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产业规划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1: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循环经济产业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循环经济理念的内涵一般指“3R”,也有进一步提炼成“5R”的提法。3R理念主要包括:减量化(Re-duce):除了原有的改变旧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土地、能源、水和材料的投入的概念外,还延伸到在提高人类生活水准中,合理地减少物质需求;再使用(Reuse):除了原有的尽量延长产品寿命、做到一物多用、减少废物排放的概念外,还延伸到合理消费、科学消费的消费领域;再循环(Recy-cle):除了原有的废物利用,形成资源循环的循环外,还延伸到经济体系由粗放的开链变为集约的闭环,形成循环经济的技术与产业体系。5R理念再增加二方面,再思考(Rethink):改变旧经济理论。新经济理论的重点是不仅研究资本循环、劳力循环,也要研究资源循环,生产的目的除了创造社会新财富以外,还要保护被破坏的最重要的社会财富,维系生态系统;再修复(Repair):修复生态系统与自然和谐,不断地修复被人类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
2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武汉市陈家冲循环经济产业园属于固体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园类型,是立足于现有陈家冲垃圾填埋场的改造型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因此陈家冲循环经济产业园以各种固体废弃物处理项目为主要内容,以处理城市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为原则,以节能环保、降低消耗为目标,通过对各项目之间水、电、气、热等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实现各项资源的循环利用。
2.1以资源投入最小化为目标的减量化原则
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未端治理的方式来避免。城市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的处理也应该遵循此原则,因此在园区规划建设上要考虑垃圾的前端减量,从而达到分类处理、资源利用的目的。对于垃圾分类设施的建设,要充分考虑节能及经济合理性,避免过度分选,造成其他能源的浪费。
2.2以废弃物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再循环原则
针对固废处理各个单元环节,在通过物质能量换算后,对各种废弃物及处理过程中的产物进行最大化的再利用,应采取设施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加大废弃物的转化效率,实现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同时注重成本,关注经济效益。
2.3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的资源化原则
通过对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形成闭合式良性循环,实现废弃物的最小排放。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增强再生物的再利用意识,促进整个循环经济的实现。
3陈家冲循环经济产业园需承担的功能
经过近几年快速发展,武汉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布局格局初步形成,但城市粪便、市政污泥、建筑垃圾、餐厨垃圾等其他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亟需破题或加快发展,以全面提升武汉市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陈家冲垃圾卫生填埋场场区作为既有环卫设施建设用地,又具备集中建设垃圾处理等环卫设施的良好条件。而陈家冲垃圾卫生填埋场区域已建成项目和规划建设的固体废物处置项目,为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提供了基础项目支撑。根据武汉市已经形成的垃圾处理设施布局和垃圾固废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全市将按“三镇鼎立”格局,形成分别服务于“三镇”的3个以垃圾处理为主体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已经初具规模的长山口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将发展成为长山口循环经济产业园,服务于长江以南地区。2014年已启动建设的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将主要服务于“汉阳”地区。而陈家冲循环经济产业园则将主要服务于“大汉口”地区,具体服务范围包括:汉口的江岸区、江汉区、口区等中心城区,东西湖区、黄陂区、新洲区等新城区,以及武汉市规划发展的“大临空”(武汉临空经济技术开发区)、“大临港”(武汉临港经济开发区)两大板块,集中承担生活垃圾、城市粪便、市政污泥、建筑垃圾、餐厨垃圾等功能。
4陈家冲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规划
根据陈家冲垃圾卫生填埋场场地条件、武汉市生活垃圾与固体废弃物处理需求和专项规划、设施建设规划,陈家冲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范围内,在完善陈家冲垃圾卫生填埋场已建填埋区建设的基础上,近期规划建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城市粪便无害化处理、水泥窑协同处置综合预处理项目二期、市政污泥深度脱水与资源化处理、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构建产业园垃圾固废处置项目核心生产区。同时,对陈家冲垃圾卫生填埋场已建综合管理区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引进技术协同创新和实证基地形成技术依托,引进环保宣教基地形成对外开放的窗口,引进垃圾固废产业联盟形成驱动力,构建产业园综合管理服务和产业发展中心,促进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在陈家冲循环经济产业园的服务范围内,除陈家冲垃圾卫生填埋场、水泥窑协同处置综合预处理厂(一期)外,还建有新沟垃圾焚烧发电厂、汉口北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及汉口西部餐厨废弃物集中处理厂。因此,园区近期规划建设项目设置,必须充分予以统筹考虑,结合汉口地区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市政污泥、城市粪便、生活垃圾等产生与处理情况,合理规划处置类别与规模及其中长期发展。
5园区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
5.1坚持循环经济实现的总体要求
从技术手段角度,全面推行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拒绝二次污染;从资源利用角度,通过各处理单元的产出、使用调配,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相互利用和再造利用;从市场服务角度,依托产业发展中心搭建节能环保技术市场、社会废弃物回收再造市场、循环经济咨询服务市场等平台;从产业发展角度,单个企业应做到清洁生产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企业间促进物质和能源的充分循环;从园区建设角度,明确入园企业投资强度、建设水平、节能和环保指标等门槛要求,并服从园区循环经济措施的整体要求。
5.2建立能量循环利用系统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对原生垃圾进行充分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提供核心能源,实现园区内能量自给。同时,发电余热用于污泥干化、餐厨垃圾生物处理。垃圾卫生填埋、污泥处置、餐厨垃圾处理等产生的沼气引入垃圾焚烧炉内辅燃,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5.3构建物料流动利用体系
生活垃圾、市政污泥、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粪便等,通过相对独立的通道进入对应专业处理厂,然后餐厨垃圾残渣、粪便残渣与污泥合并处理,焚烧底渣又可与建筑垃圾合并处理,不可利用余渣进入卫生填埋场处理,实现园区固体废物对外零排放。
5.4配套完善的公用设施
集中建设污水处理厂、除臭系统,对园区内产生的污水及有害气体进行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建设园区综合管理服务与产业发展中心,满足园区行政、后勤、技术服务、企业孵化、宣教等需要;以园区为整体,实施风险防范范围内居民迁建工作,有效防范“邻避效应”,提高资金效益;建立数字化监控平台和应急干预机制,对企业运行质量、安全防范、排放指标、园区生态环境等进行实时监控、管理和应急干预。高标准建设园区道路和绿化隔离带,形成干净、快速、有序、优美的园区环境。
6结束语
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金融支持; 货币配置机制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113-02
一、循环经济的内在含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循环利用型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一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二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三是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和环保为目标。其本质是生态经济,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处于初始阶段。发展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和趋势。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模式,符合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当前制约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因素分析
现阶段,从金融层面上看,资金不足是制约中小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现有的金融制度的盲区和信贷政策缺陷等问题也是构成制约的重要因素。金融支持模式中隐含着一定程度的风险。
(一)经营理念调整难,循环经济客体与金融投放主体存在方向和期限错位
由于受传统经营思想的影响,银行首先考虑的是利润和风险等有关指标,导致其经营行为出现“短期逐利化”、“投向集中化”等倾向,信贷投向大多是能快速带来利息收益的行业和项目。从我国现有的循环经济试点的情况看,无论是单个企业循环工程项目,还是社会的大循环体系,短期内都不能进入投资回报期,这就形成了循环经济客体与金融投放主体在经营方向和期限上的错位。信贷投放的短期化也导致部分企业变相占用短期贷款进行长期投资,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贷款逾期风险。
(二)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滞后,对应的金融资源配置制度设计存在难题
