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育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篇1

关键词:体育舞蹈教学;美学渗透;审美意识

美,是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从体育美学的角度来说,体育中的美主要指协调发展的身体,熟练、敏捷、优美的动作。许多教育家、体育家和美学家都竭力主张体育与美育、德智相结合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发展。

体育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有明确的目标,学校体育教育以培养人才为宗旨,其目的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能力,使之身心全面发展。本文针对如何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展开探讨,期待能对教师在教学思路方面有所启发,推进体育舞蹈教学改革进程。

一、美育渗透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美育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有助于陶冶情操。美是体育舞蹈教学追求的首要目标,也是搞好体育舞蹈教学的根本。美育通过“寓教于乐”,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欣赏和体验体育实践中的美,需要感觉、知觉、联想、想象,也需要一定的理解。体育美育能启迪学生由抽象思维指向直觉思维,由认识真理走向发明创造,体育美育中感性和理性的相融性,正是抽象的理性返回到感性世界的中介,即由智力认识走向智力创造的中介,将智力结构的逻辑思维模式导向自由直观,从而完善和充实智力结构,使人由素材达到形式,由感觉达到规律,由有限存在达到无限存在。

2.美育渗透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美育、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所产生的社会功能,体现在能全面培养人才,它从塑造美的心灵着手,有机地着眼于整个人,使人的身心健全发展,所以它能从更高的角度去体现人的素质和理想。体育美育可以提高体育实践者的理性形象。美育教育在舞蹈课中的运用不但可以提高健美操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能力,还能有助于个人气质和修养的塑造,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当今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3.美育渗透能有效塑造美的形体。许多调查表明,片面追求升学率轻视体育课,已对学生的身体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所以学校健美操课程应在指导思想上参照美学研究的成果,制订出一系列具体的指标和措施,这就是说,要通过系统、科学的学校教育,使学生的器脏神经系统、身高、体重等发育良好,具备适应外界环境的生命活力,同时又在动作、形体和姿态上具体育美的风度,从而显示出活泼、大方、矫健的青春朝气,体现出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和健康形象。

二、开展美育渗透的思路构想

1.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美学鉴赏能力。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是进行美育渗透的第一步,也是做好美育渗透的关键环节。体育审美教育对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对受教育者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美的享受和感悟除了受制于审美对象和客体的存在状况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人所具有的审美能力的高低,自然受到人的社会条件、经济地位、文化素质诸因素的制约,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受教育的结果,而审美教育对于人的审美能力的造就和培养,则是最基本的一种教育形式。要求教师在体育舞蹈教学和形体练习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技能美,不仅能使美育作为文化的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体育舞蹈教学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和发扬,而且能使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在总体的效果上达到美的境界。

2.在教学环节中具体实施美育渗透。(1)明确美育的目的和任务。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人格美,美育的中心任务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养成感觉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2)掌握美学基本知识。旨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方法:对学生,体育理论课中增加美学基本知识讲座;对教师,作为知识结构更新的内容之一,纳入教师高素质的培训活动之中。(3)参加美育实践活动。体育舞蹈就是体育与音乐(美育)相结合的最好活动之一。(4)研究和开发体育中的美。组织专题研究小组研究体育课程中美育开发,在体育理论课中增加一些美学知识章节,使之逐步形成体育美学之学科体系。

三、小结

1.美育渗透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起着引领教学思路,贯穿教学始终的作用。

篇2

关键词:新课改;生物课程;角色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了许多突破,对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方式、评价方式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中更加强调综合课程内容、课程服务于地方经济以及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简言之,新课改更加强调素质教育。然而现实中很多地区没有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素质教育的重担依旧落在各门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这使得各门课程的角色定位显得尤为重要。生物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为了践行素质教育,在课程的角色定位方面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但由于许多生物教师对生物课程的认识不够,对教材把握不足等原因,导致生物课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并未做到合理应用。本文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宏观把握以及对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析,就生物课“该开展什么,能开展什么,如何开展”等问题进行分析。

一、生物课程中可以渗透的教学内容举例

课标中提出“课程内容选取了以下10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为此,教师可以在其中渗透环境教育、健康教育、生活教育、审美教育、感恩教育、职业教育、法制教育、德育、生命教育等内容。

1.环境教育

(1)概念界定

环境教育,是一种全面的终身教育,一种能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的各种变化作出反应的教育。有关著作将环境教育归纳为“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

(2)开展的原因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我国环境形势不容忽视。当前全球环境问题不断扩大,环境继续恶化已是不争的事实。②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的缺乏。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中,环境教育都是以隐性课程的形式渗透在地理、语文、化学、生物等学科中;③生物课程的特殊性。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其培养目标是“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的人”。而教材中以“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的多样性”这三个主题为主要内容更加凸显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2.健康教育

(1)概念界定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中明确指出:“健康是没有疾病和没有衰弱表现,并且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都完好的一种状态。”顾名思义,健康教育就是使学生获得健康的教育。

