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篇1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和学科技术,并通过不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意识,有效缓解大学生当前存在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进而促进大学生的综合发展。基于此,要求我国的高等院校工作人员要充分了解我国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和状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原则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题

近几年,由于大学生受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综合发展,目前来看,主要涉及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1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问题

我国的教育教学始终遵循的是尊师重教原则,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其学习的环境和生活的环境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一变化就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在一段时间甚至是很长时间内都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比如说,有的学生知道自己并没有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这时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环境以及生活环境就会有所抵制,再加上自己想选择的专业没有考上,选择了一个自己并不是很有兴趣的专业,学生此时对这一专业的学习兴趣是非常低的,这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度。还有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教师和家长的依赖程度过高,缺乏自律能力,一旦离开了父母,自己连最起码的日常生活问题都解决不了。当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而又没有办法解决的时候,学生的内心就会出现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

12就业形势问题

近几年,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所以在校大学生就出现了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毕业压力过大。在大学期间,当学生发现自身对前途的期盼逐渐转向现实的时候,学生就需要从职业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前途了,自己究竟能够干什么,不能干什么。但是由于大学生对社会的实际情况并不是很了解,这时就容易出现大学生对自身的评估过高,认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不应该做那些基础的工作。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13情感问题

情感问题除了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社会对学生的关注以外,主要还是体现在学生家庭上,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基本上住宿的比较多,再加上大学生活相对比较自由,没有什么约束,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与家人的关系也渐渐地疏远了,而家长这边想着孩子到了大学,可以独立了,也就不再过多地管他,这样就会让学生感觉家人不再关心我,心理可能出现很大的阴影。就更加放纵自己,从而造成学习、心理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2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21自我教育

我们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虽然知道外在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大学生自身的主观意识,所以说我们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我们的高等院校可以采用一系列可行性的措施来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激励,不断提高大学生自我调适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

22合力教育

我们在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的时候需要清楚地知道,这一工作并不是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工作人员自己的事情,是家长、社会等各个方面都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只有多方面工作努力,形成一个合力。所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求我们的高等院校采取一系列可行性措施来教育以外,还要求家长和社会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3经常性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不能像做活动一样,开展一次就结束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因此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会让大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中,这样整个心理教育就会由之前的被动变为主动。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

31高校重视

我们的各大高校要积极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我们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机构,这一辅导机构的建立可以有效帮助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缓解心理问题和心理压力,除此之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真实的案例来让大学生知道心理问题对自身产生的危害。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在这一机构中,我们还要配备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由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我们还要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心理知识培训,以便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32充分发挥高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的合力作用

我们都知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受内外环境影响颇深,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是最大的,从高校的角度来说,我们一定要不断加强学风、校风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同学与同学之间相互关心,创建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

而从家庭的角度来讲。学生在学习阶段,除了家庭就是学校,教师在学校中帮助学生,那么学生到了家里,家长就要充分承担自己的责任,多与孩子沟通,不要总是拿自己忙当借口,家长还要向教师及时了解孩子自身的学习状况,了解孩子自身存在的不足,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从社会的角度来考虑,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陶冶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意义深远,所以我们一定要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利于其发展和成长的社会环境。

33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我们的各级政府和高等院校都要把大学生的就业当作工作的重点,创建一个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不断加强就业与服务体系的建设。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规范性,各级政府还要根据高等院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台一些适合高校发展的优惠政策,多多鼓励毕业生到基层中就业,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

篇2

随着社会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和便利性大幅提升,而在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往往会出现“迷失”的现象,进而产生心理问题。从国家卫计委获得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大学生总体心理状况并不乐观,此外大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不自信”“焦虑抑郁”“自尊心下降”等问题也较为严重。在这种背景下,信息平衡心理教育方法开始广泛地被高等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所提出和应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信息平衡心理教育的心理评估

1.“三维一线”的评估模型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评估,不仅要从其多方面的诱因以及发展过程进行纵向评估,还要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做横向评估。本文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心理问题的产生和解决提供“三维一线”评估模型。模型构建包括时间主轴、症状维度、措施维度和诱因维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估需要从最初出现心理问题的时间开始,深入查找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包括社会及环境诱因层面、心理学分类层面、医学分类层面等。从不同的层面发现问题,并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2.心理健康程度评估

心理健康干预教育的实施,需要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进行,这就使得心理健康程度评估至关重要。评估的内容一般包括心理问题给学生带来的自我痛苦程度以及心理问题导致学生自身的社会功能受影响的程度。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最常见的情绪障碍是焦虑和抑郁,因此心理健康程度可从这两个维度进行评估。由于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因子并非定量因子,因此还需要对因子进行权重分析,方法通常采用专家意见法,即德尔菲法。然后对因子的程度进行计算,得出心理健康程度的最终数值。

