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审美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1: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审美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审美的作用

篇1

[关键词]改革;重要性;启蒙;审美观;总之

一、适应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需要

我国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与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六门教学法已不能适应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法门类,如:幼 儿 健 康 教 育和幼 儿 社 会 教 育之 外,还 增 加 了专 门 培养。训练幼儿园教师组织和设计幼儿园课程与教育活动能力的教材。幼儿园课程与教育活动设计,在其他一些教材中,不仅增加了适应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需要,反映幼儿教育时代精神的内容。而且,对原有教材陈旧过时的内容进行了删简,力求反映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最新成果。因此,反映幼儿教育时展的要求与趋势,适应了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二、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1、通过美术教育启发和深化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

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新生儿就存在着与生俱来的感受美的反应。比如给新生儿看不同的图形,对那些结构好的图形,如同心圆等。

他们注视的时间就比结构不好的图形长些。给他们看正常的人脸图

和把眼睛、鼻子、嘴都弄错位的歪曲的人脸图,他们对正常人脸图注

视的时间就比错位人脸图长些。这似乎也说明连新生儿也具有一种

倾向于B美C的感觉反应。同样,幼儿也具有明显的爱美倾向,穿上漂亮的新衣服,他们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并且会想方设法引起别人的注意,以使自己得到对美感受的满足。诚然,年幼儿童的美感只停留在直观感受的水平上。

幼儿美术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美术活动把他们对美的肤浅感受和体验加以引伸。幼儿对美的感受的肤浅性多表现在他们只是从色彩是否鲜艳、形状是否熟悉和好看以及对他们自己的功用上。引伸就是帮助幼儿认识面对的事物或美术作品为什么美,它展现给人们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等,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分层次进行引导。

2、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发现美。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美丽的世界,年幼儿童眼中的世界更是美好的,充满着奇异色彩的大千世界。在客观上,大自然中,社会上,人们的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中无不存在着美。的确,不是没有美,不是缺

少美,问题在于人们会不会发现无处不在的美。幼儿发现美的事物,大多数场合是靠自发性、靠客观事物某种特色的鲜明性的吸引,自觉地去发现美的情况是很少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自觉地去发现美。诚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美术活动给幼儿奠定下日后发展发现美的能力、奠定下能发现与他人感受不同的美的能力的基础。

3、通过美术教育指导幼儿创造美。

美术中的画画和造型操作并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有些动物

也有其高超的操作本领 。如被称为灵巧缝纫女的缝叶莺用大型树叶

叶片和植物纤维等缝合成的口袋形的窝巢,被称为优秀纺织工的织

布鸟,能用植物纤维编织成上有实心巢颈,中间有大空心的巢室,底

下有开口的飞行管道的精巧的吊巢,更有大家都熟知的蜜蜂的蜂巢,

那精确的尺寸、精巧的几何体结构,足可以算得上巧夺天工的建筑。

因此人们习惯于把蜜蜂叫做高超的建筑师。可见,这些动物的造型能力都远超过了人类幼儿期的儿童。但是,不管动物的造型能力多么高超,建筑本领多么精巧,也只停留在接受它们的祖先的遗传,继承祖祖辈辈传递下来的本事。幼小的孩童尽管本领稚拙,可是在他们身上却蕴育着创造性潜能。发展幼儿对美 的 感 知 和 体 验 的 作用,对培养幼儿发现美的能力的意义。然而美术教育对幼儿教育的更

突出的意义还是在于开发幼儿创造美的潜能,培养幼儿创造美的形

象的能力。

诚然,幼小儿童还不能自觉地意识到她在创造和谐美。但是这种创造意识已经以潜意识的形态蕴育在她的头脑中,创造和谐美的能力也已经以潜在能力的形态隐含在画面的形式美中,并为以后发展创造美打下良好基础。这就是幼儿美术教育培养创造美的一个重要任务。审美能力包括发现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这幼儿美术教育里需要说明的是表现美的能力在审美能力中的地位的问题。我们认为创造美的能力本身包含着两重意思:其一是一般所指的表现能力,其二是具有创新意义的表现能力。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对他们的审美教育只能是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础能力、启迪创新意识。因而应该定位在审美能力的启蒙教育水平上。所以说,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启蒙教育。

一种学科的意义在于这个学科的性质和它对于学习对象的功能。幼儿美术这种艺术,具有一般艺术的性质和功能。对幼儿来说它

也是一种游戏,具有游戏的性质和功能。幼儿美术作为年幼儿童表现

篇2

审美教育本应该摆在基础教育核心位置上的,美育的有关课程,诸如美术、音乐、手工等也一直设置着,但也只是作为一般的工艺课,并未从美育的角度去定位和开发。这也同样是应试教育和农村美术基础教育根本区别的主要体现之一。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知识教育上,因为这样可以培养有用的人才。我们却忽略了一点,没有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方面去考虑。这里我想谈一下美育:

一、美育在农村美术基础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在一些学校,“智育第一”、“一俊遮百丑”的倾向依然存在。在那里德育和体育总未完全到位,但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了,而美育却很少进入教育者的视野,甚至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美育的有关课程,诸如美术、音乐、手工等也一直设置着,但也只是作为一般的工艺课,着眼于培养学生技艺和劳动技能,并未从美术的角度去定位和开发,致使农村美术基础教育受到了不该有的影响。

原因在于,我国一直实行着应试教育。艺术在沟通和形成各学科之间各种联系的重要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认识整体、部分及相互关系;把握知识的核心,并系统化、全面化、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所以农村美术基础教育中也包括技能教育。

二、美术教育应该摆在农村美术基础教育的核心位置上。其实关于这个话题,前面已经有所提及。我国的美术教育是伴随着近代教育出现的,当初是为产业革命输送大批合格劳动者才被列入教育科目的。而我们现在面临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未来,注意知识结构的综合化,而不只局限于某一学科的单一知识。

三、如何将美术教育运用到农村美术基础教育的核心中去。有一种观点认为,美育就是艺术教育,是关于音乐、图画、手工劳作等技巧的培养。这种看法有明显的以偏概全之嫌,似乎音乐课就是为了培养歌唱人才,手工课就是为了培养劳动技能,把美育局限于培养具体技能技巧范围内,而没有从塑造新型文化品格这一更高层次上来认识美育的意义。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理解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在文章末尾总结一下,美育需要得到重视和它应该有的地位。在过去五十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曲折过程,现在它迫切需要改变。