(2)开展原因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在生物课程目标的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对健康教育均有描述,知识目标中提到“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提到“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生物教材中,许多与健康相关的内容如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传染病和免疫、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为生物课程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

3.生活教育

(1)概念界定

所谓生活教育,就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育。

(2)开展原因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程理念。认为学生只有在感觉到所学的知识有用时才会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并且联系生活实际生活解决问题。因而,生活教育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途径。

4.审美教育

(1)概念界定

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它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2)原因

雕塑家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充分挖掘生物学科所蕴含的美育因素,揭示生物学科的美育价值,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培养学生健康科学的美感,获得美的享受与体验。

二、在生物课程中渗透各种教育的方法

1.形成各种教育知识体系,合理安排时间,做到融会贯通

教师、学生和教学影响是教学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应该对整个生物课程的知识体系宏观把握,并对各个知识点了然于心,这样才能灵活地进行教学,在教学资源的选择和运用上做到灵活自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以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与教师的教学经验,建议从以下几个内容渗透各教育(见下表)。另外,由于初中课时一般为每周两节,因此,教师在具体操作中应合理安排时间,将各知识点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以取得最优化效果。

各种教育知识体系表

续表

说明:1:科学探究 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3:生物与环境 4: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5:生物圈中的人 6: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7: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8:生物的多样性 9:生物技术 10:健康地生活。

2.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形成合力作用

课堂教学活动不仅包括课堂内教学,还包括实验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以及教师的课堂补充,因此,可以从多方面渗透各教育的内容和要点。比如,在环境教育这部分可以适当增加环境污染的数据,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情感,收到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教学效果。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实验材料,向学生进行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安全教育等内容。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在自然事物的变化中感受科学、感受美,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同生活教育、审美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高生物教师的综合素养

生物教师在生物课程中获得各种教育的成败与否,与教师的综合素养密切相关。首先,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将各种教育意识渗透于课堂教学中;其次,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应该了解各教育的实施途径,做到运用自如。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懂得这些教育不是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种思想的感悟。建议参考以下方法:定期培训、集体备课、各学科教师间的交流等。定期培训可以是对课标的解析;对生物学科的大方针的了解;对相关论文的研读等。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间思维的碰撞,产生新的火花,可以借鉴相互的经验,交流各自的教学困惑,收到多赢的效果。

生物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课不仅是生物知识的传授,还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在生物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健康教育、生活教育、审美教育等有着独特的优势,只要教师能够做到适时、适量、适当,相信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翔.中国地理大谋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9.

[2]徐辉,祝怀新.国际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1.

[3]彭校顽.生物教学中开展健康教育的探讨[J].生命世界,2012(1):107-109.

[4]谢志青.生命伦理学及其哲学前提[J].江西社会科学, 2006(6):76-78.

[5]黄秋林.浅析在生物教学中美育的渗透[J].教学法研究,2006(12):54-54.

[6]黄静.当代高校美育探讨[D].扬州大学,2008:18-21.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 美育 群落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9-02

一、引言

美学教育就是指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1];美育也是完整人格的教育,是通过各种美的事物来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审美评价力和审美创造力,同时有助于培养良好人格品质和启迪智慧的一种教育活动[2]。

生物是一门充满自然美、和谐美的科学。教师挖掘其中的美学元素,并将其运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植物在生物群落中的垂直结构"为例,采用“享受美―接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方式尝试在高中生物课堂上进行美学教育,希望能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一种课例参考。

二、设计理念与思路

1. 设计理念

在建构主义中,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感知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3];每个阶段是下个阶段发生的前提及必要条件,每个阶段之间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是正是体现了思维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美育的宗旨的也是将人从简单的获取知识到利用知识提升自己素养,最终实现完美人格的过程,这与皮亚杰提出的量变到质变是相符合的。

2.设计思路

三、“植物在群落中的垂直结构”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结构”,上为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下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种群的特征、增长方式,本节内容建立在种群特征和数量关系的基础上,阐释了比种群更高层次的群落内部的结构,明白了群落的结构,才能继续研究群落的演替,并且为生态系统各组分相关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本课时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 学情分析

学生对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已经了然于胸,但对群落的概念以及群落中各种群的相互关系仍然停留在感性猜想的阶段,不过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正向着辩证思维的方向发展,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性明显加强,自学和探究能力也明显增强[4]。这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群落概念,识别群落类型,简述垂直结构的分层,阐明垂直结构产生的原因。

能力目标:提高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尝试沙盘设计以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群落结构美,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参与小组活动设计沙盘,培养和发展对生物学美的创造能力与兴趣,提高学生鉴赏美的修养,

4.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5. 教学过程

6.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对“大自然本质结构”和“植物在群落中的垂直结构”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构建以及学生分组合作设计沙盘的课堂活动的开展[5];并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穿插渗透着美学教育;以此为出发点,力图体现以下三点。

