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逻辑思维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逻辑思维的特征

篇1

罗杰斯是杰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充分相信人的自我建设能力,充分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罗杰斯创造性地将“当事人中心疗法”的理论应用到教学活动中,他称之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也可称为“非指导性教学”。他提出了一系列“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假设和原则,并积极地尝试和实践这种教学思想,取得了部分的成功。

实践“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教师深谙这样一句格言:“要使马喝水,不能强按头。”也就是说教学要建立在学生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之上。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思想总结起来,一是在学习内容上,教师应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自由学习,而且学习也是学生自己的责任。教师的任务就是给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能进行自由而又富有责任感的学习;二是在学习方法上,罗杰斯提倡首先教师营造一种自由、坦诚、充分接纳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气氛,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自由发言,自己形成讨论的话题,公开探讨,让他们在交流中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自己评价自己的成绩,教师不可以灌输或传授任何权威性的知识或结论;三是在考核问题上,罗杰斯反对外部评价,主张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也就是自己给自己打分;四是在教育的目的上,他认为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能否启迪学生从知识中获得个人意义,培养健全人格。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教学交往的特征

在探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的教学特征前,先来看一个罗杰斯的成功的教学案例。1958年夏天,罗杰斯应邀到布兰代斯大学讲授一门课程。罗杰斯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上课开始,他说很乐意听听每个学生参加该课程学习的动机和目的,然后做自我介绍。接踵而来的是一段紧张的沉默,没有人说话。最后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有个学生羞怯地举手发了言,接着又是一阵令人尴尬的冷场,之后另一个人举起手。在那以后,大家举手就踊跃多了,指导教师始终没有催促任何一个学生开口。接下来的课中,罗杰斯只是倾听,并不限定任何具体话题,任由学生东拉西扯,从一个话题到另一个话题,有时,课堂上是长长的静默。但学生在经历了开始几次课的惶惑、尴尬之后,气氛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交谈、交流、辩论、争执,甚至把老师忘到了脑后,“到了上第五次课的时候,明确无疑地出现了一种情况。学生们相互交谈,不再理会罗杰斯。”

总结起来,这种教学中的教学交往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教学交往的“结构”与“无结构”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备课,对于一堂课,要确定教学的过程,采用哪些方法,板书是怎样设计,教学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哪些是难点或重点,每部分花多少时间来讲,老师要提哪几个问题,布置哪些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对于一学期的课程,得安排教学的进度。这些都说明传统教学的课堂是高度组织化、高度结构化的。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早已被限定在这些已经备好的结构里。在这里介绍传统教学的结构,并不是要批判它们不好,而仅仅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作一个比较。很显然,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是完全没有这种结构和组织的,也就是说,它是一种无结构的教学,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交往没有预设的结构限制,这里不必要求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是恰恰相反,学生要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自己想到什么说什么,老师不会为你铺路,而要你自己铺出一条路。

非指导性教学是无结构的,这里的结构是指预设的结构,很多学生都不能适应,但一旦适应,就会发现这种教学法也有它的结构性,这种结构性不同于传统教学的要求。它非常的简单,只要教师简单地说个开场白,如“今天大家想讨论些什么呢?”,然后学习的舞台就交给所有的学生来设计,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在必要时会参与一下,交流的内容结构等都是由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确定,而且随时可能改变。就这样,交流直到课程结束,教师是不会给出结论性的答案的。

(二)交往主体的“无为”与“有为”

罗杰斯的心理治疗思想深受老子哲学的影响,如老子的“人贵论”“人性论”“无为与有为”的思想都被罗杰斯吸收和运用。同样,非指导性教学交往中也体现了交往主体无为与有为的结合。

⒈教师的“无为”与“有为”

教师的无为主要体现在教师不需要像传统教学的过程那样精心备课,或者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或者在课后要批成堆的作业,或出大量的试题,印数以千计的试卷等等。从这个角度比较来说,非指导性教学的教师可能是世界上最轻松的教师了。当然,以这种教学法来教学生,在以考试和升学为杠杆的制度下实施可能需要更大的勇气。罗杰斯和他的追随者们主要是在本科生、研究生及培训班的学生范围内使用,因此,这种教学法的适用范围,如哪个年龄段、哪门学科更适合用这种方法,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尝试和证明。

要作为一名实施非指导性教学的教师,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也必须先“有为”才能做到在课堂上“无为”。教师的有为体现在:

(1)教师要备“知识”。这里的意思是教师必须对他所教授的课程具备充足的知识,对于可能问到的关于本学科的问题都有充分的信心回答,只有这样才能成为课堂的促进者、组织者。这是为人师的一个基本的条件,也是教师的底气所在。只有教师底气足了,对自己有信心了,学生才会信赖你。

(2)教师要备“态度和技巧”。罗杰斯认为态度是首要的,其次是技巧。

态度就是相信他们有自我建设、自我实现的潜力,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相信他们可以在自由的表达交流中学习、领悟和成长,要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态度而不加以责备或批评,也就是说,教师要抛弃自己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这种态度是创造非指导性课堂教学气氛的必要条件。

技巧主要包括创造气氛的技巧和如何对学生的讨论作出反应的技巧。这里着重讲作出反应的技巧。在这种教学的早期阶段,教师主要是表示接受学生并理解他们的行为;当自由的课堂气氛建立之后,教师可以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像学生一样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那些学生表达内心情感的话,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教师对此是理解的;当学生们之间进行积极的辩论交流时,教师应只做积极的评判而避免参与;当学生们的交谈变得情绪化以后,教师需要保持一种中立和善解人意的态度和立场,以便接受所有的不同情感。罗杰斯认为只有当态度和技巧相一致时才会取得最佳效果。

