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课程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课程

篇1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培养具有新的要求。本文从教学逻辑的角度出发,依托大数据提供的众多优势,研究视觉传达设计创意课程教学逻辑的创新与实践方法。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教学逻辑;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16-03

一、引言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冲击着各行各业,一定程度上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传统视觉传达设计创意课程却存在一些严重问题。国内高校亟需变革教学培养模式、创新教学逻辑与教学实践方可培育出适应时展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尤其是一些刚升本的本科院校,更是需要在教学方面实现积极的转型。

二、基本概念介绍

(一)大数据

大数据概念在近几年才刚刚提出便以飞快的速度席卷而来。根据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我们可将大数据理解为:运用全新的模式以及多元化的处理手段,对高速增长和实时变化的海量信息资源进行决策、处理及优化后形成的庞大数据集合。“大数据时代”正在多个领域充当颠覆者,即使颠覆的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

(二)视觉传达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起源于平面设计。随着科技与社会的进步,视觉传达设计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如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等,这些形式均是通过人眼所能看到的表现事物特性的符号,即视觉符号,来向受众传递信息的。因此,我们可将视觉传达设计理解为:是设计者借助可视化的表现形式、通过视觉感官刺激来实现信息传播目的的各种方式的总称。经研究发现,如能在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将试图宣教或传播给观众的影像辅助以文字表现形式,图文并茂将会对受众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三)创意课程

创意课程,主要是指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开设的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而言,其创意课程就是培养学生在平面设计时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一门课程。

(四)教学逻辑

教学逻辑是一种应用性的逻辑,所反映的是教学主体对于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研究思考后发现的一些客观规律,最终形成的是规律性的认识及某种固化的形式结果。由此可见,教学逻辑是教师进行教学内容选择、设计以及组织教学活动实施的依据。根据不同的评判标准,我们可将教学逻辑进行不同的分类。例如,根据层次结构从宏观到微观来区分,教学逻辑可分为:课程的教学逻辑,学段的教学逻辑,单元的教学逻辑,课堂的教学逻辑;而从教学逻辑的结构上讲,又可分为:基本逻辑,辅助逻辑,子逻辑,同时又有逻辑的主线和副线之分;如果从形式上进行区分,教学逻辑则可以分为:强概括的逻辑,中概括的逻辑,弱概括的逻辑,这些内容将成为理念的组成部分和具体的教学思路。

三、传统视觉传达设计教学逻辑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大多沿用传统的平面设计教学逻辑,不大重视学生创新设计理念的培养。例如,在传统视觉传达设计课堂上,如果老师要求“要讲究人物的五官比例,画面布局,线条不能乱等等”,然后提供“范例”,那么学生通常会交出一份和“范例”几乎无二的绘画作品。这令许多老师感到十分无奈,“真不知道该不该给学生提供‘范例’。如果不提供,学生就会抱怨不知道画什么好;而提供了‘范例’,班里的很多学生就会‘照抄’,个性化的绘画实在是太少了……当然,这仅仅是传统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一幕而已。经过总结发现,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在教学方面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见表1)。

四、视觉传达设计创意课程教学逻辑创新思路

在大数据背景下,笔者通过互联网海量案例的分析调研,结合长期从事视觉传达教学经验,提出了视觉传达设计创意课程教学逻辑改革创新的总体思路(如图1),具体展开如下。

(一)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

人类一般思维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几个环节。而思维方式的形成过程,一般是在经过了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具体的活动之后升华实现的。思维的形式,不外乎就是概念、判断以及推理这三种形式。因此,在平面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应当是教学的重点。首先,应当注意多给学生讲授一些有效的思维[1]方式,如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发散思维、系统思维、移植思维、分解思维、质疑思维等等;其次,可以补充一些实用的思维方式,如:增值思维、立体思维、极限思维、动态思维、超前思维、形象思维、想象思维、灵感思维、互动思维等;再次,应该倡导学生熟悉和探索各种创意思维的方式,如可借助大数据时代海量资讯和案例等各方面的有利l件,通过思维方式的培养开阔学生思路。

(二)增加创意思维案例的讲解

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那么就意味着实践技能将日益被强调。因而,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背景发掘更多的案例,用数据案例去引导学生开发和锻炼创新思维。对此,本研究通过网络资源截取了若干优秀的创意设计(见表2)。

由此可见,在大数据时代,视觉传达专业创意思维培养的关键在于将技术的教学从课堂转移到课下。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展示更多更好的创意案例,摒弃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技术讲解的做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比如,在photoshop的课堂,老师通常情况下是带着学生做一个例子,在此过程中重点为学生讲解设计软件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技术。

(三)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在大数据时代,如果给出一个关键词,我们很容易引伸出大量的相关数据,也更容易获取数据、图片、文字和案例等。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也将变得更有针对性。例如,在广告课上,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做个游戏,然后在黑板上写下“狗”这个单词。接着让大家轮流上来写下尽可能多的跟狗有关联的词,最后再让每个人选出几个关键词来编故事。很神奇的是无数狗粮的广告就出来了。这样发散思维比对着屏幕生硬的想狗粮广告要容易很多。这就是发现思维的力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尽可能的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力,你能想出多少种设计方案?

2.多向思维,淡化标准答案。还有其他不同的想法吗?

3.打破常规,你能想出别人没想到的吗?

4.跳跃思维。大胆质疑。

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给出发散思维的培养思路如下图所示:

(四)激发学生课堂上的无限创意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资源丰沛、获取途径便捷,我们在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把握这一优势,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去激发和拓展学生的无限创意。

1.提供创新的沃土――构建宽松平等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认为: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想象丰富;相反,学生思路阻塞,心灵闭塞,就无创意可言。如果一位老教授面带微笑授课,讲话幽默风趣,及时对学生鼓励和表扬,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意。

2.汇集创新的活泉――敢于质疑,拓宽视野。在创意课堂,我们可以通过设立动脑筋小组[2]或团队,采取合作与竞争的方法激发学生创意。让动脑筋小组在相同时间内对同一问题做创意方案,然后进行评比。在评比过程中,首先让小组成员分别展示自己的方案,接着由组内和组间对方案互相评议,要求只讲缺点不讲优点。而被评议的人员只能记下缺点,不能解释和申辩。随后设计方案的修改要遵循“没有提到的不动,提到的地方必须修改”的基本原则进行。如此几轮之后便能形成好几套设计方案。这样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的设计创意更具深度和成效,在课堂逻辑上也能大大激发学生创意与视野。

五、创意课堂要注重教学逻辑理论和实践

创意是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核心和亮点。我们除了要强调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之外,还要在创意思想的培养方面狠下功夫。首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进行设计专题理论讲授,既涉及平面设计常见领域,如招贴设计、字体设计、书籍封面设计等,也包括平面设计专业领域,如多媒体课件画面设计专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所学设计知识将会在哪些方面产生效果,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积极性。但需注意的是,教师的审美观点和偏好客观上存在局限性,因此,在某位教师单独看完学生设计作业后,最好能由本教研室的其他教师辅助进行评判;如有机会,还可以找几名优秀的学生来发表观点,协助评判。其次,利用课下时间为学生安排风格不同的专题讲座,讲授诸如简约风格、传统文化风格等不同风格的源流、特点和设计关键,有针对性地进行作品分析并布置作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经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对于增强学生的创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在此,笔者总结出实现教学逻辑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八点要求:(1)把生活引入课堂,教学才会生动;(2)把联系引入课堂,教材才会鲜活;(3)把观点引入课堂,思想才会碰撞;(4)把比较引入课堂,理解才会深刻;(5)把体验引入课堂,情感才会共鸣;(6)把方法引入课堂,能力才会落实;(7)把用心引入课堂,领悟才会生成;(8)把自由引入课堂,学习才会自觉。

六、结论

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人才竞争激烈程度与日俱增,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日益突显。随着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融入到视觉传达设计创意课堂教学中来[3]。只要能理清教学逻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恰当使用大数据时代下的各种数字化技术,就能让平面设计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逻辑的创新,可以有以下几点改进方向:(1)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讲解经典的思维方式以培养创新思维。(2)大量运用各类平面设计创意思维案例以拓展学生思维。(3)注重并加强学生设计发散思维的训练。(4)充分利用课堂去激发学生创意。(5)关注并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增强互动。

总之,学校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教育方面必须加紧改革步伐,充分利用“大数据”这一时代特色与优势,通过现代化的多种途径和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将设计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出有发展潜力的精英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向春宇.激发中职学生平面设计课堂创意思维的初探[J].读写算:教研版,2014,(22):22.