我国虽然颁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但与《循环经济促进法》配套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出台。由于循环经济的分类标准和运行、管理、考核体系相对滞后,从而导致金融机构介入的制度基础不足。金融机构如果不能明确“符合什么标准才是循环经济”的概念,遇到具体项目难免有似是而非的感觉,甚至进入“死循环”而弄不清投资方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给金融资源配置制度设计带来难题,形成制度性制约。
(三)金融、产业政策执行不够协调和细化,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 “一刀切”行为普遍
制度安排是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体现的,由于循环经济在具体经济和产业政策中细化落实尚未得到解决,因而金融业在操作中难免出现“一刀切”行为。必然致使部分循环利用资源的项目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抑制部分循环经济企业的发展,导致这些企业的技术退步,在局部地区和行业产生与宏观调控和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初衷背道而驰的负面效果。金融机构如果无法区分扩张性生产规模项目和循环利用资源项目,只能一律给予信贷收缩,必然致使部分循环利用资源的项目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抑制部分循环经济企业的发展。因此,金融、产业政策的协调与细化至关重要,如果协调不当,将成为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
(四)环保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金融机构信贷审核效率难以保证
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取从事循环经济的经济主体信息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由企业提供和通过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获取;二是通过环保部门公布的信息获取。但从企业获取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较大;查询人民银行的企业征信系统,则受到目前征信系统仅采集环保执法信息的局限性,难以获取所需企业节能减排方面的完整信息;地方环保部门公布的企业环保信息的针对性不强,时效性差,也不能适应银行审查信贷申请的具体要求,银行环保审核难度较大。此外,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基本上采用传统经济的单程式线性模式,缺乏信贷产品的细分,缺乏适合循环经济风险特点的信贷产品规划。
三、为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改进货币配置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确立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选择标准
金融部门应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制定适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主要金融政策的选择应包括:一是实行有差别的货币信贷政策。采取“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授信策略,对“两高一资”行业采取比例管理,主动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推出“绿色信贷”产品,积极支持循环经济项目,重点支持能源行业。二是适度采取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倾斜政策,配合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的产业政策,结合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和特点,先从支持企业小循环入手,逐步向支持行业中循环和区域大循环过渡,适度推出利率优惠、贷款期限延长等金融优惠政策。三是研发创立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循环型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二)确立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选择定位
首先是把金融投资决策与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政策结合起来,使金融投资目标体现国家产业政策,从而有效地引导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和结构调整;其次是把金融投资决策与货币信贷政策结合起来,从而制定有效传导的“绿色信贷”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再次是把金融投资决策与地方政策和有关部门整体规划、实施措施结合起来,从而做到政策配套、措施协调;最后是把金融投资决策与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特点结合起来。金融投资决策的科学与否、支持目标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金融支持的有效性和资金运用效率。
(三)确定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层次性
首先,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优先支持重大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建设项目;大力加强环境科技研究攻关,开展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生态市(县)建设、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等环境战略与理论研究。建立和完善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再利用标识、节能建筑标识和环境标志制度,开展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限制和淘汰能耗高、物耗大、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引导开发区、工业园区及大中型企业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该积极主动地落实“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绿色信贷政策,对“两高一资”行业进行信贷调整。
(四)建立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金融组织框架和资源供给机制制度保证
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立和资金投向倾向于大中城市和大中型企业,这与循环经济的产业布局不尽吻合。随着我国循环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许多自然资源丰富的农村或欠发达地区将逐步成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因此,金融机构应修正当前资源配置上的盲目倾向,防止机构的过度集中,要根据国家产业规划,合理调整以循环经济产业布局为导向的机构及资源布局,以避免在国家重大产业规划出台后错失市场。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初始阶段,政府是重要的倡导者、推动者,政策工具是政府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为此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的重要原则,同时对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给予协助和配合,确保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工作稳健进行。各级政府应当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宏观调控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促进和加强环境、资源监测的科学化和网络化,建立包括生态环境要素的定价和有偿使用制度,生产经营者责任追究延伸制度、政府部门相关责任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考核制度,等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引导企业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引导社会公众建立绿色循环经济消费意识。相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制订循环经济的产业规范、明确和细化资源、产品及工艺等全体系流程标准;环保部门应及时通报“两高一资”企业的变化及整改情况,将企业环保违规行为及时录入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为金融部门选择目标客户提供基础依据。
(五)促进循环经济投资发展需要的资金来源多渠道化
首先,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出台具体政策,鼓励推动有条件的循环型企业优先上市,参与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探索循环经济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开发利用,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较充实的资金。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要在支持循环经济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政策性金融机构应把握好信贷投向,重点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农业、环境保护,鼓励商业银行在确保信贷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支持循环经济建设,信贷优先投向发展循环经济的循环型企业以及相应的重点项目。其次,探索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吸收相对稳定的中长期资金,再以贷款的方式投入到资金需求量大、综合效益较好的循环经济项目中,对于综合经济效益较好的循环型企业,可以允许其发行企业债券,以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最后,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应积极建立和培育循环经济投资发展基金,资金的主要来源包括:一是由政府和财政部门出资在预算中解决;二是引入其他长期性的社会资金,包括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长期性保险基金、企业年金等;三是从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缴纳的污染费、罚款中按一定比例转入循环经济投资发展基金专户。多渠道化募集的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国家推动循环经济项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Z].