(3)创造一种自由、理解、轻松、无压力的氛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主导课堂气氛的因素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在具备了以上的观念态度后才有可能创造出这种气氛。而创造气氛的技巧与教师作出反应的技巧是息息相通的。除了教师要按照作出反应的技巧来做,还需要真诚的表达自己对他们接受的态度,并通过许多细微的方式向他们传播信任。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一般由教师提问,不允许学生插嘴,然后学生思考老师提的问题,再由老师点名回答。虽是短短的几分钟,有的学生却可能觉得很漫长。因为学生无论在智力上,还是在个性上都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生很快就想出答案,而有的学生可能急出一身汗也想不出,还有的学生敢于发言,而有的学生却害羞。对于想不出答案和害羞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内心经受着压力和紧张,等到提问结束时才如释重负。但在非指导性教学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是绝对被给予心理上的安全感。

(4)教师要提供资源,便利学生的学习。面对一门陌生的学科,学生是门外汉,但教师却是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很多学生在面临一门新的课程时都有这样的迷茫:我该怎么学这门课?怎样才能学好?我怎样能获取这门课更多的资料?罗杰斯说:“我们不能直接教一个人一些东西;我们只可以使他的学习更加便利。”如何提供这种资源呢?在上面举的实例,罗杰斯身边带了大量的资料,如单行本、小册子、文章、一些治疗过程的录音磁带和电影胶片,但不是上课用的,而是给学生自学用的。还有教师告诉学生学好一门课可以采用的方法就可以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帮助。

(5)教师要参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罗杰斯是反对外部评价和考试。他主张学生自我评价。他相信只有学生最清楚自己付出了多少,学到了多少。这种方法可能也存在客观公正难以确保的问题,但十全十美的考核方法是不存在的。他认为,无论以何种形式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都比考试的效果好。学生可以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回顾自己的学习历程,总结过去,反思自己。这种评价可以是公开讨论的形式,因为在其他同学的监督下至少可以增加成绩的客观公正性。

⒉学生的“无为”与“有为”

学生在课堂上不需要做笔记,只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思想,思考别人的观点,并和同学交流,也许会有冲突,但也会有共鸣。在一开始,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习惯这样的自由表达和自由讨论,但随着课程的进行,他会发现,要使自己融入课堂之中,必须课后进行大量的阅读和思考,阅读和思考的越多越能融入课堂之中,除非他想一直在课堂中保持沉默,做个“局外人”。这也正是这种教学法的效果所在。

(三)交往媒介的“有”与“无”

在课堂教学交往中,一般来说交往媒介都是教材及有关的知识载体,如果以这个为评价教学交往的媒介,那么可以说,非指导性教学中的教学交往是没有交往媒介的。但既然它是一种教学,并且以教学交往的形式而存在,那就一定存在交往媒介。只是它不同于一般的交往媒介。它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一个总的主题外,没有任何教材或其他知识载体。每节课的唯一交往媒介就是学生在这个大的主题之下自发形成的讨论的话题,这种自发形成的话题必然是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话题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从一个转到另一个。教师不会为他们规定任何的话题。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中教学交往的启示

在中国实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可能还是有困难的,但它却能给我们如何实践教学交往理论带来有益的启示。

(一)增加对学生的信任

目前,很多教师可能都不信任学生,在小学里,有的教师会说“你不能对他们笑,否则他们不怕你”;在中学,提到学生,难免有教师唉声叹气,皱眉头,都说“现在的学生啊”;到了大学,教师有了更大的自主性,但在课堂上用点名、学分、分数的方式来施加压力以保证上课出勤率仍然是非常普遍的。在事实上,的确是存在一些不能让人信任的学生,无论教师如何苦口婆心,他都不听。但既然学生来到了学校里,根据罗杰斯的理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自然倾向和潜力,他不是不希望学好,而是他不相信自己能学好。教师的信任会传达给学生这样一个信息:我是能做好的。如果教师认为自己已经传达了但仍然没有效,那你是否让学生知觉了你对他的信任呢?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知觉世界里,他所知觉到的世界就是他的真实的现实。交往是双向的,如果你表达了,而他没有接收到,或者是你表达的信任度不足以排除他的疑虑,那么表达就是无效的。而且,在表达之后教师是否真正让学生担负起自己学习的责任呢?只有让学生自己为自己而学,而不是为教师而学,他才会用心去学。

(二)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很多教师或家长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抱怨:“我是为他好啊,叫他学可他就是不肯学。”很多学生相应地也会有这样的抱怨:“我不喜欢学的东西,他偏要逼我学。”在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教师、学生和家长也许真的非常需要沟通。长辈的愿望是好的,可孩子有自己的兴趣也不错。如何让这场谁都没错的教育之争平息,最好的办法还是理解和沟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怎么学都不累;学生没兴趣,想到就累。每门课程都有它的魅力所在,学生天生是有好奇心的,导致学生兴趣减少或消失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而不是天生就不喜欢。比如,教学方式太枯燥,学习没有成就感,内容太难理解,不喜欢这门课的老师,或者是考试压力太大,或者是没有信心等等。即使教师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为学生创造学习的需要,需要是推动人行动的原动力。学生都有自己被认可的愿望,希望自我感觉良好,但虽然学校是一个培养学生成才的地方,却也是一个让不少的学生遭遇挫折,丧失自信的地方。如果教师能尊重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要,就一定可以让学生重拾自信。

(三)多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

篇2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逻辑思维 培养方法

物理是一门以数学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也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科学。近些年来,教育改革对初中物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更好地促进初中物理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物理教师要积极准备教学方案,指导学生实验课程,让学生通过简单而有趣的实验观察现象,探求本质。同时,教师要精心设计课程,以加强对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思索,探求科学的本质,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本文正是基于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扩散学生逻辑思维的建议,以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逻辑思维的概念

逻辑思维是从感性层面上运用判断、定义和推理反映客观世界。从类型上看,逻辑思维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经验型,就是根据实际行为推断的能力,例如很多工厂的工人长期从事一项活动,他们靠经验工作;二是理论型,这是以知识为基础,进行科学的判断和推理,很多科学家就是运用这种方式思考问题。

