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颈疏通理疗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1: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肩颈疏通理疗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肩颈疏通理疗方法

篇1

【关键词】 针灸理疗;颈椎病;临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9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35-02

颈椎病属于常见骨科疾病,其主要是患者在间盘退行、颈部受损及颈椎增厚等影响因素下,颈椎出现骨质增生、韧带肥厚及间盘突出等综合性症状。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颈椎病发病率也不断上升[1]。同时随着人们体育锻炼的减少,工作方式的变化,颈椎病呈现低龄化现象,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就我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给予针灸理疗,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患者年龄在42至72岁间,平均年龄为52.6岁;疾病类型:9例神经根型、11例颈型,6例椎动脉型、4例交感型。对照组35例患者中,男18例,女17例;患者年龄在43至71岁间,平均年龄为51.8岁;疾病类型:10例神经根型、12例颈型,5例椎动脉型、3例交感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药物进行治疗,以起到血管扩张、消炎止痛、改善血液微循环等作用。观察组:给予针灸理疗,主要包括:①穴位针灸。给予电频针刺,以天柱穴、风池穴、列缺穴、内外关穴、合谷穴、曲池穴、颈夹脊穴等作为主要针灸穴位,并依据颈椎病类型进行配穴。颈型颈椎病者应配以后溪穴、养老穴;椎动脉型颈椎病者配以四神聪穴、完骨穴;神经根型颈椎病者应配以八邪穴、手三里穴、肩龋穴;交感型颈椎病者配以太冲穴、三阴交穴、太溪穴、三里穴[2]。患者得气之后,需留置针,加以疏密波与连续波进行针刺,时间为25min。每日针灸1次,7d为一个疗程。如果患者属于寒性体质,可给予温针灸进行治疗,利用长度2cm左右的艾条,置入到针柄上,然后将其点燃即可进行针灸。针灸完成后,在颈肩局部照射电磁波,时间为15min。②辅助理疗。患者针灸结束后,需给予患者推拿放松,患者前额用左手扶稳,指导患者颈部慢慢向后伸,然后用右手手指自枕骨的粗隆下慢慢向内、向外进行推拿,直到患者耳乳突起部位。再者对患者小神经、大神经进行按摩,用左手将患者头顶扶稳,而右手中指与食指相互并拢,然后于锁骨重点处对臂丛神经进行按摩。最后,对颈部神经各个压痛点进行弹拨,对颈部后肌群进行拿捏,对冈下肌进行点压。

1.3 疗效标准 治愈:患者颈椎阳性体征、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肢体功能均得到有效恢复;显效:患者颈椎阳性体征、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性改善;有效:患者颈椎阳性体征、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但是改善效果并不明显;无效:患者颈椎阳性体征、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出现加重现象。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由统计软件SPSS17.0处理,计数资料有x2进行检验,组间对比用t进行验证,如果P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分析 研究组:治愈19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治愈9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3.3%,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2.2 并发症分析 研究组:1例颈心综合症、1例吞咽障碍,发生率6.7%;对照组:2例颈心综合症、2例吞咽障碍、1例视力障碍,发生率16.7%,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颈椎病多见于中老年群体,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上肢麻痹、颈肩疼痛及肌肉萎缩等。颈型颈椎病患者主要由于睡卧姿势不当、颈部受损或者颈部受寒等导致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则由于颈部间盘突出、退化或者破裂,进入到经椎间孔,或者颈椎椎骨出现骨质增生症状,使得颈椎椎间孔有所缩小,神经根受到压迫导致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则由于颈部椎骨发生错位,导致颈椎动脉缩小,血流受阻,脑部出现缺氧、缺血等症状导致;交感型颈椎病,主要是颈椎发生退化,肌肉和筋膜相粘连,使得血管与交感神经受到挤压[3]。

颈椎病临床治疗方法有很多,但因颈椎的脊髓阶段相对较高,大大增加了手术治疗风险,甚至引发神经损伤、高位截瘫,所以临床上多提倡给予保守治疗。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颈椎病患者,分别给予常规药物与针灸理疗进行治疗。临床研究表明,常规药物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病情复发现象严重,并发症较多。而针灸理疗,依据颈椎病类型,选择不同的针灸穴位,能够起到疏通经络,改善气血的作用,而加以辅助理疗,主要包括电磁波、推拿、按摩、点压等,能够对颈部丛神经与臂丛神经受到刺激,肩臂、头顶及枕后出现麻窜或者酸胀感,以使经络得到疏通,气血得到调理,血液循环得到改善,水肿症状得到消散[4]。但是并不是所有颈椎病患者都适合针灸理疗,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型及颈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治疗效果难以明确,且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所以选择针灸理疗比较理想,而颈椎间盘明显突出患者,神经根或者脊髓严重受压,且骨刺相对较大,不适合针灸理疗,需给予手术治疗[5]。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理疗组临床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且并发症较少。

总之,给予颈椎病患者针灸理疗,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病情康复。

参考文献

[1] 江淑红.针灸理疗治疗104例颈椎病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1,7(18):84.

[2] 肖绿萍.针灸理疗治疗颈椎病疗效探析[J].健康之路,2013,8(01):90.

[3] 沈萍.针灸理疗治疗218例颈椎病疗效分析[J].医药前沿,2012,7(03):76.

篇2

【关键词】肩背肌筋膜炎;超声中频;走罐治疗

肩背肌筋膜炎又称肩背肌纤维炎,是临床常见的软组织疾病。2008年1~11月笔者运用超声中频加走罐治疗本病6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本病好发于两侧肩胛岗上下窝及上背部,局部酸痛,肌肉僵硬,有沉重感,劳累后症状加重,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痛性结节,病程较长者其症状可波及下颈部及背腰结合部,有反复发作病史,X线检查排除颈肩部骨质病变。

1.2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60例,其中男22例,女38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16岁,病程最短1w,最长10年。

2 治疗方法

2.1 超声中频治疗:采用沈阳新圳医用电子仪器公司生产的C2T-8型电脑康复治疗机,将中频输出线与输出LA或RA插孔正确连接,超声头作负极,将输出LA或RA做正极,将湿衬垫放于导电片黑色导电面并用固紧带将其固定于左侧腓肠肌处。超声导电耦合剂均匀地涂在患者的皮肤上(局部用酒精消毒),选择治疗处方(正旋波变调中频叠加超声波)超声头垂直紧密接触皮肤并轻轻移动治疗,以压痛点及两侧膀胱经为治疗重点,治疗中要随时添加超声导电耦合剂。

2.2 走罐治疗:患者肩背部涂剂,医者用闪火法拔小号火罐,用右手握住罐子,着力于后方,上下来回推动,约推动火罐5~10次,使患部皮肤潮红,间有明显紫黑色瘀点为度。

超声中频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拔罐治疗隔日1次(或以皮肤瘀点消退肤色基本正常为度),5次为1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临床治愈:症状全部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显效:症状显著减轻,基本无痛感;好转:症状有所减轻,但仍有痛感;未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60例肩背部肌筋膜炎患者用上述疗法治疗后,追踪随访,经统计临床痊愈20例(33.33%);显效35例(58.33%);好转5例(8.67%);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

4 讨论

肩背部肌筋膜炎多因肌筋膜组织的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所致。临床主要以肩背部疼痛为突出表现,患部可触及条索状物或硬结,压痛明显。据有关资料统计,本病的发病率在我国中青年人群中显著增高。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该病的发生多因风寒湿邪侵袭,或脾胃虚弱,筋失濡养而发病,或因肝失疏泄,气血郁滞不畅,复感风寒内闭,内外相干而致。超声中频叠加疗法是一种电声结合的新疗法,它能通过超声机械震动改变细胞内部结构,提高细胞的代谢功能,增强细胞活力,起到细胞按摩作用,增强患处血液循环,使局部组织气血通畅,则肩背部肌肉,筋膜等结缔组织因炎症而发生的疼痛及伴随症状得以解除。走罐能祛风除湿、活血化淤、散寒止痛,可疏通经络中雍滞的气血,经络疏通则症状消除。故两者结合具有较好的疗效。本病患者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以及肩背部的合理运动,更要注意防寒保暖。超声中频治疗是近年来理疗领域又一新的治疗方式,现将应用中的一点体会介绍给各位同仁,敬请指导。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颈椎病 综述 非手术治疗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 是因椎间盘变性、突出, 颈椎骨质增生, 韧带钙化等蜕变而造成颈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脊髓被刺激受压引起头痛、头晕、颈肩上肢部疼痛发麻、胸痛甚至是下肢痉挛性瘫痪等的一种病变。颈椎综合症一般多发于40 岁以上年龄者; 或长期从事伏案工作者, 如电脑操作员、绣织工人、文职工作者等; 或经常从事颈肩部负重者,如体操运动员等。

