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市场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工程市场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工程市场报告

篇1

[关键词]建筑市场;发包方式;管理;工程质量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当前建筑工程质量问题顾客投诉量日益增多,就是产生原因来讲无非设计质量问题和施工质量问题。绝大部分设计问题是在施工过程中逐渐被解决,而施工质量问题一般认为都是总承包单位的责任,这是因为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第四章之第二十六条中明确规定“建设工程实行总承包的,总承包单位应当对全部建设工程质量负责;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设备采购的一项或者多项实行总承包的,总承包单位应当对其承包的建设工程或者采购的设备的质量负责”、第二十七条中明确规定“总承包单位依法将建设工程分包其他单位的,分包单位应当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对其分包工程的质量向总承包单位负责,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对分包工程的质量承担连带责任”。是的总承包单位对自己直接分包工程的工程质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当前建筑市场发包方式较多,除了发包给总承包单位外,另外还有房产开发商总是将部分工程工程项目以“直接发包”或“专业分包”等名义将部分工程另行发包给其它所谓“专业队伍”;形成总承包单位没有实现“总包管理”,建筑市场发包混乱,严重扰乱对施工队伍管理,形成工程质量低劣。

1当前工程发包状况

1.1首先让我们对某一工程招标文件中部分内容和两份建设单位与总承包单位所签订合同中内容:

图1、 这是某工程建设单位与总承包单位所签订总合同中专业发包项目内容之一

图2、某工程建设单位与总包单位签订合同之二

图3、某工程招标文件中与总包单位分界点之一

图4、某工程招标文件中与总包单位分界点之二

图5、某工程招标文件中与总包单位分界点之三

图6、某工程招标文件中与总包单位分界点之四

1.2从上述六图可以看出来当前国内房地产建筑市场当前其主要发包形式以施工单位总承包为主,但受制于《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二章之第七条中“建设单位应当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建设单位不得将建设工程肢解发包”规定,将一些工程以“专业工程”、“直接发包”形式发包给一些专业单位(不包括建设单位规定甩项项目 )。这些专业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2.1总包单位中标前施工的工程。主要是桩基、土方工程、基坑支护等。这些是建设单位在确定总承包单位中标前已经确定好施工单位并已经开始施工。

1.2.2专业较强工程:消防工程、电梯安装、智能等专业性较强有工程。

1.2.3与垄断行业相关的专业工程。如:煤气、小区室外给水、排水管道、小区室外供电等。

1.2.4以专业分包形式,从总承包单位的合同剥离给相关专业公司的工程。如:门窗工程、防水、保温等。

2原因分析

为什么要进行强制性直接发包或专业分包呢?

2.1原因归纳如下:

2.1.1建设单位为了赶工程进度在确定总承包单位中标前已经确定好施工单位并已经开始施工。

2.1.2 有些专业较强的工程可能由于总承包单位在某些专业方面施工管理较薄弱。如:电梯工程。

2.1.3 为了处理好与垄断行业的关系,建设单位不得不走“专业分包”这个方式。

2.1.4 建设单位为了降低成本或出于某些权力机构人员的个人利益,将总承包单位完全有能力施工的工程强行以“专业工程”名利从总包方合同中分包出去。

2.1.5垄断部门所能控制的工程,独断独行是建设单位没有办法的将其另行发包的。

2.2产生以下不良后果:

2.2.1施工队伍素质低下。某些所谓专业施工队伍,也只是“挂靠”在某专业公司名下的,少量交点管理费而已的个人承包。其根本没有施工能力靠卖工程从中渔利;有的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只是招募的,专业水平与专业素质很差,现场管理可想而知。

2.2.2专业分包队伍不服从总承包单位管理。这些所谓的分包工程都是直接从建设单位发包给专业施工队伍;有时为了迎接建设行政部门的检查,披上合法的“外衣”,由建设单位出面与总承包单位签订所谓“分包合同”或“三方合同”,但对其管理及工程款支付根本不经总承包单位同意,因而形成总包管不了“分包”。特别是一些垄断行业的施工队伍,更是如此,根本不把总承包单位放在眼里。

2.2.3 插手总承包企业合同内工程管理,将利润较大的工程从总单位承包范围内强行拿走分包。《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九章之第七十八条中“(二)建设工程总包承包合同中未有约定,又未经建设单位认可,承包单位将其承包的部分建设工程交由其他单位完成的”属违法分包。建设单位一些权威人员,千方百计插手总承包的劳务作业层管理,一些“关系”劳务队伍进入总包的承包范围。把一些利润大的分项工程全部拿走。如:某工程外墙装修做法为:由内向外依次为:填充墙---粘贴50㎜聚苯乙烯阻燃保温板—玻纤网、抗裂砂浆---刷外墙防水涂料,施工中建设单位将节能保温分项中途提出由建设单位直接分包给一关系户进行,即将粘贴50㎜聚苯乙烯阻燃保温板拿出,另行发包,还强行要总包单位与其分包单位签订所谓的“分包合同”。

2.2.4政府监管不到位,查处难度大。一、政府部门难以发现。政府部门执法检查时,一般从合法性入手,往往建设单位为了走合法道路提前将自己发包的工程已经通过与总承包单位的分包合同形式实行“合法化”,与总承包单位签订“阴阳合同”;即:一为“阳合同”是为了到政府部门备案办理手续的合,其中工程施工承包由一个总承包施工单位没有其他分包或专业发包单位;另一为“阴合同”其中总承包单位施工内容就大大减少,不包括非专业发包或直接承包批发部分。二、执法人员检查时不可一一到施工现场进行核实,因而形成“漏洞”;三、不排除某政府官员执法检查时,可能认为已经司空见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2.5总承包单位管理难度大。表现在一是管不到:一些在总承包单位进场前已经施工或施工完成工程,这是任何总承包单位无法管到的工程;二是不服管:对业主指定的“分包”工程承包方管理,一般来讲大部分分包单位是比较服从总承包单位的现场管理,但总会少部分分包队伍不服从总包的管理,他们自然依靠“后台”、“靠山”,既不用担心质量验收相关验收过不去,又不担心拿不到工程款;如果今天你总包敢对其管理,明天就有人过来对总包单位“穿小鞋”。三是根本不能管:对于一些垄断行业的施工队伍 ,建设单位都是采取直接发包的形式。他们是自有一套独立管理体系、自有系统管理部门、专业强,进入施工现场后,甚至连建设单位都要为他们“鞍前马后”的服务,总包单位对其根本不能管,只能全心全意地做好服务,否则建设单位就会轻则批评,重则处罚。