篇3

【关键词】 凝血酶

【关键词】凝血酶;凝血酶受体;PN- 1;中枢神经系统;缺血缺氧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凝血酶在神经系统正常发育和病理状态下发挥重要作用。凝血酶及其抑制物在脑软组织伤和脑脊液流速改变后进入血脑屏障增多。在发育的大脑或成人脑内凝血酶原和他们的受体局限于几个特定的区域。凝血酶具有毒性作用,包括在体外引起不同神经元和非神经细胞突触回缩、死亡。这些作用可通过细胞表面的受体调节,而且能被特异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阻断。最近研究显示,应用PN- 1治疗能提高脊髓运动神经元凋亡的存活率,促进遂后损伤的修复。小剂量凝血酶(1~2 u/ml)能保护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免受低血糖、缺血缺氧等损伤引起的细胞死亡[1]。用小剂量凝血酶预处理可明显减轻遂后脑内注射大剂量凝血酶引起的脑水肿、脑缺血的程度,若同时给以等剂量的水蛭素,则保护作用减弱。资料显示凝血酶在大剂量时发挥毒性作用而小剂量则具有保护作用[2],现就凝血酶及其抑制剂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作一综述。

1凝血酶及其受体的生物特性

1.1凝血酶及其抑制剂的特性

1.1.1凝血酶的特性:凝血酶是丝氨酸蛋白酶家族中重要的成员。分子量36 kD,由A、B两条链组成。两链间以二硫键相连。A链由3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B链是其主要部分,由25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在人类,凝血酶原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含14个外显子,13个内含子[3]。凝血酶原在肝脏翻译修饰,成熟后以72 kD的酶原形式分泌。凝血酶的主要功能是激活纤溶酶原成为活性纤溶酶。除了在凝血和纤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外,凝血酶还参与肿瘤浸润、炎症、卵母细胞成熟和细胞迁移。此外,凝血酶还参与神经轴突生长,刺激β样淀粉酶合成,诱导神经母细胞瘤cGMP形成,刺激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神经营养因子增多,而且,可使神经胶质细胞增殖,形态改变[4]。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凝血酶原只在肝脏合成,但最近PCR、 Northern印迹、原位杂交技术显示凝血酶原在发育中的鼠和成年鼠脑内也有表达。在初生鼠脑内凝血酶原表达很低,到成年后显著升高,凝血酶原在嗅球、大脑皮层、上丘、下丘、纹状体、脑室均有表达[5]。凝血酶原/凝血酶在中枢神经系统发挥重要作用。新陈代谢或物理损伤可使凝血酶原转化成有活性的凝血酶[6]。据报道,外伤性脑损伤[6]、脑缺血和脊髓损伤可导致凝血酶水平升高[7]。

1.1.2凝血酶抑制剂在脑内的表达:脑内的凝血酶抑制剂主要有两种,PN- 1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 1)。PN- 1分子量43 kD,是脑内重要的凝血酶抑制剂,定居于毛细血管和大血管周围,在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微小血管平滑肌细胞均有表达,PN- 1可调节凝血酶引起的细胞增殖和形态改变,高浓度时也可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活性,研究认为其可能通过防止凝血酶在脑血管损伤或病理条件下渗透入脑组织发挥保护作用。在脑缺血和脊髓损伤后可观察到PN- 1的延迟性升高[8]。PAI- 1通过抑制凝血酶原向凝血酶的转化抑制凝血酶的产生,但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较弱。此外,在脑缺血或脑出血等疾病时脑内有HSP47表达,HSP47可通过改变细胞外基质成分抑制凝血酶作用[9]。

1.2 凝血酶受体的特性Northern blot和原位杂交技术显示凝血酶受体mRNA分布于全脑和脊髓背根神经节。脑部定位显示凝血酶受体表达最多的部位在新皮层、扣带回、 海马下脚、视丘下部、小脑和嗅球[10]。这些受体在神经细胞和非神经细胞都有表达[11]。凝血酶受体(TR)属于蛋白酶激活受体(PAR)家族,最早发现的凝血酶受体命名为PAR1,PAR1mRNA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表达,包括大鼠星形细胞和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瘤细胞、神经元和鸟脊髓运动神经元[12],脑内主要表达于海马、皮质和扁桃体等部位。PAR2和PAR3高表达于海马、皮质、扁桃体、丘脑、下丘和纹状体。PAR4与PAR2和PAR3表达类似,只是在纹状体不表达[13]。不像传统的生长因子如EGF、PDGF直接激活细胞表面的络氨酸激酶受体,凝血酶激活G蛋白耦连受体。凝血酶受体有7个疏水的螺旋状跨膜区域,形成3个胞外环状结构和3个胞内环状结构。胞外N端在第1个穿膜区之前大约有100个氨基酸,其中紧靠41位精氨酸的N端序列与凝血酶识别切割位点有关;与水蛭素的C端具有同源性的TR53~64序列, 既可与凝血酶活性位点结合,也可与其阴离子结合位点结合[15]。凝血酶与上述2个序列相互作用,在PAR1的41位与42位间通过蛋白水解作用使其分裂,产生一个新的称为"栓系配体"的N末端,与受体胞外第2个环和靠近第1穿膜区N端的结合位点起作用,产生跨膜信号传递[13]。受体激活刺激第二信使如cAMP和Ca2+,进而调节蛋白激酶活动。在细胞研究发现,凝血酶可激活PLC、PLA、PKC、MAPK、络氨酸激酶和腺苷酸环化酶。主要通过以下途径:①凝血酶激活PLC形成IP3和DAG,IP3激活一方面使细胞膜上钙通道开放,Ca2+内流增加;同时开放细胞内钙池,Ca2+释放增加。胞内Ca2+浓度升高。PLC抑制剂、内质网Ca2+抑制剂、钙通道阻制剂和胞外Ca2+降低均可使培养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内Ca2+升高幅度降低[14]。说明凝血酶通过影响Ca2+跨膜内流和钙池的释放引起胞内Ca2+升高。②DAG和Ca2+激活PKC,引起核转录因子活化和转位。③激活MAPK激酶,促进细胞增殖[15]。由PLC- IP3/Ca2+- PKC或IP3途径激活MAPK系统。MAPK磷酸化激活细胞内PLA2,PLA2诱导花生四烯酸释放和前列腺素及白三烯合成,这一系列反应对于调节血管通透性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是非常必要的。然而,这一系列反应在神经系统可导致神经细胞死亡。前列腺素导致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引起组织缺血、细胞死亡。而花生四烯酸可引起膜破裂,细胞破坏[16]。