根据不同临床表现颈椎病分为五种类型: ①神经根型表现为颈项疼痛, 向上可牵至枕部及后脑, 向下可牵至到肩背及向上肢放射, 肌力减弱, 手指麻木, 持物无力。②脊髓型表现为颈项疼痛不明显, 四肢僵硬麻木, 进行性无力, 下肢症状的出现早于上肢。③椎动脉型表现为颈肩痛或枕区痛, 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恶心及视物模糊。④交感神经型表现为枕部痛连及头痛或偏头痛, 眼窝胀痛, 视物模糊, 心悸, 胸闷, 四肢发凉, 局部多汗, 手指端发红发热, 舌麻等。⑤混合型临床上出现两型或两型以上症状者。

1 治疗方法

1.1 牵引适用于脊髓型以外的各型颈椎病, 可以缓解疼痛, 减小椎间盘压力, 缓解神经根受压。倪红联[1]等认为对CSA 患者的颈椎牵引应选择地进行,用“颌枕带轻重量间断性牵引”对47 例颈椎不稳的CSA 患者进行牵引治疗, 效果显著。龚星军[2]等人采用颈肩牵引, 手法松懈, 俯卧旋转, 手法拔伸, 圆枕疗法, 对108 例2 个疗程后治愈67 例, 好转35 例, 无效6 例, 总有效率为94.4%。邹越彬[3]等人采用JOYIIB型多功能颈椎治疗仪进行为时10~20min 重量为体重10%~20%重量牵引结合推拿手法对风池穴、颈夹脊穴、肩井、颈椎椎旁压痛点、颈肩部、肩胛骨内侧缘、上臂、前臂等处采用揉、接、点、拿等手法, 配合局部滚摩擦法。

1.2 推拿和按摩具有通经活络、协调阴阳、正骨理筋、消肿散瘀、解痉镇痛的功能, 能改善局部血液供应, 解除椎间盘突出物压迫神经, 分离软组织粘连。力量由轻到重再到轻, 由浅入深。幅度由小到大。以患者耐受为度。力求做到柔和、深透、连贯、流畅、沉稳、着实、简捷、高效。张少全[4]采用肩背痛区滚法5min, 痛点揉法、弹拨法5~10min, 颈夹脊、风池、风府、肩井、天宗及背部阿是穴施点按法对137 例患者治疗, 治愈98 例(71.4%), 好转35 例(26.27%), 总有效率为97.81%。吴鑫亨[5]取穴风池、天鼎、大椎、肩中俞、肩井、天宗、肩贞、曲池、手三里、合谷(头疼痛眩晕加印堂、头维、太阳、率谷等: 视物模糊、目胀加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 配以按、揉、拨、拿、动为主, 搓、捏为辅的纯手法治疗238 例患者。治愈212例(89。08%), 显效18 例(7.56%), 总有率99.16%。杜桂琴[6]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 包括局部按摩、针灸、拔火罐, 口服氯唑沙宗片1 片/1 次, 3 次/1 天, 或芬必得1 片/1 次/1 天, 在此基础上加颈椎和颈部肌肉足底反射区按摩, 在相应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结果发现疗效明显且复发率(36.8%) 低于对照组(52.9%)。韦贵康[7]采用一系列手法对颈椎进行整合。手法包括: 调骨类、理筋类和对症类。调骨类用于骨关节轻度移位患者, 理筋类用于软组织损伤者, 对症类用于一些突出症状患者。2~3 天做1 次, 7~10 天为1 个疗程, 1~2 个疗程疗效显著。

1.3 针灸针刀治疗是在治疗处刺入, 到达病变处进行轻微切割、剥离, 疏通经络, 顺畅气血, 从而达到止痛去病的目的。汤国祥[8]等以针刀为主治疗颈椎病, 治愈率为89.6%, 有效率为96.9%o 吴素芹[9]采用针刀治疗+封闭治疗+正骨手法治疗顽固性颈椎病,总有效率为86.5%o 柯于麟[10]运用TDP+电针、手法治疗, 再辅以静滴丹注射液等综合治疗椎动型颈椎病152 例, 显效115 例, 总有效率100%。

1.4 理疗目的是活血化瘀、镇静止痛、缓解痉挛和加强保护性抑制。理疗可加速炎症水肿消退, 改善神经血供, 松弛肌肉。朱随芝[11]等人用针刺和醋疗20~30min,治愈率94%, 总有效率为100%。陈庆法[12]采用北京产YYD- 335 型音乐电治疗仪, 电极并置于C6 以上横突体表, 选用迪斯科现代曲、西班牙斗牛士和广东音乐走马等乐曲, 每天1 次, 每次30 分钟,10 次为1 疗程。120 例患者治愈81 例(70.9%), 有效32 例(26.6%), 无效3 例(2.5%), 疗效比对照组颈带牵引显著。

1.5 围颈和颈托目的是使颈椎制动、牵张, 缓解肌肉痉挛, 巩固疗效。谢志强[13]等人采用低温塑板为材料的颈托, 使颈椎相对固定, 佩带后颈椎前屈、后伸及旋转动作均限制在10~15 度。佩带1 小时休息1 次, 间隙做颈颈部前屈、后伸、旋转动作, 并重复5~8 次。除进食、睡觉、洗漱均佩带, 持续2 月。治疗有效率为87.5%, 显著于常规治疗组(药物、理疗等)87.5%。郭丁选[14]等人采用中药液(透骨草、伸筋草、红花、当归、天麻、川芎等30 味)置于颈部, 开启自行研制的电围颈治疗仪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每次30分钟, 每天1 次, 15 次为1 疗程。结合小针刀在颈部压痛点、结节或条索状物进行剥离松弛, 解除肌肉痉挛及神经血管卡压状态。110 例患者治愈83 例(75.5%), 好转27 例(24.5%), 总有效率100%。

1.6 药物药物治疗是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清热凉血为主。钟康华[15]采用2%利多卡因5ml、曲安萘德40mg、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500mg、生理盐水10ml 等药物对颈椎患侧注射, 1 次注射一侧,1 周注射1 次, 最多不超过3 次。51 例患者治愈30例, 占58.8%, 显效16 例, 占31.4%, 有效5 例, 占9.8%, 总有效率为100%o 范东[16] 采用中药(钩藤25g, 葛根30g, 天麻10g, 川芎10g, 桃仁10g, 红花10g, 当归10g, 赤芍10g, 茯苓10g, 泽泻l0g, 半夏10g, 丹参15g, 白术l0g)结合针刺百会、风池、肾俞、

脾俞、内关、关元、丰隆、足三里等穴位对50 例患者治疗, 治愈30 例, 占60%, 显效18 例, 总有效率96%。

1.7 西方手法

1.7.1 关节松动技术(jioint mobilization): 是澳大利亚的麦特兰德(Maitland)主创, 所以称为Maitland 手法, 又称澳式手法[17]。主要手法程序为: ①分离牵引,一般松动, 缓解疼痛; ②垂直按压棘突, 增加颈椎屈、伸的活动范围; ③垂直按压横突, 增加颈椎旋转的活动范围; ④垂直松动椎间关节, 增加颈椎侧屈和旋转活动范围; ⑤侧方推棘突, 增加颈椎侧屈的活动范围; ⑥后伸摆动, 增加颈椎屈、伸的活动范围; ⑦侧屈摆动, 增加颈椎侧屈的活动范围; ⑧旋转摆动, 增加颈椎旋转的活动范围。雷迈[18]采用Maitland 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7 例, 治愈49 例, 好转5 例, 无效3 例, 有效率94.7%o 雷迈[19]采用Maitland 手法治疗椎动脉颈椎病, 每日1 次, 每次30 分钟, 10 天为1个疗程, 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疗法的对照组。

