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1: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篇1

关键词:科技;时尚;自组织;低碳;特色;都市产业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50-04

一、宏观背景分析

(一)国际纺织产业发展趋势:科技+时尚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纺织业步入了新一轮调整升级周期,呈现以下四大特点。

1.往产业链的前端延伸,与科技研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新技术在纺织产业广泛应用加快了全球纺织产业升级和纺织业横向结构调整。一方面,合成纤维的产业化及技术装备的高速化,使纺织品供给效率提高,更大程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技术纺织品,如功能性的服装与装饰,以及产业用纺织品上的突破,使纺织业重新焕发生机。纺织技术的进步,拓展了纺织产业发展空间,带动纺织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化。

2.往产业链后端延伸,其时尚特点越来越明显,纺织业态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即文化、时尚内涵在纺织服装产业中的权重日益增加,纺织服装产品的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受到重视,由此衍生出相关的时尚产业。纽约、伦敦、巴黎、米兰、东京世界五大时尚名都的发展历程清晰表明,其纺织服装产业均经历过业态转变,其产业链逐步延伸,并成为时尚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3.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即产业集群发展趋势明显,中国在这方面表现突出。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山东五省一市纺织产业规模占全国七成,而长三角地区纺织品产量和贸易出口量又占全国五成,这些基地成为世界相关纺织服装产品重要制造基地。

4.纺织竞争层次不断提高。高新技术的大量运用,纺织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导致纺织业国际竞争从价格和质量的竞争转向以高新技术为导向,以品牌竞争为焦点的更高层次的竞争。欧美发达国家的纺织业是新纤维开发、纺织机械供应、国际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主导者,他们依靠综合实力,牢牢把握全球高端纺织品市场控制权。

(二)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基本路径

中国作为世界纺织产业的大国,要想成为世界纺织服装产业强国,“科技+时尚”是必由之路。而这条道路分两步走应更符合惯例,也符合实际。即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再完成制造强国向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强国的转变(即中国的关键企业或集团处于微笑曲线的两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目前正处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嬗变期,主特征是“低劳动成本优势”向“劳动高效率优势”转变。在这一阶段,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针对人民币外升内贬,以及劳动力价格大幅上升的现实及预期,加速从不易资本化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撤出,发挥资本实力,完成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型,改变国际产业竞争被动局面,完成由大向强的转变。相应,在产业积淀实力的支撑下,在产业发展的内生驱动下,“科技+时尚”将厚积勃发,促进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业态的巨变。过程中,在产业结构上,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使中国纺织产业由制造产品的低端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在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与布局上,中国东部纺织服装产业将转移中低端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纺织产业业态向“科技+时尚”演化,每一集群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品牌,并暖育产业链与横向产业的系列企业与产品品牌,通过品牌整合中小企业群,形成即可大批量制造高端纺织服装产品,也可满足个性化、多样化、小批量需求的柔性生产经营的业态,构建中国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的排头兵。与之同步,为充分挖掘中西部市场潜力,充分发挥中西部资源与产业基础的优势,通过产业大转移释放东部产业基地过剩的产能,削弱东部产业内耗能量,带动中西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共享产业转型升级的红利。

二、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全行业工业总产值保持了年均31.09%的增速,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截至2012年底,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 200多亿元,全行业总体规模居全国第十、西部第一。

(一)已形成较完备产业结构与较合理的产业空间集群

1.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在国民经济行业4级层面分布齐全(2011年485家规模以上企业主产品统计表,未附)。在产业企业数结构中,以纺织原材料、面料、坯布生产为主,占纺服业的48%左右;服装、服饰企业占20%左右;床上用品行业起步晚,仅占3%左右。我们还计算各行业销售产值比,也显示纺织原材料、面料、坯布、服装、化工助剂行业对我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贡献值比较大。

2.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五大集群,即成、德、绵服装、家纺产业集群、南充丝绸纺织产业集群、遂宁棉纺织产业集群、达州苎麻纺织基地,以及宜宾自贡的西部化纤纺织原料基地。

(二)产学研具备一定科技开发与创新能力

“十一五”期间,纺织科研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5项、中纺协“纺织之光”科学技术奖40余项;由四川省纺织科学研究院牵头研发的“聚苯硫醚(PPS)纤维产业化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聚苯硫醚纤维、醋酸纤维、玄武岩纤维、芳纶、三聚氰胺纤维等高新技术纤维的研发及产业化取得新进展。目前,全省纺织产业共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国家级1个。宜宾丝丽雅集团在染色绣花线、粘胶长丝、白胚绣花线等产品技术研发上,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三)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有较强竞争力

四川省六大地区品牌产品(丝织品、桑蚕丝、棉混纺布、人造纤维、工装、苎麻布)在全国的竞争力较强。宜宾丝丽雅集团的染色绣花线产量亚洲第一,粘胶长丝占全国产量的26%,白胚绣花线占全国产能的50%,国内排名第一。“雷迪波尔”、“欧度”、“琪达”等品牌企业在服装市场影响力较高。“琪达”牌服装、“宝珍”牌丝绸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宜宾丝丽雅”被评为中国出口名牌。全行业拥有四川名牌产品41个,四川著名商标30余个。

(四)发展后劲有所增强

通过多年市场竞争与企业并购,四川省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总资产在5 000万元上的企业215家,占规上企业的44.3%,纺织原材料、面料、坯布、服装服饰、化工助剂行业集中度比较高,反映出四川省这些行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多年技术改造和淘汰落后产能,国内外先进的特宽幅箭杆织机、清梳联合机、整经机、精梳机、无梭织机、全自动络筒机等先进设备得到广泛应用,约1/3以上的规模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通过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投入,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备,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CAD/CAM)、资源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信息技术得到较好推广应用,其中,宜宾丝丽雅、华润锦华、华纺银华、依格尔等一批重点企业集团的ERP应用水平走在同行业前列。“十一五”期间,全省纺织行业淘汰印染落后产能0.6亿米,化纤落后产能6万吨;通过技术升级,绵阳佳联印染耗水量仅为1.4吨/百米布,远远低于《清洁生产技术棉染行业》(HJ/T185/2006)耗水量2.0吨/百米布的标准。

三、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面临的机遇

1.国家施行扩大内需政策,市场需求支撑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不仅引发世界经济严重衰退,而且暴露出其社会经济结构深层次问题――产业经济竞争力不断减弱与高社会福利刚性维持的矛盾难以解决。这一深刻矛盾导致西方发达国家包括纺织服装在内的许多商品的市场需求,在未来较长时期接近极限。中国政府审时度,及时提出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的政策方针,并且在十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奋斗目标与实现路径。其中,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实现目标的主要路径,把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作为关键的政策保障措施。而党的十三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了系统的制度改革方案。可以预期,在党和国家的这些政策措施的推动下,中国城镇化进程将加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将不断提高,社会分配结构更趋合理,中国国民的消费需求将不断扩大,消费升级步伐将加快。纺织服装产业作为民生产业,在国内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将进一步发展。其中,一些与消费升级紧密相关的行业将会更好更快的发展,如家纺行业、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和高端、个性化、多元化的服装行业将迎来全面发展的春天。

2.国家施行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四川省享有市场、产业发展双机遇

中国政府一直坚持施行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对中国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举世公认。其中,第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中国西部能源开发、交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等的作用明显。现在进入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阶段,国务院已经批准的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在顺利执行,新一届四川省委省政府也提出多点多级发展战略。在以上各级政府的区域政策的集成作用下,四川省的城镇化进展肯定是西部第一,而且肯定也会快于中部一些省。该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会缩小与中部经济较发达省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并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011年,中部乡村居民人均收入8 791元,多于西部乡村居民的7 855元,但是,两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都是19 868元,这既是昨天区域平衡发展战略的结果,也预示明天的区域和谐发展前景。这为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提供了一个具有地理优势的西部市场。与之同步,四川省正在推进“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进程,成都市正在加快充分国际化进程,将为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和保障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环境。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当然也将获益。

