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内循环和外循环范文

时间:2023-11-03 17:51: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内循环和外循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内循环和外循环

篇1

关键词:钢铁联合项目;循环经济循环利用途径

1 引言

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但其高速发展也造成了我国能源紧张和污染负荷加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而在项目建设前期阶段贯彻循环经济思想能最大效率发挥循环经济的作用,因此将循环经济纳入到钢铁项目环评中并加以强化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可以大大提高环评的质量,是未来环评工作的重点和发展趋势[1-2]。我国目前项目环评中并未系统的反映出循环经济的要求,本文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某钢铁联合项目为例进行初步探讨。

2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2.1 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基本思路

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通过采用以清洁生产为主的资源与能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技术与措施,拓展企业的功能,使其除具有钢铁生产功能外,还具有能源转换、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和为相关行业提供原料等功能,实现资源与能源在企业、区域和社会层面的循环。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基本思路如图1。

2.2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的目标

(1)形成年产铁306万吨、钢(坯)320万吨、钢材310万吨的生产规模,产品包括棒材、大盘卷和线材;

(2) 能源消耗降低,各种污染物排放量减少,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综合能耗达到653tce/t钢;NOx、SO2、废水及烟(粉)尘达标排放;

(3)新水耗量为4.2 m3/t钢(不含热电厂),生产水重复利用率为97.5%(不含热电厂)。

(4)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实现废物资源化,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循环经济的具体实施途径和效果

3.1减量化技术和措施

主要是对原料场、烧结、焦化、炼铁、炼钢、热轧、自备电站等各工序所采用的工艺与措施先进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与论证,提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物耗与能耗的国内外先进技术与措施,使之从源头达到循环经济的要求,为循环经济的下一步实施创造条件。

3.2资源循环利用途径和效果

3.2.1铁素与非铁素资源的循环利用

铁素与非铁素资源循环利用途径如表1。

表1 铁素与非铁素资源的循环利用途径 单位:104t/a

由表1可知:通过引入循环经济的工序内循环、工序间循环和社会循环理念[3-4],使项目投产后的铁素与非铁素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最终实现铁素和非铁素资源利用率均为100%的目标。

3.2.2水资源循环利用途径和效果

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最大程度减少新水取用水量,并尽可能延长生产过程中水的使用周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水排放并实施无害化处理,实现水资源化再生循环利用。

(1)工序内部串接用水

铁前各工序存在生产杂用新水以及除尘等低质用水,收集杂用优质排水经物理工艺处理后串接用于低质用水系统;焦化工序净环水系统排污水串接用于二次利用水系统;炼钢设备净环水系统排污水作为连铸浊循环水系统的补充水串级利用;热轧净环水系统排污水作为热轧直接冷却水系统的补充水串级使用。

(2)工序外部串接用水

焦化废水采用生化工艺处理后,串接用于转炉焖渣、高炉冲渣和焦炉湿熄焦(干熄焦检修期间使用)系统等处。

(3)污水再生利用

全厂各工序生产排水和生活污水经有组织收集后全部送厂内污水综合处理厂集中处理,达到回用水质要求后进入厂区供水管网,供各生产工序使用,以替代部分补充新水,节约水资源。

采取上述水资源循环利用途径后达到如下效果:生产新水取水量为4.2 m3/t钢(不含电厂),再生回用水量2.6m3/t,废水排放量为0.17m3/t,水重复利用率为97.5%(不含电厂)。

3.3能源循环利用途径

全厂二次能源循环利用主要包括煤气、余压、余热的回收利用。

(1)煤气回收与利用

全厂钢坯产量达320万t/a时,煤气产生量60.42亿m3,折合标煤94.35万t,除少量漏损外,全部回收利用,占全厂回收能源总量的72.64%。

全厂煤气产量的73.12%用于生产系统,如供焦化、烧结、炼铁、炼钢和轧钢等生产工序利用;23.79%用于热电厂发电,0.28%的煤气(民用焦炉气)外供市区民用。

(2)余热回收利用

全厂钢坯产量达320万t/a时,各生产工序回收余热蒸汽量为52.41万t/a,折合标煤6.76万t,除供工序内部使用外,多余蒸汽供其他生产和公辅工序利用。全部回收利用的余热能源占全厂回收能源总量的6.69%。

全厂还有大量具有利用价值的低温余热,如高炉冲渣热水、焦化初冷低温热水,经换热后可作为厂区采暖、洗浴和社区居民采暖等的热源,这部分的余热利用将视企业建成投产后余热能源的多少和供应范围拟定具体循环利用措施。

(3)利用余能发电

利用全厂富余煤气,建设热电联产装置,高炉、焦炉和转炉混合煤气利用率达26.8%。全厂余能、余热自发电装机容量达104MW,自发电比例达到46%,可大幅减少企业外购能源量。

采取上述能源利用途径后达到如下效果:全厂各种煤气、余压、余热副产二次能源利用总量为101.11万t标准煤,全部回用于生产系统,占企业自耗能源总量的48.39%;全厂利用余压、余热和富余煤气发电量7.48亿kWh,占全厂总用电量的46%;全厂各生产工序配有完整节能措施,使吨钢综合能耗达到653kgce/t,可比能耗达到647kgce/t,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4结语

篇2

关键词: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循环经济体系; 模式

Abstract:

This paper attaches importance to elaborating the role of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s the foundation for circular economy. Considering the practical resources andindustry structure of Wulingyuan, Zhangjiajie,the paper finds that apart from solv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 exploitation and consumption, the circular economy should be well built up by choosing the ways of achieving full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improving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while realizingbetwee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脉腹地,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天子山自然保护区、杨家界自然保护区等各具特色的风景区组成,总面积为398平方公里,核心面积为264平方公里。整个风景区以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为主体,境内奇峰林立、古木参天,集“峰奇、水秀、谷幽、林深、洞奥”于一身。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以其独特的石英砂岩峰林旅游资源享誉全球,使其成为奇绝超群的胜景。1992年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2004年被列入首批《世界地质公园》[1]。2007年,武陵源风景名胜区被列为中国首批AAAAA级旅游区。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全世界的旅游者,2006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3.35亿元。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但发展过程中在资源开发、生态保护、消费方式上存在很多问题,造成了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出现了水体污染、生活垃圾增多、景区人工设施泛滥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景观质量。构筑旅游循环经济体系是解决武陵源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是旅游产业拓展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后劲、塑造行业形象的重要基础,是建设和谐旅游景区的最佳手段。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首次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循环经济概念。20世纪90年代确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协调经济与环境发展的循环经济受到了国外学术界的大力关注,发达国家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思路。自1998年我国引入循环经济迄今,已有许多学者对发展工业、农业、生态城市的循环经济理论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但是把循环经济引入到旅游业并对旅游循环经济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旅游循环经济进行了研究,对我国旅游业建立循环体系进行了理论的指导。

王蓉(2004)、李伟(2004)、邹统钎(2005)、邓念梅,魏卫(2005)、舒代宁(2005)、杨美霞(2006)、李庆蕾(2006)、舒小林,明庆忠,李庆蕾(2006)、颜庭干(2006)、唐世英(2006)等从不同角度、对不同旅游区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对循环经济理论在旅游领域的运用,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每个旅游区由于自然、人文环境的差异,旅游循环经济模式也各不相同。笔者试图在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业发展实际调查基础上,探讨构建、实施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的对策,以解决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促进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一、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验发展新模式。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把经济发展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范围内。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 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循环经济的运行原则集中体现在“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上,简称3R原则。“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一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达到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从而减少污染。这一原则有利于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方式;“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的生产和包装能够以循环的形式被反复使用,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减少生产和消费中废物的产生。这一原则可以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资源,减少废物品最终处理量,缓解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压力。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3R”原则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其根本目标在于减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经济活动中避免或减少资源的破坏;在废弃物的处理上,尽量实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实施循环经济是解决武陵源旅游发展与环境冲突的有效途径

旅游业发展必须解决“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套问题,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引发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武陵源景区在在旅游开发初期,由于环境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旅游规划滞后,导致开发中布局不够合理、资源破坏现象突出、过多招揽游客等问题,造成了景区废物、废水、废气的大肆排放,对当地环境造成了污染。

武陵源核心景区建造宾馆、饭店、索道、升降机、公路、停车场、珠宝店、泡脚店等设施,占用了大量土地,损毁了自然景观面积至少10hm2以上。黄石寨索道的修建就毁坏了近1万平方米森林,打破了公园内原有的宁静和清新,使得许多原生动物逃而远之;天子山索道与百龙电梯的修建都大大加剧了对资源的破坏;核心景区内不合理建筑泛滥,严重影响景观质量,1999年底至2004年底,对核心景区的427户进行了房屋大拆迁,拆除房屋13.4万平方米,拆除建筑物2万立方米[7]。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是一种有限的、稀缺的资源,其开发利用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意味着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在旅游源头控制资源的使用,降低生态成本,有利于解决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延长了旅游资源的使用寿命,实现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

