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1: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原则
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是思想政治教育从实际出发的需要,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因此坚持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的原则十分必要。本文认为正确认识和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尊重关爱原则、客观公正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党的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同志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同志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指明了思想政治工作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的含义
在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是指要以教育对象为本,把教育对象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和提高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满足教育对象多方面的合理需要,最终实现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原则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一方面以促进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为本,另一方面以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为本。
首先,以促进教育对象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为本。从本质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坚持素质取向,即以形成、提高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的发展,遵循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把理论、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转化为对象的思想与行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的特殊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区别于其他的根本所在”。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了解其思想政治实际发展水平,通过组织、动员、协调和激发等手段调动和发挥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要通过教育、监督和约束等手段来促进教育对象主观世界的改造。全面提升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以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以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为本。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就是要把促进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价值。经典作家认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目标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必然要遵循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理论。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存在着背离人的全面发展的倾向,更多地从培养接班人的角度,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提出要求,不断强化其政治性诉求,而弱化了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特别是从个体发展的需要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就要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从现实的人即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出发,满足教育对象全面发展的各种需要,真正做到以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为本。
二、尊重关爱原则
尊重是对教育双方的要求,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中,“尊师”的观念源远流长,尊重学生的观念仍显淡漠。在教育中教育者漠视教育对象,缺乏对教育对象的关爱。因此尊重关爱原则应当成为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必须坚持的原则。
1.尊重关爱原则的含义
尊重关爱学生是教师应有的一种职业道德,尊重关爱原则所蕴含的伦理精神实质是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所具有的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等基本的道德精神是值得重视和肯定的。尊重关爱原则的含义是: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不讽刺挖苦教育对象,不歧视教育对象,不体罚或变相体罚教育对象;关心教育对象生活的冷暖、学业的进步,以爱的情感投入给教育对象,关爱教育对象的健康发展,并给教育对象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2.尊重关爱原则的内容
第一,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是尊重关爱原则的关键内容。遗传因素、环境、教育和社会文化的综合作用,造成了教育对象的人格千差万别。心理学认为人格没有好坏的差别,教育者应该尊重具有各种人格特质的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难免会出现错误的思想或行为,教育者应该批评甚至处分来加以制止和纠正。但是在批评或处罚教育对象时应该以尊重为基础,不侮辱教育对象的人格,不损伤教育对象的自尊心,不伤害教育对象的情感,体现出对教育对象人格的尊重,使教育对象深刻的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第二,理解教育对象的选择。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理解教育对象的选择,当教育对象面临两难的选择时,教育者可以给予适当的意见和建议,但是教育者不能强迫教育对象必须选择某一方面,对于教育对象的选择教育者应该深入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理解教育对象的选择。在学业上,教育对象有选择所学科目、所学专业、是否继续学业等方面的自由;在交友方面,教育者应尊重教育对象自主选择朋友的权利,对于教育对象与朋友之间的交往教育者应加以引导,促进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方面,教育对象有的自由,可以信仰任何宗教或不信仰任何宗教,教育者对于具有和不具有的教育对象都有应该尊重并理解教育对象。
第三,关心爱护教育对象的健康发展。关心爱护教育对象的健康发展是尊重教育对象的升华,关心爱护教育对象不仅仅是对教育对象的尊重,更体现出对教育对象的一种责任感。关心爱护教育对象要求在尊重的基础上,加强情感投入,实行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当教育对象在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育者应该用关爱之心循循善诱,引导疏通,用关切的语言展开讨论与批评,纠正错误意见,解决认识问题,而不是冷冰冰地居高临下地对待工作对象,戳伤人的自尊心,促进教育对象的健康发展。
三、客观公正原则
1.客观公正原则的含义
客观公正原则要求在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对象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客观公正原则是以实事求是为前提,不带任何偏见和主观臆断,全面地分析和正确地评价教育对象及其思想状况,平等公正地对待教育对象,与教育对象保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认识到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人格和社会地位方面是平等的,不因身为教育者而在教育对象面前盛气凌人,或以不公正的态度对待教育对象。
2.客观公正原则的内容
第一,辩证地认识教育对象。辩证地认识教育对象是客观公正原则的前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教育对象,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认识教育对象首先要看到他们思想政治方面的本质和主流是好的,他们中多数人的基本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是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符合党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他们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对于极少数带有根本倾向性问题的教育对象,教育者应该加以重视并且要着重解决这种问题。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必须反对片面的看待教育对象。要肯定教育对象的正确思想,正视教育对象存在的问题,采取恰当的方法纠正教育对象的错误思想。
第二,正确地评价教育对象。正确地评价教育对象是客观公正原则的重要体现。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它需要教育者用正确的评价来引导教育对象的健康发展。评价在教育过程中无处不在,在教育双方的对话里,在作业交流上,在阶段性的测试中等等。教育对象往往很在乎教育者的评价,在意教育者能不能正确的评价,实事求是,一视同仁,因此教育者就必须正确的评价教育对象。正确地评价教育对象就要坚持实事求是,从教育对象实际的思想状况出发,要客观公正不能主观臆断,充分发挥评价在教育中的作用。
第三,平等地对待教育对象。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必然要平等地对待教育对象,平等地对待教育对象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地对待教育对象要认识到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人格和社会地位方面的平等。“教育者代表社会对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进行教育和引导,虽然在某段时间内,可能与教育对象在知识存量、社会经验等方面存在不平等,并且拥有其职责和地位所赋予的话语权、规章制度执行权。”但这些不意味着教育双方在人格和社会地位方面的不平等。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J].思想教育研究,2006(2).