3整治建议

建筑工程是一系统工程,由若干专业工程所组合而成的既独立又相关联系的“集合体”,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必须从各检验批、分项、子分部、分部、子单位、单位工程一一抓起,才能确保整个工程质量。建设单位这种工程肢解分包工程,是不可能向使用单位提供出一个优质工程,因而就必须会出现质量问题投诉。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3.1建设行政执法部门要加强建筑市场检查、处罚力度。工程开工前必须进行招标手续,确定好总承包单位;同时要严格审查其招标文件内容,严禁将工程进行肢解分包。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特别工程主体完成后,深入施工现场采取 “明查暗访”等手段切查建设单位的肢解分包行为,发现一起惩处一起,决不能走过场;对执法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制、问责制,制止执法不严、接受贿赂的现象。

3.2 建立健全以总承包单位为主体“管理体系”,实行真正总承包管理模式。如何才能做到总承包单位负责制“总包管理”呢?首先建设单位要扭转经营思想,不能以自身经济利益为主,而放弃客户的利益。必须认识到:向用户提供一个优质产品,等于产生一个无形的“广告”;实行总承包单位“一体化”管理后减少建设单位协调的物力、财务,精减建设单位现场管理人员,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整体工程质量、减少相互推诿,更有利于质量问题追究制;其次要彻底改变“建设单位是老板、施工企业是打工者”的观点,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是相辅相成的;施工总包单位不仅是为建设单位服务,同时也是一独立法人,只有他履行合同向你提供一优质产品,才能有更多用户购买你的产品,市场才能不断扩大。

3.3加大对分包队伍或直接发包队伍的管理,严防层层转包现象出现。对分包管理分为两方面,一是总包单位的劳务分包管理,二是业主“直接分包、专业分包”单位的管理”。着重检查施工单位:是否具有相应资质、管理人员配备和管理能力,有无 “层层转包”、“以包代管”的现象;另外还要检查对劳务人员工资发放情况,防止工人因工资待遇问题,引起工作情绪对工程质量敷衍了事、甚至破坏。

3.4对于垄断行业所承担工程直接实行建设单位直接管理,相关施工单位配合制,质量检查由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监理公司负责。因为这种“发包”形式有其优点:一是其专业性较强避免了由于总包单位现场相关管理人员对其专业知识掌握较少,对其质量管理是“名存实亡”;二是更利于处理与其关系和职责追究。

3.5切查“”插手工程发包,扰乱正常施工质量程序相关单位、个人。建筑工程质量是一系统管理,是层层相联、环环相扣,对于那些为谋私利,将本为一家施工的分项工程,进行强行拆分分包、并给工程质量造成隐患的单位、个人,要制定相关制度进行惩处。

4 结语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一系统化管理,总包单位如何从一“弱势群体”成为一工程真正总施工管理者,除配备一套精干、高水平的项目管理队伍外,还需要从政府各行政管理部门、建设单位、甚至监理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条例相关规定,加强工程发包管理,切不可因为分包工程或直接发包的工程施工方的质量管理能力差,留给用户低劣的质量产品,造成用户投诉,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Z]

[2]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Z]

[3]《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Z]

篇2

【关键词】工程造价;指数;动态管理

一、工程造价指数的概述与种类

工程造价指数是说明工程造价的不同时期单项价格和综合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幅度的一种指标,对研究工程造价动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调整工程造价价差的一种依据,同时反映了报告期与基期相比的价格变动趋势。

工程造价指数的类型有两种,分别是:单项价格指数和综合造价指数。其中单项价格指数反映了不同时期建设工程施工中,人工、材料、机械设备等价格报告期价格对基期价格变化程度的指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物价水平不断变化,有涨有跌,由于建设项目往往是一个周期较长,工程较大的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工程造价中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运费等都会受到市场价格变化的影响。而综合造价指数则是综合反映不同时期分部分项工程、单位工程、单项工程和建设项目的综合造价报告期对基期的比值。是研究工程造价总体水平的依据。

二、工程造价指数的编制

在工程造价中的材料费大约占了60%,所以材料价格直接关乎着工程造价的总体水平。当市场材料价格上涨时,建筑企业要理智的面对市场价格的上涨,在确保工期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时间,尽量错开建筑施工的高峰期。避免出现抢购材料,哄抬价格的现象出现。综合造价指数编制要先分别编制单项价格指数,在汇总编制分部分项工程价格指数、单位工程价格指数、单项工程价格指数、建设项目价格指数。

工程造价指数K= 人工费指数×基期人工费占工程造价的比例+ ∑(单项材料价格指数×基期该单项材料费占工程造价比例)+∑(单项施工机械台班指数×基期该单项机械费占工程造价比例)+ 其他直接费、间接费综合指数×基期其他直接费、间接费占工程造价比例。

三、工程造价指数的作用

工程价格指数可以用来分析价格变化的趋势和变动的原因。工程造价中的单项价格指数可以分析计算单项变化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还可以通过综合造价指数计算对建设项目造价的影响,以此来编制出如承包商的成本核算、资金计划估算等重要的数据,进一步编制建筑业的价格变化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变化,来为国家调控提供依据。

工程造价指数是合理动态结算工程价款的依据。建设工程中那些工程量大,工期较长的项目,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市场的价格的浮动是很平常的。目前我国现行的工程价款结算基本还是按照中标的价格,以各地方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公布的调价来作为依据。这样往往使得承包方在结算中对价格波动等因素考虑有所欠缺,导致承包方经济效益受损。所以为了避免这类情况的发生,应该在工程价款结算中充分考虑价格的动态因素。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来重新定义工程价款的结算,在国际上,对建设项目工程价款的动态结算一般采用调整公式法,在签订合同时,就明确调试公式,来作为调整差价的一种方式。

而对于一些工程较小,施工工期在一年之内的工程,由于材料市场行情可以预测到,则可以在合同签订时采用固定价格。但是大多数工程的工期都是在一年以上的,所以为了缩小合同双方因市场价格的波动而承担的风险,则就可以使用上面的签订调价合同,工程造价指数可以反映市场物价变化的幅度,还能为实现工程价款动态结算提供必要条件,可以确保调价合同更佳合理性、科学性。