[2]易娇.《平面设计》课程中对学生创意能力培养的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3,(15):166.

[3]何婷.论数字化背景下中职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的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35.

收稿日期:2016-11-25

篇2

[关键词] 视觉传达 传达技术 课程建设

视觉传达专业作为现代高校设计教育的一个重要专业方向,在当代的设计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北京申奥到奥运开幕,从上海世博会到各种类型的展会,这一个个无比耀眼的字眼都离不开视觉传达设计的烘托。在当今这个商业社会、读图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作用日趋明显。

视觉传达设计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应用能力,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视觉艺术感受力及表现能力。也要强调设计文化的重要性,挖掘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密切关注国际国内最新设计动态,把握视觉传达设计未来的趋势;树立为市场服务、为商业服务的意识;明确培养方向,制定学习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加强实践,不断提高。欧美等发达国家艺术设计教育,在很多方面对于我国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及教育体制与国际化进一步接轨,都具有很好的参照和借鉴作用。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懂理论能实践的同仁来说体会更深。高等院校艺术设计视觉传达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必须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敏锐的视觉感受和开拓市场的能力,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不能按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仅仅依靠教科书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作业练习。中国高等学校的设计教育是随着市场经济建设发展起来的,高校设计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急需的设计人才的重任。而高校对于设计人才的培养,由以前单一的精英教育为主转向以大众化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多层次培养方式,接受过设计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在社会的不同岗位发挥着各自的专业职能。因此,在设计教育中对具体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就变得十分重要。很多学生毕业后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实际操作,又或者不了解实际的技术导致设计时的迷茫,这不但影响了自身的竞争力,也解决不了社会需求的迫切性。因此,我认为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中加入实际的技术性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笔者在高校从事视觉传达专业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如果不将设计与制作的过程关联起来,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可能只会片面去追求毫无意义的形式感,或者说急不可耐的去追求不着边际的效果。这些对于真正的教学与教育目的有很大的偏差。在艺术设计的教学中,设计与制作或实施是紧密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现代视觉传达设计要求的人才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广泛的社会知识,对于很多的边缘学科也要有所涉猎。这也给我们现在的教育机制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怎样引导学生把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是未来教学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现代的设计教育和商业艺术设计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它们不是相对立的关系。

其实,技术与艺术结合的话题早在19世纪后期的工艺美术运动就有所提及,只不过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德国的包豪斯时期,技术与艺术结合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包豪斯当时提出了双轨制的教学方式:每一门课程都由一位“造型教师”(形式导师)担任基础课教学和一位“技术教师”(工作室导师)共同教授,使学生共同接受艺术与技术的双重影响。“形式导师”负责教授形式内容、绘画、色彩与创造思维的内容;“技术教师”负责教授学生技术、手工艺和材料学的内容。在欧洲设计艺术院校的教学中,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课程的设置上,以及通过学分制实现的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或者说设计的创新能力上。其中,工作室教学占有重要位置。工作室根据材料、工艺及设备的特点进行统一规划,工作室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术方面的教学(如材料、设备使用等问题),或者说解决学生的设计表现和如何表现问题,而不是设计的创意问题。工作室都是统一管理,专门技术人员负责,不隶属于某系或某专业,除了有的学校需要交纳部分材料费用外,免费面向所有相关专业学生开放。当然在现代,从社会需求到国情的综合考量,我们在进行视觉传达专业课程设置时,并不能直接照搬国外的模式,这也是不符合现实需求的。

我们现在应该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开设与实际技术有关的专业课程,这个课程是与其他专业课程相配合的,也是与本专业所需的实践项目紧密相关的。作为视觉传达专业对于现代传达技术的学习就变得尤为重要,它的目的在于解决从纸上的设计走向具体的制作实施的方法。在我们进行技术教学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技术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范围内解决有些学生所存在的基础不够好、不愿动手等问题。通过认真研究如何贯彻多方面素质教育,使学生想动手、愿意学、学有所得。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面使求新求趣的教学设计能够得到体现。

设计是针对不断的社会需求而展开的教育,它为社会输出大量的实用设计人才,但在教育与具体设计的结合中,存在于两者之间的众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怎样从社会和教育立场出发,积极努力去改善现有的矛盾,解决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生不适应社会就业环境的问题,是所有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和深思的问题。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工艺美术教育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设计教育应随着市场的变化进行改革。而现存的实际情况是,一些纯艺术院校由于市场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原本设立的一些专业学科并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艺术学院所开设的课程,是在原有结构基础上的调整和增加,三大构成、材料应用、现代设计技法基础,再加上一些实用课程的配合,便完成了初步的课程设置转变。这种转变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起到过渡作用,是可行的,但从设计教育长远的发展来看,必须建立一个真正意义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而建立这种体系便需要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但其中必须包含有与具体技术及实践相关的课程。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内开设现代传达技术这门课程是必要的,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从师资、硬件设备以及课程内容等方面综合考量、建设。希望有更多的同仁能够对此问题有所思考,使我们的设计教育更好地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视觉传达的历史与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4.

[2]成都20世纪中国艺术史文集编委会.艺术的历史与问题.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312-318.

[3]门小勇.平面设计史.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84.

[4]海天.中国工艺美术简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插画设计命题设计表现媒介

在当今的艺术设计类教学中,插画设计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课题。其所涉及的专业基础较为广泛,如创意构思、构图、自由造型、色彩应用、图形、绘画软件应用等,无一不包括其中。而插画设计功能的渗透性空间之大,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插画、儿童读物的主要表现形式或绘本、图表及一般纸媒版面(如报刊、杂志、单张等)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可被直接应用于产品包装、海报设计、广告设计、动漫及游戏原画创作、电子媒体、交互界面设计等。插画艺术也因此在当代设计领域发展为一个市场广阔的行业。尤其在经济发达国家或区域,如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地,设计界拥有高度职业化的插画师群。合理地设计该课程教学,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乃至大艺术设计教育概念下的课程设计,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关于插画设计的课程概念