二、提高初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初中生大多在11-17岁的年纪,大脑正在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此时他们的思维方式也需要引导,且经大量学者们研究表明,这个学习时期如果能够激发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则对他们日后的学习将有很大帮助,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均衡发展。物理本身就含有大量逻辑推理知识,很多理论的得出都是经过推理衍化的,如果能正确地对学生引导,在这一课程中锻炼思维方式,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培养初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对他们学习其他科目有帮助,而且对物理本身的学习也非常有益。逻辑思维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具有积极影响,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且这是长期的工作,应该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积累良好的教学经验。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

物理教师应该积极地准备教学内容,掌握逻辑思维的引导方法,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课程设计上注重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主动思考,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

1.逻辑思维的特征。逻辑思维又称为抽象思维,是根据对比、分析、整合、概括和图像等思维过程,达到由表及里的推断目标,从而发现事物本质。其特征主要有两个,第一就是判断的特征,即对事物进行判断,分析出真与假;第二就是推理的特征,倘若前提条件是真,则结论一定为真,此为必然性推理,若前提条件为真,得出的结论不一定为真,则为或然性推理。

2.逻辑思维的引导方法。逻辑思维是一种思考方法,既然是方法,也就有其自身规律,和凭空想象有本质区别,因此需要物理教师加以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帮助他们建立概念的框架,从而进行推理和判断,得出正确结果。例如,教师在进行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授课时,要首先讲清两个概念,分别是杠杆和力矩,杠杆容易理解,学生掌握起来也不费力,然而力矩的概念就相当抽象,如果不引导,则学生很难想象力臂是什么概念。此时,教师就应该为学生解释什么是力矩,就是以杠杆为基础的特殊杠杆。学生在脑海里就有了印象,通过杠杆理解与力矩相关的知识点,让力矩具备了与实物类似的真实感。为学生理清了这些概念,那么在讲授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推理能力,让他们掌握相关知识。通过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积极思考和探讨,就会认识到力矩大,就可以事半功倍,相反就要事倍功半,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也会牢牢记住这些知识点的关联性。

四、初中物理教学中扩散逻辑思维的方法

物理教师除了要掌握逻辑思维方式的引导方法,还要知晓如何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以让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科学的探索非常奇妙,教师要引导他们看到线、面、体,不断跟随科学家的研究结论,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

1.逻辑思维扩散的含义。按照物理上所讲的,扩散就是不同种类的物质在彼此接触、碰撞的过程中进入对方的现象。扩散在实践中运用得非常普遍,例如将墨水滴在水中,就可以看到墨水与水慢慢扩散,融为一体。逻辑思维上的扩散与之类似,就是由此及彼,由点及面,对物理知识分层分章节地进行掌握。

2.逻辑思维的扩散方法。初中物理的知识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践,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扩散,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除了教授他们课本上必要的基础知识外,注重日常生活中对知识的运用。学生学会了如何运用逻辑思维,就会深入思考,从事物的现象推理到本质,从一点扩展到一面。例如,教师为学生讲解了动力臂和阻力臂,就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图形或者实物,让他们分析和判断出哪些是动力杠杆,哪些是阻力杠杆?还可以在实践中让他们指出哪些动作省力,哪些费力。又如从高空中落下来的纸片,即使没有起风,纸片落下时也会有不同曲线,让学生积极思考原因,最后讲解主要是由纸片不同的面受力不均衡导致的,让纸片在下落时翻转、曲折。通过这样结合实践,让学生学会联想,碰到问题学会举一反三,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知识的掌握。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教师有密切联系,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积极研究教程,真正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实践性,激发学生积极思索,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当然,教师也需要不断提升自我教学水平,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引导学生科学推理,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力远.浅谈新课改条件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8).

[2]杨映川.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4(26).

[3]周旭.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4(12):63-72.

[4]黄标.试论如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导学,2013(08):33.

篇3

创新思维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是相对于常规的思维而言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认为,创新思维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的总称。创新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除了具有一般思维所具有的特点外,还具有自己的特点,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了创新思维的特点。笔者认为:创新思维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颖性:创新思维实乃一种超常规的思维方法,求新、求异是它的一大特点。二是独特性:创新思维的独特性在于它能独具卓识,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开战,也能够主动否定自己,打破自我的框框。在思路的选择上,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和开拓性。三是多向性:创新思维的多向性体现在它善于从不同角度想问题,在一个问题面前能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多种方案,以扩大选择余地,能灵活地变换影响事物质和量的某种因素,从而产生新的思路。

从本质上说,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方式,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也是多种思维方式的互补和有机组合。

1.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

逻辑思维一般是指符合形式逻辑要求的思维。其基本方面不外乎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方法。简而言之,逻辑思维就是按照逻辑规律建立概念和命题之间推理关系的形式化思维。非逻辑思维则是诸如直觉、联想、幻想、猜想以及灵感等不服从逻辑规律的思维。

创新思维是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综合应用。一般来说,在创新过程中,逻辑思维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为发明创造问题的发现与提出,主要是逻辑思维在起作用。对发明创造对象的观察、描述以及概括,主要靠逻辑思维。即使是非逻辑思维的结果,最后也必定要求被补充、解释、完善成符合逻辑的概念和方法。才能成为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实际上,在任何创新活动中,创新者往往都是在前人知识所铺就的逻辑大道上继续往前探索的,在逻辑方法还走不通的地方,就需要用非逻辑方法开辟新的道路;而当非逻辑方法已打开通路后,又必须及时地在从旧认识到新认识之间的“深渊”上架起“逻辑的桥梁”。

2.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互补,发散思维也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放射思维等

它是指围绕某一问题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多方面寻求问题的多个答案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是一种立体式的多向性的思维方法,它具有空间上的广延性,思路上的放射性,层次上的多样性,角度上的任意性等特点。一般来说,思维延伸越远,思路越开阔,获得新发现的几率越高。

收敛思维是一种与发散思维相反的思维方式。又称辐合思维、聚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等。收敛思维要求将多路思维指向某个中心点,以问题为中心,围绕中心组织信息。从不同方面向中心收敛,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果说发散思维是从一点向四周辐射的话,那么收敛思维就是从四周向某点集中,收敛、抽象、概括是其基本内核。