3.非适应性观念评估

在非适应性观念评估中,一般的探查程序为:收集基本资料对收集资料进行关键词提炼参照观念系统对关键词做出界定澄清、核实观念内容并确定非适应性观念。观念提炼过程中常用到的技术包括条件假设法、关注点剖析法、连锁推论法、观念追踪法等。大学生观念的持有程度影响个体的心理状况,也为制订心理辅导计划和信息处方的拟定提供了依据。在非适应性观念评估中,心理健康程度的评估采用数字评分法,分值从0到10,0表示对某一观念不认可,10表示对某一观念非常认可。这种数字评估法对评估大学生心理问题特别适用,其最终分值越高,表明观念持有的程度越强,矫治的难度越大。

三、信息平衡心理教育方法的应用程序

1.确定对立观念与选择治疗信息

信息平衡心理干预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平衡对等,因此在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要确定正确的对立观念,引导其建立平衡的、对等的观念。当学生的观念越趋于偏颇时,由此观念导致的心理问题越严重。比如“我对你好,你也应同样对我好”的观念,应引导为“我对别人好是我的事,别人对我的态度我左右不了”;“男女交往,女方是吃亏的”,应引导为“男女交往,男方并不沾光”。在信息平衡心理干预教育中,要巧妙地选择治疗信息,可以是视听资料,也可是文献资料和情景资料,关键在于资料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

2.信息处方应用与观念改变过程

篇3

1.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必要性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心理各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坚强、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高职院校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十分必要,2016年“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将心理健康素质作为当代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是较好选择。

2.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概况

在新时期下,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动手能力与过硬的心理素质更是合格的高职院校人才标准。国内高职院校大学生与一般高校大学生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有一定差异,高职院校一些大学生往往对自身未来缺乏有效规划。学校内部与社会就业上较强的竞争压力使得很多高职院校大学生长期处于心理亚健康的状态。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亟待提升。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的实践路径

1.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受重视程度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受重视程度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的基础性条件。建议高职院校内部应当自上而下地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行重新梳理,在各个院系中指派心理健康教师处理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事宜。此外,高职院校也应当在校园内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普及工作。

2.依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需要进行一定创新,依托较为新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这也是较好的做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覆盖面广、参与性强等优势,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相比,更是具备多重优势。建议高职院校内部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能充分发挥出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优势,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保障全员参与,在活动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也能收获到较好的教育成果。例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将“你画我猜”等游戏引入教学实践之中,依托此类群体性游戏来提升个体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影响下,高职院校大学生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认同感,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质量。

3.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其心理品质

社会实践活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欧美发达国家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国内高职院校要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也可以考虑借鉴这一做法,通过有组织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来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在参与一定数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后,高职院校应当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大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培养并提升自身优秀的意志品质。

三、结语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受重视程度不足,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更是难以达成预期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群体性心理问题与个体性心理差异进行适当创新。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扮演好教师的角色,更应当充当学生的导师、朋友,关注其心理变化,发现其心理问题,才能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篇4

【关 键 词】高职 大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模式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的是技能型大众化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主要目的。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日益深刻而复杂的环境变化、思潮冲击,心理问题已然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复杂的环境同样对当今高职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学习生活方式、价值体系带来了重要影响。如何突出高职特色,适应新形势下人文素质培养发展要求,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和招生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年均招生人数已经超过普通本科院校,但也并存着高职学生录取分数相对较低,生源成分相对复杂,传统的择业观,缺乏自信及综合素质不突出等心理健康状况相对不够稳定的现实问题。对高职院校而言,传统的心理教学重理论,轻实训,缺乏高职特色,也影响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和作用的发挥。理清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才能教育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获得更好的提升。

1.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具有职业技能的应有型人才的使命。在高职院校中,高职院校大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大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过程中,不仅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心理健康教育也在高职大学生教育中必不可少,具备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和抗挫折能力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高职大学生学习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推进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学校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客观需要

重视和加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必经之路。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对高职学生提出的客观要求,就目前来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困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高职院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妥善处理面临的心理困惑,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对高职院校而言,加强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疏导、调节、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符合高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因此,为满足高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成长的有效方式。

3.心理健康教育是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大学生自身修养的需要,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在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加强和改进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指导。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促进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加强和改进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可以共同推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另外,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遵循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积极预防和消除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不健康心理。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成因

1.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是很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教育背景、家庭的影响和社会环境影响的不同,以及城乡差异等因素,都会对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阶段高职学生带来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状况。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高职大学生一旦现实和理想差距过大,将会直接影响其情绪,使其不能很好地面对理想和现实直接的差距。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看,这一阶段的高职大学生自我意识不健全,不能公正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加之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能积极有效地处理和面对,其心理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不能很好的把握一些影响其心智健康发良的尺度,如感情与理智的尺度、冲动与压抑的尺度、要求与满足的尺度等等,这都是由于由于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造成的,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心理障碍。

2.高职大学生学习与就业的压力

学习与就业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往往是他们在校期间的最大的压力。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很多高职大学生渴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赢得较好地就业前景,因此在校期间考取各种证书成了高职大学生改变自身命运的关键所在。但是,高职大学生在面对学习和就业的压力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其心理状况,紧张的学习生活节奏、考试的压力和就业压力已无形中增加了高职大学生的心理负担,成为他们心理问题的主要来源。