2凝血酶及其抑制剂在神经系统的作用

凝血酶可使蛋白水解激活,可抑制几种无血清培养细胞的长期形态分化,包括脊索和脑内的神经元、成神经瘤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上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对维持脑的正常生理功能是非常重要的[11],包括维持离子平衡,调节神经递质浓度,抗氧化,参与信息传递。还有关于成熟神经胶质细胞形成胶质网络限定脉管系统,并深入脑膜参与脑出血控制的报道[17]。星形胶质细胞也合成和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为不同神经细胞生长提供营养。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联系依赖星状突起,改变突起可以干扰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联系。如果星形胶质细胞培养在含血清或凝血酶的介质中,其周围的突起就会改变,增加凝血酶浓度将使培养的细胞突起减少、回缩、细胞变圆,加入凝血酶抑制剂这些作用将被阻断或逆转。加入凝血酶后的作用发生迅速,在加入后几分钟就有作用,而加入抑制剂后需要几个小时才能恢复[18]。总的来说,凝血酶如不被其抑制剂阻断,可消弱星形胶质细胞与周围环境联系的能力,星形胶质细胞参与血脑屏障处紧密连接的形成,凝血酶将破坏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导致血脑屏障的破坏。凝血酶还可通过降解细胞外基质成分抑制神经元分化,Jalink 和 Moolenaar的实验分别显示,凝血酶可使神经瘤细胞N1E- 115和NG108- 15变圆,轴突回缩[19]。加凝血酶受体激活肽段到无血清的N1E- 115或NG108- 15 成神经瘤细胞内,也可引起锥体细胞的快速崩溃、突触回缩、神经细胞变圆。Lucren等实验研究显示凝血酶抑制培养的鸡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生长,诱导细胞死亡,加入PN- 1能使鸡的脊髓运动神经元免于死亡,其效应是剂量依赖性的。凝血酶的毒性效应在预先或同时给予凝血酶抑制剂水蛭素时可被抑制。凝血酶处理后的几小时内可诱导运动神经元死亡,引起DNA裂解,细胞凋亡[4]。这些研究均说明了凝血酶的毒性作用;而PN- 1则具有保护作用。然而,新的研究证实,凝血酶在低浓度(1~2 u/ml)时可对抗缺血缺氧和低血糖引起的细胞凋亡[1]。小剂量凝血酶预处理可明显减轻随后脑内注射大剂量凝血酶引起的脑水肿、脑缺血的程度,若同时给以等剂量的水蛭素,则保护作用减弱。如上所述,凝血酶在高浓度时有毒性作用,而低浓度则具有保护作用,以上作用可被凝血酶抑制剂阻断;凝血酶和其抑制剂之间的平衡对神经细胞的正常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3凝血酶及其抑制剂在神经病理发生时的变化

脑内存在凝血酶及其受体,在病理情况下内源性凝血酶可被激活;脑内脉管系统的形态和生理功能异常,如脑外伤、血管瘤破裂、脑梗死等疾病时血脑屏障破坏,血浆来源的凝血酶可以进入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周围。凝血酶增加的同时也伴随着其抑制剂PN- 1的变化。研究认为,凝血酶和其抑制剂之间存在拮抗作用,共同调节组织细胞损伤的程度。凝血酶可提高培养的单层内皮细胞对白蛋白的通透性,提示凝血酶可提高神经系统局部的通透性。在凝血酶作用下各种分子游出血管的通过率提高,并进入神经元生长的空间,使神经元易受攻击。同时凝血酶自身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周围可引起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突触回缩、死亡,胶质瘢痕形成。高水平的凝血酶局限于阿尔茨海默病(AD)病人衰老脑片,对AD病人尸解,采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发现,病人脑室和血管周围的PN- 1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表现在PN- 1活力降低和蛋白表达减少两方面,其降低是因为PN- 1与升高的凝血酶结合。推测凝血酶和其抑制剂PN- 1之间的平衡失调参与AD的发生[20]。雌激素可诱导PN- 1分泌,调节丝氨酸蛋白酶平衡,临床上应用雌激素治疗AD病人。对海马脑片培养研究显示,脑缺血后,凝血酶原表达升高,而PAR和PN- 1表达未见变化。应用RT- PCR技术发现,大鼠短暂的脑缺血后出现凝血酶原表达上调,PAR1- 3变化无显著意义,PN- 1未见变化[21]。但是2001年,Striggow等的研究显示,严重缺血后海马区四种PAR表达均升高[12]。

转贴于 对沙土鼠四动脉结扎缺血模型的研究发现,PN- 1表达上调持续1年以上[22]。由上述研究推测凝血酶、PAR和PN- 1的表达变化和缺血形式、损伤程度有关。此外在脊髓损伤、脑外伤等疾病也有凝血酶、PAR和PN- 1表达升高的报道。虽然这些蛋白酶在神经系统的具体作用和作用机制还不太清楚,但可以肯定凝血酶、凝血酶受体和其抑制剂参与了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随后的损伤。

总的来说,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凝血酶和其抑制剂与神经系统的发展、可塑性形成和病理疾病发生密切相关。除了参与神经形成和突触可塑性改变,这些蛋白酶还可能在神经系统损伤如阿尔茨海默病、脑出血、脑缺血等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阐明其在神经系统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了解凝血酶、凝血酶受体和其抑制剂在神经系统的功能将有助于阻止脑血管疾病导致的细胞死亡,将有助于其治疗策略的发展、改进。

(第一作者杨丽娟为中南大湘雅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Striggow F,Riek M,Breder J,et al. The protease thrombin is an endogenous mediator of hippocampal neuroprotection at high concentrations[J].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0, 97: 2264

2. Masada T,Xi G,Hua Y,et al.The effects of thrombin preconditioning on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rats[J].Brain Res,2000,867(12):173

3. Royle NJ. Human gene encoding prothrombin and ceruloplasmin map to 11p11- q12 and 3q21- 24, respectively. Somat[J]. Cell Mol Genet, 1987,13: 285

4. Victoria L, Turgeon,Lucien JH. The role of thrombin-like (serine) proteases in the development, plasticity and pathology of the nervous system[J]. Brain Research Reviw,1997,25(1):85

5. Dihanich M, Kaser M, Reinhard ED, et al, Prothrombin mRNA is expressed by cells of the nervous system[J]. Neuron, 1991,6: 575