插画在现有的设计类教学体系中多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方向课程进行设计,通常为3~4学分,部分美术学院更开设有插画专业。许多院校为满足大艺术设计概念下学生的知识需求,亦开设插画个性选修课程,学分设置为2学分左右。实践证明,插画作为艺术设计的重要表现手段,在视觉传达设计以外的诸多艺术设计领域普遍受到欢迎。这种现象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经济蓬勃的市场尤为明显。就目前市场上的插画设计教科书进行调查,可以发现,大量教材都将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投射在繁复的CG技术教学上,笔者对此不以为然。这类教材最大的缺失在于舍本逐末,回避要旨,扭曲了插画设计课程的基本意义,矮化了其知识空间。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插画作为设计作品的基本特征。维基百科对插画的定义为:插画(Illustration)的“主要功能是将文字内容、故事或思想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此外,插画与其他纯艺术的最大分野之处不只在于有文字的叙说性,其背后的市场和特定对象之目的,更使插画有着视觉传达的大众传播性”。根据这一定义可对插画艺术的特征作以下归纳:可视化的呈现方式:以视觉艺术的方式进行表达是插画的基本属性。市场:插画的表现内容与服务对象受特定的商业需求制约,这一特征使插画创作与纯艺术创作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换言之,插画创作者必须在特定背景、对象的制约下从事具体的插画创作。灵巧与精练:插画被绑定的对象往往是一段具体的文字、某个情节、某一概念,而插画艺术的浅唱低吟、与相关背景的相映成趣是其艺术表现的一般格局。这一特点要求插画必须具备灵活巧妙、锦上添花的趣致。通俗与时尚:插画设计作用于市场流通,故其受众是社会性的,适应大众化的审美观念与潮流时尚是插画无法回避的现实需求。综合与多元:插画不属于某一特定媒介的绘画种类,其创作几乎可以通过任何绘画媒介完成,常见的有素描、水彩、水粉、粉彩、版画、水墨、油画、丙烯、拼贴、剪纸、马克笔等,加上电脑绘画的介入,插画设计的表现语言无形中被扩展到无限广阔的境地。

二、插画设计能力的培养

根据上述分析,教师对于插画教学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以满足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需求。但是,近年来,各地艺术设计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有人在艺术设计教育中鼓吹“去艺术化”的主张,弱化、贬低甚至取消造型基础,宣扬“设计不需要画得很好”“美术与设计没有必然联系”等,艺术设计教育面临挑战。笔者曾观摩了某大学教师主持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该课程设计扭曲了美术基础内涵,新创“速成培训法”,将造型基础矮化至专事训练学生画直线和圆圈,对于色彩基础则提出用现成的彩色纸片随意拼贴。这必然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且背离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基本目的。笔者认为,进行插画设计必须具备以下能力:自由造型能力:究其根本,插画毕竟是依赖视觉造型完成其表达功能的艺术形式,故手绘能力是插画设计最基本的能力保障。缺乏基本的造型能力,没有熟练的手绘技巧,哪怕使用绘画软件的技巧再娴熟,线条画得再直,圈画得再圆,恐怕也难以创作出有意味的图形,更遑论插画艺术作品。创意构思能力:艺术创作巧在用思。创意是艺术创作的灵魂,创作者应具备敏锐的构思能力、别出心裁的点子、天马行空的联想能力、鲜明的艺术个性,并具备相应的技能将之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这一点与纯艺术创作在本质上是相通的。CG技术能力:作为现代设计的辅助手段,CG技术有其不可或缺的必要性,艺术设计课程中必然包括电脑绘画软件教学内容。该内容应在通盘的课程设计中得到权衡,不可偏废,这样电脑绘画技能才可以为具有艺术禀赋的设计专才提供如虎添翼的支持。媒介应用的综合能力:基于插画表现媒介的多样性,本课程教学应该鼓励并引导学生兼顾对诸多绘画媒介的体验与掌握,尝试综合媒介应用的表现,并发展自己喜欢且擅长的艺术风格,这是教学的合理选择。延伸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对于理解信息和诠释信息很有助益。学生必须有意识地在长期的辅助学习中充实和提升这种能力。

三、命题设计

由于插画设计受到承接“文字的叙说性,及其背后的市场和特定对象之目的”的制约,所以插画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命题设计对于学生开阔思路、积累应对特定主题的创意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这个议题上必须下足功夫。一个好的插画设计命题在满足一般创作命题规则的基础上还应关注以下方面:多样性:具备思维开拓的延展空间,杜绝艺术创作中的同质化,关注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启发和培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创意想象空间。趣味性:视角新锐、幽默或具有悬念,引发学生创作的兴趣。热点话题:关心国内外时事,聚焦社会,淬炼文字信息,把握时代脉搏,使创作充满生活气息。仿真性:模拟各种传媒(如纸媒、电子媒体等)特质和常见的插画类型(文学读物、儿童读物、新闻出版、交互设计等),做有针对性的创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教师在宣导命题时,结合观摩优秀插画作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促使学生萌发具有鲜明个性的切入点,产生饶有意味、个性鲜明、让人眼前一亮的构思。命题设计的拓展空间无远弗届,值得执教者用心揣摩和思考。

四、表现媒介

篇4

1改善教学体系设置与教学模式

首先从课程的专业特点出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可以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将教学与社会,市场相联系,打破过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与兴趣,通过大量的实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大量的实践和客观实例的分析论证,留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空间并提出目的性的研究课题。

1.1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教学采用分组式教学方法,通常在艺术类的教学中除理论课外,专业课基本都是具有实践性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锻炼设计创意能力,这是从艺术类视觉传达方向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让学生面向市场。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各种项目设计课题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设计团队中去。学会查找资料、分析案例,市场调研及销售市场的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补充课堂上的不足,及在设计中的应变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

1.2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协作参与的教学模式

“协作”是“参与”的手段,“参与”是“协作”的途径。为什么我们重点提出来了协作参与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它不单单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为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提供整体协作能力,奠定了交流、沟通和协调的方法论基础。教师选择课题,学生分小组织研讨,建立与他人的集体协作精神。通过协调能力的加强,摆脱学生个人的思维局限,让设计的思维在集体的协作关注下得以完美呈现。使整个教学在“协作式教学模式中体现了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

1.3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个性优势式教学模式

个性优势式教学是为了加强和促进学生发展,突出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展现其个性设计优势的教学,我们提出了个性优势教学。学生在个性发展的过程中所显示出其稳定的个性优势,预示着他将来的发展方向,并成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我们教师要尽可能了解学生各方面突出与众不同个性的部分,发现其闪光点,并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完善设计方案,采取鼓励、启发、肯定的教学方法,多为学生提供展示其个性才能的舞台。从以往的教学方法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标准的做法向实践转化,突出个性。在学生讲评各自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自我肯定,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意识。

1.4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造式教学模式

艺术类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想象力,和思维方法。创造式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由的教学氛围内,不再受现有知识及传统观念的局限与束缚。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主要区别是:传统教育培养的是理论型、知识型人才,教学内容陈旧并且多年不变,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主、教材为核心,让学生通过记忆、理解、听讲、练习等掌握知识,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创造式教学方法主要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突破书本上的知识用实践通过自己的分析通过创造式给出其不同的方式方法,起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目的。从教学上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创造性思维及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2视觉传达专业教学模式注重实践研究的目的

重视实践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视觉传达艺术的学生服务于经济及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的重要功能。也是为了更新教育观念,让学生更贴近市场,更好面向未来;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从而改变以往只是以技能训练为主培养模式,采用多学科渗透、侧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全方面的现代平面设计师的培养模式;为此我们试行的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扩展,是为了学生不仅掌握形象思维的基本技能,还具有综合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使教学潜移默化为设计创意与制作提供最好表现力。

