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职生 电视选秀节目 思想观念
一、电视选秀节目对中职生思想观念影响的调查
近年来,以《星光大道》《超级女声》《中国达人秀》等为代表的选秀节目,点燃了普通人的表现欲和明星梦。节目的火爆发展引起了众多电视传播媒介、网络媒体、新闻报刊及专家学者的关注。
笔者通过访问交谈、个案研究并抽样调查发现:电视选秀节目已经深入到中职生的学习生活中,半数以上学生喜爱并关注节目和选秀明星,少数学生已经投票参与或者亲身参与选秀。据调查约三分之一中职生的思想观念受选秀节目的影响,其中女生对选秀的情感投入程度更深一些。
二、电视选秀节目对中职生思想观念的双重影响
“青少年期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里,中职生的思想观念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显现出特殊的观念与行为反应,尤其表现为文化知识基础薄弱,自卑心理较强烈,思想观念复杂混乱。
1.电视选秀节目对中职生思想观念的积极影响
电视选秀节目唤醒中职生对成功的向往。满怀梦想、迫切期待成功的中职生,更想通过电视选秀获得专业认可并签约经纪公司,拥有自己的“粉丝”,成为万众瞩目的热点明星。电视选秀节目推动多元化生活。“条条大路通罗马,行行都能出状元”,各地电视台推出唱歌、跳舞、模仿、杂耍等各类选秀活动,给中职生提供了尽显才艺的舞台。电视选秀节目增强了中职生的社会适应性。中职生直接、间接地参与节目,有利于较好地融入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竞争,更利于情绪的宣泄迁移、维护自我心理发展平衡。电视选秀明星亲身参加各类公益慈善活动,并号召自己的粉丝们积极参与公益。中央电视台组织的《梦想合唱团》借助明星效应,带动公众参与更多的公益慈善事业,宣扬了社会的正能量。
2.电视选秀节目对中职生思想观念的消极影响
电视选秀节目点燃的明星梦热潮是缺乏脚踏实地,缺少人生思考的理想主义。“十年寒窗苦,不如荧屏一朝夕”,许多平凡岗位被忽视。“一朝成名”急功近利的观念正在中职生心理世界里作祟,“知识改变命运”的主流价值观大受冲击。社会浮躁风气愈演愈烈,重才艺轻文化、重外表轻内涵,造就了选秀海选现场的“洋相百出”。审美趋向流俗,审美观念出位。“中性美”的流行,传统的审美受到了狂风暴雨般的无情冲击。校园里“中性之风”兴起,“男不像男,女不像女” ,不少女生留着板寸,言谈举止粗犷泼辣,成为地地道道的“男人婆”;个别男生续起长发,柔声细语、动作扭捏,变成名副其实的“娘娘腔”。电视选秀节目诱使部分中职生产生拜金享乐的消极思想,追求名牌服饰,生活铺张浪费,因偶像崇拜立场不同,互相指责谩骂、大打出手。
三、改变电视选秀节目对中职生思想观念影响的对策
1.正确认识电视选秀节目的积极性
电视选秀节目有助于解除传统观念的禁锢,开阔眼界、鼓励创新。节目创新产生了许多新奇有趣、富有想象力的词汇,宣扬了现代化的新思想、新观念。电视选秀节目的普及化,体现大众对丰富娱乐文化的渴求。节目主题是打造“平民英雄”“草根明星”,其强大参与性、空前互动性、广泛平民化使中职生获得了平等参与权,体现民利平等。电视选秀节目推动中职生拼搏向上、斗志昂扬的追逐梦想,竞争与友谊并存,尽显才艺的同时体验快乐,收获自信。
2.克服电视选秀节目的消极影响
电视台要提高选秀节目的水平和质量。各级电视台合理编排节目,播放时间安排恰当,减少过分宣传和炒作,严格制定节目参与条件。挖掘节目文化内涵,引导人们趋向科学的思想观念,以高质量赢得大众的认可。优化社会环境,其管理需要社会公众给予舆论监督,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文艺生态环境。电视选秀节目对中职生的认知能力、审美高度和道德情操都产生直接的影响。学校要重视中职生思想观念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要引导中职生正确看待电视选秀节目,培养中职生的媒体素养,不断提高辨识力。家庭应及时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对孩子参加电视选秀,家长多询问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并给予必要尊重和支持。家庭教育方式和导向是否恰当、有效,直接决定着中职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篇2
初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如果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学生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将会遇到许多阻碍,甚至误入歧途。因而,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和思考方式,让学生学习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避免学生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
一、德育在初中教学中实施的重要性
目前,德育理念的提出已得到社会、家长和学校的认可。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家长也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对学生进行的德育工作,教师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方法提升学生品德素质和文化修养。随着社会各界的努力,学生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在发生转变。因此,相关部门更应对初中德育工作加强管理,增强对初中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让教师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初中教学中的德育策略
(一)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培训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知识,研究教学内容,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此外,教师在丰富学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培训,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误入错误的道路。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对其进行德育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从而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教师就能充分地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对其进行德育,而且,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特点,才可以对学生因材施教,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比如:初中生正处于成长阶段,自尊心、逆反心理较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异常的行为举止,脾气也十分暴躁,如果控制不得当,校园暴力事件将会频繁发生。因而,教师在遇到以上情况时,要冷静处理,友善地对待学生,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然后再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批评,让学生自己总结所犯的错误,从而避免学生产生对教师的抵触心理,使学生虚心接受教师对其进行的批评,这样学生就不会产生自卑心理,并在日后的生活中与他人形成良好的关系。
(三)转变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
据调查显示,目前,大部分教师依旧没有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不仅使教师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导致德育无法深入到初中教学中。因此,初中教师要及时地转变教学观念,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行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学习德育知识。只有学生对德育产生兴趣,才会形成良好的德育意识。
(四)树立良好的示范榜样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首先,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修养,改正自身的不良行为,在日常生活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从而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感染。并且,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才是最有力的说服者,如果教师不能以身作则,那么学生也不会心甘情愿接受教师对其的教育。
(五)提升教师的文化内涵和专业素养
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将重要的德育精神和理念灌输到教师的思想中,让教师意识到培养学生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其次,学校应丰富教师的文化内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将知识教授给学生,也能合理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例如:在新学期初,学校应制定关于德育的规章体系,加深对教师的监督与管理,让教师将德育实践于实际教学过程中。
