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国外,欧洲自1983年开始就有“欧洲文化之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的评选活动,用以推广当选城市的文化及发展内容。而英国则是由文化传媒体育部组织策划每四年评选一次“英国文化之都”(UK City of Culture)。又比如,自2011年以来,法国巴黎市政府与法兰西学院合作,每年与一个全球城市联合,在两个城市共同举办一系列跨文化活动以开展交流与对话,这些城市包括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2011)、德国的柏林(2012)和塞内加尔的达喀尔(2013)等。除此之外,巴黎市政府在2015年还特别强调以可持续发展路径重塑巴黎作为欧洲城市与国际合作伙伴城市的关系,尤其是突出通过组织“欧洲日”和“巴黎欧洲”等推广活动来唤起青年巴黎人对欧洲议题的关注。再比如,作为巴黎的友好城市,纽约在2016年启动了“2016巴黎―纽约串联”(2016 ParisNew York Tandem)活动,着力于加强两个城市在艺术、戏剧、音乐及创意方面的交流和相互了解。
在国内,以城市为中心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是各个城市文化、外事及外宣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北京市在对外交流中持续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已成功打造“欢乐春节”“北京之夜”等文化活动品牌,其中“欢乐春节”活动已连续14年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上海市则注重从产业出发,鼓励创意企业“引进来、走出去”,以交流带动企业对接,形成了以产业驱动文化交流的模式。
南京市则在2002年提出“文化南京”战略,并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实施“文化南京”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2011年起,南京坚持打造“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南京持续开展国际交流的成效不断凸显,在新华社《t望东方周刊》组织的“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活动”中,南京与成都的国际形象排名并列第三,仅次于上海、北京。
但纵观国内外以城市为中心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我们发现,南京的对外文化交流在策划、实施过程中,总体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南京近年来开展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探讨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实施路径,并就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完善提出具体建议。
一、对外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与阐释
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及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和深入,一个城市的对外文化交流能力已经成为评价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各个城市的对外交流已经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非常具有城市特色的运作模式。这些模式各有所长,但总体来看,是否能培养出具有自发性、产业性和社会性的聚合力量,推动并实现对外交流的健康、有序和持续发展,应是考察以城市为基础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切入点。
城市对外文化交流的自发性。主要体现在,对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必须是从城市内部自发地生长出来,符合本地文化和社特点,同时又能符合国际推广与传播要求,能为国内外大众所理解和接受。不能强制性、自上而下地去推广和建设一些本地不具有的“特色文化”,而对本土文化的特色和需求不加重视。尤其是对于政府职能部门而言,必须从对外文化交流的内容生产上确保议题设置、舆论引导的精准性和面向国外一般受众接受时的普遍性,要在这个平衡点上把握分寸,同时还要确保内容是从本土文化中自然而然生长出来的,符合地区气质,适合本地土壤。
城市对外文化交流的社会性。主要体现在,对外文化交流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支持和凝聚。城市对外文化交流所呈现的对象,是物质的城市,也是抽象的历史、文化,更是无处不在、无所不显现的城市精神。这需要强而有力的政府,富而知礼的群众,更需要无数社会主体的聚力。在当前全球化形势下,对外文化交流已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激发非政府组织、媒体、智库、民间机构、文化团体、社交平台和公众等社会主体参与到文化交流中来,需要自下而上地动员社会力量,尤其是青年的力量参与推动城市对外文化交流,创造对外文化交流的广阔空间。
城市对外文化交流的产业性。主要体现在,对外文化交流的驱动力在于产业。产业必须要参与到文化生产的过程中来,甚至成为文化交流的主力军和主要方式。文化交流必须依托于具体的项目,并能在项目执行和操作的过程中,固化成文化产品。只有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文化产品,才可能是有传播效力的文化承载物。仅仅以媒体为载体的展示性、宣传性、走马观花、交流感情型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无法形成文化交流的持续性,同时还会造成文化的“空心化”;灵机一动的选题,临时搭班的组团,匆忙寻觅的伙伴,造成的是不具品牌内涵,更不具国际竞争力的文化游击队,且勿论能产生任何深远、持久的国际影响力和城市美誉度。
二、对外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原因
对外文化交流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中外文化理解和提升南京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是一个很有效的抓手,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调研中,我们认为,如何利用已有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创新性的途径和方式,促进城市品牌形象的传播和推广,关键在于要解决对外文化交流中遇到的“名不符实”“路径单一”和“短期效应”三大难题,形成一条涵盖内容生产、参与主体和项目运营的系统化路径,从而推动南京城市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可持续化发展。
(一)“名不符实”问题:对外交流中存在内容生产与受众需求的不适应性,缺乏精准到位的内容策划
对外文化交流的成效从根本意义上讲,取决于内容。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但南京留给公众的却是一种特色不浓、个性不突出的城市文化形象。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在对外文化交流时,文化产品开发过程中对文化消费者的重视不够,造成了文化交流中内容生产与受众需求的严重脱节,使得文化交流效果并不显著。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最重要的是意义的表达。而意义的表达需要物质符号载体来传达。本土文化是具有排他性的,具有自身所独有的符号系统,文化交流过程中如果没有转换成外界可以接受的符号体系,这种意义的传达就会失败,更不可能产生持续性效果。因此,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以受众为导向生产内容、开展交流,就会导致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无法真正地“走进去”,造成对外交流效果的不可持续性。
(二)“路径单一”问题:对外交流中存在政府“包打天下”的主体单一性,缺乏自发主动参与的社会主体
欧洲国家很早就开启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非政府组织在这些国家的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法国的“法语联盟”、德国最具实力的文化机构“歌德学院”、英国最大的国际文化交流组织英国文化协会都是各自国家具有强大力量的非政府组织。很多国家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注重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将高校、企业、艺术机构、媒体等社会主体紧密结合。南京市在对外文化交流的很多项目中已经开始探索新模式,注重由“政府主办”向“政府主导”转变:从主要依靠政府力量,转向更加重视发挥民间组织和渠道的作用,着力提高参与度。比如2009年立的“双百”品牌,即百家对外文化交流基地和百家对外文化交流使者评选,通过统筹国内与国外、官方与民间等资源,大力开展公共外交。但需要指出的是,政府是文化发展和管理的主体,而目前政府职能尚未能完全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其他非政府组织或者单位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造成项目进行时资金、人力等资源经常出现匮乏的现象。
(三)“短期效应”问题:项目生命周期短暂,缺乏形成以品牌为目标的系统化运作
继2015 年成功举办米兰世博会“南京周”活动后,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十三五”期间,每年选择一个世界知名城市,举办“南京周”系列活动,推动南京文化、创意和南京企业走出去,呈现有品质、有温度的南京故事,提升南京国际知名度和城市美誉度。然而,之前所指出的仅仅以媒体为载体的展示性、宣传性、走马观花、交流感情型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南京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依然存在。南京市不少文化交流项目在国内外开展时,能在当时引起一定的轰动效应,成为人们一时谈论的重要话题;但是活动结束后,影响力较难持续。这是由于项目运作缺少可持续发展战略,缺少品牌的固化和产业的催化。类似的项目对某个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民众来说,不构成持续的影响力,不足以形成深刻记忆或者品牌效应,交流的长期效果不能保证。
三、对外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建议
对外文化交流是参与国际文化竞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实效如何,从根本意义上讲,取决于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近年来,南京市委外宣办通过开展朝天宫装置艺术展、国际设计师驻地计划、中意画家交流、中英云锦交流等一系列驻地计划活动,在破解对外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和困境方面进行探索尝试,梳理总结了对外文化交流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