(二)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可以实现资源最优化利用,实现经济、环境效益共赢 

武陵源旅游业发展初期,采用传统经济的线性发展模式,对资源节约利用、节能降耗问题考虑不足。随着旅游人数逐年增多,对电能、水能、物力、人力、土地等资源消耗逐年加大。到2006年底武陵源有230余家饭店,床位1.8万张,平均入住率43%,武陵源景区内仅游客耗费的水约113.04万吨/年;区内宾馆每天消耗的一次性用品就有7740套,一年就需要282.51万套。景区游客使用一次性雨衣、雨鞋、塑料袋也是资源耗费的一个方面,武陵源景区多年的雨天平均数约75天,年平均耗费135万套雨衣,加大了垃圾产生量。如果按照每人排放垃圾500克计算,一年产生的固体垃圾量达1412.55吨,尽管区内设立了1206个固体垃圾箱,并标明“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字样,但事实上没有进行分类回收,最终仍旧是集中填埋方式处理,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如此大的耗费不仅提高了旅游企业成本,同时增加了当地的环境压力。武陵源环保部门资料表明,2005年武陵源景区年废水排放量约203万吨,年处理污水量为109.5万吨,而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了水体,造成金鞭溪、索溪溪水被严重污染,溪中岩石变黑,枯水期水带腥臭。

旅游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使旅游经济的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实现资源的最优化。武陵源景区构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采用节能、降耗等科学方法与手段从源头减少资源的进入量,使物质在系统内被多次利用、循环,从而减少废物的排放,既节约了经济成本,保护了自然环境,还拉长了生成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

(三)循环旅游经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最佳选择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才能实现持续发展。旅游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持续发展原则。但是武陵源区同很多旅游区一样,存在重经济利益、轻环境保护的问题,特别是二者出现矛盾时,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超容量接待问题比较严重,特别是旅游旺季时日客流量达3.76万人次,远远超出了标准的日接待量1.8万人次,过多的游客不仅给景区内带来了植被的破坏、生物的消失,也使当地独特的文化受到冲击,纯朴的民风被金钱至上的观念所替代。在景区内除了猕猴、野猪仍有一定的数量外,原有的豹、麝、獐等动物几乎消失。长此下去其结果是逐渐破坏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

发展旅游循环经济就是要按照自然规律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从根本上改善人类对资源、环境重要性的认识,纠正以往人们只重视经济而忽视环境的错误,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武陵源景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模式探讨

旅游业与传统的工业相比,使用原料品种少,产生的废弃物相对单一,主要是电源、水源、食物、土地的消耗,废弃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废水、废气。所以武陵源景区内构建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相对其他产业来说较为简单,主要从以下环节入手(见图1)。

(一)在开发阶段,设法构建循环体系,减少生态成本的投入

在旅游开发规划阶段,就要遵循减量化原则,减少水源、电能、土地、木材等物资、能源的使用,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材料、可再生资源代替污染严重的能源和不可再生资源。景区游道、观景台、休息亭建设初期应全面使用节能设施和环保材料;景区开发时应合理规划用地,减少对土地资源的使用和生态植被的破坏;在酒店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与装饰等方面充分考虑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电能的使用在景区能源耗费上占有很大一部分,在景区开发中应充分利用太阳能代替其他产生污染或耗能大的电源,在景区内采用节能设施、材料代替耗能设备,如公共路灯、厕所灯可以用感应灯、无极灯和节能灯管。武陵源景区内酒店宾馆空调耗能巨大,可以安装节能器,减少电能的耗费。如深圳联创公司生产的节能器,把它安在一个大楼的中央空调动力系统上,能减少约20%-40%的电耗。如果在武陵源景区各酒店和大型场所安装节能器,一年可以节约42.38万度电,减少50.85万元的财政支出。

景区内可以设立雨水、降雪收集系统,对雨水、雪水进行收集,通过收集天然雨水和降雪减少自来水的使用量,用天然水洗车、洗路、灌溉园林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在景区运营阶段,尽量对资源进行多次使用,减少废物的排放 

在游览经营阶段,主要是资源的耗费和废弃物的产生环节,即接待旅游者耗费的能源和产生的生活垃圾,在此阶段应当遵循“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促进资源反复利用,以减少污染物产生量。 

武陵源景区的各大宾馆可以提倡旅游者自带洗漱用品或“一客一套”洗漱用品,被单毛巾等可采用“一客一洗”的方法,以节约能源和用水,并减少洗涤剂对水资源的污染;在酒店、餐馆使用多次耐用的消毒碗筷代替一次性碗筷,可以节约成本84.75万元,节约生物资源,减少污染物。景区可以采用出租雨具替代一次性防雨工具。这样就可以节约对135万套雨衣形成的垃圾处理量,减少“白色污染”的产生量。景区内酒店的办公用纸和景区政府的办公用纸可采用无纸化办公和网络化办公减少对纸张的耗费。对于游客丢弃的矿泉水瓶、易拉罐、胶卷盒等废弃物可以进行分类回收处理后在景区内直接使用;对于不能处理的废弃物可以运输到周边工业地进行处理,在其他产业链中循环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景区内宾馆和居民产生的废水是景区的主要水污染源,对酒店游客和当地居民产生的废水可以建立污水处理场,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可用于清洗道路、浇灌景区的花草园林、冲洗厕所或用于洗车等,以达到资源的再利用。如深圳青岛朝日对污水处理后的达标废水进行回收利用,用于绿化及厕所冲洗,回收率达16%,利用达标的废水代替自来水洗车、冲地,每天可节约自来水300吨,每年可节约自来水10.95万吨左右。武陵源景区每年废水排放量达200万吨,若按深圳青岛朝日对污水的回收量16%推算,武陵源景区一年可节约自来水32万吨,可节约成本64万元。这不仅可以为景区带来经济效益,更大程度上可以减少景区废水的排放量,减轻了污水处理的压力。

旅游者在景区购物的塑料袋可以用可降解塑料袋代替或推广可重复使用购物袋,并退还不使用一次性购物袋的顾客部分金额等手段来引导顾客进行绿色消费,按80%的购物人数计算,将会减少226万个塑料袋,减少22.6万元的支出。

武陵源景区餐馆剩余的粮食、蔬菜、水果也是可以建立循环圈进行有效处理,如可以送到当地农民养猪场做有机饲料进行处理或者建立沼气池后重新产生沼气减少其他能源的使用,产生的有机饲料和沼气又可以作为新资源进行使用,把景区内部的废物变废为宝,如图2所示。

篇3

【关键词】泵压反循环;解决;孔内沉渣;方法探讨

在小口径钻探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破碎带和风化岩层,这样的地层钻进困难,易堵钻,坍塌掉快,产生的岩粉很多。由于绳索取心钻杆与孔壁之间环状间隙较小,再加上在钻进过程中钻具的扭摆,稍大一点的岩粉颗粒及碎块很难排出,岩粉及碎块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容易产生钻具下不到孔底及卡钻或埋钻现象,如何解决排出大颗粒岩粉及碎块的问题,将是快速钻穿该种地层的关键问题。

1.反循环钻进技术

反循环就其广意来说凡是冲洗液循环方式与我们经常使用的传统的正循环相反的一种循环方式,经常使用于大口径的岩心钻探、水井施工和工程技术钻进,在小口径的岩心钻探施工方面很少用到。其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⑴冲洗液上升速度高,钻进时排除岩屑能力强,井底很少集聚岩屑。使岩屑不受重复破碎,钻进时不易堵钻,因而进尺速度快,钻进经济指标就好。

⑵钻进时井内保持较高的水位,依靠冲洗液的静压力与地层压力平衡,保持井壁稳定。

2.反循环钻进方式分类及原理

传统的反循环钻进方式,按照形成钻杆内上升水流的方式可分为泵吸反循环、压缩空气反循环(又称气举反循环)和射流反循环等三种基本方式

2.1泵吸反循环钻进方式

利用离心泵或轴流泵的抽吸力量使钻杆内部的液体携带岩屑经钻杆上升并经水泵出水口排出的一种方式称泵吸反循环。

2.2压气反循环钻进方式

将压缩空气通过供气管路送至井内汽水混合室,使压气与钻杆内的水混合,从而形成比重小于1的气水混合体,在钻杆外侧水柱压力的作用下,钻杆内气水混合体挟带岩屑不断上升,将岩屑排出井外。

2.3射流反循环钻进方式

利用高速的液流(清水或泥浆)经喷嘴射入循环管路,造成负压,这种负压使管路产生抽吸作用,液流挟带岩屑在抽吸作用下经钻杆上升排出井外。

3.泵压反循环

根据反循环的工作原理,我们决定打破其仅适用于大口径钻探施工的局限性,将其引入目前正在进行的小口径钻探工作,用来解决小口径钻探过程中大颗粒岩屑及碎块排出困难的问题。