1.7.2 麦肯基(Mckenzie)治疗技术: 是由新西兰治疗师Robin Mckenzie 创立的, 主要通过姿势矫正和医疗体操来治疗颈腰痛的方法。引进力学原理主要靠患者自己完成练习, 感受痛区或痛点。出现“向心化”现象, 说明治疗所采用的运动方向或是正确的,如果疼痛向外周扩散, 则治疗是错误的[20]。预防是麦肯基一大特点, 因为预防的重要性不亚于治疗。彭小文、张盘德[21]采用Mckenzie 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回缩位置做颈前屈、后伸、旋转, 停1 秒后回中立位。患者不能自行完成的医者帮助其完成。1 年后复发率5.8%低于传统推拿治疗的对照组22.6%o赵强、肖少华[22]毛玉容、黄东峰[23]认为Mckenzie 治疗法效果优于其他常规治疗法。章岩、高恒强[24]认为Mckenzie疗法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复法率低于对照组, 并且在预防颈椎病中作用明显。

2 非手术治疗方法的注意事项

2.1 非手术治疗颈椎综合症的适宜人群①轻度颈椎间盘突出症及颈型颈椎病; ②早期脊髓型颈椎病, 症状轻微者; ③不能耐受手术的年老体弱者, 预期颈椎手术后疗效不明显者; ④手术恢复期者; ⑤轻型椎脉型颈椎病; ⑥轻型神经根型颈椎病; ⑦颈椎病的诊断尚未明确需要观察者。

2.2 禁忌症颈部急性炎症、颈部急性损伤、颈部恶性肿瘤、颈部新鲜骨折、颈部结核。

3 结论

颈椎病发病因素主要是颈椎退行性改变, 但在治疗上, 应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利用先进的诊疗手段,因人而异, 把握最佳治疗时机, 综合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疗效。现在, 在治疗颈椎病研究上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 但仍然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一, 治疗方法较多, 同一病、同一个症状的手法治疗方式差异也很大, 手法顺序差异也较大, 甚至相反。第二, 治愈后复发率较高。第三, 相对其他治疗方法文献而言,颈椎病运动疗法的科学文献寥寥无几。第四, 在疗效评估上也缺乏统一性和客观性, 多凭医者主观评定,主观因素大, 相互可比性小。如果在治疗发面有更严格、更统一的诊疗技术和评判标准, 在临床方面有更多、更科学的实验研究支持而不是凭单纯少数的权威、专家的经验, 医疗康复学科将会有更好更快的发展, 而这些将是广大医护、体育工作者今后的一个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倪红联, 罗志军.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选择性牵引治疗, [J]浙江临床医学2000.9(2)

[2] 龚星军, 应晓健,等.牵引结合手法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 [J]中医正骨2005.5

[3] 邹越彬, 邬强.非药物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54 例体会, [J]按摩与导引,2006.8

[4] 张少全.按摩治疗颈椎137 例, [J]按摩与导引,2006.6

[5] 吴鑫亨.按摩手法治疗238 例颈椎病体会, [J]按摩与导引2006.4

[6] 杜桂琴.足底按摩及耳贴压法治疗颈椎病19 例, [J]陕西中医, 2006.27(1)

[7] 韦贵康.颈椎损伤性疾病的整合手法, [J]中医正骨, 2006.5(P3)

[8] 汤国祥, 盖飞月, 汤兵祥.以针刀为主治疗颈椎病, [J]中医正骨2000.6

[9] 吴素芹.针刀配合其他疗法治疗顽固性颈椎病74 例, [J]中医研究.2000.2

[10] 柯于麟, , 汪祖光.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52 例临床分析, [J]按摩与引导2006.9

[11] 朱随芝, 韩英.针刺醋透治疗仪治疗颈椎病50 例, [J]菏泽医专学报1998.1

[12] 陈庆法.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物理疗法, [J]中国康复, 1997.2

[13] 谢志强,等.佩带颈托对颈性眩晕的疗效分析, [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5)

[14] 郭丁选,等. 电围颈加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10例, [J]人民军医, 2004.47(10)

[15] 钟康华, 招仕富.颈前筋膜注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推病的临床观察, [J]按摩与引导2006.7

[16] 范东.中药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J]中医正骨,2005.5.

[17] 燕铁斌.颈椎疾患松动手法, [J]按摩与导引1995.3(P36)

[18] 雷迈.Maitland 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J]按摩与引导2006.6

[19] 雷迈.应用Maitland 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J]中国疗养医学2006, 8(15)4

[20] 徐辉. 麦肯基治疗技术治疗颈椎病, [J] 中国临床康复2003.2

[21] 彭小文, , 张盘德.Mckenzie 法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7(27)7

[22] 赵强, 肖少华,等.Mckenzie 方法配合微波和低调波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疗效观察, [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1(28)1

篇4

到底是什么样的医术敢于做出如此承诺?

科学治疗白癜风不再犯

绿色循经减肥一次见效

彭医师自己曾是白癜风患者,20年前,他开始潜心研究白癜风的致病原因及治疗机理。白癜风是一种皮肤色素脱色的皮肤病,皮肤色素存在于皮肤及毛囊内的黑色素细胞内,黑色素细胞产生的黑色素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由酪氨酸酶转化为多巴,再经一系列生化过程而成。当这个过程发生障碍,导致酪氨酸酶活性减少,甚至消失,继而使黑色素生成减少、消失,结果会使局部皮肤呈白斑样,甚至影响毛发也会发白。

白癜风虽然难治,但彭医师在祖传的基础上潜心研究,通过对皮肤的生理、人体生化、遗传、免疫等多项研究,针对白癜风的病理创建了新疗法,采用天然的中草药,经过巧妙组合配方研制成中药配方,对治疗白癜风取得了显著疗效,目前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并且得到临床验证。

该疗法能够疏肝补肾,理气解郁,化瘀通络,调节气血,恢复脏腑,并能够迅速渗透细胞壁膜,从而激活色素细胞,恢复色素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改善血液循环,调节血粘度,外擦药物,激活真皮酪氨酸酶的活力,促进黑色素合成,使黑色素获得新生,从而在短期内祛除白斑。通过众多患者的临床使用,具有见效快,不易复发等特点,为久治不愈的白癜风带来希望和福音。

绿色循环减肥技术是彭医师在针灸减肥的临床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用手法减肥的特效方法,对减肥有独到之处,特点是减肥无痛苦、无副作用,为纯手法减肥。其减肥原理为;疏通经络,打通经络,刺激相关穴位,调控大脑中枢神经,大脑中枢神经发出指令,将多余的脂肪从脂肪库里游离出来,经分解、消耗,通过汗腺、大小便排出体外。不打针,不吃药,不要任何外用药及仪器,不需节食,根据减肥者的身高、体重,换算出超标脂肪,只要超标脂肪在20斤以内,大多数都能在一个疗程内减掉。在减肥的同时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女性月经不调、痛经内分泌紊乱、更年期综合症等均具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三位一体治疗腰肩盘突出有奇效

中风患者一个疗程痊愈

针灸能更好地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彭医师临床治疗颈肩腰腿痛等疾病均有特效,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网球肘、关节炎等都属于伤筋,软组织包括有筋膜、肌肉、肌腱、腱鞘、关节囊、滑膜、椎间盘纤维环等,可因直接外伤、间接外伤或长期劳损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其损伤有局部组织肌肉牵拉、纤维破裂、肌腱撕破、肌腱滑脱、韧带破裂、关节囊撕破,以及关节或软组织劳损等。

伤筋主要症状是疼痛、瘀肿和功能障碍,早期疼痛剧烈,局部迅速肿胀,无骨擦音,被动的还能活动,损伤较轻的可以做轻动作,有的还可负重,严重不能活动,暂时失去劳动力,慢性伤筋,有的无明显外伤史,有的有慢性疲劳伤史。因患病部位不同,劳损的组织结构不同,可有各不相同的症状,或隐痛、或酸痛或肿胀,或功能障碍,其症状因劳累或受凉而加重。

张秀珍,女,37岁,家住盱眙,于2006年10月8号到彭医师的理疗中心就医。患者7年前腰间盘突出压迫坐骨神经,在盱眙医院接受针灸治疗半年,病情有所好转,后断断续续疼痛。10天前病情加重,不间断剧痛,卧床不起。CT扫描发现第四、五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右侧坐骨神经,表现为剧痛,臀部及小腿外侧放射性疼痛。彭医师采用豪针针刺,迅速进针出针的治疗方式,通过良性刺激,把信息反馈到大脑,大脑发出指令,良性信息迅速反馈到病变部位,从而达到消炎止痛的效果。彭医师又配合火针,散血化瘀,祛风散湿,再配合火罐把湿寒瘀血拔出体外。三位一体疗法迅速见效,第一天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明显减轻,短短几天便可下地走路,疼痛逐渐消失,只有右小腿有麻串感,一段时间后消失、痊愈,至今未发。