[2]赵小狮.坚持以人为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2(12).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路径
人文关怀,就是人对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关怀,是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对自身生活得更幸福、美好、自由的文化关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方式,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上的对象性活动,它不可能脱离人而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人,思想政治教育最本原的目的是促进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其终极价值追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使人从动物性存在提升到人性存在。因此,让思想政治教育充满人文关怀,是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根基的探寻,也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一、发挥主体作用,建立参与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做人的工作,人的素质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和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造就具有自主思想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和教育主体。要尊重学生在整个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的发挥,给他们以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让他们能充分地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和自我完善,从而学会对自我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目的。同时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 促使大学生主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从而有效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尊重个性差异,实施素质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作为个体的受教育者,不仅有独特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和才能,还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方式,有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追求向往,所有的一切都打上了个性的烙印。一方面,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心理素质等呈现差异性,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具有层次性,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个性特点、志趣爱好等呈现多样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在尊重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在具体工作中,转变简单依赖制度规范的做法,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群体特点和个体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制定、工作的实施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努力将其作为制定各项制度规范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心理需要和发展方向,设置、规划不同的方案和措施,充分保证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受教育的积极性,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基础上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行。
三、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方式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人的活动,每个社会的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甚至在同一阶段针对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求得发展,在内容上就要不断创新,使之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现实性要求。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克服传统教育中所存在的教育同人的实际相脱离的某些教条主义倾向。在方法上要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调整学科与专业设置,建设文理结合、宽口径、适应性强的学科、专业。加强课程设置和教学上的综合性,把人文关怀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人文教育的全过程中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氛围。在内容上要关注传统文化精神,加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注重培育学术文化。随着全球化的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也日益剧烈,不同的文化中均包含着合理的思想内核,对多元文化包括母体文化进行反思、批判性的吸收,对于延续传统,培育创新意识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高等学校是追求真理、探究真理的圣地,高校的人文精神内在地体现了学术精神,要着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沟通与融合,满足大学生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倡导和谐理念,优化育人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实施,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形成,从本质上讲这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交互作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一交互作用的过程,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离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就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因此,社会环境对于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社会环境能促进人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同时,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一种无形的感召力量,具有强烈的导向和规范作用,可以引导、约束个体的行为,推动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基本道德规范的养成。这就要求全社会都要关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全社会的力量,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注重情感需求,突出心理疏导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原则;人文关怀的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125-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形成独立、完善的人格。但长期以来,我们将大学生视为被教化、被管理的对象,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结果事与愿违。由于功利化、政治化的教育大行其道,使得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存在很多问题,还出现许多极端的情况,马加爵残杀同学、林森浩毒杀室友等,人们追问:我们大学生怎么了!原因复杂多样,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当,应是重要原因。而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视角。人文关怀立足于时代要求,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状况,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当前增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供了宝贵思路。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已经引起了学校、社会和国家的重视,2005年8月在湖北宜昌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高校学生处长论坛上,来自全国41所著名高校的学生处长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并共同发表了《长江宣言》,文中提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精神,“大力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高度统一是大学精神的永恒追求。要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爱、学会生存”。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而众多高校也将人文关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人文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就,如将人文关怀的理念引入到学校教育中,开展一些人文实践活动,营造校园人文环境等。但总体来看,因为人文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不少问题。
1 重“硬件”而轻“软件”。一些学校热衷于建造漂亮的教学楼,阔气的图书馆,营造美丽的花草树木,精致的人文景点等;但对于软性的环节,却不愿多做,如人性化的规章制度、人性化的课程社会设置、人性化的服务态度却没有多少改观。即使制定了人性化的条例,但也仅仅停留在纸面上,落实在口头上,并没有贯彻在行动上。
2 重形式而轻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上,存在注重形式而忽视效果的倾向。有些学校评价举办一项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果与否,首先是领导重视了没有,其次是宣传了没有,而对于这项活动是否取得成效,有没有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却无关系。
3 管理中重领导而轻教师。一些学校的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决策到执行再到评价,只有领导的长官意志,而没有教师的发言的余地。即使是一些带有明显错误的决策,也会得到执行,而教师即使是正确的建议,也无法采纳。这反映了高校还存在官僚化的现象。
4 教学中重教师而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本应该是人文关怀的主战场,但是许多教师仍然未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人文关怀理解为教学内容上加几个温情脉脉的故事。以人文关怀的视角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没有真正落实。
5 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人文关怀需要对学生的进行关怀,但学生又存在着个体差异,而现在许多高校的人文关怀并没有看到这个差异,许多情况下采取一刀切的措施,并没有做到人文关怀。学生从大的层面来看,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每个年级的特点不一样;就从性别来看,男生和女生不一样;从单个的学生来看,每个个体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性格特点、道德素质都不一样。如果我们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无论哪种人文活动,其效果都不会令人满意。