[2] 董翠英.金融支持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以晋中市为例[J].中国金融,2008,(18):77-78.
[3] 叶建华.金融创新支持项目带动战略的启示[J].中国金融,2009,(14):83.
篇3
不久前,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抓住本世纪头20年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战略机遇,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对于指导和促进吉林省生态省建设,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一、吉林省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做的主要工作
一是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生态省建设,组织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结合吉林省“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按照《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的要求,从循环经济的理念出发,正在组织开展《吉林省节水规划》、《吉林省节能规划》和《吉林省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省政府出台了《吉林省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实施方案》,确定了节水、节能、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方向、工作重点和对策措施。
二是确定环保目标责任制,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全省9个市(州)申报了10个工业园区作为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备选,已批复8个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试点,并列入本届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目前着重抓好生态工业园区的试点工作,以推动吉林省循环经济的发展,并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选取有特点的其他园区或开发区进行试点。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经过积极工作并经专家论证,四平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终于创立,并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目前,该园区建设已经正式启动。
三是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试点。推行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清洁生产审核是企业实现清洁生产的前提。按照国家有关精神,吉林省于2002年7月制定并下发了《吉林省清洁生产实施意见》,并对四平和辽源两市位于东辽河上游8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工作,带动企业投入资金,实施无低费方案和中高费方案,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如:公主岭黄龙公司是省里第一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的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实施了23个整改方案,其中回收工艺干物质玉米蛋白,达到每天3-5吨,年可获效益400多万元。
四是创建生态示范区。创建生态示范区是实现区域循环经济的主要载体和阶段性目标。几年来,吉林省有关部门已经组织指导23个单位开展了生态示范区试点建设。其中,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10个,已有和龙市、东辽县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生态示范县,4个单位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专家组的考核。生态示范区创建活动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符合当地资源优势及其他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划。下一步,将重点加强生态示范区能流、物流综合利用和产业结构优化及产业链开发,并在有条件的示范区进行循环经济的示范推动。如:以长春双阳区的发展为示范,发展以粮食资源为主体的食品加工业、啤酒生产业及饲料加工业等,发展以鹿业养殖为主体的医药生产、皮革加工及生态旅游业等,这两种产业间通过农业、饲料业与农用复合肥料业等有机联合,带动相关乡镇及整体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具有区域优势和特点的循环经济和社会体系。
五是创建绿色食品示范基地,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按照国家有关发展和认证有机食品的规定,依托吉林省农业资源优势,重点抓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积极指导和推动各地有机食品基地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建立了28个有机食品基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总数达到809个,推动了全省绿色产业的发展。全省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开发带动农民人均年增收超过100元。今后根据全省农业产业的分布特点,进一步创建不同类型的有机食品基地,推动全省农业生产向无污染和高附加值产业与创建名牌产品的方向发展。
六是大力推进环保产业。坚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依靠科技进步,研究和解决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并符合我省实际的关键问题。具体工作为:建立主导环保产业研发基地。按循环经济的市场需求,针对全省主导产业结构,建立以清洁生产为宗旨的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及减污型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基地;发展龙头企业和示范工程。根据环保产业优势,分别在环保型锅炉、高效消烟脱硫装置、工业废水处理装置和生活污水处理装置、生活垃圾处理利用装置、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无公害产业和产品等领域扶持和支持重点企业,建立示范工程,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注重对能源、资源和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和设备的开发与生产,按不同类型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规划方案,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开发企业间能流、物流的综合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减少总体生产成本,提高综合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七是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和宣传。推行循环经济,关键要转变观念,创新思维,树立科学发展观。吉林省重点开展了循环经济教育、培训和宣传工作,将循环经济思想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的综合决策与执行中。组织开展了各级干部教育培训活动;通过新闻媒体设立专版、专栏和专刊,开展了建立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理论、典型和企业的宣传。
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
吉林省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和生态省建设试点省,目前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中,是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观,促进资源高效与综合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是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入世、提高企业和区域经济总体竞争力的必要手段。对于进一步加快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和生态省建设的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远景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目标:按照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和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要求,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拟以企业为“点”,行业为“线”,区域为“面”,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逐步实施,最后达到“点”、“线”、“面”完美结合。按照生态省建设的战略部署,循环经济发展分三步走:到2010年,以宣传、培训和试点为主,首先抓好循环经济的宣传、培训,从“点”抓起,争取在有条件的企业完成符合国家清洁生产标准的改造与运行;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开展生态工业园区的示范,创建符合循环经济基本要求的建设与管理模式。到2015年,在“点”的基础上,使“点”连成“线”,加大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相应的产品体系生产与开发,行业循环经济占突出位置。到2020年,在“线”的基础上,使“线”连成“面”,区域内循环经济良性发展,初步建成全省规模的、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经济体系和管理模式。
三、发展循环经济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发展循环经济,要从省情出发,因地制宜,在3个层面上做好工作。第一,在企业层面上,应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进行循环经济试点,培养一批生态工业企业,通过产品生态化设计,推行清洁生产,建立企业内部循环经济模式。第二,在行业层面上,选择适宜发展循环经济的行业进行试点,根据行业特点进行循环经济规划、设计和改造,实施结构重组,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建起行业间的循环经济模式。第三,在社会层面上,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建立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后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