6. Tanzi RE, McClatchey AI, Lamperti ED,et al.Protease inhibitor domaina encoded by an amyloid protein precursor mRNA associated with Alzheimer’s disease[J]. Nature,1988, 331: 528

7. Riek- Burchardt F,Striggow F,Henrich- Noack P,et al. Reymann,Increase of prothrom-bin- mRNA after global ischemia in rats,with constant expression of protease nexin- 1 and protease- activated receptors[J].Neurosci Lett,2002, 329:181

8. Vaughan PJ, Joseph Su,Carl W, et al. Cunningham protease nexin- 1, a potent thrombin inhibitor, is reduced around cerebral blood vessels in Alzheimer’s disease[J].Brain Research, 1994,668: 160

9. Xi G,Reiser C,Keep RF. The role of thrombin and thrombin receptors in ischemic, hemorrhagic an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deleterious or protective[J]? J Neurochemi,2003, 84(1):3

10. Weinstein JR, Gold SJ, Cunningham DD, et al. 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thrombin receptor mRNA in rat brain: expression by mesencephalic dopaminergic neurons an codistribution with prothrombin mRNA[J]. J Neurosci,1995,15:2906

11. Vernadakis A. Neuron- glia interrelations[J]. Int Rev Neurobiol,1988,30:149

12. Striggow F, Riek- Burchardt M, Kiesel A, et al.Four different types of protease- activated receptors are widely expressed in the brain and are up- regulated in hippocampus by severe ischemia[J]. Eur J Neurosci,2001,14: 595

13. Kaufmann R, Patt S, Zieger M, et al. The two receptor system PAR1/PAR4 mediates α-thrombin- induced [Ca2+] imobilization in human astrocytoma cells[J].J Cancer Res Clin Oncol, 2000,126(2):91

14. Kim YV, Di Cello, Hillaire CS, et al. Differential Ca2+ signaling by thrombin and protease- activated receptor- 1- activating peptide in human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J]. 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 2004,286(1):31

15. Wang H, Joachim JU, StrickerR,et al. Thrombin (PAR- 1)- induced proliferation in astrocytes via MAPK involves multiple signaling pathways[J]. 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 2002,283: 1351

16. Garcia JG, Aschner JL, Malik AB. Regulation of Thrombin- induced Endothelial Barrier Dysfunction and Prostaglandin Synthesis[J]. Plenum Press,1992,1:397

17. Eddleston M, Delatorre JC, Oldstone MB,et al.Astrocytes are the primary source of tissue factor in the murin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 role for astrocytes in cerebral hemostasis[J].J Clin Invest,1993,92: 349

18. Beecher KL, Anderson TT, Fenton JW, et al. Thrombin receptor peptides induce shape changes in neonatal murine astrocytes in culture[J]. J Neurosci Res,1994,37: 108

19. Jalink K, Corven EJ, Hengeveld T, et al.Inhibition of lysophosphtidate- and thrombin- induced neurite retraction and neuronal cell rounding by ADP ribosylation of the small GTP- binding protein Rho[J]. J Cell Biol,1994, 126: 801

20. Patrick, Vaughana J, Joseph S, et al. Protease nexin- 1, a potent thrombin inhibitor, is reduced around cerebral blood vessels in Alzheimer’s disease[J].Brain Research,1994,668(1): 160

篇4

[论文摘要]生存就是现实,因此把现实与审美的理想对立起来实际上是一种违背设计美学常识的见解。而设计师的任务,则是改变现实顺应潮流,引导创构理想。 作为社会消费结构中人与世界的一种精神关系,审美活动具有现实性的特征。审美活动着眼于现实的人生,寻求理想的实现和幸福愿望的达成,从中提升和超越自我。我们不得不承认主体精神性的理想是在现实关系中生成的,几乎表现在等同于现实活动,是一种消费水平理想化、艺术化的活动,与现实活动没有距离。这种活动不但植根于自然生命的深处,以生命意识为基础贯通自然与社会消费,而且又在此基础上反映出社会化的情感对整个世界消费结构的精神需要。对于大众而言这种关系形式上不但涉及功利,而且暗含着功利的强度,它以现实消费水平关系为基础,之后才超越了现实及其约束,走向心灵中理想与自由的境界。在此基础之上设计的审美活动让主体的心灵从现实关系中获得一种超越。

一、依靠受众自身实现审美活动

消费设计作品与理念一经传出就不可改变,能否产生审美作用,其决定因素就在受众。设计作品只是提供了设计审美的可能性,要使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就要依赖受众身上应具备的条件。条件之一,是受众要阅历丰富、人情练达,这样他就会对消费结构事件中美的信息十分敏感,容易在内心激起活动。但仅仅只是阅历和人情还不够,只能达到一种不可名状的愉悦和激动,最多只能算是审美活动中的感性认识。那么,受众还应具备的条件之二,是要具有在掌握大量艺术作品基础上形成的艺术美修养,这样才能把设计接受中的情感活动很清晰地和艺术审美范畴联系起来,使设计审美真正到位。

对于人的艺术修养在审美活动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曾做过这样的表述:“只有音乐才引起人的音乐感觉: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社会人的感觉和非社会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只有凭着从对象上展开的人的本质的丰富性,才能部分地第一次产生着人的主观感受的丰富性:欣赏音乐的耳朵,感受到形式美的眼睛──简单地说,能够从事人的享受和把自己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来肯定的各种感觉。”

二、受众感受设计的指导意义

(一)消费结构审美与艺术审美之比照

消费结构设计审美虽然离不开艺术审美范畴的指导,但设计审美决不能走入艺术审美的运动轨迹之中,不能以想入非非代替严谨的事实接受活动.设计审美是“参与生活”,不同于艺术审美“高于生活”。消费结构设计不是艺术。消费结构设计和艺术在同为意识形态这一点上是平行关系,但是从信息传递和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则是递进关系。消费设计属于最靠近社会实践的较低阶段,艺术属于稍远离社会实践的较高阶段。艺术是从社会消费主义风尚一类的直观和表象中把美的因素抽取出来,经艺术家按艺术规律进行创造的思维活动成果,它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范围内自由想象。而设计却不同,它要力图保持直观和表象的特征,尽可能忠实于消费结构事物的本来面貌,这就决定了消费设计审美和艺术审美不同的特征。