6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虽然许多学校组织了人文实践活动,但是都是学校所主导,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甚至是配合教师或指导员完成学校的任务,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发挥出来。从决策到实施再到评价,都由学校管理层主导,自然无从发挥主体性,被动地参与,当然也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原则
为了确保从人文关怀的视角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必须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原则来指导,使得人文关怀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法。
(一)激发人性追求真善美的原则
从人文关怀的视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顺应学生性情,进行学校管理和教学,这样也才是最好的管理和教学。人性中潜藏着追求真善美的因素,这就是孟子所谓的“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人性善端不断表现、充实和外化的过程。然而,人性是复杂多样的,不仅有“仁义礼智”这样的“善端”,也有好利、好争等消极的一面,这就是荀子所谓的“人性恶”,“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与争夺,合与犯分乱理而归与暴”,人类文明史,也是对人性中恶的部分归化与限制。从人文关怀的视角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如何点亮、激发出人性的“善端”,抑制恶的膨胀。激发、点亮人性的“善端”,就是要激发学生自觉地对真善美的追求。追求真,就是要做一个诚实守信、坦诚相对的人,内不欺己,外不欺人。所谓追求善,就是教育学生要有一颗善良之心、仁爱之心,不仅自尊自爱,也尊重关心别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追求美,就是要教育学生能够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真善美的统一,就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天地境界”,是人的最高追求层次,也是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也是人文关怀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回归生命价值的原则
在人文关怀的视域内,人生的真正价值,可以归纳为:第一,回归生命的尊严。尊严被看作人的最高的特征之一,每一个人都是具有独立的人格,理应受到尊重。当一个人被尊重、被肯定时,就会产生一种极大的成就和满足感,觉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实现。根据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心理需求层次理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人最高的心理需求,一旦人产生这种情感,就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职责和任务。第二,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一个关系网,每个人都是社会之网上的一个纽结,每个人都在不同的时空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是不可或缺的;谁过得有意义,就是对这些角色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尽职尽责地演好那个角色。对于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来说,学生也是人而不是工具,是应当受到尊重的人,同时,要创设条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各尽其才,各得其长。第三,实现自身的价值。要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只能靠自己来实现,而大学的学习和修身养性又是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其实,搞好学习,就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体现。如果学生有了这种追求,就会视学习为生命,视学习为乐趣的。第四,积极回报社会。要引导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明白,人生不应仅仅追求个人的需求和利益,追求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且更应该积极地回报社会,为社会、为别人奉献自己的力量。生命的最高价值在于奉献,生命最大的乐趣也在于奉献。
人文关怀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要让学生能够明白什么是生命真正的价值,培养学生独立、完整的人格。
(三)共创繁荣和幸福的原则
人文主义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要学生幸福成长,快乐成长;在学生幸福、快乐成长的同时,促进学校的发展。在学校中,每个人包括教师、学生、管理者等虽然有着身份、职责、目的、任务的不同,但都是学校的主人,缺一不可。因此,教师、学生和管理者都要把对方视为学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同舟同济、互相协作,这个学校就是一个成功的学校。这种成功不仅表现与外在性的标志中,更体现于每一个学校成员的心中。把个人生命价值与学校价值融为一体的团队,首先,取决于学校领导者本身的品格、才能和形象。勤奋、正直、真诚待人、受人尊重的领导者,本身就是一种动力,能够号召大家达成共识,凝聚力量,促使广大师生员工各司其责,努力奋进;其次,应通过民主管理,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群策群力,让每个人都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再次,让所有成员与学校共生共长,荣辱与共,让每一个成员能够分享学校发展的成果,在共同努力中获得共同发展,在共同发展中获得共同幸福。
激发学生的人性光辉,回归生命自身的价值,共同创造繁荣和幸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管理和教学的宗旨。
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途径
要实现人文关怀的管理和教学的宗旨,必须要有合理有效的实施策略和路径,才能将原则落到现实,使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一)充分尊重师生的人格和主体地位
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校管理和教学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管理,每位师生员工都是真正的主人,这就意味着把学生和教师都放在管理和教学的中心,作为管理和教学的主体。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人文关怀教育的探讨中,有些学者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重视学生而忽视教师,这也是不正确的观点。在人文关怀的管理和教学中,就是要充分尊重人,恢复人的尊严做到人格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领导、教师还是学生。尊重人的尊严,就是尊重人格,把教师和学生都当作人来看,坚持反对贬低人格,禁止人身侮辱。在学校管理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中来,尤其是要注重学生的地位。
作为大学生,他们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他们具备了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行为判断能力;他们渴望被教师、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希望得到管理者和教师的尊重和理解,渴望在学校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获得参与学校发展和管理的权利。尊重、正视和认同学生的独立个性、平等地位和参与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正常的心理需求,也有利于产生正向的激励疏导作用。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要尊重学生’——这就是帕夫雷什学校的校长和整个教师集体所要确立的首要信条”,“没有对受教育者的爱与尊重,就没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在人文关怀的视域下,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不仅是指对他人的尊重,而且包括对自己的尊重。根据马斯洛的心理需要层次理论,尊重包括自尊和受别人尊重:一方面是当事人必须自己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必须获得他人的认可,以支持他自己的这种感受。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这两个方面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只有自尊自爱,知羞耻、辨荣辱、明善恶、别是非、分美丑、勇担当,才能平等地对待他人,尊重他人,也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只有做到自尊、自爱,人格才有尊严。不知自尊、自爱、损害他人和社会的“人格”是没有尊严的人格,而一个丧失人格的人,是无法进行人本教育的人,也是无法全面发展的人。
(二)构建自我教育的核心机制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教育中也一样,学生最后发展成什么样,最终由学生自己决定,所以“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因此,人文关怀视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对学生的尊重上,而是要开发学生潜在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对学校来说,就是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便于学生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下,能够自己学习,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人文关怀的教育所关注的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更重要的是自尊、自爱、自强,表现在教育中就是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诚如康德所言:“唯有立法自身才具有尊严,具有无条件性、不可比拟的价值。只有它才配得上有理性东西在称颂它时所用的尊严这个词。所以,自律性就是人和任何理性本性的尊严的根据。”通过自我教育,学生可以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并在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中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性,进而促使自己全面发展。要想达到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目标,必须要相信学生,并且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如此就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营造和谐宽松的民主氛围
人文关怀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民主是必由之路。要正确地认识和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将学生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突出学生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运用民主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备课、上课和课后思考与实践,也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形成良性的教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管理者和教师应有足够和真实的宽容,承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允许学生对任何规范的质疑,允许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交换意见,甚至是激烈的争吵,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
篇4
关键词:在岗人员;思政教育;模式创新;方法
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经过了新一轮的优化改进,各个领域企业在经营阶段面临着不同的难题,受到了经营者的高度关注,若不及时处理则会阻碍常规化的办公流程。企业员工职业特性决定了经营决策的变革方向,也是影响经营者拟定营运决策的参考要素。顾及到传统思政教育存在的种种缺陷,经营者应通过部门管理的形式来全面调整现有的员工调配机制,尽快构建创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在岗人员的办事效率得以提升。