彭医师治疗中风后遗症有特效要缘于他对中风原理的深刻认识和辨症施治。脑血管后遗症又称中风后遗症,主要是中风后气虚血阻,脉络淤阻,风痰阻络,或肝肾亏损,精血不足,筋骨失养所致,分为多种病症。彭医师明辨闭脱二症,闭为实证,脱为虚,闭症有要辨别阳闭与阴闭,阳闭多属风热,阴闭多属风痰,了解了上述机理后,彭医师辩证治疗中风,效果奇佳。

有位老年女患者,名叫薛光美,年龄68岁,3年前得脑梗塞留有后遗症,曾到处治疗无效,后来到彭医师的理疗中心。来时右侧偏瘫,行动不便,需别人搀扶,且手指弯曲,不能活动。彭医师对其施行一次火针灸治疗,再配合中药辨证疗法,临床60年的秘方。治疗后患者连说“三年间从没有现在这样轻松过”。经过几个月治疗,患者走路不需要人搀扶,不用拐了,手指能活动了,右手还能提半桶水。学费颈肩腰腿痛5800,白癜风15000;中风15000,减肥15000,全学50000,全学免费传授治疗牛皮癣,荨麻疹,湿疹技术均特效。每月18号开班,30号结束,限额30名以内,包教包会。

地址:安徽省明光市涧溪平衡理疗康复中心 彭立新

电话:0550-8061138

篇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04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治疗上以保守为主。本文主要阐述物理疗法、颈椎牵引、手法按摩、小针刀、针灸等非药物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体会以及掌握颈椎病各型的特点、康复评定的目的。现就康复科以非药物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体会报告如下。

明确诊断,掌握各型的病理特点,防止误诊误治

颈椎病是一种进展缓慢的颈椎退行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水分减少,弹性减弱,向外膨出,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增生,使颈椎椎管狭窄或椎间孔变小、变形,直接压迫或刺激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颈部长期受风寒、劳累、反复落枕、坐姿不良、外伤或老化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和发展。

临床各型颈椎病各有其特点,如神经根型颈椎病以上肢疼痛、麻木为主症;椎动脉型颈椎病以眩晕为主症;交感型颈椎病则出现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症状,有头部、眼部、心脏、周围血管等症状;脊髓型颈椎病则以肢体运动障碍为主症。

诊断原则必须具备以下3个条件:①具有比较典型的症状和体征;②颈椎病的X线片及其他检查证明椎间分级退变,并压迫神经血管;③影像学检查存在神经、血管压迫与刺激,同临床表现具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辅助检查资料必须完备,据病情不同做颈椎X线拍片,颈椎CT、磁共振、颈颅多普勒、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等。医生必须明确颈椎病的发病机理,熟悉颈椎的解剖及体检检查,除外颈部发育不良、结核、肿瘤、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引起的颈部症状,确保医疗安全,只有正确的诊断方可施行正确、安全的治疗。

进行康复评定,明确治疗目的

颈椎病的康复评定目的是明确颈椎病损害的性质、范围、程度及变化趋势,籍以制定合理康复方案,选择康复疗法、评定康复效果及功能预后。

颈椎病的评定可分为基本项目评定和专项评定。一般状况评定包括颈椎的活动范围、肌力、感觉和反射、疼痛与压痛点,肌电图和神经传导测定,影像学和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等。专项评定有颈椎稳定性评定、颈椎间盘突出功能评定等。目前,以日本骨科学会对脊髓型颈椎病的17分评定法应用较为普遍。

康复的目的:减轻颈神经根、硬膜囊、椎动脉和交感神经的受压和刺激,解除神经根的粘连和水肿,缓解颈、肩、臂肌痉挛,增强颈部肌肉力量,保持颈椎稳定。

选择恰当合理的治疗方案,因人、因病、因时治宜

颈椎病的保守治疗方法繁多,临证应据患者不同情况、医院条件、设备及医生技术专长,灵活选择。

基本治疗是卧床休息,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卧床休息可减少颈椎负载,有利于椎间盘关节的创伤、炎症消退,减轻或消除症状。颈托、颈围可选用,同时避免受凉、受累、不良姿势等各种诱发因素。

物理疗法适合大部分患者,运动疗法需慎重。物理疗法具有镇痛、消除炎症组织吸收、减轻粘连、改善局部组织与脑、脊髓的血液循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延缓肌肉萎缩并促进肌肉恢复等功能,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石蜡疗法、红外线、磁疗、直流电离子导入、超短波、微波、中频等。运动疗法活动量应由小到大,频率由慢到快,避免过劳,对椎动脉型、脊髓型患者“转头”等动作幅度宜小或慎用,以防摔倒等意外的发生。

颈椎牵引是常法,要领需掌握,脊髓型慎用。颈椎牵引适合于肌型、椎小关节功能紊乱及椎间盘突出或膨出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并非所有颈椎病都适用,尤其是脊髓型颈椎病,应当慎用,以免加重脊髓损伤程度,牵引时必须掌握好牵引的角度,牵引的时间和牵引重量三个要素。

按摩疗法简便廉,手法熟练忌粗暴。手法按摩可疏通经络,减轻疼痛麻木、缓解肌紧张与痉挛、加大椎间隙与椎间孔、整复滑膜嵌顿及小关节半脱位、改善关节活动度等,临床有传统按摩及关节松动术等方法,要求治疗前对患者病情应有全面的了解,手法要得当,切忌粗暴,对骨质疏松患者及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慎用或忌用,诊断不明确禁用板法及关节松动术。

小针刀疗法是特色,选点是关键,安全是前提。采用小针刀闭合性局部松解疏通枕后肌群、枕下三角肌群及背肌肌群,对局部的粘连、瘢痕等病灶进行松解剥离,从而消除无菌性炎症,达到消炎镇痛,恢复颈项部软组织生物力学状态。该疗法对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佳。选择正确的治疗点是确保疗效的关键,治疗点大多分布在颈背肌的起止点上,临床可根据病情,辅助检查结果选5~10点治疗,对年老体弱及其他脏器病变较严重者当慎用。术后作手法进一步巩固疗效。一般作2~6次即可治愈,可作为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首选用治疗方法。

针灸辨证施治,重视针刺补泻手法。“颈椎病”可属中医之“眩晕”、“头痛”、“肢麻”、“痹证”等范畴,有因心脾亏损、气血不足,不能上充髓海而发;有因肾阴不足,肝失润养,肝阳上扰清窍所致;有因素属湿盛之体,过食厚味,聚湿成痰,上蒙清窍为病;或因颈部过度劳损,复感外邪日久导致经络阻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临床可分为气血不足、经脉闭阻、肝阳上亢,痰湿中阻、肾精不足等症型。一般针灸处方为:①神经根型多选:风池、风府、肩井、曲池、外关、合谷、后溪、阿是穴;②脊髓型多选:大椎、肩中俞、颈夹脊、肩井、绝骨、阳陵泉等穴;③椎动脉型多选;风池、天柱、百会、太阳、完骨、头维等穴;④交感神经型多选:百会、四神聪、太阳、劳宫、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等穴,辨证:头晕可加听宫、晕听区、平衡区、百会施灸;头痛选加太阳、率谷、印堂等穴;肢麻选加扶突、极泉、内关等;恶心、呕吐选加内关、丰隆等;肝肾不足加太溪、太冲;痰浊中阻者加中脘、足三里、丰隆。临症需据病情不同,灵活选择处方,补泻得当,方可取得较疗效。

以上各法可单独应用也可联合应用。

篇6

 

关键词:  针刺穴位;拔罐;颈项部疼痛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32例患者中,男29例,女3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45岁。颈项疼痛27例,其中颈项部软组织急性损伤类20例,男18例,女2例,年龄19~25岁;颈项部软组织慢性损伤类7例,年龄19~25岁1例,26~30岁6例。颈椎病5例,其中颈椎间盘退行性改1例,损伤类4例,年龄30~45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4年。

