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疾病及预防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系统疾病及预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呼吸内科疾病是小儿常见的疾病,常因为着凉等因素导致小儿抵抗力低下时发病。本文就其预防在母乳喂养、均衡营养、保证睡眠、身体锻炼、保持卫生、避免公共感染以及按时接种疫苗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通过这些预防措施的实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小儿内科 呼吸系统疾病
在新生儿期到学龄期年龄段之间的儿童统称为小儿,据资料显示,小儿在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究其原因,除却小儿机体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之外,家长对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重视程度不够,预防工作不到位亦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原因。笔者就此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分析,归纳了几点关于小儿呼吸内科疾病的预防措施。
一、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重要性
作为人体重要的脏器功能系统,呼吸系统同时也是最容易收到外部因素侵袭的部位,当其功能异常时常常引起其他系统的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全身系统的异常反应。由于小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以及机体的代偿能力较差,当其呼吸系统受到侵袭时,会导致更为严重的病情。当小儿出现呼吸系统疾病时,家长及时带其到医院就诊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在平时就采取有效地措施对呼吸内科疾病进行预防,这样既可以避免小儿患病的可能性,减少因小儿患病带来的麻烦,又可促进小儿的健康成长。
二、小儿呼吸内科疾病预防的措施
(一)对新生儿及婴儿时期的小儿进行母乳喂养
许多家长都明白母乳喂养的好处,但是能坚持到一岁的家长并不多,一部分家长是由于工作忙,一些是因为偏信奶粉的广告而过早的停止母乳喂养。其实相对于配方奶粉等食物,母乳内含有新生儿及婴儿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是此时期小儿最理想、最天然的食物,并且母乳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而脂肪含量较少,有利于小儿消化但不引起腹泻;母乳中含有多种抗体,尤其是sIgA以及IgG等小儿最为缺乏的抗体,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小儿的机体免疫力,提高抵抗防御疾病的能力;母乳还具有干净卫生、温度适宜、食用方便等优点。
(二)维持小儿安静的生活环境
保证小儿生活环境的安静、舒适,可有利于小儿增加睡眠时间及提高睡眠质量,众所周知,充足的睡眠可保证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但是由于家长对于孩子的喜爱,以及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往,过多的长辈探访反而会对小儿的正常休息造成影响,导致睡眠质量的下降,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及免疫力的提高;另外与成人的过多接触可增加小儿感染细菌的几率,较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三)维持均衡的营养和水分
婴幼儿的基础代谢率与成人相比相对较高,当机体能量供给不足时,可出现生长发育缓慢甚至停止的现象。随着小儿机体的不断发育,母乳中的营养成分已不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小儿生长需求,因此,应及时并且合理地对小儿给予优质蛋白类物质的补充,如牛奶、豆浆、果汁以及蛋类等,为小儿免疫系统合成抗体提供必需的原料,以便于小儿免疫力的提高;另外应对小儿补充适量的水分,如糖盐水等,可避免小儿因脱水导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在日常的饮食中应避免小儿挑食、偏食垃圾食品等不良习惯,保持小儿营养的均衡性。
(四)多进行日光浴及锻炼
阳光中的紫外线可起到杀菌的效果,经常让小儿进行日光浴,可部分杀灭小儿身体表面的细菌,并且可以促进小儿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保证小儿骨骼的正常发育。小儿生性活泼好动,对于平时的蹦蹦跳跳,家长不应过多的干预,小儿在身体活动的同时,可刺激体内骨骼肌肉的发育塑性,保证机体的健康发育;需要注意的是,当儿童活动出汗较多时,家长应注意其衣物的更换及保暖,防止因潮湿的衣物导致小儿着凉引发感冒、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
(五)保持小儿呼吸道的卫生
小儿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往往与肺炎双球菌、链球菌等细菌在呼吸道的大量繁殖有密切关系,如果小儿的呼吸道如气管、支气管等存在痰液等异物时,小儿的肺部通气就会受到影响,导致上述呼吸道细菌的大量繁殖,引发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因此,应经常对小儿口腔及咽部进行护理,保持其清洁、通畅,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如经常喂少量温开水以清洁口腔;改掉某些小儿保着奶瓶入睡的习惯,或者在喝完奶后进行漱口;帮助小儿树立经常洗手的意识,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给小儿更换内衣内裤、床单被褥尿布等。
(六)避免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由于人员混杂,常存在多种呼吸系统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很容易通过空气、飞沫或者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小儿自身的免疫系统本来就较弱,一旦暴露在上述场所中,很容易被感染导致呼吸道疾病。另外,若室内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下降,亦会导致小儿身体抵抗力下降而容易发病,因此在家中也应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少开空调,禁止吸烟等,以保持室内空气的通畅、温度和湿度的适宜,避免过热过干,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于维持小儿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具有重要的作用。
(七)按时进行预防接种
篇2
关键词: 计算机 网络通信安全 计算机病毒 OICQ 防护
1.计算机网络通信安全的涵义及主要内容
1.1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涵义
网络通信安全一般是指网络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实用性、占有性。计算机网络信息通信安全不仅包括计算机内信息存储的安全性,还包括信息传输过程的安全性、网络结点处的安全和通信链路上的安全。网络通信安全就是拟定一定安全策略,使信息在网络环境中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受到保护。
1.2网络通信安全的主要内容
1.2.1典型的网络威胁,主要有恶意攻击、安全缺陷、软件漏洞、结构隐患等方面。
1.2.2安全机制与服务,主要有认证、保密、数据完整性、访问控制等。