在我国的招投标市场上,工程造价指数可以为其提供一定的参考。现在我国的建筑市场的招投标中,一般都是以低价中标,为了更准确把握施工企业投标可以承受的成本价,工程造价指数在这个时候可以去到一定的作用,还有当建筑企业在外地进行投标时,由于对当地的价格波动不太了解,这个时候参考工程造价指数则可以很好的帮助投标者标底价。

工程造价指数是合理确定工程在某个时点的造价的依据,我们根据工程完成的进度和工程价格指数来进行统计指标推算,可以为国家统计部门编制出核算建筑业产值的参考数据,特别是在填报统计快报的时候可以为其提供更方便、更精确、更实际的造价信息。

四、工程造价动态管理

工程造价动态管理是要建立在长期对工程造价资料的搜集、积累、概括中来进行的。目前我国还是以标准的定额作为基础来进行造价管理的。由于现在市场不断变化,这种以标准定额的静态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现在的市场发展需求了。而动态造价管理则时刻关注了市场的价格变化,掌握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并能及时作出反应。像目前这种完全用定额为标准的静态管理是极有可能和实际市场产生偏差的。所以我们要以“控制量、放开价、竞争费”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在“放开价”的形势下,全方位的收集和整理工程造价管理资料为工程造价宏观管理及决策、制订修订投资估算指标以及其他经济技术指标、研究工程造价变化规律的提供基础,同时为投标报价提供参考依据。工程造价资料的整理方式有以下几种:

1、典型测算:当收集的造价资料离散性较大,不便于使用统计方法时,可以在规定的条件下对典型工程进行测算;

2、统计方法:当造价资料一致性较好时,即从时间、标准、规模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统计的方法测算出平均结果;

3、 单项测算:对于特殊的项目,可以对某个单项按要求进行测算。

还有工程造价管理的机构也要加强服务功能,收集和整理社会指导性的造价信息是造价管理机构的职责,要清楚收集造价资料的渠道,全面及时的收集并整理工程造价的管理资料,编制出正确反映工程建设实际的各类定额。造价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是为社会提供各类工程造价信息,规范管理工程造价市场,促进建筑市场形成竞争有序的环境。

五、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造价控制的核心内容是以市场为中心对造价进行动态控制和管理的。作为反映工程造价变动的价格指数变化,对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国家的造价管理部门要带牵头作用,多收集造价资料,及时最新的市场报价,为我国的建筑行业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

参考文献

[1] 宋小正,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2).

篇3

Abstract: Replacing business tax with value-added tax has been included in China's tax reform system. Replacing business tax with value-added tax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is the core part of the tax reform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However, there are many complex problems in replacing business tax with value-added tax.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replacing business tax with value-added tax" on the project cos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imed at the problems of problems of "replacing business tax with value-added tax", this paper stands on the position of the enterprise to discuss the measures of "replacing business tax with value-added tax" and reduce the tax burden of the enterprise.

关键词: “营改增”;工程造价;影响

Key words: replace business tax with value-added tax;project cost;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1-0056-03

0 引言

“2016年5月1日起,全面实施营改增,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对施工企业中的造价人员来说,必须深入分析“营改增”后对工程项目投标报价、企业成本管理、工程结算的影响,因此如何调整工程投标报价、如何精准测算项目成本和相应的结算对策等至关重要,本文结合实际项目情况探讨了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经营办法,确保了施工企业“营改增”的顺利实施,真正为企业减轻了税负。

1 “营改增”简介

1.1 什么是营改增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简称“营改增”。即将原来的营业税的应税劳务(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等7项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

“增值税”是国家针对企业在产品加工生产、修理或提供劳务环节中新增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它是价外税。

增值税税率为四档:标准税率17%,低档税率13%、11%和6%。租赁有形动产等适用17%税率,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适用11%,其他部分现代服务业适用6%税率。

1.2 增值税的基本概念

销项税额:价值增值难以准确地确定,按照商品销售额与税率先行纳税。

进项税额:获取买生产资料已纳税额度证明(发票)。

增值税额:以进项税额抵扣销项税额,差值就是增值税。

2 施工企业“营改增”后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2.1 “营改增”后对工程项目投标报价的影响

“营改增”后,施工企业投标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投标报价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投标时所报价为项目总价,编制的标书投标总价是包含增值税的总价,标书编制前,需要提前进行成本分析,哪些成本项目可以取得进项税,哪些受政策影响不能取得11%进项税,不能完全进行抵扣,在工程成本分析中要分析材料进项税税率各是多少,进项税税额各是多少?销项税税额能达到多少,最终的增值税是多少?这些如果考虑不全的话,就会影响投标报价的效果。

2.2 “营改增”后对工程成本的影响

财税【2016】36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中规定,建筑行业的增值税税率为11%。原建筑行业营业税税率为3%,从数字上分析上涨了8个点。但增值税是可以抵扣的。租赁行为和购进原材料等行为都可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因此租赁、购进原材料都是可以抵扣的。同时,小规模纳税人是可以选择采用简易计税方式,按照3%的征收率来缴纳税款,采用此种计税方式,实际税负率应该为2.91%,比之前的营业税略有下降。

以某专用线工程为例(详见表1),合同价为4605.41万元,工程成本为4124.72万元。测定其工程毛利率10.44%。利润为480.68万元。

“营改增”前,应缴纳营业税为:

4605.41×3.41%=157.04万

“营改增”后,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为:

(2291.66+180.25)×17%=420.22万

销项税额为:4605.41÷(1+11%)×11%=456.39万

应缴纳税额为:456.39-420.22=36.17万

157.04万>36.17万

从上面分析的数据看,施工企业的税负有所减少,但是实际情况与理论测算有很大的差距。在实际情况下,由于进项税扣除不足,施工企业的税负可能要有所增加的。

施工企业“营改增”后,税负将可能增加,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①人工费由于纳税人类型的不同,给施工企业增加的税负。

人工费是工程总造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约占工程总造价的15%~25%,而人工费除了企业职工之外,主要来源于外包队伍及零散的农民工,它们为施工企业提供专业的施工劳务。根据财税【2016】36号文之规定,这部分费用属于应纳税的增值范畴,也就是说销项税按11%上缴,但是进项税能抵扣多少由生产工人占劳务用工的比例以及劳务公司的纳税人类型决定。