(一)构建“国际化、现代化”的传统文化表达“语境”,将本土文化与全球视野相结合
传统文化的“国际化”表达,就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要注意考虑国外受众实际,尽量做到“中餐西做”“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促使中国传统文化以多样化的话语表达与外国受众无缝连接、全面贴近,使之更好地理解接受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就是创新文化的表现形式,把最新科学技术成果主动融入文化表达中,利用技术手段增强文化感染力,提升文化传播力,充分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在2016年10月举行的第七届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前夕,南京市委外宣办邀请国内外设计师驻地中外市长论坛举办地――朝天宫,以实现历史文化的时代表达、中华文化的国际表达为主旨,创作了“浮阁”“宫影”两大艺术装置。“浮阁”将丝绸、榫卯、云锦、金箔等非遗元素通过当代艺术形式重新呈现,装置整体在展示中国传统建筑木结构柔性美丽的同时,与现代建筑极简意味进行了有机融合,金箔门钉方阵则呈现了精美的南京金箔非遗工艺。“宫影”以“窗格”和“万花筒”为灵感,装置选取朝天宫、天妃宫、静海寺等“一带一路”相关的历史建筑细节,以万花筒视角幻化出斑斓视觉效果,由亚克力材质制成大成殿窗格围合形成光影走廊。
从此案例可以看到,要想实现文化交流的可持续发展,本土文化与全球化观念的融合十分重要。对外文化交流还包括将国际元素融入本土文化,在该过程中,许多流入的文化元素经过综合和嵌入过程,在新的本土语境中获得转型。不同文化元素的本土碰撞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生活方式、表现方式,文化的流动并不是单纯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这种创意性融合为本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因此,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输出不仅要在物理层面上“走出去”,更要在效果层面上“走出去”。
(二)构建“社会发起、政府跟投”的“精准自动化”活动组织模式,将政府与社会多种力量相结合
在这里,“精准自动化”特指政府与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分工不同的联动模式。“社会发起”是“精准自动化”组织模式的起点,依靠民间、社会力量自主地产生交流动议,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的空间。“政府跟投”是“精准自动化”组织模式的支撑,积极参与和支持由社会主体发起的对外文化交流,最大限度地形成政府与社会的合力。
2015年以来,南京市委外宣办支持了由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发起的“跨越边界:中意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以及由贺福传媒公司发起的“苏格兰云锦:中英云锦设计交流活动”,实践了“精准自动化”组织模式。中意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以“政府-高校-艺术机构”三方合作模式开展,市委外宣办负责整合资源,统筹协调;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负责邀请意大利艺术家来宁驻地采风创作,安排与南京本地艺术家、学者、学生及老百姓进行交流互动,以及活动传播推广及后续延展;方山艺术营负责具体承接意大利艺术家驻地。中英云锦设计交流活动则以“政府-传媒公司-文化机构”三方合作模式开展,市委外宣办同样负责整合资源,统筹协调;贺福传媒负责邀请英国设计师来宁驻地创作及在英国定制云锦礼服,并对该活动在中英两地开展的全过程进行跟拍、记录并剪辑制作非遗主题纪录片《苏格兰云锦》,还有传播推广及后续延展;云锦研究所则负责具体承接驻地,组织中外设计师共同创作交流。
从此案例可以看到,对外文化交流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建立有效的组织模式,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的广泛参与就显得极其重要。这也提出了加强规划和顶层设计的迫切任务。基于设置议题、引导舆论的考虑,在政府参与的对外文化交流实践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原则。但是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并不意味着完全由政府出面怼鞍打天下”,导致过于浓厚的官方色彩,反而容易使文化的对外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淡化官方立场,更多地联合社会主体,采取商业往来、民间友好交往、高校学术交流等形式,协同推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三)构建“交流在前,产业跟进”的“兼容”发展机制,将文化交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对外文化交流的可持续性还要靠具体项目运营过程中统筹文化交流与产业发展的系统路径。文化产业具有文化属性,要进行文化产品生产;文化产业又有经济属性,要进行文化输出获取利润。因而,文化产业一头连着文化产品,一头连着文化输出,可以说,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动力之源。其实,文化交流与产业发展是互为支撑关系。文化产业为文化交流提供内容和资金支撑,体现在提供大量富有创意的文化产品,以及将所获得利润转换成经费支持;文化交流则主要为文化产业提供信息支撑,包括市场需求信息、创意理念信息和不同民族的审美习惯信息等。
篇2
匈牙利是首个与中国签订“一带一路”政策的国家,作为此次活拥闹泄主办方――具有央企背景的建投享老有限责任公司,从成立之初就致力于打造中国顶级的中老年文化交流平台。50+是建投享老的服务品牌,就是让50岁以上的人群站在人生的新起点,享受有品质的新生活。
据了解,建投享老有限责任公司是建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旗下专注于中老年活跃人群高品质生活的服务型公司。50+是建投享老的服务品牌,关注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推动以会员制为基础的文化养老新模式。50+倡导“新起点・新生活”,致力于打造国内顶级的中老年文化平台,重塑中老年生活方式。
建投享老50+曾在去年带领近400名平均年龄65岁的中老年前往匈牙利,举办“首届50+国际民间文化交流节”,并与匈牙利政府签订合作备忘录。今年首发团启动招募后,在短时间内就得到众多中老年人的积极响应,一位报名参加者表示:“没想到我们还能有机会参与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更有幸成为文化交流使者去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篇3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际交流;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5日
当今社会教育国际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而培养国际竞争力就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国际视野”是指人们能从世界的高度去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评价本国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在国际交往中有恰当的行为与态度。它是一个人在全球化背景下所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对于大学生而言,这种全球意识和综合素质表现为能够面向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具有全球化视野,主动关注世界性问题,关注人类的共同命运,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的历史与特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全面开展大学生的国际交流。
一、大学生参加国际交流现状和目的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提高,高等化教育国际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大学生去国外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学生们可以进行语言学习、课程选读、文化交流等。面对丰富多彩的国际交流活动,根据相关调查发现独立学院的学生对参加国外交流活动还是很感兴趣的。
独立学院学生普遍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接受相应的教育,培训和出去旅游的机会比较多。他们思维活跃,见识较广,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综合素质高,不仅仅是满足课堂和书本中的知识,更愿意走出去感受不一样的学习和文化生活,寻求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表现自己。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国际交流活动,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让自己置身于纯粹的外语环境中更好地学习语言,为将来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语言打下基础。同时,在国外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
二、重视大学生国际交流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第十六章,专门讨论了扩大教育开放问题,明确指出“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按照国家政策的引导,独立学院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积极重视大学生的国际交流。
为了加强大学生国际交流,学校应该做些什么呢?学校应在国际化发展规划中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依托本校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网络建立学生国际交流平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拓学生国际交流项目。