二、创新思维的训练

在视觉艺术思维的领域中,艺术的创作总是强调不断创新,在艺术的风格、内涵、形式、表现等诸多方面强调与众不同。不安于现状,不落于俗套,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这些都是艺术家们终身的追求。标新立异是视觉艺术思维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方法。

标新立异法要求艺术家在艺术思维中不顺从既定的思路,采取灵活多变的思维战术,多方位、跳跃式地从一个思维基点跳到另一个思维基点。

篇4

1.分类与比较法 对学科进行加工整理的基本方法就是分类法,比较法则是用于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现象的不同点或是相同点的方法,同时比较法也是人类展开思维或是想象的基础等,有了比较才会有鉴定,所以,分类和比较法融入到小学数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会起到很大作用。

2.概括与抽象法 概括就是要将同一类的事物或是同一本质的事物综合成有机的整体,抽象则是从大多的事物中抽取共同的或是本质的特征,从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抽象也是哲学的根本特点,抽象不能脱离具体而独自存在。例如:共有50道20以内的减法题,在初学时学生都会通过记忆和背诵数学的组成来加以计算的,但是如果教师能帮助学生每一个题型都抽象地概括出相应的数学规律,那么学生在计算时就能够很灵活地掌握计算数学的方法。

3.演绎与归纳法 在数学课中常出现的推理方法就是演绎与归纳法。推理归纳就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例如:在一个平面内,钝角三角形的内角之和是180度;锐角三角形的内之角和是180度;直角三角形的内角之和是180度;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以及直角三角形是全部的三角形;所以,可以推出平面内的一切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都是180度。这个例子是从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以及直角三角形的内角之和分别都是180度这些个别性的知识,所以推出了“一切三角形的内角之和都是180度的”这样的一般性的结论,就是属于归纳推理。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算定律、性质等绝大部分都是利用推理归纳的方法来概括的,从而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习。

4.综合与分析法 综合方法就是将所有认识的对象相关联的部分都联系起来,对其进行必要的研究与探讨等,从对象的整体来对对象的本质特点加以认识和了解。分析方法就是将要研究的对象进行适当的分解并成为不同的组成部分,然后再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组成部分进行相关的研究,从而在研究中获得对象本质特征的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例如:可以先让学生认识数字6,数学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将六个棋子分别放置到两个盒子中,从中可以得出几种具体的分法,即1和5、2和4、3和3。

二、培养逻辑思维的必要性

1.根本任务 其实,学生学习到的知识都是杂乱无章的,所以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要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将学习到的知识编织成一个有序的系统,逻辑思维能力的锻炼其实主要是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所以说,小学数学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贯穿整个教学 在当今社会里,小学数学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不论是小学数学教学还是其他形式的数学教学模式,都是可以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点也是教学工作者要明确的。

3.培养其他能力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学生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也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学习的分析认识、创新将自己直接看到的东西提升到一个感性的认识上去,从而进行一系列的思维创新。因此,在思维逻辑形成的同时也会提升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

三、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策略

1.注重问题的引出 在教学中,所有的思维都是由问题而引发,对教学知识的学习都是一种比较繁杂的思维活动。在数学的学习中都是由考试的指导下发现问题并指出问题,从而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是教师引导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过程。如果能够很好地把数学教学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那么教师也要积极正确地引导学生发展逻辑思维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都是以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等全面展开教学的,也只有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教学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若教师想让学生不仅掌握教学的知识点也掌握已学的知识点,那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推理归纳、概括等多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设计教学课程 想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就应该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课程,从而让每一节的教课内容都能形象、生动、有趣地展开。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利用已有的经验来开创新的知识点,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例如:学生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点来研究新的知识,从探究中寻找正确的答案。

3.发展学生逻辑思维 在课堂中,教师不要过多地讲解答案,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引导学生寻找不同的解答方案。在保证思路正确的情况下,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加强练习题的难度 数学练习题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点,从而让学生能够加深所学知识点的印象,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也要根据学生能力的强弱,设计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练习题,也要使大部分的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思考问题并解答问题,加强学生的成就感,也让学生更爱学习、乐于思考。

篇5

逻辑在数学教学中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严密的逻辑体系不仅有效的提升了数学教学的效果,同时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对于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发挥着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作用。传统数学教学理念认为,数学即是逻辑,这种理念虽然没有将数学与逻辑学清晰的分解开来,但是却无形中强调了逻辑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逻辑及数学的关系

“逻辑”一词含义非常丰富,它最早源于古希腊哲学体系,原意指思想、辞、规律等泛义的方法性知识体系。现代逻辑学认为,逻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们的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和方法。推理形式是人们逻辑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在逻辑学发展的历程当中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早期的逻辑学由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立,发展至19世纪则进入现代逻辑学阶段。现代逻辑学主要是形式逻辑及其相关理论。现代逻辑对逻辑推理规律的研究更加细致,并且数学性质在现代逻辑中越来越明显,数理推理为现代逻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强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数学中所包含的“简单逻辑”是这门学科形成和发展的骨架,它主要是在满足数学教学和学习的需要驱动下,对相关的逻辑知识在理论、思想、方法和语言方面做必要的了解。这些逻辑知识体系主要是学生认知规律的一种体现,同时对他们更加深入和准确的理解各种数学知识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在数学教学中对逻辑知识体系的介绍和教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虽然也积累的一定的经验,但是随着学科教育的不断发展,无论是教师还是科研工作者不断在思考如何从根本上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效果。得到的结果必然是在学生思维中首先建立起一个严密的逻辑框架。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加有效的消化和吸收各种数学推理和思维能力。因此逻辑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