3.高职大学生对社会认识的误区

高职大学生对社会认识的误区,是制约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大学生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或多或少地对社会认识存在着误区,这都是由于高职大学生对传统的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度普遍降低造成的。高职大学生对社会认识的误区,表现出规范行为、违纪行为的泛化,如酗酒打架屡见不鲜,对顺手牵羊的偷盗行为不以为然等,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诸多矛盾,甚至切身感受到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传统的道德思想和现代生活方式的交叉并存,使大学生群体感到无所适从,这样必然会使大学生产生道德困惑、认识失调和心态失衡,形成心理疾患,甚至不同程度地患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4.高职大学生受大学环境的影响

对高职大学生而言,大学环境对高职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至关重要。学生进入学校后,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环境、角色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不适应,由过去父母的包办代替的依赖性和大学生活的独立性的反差造成他们对以往生活方式的怀恋;高职教育过程更注重实践教育和更强调学生自主管理带来的不适应;特别是人际关系好坏带来的影响,人际交往对象的影响,转型时期诸多不良文化对大学校园的渗透和影响,这类影响中的消极现象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有的校园随处可见的成双成对,有的校园通霄上网已经成为风气,有的学生盲目追星、有的学生不顾家庭实际开销,盲目追求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的功利化和实用化的价值取向扩大化现象,甚至长期拖欠学费现象的逐步扩大等等,都会对一些心智不成熟的学生带来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行为习惯的影响,从而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影响其正常学习和生活。

三、当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

1.高职教学观念滞后

高职教学观念滞后,使得当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得不到较好的效果。在高职大学生心理教育方面,一些高职院校重专业技能轻心理素质,一些教师没有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传统理论知识和技能传授。由于高职教学观念滞后,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考评方式不适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就目前而言,在大部分高职院校,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研究,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考试,还是重概念、规律的了解和掌握,适当考虑课堂纪律和考勤,忽视学生学习的行动过程、心理学理论知识的应用程度、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这种忽视知识与能力兼得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显然不适应当今课程体系改革的趋势和要求。

2.高职教学方式落后

高职教学方式落后,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也使得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陷入困境。在高职大学生心理教育过程中,很多高职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仍然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而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对高职学生而言,学生在学习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无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不难看出,这样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新课改下的高职教学模式不相符,使得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课程设置的局限性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课程设置的局限性也是当前高职心理教育的瓶颈。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理论性较强,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缺乏高职特色,在教学过程中,高职教师如果不联系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学生也难以理解和接受。目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课程体系较为单调,很多高职院校只开设了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课程,没有开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因此,合理设置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势在必行。

4.缺乏教学实践指导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规范性、操作性较强的工作,缺乏教学实践指导,也是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往往是教师讲的多,学生参与得少,有的高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把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当作一种工具课来教授,忽视了实践性,仅重点讲解心理学学科知识,没有紧密结合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的特点组织教学内容,对心理学概念和原理的操作性阐述较少,实际学习生活中的心理现象进行解释、诊断和控制的操作性知识少,而指导心理健康的实践性活动非常少。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的指导,导致学生在学学生心理教育课程后,无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心理问题。

四、改革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

1.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意识

高职院校应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意识,是改革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应重视心理健康教学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增强心理健康教学。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意识,应结合高职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生源情况,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社会的发展变化和需求,注重培养具备的健康心理素质的高职大学生。如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限选课列入课程教学计划,另外,在高职大学生心理教育过程中进行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应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主要突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在实际工作中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心理服务技能的培养。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可以有效改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现状。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心理教育、学习心理教育和职业心理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应注重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即生活心理教育是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心理指导。学习心理教育是教师利用心理学专业知识,协助学生学习的学习方法。职业心理教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就业率为目标,为学生在职业定向、职业分析、职业兴趣等方面的了解与测试提供服务。理论教学内容应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如健康职业人格教育、岗位环境心理适应教育、人际关系和谐教育、就业岗位挫折心理教育等。

3.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课程

重视教学方式的实践性,提高心理指导的操作性,还应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课程,编写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专用教材。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改革汇总,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课程要把握好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应重视活动课和心理训练课。以实践教学和体验性学习为主,重视心理指导的操作性。另一方面应重视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注重训练一些心理实用技术,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操作性。如人际交往训练,紧张的放松训练,对自卑者的自信心训练,对抑郁的合理认知技术训练,对挫折与压力的心理承受训练,就业心理指导训练等等。

4.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机构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机构,也是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构建适合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是关键。第一,要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坚持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第二,要建立和完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组织。如成立心理健康协会、心灵俱乐部、班级心理委员会等。第三,要开辟一些心理健康宣传阵地。在改革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网络、橱窗等正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第四,要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重点关注高职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积极采取措施帮助高职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总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高职培养的学生是应用型人才,改革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途径,应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课程、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机构,不断探索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的要求,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进而促进高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樊金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2(04).

[2]肖征,曲丹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05).

[3]焦子国.构建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1(23).

[4]樊永生,莫秋树.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广西教育,2012(07).

[5]黄荣峰.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探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2).