3.低碳、生态资源强省,发展特色产业潜力巨大

从长远看,四川的清洁能源资源种类丰富,开发有序,未来定是中国清洁能源强省。在这一未来最有竞争力能源保障支撑下,该省产品应最具冲“碳标准”关实力。可以预见,届时的“四川造”有可能是“中国造”的标准。从产业所需原材料的资源看,四川在蚕茧、苎麻生产,以及一些大牲畜、家禽的养殖方面有比较优势,这些高品质的绿色资源在中国消费升级的第二、第三阶段在不同地区并存时期,应成为个性化消费、绿色、低碳、环保消费品生产与制造的“稀缺”资源。四川还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变脸”的故乡,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这里应是对服装产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文化元素的宝库。因此,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发展纺织服装特色产业,四川有独特优势。

4.东部纺织产业重构,可能加大对西部投资

目前,中国东部五省一市的纺织服装产业基地产值占中国该产业产值的80%,产业聚集发展模式极具竞争力,构成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纺织产业的中坚。在国际需求接近极限,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以及在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价格持续上升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如果不改变发展模式,国际竞争力肯定将丧失。同样,中国许多产业都面临相同局面。为此,党在十报告中提出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的鼓舞与指导下,东部纺织服装产业正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相应,将加大分享国内需求扩大红利的能力,为此,对西部投资是必然选择。这为西部跨越式发展纺织产业提供了重要动力,四川省亦然。

(二)发展面临的挑战

1.四川省要素资源也有不足,减弱承接纺服产业转入吸引力

客观说,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政策落差、国企改制滞后等冲击,经过企业改制,利用缝隙市场机会,主动融入东部供应链等举措,形成目前产业竞争力水平和空间布局。

目前,产业整体在人才、技术、工艺设备、管理、信息化水平等方面与东部有较大差距。因此,不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仅凭自身实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应无可能。而东部产业要向西部投资,一是为接近市场,二是为获得要素价格低廉的优势或者使用要素效率高的优势。西部市场前景肯定是美好的,这是东部产业愿意投资西部、四川的重要原因。目前,四川省在水电气资源价格有一点优势,但在土地资源上,无论是土地指标,还是土地价格,与中部比已没有优势可言,更关键的是,四川省劳动力价格与劳动效率大致都是东部的3/4。由此可见,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不但已丧失吸引东部投资的吸引力,而且如不转型升级,将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

2.产业缺乏自组织能力,发展面临生存考验

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处于被东部产业低端锁定的状态,在缝隙市场中生存发展特征十分明显。第一,棉纺织业前纺大而不强,后纺弱且不优,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较低,化纤业的品种较为单一,新型化纤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用纺织品总量较低,服装、家纺业发展受面料、辅料、衬布、拉链、纽扣、缝纫线配套不足的制约。第二,该省纺织服装产业链各环节除蚕茧丝绸与苎麻织布产业链本地耦合运行度较高外,在本地的耦合度不高,产业链处于一种貌合神离的状况。导致本地产业链及链上企业不能同舟共济形成共赢格局,而且长期处于背负高物流成本运行状况而无法提高竞争力。因此,不排除这种可能,东部产业在重构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的过程中,不向四川省投资,只把四川省当做东部纺织服装产业基地的市场。

四、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未来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基本判断

第一,四川省拥有发展潜力巨大的西部市场、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条件、低碳生态资源,具备完整的产业基础和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基础,以及富有效率的产业集群。因此,四川省应坚定信心,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第二,四川省目前处于工业中期阶段,即关键城市的中期、后期与大多数地级市的工业化前期并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四川省纺织产业产值虽只占其工业总产值的4%,不是支柱产业,也应是重点产业。理由是:其一,该省低碳、清洁能源支撑的产业,有长远发展的生命力;其二,生态、环保、绿色资源的转化增殖器,是符合明天消费升级的产业;其三,四川省有许多处于工业化前期区域的先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第三,四川省必须通过承接东部为主的产业转移,才能完成转型升级。同时,四川省只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才可能形成产业竞争力,只有形成以纺为基的大产业链,才可能形成中国内陆的经得住竞争考验的产业基地。第四,四川省只有走“科技+时尚”之路,纺织服装产业才能获得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战略

1.跨越式发展战略

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要消除人才、技术、资本等关键因素的制约,加快发展,必须抓住东部产业重构的历史机遇,尽快引进资本,带来人才、技术与管理,重整四川产业资源,才能较快形成四川纺织服装产业的自组织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2.特色发展战略

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不具备全面开花式的发展条件,但是生态、环保、低碳资源富集,并且拥有较好产业基础和区域产品品牌,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因此,四川省在铸就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应把重现丝绸、苎麻、蜀锦、蜀绣、民族服装服饰等传统优势产品的辉煌作为突破口,打出川牌品牌,形成四川纺织服装产业的核心行业群,则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很有希望。

3.都市产业发展战略

“科技+时尚”已经成为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主流。四川纺织服装产业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这条道路。而实现“科技+时尚”的载体是特大城市,从国际成功经验看,还应是国际化程度高的城市。因此,四川纺织服装产业在向微笑曲线两端的跃升中,应以成都为依托,驾驭其充分国际化东风,大力开发新材料,大力发展服装、服饰、家纺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相应,把成都建设为区域国际贸易中心与“一节一周”的时尚中心。

五、对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省领导应高度重视这一产业发展

从我们提供的以上资料及分析可见,纺织服装产业不但是民生产业,是中国国际贸易中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而且可以是产生高附加值的产业。目前,四川省的纺织服装产业还有很多不足,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恰恰需要领导关注、关心这一产业的发展。只要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存在问题,制定正确发展战略来推动其发展,这一产业就可能是成都市国际化的一张名片,就可能是四川省生态、低碳资源的转化器,就可能是四川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前期地区发展工业的助推器,就可能是四川文化创意产业的放大器。

(二)加强科学规划,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在科学规划方面,首先应制订清晰的发展目标。我们建议制订两步走发展目标。

第一阶段,在未来5年左右时间里,一是打好特色产业原材料基地建设,为四川特色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打好坚实的原材料基础,即蚕茧、苎麻生产基地应扩大产能;二是以西部市场吸引东部产业转移的关注力,注重引入重整产业链的关键企业,提升四川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加强各方产业力量对四川纺织服装产业未来看好的预期;三是发挥我省在纺织材料研究、教育的优势,以纺织材料研究与产业化为突破口,走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产业跨越式发展之路;以振兴蜀绣、蜀绢为契机,以我省的蚕茧、苎麻资源为本,以丝绸、苎麻纺织品为载体,以弘扬蜀文化、四川民族文化为魂,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突破口,走特色产业引领产业高端发展之路。这一阶段末,产值应达到2 000亿元左右。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之后5―10年,使该省几大产业集群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同行有影响的生产贸易基地。与之同步,在成都市建立西部纺织服装国际贸易中心与时尚中心,在相应城市建立相关纺织品采购中心。

在政策制定方面,建议省政府应推动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政策措施的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的主要内容涉及:一是明确政府发展该产业的意志,这对招商引资十分重要;二是统一的政策措施,这有利于避免各地拼政策而弱化招商引资的效果,也有利于政府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科学性与合理性;三是加大省政府对调整产业结构与科技创新支持或扶持的投入、奖励的力度。

在加大执行力方面,除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制订一套更科学、合理的目标考核的管理办法之外,笔者建议:一是省级领导要加大对招商引资的指导与参与力度。二是应建立关键困难环节工作协调机构,并有所作为。如该省棉花主要来自新疆,但车皮调度十分紧张,据悉,山东、江苏两省有专设机构协调解决棉花的铁路运输难题,并发挥出应有作用,受到当地产业、企业肯定。