(一)加强学生国际化意识的培养。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数具有开阔的视野,有积极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的意向,但是大多数学生的这种国际化意识只是零碎的并不是相对完整的。所以,在这个阶段学校要做的不仅仅是把信息在校园网上和张贴在宣传栏里。学校在宣传方面要有创新之处,可以采用学生社团这一在学生中有强大影响力的社团组织来进行宣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锻炼了学生,又扩大了宣传。学校也可以集中召开国际交流项目宣传座谈会,安排专门的国际交流活动组的老师进行现场指导,负责解答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对国际交流活动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片面的理解上,使学生能够对国际交流活动有主观的判断力,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
(二)培养本校教师的同时积极引进有海外经历的教师。高校的教师队伍中,拥有海外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的老师还是不多的。所以,独立院校要努力培养本校教师。每年公费派出一定比例的教师出国学习,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不断用新的观念来更新旧的观念,时刻专注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教育国际化,将其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从而更好地去引导和培养学生。同时,也要注重吸收有海外学习和教学经历教师,充分发挥这些有海外经历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引导作用。
三、几点建议
(一)根据本校生源特点,规范管理,完善交流机制。随着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学生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学校完善国际交流活动机制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界定学生选拔的依据和条件,如何换算学生在外学习获得的学分,如何评价学生在外的表现和成绩,如何对学生进行国际交流前的心理辅导,如何做好学生交流期间的安全工作,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等等,这些都是国际交流机制需要重点完善的地方。只有加强管理,完善交流机制,才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完成在校期间的国际交流活动。
(二)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策略。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的名额都是有限的,为了扩大交流规模,实现真正的教育国际化,使更多的学生不出家门就能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独立学院在积极进行“走出去”的同时还要“引进来”。邀请国外著名高校的学者、专家和师生前来学校学习考察和交流,充分利用学校的“国际”资源,利用国际著名大学的学者、专家来学校访问或讲学的机会,邀请他们为学生作专题报告,丰富校内的交流活动,组织本校学生积极地与来校交流的国际学生开展讨论、联谊等各类交流活动。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跨文化交流 商务英语 语用学 能力培养
一、语用学理论
关于语用学的定义有多种,索振羽编著的《语用学教程》中指出的定义表达得较为明确。“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的表达和准确的理解,寻找并确定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的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语用学可被定义为研究语言应用及语言交流的学问。也就是说,它是不同情况的交流环境中,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学问。因此,无论是英语国家之间的言语交际,还是不同语言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际,都离不开特定的语境。
二、商务英语的语境
商务英语是英语的一种社会功能变体,是英语在商务场合的应用。商务英语源于普通英语,同时商务英语是商务知识和英语的综合,因而具有独特性。商务英语语境包括语言语境、人际交流的社会语境和交际双方各自不同的认知语境。语境中的各个因素都可能影响交流双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从而关系到交际能否成功。因此,在不同的语境中需要注意不同的语用表达方式。
三、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商务英语的语用现状
商务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企业经营的实际需要,还是商务英语语用发展的必经阶段。商务英语的语用能力主要表现为能否准确理解跨文化交流中的不同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礼貌称呼等社会语言,并在交流过程中融合自己的思想,自然得体地表达出来。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商务+英语”培养的学生缺乏跨文化交流意识,在具体的商务实践活动中,很难借助母语中的语言规则、思维表达方式来诠释自己;甚至经常用语失误,给对方造成困惑或是引起文化冲突,直接影响国际商务活动和商贸往来。这充分反映了学生在校期间对跨文化交流理论和实践的理解甚微,商务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较弱。
四、商务英语语用学能力培养策略
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当语言用于交际情景中时,语言注定与文化有着纷繁复杂的关系。
1.语言是一系列的符号,常常被认为具有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价值。由于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商贸活动的同时,不仅要掌握语言使用规范,具备良好的语言基础和应用能力,还要深入了解语言文化内涵和语言所在社会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土人情,使对话双方能够在贸易往来的协商中尽快达成共识,提高文化交流水平,促进贸易往来。
2.在英语语言多元化的今天,使用英语进行国际贸易往来再不局限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更多会发生于英语非母语的国家之间。因此,在了解各种语言的发音规则和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应深入了解贸易合作伙伴所在国家的商务用语规范和人文风俗,加快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活动的步伐。
3.通过对商务英语的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和师资培训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培养的学生在工作中做到对文化差异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应对复杂文化社会的灵活性,适应日益广泛的跨文化交流的需要。
(1)关于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调整,要充分考虑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可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三个模块,即以基础语言技能为核心的语言类课程,以商务知识为核心的商务课程和以跨文化交际为核心的文化课程。在模块构建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职业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不断提高商务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
(2)以商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为依据,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应用为主旨的教学内容体系,突出商务英语与时俱进的教学特色。运用现代课程开发模式,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形成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根本,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符合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和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需要,不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养和商务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以适应跨文化交流的商贸往来活动。
(3)逐渐壮大商务英语教学团队和扩充师资力量,加强“双师”“双语”的师资队伍建设,使人才既要有扎实的商务英语理论知识,又具备较高的跨文化知识修养和综合商务语言运用能力。一方面,不断扩大引进既有专业英语语言知识又有商务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英语人才充实队伍,定期请企业优秀人员授课,讲解基本的企业文化和必要的商务知识。另一方面,分派教师去企业参观和实践,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了解国际和国内市场需求,增强商务英语教师的实践授课能力,进一步提高商务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商务英语的语用能力是跨文化交流成功人士必须具备的主要能力之一,在不断巩固商务英语的语言知识和商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作为教育者,我们更要在跨文化交流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商务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在跨文化交流的商贸活动中分析各国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避免因语言规范的差异而在交谈中产生误解,同时研究商务英语的语用学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商务活动和商贸往来中话语交际的语用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迎娣.语用学在商务英语中的应用[A].读与写杂志,2010,(05).
