11.4%左右,艺术类2所,占5.7%左右,医药、师范类各1所,分别占2.86%左右。医学类相对综合院校及工科类院校,转设具有更大难度。医科独立学院应该以何种最佳模式转型,方能推进独立学院持续健康发展,值得探究。

2.1独立学院转设是大势所趋

5年过渡期期满后,独立学院转型模式有三条“出路”:继续作为独立学院存在、转民办高校、撤销或合并。其中已转设的35所独立学院,成为独立学院向民办普通高校成功转型的示范。随着人们对民办高校的认识转变,对民办和国有普通本科高校的界限将逐渐淡化。将来择校就是择业,因此,人们越来越关注毕业后能否就业,如此教育观的逐渐转变,为转设后民办院校的招生就业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办得好的“独立学院”走向“独立”是一种必然,迟转不如早转,转设后产权归属更加明晰,有利于鼓励原投资方继续加大投资,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将会越来越好,综合竞争力也尽早凸显。如果符合26号令中基本办学条件的独立学院,可尽快研究转设。许多本来以民营为主投资的院校,顺势理顺运行机制,借助已经创出的特色与品牌,如此华丽转身,最终将发展成为高质量的民办大学。

2.2转设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确保平稳过渡

与公办本科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建校时间短,文化历史沉淀不足,在应对生源减少、生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问题上,仍处于弱势地位,医科类独立学院竞争力尤其薄弱。占地面积、资产总值、图书量等标准相对难以立即达到要求。不同地区应区分看待,对确实有发展优势或地区相对缺乏医疗资源的,应实事求是调整独立学院设置标准。对于确实难以征用到500亩土地,但因医学类招生人数相对较少,如生均校舍面积能达标的独立学院,可酌情降低校园面积标准或控制学生规模等。同时,从地方独立学院办学的实践来看,独立学院的独立性是一个难以单纯用行政方式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若实施“一刀切”转型的路径模式既是对政策的误读,以“政策”决定“市场”,也必将背离市场规律。许多独立学院涉及国家或政府部门参与其中的许多公共资源,转为民办时机尚未成熟,不可过度强求。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下,建立起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之间科学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5]。对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举办的医科独立学院进行专题研究,应留下相当余地,围绕“26号令”要求,暂时仍以独立学院形式存在,实行“渐转”,不断规范投资主体,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规范办学,及时总结经验,为独立学院转型提供新模式的借鉴。

2.3积极研究“撤并转”政策,杜绝“校中校”

解决独立学院“撤并转”的问题,需要站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局,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和督促独立学院尽快完成“转设”工作,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一是支持公办高校与民间资本合作模式,此类独立学院比较符合26号令要求,符合独立学院转设为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二是允许公办本科院校与地方政府或国有企业单位合作办学模式,在实际办学过程中,这类办学模式有效规避了民间资本“逐利性”和举办教育“公益性”的利益冲突,可在适当时候进行转设。三是逐渐淘汰公办高校与校办企业合作办学;四是坚决取消公办院校无合作方的“校中校”的所谓独立学院,坚决进行撤销办学资格或限期并入母体高校。自2003年起至今,教育部经过整顿,对全国各地、各高校举办的民办二级学院的“校中校”以二级学院名义“双轨收费”、产权不明晰、民办机制不健全、不独立发文凭等办学失范行为进行了清理整顿,已经取消了100多所。鉴于可能会有独立学院在转型过渡期关闭或停止招生,政府部门应就此类独立学院的资产处置、学生安置及申请学历学位等问题制定相应政策。

2.4科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明智举办民办医学本科院校

篇6

关键词:终身学习;回归教育:更新教育;社会人;经验

1.回归教育的理念

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从由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正式提出“终身教育”这一想法到今天,“终身教育”已经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并被理解和接受。在这样一个环境下,OECD开始提出了“回归教育”这一崭新的概念。也就是说,“回归教育”是OECD为了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终身教育”这一基本概念具体化,政策化,制度化,而作为政策理论提倡的产物。

2.更新教育的理念

2.1所谓更新教育

在日本,在回归教育的制度化发展的同时,在以高等教育层次为主的方面,开始提倡“更新教育”(refresh education)这一概念。文部科学省在平成2年(1990年)4月开始“社会人技术者再教育的调查研究”,平成4年3月提出了报告书。在此次会议上,为了表现“为了对应技术革新的进步和产业构造的变化等,学习新知识和技术,把将要陈腐的知识和技术更新,大学等实施的以在职者为对象的教育”这一理念,而决定使用“更新教育”这一词语。