(三)找准症结,推动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尽早步入快车道

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目前缺乏竞争力的主要症结就是产业链的貌合神离,导致四川省产业前端(纺织)与终端(服装、服饰、家纺品等)用料两头在外,产业间耦合度不高,最终结果是纺织服装产业各环节的物流成本都高,无法形成竞争力。产生的原因是该省终端产业是在缝隙型市场中艰难成长起来的,因此,产业中的中小微企业居多,多以模仿、订单获得市场,用料量小、品种规格繁多,无法对本地纺织产业提供有效需求,以激发其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相应的,该省纺织产业被东部为主的外部客户低端锁定,处于微利状态,也丧失主动开发新产品的能力。综合的结果就是,虽鸡犬之声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因此,四川省政府应在提高终端产业竞争力上给予政策扶持,发挥杠杆效应,形成整合产业的核心力量,促进产业链的有机联系,推动四川省以纺为基的完整产业链尽快形成。

Suggestions for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Sichuan Province

LIU Ze-ren,ZHONG Zheng,LIU Yin-feng

(Chengdu Textile College,Chengdu 611731,China)

篇2

长期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呈现区域二元发展的特点:东部地区凭借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先发优势等,其加工制造环节已经嵌入全球价值链网络,外向型开放型发展特征明显;中西部地区内向型封闭型发展模式却由于体制机制观念的束缚转变困难,不少国有企业甚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陷入生存困境,中西部地区成为东部地区原材料、产业工人、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输出地,东部和中西部的产业联系更多的表现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分工,而以价值链为主要内容的区域产业联系不紧密。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西转移进程的加快,在产业布局发生变化的同时,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国内价值链的重构速度也在加快,东部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塑造等环节不断强化,中西部生产加工环节迅速发展的产业内区域分工新格局正在悄然形成。

一、纺织服装产业构建国内价值链的意义

构建东中西部地区间密切联系的国内价值链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机制,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打造产业发展的新优势、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路径。

1.是纺织服装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机制

在我国区域产业联系不紧密的情况下,东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对中西部地区的示范带动效应自然不明显,技术转移扩散速度缓慢。相反,由于东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中西部的原材料、劳动力、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流出,一些企业也将研发中心、营销中心、总部从中西部搬到东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水平高的城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西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滞后反过来又影响了沿海地区产业发展的速度。

构建国内价值链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实现机制,有利于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实现共同升级、互动发展,这是双赢的选择。东部地区将不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不但解决了自身的土地空间有限、用工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等问题,还可以集中资源和精力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对中西部地区来说,通过与东部地区建立价值链联系,东部先进的技术、管理、发展观念能够近距离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技术转移扩散速度加快,家门口的竞争还可能促使中西部企业家才能的培育、产业工人队伍的建立,推动本地企业重视研发、设计、市场开拓、品牌、人力资本投资,从而为本地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积累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等资源要素。中西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还可以带动本地基础设施和相关物流产业发展,推动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值得到实现。

2.是突破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重要路径

纺织服装产业全球价值链中的主导企业主要包括跨国零售商、品牌专营商和品牌制造商,它们掌握着附加值高的研发、营销、品牌环节,并主导价值链各环节的价值分配。在我国出口导向战略的有意无意引导下,东部纺织服装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是,企业却是以低成本优势切入到全球低端市场,以代工形式切入全球价值链,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的主动性受到严重抑制,企业利润微薄还束缚了研发、品牌、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加之跨国公司的技术封锁等,从而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处于价值链低端、利润空间微薄的代工企业由于无法向控制品牌和终端销售的跨国公司传导生产成本上涨的压力,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不少企业不得不停产甚至倒闭。在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生产体系中,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功能升级、链条升级以及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变得十分困难。

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锁定不同,由于本土企业对中国市场与文化更为了解,可利用的社会网络更为广泛,在国内价值链中更易提升自主创新、渠道控制、品牌创建等能力,积累的高级生产要素最终有可能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同时,在国内跨区域构建现代产业分工合作网络,不断优化、完善企业价值链,能够为大型纺织服装企业集团向研发、设计、营销和品牌等高端环节延伸提供不竭动力支持。

3.有助于打造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一直以来,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在国际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在于比较优势带来的低成本优势,但是,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已经导致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比较优势持续弱化。目前,我国的比较优势已经面临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印度、越南、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依靠更低廉的原料、人工成本以及更优惠的政策实现出口竞争力迅速提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订单向这些低成本国家转移。而我国愈演愈烈的用工荒、用地荒等也暴露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不能过度依赖比较优势。

因此,在既有比较优势耗尽以前如何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值得我们深思。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已经得到大家的共同认可,但是创新和品牌都需要较长时间。在东部比较优势骤降的情况下,重构国内价值链可以把东部的资金实力、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管理优势和中西部的能源优势、原材料优势、劳动力比较优势结合起来,继续维持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低价格优势,并给企业培育高级要素争取了时间;同时,具有领导能力的企业,可以利用自身拥有的优势资源跨区域整合产业链、重构企业价值链,快速形成产业链竞争优势,随着产业链设计整合能力和价值链治理能力的提升,还有可能促进企业研发、设计、市场开拓能力提升,更快培育技术优势和品牌实力。

篇3

关键词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SWOT对策措施

我国是纺织服装制品生产出口第一大国。2005年1月1日,全球性配额管制全面取消,标志着纺织服装制品贸易全面进入自由化阶段,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井喷”现象,增长相当迅速,部分地反映出我国在该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在长期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亦暴露出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客观、系统地分析与思考。

SWOT分析法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其涵义是在既定内外条件下通过对本单位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进行结构化的平衡系统比较分析,找出并发扬内外部有利因素,规避不利因素,为单位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指导本单位向良性方向发展。SWOT方法自形成以来,广泛应用于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成为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本文通过引入SWOT分析法,从战略管理角度对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竞争力进行分析。

1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贸易内部环境S-W分析

1.1S—内部优势分析

(1)制度环境方面: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对纺织产业予以扶植,特别是为推动纺织集群经济发展,各地政府不仅在税收政策和简化办事程序上予以支持,更以民间协调人的身份,积极促动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引导企业共同发展。外贸管理制度方面,目前已由原来的经营权审批制调整为上报备案制,扫清了我国外向型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制度障碍,使得原来只能依赖外贸经营单位出口的相当部分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有了更大的外部发展空间。出口退税方面,从2004年开始,政府开始着手清理退税拖欠工作,目前各地退税清理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大大减轻了外贸出口企业的资金负担,激发了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对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影响尤为明显。

(2)企业网络方面:为推动纺织品集群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投入大量人财物,极力打造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增加配套协调项目。目前已初步形成几个以专业市场为核心,以广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集原材料生产、纺织、染整、后处理、成衣成品制造、仓储、货运、展销、零售于一体的纺织品产业集群经济带,其中以长三角、珠三角、闽南地区发展尤为成功。纺织品集群经济的建立,为企业编织经营网络,加强彼此间合作协调能力,进行柔性生产和转包活动提供了较为完备的物质保障。

(3)资金技术方面:在政府和商业银行的努力与协调下,各地纷纷推出对于中小纺织企业的优惠金融安排,对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利率优惠,鼓励其进行技术和生产投资。在技术层面上,通过企业间技术合作、引进外来技术、技术人员专业培训等,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技术水平已有很大的提升,面料生产方面一直以来是我国纺织服装生产的薄弱环节,以前用于出口高档服饰的工艺面料绝大部分只能依赖进口,目前这种情况已有很大改观,多数面料已能够由国内自行提供。

(4)人力资源与劳动力供给方面:我国劳动力资源充沛,同时,我国又是传统的纺织服装生产大国,在长期的发展中培养了相当大部分的经营管理人员,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另外,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不断加深,人员的国际化流动加剧,亦有相当多的外国技术、经营管理人员进入我国的纺织服装领域,为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技术支持与管理经验。

1.2W—内部劣势分析

(1)制度环境方面:自入世以来,我国在政策调整上,虽然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管理体制仍然僵化,国家为促进中小纺织企业发展,给予各种优惠税收政策和金融扶植,但未能及时有效地落实。有些地方政府在职能转变上一时不能适应角色任务的调整,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水平低下。法律方面,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从实际执行来看,并没有真正做到对纺织品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产品设计非法抄袭、模仿、商标盗用现象相当普遍。