1.2 诊断 均经颈部X线摄片、CT或CRI检查,符合颈项部疾病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取穴 主穴:大椎、风池、天柱、肩井,配穴手三里、大抒、后溪及阿是穴进行治疗。每次4~5穴交替选用。

1.3.2 工具 (1)毫针:根据病情及穴位选用28号1寸、1.5寸毫针。(2)火罐:根据不同部位选用不同型号的玻璃火罐。

1.3.3 手法 直刺穴位0.5~1寸,急性颈项部疼痛可用中等强度刺激,慢性颈项部疼痛,可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min,5min行针1次。拔火罐是在起针后,在大椎、肩井、肩外俞及阿是穴针眼处拔,以皮肤出现水泡或暗紫色为佳。一般急性病例留罐30min,慢性病例一般留罐20min。急性颈项部疼痛如落枕等常可1~2次针刺加拔火罐治愈。慢性颈项部疼痛一般需2~3个疗程, 1个疗程7~10天。中间休息2天。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活动功能正常,恢复工作;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活动功能正常;好转:颈项疼痛症状减轻,活动功能有改善;无效:治疗前后无改变。

2.2 结果 32例中,治愈24例,显效6例,好转2例,有效率100%,治愈率75%。3 讨论颈项部疼痛常见于颈椎间盘退变、颈肌劳损等,中医理论认为颈项部疼痛属“痹证”范畴,其病因主要是由于外因、内因两方面因素造成。外因主要是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并凝于脉络,致使脉络不通,不通则痛。《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举痛论》记载:“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动中则气不通。”其乃疼痛机制的总纲。《素问·痹论》:“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皮肤不荣,故为不仁”。营卫因风寒之邪而运行不畅,闭阻不通,临床表现则为疼痛。内因主要是由于正气不足。《素问》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1]。我们知道经络具有联系脏腑组织、运行气血、传导感应、协调生理活动的作用,故《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而经络的生理功能是通过“经气”来实现的。机体以经络为途径,通过“经气”传注,把气血输送到全身各部分,以供给营养;并通过“经气”传导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信息刺激,来调整躯体器官组织之间的功能活动,取得阴阳平衡协调,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活动。而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连接而逐一流注,所以,就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内到脏腑器官,外达肌表,营养全身。大椎穴属督脉,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交会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其功用可疏风解表,清热通里。主治感冒、发热、咳喘、头痛项强,疟疾、小儿惊风;风池与肩井穴都属足少阳胆经,其体表循行路线起于目外眦经过环耳、侧头、侧项、侧腰、胁、下肢外侧中到达足第4趾和大趾:风池穴位于项后,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与风府穴平;功用:袪风解表,清头明目。主治:头项强痛,眩晕,目赤肿痛,近视;肩井:在肩上,在大椎(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处。功用:通经理气,豁痰开郁,主治:头项强痛,肩膀背痛,手臂不举,乳痈,难产。天柱穴亦属足太阳膀胱经,其体表循行路线是目内眦、头项第1侧线、背腰1、2侧线、下肢外侧后、小趾。天柱穴位于第1、2颈椎之间(哑门)旁开1.3寸,斜方肌外缘。功用:疏风解表,通经止痛。主治:头痛项强,肩背痛,落枕,急性腰扭伤。配穴:肩外俞、后溪亦属手太阳小肠经,其经体表循行路线是:小指、上肢外侧后、肩胛、颈、耳前、目内眦。肩外俞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下(陶道)旁开3寸。功用:舒筋散风。主治:肩背痛,颈项强急。后溪: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其经体表循行路线为小指、上支外侧后、肩胛、颈、耳前、目内眦。其穴位于第五掌指关节后橫纹头,握拳击取之。功用:散风舒筋,通督脉。主治:头项强痛,落枕,耳鸣耳聋,癫狂,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疟疾。手三里属手阳明大肠经,其经体表循行路线为次指、上肢外侧前、肩前、颈、下齿、鼻旁。位于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曲池下2寸,肱桡肌凹陷处。功用:上肢不遂,肩臂疼痛,腹痛,吐泻。由于上述穴位,所属经络循行都经过颈项部及肩部,而经穴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同时还能反映十四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病证。还可根据病情遵循“循经取穴、以痛为输”的原则,取阿是穴配合治疗。通过针刺这些穴位,以适量的刺激激发经络的协调阴阳作用从而达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的目的以发挥其调整虚实的功能。同时,因共同作用亦加强其“经气”的传注,把气血输送到病变部位,而起到对颈项部疾病的治疗作用。拔罐法是一种物理疗法,通过负压的作用,使毛细血管扩张、局部充血,通过机体的调整功能,以疏通气血,宣泄风寒湿邪,从而直接改善局部状态,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大椎穴袪风通络、肩井穴通经理气、肩外俞舒筋散风,对因寒湿风等诱因引起的颈项部疼痛,有很好的活血化瘀、强筋健骨、强壮肌肉、鼓舞气血之效加强其针刺效果。针刺穴位拔针后,在大椎穴、肩井及肩外俞穴或阿是穴处进行拔罐,可继续有效地刺激穴位,达到疏通经络,激发人体之阳气的,平衡其阴阳,调理脏腑的功能。由于基层部队官兵大多比较年轻且因军事训练及应急任务较多,多以颈肌劳损和急性损伤性疼痛为主,所以,遵循主次相配,上下相配、左右相配、远端近端相配及疼痛点阿是穴等针刺原则进行治疗,常收到较好的疗效,值得在基层部队使用和推广。

篇7

【关键词】 肩周炎;针刀;臭氧;疗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2.060

肩周炎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 多发在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 女性多于男性, 发病慢、病程长, 故又称为“五十肩”、“冻结肩”。临床上常表现为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可对其正常的工作及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目前, 临床上治疗该病的方法颇多, 但绝大多数疗法的疗程较长, 见效较慢。本研究对针刀结合臭氧局部注射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 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康复理疗科2014年1月~2015年1月门诊治疗的肩周炎患者80例, 按照患者意愿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40例。对照组男11例, 女29例, 年龄31~69岁, 平均年龄(47.3±9.1)岁, 病程1.0~6.2年, 平均病程(3.3±1.0)年;治疗组男13例, 女27例, 年龄33~66岁, 平均年龄(46.2±11.6)岁, 病程0.3~4.2年, 平均病程(2.4±1.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出版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肩周炎的诊断标准[1]。

1. 3 治疗方法

1. 3. 1 对照组 采用电针治疗。主穴取:天宗、肩前、肩贞、肩k、肩s;次穴取:臂嚅、曲池、外关、合谷、阿是穴等。操作方法:常规取穴部位消毒后, 取长度适度的华佗牌毫针刺入穴位, 行手法取得针感得气后接SDZ-Ⅱ型电针治疗仪, 选择连续波, 强度以患者适宜为度, 留针时间约30 min/次, 1次/d, 7次为1各疗程, 疗程间休息2 d。最多治疗2个疗程。

1. 3. 2 治疗组 采用针刀结合臭氧治疗。患者取治疗区充分暴露侧卧位, 先确定治疗点, 一般以相应肌肉起止点和局部压痛点做为治疗点, 如冈下肌和冈上肌的止点、喙突点、小圆肌止点、肩胛提肌中点等, 一般每次选3~5个点。严格无菌操作下, 选取四号0.8 mm汉章牌针刀垂直刺入治疗点, 平行于肌腱走向, 避开神经和血管, 刺入达骨面有明显硬性阻力感后再稍后退1~2 mm即为治疗部位, 分别沿各方向作切开剥离或点刺2~3下。针刀治疗完成后, 再一次局部消毒, 用一次性5 ml牙科无菌注射器在CHY-31型臭氧治疗仪上抽取浓度15~20 ?g/ml医用臭氧, 每个治疗点缓慢注入臭氧气体约1~2 ml, 治疗后用一次性无菌创可贴保护治疗点, 并嘱至少4 h保持局部干洁。每5天治疗1次, 最多治疗3次。