总之,初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身心发展特征,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样教师就能有效地将德育理念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让学生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观念和品德行为,并且,教师也能在此过程中,增强自身文化修养水平和品德素养,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教师。
篇3
【关键词】 初中生;思想道德;问题;对策
现代社会,各种文化不断冲击又互相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对于初中生这个年轻的群体,很容易让其形成新的思想观念。所以,如何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积极、正面的引导学生,提升其整体素质,加强初中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建设,是初中教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初中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初中的思想教育一直以传统教育理念为主,把伦理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但教学收效甚微,呈现出无力的特点。
1、政治素养
对于政治素养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
其一,初中生没有明确的理念与信仰。现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多把爱国与与社会主义作为主旋律,作为考核初中生思想道德的主要指标,从初中生对爱国和社会主义两者的认知,即可了解他们的社会理念。对此,教师可以用“你最喜欢看哪类电视节目”作为问题,进行调查,整体初中生的回答中,只有25%的学生选择新闻节目,将近一半的学生选择综艺或影视,观看科教类的学生不足五分之一。由此可以知道,初中生很少关注国家,爱国意识较弱。
其二,初中生没有个人信仰。有明确的个人信仰,能够让其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客观分析问题,树立全局观念,引导着思想的变化。因为初中生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很容易对事物产生错误的理解,以及自身经验的严重不足,导致思想很容易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不会保持稳定,很难树立个人信仰。
2、道德素质
初中生道德责任意识较弱。初中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格,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并把它作为中心展开思想道德教育。初中生的道德责任感分为三方面,分别是个人、家庭与集体,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负责,认识到自己是家庭、社会中的一员,但大部分学生只会关注自身,忽略了Ω改傅墓匦模并未认识到自己应该对父母付出,帮助父母。
学生道德理念过于社会化。社会发展中人们首先会关注个人利益,然后才会关注社会利益,这点在初中生群体中有明显的体现,即初中生普遍认为担任班级干部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很多学生会刻意避开班级干部的选举,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班级利益放在次位。
3、心理素质
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有待加强,一部分初中生很难承受较大的压力,不善于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一旦遇到问题,就会失去忍耐力,适应能力欠缺。而一个人的发展中,心理素质是必需的一环,与学习能力同等重要,如果心理素质较弱,可能会为未来的发展带来阻碍。
二、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完善
初中生思想教育的完善,需要同时从三方面入手,其一是学校,其二是家庭,其三是社会。
1、学校
首先,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扮演着主导者的角色,直接决定最后的教学结果,从教学效果体现出来。初中教师一直有一个误区,即道德教育以传递知识为主,虽然会用不同的方法教学,但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很难真正启发学生。其只是用语言把内容教给学生,学生无法认识到思想政治对自己的影响,需要学生真正体验,才能真实的体会。所以,初中教师要走出教学的误区,从知识传递变为价值引导,实现学生的道德自律,用道德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亲自体验。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引起内心的共鸣,学生才能有明确的社会理念与个人信仰,从日常行为中体现出来。其次,学校可以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传递新的教育方式与教育理念,让其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此外,学校还可以增加校内文化宣传栏的数量,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放到宣传栏上,营造良好的校内氛围,深化思想教育。
同时,学校的品德教育也要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把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即教师除了在课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外,也要在日常管理中落实,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人。比如,到了父亲节或母亲节,可以向学生布置一项作业,帮助父母做一件事,回报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感恩父母,有正确的价值观。
2、家庭
家长需要改变家庭教育的方式,把自己与孩子放在同等的位置上,用民主的方式交流,尊重孩子,使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如此,孩子才会真正愿意交流,接受父母给自己的意见。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的阶段,在家庭民主的氛围中,能够给孩子正确的引导,利用创建的人文环境,树立正确的理想,对事物有客观、真实的认识,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因此,家庭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沟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与责任意识,有强烈的责任心,同时,家长也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生活状态与生活方式引导孩子,因为孩子会不自觉地参照家长的生活方式,这可以使孩子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敢于面对挑战。
3、社会
社会是一个大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交织着多种意识形态,对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社会思想道德的管理与建设,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消除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以及可会带来消极影响的不良因素,使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可行性,树立以和为贵的社会思想观念,和平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口角与矛盾,用社会文化引导学校文化,优化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增加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
教育部门相关人员补充德育教育的内容时,要结合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不要刻意放大德育教育的内容,或是降低道德标准,这样反而会出现反效果,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道德教育的力量被削弱,作用不明显。所以,学校新加入的德育教育的内容要具有合理性,贴近实际,逐一进行,不要一蹴而就,使德育教育全面落实,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并根据学生所处的年龄段,避免其出现盲目的个人崇拜,着眼于生活的细节,让其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坚持不懈、自强不息,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结语
初中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政治素养、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三方面体现分析,即初中生没有明确的理念与信仰,心理素质较弱,对此,要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同时完善,优化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宏霞.浅析中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22.37.