(2)企业间的相互联系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都是处于一种分散经营,各自为政的状态下发展,企业过分片面看中市场的占有率和企业间竞争,往往忽略合作的可能性。这直接导致资源过度用于“内耗”,产业整体竞争力下降。尽管各地政府为改变现状,极力推行产业集群经济,但远未达到预期效果,有些地区仅仅是把各个企业人为地在地域上予以集中,远未真正发挥集群经济的巨大优势。

(3)资金技术方面:近几年我国各个行业的资金需求很大,对纺织服装企业在资金投入上造成挤压,特别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正处于技术升级的关键时期,资金需求较以往有更大的要求,目前仍有很大缺口急需填补。技术方面,我国虽然在投入方面较以往有所增加,技术进步也很快,但与美欧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经济增长贡献率是评价一个产业技术水平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纺织产业的贡献率仅为2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后续发展。

(4)人力资源与劳动力资本方面:我国在劳动力的专门教育方面相对比较匮乏,使得我国的劳动力生产率低,适应性差。另外,纺织服装制品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力成本直接影响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我国的出口竞争能力。劳动力的供给上,从2004年起,城市生活成本不断上升,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吸引力已大幅下降,这导致原来主要依靠外来务工人员的部分企业面临很大的劳动力缺口压力。

(5)国内竞争环境方面: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根植于广大分散式经营的手工作坊式企业,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较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客观上造成企业竞争性强、规范性差的特点,无序竞争现象严重,低价竞争仍然是企业的主要竞争方式。据资料显示,2005年1~10月,我国出口美国纺织服装数量同比增长61.70%,而出口总值同比增长仅有49.58%,大大低于数量的增长幅度。

2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贸易外部环境O-T分析

2.1O——外部机会分析

(1)贸易自由化方面。《多种纤维协定》的有效执行和纺织品配额的全面取消,使得我国“长期受配额影响最大的国家”地位有了实质性改变。据WTO预测,中国纺织品和成衣在美市场份额将增加到50%,欧洲29%。事实上,2005年我国出口美国总额为195.76亿美元,同比增长66.09%,占美国进口该类产品892.07亿美元的22%,虽未达到WTO的乐观预测值,但总体已有很大增长。据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高达1146.85亿美元,同比增幅更达到了20.61%,可以预见,贸易自由化的总体态势必将给我国出口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

(2)国际合作方面。①外商直接投资:在劳动力资本负担不断上升的压力下,从20世纪90年代始,国外纺织服装企业纷纷到我国投资设厂,如日本富士纺织公司在我国就设有四家合作服装企业,其中三家是从织布开始的一条龙式生产企业,其他还有日清纺、伊藤忠、佐丹奴、意大利马佐度等国际知名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合作投资,加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国外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客观上推动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据统计,2005年1~7月,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总额为615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所占份额高达35%,客观上反映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②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企业面临较大的劳动力成本压力,加之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再有美欧在经历我国出口高速增长后,对我部分产品重新设限。为避开以上种种不利因素,很多企业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投资环境相对较好的国家,如柬埔寨、越南、土耳其等进行直接投资设厂。2004年7月,商务部和外交部联合制定了《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为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对国别、产业进行方向性的指导,其中鼓励投资纺织服装业的国家数量超过1/3。这预示着我国在这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摘要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在2005年全球配额取消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激增,进一步凸现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优势,但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从内外环境两个层面、有利与不利两个角度,利用SWOT分析法,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出口竞争力进行系统的分析,旨在指导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趋利避害,继续向良性方向发展。

关键词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SWOT对策措施

我国是纺织服装制品生产出口第一大国。2005年1月1日,全球性配额管制全面取消,标志着纺织服装制品贸易全面进入自由化阶段,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井喷”现象,增长相当迅速,部分地反映出我国在该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在长期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亦暴露出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客观、系统地分析与思考。

SWOT分析法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其涵义是在既定内外条件下通过对本单位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进行结构化的平衡系统比较分析,找出并发扬内外部有利因素,规避不利因素,为单位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指导本单位向良性方向发展。SWOT方法自形成以来,广泛应用于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成为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本文通过引入SWOT分析法,从战略管理角度对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竞争力进行分析。

1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贸易内部环境S-W分析

1.1S—内部优势分析

(1)制度环境方面: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对纺织产业予以扶植,特别是为推动纺织集群经济发展,各地政府不仅在税收政策和简化办事程序上予以支持,更以民间协调人的身份,积极促动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引导企业共同发展。外贸管理制度方面,目前已由原来的经营权审批制调整为上报备案制,扫清了我国外向型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制度障碍,使得原来只能依赖外贸经营单位出口的相当部分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有了更大的外部发展空间。出口退税方面,从2004年开始,政府开始着手清理退税拖欠工作,目前各地退税清理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大大减轻了外贸出口企业的资金负担,激发了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对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来说,影响尤为明显。

(2)企业网络方面:为推动纺织品集群经济的发展,各地政府投入大量人财物,极力打造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增加配套协调项目。目前已初步形成几个以专业市场为核心,以广大生产加工企业为依托的,集原材料生产、纺织、染整、后处理、成衣成品制造、仓储、货运、展销、零售于一体的纺织品产业集群经济带,其中以长三角、珠三角、闽南地区发展尤为成功。纺织品集群经济的建立,为企业编织经营网络,加强彼此间合作协调能力,进行柔性生产和转包活动提供了较为完备的物质保障。

(3)资金技术方面:在政府和商业银行的努力与协调下,各地纷纷推出对于中小纺织企业的优惠金融安排,对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利率优惠,鼓励其进行技术和生产投资。在技术层面上,通过企业间技术合作、引进外来技术、技术人员专业培训等,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技术水平已有很大的提升,面料生产方面一直以来是我国纺织服装生产的薄弱环节,以前用于出口高档服饰的工艺面料绝大部分只能依赖进口,目前这种情况已有很大改观,多数面料已能够由国内自行提供。

(4)人力资源与劳动力供给方面:我国劳动力资源充沛,同时,我国又是传统的纺织服装生产大国,在长期的发展中培养了相当大部分的经营管理人员,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另外,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不断加深,人员的国际化流动加剧,亦有相当多的外国技术、经营管理人员进入我国的纺织服装领域,为我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技术支持与管理经验。

1.2W—内部劣势分析

(1)制度环境方面:自入世以来,我国在政策调整上,虽然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管理体制仍然僵化,国家为促进中小纺织企业发展,给予各种优惠税收政策和金融扶植,但未能及时有效地落实。有些地方政府在职能转变上一时不能适应角色任务的调整,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水平低下。法律方面,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从实际执行来看,并没有真正做到对纺织品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产品设计非法抄袭、模仿、商标盗用现象相当普遍。

(2)企业间的相互联系方面:长期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都是处于一种分散经营,各自为政的状态下发展,企业过分片面看中市场的占有率和企业间竞争,往往忽略合作的可能性。这直接导致资源过度用于“内耗”,产业整体竞争力下降。尽管各地政府为改变现状,极力推行产业集群经济,但远未达到预期效果,有些地区仅仅是把各个企业人为地在地域上予以集中,远未真正发挥集群经济的巨大优势。

(3)资金技术方面:近几年我国各个行业的资金需求很大,对纺织服装企业在资金投入上造成挤压,特别是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正处于技术升级的关键时期,资金需求较以往有更大的要求,目前仍有很大缺口急需填补。技术方面,我国虽然在投入方面较以往有所增加,技术进步也很快,但与美欧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经济增长贡献率是评价一个产业技术水平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纺织产业的贡献率仅为2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后续发展。

(4)人力资源与劳动力资本方面:我国在劳动力的专门教育方面相对比较匮乏,使得我国的劳动力生产率低,适应性差。另外,纺织服装制品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力成本直接影响行业的整体利润水平,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我国的出口竞争能力。劳动力的供给上,从2004年起,城市生活成本不断上升,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吸引力已大幅下降,这导致原来主要依靠外来务工人员的部分企业面临很大的劳动力缺口压力。

(5)国内竞争环境方面:我国纺织服装产业根植于广大分散式经营的手工作坊式企业,生产水平和产品档次较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客观上造成企业竞争性强、规范性差的特点,无序竞争现象严重,低价竞争仍然是企业的主要竞争方式。据资料显示,2005年1~10月,我国出口美国纺织服装数量同比增长61.70%,而出口总值同比增长仅有49.58%,大大低于数量的增长幅度。

2我国纺织服装制品出口贸易外部环境O-T分析

2.1O——外部机会分析

篇4

>> 株洲千亿服饰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系统研究发展现状 赫章核桃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邳州家具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株洲市企业群众性体育协会发展现状及研究对策 株洲初中生“体育、艺术2+1项目”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株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株洲产业结构优化的意义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合肥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苏州软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湖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沈阳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美术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成都市软件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新疆风电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光电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 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贵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孟杨.新芦淞服装工业园将成品牌崛起之地[J].纺织服装周刊,2010(24).