通常,回归教育和更新教育作为基本相同的意义被使用。但是实际上,更新教育和作为终身教育措施的回归教育,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辰巳厚子(2001)把二者的区别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教育内容的区别。所谓更新教育,是指伴随着产业构造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化,以社会人学习到新知识和技术为目标的教育。从这个定义上来看,教育内容局限在知识和技术上。另一方面,回归教育的内容是终身学习,是广义的教养和文化的教育。

其次是对象的区别。更新教育的对象限定为在职工作者。与此相对,回归教育的对象也可以是退休者,家庭主妇等,也就是说也可以是非在职者。

第三点是提供学习机会的机关的区别。更新教育的实施主体是大学之类的高等教育机关。对于在高等教育机关实施的更新教育,为了积极的吸收社会人,正在有弹性的推进昼夜开课制度,夜间研究生院的设置,社会人特别选拔,科目履修生制度等。另一方面,回归教育不仅仅局限于高等教育机关,也延伸至地域,产业界等等学校以外的场所。例如,如果是大学场合的话就是公开讲座形式的教育,如果是大学以外的场合的话,就是专门学校,终身学习中心,公民馆等形式的教育。在2008年,由东京都中野区教育委员会主办的老年大学,像这样的形式就是一个具体的例子。此外,由学校和产业界,劳动界,地方公共团体等合作协力共同举行的教育(回归教育推进事业等)也是一种。

此外,就社会人再教育这一点来说更新教育可以说是包含于回归教育之中的。

2.2更新教育的必要性

那么,为什么从1990年代开始需要更新教育了呢。为什么尤其是大学层次的更新教育变得有必要了呢。本间(1994)对更新教育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可以总结为以下的三个方面。

第一点,急速的技术革新的进展和软件化·服务化之类的产业构造的根本性变化,在这

样的背景下,在职者和社会人源源不断的吸收最新且高度的知识和技术,这是日本的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持续发展下去所不可或缺的。

第二点,社会人和在职者他们拥有在实际社会中得到的经验和企业培养出的实践性问题意识,大学等把他们吸收进来,这对将大学教育﹑研究活动活性化方面会有很大的效果。

第三点,大学设置社会人特别选拔这一项,通过为社会人导入特别选拔制度,这样如果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实务经验而被大学所吸收这件事能够实现的话,就能够减少高中毕业时不知道为了什么目的和想学习什么而学习,却硬着头皮升入大学的现象,从而缓和无谓的升学竞争了。更进一步的说,对于构建起了今天的经济繁荣的50岁以上的人们,保障他们在大学和研究生院学习的机会,这也是一种社会性的责任。

结语本稿通过就更新教育的理念和必要性做的一些总结和归纳,展现了日本的大学教育对社会人开放的一个侧面。当然,由于国情不同,大学对社会人的再教育形式也不尽相同。我国主要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形式。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从建国以来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在入学考试制度上,以学力为中心的入学考试给很多在职者很大的压力。社会人拥有实际社会中取得的经验和丰富的问题意识,日本大学注重社会人这样一个特性的理念希望会带给我们一些改革的启迪。(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参考文献:

[1]工藤智規,大学の開放について,IDE文部省編集 NO.4,1991

[2]吴遵民,現代中国の生涯教育,明石書店,2007

篇7

关键词: 高等院校 教育管理 必要性 对策措施

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是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是以为时展输送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市场经济的繁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也就面临一系列新的环境和新的要求,对此不仅需要在教学组织和设计上进行创新,同时要注意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进行积极探索。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新的任务和形势下,研究高校如何深化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如何构建教育管理新模式,如何继续发挥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在当前教育教学体制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急需加强改革和创新,但以往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已经不能够满足时展的需求。随着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呈现新的特点和态势,我们也需要转变以往的管理模式。新时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更加强调了不同资源之间的整合与优化,通过“联合、共建、合并、调整”、“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等管理措施实现对高校办学资源的优化组合、优化配置。当然,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自主办学能力也在日益加强,高校需要不断提高办学质量,这样就需要进行教学管理上的创新,积极主动地通过实施科学规划、自主管理、内涵发展等发展手段,在竞争中取得相对优势。