二、数学教学的逻辑透析

数学教学中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教师的教学,二是学生的学习。对于教学而言,教师必须解决“为何教?如何教?”的问题。而学生则也要清晰的认识到“为何学?如何学?”的问题。也就是在数学教学和学习中主体首先要对目的、内容、方法、手段和途径建立一个清晰的框架。这是逻辑知识体系的最基本要求。数学教学与逻辑之间的联系由此开始,数学教学这一过程中本身就包含了教师对教学这一工作的思考和实践,他们首先应对知识本身的逻辑特点有着更加深入的把握,数学知识的逻辑特点同时也是知识发生过程的直接体现。为此,教师应当在对知识特点与逻辑规律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按照逻辑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才能称之为有效的教学,符合规律的教学,也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应当把握好知识与逻辑之间的关系。在破解一些数学难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借助逻辑规律进行推理、假设。如此反复的训练自己利用逻辑这一思维工具的熟练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也就顺利的实现了逻辑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良好效果。

三、逻辑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

1.在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中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作用。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对于提升学科教学质量和效率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首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不断优化和匹配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取不是随意的,他要根据知识内容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搭配。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1]。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将一些概念、命题、逻辑规则和方法介绍给学生,而这些知识虽然隐含在数学知识当中,但是在教材中却很少对其直接讲述。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对教材内容做系统的逻辑分析,将知识梳理为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将命题和概念划分为不同的逻辑层次,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形式向学生解说。这本身就是一种逻辑思维的体现。教学方法的选择的一个最终的要求就是必须遵循逻辑规律。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逻辑指导了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 )11-196-01

引言: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逻辑思维较强,那么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往往能够切中要害,抓住重点,看清事物的本质,在短时间内便能够将问题解决,然而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人来说在解决问题上不能够抓住要害,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拖泥带水,致使最终解决了问题,但是效果实在令人难以接受。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来说往往是越早培养效果越好,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逻辑思维取决于先天性,但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也能够对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产生影响,故在小学阶段对于教师来说要抓住机会,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去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更加容易,在处理事务和学习上能够更容易。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相信读者们在摘要和引言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能够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强弱或许不太容易看出,同时其带来的好处也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当学生进入到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社会后渐渐的便会发现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与逻辑思维能力弱的学生之间相差了很多,在同样的环境中,有的学生一眼便能够看穿事物的本质,一眼看出问题的答案,而有些学生拼命挣扎到最后终究还是前功尽弃,可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学生未来的生活状况。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教师的重视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是极强的,只要教师说什么大多数都学生都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相应的任务,很少的学生会将其放置在一边不予理会,对此对于小学教师来说便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对于教师来说,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只要教师能够对其进行重视,那么想要培养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会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教师在小学阶段中就类似是学生的父母,只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相信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会是非常容易的。

(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方案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方案也是很关键的一步,不管做什么样的事情在开始做之前制定相应的方案,做一个整体的规划能够提高后期的工作效率,教师在教学前做一个整体的规划,制定一个适当的方案,如此教师在之后教学的过程中便有迹可循,在什么时候改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都有一个大体的概念,不至于出现当头一棒的情况,此外对于教师来说制定相应的方案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同时也能够提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效率,对此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方案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务。

(三)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好玩是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上课无精打采,一下课就兴高采烈,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活动中学生能够开放自己的思维,尽可能的展现自己,对此对于教师来说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此方式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帮助学生放松自己[1]。

(四)让学生意识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对自己的好处

让学生意识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对自己的好处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来说是最重要的一点,不管是什么技能仅仅依靠教师的努力,往往是不会有太大的效果的,对此对于教师来说要尽最大力量让学生知道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自己的好处有多大,只有让学生自己主动意识到培养自己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如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上才能够更加容易[2]。

(五)告知学生,让学生主动去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当让学生意识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对自己的好处后需要做的事便是让学生主动去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不管什么样的事务只有主动才能够换来最大的收益,对此对于教师来说要让学生主动去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此才能够高效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教师尽可能多的安排一些能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任务

最后对于教师来说要尽可能多的安排一些能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无形中培养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此对于教师来说对于学生来说益处都是非常大的,教师能够减轻一定的负担,学生也在学习中培养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结语: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务,对此对于教师来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以及工作中更加容易,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有必要去培养的能力,故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教学或者是学习的过程中都要有目的性的去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A-0028-01

小学数学属于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学科,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其教学目的不仅要使小学生获得一些数学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而数学本身是人类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结晶,因此,培养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相当重要。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课题。

一、培养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逻辑思维是指在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理性认识形式(即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地反映过程。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小学数学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规定的“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目的和要求之一,也是数学教学的内在要求和主要任务。

首先,小学生思维发展虽然处于起步阶段,却是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十分必要。小学数学内容虽然简单,但是蕴含着很多适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内容。例如,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涉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的内容,教学不仅要求小学生掌握这些图形的基本构成要素及性质,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教师可启发学生进行形体间如长方形与正方形在边、角特点的对比,总结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进行综合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感性认知,以此训练小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

其次,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等特征,通过逻辑推理,一些数学理论和判断才能随之更新,数学的这些特点使得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能力的途径

目前,在数学教学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教学的薄弱环节,学生因为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在解题时往往没有方向,缺乏准确性和灵活性。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可行性建议。

1.多渠道调动学生发散思维

首先,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勾起他们探索问题的欲望,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好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可以通过与学生谈话、提问、课堂活动等方式,来启迪学生思考和发散思维。例如,有的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以小组讨论教学内容的形式,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作为引导者、激励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在听取学生讨论互评的基础上肯定其长处,指出其不足及努力的方向,并对教学内容作科学归纳和小结。这种活动化的课堂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数学学习。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难题,通过有奖竞答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答题,促使学生进入思考状态。教师还可以通过为学生构建数学横向及纵向知识网络的方式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知识严密。但小学生由于归纳总结能力有所欠缺,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将知识纵连成线、横联成面,让学生明确学什么、顺序如何、要求怎样以及重点所在。这样,学生从教师提供的每个单元线索中对知识点进行联想和串联,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2.构建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如今,教学改革已深入人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形式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摒弃,取而代之的是追求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其中,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因其极大的灵活性和适用性而被许多教师采用。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因为它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以“激疑―解疑、结”的程序促使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目前,有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侧重训练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这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探索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利用启迪式询问,引导和鼓励学生发问。例如,教学生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就概念和题目进行提问,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发展思维。即使学生提出过难的问题,教师也不应该立即解答或绕开,而是应充分利用学生的问题,启发其他学生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从而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