在目前的小口径钻探过程中,一般采用的绳索取心钻探工艺,钻头为金刚石钻头,为了利于岩粉的排出,一般都加大了钻头的直径。正常完整的地层,研磨比较均匀,岩粉较细,偶遇稍大的岩粉或岩屑通过调整泥浆是可以排出孔外的。

遇到破碎带和风化层时,岩心经钻头研磨搅合后,岩粉包括大颗粒的岩屑碎块等成倍增加,排出困难,每次取心后必须将钻具提至沉渣以上位置,否则内管下不到底,内管下过后自上往下慢钻至孔底开始钻进,又形成新的岩粉、岩屑,细岩粉和小颗粒岩屑被泥浆携带出孔外,由于钻杆与孔壁之间的环状间隙小大颗粒岩屑排不出来,越积愈多,尤其是坍塌破碎的掉块既不易排除又不易取出,如不及时处理极易产生卡钻、埋钻现象。

针对沉渣过多的现象,目前常用的方法不外乎这两种:一种是待沉渣集聚到一定程度后采用单管干钻的方法,这种方法因为无水钻进每次进尺极少,还得起大钻,尤其是对于硬淬碎地层效果更不好,如果操作不当还可能造成烧钻事故,风险大。另一种方法是更换细径钻具和钻杆,加大钻杆与孔壁之间的环状间隙,调稠泥浆加大泵量泵压将岩屑碎块排出孔外,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施工单位尤其是个体钻机不一定备有细径钻具和钻杆,如没有还得租赁,施工地区有时租都租不到,不太现实。

3.1泵压反循环原理和特点

泵压反循环即利用泥浆泵的压力将泥浆从钻杆外部送入孔内并经钻头进入钻具和钻杆内腔将岩粉和岩石碎块排出孔外的一种方式。其特点如下:

⑴不用更换和增加设备,钻机,钻具,泥浆泵仍用原来的,只需加工一个孔口套管与钻杆之间的密封装置即可,简单方便易加工。

⑵正反循环更换方便:正常钻进时可用正循环钻进方法,沉渣多时需要排除时,可随时更换成反循环钻进方法,正反循环泵压基本一致,相对于射流反循环泵压小得多。

⑶钻具和钻杆内腔相对于钻杆与孔壁之间的环状间隙大得多,利于大颗粒岩屑、岩石碎块排出。

⑷可通过增加泥浆泵压力和调整泥浆携粉能力提高岩屑排出快慢程度,岩屑碎块等排出彻底。

⑸经过水泵进入孔内的冲洗液是经过沉淀的无渣液体,排出的含渣浆液又不经过水泵,对水泵磨损伤害小。

⑹射流反循环和泵吸反循环仅适用于大口径的浅井,而泵压反循环可根据钻机和泥浆泵型号的大小适用于不同深度的钻孔。

⑺钻杆与套管密封依靠V型油封,为了保持良好的密封效果钻具转速不宜过高,钻进较慢,原则上仅在需要大量排渣时配合钻探适用,沉渣排完后,可立即更换成正循环正常钻进。

3.2泵压反循环的工艺流程

⑴将正常钻进时的内管取出,将钻具提至沉渣以上位置。

⑵将加工好的套管和钻杆密封装置安装好,将原正循环钻进时的高压管与水泵连接端拆除,原高压管变成拍渣管,用新的高压管将水泵和套管之间连接好,反循环管网连接完毕。

⑶调整泥浆,增大泥浆的稠度和粘度,提高其携粉能力。

⑷开启泥浆泵,待排渣管有浆液排出循环正常,观察泥浆泵压力是否正常。

⑸开动钻机,轻旋慢钻,排渣管有岩粉和岩屑碎块排出。

⑹视泥浆泵泵压大小和岩屑排出的多少,控制进尺快慢和泥浆泵压力,保证浆液和岩屑排出连续、不间断,钻至孔底后,停止下钻,泥浆泵继续工作,直到孔内没有沉渣排出为止。

⑺反循环管网及套管与钻杆密封装置拆除,将原正循环管网连接,恢复正循环状态。

4.处理效果

沉渣完全排除后,由于长时间的坍塌此段已经形成了大肚子,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治理而是继续钻进,将很容易产生断钻杆现象,也为了该段不再坍塌,应立即用水泥封孔,大肚子的形成也为水泥封孔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如果没有大肚子,封孔后水泥将是薄薄的一层皮,一触即破,一扫便碎。透孔后,该段水泥心完整,无裂隙和溶洞出现,水泥心采取率接近100%,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再往下钻进该段地层不受任何影响。如果下部还是破碎带可钻进一段后再换用泵压反循环排渣,再封孔,钻进一段治理一段,不留后患,直到钻穿该层为至,为钻孔的顺利完成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汉仁,等.泥浆工艺原理[M].北京:石油工艺出版社,1985.

[2]李世忠,等.钻探工艺学(下册)[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篇4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锅炉 经济性 燃烧效率 电耗 运行调整

1 引言

本文结合第二热电厂锅炉各热力参数从运行调整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提高循环流化床锅炉经济性的有效节能改造措施,为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提供经验参考和借鉴。

2 锅炉概况

第二热电厂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DGG75/3.82-2型锅炉是单汽包自然循环,高温“气-固”旋风分离,全钢结构炉架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布置方式为露天布置,由前部、尾部两个竖井及连接两个竖井的一个旋风分离器组成。

2.1 运行技术措施

在确保循环流化床锅炉能够安全稳定运行前提下,对机组主要经济指标(如厂用电率、供电煤耗、锅炉效率等)加强了管理,通过搜集资料、多次研讨优化运行调整的方案,制定多项运行调整措施,并在实际运行中加以验证后再次改进,总结一系列针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调整的经验,提出了四项有效的燃烧措施,详述如下:

2.1.1 低床压燃烧措施

床压的大小是反映炉内床料量多少的参数,也是炉床料量多少的唯一判断依据,其数值又受到负荷、风量、床料粒度、煤质、煤种等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床压是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中最重要而又复杂的参数之一。

2.1.2 低氧量燃烧措施

在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初期,对其燃烧控制经验不足,对氧量的控制大多沿袭传统煤粉炉的燃烧经验及运行设计说明书,采用了较大的过量空气系数,氧量O2控制值在3-4%,引起一系列不利影响,如:磨损大、床温低、飞灰大、风机电耗大等。经过认真分析及总结经验,打破固定思维,考虑到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的密封性好,漏风系数极小,氧量随烟气流向逐渐降低,与传统煤粉炉的氧量随烟气流向因漏风的增加而变大正好相反,因此降低氧量运行是可行且有利的,在经过多次运行分析对比,更加证实其正确性。在采用低氧量燃烧技术后,风量的减少使风机电耗降低;床温的提高使锅炉燃烧效率升高、飞灰含碳量降低;风速的降低使磨损减弱。因此低氧量燃烧技术的采用大大提高了锅炉的燃烧经济性。

2.1.3 优化煤粒粒径级配措施

循环流床锅炉的床料内循环及外循环方式增加了灰粒(煤粒)在炉内停留时间,有利于煤粒燃尽。我厂加大对细碎机的设备管理,提高细碎机效率,增加煤粒取样化验次数,对煤的粒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入炉煤粒度为0-7mm;中位粒径d50=0.6mm(d50=0.6mm代表的意义是煤的粒度以0.6mm为分界各占50%);煤的粒度小于200μm的不大于25%。

通过这些措施合理调整且优化了煤的粒度级配,减少煤粒中过大过小的成份,使煤在炉内的燃尽程度有了较大提高,有效降低了飞灰可燃物和底渣含碳量,大大提高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经济性。

2.2 经济指标分析

2.2.1 降低飞灰可燃物

飞灰可燃物是循环流化床锅炉主要性能指标之一,我厂试运初期,飞灰含碳量较高,常常达到15%左右,以至锅炉热效率低于保证值,降低飞灰可燃物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1)采用四项有效的燃烧措施即:低床压、低氧量、高炉膛压力、优化煤粒粒径级配措施,提高锅炉燃烧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飞灰可燃物。

(2)提高炉膛温度: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飞灰中,粒径d=40~50μm的灰粒含碳量最高,d>70μm灰粒的飞灰含碳量则比较低。d=40~50μm的灰粒多为分离器分离不下来而一次通过分离器的灰粒,与煤粉炉中的灰粒直径为一个数量级,其含碳量与炉膛温度有很大关系,在确保SO2及NOx排放指标合理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床温是降低飞灰含碳量的有效措施,将控制床温由试运初的860℃提高到900℃。

2.2.2 降低供电煤耗

机组试运初期,其供电煤耗较大,且明显高于同级别的煤粉炉,经一系列措施采取后供电煤耗有所降低。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1)机组低负荷时采用滑压运行方式:因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运行调峰能力强,机组经常在低负荷运行,采用滑压运行即可降低节流损失,又可降低给水泵电耗,机组经济性得到提高;(2)煤质:在煤源紧张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保证煤质稳定,保持锅炉燃烧的稳定性,另外保证细碎机的可靠运行,使煤粒粒径级配在合理要求内;(3)经济性实验:积极对机组进行经济性实验,通过实验寻找提高经济性的措施,另外对机组做最大出力试验,通过试验对机组出力进行扩容,由3.5MW扩容为4MW,机组的出力得到有效提高。

3 结语

针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燃烧这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通过对燃烧的理论研究和大量运行经验总结,针对每一问题、每一环节,从设备改造和运行调整两方面积极探索解决方法,使我们较准确地把握了炉内燃烧工况,较精确地对燃烧进行了调整,既提高了运行水平,又保证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在国内同类型机组运行评价中达到领先水平,4#锅炉热效率由试运前的90%提高到目前的93.2%。

参考文献:

[1]冯俊凯.循环流化床燃烧锅炉正常运行的规律[J].能源信息与研究.2000,16(1).

