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原理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1: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视觉艺术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视觉艺术原理

篇1

关键词:创意 视觉艺术设计 原动力

在“大发现”的航海时代,水手们有过这类记录:根据航海图的指示,这一带应该是一望无际的海洋,但突然间却冒出许多环形的岛屿;更神秘的说法,入睡前是一片,醒来时却发现周围出现海岛。著名广告大师杨杰美用这一魔岛的现象比喻创意产生的神秘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创意”:所谓创意,就是前所未闻的、能充分反映并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意念或构想。

视觉艺术设计的关键是创意。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创新思维已成为进一步开拓知识、发展空间的巨大动力,只有思维的创新,才能导致实践和理论的多维创新。

一、创意是视觉艺术思维的灵魂

创意思维是打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形式,是各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首先体现在开发创造能力方面。创新之意在于想出新的方法,建立新的理论,做出新的成绩,因此创新是视觉艺术思维的灵魂。

心理学家泰勒将创造分为两个不同内容及不同复杂程度的层次:一个是具有基础的即兴式的创造,这种即兴力求情感宣泄、情景交融和人心境的表现。另一个层次是革新的创造,遍学百家所长,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并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产生新的概念和技法,形成新风格和境界。①有时,创造的结果会出乎人们意料,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

创意思维离不开创造性想象,这两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视觉艺术思维中,创造性想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没有创造性想象艺术作品就没有生命力。滕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中说:“审美想象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即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前者是一般审美活动中的想象,后者则是艺术家创造过程中的想象,它是脱离开眼前的事物,在内在情感的驱动下对回忆起的种种形象进行彻底改造的想象。”②

创造性想象有着极其广阔的拓展领域和生存空间。艺术家在进行创造活动时,可以用非常规的思考方式,尽情地发挥艺术的想象力,在艺术创作的领域里自由自在地纵横驰骋,为视觉艺术创作寻找成功的契机。

求异性思维也称为发散性思维,其特点是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将各方面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触类旁通。求同思维又称集中思维,深入整合,敏锐地找到切入点,因此,只有高度发散、高度集中,二者反复交替进行碰撞才能迸发出奇妙的创意。

二、灵感是创意思维的特殊现象

灵感是思维形式中最富于创造性的心理现象之一,是人对客观认识的反映,也有着自身的特征,在艺术创作的思维形式中有着特殊的功能。

在视觉艺术创作活动中,灵感具有产生的突发性、过程的突变性和成果的突破性。突发性表现在人们头脑中日积月累的思考,在某种刺激下,在毫无戒备的状态下突然显现出来。人的思想质变有两种:一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积累和反复思考,从感性阶段逐渐上升到理性阶段,这是渐进式的变化;另一种是人们日积月累的知识达到一定程度,经某种因素触发而产生突变,是感性认识迅速升华为理性认识。灵感的出现能够打破人们的常规思路而产生特殊的效果,这就是过程的突变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由于灵感的启示,人们的思维活动会突然开辟出一条新路子,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灵感思维的形式具有无意识的特征,但是这种无意识却包含在一个人大脑深层的潜意识活动中。从表面上看,艺术灵感的发生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这种特殊的思维活动似乎无规律可言,实际上,它也要受到一定的逻辑规律的制约。首先,灵感思维的出现是建立在艺术家头脑思维活动的大前提之下的;其次,灵感思维不是凭空爆发出来的,它是艺术家长期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及长时间思索的结果。灵感出现之前已经有大量的艺术素材、情感、信息蕴藏在艺术家的潜意识之中,这些材料可能是杂乱无章或是朦胧的,然而在思维过程中,大脑某神经系统突然得到沟通,某些信息突然在想象中产生了相互的联系,都会使思维活动突然进入到一种异常活跃和顺利的状态之中,从而产生飞跃和升华,灵感就出现了。

艺术活动中灵感激发的基础植根于活动的土壤,它具有多维性、广泛性、丰富性。创造性是灵感思维最基本的特征,它不是自然物质的再现和重复,而是在此基础上具有崭新的面貌,是一般自然物质形象不可取代的。从来没有两个艺术家会迸发出完全相同的灵感火花而创作出完全相同的艺术作品来。灵感还具有突发性和瞬时性。在一个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灵感的出现往往是突然而至,瞬间即逝,不是由自己的意识所决定的,也不是能够预期出现的。灵感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创作者精神上的亢奋状态,艺术家在灵感出现时会产生无比兴奋的激情,有时行为无法自主。灵感的出现是艺术家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创作思维还包括了思维中的幻想成分和非智力因素中的各种潜能的发挥。艺术的创作是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发展作为前提的,二者相辅相成。在创作过程中,既要有智力因素作为基础,又要有非智力因素的支持。当历史的脚步踏入到21世纪的时候,整个世界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创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理论需要创新,实践需要创新,观念需要创新,整个时代都在呼唤创新,视觉艺术思维更离不开创新。创新是视觉艺术思维的灵魂。

三、综合联想是创意思维的重要因素

综合联想、图形创意。这里所指的图形是有针对性设计的产物,有别于纯艺术综合的形态创作,它有着自身的特点,这是图形的社会功能决定的。联想本身具有从当时所感知的某些方面出发,由此及彼、由正及反,进行远距离印象思维的特征,而伴随着联想意识进行形象化扮演,创造出超生活的、虚构的、重构的但又体现客观世界意义的、新奇的视觉形态图形。而观者则通过图形的组织关系开始另一种联想活动,直到理解图形所表达的意义为止。联想本身也可以带来不断的联想,为设计带来更多的思路和表现形式的可能性。因此,综合联想思维方法是比较科学的,是有效的图形设计思考途径。当然,设计、艺术本身也包括人类对大自然所产生的情感因素,所以,图形设计的思维过程相对是比较理性的,但表达的意义都是感性而富有情理的,这也是图形等视觉艺术具有感染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21世纪是一个边缘学科极度发展的时代,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综合,从而派生出新的学科、新的知识和新思维空间,并带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视觉艺术设计是一门集图形、声音、动画、文本于一体的多种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其本身具有综合性和前瞻性,对设计师而言,设计艺术学科就应该具有震撼人心灵的创意原动力。

注释:

①泰勒.社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10版.

②滕守尧 .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篇2

(宿州学院 招生就业处,安徽 宿州 234000)

摘 要:就业数据分析是就业实施方案的最重要参考依据,本文以宿州学院为实证研究,运用数理统计中的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和对应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对宿州学院近三年的就业数据库进行实证分析,数据结果表明:宿州学院近年来人才培养基本符合地方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定位,社会认可度较高,但也反映出就业工作的盲点,本文对继续探究就业工作实效方案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同时也为合理编制就业年度质量报告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对口就业率;考研率;就业区域分布;方差分析;对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73-03

多年来,宿州学院坚决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毕业生就业材料审核的通知精神,严格执行“四不准”要求,组织专门力量对各院(部)提交的就业材料进行逐份审核,建立了一个比较真实的、可信的原始材料统计数据库.为了挖掘数据库中的潜在信息,本文以此数据库为分析对象,利用相关的数理统计分析模型,对就业数据库进行了深入分析.