1.2.3网络安全协议,主要包括:网络层协议――IPsec(包括认证头协议AH,封装安全载荷协议ESP);安全套接口层(介于传输层和应用层之间)――SSL;应用层协议――安全电子交易(SET)协议、安全多用途INTERNET邮件扩展、PGP加密等。
(4)安全产品种类,它是各生产厂商制作好的有特定安全功能的产品。主要种类有防火墙、VPN(虚拟专用网)、扫描器、入侵检测。
系统、SVN(安全虚拟网络结构)、密码机、防毒软件、安全网关、网络流量分析产品,以及各种各样的整体解决方案等。
1.3网络通信安全主要技术
1.3.1防火墙(Firewall)技术,它是一种隔离技术,是在两个网络通讯时执行的一种访问控制尺度,它能最大限度地阻止网络中的黑客更改、拷贝、毁坏你的重要信息。
1.3.2数据加密与用户授权访问控制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分为数据传输、数据存储、数据完整性鉴别、密钥管理技术等。数据传输加密技术能够明确判别该输入是否来自合法用户,而用户授权访问控制技术主要是实行密钥管理,通过对密钥的产生、存储、传递、定期更换有效地控制实现网络通讯信息的安全。
2.造成计算机网络通信不安全的主要因素
计算机病毒造成计算机网络系统不安全的因素很多,有计算机系统本身的不可靠性、环境干扰,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引起的,也有无意的工作失误、操作不当造成的。而人为故意的未授权窃取、破坏、敌对性活动危害更大。近年来计算机网络病毒信息严重地侵入计算机网络系统。通信的不安全性就显得更为突出。计算机病毒在传染和发作之前,往往要判断某些特定条件是否满足,满足则传染或发作,否则,不传染或不发作或只传染不发作,这个条件就是计算机病毒的触发条件。目前病毒采用的触发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
2.1时间触发型:一种是日期触发,许多病毒采用日期做触发条件;另一种是时间触发,时间触发包括特定的时间触发、染毒后累计工作时间触发、文件最后写入时间触发等。
2.2硬件触发型:有的是键盘触发,有些病毒检测用户的击键动作,当出现病毒预定的键入时,病毒被激活,键盘触发包括击键次数触发、组合键触发、热启动触发等;有的是CPU型号/主板型号触发,病毒能识别运行环境的CPU型号/主板型号,以预定CPU型号/主板型号做触发条件。
2.3启动和访问触发型:有的病毒对机器的启动次数计数,并将此值作为触发条件的称作启动触发;还有病毒按访问磁盘次数触发,病毒对磁盘I/O访问的次数进行计数,以预定次数作为触发条件。
2.4调用中断功能触发:病毒对调用中断次数进行计数,以预定次数做触发条件。
3.计算机病毒对OICQ的攻击方法
计算机病毒所使用的触发条件是多种多样的,病毒往往组合多个触发条件进行攻击系统,这就需要我们分析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攻击方法,采用功能强大且版本最新的反病毒软件来侦察并予以清除。下面通过对OICQ被攻击的方法的剖析,不断加强OICQ的安全防范,从而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
作为中国最早也是目前中国市场上最大的互联网即时通信软件OICQ,OICQ的主要目标是实现QQ即时通讯所用的协议,以便利自由软件使用者和使用者交流。本身只是个QQ OICQ Perl的面向对象的模块,提供一些和QQ服务器打交道的基本方法,软件包中含有一简单client程序,实现基本的QQ功能。OICQ在占据中国即时通讯大部分市场后,OICQ用户已经非常庞大,针对OICQ的各种黑客软件也在不断增多,目前OICQ应该是受各种攻击最多的在线即时通讯软件。这是因为一方面OICQ本身的安全性能有缺陷,另一方面OICQ一开始就采用安全性较差的UDP数据包通讯,UDP通讯不像TCP那样,要通过三次认证后才能进行通讯,它是不需要认证即可发送的。为了让计算机用户不再受到伤害,就必须立即加强OICQ的安全防范,从而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从分析OICQ被攻击的实质看,对OICQ的攻击方法主要分为口探测、信息炸弹、密码和本地消息破解、木马植入等方式。
3.1 IP地址探测
IP地址在网络通信安全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如果攻击者知道了计算机用户的IP地址,攻击者就可以恶意向这个IP进行各种各样的进攻,如Dos攻击、Floop溢出攻击等。而向OICQ采用的攻击方法之一,就是攻击者向计算机用户发送一个信息,通过监视UDP数据包来获得你的IP和OICQ的端口号,从而很快实现目标攻击;IP探测的另一个方法是通过端口扫描,OICQ的通讯端口值默认情况下是8000,攻击者可以通过集中扫描某一地址段的8000端口来获得那些正在使用的OICQ的IP地址。对IP探测法攻击方式防范,一种方法是阻止攻击者与你直接通讯,在OICQ的个人设定里修改身份验证默认值为“需要身份验证才能把我加为好友”,这样攻击者还是可以通过某些特殊的信息发送软件跟上网用户通讯,所以上网用户还应该在系统参数设置里把“拒绝陌生人消息”的选项选上,另一种方法是使用上OICQ或隐身登录,这样攻击者看到的IP地址是服务器上OICQ登录号的IP,隐身登录的消息传递是通过服务器中转,这样传给攻击者的数据包的IP地址是腾讯服务器的地址。
3.2信息炸弹
目前已经有很多软件能够给OICQ用户发送大量的匿名消息,如OICQSnifer,OICQSpy等,这些软件甚至还可以伪装成你好友的号码给你发送消息,如OieqShellTools。消息炸弹的攻击原理是利用UDP数据通讯不需要验证确认的弱点,只要拿到了用户的IP地址和OICQ通讯端口即可发动攻击。所以防止信息炸弹最好的方法是更新OICQ版本,并在设置里设定为禁止陌生人信息。
3.3密码和本地消息破解
很多人都有过OICQ号码被盗的经历,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你在公共机房进行网络登录时留下了密码记录信息文件,从而被攻击者破解出你的密码。破解分为本地破解和远程破解,本地破解无需登录上网,就可以在本地机上破解。密码和本地消息的储存文件都可以通过一定的解密软件取出,主要的方法是采用一种叫OICQ密码终结者的程序OICQPassover,只需选择要破解的OICQ号码的目录路径,选择破解条件,如字母型、数字型或者混合型,再点击“开始”就行了。这个软件的破解速度极快,1秒钟可达20000次。还有一种软件OICQPassSnif,它先通过一些邮件乔装改扮,引诱网络用户去运行这个程序,一旦运行了它,它就会在每次机器启动的时候自动运行,只要你输入密码登陆OICQ,它就会把密码一瞬间偷偷记录下来,并保存在C盘根目录下的log.txt文件中。其他的如通过暴力解密和攻击用户的注册邮箱等都可以拿到你的密码。
3.4木马植入
木马的攻击非常简单,通常是通过Web、邮件等方式给你发送木马的服务器端程序,一旦运行它之后,它就会潜伏在你的系统里,并把你的信息以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通知攻击者,这样攻击者就可以通过木马的客户端来完全控制你的机器。目前还有一种专门针对OICQ的木马程序――GOP(GetOICQPassword),该软件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把中木马机器的OICQ密码发送给攻击者。
4.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通信安全的方法
4.1系统防护
为机器装上最新可靠性高的杀毒软件,并注意版本更新,使用OICQ时升级到安全性更完善的最新版本,不滥用来历不明的磁盘和光碟,尽量做到专机专用,专盘专用。
4.2用户上网和邮箱密码防护
到腾讯申请密码保护,并在网络安全设置里设定启用本地消息加密功能,在网吧等公共机房上网,离开前删除自己的信息和密码记录,一定要保护好密码保护填写的E-mail邮箱。
4.3文件和下载保护
在不确定发给你文件的人之前,千万别轻易打开它,特别是可执行文件,千万不要下载来路不明的软件,尤其是黑客类、炸弹类软件,最好安装病毒防火墙。
参考文献:
[1]张仁斌.计算机病毒与反病毒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美]斯泽著.段新海译.计算机病毒防范艺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吴学毅.计算机组装与维护[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杨明福.计算机网络技术[M].经济种学出版社,2004.