篇5

关键词:数字时代 UI界面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

检 索:.cn

前言

21世纪以来,数字化媒体的出现使社会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视觉设计也渐渐地超越了其原先的范畴,走向愈来愈广阔的领域。一个明显的信号是,中国从3G时代到即将进入的4G时代不过5年左右的时间。人们对这一变化的主要回应就是在生活中更多依赖于智能手机功能随时上网完成工作或娱乐需求;市场对这一需求的反应是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入到智能手机的生产,而与之相匹配的是大量的应用软件为智能手机的功能化和趣味化、娱乐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今各类智能手机,无论是苹果系统,Android系统还是windows系统,都会普遍地使用各种应用程序和软件。除去严密的计算机程序语言的使用,各类软件设计的趣味性,界面的友好性,视觉的美好性,操作体验的舒适性都离不开视觉传达设计。其他的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数码产品,如平板电脑、在线商务,游戏产品以及其他触屏移动技术产品的盛行,都离不开一种被称之为UI界面设计的新的视觉传达设计手段的广泛运用。

一、UI界面设计概述

(一)何为UI界面设计

UI是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的简称,是指人通过敲击键盘、滑动鼠标、碰触触摸屏等方式向计算机输入指令,而计算机通过画面、声音或震动等方式进行反馈信息,实现这样一个功能的系统即为UI。UI界面设计是主要是指对软件的人机交互、操作逻辑、操作界面的整体设计,是专门研究、规划和设计让人与计算机充分协同工作,高效率发挥计算机功能,满足人们工作和娱乐需要的新兴的交叉学科。

(二)UI界面设计的组成

UI设计由用户需求调研、交互设计、界面设计三个部分组成:首先,要对用户需求进行调研。通过调查了解用户对产品的使用要求、过程、环境和习惯,为界面设计提供正确的方向。其次,是进行人机之间的交互程序设计。这个部分通常由软件程序员来承但软件设计,目的在于加强软件的易学、易用和易理解。最后,需要进行界面设计。这是屏幕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成千上万的、色彩纷呈的视觉信息,是一个复杂的由不同学科参与的工程,需要将认知心理学、设计美学、设计手段等融合,实现软件产品视觉效果的艺术化。

(三)UI界面设计的演化

UI最初是由软件程序员根据个人艺术功底和喜好来完成,通常只有比较专业的大型程序才有条件请专业设计师参与软件界面的美化。长期以来,UI界面设计在软件开发中都是附属地位。在今天这个资讯庞杂的时代,仅靠水平先进的硬件和功能繁复的软件并不能更有效地帮助人们便捷地提取和处理信息,高水平的UI界面设计才是有效手段。UI界面设计并非单纯的绘图美工,而是综合了用户需求、软件功能、硬件配置和使用环境等多种因素后的复合化艺术设计,是科技和艺术紧密结合的成果。美观舒适的UI不仅给人带来舒适的视觉享受,更可以提高设备操作的友好度和便利度,最终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四)优秀UI界面设计产生的巨大作用

今天,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领域,苹果公司的iPhone和iPad等电子科技产品,以及三星公司推出的银河系类手机与平板电脑,都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这些产品也被誉为革命性的科技产品。究其原因,除去软硬件的独具特色和水平领先,其优异的UI界面设计也是对消费者产生强大吸引力的原因。以苹果手机为例,多达50万个应用程序通过卓越的软硬件设计,为用户提供了无以伦比的快捷、方便、生动的操作体验,开启了广泛使用人机交互的新时代。而国产品牌诸如小米、联想、华为以及成千上万的应用软件设计公司同样也在移动互联时代尝到了交互设计的甜头。由此可以看出,优秀的UI界面设计对产品和企业产生的作用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五)UI界面设计的市场及就业前景

随着手机技术革新,全球3G热潮势不可挡,同时也引爆了各大企业对3G移动产品的UI界面设计专业人才的争夺战。全国数字及多媒体设计教育权威“火星时代”的互动媒体课程研发团队在调研了3000多家企业的3G人才需求时,了解到在设计人才招聘市场上,UI界面设计师处于很有竞争力的一种岗位。以北京地区为例,仅2011年8月8日一天之内在智联招聘上的3G移动产品的UI界面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岗位就达到4000个以上,而现有的3G移动产品的UI界面设计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这么多企业的需求。从薪酬上看,北京地区的3G移动产品的UI界面设计相关岗位薪资普遍在5000元到16000元之间。同样根据“火星时代”的行业调研,从全国来看,对既懂得UI界面设计又会运用到客户端的复合型人才,缺口高达65%,一些欠发达地区这个数字甚至更高,所以UI界面设计的就业前景是乐观的。

二、当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长期以来,视觉传达专业都是以二维设计为主,在广告业与经济发展共同繁荣的时代,曾是主要的传播推广手段。但是由于数字新媒介的产生和快速蔓延,今天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和相关的人才培养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一)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不能满足数字媒体时代信息传达的要求

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常常以“填鸭式”的方法来传递信息,但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这已经不适应市场的要求。传统信息主要更加关注形式,而新媒体艺术更注重的是设计的内涵和参与互动的体验。所以,视觉传达设计也应该以交互式信息传递方式来传递设计信息,使受众愉悦地接受并体验信息。在新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下,交互方式和各式各样的新产品层出不穷,人们对交互体验的感觉越来越重视,因此,视觉传达设计应该满足受众需求适时适当地调整信息传递方式。

(二)新媒体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现状

现阶段,在国内只有少数专业院校针对这些新型的媒介开展视觉传达设计下的专门的UI界面设计教育,如广州美术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吉林动画学院等院校在其视觉传达专业下开设了针对网络和移动平台的广告、界面设计等课程;江南大学也在其工业设计及视觉传达设计两个专业中,增设了UI界面设计等课程。在笔者所在的四川地区,除了四川美院和川音美院开设了界面设计的课程外,其他院校的视觉传达设计基本都属于传统平面设计的培养模式。因此,UI界面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新领域,专业院校可顺应时展的需求,改革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思路和课程设置,培养更多除了精通传统平面设计外还具有UI界面设计专长的创新型、复合型设计人才。

(三)招生的困境

今天,国内的各类设计院校都感觉到了一种困境,即学习平面设计的人数相较以前有了大幅下滑。虽然这几年“艺考热”温度不减,但学生报考专业却呈现冷热不均的情况。从2010年开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招生开始普遍萎缩,许多家长和考生更倾向于选择当前比较火热的环境艺术设计、多媒体设计专业、动漫设计专业等。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人们对视觉传达设计的需求减少了,或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师资力量不够,教学质量不高,而主要是因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人才培养思路的规划中规中矩,没有与时俱进,自然不具备很强的吸引力。反观其他专业,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因为具有房地产业和装饰、建筑等火爆的行业背景,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因此才会出现近年来环艺等专业火爆而视传专业招生萎缩的现象。动漫产业成为国家重点扶持产业后,动漫设计专业也从过去无人问津变得炙手可热。因此,视觉传达设计急需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可持续发展上的思考和探索。

(四)课程设计的传统化制约了该专业的发展

根据对多所院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研究发现,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以三段式为主:即艺术设计基础、专业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三大部分的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其现阶段的核心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手绘、插画、字体设计、图形创意、广告策划、版式设计、书籍装帧、海报设计和VI设计等课程。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类的专业课程设置和规划,上述的核心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无可厚非,但是基于现阶段视觉传达设计呈现的普遍问题,为求让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应抓住专业和行业的特点,结合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对其进行适当地调整,并进行具有特色化的专业课程设计。