与此同时,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是适应教育管理发展新形势的需要。一般来说,高等教育的管理有其自身特点,其中在管理的目标及管理的要素上都有其相应的独特性,加强教育管理等额创新也是教育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对于学校来说,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管理模式统筹管理,而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创新和探索,将学术管理、人事管理、教学管理等工作都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同时形成有机的管理系统。教育管理方面所有的这些发展变化,必然影响和主导高校的管理的变革,必然迫切要求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做出相应的调整与变化,形成崭新的校内教育管理新范式。

二、当前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创新的对策

当前社会发展新趋势下,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也面临新环境,加强教育的改革,实现多元化的教育管理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针对这一问题,各级高等院校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出发,不断进行探索,进而构建更加科学和完善的教育管理体系。

1.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在科学发展的理念指导下进行教育管理。在当前高等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数量,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优化教育,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对此要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树立高等院校科学发展观。要按照科学的发展观要求,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使学校内部各种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用科学发展观和现代教育思想武装教职工。与此同时要进行高校教育管理目标的定位,进行教育管理等额规划,其中各个高校可以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确立本校贴合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功能、办学特色和服务面向等。这样一来也使得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找到了更加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当然,在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教育管理还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培养质量与学校所定目标的符合程度。要围绕人才培养要求,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后勤管理等各个管理层面进行创新。

2.优化教育管理系统,实现多元化的管理。在高等院校进行教育管理创新的时候,进行管理系统的革新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高校管理决策层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将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一般来说,教育管理通常方法主要有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方法,以及三种方法相结合,此外,还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当前的教育管理看,高等院校教育要更在加重视全面质量管理、坚持项目管理等办法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战略管理,加强战略决策、战略实施、战略控制和战略评价四个方面工作。高校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同时采取更加灵活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打破以往的陈规。同时将管理创新的目标落实到各个部门、个人后,要充分相信学校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这样才有利于高校教育管理效能与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戚业国,王徐波.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30年[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8(2):5-11.

篇8

(1)高等院校的规范化管理以及管理制度的创新需要加强对其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行专业化建设及加强高等院校的行政人员及管理人员目前是高等教育资源以及辅助教育资源的组织、调和、监管、使用和控制者。管理人员的素质如何、管理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打破高等院校教育资源的使用及配置,并会对高等院校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在目前快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济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大众化教育即将席卷全球,因此,高等院校既要向科学管理的方向转变,又要对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深化改革,对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进行创新,这必然要求对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行专业化建设和加强。

(2)搞效率的高等教育服务需要对其管理人员的素质进行专业化建设及加强目前,高等院校的教育投资体制已经发生了改革,大学生要求缴费上学,高等院校要根据社会和大学生的具体要求来提供相关的教育服务。因此,大学生既是高等教育的消费者,也是高等教育得产品。高等教育办得是否优秀,主要要看大学生能否在高校里得到高素质的发展,以及大学生对接受高等教育过程的满意程度。因此,随着高等院校教育普及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呈现出复杂化、多样性的趋势,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高等院校,高等院校之间的相互竞争也将会呈现越来越激烈的趋势。由此可见,优质的高等教育服务是吸引大学生生源的关键之本,高等院校必须为消费者提供其最高效的高等教育服务,这是高等院校持续发展的最根本途径[3]。

(3)高等院校的高效率的“经营”需对其管理员工的素质进行专业化加强我国颁布的《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院校具有法人资格,也就是具有面向社会体系依法自主办学的资格。学校作为一个明确的法人实体,必然要对其各个体制进行管理经营化。学会如何经营己经成为目前高等院校的一种重要的趋势[4]。教育经营化,说白了也就是如何运用一些现代的、流行的产业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来进一步加快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以达到使高等院校的各项建设都是依靠社会的力量、依靠市场的需求,而不是依靠政府的相关推动作用。高等院校就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会面向社会,依法走自主办学的道路、走自身不断积累、自身不断发展的道路。