在实际工作中应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是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是搞好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编制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各项规划的编制;另一方面,在各类规划的编制中,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重点发展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
三是调整结构。要按照循环经济的思路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高技术产业化,积极推进信息化,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同时根据资源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区域产业布局合理调整。
四是依靠科技。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发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等技术,不断提高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尽快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再向零增长转化;使污染物排放量从正增长向零增长再向负增长转化,从源头上缓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五是示范推广。在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工业园区和部分城市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探索循环经济的各类发展模式,确定重大技术领域和重大项目领域,建立循环经济综合评价体系,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制定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法规、政策和措施,树立先进典型,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和借鉴。
六是强化管理。强化对企业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和排放的管理,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在商业目标和环境目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要按照《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的要求,加快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促进企业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努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率。
篇4
内容摘要:本文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河南省鹤壁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为实例,进行相关问题讨论。资源型工业城市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如何实现工农良性循环,现已成为学界焦点问题。
关键词:循环经济科学发展观生态城市路径
1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阐释
所谓的生态城市,就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是一个社会和谐进步、经济高效运行、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而发展生态城市就要发展循环经济。因为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就是经济发展,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生态城市的不竭动力。当然,这是建筑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基础上的经济发展,这是完全不同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以最终可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这一生态经济形式是承接工业经济的全新经济形态,而贯穿于这一历史过程的逻辑主线就是经济发展,它遵循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经济法则,不仅是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需要,更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必然选择。在当今时代,能够确保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正确选择就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构成了生态城市的基础。
2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现状概述
鹤壁市循环经济工作从2004年开始起步,当年即被确定为河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目前《鹤壁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通过了国家级初审,是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根据规划,鹤壁市确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即以循环经济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为先导,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效益为中心,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建设三大基地、打造五大产业链,从而实现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用3-5年时间初步建成资源循环型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依据总体思路,以全社会的循环为目标,以产业延伸、互补、配套为主线,从城市、产业、行业、园区到企业不同层面,建立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框架。
(一)农业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种植和养殖及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形成“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污水和废物回收利用”、“秸秆青贮饲料牲畜粪便沼气与渣肥料”的产业链,形成农业生产的生态良性循环。
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建造淇河森林公园和防护林带,提高森林覆盖率,打造“林业生态市”。积极发展苗木花卉和森林旅游业,开展林下养殖业、采集业、种植业的多种经营,拉长产业链,开展木材精深加工,使有限的木材资源由原料产品、半成品向终端产品转变,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
(二)循环经济产业链
围绕建设“三大产业基地”,即依托老区大力发展煤、电、水泥、金属镁等产业,建立资源型产业基地;依托两县大力发展种、养、加工循环产业链,建立优质食品加工基地;依托新区大力发展电子、通讯、生物制药、汽车配件等环保先进制造业基地;同时,以工业化为龙头,以建设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为方向,拉长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食品加工五大循环产业链。其中,在食品加工方面,初步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食品加工业废物回收利用有机肥和其他工业原料”等产业链,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生态良性循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对动物下角料进行综合利用,生产蛋白质饲料;对动物粪便进行综合利用,生产沼气、复合有机肥;对玉米秸秆进行综合利用,在收割玉米时对秸秆同时进行叶、秆分离和初步加工,将玉米叶制成干燥叶片砖,是牛、羊的上等饲料,把玉米秆皮与秆芯分离,分别是上等的造纸原料和提取低聚木糖的医药化工原料。目前,这五大循环产业链已初具规模,推动了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三)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则
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的原则,突出了规划的龙头地位,科学规划了工业区、生活居住区、文化区、商业区和休闲娱乐区,并且严格按功能分区摆放项目。抓好城市绿化,采用开敞通透的手法,以草坪为基调、以植物造景为主导、以种植乡土树种为主体,大力推进公共绿地和庭院绿化。城市绿地面积566公顷,城市绿地率达到38%,绿化覆盖率达到40%。具体做法为:大力开展生活垃圾、特种废物和城市中水的回收利用,提高社会资源再生利用率;加强用水计划和用水定额管理,积极推进工业、农业和城市节水技术开发和新产品推广,着力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在城区逐步取消小锅炉,增加集中供热覆盖面;强力推进“禁实”工作,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和绿色节能建筑;把淇河开发、保护和新区建设密切结合起来,加快推进沿淇绿化、淇河新区段开发和引水入市工程。
3生态城市建设的创新路径
借助大学、科研院所的集体智慧,高起点规划。围绕“一个核心,二个转型,三大基地,五大产业循环链”,聘请专家编制《鹤壁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指导循环经济的发展。首先聘请中国科技促进中心有关专家编制《鹤壁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又组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专家评估,高起点规划。
政策保障,措施得力。一是充分利用国家有关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的税收优惠政策,出台有关产业发展政策。二是市政府出台了《淇河开发保护管理办法》、《鹤壁市淇河水资源保护暂行管理规定》、《鹤壁市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关闭污染严重金属镁、化工助剂生产企业专项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三是加大财政对区域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项目、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及再生资源利用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排污费和科技三项费用对企业清洁生产项目和循环经济链接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给予支持。