[4]杨丽.株洲服饰迈开新步伐,2011中国·株洲(芦淞)炎帝服饰商务节举行[J].纺织服装周刊,2011(41).

[5]毛吉元,龙俊.“新芦淞”为打造株洲千亿服饰集群提速[J].纺织服装周刊,2010(21).

篇5

一、福建纺织服装出口基地建设取得的成绩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福建省纺织服装出口基地目前已形成含化纤、棉纺织、印染、服装等较完整产业链,成为全省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行业竞争力不断提升。2010年出口增长24.96%,2011年1-9月,增长47.27%,居15个出口基地出口增速第一、全国行业出口增幅前列。近年有力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没有出现大的关厂、停机、停产现象,而且吸收了省外转移过来部分出口订单,积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品牌效应初见成效,“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各50多项,福建国际知名品牌18项,“福建名牌”180多项,“福建省著名商标”150多项;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形成,石狮服装城已荣获“中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贡献奖”,在石狮举办的“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成为国内较专业的纺织服装展。

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拥有省级技术研究中心35家,其中翔鹭化纤、凤竹纺织、七匹狼等5家企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12年出口基地企业突破了在检测、原材料开发方面的长期瓶颈,其中,泉州海天集团功能性纺织材料检测实验室6月通过CNAS国家实验室评审,将具备互认资质,通过该企业实验室检测的产品,相当于拿到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通行证;百宏聚纤、海天材料科技、凤竹纺织科技等公司在新型差别化纤维和功能性面料开发上有新突破;福建宏远集团有限公司和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等联合攻关完成了新溶剂法再生竹纤维纺织技术、攻克离子液体再生纤维素纤维溶剂合成回收技术,实现性能优异的“绿色”竹纤维面料产业化,为国内纤维行业突破国外产品垄断和实现高水平运营带来了示范效应。

部分纺织服装品牌生产出口企业发挥资金和资源优势,在境外设立研发和营销机构,积极拓展国际市场。2012年1-4月,匹克集团出口增长32.22%、锦福化纤增长35.51%、隆星织造增长139.35%、格来德服饰增长27.62%、三小福服饰增长70.40%、百佳内衣增长56.55%、太阳海制衣增长34.65%等,充分凸显了后危机时期品牌纺织服装企业在研发创新和品牌及渠道等方面的优势。

但是进入2012年,外需持续疲弱、要素成本大幅提高、人民币加快升值,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商品出口形势严峻。目前与东南亚国家相比,国内原材料成本最多时高出东南亚1/3,东南亚的劳动力成本不及福建的1/3,如越南服装制造成本不到福建省的50%,而税费只相当于40%,福建的海外订单部分向其转移流失。此外,欧盟针对我国出口商品征收12%的关税,而未来拟取消对东南亚国家的进口关税,无疑使我纺织服装出口行业面临内忧外患,如不抓紧产业整合与转型升级,培育新出口增长点,则福建纺织服装出口增长将极其乏力。

二、福建省纺织服装出口基地企业转型升级路径

我们应当看到危机过后,福建纺织服装这种基于数量的出口增长带动力极为有限。在后危机时期,出口基地更应积极利用前期累积的市场份额和企业实力,以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培育龙头企业为带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抓紧实施产业发展模式创新、企业经营模式创新,以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科技、品牌贡献率和竞争力,实现从数量增长、规模扩张为主向质量提高、效益增长的发展方式转变。

(一)产业发展模式创新

篇6

Abstract: Textile industry is a livelihood, pillar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dustry, "Textile Industry Adjustment and Revitalization Plan" provided a favorable opportunity for the revival of textile industr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ssues of wool textile industry in Northern Shaanxi and proposed idea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ccelerate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revitalize the wool textile industry in Northern Shaanxi.

关键词:陕北;毛纺织;服装;产业复兴;结构调整

Key words: Northern Shaanxi;wool textile;clothing;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restructuring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083-02

0引言

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陕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羊毛防寒服生产基地,其毛纺织服装产业在推动全省纺织产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些年,由于能源产业的“挤出效应”,毛纺产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如何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纺织产业西移的机遇,结合国家实施纺织工业振兴计划,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毛纺织服装行业的全面升级,打造全国最大的羊毛防寒服研发和生产基地[2],建设世界一流的毛纺织工业基地、国家级研发中心,以实现陕北毛纺的全面振兴,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1陕北毛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1.1 取得的成就“十一五”期间,产业政策调整,陕北轻纺工业出现发展新机遇,毛绒加工及纺织业开始了缓慢复苏。2009年轻纺工业完成产值18.71亿元,同比增长62.4%。其中毛绒加工及纺织业实现总产值3000万左右,占轻工业总产值的1.6%。产业复苏还带动了上游养殖业发展,2009年,羊子存栏520.06万只,毛纺织加工及纺织500万规模以上企业两家,企业引进较为先进的毛绒加工及纺织设备,生产效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3]。产权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榆林市第一、二毛绒厂,毛绒分梳厂通过重组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万民纺织集团、羊老大、七只羊等民营企业的崛起加速了陕北地区毛纺织服装产业的复苏。榆林市高新区纺织工业园集聚了羊老大、七只羊、兰花花等羊毛防寒服生产企业,加之米脂、横山县一大批防寒服生产企业,成为陕西省服装产业的一大特色,产品远销新疆、内蒙、东北等地,产生一定的集聚效应。另外,榆林市作为陕北地区最重要的毛纺织服装基地,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1.2 存在的问题

1.2.1 对毛纺织工业的地位认识不足,政府扶持政策不够完善[4]“十一五”期间,随着榆林市能源化工行业的迅速崛起,投资者片面地追求短期收益,更倾向于选择回报率高,回报周期短的行业进行投资,而对毛纺织服装的产业地位及行业本质认识不足。同时各级政府对毛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投资严重不足,制定“大煤田、大煤电、大油气、大化工、大载能”的产业发展战略,从外部环境对毛纺织服装产业形成挤出效应,使其逐渐边缘化,导致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化。

1.2.2 行业发展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上世纪末,受各种因素影响,毛纺织服装产业全面滑坡,企业全面停破产。本世纪初,其产值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6%左右。近年来略有回升,2008年占0.9%,2009年占1.3%左右,行业发展规模小,速度缓慢。同时,由于近些年国企全面停破产,导致原有传统知名品牌逐渐退出市场,丧失品牌优势;民营企业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市场开拓和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市场占有率低,企业无法迅速成长壮大,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1.2.3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一方面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另一方面,未能充分利用纺织工艺及技术优势,“产、学、研”环节脱钩,科技成果转化难度高,无法形成实际生产力,产品结构单一,产品设计缺乏特色,难以应对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竞争力不足。榆林市至今没有专门的纺织服装行业协会,对企业发展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监督,行业内没有统一的产品质量及技术标准,行业发展混乱,动力不足。