(1)设计构建概念的逻辑体系。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依次经历对本质结构的粗略了解、形成对本质结构的具象概念、实践制作出本质结构的具体模型、归纳总结出垂直结构最终概念这四个具有逻辑关系的教学活动,更符合学生的概念形成过程和思维框架。

(2)以学生活动为载体,注重能力培养。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学生易缺乏兴趣,且很难体会群落结构的生物学意义。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分组设计沙盘模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观察课前准备的材料物品,通过自行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设计出各自的模型,并以最终的模型给大家直观展示植物在群落中的垂直结构。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同学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提出各自的构思。使他们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自己动手实践问题的时候,不断发展和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3)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科学与美是相通的。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意识,充分调动教师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去感化和陶冶学生的审美知觉、审美理解以及审美注意[6]。教师通过展示几幅美丽的图片,结构的谐调对称,环境的雅致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拓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从美的角度来探索科学的规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无疑是有益的,应特别注意从生物学知识中发掘和提炼美学因素,努力把它上升为美的形态,从而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耳濡目染,感受生物学美[7]。

不足之处:在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各自审美标准不一样,对美的认知也存在着差别,所以对大自然的本质结构概念的理解造成了阻碍,也使得后来做出的模型形态各异。学生的审美标准短时间内不容易调整,教师只有从平时的教学以及生活中多多注意,采用多媒体手段来展示美的事物,善用教具模型来体现生物学美,潜移默化地改善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金昕.美育与大学生人格养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4]胡正凯.信息化环境下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策略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5]赵广宇,闵洋,陈亮,谢咏梅.“遗传物质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通报,2011,46(1):31-33.

[6]蒋莉莉.美术特色高中的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实践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7]刘济滨.生物美学初探[J].九江师专学报,1995(5):88-91.

基金项目:

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项目四川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项目(CJF13064 ),西华师范大学教改项目(403346,403327)

篇4

1 生物美育能够促进学生获取生物学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要实施生物美育,教师就必须让学生经历科学知识的发现过程,理解其中的科学的方法。学生只有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的获得过程,运用科学方法,才能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层建构,才能真正理解生物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真正体验对美的感受。从这一角度来说,美育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科学方法的过程。

例如在学习“DNA分子的结构”时,教师通过讲述两位科学家构建DNA结构模型的故事,从而了解到DNA分子结构发现的过程,以及在这个发现过程中科学家不断探索和研究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从而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体会建立模型中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在观赏美妙的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同时,领略科学发现史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感受生物分子的结构美。

教材关于“细胞的结构”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确信哪怕是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其实精巧哪能道出其中的内涵,生命是无与伦比的严整结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细胞核的管理和调控下,小小的细胞高效、精确配合,完成复杂的化学变化,而且互不干扰,这正是生物结构美的体现。

学习生态系统有关内容时,笔者让学生认识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唇齿相依的共生和谐美,群落空间结构中植物分层共处的和谐美,使学生加深理解在具有和谐美的自然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物种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制约与反制约的关系,一旦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就会崩溃的道理。

学习“免疫调节”时,让学生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作用,体会人体健康卫士默默抵抗消灭侵入人体内病原体,守护人体健康的内在美。

此外,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生物学科的实验美,比如挖掘光合作用的发现,酶的发现、生长素的发现等实验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生物学基本知识的同时,感受生物的科学美。

2 生物美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在生物教学中,生物美育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的乐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学习的内部动机,在此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例如带学生参观生物标本室后,学生对植物标本室内丰富多彩的植物标本非常感兴趣,笔者顺势问学生想不想自己亲手制作植物标本。学生的兴致非常高。于是笔者专门开设了一节植物标本制作课,组织学生制作植物标本,让学生在校园内采集具有根、茎、叶、花、果的各式完整植株,制作具有该植物形态特征的蜡叶标本,同时用不同形态的叶制作蜡叶拼画,并且还进行了校内展示和评比。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标本制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高雅的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再如讲述细胞的致癌因子的时候,对于吸烟有害健康的问题,很多学生尤其是男生都懂得这个道理,但是没有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播放长期吸烟导致肺部被烟熏黑的视频,一下子让学生从感官上获得了认同,即吸烟是有害的,而且是导致肺癌的主要罪魁祸首之一。

在介绍糖类、蛋白质、脂肪等有关知识的时候,对于如何健康的饮食,保持健康有型的身体,男女生都非常感兴趣,男生希望是强壮的体型,而女生希望是苗条的身材,笔者利用教材的插图以及网络上的一些图片,让学生自己来挑选自己希望的身材,结合学生的选择,顺势介绍如何正确的饮食。这一过程中不光讲清楚了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即合理安排膳食,积极参加有益的体育锻炼。