1 我校本科就业率的总体趋势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2011-2013年来,我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长,毕业生就业率呈现稳定增长趋势.2013年我校毕业生数2357,初次就业率同比增速3.20%,相比于2012年初次就业率的同比增速0.61%,提高了2.59个百分点,2011-2013年初次就业率三年平均增速1.90%,按此速度2014年初次就业率将有望达到93.68%;半年后,毕业生的就业机会的获得,就业率有所提升,具体表现为三年来每年最终就业率均高于初次就业率,但2013年的最终就业率同比增速0.36%相对于2012年的2.71%下降了2.35个百分点,增速稍微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对口就业率在2011年的60.53%飞速狂增,于2012年达到了85.38%,增幅24.85,经过猛增后的对口就业率在2012年后放缓速度,到2013年增幅仅为2.16%.

2 我校本科就业率结构差异分析

宿州学院对口就业率统计的范围:按就业单位性质分的各行各业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就业人数比上本专业全部就业人数.

2.1 对口就业率年度对比分析

从上面宏观分析的总体趋势得知,对口就业率在2011-2012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12-2013年变化不大,但这只是总体趋势上的直观表象上,下面用多重比较S法以26个专业为样本,检验2011-2013年任意两年之间对口就业率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如表2.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2012年对口就业率与2013年没有显著性差异,且都与2011年对口就业率有显著性差异.下面就2011年与2012年对口就业率数据进行分析,探究对口就业率差异的成因.

2.2 对口就业率(剔除新开专业)年度对比分析

猜想:新开设专业是否引起两年显著性差异的因素

为了探究猜想是否合理,剔除新开设专业的两年数据进行分析,对上面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两年对口就业率依然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初步可以得出新专业的开设不是造成2011-2012年对口就业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老牌专业的自身对口就业率变化造成的.

从图1中看出,除音乐学、人力资源管理、电子信息工程这2各专业增幅接近于0外,其他老牌专业的增幅大体上在平均增幅附近,进一步反映2011-2012年人口增长率这么大的增幅是由老牌专业整体增长引起的,其中生物科学增长在老牌专业中最大.

3 对口就业率专业对比分析

3.1 各专业就业率平均趋势和差异情况分析

图2较好的显示,三年平均对口就业率较高的几个专业测绘工程、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人力资源管理、音乐学、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这几个专业三年平均对口就业率位于前列,并且标均差系数都相对较小,这说明这5个专业对口就业率从2011-2013年三年平均水平较高,波动幅度不大,对口就业率.

3.2 各专业就业率(除新增专业)平均趋势和差异情况分析

图3是剔除新增专业后的图形,图中显示数学与应用数学、人力资源管理、音乐学、电子信息工程这4个专业位于前列,且三年波动不大.由此,可以得出这4个专业的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且近期变化不大;而对口就业率低的那些专业,这三年还是表现出较大的波动,很不稳定,还不能断言这些专业毫无市场.

对比图2和图3,新增专业测绘工程、统计学、自动化的对口就业率也很乐观,已展现出其强大的市场需求.与此同时,化学工程与工艺、新闻学对口就业率较低,我校的这两个专业却不是很好的被社会所需要,对口就业率有待提升.

3.3 最终就业率分析(2011-2013)

按照上面就业率的分析方法对最终就业率(分学院)进行分析,下面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2011 -2013年数据为样本,显著性水平,检验12个学院的最终就业率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方差分析结果如表4:

从方差分析表知,F值<Fa,学院对最终就业率无显著性差异,着基本可以得出全校12个学院最终就业率大致一样,没有显著性差异的结论.

4 存在的问题

4.1 整体就业质量有待提高,个别专业的就业面窄

2011-2013年虽然全校完成了就业率目标,但就业工作发展到今天,各高校更加注重的是毕业生就业的质量.提高就业质量将是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将逐步统计反映就业质量的指标,如:薪资水平、单位规模、岗位性质和层次等.通过对2013年就业质量分析和就业竞争力分析,全校总体就业质量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各院部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下真功夫开拓市场,拓宽就业面.

4.2 院部之间、专业之间就业工作发展不平衡

如果把各项就业统计数据看作是各院部就业工作的客观反映,那么经过规范处理过后的数据的显著差异,则表明院部间的就业工作展不平衡.学科专业不同固然可能影响就业状况,但决定因素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人”,这种观点也是能从统计数据中找到支持依据的:有的专业,宏观就业形势看好,但统计数据却反常;有的专业,社会需求萎缩,就业形势严峻,但由于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因而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5 对策与建议

5.1 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制,进一步提高全校就业工作科学管理和规范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5.2 进一步加大就业市场的开拓力度,加强实习就业基地的管理,重点建设专业性强的就业实习基地.

5.3 加大毕业生创业教育,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和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5.4 切实执行“就业与招生、考评等工作适度挂钩”要求,着力调整专业设置,建立积极的运作机制,促进就业招生对学校发展的良性互动.

5.5 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

参考文献:

〔1〕顾红.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徐斌,吕传振.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101-103.

〔3〕邱毅.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0(2):199—200.

篇3

关键词:视觉原理;计算机视觉艺术;数字媒体;应用

利用计算机所具有的视觉艺术,大众仅仅利用需要实施身体动作来直接性的操作以及控制,根本就不需要学习就能够启动以及进行一定的操作,这样更加方便老年人以及儿童的实际操作。在数字媒体当中,应该对计算机视觉艺术进行充分利用,更加方便人们的实际操作,同时还能够保证其更好的感受艺术方面所具有的魅力,让群众在足够放松的时刻能够对创作者的实际思想以及意图进行充分的了解以及掌握,对艺术价值进行充分发挥,进而来有效提升艺术人文的实际价值。

1对计算机视觉原理进行分析

通常来讲,计算机视觉还称为机械视觉,属于是机械来对人类视觉进行一定的模仿的光学识别系统,利用光学系统、感应器、光源等来实现物体定位、动作的追踪以及视线的判断等相关的功能。一般情况下,工程技术所运用的基本都是计算机视觉,当有着一定的环境以及模式时,计算机视觉在进行持续性的工作时,能够有效保证持续工作有着非常高的正确性以及准确性,还能够对人工不可以完成的任务进行很好的完成。当计算机视觉在进行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最为基本的条件是先对映像进行处理,之后输入模拟讯号,对数字影像进行一定的处理以及分析。实际的工作流程是:影像在摄入之后,应该对其进行一定的强化,除去噪声,之后对图像特征进行一定的压缩以及获取。在对数据库样本进行一定的对比之后,对程序进行有效的分析以及判断,做出有效的指令。