一个消费结构形成的事实中可能有多个统一于一种审美范畴的因素,也可能几种因素分属于不同的审美范畴。艺术审美则是一种集中、有系统而又统于一种审美范畴的思维活动。更重要的是,艺术审美就像艺术创造一样,可以在艺术形象允许的范围内自由驰骋想象活动,想象范围可以超过作者的构思,也可以超出文艺作品中事件的限制。设计审美则不同,其审美的想象活动要局限在设计事实的框架之中而不能自由发展。受众只有结合事实的性质和意义,才能使事实中的审美因素获得想象的空间。设计审美作用不是要去理解形象,而是要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事实的意义。 转贴于

设计审美的第二层次,也就是较高层次,是在设计接受的基本过程之外,这是因为设计的基本功能是通过设计作品以直观和表象的形式传播狭义主观信息。设计作品只反映现象,不直接反映事物的本质。设计的认识和审美作用,从设计接受的基本过程外在的内容看,也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审美差异性,这又是人们接受设计后根据受众的自身素质带来的或多或少的必然结果。

消费设计能为受众带来“参与生活”的愉悦、享受,并不是设计审美作用的全部意义,只是开了个头,是设计审美活动中较低的层次,是一种具有美感共同性特征的审美。美感共同性的现象只是暂时的,根据审美规律,必然要向以美感差异性为特征的更高层次审美发展,从而让每一位审美个体在新闻审美活动中充分施展。这一过程的表现是,受众通过具体事件的接受,发挥自己建立在艺术修养基础上的感受能力,鉴赏到现实生活中不断生发出来的、实际存在的大量生动的美。设计审美凭借人的想象天性让创造性思维自由驰骋,但它要受设计认识作用的指导,受“参与生活”的约束。

(二)设计审美之艺术范畴观

消费者一般性地接收消费结构设计只能产生一种朦胧的参与社会的愉悦和满足感,而且只是说“参与生活”,还不能完全表达设计审美的全部含义。同样,光是说“美是生活”也没有诠释车尔尼雪夫斯基这个定义的全部含义。他又进一步阐述“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凡是表现了欢乐、丰满、灿烂的生活的一切,这就是美的。” 如果没有这些艺术审美范畴作为指导依据,从生活以及从设计中去审美就是一句空话,或者只能停留在较低层的美感共同性上。因此,车尔尼雪夫斯基上述关于什么是审美的具体内容的表述,可以看作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审美活动归纳的两个条件:一是并非所有的生活内容都有美可审,只有具备符合艺术审美范畴内容的生活才是美的;二是审美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素质,要做到能在来自生活的事物中,看得见依照艺术审美范畴应当如此的内容。

设计对受众来说是生活的缩影,接受设计从审美角度讲,就是在艺术审美范畴的指导下,对现实生活最新变动的事实中可能出现美的因素的审美活动,这一过程符合感性认识在理性认识指导之下完成的认识规律。设计制造的事实中美的因素出现及主体对这些因素的审美活动一般有这样两种情况:第一、设计所影响的事件从整体上不仅具有鲜明的美的因素,而且十分集中地与某一种艺术审美范畴吻合,容易在审美意义上产生轰动效应。第二、设计所涉及的事件本身从整体上不具备明显的艺术审美范畴,而是以事件内涵的丰富性和事件互相联系的特点传递出审美信息,去激活受众的审美想象。

三、设计师的责任

设计师们应该是日常消费生活趣味的追随者和注释者,更应该是新的生活趣味和审美趣味的积极倡导者。陶醉于日常的物质生活本身,不仅是设计家作为一个消费结构引导角色的权利,在日常消费生活中享受审美的趣味,是设计家作为的一个审美欣赏者角色的权利,而对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作出冷静的思考并且进行积极地引导,更是设计师们应尽的义务。通常被传统观鄙视的随波逐流,投人所好,甚至哗众取宠,确是体现投机家素质表现力水平的惯用伎俩,也是身为设计师的市场体系在设计实战意义上的认识水平面上移所应该做到的。

参考文献

篇5

广义的讲,音乐就是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神圣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排列起来的声音。但是目前音乐的概念仍存在着激烈的争议,通常可以解释为一系列对于有声、无声具有时间性的组织,并含有不同音阶的节奏、旋律及和声。而《词典》上的定义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在所有的艺术类型中,比较而言,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虽然大多数音乐是依靠听觉,但是音乐实质是依靠感官,甚至耳聋的人也能够通过感觉自己身体的震动来体验音乐,最著名聋音乐家的例子便是贝多芬,其绝大部分著名的作品都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后创作的。春节晚会上的千手观音,是一群聋哑人的最美丽的杰作,他们依靠感官,体会音乐的韵律。音乐是人们思想情感的载体之一。音乐创造是有目的的,有其丰富的内涵,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从效果上讲它可以带给人美的享受和表达人的情感。

音乐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通过音乐人们可以互相交流情感和生活体验。这在歌曲中这种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音乐在鼓舞人们认识时代精神和内心世界的各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在帮助人们认识某些具体的生活现象方面是能够发挥它应有作用的。人们通过音乐艺术所表达的情感,产生相应的联想,从而可以从中看到完美真实的生活画面,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具体历史阶段生活的某些方面。此外,因为它体现了创作者的正确观点,具有教育作用。这种教育作用是通过音乐激起人们的感情而达到的,音乐艺术最容易使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作用。

2美育及其价值

什么是美育,它有什么特点,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它起什么作用,通过什么途径来进行的,这些问题,都在我们心中缠绕,想进一步的了解。所谓美育即审美教育,美感教育或情感教育。它借助于人们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范畴,如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培养人类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趣味和稳固的审美情操,并激发其丰富多彩的审美创造力。它虽也以艺术为主要手段来反映审美理想,但它更强调自然美和社会美特殊的作用和强烈的效果。它是通过美的各个领域,各种形态而实现的。所以,它不同于艺术教育。它也不是美学,因为美学除了研究人对客观世界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规律以外,还研究客观现实中美好的事物。但是美育却遵循美学原理,根据教育学的客面规律,研究怎样培养人们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评价、创造的能力,怎样培养人们具有健康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情趣。所以美育包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四个层次。美育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在智能,道德和体格上的全面发展,也使得病人早日恢复健康。美育强调的是育,要通过日常生活,社会自然和音乐,美术,舞蹈,文学,电视等各种教育手段来提高。