1.2.4 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链不完善,园区发展出现障碍榆林市高新区虽已建成西沙纺织工业园区,但园区内企业较少且缺乏合作与沟通,没有配套齐全的公用设施和服务体系,现代化程度较低。该园区规划面积较小,限制了部分企业的发展,已经无法适应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要求,急需扩建或增设新的园区。下游产业中羊毛防寒服和西服等的生产能力不足,而且与上游产业基本脱节。上游产品绝大多数销往外省,下游产业所需原料主要从外省购进,没有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产业链急需进一步完善。

1.2.5 体制矛盾依旧存在,民营企业发展步履维艰榆林市90%的毛纺织服装企业是计划经济下成长起来的“老字号”厂家。受体制影响,发展过分依赖政府,管理体制和机制不灵活,职工缺乏压力和危机感,企业无活力,生产与市场脱轨,缺乏市场适应能力,体制矛盾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起点低,规模小。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导致民营企业经营成本高;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不完善,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难度大;企业人才引进及培养体制不完善,管理理念落后;政府对民营企业扶持力度不够,企业发展缓慢。

2振兴陕北毛纺织服装产业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稳定增长、优化结构、完善渠道、强化创新、开创品牌”发展思路,以振兴陕北地区毛纺织服装产业。具体建议如下:

2.1 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优化行业及产品结构首先,要积极进行业结构调整,优化行业结构。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完善产业链,大力发展下游产业,提高防寒服、西服产量,实现其对整个毛纺产业的拉动作用;鼓励发展中游产业,提高面料、呢绒等生产能力;巩固上游产业的传统优势,提高毛绒加工、羊毛洗梳等技术水平。其次,优化产品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完善对市场信息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沿着适销对路、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特色明显、生态环保的方向,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2.2 推进企业体制创新,优化产权结构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以制度创新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改革改组和结构调整力度,实现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优势企业参股、重组、改制本地国有企业,培育一批名牌企业。同时,改善民营纺织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扶持民营纺织企业的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纺织企业改制,包括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组建纺织企业集团。引导民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使民营纺织企业户数和工业总产值比例逐年提高,最终使非国有经济成为毛纺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2.3 促进纺织工业信息化,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加快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开发和应用,进行包括CIMS、ERP在内的电子信息化建设。加强纺织网站建设,强化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加快行业公共技术创新及服务平台建设,整合纺织科研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寻求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院(所)开展长期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2.4 提高毛纺服装品牌贡献率,开创自主品牌要提高自主品牌毛纺、服装企业综合实力,引导企业树立自主品牌意识,制定企业自主品牌发展规划,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升加工制造水平和产品品种质量,加大研发设计投入,着力培养设计师队伍,提升创意水平,培育毛纺、服装品牌文化;通过管理、营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提高自主品牌管理、营销及宣传策划水平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明确品牌定位,推进“自主品牌进名店”活动,鼓励“自主品牌创名店”,提升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2.5 完善生产营销渠道,培育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大力开拓采购、生产及销售渠道,建立完善的渠道体系,有效节约经营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发展自主品牌连锁店、专卖店、电子商务等符合现代流通发展趋势的新型流通销售模式,建立多层次的自主品牌销售渠道,提高企业自主程度和市场占有率。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发展行业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外优势企业,特别是拥有终端纺织品知名品牌或掌控市场网络的跨国公司合作,提升技术水平,增强资本实力,扩大产业规模。

2.6 提高纺织产业集群能力,实现园区化发展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引导毛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健康发展,支持承载产业集群的纺织园区建设,继续发展榆林市西沙轻纺产业园,开辟榆横工业园,实现园区化发展。联合东部园区企业共同推动园区建设,打造毛纺织服装品牌园区,使之成为区域性的贸易、品牌展示、潮流中心,使产业集群成为纺织行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2.7 着力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抓住我国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转变思想观念,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开展招商引资洽谈活动,使陕北地区成为东部纺织产业转移最具吸引力的承接地。重点引进填补本地产业空白或完善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项目与优势企业,如高档面料、新型产业用纺织品研发生产项目与企业,具有纺织服装品牌优势和完善营销网络的企业。鼓励引进具有知名品牌企业与本地骨干企业的联手合作,共同打造知名品牌。

2.8 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纺织重点行业和企业跟踪制度,整合现有数据资源,建立共享信息平台以及政府、银行和企业间的信息快速通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动态信息,加强产业引导和预警。搞好区域信息服务支持平台及网站建设,如创建西部防寒服科技信息中心和服装跨国采购信息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快捷、准确、便利的信息服务。

3政策措施

3.1 加大对毛纺织服装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确定万民纺织集团、羊老大、七只羊、兰花花等为重点毛纺企业,加强监测,扶优扶强。一是增加对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资金力度;二是设立纺织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纺织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三是制定促进自主品牌建设的鼓励政策,对毛纺服装企业举办专业展会、新产品等给予必要支持。对纺织重大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优先列入省市重点科技攻关和产业化计划。落实纺织产品出口退税、增值税转型等国家有关财税优惠政策,确保及时足额退税、减免税。研究制订对产业集聚区内新建纺织服装企业的增值税和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奖励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3.2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纺织企业技术改造资金和生产流动资金贷款的支持,扩大信贷资金投放,简化审批手续,开辟信贷“绿色通道”。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提供灵活多样的服务,为毛纺织服装企业和重点项目提供信贷支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纺织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提供担保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纺织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能力。

3.3 实施轻纺工业园区示范项目,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加大对产业园区在资金、土地及税收等有关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一是政府有关部门返还纺织服装工业规划园区内土地出让金、新增用地有偿使用费上缴部分,并专项用于产业园区发展。二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投入,按照起点高、配套齐、服务支撑体系完善、承载能力强的基本要求,由市、县政府组织实施,做好环境保护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西沙轻纺工业园区升格为省级纺织工业园区,增强陕北毛纺的规模优势。

3.4 建立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建立榆林市纺织工业协会,引导行业发展。行业协会要认真履行职责,努力为企业提供规划指导、行业标准、数据统计、信息咨询、教育培训、技术交流等全方位服务;协会要成为企业与政府的桥梁,及时反映协调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落实各项政策,为行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分析预测内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建立经济运行监测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和贸易纠纷法律援助机制,帮助企业化解风险,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3.5 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推动产业加快转移支持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品牌推广,并加大对企业的资金资助力度;支持建立省级产业用毛纺织品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并在此基础上申请建立国家级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制定促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支持政策,鼓励采取异地投资、税收分享,异地托管、合作共建等方式,促进省外产业转移。结合产业集聚区规划布局,在土地、财税、金融、环保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提高产业转移承接能力。支持毛纺织服装专业园区建设,产品检测、研发、物流、职工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集群式产业转移。

参考文献:

[1]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陕西省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意见.

[3]榆林市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意见.

[4]董继先,朱文莉,陈巧玲等.发展新轻工――走富民强市之路.榆林市轻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榆林市科技局.2007,11.

