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对建筑行业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对建筑行业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生对建筑行业的认识

篇1

Abstract: Integrating generalized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cludi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culture and enterprise culture into the daily education of students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nstruction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关键词: 建筑行业文化;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职业素养

Key words: construction industry culture;higher vocational construction specialties;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66-02

0 引言

传统意义上的建筑文化,是指人类文明长河中产生的物质内容和地域文化特色。当前,对于该定义的应用更多的体现在建筑学中,尤其是在建筑设计领域,长久的使用习惯使得非专业人士对建筑的概念形成了一定的误区:所谓建筑,就是设计房子。建筑业的组成有一个复杂繁复的结构,由建筑行业形成的建筑文化不应该仅仅只是一个小的分支的特色和概括,更应该体现它的整体性,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建筑所代表的文化含义,才能够更加有利于学生对建筑行业的了解,对于建筑大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讨论的建筑文化应该扩展至整个建筑行业文化。

1 建筑行业文化可以涵盖的内容探讨

毋庸置疑,包含地域特色以及物质内容的建筑文化是建筑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建筑行业文化在长久发展的过程中,重视了地域特色的养成,重视外观可见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建筑大专业,使得建筑大类专业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较高的地位。但在另一方面,建筑行业文化除了能够体现人文特色,突出地域风景之外,还存在有别于其他行业难点:施工过程中的脏、苦、乱、危等等,也非常集中的体现在该行业这一靓丽文化外表下。第三方面,在企业发展越来越重视人的因素基础上,企业文化也逐步的融入整个行业文化中,对建筑行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建筑行业文化来说,我们要概括的既要包括文化的优势,也不能忘记为之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所以,对于高职建筑类来说,探讨建筑行业文化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关系,以及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影响,既要关注物质文明和地域特色,还要注意整个行业需要的特质的教育,乃至包含行业企业长期积累的文化信念的灌输。

2 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对建筑行业文化认识的误区及其对职业素养形成的不利影响

职业素养的缺失一方面可以说学校的教育没有偏重于职业素养培养,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但在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者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院校也在课程开设中提出了相关的改革,围绕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开设了成功大学、素质拓展、职场伦理等多方面的课程。但根据我们对建筑工程系近几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以及回访用人单位,可以看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施工类专业中,用人单位对学生最不认可的一直都是吃苦耐劳、坚持工作的职业精神,这说明,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并没有随着通识类职业伦理、素养课程的开设而逐渐好转。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原因,从专业方面来讲,主要体现在:

2.1 概念的模糊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失望 提到建筑,人们第一反应是房子的外形,在设计院做房屋设计,对没有接触过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建筑、结构、水电、施工、监理等专业的区分还没有形成,而相关建筑文化解释所导致的印象,使得大部分学生将建筑整个行业考虑的非常的美好:能够做出有特色的房子。但设计之外的施工等却没有过分的关注,这就导致施工类专业学生入校后,突然发现自己每天接触的将是水泥砌砖混凝土,两种过分悬殊的对比使得学生容易产生对后者的失望,甚至反感,不利于学生的培养。

2.2 失望的情绪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的缺失,对专业职业素养培育的抵触 通过我们对建筑工程系新生的调查,大概有一半的学生不知道自己选择的这些专业将来是做什么的,但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自己通过三年的学习可以进入设计院,从事建筑设计相关工作。在学生们看来,学习建筑专业,就是学习建筑设计专业,至于建筑设计还要分为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水电设计等等,他们则对此一片茫然。一旦得知自己以后从事的行业并非是设计房子的外形,而是每天与钢筋混凝土打交道,大部分同学都要到施工一线,从事施工类工作,并且这一类工作苦、累、存在安全隐患时,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其失望的情绪。这样的情绪一旦持续,带给学生的不单单是失望的情绪,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的缺失。所以我们看到了有的提出转专业,有的表现出了在校学建筑专业,毕业不做这行的想法。一旦这些负面情绪出现,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肯定没有办法提升,专业知识都没有兴趣去学的情况下,提出专业职业素养的培育,更是空谈。

2.3 行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没有投入过多的关注,导致学生的认知产生失调 职业素养的培育首先需要学生对整个行业有一定的认识,了解了自己即将要从事的事业之后才能对他产生后续的各种想法。而对于建筑行业的认识,不是学校一家之力可以完成的。高职教育强调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可以使得学校能够直接与行业企业联系,加快专业知识与实践的融合,提供学生更好的学习技能的机会。从学生认识角度来说,更早的接触到企业,接触到企业的文化信念,能够让学生对行业企业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目前的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前面一个层面,对于企业文化的传递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在行业企业文化与校园对接减少的情况下,学生对于企业的信念、需要了解的不多,关注的不多,凭空对他们进行理论上的职业素养培育对学生来说犹如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基础,对他们起不到强有力的说服作用。

3 提升高职建筑施工类学生职业素养的几点思考

3.1 强化建筑行业文化教育,加深学生对建设行业的理解和热爱 通过新生始业教育、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相对系统的了解整个建筑专业、建筑行业文化的内容,对整个建筑专业的分工、发展,细分专业类别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既要让学生了解建筑中靓丽的风景,也要将行业需要的特质,行业企业长期积累的文化信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专业行业的了解,知道自己以后有可能要做什么,将要做什么。在做好心理建设的同时,慢慢渗入对整个行业的理解和热爱,为学生的专业培养奠定基础。

3.2 结合企业文化的宣传,提升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

对企业的认可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行业的认可。一个好的企业,其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并不亚于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结合校园文化、系部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中,让学生时刻感受一个优秀行业一个优秀企业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感染学生,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对于优秀企业文化的认识,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提升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这本身也是一种职业素养的培养。