[5]黄瑞强.计算机病毒剖析大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篇3
【关键词】小儿哮喘;中西医结合;临床效果;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预防策略
1小儿哮喘临床治疗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儿科中比较常见的呼吸道疾病。这种疾病主要表现为喘息、咳嗽等。临床上,多采用西药治疗,但是这种治疗效果不好;如何采取有效治疗、控制小儿哮喘已经受到医学界广泛关注。[1] 为了观察小儿哮喘的临床症状。对在我院自2011 年l2月至2013 年1月接受治疗的53 例小儿哮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报告如下。
1.1 资料与方法
1.1.1 一般资料:对在我院自2011年l2月至2013年1月接受治疗的53 例小儿哮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实验组有患者27 例,对照组患者26 例。这些患者中男孩30 例,女孩23 例,患者的年龄在19-54 岁之间,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2.4岁。这些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儿童哮喘诊断标准,同时排除了,肝肾及心血管功能严重损害患儿。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 患者治疗方法:对照组患儿采用单纯西药治疗,包括常规应用抗生素,补液,抗过敏及激素治疗,必要时行氧驱动雾化吸入;实验组2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治疗,根据患儿哮喘性质,分别采用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及六安煎等治疗; 疗程均为2周。[2]
1.1.3 疗效标准:根据《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儿童支气管哮喘分为四个等级即:治愈、显效、有效及无效;其中,童支气管哮喘总有效例数为患儿显效例数与有效例数之和。
1.1.4 统计学处理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0.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
1.2 结果: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3 例小儿哮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实验组有患者27 例,对照组患者26 例。实验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单纯的西药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 周,并且在治疗结束后评价两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我们可以清楚知道,对照组与实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6.92%、92.59%;实验组患儿治疗后喘息、咳嗽及咳痰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患儿肺部哮鸣音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讨论:小儿哮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小儿呼吸困难、咳嗽,且肺部能够听见哮鸣音,这种疾病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医学界认为小儿哮喘可能与小儿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当小儿气道受到感染时,病菌能够诱发、甚至加剧支气管高反应性,为哮喘病的形成营造了基础因素,且由于这种疾病多为儿童,他们免疫功能还不够健全,导致病情容易反复发作。而中医认为小儿哮喘属喘证,这种疾病在儿童体内会有胶固之痰内伏,如遭受外邪,痰随气升,痰气相搏,壅阻气道,肺气郁闭于是喘促气鸣,发为哮喘。[3] 通过本次试验结果显示,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预防
进入冬季,会出现昼短夜长的现象,且气温较低,尤其在我国北方。对于儿童而言,其免疫力较低,受冬季气温的影响较大,导致儿童冬天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较高[4]。因此,在冬季,对儿童进行呼吸道疾病预防是必要的。本组试验以我院84 例儿童为研究对象,报告总结如下。
2.1 资料与方法
2.1.1 基本资料:选取2013 年12 月―2014 年1 月在我院84 例儿童为研究对象,男50 例,女34 例。并将其随机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42 例,观察组儿童的年龄为(3―13)岁,平均年龄为(6.25±1.44)岁,对照组儿童的年龄为(4―14)岁,平均年龄为(7.28±1.33)岁。通过对两组儿童性别、年龄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儿童家属对本组试验的过程和目的有全面的了解。
2.1.2 方法:对照组:儿童接受常规的的预防管理,合理饮食,适当的进行锻炼。对儿童出现呼吸道疾病的临床情况进行了解,做好记录。实验组:儿童在接受产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综合性的预防和管理。(1)确保户外活动时间的充足,提高儿童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2)提倡母乳喂养,适量、及时添加辅食。为儿童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确保儿童得到各种营养素和足够的热量。(3)加强对儿童的护理,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在儿童睡眠时吹对流风,并加强巡视避免儿童受凉。(4)注意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儿童到拥挤的公共场所或有病人家里。(5)讲卫生,经常给儿童洗手。
2.1.3 观察指标:对本组儿童出现呼吸道疾病的情况进行了解,并做好详细记录。
2.1.4 统计学分析:在对本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的过程中,主要运用SPSS17.0 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 检验,差异P
2.2 结果:两组儿童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情况对比。
2.3 讨论:小儿呼吸道疾病主要包括上呼吸道疾病、下呼吸道疾病、胸膜疾病、肺部肿瘤等,呼吸道疾病的多发人群是儿童 。
因此,在冬季,需要对儿童进行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和管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和清.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哮喘疗效观察[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 (3):55-56.