[6]许素梅,孙福兵.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初探――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和大学生的教育需求,尤其在当代大学生个性差异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完善现代教学体系,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近些年,主体性教学模式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也成为教育学界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探索的新课题。主体性教学模式更重视学习的自主性,强调教学管理的灵活性,更注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主体性教学,主要是挖掘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潜力,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较强自主性、创造性的主体。[1]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其最终目的不仅在于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形成新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以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所承担的使命。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点

1.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

主体性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性教学,发挥学生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教学和其他教育活动的教学模式。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主体性是现代大学生的典型特征,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丰富,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学环境要宽松自由,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自主学习。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任务决定了自主学习成为主体性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三是以人为本是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主体性教学模式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主体精神为发展目标,逐渐形成促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本质。在这个主体性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所需是进行大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必要前提。它强调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主动参与的主体性作用,还会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注重观察与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情况,适当地采用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的方式组织和安排心理健康教学活动,让学生养成自我调整心理状态的行为习惯,实现切实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学目标。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特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是指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以心理健康教学为载体,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参与性,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自选心理健康教学内容,自主设计教学方式和方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讨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逐渐形成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目标是培育、发展、完善人的主体性,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双方主体的自我实现。该模式主要包含以下特点:[2]第一,教学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把教学内容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的自身心理健康情况和对相关知识的渴望程度来进行自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指定教学范围,缩小学生选择范围。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讲述学生感兴趣的心理教育内容和热点话题,帮助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丰富度和实效性。第二,教学方案由学生自主设计。在制订教学方案方面,学生可以借助自身的人力资源和物质力量,提前准备好教学相关材料和教学方案,如教学案例、相关视频、情景剧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做好学生的指导性工作,帮助学生搜集相关的教学信息,发散学生思维,学会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发现不足并及时阅览指导。通过学生自主设计教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结合教师的理性思维,共同合作促进教学的良好发展。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主体性作用,让教学方案满足学生的求知点和心理健康所需。第三,教学主体由学生做主导。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心理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体验教学的主体感,进而营造一个高效、舒适的教学环境和人际环境,让学生在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锻炼自身的主体能力,为转化为自身潜能提供适宜的外部条件。

二、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优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重视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只有达到重视的高度,心理健康教育双方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其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需要转变学生学习观念,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为主动汲取知识、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状态;教师作为实施教学的主体,主要发挥指导性作用,从原来的主动传授知识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逐渐达到自主学习的教学效果。[3]

1.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一个注重学生主体参与性的教学内容,它需要师生双方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这种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对于学生自身而言,主动参与就意味着主动学习,主动获取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当代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问题应该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在头脑意识中通过感知、努力和实践来进行;作为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开发学生创新思维。这种互动式交流既提升了教学艺术又展示出人格魅力。

2.强化师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双方多向交流的互动关系,它需要在教学课堂上实现良好的互动模式,达到相互获取知识的目的。这种获取知识的关系,不仅包含言语的沟通,还包括知识、经验、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在实现教学目标方面,它要求学生能够配合老师,与老师产生更多的互动,是对学生意志力、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展现。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恰恰增强了合作学习的师生关系。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是让彼此看到对方的优点,并共同认同接受的教学感受。因此,实施这种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教师应增加交流的机会,集思广益,以达成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的共识。

3.营造全面开放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是以书本、黑板、多媒体为主的教学环境,采用以老师为主导教书、学生听书的教学模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对教学环境进行了创新。在该模式中,学生作为主体,从头至尾、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可以从心理健康的问题出发,主动安排教学内容,并创新思维,不是将眼光放在标准答案上,而是要扩大范围;在教学形式方面,可以适当采用课内课外、室内室外等方式,改变现有的教学空间,引进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拥有自由、广阔的教学环境,这些直接体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的优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中,学生和教师是不能分开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离不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作为学生,需要教师针对其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正确引导。一方面,在实施教学前进行指导,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做好深入分析、认真指导教案的工作,这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基础保障;另一方面,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做好引导工作,在整体的教学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发挥主体性地位,同时教师要时刻掌握学生的参与尺度、课堂气氛以及教学内容是否偏离主题等环节,做好总体把握大局、定期引导、关键时刻及时补救等工作。

2.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主要参与主体。在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时,容易产生学生过于主体性或教师过于主导性等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现象。因此,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重要保证。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具体来说,首先要把充分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积极思考、讨论,保证学生在教学时间内有效地获取知识。其次,给学生营造思维空间。对于教学内容,学生要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形成一种自学的氛围。最后,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原则。

3.采用适当、科学的教学辅助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过程。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亲身实践,适当地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辅助方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情境感染法。情境感染,作为一种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进而产生主动学习的行为。二是活动竞争法。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心理实践活动中获取实践经验,强化理解,创新思想。

4.全面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它非常重视方式方法以及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历不同,在教学指导方面不一定就要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来进行,可以鼓励学生并适当地放手让学生发挥。二是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做到畅所欲言,培养他们自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进而积极引导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5.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针对性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注重教育教学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一方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面要注重个性化和实用性。由于学生个体在多方面存在差异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特色也会略有不同。实施该模式的宗旨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时提供策略和方向上的引导,因此应讲求实用。例如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实用的心理调节知识和技巧等。另一方面,对大学生运用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时,要以人为本,注重区别对待。

四、结语

主体性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发挥着主体性、实践性和合作性的重要作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适应时代要求,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过程应不断完善。同时,高校应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发展状态,结合大学生自身的优势,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真正达到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磊,蒋丽.主体性教学模式探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20.