注重效益,项目先行。发展循环经济的落脚点是项目,做到建成一批、开工一批、超前谋划储备一批,围绕循环经济五大产业链和农业经济循环链条,做好项目包装策划,建立循环经济项目库,为循环经济提供项目支撑。围绕循环经济五大产业链和农业经济循环链条,做好项目包装策划,建立了循环经济项目库,筛选保留具有地区特色及适应本区域发展的项目,为循环经济提供项目支撑。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增强全民“资源意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可以多方面运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国家有关法律知识和方针政策,报道循环经济先进案例,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和“清洁生产意识”,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为最终形成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生态城市的良好氛围奠定坚实基础。
4结论
总之,我们要建设生态城市,就是立足于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用生态经济理念指导和规范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区域内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生态城市建设是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佟凡.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J].实践(理论思想版),2008(1)
2.陈小敏,杨洁等著.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对策[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篇5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因此,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国家加快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从以下七个方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一是加快立法进程。研究起草《循环经济法》,抓紧制定相关与专项法规。二是加强规划指导。组织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三是推进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合理调整产业布局。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对开发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四是加快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带动和推广意义的循环经济支撑技术,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五是完善政策机制。通过财政、税收、价格、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六是抓好示范试点。通过试点,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形成一批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七是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发展循环经济良好的社会氛围。
篇6
摘 要 曾经指出:只有走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体现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符合当今世界发展潮流。而格尔木市优越丰富的资源优势,在2005年10月被国家6部委定为全国13个循环经济试点区之一。因此探讨格尔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和模式也有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
关键词 格尔木市 循环经济 发展模式
一、什么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它一改传统经济“资源――产品――废弃物”模式,其基本特征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二、格尔木市情简介
格尔木是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约11.89万平方公里,市区平均海拔2780米,全市人口27万。辖区内广泛分布着钾、钠、镁、锂、硼、石油、天然气、黄金、宝玉石等50余种矿产资源,有30多种位居全国前十位,其中钾、钠、镁、锂总储量占全国第一位。世界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坐落在格尔木境内,察尔汗盐湖面积为5856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床,已探明钾盐总储量3.2亿吨,镁盐总储量31.6亿吨,钠盐总储量33.1亿吨,其潜在价值巨大。天然气已探明储量3000亿立方米,远景储量可达5000亿立方米。正式由于格尔木市优越的资源环境,2005年10月被国家六部委定为全国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之一。
三、格尔木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和模式
1.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良好基础。根据柴达木循环经济是试验区的总体规划,格尔木按照“一区三园”和“工业园区化、园区工业化”的基本思路,立足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产业关联度,以促进产业间的互利协作和相互融合为方向,以促进产业链接、延伸产业链条为目标,着力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功能齐全、配套完善。富有格尔木特色的工业园区,形成以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有色金属冶炼为主的盐化工业小区、石化工业小区及冶金工业小区。
2.以盐化、石化、黑色有色金属选冶及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带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以察尔汗盐湖和东西台乃尔湖为依托,以青海盐湖集团公司和中信国安公司为骨干,以发展化肥工业、无机盐化工和氯碱化工为重点,在进一步扩大钾肥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加快盐湖提锂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改进,大力开发以钠、镁、锂等元素为主的多种高新产品,着力提高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和加工增值水平,着力构建盐湖化工产业链。
3.以规划、可研为先导,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理论依据。2008年,在省、州相关部门的领导下,相继编制完成《格尔木市工业发展总体规划》、《格尔木新材料基地规划》等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和项目可研,开展了《甲醇下游发展方向研究》、《格尔木“十二五”产业发展方向研究》等循环经济课题研究,同时在资源综合开发、废弃物利用、清洁生产等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进一步完善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工作思路。
4.以工作机制及政策体系建设为契机,确保循环经济工作取得新进展。自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成立以来,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格尔木市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与分工,确保发展循环经济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
1.生态环境的影响。由于格尔木地处高寒干燥、地表水和地下水汇集的终点的低洼地区,对污染物的容纳和降解能力都很低,抵御灾害和污染能力十分脆弱。随着开发力度的加大和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有可能出现资源性缺水矛盾。
2.资源保障的影响。格尔木资源富集,但资源勘查状况基本上处于五六十年代的普查阶段,除少数矿种已达到详查和精查程度外,大多数资源地质勘查程度较低,资源家底不清、后备资源保障能力差的问题突出,不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难以提出比较明确的产品发展目标。
3.远离产品市场的影响。格尔木地处柴达木腹地,当地人口少,消费市场容量小,距离主要产品消费市场都在2000公里以上,由此将带来运输、管理成本的增加,对产品的竞争力产生不利的影响。
4.技术瓶颈的影响。面对一些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共性问题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缺乏高水平、多层次、稳定型的科技支撑与服务网络体系,至今未能在盐湖水卤镁石脱水工艺、低品位硼矿富集除杂工艺等关键生产工艺技术上取得产业化突破。
5.基础保障的影响。铁路、公路、电网等骨干工程基本建成,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网络体系,影响项目的布局建设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五、可行性建议
1.充分发挥格尔木的资源优势,继续做好循环经济推介会。循环经济推介会已经连续举行了4届,给格尔木带来的生机是显著的,就今年吸引投资800多亿元。它是宣传格尔木与循环经济的有效方式与窗口,是招商引资的有力措施。
2.科学引导,合理规划。一是政府要引导企业的投资,同时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快产业链升级。大力推行节能降耗工作,推广节能技术,创建一批节能示范企业。二是要从长远的角度来规划建设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的建立。科学合理的做好“一园三区”的建设,为循环经济的推进打下基础。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地处高原腹地,交通运输远且难,运输成本高,对格尔木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应继续做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格尔木――敦煌铁路项目,争取一批新的项目,打通格尔木通向外界的道路,为循环经济发展和大规模资源开发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4.实行产业链招商引资。循环经济要达到废弃物零排放,很重要的就是要延长产业链,使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但是很少有企业能够有实力去延长产业链,因此,实行产业链招商,各企业组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创建高原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格尔木市发改委.