2对数字媒体当中计算机视觉艺术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

2.1艺术与计算机进行一定的融合时,应该对动画、声音以及图像等因素进行有效结合,在对艺术语言表现形式进行丰富的同时,应该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在有些结合视觉艺术以及数字媒体时,应该保证在对画面进行观看时,应该有效的欣赏画面,还可以有效的感受到声色等。利用高度仿真的听觉、触觉以及视觉,保证大众在进行玩游戏时,可以对虚拟世界进行真实的感受,还能够利用动作以及肢体语言等来和计算机实现有效的交流。保证大众不是对电影单独的进行欣赏,还应该更好的参与到其中,体会艺术的表演。

2.2在数字媒体当中运用计算机视觉艺术能够对艺术的实际表达形式进行有效的丰富

随着交互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发展,让该技术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以及广泛的运用。运用交互技术,应该让人们不受到被动的欣赏,应该积极的参与到视觉艺术当中,保证大众的积极参与以及做出判断,同能够利用各种选择来呈现出过程以及解决,对观众的兴趣进行充分的调动,进而来有效提高大众的参与积极性。

2.3在电子游戏当中,运用计算机视觉艺术,应该在相对比较大型的电子游戏当中进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运用

在实际的游戏过程当中,大部分的玩家基本上不再是仅仅运用键盘以及鼠标来实施游戏,大部分都是利用身体行动来移动。通常情况下,机器利用摄像机部来对玩家的具体身体动作进行一定的捕捉,玩家能够与机器相连接的手枪进行有效的操作,射中屏幕当中的对象。同时,手机上的相对比较小型的电子游戏,仅仅需要手指来滑动屏幕,就能够实现实物的运动以及跳跃等,进而来躲避障碍。除此之外,仅仅需要稍微的倾斜一些收集,就能够实现人物两侧的奔跑,同时还能够保证声光效果,实现互动,具有非常大的震撼力,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大众参与的积极性。

2.4分析数字媒体中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保证数字媒体技术有效表现艺术

同时在实用艺术以及纯艺术当中,也会运用到数字媒体,该技术能够让相对比较单纯的个人视觉实现有效的创造,同时还能够把艺术箱社会性视觉产品进行转化,并得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大众能够通过剪切以及拷贝等相关的方式来有效获取视觉技术,之后有效的转化艺术资源,有效奠定了创作视觉艺术的基础。现阶段,大众对于个性化以及独特性有着逐渐提高的需求,在对相对比较独特的视觉技术进行追求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评价视觉作品的标准。在数字媒体当中运用计算机视觉技术,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大众对美的享受,保证大众能够充分感受到舒适以及愉快的感觉,同时还能够得到审美方面的评价,在该过程当中,不能够参杂任何的因素,应该让计算机视觉因素仅仅对视觉美感以及视觉形式进行充分的追求,可以有效体现艺术的本质。同时,数字媒体有着美方面的品格,有效结合计算机视觉艺术,保证数字媒体艺术的美以及真。这个实际的运用过程能够有效提升审美方面的机制,更好的领悟视觉艺术当中所存在的美。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媒体当中,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运用,应该有效结合图像、动画、声音以及文本等多个因素,在对语言表现的具体形式进行一定的丰富时,应该让作品具有更大的感染力。除此之外,还应该保证视觉技术有何足够的光声效果,利用一定的互动,会具有非常大的震撼能力,积极促进大众的参与程度。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大众对于美方面的追求,进而对其所具有的艺术价值进行充分发挥,有效提升艺术所具有的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晓,王会霞.计算机视觉艺术在数字媒体领域的应用研究[J].互联网天地,2015,07:21-24.

[2]丛婧.浅谈计算机视觉艺术在数字媒体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3,18:75.

篇4

【关键词】数字技术 视觉艺术成果转化 互联网+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不断更新,全球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视觉艺术产业的发展,纵观现代建筑、影视、服装等各个领域中的艺术设计无不显现着数字技术的影迹。可以预见,数字技术下的视觉艺术产业将成为下一阶段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 视觉艺术产业

视觉数字技术下视觉艺术成果转化与创新方法研究

文/李婷婷 陈发禄艺术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分支,它运用各种材料、工具,以艺术设计方式创造出艺术商品。在当下视觉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语境中,数字化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以视觉信息为标示的崭新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

3 视觉艺术成果转化

视觉艺术成果转化过程中,可以逐步构建“视觉艺术成果转化产业链”。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核心的生产要素是高质量、创新型的人力资本,依靠人的智慧、灵感、想象力及创造力,借助高科技技术手段对文化资源的再创造,将艺术与科技进行有机融合。

3.1 数字技术融入视觉艺术产品设计

数字技术为人们展示了一个新颖的视觉天地,以往用手工很难实现的视觉效果,被计算机轻而易举地完成。同时,数字技术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空间,开拓了艺术家的创意潜能,将数字技术融入视觉艺术产品设计中将赋予文化创意成果更多的科技内涵,既缩短了创意和成品之间的距离,又能给予人们丰富的想象,实现产品的价值创新。

3.2 数字技术融入视觉艺术产品展示

随着近些年网络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对视觉体验产生了更高的需求,为了提升展品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艺术作品在时与互联网和三维虚拟技术相结合,以高清数字影像包围观众的全部视野,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再加上环绕的立体声效,可以高度准确地再现真实现场的声音,为观众带来极强的沉浸感和体验感。

3.3 数字技术融入生产阶段

在体验经济时代,随着视觉艺术产业和制造业的快速成长,企业的生产制造应结合数字技术,在设计制作中大量的使用图形图像,并且在构思创作时求新求异,运用数字化手段吸引群众眼球。

3.4 数字技术融入视觉艺术产品宣传推广

数字时代,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过去以纸媒介为主的成果推广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数字化时代的需要了。如今,数字化虚拟网络、手机网络、数字电视占据着人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空间。视觉艺术成果推广也应顺应数字媒体的特点,以文字、图像辅以声音等多种形式表达。在推广中融入文化创意,引起消费者的文化认同,并充分利用多种类的数字化平台打造文化创意品牌形象,最终使品牌推广成为视觉艺术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达到拓展市场的目的。

3.5 互联网+成果销售

虚拟的互联网产业+真实的视觉艺术成果构成创意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借助互联网的线上手段,将视觉艺术产业链整合,构建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艺术作品展示平台,并融入数字体验、电子商务、形象塑造还有顾客回馈等模块,打造文化创意成果生存的新空间――创意成果品牌虚拟空间。

4 未来视觉艺术产业发展方向

未来,视觉艺术成果将在游戏、动漫、微电影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应用,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幻影成像技术、球幕拼接技术等。“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指出,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数字技术下,视觉艺术创新人才将形成“视觉艺术产业联盟”,为视觉艺术成果转化带来新的活力与生命力。