以某专用线工程为例,由表1可以看出:人工费为695.7万元。

销项税额为:695.7*11%=76.52万元。

进项税额有:1)劳务分包属于一般纳税人资格有**华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增值税税率按11%进行计列,可以提供的增值税发票额为:286万*11%=31.46万元;2)劳务分包属于小规模纳税人资格有**建总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增值税征收率为按3%进行计列,只能提供的增值税发票额为:88.4*3%=2.65万元,共计:31.46+2.65=34.11万元。

施工企业承担的税负有:1)农民工提供零星劳务产生的人工费,不能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无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为:(14.7+69.8)*11%=9.30万元;2)施工企业生产工人的工资,目前暂无相关的政策,同样是无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为236.59*11%=26.02万元;3)劳务分包属于小规模纳税人资格有**建总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增值税征收率为按3%进行计列,剩余8%的税额为:88.4*8%=7.07万元,共计9.30+26.02+7.07=42.39万元,占到利润额的8.8%,这样施工企业的税负将大幅增加。

假如生产工人占整个劳务用工的比例减少,如果转化为小规模纳税人施工,能减少236.59*3%=7.09万元税负,如果转为一般纳税人资格施工,能减少236.59*11%=26.02万元的税负。很明显,生产工人占劳务用工的比例,也将会影响施工企业的税负。

②有些材料进项税无法抵扣,给施工企业增加的税负。

由于工程的特殊性,工程项目一般地处偏僻,工程所需的材料种类繁杂、细碎,如砖、瓦、灰、沙、石等当地材料。且施工材料采购方式较多,供应商基本上由当地个体户、杂货店等小规模纳税人提供,而这些供应商都不具备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资格,购买时无法按照政策法规开具正规发票,在这种情况下,这部分材料进项税额将无法正常抵扣。

③甲供材料、设备的进项税无法取得,给企业增加的税负。

有些材料、设备全部是施工单位自行购置,按规定可以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多些;而有的施工项目在招(投)标时,已经约定了,主要材料或大宗材料由甲方(建设单位)采购,例如:钢材类、钢轨类、电缆类等,还有一些专用设备,调配给施工企业使用。

以某专用线工程为例,甲供材料为(506.69+324.21)*11%=91.4万元。占到利润额的19%.这种情况下,建设单们可以享受抵扣此项(91.4万元)进项税,而施工企业无法取得这部分甲供材料的增值税专用发票(91.4万元),就会存在这部分进项税额无法抵扣。施工企业将会失去这部分利益,施工企业只能取得(一小部分)一些辅助材料或零星材料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因此施工企业取得的进项税额就少,实际税负就偏高。

④砂、石、自来水等材料增值税税率低,给施工企业增加的税负。

根据(财税〔2009〕9号)文件规定,部分材料依照6%征收率计算缴纳增值税。施工企业购买下列所列材料即使都能取得正规增值税发票,但可抵扣的进项税税率为6%,而施工企业销项税税率为11%,因此,施工企业使用的所列材料必将多承担5%的税负。

比如“一般纳税人销售自产的下列物:1)建筑用和生产施工材料所用的砂、土、石料;697.4*5%=34.87万元。2)以自己采掘的砂、土、石料或其他矿物连续生产的砖、瓦、石灰(不含黏土实心砖、瓦);3)自来水;14.28*5%=0.7万元。4)商品混凝土(仅限于以水泥为原料生产的水泥混凝土)”:247.56*5%=12.38万元。 施工企业所承担税负额共计:34.87+0.7+12.38=47.95万元。占到利润额的10%。以上所列材料,都是工程项目的主要材料,在工程造价中所占比重较大。

⑤机械设备租赁税率的变革,给施工企业增加的税负。

根据(财税[2016]36号)文件规定,“提供有形动产租赁服务的,税率为17%”。和施工企业悉悉相关的动产租赁有施工机械设备、施工设施的租赁,均属于动产租赁业范畴。对于租赁业而言,目前已拥有的资产是没有增值税进项税,而租赁收入又产生的销项税,因而没有可抵扣税款,将背负高额增值税税负。因此租赁业一定会竭尽全力将一般纳税人资格,转为小规模纳税人或个体户,只缴纳3%的增值税。一旦租赁业转为小规模纳税人,施工企业可抵扣的进项税额也必定减少,从而加大施工企业实际纳税额,增加施工企业税负额。“营改增”后,对租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3 对施工企业结算工作的影响

建筑行业的营业税一般由建设单位代扣代缴,施工企业的现金流并不会因为营业税而受影响。“营改增”后,建设单位不再具备代扣代缴税金的职能,这部分税金应当由施工企业根据当期的验工计价的收入及成本费用的可抵扣凭证进行计算缴纳。在现实条件下,建设单位通常只计价不付款,拖欠工程款,而建筑施工企业当期验工计价的收入必须按照正规秩序缴纳增值税。对于一般纳税人来说,因工程收入而缴纳11%的销项税额,企业的现金流将会因此出现波动。即使建设单位进行验工计价后及时结算了工程款,按照规定还必须从中扣除5%的质量保证金,而这部分所得不会因为实际没有现金收入就不在缴纳增值税。总之,无论建设单位是否及时支付工程款,施工企业的现金流都将出现波动。

3 施工企业“营改增”影响的应对措施

3.1 对投标报价的工作建h

①作为施工企业,要适应这种变化,并选取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具体工程项目开展不同类型的测算工作,通过数据收集、积累,使得投标报价人员估计本工程中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成本费用,需要根据增值税因素采取更为科学的投标报价。

②施工企业应收集各部、委出台的相关文件,拟定企业的工程造价、市场报价体系和方法,按照增值税的政策要求进一步调整企业内部统计模式,以适应市场发展形势。营改增后一段时期内没有相关的定额,施工企业应根据参考同行的施工企业模拟后的测算成果进行报价,测算进项税的比例,计算不含税造价,估算应缴增值税金额,测算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③针对每一个投标项目,要仔细研究招标文件,摘出其中的甲供材料、甲供设备各为多少?以及增值税税率小于11%的材料等,计算出这些需要额外增加的税负。建立新项目报价测算模型,确定投标报价方案。

3.2 对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建议

①开展“营改增”相关知识的培训。企业要从施工企业和增值税的特点出发,认真研究相关政策,组织财务部、采购部以及招投标等部门员工进行专业培训,例如,采购人员有选择材料时,不能和以前一样,一味的去追求质量和价格,所谓的“性价比”,而是要进行详细的计算,是选择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同样,在选择劳务队伍的时候,也要进行方案的比选。采购部、财务部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收集整理增值税专用发票以及发票抵扣平整,坚持将票务工作规范化,严防因为增值专用发票引起财务风险。