篇7
《规划》提出,将围绕循环工业、循环农业和循环服务业三大领域,以一系列循环经济示范工程为抓手,构建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将通过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激励农民自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分析指出,“十二五”开局以来,循环经济在工业领域已逐步推进,目前一批示范工程已开始启动,未来有望成为循环经济大体系下率先成熟的领域。而随着新型城镇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农业领域的循环经济更有望借机异军突起,从而崛起成为新兴的产业市场。
废弃物回收有望率先爆发
据专家介绍,“十二五”开局以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按照“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三原则已在工业领域开始推进。
去年4月,工信部还首批23项工业循环经济重大示范工程,“十二五”期间还将培育100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推动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据了解,此次获通过的《规划》中就提出,“十二五”期间在工业领域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促进清洁生产、源头减量,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东兴证券分析师认为,未来循环经济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将是不争的事实,后续配套扶持政策的落实将是加速行业发展的催化剂。但是结合目前我国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普遍认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这一细分子行业已先行启动,将率先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2011年10月。国务院专门《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意见》,其中提出,到2015年各主要品种废旧商品回收率达70%,以及扶持大企业发展和设立专项废弃电子产品处理基金等专项资金予以扶持。
据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专家介绍,从废弃电器中提取铜、锡等以及从废弃电池中提取汞、锰、镉、铅、锌等再生金属,目前技术已比较成熟,相应的商业化利用前景也很广阔。
循环农业市场更值得期待
尽管工业循环经济已具备产业化基础,但值得一提的是,《规划》中着重提出未来要大力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十二五”期间,要在农业领域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孟春表示,随着我国城镇化和规模农业的推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必要而且现实。而《规划》中提出的生产过程清洁化、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当前备受政策推崇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不谋而合。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加大农村环保整治力度是新型城镇化路径中的重要一环。
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勉县城乡发展空间布局
中图分类号:F2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今天,我们正经历着一个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变革日新月异的时代,面对城市不断扩张带来的诸如生态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种种弊病,低碳、高效、循环已经成为时下经济发展的主题。促成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作为城市规划来讲,应当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国内许多优秀城市在此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确定在新的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区域城镇群空间布局模式、产业发展。对城市的用地、道路交通、建筑以及市政工程等多方面提出适宜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建造方式,将低碳、循环理念真正落实到城市空间布局中,这对促进城市建设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笔者通过对勉县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研究,对此进行了初步尝试。
2、循环经济
2.1、循环经济内涵
循环经济的思想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传统经济形式由“资源一产品一污染一排放”所构成单向流的经济模式,城市建设只关注于资源开发,忽视了城市资源的利用效率,目前,我国普遍接受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给出的循环经济的定义,即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sources)”为原则(即“3R”),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该定义指出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特征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关系,对指导资源短缺下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善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循环经济在城市规划中的提倡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遵循生态经济规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无论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城市(区),进行园林城市建设,还是城市与区域发展政策的调整,都体现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无节制扩张导致资源紧缺、交通堵塞、用地矛盾、污染加剧等连带效应,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资源、环境制约。
城市规划循环经济不但建立“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经济新思维,而且倡导生产到消费过程中遵循“3R”原则,从而构成循环经济的理论核心。循环经济理念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提供城市规划基本原理,城市规划是调控经济循环发展的有效手段。
3、勉县城乡发展概况
3.1、城乡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勉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中盆地西端,全县共辖勉阳镇、定军山镇、武侯镇等25个乡镇。截止到2009年末,全县总人口42.4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49.68亿元。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0%、48%和32%。
由勉县县域城镇现状发展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勉县县域城镇发展存在以下特点和问题:1、县域城镇空间分布不均衡。全县17镇中有12个镇布局在县域中部的汉中盆地,相应的85%的城镇人口也集中在这一区域。2、城镇首位度大。勉县城镇体系中,县城作为第一位城镇其人口规模达到11.5万人,而第二位城镇的人口规模不足0.3万人。3、城镇基础设施不完善县域内城镇除县城外,镇区基础设施均不完善,严重阻碍了城镇经济的发展。4、产业发展不均衡,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农业发展优势突出,但以初级加工为主;工业以资源型产业为主,虽然三产中比例最高,但总量偏低;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旅游资源丰富,但开发与利用相对滞后。
3.2、循环理念落实情况
作为汉中地区,甚至陕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城,勉县拥有优越的发展条件。勉县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建成冶金循环经济科技产业园,园区内现有八一锌业有限公司、汉中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初步实现了工业集群和循环可持续发展。但在现有的四个循环产业园区在循环理念的实践中却存在不少问题,诸如产业内部行业发展不均衡;主导产业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产业循环链相对还不完善;园区规模有限难以形成集聚效应等。
4、循环理念的空间布局特征
4.1、宏观县域发展层面
结合当前的宏观发展机遇,其产业发展应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把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产业布局与城镇建设相结合,着力构建以农副林特、中药、旅游为主的绿色产业体系,构建以冶金、环保型采矿、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清洁型加工制造产业体系,形成“采矿-冶金-建材-加工-消费-再生资源”的发展路径,构建以中心城市和重点区域为主体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减少环境污染。