篇4
第十六届、十七届世界猪病大会有许多关于猪呼吸系统疾病的专题,目前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orc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PRDC)已成为影响全球养猪业经济效益的头号疾病。类似这种由多种病原、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混合感染,将是今后养猪业面临的主要难题。因此,猪的呼吸道疾病被认为是困扰猪场生产经营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
从病理学上,按其发病部位,可分为3种主要类型:鼻炎、肺炎、胸膜炎。不同病原侵袭不同生理部位,造成靶器官损伤或全身各系统病征。在生产中,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可分为以下几类:(1)细菌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支原体肺炎(猪喘气病,MH),猪放线杆菌胸膜肺炎(APP),猪链球菌病(SS),进行性萎缩性鼻炎(AR),猪肺疫等;(2)病毒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系统障碍综合症(PRRS),猪伪狂犬(PR),猪流感(SI),猪瘟(HC)等;(3)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有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等;(4)寄生虫性呼吸系统疾病,如由蛔虫、后圆线虫、肺丝虫等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
二.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致病因素
猪呼吸道疾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传染性、环境、管理以及遗传因素等。
1传染性。 呼吸道疾病在不同的猪群中,可通过接触传播,包括购猪、人员和物品等在猪场间的流动,也可通过空气在不同猪群中传播。引起PRRS的病毒可通过传播。有些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支原体和猪呼吸系统冠状病毒(PRCV)等经空气传播,其传染性可达数公里。许多气候因素,如风向,风速,可以促进猪群间疾病的传播扩散。
2环境及发病的季节性。 周边地区有屠宰厂及肉食品加工厂,存在呼吸道疾病疫情,对猪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猪舍小环境控制不良,如粉尘大,氨气浓度大于50 PPM、二氧化碳含量大于0.2%等,都会成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诱因。有些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季节性。Bille等(1975)发现冬季仔猪肺炎发病率远远高于夏季。丹麦屠宰场的资料证明,气候对呼吸系统疾病有影响,胸膜炎在夏季发生率最高,冬季最低,萎缩性鼻炎在秋季发病率最高,春季最低。但总体来说,在秋末、冬季、初春时,猪舍空气干燥,粉尘大,换气与保温的矛盾处理不当,常为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
3管理。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与猪群的饲养管理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外引种猪有时会引起整个猪群感染呼吸道疾病;猪舍通风不良,温差大,湿度高,转群、混群应激,非全进全出(AIAO)的饲养方式等,都可能成为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诱因。消化道疾病可降低机体对肺炎的抵抗力,据屠宰发现,曾患有肠炎的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较高(Aalund等,1976)。
除上述原因外,还有猪群免疫程序是否健全,保健是否科学,免疫水平,营养状况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诱发猪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4.遗传。多数研究表明,呼吸障碍在某种程度上受遗传影响。有临床观察表明,纯种汉普夏猪(Hampshires)比约克夏猪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低(LundehEim和Tafvelin,1986)。约克夏猪比长白(Landrace)猪对萎鼻(AR)的易感性高(LundehEIm,1979;Smith,1983;Straw等,1983)。中国编辑。
有资料表明:去势公猪对肺炎和胸膜炎的发病率比母猪高10%,可能是去势造成的应激及其引起的激素变化导致了这种差异。
三.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确诊呼吸系统疾病应依据病史,临床观察,实验室检验和尸体剖检包括屠宰时检查等做综合判断,并进行鉴别诊断。
四.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综合防制
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控制,应在整个猪群中消除病原或降低猪群的感染压力,同时增强猪群的防御机能;在明确病原,并能有效地切断传播途径、能进行准确诊断的情况下,净化病原是目前控制许多呼吸道疾病最有效的措施。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根据各场实际情况,建立生物安全体系,制订相应的技术和管理规范。
1.建立生物安全体系。生物安全体系是指排除疫病威胁,保护动物健康的各种方法的集成,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控制、卫生防疫、营养、兽医管理及猪群的保健等。
2.猪场内采取封闭式管理 。饲养人员应极大限度地减少流动。减少出入场频率,禁止串舍串栋。
3 .建立科学的免疫接种制度 。根据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疫情, 结合猪群母源抗体水平及抗体的消长规律和病原自身的特点,建立适合本场的科学免疫程序。健全免疫接种制度,注意疫苗的保存条件和使用方法,确保免疫剂量和有效浓度,一猪一针,安全接种。
4 .科学饲养管理是预防疾病的基础。加强和改善猪群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产生,提高猪群对疫病的抗病力。
5.预防性用药,防患于未然
五 . 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猪群的治疗对策
(1)有些呼吸道疾病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 可以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对症治疗,来控制其它病原的继发感染。
(2 )实验室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同时对发病猪只进行隔离饲养,精心护理,防止病原扩散。对于治疗无效或无治疗价值的病猪、僵猪,及时淘汰。
(3 )药物群控防止继发感染:可在母猪围产期饲料、仔猪料、育成猪料中定期添加敏感药物。对某些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可采用脉冲式给药。常用的药物有支原净、加康、氟甲砜霉素、泰妙霉素、土霉素、金霉素、恩诺沙星、卡那霉素、阿莫西林等,根据病情选用单一或联合用药。注意:对于即将屠宰上市的猪只,考虑好药物的休药期。
篇5
目的 了解医院死亡病例的主要死因及死因顺位。方法 对2006-2007年来我院就诊的住院及门急诊1262例死亡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1262例死亡病例中慢性病占66.25%,伤害占26.39%,感染性疾病与母婴疾病占7.37%。死因顺位在各年龄组有着明显的不同。结论 慢性病为主要死亡原因,伤害次于第二位。应加强慢性病的早期预防和伤害的预防工作。
【关键词】 死因顺位; 死亡病例统计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传染病控制力度的加大,居民疾病死亡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要死因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并且呈现年轻化或有年轻化的趋势[1]。我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死亡病例有普遍性意义。本文拟通过对死亡病例的分析,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和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06-2007医院就诊的所有住院及门急诊死亡病例1262例,其中男910例,女352例。
1.2 死因分类及统计分析
死亡原因依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进行分类及编码,资料的统计计算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
2 结果
2.1 主要疾病构成
按照WHO将所有疾病分为三大类,1262例死亡病例中慢性病占66.25%,伤害占26.39%,感染性疾病与母婴疾病占7.37%(见表1)。
2.2 死因顺位
前6位的疾病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构成达86.84%。循环系统疾病和损伤与中毒外部原因并列死亡谱的首位,占死亡总人数的26.39%;第3位为恶性肿瘤,占死亡总人数的17.83%。男女死亡谱的排位略有不同,男性损伤与中毒外部原因为首位,其次是循环系统疾病;女性循环系统疾病为首位,其次是损伤与中毒外部原因(见表2)。表1 1262例死亡病例三大类疾病不同性别构成(略)表2 1262例死亡病例前6位死因顺位及构成比(略)
不同年龄组分析死因顺位,结果表明有明显的年龄特征。0~14岁组以损伤中毒、先天畸形、围生期异常为主要死因;15~39岁组以损伤中毒、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为主要死因;40~59岁组以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中毒、恶性肿瘤为主要死因;60岁以后的老年人以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见表3)。表3 1262例死亡病例各年龄组死因顺位
死因顺位0岁~15岁~40岁~60岁~1损伤与中毒外部原因损伤与中毒外部原因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2先天畸形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外部原因恶性肿瘤3围生期异常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4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传染病内分泌系统疾病5循环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外部原因6恶性肿瘤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3 讨论
本文资料表明,循环系统、损伤中毒、恶性肿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传染病是城市居民院内死亡的主要原因,尤以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为主,占死亡总人数60.61%,该三大疾病已经成为居民重要的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也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这与报道的全国死因资料基本相似[1]。不同年龄组的主要死因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损伤中毒已成为40岁以下居民的第一位死因,也是40岁以上居民的重要死因之一,这与有关报道一致[2]。其伤害的外部原因中又以交通事故为主[3]。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出行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机动车的不断增加,再加上人们交通安全意识的淡薄,使得交通事故频发,成为了青年人最主要的死因。自杀也成为伤害外部原因中的一大因素,值得重视[4]。循环系统疾病是威胁中老年生命的主要疾病,其次是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与国内的一些报道一致[5]。提示人们应加强对中老年人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保健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
慢性病以及损伤中毒不仅造成大量的人口死亡及残疾,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给社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应加强全民损伤健康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提高人群的健康保护意识。提高法制观念,加强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的锻炼,以减少此类死因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俊峰,冯子健.2001年中国国民主要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3,20(4):241-243.