美育可以通过音乐这种途径来提高,音乐可以通过其实践过程,渗透美育价值。用音乐特有的艺术魅力,美的神韵震撼心灵,在促进学生形成完美个性方面产生影响。因此音乐对美育影响巨大。

3音乐与美育的关系及其对美育的影响

音乐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本身无疑具有某种潜在的教育价值。这种教育因素的社会影响,是无法估计的。要通过音乐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美育能力,就必须使学生通过音乐形象,把握其表现的美的思想感情和美的现实生活。要达到这一目标通过音乐直接向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具有美感的音乐艺术形象能够为学生提供了情感体验的意境,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感受音乐艺术形象中的崇高思想,形成高尚的、美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很多音乐正是借助有组织的音响运动,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在潜移默化中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动人们的心灵,传达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和旋律美。如若让学生长期不断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他们就能在长期的艺术形式熏陶下,形成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我们就具体音乐对美育的影响从几个方面来做简单的阐述:

3.1音乐在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感。音乐带来的美不仅表现在快乐的气氛,而且也可以给参与者双方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高校开设音乐课程,鼓励学生高业余音乐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愉悦学生的心情,使得学生的整个心灵世界将处于一种和谐自由的境界。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去主动参与学习和生活,达到美的融合。所以,音乐渗透着审美愉悦。

3.2音乐以其感染力渗透美感。音乐作为艺术审美的感性形式,其感觉、知觉、表象集中在感官上。音乐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离不开音,作为音响传达出和谐美妙的感觉,对于审个体来说具有极强的知觉渗透力。如有一段音乐给人以沉闷、压抑之感,欣赏后,会觉得如同天阴了,乌云密布,山雨欲来的感觉。听久了,就会让人们的心情沉重。而我们听小提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即使那些并不了解梁祝爱传说的人也会为乐曲组成的美妙乐章所感动。轻柔美的音响,波澜起伏的协奏,向人们展示出爱情的美乐章。一曲交响乐的音响渗透出一种气势磅礴、催人振奋的美感。这就是音响之美作用于审美个体的感知,久而久之使审美感知得以强化,从而提高审美能力。音乐这种美的感染力对于审美个体来说,既是审美的享受,同时在审美享受中强化了审美感知。

一曲《我的中国心》,每每起来都令人心潮澎湃,启发爱国主义情怀。音乐正是借助着这样的旋律和思想塑造艺术形象,在潜移默化中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打动人们的心灵,传达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和旋律美。如若让学生长期不断地参与音乐审美活动,他们就能在长期的艺术形式熏陶下,去感受美。

3.3音乐激发美的创造力。音乐除了美的感受和愉悦之外,还会激发人的创造力——创造美。作曲作词者,首先能够深刻感受生活中的音乐,然后通过感知去创造,创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挖掘,创造出美丽

的音乐作品,从而强烈地感染着审美主体。在音乐创作过程中,创造者本人是他所创造的音乐的第一个鉴赏者,因为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创作过程作为一个能动的审美过程,能比单纯欣赏和表演活动更强烈,更深刻地体会到美的真谛。因此创造美的过程本身就是提高审美能力的更有效途径。因此对于教育者而言,可以通过作曲课来加深学生对音乐美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激发他们对美的敏锐感受,唤起他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鼓励学生多注意身边的事物,深入体验生活,收集音乐素材,注意从优秀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材去进行创作。

综上所述,音乐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美育有其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段晋中.《略论音乐与高校美育》《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6

篇6

现代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也应该有美育的渗透,把真、善的思想政治道德内容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具有审美性。如何使政治课教学具有审美性?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美的特性。在教学中要渗透美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首先把握美的特性,并将这种特性变为教学艺术的特性。①形象性。美必须是人的意识可以直接感知的具体形象。美的形象是生动的、新颖的、独特的,并且符合对称、比例、变幻、多样统一等规律,适合人的生理、心理要求,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它能影响人的情感、意志、记忆,给人以想象和启示,引起人的喜悦和同情,使人心旷神怡,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美就是社会生活中使人产生愉悦心情的感性形象。②情感性。美之动人,最重要的就是以情感人,动人心弦。社会美蕴含着历史创造者的感情。艺术美更体现了艺术家的心灵感受,倾注了他们的爱憎之情,具有特别强烈的情感力量,能激起人们感情上的波澜。美的事物总能引起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③创造性。美是人类对客观世界改造的结果,人类自告别动物界以后,就不断地进行着美的创造。任何美的劳动产品、社会现象、艺术作品都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没有人的创造,就不会有美,这不仅从历史进程来看是如此,从具体事物来看也是如此。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艺术的进步,人类的创造能力不断提高,创造的领域不断扩大,美的成果越来越丰富,美的程度越来越高级,足以使人们感到新奇、赞叹和陶醉。④愉悦性。美的社会价值,就在于可以使人休息、娱乐,陶冶人的性情,能给人以清新、向上、愉悦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精神需要。

2.精心筛选美的材料。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是指山水、田野、海洋、花草树木、日月星空之美。社会美是指社会领域中的美,它包括实践活动的美、劳动产品的美、社会风尚的美、生活环境的美等等,其核心是社会主体――人自身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艺术美是一切艺术作品中所具有的美,它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创造的产物,是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和形象性的反映。在引导学生行为方面,充分利用英雄美的感召力和榜样的作用,效果更佳。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不能不充分展示社会风尚美和道德美。此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如诗词、绘画、寓言、文学艺术形象等等,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能给人以智慧和美感,在教学中适当地挖掘利用,发挥其审美作用,可以使教学充满乐趣,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篇7

关于艺术以及艺术的表达

人们广泛把艺术等同于美术,实质上艺术由美术而始,借由美术为主的形式载体表达艺术家主观情绪、情感、思想等的方式途径。艺术不仅仅只有传统艺术创作中诞生的艺术作品,艺术还包括文学、戏剧、音乐、绘画、舞蹈、电影等可以表达美与情绪的事物载体。

艺术具有发展属性,随时间推移,艺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从而延伸出各种形式多样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比如由戏剧衍生的行为艺术;由音乐衍生的现代音像元素等。现今,艺术已发展到视、听、味、触、痛等人类的其它感觉。

关于审美

审美,简单地说,就是感受、领悟客观事物或现象本身所呈现的美。一般审美是对现实美的反映,现实中的客观事物或现象,原不是作为人们的实践对象和认识对象而存在的。以艺术作品作为审美的对象的审美形式成为艺术审美。