一、在岗人员参与思政教育的作用
政府参与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之后,企业在经营规模、业务数量、产品销售等方面工作有了很大的改进,适应了新市场环境的营运要求。另一方面,随着业务量指标的不断提升,企业面对的客户订单量、生产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改变,这些都依赖于各个层次员工的共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方面的疏导工作,能够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多方面的便捷性。在岗人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表现:
1、规范思想。一个完整的企业有多个部门共同组成,在岗人员从事的职务也大不相同,如何对所有员工进行统筹性的管理,这是经营管理者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思想政治通过引导员工意识形态方面的积极转变,达到转变思想、规范思想、美化思想的目的,让员工在精神意识上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念1。例如,新应聘进入企业的职员,其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也不熟悉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经过思想政治教育便有了指导方向。
2、培养素质。职业素质是衡量人才价值高低的参考指标,也是员工绩效考核的必备内容。目前,企业在人才招聘方面的体制逐渐转变,人力资源部在审核新员工时首先考虑的是“德”,再评估职工的“才”,这充分说明了员工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因此,在岗人员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培养,对其综合素质培养起到了关键性的提升作用。对于出现思想作风问题的职员,及时实施正确意识形态的指导,使其认识到个人行为举止的不足而促使其改进。
3、指导工作。在岗人员参与思想政治学习活动可掌握丰富的思政专业知识,这对于其处理岗位事务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从局部提升了企业日常办公作业的效率。例如,思想政治涉及到党政思想内容,以及我国法律、道德等方面的思想规定,严格约束了在岗人员的“非正当”行为。其中,思政教育对解决思想腐败、作风腐败等问题提供了辅的策略,利用对意识形态施加压力而强化指导。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员工在工作方面的能力有所改善。
二、在岗人员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加强对员工的传统理想和信念教育,把全体员工的精神和力量凝聚到发展企业业务上来。通过上述介绍,可以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对在岗人员职业素养提升有很大的帮助,也是缓解基层职工与管理层之间矛盾的有效措施。面对善于多变的社会主义市场环境,企业必须拟定更加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使在岗人员发挥出更加优越的职业作用。几种比较创新的教育模式:
1、育模式。要坚持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与注重业务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企业工作能否正常运转的保证,而业务工作又是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两者互为条件。如果片面地抓思想政治工作,忽视业务工作,企业社会效益就无从体现,员工福利得不到改善,生活水平不能提高,是不行的2。反之我们只注重业务,轻视对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若员工一时糊涂,不以企业利益为重,工作散慢,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企业工作就无法开展。
2、分层教育模式。根据哲学理论,不同事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其对于外界条件的实际需求也不一样。在岗人员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改革,应当推广分层教育模式的方式。要根据员工不同年龄、文化层次、政治素质、分层次地去做工作。对不同层次的员工采取不同的教育和要求,确定不同教育目标,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不分层次,不看对象,千人一面,用一种尺度量人,必然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3、纪律教育模式。在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辅之以相应的纪律约束。做思想政治工作,目的在于统一员工的思想,提高员工的觉悟,保证党的方针、政策和企业各项条例得到完全的贯彻落实,使全体员工以主人翁的姿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去。然而,由于广大员工的政治素质、文化程度、知识修养和觉悟的高低各不相同,单靠苦口婆心地做其思想政治工作,也难完全奏效。必须辅之以相应的纪律和规章来约束,对违纪或越轨的行为进行处罚,强制其改变不良习气。
4、思想激励模式。在用传统、理想、信念激励员工,通过思想激励方式带动其参与经营活动的主动性,并且把思想政治理念融入其中。比如在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做“四有新人”教育的同时,相应提出“爱岗、敬业”的口号,提高员工对本职工作的责任心。使其能身体力行,做好本职工作。如果连本职工作都不能做好的人,必然无法做好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3。这就要鼓励员工树立坚定的信念,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技能操作水平,并在自己工作岗位发挥积极作用。
三、未来思政教育模式的变革趋势
人力资源部对在岗人员实施管理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化改进。必须坚持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与注重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只有两者密切结合,才能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同时,应放眼未来企业的规划发展,始终保持思政教育工作的先进性。
1、效益优先。“效益优先”是企业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的指导性原则,旨在强调一些活动是为了创造理想的收益。过去市场经济环境条件相对落后,企业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水平有限,大部分经营管理策略集中于市场的推广宣传。缺少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阻碍了在岗员工思想意识的优化转变,在办事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成本问题,导致最终经营利润额度的减少。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专门针对岗位职员实施的思想引导工作,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思想教育来提高职员对个人职业素质的关注度,最终提高了职业道德观念的认知程度。
2、团队合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教育决策,其具备的员工培训价值受到了广泛认可,团队合作精神在岗位人员思政教育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思政教育其不仅适用于各个岗位员工的意识引导,更适合在不同时期指导管理者调整对应的营运方案4。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经营策划之后,整个企业员工执行市场决策时呈现出来极强的文化涵养,这也是决定现代化经营改革是否成功的一大因素。团队合作精神要求员工思政教育工作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能够最大范围地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对员工的教育价值。
篇5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提出
人文关怀的理念是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以儒、释、道文化为主要构成要素。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倡导的以人为本不同,我国儒家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强调的是为政者、管理者必须重视人、爱护人、知人善任和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而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要真正充分地发挥其培养人、教育人、进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的社会功用,也必须从人本管理理念的思想源泉中吸取充足的养分,并以之为理论依据。
人文关怀是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的人文关怀思想首先表现为对人的需要、个性的尊重和重视。其次,哲学的宗旨是追求人类的自由与解放。再次,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人的问题的关注始终贯穿在马克思的全部学说中,而体现这一主题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是人文关怀提出的重要现实依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忽视学生的自我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存在着不同层次、不同指向、不同强度的需要,而教育者往往只从自身的需要、兴趣和爱好出发对学生施加教育,而不管学生的需要是什么。
二是忽视学生个性。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模式是把受教育者当作纯粹的灌输对象,甚至看作是自己的对立面,而看不到受教育者是具有自主性、与教育者完全对等的主体。这必然导致德育过程中的命令主义、强制压服,导致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造成受教育者强烈的逆反心理。这正是德育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的结果。
三是忽视学生情感。长期以来,部分师生认为知识的传递与增长是教育教学的惟一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将管得住、别出乱子作为根本目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停留在规范学生,必须怎样的管理层面。这种知识本位、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化的实质,就是忽视情感交流、生活关怀、身心健康等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成为长期以来制约思想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内涵的新诠释
在当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人文关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多样性,把受教育者作为制定政策和教学实践的主体和目标。
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者的主导性无限制地夸大,而完全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地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充分认识到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享有独立人格、崇尚科学与理性的人。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爱护教育对象的自尊心。充分肯定受教育者的人性,信任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个性发展,从而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尊重受教育者个体的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解决人们政治层面的问题,还应有助于促使人们的心理状态朝着健康方面发展,真正成为一个充满自我特色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和心理素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注重教育的层次性,在总的思想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心理、思想上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要把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形成丰富多彩的和谐素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教育目标,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个性优势,使他们形成独立和谐的人格。