②针对“营改增”政策要求及其对企业产生的影响,企业应广泛组织各部门进行摸底分析,编制研究报告,为企业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同时,应当加强对税负的测算,如果税负增加,一定要找到税负增加的原因,这是关系到企业能否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进项税额明显不足,就需要彻底查清未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成本费用,并且尽量在可控范围内取得这部分发票。

③企业在签订工程合同时要细化条款。“营改增”后,必须重新调整合同中的重要涉税事项,比如价格标准、发票取得、工程款结算方式等等。如果是垫资合作,就要明确分包业务付款和发票开具的条件和时间。总之,施工企业要充分考虑进项税缺失的后果,积极签订补偿条款约定相关事宜。

④在采购专业化的业务模式下尽量与一般纳税人寻求合作。适时清理不具备开具增值税发票资质的材料供应商和分包商,尽量提高可以抵扣的比例,降低实际纳税税额。

⑤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装备密集型企业发展。企业采购的机械设备可以按正规流程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这对改善企业机械管理水平大有裨益。先进机械设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工,这将有助于企业加快更新技术和设备,并进一步拓展运营规模。另外,使用更精准、更专业的机械设备,也能有效规避作业事故,为人员安全管理以及实现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⑥适时更新固定资产,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行“营改增”后,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额可以一次性抵扣,企业则有更多余量来采购更多高精尖技术设备,这对于促进企业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都非常有利。

3.3 对结算工作的影响的应对措施

施工企业要尽量稳定“营改增”后企业现金流的波动。企业可以与建设部分密切磋商,尽量压低质量保证金的扣除比例,在可控范围内将扣除时间适当延后。已结算且无法及时收到的工程款,可要求建设单位尽快支付应缴的增值税税款。如果企业资金短缺且进项税额不足,可与供应商协商尽量提前开票,及时抵扣。加强应收款的收回,降低资金流出的压力。

4 结语

施工企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三方共同利益。“营改增”将给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税收管理、经营管理以及结算工程等带来重大的影响和挑战。这项改革由于涉及到企业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企业领导、相关人员超前谋划,全面考虑,积极应对,将其负面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的范围内。使企业能够充分享受到税务改革的红利,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

篇4

论文关键词:股权结构,行业管制,收益平滑,影响因素

一、引言

收益平滑(incomesmoothing)是一个广泛存在并具有重要影响的经济现象。Leuz等人(2003)发现其所研究的31个国家资本市场上不同程度地存在收益平滑现象,且欧洲大陆和亚洲国家的收益平滑程度高于英国和美国。由Graham等人(2005)完成的一项重要调查研究表明,在被调查的401位财务总监中,有96.9%表达了对收益平滑的偏好,有78%表示愿意为了收益的平滑性而牺牲企业的一部分经济价值。杨之曙、彭倩(2004)、刘斌等(2005)、黄娟娟、肖珉(2006)、高芳(2007)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中国资本市场上也存在较为普遍的收益平滑现象。

通常而言,盈余管理由于沦为“数字游戏”(Levitt,1998)而被投资者所诟病,而收益平滑虽然也是人为操纵的产物,其性质和经济后果却更难判断。一些著名的大公司,例如通用电气(GeneralElectric)、思科系统公司(CiscoSystems)等,由于连续多年向资本市场报告平稳增长的盈余数据,使得公司市值不断攀升,为股东带来了巨额的财富增长。另外一些大公司却因为收益平滑而给投资者造成沉重损失,例如美国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FreddieMac)和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FannieMae),为了追求收益平滑的效果,在2001~2004年间合计调低了近63亿美元的盈余,而在最近被责令重编报表并被处以近4亿美元的罚金(Li&Richie,2009)。由上可见,收益平滑现象不仅是学术界比较关注的问题,也是实务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遗憾的是,国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试图借鉴国外关于收益平滑的研究,结合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探讨我国资本市场中是否存在收益平滑,如果存在的话,是哪些因素影响企业进行这一行为。

余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是研究假说;第四部分是研究设计和样本选择;第五部分是实证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论与局限性。

二、文献回顾

早在20世纪50年代,Hepworth(1953)就提出了企业可能有意识地平滑其收益的观点。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外特别是美国学术界对于收益平滑的性质、存在性、动机、影响因素、手段、经济后果等各方面的问题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鉴于本文主要研究收益平滑在中国资本市场中是否存在以及哪些因素影响了企业进行收益平滑,因此本文的文献回顾主要针对这两部分展开。

(一)收益平滑的存在性

对收益平滑是否存在的检验结果和收益平滑定义的严格程度密切相关。早期的研究显示对于企业收益是否进行了平滑,得出的结论并不明确(Gordonet.al,1966;Copeland&Licastro,1968)。后来,一大批研究结果验证了收益平滑的存在。其中Copeland和Licastro(1968)将研究时间延长到8年,得出了基本支持平滑假说的结论。Imhoff(1977)通过分析公司销售收入的波动和净利润的波动的相关关系,以发现收益平滑化的存在性,同时检验企业管理当局是否使用了销售收入作为平滑变量。他发现产生现金流变动的平滑行为几乎无一例外地影响了销售收入的波动。Eckel(1981)认为,平滑收益的公司的总销售额的变化系数的变化应大于的收入变化系数。他对1951~1970年的62个企业进行了研究,他指出与只有两家公司(3%)将收入平滑,相对于其它提供了收益平滑证据的研究结果,缺乏平滑行为。

Belkaoui和Picur(1984)利用分类平滑的方法,从42个行业中,选出了171个研究样本企业,其中114个是处于核心部分的企业,57个是处于边缘部分的企业。他们将样本公司营业收入的变化量和经常性收益的变动量与费用的变化量进行比较,来判断样本公司是否有收益平滑行为。他们的调查结果表明,与处于核心部门的企业相比,处于边缘部分的企业表现出更大程度的平滑行为。然而,Albrecht和Richardson(1990)通过对512家公司从1974~1985年的数据进行收益平滑检验,没有找到支持核心和边缘部分的公司存在不同的平滑行为的证据。