篇5
前不久,已经从使馆卸任回国的柳先生给记者打来电话,说他现在是韩国韩中文化艺术FORUM的会长,正在筹备一个中韩文化艺术高层学术论坛,邀请记者前往聆听两国艺术大师的演讲。
2008年5月5日,记者如约来到了北京国际会议中心,走入会场,映入眼帘的是“中韩暨观察员国家文化艺术界高层学术论坛”的大幅会标。在会场上,记者见到了自小就崇拜的文学大师王蒙先生,还有著名小说家莫言先生以及诸多的中韩双方艺术领域的泰斗。
在会议的间隙,记者采访了此次活动的韩方发起人柳在沂会长。
当记者问起在韩剧风靡中国、韩流已经影响了中国一代年轻人的今天,为什么还要做这种大型的文化交流活动时,柳会长是这样回答的:“我之所以成立韩国韩中文化艺术FORUM,就是觉得韩中两国在大众艺术方面,比如说电视剧或电影方面,还有年轻人喜欢的一些流行音乐方面的交流,已经非常活跃了,但是经典文化、传统艺术文化方面的交流还不够。”
他说,自1992年韩中建交十六年来,两国在经济、政治领域的合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也举行过很多次的论坛,但是有关文学文化领域的交流却多是单个领域,如电视剧、歌星演唱会的交流等,像这种综合性的文化交流到目前为止尚未有过。此次他们选了十个文化领域,都是有深厚积淀的主流文化,没有包括流行文化。这次论坛,是中韩两国建交以来规模最大、涉及文化艺术门类最为广泛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它为亚洲各国文化艺术界人士提供了一个最高的艺术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实践的交流和研讨的平台。出席论坛的中国人士有前文化部长王蒙,著名作家莫言,著名导演翟俊杰、贾樟柯,著名作曲家瞿小松,专家学者有刘梦溪、资华筠等人,韩国代表团则由三十余位在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等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组成。可以说,韩中两国来的都是文化艺术领域中德高望重的人士,是最权威的专家,他们带着一种热情、为亚洲文化复兴的热情而来。此外,作为观察员国家的日本、新加坡、越南等也派出了专家学者出席。
柳会长向记者介绍说,今年1月,他曾为此事专门来中国,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文章院长进行磋商,双方共同策划了这样一次高层次的文化交流活动。
在柳会长的心中,对艺术充满了敬畏之感。他认为,治疗社会疾病的人应该是文化人,从事文化领域的工作者应该成为这个世界的灵魂工程师。
他还说,亚洲很多国家的文化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所以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更容易相互理解和吸收。当然他也表示,在此前提下,亚洲各国更应该尊重对方国家的文化,同时在创作本国文化艺术的过程中,更多地强调民族的东西,在保持文化独特性的同时,和而不同,努力促进亚洲文化的和谐、繁荣和发展。
柳会长还向记者表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亚洲各国也日益关注本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他认为在上个世纪的一段时间里,在西方产业文化的影响下,“亚洲的精神文化”被压抑了或者说没有充分地展现出来。但随着亚洲经济的全面发展,向世界充分展示亚洲文化的时机到了。他说,21世纪是“亚洲的精神文化”到来的世纪,近年来,亚洲的发展已经印证了这一点。韩国著名小说家金周荣先生提出要设立“亚洲文化奖”,以鼓励亚洲的文化艺术工作者追求更高的目标。柳会长自信地说,现在的亚洲已经具有这样的实力,也有了这样的人才。
篇6
苏畅认为,人文合作是一种“低成本、高回报”的合作方式。在国际政治中,人文和经济是构成软实力的两个主要因素。当今世界,技术、教育和经济增长等因素在国家实力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这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人文合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苏畅表示:“人文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增进上合组织各成员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她认为,在充分尊重各成员国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基础上,上合组织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进一步推动了政治,经贸领域的合作,为地区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了贡献。
“文化沟通与交流,有助于增强上合组织各成员国抵御外部干扰的免疫力,为打击‘’,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良好基础。”苏畅说。
她指出,位于欧亚大陆结合部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地区汇聚了多样文明,上合组织框架内的人文合作可以为不同的民族文化搭建相互了解与沟通的平台,使不同文化能够和谐相处而非成为冲突的根源。
她介绍说,上合组织秉承“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精神,其成员国之间的对话和合作始终坚持平等互利原则。上合组织成立五年来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不同的文明能够实现和谐共处。
篇7
关键词:国际商务;跨文化;沟通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变得越来越频繁,使得国际商务活动明显增多,跨文化沟通成为国际商务活动的主要沟通途径。通过彼此国家之间的交流,了解彼此国家的习俗、地域风情等具有浓郁文化色彩的方式,来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思想与文化交流。因此,在众多的国际商务活动中,进行跨文化沟通的途径尤为重要。本文就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沟通存在的问题以及国际商务活动的跨文化沟通途径进行了探究。
一、国际商务活动中的跨文化沟通存在的问题
1.语言障碍
在现代商务活动中,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时最为明显的就是存在语言障碍,语言是沟通的基本方式。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进行国际贸易活动,首先最为重要的就是消除彼此间的语言障碍。虽说有时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进行彼此之间的沟通,但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表达时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肢体动作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所以说利用语言进行直接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是进行国际商务活动的必要条件。存在语言障碍是当前最为重要的沟通障碍,没有达到最基本的交流条件,那促成国际商务活动顺利进行的几率会大大减小。
2.文化的差异触及对方国家的禁忌
国际商务活动中,与对方进行交谈时,很多情况下由于文化的差异,会触及到对方国家的禁忌,这是最为严重的情况。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小心提及到对方国家的禁忌,就表明没有对该国家的文化习俗、地域风情等方面进行足够的了解,没有做到尊重对方、理解对方,也会容易导致商务活动的失败和合作的破裂[1]。
3.思维方式的差异而造成矛盾和冲突
国与国之间不仅存在着文化习俗上的差异,同样也存在着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商务活动中,由于思维方式差异造成的矛盾也是屡见不鲜。如同我们东方国家和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针对同样的问题,不同国家的人会存在相应的分歧,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因此会容易引起冲突。
4.文化交流欠缺
对于对方国家的文化明知道存在差异,却没有做到及时有效的交流,不能够清楚的了解彼此之间文化细节上的差异,文化交流欠缺,导致不能够进行换位思考去体谅对方的处境,因而造成交流上的障碍和误解,导致国际商务活动和合作的失败,甚至破裂。现在国际商务环境中,由于文化交流欠缺而导致的合作破裂不在少数,所以说,文化交流欠缺是国际商务活动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二、国际商务活动中跨文化沟通的途径
1.解决语言障碍问题,进行直接交流
进行国际商务活动之前,语言障碍是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尤其是一些不使用英语,而使用本土语言的一些国家,语言障碍问题更为严重。存在语言障碍问题,会使得商务活动不能切实有效的进行,彼此之间不能够正常沟通,影响商务活动的效率。所以说解决语言障碍是重中之重,可以聘请翻译人员进行随身翻译,以至于能够进行直接的沟通与交流,增深彼此之间的了解,使国际商务活动的国际合作得以实现。另外,在聘请翻译时,要选择高级翻译人员,为促成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商务合作创造更好的条件。在解决语言障碍的基础上,对该国家的文化、地域等方面进行了解、学习,最终实现国际之间商务的友好合作。
2.提高对跨文化交流的重视度