[2]陆艳,张永红.苏州市2002-2005年居民死亡资料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6,18(10):510-511.
[3]张明华.2152例死亡病例分析[J].中国病案,2006,7(11):46-47.
篇6
【摘要】 目的:探讨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经痰液真菌培养后确诊的38例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患者,采用真菌培养的方法了解真菌种类,并对感染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中,真菌感染的基础病比例最高的是慢性支气管炎,占42.11%,其次分别为肺肿瘤26.32%、肺源性心脏病15.79%、肺气肿10.53%、肺炎5.26%。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最高的为白色念珠菌,占68.42%;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与年龄、抗生素应用、病程均具有明显关系,年龄越大、抗生素应用滥用、病程越长,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几率越高(P
【关键词】 呼吸系统疾病; 真菌感染; 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5-0013-02
近年来,随着临床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恶性肿瘤放化疗、激素的滥用、患者年老体弱、慢性疾病以及免疫能力低下等因素的影响,真菌感染已成为呼吸系统疾病的突出问题。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并导致气道严重病变,从而对临床诊治造成极大的困难[1]。本研究就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经痰液真菌培养后确诊的38例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患者,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32~81岁,平均(62.3±8.4)岁。其中肺炎2例,肺源性心脏病6例,慢性支气管炎16例,肺气肿4例,肺肿瘤10例。
1.2 真菌培养方法
1.2.1 标本留取 所有患者在进行痰液采集的清晨起床刷牙后,用清水进行3次漱口,将气管内痰液及下呼吸道分泌物用力咳出,并采用一次性无菌容器采集,护理人员将采集到的痰液放入盛有15~20 ml的灭菌等渗盐水试管内,然后在10~60 min内送入检验科检验[1]。
1.2.2 真菌培养 挑取标本可疑部分,将其制备涂片,先用低倍镜观察到一些视野,然后再将其转到高倍镜。若看不到扁平细胞,则表明该标本已被污染,需要另留取。以常规方法将标本接种于沙促罗培养基上,控制培养温度为35 ℃,经过24~48 h的培养,真菌鉴定是将分纯菌落在VITEK细菌生系统YBC试卡接种,系统内度数鉴定,采用的质控菌株为ATCC60193白色念珠球菌菌株[2]。
1.3 真菌感染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留取的痰液真菌培养均进行连续2次或2次以上的检查后为阳性,且鉴定结果为同一真菌,则可结合临床表现确诊患者属于真菌感染[3]。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发热、咳嗽黏液胶胨样痰或白色黏液丝状痰或浓痰,严重的患者甚至痰液中存在血丝,或呼吸困难、咯血等。
1.4 相关因素分析
统计患者不同年龄段、抗生素应用不同时间、病程长短等因素下真菌感染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资料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种类
本研究中,真菌感染的基础病比例最高的是慢性支气管炎,占42.11%,其次分别为肺肿瘤26.32%、肺源性心脏病15.79%、肺气肿10.53%、肺炎5.26%。同时发现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最高的为白色念珠菌,占68.42%,见表1。
2.2 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与年龄、抗生素应用、病程均具有明显关系,年龄越大、抗生素应用滥用、病程越长,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几率越高(P
3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会导致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并导致气道严重病变,从而对临床诊治造成极大的困难。尤其是白色念珠菌会对细胞免疫造成抑制,同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能够造成患者病情急剧恶化,甚至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本研究中发现,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主要真菌就为白色念珠菌。同时本研究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与患者年龄、抗生素应用以及病程均具有密切联系。因此,临床对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中,应当加强对真菌感染的预防,同时给予有效的实验室检查,具体如下:(1)临床医师严格掌握抗生素使用指征,大部分临床医生在应用抗生素时存在采用试验性用药、经验性用药或患者自主性用药等错误,严重破坏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这极易导致真菌感染的发生,因此,临床药师必须加强对抗生素使用指征的掌握,在对患者治疗中,应当根据各项辅助检查结果给予准确合理的抗生素,并指导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服药。(2)临床医生必须重视细菌培养,大部分医师在临床治疗中,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时,仅仅考虑可能是抗生素使用种类不正确,而反复更换,没有给予感染菌谱的检验,从而导致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增加。因此,临床医生在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当积极给予感染菌谱检验,从而明确抗生素使用[4-6]。(3)加强对激素的应用指征,目前,一些基层医疗单位因盲目追求治疗效果,而在临床治疗中任何疾病均给予激素类药物治疗,导致激素成为常规用药,因此,在临床中,必须加强对激素的应用指征的掌握,坚决杜绝激素滥用的出现[7-8]。
总之,老年患者、慢性病及抗生素滥用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真菌感染的重要因素,临床应当加强预防,在诊断时给予积极有效的辅助检查措施,杜绝药物滥用,给予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从而确保治疗疗效,避免真菌感染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赵丽平,范洪,刘静.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23(9):123-124.
[2]范洪,刘静.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真菌感染的病例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21(2):145-146.
[3]刘彦,张爱荣.临床真菌感染的回顾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26(1):137-138.
[4]袁彦丽,王静,冯羡菊.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85例临床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3,12(1):167-168.
[5]修连喜,林建红,罗腾火,等.我院院内真菌感染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2012,34(9):45-48.
[6]杨晓霞,王治国,林燕青.医院内真菌感染临床观察[J].实用全科医学,2012,44(4):45-47.