1. 4 疗效判定标准[1]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出版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肩周炎的疗效标准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在所有治疗结束时及3个月后分别进行了跟踪随访。近期疗效(结束时):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治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肩周炎属中医“痹症”范畴, 中医认为发病原因比较多。如年老体衰、筋骨失于濡养、气血虚损、肝肾不足等均可容易导致发病;长期劳累、喜肩部露卧、感受风寒、寒凝筋骨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故气血虚损、血不荣筋为内因, 风寒湿邪侵袭为外因[2]。患者长期筋脉粘连, 活动受限, 往往伴有明显的功能障碍。肩周炎的治疗方法比较多, 常见的有药膏外敷、针灸、电针、针刀、关节松动术、神经阻滞、功能锻炼等。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普通针灸疗法具有疏通经络、祛风散寒、利关节、止痛、调气血等效果, 电针则是普通针灸基础上通过加电刺激降低神经兴奋性达到止痛及疏通肩部痹痛的作用。大多数现代针灸医生喜欢采取此种方法治疗肩周炎, 但存在止痛疗效短暂、治疗时间长、容易反复发作、遗留的功能障碍不能很好解决等问题,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以及心理等多方面。针刀医学是根据中医针灸理论与现代西医解剖理论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 在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所引起疼痛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针刀治疗可以松解肩周炎其粘连挛缩, 改善微循环, 使肩部疼痛得到缓解, 并可以大幅度改善患者局部的功能障碍。Moretti等[3]曾应用臭氧治疗颈肩痛取得良好疗效。臭氧具有较明显的抗炎和镇痛的作用[4]。臭氧为不稳定气体, 在人体内接触体液后很快转化为氧气, 而氧气会对粘连组织进行机械分离[5]。作者同时也注意到臭氧治疗肩周炎具有很多优点, 如臭氧制备简单没有耐药性;臭氧不会产生二次污染;注射时不易发生局部感染;可以很快拮抗针刀治疗后产生的局部疼痛感等, 容易让患者接受下一步治疗。

本研究表明, 治疗组治疗结束后及治疗后3个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针刀结合臭氧局部注射治疗具有简单、方便、安全、价格低廉等特点, 能加强肩周炎的临床疗效, 是一种值得临床研究的结合性方法,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86-191.

[2] 李绍军, 谯智泉, 喻凤文, 等.阿是穴臭氧注射联合推拿治疗粘连期肩周炎临床疗效观察.针灸临床杂志, 2010, 17(5):140.

[3] Fujishita A, Khan KN, Masuzaki H, et al. Influence of pelvic endometriosis and ovarian endometrioma on fertility. Gynecol Obstet Invest, 2002, 53(Suppl 1):40-45.

[4] 卜克. 颈椎牵引配合穴位注射臭氧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20例.中医外治杂志, 2008, 10(17):41-42.

篇8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综述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123-02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pathy)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idiculapahy,简称CSR)是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类型,伏案日久更是使其发病率只高不下,引起了学者们和人们的重视。笔者将2004年至今为止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1 推拿手法

[1]孙树椿孙教授认为,手法治疗应是颈椎病的首选。通过手法在人体病变部位及压痛点上适度的机械性按摩刺激,对神经末梢与其周围的无菌性炎症组织起到间接的松解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阻断疼痛的传导,起到“去痛致松,松则不痛”的治疗作用。丛德毓等[2]采取颈椎旁神经根阻滞法加颈部扳动法进行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7.8%。周红海等[3]得出结论:在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中,根据不同节段选用不同的调整椎体、关节的手法,比单纯运用一种调整手法或纯粹的软组织按摩方法疗效明显。王晓升[4]选取5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门诊病人,先充分放松,再用拿法和拨法拿拨颈后部两侧僵硬的肌肉,手法轻重适度,之后点按风池、缺盆、极泉、肩井、臂、肘、曲池、小海、少海、手三里、内关、外关、列缺、合谷、神门等穴位,最后采用“提端法”。对于颈椎生理弯曲度消失的患者,嘱其回家配合进行自身重力牵引。临床治愈41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2例。张氏[5]运用点穴(风池、颈神经压痛点、缺盆)镇痛法、端脱旋转法、松肌解痉法推拿三部曲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消炎止痛,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以达到“通则不痛”。叶兵[6]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分三步手法:准备手法(点、按、揉、捻、滚等法),扳法,善后手法(提、拿、劈、散、归合等法)。通过三步协调,祛风散寒、舒筋通络、行气活血、调理脏腑、理筋整复。于氏等人[7]采用中医导引与整脊治疗,治愈率84.6%,总有效率96.66%。詹红生等[8]采用分层随机方法将纳入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配至治疗组或对照组,分别接受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或颌枕吊带牵引治疗,发现手法治疗效果与年龄、病程、病情和中医证型无显著相关性,远期疗效亦佳。于氏诸人[9]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且通过临床试验说明了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和总症状的缓解方面均有疗效,且具有成本优势。罗汉华等学者[10]指出,本体感觉反射疗法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有不错的疗效,表现在肌力改善情况及关节活动范围改善上。

2 中药疗法

2.1 中成药

宋敏等[11]证明了颈痛颗粒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陈君生[12]将15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例随机分为颈康饮治疗组(87例)和颈复康颗粒对照组(65例),结果证实了颈康饮不仅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还可以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病理变化,降低血清细胞因子IL一10和dCAM一1水平。韦丹[13]等发现芪葛颗粒具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加之安全,无毒副作用,且服用方便,对风寒阻络型神经根型颈椎病尤为理想。申氏诸人[14]则通过临床药观证实了颈痛平可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效解除局部水肿充血,从而解除神经根的压迫和炎性物质对神经根的刺激而使症状缓解。雒晓东等[15]通过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的方法进行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舒筋通络颗粒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可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及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辨证属于肝肾亏虚、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治疗。

2.2 汤剂

杨氏等[16]发现白芍木瓜灵仙汤补肝益肾、强健筋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驱除外邪而使神经根周围组织水肿、充血尽快吸收,减轻粘连,但是对于椎间孔明显狭窄、椎间盘明显脱出者疗效较差,需要配合其他方法。陈氏[17]选择伸筋草汤加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19例(治疗组),布洛芬片加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91例(对照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症状、体征比较,P

3 针灸疗法

李涛[18]的研究证明指针疗法和针刺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具有临床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疗效基本相当。且指针疗法具有针灸、推拿双重作用,是一种操作简便易行、相对经济安全的传统治疗方法,适于大众推广,尤适于畏惧针刺治疗的患者。安氏等人[19]则明确点出,针刺夹脊穴治疗颈椎病有很好的疗效,且治疗前景广阔。张氏[20]利用悬钟穴神经根型颈椎病,验证了单穴治疗具有取穴少、收效快、疗效高、简便易行、容易被患者接受等特点,而单穴用之得当,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1]腹针疗法为薄智云教授所创,以神阙布气假说为核心,形成一个微针系统,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功能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具有简便、易行、安全、适应症广等特点。宣丽华等证明了腹针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椎病更显示优势,腹针通过针刺腹部穴位直接调和脏腑阴阳,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观念。李氏[22]则明确提出“天宗穴苍龟探穴法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4 针刀疗法

张氏等[23]采用随机对照分组方法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针刀牵引治疗组(简称治疗组32例)和牵引对照组(简称对照组32例)。结果两组经Reddit分析P

5 综合疗法

庞建等[24]一致指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从针刺推拿手法和药物三方面着手,以疏通经络,通络止痛,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是较好的治疗方法。王朝阳[25]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综合治疗方法时,采用卧式手法牵引或机械牵引、手法整复、局部理疗、颈椎椎旁肌或颈神经注射点注射配合颈肩保健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65例,有效率达98.8%。而夏玉光等学者[26]对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中药内服、颈椎牵引、中药丹药外揉并TDP理疗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也说明了中医综合方法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行之有效的方法,具有组方科学、切中病机、药简力宏之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刘小刚等[27]采用推拿疗法配合中药药酒内服、消痹膏外贴综合治疗8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突出了中医特色,标本兼治,彻底根除病邪、病根。王向阳诸人[28]运用牵引中药熏蒸配合颈前筋膜扩张术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有效地解除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受压,恢复颈椎生理弯曲度,缓解肌肉痉挛及疼痛,从而有效地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曾绍明[29]分析证明了辨证分型内服中药配合颈椎牵引加手法按摩复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有效、安全、治愈率高的特点。陈东等人[30]提出,在医生的手法治疗的同时,配合耳穴压豆、泥疗法或蜡疗法、指导病人正确使用颈部围领、抗感染护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特色的中医护理,通过观察11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的治疗情况发现疗效甚佳。

6 小结

中医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上的常用方法,特别是手法和中药。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减轻椎动脉、颈神经的压迫或刺激等途径实现的。然而,这些研究结果并不详尽,大都倾向于临床症状的改变,而相关理化指标、物理学和力学方面的数据则相当缺乏。此外,从所选文献可以看出,很多学者已开始采用现代化技术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今后研究工作者必当与时俱进,开拓思维,设计出一套安全可靠并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另外,中药的疗效研究也局限在症状的探讨上,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综上所述,无论哪种保守治疗在安全性、规范性和标准化疗效指标上,仍有待进一步探讨。我们坚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药的治疗手段将会朝更科学更安全有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峥嵘.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1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8, 17(5):697-698.