篇8

关键词:逻辑思维;数学;培养

一、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1.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思维的范围非常广泛。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性的。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人们对待同一件事情的处理方式也不相同。在我们的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生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是其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同时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会独立分析事情的根本。试想如果我们不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他们就不会有条理的去做事情,他们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会做的乱七八糟。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在遇到任何困难时都能有完整的思路,不被打乱。他们在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常常比别人更优秀。

2.怎样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复杂的但逻辑思维能力却对我们很重要。所以我们应该对其引起重视。这对我们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综合分析能力是逻辑思维的一部分。老师应该在教育孩子学习时,善于引导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分析问题所在。逻辑思维能力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的,所以我们就应该从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等各种能力。我们应该进行学模式,学生养成找问题,好奇的习惯,同时注重将找到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

二、为什么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

1.小学生的特点

逻辑思维能力归根结底为人们在平常生活对事物的了解,然后将其综合考虑的一种能力。小学生是身心发展的时期,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时间。小学生年龄小如果不注重培养他们的能力,他们没有逻辑思维能力,老师的教学就会很困难。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感到困惑,枯燥,更好的学习。小W生的习惯等都没有养成,从小培养起来更容易,且这对他们以后都是有益的。如果小的时候不培养,那么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就困难重重。

2.数学课堂的本质

数学课堂本质上是充满意义的课堂,但是大多数学生都觉得数学课堂太过于枯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不会利用已知的条件去寻求答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我们从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善于分析问题。将数学课堂回归到他本该有的面貌。学生分析能力提高,对数学充满兴趣,是我们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最终的目的。小学数学老师应该用应用题进行辅助培养。应用题就是要对给的条件进行罗列,最后分析。

三、小学数学课堂培养的优势

1.学科优势

数学则是培养这一能力的最好学科。数学学科是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最高的学科。这就对老师的教学目标提出了要求,老师应该让表面认识提高到形象思维上去。老师应该把公式等总结起来,让学生不仅记住它们,更要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终合能力去探究它们。数学学科本来就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极强的学科。不管是数学中的概念还是数学中的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们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所探讨出来的。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就潜移默化的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也让他们这一学科学得很好。在这个学科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2.时间优势

小学是我们培养他们良好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小学生的年龄和性格决定了他们的学习特征。小学生如果没有逻辑思维能力会对其学习的学科产生厌烦情绪,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所以应该从小培养。

不管怎么说,在小学的教育阶段,我们都应该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综合 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且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也应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相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更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姜学民.关于独创性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零陵师范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1(01):23.

[2]苗逢春,陈琦.计算机辅助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反思训练的实验研究 (下)[J].学科教育,2011,9(22):89.

[3]杨冬菊,李云三,张云里,等.怎样提高小学数学学困生的逻辑思维能 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3,8(02):75.

篇9

[关键词]抽象性 严密性 确定性 综合法 分析法 符号 概念

关于思维,心理学给出的定义是: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间接与概括的反应,数学思维既符合人类一般思维的规律,又有它自己的规律。一般来说,数学思维特征主要表现在:高度的抽象性、严谨性、严密的逻辑性以及思维结果的确定性。

数学思维的抽象性表现在在数学思维的过程中,把思维对象某些非本质的(对数学本身来)东西舍弃,把思维对象抽象化为一定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或逻辑关系,然后再把这些特定的数量关系表示成为一般的符号形式。数学思维的抽象性还表现在它不仅仅停留在一次抽象的基础上,通常的数学符号形式可能经过了多次的抽象。与人类的所有思维形式相比,这种完全人为创造的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高度抽象化的基础。

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是指数学思维在发生、发展和表述的过程中,完全依据一种形式化的严密过程,这种过程中不容许出现一丝差错,也不允许有对与错之间的状况。正是数学思维的这种形式化的严谨性,使数学成为人类所有科学形式的最终表达手段。

数学思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我们知道,排中律、同一律、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它们是客观事物和现象之间相对稳定性在思维中的反应,它是保证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和正确表达思维的必要条件。正确的思维应该是确定的、无矛盾的、前后一贯的、论据充足的。不然的话,思维就将陷入混乱。在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如果违背了这些基本规律,就会产生逻辑错误,论证就得不到正确的结论。因此,数学思维中必须遵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数学思维结果的确定性,是指在数学思维的过程中,其结果是唯一的。我们知道在数学领域中,每一个命题的结果都是唯一的,不可能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数学命题的结果在对与错之间二者必据其一。

数学思维的方法是数学的符号、概念、语言按照数学特定的规律、法则,运用数学思维在数学领域中形成的一种方法。数学思维方法具有一般科学的方法论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形式。

按照数学思维方法运用的领域、表现形式不同可以把数学思维方法分为宏观思维方法和微观思维方法,按照数学思维的逻辑形式不同,可分为逻辑思维方法和非逻辑思维方法,按照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可以分为程式化思维和发现性思维,按照数学教育的阶段或领域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带有专业特征的思维方法。

宏观数学思维方法,也称基本或重大的数学思维方法,是指对整个数学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数学思维方法,如公理化思维方法、变量分析思维方法等。这些思维方法曾极大地推动了整个数学的发展。

微观数学思维方法,是指对某个数学分支发挥作用或由某些数学家群体使用的数学思维方法,如代数学的一些思维方法、几何学的一些思维方法等。微观数学思维方法还包括数学问题解决和数学问题发现的思维方法。主要包括最基本、最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演绎。分析法是从问题的结论开始,逐步推出已知条件或已确认成立的事实,从而断定命题成立的方法。综合法是从问题的条件开始逐步推出命题的结论的方法。演绎推理是按照严密的逻辑法则,采用由普遍到个别,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论证方法,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归纳推理试图从个别的例子中得出一般的规律,采用由个别到普遍、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进行推理论证。在归纳推理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前提为真,结论不一定为真。通常情况下,由归纳推理得到的结论还需要用科学的数学方法进行论证。