4.1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

可以构建虚拟视觉艺术成果展示场馆,并将视觉艺术作品在展馆中进行展示。人们通过互联网平台,采用第一人称漫游方式详细了解视觉艺术成果的样式、材质、艺术价值等信息,为艺术品鉴赏者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4.2 利用增强现实技术

可以将设计完成后的艺术作品直观地呈现出三维全貌和展品细节,在成果转化论证中,便于专家们对成果设计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评价。

4.3 利用幻影成像技术

可以将视频画面悬浮在一个实景半空间成像,利用玻璃的透射、反射方式,通过与模型、多媒体等技术相结合,营造出一种亦真亦幻的氛围,运用现代化数字技术为整个艺术品鉴赏过程添上神秘色彩,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

4.4 利用球幕拼接技术

可拼接出半球形银幕,将艺术品鉴赏者包围其中,放映视域范围可达前后180度,左右360度。艺术品鉴赏者目光所及几乎全是绚丽多彩栩栩如生的电影画面,视银幕如同苍弯,加上立体声环音,使鉴赏者如置身艺术海洋。

4.5 利用互联网+技术

可以实现视觉艺术产业联盟。中国视觉艺术产业要实现大发展、大繁荣,需要整合资源,形成视觉艺术产业联盟,打造视觉艺术成果转化产业链,依托互联网技术构建交流合作平台,企业和相关成员间通过合作方式组织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

5 总结

因此,数字技术作为现代艺术的一种新型表达方式,体现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时代特征,在推动了文化创新、艺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利于打造出高技术、高智力的文化艺术作品,繁荣我国艺术品市场,提升我国文化艺术产业的竞争力水平,促进我国文化艺术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巨大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坚勇.平板显示与3D显示技术[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2]王艺湘.商业展示与视觉导识系统设计[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陈宏京.数字化博物馆的原理与方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张慧.真实感遗址三维重建及虚拟展示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0.

篇5

请看图1,你能说出这幅画中有几种颜色吗?人们普遍的回答是四种。其实错了,只有红、黄、蓝三种。为什么会看错呢?这就是“侧抑制错视”造成的。

因为视网膜是由无数小的光敏细胞组成。单独激活一个细胞,总会影响邻近的细胞。科学家发现,刺激某个细胞会得到较大反应,再刺激相邻的细胞,反应就会减弱。也就是说周围的细胞抑制了它的反应,这种现象被称作“侧抑制错视”。就像我们在河里投下一块石子,会激起一圈圈波纹。如果再在旁边投下一块石子,波纹则会减弱。因此,我们在看这幅画时,被蓝色围住的红色块就显得颜色更深一些,而和黄色为邻的红色块则显得亮一些,所以才会看成是四色的。

视觉艺术家还故意创造出一些引起“侧抑制错视”的图画,给眼睛“吃”,捉弄眼球。请看图2,圆圈部分的颜色看起来和其他部分不一样,这又是眼睛在犯错。这张画中的颜色是一样的,视觉艺术家故意把横条竖起,再加了个圆圈。使眼睛在看图时,视网膜中的光敏细胞抑制对其他地方的反应,因此,才会产生看上去颜色不一致的错觉。

“侧抑制错视”不光会使人产生辨不清颜色的错觉,还能让静止的平面图画中出现闪烁的小点。不信,那就请看图3。咦!画中怎么会有不停移动并不断闪烁的小黑圆点呢?就像是会眨眼睛的星星似的一亮一亮。这会儿信了吧!错视真是太神奇了。

由于方格线条连接处的黄色圆点比周围颜色更亮些,所以,注视交叉处的视网膜区域比注视其他区域的光敏细胞受到更多的抑制,这样,眼睛就会在黄色圆点上,看到无中生有的闪烁跳跃的小黑点了。

篇6

关键词:构成;创造;版画;创作

中图分类号:J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9-0025-01

版画是一种视觉艺术,视觉与生理、心理有着直接关联。构成是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规律,用特定的艺术元素反映视觉认知。版画创作按视觉心理感受转换成视觉构成上的“形态”,一定要分析构成形态的结构,把握点、线、面、体、色彩、空间、光线、肌理等基本元素的有机整合,灵活而富有创造性构建和生成新的构成形态,创作出高水准的艺术作品。

一、对版画构成形态的再认识

随着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版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创作技法有了实质性的变异。“构成是一种创造”这一认识拓宽了版画创作的视野,探索出一条版画创作的新思路。

(一)用艺术设计学构成原理透视版画创作

在艺术家眼里,任何事物的构成部分都是能动的,而不是一种静止不动的形态,结构元素应该是相互组合的关系。构成的存在使自然有意义,这就是构成的第一个层次:将反映的客观事物本身,按一定规律生成的组织结构,即内部构成。第二层次是外部构成,指系统与外界联系的变化。版画吸纳其他艺术形态采用了多方位、多角度的处理视觉信息的方式,是对物象诸多因素的统整观照。在制版和印刷两个阶段,既可以对材料、媒介的美进行新发现,也可以在版画语言风格上寻求突破。

(二)现代版画构成形态已经完成了从功能性构成转向形式性构成的转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印刷业进入一个空前盛世,到处充斥着图像。版画为了满足人们对艺术的新鲜感开始转向视觉感受,传统的凹、凸、平、孔四大版种的界线逐渐淡化,各种风格样式的综合版蜂拥而出。现代版画的构成更强调外部形式的变化,不再是对现实的机械复制,而是对视觉形象的一种创造性把握。现代版画已经完成了功能性构成向形式性构成的转变,视觉艺术的装饰性日益凸现。

(三)版画构成形态的特殊性

版画除了二维空间多维化,区别于雕塑艺术、造型艺术和建筑艺术以外,还有一个特征,就是艺术效果的简约性。版画构成相对于丰富的艺术世界,其特殊性就是简化和再造。简化使那些非本质的繁杂表象无法遮蔽艺术家的精神视野,而且几何化的倾向为强调形式结构准备了条件。艺术家们为求版画的意味就要以纯绘画形式切入,改变习惯性视觉经验,从而产生新的版画语言,进入再造过程。由于版画技术的改进和艺术家个性风格的渗透,

版画构成在于印制过程的实验性发现。比如改良版画的工具、材料、程序等,使其构成有了更充分的表现力。

二、版画创作中的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和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构成主义在形式上血脉相通,在哲学上与结构主义有牵连,在风格上又与立体主义有相似之处。如果透过解构主义复杂的哲学内涵,从构成去理解版画艺术的特征以及表现手法,就是一种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组合的创新。

(一)版画创作中基本元素的解构

版画既然是一种视觉艺术,那么基本元素就与绘画同构。古典版画作品把点、线、面、层次、色彩等全因素组建起来,都是为再现对象的内容和精神服务的。现代作品将各因素独立起来,摆脱对写实的依附,强调各自独立的审美价值。版画创作的解构就是基本元素的重新组合,过去版画创作会更多地关注点、线、面、层次、色彩等元素组合产生的心理作用,强调各种构成元素的排列组合,忽略了版画制作过程的分析。例如:版材的选择、技法的更新、工艺过程的改进等等。现代版画家要从借鉴中找到自己创作的立足点,跨越复制版画与创作版画的障碍,在原有传统版画样式的基础上不断构建新的流派。