(4)依法治校和依法管理需要加强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高等院校是具有独立法人机构的单位体系,它依法享有在行政方面的自,实现其在办学进程中对自身的的约束和管理。那么其行政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就必然要求高等院校所拟定的每一项规章管理制度都要与国家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相匹配,这样才能在高等院校办学的过程中充分实现管理机构、管理体制的相容性、不间断性、牢固性,以充分保障高等院校的办学管理秩序、教学管理秩序以及科研管理秩序的正常化维持及开展。以上这些内容,必然对高等院校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提出了特别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然要对其行政管理员工的专业化素质进行建设和加强[5]。

二、加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全球化、甚至包括其内部结构的复杂程度,必然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对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进行加强[6]。

(1)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阶段、普及化阶段过渡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2)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是高等院校迈进国际化进程的一部分

随着国际经济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迈进国际化的进程也势必加快。我国加入国际贸易组织之后,根据总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相关高等教育服务的对应条款,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开放已经是一种不可更改的必然趋势。高等院校的国际化建设对于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来说,既是一种难得的机遇,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在迈进国际化进行的竞争中,高等院校如果综合实力不足够强大的话,这些学校就一定会在迈向国际化的进程当中被淘汰。存在的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不同国家高等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意识形态存在明显的差异,我国某些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其它一些相关的工作即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3)高等院校行政人员的专业化建设是实现改革管理体制的必然要求

多年来,国内高等院校全面展开了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是对管理机构的编制进行了大规模的精简,以及在人员转岗分流方面进行了专业化的改革;其次,在用人制度的改革,岗位职责的强化等方面,从整体上消除了由人设岗、浪费资源、耽误效益的问题;三是在分配制度的改革方面,尽量拉开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收入差距,实行多劳动、多收入、高效率劳动、搞效率回报;四是在高等院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方面,调整传统的结构体系,促使管理体制的重心下移;五是对后勤社会化方面,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如政府引导等,使高校后勤领域的管理体制进行规范的分离,逐步实现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市场化以及专业化,从而在根本上高等院校办后勤、高等院校办社会的问题进行深化改革。以上五个方面的问题最终能否得到解决,都必然要求以高等院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为基础。

(4)高等院校行政人员加强专业化建设的现状要求

目前的一个现状是:高等院校目前大多把重心放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而不重视其管理队伍的建设,甚至有些学校教学不好就改行做行政的现象比较普遍,虽然也有一些高校意识到这一问题,有的甚至在管理制度上明确了管理人员专业化的要求,而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

篇9

>> 高职护理应加强通识教育 高职通识教育新探 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的研究 通识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 高职护理专业的通识教育及其通识课程的设置 加强通识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高职实施通识教育的途径 通识教育中的声乐教育 医学类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路径 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实现路径 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的动因及实施策略 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应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化学教学中应加强环保教育 坚持并改革高职教育中的通识教育 在高职数学教育中开展通识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漫谈 浅谈通识教育 高职院校应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实践和认识中的误区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教学相长―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基础知识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96-100.

[4] 孙利军,曾勇,臧德泉,等.试论医学生的通识教育[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1):12―13,22.

[5] 葛高连.高职护理应加强通识教育[J].考试周刊,2009,(37):213.

[6] 林曦云.我国高等学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集美大学学报,2013,14(2):60-63.

[7] 王英杰,王晶.承德医学院通识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3,13(3):265-266.

[8] 周晓辉,陈舒怀,骆少明.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7,3:32-35.

[9] 常洁,袁爱雪.高等学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文史博览,2011,12:86-87.

篇10

关键词:高校会计职业道德诚信教育

中图分类号:E2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在面对“诚信”的话题时,显现出注重和加强管理伦理学教学及研究的新动向。国内对于职业伦理道德的塑造也给予诸多的关注,如何审视高校会计诚信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国会计高等教育已经体现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的指导思想。会计是一门管理学科,我们在高校会计教育中必须灌输这样的理念,即“管理,崇尚伦理道德”。 会计诚信呼唤诚信教育,作为构筑会计专业人才应该将职业伦理道德提升到应有的高度。

高校会计专业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有利于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

一个人的知识和才能能否造福人类,往往取决于他的人格定位和道德水平。会计专业学生是会计法规未来的贯彻执行者,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德才兼备。高校必须顺应这一时代要求,从战略的高度去培养既具娴熟专业技能,又有高尚道德情操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二)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为本的职业理念

每年高校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会计人员,已是会计队伍的最主要来源。所以,在高校会计专业将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内化为会计职业道德品质,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国著名会计大师杨纪琬说过:做人是做会计的根本,所以更应强调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为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有利于加强会计学生毕业后的自我保护意识