城市与乡村空间的布局发展中,应当积极培育县域第二发展中心,推进城市建设与循环产业园区的协同发展。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从区域发展格局的战略高度去整合和利用资源,重点弘扬巴蜀文化,加大三国民俗文化产品化。积极发展文化信息等现代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旅游中介等“先导性”“智密型”第三产业,优化其为工业、农业现代化和消费方式多样化的配套服务功能,具体实施措施包括建设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及综合生态物流园区,发展绿色商贸流通业,培育壮大生态物流企业;建设绿色旅游体系,发挥勉县企业和产品品牌影响力,构建统一旅游信息平台和网络,发展绿色酒店,开展绿色旅游服务并加强景区污染控制设施建设;推广再生产品,提倡绿色消费模式和绿色生活方式;建设循环经济文化体系;构建循环型社区及生态型人居环境,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
4.2、微观县城建设层面
从循环经济的原则出发,按照建设“田园城市”的目标,城市用地空间布局必须规避经济实力带来的城市发展制约,以生态适居性为主,产业关联为辅,建设中小型规模生态文化城市,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城市化,通过城市化促进产业化。因此,城市用地空间分布,以片网状绿地为主,提高城市绿地系统的与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能力,按照城市功能的划分合理重组城市用地形态,调整不合理的城市用地,按照城市发展产业目标、人口需求有步骤分阶段开拓新的城市建设用地,并对其进行总量控制。
布置现代化交通体系,集运输、集散、接待、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打造城市门户景观区;规划旅游专线,设计富有地域风情的民俗体验项目,打造勉县三国文化特色旅游品牌;规划低碳高效、节能环保的太阳能轨道公交线路;配置太阳能路灯等生态城市小品、丰富城市景观,塑造现代循环社会品牌;推进城市建设与循环产业园区的互动发展,以产业带动为发展动力,促进城市文化推广、发挥品牌效应。
5、结语
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着高速的城市化发展,而且同时也受到了全球化、工业化、市场化的影响,我国的中小城市还将面临许多不确定的环境问题。传统城市规划体系与城市化现存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之间的不相适应性也将日益凸现。基于循环经济的中小城市规划研究,力争于从城市规划的观念上进行变革,指导我国中小城市的规划编制、管理和实施,促进其社会、经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陕南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规划(2009年)》
2.《勉县县城总体规划(2008——2030)》(2008年)
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绿色开发;低碳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煤炭行业是我国九大重点耗能行业之一,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中之重,建设新型煤炭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利用,促进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矿集团内蒙能源公司充分利用拥有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上海庙西部矿区丰富煤炭资源的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整体开发煤炭资源,按照“绿色开发、精细加工、高效转化、低碳利用”的原则,规划以煤炭绿色开发为主体,以煤炭精细加工、低碳转化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实现煤炭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建成涵盖绿色开采、集中洗选、精细化工、资源综合利用、机修物流等煤炭开发利用全过程的闭合的循环经济产业圈,打造国内一流的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和精细化工园区。
一、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是上海庙西部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必有选择。
上海庙矿区位于西南部,黄河河套鄂尔多斯盆地西北缘,处于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接壤地带,行政区划隶属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管辖。上海庙矿区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能源化工基地,其西部矿区煤炭地质储量达18.277亿吨,确定由新汶矿业集团投资建设。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资源、经济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十分突出,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迫切需要创新。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助于促进经济建设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统一的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循环经济是上海庙矿区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上海庙矿区属中温带半干旱区,常年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植被稀疏,生物多样性低,自然生态条件差,并具有不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本身很弱。上海庙矿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不可避免地对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将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新汶矿业集团具有良好的循环经济发展基础。新汶矿业集团是首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和山东省重点培育的循环经济型企业,以建立资源节约型、安全高效型企业为目标,按照“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的思路,大力拓展煤为基础,电、化、建综合利用为支撑的循环经济链条,基本上实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闭合式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上海庙矿区西区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科学规划是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关键
循环经济是运用工业生态学规律指导经济活动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建立在物质、能量不断循环使用基础上与环境友好的新型模式,是涉及众多领域,集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于一体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科学规划。新矿集团内蒙能源公司在借助山东老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广泛与高等院校开展科研合作,高起点规划建设上海庙西部矿区。 转贴于
按照国家能源化工基地“金三角”战略总体规划和国家能源局在上海庙矿区的煤化工战略定位,充分结合上海庙的资源状况、煤质特点、区域能源化工基地状况、环境承载力、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等情况,规划在上海庙西部矿区以煤炭绿色开发为主体,以煤炭精细加工、低碳转化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为依托,实现煤炭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建设专业化、精细化的循环经济型能源化工基地,打造国内一流的循环经济园区和西北最大的精细化工园区。
上海庙西部矿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行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一期2011~2015年,二期2016年~2020年。一期建成五个现代化煤矿、一个大型集中选煤厂、规模化的精细化工园、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和煤矸石砖厂等,建成主要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循环经济总体框架,打造专业化园区。二期进一步扩充和完善产业链,建成涵盖绿色开采、集中洗选、精细化工、资源综合利用、机修物流等煤炭开发利用全过程的闭合的循环经济产业圈,建成有影响力的煤基精细化工专业化基地。
三、以优势求发展是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基础
通过详细分析上海庙西部矿区煤质特点、未来产品市场、周边园区衔接、园区现有基础,综合制定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策略。
在上海庙矿区周边已有数个大型能源化工基地,并已具有相当规模,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同时上海庙西部矿区规划煤炭产能1560万吨/年,总体生产规模不大,不适宜建设特大型新型煤化工项目。因此综合考虑,上海庙西部矿区应重点发展煤炭精细化工,不求大而全,力求小而精,做到专业化、精细化,以特色求生存。重点实施炼焦煤分级转化,生产稀缺产品,以优势求发展。充分利用炼焦煤的特点,分级转化,低硫煤生产优质炼焦精煤和焦化生产冶金焦;高硫煤先热解提取焦油、粗苯、焦炉煤气等高附加值产品,高碳渣气化合成,以回避高灰熔点煤气流床气化液态排渣的难题。化工合成产品选择具有长远市场前景的乙二醇以及新聚合材料聚甲醛、甲缩醛等,不与周边大型能源化工基地竞争。焦油精制生产针状焦、萘、蒽等精细化工产品,粗苯加氢生产高纯苯、硝化级甲苯、二甲苯等市场稀缺产品,焦炉煤气生产天然气,以炼焦煤资源优势求发展。