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回归,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人文关怀。因人而异,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不断完善个体的心智,提升个体的精神境界,提高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促使个体向着符合社会发展、符合人的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其次,对受教育者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密切关注受教育者的情感和心理健康问题。
人文关怀,贵在情“真”。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关注较少。许多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成长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都极为重要的情感教育,认识不到学生强烈的主体性独立意向,以至忽视了学生在情感上的需要及需要的不同层次,缺乏对受教育者在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的指导,缺乏激发学生情绪体验的手段和方法,无法激起学生的热情和道德情感。由于学生的情感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极易产生消极的态度,引发消极、失望的情感体验,以至在实际行动中缺乏情感动力,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唤起学生内心的认同和共鸣。
目前,中国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增多趋势,众多诱因导致大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对他们教育不当而造成的后遗症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又一诱因。交际困难造成的心理压力以及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充分重视这一问题,帮助他们重新拥有阳光般健康心态。
再次,鼓励创新,努力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舞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点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素质,这是实施人文关怀的关键。但如何培养创新素质,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们应该具有和青年学生们同步的崭新的文化意识,应该具备超前的文化理念,应该把目光投向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最前沿,把思想贴近当代文化的主流阵地,更新升级我们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正确引导青年学生们的文化素质、创新素质向着健康、先进的方向前进。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意义及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有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丰富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涵。注重人文关怀是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宗旨和功能的理论创新。人文关怀的核心思想是“人”,是对人的关怀,尤其是强调关心人的发展和需要。要求“注重人文关怀”就是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种关怀工作对象,为其服务的文化现象和人事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丰富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教育人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人、感化人、培养人、发展人上的先天优势作用,我们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才有保障和思想力量。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个人为本位的经济,十分注重和发展人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市场经济才会蒸蒸日上。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正是从这点出发,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培养有自己特点的和个性充分张扬的现代化的人才,这是对人本身的充分的发掘与培养,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养先进与合格人才的有利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新取向,促使思想政治理念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核心与本质以及它所遵循的原则和所追求的主导价值的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是时展的必然选择,它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
篇6
第一,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人格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人的价值观念必须统一和稳定,而这就需要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是统一而稳定的。否则,分裂的人格只能产生分裂的观念。
第二,人格是形成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内在心理依据。世界观是对于世界的认识,正确的世界观虽然来自于正确的理论指导和学习,但如果没有良性的人格形态作为内在心理依据,外在的观念灌输就很难起作用。
第三,人格是形成特定道德素质的主要动力。人格是具有品质化的特性,因此,人格一旦形成,人就具有了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总之,人格状态可以说就是细微的、隐性的和原始的思想道德状态,而思想道德则往往是发展了的、成型的、成熟的、显性的人格表现。
人格教育和养成的主要内容:
第一,日常习惯的养成,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良好的日常习惯是生成良好道德的基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教育中的“礼仪”观念即是对养成良好习惯的要求。
第二,生活方式的养成,包括对待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化等要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养成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在这方面,应当教育人们养成朴素、节俭、惜物、恬淡和卫生的生活方式,反对和抛弃奢侈、糜烂、浪费和过度的生活观念。
第三,心理倾向的养成,主要是外向或内向心理倾向的养成问题。外向的心病理倾向易于接受新事物,但也存在思想观念易于波动变化的问题;内向的倾向易于稳定和求同,但却存在僵化和不易灵活变通的缺点。良好的心理倾向教育可能应当是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中和”状态。
第四,人际习惯的养成,人际习惯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人际关系,而是指作为人格的一种表现,是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养成的天然性趋向,也就是不加人为力量而表露出的一种内在人际自然力。人际习惯一般可分为和谐习性,如善于协调、宽容、忍让、妥协、合作等等和对抗习性,如争夺、竞赛、苛求、攻击、分裂、争斗、孤立、自我封闭等。
从人格培养的角度提出几点应当注意的方法:
第一,必须把外部灌输和开发人的自觉性结合起来进行人格教育。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外部灌输就是社会教化的过程,人的自觉性过程是个体内化的过程。只有外部灌输,而不注重于个体内化的思想观念,人格培养就是一句空话。中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从小培养人的自觉性,并主张通过“修养”建立自觉意识,这是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有效方法。
第二,必须采取日常化教育方式,使人格教育的内容和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为人的习惯。中国文化从小对儿童进行“洒扫、应对、进退”方面的教育,就是从劳动、言谈和礼仪方式培养其人格自觉性。西方社会也十分重视人们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培养人格和思想品德。例如,西方人注意培养儿童的独立生活能力,减少其依赖性;教育儿童爱护一草一木、爱护环境,由此培养其热爱家园、热爱国家的基本情感。这些良好的教育方法,我们应当积极吸取。
第三,必须采取诱导式教育方法,避免强制式教育产生的逆反效果。人格的形成应当是自然的,道德的养成也是如此。教育者应当以诱导为主,逐渐引导被教育者建立良性人格。强制教育建立在对人的威胁和制裁的基础之上,不符合人的受尊重和服人以理的心理,应当慎重采用才行。
第四,必须采取启发式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在自我思索的状态下建立良性的人格。人格教育和思想教育和思考习惯,并在受教育者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达到“愤”和“悱”的临界状态下,教育者适时“启”之、“发”之,就能使受教育者“如醍醐灌顶”,从此对思索出的人生道理铭记于心,没齿难忘。
篇7
和用人单位的需求,适应企业的文化需求,增强理论课的吸引力,同时还应提高教学质量,转变教学方法。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刘灿国(1964-),男,重庆人,重庆文理学院,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庆402160)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4-0045-02
近些年来,高校将培养模式转变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企业
式,而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具体岗位的职业道德需求,每一个具体的岗位都有其自己的职
再和以前一样。下面笔者就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思业道德,高校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要掌握其职业道德。高校思
想政治教育进行探讨。想政治教育在讲解抽象道理的同时要将其与企业具体的岗位进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行紧密联系,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讲解不同的职业道德,比如对
效性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要侧重讲解诚信道德。这样有针对性地进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才能拥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才
质和法律意识,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集中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国家。
地体现在高校学生的成才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爱国主义(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企
教育上。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以及道德观教育等业文化的需求
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适应
课程时,必须将这些内容讲好、讲深、讲透彻。要认清高校思想企业文化的需求,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对学生