(二)版画创作中的时空构造

篇7

探究云南传统图案的发展意义

视觉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视角下探究云南传统图案构成符号的原理及其审美变迁是对不同时期文化根基的解读。文化的发展与超越是传承活动中最符合时代要求的方式。云南传统图案是云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它是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间语义转化,进而实现云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传承方式的创新思考。

现代视觉艺术是建立在现代科技与当代文化之上的一种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创新的思维和手段在迅速发展,可利用的物质基础逐渐开拓,一方面,我们已经注意到若要使传统艺术在当下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势必需要变换其视觉因素,发挥材质工艺等功能来刺激注意力的新追求;另一方面又需要利用原始的、民族的风味倾向,诱导人们的思忆之情,以调解人的心理或视觉疲劳,而达到一定的审美享受。艺术创作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域也呈现出了不同的潮流和风格,营造属于云南本土的视觉语境是推动云南民族艺术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发展的重要手段。从表现形式出发对云南传统图案进行探析,会提供给我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使传统的民族艺术得到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的传承与发展,进而使这种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得到升华。

超越技艺的禁锢,实现图案的创新

任何图案艺术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它的工艺性。早在我国先秦时期的工艺专著《考工记》就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重要观点。其中,所谓工有巧,是指制作的条件;材有美,是指材料性能,可见,我们的祖先已经在远古时期把技术和材料看做每件工艺作品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传统图案均来源于各种工艺作品,它总是离不开各种工艺技术和材料的支持,图案独有韵味的形成并不是纸上谈兵,它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媒介和精湛的技术条件才能得以兑现。例如傣锦中的塔楼纹,顶部呈人字梯状几何形;看似富有驰骋状态的象与骏马,在傣族织锦中也呈现出几何形的外轮廓,这些抽象几何形的特征,除去图案创作者想象力丰富的因素外,更与织锦中纺织技术的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穿越在经纬线中的技术限制了弧线形的产生,直线的抽象归纳便成为民间织锦不得已的选择。从现代视觉艺术的构成原理出发归纳云南的传统图案,由于这种织锦工艺受到了技术和材质的局限,其排列方式多显得对称和有规范的节奏,这是手工业时代的艺术特征,也就显得墨守成规。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傣锦图案,它的构成总是在工艺技术的层面上得以兑现,或驾驭纺织,或驾驭雕刻等等,然而,现代的图形表现方式却从空间感、光感、变化多样性来展现设计的主题思想,随着艺术与科技的进步,新技术和新材质与创意思想也常常得到了更好的嫁接。

工艺性是云南传统图案中限制其发展的重要规律特点,同时,工艺性也是推动传统图案得以革新的重要手段。尽管从单纯保护传统民间艺术的角度来看,要保持云南传统图案的原生态风格应该继续更加重视传承旧时装饰材料和技术的运用,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当代图形的技术媒介多表现在摄影、计算机绘制与数码印刷等方面。信息时代由于传播的途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图形表现特征上来对比,无论是形式、材料、风格等都与生长于手工业时期的云南传统图案有着明显的区别。承载视觉传达的媒介早已有所变化,再把旧时的工艺符号移植到现代的视觉载体中显然是矫揉造作的做法。举例来讲,若把织绣图案中针孔的工艺痕迹印刷在数码图形中必将显得生搬硬套从而失去生命力。

因此,不同时代工艺技术的差异便成为了传统图案与当代图形实现沟通的重要障碍,这为两种视觉语言的传承方式提出更深层次的启迪,也为云南传统图案的时代变迁给予了较大的帮助。从当下一些时尚的品牌设计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两种视觉语言的沟通以及技术创新的嫁接方式,例如深受年轻女性喜爱的“安娜苏”则是以颇具特色的亚洲传统图案作为创作原型,一方面从化妆品的外形设计到香水系列的包装设计,甚至延生到奢侈高雅的饰品设计,无不为受众展示出复古典雅的传统视觉元素,另一方面,它大胆奔放的色彩构成又突破了旧时图形的循规蹈矩,将新型的材质和现代的构成意识融入其中,加上镂空、裁剪、特种印刷等技术的革新,为消费者营造出极具古典韵味又不失时尚性的现代品牌,这些不同凡响的视觉刺激不仅改变了市场的消费观念,成功地塑造了品牌价值,也使商品本身具有一定的工艺价值。由此可见,云南传统图案要满足当下的审美标准进而走向世界,摆脱原有的工艺限制,新技术与材料创新的渗入是必不可少的。

“批判式继承”是当今对传统文化建立在创新基础上被认为较科学的继承方式,文化发展的最佳状态就是不仅要从旧时的文化中借用,也要试图从现代文明中进行提炼,两者结合,才可以创造出符合时展的嫁接物,减少对文化的限制也禁锢,而多一些取舍和开拓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的最大尊崇。就某种角度上讲,云南传统图案的继承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再创造。我们从不否认图案艺术中由于手工艺痕迹的巧妙为之所带来的精妙绝伦,却不能为了曾经辉煌的技术而禁锢自己的设计思想。如果工艺技术受到适当的尊重,它会成为图案设计的好帮手,但却从来不会成为图案的主人,事实上,复制老祖宗的文化与复制异文化具有同样的意义。以图案的文化内涵和装饰语言为启示,摒弃传统图案中工艺技术的框架,是实现现代图形再创造的一种思路,工艺是旧时图案设计的前提,它同时也可作为新时代拓展设计思想的源泉。

无论是从创作的出发点还是从图案传递信息的形式来分析,云南传统图案与当代语境下的视觉图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摒弃旧时的视觉文化,因为云南传统图案毕竟是云南文化中被视弱珍宝的一束奇葩,它与当下的视觉图形构成符号之间也决不是平行而不相交的。

篇8

关键词:信息化图表;视觉传达专业;高校学科建设;视觉研究;信息化视觉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245-02

一、视觉传达新形式的诞生

信息化图表(Info Graphic,也可译为信息制图)就是指信息、数据、知识等的高效视觉化表达,一般用于复杂信息高效清晰地传递,为了更好的归纳和总结大剂量的数据信息而生成的具有视觉规律和审美性的设计类型。是当代信息化视觉设计的代表类型之一。根据美国著名公共关系学家道格?纽瑟姆(Doug Newsom)2004年的传统定义,信息化图表作为视觉化工具包括:图表、图解、图形、表格、地图、和名单等,其中使用最多的传统视觉形式有水平方向的条状图、垂直方向的柱状图和饼状图等。从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图表作用分类,则可分为导向性信息图表、商业信息图表、信息记录图表、网络交互信息图表、传媒信息图表等。