[2]李海涛,邝利芬,周云华.大学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建构[J].宜春学院学报,2009(5):136-137.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长效机制

0引言

大学生由于受到学习、生活、家庭等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以及大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均有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一定要十分重视,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发展。以下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进行简要探讨。

1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不少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开始进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设置,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高校领导和教师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的效果仍然不足。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高校安排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专业水准方面有待欠缺,这是导致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取得理想效果的主要原因;第二,高校一般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为课程设置方式,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主要为一学期一次或者两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契合度并不高;第三,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建立不够完善。虽然部分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但是会主动来进行心理问题咨询的大学生并不多,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当代大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就业压力问题、学习压力问题以及私人感情问题等等,这些压力问题处理不当则会导致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的变化,最终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高校应该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视,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切实保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策略

2.1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首先要求高校能够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从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实际问题出发,建立了多样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有效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也就是说,要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首先需要高校能够以多种形式如讲座、专题报告、课程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高校应该要专门整理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类别的书籍,引进国内外最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书籍,让学生在接受教师健康教育的同时能够实现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如,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应该要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先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如95后学生特点),然后结合大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和了解,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

2.2要加强对大学生课外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还需要学校能够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让大学生随时能够主动接受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实现心理调节。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每位学生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不同的,为了帮助更多的学生解决心理健康发展问题,各校应该要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鼓励学生主动找咨询机构内部的教师进行心理健康咨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发展。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建立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安排了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决了不少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平台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和内容,尊重学生的隐私,同时也能够一对一的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问题。加强对学生的课外心理健康教育辅导需要教师重视提高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采用较为生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逐渐放松自我,在课堂结束后也能够自发向师生抒发自己内心的抑郁,从而使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做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工作,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各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加强对大学生课外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参考文献

[1] 佘少华,李姜南. 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5,(01):34-36.

[2] 赵君,王灿平,李真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70-172.

[3] 董炯华. 生命教育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2):83-85.

篇7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塑造心理健全的人格和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已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只有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整合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规范大学生行为。然而, 两者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需要进一步地论证, 整合的路径也需要更为深入地探究。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法制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教育活动, 应充分依据教育规律并结合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在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 大学生在心理发展和塑造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的问题, 这也给高校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依据大学生特有的心理活动和形成特点, 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问题和新趋势, 开展更为深入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工作。只有如此, 才能更好地把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问题, 并据此进行更为有效的教育和教学活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公共课程, 虽然该课程能够按照教育部的规划要求有序开展, 但在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一) 针对性教育不足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具有普遍性, 而缺少针对性教育。普遍性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使大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把握心理学的认知规律, 懂得心理学的研究和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 大学生能够利用心理学的一般知识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以及由心理活动引发的行为结果。同时, 也能够理解他人的心理变化和行为方式, 从而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并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然而, 普遍性的教育活动在规范大学生行为方面有所不足, 尚不能有效地针对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其建立是非观念和行为规范。对此, 针对性教育可以有效弥补普遍性教育的不足, 能够针对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具体问题提供思想引导, 并为其指明具体的行为方式。更为重要的是, 针对性教育能够在普遍性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建立世界观和方法论, 避免大学生因心理问题给他人和社会造成的恶果。

(二) 社会实践体验缺乏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着重课堂教学, 而缺少社会实践体验。[1]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采用的主要方式, 其优点是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将本学科的主要知识传授给学生们, 便于学生们快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然而, 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不能帮助学生们熟练地使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和自我调节方法, 也不能帮助学生们客观体验因心理问题给他人和社会造成恶果后的感受。对此, 社会实践体验环节能够更好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有利于帮助学生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其本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促进学生们更加主动地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掌握心理学实用技能。同时, 社会实践体验环节的教学还有利于帮助学生们采用社会视角看问题和分析问题, 从而结合课本知识进一步矫正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行为方式。

(三) 学科交叉式教学缺失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强调心理学知识的讲授, 而缺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式教学。[2]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 能够帮助学生们在提升自我修养的基础上成为和谐社会的一员。但是,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采用引导性教育的柔性手段, 对于学生们的偏激心理和异常行为也多采取疏导和缓解的方式。由于其劝导力和约束力不强, 因而不能对心理异常并可能采取过激行为的学生起到强有力的警示和教育作用。对此, 法制教育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予以有效弥补。法制教育能够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学生们懂得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范围, 了解自身行为的合理边界, 知晓错误行为可能遭受的惩罚后果, 从而理性地调整思想意识并规范自身行为。因此, 法制教育应当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法制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近年来,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稳步推进, 社会变化日益加剧,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 并已超出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学和研究范围。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及造成的社会恶劣影响已经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所能独立解决和应对的。为此, 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也是培养思维健全、身心健康和具有法制意识的高层次人才所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法制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增强理性思维