[2] 帅云武.当前初中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动态研究[J].才智,2014.35:289.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艺术素养;培养;途径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古往今来,纵观一些有成就的艺术大家和设计大师,无一不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修养和高超的艺术及设计才能,艺术修养和艺术与设计才能二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修养更为重要,因为主要是它使作品充满灵魂和生命力。而艺术和设计技艺这些手上功夫从来就不是目的,只是表达的一种手段,是为艺术思想和观念服务的。只有具备深厚的艺术素养,才能区别于工匠的技艺,创作出具有思想深度和独创性的艺术设计作品。如果只注重手工技巧,忽视艺术素养的学习,最多只是一个技术匠人,不可能成为具有思想深度、艺术素养和充满创造力的优秀设计师,因为空洞的思想不可能创造出富有内涵的作品。同时,作为新时代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既是设计师,也应该是艺术家,要具有艺术家的思想情怀和创造才能。因此,必须正确认识艺术修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把自己培养成文化底蕴、艺术修养深厚和设计技巧高超的优秀设计人才
2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学习的兴趣,那人才培养就好办了。因此,要发动一切力量,想尽一切办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和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首先,打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诱人的艺术环境,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艺术学习和参与平台;其次,教学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尽量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产生共鸣,并且尽可能多地运用影视、图像、音乐、游戏等现代化、趣味性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好的苗头要及时肯定,多正面鼓励,让他们认识到学习艺术是件光荣的事、幸福的事、有益的事,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
3建设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
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是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保障。目前,各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经费紧张、人员编制不足、就业压力以及人才培养的快餐文化和急功近利的内外因素影响下,艺术师资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艺术教师严重缺乏,生师比严重失调,并且艺术教师的学历、职称和素质等也都偏低,艺术教师成为鸡肋,边缘化严重。一所大学没有高素质、高水平的艺术教师队伍,学生的艺术素养就不可能真正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就没有保障。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必须重视艺术教师的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落实相关政策待遇,考虑艺术教师岗位的特殊性,除常规课程外,将其指导学生各艺术团体、课外兴趣培训、校园演出、展览等活动计入工作量和绩效考核。定期举办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引导并加强教师的科研及师德师风建设,做到德艺双馨,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服务。
4建立科学合理的艺术素养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还是开设艺术素养课程,它同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质量直接相关。我们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的规律,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授课计划。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历史较短、认识不够以及重视不够等,目前高职院校的艺术素养培养还处在摸索尝试阶段,没有成熟的模板和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和教材等。因此,首要的就是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状况制订科学而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的学科设置具有理论够用、实操为重的特点,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更强,必须在设计专业知识的教学实践中因地制宜,灵活开展艺术素养的教育。许多课程如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广告设计等,本身既是专业知识也是艺术素养知识。当然,仅仅有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是不够的、不完整的,建议还要开设一些容易普及的文学艺术课程,如美术欣赏、书法欣赏、音乐欣赏、舞蹈、合唱、美学、文学等,列入教学计划,鼓励学生选修,可以取得学分。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对艺术鉴赏、艺术思想、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与技巧等的基本知识,培养人文科学及艺术观念,提高艺术欣赏水平,拓展艺术思维,提高艺术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5创新艺术教育培养模式
首先,要加强各类学术资源的交流与整合,加强人文艺术同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实现美术史、设计史、艺术鉴赏以及艺术美学等各学科的综合利用,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组合与共享。其次,要打破“满堂灌”的传统模式,传统教学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形式机械单一,理论枯燥乏味,学生基本上不感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应当根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理论灌输同实践相结合,同现实生活相结合,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效率。最后,注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尤其是当下学生普遍喜爱、易于接受的互联网、新媒体等手段,通过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将晦涩的艺术理论转变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陌生的艺术知识变成熟悉简单的常识,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6积极开展多元化艺术实践活动,拓展第二课堂
艺术素养培养途径要多样,不能局限在课堂上,学校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并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拓展第二课堂,实现艺术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化覆盖,促进学生艺术素养水平的提高。第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要根据学校实际,定期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广泛开展合唱、舞蹈、时装、茶艺等表演及书画、摄影等展览和比赛。组织学生艺术社团,打造艺术活动实践基地,培养艺术骨干,扩大社团影响。组织各种艺术培训班,举办各类艺术讲座,放映相关经典影片,观摩高水准的音乐会等等,拓展和丰富艺术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另外,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台、网站、校报校刊等媒体对各种艺术活动、新闻等进行宣传报道,增强校园艺术气氛,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第二,深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是2005年教育部倡导组织,在全国高校开展的普及高雅艺术活动。它重在普及古今中外艺术领域的经典作品和优秀成果,是具有先进文化导向和高雅艺术品位的艺术普及教育。它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人文艺术素养为目标,十多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高校美育的健康发展。今后要继续深入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改革创新,协同发展,推进高雅艺术在高校的普及,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第三,鼓励和支持学生采风实践。艺术采风活动是传统美术和艺术设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但是目前在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学校取消了该门课,原因主要是对该课程同专业课的关联性和实用性的怀疑,以及外出的安全问题和经济问题。这显然是认识有误或急功近利,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是不利的。实践证明,艺术采风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面,感受课堂以外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磨炼意志,开阔胸襟,同时也是对专业基础和艺术感觉的极好训练。我们要加强认识,纠正错误做法,不能缩减课程,更不能取消课程,要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外出采风创造有利条件,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艺术素养。