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素质,帮助高校学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了解
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尤其要注重高校学生的企业的文化,并且宣传和推广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经
爱国主义培养,还要注重培养高校学生不断反思自我、认识自营理念、品牌形象、社会声誉的载体,企业文化以精神的、文化
我、完善自我的能力,还要将学生带领到将来可能从事的岗位和的、物质的手段满足企业员工的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需求。良好
职业上,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需要具备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对企业
的思想政治道德。提高经济效益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社企业文化中吸取有益成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服务。
会和用人单位岗位的需求(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思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社会和用人单位岗位的需求,因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一直以来,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都是沿袭传
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高校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具有重学不足、启发
“注入式”“注入式”
道德水平,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要。高校学生职业岗位不大等缺点,使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时情绪不高,导致学生
的研究不能仅限于平时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知识,学生学习知识在学习中陷入被动接受的局面。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了高校思
就是为了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为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高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所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思想
校学生想要在社会上生存,光靠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政治教育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吸引力。这就要求高
的,还要进行用人单位所提供岗位的研究和分析,实现高校思想校思想政治教师根据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的
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明确规律,寻求一套适合学生学习的积极的教学方法。要重视创新
学生以后的工作岗位需要哪些思想政治道德、需要学生的思想精神,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创新,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
政治道德达到怎样的高度和水平、需要注重学生哪些思想政治育有效的教学方法,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道德等。有目的地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高校学积极推进互动式教学方法,并且倡导启发式、研究式、参与式以
生在岗位上遵守纪律和职业道德规范,高校提升学生的思想政及共同式等教学方法。推进多媒体教学,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治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能够使高校学生毕业后在用人单位的课堂更加活跃,这样灵活的课堂对学生更加具有吸引力。对于
招聘中优于其他竞争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考试方法也需要进行反思,现在的高
校思想教育课程考试方法为考查考试,这种考试方法导致学生
对思想政治教育课重视不够,很多高校只是让学生回答一张考
卷,给出学生成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课程要改革考试方法,要重点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理
解以及运用情况,尤其注重考查学生以为指导分析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
(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在呼吁各大高
校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
师也应该努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通过高质量
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来使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水平得
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高校的
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自己教授的课程生动活泼,让学生喜欢上思
想政治教育课;教师们还应充实教育教学内容,加强思想政治理
论课对当代高校学生的针对性和影响力;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
践,通过社会实践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让
学生们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自觉提高自己的
职业道德水平和思想水平。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
主导者,教师还应该努力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授课水平,提高
自身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只有自身有好的思想素质和理论
水平,才能够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应该本着对自己负责、对学
生负责的态度进行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这也是高校
思想政治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水平。
(二)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
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还只是单纯地沿袭过去
的传统式教学方法,造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不活跃、学生不
喜欢思想政治课堂并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心理的后
果。为转变这一状况,笔者提出一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
法,以供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参考。
1.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社会实践教学法。工学结合人才培
养模式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社会实践教学法主要分为现场
教学和社会调查两种。现场教学主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带
领学生到社会岗位进行现场教学,让高校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实
践环境中体验到人生的价值并且明白企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道
德。现场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职业操
守重要性的认识,通过现场教学,能够激发学生自觉提高自身思
想政治道德和职业道德的积极性。社会调查是指针对专门的问
题,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进行调查,对社会上的一些观点进行深
刻了解。社会调查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通过对社会的调查进
一步了解社会,更早地接触社会的真实生活,这有利于学生有目
的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
2.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模拟情境教学法。高校思想政治教
学的模拟情境教学法是指通过场景的模拟再现,让学生对相关
的问题进行自主的思考。模拟情境再现往往是再现事件发生时
候的人物和场景以及当时的情况。模拟情境教学法的优点在于
它能够利用学生对表演的好奇心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教学
法打造的课堂氛围一般比较轻松、活泼,学生会以极大的热情投
入到课堂之中,从而能够使学生将教师传授的知识记牢并且应
用到实践中去。模拟情境教学法能够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
力,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成效比
较显著。
3.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讨论式教学法。高校思想政治教学
的讨论式教学法适用于抽象问题的讨论和学习以及当前社会热
点问题的讨论和学习,对于一些难以解释的抽象问题或者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可以进行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出
自己的观点。很多情况下,高校学生对于当前社会上出现的涉
及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的问题认识不清晰,不能准确地发表自
己对某些事情的看法和认识,而教师对于高校学生的种种模糊
不清的看法不能够很好地给予纠正。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通
过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讨论式教学法有利
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使学生通过课堂讨论
和激辩,相互启发,努力分析存在问题,使学生自己认清自己模
糊的认识并且改正自己错误的看法,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团结合
作能力。
4.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案例教学法。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
案例教学法即对一些社会上或者生活中存在的真实问题进行分
析,通过对案例的细致分析,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高校思想政
治教学中有很多理论和概念,这些理论和概念如果只是通过简
单的方式教授,是很难为学生所理解和吸收的。可以通过案例
式教学,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案例,让学生对整个案例进
行讨论,从而领悟到案例中存在的思想政治知识。高校思想政
治教学的案例教学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道德和法制类问题教
学,这些问题隐藏或融合在复杂的案例之中,是学生们校园生活
无法触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案例教学法能够很好地提高
学生遇到问题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很好地培养
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中要注
意与学生的配合,教师与学生的完美配合能够使此方法取得事
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志文,陈安生,罗荣凤.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
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
[2]陈维彬.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
业,2007(7).