法制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理性思考问题, 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当前,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较强, 遇到问题时往往个人的主观感受会影响其理性的思维与判断, 不能客观地认识问题的本质并且理性地处理问题。对此, 法制教育可以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讲解和宣传, 使大学生在面对疑难问题和思想困惑时能够理性分析问题, 并借助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定推测自身行为可能导致的行为后果, 从而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和依法办事的思想理念。法制教育能够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意识, 能够降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 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 加强行为规范

法制教育能够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 有效缓解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当前, 大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日益增多, 所造成的社会恶劣影响也在逐渐增大。究其原因, 主要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 缺乏对国家法律的敬畏之心和对社会道德的尊重之感。对此, 法制教育可以在帮助大学生构建思想理论体系的同时确立法律信仰, 并能够在此基础上为大学生提供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要求的行为准则。通过法律知识的讲授使大学生知晓个人权利的边界, 和对国家和社会应承担的义务范围。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的权利, 也没有不受规范的行为。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 应当更好地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个人的权利。

(三) 提升综合素养

法制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较大提高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当前, 大学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学生们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 而忽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样的培养环境下, 学生们虽然有可能成为某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 但法律知识的欠缺很可能导致其对社会的贡献降低, 甚至成为社会发展的负能量。尤其是当学生们错误地将学到的一技之长用于违法犯罪时, 不仅对其个人会造成难以承受的后果, 对于社会来说也会造成较大的人才损失。对此, 法制教育能够较大程度地将专业人才引导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通过强化法制思想和规范行为的手段, 为大学生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 法制教育也有利于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使学生们在正确的思想引导下达到心理健康的最高境界。[3]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在教学育人方面各有侧重, 两者的交叉研究与教学对于提升大学生综合心理健康素质和培养复合型人才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新变化, 积极主动地转变教学思路,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如此, 才能真正解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

(一) 思想感悟与行为规则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促进学生自我的思想感悟, 而法制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行为规则意识, 两者结合有利于由内而外地培养大学生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心理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其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心理指导和辅导。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分析, 提出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的方案, 从而使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帮助下能够正确面对自身心理问题, 从而在外界干预下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促使大学生自我思想的感悟, 并从内心深处进行思想的转变, 而不涉及对学生外在行为的指导和改变。与此相对应, 法制教育能够在法学相关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行为规则的教育, 其采取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法制思想的传播和法律规范的学习, 进而指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行为规则。基于上述分析,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有利于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思想健全和行为规范的优秀人才。

(二) 内在调节与外在约束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学生自我思想的内在调节, 而法制教育强调对学生行为的外在约束, 两者结合有利于由内而外的调节和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通过心理学来分析大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的根源, 探寻影响心理疾病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进而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实现大学生心理的内在调节。对于有心理异常倾向的学生来说,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能够帮助其提高整体心理素质, 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但对其异常行为的约束力度则略显不足。与此相对应, 法制教育不仅能够告诉学生们如何理性地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 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警示和威慑作用, 即如果学生们不能够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规则行事, 则将会受到法律的惩处。这种警示和威慑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按照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做出理性的行为。因此,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我们不仅应重视对大学生心理的内在调节, 还应重视对大学生行为的外在约束。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 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三) 自我发展与社会和谐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和个人发展, 而法制教育强调学生的自我行为规范和社会和谐, 两者结合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取心理疏导和心理调节方法, 使大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心理问题, 在心理健康知识的辅助下排除心理障碍, 重塑健康心理状态。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大学生通常能够实现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能够正确地面对和理解所遇到的问题或挫折, 从而实现自我超越和良性发展。[4]但是, 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强调个体的心理状态分析和心理健康发展, 而在个体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方式和规则方面略有不足。对此, 法制教育能够更好地弥补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这是因为, 法制教育通过法律意识的培养和行为规则的确立, 为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处事原则。基于此分析, 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基础上, 大学生通过自我心理调整, 并在法律规范的指导和约束下, 完全能够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外在行为, 从而真正实现自我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完美结合。

四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路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应注重系统化和体系化, 在明确两者之间差异的同时加强两者之间的内在衔接和外在配合, 最终实现二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协调一致。

(一) 教学理念和目标的重构

基于上文分析, 单纯地通过教授心理健康知识并不能完全培养出心理健康并且行为规范的人才。为此,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首先对当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进行重新构建。具体的讲, 就是在整体教学思想和原则的构建方面强调由内而外的全面的思想和行为教育, 同时将预防和消除心理问题与确立行为规则的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只有在此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指引下, 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对自我情绪的控制, 自我人格的完善和自我行为的规范。

(二) 教学体系和内容的制定

为更好地贯彻新型教学理念和实现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体系和内容的制定方面, 应将心理健康培养与法制思维培养的教学重点有机结合。科学合理设计的教学体系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和目标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可安排在前期阶段讲授, 使学生们能够在理解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 这也有利于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和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法制教育方面的内容可安排在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之后, 其目的是使学生们在正确的心理意识下能够采取符合法律的行为行事, 或者即便存在心理问题也能够在法律思想和原则的要求下放弃实施异常行为或者是反社会行为。当然, 教学内容安排也可以结合具体知识点进行更为合理的制定。