信息化图表设计是视觉设计领域中的新兴门类,与语言符号学、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关系密切。涵盖了数据统计,图示语言学、视觉系统设计、动态信息演示,以及交互设计等设计和技术领范畴。通过数据分级与图形设计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文字信息的传达效率和表达潜力。提升信息浏览、产品设计、互联网应用等方面的操作体验及视觉效果。尤其对公共产品、公共环境和服务的规划指示系统,科学及数字数据的分析展示等领域有较大意义。成果可广泛应用于视觉的多媒体信息互动与新媒体领域,如城市规划、新闻传播、公共服务、多媒体信息展示、商业及社会数据总结分析等。是一项能发挥综合性优势的跨学科联合攻关课题,具有重要学科意义及广阔应用前景。

二、视觉艺术学科发展思路的转变

世界上永恒不变的是变化。随着社会、人文自然科学等的不断变化。受众、视觉设计师、社会及设计作品之间的和谐度更加难以预测。就视觉传达学科本身来说,所包含的理论、概念,及设计研究,无论深度、广度都已经涵盖了它所发展而来的平面设计,这是原有的平面设计所包容的关系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的进步。

传统意义上的视觉设计是在二维的空间里以图形、字符等作为传播语言的设计表现形式。而在新技术、新媒体、新理念的要求下,原有的二维空间中表现与传达出更为深邃内涵与内容。平面设计由昨天的相对单纯的“图形与排版”走到今天多学科、多元素、多功能的视觉传达设计,这是学科自身关系发展的结果,更是学科自身发展的特征与关系的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导致了视觉艺术学科的不确定性,即学科在发展中的劣势――“泛,广,大而不专”。同时也是它的未来的优势所在――当这种多元化与不确定经过未来的整合、发展、成熟后,这种“多而不精”的关系或者说特点将以一种“分散与集中,整和与统领”的姿态重新出现。以信息化图表为代表的新型视觉传达设计与其它学科门类形成不拘泥于形式的“神交”,在设计思维上互补,在设计理念上进行高层的完整的交流与融合,它在未来的设计中既是主导又是附属的,既是边缘的也是主流的,为信息社会服务并由此进一步发展。

三、现有学科研究基础

作为近年来视觉传达专业的研究热点之一,投身于信息化图表设计研究工作的人包括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统计学家、艺术设计师、软件设计师等。其研究现状可以描述为:数据统计是信息化图表设计的内容依据和服务对象;视觉艺术设计是信息化图表的表现形式和手段;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信息化图表设计的技术载体和未来空间。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总结为:

1、集中于社会学研究。对于如何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个议题非常注意和关心,认为信息化设计应该提供全人类都能够认识、了解的手段。提供促进社会思想和观念沟通、交流的新方式。

2、指出了为社会大众创造利用图形的信息平面设计系统的重要性,特别在公共住宅建筑、健康卫生和其他经济发展方面的具体运用。

3、提出利用象征性的图形,来向大众解释复杂的议题。以图形、而不是利用文字达到视觉传达的目的。一方面要求创作一系列经过精心设计和选择的图形,取代以往要用文字传达的信息系统;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开发把这些图形结合起来使用的图表式表达系统。

信息化图表设计的研究突出代表了当今信息社会发展的典型特征――追求节约、经济、快捷、便利的信息传达与获取。其在公共空间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及在多媒体操作界面和工业设计领域中的崭露头角,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信息化图表设计的广阔空间。这种视觉技术的革新和进步通过开展实用性研究,开发潜力和市场前景都将非常可观。

四、视觉艺术学科进行信息化图表设计研究的意义

1、在高校现有视觉艺术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摒弃以往视觉设计中仅仅关注于“图形文字排列组合”等纯美感和形式主义的弊端。从另一方面深入思考视觉设计的真正涵义和功能,改变思路,寻找视觉设计在未来社会中服务于人的新方法。

2、信息化图表的视觉数据归纳组合技术可以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发挥多种作用。它的级层式传递模式有利于信息的梳理和分类,使用综合性的视觉表述形式使阅读效能提高,这种有控制的设计可以使更广泛的视觉载体更具效用性,对视觉传达设计自身的技术发展具有前瞻作用。

3、信息化图表中“信息轴”的视觉设计模式将使视觉艺术具有更多空间层次,它具有表达的准确性。对所示对象的内容、性质或数量等信息的多层、多角度表达,往往可以在一张图表中解释清楚多个问题,从而完成视觉媒介空间的新拓展;

4、信息化图表的传播模式可以帮助人主动理解信息,改变了传统信息传达模式,突显视觉信息的主动传播与准确解读,这是对传统视觉传达语言的创新和应用;

篇9

摘要创造性思维的科学体系在艺术设计活动中至关重要,我们要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注重设计前沿理论的研究和开发,加强对学生艺术潜质、思维方式、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开发和培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搭建完备的设计理念构架、构建合理的设计知识体系,自觉运用创造性思维的科学原理进行艺术设计。

关键词:视觉艺术 教学实践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视觉艺术设计是当代艺术设计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其作为艺术教育的前沿课程,应当怎样用科学的眼光审视并把先进的观念传达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掌握这门学科的问题,就摆在教育工作者的面前。本文对自身教学过程中就创新性设计思维领域存在的一些现象谈谈个人看法。

首先,从概念上讲,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题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视觉艺术是“通过人的视觉感受而将客观内容容纳如主观心灵并予以对象化显现的艺术形态”。一些美学研究者认为,从审美主体的角度来看,艺术离不开创造者和欣赏者两方面,而这两方面都要通过一定的感观和响应的感性特质媒介,前者创造出审美对象,后者达到审美愉悦。

针对学生综合使用知识的能力偏低,以及在学习中不能确立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表现力,更不能够通过正确分析作品案例、归纳总结经验等等现实存在的问题,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怎样引导并大力提倡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学习和创作,以此改变原有陈旧的教学体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目标。

第二,从创造性思维的角度来说,单元课程的讲解、灌输课程的概念、作业范例标准等,使学生不能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在创作思维的过程中,把握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等正确运用的同时,更应将几种思维形式相互联系、综合运用,也就是形成所谓的创造性思维。创造之意在于想出新的方法、建立新的理论、做出新的成绩。在实践中我们应敢于提倡学生用新的理念表现新的形式风格,这就需要通过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来实现。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是开拓和创新的,是能动的“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形式的协调统一,是高效综合运用和不断辩证发展的思维过程,是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独创性的、产生新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活动。

第三,创作性思维具备若干基本要素,如求异思维及求同性思维、直接思维和灵感思维,以及创造性想象等等。

求异性思维又称发散性思维,其特点是从多方面进行,最终达到一个思考的目的,即将各方面的知识加以运用,分析问题、开阔思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我们以人的大脑作为思维的中心点,将思路向外扩散,形成一个发散的网络,思维的线路在发散的过程中并不完全以直线的形式进行,而是不断地探索,寻找新的途径,这样创作的火花就会不断增多,新的构思就会层出不穷。如设计一幅环保公益广告“节约用水”,常规的思维往往是表现干裂的大地、枯萎的树木,但如果展开发散性思维我们往往可以联想得更多。