3.3 平时注意职业素养的融合训练,让学生对即将面对的行业做好心理建设 通识类的课程培养的职业素养,只是普遍适用,所以,要想强化对专业类的职业素养,还需要专业方面的融入,在专业课教育训练等各个方面都可以结合甚至融入职业素养的内容,让学生在学校的各个方面,都能够接触到,认识到自己应该具备哪方面的能力、素养以应对将来的工作。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增强对职业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孙伟,米珍.建筑企业文化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探析[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篇2

(一)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多不健全不完善之处,以至于市场经济中一些不良现象对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关系致富由于社会上确实存在凭借关系、靠行贿来承揽建筑工程的现象,而能揽到工程又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致富捷径,以至于现在有的学生把关系看得很重要,从而不愿意刻苦学习、认真干工作,他们认为能力不如关系,学知识作用不大,于是成天想着怎样拉关系,套近乎,走后门。事实上,关系致富是在市场经济不规范的情况下才出现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不具有普遍意义,学生要能够正确认识和看待此种现象。

2.诚信缺失目前,对建筑行业来说,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一大社会公害。例如:招投标过程中,伪造资质、弄虚作假、串通中标;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降低标准、违章操作;发包方不履行合同,拖欠工程款等等,这些诚信缺失的行为伤害了人们的道德信心,阻碍了建筑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学校因素

1.对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在建筑类高职院校中,更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而职业道德教育多停留在一般职业道德层面,没有建筑职业道德的专用教材,甚至,很多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等同于职业道德教育,或者仅在思想政治教育里涉及一些有关建筑行业的职业教育。

2.教师的道德教育影响力不够很多专业课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没有把职业教育溶入到专业教育里面;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又因为对建筑行业并不十分了解,在授课时只能泛泛而讲;还有部分教师本身素质不够高,削弱了对学生的道德影响力。

3.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目前,大部分建筑类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多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以教师讲授为主,内容过于概念化,缺少鲜活的案例,没有体验式的实践活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参与程度不高,这就使得职业道德教育在内容上、形式上、效果上都存在严重的问题。

(三)学生自身因素

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在忍耐性、吃苦耐劳等方面有明显不足,而建筑行业的特点是流动性大、基层条件差,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施工现场紧张、忙碌、艰苦的生活。有的学生入学时分数不高,因基础较差,部分专业课程如建筑力学、结构力学等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吸收,渐渐失去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即使毕业后从事了建筑行业,敬业精神和责任心也会大打折扣;有的学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不明确,不仅没有用心地去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没有通过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导致实践动手能力差、与人协作能力差,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学校的理论知识与工作中的实践知识相去甚远,只要以后在工作岗位上好好学习就可以了,殊不知,没有在校期间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则很难从事技术性较强的建筑岗位的工作。

二、加强建筑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建议

(一)完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1.学校要与家庭、行业企业密切联系建筑类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忽视家庭、建筑行业、企业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要密切与家长的联系,设立家长接待日,建立家长QQ群、微信群等,多与家长沟通,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开展道德教育活动。学校还要深入社会、建筑行业、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听取用人单位对高职人才的培养意见和建议,以使专业设置以及职业道德教育更加具有市场针对性。

2.学校内部分工协作建筑类高职院校内部各部门、组织、人员要分工协作,使建筑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渗透到高职教育的各个方面。院党委、院团委、院学生工作处、院教务处、院就业处、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都应参与进来,在学院的统筹安排下,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对高职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渠道、形式各样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熏陶。

(二)优化突出建筑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针对建筑行业、企业及社会大环境的特点,建筑类高职院校要优化并突出以下建筑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遵规守法,廉洁自律,不,不;科学施工,安全生产,保证工期,保证质量;以人为本,客户至上,精益求精,建造精品;坚持诚信,不以次充好,不偷工减料;厉行节约,不浪费原材料;不怕吃苦,忠于职守;钻研业务,提高能力;团结协作,提高效率等。

(三)创新教育方法,拓宽教育途径

1.抓好“两课”及就业指导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课”)是大部分高校开展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可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因此,要努力抓好“两课”,并根据建筑行业特点,进行职业责任、质量信誉、职业纪律等方面的教育;还可结合建筑行业中有关职业道德的案例,或通过设计一定的教学情景和职业场景对学生因势利导,生动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高职院校通常开设有就业指导课程,但就业指导课程总教学时数较少,而且重视相关法规政策的介绍、强调正确的择业和灵活的就业以及求职的技巧,忽视了职业道德养成教育以及对创业的引导和鼓励。建议高职院校针对就业指导课程要增加教学时数,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了数据举证、案例教学外,还可采用“虚拟招聘”等形式,生动地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职业道德评价。

2.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职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专业课教学中如能结合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和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渗透和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如建筑施工中的“隐蔽工程”,在隐蔽之前不仅有许多技术层面的要求,还有许多职业道德层面的要求。

3.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和教育建筑类高职学生中有部分学生从小就没有养成好的学习行为和生活习惯,自控力差,这些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很难做到敬业、勤业。因此,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必须从日常的行为规范及教育抓起,建立和健全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规范学生行为,逐步培养学生具备明事非、善学习、知荣辱、守纪律的优良品质,为以后走向职场打下良好的基础。

4.通过实践环节,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作为建筑类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教学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训练。如: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进行观摩,要求学生完成指定的实训任务,安排学生到企业担任一定岗位的工作等。通过实践,学生切身感受到职责、诚信、纪律、协作等职业规范的重要性,从而深化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5.大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类的校园文化活动职业道德教育不能仅仅依赖课堂上的理论宣讲与灌输,还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潜移默化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熏陶。新生入学初期,要着重开展专业认识教育,初步树立职业理想。大学期间,一是通过主题班会、团课、演讲赛、辩论赛、建筑技能大赛,建筑企业文化讲座、建筑业成功人士或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意识;二是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献爱心等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职业观念与情感;三是成立一些与建筑相关的协会或社团,如测量协会、沙盘协会等,通过社团活动引导学生逐渐把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理性就业与择业,以及诚信、敬业、服从管理、注重合作等内容的教育活动。