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措施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从资源流程和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影响的角度考察,增长方式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是传统增长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这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另一种是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用全局的视野去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包钢发展循环经济的作法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加以推进。近年来,包钢坚定不移地走低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在行业内首家实现了全干法除尘,率先建设全国示范生态园区和被列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之一。“十五”以来,包钢在节能环保等循环经济项目上累计投资约26亿元,项目全部达产达效后,每年可节约资金或创经济效益7亿元以上。近年来,公司吨钢综合能耗大幅降低,2006年降至779千克标煤;吨钢耗新水提前4年达到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要求;2006年,包钢工业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3.25%,达到国内钢铁行业平均先进水平;钢渣基本实现零排放,正在形成以冶金渣为主要原料的建筑材料产业链;污水处理全部达到排放标准;粉尘、煤气排放量稳步下降;《包钢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作为国内第一个钢铁生态工业园区规划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包钢被列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之一,正在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进行全国示范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包钢在节能环保上压力依然较大。十二五时期包钢将继续重视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营造安全、环境友好、健康的生存发展空间。为了最大程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企业、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今后发展循环经济的努力方向是:

1、转变观念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把发展观统一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

2、淘汰落后产能

按照《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要求,自治区及包钢加速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目前,包钢已经淘汰了2座80吨转炉(产能160万吨)、淘汰了4台90平方米烧结机、淘汰了厂区内的竖炉和带式焙烧球团生产设备、淘汰了落后的横列式轨梁轧机,改造为大型H型钢生产线等。“十二五”期间,自治区规划淘汰200万吨落后炼铁产能,淘汰90万吨炼钢产能;包钢规划淘汰2#高炉(容积1800立方米,产能126万吨)、4座4.3M焦炉等。上述落后装备淘汰后,包钢保留、经改造及新建的生产设备全部为大型化、现代化、高效化的生产设备,为包钢结构优化和产品升级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3、推进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

包钢坚持减量化原则,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战略性资源;对需要保护的矿岩品种,除在开采过程中实施分穿、分爆、分采、分运、分堆,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外,还在铁矿石的选矿过程中,对选矿工艺进行改造,开展“双提一降”公关,有效提高了铁精矿的品位;对稀土、铌、钍等国家战略性资源进行了妥善保护。“十二五”期间,要加强稀土资源的循环、再生和利用,以最小的资源代价和最低的经济成本,完善稀土产业与保护环境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同时,要通过技术进步改进完善稀土产品生产工艺,加快稀土精矿焙烧、冶炼分离过程清洁生产工艺和新设备的研发、降低物料消耗,减少“三废”产出量。此外,加快升级置换环保设施,推行清洁生产,提高稀土冶炼氨氮废水治理技术和工艺装备水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强化管理

加强企业资源环境管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要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车间、班组岗位责任制,完善计量、统计核算制度,加强物料平衡。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坚持节奖超罚,调动职工节约降耗、综合利用和实施清洁生产的积极性。加强环境管理体系建设。

5、加强宣传教育

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鼓励使用绿色产品,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资源行为,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加强领导。要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确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要加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方案,加强部门间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扎扎实实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篇6

关键词:信用卡;消费金融;案例研究

JEL分类号:G21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f2011110-0085-05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WTO及国民经济改革开放的脚步,居民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不断增加,个人对消费金融商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为了可持续经营发展的需要,也不断进行零售转型,积极推出新产品或提升原有产品的附加价值,业务发展重心由企业金融转向消费金融。

信用卡作为消费金融的主要消费支付工具。随着国人出国及消费习惯的改变,已成为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代替现金消费的塑料货币,信用卡循环信用也不断增大,提供了多元化的消费资金支持。

文章在简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我国信用卡消费金融应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采用某银行大样本数据做了四个方面的因素分析。并在最后给出控制信用卡消费金融宏观风险的相关政策建议。

二、文献简评

西方的信用卡消费金融理论基本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和消费者行为的理论框架下,虽从消费差异习惯、没有个人破产等方面看,不完全适合我国国情,但仍具备很强的借鉴意义。总体来看。西方理论研究一般遵循三条路径,一是成本路径,二是行为路径,三是风险路径。

一是从成本路径看,信用卡作为消费信贷支付结算体系中最重要的支付工具,具有支付便利、快捷、手续费用低廉(表1)等优点。而Brito和Hartleyfl9951提出信用卡消费透支逾期的费用成本低于申请获得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消费贷款的总交易成本。因此,信用卡消费金融逐渐成为美国1990年代,特别是近10年来美国消费金融体系中的核心。Gross和Souleles(2002)实证研究也认为,信用卡债务价值与利率变化呈负相关,信用卡消费金融对信贷资金价格敏感。在我国,信用卡消费的费用收取尽管较低,但使用信用卡实际支付的费用成本并不低,如果透支逾期,消费者会面临消费金额全额的罚息(目前市场中有至少13家银行均采取部分未还全额罚息的政策)。

二是从行为路径看,持卡人逐渐倾向于采用循环支付形式。Prelec和Lowenstein(1998)以及Thaier(1999)的研究表明,信用卡消费金融是个人维护财务资金平衡的一种工具,信用卡消费行为则是一种独立的消费行为。购买和实际支出的分离,促进了信用卡消费金融的发展(Bar-Gill,2004)。“养卡”人的出现,既是信用卡消费金融蓬勃发展的证据,也是个人消费行为的选择结果。根据Teiyukova和Wright(2005),以及Zinman(2007)的研究,普通消费者由于头寸原因(流动性原因)向银行借取低利率贷款,同时也会向高利率的信用卡拆借资金来弥补头寸的缺口。而我国普通信用卡持有人(非“养卡”人)大部分情况下并不透支信用卡消费额度,并在免息期内按时归还信用卡借款。但随着物价的上涨、生活成本的提高、中小企业银行信贷困难,持卡人逐渐倾向于采用循环支付形式,形成“养卡”一族。

三是从风险路径看,一旦经济景气出现下滑,信用卡逾期的金融风险将逐渐暴露。在美国,由信用卡风险进而引发债务等其他金融风险上升(美国次贷危机),美国及韩国的信用卡危机也为我国发展信用卡消费金融敲响警钟。据中国人民银行的《2009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显示,我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继续增加,坏账风险依然存在。截至2009年第二季度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57.73亿元,与第一季度相比增加8.03亿元.环比增长16.2%,同比增长131.3%。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3.1%,比第一季度增加0.1个百分点,同比增加0.7个百分点。”人民银行提示国内金融机构在大力推进信用卡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应警惕信用卡逾期未偿金额持续上升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三、我国信用卡消费金融运行的因素分析

本文在对我国信用卡消费金融采用案例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做四个方面的因素分析,这些因素是影响信用卡消费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宏观消费水平提高,特别是境外消费增加

我们以中国主要城市上海为例(如表2),该市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基本上是稳步提高,2009年比1990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上海统计局,2010)。实际上,世界上发达地区这个指标一般为60%以上。因此,从趋势看,我国居民消费水平还会提高,个人对消费金融商品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经济结构的发展方向,是银行积极发展消费金融业务,不断拓展信用卡业务的主要因素之一。

特别是,境外消费市场的发展也是信用卡消费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民收入的逐步提高,境外消费也随着出境游的升温呈现出“近年一路走强、未来形势大好”的可喜局面。2009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次数达到了4766万,总体消费达到了420亿美元,同比增长16%。出境游日趋火热,境外消费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在出境前都会携带1-2张双币信用卡和适量现金。采用“刷卡为主+现金为辅”的交易模式进行境外消费,不仅方便实用,也更加安全放心,是近期我国货币替代现象的一种新形式(杨军,2002)。

香港地区是境外消费国家和地区中消费金额最高的地区,也是出境游的首先旅游目的地。而欧洲地区因2010年初欧元贬值而倍受关注,欧元的贬值或许能够带来境外消费的一波高峰。