[3]骆昭平.高职高专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现状、问题及对策[J].广西民族师
范学院学报,2010(2).
[4]刘紫婷.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高教研
究,2007(8).
[5]谷溪.高职院校实施多元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
与职业,2008(8).
[6]欧阳剑波“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思政教育创新的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4).
[7]刘玉芳,张双利.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点分析[J].现
代企业教育,2009(2).
篇8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
一、高中政治教育中渗透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快速迅猛,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也在实践中不断变化。从目前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适应于对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信息时代的今天,高中生的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他们崇尚自由平等、独立自主,因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师道尊严”的理念,难以得到现代高中生的认可,他们渴望成为教学课堂中的主角。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兴理念,更加注重对人的关怀和理解,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这样既能保证教学的价值,又能满足“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两方面互赢的需求,所以,能被广大高中生接受的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应用的必要。
二、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1.应用灵活开放的教学策略
传统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的需求,学生需要得到人格尊严的尊重[1],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应该具有更加灵活开放的教学策略,采用更加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在给学生讲解关于消费观的知识点时,针对“当今社会人们消费观念”的主题,组织学生在课前做一个小规模的街头调查,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获悉消费者的心理,在课堂上让学生以消费者的身份现身说法,谈谈自身的消费观。诸如此类的互动方式还可以有很多形式,尽管教学策略再多变,它们还是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始终贯彻实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学。教师坚持将课堂的主角定位为学生,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传授思想政治知识点的同时,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性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2] 。教师不仅要在教学方法上寻求多变,还要对教学持一种开放的态度,这一点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例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课堂遵循着以教师为主导“目标—策略—评价”模式,而新背景下,更提倡将教师教学与学生“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使课堂的教学关系得到优势互补,强调营造开放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从而逐渐爱上思想政治课。
2.强调自主实践的学习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典型的“授人以鱼”,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提倡的教学方法是典型的“授人以渔”,这也是目前最符合教育现状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具有自主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那么,在无形之中便给学生很大的学习空间,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思维得到发展。这也要求教师在课堂给予学生创造一些发挥的机会,搭建一个情境作为平台,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例如,在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中,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一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些抽象,教师在备课前可以稍微了解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在课堂上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一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主干思路,让学生根据理解去添枝加叶,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之所以要强调学生自主实践的学习方法,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理性思考能力,在思想上给予引导,培养其全面的人格,促进思想政治知识与完善个人素质的和谐统一。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要求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人格培养,引导学生向全面发展,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教学的理念。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教师侧重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学内容更加体现对学生的关怀和互动,不仅保证了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记忆,而且还引领学生认识自我,找到自己人生道路的方向,从根本上尊重每一个高中生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英璐.高中思想政治新旧教材的比较分析及对教学的启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篇9
一大学生对现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认同度和期望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的看法,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笔者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某高校各个学院、各个年级、各个专业的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1100 份,回收率为91.67%,有效问卷1000 份,有效率为83.33%。本次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认同度和期望,即当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最大因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人为本”缺失的表现及原因等。根据这次问卷内容,对回收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
1 关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51.81%的学生认为“实践教育过程形式主义”,45.88%的学生认为“教育方法单调枯燥,缺乏创新”,51.09%的学生认为“没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29.67%的学生认为“课堂理论教育联系实际不够紧密”。
2 关于当前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选择“灌输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低”的学生占52.10%,选择“任课教师照本宣科,缺乏创造性”的学生占42.26%。
3 关于学生认为目前最常见的无效教学方式
选择“僵化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注意创新教学方法”的占50.65%,选择“教师一言堂、不与学生互动”的占52.68%,选择“不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问题、只是空洞讲解教材”的占32.27%,选择“只管完成教学进度、不顾学生接受情况”占43.99%。
4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37.05%的学生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50.65%的学生认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个体诉求的矛盾”,46.31%的学生认为“ 应了解学生的关注点”,46.31%的学生认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5 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37.19%的学生认为“应重视学生的内在心理需要”,50.07%的学生认为“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32.85%的学生认为“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56.01%的学生认为“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并重视对学生内在自觉与自律意识的培养”。
二对现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调查结果的分析
1 “人本缺失”是影响教育效果的直接因素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但教育方法中“人本缺失”是影响教育效果的直接因素。有些教育者囿于固有的观念和思维定式,不理解大学生的真实思想,没有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难以与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缺乏灵活互动,没能很好地和现实生活、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对教育者传授的理论知识难以在心中引起共鸣。思想政治教育应找一些与学生息息相关,或者是学生非常关心的事情作为切入点,利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 灌输式的、僵化的教学方法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近几年来,高校教师为改进教学模式做出了多方面努力,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灌输式的、僵化的教学方法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型的授课方式,学生被动接受,没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过程。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是枯燥、乏味的。在教学手段上,只是机械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越来越缺乏热情和兴趣。教师应根据时代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 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陈旧、传统的教育方法十分反感学生对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给予很高的期望,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没有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要,不能很好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个体诉求的矛盾。教育者对学生思想引导方面存在不足。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重心基本放在了学生生活的细节上,而对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不够,对先进的思想理论学习和贯彻得不够,很多时候是在搞形式、走过场,使多项思想教育工作很难真正开展。因此,教育教学方法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意愿,尽可能地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以人为本教
育理念缺失的深刻反思
1 以人为本缺失的表现