求同性思维又称集中性思维,强调的是在某一创作过程中的深入探讨和研究。它是建立在发散性思维之上,并与其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它也借助发散性思维找出多个创作触点,提出多种有价值的创作方案,再集中思维,深入整合,使其敏锐的找到切入点。因此只有高度发散、高度集中,二者再反复交替进行,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想象与联想思维的训练,也是设计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是决定艺术创作成败的重要条件之一,设计者的想象力除了天赋之外,后天的训练也是举足轻重的,因此要让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有针对性的对艺术创作中的主题、类型、手法、想象内涵、形式美感和色彩表现等方面进行训练,并使其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艺术创作的想象能力,让自己的思维遨游于无限的未知世界中。

很多例子都证明了艺术创作中离不开想象这个心理过程。想象是通过赋予若干对象之间一种微妙关系,从中展开想象而获得的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比如一提到“速度”,人们头脑中会闪现出呼啸而过的飞机、奔驰的列车、自由下落的重物等,随之还会产生“战争”、“爆炸”、“闪光”、“粉碎”等一系列联想。这些联想引导我们去体验它的力度、色彩和线条组合。虽然联想思维的形式往往是快速闪现或是模糊不清的,但设计者却能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及时捕捉而使其成为清晰的视觉形象。

第四,在视觉设计领域中,尤其是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艺术的创作应不断创新,从艺术风格、内涵、形式、表现等诸多方面强调与众不同。它不安于现状、不落俗套,敢于标新立异。

“标新立异”是视觉设计中非常独特的方法,它强调个性的表现,任何艺术作品,如果没有独特的个性则容易流于平淡、落入俗套。所以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培养和支持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教学实践中标新立异的训练方法很多,例如透视错觉和矛盾空间造型的训练,就是培养学生在这一方面能力的一种很好的训练方法。

在日常的艺术创作中,人们往往习惯于接收符合常规的视觉形象而忽视变异,而艺术作品如果看上去总是一板一眼没有变化,便容易令人生厌。在平面设计中,视错觉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创作思路。如我们在停着的火车上看到另一列刚刚开动的列车时,一时间会误认为是自己所乘的列车开动了,这是人们无感觉上的瞬间错觉现象。缪勒・莱依尔错事图中是两条等长的平行线段,在线段的两端各加上方向相反的引导线,将人的视觉向不同的方向引导,会使人产生上线短下线长的错觉。同样,原本是完全平行的直线分别用不同的线段进行分割交叉排列,由于重复排列的线条导致视觉引导力使人产生了线条排列的方向错位感、不平行感、线段的弯曲感。在教学中强化错视思维的训练,利用线条的方向、线条的穿插、图形大小的对比等方法使人产生非自然的视错觉,达到一种独特而又富于变化的艺术效果。

矛盾空间造型训练是更为复杂的形式之一。矛盾是在平面空间中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主题感幻觉空间,人们观察这种图形时,初看是完全合理的形象,经过仔细观察后又发现许多不合理的矛盾空间形态,如边洛斯三角、矛盾形、斜线交叉不合理形等。矛盾空间形式的应用非常广泛,矛盾空间造型训练的方法,能够培养学生在理性思考中也具有其趣味性、个性和标新立异的特征。

第五,在常规教学中,学生思考问题时常常“左思右想”、“旁敲侧击”,这就是侧向思维形式之一。在视觉艺术思维之中,如果只是顺着某一思路思考,往往找不到最佳的感觉而始终不能进入最好创作状态,这时可以让思维向左右发散,或做逆向推理,往往那个能得到意外的收获,从而促成视觉艺术思维的完善和创作的成功。

逆向思维是超常规的思维方式之一,按常规的创作思路有时作业或者作品会缺乏创性,或亦步亦趋,使学生陷入思维的死角,此时应尝试逆向思维的方法,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开辟新的艺术境界。古希腊神殿中有一个可以同时向两面观看的两面神,而我国罗汉堂中也有个半张笑脸、半张哭脸的济公和尚,人们从这种形象中引申出“两面神思维方法”,依照辩证统一的规律,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可以在常规思路的基础上作逆向思维,将两种相反的事物结合起来,从中找出规律;也可以按照对立统一的原理,置换主客观条件,使视觉艺术创作达到特殊的效果。

“多一只眼看世界”,打破常规,向你所接触的事物相反的方向看一看,多找些原因,多问些为什么,就会多一些创作思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运用逆向思维方法,有时能够起到出奇制胜的独特艺术效果。

总之,视觉艺术思维的训练要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智力的角度着眼。每个学生因为智力高低、能力大小不同,所受教育环境的影响以及兴趣方向的不同形成了思维能力、思维效果和思想认识之间的差异,这决定了师生之间交流的重要性。师生之间的交流实际上是一种智力相互激励的过程,通过交流,每个同学都会在不同的方面受到启示,在认识上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 肖殿英、李海恒、孔雁冰:《创意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中国西部科技》,2008年第7卷第15期。

[2] 吴灿:《对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讨》,《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年第12卷第1期。

[3] 陈向贵、杨永锋:《创意与创意能力》,《2006年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2006年。

[4] 王涛:《艺术设计专业的图形设计》,《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第9期。

篇10

【关键词】视觉艺术基础课 人文素质 创造 渗透

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艺术人才,对人才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是多年从事高校视觉艺术基础课教学的教师,深深体会到视觉艺术基础课对于高等院校各门类艺术与设计专业的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门好的基础课教学课能够成功影响和引导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以至于去发现自我,表达自我,在有兴趣的专业中体现自我价值。

众所周知,早年的美术学校就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基础教学,画家刘海粟建立了相对明确的教学思路,开创了以西洋写实造型观念为主体的训练模式,主要以培养现代新型美术人才为目的。徐悲鸿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和体系化,同样以写实造型训练为基本的教学方式,其目的也是培养擅长主题性、写实性的艺术创作人才。