刘斌等(2005)假说如果政策变更前利润与上年利润之差的绝对值大于政策变更后利润与上年利润之差的绝对值,就表明存在收益平滑,反之则不存在收益平滑。该衡量收益平滑的标准不能从盈余时间序列的角度完全反应企业的收益平滑特征。张国清、夏立军和方轶强(2006)通过净利润与其各个组成部分的相关性分析,也得到了中国A股市场存在收益平滑的证据。许蕊(2006)结合盈利企业的特点提出了两点假说:一是我国盈利企业会采取收益平滑式盈余管理的行为;二是我国盈利企业主要采取非经常性损益进行收益平滑。她用沪深两市42家超过配股要求的盈利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验证,得出了我国盈利上市公司存在收益平滑式盈余管理行为。

颜梦宏(2009)基于2007年强制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制度背景,选择了盈利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所进行的盈余管理进行研究。实证结果发现:盈利公司在2003~2006年存在明显的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增加利润的现象,并且于2006年底转回了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盈利公司存在显著的收益平滑行为。

(二)收益平滑的影响因素

Moses(1987)针对影响企业进行收益平滑的因素,收集了1975~1980年间进行了各种存货会计政策变更和退休金会计政策变更的212家美国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单变量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利润递增型收益平滑行为的影响因素,实证发现:样本公司的规模,红利计划、变更前后收入变化量与收益平滑呈正相关,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平滑不相关。

Carlson和Bathala(1997)实证证明:随着内部的所有权的比例增加,公司成为一个有收益平滑的公司的可能性也有相应增加。这一结果意味着有更多所有权的管理者更可能为了增强他们自己的个人福利而随意地改变报告收益。他们还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负债水平,股权分散程度,盈利能力与收益平滑呈正相关,而收益平滑与规模呈负相关。

Tseng和Lai(2007)利用台湾证券交易所1995~2004年间的14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收益平滑和盈利能力、负债水平、股利支付率和公司规模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盈利能力与收益平滑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其它假说均未得到验证。

刘斌等(2005)利用1998~2002年间采取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进行收益平滑的160家上市公司数据,通过研究样本和控制样本的一一配对,并运用均值检验、Wilcoxon符号等级检验和单变量的LOGIST回归分析,检验了影响中国上市公司进行收益平滑的动因。他们发现,收益平滑与企业规模、收费限制和报酬契约正相关,并呈现出利润递增型特征。

颜梦宏(2009)在盈利样本公司的经验数据中,债务契约假说、节税假说、企业盈利能力假说和股权集中度假说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验证,但规模假说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我国盈利公司中,资产负债率越高、所得税费用越大、企业盈利能力越弱、股权集中度越低的公司越有可能存在收益平滑方式的盈余管理行为。

总之,关于收益平滑的研究,国外的研究比较丰富。已有的研究证明了收益平滑的存在性,并且找出了影响收益平滑的因素,如平均资产负债率、公司规模、红利计划等。国内对收益平滑的研究较少,研究范围较小,还不够系统。

三、研究假说

在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大股东有动机去监督管理层,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大股东具有绝对的权力,能直接选拔高层经理(包括财务经理),控制着上市公司的所有权力机构,又拥有对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权,公司经理层的经营行为直接贯彻大股东的意志,大股东与经理层共同构成我国公司治理中的“内部人”,董事会受“内部人”控制形同虚设,内部约束机制失效。股权越集中,大股东的掠夺能力也越强,因而其操纵盈余的动机也会越强烈,并且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其控制会计信息的能力越强,因而出现收益平滑的可能性大幅增加。根据理论分析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1:在控制其它因素条件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的公司进行收益平滑的可能性越大。

根据委托理论,合理的约束与监督机制能够加大人的行为成本,从而成功抵制人侵害行为,进而减小剩余损失的增加,防止成本加大。即如果对大股东的掠夺行为有合理的制约机制,就会增加大股东的付出成本。大股东的控制能力不仅与其持股比例有关,还取决于其他大股东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当大股东进行掠夺时,其他大股东最有可能会采取相应行动进行制止。LaPorta等(1999)也认为,拥有足够股份的第二大股东可以一定程度上限制大股东对其他股东的剥夺行为。当他们单独不足以抗衡大股东时,其他股东也可以集中所有权,以对大股东的行为实施监督,因此其他大股东的制约作用会降低大股东在既定比例下的控制能力。其他股东的监督制衡作用也得到了较多的理论和数据支持(陈信元,汪辉,2004)。王化成和佟岩(2006)也发现其他股东制衡能力越强,上市公司盈余的质量越高。根据理论分析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2:在控制其它因素条件下,股权制衡度越强的公司进行收益平滑的可能性越小。

不同行业的竞争程度、受管制和受干预的程度并不一致,如电子产品和制造业等行业的产品竞争程度较高,而石油、电力等公共事业单位的受管制和干预程度则较高。对于易受政府反托拉斯(anti-trust)行动的企业和其他受到政府严密监管的企业,以及寻求政府补贴或保护的企业,收益平滑有利于其规避监管或获得政府支持。Benston和Krasney(1978)指出,大幅的收益波动会引起监管层的注意。Ronen和Sadan(1981)认为,向上波动的盈余会被认为是垄断的信号,而向下波动的盈余又会被认为是处于危机的征兆。罗斯L.瓦茨和杰罗尔德L.齐默尔曼(中译本,1999,第199页)指出,对于可能引发危机而受到指责的企业(如石油公司),其管理人员相对于未受到政治压力的企业管理人员而言,更乐于采用能减少预期盈利水平和盈利变动的会计程序。根据理论分析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如下假说:

假说3:在控制其它因素条件下,处于管制行业、垄断性行业或国家支持行业的公司进行收益平滑的可能性更大。

四、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一)研究设计

1.收益平滑检验方法

本文采用Tucker和Zarowin(2006)的方法来度量收益平滑,其方法为使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变化值(DAP)与操纵前收益(PDI)的负相关关系来度量收益平滑。两者之间的负相关程度越高,意味着收益平滑程度越高。

为了估计可操纵性应计利润,本文使用经过Kothari(2005)修正的Jones模型。该方法对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估计过程如下:

(1)计算总体应计利润总额(Totalaccuals,TA):

(1)

其中:TA为样本公司第t期总应计利润;NI为样本公司第t期净利润;CFO为样本公司第t期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

(2)计算非操纵性应计利润(Non-dicretionaryaccruals,NDA):

分行业分年度对方程(2)进行回归,并将方程(2)的回归系数代入方程(3)得到非操纵性应计利润NDA。

(2)

(3)