3 生物美育能孕育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创造能力

席勒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不难发现,在生物美感体验中,学生不仅得到一种认知愉悦和感官需要的满足,而且能使学生的感知、想象、思维等心理结构的不同层次相互贯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收获了生物学知识,还多了一种美的价值体验,并在这种审美体验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教师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中的“美”与“丑”,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做到形式美与内容美的辩证统一,教育学生在欣赏生物美的时候,不能只注重外在的美,更要重视其隐含的内在美。比如有些动物,虽然外形谈不上美,甚至有些丑陋,但是对人类却是有益的生物,如蟾蜍,不仅吃害虫,而且其分泌物可制成中药,自身还可以用于动物实验研究,为生命科学作出了贡献。再如一些病毒,如HIV病毒在电镜下的形态结构很美,但却是对人类危害极大的病原体。

篇5

关键词 人文教育;人文精神;渗透

人文教育即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教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与自然、社会和人和谐相处。其实仅从生物学本身研究对象的终极目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点而言,生物学具有较重的人文色彩,随着人们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这一人文色彩愈来愈得到彰显。新课程标准注重以学生为本,力求形成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连的体系。生物学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实现生物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是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下面就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淡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有益尝试。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社会功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学不断为人类创造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物学与社会及其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应用,在尽情领略生物科技带给人们的健康与舒适的同时,增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同时理性地提醒学生,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甚至灾难。人类正面临着如环境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能源枯竭等严重的威胁。但是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生命科学本身造成的,它们的解决必须要提升我们的人文精神,依靠科学的方法,遵循自然发展规律,让学生去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意识和人文意识。

二、结合生物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精神

科学活动的本质就是永无止境地探求未知、追求真理,它包括对世界的利用和改造,并由此增加人类的幸福和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人文事业。因此,活动的一些基本方法正是进行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好方法、好途径。

1.利用学科内容,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1)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内容。新教材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充分联系实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教师通过把人文教育贯穿在知识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在学生学习合理营养的基础知识后,请学生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这样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和培养设计能力,而且使学生学会关心长辈的饮食,在亲自烹饪并在品尝中与家长进行食谱中科学道理以及亲情方面的沟通;在介绍眼和视觉时,对角膜移植和角膜捐献进行介绍,能够更好的懂得爱、尊重和理解;在生物圈中绿色植物知识点里,教材以“生物学与文学”的栏目形式撰写课外阅读材料——寄予植物的情怀。植物不仅仅为生命的存在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基础,也给予人们无限美的享受,让同学对生命有了更好的理解,懂得珍爱生命,爱护大自然,热爱生活。

(2)拓展教材文本,联系当前社会的重大话题。现代传媒发达、社会关系复杂,学生在学校之外还会受到诸多观念、意识的熏陶浸染,因此教师更要充分调动和依靠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进行有效的教育。例如,艾滋病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重大话题,在世界艾滋病日,社会各媒体会在这几天与艾滋病有关的信息。因此《病毒》一节内容就安排在艾滋病日前一周讲授,课前充分搜集艾滋病的有关数据、艾滋病病人的图片及各种媒体推出的哪些与艾滋病有关的节目,使同学们明白艾滋病离我们并不远;理解艾滋病的传染方式;让学生被艾滋病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所震惊;对“如何预防艾滋病?”“如何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等产生浓厚兴趣,引发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的深深思考,从而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通过教学过程,对学生渗透人文教育

教育心理学认为“认知”是“建构”的一个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要依靠学习主体,即要学生自己去“体验”和“生成”。如果对人文教育采取灌输性的知识教育的方法,有时反而会压抑了真正的人性因素。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来体验、培养。例如,《开花和结果》一节,就可从“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引入“春天——桃树——桃花——桃”,进入教学主题“开花和结果”。之后组织学生挥笔作画,画出自己最熟悉的一种花,由画花而探究花的构造。这样,就巧妙地融科学教育于美育、情感教育之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浑然一体。结尾处设计:假如我是一朵花,虽然每天笑脸相迎,但有时仍难逃厄运,那么花将向人类发出怎样的呼吁?让学生抒怀,爱花、护花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建立。

篇6

很清楚的记得一节有关体外受精生物课堂教学。当我讲完了有关卵母细胞的采集,而体外的采集我实在不愿意去讲而有意回避时。只听见有学生小声在议“老师您讲吧,没关系的,我们想知道”。我无语……。是啊,这些都是知识呀,我怎么能阻止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求。对无知领域的兴趣。我怎么能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教师呢?做为高中生物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生物学知识,还应该结合本学科特点,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责无旁贷地对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把性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性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让青少年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身心也能得到健康发展。

第一:生物教师要跨越自己的鸿沟

其实两性教育在国外已经开设了一些学生要掌握课程。而在中国由于历史原因,虽然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了飞速的发展,但两性教育还相当的落后,至今还停留在“谈性色变”的阶段。在我们的中学课程中也没有涉及或很少的涉及,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问题也就很多,如青少年心理障碍,青少年犯罪等。当然,两性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更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果一味地回避、压抑与性有关的内容,甚至“谈性色变”,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故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自然渗透和过渡。例如在讲《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时,教师可在重温初中的《生殖系统》中男女性器官的发育、第二性征、月经等知识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在高中《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这节渗透性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方法比较性别差异,消除性神秘感、性罪恶等思想,正确对待异往。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生物教师要有正确的姿态。站在科学的角度用专业的知识语言去正视她,剖析她。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满足他们对知识渴求的欲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也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第二:生物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性科学知识与修养