[7]邓乃梅,马晓鸥.医院内真菌感染81例分析[J].齐鲁医学杂志,2012,33(6):55-57.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死亡资料来源于2002―2006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沪东街道的户籍人口居民死亡证明书。所有死亡证明书均按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进行编码、分类。死因大类的分类方法按卫生部统一报表,分17类疾病。历年人口数和年龄组构成由浦东新区公安局提供。不明原因死亡或不规范填写均由浦东新区沪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人员进行调查,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命统计专业人员执行质量控制。
1.2统计方法
粗率按历年浦东新区人口的年龄结构调整,标化率按世界人口标化。减寿年数以1~70岁为早死年龄域。计算公式如下:
1.2.1潜在减寿年数(PYLL)是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是指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
PYLL=Σai×di
式中ai=L-(xi+0.5),L是目标生存年龄(根据我国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平均寿命为70岁);xi是i年龄组的平均年龄,di是目标生存年龄内各年龄组死亡人数。
1.2.2平均减寿年数(AYLL)是指实际死亡年龄与寿命预期值之差的平均值。
AYLL=∑(ai×di)/∑di
式中ai为各年龄组年龄均值与期望生存年龄之差。
1.2.3减寿率(PYLL率)是指某地区人口中某年内平均每人寿命损失量。
减寿率=∑(ai×di)/∑Pi
式中Pi为各年龄组实际人口数。
2结果
2.1死亡率
2002―2006年沪东街道居民平均死亡率为7.26‰,其中男性为7.69‰,女性为6.81‰。用世界人口标化后平均标化率为7.30‰,其中男性为9.49‰,女性为5.64‰。男性标化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
2.2年龄组死亡率
年龄组的死亡率除小年龄组外,男性和女性均随年龄增长而逐步上升,到70岁组快速上升(表1)。
2.3死因顺位
2002―2006年沪东街道居民全人群的前5位主要死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内分泌营养及代谢性疾病(内营代病),前5位死因占全死因死亡的百分比为88.15%。沪东街道居民男性前5位主要死因依次是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内营代病,前5位死因占全死因死亡的百分比为89.17%。女性前5位主要死因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内营代病、损伤中毒,前五位死因占全死因死亡的百分比为86.94%(表2)。
2.4减寿年数
肿瘤所致寿命损失最严重,为4 227.50人年。其中男性恶性肿瘤减寿年数为2 505.00人年,女性恶性肿瘤减寿年数为1 722.50人年。男性平均减寿年数最长的为传染病及寄生虫病(传及寄病),达到14.43岁,女性平均减寿年数最长的为恶性肿瘤,为6.22岁(表3)。
3讨论
2002―2006年沪东街道居民平均死亡率为7.26‰,其中男性为7.69‰,女性为6.81‰。而2006年浦东新区户籍居民的粗死亡率为6.93‰,男性为7.44‰,女性为6.42‰。沪东街道的死亡率男性与女性均处于较高水平。
沪东街道居民的死因顺位前5位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中毒、内分泌营养及代谢性疾病,与浦东新区2006年前5位死因顺位一致,说明沪东街道可采用浦东新区统一的疾病防治总策略。
沪东街道前5位主要减寿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损伤中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呼吸系统疾病,浦东新区2006年前5位主要减寿死因依次是恶性肿瘤、损伤中毒、循环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以及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两者稍有不同。
在发展中国家,传染病是造成早死的主要原因[2]。沪东街道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死因顺位为第6位,浦东新区为第7位,并且为男性平均减寿年数最长的疾病,达到14.43岁。说明男性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引起的早死现象需引起特别的重视。男性损伤中毒平均减寿年数也较长,为12.88岁,亦应引起相当的重视。
总之,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将是沪东街道疾病防治工作的新重点,应做好恶性肿瘤的早发现、早治疗,加强健康促进,减少不良生活方式带来的危害。而传染病防治工作将继续加强,同时应积极参与“安全社区”的创建工作,注意劳动保护、安全教育工作,减少损伤中毒的发生。
4参考文献
[1] 孔灵芝.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发展趋势及防治策略[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1):1.
篇8
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主要侵犯鼻、鼻咽、扁桃体及喉部,如某一局部炎症特别突出,即按该部炎症命名,如“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也可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绝大部分由病毒引起,少数由细菌和支原体感染所致。鼻咽部感染常可波及鼻窦、中耳、口腔、颈淋巴结、气管、肺等器官。有时原发病已好转或痊愈,而并发症则迁延不愈,故必须对上呼吸道感染及其并发症做全面检查观察。另外,某些传染病早期表现为上感症状,需仔细辨认,以免造成误诊。一般本病预后良好。
1 临床表现
1.1 症状体征
1.1.1 潜伏期 多为2~3日,起病多较急。
1.1.2 轻症 只有流清涕、鼻塞、喷嚏等鼻部症状,也可有流泪、微咳或咽部不适,在3~4日内自愈。
1.1.3 重症 体温可达39~40℃,高温初期可发生惊厥。患儿有头痛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睡眠不安、咳嗽频繁。婴幼儿常伴呕吐、腹泻。若炎症波及到中耳、鼻窦、颈淋巴结、气管及支气管等邻近器官,则发生相应器官炎症。并发肠系膜淋巴结炎时,可持续腹痛。
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婴儿因鼻塞而张口呼吸或拒乳。如由肠道病毒引起者,可出现不同形态的皮疹。
1.2 种特殊类型上感
1.2.1 咽结合膜热 由腺病毒3、7型所致。以发热、咽炎、结合膜炎为特征,多呈高热、咽痛、眼部刺痛、一侧或两侧滤泡性眼结合膜炎。颈部、耳后淋巴结肿大。病程1~2周。
1.2.2 疱疹性咽峡炎 病原为柯萨奇A组病毒。急性起病、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咽部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1~4mm大小的疱疹,疱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病程1周左右。
2 诊断要点
(1)据症状、体征即可诊断本病。
(2)本病须与流行性感冒、急性传染病早期、过敏性鼻炎等相鉴别。
3 生活习惯与疾病的关系
3.1 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能促进生命,它可促进各系统的功能,从而增强体质。体育锻炼是保持和增进呼吸系统健康的根本方法,它能改善血液循环和心肺功能,减少呼吸道疾病。
3.2 睡眠
睡眠不仅能消除一天疲劳,并使机体处于最佳的生命状态,但有部分儿童睡眠不正确,如张嘴呼吸、蒙头睡觉等不良习惯,污浊的含氧少的空气和未给鼻腔过滤空气进入下呼吸道会影响健康而易患病。
表1 在观察的108例患儿中,年龄与患病率有一定关系
3.3 饮食
由于偏食而造成的营养不良,口腔炎病极易导致呼吸道疾病,它是小儿患肺炎、上呼吸道染等的最基本因素,据查,在患呼吸道系统疾病的2至9岁的儿童74名,其中就有偏食、厌食的51名,约占70%,其中以吃甜食及零食的居多。
4 年龄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
从表1中看出,儿童在1~7岁间患呼吸系统疾病偏高,这是由于此年龄段呼吸系统生理解剖的特点决定的,抵抗力弱,易造成感染。
5 气候环境因素与呼吸系统的关系
5.1 气候
在北方每年的11月~5月份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约占一年发病率的65%,干燥寒冷的气候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外部因素,有关文献报导,小儿的最佳环境是温度22℃,湿度65%。