1、香港地区。

香港旅游发展局的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内地赴港游客数量达1796万人次,约等于上海市的常驻人口。以一家商业银行(以下称A银行)的香港消费为例,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A银行总共有21.4万信用卡客户在香港有过消费,总计消费金额25.49亿元,占总境外消费金额的45%,笔数140.68万笔,占总消费笔数的38%,可见香港地区“购物天堂”的美誉名不虚传。每年的1月、8月、11月和12月是赴港消费最集中的时间段,消费金额占比最高.也就是香港冬夏两个商品打折季。2009年12月的境外消费金额达到了2.62亿元,占当月总境外消费金额的56.36%。赴港消费的持卡人年龄集中分布在23-35岁间,其占比超过57%,小于23岁和超过50岁的年龄段客群分布极少,合计只有7%。女性所占比例为54%。从地域上看,A银行上海分行持卡人占17.04%.深圳分行占14.6%,而这两家分行的在册卡量占比仅为8.67%和3.04%,说明上海和深圳的持卡人赴港消

费欲望更强烈。

2、欧洲地区。

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A银行总共有47661个客户在欧洲地区有过消费,累计境外消费金额4.28亿元,占总境外消费金额的7.56%,笔数25.49万笔,占总消费笔数的6.86%。

自20t0年1月起,随着欧元兑人民币汇率的一路走低,截至2010年7月21日,1欧元=8.6785人民币元,带动了欧洲地区的消费金额持续走高,金额占比逐步增大。在2010年6月消费金额攀升到了0.5亿元,同比2009年6月份增长了184%,消费金额占比更是从年初的5.14%迅速攀升到了12.74%。在出境游的淡季还能有如此抢眼的表现,可见欧元贬值的确促进了更多的持卡人前往欧洲进行境外刷卡消费。

表3列出的是A银行信用卡18个月内欧洲地区累计消费金额的前10名国家。法国、英国的消费金额遥遥领先,两者的消费金额占欧洲地区总消费金额的52%,瑞士、意大利和德国紧随其后。大,23-35岁区间的占比为53.1%,超过50岁的年龄段客群占比为9.57%,比香港多了3个百分点。男性所占比例为57.7%。

3、境外消费数据判断。

以A银行为例,境外消费金额和消费笔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笔均消费金额比所有消费的笔均金额高出600元左右,有1/4的客户单月境外消费金额在1000元至3000元之间。银联线路的境外消费金额最高,笔均消费金额比VISA和万事达线路高出一倍。而境外网上消费金额占比为10%~2内,有较大提升空间。

有过境外消费的客群与没有境外消费的客群在消费方面相比,前者明显比后者显示出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并且在拖欠逾期情况和套现情况也比较良好,收入费用方面明显高于后者,属于A银行卡中心的优质客户。这些境外消费客户以金卡为主.额度区间在40001元至50000元之间居多,多卡客户占比较高,客户各方面忠诚度也较好。

(二)收入来源主要是循环客户

客户使用循环信用所带来的高额利息收入.是发卡机构最主要收入来源,特别是客户使用循环信用的高持续性,可以为发卡机构带来高额而稳定的利息收入。从A银行循环信用客户总体概况来看(表4),6个月中循环4至6次且循环金额占比50%上客户占总客户数的49%。循环金额占比50%以上客户占总客户数的75%,多数客户集中在循环信用高占比部分。

通过对不同类别客户进行分类,并对这些客户进行分析,我们将在半年中客户使用过一次循环信用我们称之为偶尔使用循环信用客户;在半年中客户使用过二至三次循环信用我们称之为经常使用循环信用客户;在半年中客户使用过四至六次循环信用我们称之为持续使用循环信用客户。

对偶尔循环客户可以看到,客户中大部分人会使用一次循环信用后退出,而且使用一次循环信用的客户中使用循环低占比人数大于循环信用高占比人数。偶尔循环客户中有少部分的人.会成为经常循环客户,很少部分人成为持续循环客户。所以对这部分客户循环信用的促进要有吸引力,促进重点应在增加循环次数,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促进客户消费的层面上。

从表5和表6(由于循环有延后性,因此消费取循环前一月)消费上也可以观察到,偶尔循环客户的消费能力比较强,并不像持续循环客户那样需要使用循环信用进行持续资金借用。此外,我们可以从表6观察出循环信用向上迁移的客户消费减少,循环信用向下迁移的客户消费增加。利用这个规律可以对向下迁移的循环客户进行消费促进,进一步增加消费也会促进未来循环信用使用。

从A银行客户质量情况分析,逾期情况基本可控。表B至表11通过在2010年6月末的逾期情况、套现情况、风险情况和欺诈情况这4个方面来说明境内外消费客群的客户质量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到,有过境外消费的客群的逾期情况和套现情况要比没有境外消费的客群明显好很多,有过境外消费的客群的两个月及以上逾期和套现占比都只有1%以内,并且随着境外消费的国家越多,逾期和套现情况的占比越少。

但是,从风险情况看,境外消费客群的高风险占比比没有境外消费的客群大,并且境外消费的国家越多,其占比就越大。而从欺诈情况看,去过3个及以上国家境外消费的客群中欺诈客户占比略高于其它客群。

(四)宏观风险引起高度关注

境外现实经济情况显示,美国(1991年及近年)、韩国(2003年)、香港(2002年)、台湾(2005年)均产生了消费者信用贷款大幅逾期问题:消费者消费过度、预借现金、短款长用,发卡机构对消费金融征信不够严谨,没有落实核贷后风险管理等。

以韩国为例,2002年约60%的信用卡具有预借现金的功能,比美国的20%高出甚多。许多持卡者以一卡预借现金去偿还另一卡欠款的情况十分普遍,在利率低的时候也许没有问题,一旦利率走高,发卡单位的风险也大大提高。另外约有60%的大学生持有信用卡,但只有一半的人准时付款。由于信用卡交易额成长快速,呆帐率维持于低水平,发卡单位在核发新卡时还疏于对客户信用风险的判断分析。

四、宏观风险防范措施

(一)降低境外消费风险

为降低信用卡境外消费风险,监管当局应与金融机构实行联动,认真确保合规交易并控制风险。一是将信用卡境外交易情况、使用额度以及坏帐的信息集中处理,掌握市场的变化,及早制定措施,应对货币替代的新情况。二是让金融机构能以国际标准提拨充足的坏帐准备。三是应用消费信贷管理中先进的评分模型,在征信审批、风险管理、市场营销、账户管理及客户关系管理中发挥作用。利用评分模型以贯穿信用卡业务始终,指导信用卡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管理决策。同时应用评分模型,使整个信用卡生命周期管理批量化、自动化、智能化。四是积极应用客户活动响应评分模型,预测目标客户的活动响应概率,通过模型评分,对境外消费客户分析响应概率,对该类客户制定不同的营销和风险管理策略,做到精准化管理。

(二)积极防范循环客户风险

虽然收入来源主要是循环客户,但与此同时,频繁使用循环的客户存在资金突然断链的高危险性.可能给卡中心带来严重的坏账损失。一是要精确掌握循环账户的发展趋势及特征,以便于发卡机构制定相关循环信用政策,提升循环利息收入,同时尽可能地避免客户使用循环信用所带来的坏账风险。二是有效利用各种催收方式及其组合,将提升回收率指标作为催收工作的重点。目前外部催收大多采用直催加外包的方式(直催),即先提交直催,30天以后未回收的案件转交外包继续催收。另一种为纯外包催收方式(外包)。整体来看外包和直催的回收率并无明显差别。三是精确研究客户分析结果,把握回收率与客户的人口特征和消费行为的密切关系。应建立客户回收率评分模型,根据预测结果划分客户群,并结合各地的催收情况和执行力度,优化渠道选择,提升催收指标。

(三)强化信用风险管理

各发卡机构应加强发卡审核和应用内部风险模型。一是确认申请人经济来源、还款能力及负债情况。申请人无担保债务总余额占平均月收入不宜超过22倍且每年复审一次。二是控制信用卡当期新增的消费金额,其最低缴款金额不得少于10%。三是告知债务人信用义务,限制消费者过度消费,调整借款人消费习惯,促进消费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健发展。四是提升发展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加强对EAD(循环额度的违约风险)的研究分析工作。可通过分析内部资料的实际情况,配合内部授信政策的考虑,自行决定衡量EAD的方式(杨军,2003)。

(四)落实宏观金融辅导

篇7

内容摘要:我国旅游循环经济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资金、技术、人才、体制和机制的大力支持,还需要投融资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制度创新体系等三大战略支撑系统。建立投融资体系可以帮助景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可以为景区带来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改革和创新景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扫除景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

关键词:旅游循环经济 投融资体系 技术支撑体系 制度创新体系

我国旅游循环经济战略的实施,基础设施的建设无不需要资金、技术、人才、体制和机制的大力支持,建立投融资体系可以帮助景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可以为景区带来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改革和创新景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扫除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障碍,为景区发展创造高效的动力机制和协同环境。因此,投融资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制度创新体系就共同组成了旅游景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持系统。