篇5
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对学生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我国传统高校教育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全面渗透,整体教育效果较显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需求,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如何构建新时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优化阅读教学结构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2.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对文化素养提升的作用
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从情感、精神、内涵及人格四方面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从以上四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具体表现为:
(1)丰富学生人文情感: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充分感受文章中包含的人文情感,这对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在该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真切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提升自身思想境界。
(2)增强学生的文学精神: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构建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章的审美内涵,在上述正确审美观念的指导下学生文学精神将得到非常大的丰富,学生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感知力将得到进一步改善,这对积极、健康的文学精神体系构建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3)丰富学生的文学内涵:阅读的本质在于从物质内容中体会精神内涵。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该过程充分感受文章的精神内涵,以文章为媒介,感知作者情感,从而实现对作品价值的了解和认识。这种了解和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让学生受到真正的人文熏陶,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根本。
(4)提高的学生人格品性:文章是缩小版的社会,在这生活百态中学生“亲身”感知世间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问题进行思考,逐渐思考和关注社会,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3.新时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的优化策略
(1)树立正确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观念。传统大学语文阅读教学将重点放在对学生的阅读教育上,过于注重对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的教学,这种教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对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改善不利。因此,在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阅读教学观念进行转变,将上述教学重心转变到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上,将文学素养作为教学的核心,以学生素质发展和文化发展为教学主体,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保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学生发展需求为主丰富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空间。
(2)优化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材料。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时间是导致阅读教学效率受到限制的关键,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阅读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在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进行教学材料的优化,尽量选取内涵情感丰富、价值体系完善的文学作品,确保教材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密切相关,从而实现高校语文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师要充分把握好小说、散文、诗词的文学形式,对上述文学内容进行科学设置,把握教学材料比例,为学生构建科学、高质的阅读学习结构,使学生充分感悟不同形式作品的魅力和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优化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中之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照具体教学环境对教学模式进行合理选取,不断丰富模式内容,为学生构建良好的阅读氛围,从本质上提高学生大学语文阅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传统高校语文阅读教学中主要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教师教学单一,人员单一,方式单一,阅读学习效率不理想。在新型阅读教学中高校可以适当对教师进行划分,将教师分为现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讲师,让教师对自身专攻内容进行充分讲解,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熟练度,改善教学深度。教师要适当丰富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增加部分故事教学内容、探究教学内容或自主交流教学内容,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大学语文阅读学习中。
(4)优化大学语文阅读考核模式。常规大学语文阅读考核只是对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的考核,主要通过试卷形式完成考核内容,这种考试方式较单一,整体考核效果与高校文化素养教学需求不符。在对该内容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高校素质教育需求,将学生文化素养作为考核主体,适当增加学生日常考核比重,即增加学生学习态度、讨论发言、阅读练习等学习比重。教师在进行大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更多空间让其探索、交流和反思,加强该部分考核,形成较自由的阅读考核体系。
篇6
[摘 要]:文化建设是一个新颖的研究课题,过去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但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这对文化素养提高、业务水平提升、社会地位界定、事业发展都有现实意义。本文对如何规范文化的行为方式,文化研究的意义,以及文化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改革措施等进行了初步研讨。
[关键词]:文化建设 研究意义 文化素养
人作为一种社会群体的存在,其生活与职业的发展必然要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社会文化模式作为外在的规约力量塑造了社会层次普遍接受的行为和人格规范,但这种外在的文化力对个人行为的役使无法脱离个人的内心世界而单独起作用。为了探明文化对于外在观念的内化与抵制的机理,必须将人类文化的存在特征从生态环境中分离出来加以研究。必须在对文化理想状态预期的基础上对于文化存在的问题进行清晰的界定。
一、文化的规范行为方式
文化作为蕴含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价值、态度、信仰、思维方式等精神因素,是解读生活的意义和专业发展的深层内涵的表意象征系统。从文化角度分析人类日常的工作行为和观念系统,可以看出人们在基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状态。
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人类群体的生活方式即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规约,又具有人们特定生活方式所体现的文化要素。社会文化的要求更多地体现为外部的约束力,而人类文化的影响是一种内部的整合力,它以缄默的形态为人类群体的内在心理与外显行为设定了空间。它包含有一些非正式的却普遍有效的行为规范,包含一些未言明的约定俗成的思维运行规则,也包含一些群体成员普遍接受且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系统,受到社会文化精致化发展趋向的规约,所以,文化是规范人们外在行为和思想内涵的重要内容。