根据学生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状的评价,笔者总结、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以人为本缺失的表现,一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受教育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忽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调查显示,51.09%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又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把学生作为自我发展、自我选择的能力主体、实践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应建立平等、互动的关系。二是教育方法单一、陈旧,过分注重单向灌输。调查显示,52.10%的学生认为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灌输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习惯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灌输为主,引导为辅,只是进行抽象而空洞的说教,对社会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对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敏感话题都不能从理性思维的高度引导学生进行科学而透彻的分析,不能启发学生解决一些深层次的思想问题,教育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难以引起学生兴趣。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教育目标注重政治功能,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管教”“塑造”功能,忽视育人功能,没有顾及学生的需要、动机和情感,忽视学生的个体需要与感受。教育内容缺乏现实性、时代性,脱离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与学生思想实际,不关心学生的正当利益,不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变成空洞说教。没有重视对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能力的培养,缺乏创新,不能适应社会与学生发展的要求。教育者没有准确把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点和差异,回避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解答,没有真正和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内心世界联系起来。在方法上往往采用灌输和说教的形式,教师做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完全无需自己的独立思考和选择,方法手段单一、陈旧,针对性不强。
2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缺失的原因
根据调查问卷得知,目前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更加个性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学生潜能发挥、个性发展和求知欲望的满足,不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注重掌握新特点、研究新情况、创造新经验、拓展新途径、探求新方法,只是固守原有的教育模式,造成了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主要原因如下,一是高校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存在着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个体价值的情况。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大学生终极追求的人文价值重视不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成长实际相脱节。教育中比较重视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强调思想统一,忽视大学生的个性培养,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导致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二是人本价值迷失,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还没有确立起来。一些地方和高校领导对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往往显得过于政治化和功利化,只重视学校的办学规模、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师资培养、就业情况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主动而自觉地予以关注和相应地物质投入,还没有真正地重视、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停留在形式上。还没有把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能自觉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给予足够的关心。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不强。三是从教师角度看,对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缺乏重视,过分注重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教育。尤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规律缺乏深入研究,对当代大学生自身的新特点缺乏深入了解,缺乏爱心、细心和耐心。在教育方法上缺乏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重视思想政治基本理论、基本观念的灌输,过分强调理论教育的作用,主观地认为课堂教学可以代替其他形式的教育,而学生很不情愿地接受这种教育。再加上学校、教育者对实践教育认识不到位,实践教育环节基本上只流于形式,大多数学校组织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很难起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道德修养水平和价值判断能力。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根本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发展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双重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出来,体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基本要求。这是我们对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同时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秀荣,韦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问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篇10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路
中央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一、“90”后大学生社会人格特质的整体分析
“90”后是相对其他年龄段的群体总称,他们是在中国社会转型、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成长起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既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反映着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1]
1.强调主观感受和自我意识,集体团队意识薄弱
当前,“90”后大学生的社会环境、家庭物质条件比“80”后优越,他们大多是家庭独生子女,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中心,深受家庭长辈们的疼爱,很少帮长辈父母做家务,吃苦少,一人被众多家庭成员精心呵护,与社会接触较少,在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教育的双重影响下,“90”后大学生自然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和秉性,考虑事情首先想到自己,与人交谈沟通话语中更多的听到“我怎么样”、“我如何”,习惯从家庭和社会中索取。他们强调主观感受和自我意识,此外,在“90”后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集体观念淡化,团队合作意识薄弱,团队协作精神欠缺的人格特征,在沟通和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利一面,会在合作过程中会以自我自居或合作不畅导致活动失败。
2.熟练精通各种网络产品,拥有丰富的网络感官体验和娱乐经验
移动互联时代当今社会最显著特征,“90”后大学生对互联网体验式产品的深入人心,他们具备快速获取网络信息的本领,娱乐生活选择趋向多元化,精通熟练各种网络产品,拥有丰富的网络感官体验和娱乐经验。同时扩大知识面开阔了视野结识朋友等。但凡事均有两面性,网络是把双刃剑,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自己。由于网络提供了跨越时空的便利,提供了强大的虚拟互动交流体验,如果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极易沉迷上瘾,认识定位存在偏激偏见,容易形成网络虚拟人格,产生现实人际交往障碍。
3.在选择生活方式以实用务实为主,缺乏挫折教育
在当下社会经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在思考选择选择哪种方式适合自己方式的命题上,现实社会提供他们丰富的鲜活“素材”,现实新鲜事物不断涌现,“90”后大学生通过网络能获取自己需要信息,通过网络媒介联通世界,接触认识了解西方各种文化。在东西方文化的比较与碰撞中,他们追求自由,奉行实用主义,打破常规,张扬个性;他们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具有一定开拓精神。同时,由于自身家庭环境优越性,在成长过程中,父母长辈解决了他们自己应该解决事情,从而导致他们很少独立处理日常事务,习惯遇到困难找父母,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不足,很少受到生活中的打击和挫折,长此以往,他们自身心理机制不成熟,自我评价理性不足,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差,挫折教育有待补充。因此,这些学生一旦在学习生活上出现问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落差,就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进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1.坚持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对文化思潮辨识力[1]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的人跟谁走”的重大政治课题,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历来为我们党所高度重视。我们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其主体教育的过程,使大学生不仅在情感上,更能从世界观高度,自觉而理性地接受、认同和践行,[2]。作为提供主要信息源的网络环境,“90”后大学生如何正确鉴别海量信息显得尤为重要。针对“90”后大学生当中存在的理想信念淡薄、急功近利倾向严重、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凸显等问题,必须坚持主流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旗帜鲜明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指导学生牢固树立主流核心价值观意识,学会在鱼目混杂的信息群进行有意识选择和剔除,因此,在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将文化思潮鉴别能力加进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现实需求,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有益补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综合运用课堂和课外两种渠道,积极引导学生在对于新闻信息的选择能力、思辨能力。
2.积极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方向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新路径,是相对显性课程而言,指在思想 政治教育过程中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注重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方式。[3]“两课”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典型的显性教育;隐性教育以校园文化、学生管理、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形式。二者区别是前者强调灌输的强制约束原则,后者强调主体选择的自愿原则。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僵化枯燥的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应积极探索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着重开发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中,努力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组织开展诸如传诵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活动,将隐形思想教育元素融合与楼宇标示标牌名人雕塑中;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青年志愿服务、社会问卷调查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校情、民情和社情,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晓京,文书锋.“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想动态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