5.2 环境
成人吸烟对小儿健康影响极大,燃烧后的烟雾含有500多种有刺激性的或有毒性的物质,工业污染导致的空气污染,更使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步增加。
5.3 集体环境
集体环境不良造成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增加,送幼儿园的3~6岁小儿尤其是刚送的孩子,心理紧张,环境不适应,孩子较密集在一个活动室,空气消毒不及时不彻底,极易造成此系统疾病的传播,因此统计一年的病儿在家看管和去幼儿园的3~6岁儿童患病的比例是28:52,当然这要排除其它的一些因素,如去幼儿园途中是否着凉等。
5.4 某些疾病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
在调查中,患贫血的儿童37名,营养不良的5名,心肌炎的16名,佝偻病的4名,约占发病总数的58%。
6 预防
(1)环境卫生。环境要清洁、空气清新,公共场所如幼儿园、影剧院、商场、医院等地应每天紫外线消毒一次,或用250PPm的含氯消毒剂每日两次喷雾消毒并尽量减少去公共场所。家庭环境可用食醋薰蒸的方法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
(2)注意个人卫生,纠正偏食的坏习惯,多运动并练深呼吸,增加肺活量及呼吸道抗感染能力。教育孩子养成自我防护的知识,如别人打喷嚏或咳嗽时应避开,不要让人离自己说话太近等,一但有上感症状应抓紧治疗,以免向下漫延引起支气管炎及肺炎。
(3)根据天气冷暖增减衣服.干燥炎热的天气多饮水,寒冷天气外出带口罩。防止冷空气直接刺激呼吸道。
(4)积极治疗某些疾病,如营养不良、贫血、心肌炎等病,据报道佝偻病患儿呼吸道感染发病率为90%以上。因此要特别预防和治疗佝偻病以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7例,男30例,女37例,年龄15~80岁,所呼吸病为:支气管炎、阻塞性肺病患者8例、阻塞性肺气肿患者45例,支气管扩张患者14例。本组67例患者中其中有10例死亡,好转出院57例。死亡原因主要由呼吸衰竭的并发症引起,心衰、肺性脑病以及呼吸道堵塞窒息造成的。
1.2病情变化的严密观察
呼吸观察:患者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伴有哮鸣音,咳嗽,咳痰,痰粘稠、不易咳出,患者经常被迫做起。严重发病时,出现张口抬肩、用力喘气、额头出汗等症状。呼吸观察常为快速诊断提供信息。意识观察:如果患者出差意识朦胧,白天嗜睡、反应迟钝,这时候应该加强对患者的观察,并针对患者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治疗。咳嗽咯痰观察:严密观察痰的颜色和气味,注意有无血性泡沫痰。如果患者反复咳嗽、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并且痰液中有血丝,这表明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如果患者的痰液为粉红色泡沫这表明患者患有急性肺水肿[1]。
1.3重症呼吸患者的基本护理方案
向患者宣传疾病的有关知识,鼓励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使其主动配合治疗。耐心对患者进行劝导,让患者对自己的有正确的了解和认知。不同病因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分别安置在洁净、温暖、光线充足、通风良好的病房,病室内没有刺激性气味,不铺地毯,不放花草,采用湿式清扫,避免扫地和整理床铺时尘土飞扬,病室物体表面定期消毒,避免使用刺激性气味强的消毒液[2]。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细菌培选用最合理的抗菌药物,对其进行治疗。此外要注意给患者补充营养,据病情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并少量多餐。
2结果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程长,长期反复发作,咯血,精神紧张、情绪消沉,恐惧,并极易烦燥,因此患者经常常拒绝做必要的检查及治疗。要想给患者提供连续的整体护理,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应该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精神、以及对环境的需求,从而有效地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必须要着眼于患者的生理、心理、文化、精神、环境需求。对于本次收集到的67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死亡10例、好转出院57例。对此结果反馈情况表明,医师应该多于与患者进行交流并掌握其心理状态,全面了解患者病情,掌握疾病的特点,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基础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才能成功的救治患者,提高治愈率。
3讨论
3.1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多为老年人,患者因为在活动后常常伴随着呼吸急促,反应变慢,运动能力弱、不能持久等特点,所以在日常饮食起居过程中稍有不注意就会难免发生意外。因此病房内、室外、厕所地面要时刻保持干燥、无其它不良杂物,床边设立相应护栏,上、下楼梯、外出散步或参加常规的室外活动时应有医护人员或专人陪伴并加以搀扶。饮食宜以易消化清淡食物为主,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食及富含纤维素的蔬菜与水果,戒烟、酒等。要以容易被消化吸收及营养充足。时刻注意周围环境卫生整洁,无不良污染源。另外注意观察呼吸与脉搏的频率与节律,痰的颜色与性质变化,发现患者,意识朦胧,白天嗜睡、反应迟钝,呼吸急促等都说明病情在变化,要引起注意。如发现患者郁郁寡欢,精神不振,要引起格外的注意,并做好相应的保护性措施。
3.2重症呼吸患者病症好转后的护理措施
重症呼吸系统患者的病情好转期护理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情好转期应该增强体质,促进患者进行有氧呼吸锻炼,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提示病情好转患者戒烟戒酒,从而保护患者的呼吸功能的恢复及保护。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感冒。改善环境卫生,做好个人劳动保护,消除及避免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的影响[3]。
3.3急性、慢性疾病的护理
在治疗方面,视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和严重程度或根据病原菌药选用抗生素。轻者可口服,较严重的患者用肌注或静脉滴注抗生素。为了改善患者症状,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应用祛痰、镇咳药物配合治疗。对老年体弱咳痰者或者痰量较多者应该以祛痰为主,协助排痰,保持呼吸道畅通。以免抑制中枢及加重呼吸道阻塞和炎症,导致病情恶化。如果痰液不易排出亦可采用气雾疗法,目前超声雾化吸入有一定帮助,易可加入抗生素及痰液稀释剂。此外,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病程较长,心理创伤较大,会产生不配合医师及时的检查及治疗等情绪。在常规性治疗方面,除了必要的医疗措施外,还需精心细致、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
3.4保持患者良好的心理作用
保持情绪的稳定对患者来说非常重要。患者住院期间经常会表现出对于自身病情的担忧,从而降低睡眠质量。医护人员在日常的护理过程中要多方面注重患者情绪的变化,不断改变护理措施,或者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助治疗,这对患者的逐步康复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总之要让患者有一种内心的舒适以及良好的归属感。
3.5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篇10
[关键词] 死因分析; 死亡率; 死因顺位; 潜在减寿年数
[中图分类号] R339.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235-01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环境状况等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尤其是人口城市化、老龄化;环境污染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和疾病模式也发生了变化[1],与之相关的主要疾病的死亡率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了解我县居民死因分布特点及寿命的影响,评价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危害程度,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对汉源县2009年全死因资料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死因资料 来源于2009年汉源县39个乡(镇)死因监测点的数据。死因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分类。