逻辑思维方法,主要是指按照形式逻辑的方式展开数学思维方法。数学的定理、证明及理论构造都是严格按照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展开和构造的,可以说数学的结果都是按照形式逻辑来表现的。数学思维的非逻辑方法,是指在数学思维中应用的猜想、直觉、灵感、现象等思维方式。这些思维形式经常地、大量地出现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随着数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非逻辑思维方法在数学学习和数学教育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数学思维的程式化方法,是指按照数学习惯的、原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种方式表现为规范的逻辑演绎方式。数学的发现性思维,又称之为创新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它不遵守程式化的逻辑演绎的思维方式,而选择带有个人特性、主观色彩、独立特性的思维方式。现代数学教育理论十分重视这种与传统的数学思维相区别的思维方式。

如果按照数学教育的阶段和领域不同还可将其分为不同的带有专业特征的思维方法,如按数学分支的差异,可将其分为几何思维方法、代数思维方法、微积分思维方法、概率统计思维方法等。尽管现代数学的发展使某些数学分支之间的界线变得模糊,但对于初等数学或一般高等数学阶段的学习而言,不同数学分支的数学思维方法都有其自身的明显特征。对于初等数学的学习而言,集合对应的思维方法、公理化结构的方法、空间形式的思维方法变量思维方法等都是具有初等数学特征的一些思维方法。

在学习某个数学分支的数学思维中,还可以把数学思维分成不同的思维方法,主要包括: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论证表述数学命题的思维方法;构建数学理论体系的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逻辑 逻辑方法 中医

任何一种理论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并将反映的内容准确地表述出来,就必须使思维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中医理论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反映自然、人体和疾病的本质和规律,就是因为中医思维遵循了一定的逻辑规律。虽然中医没有明确提出逻辑的概念,但却一直在不自觉地运用着逻辑的思维方法,遍及中医理论体系、中医经典著作以及中医教学等各个方面。因关于逻辑方法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故笔者搜集近十年文献,作一综述,以期对广大中医工作者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思路。

1 中医理论体系中逻辑方法的应用

吴永贵等[1]认为中医学科学发现和理论构建的逻辑方法,既有通过归纳法发现一般原理,建立理论体系,也有通过类比、想象、提出假设、逐步验证而形成理论;认为中医学逻辑方法的基本特征是:①多向性和多面性一体的特征;②辨证思维的特征。任秀玲[2]认为古医家运用中国先秦逻辑的“应因之术”建构了中医理论体系。“应之道”指导中医学认识和发现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构筑了生理之应、病理之应和天人之应的理论框架。同时作者认为“应因之术”是以客观事物的实(实体)与形(形象、征迹)为基础,提出的解决名实如何一致、相符的逻辑方法。

刘喆[3]认为类比推理方法贯穿于经络学说的形成过程及其应用。认为脉、经、络的提出,是以类比法为依据的。在经络生理方面,类比推理方法被用于说明阐释其功能作用。文末作者综合地评价了类比法的应用价值,认为类比法在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中,一方面给予医家们在理论创新上以重要的指导作用,使经络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获得了形象的基础,促进了它的形成。

另一方面,它又阻碍了经络学说的深入研究,使经络的认识停留于表象。高京宏等[4]通过分析历代医家对体质从现象分类到本质分类的认识过程,从初步的现象分类、进一步的归纳分类和深入的本质分类三方面对中医体质理论中的逻辑思想作了简要论述。

邢玉瑞等[5]认为类比思维是中医学广泛使用的逻辑思维形式,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它与形式逻辑学中的类比法并不完全等同,有其显著的特征与重要的价值。探讨了类比思维的概念、推理形式及特点。认为类比思维是指古人受天人合一理念的影响,在对自然界观察的基础上,将具有相似或相同特征(即象)的事物划为类,并在类的基础之上进行比较、推导,确定不同类间的联系,使知识在不同类间迁移的一种思维方式。其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运用称为中医类比思维;类比思维的基本形式分为比类、类推、比附3种;类比思维具有横向运动和联想性的特点。同时还论述了类比思维在建构藏象、经络理论,推论经脉气血运行与多少,阐述脏腑功能及阳气生理等方面的作用。孙雨来[6]认为中医对于治则、治法的确定,多是利用类比思维,取法自然之理,推入医学之中,成为医学之治则、治法。王志红[7]认为以五行为主线的类比法是中医学的主要逻辑方法之一。在五行类比的逻辑式中,其结构是:特殊-(五行)-特殊,五行是中介,借此中介过渡,才完成了由此及彼的类比推理。此外,中医学结合具体的医学理论及诊疗经验,借用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理论类比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指导诊断及治疗,在这些类比的逻辑应用中,都是以五行作为中介而展开的。周唯[8]认为以辨证论治为主的中医诊疗活动是一种科学的、理性的实践活动,逻辑思维是其中普遍存在的思维现象。论述了逻辑思维方法的应用及特点。章新亮[9]认为中医作为传统医学,虽然是通过象形思维来认识事物,但同时中医之象注入了逻辑思维,由象而进入理性分析。即中医认识人体的方法是象形的逻辑思维方法。文中从3个方面进行阐述:①物象以形和意构造逻辑思维;②形和意相结合的辨证思维逻辑;③中医象形观的逻辑形式,其中分为归比逻辑和推理逻辑。卓同年等[10]认为中医历代以来之所以能够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施治,除了依据长期的经验效果之外,善于运用成熟的逻辑方法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极吸收了东西方各类逻辑思想并不断运用这些逻辑来指导临床实践的整个过程,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逻辑形态。从本质上说,中医的这些逻辑思想和方法是一种蕴含在各种具体问题之中的应用逻辑,是发展中医学的重要思维工具。鲁兆麟等[11]通过对近代名老中医医案的总结,指出其中运用的一般逻辑思维方法为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临床中分析与综合常结合使用,归纳与演绎也常互用互补。