其中:为当期主营业务收入和上期主营业务收入的差额,PPE为样本公司期末固定资产总额,ROA为样本公司当期资产报酬率。TA、以及PPE均用该样本公司年初总资产(Assets)进行标准化。

(3)计算可操纵性应计利润(DAP):

(4)

(4)计算操纵前收益(PDI):

(5)

本文使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变化值()与操纵前收益()的相关关系来度量收益平滑,即,如果相关关系为负,则说明样本公司进行了收益平滑,否则没有进行收益平滑。由于考察收益平滑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序列,但是本文选取的时间段为2003~2009年,为了保证样本数量,本文使用当前和之后两年的年度观察值进行回归,由此每个样本公司都使用3年的观测值来计算收益平滑变量,这样可以在足够长的时间序列和足够大的回归样本中做出均衡。

2.收益平滑影响因素及模型设计

根据假说1和假说2,本文建立模型(6):

(6)

根据假说3,本文建立模型(7):

(7)

表1变量名称及变量定义表

变量名称

变量定义

IS

若该公司进行了收益平滑,取1;否则取0。

CG

公司股权特征变量,当最终实际控制人(按股权关系链计算所得)为国务院、财政部、国资委等中央机构,以及国有企业时为1,否则为0。

Private

公司股权特征变量,当最终实际控制人(按股权关系链计算所得)为自然人或私营企业时取1,否则取0。

Largest

第一大股东持股数量与总股本的比值。

H1/S

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数量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数量之比。

Dual

董事长与总经理兼任情况,当总经理与董事长为同一人时取0,否则取1。

Lev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ROA

总资产净利润率(ROA)。

LnSize

公司规模变量,我们用公司资产总数的对数来度量。

Industry

行业哑变量,按照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2001年版)《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将所有公司划分成13大类,我们选取其中除金融保险业外的12类,另外将制造业再细分为10类,因为C2类样本太少,我们将其归到其它制造业,共19个哑变量。

IndusrtyD

行压哑变量,若样本公司处于垄断性行业、国家重点支持行业或高度管制行业(包括电力、电信、石油开采、农业、土木建筑工程业、房地产业)则定义为1,否则为0。

Year

年度哑变量,数据跨度为2003~2007年,故设置4个年度哑变量。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期间为2003~2009年我国深沪A股上市公司。剔除金融保险业公司,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样本公司进行了以下处理:如果计算收益平滑变量时,样本公司在第t年到第t+2年中任何一年的观测值有缺失,收益平滑变量就会做缺失值处理,而为了保证研究样本的一致性,如果样本公司在回归模型中的任何一个变量有缺失值,即被删除。经过上述程序,本文最后获得5821个样本公司的年度观察值。本文研究中使用的公司年报、股票价格、行业分类、上市时间等数据均来自于2010年的CSMAR数据库,数据处理使用STATA10.0计量分析软件进行。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首先对修正的琼斯模型进行了分年度分行业回归,回归的参数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分年度分行业参数估计结果

估计参数

均值

-0.014

-0.003

-0.090

0.375

标准差

0.053

0.108

0.101

0.499

最小值

-0.164

-0.374

-0.365

-3.457

最大值

0.215

0.287

0.229

1.227

基于修正的琼斯模型,本文计算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DAP)和管理前收益(PDI),然后利用其变化值DAP和PDI计算出收益平滑变量的相关系数Corr,另外根据相关系数的符号来区分上市公司是否进行了收益平滑。其描述性统计和收益平滑分布情况如表3、表4所示:

表3收益平滑变量相关系数值描述性统计表

Corr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3~2007

均值

-0.768

-0.780

-0.703

-0.615

-0.627

-0.695

标准差

0.479

0.462

0.512

0.588

0.568

0.531

最小值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最大值

0.999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样本数

1071

1138

1152

1250

1210

5821

表4收益平滑年度分布表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合计

收益平滑组样本

970

1041

1018

1051

1031

5111

非收益平滑组样本

101

97

134

199

179

710

从表3可以看出,2003~200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平均收益平滑相关系数为-0.695。从表4可以看出,2003~2007年,我国大约有87%的公司进行了收益平滑,这与杨之曙、高芳等人研究结果一致。此外,这也说明在收益平滑的机会主义观(managerialopportunism)和有效契约观(efficientcontracting)里,机会主义观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表4还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中每年进行收益平滑公司的比例较稳定。

表5收益平滑变量描述性统计表

变量

样本数

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IS

5821

0.878

0.327

0.000

1.000

CG

5821

0.276

0.447

0.000

1.000

Private

5821

0.266

0.442

0.000

1.000

Largest

5821

39.155

16.206

4.830

85.000

H1/S

5821

7.750

16.622

0.180

235.694

Dual

5821

0.878

0.327

0.000

1.000

Lev

5821

0.558

0.524

0.000

16.329

ROA

5821

0.022

0.118

-2.072

2.317

LnSize

5821

21.320

1.057

16.831

27.301

从表5可以看出,大约有87%的样本公司进行了收益平滑。从股权性质来看,有27%的公司为国务院、财政部、国资委等中央政府部门或中央大型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约27%的公司为民营上市公司;从股权结构来分析,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为39%左右,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比平均为7.75倍,且各样本公司之间差异较大;从公司治理变量来看,有87%的A股上市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是分离的,这将有利于各权利主体的制衡。

(二)相关性检验

表6收益平滑变量相关性系数表

变量

IS

CG

Private

Largest

H1/S

Dual

Lev

ROA

LnSize

IS

1

CG

0.021

1

Private

-0.027**

-0.372***

1

Largest

0.075***

0.171***

-0.301***

1

H1/S

0.048***

0.107***

-0.296***

0.817***

1

Dual

0.044***

0.065***

-0.080***

0.080***

0.070***

1

Lev

-0.063***

-0.072***

0.105***

-0.128***

-0.095***

-0.018

1

ROA

0.119***

0.014

-0.031**

0.166***

0.049***

0.025*

-0.337***

1

LnSize

0.048***

0.054***

-0.246***

0.218***

0.211***

0.059***

0.114***

0.255***

1

注:***表示相关系数在0.0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相关系数在0.0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相关系数在0.10的水平上显著。

表6列出了收益平滑指标和我们假定的影响平滑的变量之间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表6的相关系数说明A股上市公司收益平滑与模型中几乎所有的影响因素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初步说明本文模型的构建基本符合经济实质。其中股权性质为民营控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一大股东和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比、两职分离程度、总资产报酬率与平滑指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资产负债率与平滑指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平滑指标与中央政府部门或中央大型企业控股呈正相关关系,但是系数不显著。