投融资体系

(一)多元化投资体系

在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下,逐步实现旅游景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尤其要实现循环经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除政府投资之外,还应发展以下投资主体:

第一,设立循环经济投资专项基金。目前,我国已有的环境基金包括中华环保基金会、中国全球环境基金等。在循环经济投资过程中,可充分发挥这些基金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可设立循环经济投资专项基金,通过政府参股方式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发挥政府引导、凝聚和充分发挥民间资金的作用。

第二,积极组建循环经济专业投资公司。投资公司属于政策性的投资机构,其投资领域和方向应围绕旅游景区的循环经济规划,特别是重大治理与维修项目展开。

第三,发展中外合资、公私合作的循环经济投资机构。发展境内外合作循环经济投资机构,有利于我国学习、应用和推广国际先进的投资经验,提高我国循环经济投资机构管理水平。提倡民间资本的介入,鼓励个人及家族资本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投资循环经济。除了面向特定对象私募基金外,还应积极发展一般公众和机构投资者的循环经济投资公司。

第四,鼓励大型、有实力的企业进入循环经济投资领域。可引导、支持和鼓励具有实力的国内大型企业,特别是在资金运作、产业投资和经营管理方面具有优势的循环经济上市公司和企业集团发展公司附属的投资机构,实现大型企业投资的专业化和制度化。

(二)多渠道融资体系

根据市场主体的不同,理论上可将融资分为企业融资和项目融资两大类。旅游景区首先要全方位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常见的可用于景区融资的企业融资方式有:

内源融资,即企业的内部资金积累。具体而言,景区在项目的经营中获取利润,不断积累资金,开发新的项目,扩大规模。

争取政府的特殊支持。了解和掌握一定时期内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向和扶持对象,争取政府的专项拨款。

抵押(或质押)贷款。以固定资产抵押,或以土地所有权质押获取银行贷款。

担保贷款。若是政府的重点扶持对象,可争取由政府担保申请贷款;企业间还可以通过相互担保、联保方式申请贷款;企业还可争取由担保机构担保申请贷款。

商业信用贷款。通过与有实力的大企业建立良好关系,以其信誉为担保,争取向银行贷款。

放大基金效应贷款。可与商业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将一定数量的发展基金存入银行,取得贷款指标,成倍放大基金效应。该发展基金作为向银行贷款的保证金,不断积累,不得挪用,为景区提供担保或贴息的资金来源。

股权融资。旅游景区实行公司化运作,可通过增股来吸纳资金,甚至可以寻求上市,景区同样可以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股权融资。

旅游景区还需要充分利用项目融资渠道。常见的项目融资方式有:一是特许经营,如BOT方式对于部分大型的营利性基础设施项目,如景区内电厂、道路、污水处理厂等,可由政府与私人投资者签订特许协议,由私人投资者组建项目公司,实施项目建设,并在运营一定期限之后再移交政府的方式,称为BOT (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能节约财政资金,减轻政府负担,并分散政府风险。其实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项目必须是营利性的;政府必须提供足够的支持,包括服务、担保等。二是公私合营,如PPP模式由政府与私人企业共同投资建设,或私人投资,政府提供配套条件的建设模式,称为PPP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ing)。这类方式也能有效地减轻政府部门的资金压力。三是施工承包商垫资,并交付履约保证金。目前,垫资承包已逐步获得国内建筑业的认可,成为一种有效的融资手段。由承包商预先垫付资金,并交付履约保证金,也是一种减轻景区管委会资金压力的方法。但必须挑选真正具备垫付资金实力的施工单位,否则会导致拖欠工程款等社会问题。同时,管委会也应恪守信用,在项目完成之后如期付款。

(三)投融资服务体系

旅游景区的投融资活动需要相应的配套服务,以降低和消除投融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和风险。这些服务包括信用咨询服务、信贷担保、信息服务和其他中介服务等。首先,旅游景区可通过构建企业信用体系,为银行和其他投资主体提供企业信用咨询服务,树立景区信用体系的权威性,扩大旅游景区信用产品的使用价值和功能,打通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了解景区企业信用的快速通道,帮助旅游景区拓宽与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其次,为解决旅游景区由于信用等级低而贷款困难的问题,景区需引进或成立提供贷款担保的公司或者机构。再次,真实可靠的投融资信息内容、畅通的信息网络、完善的信息系统,对于推动景区投融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当加大旅游景区投融资信息采集,构建景区投融资信息体系。最后,旅游景区还需要其他一些中介服务机构来推动循环经济的投资活动,如循环经济技术咨询、审计等机构。

技术支撑体系

(一)循环经济技术选择

当前在我国循环经济实践中,经济效益已不是唯一关注的对象,还包括环境、生态效益等评价。如何选择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三赢”技术成为构建技术支撑体系要优先回答的问题。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有以下几条技术路线可以选择:一是以信息、生物技术为载体的共性技术选择;二是依据资源禀赋进行的相关技术选择;三是以环境修复和改善为目标的环保技术选择;四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的相关技术选择。为促进这些技术的选择,可以采取如下具体对应措施:加快信息、生物等新技术研发与推广,促进煤炭清洁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加快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的清洁生产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产业链接技术等相关技术推广与应用,促进以环境修复和改善为目标的环保技术推广与应用。

(二)循环经济技术平台

推进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就要淘汰单纯强调生产而有害于环境的技术,选择并推广那些对环境友好的技术。然而,这些技术具有一定的外部效应,企业或产业基于投入产出收益比较分析,通常不愿意研发和推广此类技术,这会严重影响旅游景区循环经济发展。因此,为了增加环境友好型技术供给,加快研发、推广与应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旅游景区迫切需要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平台。

建立此技术平台的主体由企业、政府、科研机构、社会中介机构等联合组成,并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保障,共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技术平台多元化主体各自的主要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四点:政府是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经济、社会、法律环境的规则制定者和维护者;企业是循环经济实践的主要载体,同时也是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的主体;科研院所、高等学校是循环经济的基础性技术研究的主体;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如公共信息平台、技术交易、咨询服务机构等是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社会载体。

(三)推动循环经济技术进步的相关制度

旅游循环经济技术也需要制度规范,没有制度保障的技术是不能顺利推进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只有先进技术选择和技术创新,而没有良好的制度安排,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束之高阁。为此,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激励和保护技术创新、传播与扩散,成为推进景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其具体安排路径包括:依靠产权制度和政府规制,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加大资金支持和政府采购力度,减少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实现生态环境成本内部化,消除非环境友好性技术的比较优势等。最终在上述主要路径指导下,建立循环经济技术进步的正式制度框架体系,包括技术产权激励制度、技术创新的政府干预、技术政策支持、环境政策规范等内容。

制度创新体系

(一)观念创新

将资源有限、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关系等因素纳入社会发展的范畴,从而更新了资源观、生态观、发展观以及道德观。

资源观创新:从资源无价论到资源有价论。承认资源有价,就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生态环境的成本和价值。绿色核算、绿色会计将自然资源损耗和环境状况纳入会计核算对象,可防止企业滥用自然资源,透支未来,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观创新:从征服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发展观创新:从单纯经济增长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衡量发展的指标除经济增长外,还包括人口、社会、环境、生态、资源等诸多要素。

道德观创新:从只追求自身发展到兼顾代内、代际公平。时间上的公平即代际公平,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空间上的公平即代内公平,是指各国、各地区都有同样选择的机会,公平地分配有限资源。

观念创新是法律创新、政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二)政策创新

循环经济政策是国家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实现资源减量消耗和循环利用、环境质量改善、经济效益提高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包括法令、措施、办法、条例等。其主要可分为三类: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

实现经济政策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要利用市场机制,明晰环境产权,使环境、资源和其他物品一样进入市场,使价格正确地反映其全部社会成本。二是以经济利益为纽带,针对不同的经济行为采取不同的政策。对使用循环再生资源生产再生产品、企业开展资源节约的、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环保行为,国家财政和税收部门可以采取奖励、补贴、贷款优惠、贴息、减免税等激励措施,使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利益内部化;对造成环境污染的经济行为,通过罚款、征税等限制的经济手段将环境污染导致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实现责任与利益的公平结合。总之,经济政策的实施会提高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投入,改善环境质量。

产业政策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引导旅游产业向循环经济型产业发展;二是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技术政策主要是用来促进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和废弃物利用技术等旅游循环经济型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围绕这些政策目标进行政策创新,将会极大地推动旅游景区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燕萍.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旅游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J].求实,2008(9)

2.明庆忠.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行动:旅游循环经济与产业生态化[J].旅游研究,2009(5)

3.李庆雷,李秋艳,明庆忠.中国旅游循环经济研究动态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1)

4.明庆忠.经济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可持续性转变的经济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3)

5.刘宝庭.用循环经济理念统领发展[N].人民日报,2004-10-8(14)