[2] 达德毓.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80例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4,2(20):23.

[3] 周红海.分节段整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4,12(6):1

[4] 王晓升.中医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8例临床观察[J].按摩与导引,2007,23(8):17.

[5] 张广英.中医手法治疗颈椎病200例临床观察[J].跨世纪科技成果与优秀论文630-631.

[6] 叶兵.侧卧位定点扳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研究[D]广东: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

[7] 于兆华,陈福香,魏小丽,于霞,郑秀玲.中医导引与整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J].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346.

[8] 詹红生,牛守国,吴健康,程英武,石瑛,石印玉,詹强,倪克锋,范炳华,张杰,熊爱民,厉巧,谢远军,陈省三,张能忠,邵建萍[J].中国骨伤,2006,19(5):257-260.

[9] 于嘉,谢雁鸣,朱立国,于杰,张清.旋转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4):7-8.

[10] 罗汉华,郭友华,农文恒.本体感觉反射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分析[J].传统医学与康复,2009,24( 2):118-121. [11] 李全真.按摩牵引治疗颈椎病318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3):55.

[11] 宋敏,罗晓.颈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08,20(10):10-11.

[12] 陈君生.颈康饮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6.

[13] 韦丹,方苏亭,王世兵,马方玉.芪葛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5(9):44-46.

[14] 申洪波,白云静.颈痛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80例疗效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5):341-343.

[15] 雒晓东,梁德,刘金文,黄枫,陈新宇,胡国恒.舒筋通络颗粒治疗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Ⅱ期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 ,14(4):48-50.

[16] 杨氵光,杨耀洲,赵玛丽,程坤,王冲.白芍木瓜灵仙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08年,20(2):9-11.

[17] 陈小虎.伸筋草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06,10(6):536-537.

[18] 李涛.指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

[19] 安光辉,赵毅,孙鹏.夹脊穴治疗颈椎病的理论与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129-131.

病Ⅱ期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6 ,14(4):48-50.

[20] 张云凌.针刺单穴(悬钟)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D].福建:福建中医学院,2006.

[21] 宣丽华,甘海球.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0): 2126-2127.

[22] 李雪青.“天宗穴苍龟探穴法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D].四川: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

[23] 张秀芬,俞杰.针刀三步神经定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4,12(2):14.

[24] 庞建,徐秀萍.针刺推拿结合中医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11(6):195-196.

[25] 王朝阳.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65例[J].颈腰痛杂志,2004,(4):254・

[26] 夏玉光,梁润英,张建福.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50例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9):540-541.

[27] 刘小刚,崔箭.推拿配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J].2004,31(8):671.

[28] 王向阳,孙晴,孙义军,刘波,龚福太.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5例[J].现代中医药, 2007,2(5):64-66 .

篇9

【关键词】颈椎间盘突出;中医针灸;治疗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315-01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指因颈椎间盘的纤维环发生破裂引起的髓核突出,继而对脊神经根形成压迫,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与体征[1]。颈椎间盘突出症可引发疼痛、晕眩、上肢麻木严重的可导致四肢瘫痪,对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干扰。为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本院对2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取了中医针灸进行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并且经回访证实不易复发,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入选资料为2007年1月~2010年1月间于本社康中心接受治疗的4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患者自愿的原则上将全部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中男13例,女8例;年龄为29~59岁,平均39.21±9.37岁;病程为3~28d,平均7.23±4.13d;9例C4~C5突出,10例C5~C6突出,2例C6~C7突出。观察组中男12例,女9例;年龄为28~60岁,平均38.91±8.65岁;病程为2~30d,平均8.13±4.39d;8例C4~C5突出,12例C5~C6突出,2例C6~C7突出,1例患者合并2个椎间盘突出。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可比性。

本次入选资料中排除脊髓型颈椎疾病并且伴有明显的骨质增生、滑脱患者,或者伴有明显的椎管狭窄患者;椎间盘的突出物大于椎管前后径的30%,并且伴有下肢瘫痪或大小便失禁患者;MRI片显示有明显的脊髓变性患者;颈椎间盘突出物游离在椎管管腔的患者。

1.2 方法

1.2.1 诊断标准 依据《神经病学》一书中关于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参考患者颈椎MRI检查结果确诊。

1.2.2 常规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以10mg地塞米松与125ml的20%甘露醇混合液,静脉滴注,1次/d,连续输注3d;前列地尔10μg加入到10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输注10d;将1mg弥可保加入到1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推注,2次/d,连续推注10d。

1.2.3 中医针灸方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针灸进行治疗,使患者取俯伏坐位或者侧卧位,施针处皮肤给予常规消毒;主穴取病变颈椎节段处的夹脊穴与其上下相邻的椎体间的夹脊穴,配穴取天柱穴、肩穴、合谷穴、肩外俞穴、曲池穴、风池穴、列缺穴、风府穴、膈俞穴、后溪穴、大椎穴以及外关穴;得气后以泻法施针,留针20分钟,于夹脊穴、曲池穴及膈俞穴加施温炙;1次/d,共治疗5天,5天后以平补平泻法施针,隔日1次,共治疗5次。

1.2.4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VAS视觉疼痛模拟评分法,于治疗前后分别测评,以0分为无疼痛,10分为剧烈疼痛;以(治疗后得分-治疗前得分)/治疗前得分×100%计算疼痛改善率[3],以疼痛改善率大于60%为显效,以30%

1.2.5 统计学处理 治疗结束时对比两组疗效,随访12个月统计两组复发率。

2. 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为80.95%,显著高于对照组38.10%的显效率,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性,P

疗效及复发率统计对比表n(%)

3. 讨论

颈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学理论中属痹证等范畴,其病位于督脉,可累及手三阳经、胆经以及膀胱经[4]。因此取穴宜以督脉、胆经、膀胱经、手三阳经为主。病因主要有:年老机体功能衰退、筋骨失养以及肝肾不足;暴力冲击以致筋骨外伤,造成气滞血瘀所致经脉阻痹不畅;久坐少动,肌骨劳损等。颈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治疗中,若患者神经根或者脊髓受到压迫的症状十分严重则应采取手术治疗,大多数以保守治疗为主。常见的保守治疗方法有药物、牵引、手法推拿、针灸以及物理治疗等。保守治疗的主要原则是缓解主要症状、止痛、疏通经络,促使病变局部的炎症与水肿消退,促进突出的间盘回纳。

针灸治疗应以局部选穴与经络辨证选穴相结合。大多数患者的突出位于钩椎关节之内侧、后纵向韧带之外侧,此处是颈脊神经根所经过的部位,所以突出的椎间盘主要是对脊神经根形成压迫,症状主要表现在手少阳三焦经与手足太阳经循行的部位之上并且可与手三阴经相关,因此取穴应取天柱、颈夹脊、风池、曲池、外关、合谷等为主,可结合患者的个体特征配合以大椎、风府、后溪、列缺、天井、足三里、膈俞等穴。风池、天柱与颈夹脊穴属于局部取穴,具有舒通筋络、驱邪止痛之功效;曲池、合谷与外关穴属于循经取穴,分别属于手阳明经及手少阳经,可起到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大椎穴为督脉上源,可激发各阳经之经气,收到温通经脉的作用;后溪穴属手太阳经,是八脉交会穴,与督脉相联,经与大椎穴配伍可调理督脉、太阳经气起到温经去寒的作用;风府与风池穴相配伍,可以祛风散结、疏通络脉;有血瘀证者可配以膈俞穴与合谷穴,以收到活血化瘀、疏经止痛之功效。

本次观察组采取中医针灸治疗后,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经12个月随访证实中医针灸治疗不易复发,无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可于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冯永生.推拿手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320例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3(6):55-55,58.

[2]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94-594.