三、数字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特色化”改革

(一)课程改革思想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下有很多设计方向,如VI、包装、海报、书籍设计等,广而泛之地进行传统教育不可或缺,但是如果能将服务于网络、移动媒体等平台的视觉形象上的设计纳入到专业课程中,无疑可以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一个新的教学改革方向。在这个网络信息化无处不在的时代,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与网络化的视觉设计正在进行着飞速的融合。例如,标识设计既可以应用于VI设计中,也可以应用于UI界面设计中。更广泛来说,UI界面设计还可以应用于各类网站设计、手机交互和电子商务之中。所以,将这些新颖的设计形式引入到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中是有效的特色化教学改革尝试。但是,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是经过较长时间的论证和实施而固定下来的,必然有其学科特点、内在关系和连续性。所以,UI界面设计作为丰富视觉传达设计的新的尝试,必然要稳步推行,以便留出实验和改进空间。

(二)以UI界面设计模块课程作为改革创新突破口

具体的实施方案因各院校的课程设置差异而有所不同。例如,笔者所在的院系即尝试进行分阶段的课程设置改革:第一阶段的具体措施是在现阶段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上进行调整,例如:

1.增设基础性的计算机课程,如在一系列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加入FLASH课程以及电子杂志设计课程、Axure RP Pro(交互原型设计工具)原型设计基础以及Flex(用于构建具有表现力的 Web应用程序)等移动媒体交互方式设计课程,拓宽学生将来就业的适应面。

2.增加UI界面设计课程模块。较为简单的做法是,先在原网页设计课程基础上,加入网店设计、电子杂志设计等内容。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加入包括用户体验设计、移动产品界面设计等在内的UI界面设计基础性课程模块。最后再考虑增设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资源设计课程和图形、图标、动画等移动媒体用户界面风格与整体架构的规划设计等更接近于项目开发式的课程,将项目中设计端和开发端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用更贴近业界的实战和实例结合相关软件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独立平台、移动媒体界面设计的高级技巧和技法,并正确认识业界中所谓的高保真原型的意义,从而较为完整地掌握UI界面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在第一阶段结束后,应对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如学生的兴趣,教学的难易程度和教学成果等反馈意见进行总结和调整。对某些院校来说,如果时机成熟则可以考虑开设视觉传达下面的数字艺术设计方向,增加学生的专业选择面和就业竞争力。

结语

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是当代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在UI界面设计这个新的领域,更需要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的深度结合。所以,同时具有一定软件编程能力,艺术理论知识和良好艺术素养的设计师在未来必然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UI界面设计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便携科技产品的兴起有了大量的需求,UI界面设计属于创意创新产业,是有着高附加值特点的第三产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长期接受着美学教育,具有较高的艺术涵养和创造创新意识,若教学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计算机编程、计算机图形学等相关课程,便可较好地满足UI界面设计工作的相关需要。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像UI界面设计这种跨学科、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将越来越受到欢迎,因此从加深新兴产业之间的紧密结合这一思路出发,对传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刘文彦:《UI界面设计――艺术设计专业的又一个发展方向》,《剑南文学》,2012(6)。

2 何洁:《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装饰》,2002(3)。

3 高娴:《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趋势研究》,《中国传媒科技》,2010(10)。

篇6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高校招生的迅猛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成为各高校艺术类专业发展的重点,随之而来的形式各异的艺术设计作品吸引和触动着人们的眼球,让人印象深刻,各类环境设计作品也屡见不鲜,但能够代表地域特色,在全国范围内积具影响力的作品并不多见。但艺术设计教学对我国设计行业的发展的推动作用有目共睹。全球经济和贸易一体化,使得国内和国外的设计产品在共有的消费者平台中展开竞争,在商品质量差别不大和使用价值差异不大的情况下,谁的商品设计含量更高,谁的商品在竞争中就会占据极大的优势。目前大量国外知名产品之所以能占据着国内相当大的商品市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设计水平较高、具有文化地域特色、更具国际设计时尚和潮流,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是由于艺术设计教学存在着专业方向设置不够细化、知识结构僵化、教法单一、缺乏创新意识和对本土文化传承的意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教学脱节等现象。在世界各国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使设计和文化相结合,成为摆在当代教育者面前的一向重要

课题。

“花山文化”是左江流域壮族先民的文化产物,是壮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的一支奇葩。它以悠久的历史、生动的画面、丰富的内容、粗犷的壁画、古朴的风格吸引着海内外的眼球,充分展示了左江流域壮族先民的聪明和智慧,体现了左江流域壮族先民在长期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的敬畏自然、崇尚和谐的情怀和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本文从花山文化与艺术设计的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影视多媒体设计等三个方向入手,阐述设计教学中传承和吸收花山地域文化的方法。

花山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教学

“花山文化”由左江一带的自然山水、壮族人文景观及其历史文化所构成,并以广西崇左宁明花山岩画为代表。因此,花山地域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切合点离不开花山岩画。从花山岩画中提炼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图形符号,运用现代构成教学的方法,创作和实现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是广西视觉传达设计实现地域化特色的有效途径。对于花山岩画中的1800多个岩壁画我们不能单独停留在图形本身的拷贝和变形上,更应该通过岩壁画来传承文化、分析提炼、开发转化、应用得体等大的思路,在平面设计中体现地域特色文化,用平面的图形和符号去传承和映射文化,脱离了对岩壁画图形中暗含的故事传说、巫术文化、图形典故等研究,就不能真正认识岩画图形的真正含义,很难作到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等视觉设计作品和花山文化相得益彰。比如日本的设计大师田中一光,对歌舞伎这一日本传统文化形式进行了深刻解读,在将歌舞伎表演的视觉要素运用在海报设计中时,并没有直接“移用”表面形象,而是用现代构成设计语言对于传统形象进行了提炼和加工,所以,最终作品呈现出来的既具有现代感,又有鲜明的日本民族风格特征。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在国内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平面设计、包装设计人才遍布大江南北,我国的视觉设计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几乎很少能获得国际平面类评比的大奖,我国整体视觉设计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仍不突出。更无法与近邻日本相比,与欧美更是差距明显。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缺乏鲜明的民族特色,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教学中,研究型的高校,注重理论学习与培养,实践技能型高校因师资和定位等多种原因,无法挖掘学生在民族低于特色研究上的深层次内涵,直接造成平面设计作品要么简单无内涵,无法引起观者的注意,达到宣传的效应;要么平面创意雷同抄袭现象严重,缺乏创意和特色。教学中,挖掘地域民族特色是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大量的田野调研,才能使学生的设计做品真正具有民族文化韵味和内涵。地处花山文化腹地的南宁高校区,很多土生土长的壮乡学生对本民族的相关地域文化更是驾轻就熟,在加上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的田野调查,更能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花山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教学的结合建立坚实的基础。每年一度的宁明花山文化节更是打开花山文化与世界接轨的窗口,各种平面招贴和海报的宣传与制作为花山文化与平面设计教学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政府加强旅游宣传和市场客观需求更使得花山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相得益彰。

目前的广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虽然也在开展特色教学,实训教学,注重地方特色研究与开发横向课题的研究与制作,但过于零散的vi设计,招贴设计等很难上规模,上层次,导致实训教学与学生课堂教学脱节现象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笔者认为花山文化的开发,宣传与利用,应该具有科学合理的开发和保护方案,高校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前沿阵地,对花山文化的开发、宣传与利用也是理所应当和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政府可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将花山文化开发与设计直接指定给高校设计和教学,从而一方面保护了花山文化的整体对外宣传形象。另一方面教学中的实训应用,使得花山文化更具传承性。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应该在深入挖掘花山文化土壤的基础上,在设计内容、立意创新上结合现代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的形式美构成法则,提高设计作品的层次和内涵。这样才能不落俗套,提高设计的影