首先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使授课内容具有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性科学给“性”的定义包括:在生理学上是指性染色体的差别;在心理学上的含义是指性别差异,即男性和女性在心理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社会学上的含义,是指性角色的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写好教案、认真备课、恰当表述,利用现代化手段等,充分体现学科特点,保证教学质量。

其次教师要有一定的专业修养,以科学的态度看待性,以坦然、真诚的心态来感染学生,解除学生的顾虑和罪恶感,从而实现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和谐交流。在教学中尝试转变观念,与学生之间采用了多种方式的沟通和交流,把握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的渗透教育。比如在教学中实施了感恩教育、生命教育、机会教育等教学模式的实践,使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从朦胧、神秘和困惑中解脱出来,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集中精力学习,身心健康成长。

第三:两性教育是一种美的教育

篇7

一、中学生物新课标教学的人文重点

生物教学中,可以渗透许多方面的人文精神,但是结合学科特点,应该有所侧重。重点有以下几方面:

1.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这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出发点。生物科学旨在揭示生命的奥秘,在诸多学科中,生物和与生命的关系最为密切。生命是自然界的奇迹,生命是自然界最完美的产物,蕴含着无穷的奥秘。如在深海火山口周围的高温无光区域却生活至今不了解的深海生物;鸟的迁徙、鱼的洄游,其线路时间的准确等等,无不令人类惊叹。学生们在学习生物的种种生命现象时,情不自禁地感受到生命法则的伟大、神奇和美妙。一棵小草,一只昆虫,在我们眼里都是生命奇迹,我们决不能随意扼杀一个生命。这种从内心产生的对生命的崇敬之情,让我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感激和敬畏。就此而言,我们应该充分尊重所有的生命,才能保持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维持人与其它生物间的平衡。

2.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

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是生物新课标学习的一个要素。生物是客观存在,它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规律,现在对生命科学的研究虽然已很深入,但许多生命现象却无法解释。在研究过程中,决不允许任何空想和臆测,一定要有实事求是、严谨朴实的科学态度,对生命的每一现象的研究都要有大量的事实、经过大量的实验、充分的论证才能得出结论。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了人文内涵,这些内容在高中生物新课标内容中处处都有体现,例如课标中的问题探讨、资料分析、实验与探究等,无不体现出生物科学与实事求的实证精神,体现出生物科学发展中的人文内涵。所以,在生物教学中,不能就科学而论科学,而应该以此引申到人文领域,这对培养中学生实事求的科学素养和探究性学习精神极为有利。

3.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中,美育是最具有渗透性和最有活力的因素,它对德育、智育等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它是通向人格完善的必经之路。在中学生物新课标中,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物学的美有着特殊的表现:

3.1自然美:自然美是具体的、感性的,如千姿百态的植物形态、形状各异的树叶,多变的色彩、美丽的花朵,鲜艳的果实,无论是单独作为盆景,还是聚成森林,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再加以翩翩起舞的蛾蝶,轻盈宛鸣的鸟儿,充满活力的各种动物,组成了诗情画意的大自然,这是一幅多么完美的画卷啊。

3.2和谐美:生物的形态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在美学上就表现为一种和谐美,如同种生物的形态结构基本相同,体现出整体一律的美学法律;形形的生物都能与各自的生活环境之间产生奇妙的适应。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挖掘出蕴含其中的这些美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而且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更可让学生乐于学习。

4.生态意识

生态环境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工作更是迫在眉睫,任重道远,中学生物教学是建立生态道德体系的主要途径。

4.1热爱生物,变保护环境为内心需要,通过生物课的熏陶,使中学生热爱生物、热爱自然、热爱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热爱所有的生命,真正做到人文素|的提高。

4.2介绍环境现状,增强危机感。不仅在生物课的有关章节中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还要随时联系实际,介绍我国及世界的环境状况,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危机感和责任感。增强环境意识既是提高人文素质的要求,更是保护环境的要求。

二、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

1.提高思想认识

现行的中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重知识教育,轻人文素质培养。这对于培养现代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是不利的,在信息时代、知识教育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但现代人才要适应社会需要,不仅要具有科学素养,也要具备完善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竞争合作心态,一定的表达写作能力、审美能力,对自然对生命的关注等等,也就是既要有高度的科学素养,更要有厚实的人文素养。

2.强调学科渗透

人文教育不能仅仅依靠人文学科进行,还应该采取广泛的学科渗透、熏陶、体验和积累。要认真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准确地渗透到生物学学习活动中,如讲授新除代谢概念时,正确运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对同化作用、异化作用之间的关系进行透彻的分析,不仅会加深学生对新除代谢的理解,而且也会使学生受到生动的唯物辩证法的教育。