2 《伤寒论》中逻辑方法的应用

陈宝明[12]认为《伤寒论》之所以能确立祖国医学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成为历代医家所推祟的不朽之作,正是由于张仲景掌握和运用了正确的思维逻辑方法,从而揭示了六经病证的内在规律。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①六经辨证的归纳演绎法。②六经辨证的分析综合法。③六经辨证的假说验证法。其中作者将假说验证法分为了病因的假说验证、诊断上的假说验证、六经病治疗的假说验证、六经病传变的假说验证以及六经病预后的假说验证五点。④六经病的比较分类法。陈瑞春[13]就《伤寒论》中常用的逻辑方法,如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推理等方面做了简单的归纳整理。王历等[14]就《伤寒论》中常用的比较法、推理法、分析和综合法以及归纳法作了初步探讨。其中,比较法分为对举比较法和互参比较法;推理法分为判断推理法、排除推理法以及试探推理法。钟玲[15]认为《伤寒论》通过许多条文具体表述了诊断假说的建立和验证过程。如第56条,就体现了一个诊断假说建立和验证的3个步骤。

3 《金匮要略》中逻辑方法的应用

宋建平[16]认为《金匮要略》中所涉及的科学逻辑思维方法有取类比象、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等,而且这些逻辑方法在中医学中有着较广泛的运用,并举出《金匮要略》中相应的原文逐条进行了论述。赵力维[17]将《金匮要略》中所运用的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等逻辑方法作了简要论述。文中指出《金匮》一书分别从症状、脉象、病机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并举出关于“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原文为例;对于分析和综合的应用,以《虚劳病篇》为例进行了阐述。

4 《内经》中逻辑方法的应用

史新民[18]认为《内经》中的全息逻辑方法(全息思想:局部显现的信息是整体的信息的浓缩),以天人相应为基础,以生命活动的各层次系统为对象,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动静、刚柔等范畴形成具有自我修补功能的公理系统,从而克服了用静止的概念把握运动的状态,用抽象的范畴把握具体生命活动的局限。特别是比类取象、司外揣内、比类别异、慧然独悟等方法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中医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赋予《内经》以无限的生命力。作者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内经》全息逻辑方法的特点:①《内经》全息逻辑范畴的具象性;②全息逻辑范畴的对偶性;③全息逻辑的非线性因果思维;④全息逻辑体系的自我修补特点。董尚朴等[19]简要阐述了归纳、演绎、类比以及验证在《内经》中的体现。

5 中医教学中逻辑方法的应用

邢玉瑞[20]从明晰概念、严密推理、辨证思维3个环节探讨了逻辑方法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情况:①概念的界定与匡正。中医教材对概念的正确定义重视不够,常有疏漏之处,如中医学两大特点之一的整体观念,《中医基础理论》中没有明确的定义;②推理方法的应用。中医学对阳气的生理功能、节律变化的认识,采用了类比的推理方法,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气者,若天与日。”③辨证逻辑方法的应用。如反佐法是《内经》提出的组方配伍方法之一,是针对方剂的主要治疗作用与部位趋向,配伍一二味性质、作用相反的药物,以达到纠偏克弊,或顺应四时变化,治不违时的目的,具体应用可分为寒热反佐、升降反佐、开合反佐、动静反佐等,反映了中医辨证思维对立统一的特点。

6 小结

通过大量文献的搜集和整理,发现对中医关于逻辑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其中逻辑方法的研究更是寥寥。透过此综述可以看出,逻辑方法的研究虽然遍及中医理论体系、中医经典著作以及中医教学等各个方面,但论述多是只言片语,没有系统地进行深入研究;或者只论述了个别逻辑方法,很不全面,存在诸多问题。逻辑学虽然对中医来讲是一个新概念,中医学没有具体讲述逻辑学的知识,然而中医学这个严密而完备的理论体系,却处处体现着逻辑学理念和方法的运用。中医经典著作作为中医的根基和灵魂,逻辑方法的运用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故加强中医领域内,尤其是经典著作的逻辑方法的研究,已成为新的突破口,同时也为广大中医人提高临床辨证的思维能力,加速自身思维的改造,进行理论创新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 吴永贵,章涤凡.中医学的逻辑方法[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5, 28(2):3.

[2] 任秀玲.先秦逻辑的“应因之术”是形成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方法[J].中国医药学报,1998,13(6):15

[3] 刘 喆.从类比逻辑方法看经络学说的起源与发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1994,11(2):39.

[4] 高京宏,龚海洋.中医体质学研究的逻辑思想浅释[J].中医药学刊, 2005, 23(2):316,335.

[5] 邢玉瑞.孙雨来类比思维与中医藏象学说的建构[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2,26(6):414.

[6] 孙雨来.类比思维在中医治则治法中的意义[J].中医药学刊,2003,21(3):370.

[7] 王志红.五行类比的逻辑结构[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6,19(4):23.

[8] 周 唯.辨证论治中的逻辑思维应用举隅[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27(5):335.

[9] 章新亮.中医象形观与逻辑思维浅探[J].湖北中医杂志,2003,25(2):6.

[10] 卓同年,谷培恒. 论中医临床思维的逻辑方法及其运用[J].新疆中医药,1999,17(2):1.

[11] 鲁兆麟,杨蕙芝.近代名老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72.

[12] 陈宝明.《伤寒论》六经证治思维逻辑方法初探[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1999,19(4):27.

[13] 陈瑞春.陈瑞春论伤寒,第1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6:28.

[14] 王 历,周纯杰.《伤寒论》的逻辑方法初探[J].中医药学报, 1988,16(3) :18.

[15] 钟 玲.浅谈《伤寒论》中的几个医学逻辑问题[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1,14(3):21.

[16] 宋建平.《金匮要略》逻辑方法拾隅[J].国医论坛, l991,6(6):10.

[17] 赵力维.《金匮要略》几个逻辑方法举隅[J].吉林中医药, 1986,6(2):9.

[18] 史新民.《内经》全息逻辑方法的内涵及其特点[J].中医药学刊, 2003,21(9):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