响力。

花山文化与多媒体设计教学

多媒体设计,也叫多媒体艺术设计,其主要设计特征就是利用视觉传达的表现和构成形式,以多媒体媒介的形式展示出来,达到宣传的目的。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多媒体制作软件Ae、Ps等制作影视后期宣传片,主要以动态和静态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前期的基础教学中与花山文化融合主要包括:

1.基础构成教学:主要是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光的构成等几门构成课教学,在教学中充分提取花山文化的艺术造型元素,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可以通过采风的形式,进入花山文化的左江流域地带,进行包括民族服饰,特色建筑等的写生练习。3大构成课程和增加的光的构成主要是针对学生对于影视后期制作的图形图像构成而设置的课程,在点、线、面、体的构成要素中,可以充分利用花山岩画的人物造型为设计元素进行提炼,以现代的平面构成设计手法重新创造画面,以静态的画面形式呈现出来。

2.专业课程教学:以电脑为主要平台,运用多种媒体软件作为工具来设计作品,用剧本、图形、动画、动态视频和音频特效等多种形式进行多媒体后期效果设计和制作。在具体的图形设计课程中,还是要以平面设计的标志、图形创意与联想等课程的形式开展教学,通过基础训练,达到锻炼学生手脑一致的协同制作和想象能力。在动态视频课程中,虽然还住要以Ae软件的使用和操作讲解为主,但会灌输给学生设计好坏是否在于作品具有文化底蕴等设计理念和要求。花山文化因其形成时间久远,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文化底蕴,容易在影视后期制作作品中找到花山地区人们生活的影子,因此花山文化因子融入多媒体专业教学,一方面对于扩大和宣传地区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更主要的是通过花山文化低于与影多媒体设计的教学结合,使学生掌握一种设计与文化相结合的具体的只做流程和方法。提高设计品味和层次。

譬如,制作实训项目《印象花山》,从古骆越先民在左江流域繁衍生息的画面到花山崖画的历史遗存,从岭南地区的湿热气候到空灵俊美的左江沿岸风光,从乡野谣曲到壮族服饰,都具有长期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在影视多媒体设计中既要表现原始土著的古朴韵味又要弘扬新花山的现代气息,这都需要学生在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上,通过艺术文化专题的课程调研,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教学任务。花山文化在多媒体设计中的应用是个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校的多媒体教学中尚处于摸索阶段。还需要整体把握,细处着手。简单的模仿和影视图片宣传,不具有深度和内涵,需要在今后不断的教学中加以总结和完善。

花山文化与环境设计教学

在低碳经济中,环境设计也必须要实现绿色设计、生态设计的理念,绿色、生态、环保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这样才符合现代环境设计的整体发展趋势。环境设计教学中更应灌输给学生的是室内外空间设计的生态化设计理念、本民族的特有文化设计理念。日本的设计由于面向现代化,并融入大量的日本传统文化因素,从而使其既体现了时代感,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风格,同时由于东方文化大背景的影响,日本的设计又蕴含了深远的东方民族文化精神,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花山文化是壮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域特色鲜明,历史久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自成体系的干栏式建筑在花山地区大量存在。这样就使得环境设计教学与花山地域特色建筑相结合是具备生长土壤的。

在环境设计教学上,可以渗透花山地区的干栏式建筑、花山岩画的装饰图案,来引入广西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整体设计和装饰定位,在室外的村镇规划建设上,建设以干栏式建筑村落为特色的新农村;在室内外装饰画,小品雕塑中则可以大量运用花山岩画图案造型进行创作和设计。重点启发学生对于花山文化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花山文化与环境设计作品的结合。既在教学中把浓重的花山文化的乡土气息,建筑文化、生态民俗、民族服饰等为设计因子考虑融入到环境设计的室内配饰品设计、室内外色彩设计、室外环境雕塑设计、城镇小区规划等的应用之中。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篇7

【关键词】艺术设计 教师

我国本科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其主要功能是为广大本科生教授社会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即打造本科应用型人才,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民办高校承担起了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培养与造就技术型人才的历史使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作为其中对应用性和技术性有较高要求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对湖北省现有民办高校的实地调研发现,其中培养视觉传达专业的人才问题日益凸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第二,对视觉传达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认知不明确。第三,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总之学校培养的人才落后于社会的需求。因此,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师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导向性已成为民办高校视觉传达专业办出特色、走出困惑的必然选择,也是民办高校进行人才培养分类指导的具体体现。

一、艺术设计专业对于双师型教师的需求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前进的步伐一直滞后于艺术设计本身的发展速度,新形势下如何提升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水平,通过学科的构建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成为目前民办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所在。所以当前对民办高校艺术设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对于我国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生存与发展意义重大。

我国多数民办院校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确定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施行注重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但是技术及应用能力不足仍然是我国民办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最大问题。笔者依据多年亲身教学实践,希望以参与者和受教育者的角度对艺术设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双师型教师在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决定着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通过笔者多年的在校教育中发现,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认为学校教师缺乏设计行业的工作经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很多教师是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到高校任教,缺乏相关的行业工作经验,对于所教授的知识还停留在教科书的理论层面,以至于专业知识有严重的滞后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知识的更新较慢,也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兴趣。尤其在以应用技术型为定位的民办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应具有设计方面的工作经验,同时也具有与企业的合作项目,这样可以在高校设计学院与企业之间形成桥梁,为学生提供行业内的工作和学习的机会。以招贴设计课程为案,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的教师仅仅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讲授招贴设计的方法和程序,而对于拥有多年房地产行业设计工作经验的教师,在讲授过程会讲行业背景,市场调查,客户沟通,制作预算等引入到课程之中,并且以自己承接过的具体设计项目为案例进行讲解,学生在课后普遍反映较好,整个学习的过程仿佛经历了一次真实的设计实践,让学生获益颇多。

二、艺术设计专业引入“双师型”教师的目标

双师型教师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有实践教学的素质。目前教育界对于“双师型”教师要求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第一,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既具有教书育人,又具有进行指导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第二,具有与讲授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职业素质、要求具备行业和职业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双师型”教师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职业和职业岗位群体的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通过艺术设计专业引入“双师型”教师以期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第一,科研目标:针对研究主题对艺术设计专业项目教学的基本理念进行深入剖析,设计出项目教学的实践框架,并提取出影响项目教学实施的几个关键因素,详细论述其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法及注意事项。构建艺术设计专业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与实践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以及教师培养机制。第二,培养目标:针对研究对象从“艺术设计专业结构与职业分类相对接、课程设置与岗位任务相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相对接、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相对接、评价内容与行业标准相对接”五大维度对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建构之内涵进行了解读,并适时应用技术型角度出发,阐明了“双师型”教师对于民办高校艺术设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改革路向。第三,工作目标:以课题研究为基础将项目为中心的教育与实践运用到艺术设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为了充分保证该模式的有效运行与积极发展,提出项目的来源与选择、多元的考核体系、教师的选择与团队的形成等实施要点。

针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就对专业教师提出了对应的要求,既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应具有本专业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如在《包装设计》课程,从包装设计的工艺到包装设计的趋势等都需要教师具有印刷的相关知识背景与实际操作经验。只有从事过该专业工作的教师才能从设计诸多方面进行指导。

三、“双师型”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性

研究在切实厘清国内外艺术设计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特征的基础上,归结出了当前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活动中的现存问题及其产生根源。对国内外比较有影响力的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教学模式之发展特征进行了认真分析与仔细比对的基础上,认为当前 “双师型” 教师的专业教育背景与实践能力对于人才培养具有指导意义。第二,研究在对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进行理性思量的前提下,科学审视了艺术设计“双师型”教育与实践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价值内涵及其改革路向。第三,总结与分析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基本现状的前提下,从应用技术人型才培养理念、招生与就业制度、改进现行教学管理制度、优化师资管理制度和建立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等方面为提供可供参考且具有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第四,研究以项目为中心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教学前提条件、教学评价分析了该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与特点,然后通过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简述了“双师型”教师在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教学计划、教学评价及教学效果分析的具体实施方法。