3.以情动人,避免说教

道德品质、人文关怀、价值观等等这些人文思想要成为学生人格的一部分,要成为他们内心的组成部分。用说教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应如春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之乐于接受,也就是以情动人,在教学实践中,需强调的情感要素为:首先,情感要以教材中蕴藏的因素为依据,不可无中生有,牵强附会;其次,情感要有针对性;第三,以教师的情感去影响学生的情感。

篇8

关键词:必要性;资源开发;法律;标准;经验与方法

一、中小学阶段“法制教育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关系到学生个人完整发展及和谐社会的稳定构建,因此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法制教育必须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去落实,而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既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普法教育实现新高的突破口,也是目前我国中小学生普法教育的薄弱环节。因此,如何使中小学法制教育内容创新,实现法制教育科学体系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以此促进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完整构建,是摆在所有老师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现阶段中小学法制教育中存在许多问题:第一:法制教育方式太单一,仅仅为单单的法律讲座,还应在多个方面结合,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第二:法制教育内容上针对性差,远离中小学生生活、学习实际;第三:法制教育缺乏实效性,法律条文的讲授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脱钩。被动地接受法制教育,不但未能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甚至还造成了学生以消极方式抵触,从而背离了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初衷。而如果期间简单地通过增设专门的法制教育课程与课时来改变现状,又势必会增加教师和学生们的负担。可见开发新的学校法制教育资源势在必行。

二、生物学科法制教育开发的资源

(一)、在微生物教学中,渗透专利法教育、卫生检查法教育

为鼓励人们进行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我国制定并颁布了专利法。它规定申请专利的发明包括新的微生物、微生物制法及其产品,学生往往讨这方面知识知之甚少,通过教学能使学生了解专利法,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二)、在生殖、遗传的教学中,宣传婚姻法,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婚育观

通过基因分离规律的学习,学生懂得:白化病是由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一种遗传病,色盲、血友病是由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伴性遗传病,如果是近亲结婚,患遗传病的机会就会大大地增加。为此,婚姻法规定近亲禁止结婚。同时规定;患麻风病未经治愈的以及在医学上认为不应结婚的。如艾滋病一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为一种恶性接触性传染病,专播蔓延快,死亡率高,目前属不治之症。它的传播主要途径为性接触,其次为血液感染,其他如唾液,眼泪等也会传播艾滋病毒。由此而见,艾滋病危害之严重。如果艾滋病患者结婚后患无穷,不仅会传染给对方,而且还会传染给后代,故艾滋病患者也应作为禁止结婚之列。

(三)、学生的环保意识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以森林为例,它对保护和改善环境具重要意义。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比较低,为合理绿化祖国,利用森林,森林法规定,林业应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它指明了林业建设的发展方向,同时森林法规之:各级政府应当制定植树造林规划,因地制宜地确定本地区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奋斗目标。各级政府应当组织各行各业和城乡居民完成植树造林规划确定的任务,宜在荒山荒地、铁公路两旁、江河两侧、湖泊水库周围、工矿区机关、学校用地……都应有关部门负责造林。森林法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的职责及单位和每个公民都有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美之环境的义务。

(四)、此外,苹原、野生动物等在生态系统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为此我国也相应地制定了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这对于合理开支利用生物资源提供了保证,使学生逐步认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然而,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使一些人肆无忌惮,乱砍滥伐、乱捕乱杀,破坏生物资源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教师指出,对那些置法律于不顾,见利忘义,破坏森林资源、乱捕乱杀野生珍稀动物、破坏草原、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者绳之以法。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非法捕捞水产品罪,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非法狩猎罪,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罪,盗伐、滥伐林木罪,非法收购盗伐、滥伐的林木罪等罪名,对那些进行破坏生物资源的人予以法律的制裁,使学生明白法制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以造福于人类。由此,告诫学生遵纪守法。

(五)、加强对基因产品的检验

21世纪人们的食品资源将会越来越多,据统计一些发达国家的基因食品覆盖率已经很大。基因食品已经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但是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普遍应用,一些负面问题也呈现出来,如食品安全、基因作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还有抗药性的不断累积等。所以要给学生灌输转基因的科学使用化,利用的制度化。

(六)、有关与生物教材有联系的法律条文

1.《野生动物保护法》

《野生动物保护法》为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行为准则,它是振兴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之法,填补了我国长期没有保护野生动物专门立法的空白,这也是国家繁荣、民族富强、社会文明的标志。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向学生进行此法的宣传教育,使学生自觉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反映了全国人民对绿化祖国、加速造林速度、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迫切愿望,是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林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林区的一个重要法令。应结合生物教学,利用每年3月12日“植树节”向学生进行此法的宣传和教育,号召全体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植树造林、绿化祖国。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环境保护包括两方面内容:合理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以及在产生环境污染后做好综合治理。其主要任务是:合理地利用自然环境,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民创建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育学生保护环境,防止“三废”污染,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从小养成保护自然环境的美德,为子孙留下蓝天、碧水、绿地,留下一个清洁、适宜的环境。此外,还应向学生进行《渔业法》《献血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食品卫生法》《土地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爱鸟周”等宣传教育。