近年来各美术院校也都在发展建立有特色的教学体系。例如中央美院基础部教学强调学生掌握造型艺术形式规律,提高色彩修养,了解空间与结构关系,推动想象力与创新意识的发展;中国美术学院在教学中强调对基础教学中纵向历史与横向宏观的把握,在实践中拓宽学生的视野,掌握造型的一般性规律,加以创造与变化。各院校设计基础课的教学也是沿用包豪斯艺术设计学校的教学思路,“教授学生基本的设计原理,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①“抽象形式构成的练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同时发掘了新的表现手法。”②可以说,这一系列的教学理念、方式的实践对培养现当代艺术家、设计家、艺术工作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正因为基础教学的重要,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深感这一教学阶段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有一种因素十分关键,却由于没有直接而相应的参照标准,往往较难把握,容易被师生忽视,这就是人文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结合与渗透。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艺术与设计在人类社会中与人们生活日趋深入地融合在一起。现当代艺术与设计理念的拓展与变化,使得当代艺术从业者的思维模式与感悟方式发生了改变。艺术与设计生活化,生活亦艺术化、设计化。艺术工作者、艺术家不但美化着人们的生活,亦从观念到思想上承担着引领大众、启悟大众的责任。艺术与设计中的人文精神越来越突显出它的重要性。这就为培养全面素养的艺术人才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基础教学实践中应该更加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强化人文素质的渗透,以围绕文化内涵的教学模式为导向来指导学生的造型训练与创作实践。如果理顺这样一条思路,就能在一定范围内对创意性的基础造型练习提供相应的指向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不合理的教学倾向,同时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形态塑造与创意并非是某种笼统与肤浅的样式,并非是简单地进行抽象与变形,也并非是材料的简单堆叠与并置,而应有相应的内涵性成分。在写生与临摹的过程中也能有选择地进行针对性练习,在一定的程度上领会艺术大师作品中更多的内涵。笔者认为,这种内涵性的培养在教学中有助于人文素质的提升。

人文素养的提升对学生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现今的艺术院校、综合性大学普遍开设了文科类的公共科目。但本文强调的视觉艺术造型基础课的“人文素质”的成分有其特有的专业背景和方向,有其应该相对重视的落脚点和指向性。这与普通的文科教学科目(如历史,文学,乃至艺术史,艺术哲学等)是有所不同的。因为这里更强调的是与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结合,与更细化更直观的感性体验相结合。“渗透”一词更能体现其感性实践内涵,这里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体现在实际操作性上,与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与志趣发生联系,落实在一切细化的直观形态描绘上,而且与每一个学生的造型能力与色彩感悟能力相互关联,这一点不易操作,但十分重要。渗透于内的“人文”素质是核心,造型技术的涵养是内核的外在表现。两者缺一不可,互为表里。

如何将“人文素质”的培养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首先是对教师的内在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教师自身有了相应的高的业务水平与教学水平,这样对提升教学质量就有了基本保证。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在几个能力方面的培养,即对视觉艺术中造型的理解领会能力、对造型特征的分析鉴赏能力、对造型文化的综合判断能力。

在《罗丹艺术论》③中,有一段罗丹与其学生著名的对话,即罗丹与其学生争论是艺术创造的形态真实,还是以严格按照科学的计量方式得出来的数据为准的形态真实的问题。实际上这是由两种看待事物、理解事物的观念差异造成的结果。在罗丹看来,真正好的艺术形态离不开人的主观感悟,人的情感和体悟在艺术创作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罗丹的艺术作品多以人物人体为其表现对象,从人体塑造的动态到躯体结构的夸张变形无不体现出艺术家强烈的个人情感的抒发,体现着艺术家浪漫气质的张扬。在科学解剖的意义上讲,“不准确的”结构和形态特征恰恰表现了艺术家内心深处的“准确性”,每一种造型特征恰恰反映了艺术家个人的体会。

在浪漫主义潮流盛行的时代,艺术家大多带有这一种对创作主体主观表达的强烈诉求的因素。教师可通过讲解罗丹创作时期的背景知识,罗丹等浪漫派艺术家创作的目的、艺术家的情感特质、作品意蕴,通过观摩相关罗丹生平的史料与纪录片,比较同一时期的其他文化艺术作品,强化学生领会在艺术创作中夸张变形的根据,加深学生对造型艺术中情感参与过程的印象,在作品的细节处多做分解性讲述,对学生讲解在具体作品中的夸张变形部位等等。训练的过程中,带着这样的理解,在领会形态的能力上就能有一个较有针对性和较为深入的维度,在实际绘画训练操作上就能进一步加深其总体印象,提高其形态的塑造能力,而不是空泛地简单描摹。这一点也是站在罗丹这一艺术家的理解角度和范畴中去看艺术创作的问题。

对艺术形态的创造内涵的理解十分重要,这是造型艺术基础训练中的基础。培养一个好的形感与色彩感需要看学生能否有恰切而深入的理解。罗丹与学生对话这一例子启发我们如何去提示学生对艺术造型形态的理解方向,教师可以在课堂训练中通过更多的实例参考去激发学生对形态人文内涵的研究,在临摹与写生的过程中去有步骤地观察和体会,一点一滴地进行揣摩。

在鉴赏分析能力的提升上,教师可通过做更多的对比细节性解析而达到这一目的。在分析与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具体作品上进行分辨,引发学生们在“人文”层面上的思考。在这一要点上引导学生思考乃至争论。在更广泛的层面加强学生的鉴赏分析能力,通过对比的强化训练激发学生对造型观念的扩展,其在实践创作时就更有主观能动性与针对性。

分析鉴赏能力的培养可以细化到具体的作品中去,在比对不同艺术家的不同风格作品做出具体分析,也可以针对学生的某一件作品与其余作品乃至其他学生的作品进行分析,找出可以对比的同异因素。这些方法不一而足,教师和学生可以灵活运用,促进学生进一步进行探讨和领会。

简单来讲,综合判断能力就是凭借良好的艺术直觉能力对艺术作品进行价值判断与评价。其实,一件艺术作品能否打动艺术作品的欣赏者,除了其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技巧与感染力外,艺术作品与其欣赏者在品位上具备某种共鸣也十分重要。经过艺术训练与培养的艺术院校学生在品鉴与判断的水平上理应达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与层次。因此,好的判断是基于恰切的理解与敏锐的鉴赏之上的。审美的判断从何而来,就在于基础课堂中、课余之外的一种综合能力的提升。好的判断力需要学生有更高的专业眼光与感知水平,这对现代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现今的艺术环境与艺术市场中艺术作品的样式多元繁杂,品位与价值水平参差不齐,艺术市场中充斥着数量庞大的鱼龙混杂的作品。学生面对这一切往往会无所适从。因此,如果其能够有效建立起良好的感知标准,评价系统乃至认知立场,将会对其专业选择、艺术方向的认定产生积极而又决定性的作用。这一切都需要学生具备综合的人文素质作为其基本的认知参照与价值尺度。学生在有了较为深入而全面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去进行有效的自我判断,具备了有效的判断能力,也就能独立地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而不再依赖教师或其他人的判断。

最后,笔者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在视觉艺术基础课教学渗透取得良好成效的理想状况是:学生养成赏鉴与研究视觉艺术作品的习惯,同时保有良善的人文价值尺度与恰当的人文观照方式,以进行艺术创作实践活动的方式来提高人格修养品性,在对一切未知领域抱有好奇态度的前提下,积极投身到自己的艺术与设计创造专业领域中去。

注释:

①②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大师和学生们[J].艺术与设计,200(5):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