(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篇3

关键词:人文素质课程;行业文化;对接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可见,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必要且紧迫的;而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本身有许多弱势,如脱离行业实际、特色不鲜明等。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应当正视现状,迎难而上,不断探索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新模式新方法,为学生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应该以与行业文化的对接作为其发展的鲜明特色,国内研究者关于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与行业文化衔接的提议有很多,但主要是关于行业文化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对接的路径;其实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校园文化属于人文素质教育隐性课程之一,但是目前为止国内对人文素质课程对接行业文化的探讨与实践还停留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层面,没有提出过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全面与行业文化对接的观点。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全面对接行业文化是其发展与壮大的关键举措。行业文化是指该行业在人类文化、社会文化和经济文化背景中逐步形成的与本行业相关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品牌效应的综合体现。如果说行业文化的发达程度和特质内涵,深刻地影响着行业的发展模式、制度选择、政策取向以及各种资源开发和生产要素组合的水平;那么在高职院校的文化育人工程中引入行业文化,既能充分发挥行业文化的育人作用,更能深刻地影响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水平。首先,“依托行业、服务行业”的理念始终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宗旨,所以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与行业文化对接符合高职职业性与行业性的重要特征;其次,行业文化对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潜在的巨大推动力,而作为培养行业发展后备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该顺应这一趋向,创新人文教育理念,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有效渗透行业文化;最后,在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中渗透和融合行业文化教育,能够使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特色道路更加明晰,使培养的人才适应行业文化发展的现实和未来需求。

因此,探索与实践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与行业文化对接的路径,是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特色道路的探索,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行业文化底蕴、受行业欢迎的高素质加高技能的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一般包括人文素质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人文素质显性课程指学校直接开设的、以明显方式呈现出来的课程,其操作性很强。人文素质显性课程一般包括如下课程:人文素质课程、思想道德素质课程、身心素质课程等。其中人文素质课程对接行业文化是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因为人文素质课程包括人文素养课程和人文应用课程,是人文素质显性课程中的主干课程,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建筑行业文化》与《中外人文经典》作为全院学生必修的人文素质课程,其人文素质课程历时3年逐步形成了对接行业文化的特色。如《建筑行业文化》课程直接彰显了行业文化,使学生了解中外建筑历史与建筑行业文化的发展,了解中外卓有成就的建筑大师成绩与其建筑精神,同时使学生对中外建筑行业文化有一定的感性与理性认识,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逐步具备建筑行业文化所内含的敬业创新、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等精神与品质。而且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另一门人文素质课程《中外人文经典》同样注重与行业文化的对接,从抽象的人文精神中提炼了以行业文化为依托的人文主题:如其“选择人生”的主题,即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人生,以鲁班等建筑大师为榜样,力争度过有价值的创新奉献的一生;又如在“人生情感”的主题中重点培养学生对建筑的兴趣与热爱。这样直接彰显行业文化的“建筑行业文化”课与间接体现行业文化的“中外人文经典”课互相联系与配合,使学生了解与掌握行业文化的内涵与精华,最终促使学生形成与行业文化相吻合的综合人文素质。

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隐性课程也可以实现与行业文化的对接。人文素质隐性课程指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课程。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建设几门显在的、可被命名的课,应该是一个包含着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内的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养成过程;人文素质隐性课程可以包括:校园文化建设、专业课程的人文渗透、社团文化活动、行业实践活动等。不仅人文素质主干课程的教师承担着人文素质教育的职责,而且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师也担当着人文素质教育的职责;高职所有的专业教学都应该注重人文科学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专业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应该培养学生与课程相关的行业人文素质。如通过专业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行业文化的兴趣,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可以教育学生以行业大家为楷模,树立为行业献身的精神等。

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在专业教学之中,注重与素质教育的融合,特别注重与行业文化的衔接。建筑行业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建筑行业的创新与创业能力,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教育逐步形成了具有建筑行业创新与创业特色的新培养模式。专业教育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建筑行业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建筑行业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省内外各项创业竞赛中多次获奖,大多数获奖项目都是结合建筑专业进行研究开发、具有建设类专业特点的项目,如“外悬式外墙脚手架”、“高性能混凝土早龄期拉伸性能试验机”、“新型电机定子绕线机电控系统研究开发报告”、“一种住宅内使用可移动式微污染水回用装置的研制”、“杭州市贴沙河生态建设规划”等项目,都和建筑行业的建筑工程、环境监测与治理、建筑电气工程、园林工程、给排水工程等紧密结合。由此对接行业文化的专业教育就深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可以实施与行业文化的对接,其具体方法有:首先可以与行业物质文化对接,如通过仿真模拟的教学环境,以行业大师的名字命名校园内的路、广场等,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和环境等。其次是与行业制度文化对接,如通过行业文化节、行业文化宣传周、学生行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接受具有行业制度特色的文化教育。最后是与行业精神文化对接,如以行业代表人物的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代表,能够实现校园文化与行业精神文化的成功对接。

再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探索,边实践边总结边修正,初步形成了与建筑行业文化对接的建设模式。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文化品牌主打“鲁班文化”,因为“鲁班文化”与建筑行业文化直接关联,学院以建筑行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鲁班文化”为引领,举办了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鲁班技能节、科技创新节、文化艺术节;新生活动月、读书活动月、志愿服务月、社团文化月;建筑文化宣传周、科普宣传周与鲁班大讲坛等。上述所有活动都以建筑行业文化为中心,分别从建筑行业文化的不同层面熏陶、教育与影响学生,这种与行业文化对接的校园文化已经成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抓手。

综上所述,对接行业文化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教育,是一种有创新之处的教育方法,其使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与行业文化相互作用和渗透,使人文教育课程与人文评价体系都重视与传播行业的精神与价值取向。这种直接与行业文化对接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对于培养行业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等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在实践操作层面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不仅极易被将要进入行业工作的学生理解与接受,也便于行业精神内化为学生的品格,使认同和接受行业文化的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公芳.对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8):77-79.