篇7

所谓大作为就要先观大局、等大势,势起借风,风生水起。今天,沈阳、大连等西柳周边城市服装商业大兴,时势赋予了西柳市场新的机遇,20年的市场积淀和产业推进,西柳刚好能够借风发力,顺势上扬,我们也将见证西柳新一轮的崛起。

西柳新坐标

众所周知,辽宁服装业遍布全省,是主要产业之一,很多城市都非常注重发展服装产业。如大连已明确要发展服装服饰产业,其方向一方面是促进服装品牌快速成长,另一方面则是推进生产加工型企业向自主设计、自主采购和自主出口转变。大连将发挥区位优势、人才优势、航运物流优势和服装节文化优势,建设服装服饰产业都市。而沈阳正在建设全国最大的服装城,欲借沈阳的城市影响力和辐射力,成为全国服装的商业中心之一。

这些初步看起来是对西柳的压力,但细想起来却是西柳产业壮大的最佳机遇。辽宁的服装产业主要就分布在大连、沈阳、海城等城市,而西柳隶属海城,地处辽宁南部、辽东半岛北端,南靠大连,北倚沈阳,东临丹东,西挽锦州,恰恰是全省服装产业分布的中心地带。大连作为服装主要出口的主干,许多学校都设有服装专业,培养出大量的服装方面人才,沈阳是东北的中心城市,商业辐射力强,而他们发展服装产业,西柳完全可以作为后方基地,优势互补,盘活整条产业链,切实推进辽宁乃至东北三省的服装产业发展。西柳市场与其他专业市场相比,在北方地区拥有行业龙头的地位,周边劳动力资源丰富,企业集群集中,并且东北毗邻俄罗斯、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国际的市场潜力巨大。

西柳的加工能力,西柳市场的固有影响,都将在产业链上发挥前所未有的巨大作用,而这也将推动西柳市场大升级与大作为,这是西柳的机遇,西柳也正从大局角度,重新定位着自己的坐标。

大局的中流砥柱

加工与集散永远不是大城市的主流,大城市服装产业发展的主流是品牌孵化和设计、信息资源,但产业的发展,加王能力与集散功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以沈阳为例,沈阳是东北最大的消费市场,但本地服装产量微小。沈阳的服装市场一年至少有200多亿,而本地产品只能占到1%至2%。由此可见,要盘活整个产业,西柳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西柳已成为东北最大的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形成了强大的纺织服装工业支撑体系保障产业快速发展。西柳镇现有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2000多家,年生产成衣9000万套,裤子1.5亿条,其它布艺产品7000万米。经过不断升级改造,西柳纺织服装产品以先进的加工工艺及产品优化,不仅能控制成本,且形成西柳纺织服装低开高走的强劲优势,并与西柳服装城的迅速发展形成强势互补。同时,西柳镇先后投资建成了西柳纺织工业园、台湾纺织工业园, 在原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培育辅料业、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旅游业等相关配套服务,强力支撑着西柳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

另外就是,千万不要忽视西柳服装市场的影响力,其早已成为东北最大的纺织服装贸易集散地。服装城内汇聚了全国28个省份的贸易商家,其每年150亿左右的交易额,早被业内人士誉为打造纺织服装财富的天堂。其产品已辐射到全国30多个省份及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南非、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稳固的,外购外销、地产外销、内外结合、集散并举营销格局,成为名副其实的纺织服装商业航母。

同时,西柳同样具有品牌推进的能力,西柳也正成为东北最大的纺织服装品牌孵化中心。早在2004年,西柳服装城就投入大量资金成立了西柳服装品牌指导中心,是西柳品牌的专业设计推广机构,能及时向外界介绍和推广西柳服装的时尚资讯,又时刻为西柳本地企业带来最新的国际潮流动态,无论从设计到推广还是从策划到执行,全力为广大商户创造一切发展品牌的必要条件。目前,服装城内的纺织服装企业拥有西柳地产品牌1000多个,其中仅裤类品牌就有500多个,纺织类品牌90多个。

20年的积淀,让西柳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它是辽宁乃至东北服装产业振兴的中流砥柱。

借势上扬

我们说过,新的坐标下,西柳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西柳正从大局观出发,重新审视并放大自己的坐标定位。

从大局来看,很显然,西柳服装城肩负着东北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浪潮中领航者的重任,为此,西柳对服装城进行了战略性升级改造。对经营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不仅没有弱化西柳服装城低成本、低价位的特点,更是强化了高定位、高品位的强劲优势。对内市场改造、整合和升级,对外则是市场辐射、拓展和网络,西柳服装城与时俱进,创造着新时代的传奇。

另外,西柳服装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正成为一座专业化、现代化、国际化、规范化为一体的超大型东北纺织服装产业新城。西柳市场四通八达的庞大网络覆盖能力,拉动了服装企业的快速发展。正是在市场为龙头的带领下,西柳很快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围绕市场创办的纺织、印染、服装加工企业就达1000余家,其中规模企业200余家,现已形成了以西柳为中心,辐射周边镇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相邻的感王、中小、王石、南台等镇,成为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同时交通、运输、餐饮服务、金融、电信等服务业迅猛发展,集群特色模式凸现。

与此同时,规模化大企业也开始陆续到西柳投产运营,在面积4平方公里的海城纺织工业园区里,总投资3亿美元的翔鹭化纤工程已经产生效益。这个总投资15亿美元的纺织工业园区,一期将建设8个厂,产业功能将涵盖从纺织服装产业上游源头的化纤生产,到中游的纺纱、织布、染整,直至下游成衣加工等各个环节。二期工程则准备吸纳80至100家境外纺织企业进驻园区,尽快形成一个外向型、现代化、在国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纺织产业集群。这里生产的纺织产品除通过西柳服装市场销售外,还有一部分将出口到日本、美国、德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届时,园区将建成一个高科技、外向型,纺织业上中下游企业成龙配套的纺织产业集群,使海城乃至辽宁的纺织产业获得质的飞跃。与此同时,感工轻纺工业园、西柳服装工业园等一大批规模大、产业链配备完整的产业园区也在加紧建设。

为强化轻纺产业优势,海城市对现有的9700余家轻纺企业进行优化、调整,鼓励企业改变点多厂小、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集中资源发展规模化生产。

与此同时,提高海城本地产品尤其是名牌产品所占的比重,使现代集贸业和纺织工业由过去单纯的数量型增长,变为质量效益型增长。经过努力,目前海城的服装加工业中,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和自主品牌产品数量均突破了100个。而根据发展规划,到2010年,海城纺织品年产量将达到3.8亿米,印染布年产量将达到6亿米,服装年产值将达到49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轻纺产品之乡”,西柳自然是亮点中的亮点。

篇8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孙瑞哲副会长、开平市市委书记赵瑞彰、市长吴平超、常务副市长谢伯欣等领导、开平市10家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试点企业以及相关企业代表等230余人出席启动仪式和普及培训活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社会责任建设推广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副主任阎岩主持启动仪式。这是继2007年5月26日“10+100+1000”项目进入产业集群启动以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抓紧社会责任建设落实的又一重要举措,此举不仅标志着该项目在开平的执行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而且将对提升开平纺织服装行业整体社会责任管理水平,促进开平产业发展的品牌化、规模化、现代化、国际化起到历史性的作用。

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10+100+1000”项目即在十个左右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内选择百家骨干企业建立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对上千家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培训,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备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及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培养1500名左右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人员,整个推广活动简称“10+100+1000”项目。该项目旨在帮助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提升社会责任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自律树立企业、行业良好形象:营造公平贸易环境,构建负责任的供应链;通过项目实施以点带面,促进社会责任建设,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10+100+1000”项目将按照自我评估、初始评估、培训及试运行、复评4个阶段进行,历时近两年。目前为止,共有11个纺织产业集群的114家骨干企业已确定参与本项工作。自2006年12月启动以来,该项目整体推进工作中的第一阶段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企业自我评估工作已基本完成,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内,各产业集群的项目启动仪式和普及培训活动会陆续举行,从而将各地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推向新的,并为下阶段的初始评估等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在2002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后,开平市以此为契机和转折点,抓住侨乡优势,进一步紧抓产业整合和提高,不断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以科技为手段推动产业坚实发展。全市现有纺织企业456家,从业人数超过3万人次,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90亿元,出口总值达4.9亿多美元,全市60%的税源来自于纺织服装产业。开平纺织服装产业从发展的第一步起就拥有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化纤产品一直在华南和华东市场占有相当重的份额,牛仔布年产量近2.2亿米,出口量占广东省的三分之一,牛仔服装年产约1.2亿件,出口到世界近60多个国家和地区,无纺布产量达1.03万吨,继续保持国内三大生产基地之一的地位。近50家纺织企业的技术装备目前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织机无梭化率达100%。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水平,将为开平纺织服装产业的提升与企业品牌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生命力。

篇9

品牌经济,产业发展大趋势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急需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打造“自主品牌国家队”,充分发挥优秀品牌集聚效应,提升时尚话语权,掌握市场定价权。