我们将文化划分为四种主要类型: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合作的文化和硬造的合作文化。在这四种文化中,“个人主义文化”和“派别主义文化”是一般最为常见的文化类型,人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为了维护自己建立在专业能力之上的自尊心,把自己的工作看作一个人相对封闭且自足的领域,习惯于靠个人的力量解决工作中的种种问题,而真正的合作文化是以人们之间开放、信任且相互支持的心态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是对于人们的专业发展最为理想的一种文化。为了持久地保持自己在工作中某一方面的优势地位,一般不愿意将自己摸索出来的成功的经验平白地奉送给他人。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一特点越来越多地融合在一起,因为他们的工作特点、工作性质越来越一体化。人们都固守着自己的学术王国和心理空间,对于他人的工作奉行基本的不干涉主义,一来可以为同事留足面子,二来也不愿意为了他人的发展而劳心费神。
二、文化研究的意义
文化的存在对人们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人类教育和管理理念的转变。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和网络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知识储备和思想观念会显得过于陈旧而亟待更新。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为了人们职业的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为了各方面素质的不断发展,经常不断的学习提高是必需的。现在对于人们的从业要求和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做出种种界定,对于应有的学术水准与生活方式展开研究讨论,其思想可谓深邃,其观点可谓先进。但是,如果缺乏对于自在的文化的存在状态的关照,文化的传统特质往往会从根本上抵制外来的影响因素。因此,人们的专业发展要取得实质性的进步,最为关键的第一步就是文化的重塑。
外部的观念与制度如果缺乏对于主体的生活情景和意识形态的考察,忽视了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转变的有机融合,嫁接到主体精神之本上也未必能够健康存活。要知道,行为的转变并非是由他人的集体所定义和决定的,文化的革新和对于服务行为理性化的自觉追求才使行为转变的深层次支撑因素。文化的研究有利于转变那种“作战”而不触及内隐的行为规则与理念的教育观,使教育和管理的落脚点直接切入到精神层面。
人们的服务行为的转变,关系到事业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而教育实践的发展与改进,却是以人们的思想理念与价值体系等精神性因素的转变为契机。我们经常说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无非就是强调精神性因素对行为模式的支配作用。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态度倾向等精神性因素支配下的行为方式对于服务水平的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即便以具体的物质刺激引诱和制度规约的强制方式改变的行为,其结果也往往是换汤不换药的形式的文化掩盖下的观念的固着。如果不考虑文化的提升,先进的改革方案历年充其量只能是表面的或部分地得到落实。具有稳定性的文化的存在总是试图将服务创新扭曲成人们熟悉的行为方式,正是由于忽视了以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知识技能等形态表现出来的文化的特征,才使得一定的改革的先进的理念落得被漠视甚至被扭曲的地位。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三、发展人类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以往的发展研究大多是对人们职业的想当然式的发展方向的界定,或者从应具备的知识装备及道德水准的角度界定人们的从业资格,或者从社会职责及教育功能的角度来阐释人们的责任与义务,这种近似于“白描”的研究缺乏对于人们生活的实践基础的切实关照,而不是把人们看作是活生生的、独特的个人及具有独特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群体,忽略了对赖以行动的文化精神背景的考察,使人类文化研究无法深入,研究成果不多。
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及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人的发展的研究过多地强调人的行为和观念的可塑性,试图通过机械的操练建立起意念及反射的连接来改变人的行为方式。于是,我们一提到人们的专业发展,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通过培训等方式向其灌输先进的教育观念,服务模式,并通过物质的刺激与制度的规约确保新观念的践行。这似乎是屡试不爽的教育管理模式,但恰恰是最缺乏实效的发展方式。我们需要时刻谨记的是,人并不是一只硕大的白鼠,也不是有待涂鸦的白板,作为一种特殊的动物,人类永远生活在自己的思想和信仰的世界中,文化的建设必须关照人类在其生物基础上建立的习尚和意义的框架,因为这些精神性的因素设定了人类行为的基本格调,并建立起对外部观念的主体性的改造与加工机制。
篇7
一.语文素养的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则进一步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课程标准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作为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把语文素养从“立人”的高度加以强调,这在以往的有关语文课程的文件中是没有的,其意义是长远的,影响也是深刻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教育专家倪文锦教授认为,语文素养包括言语主体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文化品味、语言积累、智力发展、个性人格等等。
华东师范大学的巢宗祺教授认为,“语文素养”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语言的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这些都涵盖在语文修养的范围内。还有其他各种观点,无须一一列举。
实际上要搞清楚“语文素养”这一概念,首先应明确“素养”一词的含义。“素养”一词,早已有之,其意义也不难理解:素,向来、平日;养,修养。因而《现代汉语词典》 释之为“平日的修养”。而“修养”在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意义有二:一指“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一指“养成的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这里显然应取前者。“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是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的,“向来、平日”有一贯、稳定之意,所以我们可以把“素养”解释为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达到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稳定的水平。
点击“百度百科”,搜索出“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这样,我们可以明确地给语文素养下个定义:语文素养是学生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形成的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素养。
二.语文素养的内涵
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列出十条,是对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做到了十项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目前,关于“语文素养”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观点:
第一种观点从新课标的三个维度出发来理解“语文素养”的内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从宏观方面把“语文素养”看作“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的内容。何惠、李东航认为“语文素养”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和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等言语交际能力、语言的积累、语感能力等;二是过程与方法,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学习的习惯、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等;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民族母语情结、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知识视野、学习态度、思想观念等。
篇8
一.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第一, 有利于使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医院工作中,医患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直接反映出整个医疗卫生行业的基本状况,而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于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根本职责,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为人民服务,从而促进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第二, 有利于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热议的话题,是影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不能做到相互理解。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医患沟通机制,能够实现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从而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