(三) 实践规划和环节的设计

单纯的课堂教学和简单的书本知识讲授永远是单薄和不足的, 只有充分地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讲解, 才真正能够使学生们理解知识的含义和问题的重要性。[5]因此, 在课堂教学之外应增设实践教学环节, 为学生们增添更多的具体学习和实践的机会, 从而实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大学生的目标。在实践规划和环节的设计上, 教学工作者应将心理健康体验和依法行事锻炼的教学重点有机结合。在实践地点的选择上, 可将医院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心理治疗诊所、法律咨询中心、律师事务所、人民法院等列为教学实践基地。学生们通过在这些地方学习和锻炼, 应当能够切身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也能够感悟到因心理因素导致的违法事件给当事人及社会造成的危害后果的严重性。在教学时间的设计方面, 教学工作者可在每一个重点章节讲完之后, 组织学生们就相关问题进行实践体验和调查。当然, 教学工作者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灵活安排实践体验和调查活动。

(四) 师资结构和配置的安排

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由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由于其专业背景的局限性致使这种师资配置很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这是因为, 法制教育并非是单纯的介绍书本知识, 而应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具体案例讲解法律专业知识, 使学生们充分理解法制思想和法律原则的内涵。因此, 只有法律专业的教师才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其中的知识, 解读法律规范的深意。所以, 在师资结构建设和配置的安排方面, 应将心理健康专业和法学专业的教学人员进行科学搭配, 并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规划合理安排相关专业人员进行教学活动。同时, 不同专业的教师应当积极配合, 相互协调, 更好地将教学计划落实到实处, 从而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五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势在必行, 只有充分地将两者结合才能够真正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心理健康和行为规范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 高校需要真正认识到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 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合理调整教学方法, 从而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整合并不是将两个专业的书本知识简单地融合, 并在课堂上通过灌输式的方法予以讲授。两者的整合应是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具体实践经验进行感悟式的理解。同时, 两者的结合还应注意心理疏导与外在约束的配合, 使学生们由内而外地调整心理状态和规范自身行为。只有如此,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真正实现促进学生自身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江立成, 魏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21 (3) :1-6.

[2]张元洪, 孔庆娜.论新形式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 29 (2) :134-136.

[3]陈新星.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4) :152-156.

[4]姚本先, 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 2007, 30 (2) :485-488.

篇8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定义;观念;情绪;意义

社会经济的过快发展会引发社会当中的各类问题。其中,大学生由于正处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前列,更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对于现代大学生的教育更要注意到心理健康方面,努力培养现代大学生正常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大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保留人性中的真善美品质,努力不要被现阶段社会的不良现象所影响。将积极心理学当中的全新理论和正能量渗透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的双向成长,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实行积极心理学对于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1.营造积极观念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培养人的积极品质,旨在发现和发展人性当中的闪光点,这不仅是对人性的肯定和赞扬,也是符合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局思想。现代人类更多关注在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方面并且寻求解决,是一种消极式的心理模式。积极心理学则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处事方法,对未发生的事情进行预防,能够更好地处理生活当中的困难。

2.预防负面情绪

积极心理学通过倡导个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来达到克服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有着防范负面情绪的作用。积极心理学让个体的潜能得到发挥,通过自身的力量预防和治疗负面情绪。

二、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升华教学目标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希望大学生不要遇到相关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单纯地将这门课程归类到病理式教育当中,对于发展大学生本身的心理素质并不看重。而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的运用能够让教师明白现代大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到底是什么,努力培养大学生本身的优秀品质。这样也就升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以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为目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2.丰富教学内容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还起到了丰富教学内容的成效。在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使教育陷入瓶颈。在失去了病例讲解之后就会陷入到没有素材可讲的尴尬境界。而积极心理学能够丰富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入手,丰富了教学内容,让教师有物可讲,让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单调。

3.拓展教学途径

积极心理学在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还起到了拓展教学途径的作用。积极心理学对于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品质发展有着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积极心理学能够从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成长。教师在其中能够运用多种手段来引导学生完成自身精神文明的建设,因此也就达到了拓展教学途径的目的。

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树立积极理念

积极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相反,前者关注人类本身的优良品质,强调人类自身的价值和人文情怀,为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全新的诠释,目的是为了研究和培养人类本身具有的积极信念。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积极心理学能够为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理念,努力开发大学生本身的优良品质并不断发展。积极面对大学生心中的消极情绪,保证心理健康的发展。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还能让大学生有着健康的情绪体验。积极情绪是和某种需要满足的情绪并且伴随着愉悦心理的主观体验。对于提高人类积极活动能力和积极性都有着显著的成效。积极心理学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认知的成长,提高应对消极事物的能力,达到优化心理品质的效果,而这也就是一个情绪体验完成的过程。