篇8

一、从金昌市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

金融生态组织结构中国有银行一家独大,其它相关机构和组织很少介入。按照金融学理论,通常一个地区的存款余额可以作为地区金融可利用存量的重要指标,同样货款余额也可以反映该地资金的利用能力。最新的社会融资总量指标显示金昌市外银行贷款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增幅达48.94%。在金昌市金融机构贷款增长缓慢的情况下,市外银行贷款已经超越本地金融机构贷款规模,成为金昌社会融资的最大来源。整体上看,2011年,金昌市社会融资总量422.08亿元,同比增长28.73%,呈现较好的增长势头。根据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建设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及广泛性,中长期贷款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昌金融机构信贷供给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建设的程度。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07—2009年,金昌市中长期贷款供给增长明显,但是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及国家整体稳健货币政策出台的影响,自2010年以来中长期贷款整体增速下降非常厉害。金昌市金融机构信贷显然无法实现有效地供给,以金川集团为首的大型企业只能通过不断增加外部地区的银行信贷申请及时补充资金缺口。2011年以来,以循环经济产业为主体发展的金川公司由于处于循环经济项目密集建设期初期,继续大量建设资金,为了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只能通过债券融资来决解燃眉之急。通过对市内企事业单位的调查,该市在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供给不足。在产业项目规划中,该市共需要建设和科研资金900多亿元,而通过现有的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的金融供给渠道仍有较大的资金缺口,这就需要加强金融生态外部调节作用,尤其是社会信用环境和地方行政环境的鼎力支持。

二、金昌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金融生态问题

首先,通过对近五年来各项贷款余额的统计,金昌市用于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贷款80%以上的主要是工、农、建、中这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其它金融机构比例很小,这不管是对产业的长远规划还是对金融机构的长远发展来说,都不是好现象;其次,上述四家商业银行都有其相对固定的经营对象和稳健的信贷政策,如果他们将资金大量投入到利润相对较高但回收期限较长的循环经济项目,那么,借贷成本和管理费用较高的其他项目就会很少得到资金的支持;最后,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自成立之初就已经确立了实行总分行制,这样的组织结构决定了大规模的资金调动只有总行、省级分行才有权利,而市级分行则没有调配、使用的能力,这就使得地方产业资金投入极其不稳定,相对来说,金融支持的路径模式也比较单一。相对东部沿海地区,甘肃地处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除金融机构通过大量授信、放贷来支持金昌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以外,就是当地省市级政府及小部分企业自有资金的投入。目前,在国外市场已经运用的非常广泛的债券、股票融资等资本市场融资方式在金昌市出现,也只是处于摸索阶段,这种主流的国际市场融资方式,并没有像吸引外资和技术一样得到相关政策支持;与此同时,金昌市目前还存在缺少如信托、租赁、风投、P2P、基金等各种各样的现代金融工具。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资金则以地方省、市级政府财政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为主,这样就算是满足基础的土建等工作,后期的大量资金投入从何而来?应该引入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Build-Own-Operate(建设-拥有-经营)等新的融资模式。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特征与金融生态自我调节矛盾突出。循环经济产业其根本与其他产业一样,通过将传统的工业、农业等产业整体升级为新型的产业模式,要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就必须贯穿其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该环节应该包含了所有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首先,在资金支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中,商业银行出于盈利性原则,对管理成本较高和相对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明显区别对待;其次,资金供给者面对循环经济产业相对较高的流动性风险和科技转化成果风险,出于资金安全性的要求,更偏向于提供中、短期流动性贷款,长期贷款的积极性严重缺乏。信用体系不完善。信用体系是金融生态环境优良标准评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中金融支持体系建立的基础保证。金昌循环经济产业金融支持的方向应更多有的放矢于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完善已经暴露,并逐步成为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近年来,虽然人行金昌市中心支行实施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实验区建设工程———针对金昌经济开发区,利用企业征信平台在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建设和信息共享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中小企业其他信用信息采集难度较大,应该由当地政府出面,协调相关部门,促进信用体系进一步深化。金融中介和金融服务机构无法满足本地发展。租赁公司、投资咨询、信托基金、会计事务所、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用评级等金融中介和金融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及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支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效率有极大的影响,尤其是拿到“全牌照”的金融中介机构是金融生态环境构成的重要要素之一,但金昌市目前的金融中介机构和组织不仅数量少、规模小、服务体系也相对滞后、这就造成了风险识别能力较低的现象。

三、金融生态发展支持金昌市金融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篇9

[关键词]湿法脱硫 超低排放 运行优化 达标降本

中图分类号:TM121.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036-01

一、概述

大唐南京发电厂现有2×660MW燃煤汽轮发电机组。脱硫系统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工艺,采用一炉一塔布置方式,设置一套脱硫共用系统,不设烟气旁路。2014年对原有脱硫系统按照如下方案进行改造:吸收塔内增加筛板,更换喷淋层喷嘴,增加内部构件强化传质效果,增加塔外浆液罐实现pH分区控制,同时对脱硫系统附属的各子系统进行相应增容改造,增容设备包括:石灰石浆液泵、石膏排出泵、吸收塔地坑泵和石膏脱硫系统。

按照单台机组年运行小时数5500小时,石灰石纯度90%,钙硫比1.03,硫转化率85%,石灰石价格205元/t,电价0.28元/k w? h(不含税),水耗0.8元/t计算.

经计算,改造后脱硫系统年运行成本增加630.7万元,面对如此大的运行成本投入,探索脱硫系统经济性运行意义深远。就大唐南京火力发电厂2#机组超低排放中脱硫系统运行情况并结合近一年的脱硫系统运行经验,对该脱硫系统经济性运行作如下探究。

二、脱硫系统经济性运行探究

2.1 低电耗运行探究

2.1.1 浆液循环泵运行配比

由表1-1可知电耗占脱硫系统运行中成本比重较大(约占87.2%),吸收塔浆液循环泵又是脱硫系统较大的耗电设备。在保证SO2排放达标的前提下,根据锅炉负荷情况和入口SO2浓度,优化脱硫系统循环泵运行配比,找出达标降本的浆液循环泵运行的最佳组合方式,对于实现脱硫系统的经济性运行意义重大。脱硫塔脱硫效果受气液传质效果影响很大,对于含有筛板的脱硫塔,气液传质的效果主要受烟气流速和浆液量的综合影响也即液气比的影响。而浆液量的多少,由循环泵开启的数量决定的,在不同负荷工况下,来选择合适的循环泵运行,可以实现脱硫系统的排放达标降本。结合设备情况和我厂近一年的脱硫运行经验,我们针对2#锅炉超低排放脱硫系统作循环泵配比运行试验,试图找出循环泵经济性运行的组合方式。

2.1.2 合理控制氧化风机运行

2#机组超低排放脱硫系统中氧化风系统含有四台氧化风机(三运一备),氧化风机型式为罗茨风机,风量5445m3/h、功率200kw,出口压力>98kPa、冷却形式为空冷,1#和2#锅炉机组规模相同2台机组脱硫系统共用一套石膏脱水系统。从DCS运行数据发现,在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期间,1#锅炉脱硫系统,吸收塔入口SO2浓度较低在900~1300mg/Nm3(折算后).

在此期间1#锅炉超低排放脱硫系统仅有一台氧化风机运行,分析这段时间的石膏检验数据如图2-7所示,亚硫酸盐含量在0.2%至0.3%之间变化,符合行业标准(JC/T 2074―2011)中亚硫酸盐含量低于0.5%的要求。因此,我们建议如果吸收塔入口SO2浓度位于图中所示的区间变化时,开启一台氧化风机,便可使石膏品质满足要求。对于2#超低排放脱硫系统,从2015年4月5日至2015年10月26日,运行两台氧化风机,而1#脱硫氧化风机系统由于机组停机大修,在此间一直处于停机状态。

2.2 优化pH值调控功能

2.2.1 合理调控吸收浆液pH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的浆液pH的直接影响到WFGD系统的脱硫效率、石灰石溶解、亚硫酸盐的氧化、石膏的结晶、脱硫系统的腐蚀和控制系统的灵敏性,进而影响整个脱硫系统的经济性运行。下面我们就其各个事项的影响做简单分析。

(1)pH对石灰石溶解的影响

石灰石的溶解速率与pH值呈指数增加关系,但是当pH大于某个值时,石灰石的利用率会急剧下降;因而控制pH在合适的范围内,可以提高石灰石的利用率,避免石灰石的浪费,节约脱硫系统运行成本。

(2)pH对脱硫效率的影响

循环浆液的pH值越高,总传质系数越大,吸收率越高。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吸收塔浆液的pH值,可以增大脱硫效率,但是过高的pH值会导致过高的过剩率(Ca/S),进而会导致运行不经济。