我国现阶段多数经济案件都有会计人员牵涉其中,从而使会计成为“高风险”的职业。从学生时期就使他们熟练掌握相关的行为规范,培养良好职业道德意识,实现自我监督和自律,是会计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实现自我保护的最佳途径。 (四)有利于会计队伍的健康发展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由于会计人员承担了重大的社会责任,所以在会计教学中必须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纳入专业会计教学体系,使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在学校期间就能够得到培养。

二、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特点

高校会计诚信教育,即高校会计专业领域实施的诚信教育,是指将会计诚信与诚信教育予以有机耦合,是一项基于会计专业技能培养的职业伦理道德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将会计诚信作为从事会计职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进而培养掌握专有知识技能和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修养与品质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会计诚信教育有着如下特点。

(一)教育阶段的承前启后性

从发展的观点来看,诚信教育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高校会计诚信教育,是建立在已有的一般或泛化的诚信教育的基础上,并在专业领域内深化拓展的一项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高校的会计诚信教育能够为大学生踏上会计工作岗位提供道德伦理的品质素养支撑。

(二)教育对象的特定性

广义的诚信教育,涵盖了各个层次的人群,而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对象只是会计专业的大学生。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日益成熟与完善的关键时期,而这些价值取向及人生目标的培养不应流于泛泛的形式教育,而要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即会计专业技能教育与会计诚信教育互为融合、相辅相成。

(三)教育内容的融合性

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施行,必须将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密切结合,不应单纯讲求会计诚信,而应将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行为的实施、经济利益的驱动等与会计诚信的道德认知、会计诚信的道德情感、会计诚信的道德行为相协同。

三、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及会计诚信教育的局限性

基于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分析,可以了解会计诚信教育的状况。

(一)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会计专业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从专业技术角度加以构建,大致包括:基础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国际会计、财务管理、审计、财政税收等主干课程。这些课程较全面地传授了会计专业的主要技能,使学生接受了会计、审计、财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育,具备了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局限性

会计学是一门务实性很强的学科,专业教育紧贴职业要求尤为重要。我国的会计法规体系体现了我国会计职业和从业人员的法律规范要求,同时从一定程度上也为会计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即理论、技能与职业伦理道德都是专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观当前会计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存在偏重理论和技能的培养而相对忽视职业伦理道德教育的缺憾,表现如下。

1.一般不设置专门课程讲授职业道德问题,或简单采用公共思想教育课程替代专业针对性较强的会计诚信教育。此类课程一般由非会计专业教师讲授,缺乏与本专业实际的联系,易使学生感到空洞乏味,难以达到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

2.在专业课程章节安排以及实际讲授过程中,着重围绕着理论技能展开,主要满足了会计核算方面(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等)的需要,却忽视了会计从业资格、会计工作规范、会计监督管理等与会计诚信教育密切相关内容的必要传授,易于导致学生通常具备了基本业务技能而相对缺失了职业道德的价值观。

四、重视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一)符合培养德才兼备的会计高级人才的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法》强调了新时期高等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会计高等教育中职业伦理和道德教育弱化的现状,我们认为,应该将会计诚信教育置于高校会计专业教育的重要地位。会计教育除了传授基本会计知识与业务技能外,还要注重道德标准的建立和敬业精神的灌输,引导学生树立起会计职业的尊严感与使命感。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大力开展,是在人才培养的源头上构筑起坚实的职业道德基石,体现了培养德才兼备的会计高级人才的目标。

(二)利于提高日后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

现代会计高等教育应该推崇伦理道德,弘扬会计诚信,这也是行为科学和人本管理的客观需要和发展趋势。要想提高业务水准,工作事业有成就,必须重视道德,诚实守信。目前,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把职业道德课程作为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必考科目,将其列入职业准入的必备条件。我国将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作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

作为高校会计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高度来审视会计诚信教育,弘扬会计诚信精神,促进我国会计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强化高校会计诚信教育,有利于提高日后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关注会计诚信教育,适应了经济社会对于会计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客观需要,也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所依赖的诚信道德秩序的建立与完善。“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诚”的诚信精神,理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苏克华.《浅谈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商业经济.2004年05期

[2]李杏梅《浅析高校学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消费导刊,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