1.2 人口资料 来源于2009年汉源县统计局人口数据,全县共计322446人,其中性别比为男:女=1.04:1,标化率按照200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人口资料计算。
1.3 资料处理 所有死亡报告卡均由39个乡(镇)卫生院疾控医生和汉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监测管理人员统一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经逻辑核查,剔重补漏后汇总,然后导出数据自动生成Microsoft Excel 进行统计分析,平均期望寿命、去死因寿命计算采用参考文献[2]中的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汉源县2009年共报告居民死亡2087人,其中男性1235人,女性852人,死亡率为647.24/10万,标化死亡率为607.53/10万;婴儿死亡率为6.93‰,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57.89%。期望寿命74.75岁,其中男性为71.49岁;女性为78.40岁。
2.2 主要死因顺位 汉源县2009年前5位死因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在全死因中所占的比例依次为22.38%、21.51%、17.97%、16.58%、9.78%,合计占全死因的88.21%。男女前5位死因顺位略有差异,男性为: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心脏病,占男性全死87.77%;女性为: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心脏病,占女性全死因的88.85%,见表1。
表1 2009年汉源县居民5位死因死亡率(1/10万)和构成比(%)
2.3 各年龄、性别死亡特征 2009年报告死亡率为647.24/10万,男性为750.27/10万,女性为539.78/10万,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卡方值为55.52,p<0.01)。各年龄组全死因死亡率,0岁组较高为6.93‰,1岁后随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至10岁-降到最低为4.31‰,15岁-开始逐渐上升,40岁-迅速上升,80岁最高为146.62‰.但男性和女性死亡率迅速上升起始年龄略有不同,男性在30岁以后,女性在40岁以后。
前5位死因在各年龄组分布的差异较大,0-14岁组致死原因主要以损伤和中毒,其次是呼吸系统疾病,占年龄段死因的48.97%;15-34岁年龄段主要死因以损伤和中毒为主,占年龄段死因的70.92%;35-59岁的主要死因是损伤和中毒,其次是恶性肿瘤,占年龄段死因的51.92%;60岁及以上呼吸系统疾病为首要死因,其次是脑血管病,占年龄段死因的52.55%,见表2。
表2 2009年汉源县居民前五位死因不同年龄段死亡率(1/10万)
2.4 主要死因PYLL、PYLL率 潜在减寿年数(PYLL)即死亡造成的寿命损失,它考虑了死亡年龄及疾病对人群寿命危害。减寿率(PYLL率)能更好地反映寿命损失量的大小,减寿率增加,说明寿命损失量增加,减寿率愈大,意味着死亡事件愈早,突出了早死比晚死对寿命减少的危害性[3-4]。从表3可以看出,损伤和中毒取代呼吸系统疾病跃居减寿顺位第一位,是造成汉源县居民“早死”的原因及青壮年死亡的主要原因,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是造成2009年汉源县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
表3 2009年汉源县居民潜在减寿年数分析及顺位
2.5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死因顺位 损伤和中毒位居全死因减寿顺位第一位,2009年汉源县居民损伤和中毒死亡率116.30/10万,标化死亡率为109.16/10万,前5位死因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意外跌落、自杀、砸死、淹死。男性死亡率(165.24/10万)明显高于女性死亡率(65.25/10万)(卡方值为33.76,p<0.01)。男性损伤和中毒的前5位死因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意外跌落、砸死、自杀、淹死;女性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意外跌落、意外中毒、砸死、淹死。
各年龄段死因分布:0-14岁组主要是淹死、机动车辆交通事故;15-34岁组主要是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意外跌落、自杀;35-59岁组主要是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意外跌落、砸死;60岁以上主要是自杀、意外跌落、机动车辆交通事故 见表4。
表4 2009年损伤和中毒前5位死因不同年龄段死亡率(1/10万)
2.6 平均寿命及主要影响因素 2009年本县居民平均寿命63.14岁,分别去除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心脏病等死因,平均寿命依次增加5.07、4.91、4.40、3.33、2.45岁,若前5位死因全部去除,我县居民平均寿命将增加20.16岁。
3 讨论 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我县前5位死因顺位为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脑血管病、心脏病,占全死因的88.21%。1-34岁年龄段死亡率相对较低,35岁以后进入迅速上升期,并以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死亡为主,提示慢性病的预防重点应放在40岁以下的人群。
损伤和中毒死亡在全死因顺位中虽然只排在第3位,但潜在寿命损失(PYLL)顺位却跃居第一位,是造成“早死”及青壮年死亡的主要死因,是威胁我县居民健康,影响人均期望寿命的重要因素。损伤和中毒死亡又以交通事故、意外跌落和自杀为主。交通事故是第一位伤害死因,占伤害死亡的29.6%,自杀也是不可忽视的主要伤害死因,排在第3位,主要集中在60岁及以上人群,提示应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
各年龄组死亡率男性均大于女性,无论男女,在婴儿时期死亡率均出现一个死亡高峰后迅速下降,10-14岁组降到最低,随后,随着年龄的增加死亡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与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相同[5]。男性死亡率快速上升期较女性提前10岁,这种现象可能与男性的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吸烟、酗酒)以及特殊的职业暴露因素有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癌症、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将成为城市居民主要的死亡原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环境状况等的变化,也将影响疾病模式的变化[6],与之相关主要疾病的死亡率也将发生变化。今后,我县应该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和膳食指导工作,这对于提高人们交通安全意识和卫生知识水平、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倡导健康行为、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从而降低损伤和中毒死亡率、降低恶性肿瘤以及其他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刚要(2005-2010)[S].2004.
[2] 倪宗赞,曹素华,潘晓萍等.卫生统计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7-205.
[3] 徐宝华,张鸣.预防医学统计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211-213.
[4] 徐来荣,周碧波.鄞县居民1992-2000年主要死因减寿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1,13(7):11-12.
- 上一篇:急诊医学总结
- 下一篇: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