(3)pH对亚硫酸盐氧化的影响

根据研究[2],当pH>8时,SO2在水中主要以SO32-形态存在;当pH5.5时,氧化速率急剧下降。显然低pH对于氧化是有利的。

(4)pH值对吸收塔结垢的影响

有研究[2]表明,在较高的pH值(pH>6.2)下,易于产生CaSO3.1/2H2O软垢,进而生成硬垢,进而会影响吸收塔运行阻力和设备寿命。综合以上,根据2#锅炉超低排放脱硫系统运行数据,我们总结出吸收塔浆液pH控制在4.8~5.4之间可有效防止筛盘堵塞,且可实现脱硫系统的经济性运行。

2.2.2 吸收浆液pH分区化控制

2#锅炉超低排放脱硫系统中设主浆液吸收塔和塔外浆液罐以实现pH的分区控制,继而提高整个脱硫系统的运行效果,实现超低排放系统的经济性运行。

为探究pH分区控制对超低排放系统中脱硫系统经济性运行的影响,将脱硫系统供浆方式分为两路:一路原供浆直接供吸收塔底部浆液池,另一路进塔外浆液罐;采取不同的进浆方式来实现pH分区控制。

(1)、石灰石浆液进吸收塔

在锅炉不同负荷和吸收塔入口SO2下,循环泵A、B、D三台泵运行,控制石灰石浆液密度在1180kg/m3左右,控制石灰石浆液进2#吸收塔,并控制浆液罐和吸收塔pH值5.2至5.35之间波动,浆液密度1120kg/m3左右;

(2)、石灰石浆液进吸收塔和塔外浆液罐

在锅炉不同负荷和入口SO2下,控制石灰石浆液密度在1180kg/m3左右,控制石灰石浆液进2#吸收塔和塔外浆池罐,并控制浆液罐和吸收塔pH值均位于5.3至5.4之间波动,浆液密度1120kg/m3左右。

2.3 一定范围内pH调控和增开循环泵运行经济性对比

液、气比和pH是影响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效率的主要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升高液气比和pH均有利于脱硫效率的提高。在负荷工况即烟气量一定的条件下,增开循环泵,液气比提高,也会使脱硫系统电耗增加;pH的升高,需要加大脱硫系统的供浆量,也会导致脱硫系统运行成本的增加。在一定的运行工况下,两种运行调节方式的成本是有差别的。针对2#锅炉超低排放脱硫系统进行如下试验,试图找出二者经济性差别。

三、结论

针对2#锅炉超低排放脱硫系统,经过近一年对该系统的经济性运行探究,综合分析了电耗、石灰石耗量以及水耗量对脱硫系统经济性运行的影响。其中,重点分析了:循环泵和氧化风机的较优运行组合方式对脱硫系统经济性运行的影响;充分运用 pH调控功能对节约石灰石耗量进而控制脱硫运行成本的影响;另外,简述了水耗量控制和热控仪表校验维护对实现脱硫系统经济性运行的作用。文中分析的各种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息息相关彼此联系又相互制约,只有在运行中,综合各种因素,才能实现脱硫系统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性运行。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循环经济;税收制度;税收体系;环保税种;环境友好型社会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工业的高速发展虽然吸取了“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教训,但没有逃脱“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的怪圈,多数地区都是先污染后治理。长期以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导致经济增长对资源的消耗超过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生态环境总体呈现“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态势,环境治理能力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不断扩大。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pearce和r·k·turner在其《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harvester wheatsheaf,1990)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 materials cycle)经济”的简称,它要求人类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构建经济系统,使人类社会与经济系统和谐地融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态化的经济模式。它遵循3r原则,分别是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减量化原则是输入端方法,要求用较少的特别是控制使用有害于环境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与消费目的,从而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控制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再利用原则是过程性方法,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和反复使用,而不是用过一次就废弃;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范式。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态规律组织生产、消费和废弃物的处理,将传统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的单向开环式线形经济流程,转变为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低排放的“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再资源化”的闭环式经济流程。资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经济中得到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旨在建立一种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环境与经济双赢。

二、基于循环经济角度审视我国现行税收制度

1.资源税征税范围太窄,税负轻。现行资源税只对部分矿产资源和盐征税,那些急需保护的如森林、水、海洋、野生动物等资源没有包括在内,对资源的保护不利。资源税采用定额税率,单位税额低,资源税税率水平远低于一些低税率国家的税率,如法国、德国等,并且自开征以来很少做出调整,从而使得资源成本过低,不能正确反映资源的市场价格变化和企业盈利情况,加重了环境的负担,不足以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

2.排污费征收效率低。从1982年排污收费制度正式确立以来,它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存在的问题逐渐凸现出来。第一,征收标准低。现行的收费标准是1988年环保和物价部门协同制定的,20年来基本没有改变,所征收的排污费仅占污染控制成本的四分之一左右,远低于污染治理成本,与环境的真实成本和治理成本相比差距很大,直接导致了许多企业宁愿交排污费也不愿意治理污染。而政府为了征收排污费,还需要维持庞大的征收队伍和监督机构,不得不额外增加支出来治理环境。第二,征收力度不足,征收方式不规范。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排污费实行的是“先排污,后收费”的征收方式,其直接后果是约束机制对企业失去作用,环保责任转移给了政府和社会。而且,以“费”的形式征收,缺少法律保障,征收效率低下。而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未能按照法定的用途使用资金,挪用挤占现象比比皆是。

3.税收优惠政策单一,效果不显著。考虑环境保护因素的税收优惠政策单一,缺乏针对性、灵活性,直接影响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果。

三、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税收政策

税收作为政府的重要经济手段,具有资源配置、调控经济等职能,美国、欧盟等已经将征税作为实现循环经济的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

1.实现减量化原则的税收政策。在美国新泽西州和宾西法尼亚州针对将垃圾直接运往倾倒场的公司和企业征收填埋税和焚烧税,使这条原先最便宜的垃圾处理途径的价格趋于上涨,使减量化和再生利用显出吸引力;在荷兰则是通过对家庭废物收费,使家庭废物减少10%~20%;在丹麦,由于对无危险物收税已经使垃圾填埋成本翻倍,垃圾焚烧费用增加了70%,1987~1993年间,家庭垃圾减少了16%,建筑垃圾减少了64%,其他方面的废物也平均减少22%;爱尔兰在2001年对使用塑料购物袋征税,半年后,塑料袋的使用量骤降90%;德国对排除或减少环境危害的产品,免征销售税,只征所得税。此外,企业还可享受折旧优惠,环保设施可在购置或建造的财政年度内折旧60%,以后每年按成本的10%折旧。德国已经开征除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外,其他能源如汽油、电能等收取生态税,间接产品也不例外,效果显著。

2.实现再利用的税收政策。在日本对废塑料制品类再生处理设备在使用年度内,除了普通退税外,还按取得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对废纸脱墨处理装置、处理玻璃碎片用的夹杂物出去装置、铝再生制造设备、空瓶洗净处理装置等还可获得3年的固定资产税退还。

3.实施再循环的税收政策。在美国一些州征收新鲜材料税,促使人们少用原生材料,多进行循环。新加坡政府规定,对用水再循环设备的投资,可以用其他产品的所得税予以补偿。

四、建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体系路径

(一)完善税制改革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1.资源税。在明确资源税的征收目的是遏制环境浪费而不是仅限于调解级差收益的机车上完善资源税改革。首先扩大征税范围,将土地、海洋、草原等自然资源也纳入征税范围,使其的成本和价格能够真正体现其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的特点。其次,调整征税税率,增加资源成本,提高资源价格,从而达到保护资源,遏制浪费的目的。

2.消费税。尽管2007年已经对消费税实施了改革,如将一次性筷子、木地板等列入了征税范围,起到了保护环境的目的,但是还远远不够,消费税的征税范围还应该继续扩大,特别是将白色污染纳入征税范围。

(二)创新优惠政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环保产业发展,使环保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首先,为鼓励企业投资环保产业,制定促使企业进行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对固定资产可以实行加速折旧政策,对购入的环保设备可以采用超额抵扣进项税额等。其次,在生产销售过程,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清洁能源的企业要给与减免所得税的优惠,对综合利用废弃物生产的企业,符合国家规定的,在增值税、所得税方面给与更多的优惠,以资鼓励。此外,制定必要的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开发利用替代资源的优惠政策,大力促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鼓励研究、开发和使用替代资源等。

(三)加快开征环保税种保障循环经济发展

到本世纪中叶,全世界应该努力减排达到一半。为实现此目标,有必要开征专门的环保税种,如对水污染征税、对垃圾填埋场征税、对排放废弃物征税等,实现循环经济的减量化要求。

在污染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开征环保税种,遵循“谁污染,谁负责”,对造成环境损害的行为或产品征税,征税对象既可以是排污行为,也可以是污染产品本身。当然,税率要适中,过低或过高到都不能达到开征的目的。这部分收入用于改善环境,专款专用。在具体操作中,这些环保税种要分期分批开征,从而达到资源控制和减少污染排放的根本目的。

五、结语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但是,税收手段只是其中一种,还需要和其他经济手段相配合,综合利用,通过产业、税收、价格、信贷等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共同发力,实现经济模式的转变,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