3.完善大学生人格培养教育

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完善,能够让心里健康教育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和积极心理学当中的教育理念,在多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下引导大学生塑造和培养他们本身积极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学会自我调控和自我调节,在面对困难时,提高受挫折的能力和处理能力,完善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主培养层面,即让大学生学会自我提高的能力。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1.概念界定

(1)心理健康。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学界众说纷纭,观点有很多,综合其他学者的权威观点,笔者对心理健康作如下定义:心理健康就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总是处于良好的协调状态,即认识、情感、意志的健康和人格的健康,同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指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符合大学生的年龄与大学生这个身份,以及大学生的心理能力能够满足他的学习与生活需要。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按照规定的心理健康要求,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意义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定义模糊。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大高校开设心理咨询机构,都将心理咨询的对象群体锁定在少数有问题的大学生群体上,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大学生群体不仅仅是那部分有问题的学生,很多大学生内心可能都多少面对着压力,只是还没有形成问题表现出来。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由于当前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性认识不足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的特点,再加上学校领导工作的短期效应,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中的地位不高,重要性得不到正确认识。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评估认识出现偏差。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人数也一直呈上升趋势。由于各大心理机构的采样不同,得出的评估结果差异也很大。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习、交友、恋爱、就业、成长等种种问题,他们渴望未来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才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方式,所以,要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

3.概念操作化

(1)情绪稳定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一般心境开朗乐观,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着具体情况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会因为遇到开心的事而感到愉快,也会因为遇到悲伤的事而感到难过。除此之外,适当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包括在内。

(2)人际关系和谐性。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会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乐于与身边的同学交流,自由地与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够包容同学的思想。

(3)对现实感知的充分性。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评估自己的反应能力或解释现实时,比较客观,不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去勉强自己去接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

(4)焦虑适当性。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虽然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的紧张感,但从不产生过度的焦虑,他们在面对压力的时候能够恰当地面对眼前的压力,并能够利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心理调节。

(5)心理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独立的生活能力,意志坚定;自主性强;内心充实,很少有孤独感;他们较能接受现实,不轻易产生敌对情绪。他们能够较好地将自己融入社会,而不是与社会格格不入。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篇10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效性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日益增大,大学生作为社会、家长期望值高的群体,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是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近二十年来,国家也非常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继出台系列文件,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做出具体规定与指示,2005年1月,国家出台《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提出要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促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因此,我们必须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认真研究如何才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问题

审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在近几十年的历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但从教育的实效性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依然让人担忧。部分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配备的专业心理教师数量远远不足,设置的课程课时不足,用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没有保障,所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没有实效,所设置的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利用率不高,没有可用于开展心理团体辅导的场地等。

3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对策

3.1注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在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数量的配备上,必须要保障心理健康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与科学研究。其次,要注重保障心理健康教师的待遇。有的高校对于心理教师的岗位性质定为行政岗位,工资相对专业教师较低,要想保证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必须要在待遇上给予保障。再次,要注重在编在岗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再教育与再培养,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进一些心理专家到校做指导,送在编在岗教师出去参加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让心理健康教师成为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与研究水平高的高素质队伍。

3.2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的有效性:首先,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切实把该门课程列为必修课,让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整体的提高。其次,应该构建完整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除了开设必修课,还要开设选修课和专题的心理健康讲座,从引导学生适合大学生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坚强的意志等方面来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第三,注意教学方式方法与授课内容,心理健康课堂的教学必须结合学生实际,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多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心理测试、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教育效果。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听课的兴趣与学习效率,如果所授课程内容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没有帮助,也就失去了教学意义,也无法达到最终教学目。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心可能有所不同,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心理困惑,如大一阶段的学生主要出现如何适应大学生生活与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大二大三阶段的学生主要面临着学习与恋爱方面的问题,大四的学生主要出现就业与继续深造带来的压力问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必须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成长。第四,要注意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提问要注意适度性、启发性、全面性等原则。

3.3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可分为整体教育与个别教育两种。整体教育一般是以学生的年级、专业、班为单位进行全员性的教育。个别性教育是以学生个体为对象的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教育是针对处在共同阶段的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但不能完全解决所有学生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心理辅导的作用,要求高校必须设置专门的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沙盘室、情绪宣泄室等功能室,需配备专业的设备,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值班。学校要通过广播、海报、校刊等提高大学生对心理辅导的认识,让学生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心理咨询。为了发现更多需要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的学生,可以通过开展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测、筛查,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并将结果中反映出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挑选出来,然后进行提醒辅导员、班主任对该类学生进行观察、关注,如果有必要,在心理辅导室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帮助学生的心理恢复平衡的状态。

3.4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四级网络系统: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应有效整合各二级学院及职能部门的力量及资源,构建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形成既有明确分工,又能通力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使学生心理问题能及早发现、尽早干预并有效解决,建立有效的校园心理支持系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应用技术大学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探索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性的制度与措施,为社会培养更多高心理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黄燕琼 单位:南宁学院

参考文献:

[1]郭庆.从操作性层面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构建[J].北京:中国教育学刊,2014,(08):72-74.

[2]周玲,刘佛军.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