在审美活动中,人作为审美主体,人的主观态度对审美判断产生决定性的作用。什么是美的,什么又是丑的,表象上是人对客观存在事物的审美判断,实质上是人作为审美主题,通过审美判断的语言表达,阐述内心世界以及价值评判。

艺术的审美属性

艺术的审美属性是指艺术作品能够被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人们能以艺术形象为对象,通过艺术作品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其目的就是为了表达自身的情感同时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艺术给予人的只是一种审美愉悦、审美享受和审美评价,只在人的精神上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不能像客观事物那样可以作为实用品出现,如画上的马不能骑,香蕉、蜜桃不能吃等。艺术必须具有美的品格,只有体现了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才具有审美价值。

艺术生命表达的审美属性

艺术是人的艺术,在艺术的整个完成过程中人是发挥着主体性作用的,艺术是在人有意识有目的创作下的产物,正因此艺术也成为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艺术自其产生依赖就与人的生命是分不开的。

歌德强调艺术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提到“长期以来,在传统理性至上观念的主导下,艺术往往被视为是现实世界的反映或客观世界再现,而对于艺术最根本的特性――生命表现却往往被忽略了。” 直到19世纪中期以来,伴随着工业进步,科学革命引发社会变革,传统信仰与理性缺失,带来了新思潮,人的生命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生命哲学、生命美学开始慢慢崭露头角。

艺术的生命表达形式作为艺术家表现自我对生命价值观点的阐释,也是艺术审美属性重要部分。

中西艺术作品中的生命艺术表现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的实践产物,艺术家的生命观在其创作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它是艺术的灵魂,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精神生命的形象写照,印记着艺术家的生命历程。

西方:西方艺术一般重视对事物逼真生动的刻画,通过色彩、线条、笔触等外在形式,来蕴含自己深刻的生命意识;或者通过抽象艺术的形式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或对生命的认识。

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该作品是高更在自杀(未遂)前留下的作品,以诞生、―生存、―死亡的人生三部曲展开,按照生命的发展逻辑从右向左铺开了生命的全过程,凝聚着他一生的艺术追求与生命思索。

梵高的《星空》同样是生命最后时期的作品,他此时的生命已处于狂乱的状态,画中狂乱旋转的笔触表达了梵高此时的生命状态。《星空》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与天国想向往,也暗示着梵高的生命即将结束。

中国:中国艺术除了表达艺术家自身内在精神外,更是对宇宙中的生命精神的颂扬和表现,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命追求。“生命之气在天地、人、艺术三者之间畅通无碍。”齐白石的《十里蛙声出山泉》讲究的是精神上的共鸣,内心的感触。

在中国画家看来,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而艺术家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把这个生命――有时也叫神、生气、生机、生意、神气、气韵等传达出来。中国古人评画也多不直接言美,而是以重生意、生气、生机。中国艺术强调“气韵生动”,其实就是指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状态。

小结

篇8

[关键词]美术课 学生 教育作用

美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不可缺少的环节。美术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中学教育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意见。

一、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马克思历来十分重视青年一代的审美教育,要求他们不但要掌握科学,而且要懂得艺术。认为艺术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而且能鼓舞人们改造世界,去创造美好生活。他曾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审美教育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众所周知,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较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美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早在古代就被人们所认识。我国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教育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在教育内容上,主要科目都有德、行、艺的内容,实际上包含了德、智、体、美几方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中学美术教育事业也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得到了重视,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审美的教育作为中学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识,中学美术课得到了全面恢复,被国家教委列为普通中学的必修课。

从人类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们对美的需求是在精神上寻求心理平衡和自我实现的必然,它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需要。人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发展美、追求美、更好地创造美,就必然需要不断地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作用正在于此,它的这一作用是中学其他课程所难以替代的。

二、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中学美术课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地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这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

比如有不少青年学生,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他们对人体绘画作品和扑克、画区别不清,容易把美当作丑,把丑当作美,有的人由于受到品的毒害而上上犯罪道路。通过美术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的形体美和人的内在活力,是对人自身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歌颂,它是一种健康的具有积极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扑克和画刊宣扬的是低级趣味、寻求感官刺激,它们用纯自然主义的手法甚至变态下流的方法故意宣泄、亵渎情爱,引导人们走向堕落。学生通过接受这种审美教育,有了辨别美丑的能力,就能自学抵制品的侵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同时也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欣赏人体美术作品,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教育可能会比讲抽象的道理或硬性制止学生看品的效果更好。

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除上之外,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对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丰富有趣的美术常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内容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容量,对发展智力大有裨益。

三、中学美术课通过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和美术技能训练,有益于将来的社会工作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美术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用途越来越广,与人的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除了绘画、雕塑这些观赏性艺术属于纯美术之外,生活中许多方面都与美术有关。譬如,要盖一幢大楼,设计时必须考虑大楼的外观,要考虑大楼的造型、色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而造型、色彩就属于美术范畴。大楼的设计者除了具备力学知识、土木建筑结构知识上,还应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和审美修养,否则就难以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再如纺织业,从布料的花样设计到成衣的款式设计和色彩搭配,无一不与美术密切相关。

过去,我们的纺织品由于对美术设计不够重视,产品颜色单调、款式陈旧,难以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尽管我们的产品质量很好,但由于设计单一,因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现在由于我们重视了美术设计,使产品以新颖的设计、优雅的款式和众多的花色品种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信誉,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

其他方面如商品包装业、广告业、日用工业、室内装饰等都与美术有密切的联系,都需要从事这些行业的人具有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广大中学生今后将走向社会,成为各行各业的生力军,人在中学美术课中掌握一定的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美术修养,对今后工作伴有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帮助。

篇9

关键词 美育;陶冶情操;欣赏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4)13-0071-01

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途径,而小学美术欣赏课又是美术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可见美术欣赏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美术欣赏并不单纯是对作品进行赏析,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自然、生活的观察去发现美、去感受美。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让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才能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黄宾虹曾说:搜尽奇峰打草稿;米勒在平淡中发现美;人们对艺术美的感知却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熏陶才能具备。美术欣赏教学通过感性直观和富有启发性的教育手段,把抽象的艺术理论与艺术知识融入在对具体作品的分析讲解之中,使学生形成对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养成高尚的审美情操。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十分注意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美术教学应有的教育作用。