篇4

通过这次实际的工地实习,我不但掌握了一些不懂的具体环节,而且也巩固了我在学校期间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理论与实际相差较大,一些知识虽然能在短期内被掌握、被运用,但一些知识则不能掌握,也不便于记忆,更谈不上掌握运用了,因此,老师所传授的内容虽然多、广、博,但是我们学习到的只是其一部分,或者是一些皮毛的东西,要想真真正正的掌握所有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际的学习和参观,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但是通过这次实习,才觉得原来建筑行业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职业,如果将来能在这个行业工作,对自己来说将是很大的挑战。为了以后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现在就必须踏踏实实的学好每一门功课。因此给了自己压力,让自己不再觉得无事可作,让自己安心去学习,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增强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建筑行业是一个涉及人非常多的行业,你将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面对一个这样复杂的交际圈,你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很多优秀的多西,去除自身的一些不好行为,同时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接触对象,增强自己的交际能力,让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自信,更加坚强!

这次实习就达到了目的,我们不仅学到一些新的知识,也巩固了在校期间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以前对一些施工技术要点,只是粗略地知道其施工要点,而其具体的施工环节,具体的施工步骤如何,却是知之甚少,但现在实习结束了,对我们这段时间所看到的那些施工技术,它们的具体环节及详细步骤,我们应该可以掌握了,这样就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也增强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实习,增强了自己对专业的热情,让自己更有兴趣将来能在建筑行业开创天地。以前听到就业不乐观时候就很茫然,学了三年的建筑却找不到好的工作,以致对自己的专业丧失了热情,没有足够的兴趣去学习专业知识。

实习结束了,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将体会到更多的东西,也相信自己在下一次实习中将会更好。我坚信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对我终身受益,在我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将不断的得到验证,我会不断的理解和体会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把我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来,充分展示自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实现自我的理想和光明的前程努力!

这样的认识实训我感受颇多。就比如拿其中的某些工地来说吧,有的建筑杂物乱堆乱放,这样一来会给后期的墙面抹灰等工作带来麻烦,我个人认为要及时清理垃圾和杂物。只有注重细节才会有章序。

篇5

一、设置工程造价专业的多方向培养目标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建筑行业内逐步推行建筑工程造价精细化管理,并且规模庞大、构造复杂、标准高档、建造内容繁多的建设项目层出不穷,使得建筑行业对多方向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通过深入建筑行业对建筑工程造价专业人才需求进行调查,发现建筑工程造价行业对安装、装饰方向的造价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但现在高职院校建筑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几乎都是单一的把土建方向的工程造价专业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建筑工程造价专业,有必要把单一的建筑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以拓展,设立建筑工程、安装工程、装饰工程等多方向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按多方向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建筑工程造价专业再次设置。建筑工程分为土建、安装、装饰等不同类型的工程。这些不同类型的工程,所建造的工程实体、所使用的工程材料、所采用的施工技术、所实施的施工组织设计各不相同,因而它们的工程造价专业工作,需具备和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有着很大的差异。高职院校是三年学制,要在短短三年时间里,把建筑工程造价专业的所有学生培养成为掌握土建、安装、装饰工程造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全能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以适应和满足建筑行业对工程造价专业人员的需求是不切实际的。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需要编制建筑工程造价专业三个方向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可以通过课堂和在线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尽可能地掌握其中不止一个方向的工程造价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胜任不止一个方向工程造价专业工作的能力。土建工程、安装工程、装饰工程造价专业人员应当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统一性是指,建筑工程造价专业人员所掌握工程造价概论、计算机应用、工程招投标、施工合同管理的知识是统一的。差异性是指,不同方向的建筑工程造价专业人员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知识和技能的内容而言,是有差异的。以工程识图为例,土建方向需要掌握的是识读房建工程图,安装方向需要掌握的是识读安装工程图,装饰方向需要掌握的是识读装饰工程图,其他专业课程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此类推。学生通过课堂学习通识课程和某一个方向的专业课程,通过在线的方式自主选择其他方向的专业课。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不仅仅局限于上课期间和校内,例如放假期间学生在家里也可以学习。课堂和在线学习只要通过考核都要计学分,纳入毕业考核。按照这个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资源,也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学习工程造价的专业知识,同时全方位满足了建筑行业对土建、安装、装饰三个方向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建立以项目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工程造价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编制建筑工程造价文件和建筑工程造价过程控制的能力。因此,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应该从学生未来从事的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和工程实施阶段的具体过程所需的知识出发。因此,工程造价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再单单是一门课或几门课,而是一个核心能力的体现。整合分散的理论授课体系,将实际的案例进行剖析,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在实际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再采用“小案例”的方式,抛弃教学过程中知识零星的现状,而是采用一套完整的建筑工程项目资料,使得知识能够连贯地串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工程》具体案例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以达到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要求,同时也满足了学生对就业的不同岗位工作内容的具体了解。例如学生依次完成《××工程》具体案例的施工图预算与定额、清单计价、施工组织设计、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及建筑工程造价软件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形成连贯性。在教学过程中,由专业课程教师负责把理论教学和案例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案例实训,达到促进理论教学效果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为的是将理论学习与案例实训更好的结合。为进一步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考核,需要改进传统的考核模式。将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项目参与的认真态度作为考核的依据,特别是将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作为考核的中心内容,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尽量避免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同时不考纯概念解释题,多考理解型和实际应用型题目。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学习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获得专业的能力,为将来更好的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三、核心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核心专业技术能力主要是工程造价编制、控制、审核的能力,它必须在掌握公共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造价软件运用、工程造价案例实训、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专业技术综合训练来进行培养。在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将上述教学内容整合为工程造价专业技术课程内容,称“2+1+1+1”模式。即:二门专业课教学《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造价软件运用》;一项专业技能操作训练《工程造价案例实训》、一个月毕业设计和一个学期毕业实习,作为一个完整的“核心专业课程体系”。把专业课程教学、职业技能训练、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融为一体,构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综合专业素质培养的工程造价“核心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实施案例式教学、理论教学和技能操作训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将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延续和完善。毕业实习期间,企业的指导老师负责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校教师负责专业知识的理论指导。毕业设计期间,把从工程建设第一线收集的典型案例经修改后,编写成训练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毕业设计任务和指导文件、毕业实习任务和指导书;由核心专业课程教师总负责对两阶段教学进行控制,旨在把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三个部分串联,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掌握的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融会贯通,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基于BIM的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改革