跨文化交流对国际商务活动的进行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导着商务活动的方向,决定着商务活动的成功率,是进行国际商务活动的关键。针对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内容,首先要提高对跨文化交流的重视程度,如果团队不能够自行汲取文化知识,应当雇佣相应的专家、学者进行培训授课,使团队成员能够直截了当的了解跨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以充分的提高团队对跨文化交流重要性的认知度。经过专家的授课培训,了解对方的地域和风土人情,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以至于能够做到缩小文化的差异。换位思考,转变思维模式,对该国家的文化要始终保持高度尊重,以诚心换诚意,才能有利于促成商务活动的成功。加强对进行国际商务活动团队的文化方面的培训,是做好国际商务活动进行的有效方式之一。
3.利用网络媒介进行学习与沟通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对各国的文化进行系统性的学习。要想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我们要利用网络平台、新闻媒体等传播媒介区获取有效信息,这是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前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网络信息和新闻实事都是来自于全球的,信息容量之大,范围之广,对我们学习各国文化是绰绰有余。通过网络资源获取我们想要的信息,充分的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了解文化差异之后,对症下药,寻找适合的方法与对方进行友好的沟通,了解对方文化的属性和习惯,利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去体谅、理解对方,这样,更容易取得对方的信任,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商务活动的氛围。通过一个简单的网络媒介,可以解决国际之间跨文化交流的障碍,促进国际商务活动的产生。
4.换位思考,减小文化差异
一个国家的文化风俗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我们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进行国际商务活动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国际文化交流,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了解对方的风俗文化,避谈对方国家的禁忌,换位思考,以对方的思维模式看待问题,减小文化差异。出国之前做好功课,有利于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尊重对方国家的文化就是尊重自己的文化,尊重一个国家的文化习俗是尊重一个国家的重要表现。每个国家都特有的的文化习俗、国家禁忌,要积极的进行文化的沟通与交流,缩小文化差异,避谈禁忌。例如,法国和意大利拥有共同的禁忌就是避谈“13”和“星期五”[2],因为他们认为它们代表着“厄兆”;加拿大人的食物禁忌是动物内脏和脚爪;法国人喜欢蓝色、白色和红色;意大利人见面时要行握手礼,交谈中不要提美式橄榄球和政治;英国人最为喜欢的就是谈及天气[3]。所以说,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风俗,不触犯他国禁忌,是进行跨文化沟通的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在国际商务活动之前,文化差异是每个国家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国前,做好文化方面的了解工作是必要的。了解该国家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内容,对于适应该国的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了解两个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将本国与外国之间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寻找出国家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和共同话题,从而可以有效的减小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可辅助谈论本国的特色文化,加强沟通与了解,有利于国际商务活动的进一步扩展,让对方充分的了解中国文化,放下心里设防,坦然的与我方对话,容易促进两国的和平友谊,从而促成了国际商务谈判、外交等国际商务活动。
5.加强跨文化交流的频繁度
针对跨文化交流,我们应当本着始终坚持的原则,与对方保持密切的文化交流,提高文化交流的频繁度。现在社会存在的现状就是当两国之间存在贸易或其他商务活动时交流频繁,但是当贸易等活动一旦结束,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商务活动会明显减少,使得跨文化交流的频繁率逐渐降低,影响了两国之间的沟通和友谊,这是不恰当的。那样会让对方觉得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也会出现一些“叛逆”的心理。所以,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要保持时刻的新鲜度,给对方以高度的热情,坚定不移的保持好彼此之间的关系,才能够长久的的进行交流与合作,可使两国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牢固。加强跨文化交流的频繁度是维持国际商务关系最为重要的纽带,对待每一份国际关系,都要拿出高度的热情给予充分的保护,促进国际商务活动持续有效的进行。
三、结束语
跨文化交流是现代商务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国际间商务活动,做好跨文化沟通与交流是关键。本文系统性的探析了进行国际间跨文化沟通途径与策略来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加强国际商务活动的交流,促进国际之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带动了国际间商务活动的发展,从而驱动了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快速发展,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合作,加快了经济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邵亚琦.浅谈国际商务沟通中的文化差异问题[J].改革与开放.2013,11(22):91-92.
[2]李绍青,侯彦宾.文化移情与跨文化交际中的数字文化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2,12(28):87-88.
篇8
2017年3月31日至4月2日,“文化中国走进东盟之泰国站”系列活动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标志着“文化中国走进东盟”项目正式启动。
此次活动由世界知识出版社(以下简称“世知社”)、曼谷中国文化中心和泰中文化促进委员会主办,山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与山东省文化厅协办。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泰国副总理维萨努、中国驻泰国大使宁赋魁、泰中文化促进委员会主席披尼・扎禄颂巴等中泰嘉宾出席开幕式,世知社社长马凤春主持开幕式。 刘振民副部长会见泰国副总理维萨努。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在致辞中表示,泰国是东盟创始成员国和东盟重要成员,中泰在很多领域的合作都走在中国和东盟国家合作的前列。今年适逢东盟成立50周年,这为此次活动的举行增添了更加特殊重要的意义。当前,中泰两国都处于国家发展建设和改革的关键时期,都面临着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任务。中方愿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与泰国“工业4.0”“东部经济走廊”等发展战略的对接,深化两国在政治、经济、人文、科技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做大共同利益蛋糕。他相信此次活动必将进一步带动中泰两国优秀文化的交流互鉴,增进两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为“中泰一家亲”和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蓬勃发展注入更多正能量。泰国副总理维萨努在致辞中表示,中泰友谊源远流长,其中既有血缘联系,又有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中国的丝绸之路连接东盟国家,其中也包括泰国。丝绸之路给东盟国家带来了信息和经济资源,也传播着中国的文学、音乐、绘画等优秀文化。他表示,希望借助此次活动,能让泰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也对中国当今的国情和发展现状有更多认识。此外,中国驻泰国大使宁赋魁、泰中文化促进委员会主席披尼・扎禄颂巴等中泰嘉宾也分别致辞。