篇10

[关键词]颈椎不稳;颈椎病;交感型;保守治疗;护理

交感型颈椎病是各种原因引起的颈椎失稳和继发病理改变,刺激颈段硬脊膜、后纵韧带、颈椎小关节、Latchka’S关节囊、颈神经根及椎动脉时,反射地刺激交感神经,出现以植物神经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综合征[1]。临床中此类病人主诉多,客观体征少,常以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冠心病往返于神经内科、五官科、心血管内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近年来我科采用手法复位、牵引、水针、星状神经节阻滞等治疗颈椎不稳致交感型颈椎病69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69例交感型颈椎病病人中,女性39例,男性30例,年龄21-72岁,病程18d-20年。45例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及耳鸣;32例有心跳加速、心前区疼痛、心律不齐、血压升高;40例有头颈及四肢出汗异常伴手臂麻木。颈椎X片示

C3-4不稳21例,C4-5不稳47例。

2治疗方法

2.1手法松解复位病人取侧卧位,以患椎为中心,沿椎旁以线或片用掌揉法、拇指揉法交替进行颈椎放松,使病人肌肉松弛勿对抗;结合其颈椎X片行低头摇正法或仰头摇正法。

2.2颈椎间歇式牵引采用坐位枕颌垂直位间歇式牵引,重量5-10kg,15-20min/次,1-2次/日。

2.3穴位水针注射用香丹8ml加伊痛舒2ml注射液在颈椎不稳节段夹脊穴或阿是穴注射。

2.4星状神经节阻滞用3ml生理盐水加2ml利多卡因、1ml维生素B12行星状神经节阻滞。

2.5电脑中频理疗行颈椎中频理疗20-40min/次,1-2/天。

2.6中药熏蒸行颈椎中药熏蒸20-40min/次,1-2/天。

3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症状与阳性体征基本消失,功能正常;显效:症状与阳性体征明显好转,功能大部分恢复;有效:症状与阳性体征有一定改善;无效:原症状与体征无改善。

4结果

治愈32例,显效21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有效率94.2%。

5护理

5.1协助并指导病人卧床休息,枕头高度以病人一侧肩宽为宜,要求充分垫在头颈部,枕头长40-60cm,确保在睡眠变换时始终能支撑颈椎。

5.2病情观察全面掌握病人颈椎不稳的节段、表现的症状如:有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有无心跳加速、心前区疼痛、心律不齐血压升高;有无心跳过缓、血压降低、流泪、鼻塞及胃肠胀气等、病人有无焦虑、抑郁。了解病人的病情是属于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还是交感神经抑制症状。

5.3牵引过程中注意,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如果出现头晕、多汗、手足发凉等不适,立即停止牵引。

5.4注射及星状神经节阻滞的准备及配合认真准备注射药品,选择合适的注射针头,并做好病人的解释工作,嘱病人治疗前要进食勿空腹,排空小便。协助病人仰卧,肩下垫枕,头后仰,以驱使食道偏向横突一侧,要求病人放松颈部肌肉,微微张口,行星状神经节穿刺期间要求病人不能说话或做吞咽动作,事先告诉病人如有异常感觉,可以用对侧手示意,注射后让病人取坐位,以促进局麻药向处于下位的胸部交感神经节扩散。

5.5佩戴颈围的护理指导颈围的高度要适宜,松紧要合适,以保持颈椎处于中立位,维持正常的生理曲度;坐车要佩戴颈围,以免刹车时损伤颈椎,整个佩戴颈围的时间不要超过3个月,避免长期使用颈围使颈椎肌肉废用性萎缩。

5.6心理疏导

1)向病人解释病情,帮助病人认识该病的发病原因、过程,了解治疗需要循序渐进。

2)建立相互信赖的护患关系,主动关心、体贴病人,耐心听取他们的诉说,尊重和理解病人对疾病的反应,与他们一起分析焦虑产生的原因,尽可能消除引起焦虑的因素。

3)介绍非手术治疗的方法、目的,讲解治愈成功范例,使病人充分理解治疗的意义,对病人提出的问题如治疗效果、疾病的预后及治疗费用等给予明确有效和积极的回应,解除病人紧张焦虑情绪及顾虑,使其积极、耐心地配合治疗。

4)为病人创造安静、无刺激的环境,限制病人与具有焦虑、悲观情绪或疗效不佳的病人接触。

5)向病人说明焦虑、不良心理暗示等精神因素对疾病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对病人的合作与疾病的好转及时给与肯定和鼓励,增强其对治疗的信心,并利用舒适护理的手段给予病人身心方面良好的照顾,让病人感觉被重视和关怀,从而使焦虑悲观程度减轻。

5.7功能锻炼(运动疗法)

1)低头动作头慢慢低下,尽量使下颌贴向胸部,保持10-15s,然后慢慢将头恢复原位。

2)仰头动作头慢慢向上仰望天空,保持10-15s,然后将头慢慢恢复原位。

3)头左右偏头慢慢左转将左耳向左肩贴近,保持10-15s,然后将头恢复原位,再向右作同样动作。

4)头左右旋头慢慢左旋,尽量从左肩上方向后看,保持10-15s,然后将头慢慢恢复原位,再向右作同样动作。

5)伸颈拔背两肩放松下垂,同时颈部尽力上升,作头顶球状,保持3-5s,重复10次。

6)与项争力两手十指交叉置于头后枕部,头颈用力向后伸时两手用力阻止其后伸,互相对抗10-15s,然后放松,重复10次。

5.8保健指导

1)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防止炎性浸润加重病情。

2)注意颈肩部的保暖,避免颈椎风寒刺激如:颈部直吹电风扇或空调等。

3)坐车不要打瞌睡,睡觉不要失枕。

4)纠正不良姿势,坐姿要尽可能保持自然的端坐位,头部略微前倾,避免头颈过度后仰或前倾前屈,使头、颈肩、胸保持正常生理曲度[3]。伏案工作时间1小时要活动颈肩部。

5)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

6)加强功能锻炼,条件允许可游泳锻炼,加强颈背部肌肉力量,增强颈椎的稳定性。

6讨论

颈椎骨质及椎间盘退变、外伤、炎症、肌张力失衡导致颈椎不稳定,引起局部异常的机械性刺激和椎间关节创伤性的炎症刺激,引发交感神经症状[4]。颈椎不稳是交感性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5],因此重建颈椎的稳定性是治疗的关键。推拿手法具有疏通筋络,行气活血的作用,减少因骨结构空间位移及应力增加过大而造成神经、血管及临近组织的损伤,改善椎动脉供血,减轻或消除头晕、心悸、多汗等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症状[]。颈椎牵引可以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松解粘连和纠正颈椎小关节错位和椎体滑移,调节和恢复颈椎的解剖生理曲度和生物力学平衡,缓解肌肉痉挛,解除神经根、脊髓、血管、韧带受到的压迫和刺激。水针注射具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消水肿作用,它可以阻断疼痛信号,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同时利用快速注射法,对失稳的椎旁注射形成人为水肿,在椎间失稳处达到一时性的内固定作用,是牵引、手法的有效辅助治疗。星状神经节阻滞术使分布区域的交感神经纤维支配的心血管运动、腺体分泌、肌肉紧张、痛觉传导等受到抑制,阻断通往头、颈、上肢、心脏的交感神经的异常活动。中频理疗具有通络止痛的作用,通过放松痉挛的颈项肌,提高颈椎的外源性稳定,为纠正颈椎不稳创造前提条件。中药熏蒸的目的是温经活血、疏经通络、理气止痛的作用[6]。在康复阶段功能锻炼通过增强颈肩部的肌肉力量,达到增强颈椎稳定性的作用,同时颈椎的预防保健可以减少疾病的复发,达到逐步康复的目的。值得关注的是,交感性颈椎病病人由于在就医过程中经历了症状易复发、多次往返医院、诊断不明确、承担高额医疗费用同时又饱受疾病折磨等挫折,对治疗失去信心,心理负担重,常常伴有焦虑、悲观情绪,由此又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能让病人建立治疗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对提高疗效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一点在治疗交感型颈椎病中显得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马奎云,孙孝先.颈源性疾病诊断治疗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22-32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3]张建波,张英俊.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与颈肌劳损的生物力学关系[J]颈腰痛杂志,2010,31(5):374-375.

[4]Chen X,Zhong SZ.Nerrous accompanying the vertebral artery and their clinical relevance[J].spine,2007,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