篇6

通过这次实际的工地实习,我不但掌握了一些不懂的具体环节,而且也巩固了我在学校期间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学校学习,理论与实际相差较大,一些知识虽然能在短期内被掌握、被运用,但一些知识则不能掌握,也不便于记忆,更谈不上掌握运用了,因此,老师所传授的内容虽然多、广、博,但是我们学习到的只是其一部分,或者是一些皮毛的东西,要想真真正正的掌握所有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实际的学习和参观,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但是通过这次实习,才觉得原来建筑行业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职业,如果将来能在这个行业工作,对自己来说将是很大的挑战。为了以后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现在就必须踏踏实实的学好每一门功课。因此给了自己压力,让自己不再觉得无事可作,让自己安心去学习,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增强了自己的交际能力。建筑行业是一个涉及人非常多的行业,你将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面对一个这样复杂的交际圈,你可以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很多优秀的多西,去除自身的一些不好行为,同时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接触对象,增强自己的交际能力,让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自信,更加坚强!

这次实习就达到了目的,我们不仅学到一些新的知识,也巩固了在校期间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以前对一些施工技术要点,只是粗略地知道其施工要点,而其具体的施工环节,具体的施工步骤如何,却是知之甚少,但现在实习结束了,对我们这段时间所看到的那些施工技术,它们的具体环节及详细步骤,我们应该可以掌握了,这样就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也增强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实习,增强了自己对专业的热情,让自己更有兴趣将来能在建筑行业开创天地。以前听到就业不乐观时候就很茫然,学了三年的建筑却找不到好的工作,以致对自己的专业丧失了热情,没有足够的兴趣去学习专业知识。

实习结束了,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将体会到更多的东西,也相信自己在下一次实习中将会更好。我坚信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对我终身受益,在我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将不断的得到验证,我会不断的理解和体会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把我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来,充分展示自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为实现自我的理想和光明的前程努力!

篇7

一、建筑类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现状

当前,建筑类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现状可用“缺失”一词来形容。在课程设置上,大学语文课程大多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建筑类专业学生在校读书期间,也很少得到关于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文能力的培训或指导。根据调查发现,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

(一)因认识不深或偏见造成的对语文教育的忽视

“语文”二字对于中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从小学、初中到高中,语文都是学生的主要课程。宁波大红鹰学院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何二元在对比中小学语文与大学语文的生存条件时曾谈到,“中小学语文课时多,跨度大。按吕叔湘先生的统计,是‘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如今12年学制,加上无止无休的补课,有人统计,语文课教学可能已达5000课时。教学时间很多。”[1]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包括一些院校主管教学的领导都想当然的以为,中国的学生在大学入学考试结束后已经具备了应该掌握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在大学阶段没有必要再继续语文课程的学习。这种认识直接导致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中的受重视程度大打折扣,并且远远不够,高职院校尤其如此。然而,事实上,这种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和理解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二)因课时紧张造成的对语文教育的放弃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在于其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是与就业、与工作紧密相连的。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与动手能力的提高。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均采用“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制的学生有两年时间在校主要进行理论学习并辅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环节,第三年直接在企业参加实习并结合实习内容或生产实际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学校也更重视专业课的开展,保证专业课有充足的课时。相比之下,无法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并且在短期内无法产生明显效益的语文课程只好让位于专业课了。

建筑业是一个以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为主要工作内容的生产部门,其产品是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住宅以及公共设施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等等。因此,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建筑技术和管理人才”。[2]培养学生高级施工技术和管理能力是建筑类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基于此,建筑类高职院校安排的专业课课程有:施工技术、地基基础、建筑结构、建筑工程经济、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材料、建筑测量、建筑力学、房屋建筑设备、建筑CAD等等,基础课有高等数学、思想概论、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和英语听力,大学英语与英语听力,开课时间为两学期,其它基础课程为一学期。显然,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大多数院校放弃了语文教育的开展。

二、建筑类高职院校开展语文教育的必要性

如前所述,语文教育在建筑类高职院校呈现为“缺失”状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实际上,开展语文教育对于建筑教育、建筑行业及学生本身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建筑行业的发展需要

建筑业的产品如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住宅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建筑物,从深层次上讲,它们是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一些独具特色的建筑物已经成为城市文化的象征,比如北京的天安门、故宫,上海的东方明珠塔、世贸大厦等等。中国的建筑能否体现中国特色,中国的建筑业能否在世界建筑行业的发展中站稳脚跟,这不仅与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密切相关,与他们的文化素质也密不可分。而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均与从业人员的语文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