此次活动遴选了突出展现中国文化、中国风情和中国人物的800余册图书和百余幅书法、绘画作品进行集中展出,并举办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文艺节目及互动展演等活动。数百名中泰各界人士前来观展。活动期间,世知社社长马凤春还与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卢秋田、中国前驻泰国大使管木等嘉宾进行了面对面访谈,并与泰国南美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此外,世知社还与泰国国立法政大学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云南大学泰国研究中心在泰国国立法政大学共同举办“‘一带一路’下的民心相通――中泰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世知社社长马凤春和泰国国立法政大学比里・帕侬荣国际学院副院长阿卡拉蓬分别在研讨会上致辞。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卢秋田发表了以“关于跨文化交流的思考”为题的主旨演讲,中国前驻泰国大使管木以“中泰文化交流促进两国民心相通”为题作了发言。另有十几位来自泰国国立法政大学、云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人文交流委员会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就相关话题进行发言,并展开热烈讨论。
4月4日至5日,“文化中国走进东盟之老挝站”系列活动在老挝首都万象举行。此次活动由世知社与老挝中国文化中心主办、山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和山东省文化厅协办。世知社社长马凤春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希望此次活动能充分发挥中国优秀文化特质,以文化艺术特有的感召力和亲和力,加深中老两国文化艺术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扩大彼此的“朋友圈”,推进中老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为两国人民创造更多共同利益。老挝文化旅游部国际合作司司长本勒恩・布帕表示,此次活动能够进一步加深两国友谊,增进双方各方面了解,推动两国间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中国驻老挝大使馆临时代办赵承刚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老两国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包括人文往来等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升华。此次活动为中国与东盟、中国与老挝的文化交流开创了新平台,必将在老挝掀起了解中国文化、欣赏中国艺术的新热潮,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老挝公共工程与运输部副部长、老挝老中友谊协会副会长拉塔纳玛尼・昆尼翁,老中合作委员会副主席肯通・西索翁,老挝文化旅游部办公厅主任万西・库旺莫,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王延琦,老挝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阙小华等嘉宾出席开幕式。
篇9
由中央音乐学院王次菰撼ず鸵鲁大学音乐学院罗伯特•布劳克院长发起,并由两所音乐学院共同主办的“相约北京 2008――世界顶级音乐学院音乐文化交流活动”, 于7月8日至24日在京举行。 在长达两周的时间里,来自中央音乐学院、耶鲁大学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赫尔辛基西贝柳斯音乐学院、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匈牙利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韩国国立艺术大学、悉尼音乐学院、朱丽亚音乐学院以及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的贝多芬学院等11所世界顶级音乐学府的师生们,分别在中央音乐学院、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和国家大剧院举行了10场大师班和20场音乐会,可谓是群英荟萃,好戏连台。世界各国音乐精英共同奏响了一曲“声音与奥林匹克的辉煌交响”。
长期以来,中央音乐学院遵循“开阔的学术视野,广泛的对外交流”这一基本的办学原则,十分重视对外音乐文化交流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学院领导进一步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使学院成为我国对外音乐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2004年年底,中央音乐学院与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两院之间的交流活动更加密切、深入。在交流、互访中,两院院长萌生了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举办世界顶级音乐学院音乐文化交流活动的想法,并得到了其他9所世界顶级音乐学院的积极响应。在原国务委员、第29届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副主席陈至立同志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下,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并被文化部列入“相约北京2008奥运文化活动”。
正如耶鲁大学雷文校长所言,“体育具有全球性,而音乐也是人类共通的语言,体育奥运会使中国有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在体育领域的成就,而文化奥运则使中国有机会展示她作为世界文化中心的地位。”此次大规模的音乐文化交流活动,突出体现了人文奥运的理念:展示精彩纷呈的多元文化,增进世界的和平与友谊,让人们“通过音乐沟通心灵,通过音乐享受奥林匹克的美妙,通过音乐感悟奥林匹克的精神。”(陈至立在活动宣传册上的致辞)
乐坛英才荟萃 内容丰富多彩
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在北京举办奥运会,不仅实现了国人的百年梦想,同时也向世界传达出中国更加自信、开放的讯息。三十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被提到了战略的高度。事实表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我国的文化艺术事业也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中国年轻音乐家们在国际音乐舞台上的精彩亮相,使国外的音乐同行越来越关注中国音乐人才的成长和音乐事业的发展,愈发渴望与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界交流互动。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中央音乐学院与耶鲁大学音乐学院携手推出的此项交流活动吸引了多所世界顶级音乐学院的积极加盟,而且每所音乐学院都做了认真准备,根据各自学院的特点确定参演人员,编排节目。他们都希望将最优秀的、最具特色的一面,呈现给中国的音乐同行和音乐爱好者们。
作为东道主,中央音乐学院以强大阵容参与了此项活动,推出了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室内乐与交响乐音乐会、周广仁教授钢琴大师班和林耀基教授小提琴大师班。活动的另一主办者、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则派出了近百人的交响乐团。他们不仅为首都观众呈献了一台高水平的交响音乐会,还举办了William Purvis教授圆号大师班、Robert van Sice教授及打击乐团大师班音乐会。此外,两所主办院校亦在国家大剧院联袂演出了《第二交响曲(复活)》。
参与活动的其他9所世界顶级音乐学院也倾情献上了各具特色的音乐会和高水平的大师班:上海音乐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综合性的室内乐音乐会;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精心准备的是一场维也纳室内乐音乐会;芬兰西贝柳斯音乐学院重点推出的是爵士乐;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铜管教学水平较高,James Watson教授小号大师、铜管独奏家音乐会和铜管合奏音乐会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李斯特音乐学院举办的室内乐音乐会主打“民族牌”,院长András Batta 教授还就“匈牙利民间音乐对匈牙利伟大作曲家的影响”这一题目做了专题讲座,钢琴家Gábor Farkas 、István Lajkó和大提琴独奏家István Várdai先生亦分别举办了大师班课和独奏音乐会;悉尼音乐学院举办了室内乐音乐会和澳大利亚音乐专场音乐会;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的贝多芬学院分别举办了以演奏古典音乐为主的双钢琴音乐会和极富现代感的即兴钢琴演奏音乐会,音乐会的演奏者Antoinette van Zabner和Manon Liu Winter教授还举办了钢琴大师班和即兴钢琴演奏大师班;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和韩国国立艺术大学各举办了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
演奏技艺精湛 艺术水平高超