但是在创意设计和品牌影响力方面,我国自主品牌与品牌强国还有很大差距,产品创新、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渠道建设、人才培养、消费体验、文化塑造与传播等都是制约自主品牌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

“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园”重点思考的是如何满足快速成长的优秀品牌及其价值链中合作伙伴的专业所需,针对有限资源进行内涵式开发,推陈出新,追求可持续发展与良好的产业链生态,推动园区朝专业化、信息化、协作化与生态化方向不断发展,积极打造满足优秀品牌成长和发展需求的“卓越品牌生态圈”,促进品牌创意设计、产品研发以及时尚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

一站式研发服务,产品创新引擎

专业服务平台建设是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园的核心工作,也是打造“卓越品牌生态圈”的重要支撑和抓手。目前,园区联合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中国流行色协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中国应用色彩体系(CNCSCOLOR)全球技术服务中心、英国WGSN公司等行业领军专业服务机构,建设了国内时尚产业权威的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建成的总建筑面积近一万平方米的“中国流行面料展示中心”、“时尚信息服务中心”、“色彩创新中心”、“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松江)检测中心”、“中国时尚同盟设计师俱乐部”、“设计师培训中心”等专业服务平台,可帮助企业便捷、系统、高效地获得与全球产业发展同步的时尚资讯、面料新品、色彩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以及质量管理的全产业链保障支持。

此外,园区积极整合市场资源,通过引入和组织重大行业活动,不断提升园区品牌形象,扩大园区影响力。园区还组建了“中国时尚品牌总裁俱乐部”以及“时尚设计师俱乐部”,开展各种专业交流活动,创造良好的产业氛围,积极推动产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产商融合,创新发展新模式

通过对产业的深度调研以及与代表性品牌企业的广泛沟通,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园开创性地提出了产商融合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并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全新规划了适配品牌企业发展需求的产商融合全功能品牌总部园区。

配合这一发展理念,园区在企业独栋中规划了品牌体验中心以及露台展示区等功能模块,使品牌总部形成一个与终端客户零距离沟通的体验窗口,可有效提升企业的品牌传播及产品营销,又可为企业的创新设计和研发提供准确而高效的信息支撑。产商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必将对企业创意设计、产品研发以及时尚表达能力的协同提升,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文化传播,持续提升品牌软实力

文化传播是展现品牌软实力的关键环节。时尚品牌的文化传播,需要的是一个能聚集全球时尚界眼球的专业舞台。

配合文化传播的需要,园区内的企业总部办公楼一楼均建议规划为品牌体验中心,办公楼中还将规划建设新品区、屋顶露台秀场等功能区域。这里将被建设成为品牌企业360度的展示舞台和永不落幕的传播中心,成为企业展示、品牌营销以及商务办公的融合体,无处不在的品牌展示、沟通交流、产品营销,将创意设计、产品研发、供应链管理、品牌展示、产品销售以及用户体验等功能有效融合,成为品牌文化传播的关键窗口。

此外,园区今年还将开工建设近6万平方米的时尚艺术中心,包括“品牌平台”、“时尚文化传播平台”、“时尚剧院”、“时尚会所”等公共配套平台,并将高频率、高品质地组织展示、、演出等文化及商贸活动,不断积聚人气,提升园区的文化氛围。

卓越品牌生态圈,自主品牌国家队

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崛起的背后,往往是一批品牌的强势崛起,同样,一个产业能跻身国际市场,必须培育一批强势的品牌。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园面向行业优秀品牌企业定向招商,通过创新的发展模式、系统的专业服务、丰富的交流活动、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以及优美的环境,吸引了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最具代表性的精英品牌在此积聚、交流和发展,推动优秀品牌创意设计、产品研发与时尚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这不仅是有助于品牌茁壮成长的产业生态圈,更是引领和传递时尚文化,再造丝绸之路辉煌的自主品牌国家队。

作为国家级产业升级示范园区,中国纺织服装品牌园具有无可比拟的资源禀赋。这里不仅有绿色的生态环境、恢宏的时尚艺术中心、风格独特的品牌办公楼,更有完善的专业服务资源、丰富的行业活动、众多的产业合作机遇以及定制化的产业发展基金及政策。

篇10

关键词:纺织服装业;区域差异;Theil指数

我国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增长迅速[1]。近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4974.63亿元增长到了2011年的13538.12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8.16%,远高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率。纺织服装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发展具有支柱性作用,也为我国增加就业、提升城市化水平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2]。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将有利于认识其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及存在的问题,进而为制定相关发展政策提供有益参考。

一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Theil指数是衡量各地区之间空间发展差异的常用指标之一,并通过分解成组内差异和组间差异可进一步解释纺织服装业发展空间总差异的主要来源,其表达式如下[3]:

其中,TP为纺织服装业省市间的总差异,TWR表示地带内的差异,TBR表示地带间的差异,Y为全国纺织服装业工业总产值之和,N为省市总数,yij为第i个地带第j个省市的工业总产值,ni为第i个地带的省市总数。当纺织服装业工业总产值平均分配于各省市时,TP为零;当集中于一个省市时,TP达到最大值lg (n)。

根据通常的划分方法,东部地带主要包括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包括安徽、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吉林、江西和山西等8个省份,其余划为西部地带。由于数据缺失较多,故未包括在分析样本内。所用纺织服装业工业总产值和就业人员的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二 纺织服装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

以工业总产值来衡量各省市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水平,并在Matlab软件中利用Theil指数的计算程序,可得2005-2011年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析结果(表1)。由于分析的样本数为30,故Theil总指数的最大值为1.477。对比分析结果可知,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很大,具有高度的集中性,但随着纺织服装业的地区间转移,这种集中性也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即Theil总指数由2005年1.181逐渐下降到了2011年的0.919。实际上,纺织服装业工业总产值排名前五位的省份,包括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其工业总产值之和在2005年占全国的78.72%,发展到2011年,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为69.06%,故而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水平具有高度的区域不平衡性。

进一步由地带间差异和地带内差异的分析结果可知,这种高度的区域不平衡发展主要来源于东部与其他地带间的差异、以及东部地带内部的差异。而东部地带间差异与地带内差异的不断降低,也是全国区域差异不断缩小的主要来源。再者,中部和西部的发展水平要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故其地带间的差异为负数。从地带内差异及其变化来看,中部与西部的区域内部差异较小,但总体上都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

表1 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

三 纺织服装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

再以各省市纺织服装业工业总产值比其就业人员数可得劳均总产值的数据,从而可衡量各省市纺织服装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通过计算Theil指数可得2005-2011年我国纺织服装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分析结果(表2)。总体上,我国纺织服装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较小且具有所缩小的态势,总差异指数从2005年的0.078有波动地下降至2011年的0.072。

进一步地,总差异主要来源于中部地带间的差异和西部地带间的差异,即2006年之后,中部地带间的差异基本在0.040~0.060之间,历年都贡献了总差异的50%以上,发展到2011年,其差异贡献率甚至达到了90.16%;另一方面,西部地带的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与东部和中部的差异明显,故其负值也较高。由之可知,尽管纺织服装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劳动生产率的地带间差异仍十分明显。这与规模经济的作用也不无关联,即相对发达地区的纺织服装业通过规模生产也可以提升其劳动生产率。

表2 我国纺织服装业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

四 结语

近年来,随着产业分工的快速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业也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但纺织服装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巨大以及劳动生产率地带间的差异明显表明,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业的产业转移过程仍较缓慢,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仍未有效发挥,纺织服装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并未显现,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也有待提升。在纺织服装业逐渐向中西部转移的过程中,应注重规模经济效应的提升与资源优势的发挥,这不仅有利推动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也有利于提升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从而促进区域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卫小鹃. 纺织服装行业的现状及分析[J]. 山东纺织经济, 2013, 202(12): 9-10.

[2] 李伟舵, 何昱.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发展及政策――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CGE)分析[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2, 33(8): 90-97.

[3] 苑林娅. 中国收入差距不平等状况的泰尔指数分析[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8, 24(1): 30-3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