具体而言,一线技术工作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文素养对技术的传承、进步和革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工程建设结束后,工作人员需要对本项工程建设成就和突破、失误和不足及项目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和反思。他们如果有较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就可以在工程建设中通过交流总结,活跃思维不断深化理论认识,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的科技进步。同时,较高的人文素养也可以使他们从更高的层次或更文明的角度来处理和解决建筑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因此,提高工程建设人员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职业能力,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广大从事土木工程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认真面对和研究的一个问题。

(二)用人单位的需求

建筑类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在建筑工地担任建筑施工员、造价员、质量员、安全员等建筑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及管理人员岗位。根据目前我国工程建设的管理模式,现场从事第一线管理、技术等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语言能力不仅对工程建设的质量、进度、效益等有很大影响,并且对我国工程建设技术的进步、管理能力的提高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语言能力并不能够使用人单位满意。

湖南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李祥贵老师负责的《高职院校语文应用能力测试机制研究》课题组对2009年人才市场对高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前来应聘的毕业生,只有16.5%的企业认为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普遍好或较好”,76.1%的企业认为“普遍欠佳”,7.4%的企业认为“普遍不好或很糟糕”。在书面表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多到少依次为:(1)不够简洁;(2)主题不够明确;(3)意思表达不够清晰;(4)欠条理,出现病句、错别字。对于口头表达能力,26.1%的企业“普遍好或较好”,72.7%的企业认为“普遍欠佳”,1.2%的企业认为“普遍不好或很糟糕”。[3]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很不满意。

这种情况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中同样存在。因此,从就业的角度来讲,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为社会、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令用人单位满意的合格毕业生。

(三)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需要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一个人非常重要,每一位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前或工作之初都需要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做一个规划。

目前,高职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在建设领域大多从事现场施工员、造价员、质量员、安全员等工作,他们的职业发展方向是在取得注册造价师、建造师、监理师等国家执业资格证书后,从事更高层次的技术管理工作。如果他们在语言能力、总结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没有一定的功底,那么,以后的人生职业规划和发展中也很难有大的突破。职业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对策:开展“建筑语文+实用写作”的语文教育

既然语文教育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比较重要而且必需,那么在当前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开展语文教育呢?笔者尝试采用“建筑语文+实用写作”这样一种语文教学模式,试图通过将语文与专业紧密结合起来的方式,达到既兼顾专业又切切实实提高学生语文职业能力的目的。

具体而言,建筑类高职院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思想上应服从《大学语文》课程的属性要求,服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出合格的具有良好语文职业能力的土木专业毕业生而服务。在课时安排上也应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以新生入学第一学期为宜,课时不必过多,50-60个课时即可。在教材选择上,选用自编教材——《高职建筑语文》。该教材也严格遵循与专业相结合的原则,具体由“建筑语文”和“实用写作”两个部分组成。

“建筑语文”部分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所选篇目的学习或阅读,使学生了解建筑文化,培养学生对建筑的喜爱,增强学生对建筑行业的职业责任感、进取心和自信心。在具体内容的设计上,按照学生对事物由浅入深的认知原则,分为“著名建筑”、“建筑与大师”、“建筑与文化”、“建筑与革新”“建筑与古代文学”等五个主题单元。在“著名建筑”单元里,主要介绍赵州桥、万里长城、故宫、都江堰、苏州古典园林等中国建筑,使学生对中国的一些伟大建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建筑与大师”单元进一步介绍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茅以升、詹天佑的动人事迹,讲述他们与建筑之间的故事。建筑本身是一种文化,蕴含着不同的建筑思想和建筑理念,建筑业的发展同样可以体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而在“建筑与文化”单元里,主要选取以北京、上海等地的民居及建筑为内容的文章,比如《胡同文化》、《上海的民居最风情》及上海外滩建筑群等。在“建筑与革新”单元里,主要介绍一些现代城市象征,比如上海东方明珠塔、陆家嘴金融中心、世博建筑群等等,体验建筑给上海这个城市注入的新鲜血液与活力。最后一个单元“建筑与古代文学”,选取《滕王阁序》、《登鹳雀楼》、《岳阳楼记》、《黄鹤楼》等诗词,让学生体验建筑诗情画意的另外一面,和作者一起感受亭台楼阁带给心灵的独特情思。

“实用写作”部分主要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紧密联系具体的土木工程岗位实践,为培养学生一定的土木工程职业能力服务。当前的应用文写作在内容编写上有面面俱到、大而全的局限,因此,笔者主要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岗位选择教学内容。具体包括招投标书、合同、总结报告、招聘启事、论文写作五个方面。在每一部分分为情景案例、知识介绍和实训三个环节。比如引入一些由于不会写应用文或不知道规范要求而引起的工程纠纷案例、合同,这样既可以引起学生重视,教学目标也更加明确。另外可与建筑现场相结合,让学生根据现场建筑施工特点,写出各项技能操作要领,或者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古建筑、现代建筑,写说明文或观后感或用媒体展示。在参观实训中进行写作练习,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理解,又可以提高语文职业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语文教育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建筑类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及专业发展需要,适时地开展语文教育。

注释:

[1]何二元,黄蔚.母语高等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5

[2]王廷杰.关于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商情.2012,(41)

篇8

建筑行业需要越来越多掌握BIM技术的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应该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对BIM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文章通过分析BIM在国内外高校中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国内高职院校在培养过程中存在认识不足、基础工作环节薄弱、专业师资匮乏三个主要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给出加强宣传、完善基础工作、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定期举办竞赛四项建议,旨在为高职院校开展BIM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BIM;高职院校;BIM专业技术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U;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6006404