此次世界顶级音乐学院之间的交流活动,可以说是一次“学院派”音乐的大展示,许多学院都派出了最强阵容,展示了自己最具特色的教学内容,从而使整项活动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氛围,艺术水平较高。如,上海音乐学院派出李秀英、王珏和王之炅等优秀师生,而音乐会的压轴曲目则是该院著名作曲家朱践耳的作品。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一“中”一“西”两场音乐会,独奏演员均为“金牌”学生和青年海归教师。无论是民乐还是西乐,都堪称一流,充分体现了其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的办学特点。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单独举行的唯一一场交响音乐会则由该院校友、世界著名大提琴家王健领衔。音乐会上,王健与学弟学妹们同台演奏了圣-桑《a小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并应观众们的强烈要求,加演了巴赫无伴奏组曲中的两首乐曲(萨拉班德“第3”和基格“第2”)。
整项活动中最引人瞩目的一场演出,是7月24日晚中央音乐学院和耶鲁爱乐乐团合作的《第二交响曲(复活)》。这是一场特殊的音乐会,既是 “世界顶级音乐学院文化交流活动”的谢幕音乐会,又是由国家大剧院、中国贫困地区文化促进会、中央音乐学院与耶鲁大学音乐学院联合举办的一场义演音乐会――“为了校园与心灵重建”。音乐会所得款项,全部捐赠给四川“5•12”地震灾区的教育发展基金会,为灾区儿童的教育重建奉献一份爱心。
音乐会指挥由同为中央音乐学院和耶鲁大学音乐学院校友、现任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学院院长和艺术总监的胡咏言教授担纲。三百多名中、美两国青年音乐才俊在胡咏言的魔棒下,仅合练不到两天,便将这部构思宏大、富含深刻人生哲理、作曲技法复杂的宏篇巨著,近乎完美地呈现给现场观众。胡咏言的指挥既充满激情又不乏理性的把握。音乐时而甜美抒情,时而高昂激越,跌宕起伏,荡气回肠。最后,超大编制的乐队、上百人的合唱队和震耳欲聋的管风琴,一起高奏(唱)“复活吧!你将复活!瞬间我的心灵将复苏!”气势恢弘的音乐震撼了全体观众。音乐是抚慰心灵创伤最好的良药,也是激发昂扬斗志最好的动力。中美两国年轻音乐家们谨以这首的《复活》,鼓励地震灾区人民自强不息,重建家园。
当晚给观众们的另一个惊喜,是中央音乐学院声歌系学生组成的百人合唱团。他们的声音控制得相当好,纯粹而浑厚,与乐队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多元文化交融 学术气息浓郁
11所世界顶级音乐学院的师生们相聚在一起,既是一场学院派音乐的大聚会,也是一次学术交流互动的大舞台。从每场演出和讲座中,我们都能学到许多新的东西,开阔视野,深受启发。
1.对本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弘扬
此次,李斯特音乐学院和悉尼音乐学院都重点推介了本国的音乐家和作品。李斯特、科达伊、巴托克、李盖蒂都是匈牙利人民引以为豪的世界著名音乐家,他们虽然属于不同时代和乐派,但他们的音乐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本民族的民间音乐。李斯特音乐学院举办的多场音乐会,演出的曲目主要是上述几位匈牙利作曲家的作品,而该院院长András Batta 教授还特别举办了“匈牙利民间音乐对匈牙利伟大作曲家的影响”专题讲座。András Batta 教授利用多媒体声像设备,向观众们介绍了匈牙利民间音乐从民间走向专业音乐殿堂的历史过程。据他介绍,李斯特音乐学院设立有“民间乐器和民间演唱系”,其目的是保留和传播民间传统音乐,并给学习西方古典音乐的学生以启示,从而促进民间音乐与古典音乐的融合。
澳大利亚虽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但近几年来他们也开始重视保护和发展生于斯长于斯的土著音乐。在悉尼音乐学院的两场音乐会中,都出现了迪吉里杜管这种澳洲土著管乐器。有着土著血统的演奏家William Barton,或独奏或与小型西洋乐队合奏,既展示了该乐器的原始风貌,也让人们对其在现代音乐中的神奇表现赞叹不已。
我们看到,两所音乐学院的师生们在演奏和介绍自己本民族的音乐时,都充满了民族的自豪感。同时,他们也很希望自己本民族的音乐能够为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们所喜爱。
2.对室内乐教学的重视
在此次交流活动中,除两所主办音乐学院以外,其他9所音乐学院均是“轻装” 上阵,或独奏或重奏。这些高水平的室内音乐会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方音乐学院对合奏训练的重视。他们的学生在个人技术上也许不如我们的学生,但是合奏意识、乐队意识较强,彼此配合默契,真正是在享受音乐。如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的维也纳室内乐音乐会就给观众们留下了良好印象。该院五位师生将舒伯特和勃拉姆斯的三首重奏作品演绎得韵味十足,非常地道。乐手间的配合天衣无缝,水融。音乐就像泉水一样自然涌出,舒畅自如,毫无表演的痕迹。
3.将爵士乐与现代音乐引入专业教学体系
西贝柳斯音乐学院虽然是以芬兰著名作曲家西贝柳斯命名,但他们此行并没有给中国观众带来这位大师的作品,而是出人意料地呈献了一台“来自芬兰的原生爵士乐和即兴音乐表演”。 三位艺术家(萨克斯、吉他和女高音)以爵士风格为依托,结合非洲俾格米人的音调、芬兰民间音乐曲调、俄罗斯民歌等进行即兴的发挥,令观众们大开眼界,兴奋不已。
为什么要将爵士音乐纳入传统的专业音乐教育体系,在演出当天上午的讲座中,该院爵士音乐系主任杰立•波基奥马其先生、音乐教育系主任基尔其•谭尼先生以及继续教育部主任桑纳•卡依萨•史波夫女士做了详尽说明。从三位系主任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西贝柳斯音乐学院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和促进所有形态的音乐文化并使之焕然一新。”因此该院不仅注重对学生专业音乐技能的培养,而且恢复了很多芬兰音乐的传统,并提倡将音乐传统与社会音乐文化生活相结合,努力成为芬兰音乐文化中重要的奠基力量。他们在课程设置上尽可能多地囊括各种音乐文化,灵活而多元,旨在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艺术才华与潜质,在民间音乐、爵士乐以及古典音乐之间寻求平衡和富有创造力的发展。爵士乐在中国还不是很普及,更没有进入到音乐专业院校的主流教学中,西贝柳斯音乐学院的探索值得我们借鉴。
给观众们带来强大冲击力的还有维也纳艺术与表演大学Manon Liu Winter教授的现代钢琴作品独奏音乐会和大师班课。她通过预置钢琴、弦制钢琴、改造琴身内外部和添加扩音装备等手段,以实现自由即兴演奏。在她的手下,钢琴已不再是传统的键盘乐器,而是能够发出各种奇异音响的发声体,令人耳目一新。这种极富现代感的钢琴即兴表演,在国内还比较少见,一时也难于让普通观众所接受。但是这种多元的艺术探索,“由传统中引发创新”的理念(该大学校训)对于打开我们的学术视野,还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
4.教学与表演形式灵活、生动
虽然是学院派,但是许多西方的音乐学院都十分重视与观众的交流、互动。演出曲目比较适合观众的欣赏程度,而表演形式也相当灵活、有趣。如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铜管乐团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的演出,因是内部学术交流,故而曲目的专业性较强;而在中山公园音乐堂的那场,观众多为音乐学童,因此其演出的曲目多是人们比较熟悉的经典名曲。在音乐会的最后,还加演了一首类似海顿《告别交响乐》末乐章的作品。乐声中,乐手们一个个悄然离开,只剩下低音大号坚持到最后。诙谐幽默的表演,赢得满场的笑声和掌声。
另一个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耶鲁大学音乐学院打击乐Robert van Sice教授及打击乐团大师班音乐会。音乐会上,Robert van Sice教授一边讲解,一边和自己的学生们一起演奏。他不仅热情回答观众们提出的问题,还多次让普通观众走上舞台,站在乐手身边,零距离地观摩和感受他们的演奏。
普及高雅音乐 受到普遍欢迎
这场音乐的饕餮盛宴受到了首都音乐爱好者们的热烈欢迎。在一场场音乐会中,一个个大师班上,既有专业音乐院校的师生,也有大量的普通音乐爱好者。由于正值暑假,因此观众中人数最多的是音乐学童。 为了培养国内观众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在每场音乐会开始前都由主持人向观众介绍观看音乐会的注意事项(如乐章间不要鼓掌)。这一举措获得了良好的成效,特别是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的闭幕演出中,五个乐章连续演奏,乐章中间竟然奇迹般地无人鼓掌,更不见从前司空见惯的极不礼貌的“中途退场”。
篇10
开放式教育是以全方位开放式教育理念为办学基本指导思想,结合外国语学校自身优势,走国际化办学道路,通过一系列开放式管理手段,将学生培养成为兼具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综合型预备人才,以满足社会对国际化人才需求的特色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当今世界,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国际性日益加强,二是国际交流特别是(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就要求现代人才应该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国际性素质和跨文化素质,成为国际型人才和跨文化交流人才。作为外国语学校这个中国中等外语教学的特色群体,有义务为国家培养国际跨文化交流人才。其培养目标是:用“开放”的办学理念,把学生培养成为国际型预备人才。此目标充分体现了两点:一是“高”,即站在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二要“实”,即从外国语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外语特色出发。