第三,有利于实现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的核心就是肯定人性价值,实现自由平等与个性解放,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就是理解和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关心人的个体需求,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医院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使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情感和精神服务,体现对生命的关爱,实现人文关怀。
第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信息时代,影响医患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舆论宣传,好的舆论宣传能够有效缓解医患关系,而坏的舆论宣传必然会激化医患关系。医院通过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来规范和引导医患双方行为,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实现医患之间的和谐。
二.当前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医院领导对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
当前在一些医院,特别是民营医院,很多领导对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识,认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医院的所有活动都要通过经济杠杆来进行调整,而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这就导致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只是流于形式,医院腐败现象严重,严重阻碍了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不够。
当前我国不少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力度不够,在推动医疗体系改革、构建医院特色文化、以及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等方面效果不明显,无法真正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缺乏长期建设规划,工作内容和形式单一,使得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时效性。
第三,政工队伍建设工作不完善。
医院政工队伍建设工作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人们对政工价值的理解出现偏差,导致政工岗位缺乏吸引力,使得医院政工工作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其次,在政工人员的选配上存在着一定的思想误区,与医务人员相比,医院政工工作被看作是负责打杂的工种。此外,对政工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不足,仅仅是局限在职称教育方面,且培训渠道较为单一,导致培训收效甚微。
三.新时期强化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一是要进行医德医风建设。要想在医疗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主动权,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医院必须要具有较高的医疗质量和良好的信誉,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要进行医德医风建设,使医务人员将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医院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医院领导要足够重视,将医德医风建设纳入到医院的整体发展规划中,树立良好的医疗氛围;加强教育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思想观念,真正做到勤政为民、廉洁行医;加大资金投入并强化人才管理,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医疗卫生质量和医疗队伍素质。
二是要完善政工队伍建设。医院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具有较强科学性和政策性的工作,政工人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要完善政工队伍建设。首先,政工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从而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要为政工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和发展环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从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注重对政工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使他们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反应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
三是要打造和谐的医院文化。医院文化指的是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文化理论、行为准则、以及生活方式等,并以此为指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它是衡量医院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要想打造和谐的医院文化,首先要根据医院的人文精神与办院理念来设计医院的院徽、院歌、以及院训等,树立特色的文化观念;其次,要做好医院的环境规划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凸显人本关怀理念;此外,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实际需求开展一些集思想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实现寓教于乐。
四是要形成人性化医患关系。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形成人性化医患关系,促进医疗卫生行业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首先,医院领导要给予充分重视,正确协调和处理医疗纠纷,并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和服务理念,减少医患纠纷。其次,要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使他们树立仁爱为怀的人本主义思想观念,充分看到人生存和发展需要依托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此外,要加强组织建设,成立医疗纠纷机构,实现医患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增强彼此间的理解。
篇9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管理;学生工作;影响;对策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起到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高校也不例外。高校学生是一个年轻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非常的开放,而且接受新事物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意识与能力非常的强,新媒体对高校学生产生的影响非常的大,同时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新媒体对高校学生产生的影响分析
1.1新媒体产生的积极影响
首先,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对于他们及时了解资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不再依赖报刊以及广播等以往的媒体方式获取信息,而是利用网络和智能手机等新媒体技术手段来获取多元信息。通过调查发现,超过60%的高校学生对新媒体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仅有少量的学生对传统媒体情有独钟。其次,有利于学生学习现代知识,并且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通过问卷调查发现,75%的高校学生对利用新媒体学习持肯定的态度,能够有效增长他们的知识和提高学习效率,仅有不足3%的学生认为还是书本等传统载体更可靠,不过这种观点只占极少数。这说明,当前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有较大的帮助。由于新媒体内容较为丰富,而且传播速度非常的快,可以使其便捷性增强,高校学生能够利用手机以及电脑等技术和平台获最新的信息资料,有利于他们自主安排个人的学习时间和顺序。最后,新媒体的应用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实效。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运用现代媒体技术以及大数据等,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帮助。比如,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可以掌握学生或者一部分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的思想动态,对于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管理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中,根据高校学生的情况适时应用大数据技术受到,让数据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助推器,加快构建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以此来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智能化建设。在当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可以更加的科学,通过大数据的监测,可以实现决策的优化管理,让高校的学生管理机制和体系更加的高效。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可以清楚地掌握师生不同的需求,为师生提供不同的教学资源,实现精准的管理,教师也能依靠新媒体技术手段和平台更加准确地了解到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于教学活动的全面开展意义重大。