BIM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简称,这项技术是将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中所有的几何尺寸、功能、性能、建造等数据信息全部综合到一个建筑模型中的过程,是包括产品、工艺、管理模式、思想的重新建构,因此被称为21世纪建筑产业的革命性技术。

随着BIM技术的推广和发展,行业对BIM专业技术人才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但由于在我国起步较晚,再加上行业普遍对信息化的意义认识不足,从而造成了我国BIM技术人才稀缺的现象,这不仅阻碍了BIM技术的发展,更阻碍了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的《中国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4之BIM应用与发展》中,对 BIM 的应用与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调研得出了制约BIM技术推广和应用的主要因素就是BIM专业人才的短缺,而大部分单位也将BIM人才培养作为最紧迫的任务[1]。高职院校作为培育专业技能人才的沃土,更应该着眼于BIM技术人才的培养。

一、 BIM在国内外高校中的应用现状

(一) 国外高校的应用现状

BIM技术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21世纪初逐渐被社会和市场所接受并向成熟化发展。随着BIM技术的发展,国外的高等院校也开始逐渐重视BIM技术在科研、教学工作中的应用。譬如美国克罗拉多州大学的施工管理系,在本科生一年级时就引入了BIM建模教学来替代传统的CAD软件教学,在培养学生三

维建模能力的同时,也为后续开设建筑结构、造价等课程的BIM教学打下基础。德克萨斯A&M大学工程建设科学学院从2004年开始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关于BIM的课程,主要是将3D或2D模型通过Autodesk Revit,Google Sketch-Up,Navisworks等相关软件最终集成4D BIM模型[2]。阿拉巴马州奥本大学将BIM引入施工管理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选择,学习BIM软件包,并完成相应的项目进度计划和预算[2]。同样,斯坦福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南加州大学、华盛顿大学等众多大学和相关机构都在开展对BIM技术的深入探究和实践[3]。在美国,超过70%的高等院校已经将BIM加入课程体系中[4]。

(二) 国内高校的应用现状

随着BIM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国内高校也逐渐开展BIM的相关研究。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都相继开设了BIM的相关课程。然而同发达国家相比较,国内建筑行业的BIM理念尚未完全贯穿到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目前,我国只有少数高等院校开设了BIM的相关课程,如重庆开设的BIM概论,以及基于BIM的毕业设计;清华大学将BIM技术加入到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国内院校中第一次开设了BIM 技术应用短课程;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与斯维尔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建立关于BIM技术的校外实训基地[5]。少部分高校如山东建筑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等则通过选修课的形式开展了BIM教学。大部分高等院校则尝试在特定的环节加入BIM教学,例如通过本科生创新训练计划、建筑结构竞赛、毕业设计等环节设置对BIM软件学习和应用的要求,鼓励和引导学生自觉学习BIM相关软件[6]。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开发基于BIM的课程和专业。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和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等建筑类高职院校就已经开始关注BIM技术人才的培育,大力推进相关课程的开发,与此同时也在推进BIM实训室、实践基地的建设[7]。

二、 高职院校在培养BIM专业技术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BIM的认识不足

1. 认为BIM是某一专业的事情

一些高职院校认为BIM技术仅局限于建筑设计单专业,仅由传统的CAD画图转变为了三维画图,忽略了BIM技术应用对其他专业的影响。BIM作为一项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应用的技术,不仅涉及到建筑,还涉及到结构、暖通、电气、给排水、造价等专业与管理,需要多专业的协同配合,因此,需要整合多专业教学资源共同开展教学。

2. 认为BIM仅是软件的应用

国内最为人们所熟知的BIM软件就是revit,高职院校在开设BIM相关课程时也主要应用revit进行教学。但是,学校和教师对revit的认识也局限在它的建模功能和碰撞检查功能,认为学生只要学会这些软件怎么运用就已足够,因此授课过程中向学生传递了“先建好模型再进行碰撞检查就完成了对BIM的全面应用”的错误思想,过分强调软件的基础功能而忽视了对BIM理论本质和应用精髓的教育。

(二) 基础工作环节薄弱

篇9

建筑专业中职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使其成长为具备从事建筑行业所必须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里的“能力”指是综合能力,大致可以分为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在学校的学习期间,有必要有意识有针对地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能力教育,已经日渐受到重视,建筑专业中职教育教学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如何在符合国家既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同时,紧跟时展,构造合理的教育教学体系,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建立相对完善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将能力培养落实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做出思考与探索。

二、“就业导向”的教学方式改革

势在必行,值得提倡各种新观念、新思想、新学科层出不穷,促使建筑专业教育无论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要进行革新。那么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1.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须有明确的方向性、统筹全局的整体性和与时俱进的开创性。课程设置方面,首先要将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重新审核、筛选,进行再次整合,重点是突出适用性、实用性。尝试推广“专业+经济+管理”的模式,模糊专业之间的界限,使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工程管理在实际教学中兼而有之,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一专多能的水平,以满足用工企业的需求也利于学生就业。其次,更多地关注本行业的动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将新技术、新发展纳入到教学课程中,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建立严格的查核措施,保证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第三,增强实践教学的比例,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是提高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方法方面,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激发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意志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其次是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授课方式,建筑专业的一些课程因为专业所制比较枯燥,可以将多媒体引入授课中,比如打造“视频工地”等都是营造动态立体教学方法的手段,借此可以营造直观、可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发挥主动性真正加入到授课中。第三是注重与学生交流和讨论,鼓励他们积极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让他们始终对新事物具有适度的好奇心,进而增进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2.多学科并重