尤其针对诸如《包装设计》和《VI设计》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从事过该专业的人才才能提出具有专业性的指导,如印刷的各种工艺以及流程这是仅仅通过书本无法学习到的,只有走进印刷厂、包装厂才能深入的了解。

对于民办高校专业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教育质量和教育特色的关键因素,这也对高校教师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定位,每种人才培养模式都有与之相应的教学体系。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才能体现民办高校的办学价值。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多数民办高校共同的人才培养定位,双师型教师与研究型人才培养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比如以项目为中心的教育与实践可以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构建起自身知识结构,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围绕着项目进行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以案例分析、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进程、从业人员指导及教师指导等多种模式进行;项目进程的互动式管理、加强学生团队管理能力等。具有该专业实践能力的老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值得研究和推广。

篇8

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艺术教育也受到了信息化社会很多的影响和挑战。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会产生意想不到效果。本文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探讨高校视觉艺术设计中的信息时代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1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方便收集教学资源

目前,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被广泛地使用在学生学习知识、教师教学的过程上,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这些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领域中,多媒体技术发挥了其创作能力,学生通过电脑可以直接进行绘画和设计,在学生全面发展上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质量会直接受到形象的视觉效果的影响。视觉艺术的每节课都具有可视的形象,离不开视觉印象和观察。教师在备课阶段,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查找大量的教辅资料;在课堂上,通过电脑的复制功能,让学生欣赏到好的图片;在实地考察的时候,用摄像机和照相机实地搜集资料。再配上音乐、画面文字提示以及解说词等,在电脑里做成课件长期存放,随时方便提取。这样做会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使教师讲课的内容得到丰富,具有很明显的教学效果。

目前的科学技术中,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光学、电为一体,对整个教学的发展和改革具有促进的作用,具有快速便捷、高效、传授知识,全面收集、保存资料等互相交流的优势。艺术设计教学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教学,多媒体技术能够从多个角度,使艺术的形象性、可塑性以及直观性得到极大的体现[2]。另外,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使学生的创作热情激发起来,在学生的思维方面发掘其创造性的潜能,在学生兴趣和成就感方面起到培养的作用,在教授传统绘画技法上,使教学转向全方位的开发,对潜意识的创造开发具有独特的作用。

2 对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起到激发的积极作用

增强了教师的自信心,降低教学的难度 当今社会中,倡导的是一种教与被教配合式对话式关系的生态式教育。在教学中顺理成章,尊重学生的自然发展,吸收生态学的原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在美术设计中,多媒体呈现的是视觉上的传达,在用户界面上,通过多媒体使作品达到信息的呈现和传达。

在知识结构、年龄、心理、生理等方面上,师生之间会存在许多差异,传统的教师授课在人们的印象中就是板书+教学。教师在这种模式下,不能充分自由地发挥技巧,时间久了,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教师的授课也变得枯燥乏味,心中会感觉到茫然失措。教师根据自己授课的风格,运用多媒体添加一些有利的视觉设计知识,抛弃传统的“填鸭式”的模式,增加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开放式多媒体教学模式,可以形成教师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使教师从传统的授课模式变成现代化的授课模式,也能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变成自动的学习,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质量。

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今天,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人们原有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已经受到多媒体技术的影响和改变,尤其是给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为了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突出培养视觉设计教学的目的,作为实践性比较强的高校视觉艺术设计教学改革,要注重加强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增加实践教学的渐进性和连续性,以及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等。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培养专业技能的需要,根据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原则,突出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多媒体教学要在变化中实现统一,在统一中寻求变化,信息的传递和接受要由审美来促进。在一定程度上,教师自己的知识也存在老化的现象,学生的发展总是受到灌输式教育的很大影响。因此,要倡导多元的文化知识,改变以往的习俗,只有不同的思想碰撞,才能有所发展和创造,才会获得新的知识。

生动形象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每堂课上,作为一名视觉艺术设计的教师,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并且进行详细的讲解。如教学设计标志课程时,首先为了吸引学生的目光,教师运用掌握的课件制作技术,自己设计具有活泼感的Logo,以动画播放的形式,在讲解的内容中融合范例,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看动画短片的轻松感觉中完成这节课的内容学习。

3 多媒体教学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视觉艺术设计中凝聚了很多学科的知识,对于某个固定搭配和秩序的关系,在具体的设计中是难以确认的。因此,教师要是拘泥于平常的课堂教学形式,就无法满足实际的要求。目前在社会实际设计中,视觉艺术设计已经无法逆转对外设计的服务,教师引领学生走向社会,完成视觉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以前,在实践的时候,学生必须根据基础的造型进行视觉艺术设计。这样不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好的创意。而在很大程度上,多媒体的运用使电脑绘画弥补了绘画表现技巧的不足。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学生将自己的创意正确地表现出来,并且可以进行多次有技巧的修改,直到视觉艺术设计作业有创意。

因此,利用多媒体设计的方法,探讨设计的多种可能性,培养学生的设计理念,扩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使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知识,寻找广泛的创意元素,让视觉艺术设计更加具有独特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总结

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在设计艺术教学中有很大的潜力,合理开发美术教育软件,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系统,优化艺术设计课堂,更好地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在视觉艺术教育领域中使现代教育技术更能大展宏图。

参考文献

[1]陈向阳.探讨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解决方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4).

[2]吴坚.高职艺术设计专业3ds Max课程教学探析[J].科技信息,2011(9).

[3]董翠.培养空间思维,训练形体表达:艺术设计类专业《画法几何与透视》课程改革初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5).

[4]卢婧妍.浅析信息时代多媒体在高校视觉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

篇9

关键词:文字设计 表现原则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122-01

1 文字设计的概念

文字设计就是对文字按视觉设计规律加以整体精心地安排,运用装饰手法美化文字的一种书写艺术,这种对文字设计的理解相对简单与片面。随着时代的进步,设计表现方式与技术的丰富,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发展,文字设计的定义、应用范围、目的与意义都会相对应地扩充与丰富。可以这么说,文字设计是对具有文字的特定信息传达进行视觉化形式表达的设想、策划、处理、过程、实现;它是一种以“文字形象”作为信息视觉传达的设计,是一种以“文字形象”作为信息载体的艺术与传播结合的设计形式,设计师以文字的形式特点与内容意义拓展表达创意,传达信息,并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进行具有文字形式特点的信息交流设计形态;或者说,文字设计是以具有文字的表形与表意中的“看”作为设计与接受方式,实现设计价值,完成设计功能的设计类型。

2 文字设计的特点与表现原则

2.1 易识别性

文字是几千年来人类通过发明、创造、改进,并随着历史的更迭、演变逐渐固定下来的。人们对文字的视觉感受也是约定俗成的,所以文字设计的第一基本原则就是易识别性。设计者要做到文字的易识别,其形体和结构必须清晰准确,不能无理由地改动字形结构,增减笔画,使人难以辨认;同时,在段落文本中要体现出整体的美感,字距、行距、空白等元素要处理得当,视觉效果统一、和谐、流畅,使观者在阅读时不会产生视觉障碍。这些就相当于设计中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一样,形式(美感)固然重要,但起决定性因素的还是内容。设计中形式是服务于内容的,也就是说你所要表达的东西或思想首先应该让人们对其没有任何疑义地辨认或理解,然后才能涉及到艺术上的提高。所以,内容是前提、基础和关键。同理可见,被设计过或被艺术处理过的文字是否能被观者瞬间识别是文字设计(这里更强调的是文字设计中相对单一的字体设计或字型设计)成败的关键。