1.2新媒体产生的消极影响
第一,过分沉溺于新媒体,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实践中可以看到,部分学生过分依赖新媒体,以至于他们沉溺于现代网络,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新媒体技术的过度应用和依赖,会导致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大量占用时间。新媒体下对高校学生教学管理难度加大,主要是因为新媒体的传播具有超越时空性以及地域限制性。该种背景下,高校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渠道来获取所需的信息,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即可随时随地进行网页浏览以及资料搜索。然而,在可搜寻到的信息中不乏虚假以及低俗的内容,极端思想以及西方敌对势力也会趁机侵入,这无疑会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学生的教学管理。在当前形势下,社会形态呈现出多元化,新媒体也已成为影响高校学生思想以及意识的重要阵地,对高校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和加强教学管理刻不容缓。第二,沉溺于新媒体导致学生之间的交流时间大量减少,人际交往出现了障碍。目前大学生过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大量的时间用于新媒体的使用,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交流时间被大量占用,相比之下学生更愿意在网络中畅游,那样刺激以及快乐来得更直接。调查发现,20%的学生认为过度依赖新媒体,导致彼此之间以及与社会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出现了一定的障碍,对新媒体的过度沉迷大大减少了学生与他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学生的性格也变得更加的孤僻,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产生了排斥心理,甚至产生了社交恐惧感。第三,新媒体对学生的个人隐私产生了安全隐患,网络资源存在着泛滥问题,容易导致学生的信息被泄漏。学生利用新媒体时,很多软件需要注册信息,要求用户如实填写个人资料;学生在利用这些软件时,就会填写个人资料,一旦提交注册成功,个人的隐私信息就上传网络,随时有被侵犯的风险。同时,因大学生的社会经验有限,思考问题不全面,难以从大量的新媒体信息中鉴别性地获取积极的信息,对片面以及低俗的信息缺乏抵御能力,因此也就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第四,对高校学生的日常产生一定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现实距离,是通过智能手机等媒体来解决的一个问题。通过调查可知,高校学生网瘾综合征主要包括幸福感欠缺,即相互交流过程中存在着根源上的问题。同时,生理因素产生的刺激作用和影响,也是学生依赖智能手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心理层面也产生抗拒现象,通过手机媒体更有利于塑造完美形象,无需任何付出的情况下就能够达到理想效果。在该种虚拟环境条件下,肆意塑造人物形象,让我们难以接受现实中的个人往常形象,对个人的缺点以及成长予以否认。如果长期对现实产生厌恶或者失望感,则在时间投入上就会越来越多,新媒体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非常的深刻。随着视觉文化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是走在视觉文化前沿的一类社会群体,因为我们现在大学的这种教学模式给了大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到视觉文化提供的海量信息,且考虑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难免造成心理和健康的伤害。
2新媒体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提升策略
基于以上对新媒体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分析,笔者认为新媒体犹如硬币的两面,如果能够合理应用则可以起到正能量作用,如果不能有效应对负面影响则会对学生造成侵害。基于此,笔者认为虽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势不可挡,但是我们在学生工作可以创新理念与模式,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学生工作者的素养培养与提升
正如泰普斯特所言,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学生学习时对其进行支持和指导,不能让他们在信息世界随处游荡。然而,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下该种思想观念较为普遍,学生一直是被动接受管理的客体,教师等管理人员具有绝对的主宰地位,严重忽略了的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性。为此,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应当转变思想观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生本”理念,自觉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同时,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手段和平台,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处传统思想观念,大胆信任学生,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潜能,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引导者和参与者,正所谓身正为范,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为此,实践中我们应当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媒介素养。当前新媒体环境条件下,高校学生工作者不仅要有统筹能力,而且还应当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够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学生打成一片,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基于此,实践中高校应当开展多种形式的新媒体培训活动,不断增强学生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和能力,必要时邀请媒体机构来校开展技术交流,以此来增强教育人员的媒介素养与知识技能。实践证明,只有教师的媒介素养得以提高,才能有效借助现代新媒体技术手段来传播正确的理念,引导学生正确审视和定位新媒体。
2.2高校应当对学生加强引导以及新媒体教育
新媒体时代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非常重要,在全面推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使高校文化在多元的环境条件下能够发挥作用。高校应当立足实际,开设多种形式的媒体素养课以及选修课,通过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鼓励学生正确对待新媒体。高校学生应当认识到现代新媒体背景下个人的媒介素养对未来产生的影响较大,应当积极参加学校开设的课程,培养和提高个人的媒介素养。鉴于现阶段高校学生群体过度依赖新媒体的现象,甚至出现了较为普遍的依赖症,所以应当从思想观念的纠正上入手,使他们能够正确利用新媒体。比如,明确新媒体应用目的及其存在的价值,避免漫无目的地浏览不良信息,严格遵守道德法规,远离不良新媒体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实践中可以能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浏览论坛以及微信群和微博等,很少考虑网络内容与现实言论之间的一致性。为此,高校应当加强监督管理和正确引导,做好检查以及过滤工作,从根源上有效净化新媒体网络环境,以此来确保高校学生拥有健康的网络环境。
2.3加大高校学生教学管理力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