建筑专业本身的多学科融合性注定,在教育教学中除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提高对其他相关学科的重视。首先,沟通能力的培养,就以语文课程为载体,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使学生掌握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其次,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验交流日益密切,建筑行业逐步参与到国际竞争,也需要按照国际建筑业的行业规范来管理和建筑企业与市场,与国际接轨需要建筑行业拥有自己的外语人才,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要性突现出来。第三,我们关注能力的培养,是为了将学生打造成真正适应企业、适应社会的人才。数学作为基础课既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解决相关专业问题,又可以为学生从事土建研究提供必备的数学基础。综合地看,在建筑专业教育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本专业的特色,开展多学科并重的教学,以培养出既有良好的专业素养、扎实的专业基础,又能够自觉联系实际、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建筑专业技术人才。

3.整合教学资源,加强交流

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对于建筑专业的教育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不仅可以推动专业教学的发展,也可以丰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最大化能力教育的教学意义。这种整合,主要表现为校企合作的双赢模式和校际交流的互补模式。

3.1校企合作的双赢模式

校企间的合作,是实践与理论的最佳结合与互相提升的过程。企业的工程案例是最好的教学素材之一,具有不可比拟的及时性与先进性,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在职人员的技能培训,如果能形成校企之间有效的衔接,对合作的双方都非常有益。

3.2校际交流的互补模式

篇10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教学质量;制约因素;对策

0、引言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证建筑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促使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和实践技能形成的关键环节。校内实训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具有其它任何教学方式无法替代的作用。文章在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教学质量的主要制约因素作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1、 制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

1.1 校内实训教学内容与其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

明确办学的培养目标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前提,高职院校不是培养理论研究人员,更不是培养熟练工人。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既有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能适应建筑行业生产一线发展需要的、社会上紧缺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什么是适应生产一线发展需要?就是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工程技术人员。要有创新精神,使学生具有引进国外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应用能力以及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在生产一线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能适应生产发展需要。 然而,校内实训主要是建筑工种的实训,象钢筋工、砌筑工等这样的建筑工种实训。显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应该是建筑行业的项目经理、技术员、施工员等这样的工程技术人员。培养的不是象钢筋工、砌筑工等这样的熟练工人。建筑工种的实训是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这样的动手能力与我们培养的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工作有什么联系?这样的动手能力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具有建筑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应用能力有什么联系?因而,校内实训与其人才培养目标是相脱节的。

1.2传统观念影响较深,实践教学地位较低不能自成体系

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历来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视理论教学优于实践教学、高于实践教学,因而实践教学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尽管全社会都已认识到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也在努力加强实践教学,但是现实情况是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地位仍然较低。学校在设置课程和编制教学计划时,首先考虑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强调理论教学的系统性,而实践教学则依附、服从于理论教学,没有自成体系。很多理论教师认为建筑工种校内实训是对理论课的验证。然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没有建筑工种课,建筑工种校内实训是对那门课的验证呢?校内实训不能发挥其

区别于理论教学的特点,不能发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建筑工种校内实训教学缺乏知识的完整性、教学的系统性。 显然,这是受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

1.3 制度政策导向有误,实践教学待遇不公

专职从事实验实习指导和管理的教师(简称实习教师)是校内实训的骨干力量,他们不仅要指导学生实训,而且要检修维护设备,保证校内实训的正常运行。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校内实训就无法运行。根据理论教师岗位职责,理论教师只负责指导学生实训,不负责其它。根据实习教师的岗位职责不仅要指导学生实训,而且要检修维护设备,保证校内实训的正常运行、还要坚持8小时坐班制,因而,处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出现的诸如: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落实、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检修、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实践教学中的学生教育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自然就落到了实习教师的身上。然而,高职院校现有的人事制度和分配政策大多偏向于理论教师。理论教师指导学生一节实训课,按高中级专业职务的不同在30元左右。而实习教师指导学生一节实训课,高中级专业职务一律是3元。实习教师的工作量要比理论教师大的多。而课时费却比理论教师少了10倍之多。待遇上的不平等,分配上的不合理,严重挫伤了实习教师的积极性。

2、 提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教学质量的主要对策

2.1完善校内实训教学内容,使之与其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

要完善校内实训的内容,使之与其才培养目标相符合。在开展建筑工种实训的同时,充分考虑把建筑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工作尽可能的纳入实训当中。比如:一个单位工程包括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装饰装修等10个分部工程。在实训当中,就是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即基坑开挖等分项工程的实训)、主体结构分部工程(即砌筑、模板、钢筋等分项工程的实训)、装饰装修分部工程(即抹灰工程等分项工程的实训)等10个分部工程的实训。我们在钢筋工实训中,要求学生编制钢筋分项工程施工组织计划书以及进行钢筋工程的验收工作。把建筑工种实训与建筑专业技术工作结合在一起,即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对建筑专业技术工作的应用能力。同时,加强科研工作,不断引进建筑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更新校内实训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的应用能力使之与其养目标相符合。

2.2 转变观念,提高校内实训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内容关系到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是否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要从思想上,彻底转变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实践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实践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应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研究、设计和制订实践教学计划,聘请精通建筑行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参与实践教学大纲、教材的编写。要根据企业对高职学生在职业能力和素质方面的要求,建立结构合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时,要协调好专业素质与职业素质、专业技能与职业技能之间的关系,使专业规格与职业标准有机衔接,专业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要求相互融通,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在实践教学内容中融为一体。

2.3改革分配制度,建立专职与兼职结合,高素质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改革分配制度在课时费的发放上,对专职实习教师要像对理论教师一样,使他们安心实践教学岗位,并充分发挥作用。对理论教师要进行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既要培训专业技术、技能方面的内容,又要培训诸如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实践教学中的学生教育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要制定参与实践教学的理论教师的岗位职责,建立理论教师的工作责任制,加强对理论教师的管理,通过制度约束、过程检查、质量考核、评定奖惩来规范理论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行为,提升理论教师的职业素质。建立专职与兼职结合的,高素质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纪芝信.职业技术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2]俞仲文,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