篇9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人文教育 素质教育

一、引言

新课改指出,数学这门课程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数学学科中的思想、方法及语言都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数学这门课程蕴含丰富的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因此,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关注数学文化,渗透人文意识的教育和培养。然而,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仅满足于知识的讲授和传授,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就造成小学生在应试技巧方面比较突出,但是在人文素养方面鲜有收获。这样的数学教育显然是不全面的,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二、小学数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途径

1.利用数学史进行人文教育

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家莱说过,如果要知道数学未来的发展,就要对数学的历史进行了解。在数学这门学科漫长的发展史中,有很多有趣的人物和故事,可以唤起学生的遐想,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会将数学文化传承和发展下来。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五千年历史的不断沉淀和发展,蕴含丰富的数学文化。例如祖冲之发明了圆周率,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已经有了乘法口诀,我国蕴含丰富的数学文化。近代也有华罗庚的自学成才,陈景润不断探索哥德巴赫猜想等。国外也有大量的这类素材,除号“÷”早在300多年前就已经在瑞士开始使用,符合的意义在于用一条横线将两点进行区分,表示平均的涵义。在17世纪时,欧洲人就发明了计算尺,最早的计算机也是国外科学家先发明的。数学老师给学生介绍这些精彩的故事,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会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丰富的历史渊源,为伟大数学家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折服,从而产生不断创新和探索的动力。

2.在多学科的融合中进行人文教育

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仅仅用单一的知识来教育学生,那么只能培养出有用的机器,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数学学科中开展人文教育的目标十分丰富,有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品质教育等多种途径,这也是数学与人文融合的体现。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或者由于数学教师只专注于数学学科本身,对其他例如语文、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了解少,或者即便了解也不知道如何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事实上,只要老师有这方面的意识,积极挖掘数学教材中关于美育德育等方面的素材,就能很好地对小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熏陶。例如在上课前用故事、谜语或者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为了让学生获得更清楚的认知,可以让学生动手进行试验、寻找数学答案。学习图形时,可以让学生动手搭建一些简单的建筑;也可以将数学知识变成诗歌让小学生进行吟诵;也可以借助地图、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如小学数学中有一课是《位置与方向》,让学生在地区上标注我国五座名山的位置,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教师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方位的概念,学生自然就可以标出位置。这时教师可以顺藤摸瓜,把我国优美壮阔的大好河山介绍给学生,从而加深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和热爱,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将教书育人与教学生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总之,这些都是培养学生人文意识的有效途径,只要教师有这方面的意识和准备,就可以将科学精神和人文意识的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

3.在生活中进行数学人文教育

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说明数学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生活中感知和学习数学,是学习数学最好的方法。尤其对小学生而言,小学生自制力比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他们喜欢游戏、喜欢动手操作,如果能将数学教学与小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就会让小学生不觉得数学枯燥和无趣,就会越来越喜欢数学,越来越领略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同样在小学数学中进行人文教育也离不开生活化教学。例如在讲授完三角形的知识后,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几个大小不一的三角形,让学生利用这些三角形组成新的图案,看谁的方法最多,组成的图案最漂亮,还可以在图案中涂上颜色或者画上嘴巴和眼睛。小学生对这样的作业非常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对建筑、美术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样,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生活中处处可见的数字”、“围棋中的数学”等各种活动,也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智力游戏,例如“九连环”、“华容道”等,让学生在课外和父母一起玩,探寻游戏背后的有趣的规律,还可以给学生介绍黄金分割的含义和规律,让小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典型的案例;在植树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沿着直线植树棵数一间隔数+l,环圈植树棵数=间隔数”的知识,还可以适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风沙侵袭、气温变暖等知识的普及,对小学生进行生命和环境教育。总之,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他们是问题发现、问题解决的主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热情,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思想得以向课外延伸,使学生的人文素质进一步得到提高,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因此,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些“数学宝藏”,让小学生享受数学美丽、体验人文情怀是每个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结语

数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新课改倡导让数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与数学精神的教育价值形成互补并协调发展。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采取各种适当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生命教育

0 引言

语文课程和人的生命与精神活动紧密相连。生命教育观念需贯穿在每堂课中,贯穿于每天,且应在教学环节中表现出来;语文老师相对来说有较多机会通过和不同生命体进行互相沟通后利用自身特殊的个性与全部的爱,来督促每个同学要珍爱与善待生命,以提升同学们的生命品质,促使其个性健康向上。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应体现出生命美育的作用且展现出各类生命之美,使得学生能够发现美、感觉美以及创造美。

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具体事例,从认知生命、重视生命、敬畏生命和珍惜生命四个角度解读小学语文教材里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以实现探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目标。