一、美育基础――真善美

先生大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就是因为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的美术有辅助道德进步的教育功能,美术欣赏课就是学校的教育课程之一。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掌握正确的审美知识,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素质全面的人。使学生形成对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养成高尚的审美情操。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途径,而小学美术欣赏课又是美术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清是非美丑,正确地欣赏美、认识美、理解美。素质教育下的美术欣赏可以使学生以愉快的心理体验展开想象,美术欣赏可以使学生感知、注意、记忆联想、幻想、创造等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美术欣赏具有启迪智慧、发人深思的作用。

美术欣赏的过程是一种视觉思维的过程,尤其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对作品的色彩、比例、空间、节奏等视觉思维的训练,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开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二、美育中坚――提高鉴赏能力

一个人可以不会画画,但必须会欣赏美的自然及美的美术作品。美术教育不是技术教育,不可能使学生都成为大画家,但美术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掌握必要的审美知识,提高他们对艺术的鉴赏力。这种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就的,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要从小学开始培养,要想培养学生的美感,就必须十分注意“感受”,教师讲授的重点应放在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教给学生怎样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艺术家用毕生精力所创造的美。一根树枝,一片花瓣,鸟的尾巴,乌的翅膀等在用笔用色中都能发现它的美。小学美术课中审美教育的基础是让学生用眼睛去感觉生动直观的艺术形象。在教学中要注意利用历年学生优秀作业、作品及教师的范画作品让学生去感受,还应注意收集一些适合欣赏的玩具及工艺品,在课的开始展示欣赏图,给学生审美的享受,为理解新课内容作铺垫,这样既能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又有助于教好新知识,完成练习。

三、美育升华――陶冶性情

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生活需要美,也到处蕴藏着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同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相互关系。

美术欣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如一年级美术欣赏课《妈妈和孩子》,书中的农民画《母与子》、油画《洗澡》、素描《母亲保护她的女儿》、木雕《欢乐柱》等5幅作品。这5幅作品是采用各种艺术形式的“母与子”主题的艺术品,来展现妈妈与孩子的亲情,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中妈妈对孩子的爱的表现方法和形式,来引导学生体会理解妈妈的爱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学习中投入情感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美术欣赏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艺术作品这一媒介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使自己的心灵得到熏陶、感染、净化与提升,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性心理、社会心理得到和谐发展。欣赏教学同其他艺术教育一样,主要功能是审美教育,即纯正的审美趣味、正确的审美观点、高雅的审美格调,健康的美术作品对培植高尚丰富的情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用美术作品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在共鸣中陶冶情操,升华精神境界。在欣赏教学中,教师注意引导,就能给学生一片绚丽的天空,学生就能插上想象的翅膀,成为创造的主人。但教室、教材、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优秀的欣赏课应既充满改革精神,又符合常规要求,注重教师讲课,突出授课的主要性;注重学生欣赏,突出活跃性。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加以补充和适当的取舍,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知识理解和巩固,提高学习效率。

篇10

关键词:美术创作 艺术 审美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8-

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审美意识,凝聚和物化了人对现实世界的审美关系。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来表现和传达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艺术这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就是通过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这样一个艺术生产的全过程,来影响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最终对社会生活发生多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一、审美是美术欣赏过程的首要环节

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它有着非常宽广的视角,而这种视角需要我们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受。观察能力,是学习活动中的重要能力,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也是美术欣赏中的一种特殊能力,以美术欣赏为平台,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是著名雕塑家丹罗在自己的创作活动生涯中所得出的艺术感悟。创作是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如果一个孩子对社会接触不多,观察的东西也很有限,他是无法创作出带有带有丰富内容的想象画的。这就需要我们引导他们多注意生活,多观察事物,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写生水平,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才有了形象的来源和发展想象的坚实的根底。

人的审美能力并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通过后天教育训练和艺术实践的结果。儿童往往看不懂达•芬奇的画,对抽象派、野兽派的作品也感受不到其中的美感,只有当他长大并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后,他才会凭审美直觉来领略这些艺术品之美。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欣赏艺术作品必须亲自去感受,他不能通过间接经验而获得审美感受,必须欣赏者亲自参与和直接感受。任何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光靠别人转述或传达都不会产生真正的美感,只有亲自去看,才会感受到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学生学习美术是提高审美能力有效途径,审美能力是为了在未

来生活中更好地感受美,体验美和运用美,为生活增添美。

二、欣赏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创造美

再创造性是是艺术欣赏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需要欣赏者能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创造性的开展艺术欣赏活动。用自己已有的欣赏知识与能力去直接面对具有可欣赏性的作品,获得艺术的享受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如果欣赏者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水平越高,他对作品的再创造性就越大。反之,越小。所以,艺术欣赏者应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和修养。

作为艺术欣赏的最高境界,审美升华是指欣赏者在审美直觉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一种精神的自由境界,即艺术欣赏的审美再创造活动。美术创作直接提高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又决定着美术创作的质量、艺术情趣和审美品格。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学生在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以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创造思维,激发创造潜能,提高创造才能。

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人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人的知、情、意、行是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感受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外部条件,是创造美的重要源泉。因此,美术教育必须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丰富生活经验,加深对生活的感受。并借助美术手段,把生活中美的体验,用适合自己的艺术形式进行表达。这对发展学生感受和创造美的能力,形成健全人格,都有深远的影响。形成健全的人格,真正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一代,也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

三、美术欣赏的艺术渗透

欣赏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学生对艺术作品再创造的基础, 美术创作能力的高低与欣赏和审美能力有直接关系,一个人的审美、欣赏和观察能力影响绘画技能和技巧的提高,这是由知识之间相互联系所决定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一相关联的知识,时刻在教学中渗透。

美术欣赏是人们观赏艺术作品时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它能把观赏者带到一个特定的具体的艺术境界,激起人们这样或那样的思想感情的波涛。通过欣赏,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和审美力,而且对提高智能、陶冶情操、培养美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其广阔的,生活的内容是无比丰富的,一个人,无论多么智慧,他都是有局限的,他不可能面面俱到。然而,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我们却可以欣赏到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使我们形象的接触到许多生活中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满足人们艺术享受的各种美术作品,都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从中了解到许多从书本上和个人经历所无法得到的生动而丰富的知识。

美术欣赏是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最重要的途径。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反过来也会对人们起着美的教育作用,从而提高人们欣赏艺术的能力。这种欣赏艺术能力的积累,就是人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对于艺术作品看的愈多的人,就愈能鉴别和欣赏艺术。欣赏一些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是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激发学生无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首要条件。也只有真正懂得、理解什么是美的人,才知道怎么去创造美,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