(三)Logistic回归分析

表7收益平滑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结果

模型(6)回归结果

模型(7)回归结果

变量

系数

P值

系数

P值

常数项

0.746

0.437

1.171

0.207

Largest

0.011***

0.001

0.010***

0.002

H1/S

-0.005*

0.095

-0.005*

0.093

CG

-0.002

0.976

-0.010

0.925

Private

-0.024

0.822

0.050

0.624

Dual

0.264**

0.023

0.303**

0.008

Lev

-0.093

0.222

-0.051

0.502

ROA

2.650***

0.000

2.739***

0.000

LnSize

0.027

0.542

-0.005

0.914

IndustryD

-

-

0.046

0.732

行业

控制

-

年度

控制

控制

Pseudo R

0.070

0.036

N

5821

5821

注:***表示相关系数在0.0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相关系数在0.05的水平上显著,*表示相关系数在0.10的水平上显著。

从表7中模型(6)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回归系数符号来看,与预想的一样,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收益平滑指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比与收益平滑指标呈负相关关系,这说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的公司进行收益平滑的概率越大。而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比越高,收益平滑的可能性也越小,这说明在我国,股权制衡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抑制上市公司进行收益平滑的行为。从显著性水平上来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而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而从模型(7)中可以看出,行业属性变量为正,这说明垄断性行业、国家重点支持行业或高度管制行业与其它行业相比,更偏好收益平滑,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显著。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可靠,本文还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本文采取了重新定义因变量的方法对回归方程进行了回归,具体方法是:将因变量仅采用平滑系数来描述样本公司收益平滑程度,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对样本进行分析。回归结果显示,各主要回归变量的系数符号、大小、显著性等都与前面的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一致。这说明本文得出的回归结果是稳定的。

六、结论与局限性

本文是对我国盈余管理研究缺乏对收益平滑的研究而做的一项实证研究。首先采用修正的琼斯模型来计算出各样本公司的应计利润,然后将应计利润分解为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和非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并使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的变化值(DAP)与操纵前收益(PDI)的负相关关系来度量收益平滑。描述性统计显示,2003~200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有约87%的公司进行了收益平滑。其次本文对收益平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股权集中度假说、股权制衡度假说通过了检验,而行业管制假说没有通过假说。这说明,在我国A股上市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比越低更有可能进行收益平滑。

由于对收益平滑的实证研究需要长期的时间序列数据,本文选取3年期作为一个时间段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建立至今也不过二十余年,这使得严格论证收益平滑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研究结论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此外,在选择影响收益平滑影响的变量时,缺少公司治理方面的相关因素,如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高管持股比例等。这些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1 Albrecht W D. and Richardson F M. Income Smoothing by Economy Sector [J].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 1990, (5):713~730.

2 Benston G. Krasney M.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tements[C]. Financial AccountingStandards Board Research Report, Selected Papers.1978.

3 Beidleman,C.R.Income smoothing: the role of management[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73,(48):653~667.

4 Belkaoui A.,Picur R.D..The Smoothing of Income Numbers: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on SystematicDifferences Between Core and Periphery Industrial Sectors[J].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 1984,11(4):527~545.

5 Carlson,S.J.,and C.T.Bathala. Ownership Differences and Firm Income Smoothing Behavior[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1997,24(2):181~195.

6 Eckel N. The Income Smoothing Hypothesis Revisited [J]. Abacus.1981, 17(1):28~40.

7 Gordon,M.J., B.N.Horwitze, P.T.Meyers. Accounting Measurements and Normal Growth of theFirm[J]. Research on Accounting Association.1966.221~231.

8 Gordon,M.J.. Postulate, Principle and Research in Accounting[J]. The Accounting Review.1964, (4):251~263.

9 Graham J R., Harvey, C.R.,Rajgopal,S..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 [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5, (40):3~73..

10 Hepworth S R. Smoothing Periodic Income [J]. The Accounting Review.1953, (1):32~39.

11 Imhoff E A. Income Smoothing: A Case for Doubt [J]. Accounting Journal.1977, (1):85~100.

12 Jensen, M.C.and Meckling, W.H..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Ownership Structure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 3(4):305~360.

13 La Porta R.,Lopez-de-Silanes Florencio,Shleifer A. 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World[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9,(54):471~517.

14 Leuz C., et al. Investor Protection and Earnings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3, (3):505~527.

15 Levitt A. The Numbers Game [Z/OL]. 1998- 09-28./sec.gov/news/speech/speecharchive/1998/spch220.txt

16 Li S. and Richie N. Income Smoothing and the Cost of Debt [Z/OL].2009-01./69.175.2.130/~finman/Reno/Papers/IncomeSmoothingandtheCostofDebtJan2009.pdf

17 Li-Jung Tseng,Chien-Wen Lai.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Smoothing and Company Profitability: AnEmpirical Stud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7,24(4):727~733.

18 Moses O D. Income Smoothing and Incentives: Empirical Tests Using Accounting Changes [J]. The Accounting Review.1987, (2):358~377.

19 Ronen,J.and S.Sadan. Classificatory Smoothing: Alternative Income Model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75(Spring):133~149.

20 Rosen J. and S.Sadan. Smoothing Income Numbers: Objectives, Means, and Implications[M]. Addison-Wesley Pub. Co.(Reading, Mass.), 1981.

21 Tucker J W., Zarowin P A. Does Income Smoothing Improve Earnings Informativeness? [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6, (1):251~270.

22 陈信元,汪辉.股东制衡与公司价值:模型及经验证据[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4,(11):102~110.

23 高芳. 收益平滑、预测能力与市场反应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D]. 2007.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4 黄娟娟, 肖珉.信息披露,收益不透明度与权益资本成本[J]. 中国会计评论. 2006, (1):69~84.

25 刘斌等. 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的收益平滑动因[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1):97~100.

26 美]罗斯L. 瓦茨和杰罗尔德L. 齐默尔曼,陈少华等译. 实证会计理论[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7 王化成,佟岩.控股股东与盈余质量基于盈余反应系数的考察[J].会计研究. 2006,(2):66~74.

28 许蕊.中国企业的盈余管理研究对盈利企业运用收益平滑式盈余管理的研究分析[D].2006.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9 颜梦宏.盈利企业利用长期资产减值进行收益平滑的实证研究[D].2009.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