1 语文教材中生命教育

(1)认知生命

认知生命,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所有生物的生命均仅有一次。生命为出生、生长与死亡组成的整体。在该过程中,无论哪个环节存有问题,均会极大地影响到生命的安全甚至于可能终结生命。认知生命包含有认清自己生命成长的过程及对各类生命都有一定认识两方面的内容。

小学生需从认清各类生命不同的特点出发,理解各类事物均具备自身的生命特征,各类物种均有特殊的存在形式,逐渐掌握到生命的脆弱和美丽及生命形态的单向与不能重复性。

通过课文《小松鼠找花生果》一文中松鼠和蛆妇的对话,使小学生了解到了有很多果实是埋在地底下的,每种植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生长规律,小学生需要走进大自然,多感受一些动、植物。在《小动物过冬》一课中,文中描述的是蜜蜂、青蛙还有小燕子在冬天快到来时是怎样利用各自特殊的方式过冬的。该篇课文使小学生懂得了各类动物的生存形式是有很大差别的,不同的动物有着属于自身的生存方式,这是因为各类动物各异的身体构造导致它们的生活形式也各不相同。

(2)尊重生命

由于当前独生子女很多,小学时期的孩子很多是将自我当成中心,这就导致小学生通常考虑不到别人而主要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在实际生活当中,不同生命体不可能都是完美无缺的,有很多个体都存在着方方面面的不足。尽管不是完美的,然而其也有体现自身价值的地方。小学生由于心理上的不够成熟,每当面对此类缺陷时,往往会表现出一些轻蔑的心态。这时就需要及时指导小学生,不论生命是否完美,均应该去尊敬它。

在《掌声》一文中,讲述了由于身患残疾而感到抑郁不自信的英子不想让其他人注意到自己走路时的模样,然而在某次课堂上,她必须要面对所有同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她在台上演讲的时候,同学们却纷纷热烈鼓掌,在这次掌声的鼓舞下,她获得了生活的动力,且也变得自信与开朗了。该篇课文给我们讲述了日常生活里的一件小事情,身体方面的原因使小英有了自卑的心态。生命的不够完美使她感觉到自己和别人相比要低一等,但由于同学们对其生命的尊重使她重新自信起来。我们身边很多人有类似于小英的情况,小学生遇到他们时不能挖苦其身体的残废,而是需要去理解与尊重他们。

(3)敬畏生命

敬畏表明的是人们看待事物的心态。敬具备着彬彬有礼和恭恭敬敬的含义,还有做事情时认真及不犯错误的意思;畏表示担心与忧虑。敬重且害怕,敬畏所有事物。敬畏生命是我们都应考虑的一件大事。敬畏生命包括人类的生命与敬畏自然界当中的生命两部分,即应敬畏所有生命。这是由于人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着的,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建立在其他生命与世界和谐之上的。小学生特殊的心理状况决定了他们需对生命有一定了解和认识后才会尊重与敬畏生命。

在《微笑着承受一切》课程中,讲述了一个真实事例。主要描述的就是桑兰,她原本为国家体操队当中的一员。17岁时在美国长岛所承办的运动会上由于脊髓严重受伤而导致高位截瘫。在接受治疗的那段时间,她用其微笑获得了美国人民的广泛赞赏。面对突然降临的灾难,桑兰不气馁、不认输。她此种对生命敬畏及自信和坚强的精神,正是现在我国小学生所缺乏的!

另外,《做一片美的叶子》、《永远的白衣战士》、《生命的壮歌》与《在大海中永生》等课文同时表现出了对人类生命、动植物还有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4)珍惜生命

发展是在生命存在的基础上进行的。避开生命来考虑教育和发展根本就是不切实际的。只有生命不止,教育才可以继续运行,才可称为发展。仅在生命存在的基础上,才会有保持发展的可能性。小学生要懂得如何去珍惜自身生命,首先要做到珍惜自身的生命,再去珍爱别人的生命。因为小学生还处于未成年状态,在体力与能力上,让其去维护他人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但我们需对其传授怎样珍爱自身和他人生命的能力。

在课文《放小鸟》一课中,文中讲述了“我”很喜爱送来的小鸟,关心与爱护小鸟,对它喂食、喂水,但它反而一动都不动。最终“我”明白了小鸟不开心的原因,将小鸟放走了,还给了它自由。通过该篇课文,小学生可以理解喜爱动植物,并不非要将它们关闭着或是将它们带到家里。若真是喜欢动植物就应将它们送回大自然,让它们畅翔于各自的世界当中。

另外,《天鹅的故事》和《灰掠鸟》等课文也是从基于保护动植物方面来使得小学生应更加珍惜生命,在这里面有很多关于人和自然和谐共处,促使小学生热爱自然与环境及爱护地球等内容。

2 结语

总之,新课标要我们从学生出发,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方法,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重视学生的生命教育,使小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同时关爱他人生命,使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伊娜.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沙棘(教育纵横).201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