四、延长产业链是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支撑
按照煤炭开发利用全过程的闭合循环经济产业圈的总体要求,在上海庙西部矿区建设形成煤炭绿色开发、煤炭集中洗选、精细化工、废物资源化利用、机械制修物流等五大核心功能区。
以两化结合,分级转化为重点,充分体现绿色低碳的特点。煤炭资源实行高效开采,井下煤矸分离,矸石充填采空区。原煤采用封闭皮带运输至中心洗煤厂,按煤质分洗分储。洗选煤分质精细化工,低硫精煤焦化和外售,中高硫洗选煤热解提取优质产物后气化合成乙二醇、聚甲醛、甲缩醛等精细化工原料。焦炉煤气生产液化天然气,焦油精制生产针状焦、萘、蒽等精细产品,粗苯深加工生产高纯苯、硝化级甲苯、二甲苯。煤矸石、煤泥、中煤资源综合利用发电和制砖,矿井水集中处理后作为生产、生活用水,粉煤灰注浆防灭火。充分利用煤质特点,高硫煤、难选煤分质利用,高效利用了煤炭资源;产业链涵盖绿色开采、集中洗选、精细化工、资源综合利用、机修物流等煤炭开发利用全过程,形成闭合的循环经济产业圈。
充分发挥煤质特点,高效利用不同品位的煤炭资源。低硫煤是稀缺的炼焦用煤,供应焦化厂生产冶金焦和外售。高硫煤通过热解和气化实现高附加值利用,回避了高灰熔点煤气流床气化液态排渣的难题。焦炉煤气、焦油、粗苯进一步深加工,充分利用了焦化和热解产生的副产品。低硫煤和高硫煤均得到了充分利用,用好了煤炭资源。
篇10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策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环境和生态的协调发展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必须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放在非常突出的地位。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其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依赖性非常大,为了使能源、环境在持续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最大限度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并将农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有必要探索出基于新经济形态、生态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下面介绍当前我农业循环经济的一些发展模式,并对如何进一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出自己的建议。
1、当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生态农业模式。这种模式是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已有相当成功的经验,在整个模式中,始终贯穿着节约、高效利用资源的思想,强调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此模式中,种养结合、生态田园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农林复合型模式、农牧渔综合种养型模式、农业生态恢复型模式、农村庭院型模式、动物粪便利用型模式等。第二,特色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资源差异较大,所以我国各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各不相同,各具特色,比如有基塘复合模式、以沼气为纽带的配套系统模式、“市场+公司+科技园+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等。第三,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该种模式主要将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以及空间技术同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生态学理论结合了起来,是一种新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比如白色农业主要以生物工程为基础,实现了微生物资源产业化发展,主要包括微生物肥料、食品、饲料、农药、能源以及保护剂这六大产业;另外,以现代技术比如现代农业操作技术、网络化技术、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智能技术为支撑的精密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也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对于保护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2.1提高农民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意识和技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可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农民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意识和技能。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广播、报纸、网络等手段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趋势和重要意义传播给农民,转变他们的生产观、经济观、发展观和消费观,帮助他们寻求最为合适的发展模式。加大培训和教育力度,对包括管理者、生产者在内的农业循环经济主体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促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朝着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
2.2加大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加大科技研究力度,以现代技术为支撑,实现其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大力推广低消耗性和低污染性的新型科技,开发节约型的新型技术,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基地和龙头企业的作用实现对环保技术、节能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秸秆高效利用技术等的高效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经济成果的转化,实现农业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
2.3完善农业保障体系。农业的相关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政策、法律法规、环境管理、组织等保障体系,这也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政府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推进组织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以进一步加快农业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改革进程。比如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农业生产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制定有关农业生产技术应用的规定和标准,明确行业市场准入标准,推行绿色产品标识制度,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撑;合理实施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开发专项基金,加大对现代化农业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建立并落实激励机制,加大对资源型循环经济主体的扶持力度,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配置效率。
2.4进行科学规划。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参与主体大多为农民,他们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往往较低,加上农业产业化程度本身较低,这就要求政府充分发挥主导,对农民意识和行为做出正确引导。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经济条件都具有显著差异,所以政府应当深入基层,了解农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情况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将整体布局和地区特点都考虑进去,坚持因地制宜地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并将其列入农村规划和农业规划中。
3.结语
总之,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最大限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配置效率,将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实现农业经济向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到现有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存在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农民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意识和技能,加大科技研究和技术推广,完善农业保障体系,进行科学规划,进一步完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我国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培哲.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对策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8):13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