2.2 艺术表现性

文字设计不同于图形、图像设计,无论如何进行艺术处理都要构架于文字本身的肩胛结构中。就其文字结构特点而言,无论是中文还是外文;表音还是表意都是按照一定的“格律”,由线条(横、竖、点、折、弧等)框架组合而成的,具体又运用对称、均衡、对比、发射、渐变、韵律等美学原理设计出和谐、美观、主题性鲜明的文字设计方案。也就是说,文字设计要将笔形与笔画框架的视觉要素作为主要的构成形式与基础来表现文字的艺术性、文化性与个体内涵。

2.3 思想表达性

文字设计必须从文字的内容出发,使其具体的设计风格与手段都要生动、准确地体现出文字的精神内涵,文字设计的内容与形式能够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在这里我们对所谓文字设计也可以直接理解为平面设计或者视觉传达设计中以文字的框架、结构或形式来表达视觉效果或商业价值的一个艺术设计分支。它的形式大概可归纳为两方面:一为文字本身框架结构的变化与变形;第二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表现出的整体艺术风格。而这形式上的两个方面都要以文字本身的语言表达内容或以文字为载体整体设计所要表达的内容为前提与根本。

3 文字设计的目的、意义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文字设计的目的与意义就是创造文字信息的视觉差异。这里我们所谈到的文字信息不仅仅只是叫人们识别文字的内容,文字的阅读内容是基础,在此之上更多的是为了传达一种人们不同于常规的文字设计视觉效果,通过艺术加工,用一种和谐的、美观的、独特的表现方法区分此文字不同于彼文字,加深观者印象,产生视觉记忆,那么相对应观者对该文字背后所产生的诉求内容、品牌形象、产品特点等元素也就记忆深刻了。实际上,包括文字设计在内的所有设计都是在寻找差异、发现差异、强化差异、制造差异,进而达到宣传效果和设计目的。

在文字设计教学中,我们应改革部分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应由单纯的技法训练改为设计基础的训练和设计思维的培养。文字设计课程教学本身应该不仅关注文字的结构、笔画及书写,还应关注文字作为特殊设计元素符号的创意与设计。这里的文字(无论是中文还是外文)从形式上来看是相对抽象的,即使“象形”构字方法仍是现代汉字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经过千百年的演化,“象形”已经不简简单单是画图表意了,而更多的已经转化为一种符号。可以这么说,文字从形式上看即为一种相对抽象的视觉符号表达。所以,我们要教授的主要内容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与掌握文字设计独特的思维方法,正确运用具有文字设计特点的视觉要素形式美法则,用现代设计理论探讨分析文字特有的笔画结构、空间排列、结构重组、意识形态等等,进而设计出符合使用需求与视觉审美的艺术文字来。历年来高等美术院校对“文字设计”的课程多称之为“美术字”或“字体设计”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于文字书写、文字结构、文字笔划等文字的理性美感的研究。课程安排也是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外文字发展简史的基础上,把训练重点放在文字的书写上。学生在上完课后,偏重于关注文字结构、笔划特点及书写方法。其实在此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文字作为特殊设计元素的创意部分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们对文字设计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有针对性地在理论知识和相关初级设计实践上进行了相应的结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开拓学生视野,紧密结合市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由单纯的技法训练改为设计基础训练和设计思维培养。

4 结语

文字设计是高等艺术院校视觉艺术设计学科中的主干专业课程,是一门相对独立、自主的专业课程。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许多高等院校设立了“视觉传达设计(包括前期的装潢设计、平面设计、造型设计等名称的更迭)”专业,其中“文字设计”它的名称也从最早的“美术字、字体设计”演变到今天的“文字设计”,这是在文字应用研究中展现出来的一种十分积极的变化,我们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科学地探讨与研究新技术时代下文字应用的艺术表现规律。

参考文献

[1] 季铁,周旭.文字设计与传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曹方.现代汉字艺术设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篇10

学校全称:安徽农业大学(10364)

学校性质:全日制、公办、省属重点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坐落于安徽省省会合肥,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学科门类齐全、社会影响广泛的省属重点农业院校。2011年成为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农业部共建高校,2012年成为国家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十所高校之一。

学校源于1928年成立的省立安徽大学,1935年成立农学院,1995年更名为安徽农业大学。校园占地面积3026亩,建筑面积7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价值2.58亿元,图书馆藏书245万册。学校下设18个学院。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20753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2445人。现有教职工1660人,其中专任教师923人,教授、副教授564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90多人;设有“皖江学者奖励计划”4个特聘教授岗位和3个讲席教授岗位。

学校现有76个本科专业,其中5个特色专业;2个教学团队,2门精品课程、1门视频公开课程。现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类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2011年,学校获批为中国科协“安徽海智农业基地”和教育部“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2012年成为农业部“南南合作”项目外语培训定点单位。

安徽农业大学艺术类专业现有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4个专业。专业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出发点,注重实践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出版教材多部,师生作品在国内外艺术大展、艺术设计大赛上获多项荣誉。

2014年我校设计学类本科专业计划在河北、山西、江苏、山东、江西、安徽6省共计招生160人。

二、专业简介

1、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以视觉媒介为载体,通过图形图像的形式来传达设计信息。培养在平面设计、数字媒体设计、装饰设计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艺术理论素养和扎实的专业技能的高级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二维电脑设计、三维电脑设计、构成设计、版式设计、图形设计、字体设计、书籍装帧、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展示设计、网页设计、企业形象设计、装饰设计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文化教育、新闻出版、企业、广告传播领域,从事高层次的教育、策划、创意和设计工作。

2、环境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环境设计专业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21世纪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中高级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专门人才。培养具有专业设计与表达能力、项目承接和组织实施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主要课程:设计制图﹑手绘表现技法﹑建筑设计基础﹑模型设计与制作﹑室内设计初步、办公空间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室内陈设设计、雕塑、景观设计、园林绿地规划、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

就业方向:可在相关的环境艺术设计院所、高等院校、科教机构、各类设计公司、房地产、园林和装饰工程公司、美术场馆等单位从事设计、施工、预算、教学、研究、管理等工作。

3、产品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产品设计专业重点学习造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主要培养在现代造型设计领域,具备活跃的创造性思维、务实的实践设计能力及一定的理论素质的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构成设计、艺术设计概论、产品设计表现、制图CAD、人机工程学、二维电脑设计、三维电脑设计、陶瓷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玩具设计、民间造型工艺、家具设计、展示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新产品开发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能够从事产品造型、展示设计、广告等相关的教育、管理、创意和设计工作。

4、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培养目标: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主要培养服装设计领域具备较好的服装设计能力及理论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构成设计、二维电脑设计、三维电脑设计、图案、时装画技法、服装款式设计、服装材料学、立体裁剪、女装结构设计、男装与童装结构设计、成衣纸样与工艺、服装设计学、服装工业制版等。

就业方向:能在服装生产和销售企业、服装研究单位、服装行业管理部门及高等学校从事服装设计、服装产品开发、服装生产经营管理及宣传评论等方面工作。

三、招生计划及学费标准

专业类

专业名称

层次

科类

招生省份

招生计划

学费标准

设计

学类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

文理

兼招

河北

山西

江苏

山东

江西

安徽

160人

7000元/生·年

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