在当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教师以及辅导员是与学生学习和生活接触最密切的人员,因此实践中应当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构建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培训和管理队伍。通过该种方式来有效适应当前新媒体下的学生特点以及周围的环境变化应对需求,提高新媒体的应用能力于水平,从而为高校学生提供更为详实和具体的信息,体现出引导者的重要角色,培养和提高媒介素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才能确保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实践中还应当不断加强高校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以此来有效提高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能力。在现阶段新媒体背景下,一些极端思想以及扭曲价值观等,正在对高校学生产生侵蚀性影响。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思想以及价值观等不稳定时期,对于网络上传播的虚假信息以及不良思想的侵袭,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上当受骗,而且还增加了教学管理难度。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对高校学生加强法律法规方面的教育培训,培养学生的良好媒介素养,防止出现网络犯罪问题。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应当引导和规范学生不观看以及散播低俗、虚假和有损国家社会形象的言论。高校还应当结合自身条件和现实情况,基于法律法规制定应对新媒体、新问题的应急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制度的实施来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
篇10
以新的姿态抓好“WTO与工商银行
"经营理念主题教育”
在全行开展主题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同志们:
这次总、分行党委决定在全行开展“WTO与工商银行经营理念主题教育”活动非常重要。为了把主题教育开展好,收到实效,支行研究制定了安排意见。今天又专题召开全体管理干部参加的动员大会。下面我就有关问题讲几点意见。
一、要深刻理解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全行深入开展“WTO与工商银行经营理念主题教育”活动,这是总、分行党委为了应对入世后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及全员综合素质的重大举措。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主题教育是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的需要
我国入世对于我行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一方面,国际金融市场进一步向我行敞开大门,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开拓业务,加大营销力度,加快各项业务发展。另一方面,我行也必须正视外资银行在竞争优质客户、优秀金融人才和扩大业务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具有优势的现实。特别是青岛做为入世后前期开放的城市,开放金融市场最迟为今年底。因此,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已迫在眉睫。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不抓紧准备,尽快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各项应对措施,不仅会影响我行的业务发展,而且会被市场经济大潮淘汰出局。为此,全员认真按照总、分行党委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抓紧时间学习WTO基本知识,了解国际贯例,提高全员综合素质是当前我行最为紧迫的一项任务。
2、开展主题教育是转变全员思想观念的需要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人的思想是教育的结果,文化素养的折射。这些思想所提炼的是观念、理念的东西,是品质、情操的东西。一个人在家庭,其思想在观念的主导下,尊老爱幼就是好的家庭成员;在社会遵从公众道德规范就是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在我们工行,爱行敬业就是一个好的员工。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社会、文化、经济都在不断向前发展,而我们的思想观念也必须与时俱进,不然人的思想观念就会落伍。具体到我们工行,近几年,其经营方式,业务创新,激励机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我们不能适应发展变化的新情况,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就会严重阻碍业务的发展。所以,总行姜建清行长在工行改革发展研讨会上的讲话中说:“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根本的转变”。并把我行目前在资产质量、违规放款、帐外经营、高息揽存、经营作风不实以及经营方式粗放等方面问题的原因,主要归结为思想观念滞后甚至陈旧。分析我行形成不良贷款和财务包袱的现状,相当一部分是前几年乱贷款、乱开信用证、乱办自营公司、乱搞房地产造成的恶果。其实,前些年我行的管理决策层并不是不懂风险的重要性,但仍然做了一些违背风险管理规则的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风险控制能力,盲目扩张的旧观念没有彻底转变,导致信贷管理行为粗放、重贷轻管、内控失控、监管不力。反映在粗放经营方式上,突出表现在追求规模,盲目扩张,大摆摊子,搞表面政绩。其结果是把工行办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员多,成本高,资产质量、人均利润和资产收益率水平都很低,大大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工行成了“大而不强”的银行。应该强调,目前,我们支行的部分管理干部和员工在思想观念上仍然没有转变过来,有的人员风险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一些重要的业务操作仍凭想当然和习惯做法,贷后管理不规范、不严格的问题仍未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已经给我行的经营带来了严重后果,给我行的工作造成了很大被动。我们还有一些管理干部和营销人员,竞争意识薄弱,效益观念淡薄,业务营销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等,严重影响了我行的业务发展。以上问题都需要通过主题教育认真加以解决。
3、开展主题教育是提高我行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一般来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企业在人力资源和竞争服务效率的优势方面。从我行的现状分析,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弱。这种力量与国外银行甚至与国内小型商业银行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解决的办法和主要途径只有背水一战,知难而进,积极实施跨越式的发展战略,尽快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此,我们要结合开展主题教育这一契机,抓紧创建和形成我行的企业文化、服务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优势。
一是要积极探索和创建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环境、价值观、先进人物、礼节规范以及文化网络等要素。其中,价值观是企业的基本思想信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而开展主题教育的重点内容是倡导全员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效益观、质量观、管理观和创新观;创建“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的十字行风。因此,开展经营理念方面的教育,有利于促进和形成我行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同时,各部处要结合开展主题教育,注意总结和探讨支行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企业文化建设近期的工作目标是要把支行建成具有竞争力的“学习型组织”作为重点,以及突出抓好主题教育、业务培训等工作。
二是要建立优质的服务体系。应充分认识到,只有能够向客户提品和服务的银行才是
最具竞争力的银行。企业文化包括全方位和优质服务的内容。服务以业务营销和金融产品为重要载体,而我行目前的服务流程和服务质量、效率还有很大差距。开展主题教育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和掌握WTO规则中关于金融服务的条款和规定,有针对性地整合和优化服务流程,特别是应尽快优化我行营销服务流程,以此促进我行业务营销工作的发展。
三是抓紧抓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队伍是提高我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开展主题教育就是在面上提高全员的整体素质,这是总行实施人才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我行应坚持以现有的人才为主,积极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合理地引进高级人才。现有人才的开发和利用近期内主要靠面上的教育和组织短期培训,这是我行发现和造就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开展主题教育适应了以上我行人才管理战略的需求,有利于提高我行全员的业务素质,把我行尽快建成“知识密集型”企业。
二、要扎扎实实地组织开展和落实主题教育
一是要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各部处的主要负责人要高度重视,认真负责。首先要把员工的动员工作做好。支行动员之后,各部处的经理要组织本部门进行再发动。动员要紧密联系本部门、本专业的工作实际,通过动员宣传使员工明确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主要目的和有关要求,增强员工参与教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于主题教育开展的情况,支行领导、职能部门的负责人要深入下去,有重点地做一些讲座和辅导。同时要加强主题教育情况的检查和督促,分阶段组织听取汇报。主题教育结束后,支行要组织考试,对各部处学习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检查和验收。在教育中,各部处要及时总结和上报经验做法,支行要及时总结汇总情况上报分行。同时,要充分做好分行检查的准备工作。总之,开展主题教育有利于提高支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有助于提高全员的综合素质,可以促进支行各项业务的发展,因此,要防止搞形式主义和走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