所谓“国际性”,是指学生要有“服务人类进步”的国际胸襟,放眼世界的全球视野,接轨国际的发展观念,平等互利的合作意愿,和平共处的责任意识。
所谓“跨文化”,是指学生必须具备海纳百川的文明气魄、知己知彼的文化知识、“和而不同”的文化态度、扎实地道的语言能力。换言之,“国际性跨文化预备人才”,不但具有强烈的国际意识,而且具有清醒的国家意识,他们既是胸怀全球的国际人,又是个性鲜明的中国人。
二、“文化”外语的内涵
1.语言、文化。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Spair对语言的定义是:“语言是一种表达思想和感情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英国文化人类学家E.B.Tylor对文化这一概念的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许国璋认为“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笔者认为此处的“载体”和“工具”意思相同,就中外外语教学而言,语言就是承载文化的工具,剥离掉语言的文化无所依附,剥离掉文化的语言徒有躯壳,因此,语言就是文化,文化就是语言。外语固然是文化交流的工具,但学习和掌握外语的目的不 是一般的交际,而是跨文化的交际。
正因为如此,克拉姆齐才说,“语言学习以实现跨文化交际为目的”,“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文化意识和实现自我价值”。通过学习外国文化,回归、提升本土文化。
2.“文化”外语。
本文阐述做“文化”外语,是对语言、文化二者统一性的认识。其理念不是对语言层面的外语教学进行外表修补和技术改进,而是教学意识、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的破旧立新,改变那种单纯的教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语言层面的外语教学,改变见语言知识不见文化探索、见技能操练不见跨文化交流、见被动接受不见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参与的教学方式,把学习者眼前的学业成绩和终身的外语发展能力统筹兼顾起来,让语言进步和文化探索结合起来,让语言技能真正应用于跨文化交流,切实把外语教学质量提高到新高度。
“开放式”文化外语主题教学,顾名思义,是以文化外语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开放为研究、实施兼教学的特点,以文化主题为主要教学内容和主线,目的是以文化促语言,以语言促文化。
三、“开放式”文化外语教学的特征
1.开放的方法和态度。
自觉把教学改革放置于国家和社会改革的大环境中,以开放的心态向一切教学流派和教学方法开放学习。同时强调创新发展。
2.开放的学生和教师。
如果说语言层面的外语教学是平面的,那么,开放式文化主题教学则是立体的。文化内容包罗万象,文化主题丰富多彩,学生可以各取所需,在自主的文化环境中学习、了解、探究、体会、鉴赏、经历世界文化,对语言现象和规律进行内省和外化,实现语言无障碍的跨文化交流。同时,主张开放教师的职业发展潜能,提高教师的职业发展期望值。
3.开放的课上与课下。
围绕文化主题这个中心,课堂教学方法不拘一格,课外活动模式多种多样,都将极大拓展、加强学生接触和经历外国语言和文化的机会和力度,从而磨砺他们的综合能力,提升文化素养,实现跨文化交际。
4.开放的评估与评价。
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既有传统的以书面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也有综合性和过程性评价。既认真对待学生学业成绩的领先及竞赛成绩的名列前茅,更着眼于学生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终身外语发展的前景,更重视学生深厚的世界文化修养和底蕴的积淀。开放式文化主题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将充满自信、从容不迫地应对各种有形的考试和评估,包括高考、托福、雅思等。更重要的是,当他们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竞争时,过硬的语言能力加良好的文化底蕴将使他们立于不败之地;在他们未来作为外语外交人才、国际型人才代表中国挺身而出的时候,他们出色的外语水平和深厚的文化造诣将保障他们为国家、为人类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当然,进行“开放式”文化主题教学,不是只重文化不重语言。相反,语音语调等语言基本功及听说读写等语言基本技能必须重视,尤其是在起始年级。文化主题是外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重要的是要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语言的承载能力和文化主题合理配置,安排教学内容,将语言教学提高到超越了语言的文化层面。
四、“开放式”文化外语教学的实践基础
目前,外国语学校的教学水平特别是学生的水平是否足以开展“开放式”文化教学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根据国家对外国语学校的定性:外国语学校是具有外语专业性教育的学校,“外国语学校的英语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最高层次”。笔者认为,以外语特色独树一帜的外国语学校凭借数十年的专业积累,外语教学质量特别是学生的外语水平远远领先于普通中学,达到了国际外语教育的一流水准,就全国而言,外国语学校的外语教学质量有目共睹,一个简单而又明显的事例是:学生从进校的第一天开始就采用全外语授课。况且,全国小学都已经开设外语课,外国语学校的生源质量将更好,起点将更高,外语在学生手中日渐成器,对开展开放式文化主题教学更有利。可以说,外国语学校的外语教学正在步入“后工具时代”。
五、“开放式”文化外语教学的策略
1.教学原则。
(1)实用性。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中学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如关于学校、学科、教育、日常生活、休闲方式等。使学生不至于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2)阶段性。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循序渐进,根据中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
(3)适切性。指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适度。教师对文化内容的讲解要有选择。对于主流文化,应详细讲解。文化背景知识如果离学生的生活或实际遥远,可简化之甚至省略。另外,由于文化内容本身就广而杂,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的积累。
(4)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把以“练”为主的语言实践课变成以“讲”为主的文化知识课,不能以文化而教文化,影响语言教学的效果,应从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这个目标出发,进行文化教学。
2.教学方法。
怎样培养学生习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是外语教师的必修课。在课堂教学中,外语教师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必须导入文化知识,讲授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异同,利用多种途径,逐步提升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层次,从而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1)利用不同话题,创设真实语境。在初中起始阶段,学生由于完全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来看待目的语文化,生活中接触外语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包含着大量文化信息的外语教材是其文化学习的主要来源。所以,外语教师如何利用好教材中每个单元的文化主题,并以此为基础努力为学生提供真实交际的情景语境,使其初步了解背后的文化语境,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引入文化对比,体验文化碰撞。随着学生文化接触面的扩大,越来越多地增加了文化对比的机会,教师有必要系统地使跨文化教学层层深入,提高其对目的语的认识,降低母语文化对跨文化交际的干扰作用。如,谈到饮食文化的话题时,教师可以针对西方的礼仪,引导学生对比中国和西方的餐饮文化;补充一些关于中西方食物的语汇和表达;为学生提供直观道具,如刀叉、盘子等,进行对话表演;帮助学生对中西餐饮文化进行列表总结。每一步之间层层递进。
(3)巧妙选用各种语言材料,深化对文化的感悟。外语教师在引入文化对比、让学生充分体会不同文化之后,有必要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的原因、剖析文化现象、文化对比进行总结等,还可以指导学生主动去搜集、了解目的语文化,并对各种文化现象表达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如,阅读关于其历史和文化的文学作品,能对其文化产生共鸣。所以,可以选择难度合适的文学片断或根据文学改编的材料,拓展学生的文化阅读面,并在分析之后让学生尝试进行文学评论,让学生有机会结合自己的经验,深化对目的语文化的感悟。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国际金融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